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草原范文

时间:2023-10-25 12:04:42

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篇1

吱、吱、吱、吱······,我们随着知了的叫声,坐上了开往内蒙古大草原的火车······

到了目的地,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蓝蓝的天。那里的蓝天比别处的更加可爱,空气也十分清鲜,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低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猛哥尔豹旗。汽车走了许久,远远地望去,我们看到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也渐渐的多了,最后我们还看到了马群。到了猛哥尔豹旗,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几座蒙古包,和许多匹马。走进蒙古包我们还看见了一个英雄的画像——成吉思汗。吃过了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喝过了奶茶,我们换上了蒙古人的衣服,骑上了马,玩耍起来,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我高兴极了。时间过得很快,太阳这时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内蒙古大草原篇2

放暑假了,我和我两位同学决定一起却内蒙古大草原旅行。

坐了将近一天的火车,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草原。找到了住宿的地方,我们便走出来体验草原的美丽了。草原的天空特别的蓝,就像大海一样的颜色,只有偶尔飘来的一两朵白云才能让人意识到原来这是天空。草原的风也是格外的温柔,就像母亲亲切的,轻轻的拂过脸庞,站在风中还能够闻到青草的淡淡的清香。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草原的人民,特比的热情好客,无论何时何地,总是满脸的笑容。我们一路在草原上行走,看到了一波波的草原人民,也收获到了一波波美丽的笑脸。

我爱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希望大草原会越来越美!

内蒙古大草原篇3

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

(来源:文章屋网 )

内蒙古大草原篇4

关键词:草原文化;地域特色;标识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95-02

内蒙古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目前我国的国策正在大力开发和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内蒙古首当其冲。近30年来在这大好形势下,内蒙古的地方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传统的重工业之外,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诸多系列,也进入了全国的名优产品行列,有的甚至名列全国之冠。譬如,乳品业的蒙牛;餐饮业的小肥羊、草原牧歌;绒纺业的鄂尔多斯、鹿王;制酒业的蒙古王酒业等等,都已闻名遐迩。仔细分析内蒙名优产品的产生和发展,他们都和民族特点、地域优势、草原特色、草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无不显现着草原特有的优势,特有的文化,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当我们想到这些名优品牌的时候,头脑中往往最先跳跃出的是它们的品牌标志,每一个品牌的优良品质,企业文化都浓缩成一个个具有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的符号,可见具有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的标志有助于良好品牌形象的营造和形成。

在内蒙古名优企业标志设计中,又是如何体现草原地域特色和草原文化的?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衫、蒙牛乳业等许多名优企业集团早已成为文化与经济相结合,获得经济文化双重效益的成功典范。他们注重经济效益、同时更畅导企业文化的发展,将草原地域特色、草原文化融于产品的研发及企业的形象中,寻找到了草原文化与经济发展及企业形象树立相结合的新路子,开拓了市场经济基本模式的突破口,打出了草原绿色、纯天然、无污染的品牌。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一项特色资源,是发展特色民族经济的重要基础。草原文化为内蒙古名优企业的形象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吸引外资、吸引消费群体的重要资源优势,应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一、中国草原文化“天人合一”价值观与内蒙古特色产业

1.草原文化“天人合一”价值观及其具体表现

生态环境与文化是互动关系,不同生态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形式适应并保护不同的生态环境。注重生态的“天人合一”思想,珍视环境、保护生态的思想,是草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独具特色的价值观,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特质,体现出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一点,在草原文化集大成者―蒙古族的生产方式、法律制度、禁忌习俗、中都有广泛的体现:第一,从生产方式来讲,古代蒙古族利用蒙古高原地广人稀的优势,采取游动的牧放经营,即史书所称“居无常所,逐水草而进”。第二,古代蒙古族的民间习惯法、成文法及禁忌习俗中包含着诸多有关保护草场、维护生态平衡、珍惜水资源的内容。第三,“天人合一”价值观在蒙古族――萨满教中也有所体现,以对大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通过以上对草原文化“天人合一”价值观的理解可以认为:以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已意识到生态状况与人类生存空间的紧密关系。而在当今,它为内蒙古特色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发展的优势所在。

