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00:52:51

内蒙古职称论文

内蒙古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七世章嘉

南京国民政府

蒙藏委员会

“章嘉案”

喇嘛教

作者谢海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教授。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文昌北路204号《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编750021。

一、清代到国民政府初期的章嘉呼图克图

终清朝一代,清政府都极力尊崇喇嘛教,通过册封、优待活佛,敕建寺院,鼓励出家等一系列政策,保证喇嘛教的优势地位,利用喇嘛教来达致对蒙古、地区的控驭,即所谓的“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康熙年问,清廷开始针对藏传佛教实施多封众建,以分其势的政策。继顺治帝册封达赖后,康熙帝先后册封了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二世章嘉呼图克图(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此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与章嘉呼图克图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清廷通过相关措施意图逐渐限定四大活佛的宗教势力范围,即达赖在前藏、班禅在后藏、哲布尊丹巴在外蒙古、章嘉在内蒙古。章嘉地位的确立完全是清朝对喇嘛教总体政策中的一环,也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章嘉世系也因此而受益。

康熙三十九年,多伦的汇宗寺建成,康熙帝任命二世章嘉活佛为住持,并授权他“黄教之事,由藏向东,均归尔一人掌管”。这一任命,基本确立日后章嘉成为内蒙古藏传佛教的最高领导地位。康熙四十四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给以诰敕印”。同时,二世章嘉还被任命为驻京喇嘛。乾隆皇帝在御制的《喇嘛说》碑文中说:元明两朝藏传佛教高僧被中央政府封为帝师、国师者不乏其人,“我朝惟康熙年间,只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其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之号,不过沿元明之旧,换其袭敕耳”。此说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凸显了章嘉呼图克图的重要性。

历史上,章嘉呼图克图负责北京、内蒙古、承德、五台山、青海的藏传佛教事务,也曾经参与及外蒙古等地政教事务。章嘉每年冬春在北京当差,夏季回到多伦诺尔汇宗寺或五台山驻锡。章嘉呼图克图参与过许多重大活动,对清朝有力统治蒙藏地区起到过积极作用。如二世章嘉主持过六世达赖的坐床,参与修建并主持多伦诺尔汇宗寺。三世章嘉功绩尤多,曾护送七世达赖返藏,并促成其亲政;乾隆二十一年(1756)协助清廷平息喀尔喀蒙古“撤驿之变”;协调六世班禅入京朝觐乾隆帝等。

清季民国时期,在政、佛两界活跃的是七世章嘉罗桑华丹旦白仲美却央益西多杰。七世章嘉于光绪十七年(1891)十一月初六出生于青海互助却藏热洛塘(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乡却藏滩)的一个藏人家庭;二十年,经理藩院在雍和宫金瓶掣签确认为转世灵童;二十五年,由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南海召见,除去“呼毕勒罕”,正式成为呼图克图;二十八年,被封为“授法彰善广慈大国师”,册封金印;后又被任命为管理京城喇嘛印务处札萨克副达喇嘛。宣统元年(1909),章嘉补放札萨克达喇嘛,并总管多伦诺尔汇宗、善因二寺喇嘛印务。

民国成立后,1912年8月16日,章嘉从内蒙古来到北京,发表声明,赞成共和,并出面劝导内蒙古地区的蒙古王公放弃“独立”,拥护共和,共谋五族幸福。10月,袁世凯以章嘉“翊赞共和,阙供尤伟”,加封其“灌顶普善广慈宏济光明大国师”。1916年,在其封号上又加“昭因阐化”四字,并颁发金册一道。章嘉曾多次致函八世哲布尊丹巴,规劝他放弃独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章嘉派代表前往祝贺,国民政府承认章嘉一切荣典和待遇。蒙藏委员会成立初期,章嘉作为京城喇嘛印务处(前北平喇嘛事务处)掌印札萨克达喇嘛,请求蒙藏委员会继续执行前政府向北京等地喇嘛庙发放钱粮的政策,避免喇嘛“生计陷于绝境”。蒙藏委员会同意予以维持,一切按惯例办理。1929年8月12日,国民政府简任他为蒙藏委员会委员。同年,国民政府批准章嘉设立驻京办事处。

学界对于七世章嘉的研究成果不多,在探讨七世章嘉历史贡献的一些论著中,多反映出章嘉与国民政府合作、相得益彰的一面。而且正如秦永章指出的:“由于章嘉活佛系统在历史上崇高的政教地位和在蒙藏地区的影响力,学术界不乏对该活佛系统的研究。但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偏重于对第三世章嘉活佛的研究,对其他几世章嘉活佛关注甚少,尤其缺乏对第七世章嘉的研究。”而发生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章嘉案”,却为我们深入了解章嘉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素材,同时,这一个小插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作为近代“民族国家”建设者的政府与喇嘛教的复杂关系。

二、“章嘉案”的起因

1929年,受国民政府行政院指派,蒙藏委员会筹备召开蒙藏会议,以期沟通中央与蒙藏地方关系,同时,协商推动蒙藏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兴革事宜。8月,蒙藏委员会拟定参会代表资格和选举办法,其中规定,地区,除地方代表外,达赖、班禅两系统都有代表名额;蒙古地区按照盟旗为单位产生代表,但章嘉系统却没有被考虑给予代表名额。此时外蒙古处于独立状态,哲布尊丹巴已经于1924年圆寂,所以哲布尊丹巴系统代表名额问题同样也没有考虑。消息后,引起章嘉的不满。

章嘉当即致函蒙藏委员会:“查蒙古现情虽政教久经分立,然数千年习惯相沿宗教势力仍属崇重。今贵会所定代表标准限于盟旗,而未计及蒙地僧侣多于民众,况僧侣尤于蒙地利弊知之最深,且在行政上一般仍侧重于宗教势力。虽似民众僧侣互相混淆,顾以盟旗选派代表为标准,则僧侣概不在内,是以少数所推举之人为多数之代表,衡情酌理,宁得谓平?……今所定标准似难浃洽蒙情。……查贵会对于代表制产生方法,定为由达赖、班禅各行推举,现哲布尊丹巴圆寂,外蒙代表如何产生,鄙人姑无从悉。惟藏蒙黄教首领四人,未知政府对蒙对藏何以相互歧异?夫以对于祖国效忠之历史言,今日之达赖向英、班禅离藏,则政府犹畀以推举代表之权,是使效忠守土者将何以为劝。……窃谓倘由政府令下鄙人选派若干人一同出席,揆之达赖、班禅之例,似无不合,庶因宗教代表之参加而治蒙保边方策可以多所贡献。”章嘉表示,蒙古僧侣多过民众,蒙藏会议只考虑盟旗代表,由民众代表僧俗,实属不公平;章嘉自认为是喇嘛教四大领袖之一,比达赖、班禅更为拥护国家,却得不到达赖、班禅待遇,要求自己也应有资格派遣僧侣代表。蒙藏委员会就此问题,在常会上进行讨论,决议:“查二中全会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并无蒙古僧侣选派代表之规定。”后给章嘉回信称:“代表产生标准系遵照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关于蒙藏之决议案规定办法。……并无蒙古僧侣选派代表之规定,本会自不能擅自增加僧侣代表名额。”

查1929年6月17《中国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其中明确规定蒙藏会议代表为:“蒙古由各盟旗长官及人民各推出代表若干人;由达赖、班禅喇嘛及人民各推出代表若干人,同来中央参加会议,并由中央派定若干人一律出席。”该决议的确没有提到蒙古僧侣代表问题。1930年1月4日,蒙藏委员会再次致函章嘉以平息其不满,“关于蒙古僧侣代表一案,……本会不能擅自增加僧侣代表名额。至贵呼图克图,届开会时,自可以本会委员名义参加会议。”

但章嘉并未就此停止,他向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阎锡山申诉求援。1930年3月13日,蒙藏委员会第五十次常会上,集中讨论了阎锡山批准的章嘉要求的五件事情,其中三件较为重要:(1)以喇嘛事务处及其本人名义,各推代表十人出席蒙藏会议;(2)要求章嘉驻京办事处钤记拟加“大国师”三字;(3)蒙藏公文程序未曾提及章嘉呼图克图,希核办。阎锡山此时早已“久离职守”,在北方与南京政府进行“电报战”,筹划反蒋战争。故蒙藏委员会也不能惟阎命是从。所以,第一件事,常务会议决议仍旧以之前的答复再为回复,即再次否决。第二件事是章嘉要求国民政府对前政府的对其封号予以承认,隐示政府应尊重其地位,但常会决议予以驳回。第三件事的起因是行政院制定了国民政府机关及省对蒙藏地区公文程序,基本原则是上级对下级用“令”,下级对上级用“呈”,平级之间用“咨”或“公函”。蒙古各盟、达赖、班禅对国民政府及五院用“呈”,对蒙藏委员会及省用“咨”或“公函”。其中并未涉及章嘉。按照蒙藏委员会的理解,章嘉是北平喇嘛事务处的处长,即是蒙藏委员会的属员,他和蒙藏委员会是上下级的关系。但章嘉自认为是喇嘛教四大领袖之一,应与达赖、班禅同等待遇,所以章嘉由此产生异议。关于此事,常会决议:“交总务处查旧案拟办。”尚没有直接答复。后行政院过问此事,蒙藏委员会答日:“蒙藏公文程序均以现有政治地位者为限,章嘉既与政治无关,自无列人之必要。”而且,有鉴于章嘉的要求,蒙藏委员会认为有必要重申一下对活佛的纪律,要求“西康政务委员会及蒙古各盟盟长,奉行政院令,以后蒙藏人民或团体及各呼图克图等遇有呈请事件,须由本会转呈”。

最终,章嘉关于代表名额的要求没有得到实现。1930年5月28日,蒙古会议的前一天,蒙古会议主席团在确知章嘉不能仅仅以蒙藏委员会委员身份出席蒙古会议时,曾致函章嘉,希望其能派代表一、二人列会。章嘉方面的代表最终没有出现在蒙古会议上,但章嘉的三个提案在蒙古会议上得到讨论,其中关于宗教改革的内容②被通过,而关于“振兴教育”与“开拓实业”两项提案却被大会“打消”,不予讨论。被否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建议毫无价值,很可能是蒙藏委员会因章嘉“控告”蒙藏委员会和反对蒙古会议,而对章嘉示以薄惩。

