带动物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0-22 17:11:07

带动物的成语

带动物的成语篇1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用此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2、狡兔三窟

解释: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3、兔死狗烹

解释: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出处: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4、兔死狐悲

解释:兔子和狐狸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猎人,兔子死了狐狸因为失去盟友而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伤心。

出处:《元曲选无名氏》里说:“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

带动物的成语篇2

关键词:吃 及物性 宾语

一、动词与宾语的关系

提及动词的及物性,就要谈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就有必要将宾语进行分类。宾语语义非常丰富,可以表示各种意义,孟琮(1987)在编纂《动词用法词典》时根据名词宾语在句法变化和语义上的特点,把名词宾语分为十四类,黄伯荣、廖序东(2007)将宾语的语义类型分为三种。本文将“吃”所带的宾语分为受事宾语(动作或行为直接于事物,一般可用“把”字把名词提前)、工具宾语(宾语指动作依靠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方式宾语(用某种方式进行,一般都可用“用”把名词提到动词前面)、处所宾语(动作或行为及于某处所在或在某处发生)、来源宾语(宾语表示动作的来源)和施事宾语(宾语是动作或活动的发出者或当事者,动词和宾语的位置可以颠倒,宾语变为主语而意思大致不变)。

二、汉语“吃”的及物性

“吃”在汉语里为及物动词,语义相当丰富,既可指把吸、喝的食物放到嘴里嚼咽,如“吃饭”“吃药”;也可指依靠人或物来生活,如“吃父母”;还可指吸取(液体)、经受苦难,如“吃油”“吃亏”;还常用于军事、棋艺,指消灭,如“吃车”。“吃”在句中和后面的名词类宾语构成受事、工具、方式、处所和来源的语义关系:

(1)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馒头。

(2)奶奶喜欢吃大碗。

(3)天天吃食堂。

(4)他终年一身军将,从不吃小灶。

(5)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6)一桌饭吃十个人。

例(1)中的“米饭”“馒头”是吃的受事,作受事宾语,动作“吃”直接作用宾语“米饭”“馒头”,把“米饭”“馒头”吃了。汉语“吃”的范围较广,一切可以吃的食物,不管是固体还是液体,都可以与“吃”搭配,作“吃”的受事宾语。例(2)中的“大碗”是“吃”的工具,作工具宾语,“大碗”是动作“吃”所依靠的工具。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作“吃”的工具宾语,而限于盛食物的器皿的名词,如大碗、小碗、钢碗等。例(3)中的“食堂”是“吃”的处所,作处所宾语,“吃”这个动作是在食堂里发生的,意思是在食堂吃饭。同样,并不是所有表处所的名词都可以作“吃”的处所宾语,只有供应食物的地方的名词才可以作“吃”的处所宾语,如可以说“吃食堂”“吃饭馆”等,但却不能说“吃学校”“吃宿舍”。因为“食堂”和“饭馆”本来就是提供食物的地方,人去这里的目的就是就餐,而“学校”“宿舍”是供人学习、就寝的地方,所以不能作“吃”的处所宾语。例(4)中的“小灶”是“吃”的方式,作方式宾语,以“小灶”的这种方式吃饭,即用小灶吃饭。只有表示做饭的方式的名词才可以作“吃”的方式宾语,如“吃小炒”“吃大锅饭”“吃集体伙”,其他的名词则不可以。例(5)中的“山”“水”是“吃”的来源,作来源宾语,意思是靠山或水所能产的物质来生活,这类来源宾语一般是指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的名词,如“吃朋友”“吃房租”等。例(6)中的“十个人”在句中是“吃”的施事,作施事宾语,意思是十个人吃一桌子饭,施事宾语必须含有数量成分,而且这个名词必须指人,比如“十个人”,而不能说“一桌子饭吃十只老鼠”。

汉语中的“吃”除可带名词类宾语外,还可带形容词宾语。如“吃亏”“吃苦”等。

三、英语“吃”的及物性

英语中的“eat”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作不及物动词时后面不带宾语,作及物动词时,后面带宾语:

(7)I don’t eat meat.

例(7)中的“meat”是“eat”的受事宾语。作受事宾语,英语的“eat”远远没有汉语的“吃”语义丰富,“eat”只能带表示食物的名词作受事宾语,不能像汉语那样带施事、工具、处所、方式、来源等宾语,如果要表达汉语“吃”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等,则需要借助于介词“in/with/by”等来表达,如“eat something with a big bowel”(吃大碗)、“eat something in the canteen”(吃食堂)。英语是重物称、重语态的语言,英语动词有明确的语态,主语施动就用主动语态,主语受动就用被动语态,所以英语中动词和宾语之间没有施事关系。

四、结语

汉语“吃”在句中带名词类宾语时,“吃”可以直接和食物搭配,也可以和盛食物的工具搭配,还可以和做食物的方式、食物的来源等搭配。英语中的“eat”只能带固体食物名词作宾语。

与英语相比,汉语“吃”的及物性更简练、更经济,用表工具、方式、处所等的名词来作宾语,省去了用介词表达的繁琐。

参考文献:

[1]徐杰.“及物性”特征与相关的四类动词[J].语言研究,2001,

(3).

