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夫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11-09 22:06:50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篇1

关键词: 概括能力 高三语文 复习方法

【教学缘起】

概括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一种能力,2008年江苏高考卷中语用题、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阅读题都考查了概括能力,而考卷反映学生的这种能力极弱,现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这种能力仍然弱。本课以语用题概括为切入点,总结概括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呈现存在的问题

教学思路:根据学情,提出问题,强调概括能力的重要性。

课前做了一个“你做语用题时有哪些困惑?”的问卷调查,学生有这些回答:对语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知如何提取文字的主要内容;新闻类的题目,评论,不知该怎样写;无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案……

提问:这些困惑表面看涉及面较广,其实反映了一个什么共性?

答案:概括能力弱。

所以提高概括能力势在必行,这一环节其实也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解决问题

教学思路:高考中会出现各种表达方式的语段让学生概括,所以我选择了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让学生当堂训练,并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能力。

1.记叙性语段

【典型例题】为下面的短文续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创造时尚的人

一天,在英国小镇莱切,一个青年人走到一家化工厂楼下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桶化学物质弄脏了头发。他没钱去理,就那么留着,红红黄黄留了几天,惹得大街上许多青年人纷纷追逐,然后又去效仿。结果,有家理发店抓住时机,专门找人研制出各种染发的颜料,满足了新奇者的愿望。这一现象一直扩大到全球,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尚。

在巴西,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时,她的姥姥在她的裤子上绣了几朵花,这本来是很土很落后的手工艺,早就被淘汰了。可老太太实在没钱打扮自己的孙女,只能力所能及地绣上几朵花。但没想到,那时候城里的女人正为“没得穿”而发愁,她们看到女孩子的裤子时,不觉眼睛一亮,爱美的城里女人纷纷效仿。于是,满大街都是绣了花的裤子。这种裤子先是在欧洲流行,后来又传到了亚洲。

学生答案:

A.时尚总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

B.一个善于创造时尚的人,不一定是走在时尚浪尖的人,却一定是隐于市间的人。

C.创造时尚的人,他们普通、平凡,但也拥有着创造奇迹的才能。

D.时尚有时源自穷人的无奈之举。

【解析】做这一语段,首先要审题:“画龙点睛”指精辟的能点明主旨的语句,“结尾”表明要能概括总结上文,这几处审题基本没问题,关键是要注意语段的题目是“创造时尚的人”,中心词是人,非“时尚”,所以最后的结论最终要落实到人上,不仅仅是对时尚发表看法,此处最容易错,所以做题时首先要审题,不仅要审出显性要求,更要审出隐性要求。答案A错误。

然后,对两则材料的共性进行概括。这就要分别找出两则材料的内容要点。第一则讲青年人被弄脏了头发,没钱去理,结果成为时尚。第二则讲乡下女孩进城,没钱打扮,裤子上由姥姥绣上了几朵花,结果城里女人效仿,世界流行。可以看出:创造时尚的人的身份是穷人、普通人或小人物,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对他们来讲都是无奈的、苦涩的。所以答案D最准确,B和C共性找得不准确。

【参考答案】

【示例1】许多时尚的创造,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

【示例2】示例2:许多时尚的发明,开始并非都是乐事,而往往源自普通人的苦涩经历。

【方法总结】求同舍异法。

2.议论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概括下列语段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①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的话,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②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树木就是用年轮记录着地球的历史。③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④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学生答案:读书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解析】这一语段由①②句中的“如果”可知,①②句是并列关系,由第③句中的“因此”可知第③句是对①—②句的总结,由第④句中的“所以”可知第④句是对①—③句的总结,通过剖析句子结构,就可找出第④句是语段的中心句,又可读出这段文字是把“读树”与“读书”比较,“读树”才是主要的,所以把“与读书一样”去掉,概括为“读树是大有益处的事情”或更简洁的“读树有益”。

议论性的语段,句间逻辑关系较强,所以通过剖析句子结构就能很快找出语段中心。

【方法总结】结构分析法。

【补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大致有:因果、并列、假设、选择、承接、转折、递进、解说、总分、条件等关系。逻辑关系确定了,语意的主次、轻重就确定了,比如转折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在转折后的内容;因果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一般在果;解说关系、总分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在总说的内容;递进关系的句子,后面一层意思比前一层深。

3.说明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要超过25个字)

①金属也会“疲劳”。②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③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以上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④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⑤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小裂纹。⑥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毁坏。⑦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办法。⑧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