早在蒙古会议开幕之前,外界传闻“蒙藏委员会要提案于大会,将喇嘛事务及各处印务处取消,全蒙各寺喇嘛交蒙旗管辖”。这令内蒙古各处寺庙喇嘛极为恐慌,纷纷到五台山与章嘉商议对策。章嘉急电“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监察院、教育部、内政部、财政部”,唯独没有蒙藏委员会,称,蒙藏委员会的“谬行逆施,决不承认!即欲聚合全体迁移外蒙传教”。并劝国民政府“勿图一时之快,将误大局”。并告诫说:“如该案果照解决,内蒙倘出问题,敝国师不负其责。”对此,国民政府并未特别处理,蒙古会议如期进行,并通过了蒙藏委员会所提出的《蒙古各旗及平热等处喇嘛寺庙管理办法》和《蒙古喇嘛寺庙登记条例》两个决议案。其中明确规定:“本办法施行后,各处之喇嘛印务处、事务处等机关一律裁撒。”还规定:“凡蒙旗地方各喇嘛寺庙由蒙旗官署监督之,其住持亦由所属蒙旗长官委派并报请蒙藏委员会。”此外,盟旗还需负责核实、调查喇嘛寺庙人口、财产、法物的登记情况。如此,证实了外界传闻不虚。章嘉所恐惧的取消喇嘛事务处和盟旗喇嘛庙管理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随后,章嘉公开反对蒙古会议。这导致蒙藏委员会的极度不满。蒙古会议结束后不久,各盟旗出席会议代表在蒙藏委员会授意下,通电全国“攻讦章嘉”,称:“章嘉呼图克图冒称内蒙黄教首领,蒙蔽中央,妄干蒙事,特呈行政院,并电各机关,谓宗教师不准干政,已为现代通例,无论现在及将来,决不承认其置喙(或假借名义)窃取任何利益。嗣后章嘉若不逾越范围,再扰蒙事,代表等亦不欲深予计较,倘仍执迷不悟,肆无忌惮,应请政府依法拿办,以振纲纪。”∞

三、“章嘉案’’的发生与处理

蒙古会议闭幕3个多月后,即1930年9月27日,北平雍和宫得木齐兼管理雍和宫办事处常务委员伯云和什克、图布丹多尔吉、雅尔扎布、乌尔吉图等向蒙藏委员会呈控章嘉,称“章嘉呼图克图及其驻京办事处处长李长砺朋比为奸,营私舞弊,侵占公款,妄自尊大,违法把持”。所告有六项罪行,归并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章嘉伙同李长砺侵吞章嘉驻京办事处经费,同时侵吞北平喇嘛事务处经费,克扣喇嘛粮饷。第二,章嘉妄自尊大,其本是驻京八呼图克图之一,绝非之达赖、班禅及外蒙古之哲布尊丹巴既为喇嘛教之领袖,同时又为该地方行政首领者可比,但却自称为内蒙古喇嘛教领袖,遇事直接与国民政府或行政院办理,并使用“公函”,自称“鄙人”,极为骄纵傲慢。第三,京城喇嘛印务处之掌印札萨克喇嘛一缺是驻京呼图克图之公缺,绝非章嘉一人所得据为独有。

蒙藏委员会接到控诉后,经第六十四次常会决议,立即派科长秦允文等及驻平办事处处长马邻翼分别严密查办。并请北平公安局监视喇嘛事务处,控制该处负责人员拉喜丹巴等。

(一)章嘉的经济问题

在南京,经核查发现了章嘉的一些经济问题。章嘉驻京办事处经费每月5600元,按月由李长砺提拨2500汇交章嘉支配,剩余款作为职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但实际上,“每月提拨2800元。该处职员表上共列职员76人,职员薪俸表所载系77人,常川驻京者共28人……似此情形,显有捏造职员人名。……薪俸收据……署名墨迹似一人手笔。……似此任意增损,颠倒错乱,显有不实不尽之处。”可见,李长砺多给章嘉汇300元,另外,剩余一半经费也大都被冒领,很有可能是被李长砺吃了空饷。

北平喇嘛事务处也同样存在严重的经济违规问题。北平喇嘛事务处经费每月8000元,系由李长砺按月向财政部领取。但其只汇往北平6500元,截留1500元,据称扣作北平喇嘛事务处驻京通信处经费。而这个通信处只是应章嘉个人命令设置的,并未得到蒙藏委员会及国民政府许可。另外,“该处(北平喇嘛事务处)在印务处时代之经费每月不过120余元,去岁以章嘉之蒙混竟增至每月8000元”。所以,章嘉有靡费国家财力之嫌。

北平喇嘛事务处的主要任务是向北平、热河等处官办寺庙喇嘛发放钱粮,这是前清时就有的定制。国民政府成立后,在章嘉的呼吁下,国民政府从1930年1月起,按月拨发喇嘛钱粮3000元,亦由章嘉驻京办事处处长李长砺向财政部支领汇往北平。自1930年1月至5月,李长砺共领到15000元,但汇往北平的只有10000元,并嘱咐北平方面按照5个月平摊发放。其余5000元由李扣留,以私人名义存放银行。北平喇嘛事务处收到款项后,也并未全部发放,在经费簿中,“喇嘛口粮项下,共收到一万元,仅发过口粮共6264元”,实际又被扣留了3736元。如此喇嘛钱粮前后共被截留8736元,平热喇嘛实际领取到了钱粮仅仅为定额的40%。“是以喇嘛啧有烦言,不为无因”。此后,李长砺由财政部继续领到六七两月份口粮6000元,也没有汇往北平。所以调查称:喇嘛钱粮中14736元,“悉数吞没,喇嘛等嗷嗷待哺,势如倒悬,委实忍无可忍”,故而向蒙藏委员会告发。

案发之后,李长砺突然于10月6日左右“畏罪潜逃”,离开南京,前往上海。蒙藏委员会请求予以通缉,后行政院“令内部咨各省市府,一体缉拿,归案究办”。同时,蒙藏委员会为了平息喇嘛愤怒,迅速命令雍和宫主持棍却仲尼召集平热等处寺庙负责人会同将被截留的14736元足额发放给喇嘛,并要求蒙藏委员会驻京办事处予以监督。

(二)章嘉的“政治问题”

章嘉自称为喇嘛教四大领袖之一,所以他固有的政治地位问题极受蒙藏委员会关注。经调查认为,章嘉是清代驻京八呼图克图之一,即便其拥有“大国师”称号,也不能与达赖、班禅及哲布尊丹巴相提并论。蒙藏委员会根据清代《理藩院则例》详查,发现:“《理藩部则例·喇嘛事例一》内载: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为阐教正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国初创始投诚,着有劳绩,以上三人转世后,均由该大臣奏请特旨钦差大臣前往照料,坐床。坐床之日,撤呼必勒罕字样。章嘉呼图克图、噶勒丹锡埒图呼图克图、敏珠尔呼图克图、济咙呼图克图、那木喀呼图克图、阿嘉呼图克图、喇果呼图克图、察汗达尔汉呼图克图,历世驻京掌印,以上八人并情愿呈请驻京之呼图克图等,均于转世后来京瞻仰天颜之日,裁撤呼必勒罕字样。”按此项条文规定,“对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与章嘉等八呼图克图其地位上显然有别”。另外,“其关于呼图克图职衔名号之定制则《喇嘛事例一》载:凡呼图克图、诺门汗、班第达、堪布、绰尔济属职衔;国师、禅师系属名号。该呼图克图等除恩封国师、禅师名号者,准其兼授外,概不得以呼图克图兼诺门罕、班第达、堪布、绰尔济等职衔,亦不得以国师兼禅师名号。按此项条文所定,职衔与名号显然有别,如同属呼图克图,其职衔既同,则无所谓品秩高下,国师、禅师不过恩封荣典而已。不得据以为有特种权利也,尤为明显。”

蒙藏委员会向行政院报告到:“章嘉呼图克图忘却本身地位,藐视国家法令,遇事独断独行,攫取喇嘛利益,贪渎性成,惟利是图。应请依据旧例予以纠正,与原驻京章嘉呼图克图同等待遇,以昭公允。……且现在呼图克图之得国师名号者并不止章嘉一人,而章嘉、达赖、班禅不同之点又不止裁撤呼必勒罕字样手续一项,所有印信形式、护印办法、朝觐礼节、管辖寺院等均与达赖、班禅有别。该章嘉呼图克图自不能以拥有国师虚名,即以内蒙黄教首领自居,而超越其他驻京呼图克图之上,妄与达赖、班禅相比。”

蒙藏委员会进一步分析研究《理藩部则例·喇嘛事例三》的规定,发现章嘉管辖仅仅限于北平的嵩祝寺、法渊寺、智珠寺、法海寺四庙;西宁之郭隆寺、广济寺两庙;五台山之普乐院、镇海院两庙;多伦诺尔会宗寺、善因寺两庙,总计十个寺院。此外,“则无何等特权,毫无异义”。蒙藏委员会向行政院报告到:“内蒙喇嘛寺庙归所在地之盟旗管辖,根本上即无所谓内蒙黄教首领,年余以来,该呼图克图呈递国民政府及钧院与职会之文电函件,动谓本身为内蒙黄教首领,拥有僧众十五万等语。其为夸张妄诞,有意蒙蔽,昭然若揭,原呈所控‘设词要挟’者尤为确实有据。”

蒙藏委员会还向行政院报告章嘉为蒙藏委员会之属员,却不服从命令。京城喇嘛印务处之掌印札萨克喇嘛一缺乃驻京呼图克图之公缺,绝非章嘉一人所得据为独有。“查现在北平喇嘛事务处即前京城喇嘛印务处,为前理藩部、蒙藏院之附属机关,专司领放平热等处各喇嘛寺庙之钱粮,并秉承主管机关办理调转各寺庙之职任喇嘛等事项。……职会成立以后,因国都业经南迁,京城二字已不适用,印务文义又嫌陈旧,经第三次常会决议,将……其改为北平喇嘛事务处,并准章嘉在内办事。又第十六次常会决议,该处内部组织系统及权限执掌在本会未予确定以前,一切仍照前印务处旧章及惯例办理。”但“章嘉竟然将旧例一概,自称处长,遇事擅自处理。于本年二月间,又拟定北平喇嘛事务处组织章程,内两厅六科,分置厅长、科长、科员等,呈请核准前来。职会当以所请各节核与历次会议决议办法不符,且以管理局部喇嘛事务之处所,亦无设置两厅六科之必要,经即批驳不准,仍令遵照第十六次常会决议办法办理在案。讵该章嘉呼图克图不遵职会命令,竞将被驳之北平喇嘛事务处组织章程擅自施行,并将各项职员分别发表,以职会附属机关,竟不服从职会命令。原呈所控章嘉呼图克图巧立名目,擅改旧章。未经主管机关核准,竟敢发号施令,实为忘却自身地位,蔑视同等呼图克图等语,核与经过事实亦属相符”。