[2]孟琮.动词用法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带动物的成语篇3

下面分析之:

一、名词:表示人、事物名称、时间、处所或方位的词

其语法功能:1.常作主语和宾语。2.一般不接受副词,尤其否定副词的修饰。3.可以和介词组合,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做状语。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一个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表示一个动作行为。而名词的功能决定它不能直接担当谓语,此时该名词一定临时改变了词性,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才能做谓语。如: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是名词渔夫、樵夫,处在谓语的位置,活用为了动词。当译为打渔、砍柴。)――《赤壁赋》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词,受否定副词“非”修饰又处在能愿动词后,故临时活用为动词“游水”之意,担当谓语成分。)――《劝学》

③左右欲刃相如。(刃,本是名词,为“刀刃”之意,带了宾语“相如”处于谓语位置,故活用为了动词“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一个名词后面紧跟一个动词,两者不能构成主谓关系,而是表示该名词修饰这个动词,因为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为状语的,因此,这个名词就临时活用为了“状语”。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比喻。例如,斗折蛇行。(斗,名词,“北斗星”之意。在这里做状语,当译为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蛇”之意。在这里做状语,当译为像蛇爬行一样。如果整句译为“北斗星曲折,蛇爬行”之意的话,主谓关系则上下句情理不通,故只能看做状语。)――《小石潭记》

②表示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名词,“兄长”之意。在这里做状语,当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如译为“我能兄长侍奉他”这种主谓关系于情理不通,故可知,兄不是动词“事”的施动者,因此只能以状语理解才恰当。)――《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译为“脸”,刺为动词,指出,如此理解则为“脸指出我的过错”。显然,不合情理,所以“面”在这里,作状语来修饰“刺”,当译为“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簸箕bòjī,不是bōjì,不是簸箕“运”之意,而是表示运输所用的工具,当译为“用簸箕运”作状语,才合理。)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在早晨;暮,到了傍晚。)

⑥表示方位。例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

3.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首先这个名词活用为了动词,而且带了宾语,但和宾语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或活用后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也带了宾语,则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宾语+动词”即先用一个“使”字后面接上该宾语,最后再接该动词,带有客观性。而意动,则指动词对其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将它看(当)作什么”的意思,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

①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老师”之意,名词带宾语不合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在这里为名词意动用法,当译为“以…为老师”。)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名词,“疆界”之意,在这里为名词使动用法,当译为“使…成为疆界”。)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旅馆”之意,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当译为“使……住宿”。)

④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名词意动用法,当译为“以…为衣襟、以…为衣带”。)

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

分为能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和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它们在句中可作谓语和定语。

1.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果动词在句中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那么它就必须活用为名词,因名词可担任主语和宾语。例如: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做主语,当译为“到的人”。)

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而入。(出、入,在句中作宾语,当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作宾语,动词作名词,当译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用法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但是和名词带宾语一样,它们之间也是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当译为“使+宾语+动词”。例如:

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动词,“逃跑”之意。后省略宾语“之”代指“曹军”。逃跑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和宾语也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故此理解为使动,当译为“可用火烧的方法使曹军逃跑”。)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动词,“起舞、哭泣”之意。都是不及物动词,分别带有“潜蛟、嫠妇”宾语,而又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故此理解为使动,当译为“使潜蛟起舞,使嫠妇哭泣”。)

三、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词

其语法功能:1.可作主谓结构中的谓语,但不能带宾语。2.可做定语、状语、补语。3.不可作主语或宾语。

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或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和宾语的位置,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形容词作介词“于”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当译为“细小的事情”;智勇,形容词作主语,活用为名词,当译为“有谋有勇的人”。)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大,作“明”的宾语,当译为“重大意义”。)

③不能容于远近。(远近,作介词“于”的宾语,当译为“远近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例如: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当译为“伤害、损害”之意。)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当译为“看重、轻视”之意。)

(2)形容词后面有时候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作谓语。例如:

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受副词“尚”和“足”修饰,故用作动词,译为“照明”之意,在句中作谓语。)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急,着急,形容词,带了宾语“臣”,因此看作使动,当译为“使臣着急”。)

②空以身膏草野。(膏,形容词,“肥沃”之意,因带了宾语“草野”为使动用法,当译为“使草野肥沃”。)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快”之意,因带了宾语“足”故译为使动用法,当译为“使…加快”。)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这个形容首先活用为了动词且带了宾语,但与该宾语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以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例如:

①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乐,形容词,分别为“喜悦、快乐”之意,因分别带了宾语“情话、琴书”,故当译为“以…喜悦、以…快乐”。)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形容词分别带了宾语,不构成支配关系。故当译为“以…为先,以…为后”。)

带动物的成语篇4

关键词 心理动词;判定;分类:研究方法

一、引言

心理动词是动词里很有特点的一个小类。吕叔湘明确地把心理动词列为动词的小类。此后,学者对心理动词进行的研究主要围绕心理动词的判定、分类和句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展开。相对其他的动词小类,心理动词研究仍显薄弱。古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落后于现代汉语,且研究方法滞后。笔者不揣鄙陋,就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的一些想法求教于方家。