学生答案,形形,五花八门。

【解析】说明性语段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此段材料的说明对象是“金属疲劳”,知道说明对象后就要看围绕说明对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把②—⑧句合并分层,②③句讲危害,④—⑥句讲原因,⑦句讲预防,⑧句讲妙用。

【参考答案】金属疲劳的危害、原因、预防和妙用。

说明性文字层次清晰,结构分明,为了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对文字进行层次切分。

【方法总结】层次切分法。

4.描写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描述,概括黄山的相关信息。(不超过35个字)

①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②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③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④它选中皖南山区。⑤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学生答案:选中皖南山区,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形成,面积千余平方公里,是花岗岩山峰。

【解析】由题目可知,这是一段描写性语段。第①—③句主语是“大自然”,无黄山信息,删掉,第④句用了拟人手法,有用信息是“皖南山区”,它指出了黄山的位置,第⑤句也用了拟人手法,删掉修饰成分,有用信息是“火山喷发”,指出了黄山的形成方式,还有“面积千余平方公里”、“花岗岩的山峰”也与黄山有关,还要把生动的语言转换成平实的语言。

【参考答案】黄山位于皖南地区,由火山喷发形成,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多为花岗岩山峰。

【方法总结】舍偏取正法、语言转换法。“偏”就是指修饰性、限制性、补充性的成分。

三、温故知新

教学思路:在做题过程中,我们不管碰到什么表达方式的文字,基本都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所以用练过的题目让学生分析如何得出答案,再次体会这几种方法。

【典型例题】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不超过20字)(4分)

①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②列车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③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④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⑤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参考答案】外观美、人性化(舒适性)、速度快、噪音低。

【解析】第一步:审题,可以审出此语段是说明性语段,说明对象是“先进的动车”,由语段第①句可知。

第二步:分层,由题目“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及分值4分,可知分四层,四点,②—⑤句分别为一层。

第三步:概括,第②句其实是因果关系的复句,重点在果,所以概括为“外观美”,这是结构剖析法。第③句,讲车厢、座椅、前后座,是并列关系,不能直接用其中任何一个,所以需找一上位概念,结合几句内容,可用“人性化”(“舒适性”)概括。第④句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概括为“速度快”。第⑤句“因而”表明是因果关系复句,重在果,所以概括为“噪音低”,用了结构剖析法。

四、课外拓展

教学思路:语用题中概括的方法,在现代文阅读的概括题中同样适用,所以选择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让学生当堂训练、体会。

【典型例题】(2010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①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②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③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④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⑤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⑥“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⑦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⑧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⑨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解析】做这一题首先要明确答案应在⑤至⑨句中,前面四句要舍去,然后把⑤至⑨句分层,根据语意可知:⑤为一层,⑥⑦为一层,⑧⑨为一层,再进行概括可得出答案。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从整体上看,目标很明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总结出了可操作的几个方法,让学生有了一个抓手,而且方法的总结都是由学生自己做题,自己总结得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从这堂课的设计来看,从开始的呈现问题,让学生概括问题的共性,就是老师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了,中间又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训练概括能力,思路很清晰,最后又拓展到现代文阅读的概括,把语用题的概括和现代文阅读的概括打通了,范围广了,但又没有偏离这堂课的主题。所以,从理论上讲,这堂课容量大,很充实,学生发言也很积极,可以说是一个高效的课堂。

但是课堂上的一个小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总结完第三个方法,我问学生前两个方法时,很多同学已经回忆不出来了。课堂上,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总结出一个方法,按部就班、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师生互动也很好,但还要考虑:这堂课结束后,学生究竟记住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是不是一堂课老师把该教的内容教完了,学生也参与了,这堂课就完美了?

有时,我们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总希望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一定的容量,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篇2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2、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3、间():参与。

4、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5、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7、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8、对:回答。9、徧:通“遍”,遍及,普遍。

10、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11、加:虚报。

12、信:实情。

13、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4、福:赐福,保佑。

15、狱:案件。

16、虽:即使。

17、察:明察。

18、情:(以)实情判断。

19、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0、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1、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2、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3、鼓:击鼓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4、败绩:大败。

25、驰:驱车(追赶)。

26、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27、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8、逐:追赶、追击。

29、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0、故:原因,缘故。31、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33、再:第二次。