2.草原文化“天人合一”价值观为内蒙古特色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年来特色畜牧业,凭借其地域优势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而且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区域特色产业是利用和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和发展竞争优势的结果。特别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外部环境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资源和要素的数量多寡和组合集聚对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特色产业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资源和要素在市场中的地域优势,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资源和要素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资源和要素开发与应用的潜力,以及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草原文化“天人合一”价值观为内蒙古名优

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赋予了底蕴潜值

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质量的巨大变化。重视环保、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已成为21世纪的新时尚,绿色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关资料显示,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意大利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在欧洲市场上,40%的人喜欢购买绿色商品,贴有绿色标志的商品备受青睐。在亚洲,挑剔成癖的日本消费者对普通饮用水和空气都以“绿色”为选择标准,罐用水和纯净的氧气成为抢手货。可见,社会的发展使许多人越来越注意环境保护问题,绿色产品和绿色企业已经引起全球人的关注。在内蒙古开发绿色产品,培育和发展特色畜牧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无疑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无污染、纯天然绿色产品而闻名的“草原文化”品牌应这种形势受到青睐。

草原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特质的“天人合一”思想。它代表着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代表着广阔无垠、热情奔放、生机勃勃,这一无形资源是内蒙古特色畜牧业打造品牌,宣传产品,开展绿色营销的有利条件。正如小肥羊火锅企业董事长余加荣先生所说:“除了依托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外,要把草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强悍进取的民族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使企业获得持久发展的内驱力。”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深度挖掘草原文化的内涵改变企业形象的单调性,深入体现草原文化的精髓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标志成为企业向外界展示自身草原文化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内蒙古乳业领导者蒙牛集团。

蒙牛乳业正是承继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把它内化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提出了“绿色蒙牛”的经营理念,其营销主张、产品、服务、生产环境形成了“绿色系统”。蒙牛“绿色系统”的形成,为其产品的畅销、产值的上升,注入了驱动力和活力。在对其企业形象的灵魂――标志设计时更是充分强化了这一点。在标志设计中,以厚实飘逸的一抹横笔,象征内蒙古广袤肥沃的土地,独特的区域优势表明企业的发展条件尽得天时、地利。弯角坚挺如峰,表明牛得坚韧、勤劳,象征积极向上、稳健、奋进得企业理念。并喻意企业产品是清真食品。整个标志的白色、绿色构成,突出追求天然、远离污染的主题,同时又与现代文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依托内蒙古草原绿色天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传承和弘扬了草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观。

内蒙古乳业企业将产品配送到全国各省、自治区,送去的不光是产品,更是在传播内蒙古人民的民族情怀。而作为餐饮行业就缺少了‘内蒙古’原产地的这一特点,怎样在他乡异地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草原味,就着实有点难度。云南铁木真小肥羊香锅餐厅有限公司属于内蒙古肥羊王餐饮连锁公司的一部分。为构筑正宗内蒙品牌,绿色美食的市场概念,从品牌命名阶段开始,在查询大量的内蒙历史资料后,将品牌取名为“铁木真”,让品牌拥有了良好的联想空间。铁木真小肥羊香锅餐厅有限公司的核心理念:“健康的选择”。