二、心理动词的判定及分类

心理动词判定问题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难点,很多学者提出自己的判定标准,概括来说可分为三种:(1)意义标准,如黄伯荣、廖序东等;(2)形式标准,如周有斌、邵敬敏等;(3)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标准,如王红斌等。一方面,由于单一依据意义标准或形式标准在语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因为心理动词自身的复杂性,它不仅牵涉语法问题,而且和心理学、认知科学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在心理动词研究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动词表示情感、意向、认知、感觉、思维等方面的活动或状态,心理动词原则上都是及物的。

心理动词内部的分类也是相当复杂的问题。结合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心理动词,分为状态和动作两个大类。状态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情绪状态,如“哀”、“患”、“妒”等,该类动词一般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行为心理动词表示心理动作行为,如“猜”、“测”、“悉”等,该类动词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依据情绪的特点,状态心理动词分为负面和正面两个次类,如“怜”、“怨”、“厌”、“惋惜”等为负面心理动词,表达心理负担意义;如“爱”、“喜”、“敬重”等为正面心理动词,表达积极的心理意义。动作心理动词可分为思维和感知两类。

三、心理动词的研究方法

古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并不太多,目前所见主要有李启文、陈克炯、刘青等几篇,与其重要的词类地位并不相称。现在的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研究方法陈旧,还停留在心理动词所带宾语、状语、补语等的描写上;研究内容狭窄,主要是专书、专题的描写和统计上。鉴于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语言学理论,古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

(一)心理动词及物性研究

汉语中的一些词的组合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发生一些变化,心理动词也是这样。及物性是施事通过行为对受事的影响,及物性事件的典型形态句法是“施事+受事”。及物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小类,其内部也不是匀质的,有的及物性高,有的及物性低。从抽象层面看,及物性是一个语法原型,构成一个及物性的连续统。越靠近原型,及物性越强,反之及物性就越弱。将及物性理论运用于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可以加强我们对心理动词的认识。心理动词及物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心理动词能否带宾语。如“怒”、“悲”在上古汉语中是动词,可以带宾语,如:

(1)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中忠也。(《荀子·臣道》)

(2)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

(《庄子·徐无鬼》)

而现代汉语里,“怒”、“悲”变成形容词,不可以带宾语。“怒”、“悲”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动词的及物性逐渐减弱,情态特征逐渐增强,最终从动词转变为形容词。

二是心理动词带宾语能力的强弱。有些心理动词以带宾语为常,宾语类型丰富;有些心理动词常不带宾语,且宾语类型较单一。以《世说新语》“知”、“安”为例,“知”作心理动词共99见,其中带宾语85见,带宾语比重占86%;“安”6见,带宾语只有2例,带宾语比重占33%,如:

(3)由是知之。(《世说新语·文学》)

(4)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Y,-T孰愈?”(《世说新语·品藻》)

(5)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世说新语·言语》)

(6)岳于是始知必不免。(《世说新语·仇隙》)

(7)不知有功德与无也。(《世说新语·德行》)

(8)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世说新语·德行》)

(9)一坐成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世说新语·文学》)

(10)劭亦安其言。(《世说新语·品藻》)“知”的宾语类型有体词性宾语,如名词(3)、代词(4)、偏正l生名词词组(5);谓诃性宾语,如偏正性动词词组(6)、并列词组(7);小句宾语,如(8)。“安”所带宾语类型简单,只有名词—类,如(9)、(10)。

(二)语义场理论

语义场是指若干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义位聚合而成的系统。将分散、零星的个案研究纳入相应的聚合群中,加以系统地考察,能更好地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一些语言规律。陈克炯将“怜”系、“怨”系、“厌”系、“忧”系和“惧”系均看作同义义场。陈先生发现各系心理动词的述谓功能存在不匀质的现象,除了与各系词义所反映的心理负担轻重的不同有某种关系之外,最主要的是各系对不同宾语的选择性上存在差别。

为此,我们调查了《世说新语》里12个表“忧怕”义的心理动词带宾语的情况,统计情况见表l。

一方面,“忧怕”类动词内部的使用频率也不平衡。使用频率最高的3个分别是“忧”、“患”和“恐”,共43例,次之是“惧”、“畏”和“惮”3个,共18例,这6个动词共占“忧怕”类动词91%,即《世说新语》“忧怕”义主要由“忧”、“患”、“恐”、“惧”、“畏”和“惮”这6个动词承担。另一方面,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与所带宾语的比例不一定成正相关关系。如“忧”使用次数最多,带宾语比例为53%,而“恐”少于“忧”,带宾语比例却为86%,使用频率与带宾语的能力并不是正相关的。据此可以认为表“忧怕”义的动词在组合功能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语义场内部并不是匀质的。这一研究方法可运用到其他义的心理动词语义场的研究之中。

(三)心理动词的量级问题

受程度副词修饰是心理动词的一个重要特征,心理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有量级的差别。如《世说新语》心理动词所带的程度副词共有15个,它们分别是:甚、大、了无、深、殊、雅相、绝、至、雅、弥、横、殊自、深相、真、奇。这些词内部也存在级的差别,大致可分为“极”类和“甚”类。“极”类有殊、殊自、绝、至、横、奇共6个,表示程度达到极点;“甚”类有甚、大、了无、深、雅相、雅、弥、深相、真共9个,表示程度超过一般但未达到极点。同一心理动词用表1不同程度的副词修饰,其表达的程度量自然不同。“极”类副词的程度量要高于“甚”类副词,如:

(11)a.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世说新语·方正》)

b.族人大怒,便举棵掷其面。(《世说新语·雅量》)

(12)a.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藏否人物。(《世说新语·德行》)

b.左右宜深慎此!(《世说新语·假谲》)上面各组a句均使用的是“极”类程度副词.b句使用的是“甚”类程度副词。每组的a句的情绪量要高于b句。

(四)心理动词的过程结构表达

动词的过程结构与许多语言现象,特别是与语言的“体”表达有密切关系。郭锐系统分析了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认为动词的过程结构就是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的组织。根据三要素的有无和强弱的差异,他把汉语动词过程结构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五类。郭先生认为前限结构的动词多为心理动词。这一观点正确地揭示了汉语心理动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颇有见地。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汉语动词过程表达使用的助词“着”、“了”和“过”在上古和中古汉语还没出现;二是古代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主要是由置于谓语动词之前的“已”、“既”、“方”、“正”等副词或置于谓语动词之后的“毕”、“竞”、“讫”、“已”、“罢”等半虚化动词来表达。

(13)吾以君为垦知之矣,故入;犹未知之也,又将出矣。(《国语·晋语四》)

(14)君子垦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後可以为人师也。(《礼记·学记》)

(15)想芏,仍往潇湘馆来,偏黛玉尚未回来。(《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16)暗自想罢,不觉大喜,因此就有些不甚防备。(《七剑十三侠·第七十七回》)

上举(13)、(14)例分别为副词“已”、“既”用于心理动词之前表时态,(15)、(16)例分别为半虚化动词“毕”和“罢”用于心理动词之后表时态。

(五)心理动词的认知研究

认知与心理动词密切相关,心理动词的认知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李明从“叙实性”角度分析了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问题,引申路线是:言说—认为—以为。在这个过程中,词义一步步打上主观性的烙印,预设义逐步融入词汇的理眭意义,最终成为词语的常用意义。

带动物的成语篇5

【关键词】文言文 词类活用 动宾关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新课程下,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词类活用时,不能只是教学生记住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法结构意识特别是动宾关系,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整合。

一、从动宾关系看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一)在现代汉语中,能带宾语的是动词和介词,形成动宾短语和介宾短语。而介词是虚词,没有活用情况,据此可推断出:

1.“名词+名词(代词)”,加点名词活用为动词

既然名词不具备支配功能,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或一个名词后带代词,而又不存在并列、同位、修饰等关系,需要一方支配另一方时,第一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因为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籍”本来是名词“户籍”的意思,但由于后面带宾语“吏民”且与动词“封”相对应,所以活用为动词“登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中的“礼”是个名词,但由于后面带宾语“奇才”,所以活用为动词“礼遇”。再如:

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伶官传序》)

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处”,《廉颇蔺相如列传》)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瓮作、用绳子系”《过秦论》)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当做、把宝玉当做、把金子当做、把珍珠当做”《阿房宫赋》)

然后从而刑之。(“惩罚”《齐桓晋文之事》)

2.“形容词+名词(代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动词才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不是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远”和“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本来是形容词,但由于后面带宾语“庖厨”、”留侯张良”,所以活用为动词。再如: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屈原列传》)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离”《冯婉贞》)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寡人之于国也》)

(二)在现代汉语中,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和代词,而代词在古代汉语中属于虚词,没有活用情况,据此也可推断出:

1.“动词+动词”,后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语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并受前一个动词支配作宾语时,即可判断这个动词活用成了名词。如:“追亡逐北”(《过秦论》)中的“亡”和“北”本是动词“逃亡”和“败北”,但由于受动词“追”和“逐”的支配而作宾语,所以活用为名词“逃亡的军队”。再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动词“死”作“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死了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和“死”分别作“养”和“丧”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寡人之于国也》)

2.“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果一个动词后带一个形容词,并且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那么形容词在句中作宾语,现代汉语中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所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择善而从之”中的“善”本是形容词,因受动词“择”的支配作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的人”。“尊贤而重士”中的“贤”本是形容词,因受动词“尊”的支配作宾语,活用为名词“贤才”。再如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都是形容词,因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而都活用为名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长远的打算”《触龙说赵太后》)

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直”“密”“正”分别作动词“斫”“删”“锄”的宾语,都活用为名词。《病梅馆记》)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固塞浅陋的见解”《报任安书》)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史记·陈涉世家》)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即使动和意动是宾语施事,且受主语的影响而成立,使动用法要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来理解,而意动用法要按“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以宾语为什么(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来理解。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都不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后面还带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除了活用为动词外,还需考虑是否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然后用前三句理解套用一下,就可判断。反之,如果不是动宾关系,就谈不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的看法。

(一)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史记·项羽本记》)

齐威王欲将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史记·孙膑》)

再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士”即“使士作奴仆”《勾践灭吴》)

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

“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再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是“使国家强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又绿江南岸”是“使江南岸绿”。《泊船瓜州》)

(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客我”是“以我为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宾客”。再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赤壁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师说》)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郑”是“把郑国作为它的边境’。《烛之武退秦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再如以下句子中加点词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大铁锥传》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需要注意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时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一致的。例如“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上:指汉宣帝。“上老之”:汉宣帝认为赵充国年纪老了。——这种看法,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再如“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钴潭西小丘记》)“陋之”是“认为小丘不美”,陋:丑。这种看法与客观实际是不相符合的,“小丘”实际上是非常美丽的。