3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5、测:推测,估计。

36、伏:埋伏。

37、靡():倒下。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作了精辟的分析:“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疲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略防御的原则。”其中“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疲我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乱旗糜”是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的。

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答:

3.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答:

答案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篇3

1.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它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开启这场生产领域大变革的机器发明是( )

A.珍妮机

B.改良蒸汽机

C.火车机车

D.轮船

2.18世纪80年代之前,在英国人要开办棉纺厂都会选择临近河流的地方,后来迁到人口集中和便于煤炭运输的城市。发生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珍妮机的发明

B.水力织布机的发明

C.改良蒸汽机的应用

D.火车机车的发明

3.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以此为标志,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 )

A.汽车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4.在泰坦尼克号沉睡海底一百多年的今天,新西兰南岛皇后镇仍有一艘与其同龄的古老蒸汽船在航行,它就是图1中的TSS厄恩斯劳号蒸汽船。世界上最早的蒸汽轮船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工业革命期间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

5.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主题为“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的米兰世博会将于2015年5月1日至10月30日举办。下列科技成果在1851年英国伦敦举行的首届世博会上有可能展出的是( )

6.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英国海外殖民最多

B.英国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C.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7.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下列关于技术革命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始于英国,英国也最早完成

B.发明了火车、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

C.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8.当液体在有限的密闭空间中蒸发时,液体分子通过液面进入上面空间,成为蒸汽分子。在长达150年的时间里,世界就靠它运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_______的出现。( )

A.水力

B.太阳能

C.电力

D.核能

9.在美国作家查尔斯・穆雷的《人类成就》一书中,他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历史上最知名的229位发明家中,瓦特与爱迪生并列第一位。下列关于这两位伟大发明家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瓦特是英国机械师,他发明了蒸汽机

B.瓦特蒸汽机最早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C.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的碳丝灯泡

D.美国科学家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

10.《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现在请你也施展一下,找出下列有关工业革命的成果,对应错误的一组是( )

A.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B.史蒂芬孙――汽船

C.卡尔・本茨――汽车

D.莱特兄弟――飞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材料二: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1)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结合材料一说说这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这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这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它的出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3)这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它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什么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

(4)这次革命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说明了什么?

(5)上述材料中的这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哪些新的矛盾和挑战?

12.世界近代史上出现了两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享受着这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感受着科学技术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神奇而巨大的力量。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名人点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1)据此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说历史】

(2)图3反映的机器是由谁发明的?这一机器首先应用于哪一行业?它推动了哪些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

(3)图4是由谁发明的?他享有什么称誉?他曾说:“天才的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从他的这句话中你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4)图5和图6中的这两种新型交通工具分别是由谁发明的?为这两种新型交通工具提供动力的机器装置是什么?

【工业革命创造的奇迹】

材料一:1850年英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0%,10年后增加到40%。英国在占有世界陆地面积的0.2%,人口在当时只有1000多万,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的情况下,却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50%的现代工业能力。

(5)材料一中英国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在世界上所占比例都很小,为什么却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50%的现代工业能力?

材料二:

(6)材料二中1870―1913年英、法、德、美工业产量变化表你能获取到什么信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从美英两国经济地位兴衰的对比中,你获得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开启工业革命的机器发明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的珍妮纺纱机。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8世纪80年代之前,英国人要开办棉纺厂都会选择临近河流,主要原因是当时机器动力是水力,而后来改良蒸汽机应用对机器提供动力支持,工厂需要工人和煤炭,所以迁到人口集中和便于煤炭运输的城市。

3.B【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英国大工厂和烟囱”等关键词可判断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大工厂机器生产的情景,为这些机器提供动力的是蒸汽机,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世界上最早的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出现在工业革命期间,美国人首先造出的。

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对图片材料的识读能力。在题目给出的四个图片依次为电话、汽车、飞机和火车,1851年首届世博会展出的只有1825年出现的火车机车,其他均是在此之后才出现的。

6.C【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的主要原因是它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7.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有轮船和火车,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蒸汽支持世界运转150多年后,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并广泛应用,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

9.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英国机械师瓦特的最重要贡献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改良蒸汽机,蒸汽机不是他发明的。

10.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最重要贡献是发明火车机车,汽船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

11.【答案】(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了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有大批的无产者;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开发使英国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财富;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等。

(2)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意义:为机器提供持续强大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4)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完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地区的殖民掠夺,造成殖民地人民的苦难;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也导致两者阶级矛盾尖锐;还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认真阅读材料,可概括归纳出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第(2)(3)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第(4)问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5)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能力,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完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地区的殖民掠夺,也造成殖民地人民的苦难,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也导致两者阶级矛盾尖锐;同时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