此外,针对蒙古会议开幕之前,外界传言取消喇嘛事务之提议,章嘉命令北平喇嘛事务处,“通行内外蒙古各旗、各庙喇嘛,对南政府群起质问。”蒙藏委员会对此极为不满,称“章嘉系在职人员,如不满意,于会中提案,尽可据理陈述,何得煽动群众来增声势,未免居心叵测”。

墙倒众人推,章嘉案发生后,归化城总管喇嘛席勒图呼图克图向蒙藏委员会上书否认章嘉呼图克图为喇嘛教首领,并声明归绥各庙向不归其管辖,请予以备案并向有关部门。甘珠尔瓦诺们呼图克图等控诉章嘉要挟政府残害同教,请求彻查1926年被章嘉诬告案,并请撤销大国师名义,以符国体。因中原大战滞留北方,未能参加蒙古会议的青海代表,此时向蒙藏委员会揭发:“章嘉呼图克图假用青海代表名义擅发通电,反对蒙古会议”,青海代表概不承认,并“请惩办破坏蒙古会议之章嘉呼图克图以平公愤”。

(三)蒙藏委员会的处理意见

蒙藏委员会经过调查取证,分析审查后,在一些事实基本清楚的情况下,于11月22日向行政院汇报:“章嘉滥用不法职员,虚糜国家公款,如喇嘛钱粮每月三千元,该处于五月以前领到五个月共洋一万五千元,乃章嘉仅批令发给洋六千元,而喇嘛事务处每月八千元经费则任意开支,自由分配。以致各寺庙喇嘛迫于生计,来京控告,实为此案最大原因。在章嘉用人不当,疏于督查,故属咎有应得。惟念该呼图克图远居五台受人蒙蔽,情尤可原,现在李长砺在逃未获,扣存各项经费均暂留银行保存,而各方来京请愿代表及控诉章嘉文电,现尚纷至沓来,亟应妥拟善后办法,以资结束。”并提出了处理意见和善后办法为:

甲、处分章嘉呼图克图办法。

(一)章嘉现有之呼图克图职衔暂予保留,拟请命令申诫以后不得再有违法越轨行动,及干预宗教范围以外之事;

(二)章嘉所在本会委员应否免职,拟请国府核转;

(三)章嘉大国师名号应请暂行取消,以示薄惩而观后效。

乙、处分李长砺办法。

查李长砺侵蚀公款情节较重,该员自知证据确凿,故已畏罪潜逃,业经呈奉行政院令由内政部通缉在案,应请再由本会通行各省市政府,并各盟旗一体严缉务获究办。

丙、处置章嘉驻京办事处办法。

查该处滥用职员,虚糜国帑,均经查有实据。章嘉为方外喇嘛,除唪经清修外,尚有何事可办?拟请将该处撤销,以节糜费。

丁、处置喇嘛事务处办法。

查蒙古会议决定《喇嘛寺庙管理法》第十八条内载“本办法施行后,各处喇嘛印务处事务处等机关一律裁撤”等语。此项办法业经本会呈送行政院转交内政部核议。闻内部核议结果对于该条并未变更,是北平喇嘛事务处之裁撤已属时间问题,且雍和宫主持棍却仲尼上月回平时,曾谓:“国家若发喇嘛钱粮,多少均是国家恩典,总望由本会直接发给,无须由喇嘛事务处转发。致有侵蚀、中饱种种弊端发生。”该主持之为此言,实有所感而发。查该处职务原限于领发钱粮及考核经卷一项,又久已成为具文。节省经费,减免纠纷起见,尤应将该处立即撤销。所有该处每月经费8000元,应呈准政府提出6000元由本会选派干员在北平雍和宫办一职业学校,设立各种班次,为青年喇嘛及蒙古到平求学青年学习各项职业学科之所,至所余2000元应增拔为喇嘛钱粮以裕喇嘛生计。……至于喇嘛钱粮增为5000元后,为领发便利计,可由支领钱粮之喇嘛寺庙各推代表一人,组织喇嘛生计管理委员会共同办理之。……由本会……监督办理。

戊、现存未发放之喇嘛钱粮共有一万四千七百三十六元,本案解决后,此款自应悉数发给原由中央发给钱粮之各寺喇嘛,以维生活。

己、对现在扣存各款之处置办法。其余冒领、用剩之喇嘛事务处经费二万六千五百四十四元0五分,应由本会另款存储,呈明政府作为建设本会新舍之用。

庚、对于本案解决后之办法。查自本案发生后,章嘉、李长砺等到处滥发文电,扰乱听闻,诚恐以讹传讹,机关各省市政府及蒙古各盟旗以明真相,并另编印布告张贴北平、热河等处喇嘛寺庙,告诫全体喇嘛以后务须恪守教规,致力经典,不得稍有越轨行动,违者仍重惩不贷,以免再生事端。

蒙藏委员会的这份处理意见是十分严厉的,要求撤销章嘉大国师封号,建议国民政府对其所任蒙藏委员会委员一职重新予以考虑;裁撤章嘉驻京办事处和北平喇嘛事务处;缉拿章嘉驻京办事处原处长李长砺;消除章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处理意见中亦有两点值得充分肯定,即裁撤北平喇嘛事务处后,其原有经费作两项用途:第一,在北平雍和宫开办一所喇嘛职业学校;第二,提高喇嘛生活补贴费。

(四)章嘉的申诉及其属员的辩白

面对指控,章嘉直接向行政院申诉。称此事件由北平喇嘛事务处“职员袁士骧等勾通喇嘛等越俎妄控”,捏造是非所造成,后又补充了拉喜丹巴等调查诬控喇嘛事务处的报告,并请缉捕越俎妄告者。②章嘉自称“用人失当,酿成控案”。针对蒙藏委员会提出取消大国师封号、年俸、卫队及喇嘛事务处、驻京办事处等,请求行政院“谅解维持”,并派顾问李鸣远等到京面陈一切。③蒙藏委员会对章嘉的申诉予以驳斥,称贪污挪用公款事实俱在,不容狡辩,其他申诉查无实据。至于章嘉大国师封号等各项处置,蒙藏委员会表示请行政院定夺。

此外,章嘉发动一些寺庙和喇嘛支持自己。先后有二十八处寺庙代表林秦桑布等向行政院上书,称“前控章嘉系少数人所为”。同时,北平东黄寺管家拉布吉等向行政院报告:“北平雍和宫喇嘛假借名义,诬告北平喇嘛事务处、(章嘉)驻京办事处舞弊案,僧众决不知情”;关于联名揭发,“所有迭次呈请文电均有该处及各寺庙得木奇钤记印章”一事,拉布吉等解释称:“各寺庙到雍和宫盖章时,因系空白纸章,不知有何作用。”

在章嘉驻京办事处处长李长砺失踪之前,李氏曾留有“遗书”一份,内称“长砺生平谨饬,口强心弱,此番错作一事,自知不能挽回,但其心清白可悯,其志靡他,既不愿连累友人,更不容败及佛事,惟有一死,以报佛座栽培之恩。……然事既处此社会,何须此身,含笑而终,当有能谅我者,留此以告。(废历中秋)”从“遗书”来看,李长砺似有隐衷,但“错作一事”不知何指。

而据章嘉驻京办事处职员接受《民生报》记者采访时,也透漏了两点“章嘉案”发生的原因。其一,“敝处此次之被查办原因,远在数年以前。……当徐世昌为北政府大总统时,该庙(雍和宫)发生盗卖玉佛磁佛及重要古物之案,经章嘉呈明政府,调查结果认为旧蒙藏院职员有与该庙喇嘛串盗关系,以致该院职员大受处分,由此对章嘉大为不满。本年政府召蒙古代表会议,章嘉活佛要求派代表二人参加,因有人暗中破坏,未蒙采纳。李处长(长砺)对此事争之甚力,未始不无得罪人之处,此次之被控,不无原因”。二,“至于此次控案发生,由于兼领之蒙事办公处,当初曾有人劝其(李长砺)不必讨此种麻烦,事后渠亦自悔”。前一原因说,旧蒙藏院职员因遭章嘉处罚,此番报复,阻挠章嘉参加蒙古会议;后一原因说,李长砺设“蒙事办公处”,似因干涉蒙古事务而遭忌。

(五)行政院的裁决

章嘉与蒙藏委员会在行政院相互控告指责。行政院第四一三号指令:“查此案既据呈称:章嘉远居五台,受人朦蔽,情有可原。又迭据原告伯云和什克等来院具呈声明:已往措置失当之事,章嘉实不知情,请予免究。并据章嘉其呈自称:以前用人办事之不当,及始终愿为党国劾忠之悯忱。察其情词恳切,悔过出于至诚,自应从宽处置,以示怀来,而观后效。章嘉现有之呼图克图衔、大国师名号均应暂予保留,所任蒙藏委员会委员亦应留其照旧供职。惟李长砺舞弊吞款,该呼图克图疏于察解,究难辞咎,应仍由该会酌予议处,以示惩做。所设驻京办事处,查昨据该会马委员长(福祥)提议,在京设立蒙藏各喇嘛呼图克图联合办事处,业经本院第十一次国务会议议决送立法院审议,应俟立法院议定办法,咨复过院,再饬遵办。该办事处及北平喇嘛事务处前后经领款项,应如何整理处分,应由该会详加审议,妥拟办法具复核夺。至所拟(乙)(庚)两项办法,应准照办。仰即分别遵照,此令。”

行政院否定了撤销章嘉大国师封号,保留了其蒙藏委员会委员一职的建议,但要求蒙藏委员会在会内议处章嘉。关于章嘉驻京办事处暂时予以保留,北平喇嘛事务处事实上予以保留。

蒙藏委员会遵照指示,经第八十二次常会讨论,提出:“议处章嘉,拟从轻罚俸半年,以示薄惩。”⑤章嘉案发后,所暂扣章嘉驻京办事处和喇嘛事务处经费悉数退还该两处。以后,“北平喇嘛事务处每月原领经费八千元,除章嘉俸给及卫队薪饷二千三百三十元外,请以一千元作该事务处经费,以四千六百六十六元在北平雍和宫办理喇嘛职业学校。”行政院一零六八号指令同意蒙藏委员会意见。自此,北平喇嘛事务处经费被核减为1000元。章嘉驻京办事处及经费照旧。