由此可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不在于宾语的实际情况是否与主观看法相一致,而是重在表明主语的主观看法如何。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

又数刀,毙之。(“毙”是使毙,即杀死。《狼》)

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流血漂橹。(“使橹漂起来”《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同列朝拜”《过秦论》)

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百余骑跟随”《鸿门宴》)

故久立车骑市中。(“使车骑立于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综上分析,动宾关系在文言文词类活用中非常重要,涉及到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大多典型情况。清晰了文言文词类活用中的动宾关系,许多让学生困惑甚至头疼的词类活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熟悉、积累、总结、归纳课本上的文言词句,清晰语法结构,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才是提高效率,系统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有效途径。

带动物的成语篇6

【摘要】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不了解词类活用的规律,就不能明白被活用词的含义。笔者结合现行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部分对文言文使动和意动用法做了一点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 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如果我们不了解词类活用的规律,就不能明白被活用词的含义,阅读文言文就会感到非常吃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现象里的重要类型,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故笔者结合现行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部分的文言文对使动和意动用法做一点初步的探究。

一、使动用法

什么是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呢?它是指文言句子的主语并不是动作的施行者,而是使句子的宾语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具有“使宾语怎么样或做什么”的意思。它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谓+宾=“使”+宾+动

如必修一的《鸿门宴》中有“项伯杀人,臣活之”。句子中的谓语“活”,并不是说主语“臣”(张良)本人活,而是说他使宾语“之”(项伯)活了下来。

存在使动用法的句子的谓语一般本来就是动词,有的则是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或名词。下面,笔者就按句子谓语的词性对使动用法进行分类讨论:

1.动词作谓语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谓语本来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最为常见。这种使动用法其实有规律可循,即其谓语一般由不及物动词充当。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必修一《鸿门宴》)

舞幽壑之潜蛟(必修二《赤壁赋》)

外连衡而斗诸侯(必修三《过秦论》)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必修四《苏武传》)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必修五《滕王阁序》)

“亡”、“从”、“舞”、“斗”、“归”、“窜”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但在这六个句子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郑”、“骑”(人和马)、“蛟”、“诸侯”、“汉使”、“梁鸿”,它们的意思就是“使宾语亡、从、舞、斗、归、窜”,而不是主语本身“亡、从、舞、斗、归、窜”。

因此可以这样说,当不及物动词的后面带有宾语时,这个动词就存在词类活用现象,且很大可能是使动用法。

但还需注意,有时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也可能属于使动用法。如:

臣具以表闻(必修五《陈情表》)

这个“闻”也是不及物动词,它后面虽然没有带宾语,但它也是“使……听到”的意思。

2.形容词作谓语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谓语也常由形容词充当,其有时也用作使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所不同,形容词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它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时,形容词也带了宾语。如: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必修三《劝学》)

会盟而谋弱秦(必修三《过秦论》)

臣诸完璧归赵(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久自苦如此(必修四《苏武传》)

“利”是“使……快”,“弱”是“使……削弱”,“完”是“使……完好无缺”,“苦”是“使……受苦”的意思。“利、弱、完、苦”这些形容词用作使动以后,都充当句子的谓语,并带上了宾语“足、秦、璧、自”。

3.名词作谓语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谓语也有由名词充当的,其在少数情况下也可用作使动。名词用作使动,其后面也带上了宾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必修一《鸿门宴》)

上句中“王”是名词用作使动,意思是“使……成为王”。

如果一个句子的谓语不是动词而用名词,这个名词后面还带有别的名词或代词,它们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这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并且可能是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什么是文言文的意动用法呢?它是指文言句子的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或觉得它怎么样”的意思。当然,这种看法是主观的,与客观不一定一致。它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谓+宾=以+宾+为+……

它可以翻译成“以……为……”,“认为……是”或“把……当作……”。

如必修一的《荆轲刺秦王》中有“太子迟之”。它的意思是燕太子认为“之”(荆轲)行动迟缓。存在意动用法的句子的谓语一般由形容词或名词充当,并带有宾语。

1.名词作谓语的意动用法

这种意动用法,是指把宾语看成或当成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它是一种主观看法。如:

越国以鄙远(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侣鱼虾而友麋鹿(必修二《赤壁赋》)

吾从而师之(必修三《师说》)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襟三江而带五湖(必修五《滕王阁序》)

“鄙”是“把……当作边境”,“侣”和“友”是“以……为侣”、“以……为友”,“师”是“以……为师”,“先”和“后”是“以……为先”、“以……为后”,“襟”和“带”是“以……为襟”、“以……为带”的意思。

2.形容词作谓语的意动用法

这种意动用法,是指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但事实上不一定具有这个性质或状态。如:

且庸人尚羞之(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单于壮其节(必修四《苏武传》)

“羞”是“以……为羞”,“壮”是“以……为壮”的意思。

意动用法表示的是“认为”的意义,使动用法表示的是“使令”的意义,因此二者存在明显不同。意动用法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也区别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学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只要熟悉其常见的类型,多去总结同一类型的例句的共同点,就容易发现和掌握其规律,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带动物的成语篇7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51-51免费-网-欢迎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51-51免费-网-欢迎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51-51免费-网-欢迎您