在品牌以构建正宗内蒙品牌的企业目标基础上形成的标志形象中采用了最具蒙古代表性的人物成吉思汗(铁木真)。标志借助成吉思汗所代表的深厚的草原文化,用图形语言加以艺术提炼,以圆润饱满、优美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一个刚中有柔、威武俊秀,智慧而不失亲和力的王者形象,同时暗示消费者企业及品牌有像成吉思汗一样的深厚的理念。在产品“小肥羊香锅”几个字的设计中,用图形和字形的巧妙结合强化了一个“羊”字。色彩上采用了蒙古族特有的深绿、砖红和金,深绿:代表稳重、踏实、健康、草原、绿色食品、无污染,更有生生不息之含义,红色:是蒙古族哈达的颜色代表喜气和热忱,传达温馨的服务理念。金黄色:黄色在蒙族中象征大地,是成功的象征。整个标志设计融入了浓郁的草原特色文化。

三、内蒙古名优企业形象设计现存问题

1.内蒙古名优企业形象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内蒙古企业形象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这些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时虽都加入了草原文化的元素,但形式都较单一,导致很多企业的标志形象在色彩和造型上趋于雷同。例如伊利集团的标志和与其同类型的蒙牛乳业的标志在视觉形象上就十分的相似,二者都采用了绿色和牛角的造型,而且都是通过牛角造型与新月造型的结合来体现企业是一家清真企业。标志中所包含和展现的草原文化只是浅显的采用了草原天然的色彩-绿色,虽然绿色可以代表草原、天然、环保,但也是仅此而已不能更加深入表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或更加深厚的草原文化内涵。相似的品牌形象会使消费者对于草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于对草原地域特色的表面认识,不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草原文化,也就无法为企业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是内蒙古名优企业形象设计元素的突出特点。但在内蒙古企业形象的开发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层次感,内容较为单一,内蒙古企业形象设计停留在描画某一生活场景为主的层次上。这使内蒙古企业形象地域民族特点下降,加剧企业形象之间的低水平模仿。改变现有内蒙古企业形象的单调性,增加现有产品经济价值需要挖掘和提升文化内涵。

2.企业形象管理混乱,开发管理水平偏低

内蒙古企业形象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比较乏力,行业管理不够有效,职责不明,交叉重复比较严重,执行不标准。导致内蒙古企业形象宣传、企业品牌塑造、草原文化地域特点不显著等问题。

3.现有内蒙古企业形象资源开发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整个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者开始注重消费的质量。目前内蒙古名优企业形象品牌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没能很好地体现草原文化的精髓。内蒙古名优企业形象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少数已开发的企业也仅限于现有资源的简单利用,文化含量和空间含量不足,规模小而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内蒙古大草原篇5

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6年1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环保局、内蒙古党校、内蒙古生态环境监测站、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财经学院等16个党政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共68人出席了会议。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给予关注和报道。与会代表提交论文16篇。大会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筹委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东应邀与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主持。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致开幕词。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高出席了会议。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研究员关于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进行了说明。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就学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说明。会议表决通过了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领导成员及办事机构人员名单、常务理事名单、学会顾问名单。会议选举郝益东副主席担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当选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由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高、内蒙古气象局局长乌兰、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暴庆五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永红、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杭栓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共9位同志兼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由内蒙古财经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潘建伟教授兼任。表决结束后,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的揭牌仪式。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的指导思想,本次会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会议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认识

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作了题为5从社会角度看生态6的主题演讲。额尔敦扎布教授指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高耗能、高消耗。我国GDP增长是靠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靠高投入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这必然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济的增长、能源的紧张对生态问题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整个生态恶化。额尔敦扎布教授进一步指出,当前,自然生态失衡是比较严重的,导致自然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制度、财富分配不公和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信用危机)等。因此,要解决自然生态失衡问题,必须使经济、社会、生态保持动态协调发展。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就要对经济、社会、生态进行综合研究,而不能就生态谈生态,要把经济和谐当做问题导向的科学,从多个角度去研究生态,目的是保证我们的生存条件本身,保证良好的生存条件下的经济的发展和福利的增长。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则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视角指出,只有四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既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尊重生态规律,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进而指出发展生态经济可选择的模式。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追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要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要将人工治理和和自然休养生息结合起来,将强化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监督结合起来。