12.【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市场在不断地扩大,对商品需求增加,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2)瓦特,纺织部门,蒸汽轮船和火车机车。

(3)爱迪生发明的,他被誉为“发明大王”;启示: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刻苦的钻研,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等。

(4)图5是卡尔・本茨发明的。图6是莱特兄弟发明的;内燃机。

(5)英国最早开始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6)1870年英国和法国的工业产量排名前两位,而到1913年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产量已经超过英国和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进步、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崛起并永葆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和不竭之源;要与时俱进,激励、保护发明创造等。言之有理即可。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篇4

此外命题者设计的考查点也逐渐明朗化、固定化,今天我们就结合各地的考题梳理出几种常见的考查类型,便于同学们有的放矢,加强训练。

热点一、感悟情感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感悟的程度。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能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 )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思,或别恨离愁等。

【真题再现】

1.(2007・嘉兴)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①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②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释】①幽人:指隐居的高士。②卿:对好朋友的称呼。

(1)“一杯一杯复一杯”中连用三个“一杯”,这有什么好处?

(2)“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极写饮酒之多”或“极写饮酒之痛快”。(2)“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或“朋友之间的深情”。

2.(2007・潍坊)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

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1)词人笔下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答案】(1)词人梦回南国,抓住江山、芦花、孤舟、明月、笛声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清秋凄寒的景色。(2)词人借景抒情,抒写出自己囚居生活的孤寂难堪之感。

热点二、分析手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回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整体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出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情理相映、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真题再现】

1.(2007・遵义)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回答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衡阳雁去无留意。燕然未勒归无计,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2007・冰州)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1)诗中“__________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答案】(1)开轩面场圃(2)示例: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热点三、描述画面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像,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真题再现】

1.(2007・黄冈)欣赏诗歌,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______”起,到“______”终。以“______”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______”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2)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2007・铜仁)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答案】(1)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热点四、品味字词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个字?请赏析。

【真题再现】

1.(2007・南京)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篇5

关键词:提问;设计;实践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来不断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使课堂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何为提问艺术?笔者认为,提问艺术是指巧妙的提问,是教师采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新颖奇妙的方式、准确鲜明的设问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势,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主动求知,从而养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一种方法。

一、巧妙的提问之特性

首先,它必须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正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所说的那样:“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多样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啊!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设计的提问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它往往会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即使是极少数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也会精神振作起来,逐步使他们感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巧妙的问题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他们,促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情绪的高涨会作用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阶段性发展注入“催化剂。”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不能不说它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其次,它必须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提问无论是内容和形式一般都是死板单一、索然无味的,所以其结果也只能是启而不发、事倍功半。而巧妙问题的设计体现在它的灵活多变性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可以以一点为扩散中心,灵活地变换角度条件;它可以以条件为扩散中心,多角度地变换问题;它还可以以结构为扩散中心,多层次地变换内容。只要问题的答案是科学的,言之有理的,就是正确的。同时,教师假如能做到巧设计、巧出击、巧主动,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特殊为一般,达到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花引来百花香”,巧妙的提问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和创造性进入愿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再次,它必须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孔子早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国外也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劣等的教师向人奉送真理,优等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由此可知,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始终是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问题设计中,带有深刻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因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一般都巧在启发的时机和力度上。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思维暂时阻塞的时候,或者思维一时难以启动的时候,或者渴求而不可得的时候,教师及时、准确地进行指导点拨,并且这种指导和点拨是在一种新颖奇妙的提问形式中表现出来的,这就会使学生显得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在启发的力度上,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巧”,更要体现在“妙”字上。它要求教师问得明、问得准、问得恰到好处,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提供思维的线索,指出跨越思维误区的途径,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巧妙的提问之方法

笔者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设疑是至关重要的。巧妙的提问,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是带有综合性的导向手段,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它成了学生发现疑难、分析疑难,最终自主解决疑难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巧妙的提问有哪些方法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归纳为以下几种:

1.激趣法

这是一种用新颖、奇妙的提问,创设一个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性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笔者在开始上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前,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时,特地将“叔叔”这个词用红粉笔书写,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这个词用红粉笔书写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短暂的思索,学生开始争着发言了。有的说,叔叔是爸爸的弟弟,也是文中若瑟夫的亲叔叔,彼此是亲人。有的说,血浓于水,亲人之间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应当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而文中看不到这种现象。这时,笔者就因势利导,又启发开导学生: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如此冷漠无情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堂课,学生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主动的意识参与课堂教学,师生配合,气氛和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搭桥法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一时受阻的情况,及时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并通过巧妙的提问,使学生跨越思维障碍,从而通过不断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时受到阻塞,这种现象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搭桥铺路”,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走出思维的误区。下面这个教例就做得十分成功:

《刻舟求剑》是一则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当笔者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要求领悟这则寓言的寓意时,同学们尽管发言很热烈,但始终说不到点子上。确实,这个问题对于缺乏生活经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时,笔者就开始“搭桥铺路”了: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再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母亲每天给一家三口烧饭,用三碗米。有一天,家中来了两个客人,这位母亲仍然只烧了三碗米饭,结果饭就不够吃了。这时,母亲终于发现自己不对了。同学们能说出这位母亲不对在哪里吗?顿时,课堂气氛又开始活跃起来。最终,大家把答案归结到“情况变了,这位母亲的办法没有变”上。笔者趁热打铁,把刻舟求剑那个人与这位母亲相比较,同学们顿开茅塞,都会心地笑了。原来问题都出在缺乏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墨守陈规上。这样,比较深奥的问题通过搭桥法就顺利地解决了。

3.逆向法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把问题巧妙地从反面来提出,即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让学生以反推正,从而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用逆向法提出问题,能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力度,使教学跌宕起伏,高潮迭起。

笔者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先不板书课题,而是先发问。《社戏》这篇课文的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中心事件。而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的开头、结尾用较多的篇幅写的并不是社戏,大家认为是否有离题之疑?正如笔者所料,同学们眉头紧皱,开始阅读课文。接着,同学们各自主动发表看法,并展开辩论。最后,大家的看法趋向一致,认为《社戏》这个题目并非鲁迅先生的败笔或疏忽,恰恰是需要我们通过逆向思维才能认识到它的用意所在的。因为文章开头、结尾的有些段落,对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作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至此,同学们疑窦顿开,个个神采飞扬。巧妙的逆向法提问把同学们引向了成功之途。

4.渐进法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提出一连串问题,使学生面对艰深的知识,采用层层剥茧的形式,一步步地完成学习任何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三个枸杞豆》时,一位同学对文中“太阳像一个车轮”这句话不理解,主动提出发问。为什么作者把太阳比作车轮,而不比作其它类似的事物呢?首先,从车轮的形状上分析。有的学生认为,车轮是圆形的,跟太阳相似。然后,从车轮的特点上分析。有的学生又说,因为车轮和太阳一样,是能运动的。接着,再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从车轮的喻义上分析,同学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它指的是流逝的时间。暗示我们别虚度年华,悔恨终生,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正是依靠循序渐进的发问方法,在难度大,坡度陡的知识面前,教师为学生搭设了一个个台阶,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跨越了未知的高度。

5.比较法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把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相联系的两篇作品联系起来,进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比较,促使学生扩展阅读思路,强化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

在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两篇优美的散文《绿》和《囚绿记》。为了抓往重点、突出难点,使学生掌握比较这一思维方式。笔者决定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阅读。在比较阅读中,要求学生找出这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似点。同学们先从感性认识到,从内容上来说,这两篇文章描写的对象都是“绿”,都表达了对绿的生命的赞美。从形式上来说,都采用了以物抒情的方式。然后,再从理性上启发学生分析,在赞“绿”的形式上,两名作者采用的方法相同吗?同学们通过比较,感受到《绿》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对“绿”的赞美;而《囚绿记》则是先抑后扬,“囚绿”的原因也是为了表达对“绿”的赞美,只不过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通过这堂课,同学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写某一事物时,由于作者对生活有不同的体验,因此,采用的表达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要学习他们各自的特点,培养个性,发展自身能力。

6.迁移法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将已有的知识化为新的知识,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一种新的认识结构的方法。它可以激励学生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达到“善学”的目的。