㈡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51-51免费-网-欢迎您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51-51免费-网-欢迎您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51-51免费-网-欢迎您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51-51免费-网-欢迎您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51-51免费-网-欢迎您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51-51免费-网-欢迎您

㈢规律总结:

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51-51免费-网-欢迎您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例1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例2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例3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51-51免费-网-欢迎您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51-51免费-网-欢迎您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51-51免费-网-欢迎您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㈠判断方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51-51免费-网-欢迎您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51-51免费-网-欢迎您

例如: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屈原列传》)

2、吊有忧,贺有喜。(《勾践灭吴》)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分析:例1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是“听力,听觉”的意思。活用为名词。例2中“忧、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动词“有”后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是“忧愁的事;高兴的事”的意思。例3中“至”本是动词“到”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到的人”。例4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愚人”的意思。51-51免费-网-欢迎您

(二)规律总结:

1、标志: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51-51免费-网-欢迎您

2、语法分析: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51-51免费-网-欢迎您

四、名词作状语

(一)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51-51免费-网-欢迎您

(二)活用形式

1.表示比喻

例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谦称)(《报任安书》)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过秦论》)

分析: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象……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例1中的“牛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走”作状语,翻译为“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例2中的“云、响、景”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集、应、从”作状语,意思是“象云那样汇集”、“象声响那样应和”、“象影子那样随从”。51-51免费-网-欢迎您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例如:(1)倡优蓄之(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报任安书》)

(2)皆谦而礼交之(礼,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作……那样”、“象对待……的似的”。例1中“倡优”,就可翻译为“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例2中“礼”可翻译为“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的意思。51-51免费-网-欢迎您

3.表示处所

例如:1、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例1中的廷,表示斥责秦王的处所,“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他”,例2中的“上、下”表示动作的趋向,翻译为“向上,向下”。51-51免费-网-欢迎您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1、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分析: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例1中“厚币”修饰它后面的动词,表示使用的内容,翻译为“用厚币……”。例2中“舟”,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行”,表示“行”的工具“用船行路”“乘船出发”。51-51免费-网-欢迎您

5.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例如:1、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地)(《屈原列传》)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3、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李塑雪夜入蔡州》)

分析: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三中情况,其一,表示时间的阶段性、经常性,含有“每每”的意思;其二,表示时间的持续性、逐渐性,含有“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意思;其三,表示追溯过去,含有“往日”、“从前”、“当时”的意思。例1中“日”属于第二种情况,翻译为“一天天地”;例2中的“日”、“月”属于第一种情况,含有“日日”“月月”的意思,“日削月割”,就是“每天的割地每月的割地”;例3中的“时”,用在句首,来追溯当时的情景,“时大风雪”,就是“当时大风大雪”。51-51免费-网-欢迎您

(三)规律总结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51-51免费-网-欢迎您

五、使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即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就是使动用法了。这种用法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兼语+宾语”,现在简化为“主语+动词+宾语”,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要翻译成兼语式。51-51免费-网-欢迎您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它异乎常规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往往属于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当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即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过秦论》)

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鸿门宴》)

分析:使动用法的翻译方法有二:一是使令式。格式为:“主语+使(宾语)+谓语”。二是动补式。格式为:“主语+动补词组+宾语”。例1中“归”,即“使之归”,翻译为“使……回去”的意思;例2中“朝”,即”使……朝拜”的意思;例3中的”活”,即“使之活”的意思。51-51免费-网-欢迎您

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净;美,使………美)(《勾践灭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分析:例1中的“洁、美”,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洁净;美,使………美”;例2中的“绿”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变绿”的意思。51-51免费-网-欢迎您

㈢名词使动用法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分析:例1中的王之,是“使他为王”的意思;例2中的“将孙膑”是“使孙膑为将”的意思。51-51免费-网-欢迎您

(二)规律总结

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意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㈠形容词意动。51-51免费-网-欢迎您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例如1、公子怪之(怪,感到奇怪)(《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例1中的“怪”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感到奇怪”;例2中的“羞”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羞耻”;例3中“私”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美”.

㈡名词意动。51-51免费-网-欢迎您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廉颇蔺相如列传》

3、粪土当年万户侯.。51-51免费-网-欢迎您

分析:例1中的方为名词“先”、“后”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先,以……为先”;“后,以……为后”;例2中的名词“粪土”,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把……当作粪土”。51-51免费-网-欢迎您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即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七、动词的为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

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51-51免费-网-欢迎您

从语法结构上看,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式来表达状动式的内容。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51-51免费-网-欢迎您

例如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急,为……着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报任安书》)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分析例1中的“急”应理解为“为人急”,就是“为他人着想.”。例2中的“死”应理解为“为节死”。例3中的“泣”应理解为“为之泣”,“既泣之三日”,就是“已经为它哭了三天”。51-51免费-网-欢迎您

(二)规律总结

动词的为动用法:

1.看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是不是“为动”关系。51-51免费-网-欢迎您

2.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51-51免费-网-欢迎您

带动物的成语篇8

[关键词]《型世言》 动结式 概念整合理论 整合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38-02