二、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内蒙古农业大学李青丰教授在题为5内蒙古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6的演讲中,首先总结了内蒙古草原的战略意义,草地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生态功能也有资源属性。畜牧业生产是内蒙古草原最主要的资源功能,也是人类干扰草地环境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此引发了草地利用和草地保护问题。在利用草原方面,畜牧业生产是农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在保护草原问题上,畜牧业生产又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草地退化的原因来看,一是草地超载过牧问题严重,草畜不平衡,草地植被遭到破坏。季节性和区域性草畜矛盾是草地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系统投入和系统产出的失衡问题。对草地投入的太少,索取的太多,这就是系统裂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李青丰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是单一的依赖于草地生产、放牧的生产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靠天养畜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和裂变,人为的干扰、自然灾害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生产方式的调整来减轻草地的压力,要采取预防的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暴庆五研究员作了题为5深入研究内蒙古生态经济问题,推动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6的发言。暴庆五研究员从发达国家先经济,后生态的发展对比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暴庆五研究员强调指出,内蒙古生态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内蒙古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相当突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这一角度,就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系统论证了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与可能性。盖志毅教授从充当一定守边任务的牧民减少了生存和立地的空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牧民的贫困影响社会的稳定、在牧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阐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时,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跨越国界的特性对国际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草原生态系统孕育的多种生物物种延续问题等角度也论证了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必然会从多方面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考虑通过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来营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从人类的最终的安全角度,应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内蒙古生态经济研究的重点是草原生态问题

从大会发言和提交的论文看,专家、学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包括草地畜牧业)上。内蒙古大学滕有正教授提出了征收草场使用费的设想。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应该遵循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科学地评定草场等级,征收草场使用费,专门用于草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滕有正教授指出,征收草场使用费或租金同时控制牲畜头数以保护草原是国际惯例。征收草场使用费,实行草场资源有偿使用,还是进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先决条件。为了合理组织草原生产力,实现规模经营,应该允许和鼓励草场使用权的流转和适度集中,形成高效益的家庭牧场和合作经营组织。为此就必须征收草场使用费,使草场(使用权)商品化,进入市场流通。科学合理地征收草场使用费,要依据草场等级的评定。滕有正教授在他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草场等级评价的生态经济标准,并按综合评分法提出了草地评价方法。这一构想对保护草原生态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内蒙古农业大学韩国栋教授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原则和草地的14种服务功能。如何体现草地的这些功能?这就需要对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进行评估,进而阐述了对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进行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起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什么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国民经济中必须考虑自然资本的价值,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可以很好地反映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本的价值,对于一个国家、地区都有参考价值。同时,进行建设项目时可以评估该项目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如何,制定赔偿标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一般借鉴国外的成果,这种评估在宏观上有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说出某一块草地的价值方面存在困难,评估也有很大的误差。韩国栋教授就草地自然资源投资评估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内蒙古大学孟慧君教授在题为5北方草原生态建设投资持续有效性面临的困惑6演讲中,首先指出了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草原生态建设是西部草原生态建设的主体,近年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程,国家投资力度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有效逆转。就北方草原投资有效性和生态建设的持续性而言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如草原生态建设投资仍严重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效益不高,投资与牧民增收相脱节,投资机制不完善,边建设边破坏以及牧区的三牧政策严重滞后。针对这些问题孟慧君教授从制度、政策、管理等多个层面构建草原生态建设投资有效机制。她指出,草原生态建设投资持续有效性面临的困惑要害在于草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互动。草原生态建设投资的优化管理旨在把生态建设和牧区的现代化、牧区企业化、牧民生活富裕结合起来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草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牧区三牧政策的贯彻实行,从而实现生态改善、牧区繁荣、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多维目标的共荣。要针对面临的问题确定摆脱困境的路径,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建立领导问责制,实施生态审计制度。生态建设要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必须扭转草原牧区工业化、城镇化与草原牧区畜牧业和草原牧区生态建设对立化的状况。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平台,拓宽应用领域,参与宏观决策,创新自己的品牌,走出畜牧业发展的困境,促进全国畜牧业发展。内蒙古财经学院双喜教授就草原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作了发言。双喜教授认为,近几年来,我区草原生态建设通过采取退牧还草、休牧、禁牧、围封转移、生态移民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牧区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但另一方面,生态移民村的生产经营没有出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增加牧民的收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孟淑红教授在其提交的5典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析(以阿巴嘎旗为例)6一文中,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典型草原锡盟阿巴嘎旗作为样本,通过对典型草原的逆行演替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祥述了典型草原逆行演替同历年放牧现状,草原鼠、虫害,气候、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并指出了草原的逆行演替对草原畜牧业的重大影响。文中分析了草原逆行演替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过度放牧,盲目追求牲畜头数。其次是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把草原混同于未开垦的宜农荒地。加之人为的直接破坏,不合理的放牧制度等。最后就如何减畜、如何尽快转移牧区人口、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如何合理利用草原等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应该通过加快牧区人口的转移,减少草原上的牲畜数量,实行低密度的四季轮牧等措施来保证典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就确立怎样的发展目标问题上,孟淑红教授指出,应该把草原生态保护作为第一目标,发展畜牧业为第二目标,彻底纠正几十年来以追求牲畜头数为第一发展目标的错误导向,草原畜牧业应坚持低成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方针。