四、回顾与总结

章嘉呼图克图是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活佛之一。清廷一直也有意扶植其真正成为内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在清政府的积极策动下,章嘉跻身四大藏传佛教领袖之列。人民国后,其一直受到历届政府的优遇,被尊为“大国师”。包括政府也承认章嘉一切荣典和待遇,并把他和班禅先后都任命为蒙藏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对章嘉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对维护内蒙古稳定起到作用,并对和外蒙古产生积极影响。国民政府文官处曾有派遣章嘉赴进行“宣慰”计划。

章嘉对政府也抱有很大热情,他曾将《三民主义问答》和南京国民政府《告谕蒙人书》翻译成蒙文,由蒙藏委员会审核后大量印刷分发蒙古地区,为国民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进行宣传。

章嘉更大的愿望是借助政府的力量,稳固、发展其在内蒙古地区的喇嘛教领袖地位。蒙藏委员会曾推举他为内蒙古佛教整理委员会首席委员,章嘉以“委员中人选妥慎,未免侮辱黄教尊严,于擘画进行上,尤多窒碍,与其将来贻误大局”,拒绝就职。其辞而不就的真实原因可能是蒙藏委员会未能满足其统治整个内蒙古喇嘛教的要求。他对蒙藏委员会及国民政府不能正视他的贡献,也颇不满意,在给的信中,章嘉表露心声:“本呼图克图自民国即倾心内向,劝服蒙众,始终弗渝。外蒙被诱惑于俄,受压迫于英,数十年来,独内蒙毫无问题发生,虽不敢自居其功,然亦不无微劳,可录此心此旨,敢坦然表白于天下者也。”章嘉多次要求:“将原有之京城喇嘛印务处改为黄教委员会,由本呼图克图统一内蒙教权。就原有教区河北、山西、热河、察哈尔、绥远各省,内蒙六盟、呼伦贝尔、西土默特、阿拉善、额鲁特各地管理喇嘛印务处一律改为黄教委员会分会,均隶属于总会,其委员人选由本呼图克图开单呈蒙藏委员会,蒙藏委员会转呈国民政府点派。”章嘉明确要当“黄教委员会”的委员长,并说:“此种申请,绝非例外要求,不过就固有教权及固有教区请政府重申命令加以保障,以便规复旧制,行使职权,庶几宗教系统不致再行紊乱。”这个要求和政府的早期宗教政策相违背,自然不会得到蒙藏委员会的支持。章嘉于此并不甘心,也搞了一些小动作。北平喇嘛事务处成立后,其“将该处名称上之北平二字私自删去,径称为喇嘛事务处,意图将管理数十国立喇嘛寺庙之北平喇嘛事务处,扩大为管理全蒙喇嘛事务之机关”。这也成为蒙藏委员会后来处理他的罪证之一。

政府早期的宗教政策中,“主张信教自由,不欲以国家资力扶助任何宗教”,明确主张宗教不能干预政治,并且要排除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其对于清代尊崇喇嘛教的政策批评尤多,认为:“查满清政府欲以释迦成佛超凡之教义,销磨蒙古好勇斗狠之风尚,极力尊崇佛教。建筑多数宏大壮丽之喇嘛寺庙,征集蒙古各旗喇嘛,使之常川驻守,设立各级职任喇嘛缺额,比照行政官吏简补手续,并颁给种种名号、虚衔,及口粮、米石、草豆等银两。于是上行下效,蒙旗地方寺庙林立,不但呼图克图转世掣瓶须呈报中央办理,即彼等认为平常喇嘛凭证之剳付度牒,亦须呈报理藩部邀领换发。又蒙民中有所谓黑徒者,初不过被指派寺庙服役之民众,乃一变而成为喇嘛之奴隶,改由寺庙管辖,对于原来所属之行政官署,竟被遮断而立于间接地位。相沿至今,蒙古喇嘛教徒每与封建制度下之贵胄阶级相提并论,所谓王公喇嘛,均为高出于平民之上之特殊阶级。……喇嘛教既盛行于蒙古各地,流弊所及,一方面使人口锐减,民气销沈,而另一方面则不法喇嘛领袖逾越常轨,为害地方等事更层见叠出。”所以,蒙藏委员会想极力改变这种状况,“不宜再利用宗教愚弄蒙人”。蒙藏委员会曾经呈请行政院:“对于前清规定之喇嘛奉给,于国家及宗教均流弊滋多,各喇嘛年俸应一律取消。惟佛教因政教上有特殊关系,应另定办法。”对此,国民政府并未同意。

此外,在蒙藏委员会看来,蒙古与的政教合一体制完全不同,“蒙古喇嘛即内地和尚”,“喇嘛寺庙,其情形与内地散居各处之庵观寺院相同,既无何种有系统之组织,更无所谓宗教首领,并不管领任何盟旗,与彼达赖之兼有政教两权者根本不同”。故在蒙古会议代表的资格上,蒙藏委员会执行了中央的决议,采取了与代表资格截然不同的做法,就是以盟旗为基本单位推选代表,而完全忽视了宗教界的代表问题。章嘉的反复争取毫无结果。国民政府自称“蒙古会议,在征集全蒙古之公意,讨论一切兴革问题,关系蒙旗前途,至为重要”,名为“征集全蒙古之公意”,却唯独不考虑内蒙古数十万喇嘛的意见。而作为唯一可以代表整个内蒙古僧侣阶层的堂堂“大国师”章嘉呼图克图,只得到了两个列席名额,焉能不大为光火。在代表问题上,蒙藏委员会让章嘉颜面尽失。

在笔者看来,在这个事件上,蒙藏委员会可谓失策,或者太过于固执己见。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达四百多年之久,虽然在清政府的一再经营下,不如喇嘛教对世俗权力的控制,基本上属于政教分离。但仍然无法忽视其对蒙古地区,乃至民众的深刻影响力。虽然章嘉在事实上并不一定能完全领袖内蒙古地区,起到如同达赖、班禅之于,哲布尊丹巴之于喀尔喀蒙古(外蒙古)的作用,但其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觑。为了蒙古人民的信仰计,也不能贸然漠视其作用。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中,只令章嘉以蒙藏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加,而不令其所代表的僧侣阶层派代表参加,显然不合时宜。因为,可以预见,即便有喇嘛代表参会,也并不会对蒙古会议起到负面影响,无非耗费些政府的财力而已。

随后,章嘉公开反对蒙古会议,蒙藏委员会与章嘉矛盾也随之公开化。蒙古会议结束后不久,雍和宫喇嘛不失时机地揭发了章嘉系统扣发喇嘛钱粮,以及贬低章嘉的地位,批评其妄自尊大等行为,可谓正中下怀。蒙藏委员会迅速反应,开始彻底调查章嘉的“经济和政治问题”。经过仔细调查,落实了章嘉下属李长砺的克扣行为。

可是,无论蒙藏委员会如何从《理藩院则例》及其他相关文献中寻找依据,以资证明章嘉不过是一位普通的活佛,而并非是内蒙古的喇嘛教领袖,进而确定其实有“政治问题”,但所有这些努力都不可能否定章嘉在喇嘛教中和蒙古地区的实际影响力。蒙藏委员会严厉惩处章嘉的措施,几乎被国民政府行政院完全否定了,这充分证明了蒙藏委员会在处理章嘉问题上的过激。章嘉对蒙藏委员会否定其在内蒙古政教事务中的作用耿耿于怀,“章嘉案”结束后不久,一次与记者谈话时,章嘉向记者申述到:“内蒙各地行政,原由各王公主持,本人专司宗教事,不过与各王公遇事互商,感情融洽。”

这个以蒙藏委员会拒绝由章嘉统一内蒙古喇嘛教行政权为伏笔,以否定章嘉系统参加蒙古会议为导火索的“章嘉案”,是发生在国民政府初期蒙藏委员会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小插曲,却深刻地反映着国民政府及蒙藏委员会与章嘉之间的复杂斗争。这场斗争的本质是国民政府建构民族国家过程中对蒙古社会改造利益相关体之问的博弈。的目标即是“划一行政”,将蒙古社会由世袭封建权为主、寺庙宗教权复辅的二元权力体制,转变为不受宗教干扰的世俗政权。而章嘉的目标则是通过支持新政权,而明确其对内蒙古喇嘛教的统领地位,并依靠新政权实现自己的目标。双方政治目标的不同,致使相互问定位发生错位,导致了双方的冲突,初步交锋以章嘉的失败而告终。“章嘉案”的发生和处理,是中央与民族地方的相互调适与互动的一个案例,通过一些类似的斗争与冲突,双方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样的斗争,谁放弃,谁就会失去权力。

20世纪30年代,为了阻止德王等人发动的内蒙古“高度自治”运动,章嘉以中央政府委任的“蒙旗宣化使”身份赴蒙进行宣化活动。他的宣化活动对宣传国民政府的对蒙政策,强化蒙古族民众的国家认同,遏制内蒙古的分离和“独立”倾向,加强中央政府与内蒙古地方的传统隶属关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章嘉在五台山习禅。日寇对他多方诱逼,章嘉不为所动,辗转后方支持抗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表彰章嘉,封他为“护国净觉辅教大师”,授予金册、金印。后来,台湾官方这样评价章嘉在抗战中的表现:“八年抗战期间,大师站在佛教的立场,翊赞抗建大计,号召蒙藏同胞,贡献良多。”1957年3月4日,七世章嘉在台北市圆寂,享年67岁。

内蒙古职称论文篇2

从2010年第十届开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全国技术能手”及对技能人才培育有突出贡献单位表彰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奖。我区获此殊荣的有:

第六届(2002年):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

第七届(2004年):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神华集团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第八届(2006年):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公司

第九届(2008年): 包头市第四职业高级中学

第十届(2010年):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卢仁峰: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焊接工,高级技师

第十一届(2012年):通辽市高级技工学校、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神华准格尔能源公司 、 内蒙古红岗机械厂