朱聪(1990-),女,浙江嘉兴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汉语。

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大大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沈家煊先生提出了“整合效应”这个概念。为了充分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出事物的每一个属性、成分等,将其整合起来融为一体,以达到加深对各个部分认识的效果。概念整合理论强调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对各个部分进行整合之后,就会浮现新的意义。石慧敏运用概念整合这一理论,对述补结构中动结式的整合度进行了考察研究,对其分布进行了一个总结归纳。本文借鉴石慧敏的理论研究,对《型世言》动结式的整合度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A级低整合度动结式的句法语义属性

(一)动词V的句法语义属性

通过对《型世言》动结式的筛选统计,我们得到这些用做补语的词“毁、杀、死、破、坏、骂、完、好、打、化、走、送、惯、碎”等。与之对应的典型搭配有:

烧毁 折毁 砍杀 攻杀 烧死 压死 踹死 烧化 焚化

磕破 磨破 跌坏 打坏 扯坏 叫骂 打骂 跑走 吓走

点完 用完 煎好 穿好 吃好 攻打 踢打 奔送 搬送

在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带有该词的句子中往往反映的是因果事件,述语和补语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下面我们用具体例子来具体分析。

(1)一边火器乱发,把云梯烧毁。(第一回)

(2)众将士见了,莫不弃命砍杀,杀退贼兵。(第十七回)

(3)“后边又将来扯碎了。想是做姐姐不过,故此扯坏。”(第十一回)

(4)家中银子渐渐用完,渐渐去催房租,又来当中支银子。(第十五回)

(5)富财只得道:“原是夏学先将戒尺打晕,后边富尔榖踢打身死,是张罗亲眼见的。”(第十三回)

(6)诸生涕泣奔送,填街塞道。(第十二回)

“烧”表示“点燃”的意思,“砍”表示“用刀斧等劈”,“扯”表示“撕”,“用”表示“消耗”,“踢”表示“用脚踹”,“奔”表示“疾跑”。这些词都拥有具体实在的意义,都表示本义或基本义,具有这样特征的动词都可以进入A级低整合度动结式中。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动词V所带的宾语一般都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例1是一句把字句,宾语是前置的“云梯”。例2中的宾语是“贼兵”,在此省略。例3是丫鬟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可以得知,扯坏的是“小姐写的信”。例4中的宾语是说话人富财的儿子。例6也是一句省略句,省略了宾语“李侍讲”。这些宾语都是及物动词且及物性非常强,都可以独立带宾语,而且例句中所带的宾语都是可以看见可以摸到的具体事物。这又符合A级低整合度动结式的定义:动词V的自主性、动作性和及物性一般都比较强。

(二)补语R的句法语义属性

(1)这些无赖,扯毁告示,反又劫掠人财物。(第二十二回)

(2)乘他疎虞,竟差兵船放火攻杀。(第七回)

(3)木石牌坊俱是风摆这一两摆,便是山崩也跌到,压死人畜数多。(第二十五回)

(4)胸前都被板磨破了。(第九回)

(5)秦凤仪自起地方夫搬送到府,积年粮米都消。(第二十回)

“扯毁”“攻杀”“压死”“磨破”“搬送”中的补语“毁”“杀”“死”“破”“送”分别表示“损毁、败坏”“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碎,不完整 ”“把东西从甲地运到乙地”的意思,都是该词的本义,保留了具体实在的词汇意义。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补语多表示的是动作的具体结果,即表示的是一种看得见的状态变化。“告示被扯毁”“城镇被攻破烧杀”“人畜被压死”“胸前的衣服被磨破”“收拾牛羊”“粮米被送到府中”都是可以看到的结果。

例1中的“扯毁告示”,“毁”表示的是告示因为受到了“扯”这个动作而产生“毁”这一结果,也可以用别的句式来转换进行验证,如我们也可以说“扯告示,告示毁了”。这种转换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例句,如“压人畜,人畜死了”,“磨(衣服),衣服破了”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此补语R有明确的指向,语义指向的都是受事客体,说明这个客体由于一个动作产生了补语所表示的状态。

以上都符合对补语R特征的描述:1.补语的意义具体实在,保留着其基本义,也保留着它的基本属性。2.补语R表示的是一个动作的具体结果。3.补语R有非常明确的语义指向。

(三)述语V和补语R的句法表现

如何判断述语和补语之间的紧密程度,还要有句法表现作为考证。

1.述语V和补语R若紧密度低,那么它们之间可以插入“得/不”来构成可能式。例如:

(1)管解的就朦胧说“中途烧死”。(第一回)

(2)原是把头磕破的,又加连日不喫,就不觉身体恹恹。(第二回)

(3)看看点完,王喜还道:“钱送得迟,想填在后边。”(第九回)

这里的“烧死”“磕破”“点完”都可以插入“得/不”来转换:

烧得死/烧不死 磕得破/磕不破 点得完/点不完

2.述语V和补语R的紧密度低,一般都是可以扩展的,大多都可以用“一A就B”式进行分解。例如:

(1)海水先自上边一路滚将下来,东门海塘打坏,塔顶吹坠于地。(第二十五回)

(2)“捶醒他,又撒懒溜痴,不肯来。”(第五回)

(3)拆时同梁合柱,将中间古老房屋震坍了。(第二回)