四、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的其它成果

内蒙古大草原篇6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草原;内容;特点

中图分类号:J7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75-01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美丽的内蒙古”。跳起安代舞、拉响马头琴,纵情歌唱,啊哈嚯咿!走进美丽的大草原,歌舞与你我相伴。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剽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蹈。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质朴、庄重、剽悍、粗犷的鲜明特点,呈现出“天之骄子”的气概。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游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生活中蒙古族人民,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蒙古族文化也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独特的个性特点。蒙古族舞蹈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典型的集生活、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于一体的特色舞种: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儿、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和图腾信仰的等等,这些舞蹈生动地反映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蒙古族舞蹈很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动作语汇,像献哈达、敬茶、敬酒、敬神,这些都表达了蒙古族人们性情直爽、热情好客、尊老爱幼以及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民族美德。蒙古族舞蹈的动作豪放、粗狂但不失委婉、细致,“刚中带柔、慢中见势、势中显气、气定神闲”。其中深邃丰富的内涵使舞蹈语汇具有一定的审美特色和美感特征,从美学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虚实兼备、手灵足稳、豪放洒脱、神韵共存”。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保留的舞蹈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祝福”、“鼓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豪爽的健康气质。蒙古族优秀的舞蹈作品很多,像《蒙古人》、《长调魂》、《奔腾》、《鄂尔多斯》、《筷子舞》、《牧歌》等。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所以蒙古族舞蹈服装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主要是蒙古袍和蒙古靴子。蒙古族男女都喜欢红色、黑色和蓝色的服装颜色。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舞蹈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艺术家在美丽的大草原上采风,使蒙古族舞蹈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发展。蒙古族舞蹈在新中国建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为其艺术的挖掘、整理、创新与弘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深入大草原,潜心学习蒙古族传统艺术,把舞蹈的优秀素材带到民间舞课堂中,在教学上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去粗求精,加以提炼,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新时期我们更应该取其精华、勇于探索、开拓奋进、发展创新,为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继承、传承、发扬和保护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是每一位舞蹈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麟主.艺术百科[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隆阴培、徐尔充、欧建平主编.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编.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4]匡惠主编.音乐欣赏基础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内蒙古大草原篇7

这就是“乌日汀·道”——长调民歌,蒙古族传统民歌体裁。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中创造了这一独特民歌形式,用以抒感,表现游牧生活。长期流传过程中,长调民歌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种类。