乌兰其其格:(女,蒙古族)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教授

宋殿臣: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车工,高级技师

我区历届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大奖人员共23位,本期介绍7位。

赵军: 男,1967年4月出生,包钢轨梁轧钢厂热轧部专业技术主管,技师。

1985年至今,赵军一直在生产一线工作,包钢轨梁厂填补自治区空白的许多产品均由他首先轧制成功。他是310乙字钢成材率达到80%以上好成绩的模范带头人,Φ350管坯、310乙字钢填补了国家钢产品的空白,增加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操作技术方法,在850轧机后设计出“导板轮”,基本消除了重轨产品刮伤情况,为提高轧制速度和节约能源作出了贡献。赵军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内蒙古自治区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包头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和“包头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宫良钦: 男,1973年6月出生,包钢运输部机修车间内燃机车司机,高级技师。

近年来,宫良钦通过研究柴油机结构、检修标准,重修制定了柴油机检修工艺,并制作了检修专用工具,每年检修柴油机10余台,节约费用100多万元。此外,他还拓展机修车间的检修范围与能力,尝试组织DF7G型机车架修,节约资金180万元;合理使用国产通用接触器替代进口产品,仅此一项,每年节省备件费用20多万元;通过PLC重新编程,实现了两台GK0型机车的无级调速,大大降低了机车故障率和耗油率,有效延长了机车使用寿命。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 “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和“自治区技师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程海涛: 男,回族,1973年11月出生,内蒙古国电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锡林热电厂总工程师,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高级技师。

程海涛从一名普通值班员逐渐走上值长管理岗位,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认可。2001年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电力行业200MW火电机组汽机运行值班员技能竞赛获得第六名。2006年10月调入锡林热电厂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兼运行部部长。2007年12月担任锡林热电厂总工程师。期间,他高质量完成了城市供热工作,受到盟市两级领导及市民的认可。同时,在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机组投产三年来多次取得300MW机组连续安全运行200天以上的突出成绩,#1机组A级检修后更是连续运行350天以上,达到国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 “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李文慧: 男,1962年6月出生,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家畜改良工作站家畜改良饲养工,高级技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李文慧一直参加巴彦淖尔肉羊育种工作,开创了“群选群育”和“边选、边育、边推广、边生产”的育种模式,解决了肉羊育种理论和实践中规模组合难以融合的难题,深得国家和自治区农牧业专家的赞同,农业部第878号公告对巴美肉羊予以正式命名。巴美肉羊培育的经验为我国肉羊育种工作开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新的育种模式。2002年以来,李文慧一直参加肉羊胚胎移植工作,业务扩展到乌兰浩特、包头及河北保定等地,该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家畜的繁育水平,对内蒙古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创新了苏尼特羊“两年三胎”高频繁殖技术推广应用和巴美肉羊多胎高频繁殖技术推广及应用。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区技师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郜松青: 男,1953年6月出生,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压水堆元件厂电工,高级技师。

作为国防科工委“511工程”、中核集团“111工程”高级技能人才,郜松青在从事电器维修工作40多年的时间里,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知识,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主持和参与60多项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获公司技改奖38项,他多次作为专家到厂家和兄弟单位解决技术难题,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400多万元,并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区技师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邢岗: 男,1976年1月出生,本科学历,包钢焦化厂电工,高级技师。

参加工作19年来,邢岗创建了焦化厂第一个“电工学习室”,将备煤部电工班打造为学习型组织,在对皮带系统设备“清晰化”攻关中,组织业务推广课42人次,解决技术问题138件。他通过不懈努力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公司技能大师。近年来,邢岗完成大小技术革新及设备改造5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56条,被采纳实施了32条。他参与的科研项目《备煤部煤上、煤下PLC升级改造》、《FZ1-40型翻车机技术改造满足C70、C63车型的要求》、《2#翻车机破切清篦机技术改造满足翻车要求》等均获得焦化厂科研项目奖。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内蒙古金牌工人”和包钢(集团)公司级“技能大师、操作能手”等荣誉称号。

闫文利: 男,1981年5月出生,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北奔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数控铣工,高级技师。

闫文利从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凭着所学的模具、卡具、数控编程、刀具等理论知识,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技能人员。曾在2009年数控大赛中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名、全国第十四名。2009年和2010年被集团公司评为“先进个人”。2011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数控大赛第一名并被评为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他先后获得“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内蒙古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内蒙古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87

[中图分类号]C962;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因为创意自身价值的无限化,文化创意产业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发展因素之一,它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大形势下涌现出来的又一朝阳产业。作为祖国西部大开发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其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历史悠久、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战略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当前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文化产业创新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质量,而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着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价值与可持续性。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创意企业更需要人才的支撑。

1 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加快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内蒙古在建设文化大区战略的持续推动下,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还需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尤其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需要大批的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撑。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随之也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创意设计、经营管理综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及民族特色产业经营管理、规划设计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

1.1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1 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效益逐步显现

据2015年统计,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营性文化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单位数不断增多。2014年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59 516个。相关从业人员23.19万人。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6亿元。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8.3%,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6%,实现营业收入641.7亿元,在全国仅略高于新疆和甘肃。

1.1.2 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意产业刚刚起步

内蒙古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其占到50%以上。其中广告业增加值总量位居第一。依次为广告、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其他电信(增值)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文化产业仅停留在简单经营,没能更好的设计、规划,通过创意实现更大增值。产业结构类同,且中小企业介入没有发展力。以旅游业为例,内蒙古自治区在草原文化旅游经营中,没能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价值,更没有很好地结合现代高科技、网络技术及现代艺术。三十年前“吃肉、喝酒”,三十年后“喝酒、吃肉”,草原旅游形态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1.2 内蒙古人才总体现状

2015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40万人左右,其中,党政人才(含参公单位)20.6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96万人(高级职称人员23万人,占24%);高技能人才56万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20万人;社会工作人才8万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近万人(主要是国家和自治区级人才选拔培养项目人选,如草原英才工程人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18万人;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才总体数量不高、高层次人才缺少、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局势下,文化产业人才更是短缺。内蒙古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人才仅3万人,与内蒙古经济总量和当前转型需要的发展极不相称。

以2014年自治区电影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出版集团、广电网络集团四大直属文化企业集团为例,有在职员工7 246人。

从知识结构看,研究生学历占2.7%,本科学历占30.2%,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占67%,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

从专业结构来看,取得高、中、初级职称的占29.3%,未取得职称的占26.3%,R等瞬哦游槎倘薄H瞬胖饕集中在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策划、文化市场营销、专业技术领域。

各地因产业类型的差异有所不同,随着现代传媒、文化创意、网络信息服务等文化产业的兴起,人才短缺问题将更突出,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 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分析

弗罗里达经过长时期研究和考察各国文化产业后,认为文化产业人才集聚有三个条件:一是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建立起适合文化企业成长的科研和经济体系,保证科研经费持续续增长,同时要有规模性文化产业金融投资体系;二是社会服务成熟,社会生产高效,消费群体稳定;三是有利于创意产生的社会环境、文化土壤和区位优势。在内蒙古,由于文化企业成长环境亟待优化,社会生产和服务不到位,文化体制改革成效不够突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环境不够优越,所以其文化产业引进人才能力不强、人才集聚缓慢。

2.1 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足

长期依靠资源能源保持高速发展,甚至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期,依然依靠资源能源维持发展速度和基数,对文化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013年以来,内蒙古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计划以每年3亿元以上的财政拨付,扶持新兴优势产业和重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民族文化产品品牌。启动了包括6个大类、数百个子项目的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这些工程都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科研平台。可是总体投资数目量非常小,还不到文化产业效益值的1%,因此,富有规模性、地域性的创意产业并没有实现预期。2015年扶持、支持的特色文化项目基本还是传统的服务业,与文化创意差距甚远,更没有对人才引进提出很好的措施。

2.2 有关文化产业人才指向性不强

内蒙古自治区在《关于实施“人才强区工程”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指导下,相继出台了《“草原英才”工程实施方案》《“草原英才”工程若干政策规定(试行)》《关于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人才强区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搭建了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平台、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了系列培养工程,“1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持续开展、“511”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开展、新世纪“321”人才工程推等。但是,在各自工程和政策中各有侧重点,对文化产业人才并没有给予相应重视。仅制定了《全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党政管理、社科理论、新闻宣传、出版传媒、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新媒体新业态、基层和少数民族等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没有把文化产业人才加以重视。在扶持的文化产业基地等66个文化产业项目里,重视了产业经营,却没能设计创意和经营管理给以指导及加强。

2.3 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机制不成熟

首先,政府主导力量不到位。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认知模糊。若不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增加人力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比重,其将难以摆脱低水平发展困境,也难以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状况。尤其在内蒙古文化产业党委宣传部指导,产业经营的相对独立性与政治的纯粹性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关联,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介入能力较弱,更使政府未积极引进人才、企业不去引进或不培养人才。

其次,自我培养能力较弱。尽管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包头师范学院等学校也设立了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如,媒介经营管理、文化旅游、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及会展策划和管理等,也在7所大学建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但是,高校自身课程设计和教学偏离了实践,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讨和学习,还难以在短时期培养一批思维敏锐、创造力较强、懂设计又懂经营的文化产业人才。其所培养的人才多数从事传统型、低端服务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的较多,从事创意型、科技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很少;不能做到跨专业、复合型、懂经营管理、创意策划、现代科技、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的综合培养。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历史、人文与环境优势以及政府的有效扶持得到了较好发展,而随之也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及创意人才质量与民族特色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目前,创意产业人才发展已成为限制内蒙古自治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不能满足内蒙古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3 结 语

内蒙古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视角出发,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潜能,打造与产业快速发展相匹配的创意人才队伍。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自我文化优势的创意产业强区,就必须具有强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识和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白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王光文.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3).

[3]于海平,和.内蒙古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与发展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29).

[4]李茂民.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5]李靖靖,冯玉龙,常颖.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基于内蒙古经济发展特点及原因的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5).

[6]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探微[J].经济论坛,2008(11).

[7]黄健英,薛晓辉.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8]简吉.乌力格尔艺术:草原文化传承中的思考[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3).

[9]蔺伟,高雪峰.内蒙古和谐文化建设研究[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3).

[10]兰建平,傅正.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J].浙江经济,2008(4).