打坏一打就坏 捶醒一捶就醒 震坍一震就坍

3.述语V和补语R之间的紧密度低,可以用动结式来提问一般疑问句,而且也可以只用补语R单独来提问,它的省略回答方式可以用“动词+补语”或者“补语”,例如:

(1)胸前都被板磨破了。(第九回)

问:衣服磨破了吗?/衣服破了吗?答:磨破了。/破了。

(2)王度道:“一个人活活打死,随你甚人忍不过,怎止得他?” (第二回)

问:“人打死了吗?”/“人死了吗?”答:“打死了。”/“死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A级低整合度的动结式中,动词V的意义是实在的,都表示基本义,且动作行为的自主性和动作性、及物性都比较强,可以带宾语;补语R的语义也具体实在,基本保留了本义,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由于述语和补语的紧密程度低,可以在中间插入“得/不”构成可能式,还能转换成“一A就B”的形式。

二、B级中整合度动结式的句法语义属性

(一)动词V的句法语义属性

因为进入B级中整合度动结式中的补语R已经有所虚化,词义已带有引申义,因此与之相匹配的动词V也有一定的虚化。比如“摔破了罐子”,在这个短语中,“摔”和“罐子”体现的都是本义,“破”在这里的意思是“碎,不完整,使损坏”,是它的本义。但是在“看破了红尘”这个短语中,与之搭配的是“红尘”这一抽象名词,“看”也从“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这个本义引申为“透彻深刻地了解或认识”的意思。“破”也不再是“是某个物体不完整”,而是“破除某种思想或习惯”的意思了。

(1)都收拾盒内,怕存行迹,被人识破。(第二十一回)

(2)“李侍讲年纪已大,枷了几日,不是气死也应累死。”(第十二回)

(3)舍不得当日与家主做下铁桶家私,等闲坏了。(第十五回)

(4)富贵的人,思食得食,意气易骄,便把一个人放纵坏了。(第十八回)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动词V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动词不再表示基本义,开始带有抽象意义,或者虽表示本义,但动作性并不强。“识、气、累”都是表示认知、感觉类的词语,动作性相对较弱,而“等闲、放纵”都是一种抽象行为,并不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而且,“识破行迹”中的“行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名词。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B级中整合度动结式中的动词V的属性特征开始弱化,有些动词表示的是引申义,带有抽象意义,有些表示本义的词动作性也不强。动词V的自主性、动作性与及物性也逐渐减弱,所带的宾语一般都是表抽象物体的名词。

(二)补语R的句法语义属性

B级中整合度动结式中述语和补语的整合度比A级低整合度动结式的整合度较高,补语已经是虚化补语,意义也有很大的变化。如“说破秘密、识破诡计”中的“破”包含着“使显露”的意思,“秘密、诡计”都不是具体事物。又如“这条路被堵死了”中,“死”虽然还带有一点本义“使不活动”,但是“路”不是生命体,所以补语“死”也已经开始虚化了。

(三)述语V和补语R的句法表现

我们把B级中整合度的动结式带入“得/不”中可以发现,有些动结式可以构成可能式,而有些则不能。比如“揭穿秘密”中的“揭穿”,就不能说“揭得穿/揭不穿”,“打动人心”中的“打动”,也不能说“打得动/打不动”,“宠坏孩子”中的“宠坏”不能说“宠得坏/宠不坏”,等等。同时,B级中整合度的动结式不能进入到“一A就B”的格式中进行转换,因为述语和补语的整合度提高了,所以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也提高了。例如:

买到*一买就到 吃透*一吃就透 敲定*一敲就定

三、C级高整合度动结式的句法语义属性

在B级中整合度的动结式中,能够做动结式第二成分并且含有引申义的补语都是由谓词虚化而来的,但是它的虚化过程并没有结束,而是由于外部的诸多条件造成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那些虚化程度高的就进入了C级高整合度动结式中。

根据石慧敏的研究发现,C级高整合度动结式中的补语的语义都非常抽象,词的意义基本已消失,但是语法上的意义却得到了加强。有些是表示某种状态的程度,例如“透”这个词,可与之搭配的词语有“乐透”“想透”“高兴透”“幸福透”等。有些是表示某种状态的实现,例如“住”这个词,可与之搭配的词语有“愣住”“呆住”“傻住”等。

在《型世言》中,我们找到了一些例子做个简要分析。

(1)“到作文时,可不羞死了他。”(第十八回)

(2)爱姐道:“几乎惊死,如今走还是抖的。”(第二十一回)

这里的“死”并不是表示真的死了,只是表示一种程度达到了极点,也可以说是一个表示程度的标记,这里的语义已经高度虚化了,在句中表示在述语动作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羞愧、惊吓之情,且已到达了极点,在这里的“死”都带有消极的意思。

能与“死”搭配的词常见的还有“难、忙、闹、吓、吵、失望、着急、难吃”等。这些词搭配后不管表示的是消极义或是积极义,它的语义都不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而且也不指向动词的本身,所以作为已经高度虚化的程度标记,已经没有任何的语义指向了。

【参考文献】

[1]石慧敏.动结致使构式的典型特征[J].现代中国语研究,2012(10).

[2]石慧敏.汉语动结式的整合与历时演变[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沈家煊.语法与认知: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J].中国社科院建院3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2007.

[4]施春红.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美丽的西双版纳范文 下一篇:神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