长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线多成波浪式进行,起伏跌宕,表现出天高地阔的草原自然环境。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巧妙组合,构成长调民歌的节奏律动。

长调民歌是绿色生态的艺术,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心灵的自由、抒情的极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歌唱草原,赞美骏马,感怀父母,仰慕英雄,讴歌爱情,是长调民歌的常见题材。辽阔草原是长调民歌的摇篮,长调民歌则是音乐化的草原,其中有许多歌唱草原的精彩曲目。

蒙古族人是天之骄子,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私恩惠,然而草原对于蒙古民族来说,同时也是一位无比严厉的母亲,随时以空旷、寂寥、风雪、干旱来考验着草原儿女。确实,在大自然面前,个人显得何其渺小而脆弱!然而,蒙古人毕竟是英雄的民族,他们渴望身心解脱,力图求得平衡。于是,蒙古族热爱草原、抗衡自然的满腔激情,终于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转化为蒙古族长调。诚然,人们往往从长调民歌中听到寂寞忧伤的声音,但这并不是长调民歌的主旋律,更不是它的本质,相反,长调民歌的基调是热情豪放、积极进取、坚毅自信、不甘寂寞的。数百首长调民歌中,竟然没有一首是描写自然灾害、逃荒迁徙的曲目,这难道是偶然吗?答案是明确的,蒙古人通过歌唱长调民歌,不仅尽情宣泄胸臆,而且与万能的大自然相拥抱,超脱自我,达到心灵与外界平衡的至高境界。

长调民歌反映草原生活,而草原生活也离不开长调民歌。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民族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游牧封建社会的蒙古族牧民,不同于奴隶制社会“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也不同于中原王朝的汉族农民,无须固定在狭小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耕作。相反,蒙古牧民必须在广阔的生存空间内,每日每时面对草原大自然,骑上骏马流动放牧。心灵的自由,行为的自主,无疑是从事畜牧业劳动的必要条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对于长调民歌而言,心灵的自由,行为的自主,哪怕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却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知,长调民歌的高度抒情化,其实是由游牧民族生产劳动本身所决定的。

在谈论长调民歌的时候,不能不涉及到骏马。

每一个草原上生活的蒙古人,生来就与骏马结下了不解之缘。牧民、骏马、草原,从来就不能分割,三者构成了游牧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也是蒙古族创造长调民歌的主要依据。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灿烂的草原文化史包括长调民歌在内,其实是蒙古族和骏马共同创造的。

“马步本身就是音乐。”已故长调民歌大师哈扎布的这句名言,一语道破了骏马和长调民歌之间的关系。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长调民歌中那些玲珑剔透、华彩绚丽的装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你只要骑上骏马轻轻颠簸,合着马蹄的节奏歌唱上一首长调民歌,随着气息的波动,便会自然而然地唱出装饰音“诺古拉”来。而骏马身上所透出的那股雄姿英发,威风矫健之气,更为长调民歌增添了自由奔放的气息。

北魏时期的乐府中,记载了不少鲜卑人的草原牧歌,至于千古绝唱《敕勒歌》,则是长调民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蒙古族长调民歌继承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牧歌的优秀传统,将其发展到长调民歌的新阶段,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蒙古族发源于秦汉时期的东胡部落联盟,同鲜卑、契丹是近族。《旧唐书·北狄列传》记载,蒙古人的直接祖先是大室韦部落联盟中的“蒙兀室韦”,长期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山脉中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以采集和狩猎为业。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击溃,回鹘人分路迁徙,离开了蒙古高原。随着民族分布格局的这一巨大变化,蒙古部落便大举北上,进入蒙古高原,并逐渐成为游牧民族。由此可知,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产生和发展,应该是进入蒙古高原中心地带,成为游牧民族以后的事情。

长调民歌的分布以我国北方的锡林郭勒草原为中心,东连科尔沁草原、昭乌达草原(今赤峰市)和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大漠,以及青海、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区,北邻蒙古国,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型分布格局。