内蒙古职称论文篇4

2012年11月,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59岁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晶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这是少数民族代表在书记处“零的突破”,杨晶藉此成为中国政坛少数民族的一颗“政治新星”。

一个多月后的12月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长江沿线部分省市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官方新闻稿披露,新晋书记处书记杨晶出席了座谈会。资料显示,这是杨晶进入中央书记处后首次以新职陪同出席相关活动。

依照惯例,中央领导人视察地方,通常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关人员陪同。例如,出任中央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视察深圳,陪同人员即有新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在国务院方面,之前原国务院总理多次地方视察,均由时任国务院秘书长马凯陪同。

香港媒体当时即称,这或预示着杨晶将在未来出任国务院办公厅新的职务。国务院办公厅主要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理日常工作,秘书长负责主持全面工作,而几位副秘书长则分工保障总理和几位副总理的工作。

由于马凯已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进入中央政治局,并将在全国“两会”上晋升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农业,其国务委员和国务院秘书长之职都将卸任。而此前的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尤权也已调任福建省委书记,他之前作为常务副秘书长的工作职责就是“保障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工作”。也就是说,杨晶将很可能接替马凯成为新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

随着此番猜测成为现实,由此,杨晶也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央书记处的国务院秘书长,再破中共高层人事任免纪录。

具有团系统色彩的蒙古族高官

虽拥有一个很汉化的名字,杨晶却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人。官方简历显示,杨晶1953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准格尔旗是他成长的故乡,也是祖籍所在。

杨晶出身基层。17岁起,他在准格尔旗当地的一家农机厂当工人,不久被推荐到内蒙古工业学院动力系进修,一年学成后,成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并于1976年8月入党。

1980年至1982年,杨晶进入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学习,获大专学历。他后来曾对媒体透露,自己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工作需要,而是出于个人爱好。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少数民族群众个人而言,学会汉语意味着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从而更易于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更大人生价值。而无论一个民族还是民族中的个体,如果抱着封闭观念不放,拒绝其他文化,就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民族文化也会随之萎缩。

毕业后,杨晶被分配任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盟委办公室秘书,这是其真正的仕途起步。随后他历任共青团伊克昭盟盟委书记,伊克昭盟达拉特旗旗委副书记、旗长、旗委书记等职。

1991年,杨晶调入内蒙古自治区工作,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担任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旅游局局长。1993年6月,被提拔至仕途生涯的重要台阶――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区委书记,当时恰是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他也因此被视为拥有浓厚团系统出身色彩的官员。

卸下共青团的工作后,杨晶又回到地方基层历练。1996年,任哲里木盟盟委书记,两年后,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兼市人大主任,以45岁之龄便跻身副省部级高官行列。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也是蒙古草原的交通枢纽,杨晶能够在此磨练一把手职务,不但提升他的视野,也赋予他综合治理百万人大城市的考验。在市委书记任内,他被选为中共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成为中央重点栽培的少数民族菁英。

2003年4月,杨晶接替已晋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乌云其木格,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代主席,被拔擢到正部级台阶。次年1月,51岁的杨晶正式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并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其间,他还于2002年至2005年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政治学专业学习。

主政期间的“内蒙古现象”

从1982年走出大学校门算起,至2008年上调国务院出任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在内蒙古从政时间,长达26年。

其主政内蒙古期间,也是近年来内蒙古经济成长快速的时期,GDP增速连续几年保持全国前列,被称为“内蒙古现象”。

邓小平曾说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杨晶出任自治区主席后,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在对全区12个盟市进行全面深入考察、调研后,提出“内蒙古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及“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发展思路。他大力招商引资、上大项目,多方位做大做强内蒙古工业经济。

统计显示,2004年内蒙古GDP为2376亿元,人均GDP约1万元,到2007年,内蒙古GDP达到6018亿元,人均GDP超过2.5万元。2002年至2009年,内蒙古GDP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尤其是在2003年至2008年杨晶主政这段时间里,内蒙古经济的年增长率连续超过17%。

杨晶提出“不依赖资源”的思路,他依托“呼包鄂”金三角(包括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占内蒙古GDP一半以上),发挥三个城市在资源、工业及城建、服务业等方面各自的优势,协调发展,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设法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取得更好的效果。目前,非资源型产业在内蒙古工业中占的比重已接近40%。2006年内蒙古煤炭产量达3.5亿吨,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西。

此外,针对内蒙古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杨晶还主张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辐射带动内蒙东部的盟市,并在俄蒙贸易推展上下足功夫。2004年,他率大型代表团出访俄罗斯、蒙古国,其间签订及达成意向项目近30个。2007年又提出,要抓住俄罗斯“中国年”的活动机遇,加强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

除了经济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杨晶也颇为重视困难弱势群体。在“十五”期间,内蒙古全区有92万农牧民稳定脱贫,70多万城镇人口享受到低保补贴。对于生态建设,杨晶更是不遗余力。为防止沙漠化,任内投入超过200亿元的资金保护草原,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工程,及禁牧、休牧的措施,使内蒙古的荒漠化面积比2000年以前缩小了2400万亩,沙化面积缩小730万亩。

媒体报道透露,在杨晶身上找不到人们想象中的蒙古族男子的粗犷与彪悍之气,而是体现出儒雅、不喜张扬的学者风范,怀柔、厚重的性格特点,他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尤其让民众赞扬。杨晶听汇报,要求对方说出准确数字,重要数据要脱口而出,而他本人谈及一些重要数据时,也总能信手拈来。

不过,尽管政绩表现总体上非常耀眼,在此任上,杨晶却也曾略受挫折。2005年7月,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违规建设,发生重大施工事故,中央政府认为杨晶作为自治区主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因此他与自治区副主席岳福洪、赵双连一起,被责成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检查。

少数民族“政治新星”

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杨晶获任命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少数民族工作的副部长。

其时,正逢经历、新疆群众事件的考验后,部分地区出现与少数民族关系紧张的局面。中央高层陆续召开多次会谈商议民族问题,位居国家民委主任的杨晶扮演了吃重角色。他在针对学习2010年“两会”精神时曾提出,未来国家民委要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事业、生态环境保、民生问题以及城市民族工作等多个方面落实政府政策。

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杨晶得以跻身中央书记处书记一职。

作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中央书记处是是中共各种最高政令具体的操办机构,也是中国最核心的办事机构,有党内“内阁衙门”、“军机处”之称。在新一届7人书记处书记名单中,刘云山作为政治局常委领衔担任书记处书记一职。同时,根据往年惯例,部长(刘奇葆)、中组部部长(赵乐际)、中纪委第一副书记(赵洪祝)以及中办主任()固定入职书记处。杜青林和杨晶,则被认为是此次书记处书记名单中两个相当“意外”的人选。

其中,66岁的杜青林入选书记处基本意味着他将在2013年新选举出的全国政协中位列排名第一的副主席(注:这在刚于3月11日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相关选举中已得到证实)。而杨晶履新,一方面显示民族宗教事务更进一步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在30多年来的工作中,致力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成效卓著,经验丰富,堪当大任。还有评论称,这对于体现少数民族在中央高层的代表性,具有很高的政治含义。

事实上,早在去年十前,就有海外媒体分析指出,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新星”,杨晶以其年龄条件(到十时年仅59岁,距65岁省部级正职的退休年龄尚远)完全有可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内蒙古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激励 现状

激励一词源于心理学概念,指通过对人动机的激发,鼓舞和引导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长久巩固。本文主要从薪酬激励、培训激励、岗位聘任激励、考核激励四个方面对内蒙古XX高职院校的员工激励现状进行分析。

一、薪酬激励

1.内蒙古N高职院校教师薪酬体系

薪酬激励在高职教师激励中占有基础地位,薪酬激励包括工资、津贴、奖金和福利,是员工价值的体现。内蒙古XX高职院校教师的薪酬分配实行的是档案工资加津贴、奖金。档案工资分配执行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规定,学校无自。津贴的发放学校按照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奖金、聘用上岗“三挂钩”原则进行分配,津贴包括教学系统人员课时津贴与兼职职务津贴两部分;教师岗津贴按实践教学总时数计算。奖金分为年度、集体和单项奖。除津贴、奖金外,还包括内部福利和其他报酬的分配。

2.教师课时津贴

教师津贴实行以系部为单位的课时总额包干制度,课时金额基数为每课时24元,实行“三等九级”如表1-1所示:

配备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教师结构比例为30%、50%和20%;“九级”即课酬分为九个等级,高级职称A级为30元/节,B级为27元/节,C级25元/节;中级职称A级为25元/节,B级为22元/节,C级20元/节;初级职称A级为20元/节,B级为17元/节,C级15元/节。教师课时津贴分为九级是按教学考核得分高低得出A(优秀)、B(称职)、C(其他)三个等级。每月按照B级标准发放,学期末追加A的级差,交回C的级差。

表1 教师课时津贴对照表

3.奖金

内蒙古XX高职院校的奖金分为年终奖、集体奖和单项奖。年终奖根据员工年终考核结果、出勤和工作完成情况评定,优秀率为15%。集体奖在年底按照所有处室总数的25%的优秀率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单项奖又包括课堂教学优秀奖、优秀班主任奖、科研奖励、统考比赛奖和其他奖项五个大类。

课堂教学优秀奖。是根据年终考核的结果评定,两学期课堂教学都被评为A级的,但未评为优秀教师的一次性奖励200元。

优秀班主任奖。从文明班级班主任中产生,占班主任总数的20%,奖励200元。

科研奖励。是对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编写教材的数量和级别进行奖励。内蒙古XX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课题、发表的论文和教材的奖励依照部级、省级和院级进行不同金额的奖励。

4.福利

因为内蒙古XX高职院校属于公办院校,在福利方面,学院员工均享受医疗保险,学院统一缴纳失业和养老保险,所有在职员工都享受住房公积金。单身员工学院提供临时宿舍,工作满五年的员工可享受购车一次性补助2万元购车补贴;对于正式员工每月可以得到600元的误餐和交通补助。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XX高职院校薪酬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员工的薪酬标准不断提高,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从目前来看仍需制定更加适合我校教师的政策进行薪酬体系的完善。

二、教师考核激励

分为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教师年度综合考核。

考核范围:校内专任教师、实验员。

考核指标及构成比例与考核方法:

(1)学期教学质量考核平均分值:占80%,根据两学期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得分计算平均分,然后乘以80%计算结果。

(2)年度完成教学工作量占5%,根据两学期实际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与规定工作量(全年至少240课时)比较,如果完成或超额完成计5分,没有完成按实际完成的比率折算计入。