锡林郭勒草原是马蹄型风格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长调民歌分布和流传的重要区域。从历史上看,自十三世纪中叶以来,这里就是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畜牧业生产率先发达,草原文化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自元朝以来,锡林郭勒草原是元上都所在地,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宫廷音乐十分发达,对民间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锡林郭勒草原上仍然流传着一些长调宫廷歌曲以及“潮尔”合唱等宫廷音乐形式。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民歌风格婉转缠绵,深沉内敛,华丽典雅,“诺古拉”唱法运用较多,哈扎布就是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流派的代表人物。

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则是长调民歌分布的又一重要地区,具有高亢明亮、热情奔放的风格。宝音德力格尔是呼伦贝尔草原长调流派的代表人物,善于演唱热情豪放的长调民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她率先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为祖国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长调民歌的音乐风格一经形成,便显示出相对稳定的特点,而且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长调民歌结构之大、音域之宽、意境之深、演唱技巧之难,堪称无与伦比。从世界范围来看,恐怕还没有哪个民族像蒙古族这样,将传统民歌发展到如此完美的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调民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7年秋,内蒙古艺术学校宣告成立,不久即开设了长调民歌专业。青年歌手不断涌现,并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多次获奖。音乐理论工作者和歌唱家对长调民歌进行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草原生态的恶化、流动游牧生活的逐渐改变,以及老一辈民歌手的故去,长调民歌的传承也出现了危机。令人欣慰的是,在文化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名录,这必将大大促进长调民歌的保护工作。

碧草荣枯,穹庐转徙。岩画、史诗、长调民歌、乌力格尔(蒙古语说书),乃是蒙古族草原艺术“绿色殿堂”的四根擎天柱,也是整个草原文化的基石。长调民歌植根于人民生活,仍旧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我们充分认识长调民歌的巨大价值,悉心保护和弘扬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相信长调民歌的未来必将是无限光明的。

内蒙古大草原篇8

关键词:马头琴 音乐 蒙古族 草原文化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具有音色淳厚、声音悠扬、音域宽广等特点,马头琴音乐优美的旋律、深邃的内涵和抒情的技法蕴含着蒙古族独特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当前马头琴已经与蒙古族的生产与生活密不可分,成为融化在血液与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马头琴音乐形式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的经典与代表,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今天应该开发马头琴音乐形式的内在价值,更好理解和传承蒙古族草原文化,促进马头琴音乐形式进一步地发展,将蒙古族草原文化进一步推向世界。

一、马头琴的概述

(一)马头琴的传说

相传马头琴诞生在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伙子领养了一匹刚刚出生的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小白马迅速成长,并且获得了重大比赛的第一名,让苏和取得了迎娶王爷女儿的资格。然而黑心的王爷不但反悔了亲事,打伤了苏和,而且将小白马霸占为己有。小白马思念苏和心切,在王爷骑乘的途中将王爷摔下,并向苏和家乡跑去,红了眼的王爷下令射死小白马。小白马虽然回到了苏和身边,但是因为身中数箭流血过多而死。为了纪念小白马,苏和用马骨、马筋和马尾做成了一把琴,并把小白马头像雕刻在琴首,这就成了流传后世的马头琴。在马头琴的传说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草原文化的特点,婚姻制度、等级制度、音乐形式与文化状态都有一个集中的体现,成为研究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依据与途径。

(二)马头琴的历史

马头琴在蒙语中被称为胡兀尔或莫林胡兀尔,其起源与蒙古族从游猎转向牧猎这一时期,是隋唐时期西域奚琴的继续发展。根据考证,在《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中就存在一种二弦琴,这是马头琴最早的文献记录。马头琴在明朝已经被列为宫廷乐器,并专门为表现蒙古族元素而演奏。在清朝时期,满清推行满蒙一体,这使得马头琴可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政策的影响下马头琴这一乐器焕发出时代与民族的青春,成为了各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在各种大型的演出和机会中总能看到马头琴的影子。回顾历史,马头琴已经成为蒙古族文化的代表,并正在参与着新型中华民族文化的创建。