(3)年度科研工作量占5%,根据两学期实际完成的科研量与规定科研任务比较,如果完成或超额完成计5分,没有完成按实际完成的比率折算计入。

(4)年度集体活动出勤。包括参加会议、集体返校、校内外其他必须参加的集体活动等占5%,根据全年集体活动签到记录统计出勤,全勤计5分,缺勤三次以内者扣2分,三次以上者扣4分。

(5)师德的测评所占比例为5%。考核结果分年度优秀、合格、不合格,一年内发生教学事故者,不能评优;一年中发生重大教学事故,给学院造成不良影响者,其年度考核为不合格。

这些考核政策的制定体现了校领导对员工考核的重视,考核的制度对员工是一种激励,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接受新的挑战,从而在考核中取得好的评价,考核的标准也是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完善的。

三、培训激励

为了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内蒙古XX高职院校逐步建立起员工培训体系,对满足员工学习的需要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目前学院为教师提供的培训主要有:

1.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进教师,采用的形式是请一些校外或校内的专家和教授对新进员工进行讲座,目的是让新员工更快地了解学院,适应学院的工作。

2.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一种高层次的培训,主讲人一般都是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培训对象往往是具有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或行政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培训时间较短,一般就是几天。

3.继续教育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每年进行,为员工评职称打基础,内容多为网络学习,校内专家讲座等。

4.出国进修

出国的对象以国际交流教学部教师为主,主要是讲授中英合作专业课的教师,主要途径是由学校派遣到国外合作职业院校进行培训进修,一般时间为一个月左右,但培训对象范围较小,只有国际交流教育学院的教师有机会参加。

四、岗位聘任激励

内蒙古XX高职院校教师按照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定,对于符合晋升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的员工,经评审通过后,学院进行正式聘任并按照相应级别给予职称津贴。内蒙古XX高职院校的岗位聘任所针对的群体包括教师和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教师的岗位聘任现状。

1.教师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聘任

教师系列的聘任。将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分不同等级,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教授分为三、四级;副教授分为五、六、七级;讲师分为八、九、十级;助教分为十一、十二、十三级。如表4-1所示,每个级别都有相对应的聘用条件,符合条件者聘任相应岗位,工资按照所聘任的岗位兑现。

从上面来看,内蒙古XX高职院校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这些激励措施的激励效果如何?是否从根本上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还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继续努力从而使教师满意。

五、结语

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力资源,是智力资本的承载体,与企业和行政单位的人力资源相比,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合理地运用先进的激励方法去完善员工的管理,可充分调动高职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优化管理,对员工管理系统进行战略定位,是高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超.陕西省高校人力资源激励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2]王敏.基于综合激励模型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激励机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0

[3]陈慧.浙江A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内蒙古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古代蒙学 高职学生 道德养成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日常生活为进路入口,以伦理教化为类型特征。尤其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求知行合一,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实行因材施教,编写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材等。探讨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继承优秀教育传统,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寻找“内源性”思想路径。

一、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在今天这个传统与现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寻传统蒙学教育理论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契合点,将是教育学界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顾古代蒙学教育,将其教育实践特点加以梳理研究,借鉴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对我们更好地开展现阶段道德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成书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作者为南朝梁时周兴嗣。作为最早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开创了蒙学教育传统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学教育和蒙学读物编写的体系,为蒙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蒙学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后来的《三字经》、《弟子规》、《童蒙须知》等蒙学读物无疑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通过对《千字文》伦理道德教育特色的研究,可以为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伦理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古代蒙学教育思想主要仍以传统儒学为主,同时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积累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颜之推经历南北两朝,思想深受朱熹圣人“明哲保身”的影响,所以《颜氏家训》也带有很强烈的保守意识。《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学习古代蒙学的优点

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知识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在蒙学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学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的是孝亲;“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则谈夫妇人伦;“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说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是朋友之谊;“资父事君,曰严与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种种,总是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想。,从而有利于高职学生道德的养成。

把伦理道德教育与其他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中,这正是今天的道德教育所缺失的意义与内容。我们今天在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关注学生道德范畴中的“先前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使他们具有伦理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三、学习古代蒙学对高职学生道德养成的现实意义

1、道德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可以说,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教育的主线。在当今道德底线模糊的社会,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拾起那些精简但寓意深刻的古代蒙学教材,作为经典文化向幼儿诵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等,我觉得这也是幼儿们喜闻乐见的故事。

2、博文广志。像《幼学琼林》、《蒙求》等书内容囊括了天文地理、人文世故、自然景象、教育等非常全面的内容,可以使幼儿在快乐阅读时收获各种各样的知识,比起现在一些单调,华而不实的书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

四、学习古代蒙学读物对培养高职学生道德养成的可操作性

伦理道德教育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 。《千字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道德教育要求具体、明确,不作空洞的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千字文》对蒙童进行教育,具体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辞、着装、饮食等细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气闲;“俯仰廊庙,束带矜庄”,朝礼着装要整洁端庄;“稽颡再拜,悚惧恐慌”,祭祀行礼须神情惊悚恐惧。短短千字,竟然能细化到这样的程度,令人惊叹。

五、总结

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是现代伦理道德建构的文化渊源,道德类蒙学教材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种世俗化形式,是古代私人设学和私家聘请教师时教授学生所采用的道德类读本,是一种侧重于向童蒙传授伦理道德知识及培养童蒙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社会里修身处事的态度的蒙学教材。宋代是蒙学教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甚至可以说它是我国蒙学教材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宋代出现了系统化的道德类蒙学教材体系,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正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蒙学教材特别是专门的道德类蒙学教材这种方式使道德观念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深入青少年的骨髓,左右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以深入研究宋代道德类蒙学教材的特点,拓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研究空间,将会为现代高职生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思想理论上的支持,对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谈儒强,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秦海霞;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内蒙古职称论文篇7

统考科目:

(一)汉语授课高中起点升专科,按文理科,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类、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外语。

(二)汉语授课高中起点升本科,按文理科,统考科目为4门。

1、文史类、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课(简称史地)。

2、理工类、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课(简称理化)。

(三)汉语授课专科起点升本科,按学科门类,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中医类,含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艺术概论。

3、理工一类,含工学、理学,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一)。

4、理工二类,含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药学类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民法。

6、教育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医学综合。?

(四)蒙语授课高中起点升专科,按文理科,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类、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文)、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

2、理工类、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理)、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

(五)蒙语授课高中起点升本科,按文理科,统考科目为4门。

1、文史类、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类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文)、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历史地理综合课(简称史地)。

2、理工类、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理)、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物理化学综合课(简称理化)。

(六)蒙语授课专科起点升本科,按学科门类,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蒙医类,含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蒙医、蒙药学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大学蒙古语文。

2、艺术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艺术概论。

3、理工一类,含工学、理学,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高等数学(一)。

4、理工二类,含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药学类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民法。

6、教育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教育理论。

7、农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医学综合。

六、加试科目

(一)成人高校艺术和体育类专业招生必须对考生进行专业加试,非专业院校高中起点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术科加试办法详见《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艺术、体育类专业术科加试实施办法》。专科起点升本科和区外专业院校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术科加试,招生院校必须在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简章中注明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并将考试科目、时间、地点和联系电话通知考生。考生的专业加试成绩或成人高校确定的加试合格考生名单必须于评卷前报送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内蒙古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斡朗改;乌梁海;地名;考证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09-03

《辽史》中的“斡朗改”,为辽之属国名;亦作“炷锔摹保为辽之部族名。后用作喀喇沁旗蒙古部落的姓氏,即清末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开明蒙古王公、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家族的姓氏,谓之“乌梁海”。

“斡朗改”,在汉文中有多种写法,兹考述如下:

1.斡朗改。此名参见《辽史》①卷六“穆宗本纪”、卷二十七“天祚皇帝本纪一”、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卷四十六“百官志二”、卷七十“表第八・属国表”等。

2.炷锔摹4嗣参见《辽史》卷一“太祖本纪”、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卷四十六“百官志二”、卷六十九“表第七・部族表”、卷一百一十六“国语解”等。《辽史》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后附“校勘记”之十七“斡朗改”条云:“按:‘斡朗改’及‘炷锔摹本,书屡见,一为属国,一为部族。刘师培《左Q集》卷五‘部族表书后’云,均‘乌梁海’之转音,《元秘史》作‘兀良合’。”

3.兀良罕。此名参见《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②《蒙古秘史》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③《元史》④卷一百二十二“雪不台传”、卷一百二十四“忙哥撒儿传”等。

4.兀良合。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⑤《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卷一第九节;⑥《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卷五十“五行志一”、卷一百二十一“速不台传”等。清代学者施世杰先生认为⑦:“‘兀良哈’即‘乌梁海’之对音。《语解》云:‘兀良合’即‘乌梁海’。”

5.兀良孩。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一第九节。⑧余大钧先生注曰⑨:“兀良孩部,即兀良合惕部。”札奇斯钦先生注曰⑩:“‘兀良哈’(Uriyangkha),部族名,原文作‘兀良孩’(Uriyankhai)。其实两字是同一个字的两个形态。因秘史其他各节多用前者,故改‘孩’为‘哈’字,以便统一。此一族即明代史料中的‘兀良合’,与唐努乌梁海并非一族。”

6.兀良哈歹。此名参见《蒙古秘史》第一章第九节、第三章第一百二十节等。{11}

7.兀良合歹。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一第十二节、第四十四节,卷二第九十七节,卷六第一百七十节、第一百八十三节等。{12}

8.兀良合惕[aūrīānkq(a)t]。此名参见《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13}