二、马头琴音乐

(一)马头琴演奏技法

马头琴是一种难于掌握演奏技巧的乐器,当前演奏技法普遍采用单音演奏法,这样可以确保演奏马头琴时体现出独有的特色,并能够保证声音的清晰与淳厚。同时,一些马头琴演奏者还可以融入土尔古特演奏法的优势,这有利于通过泛音和颤音来展现蒙古音乐与马头琴音乐的深邃与传统。此外,一些马头琴演奏者将科尔沁演奏法的元素通入到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这使得马头琴的表现形式大大扩展,并能够有效地演绎现代化的乐曲,丰富了马头琴艺术与文化的内涵。

(二)马头琴音乐的特色

马头琴通过节奏、音高和跨度的变化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让听众能够体验到万马奔腾的场景,也能感受咏叹调般的舒适,更能感受草原文化肃穆的内涵,还能体现出蒙古族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马头琴音乐的文化特征是最为主要的特色,通过对马头琴音乐的认知可以更好地理解草原文化,也能够更多地认知蒙古民族。

(三)马头琴音乐的代表

马头琴音乐历史悠久,蒙古草原地域辽阔,因此经典音乐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朱色烈》这是根据朱色烈山峰而命名的音乐名字,音乐用来表现与歌颂男女间坚贞的爱情。《四季》是由同名民歌而改编的马头琴独奏曲,通过马头琴悠扬的曲调与流畅的节奏给听众描绘了蒙古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歌颂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万马奔腾》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内蒙古千里草原的描画,通过马头琴各种技法的运用体现了万马奔腾的起始,为人们描绘出蒙古草原壮阔的建设图景。

三、马头琴音乐形式与蒙古族草原文化

(一)马头琴音乐形式的特点与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关系

马头琴音乐形式以宫、羽调式为其基本调式,以宽广悠长的节奏形态和连续的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结合切分节奏为其节奏特征;以其四、五度结构为基本框架,以六、七、八度大跳音型为其旋律旋法特征,在宽阔的音程中构成旋律。这是蒙古族豪放个性的展现,也是马头琴音乐的旋法特征,体现了草原民族宽广的胸怀、粗犷豪放的个性,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二)马头琴音乐形式审美特征与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关系

马头琴音乐审美特征,是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和由此创造的审美意识的产物。蒙古民族长期的游牧劳动是他们审美感觉生成的原因,也是创造美的艺术实践的基础。因此,蒙古族的艺术美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的统一性”。这是蒙古族审美风格和审美思想的独特本质特征,也是马头琴音乐的审美特征,更是草原文化的审美核心。草原民族的音乐惯用人情体察鸟兽、草木,描摹山川风云的状貌,在草原音乐中表达对景色的敏感、对骏马的盛赞、对湖泊的厚爱、对故乡的眷恋,使人类情感丰富到惊人的程度。

四、结语

马头琴音乐是蒙古族音乐的核心,是草原文化的内核,通过蒙古族千百年的积累与丰富,马头琴音乐形式有了极大地发展,形成了不同分类、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音乐体系。新时期要挖掘马头琴音乐的优势,继续丰富和开发马头琴音乐形式的优势与价值,使其在更好地展现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对马头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贺锡德.爱乐之友(61)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介绍之一――蒙古族的马头琴[J].音响技术,2006,(08).

[2]柯沁夫.马头琴源流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3]金羽丹.马头琴与蒙古族民间舞的完美结合[J].大众文艺,2010,(22).

[4]阿尔宾达来.浅析马头琴演奏艺术的审美内涵[J].教育革新,2006,(03).

上一篇:人口最多的国家范文 下一篇:定语从句练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