9.兀良哈。此名参见《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四”。此名亦屡见于明清史籍中,主要有:《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四月辛卯”条;《大宁考》全一卷;{14}《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一百零七“朝贡”之“北狄”、卷一百一十一“给赐”;{15}《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四裔考・北夷”;{16}《卢龙塞略》卷十五“贡酋考”;{17}《三云筹俎考》卷一“安攘考”;{18}《通贡传》卷一百二十“四夷”;{19}《四夷考》卷二“朵颜三卫考”、卷五“北虏考一”、卷六“北虏考二”、卷七“北虏考三”;{20}《武备志》卷二百零五“辽东”;{21}《蓟门考》全一卷;{22}《王享记》之四“北狄”;{23}《三卫志》全一卷;{24}《云中降虏传》全一卷;{25}《北使录》全一卷;{26}《西征石城记》全一卷;{27}《皇明北虏考》全一卷;{28}《译语》全一卷;{29}《皇明九边考》卷一“镇戍通考一”、卷二“辽东镇疆域考”;{30}《鸿猷录》卷六“北征沙漠”;{31}《殊域周咨录》卷十六“北狄”;{32}《皇明职方地图》卷下“皇明职方川海地图表”之“朝贡岛夷图”;{33}《明史》{34}卷三“太祖本纪三”、卷六“成祖本纪二”、卷七“成祖本纪三”、卷八“仁宗本纪”、卷九“宣宗本纪”、卷十“英宗前纪”、卷八十九“兵志一”、卷九十一“兵志三”、卷一百四十五“朱能传”、卷一百四十六“郑亨传”“张信传”“徐祥传”、卷一百四十八“杨荣传”、卷一百五十四“柳升传”、卷一百五十五“朱荣传”“陈怀传”“马亮传”“任礼传”“赵安传”、卷一百五十六“吴克忠传”“金忠传”、卷一百六十六“陈友传”“李震传”、卷一百七十二“白圭传”、卷一百七十三“杨洪传”“杨能传”“石亨传”“朱谦传”、卷一百七十四“曹义传”“施聚传”“周贤传”、卷一百七十七“王翱传”、卷一百九十九“李承勋传”、卷三百一十四“曹吉祥传”“刘永诚传”、卷三百二十七“鞑靼传”、卷三百二十八“瓦剌朵颜(福余泰宁)传”;《清史稿》{35}卷七十八“地理志二十五”、卷二百二十二“猛哥帖木儿传”等。

10.兀良汗。此名参见《译语》全一卷。{36}

11.兀]孩。

12.兀]罕。

13.兀]哈。

14.兀]合。日本学者箭内亘博士认为{37}:“‘兀]孩’,或即‘兀良哈’之讹”;“‘兀]罕’与‘兀]孩’,似同为‘兀良哈’之误”;“‘兀]合’与‘兀]哈’音亦相同”;“自元之传说时代,(兀良哈)以‘兀]孩’、‘兀]罕’、‘兀]合’、‘兀良合’、‘兀良’等名传于世。”

15.兀良。此名参见《元史》卷一百二十八“阿术传”。日本学者箭内亘博士认为{38}:“《元史・阿术传》有‘兀良氏’之语,盖‘兀良合’之略称也。”

16.兀里羊罕。

17.兀里养哈。据周良宵先生研究{39}:“‘兀良哈’,元有‘兀良罕’、‘兀良’、‘兀里羊罕’、‘兀里养哈’诸译。”

18.五两案。此名参见《登坛必究》卷二十二“译语”之“地理门”;{40}《卢龙塞略》卷十九“译部上”之“居处门”;{41}《武备志》收载“鞑靼译语”之“地理门”{42}等。日本学者和田清博士认为{43}:“‘五两案’(Wu-liang-an)即‘兀良罕’(Wu-liang-han)。”

19.乌亮海。清乾隆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六十八“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之“乌亮海氏”条云{44}:“‘乌亮海’,系隶满洲旗分之蒙古一姓。其氏族世居喀拉沁及兀鲁特地方。”

20.乌朗哈特。清乾隆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一“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之“乌朗哈特氏”条云:“乌朗哈特,系隶满洲旗分之蒙古一姓。此一姓世居巴颜鄂隆地方。”据乌兰研究员考证{45}:“‘乌亮海’、‘乌朗哈特’,《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译本作Uriyanghai、Uranghon(为Uranghat的形讹),蒙古语名称为Uriyangqai-Uriyangqan- Uriyangqad。”

21.卧梁劾特。日本学者和田清博士说{46}:“据宋人王延德《高昌纪行》说,在当时的鞑靼,今甘肃边外河西地区,亦有称作卧梁劾特的部族。”

22.乌梁罕。《蒙古游牧记》卷二“内蒙古卓索图盟游牧所在”之“喀喇沁”条云{47}:“元臣有札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姓乌梁罕氏。”下注云:“《西斋偶得》:喀喇沁为乌浪汉济尔默氏,盖即明初所谓兀良哈者。《蒙古源流》:鄂尔多斯者,乃为汗守御八百室之人,乌梁罕者,乃为汗守金谷仓库之人,均属大有福者。”此名另见《清皇室四谱》卷四“皇女”等。{48}

23.乌浪汉。《蒙古游牧记》卷一“内蒙古哲里木盟游牧所在”之“科尔沁”条云:“兀良哈即乌梁罕,亦作乌浪汉。”

24.乌梁汉(Uryangqan)。此名参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附录一“译名对照”。{49}

25.兀剌海。此名参见《元史》卷一“太祖本纪一”、卷十三“世祖本纪十”、卷六十“地理志三”、卷九十三“食货志一”等。《钦定元史语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部族”之“乌梁海”条载{50}:“‘乌梁海’,今喀尔喀地名,卷一作‘兀剌海’,卷十五作‘兀良合’。”

26.乌梁哈。此名参见《喀喇沁乌梁哈氏族谱》{51}等。

27.乌粱海。此名参见《遗逸清音集》第一卷“贡桑诺尔布小传”{52}等。

28.乌梁海。清乾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百零一“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条曰{53}:“三卫之地本乌梁海。”其后注云:“旧作‘兀良哈’,按《元史・苏布特传》为‘兀良哈氏’,即今喀喇沁旗之以‘乌梁海’为姓氏是也。”《圣武记》卷三“外藩・国朝绥服蒙古记二・内六盟蒙古”有云{54}:“‘乌梁海’,即‘兀良哈’。”《朔方备乘》亦有云{55}:“‘乌梁海’,即明时‘兀良哈’部族。”

“乌梁海”一名,亦参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56}《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卷十一“高宗本纪二”、卷十二“高宗本纪三”、卷十三“高宗本纪四”、卷二十一“穆宗本纪一”、卷二十二“穆宗本纪二”、卷二十六“天文志一”、卷五十四“地理志一”、卷五十七“地理志四”、卷七十七“地理志二十四”、卷七十八“地理志二十五”、卷一百一十“选举志五”、卷一百一十五“职官志二”、卷一百一十七“职官志四”、卷一百二十“食货志一”、卷一百三十七“兵志八”、卷一百五十三“邦交志一”、卷二百八十三“拉锡传”、卷二百九十六“车布登扎布传”、卷三百一十二“拉布敦传”“班第传”“纳穆札尔传”、卷三百一十三“舒赫德传”、卷三百一十四“萨赖尔传”、卷三百一十五“唐喀禄传”“阿敏道传”、卷三百一十六“瑚尔起传”“舒明传”“努三传”“乌勒登传”、卷三百四十二“保宁传”、卷三百六十五“宗室禧恩传”、卷四百五十三“荣全传”、卷五百一十九“藩部传二”、卷五百二十一“藩部传四”、卷五百二十三“藩部传六”、卷五百二十四“藩部传七”等。

注 释:

①[元]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②⑥⑩札奇斯钦译注.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136,11, 12.

③⑨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39,11.

④[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

⑤⑧{12}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99,9,1,40,131,369,427.

⑦[清]施世杰.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卷一)“兀良哈部”条,清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施氏刻刻郑学庐地理丛刊本。

{11}[蒙古国]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蒙古秘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6.30,80.

{13}[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5.

{14}[明]杨守谦.大宁考.明刻《名臣宁攘要编》本.

{15}[明]申时行主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万有文库》本.

{16}[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明万历刻本.

{17}[明]郭造卿.卢龙塞略[M].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明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刻本.

{18}[明]王世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万历刻本.

{19}[明]焦f.通贡传.国朝献徵录.明万历刻本.

{20}[明]叶向高.四夷考.明末陈继儒.《宝颜堂秘笈》丛书续集本.

{21}[明]茅元仪.武备志[M].清道光刻本.

{22}[明]米万春.蓟门考.陈仁锡纂辑.皇明世法录(卷五十七)[M].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六五年影印明刻本.

{23}[明]何乔远辑.王享记.名山藏[M].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刻本.

{24}[明]王世贞.三卫志.选自王世贞.m州史料前集(卷十八)[M].清刻本.

{25}[明]刘绍恤.云中降虏传.《名臣宁攘要编》本。

{26}[明]李实.北使录.《纪录汇编》本.

{27}[明]马文升.西征石城记.《纪录汇编》本.

{28}[明]郑晓.皇明北虏考.《吾学编》本.

{29}[明]岷峨山人.译语.《纪录汇编》本.

{30}[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嘉靖刻本.

{31}[明]高岱.鸿猷录[M].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刻本.

{32}[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1930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铅印本。

{33}皇明职方地图.玄览堂丛书(第十三册)[M].广陵书社出版社,2010.

{34}[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35}[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36}[明]岷峨山人.译语.《纪录汇编》本.

{37}{38}[日]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兀良哈及鞑靼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6,21,7.

{39}周良宵.元史北方部族表[J].中华文史论丛,2010,(1):111.

{40}[明]王鸣鹤.登坛必究[M].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本.

{41}[明]郭造卿.卢龙塞略[M].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刻本.

{42}[明]茅元仪.武备志.清道光刻本.

{43}[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5,455.

{44}[清]弘昼,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沈书社,1989年10月影印本.

{45}乌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蒙古姓氏考[J].民族研究,2011,(1):65.

{46}[日]和田清著,潘世宪.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2.

{47}[清]张穆.蒙古游牧记.清同治六年(1867年)寿阳祁氏刻本.

{48}[民国]唐邦治.清皇室四谱[M].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十二年(1923年)印行.

{49}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131.

{50}钦定元史语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吴紫云遗稿.喀喇沁乌梁哈氏族谱.喀喇沁旗档案馆藏.

{52}[民国]延清编辑.遗逸清音集[M].民国五年(191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53}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清]魏源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圣武记[M].中华书局,1984.107.

{55}[清]何秋涛.朔方备乘[M].清光绪七年(1881年)畿辅志局刻本.

{56}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78,87,98.

Abstract: Wolangai in Liaoshi is Liao Dynasty's vassal state name. Also call Wennianggai is the tribe name. Later, be used for Harqin Banner Mongolia tribe's family name, is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Mongolian princes and dukes, the president of Department for Mongolia and Tibet, Gungsungnorbu's family name, is Wulianghai.

上一篇: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园艺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