笔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理解邹忌认为妻、妾、客赞美自己,是由于“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的缘故,而是在已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邹忌精神”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由邹忌这个人迁移到他的精神内涵,再迁移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意义,这是一种新颖的认知结构。同学们沿着教师指点的轨迹步步深入。有的说,邹忌在众人的赞美声中,有自知之明,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值得学习。有的说,邹忌能实事求是,客观地认识自己,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有的同学则回答得更深刻,对每个人来说,“邹忌精神”值得提倡,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时刻确立“忧患意识”,才能使国家不断繁荣昌盛起来。通过迁移法的应用,就使“邹忌精神”赋予了这新时代的意义。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篇6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一部著作。它的主人公是一个外号叫骆驼的人,他真名叫祥子。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悲惨坎坷生活,那么大家有哪些读书感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骆驼祥子》读后感(一)在《骆驼祥子》中,虎妞是一个很特别的形象,她不美,年纪很大却还嫁不出去,最后使心眼耍手段逼得祥子娶了她,但在她身上有一些东西在闪耀。我对虎妞这一女子是欣赏并带着一丝同情与扼腕的。其实,对于一个被封建剥削家庭损害了的女人,一个向往并积极主动追求个人幸福的女人,我们不应对她太过苛责。尽管她也是一个伤人者,但她确也是一个受伤人。

小说中几乎没有人真正喜欢虎妞,总是不喜,总是不解,总是偏见。甚至于刘四爷这个做父亲的,也只是觉着女儿有用,能管事,所以将女儿留于家中至三十来岁且仍未有心将其嫁出。至于刘四爷为此而产生的对女儿的一点点愧疚感,至少使其在平日里对女儿有些怕,但也仅在无关切身利益的情况下。一旦关系到钱,即使就虎妞这么一个女儿也是说翻脸就翻脸,对女儿好不容易盼来的`出嫁也是一点力也不曾出到。但虎妞不在乎,不管别人是喜欢还是讨厌她,最好父亲能接受祥子作女婿,不接受也不管,反正她就认定祥子了。即使父亲最后卖了车厂换成现钱自己独自一人走外面去了使得她既想跟祥子又想吃着车厂过着好日子的念想破灭了,她也未曾有太多的后悔。虽然这样以后,她的日子不是很好过,最后也因难产却没多钱上医院生产而死去,但她心里始终坚持着自己想要幸福,祥子就是她要的人。

虎妞若是在现代社会,必定会如鱼得水,她是一个封建社会里现代女性:强势,能干,通人情,识实务,不甘做人下人。虽然在以前那女子当不了家、不能继承家业的社会无法取得成功,但在现代社会她一定可以做出一番事业,就好像现在常说的且常有的那些女强人一样。她以一种十分强势的姿态主导着她的人生,她的幸福,她的丈夫,体现在她主动追求、引诱祥子直至最后达成目的,但其内心深处的愿望却是很温婉很传统的——相夫教子,为丈夫生孩子,为丈夫的工作出谋划策,使家庭更幸福。她有心机,会算计,忠厚老实的祥子完全不是她对手,祥子在她面前只能是掉泪、生闷气地接受。另外,她很是懂得在一个家庭里,掌握了经济大权就是掌握了说话权,这为管住丈夫祥子更是添了一大筹码。但是,她是真的爱护祥子的,无论是从婚前她对祥子的关心,还是从婚后对祥子日常生活的照顾中皆可看出。

一部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是圆形的,复杂的,因而对一人物的评论有好亦有坏。对于虎妞也是如此,女权主义、强势、会算计又如何,她总是一个女人,心里有着普通女人都有的最普通的愿望,勇于追求幸福。这样的虎妞很可爱。

《骆驼祥子》读后感(二)《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本文学著作,这本书共有二十四章。文章内容跌宕起伏,讲述了二十世纪,这个黑暗时期的劳动人民祥子悲惨的一生。

祥子是一位北平乡下的洋车夫,年轻力壮,手脚便利,不怕吃苦,一心想要努力赚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经过三年的拼搏奋斗,他终于攒够了钱,有了一辆自己的车,对拉车这一行业更加有自信了。可是没过多久,北平发生了一场战争,在兵荒马乱之中,祥子的车被军官抢走了,他在逃跑时也只牵走了三匹骆驼,换了三十五块钱,而“骆驼祥子”的称号也是这么来的。后来他遇到了虎妞和刘四爷,在刘四爷的厂子里当一位车夫,并且与虎妞结了婚,也结识了待人宽和,善解人意的教书先生――曹先生。但是之后曹先生被误认为是乱党,而祥子挣来买第二辆车的钱被孙侦探骗了。

他和虎妞结婚后用她的钱买了第三辆车,虎妞也有了孕,整天好吃懒做的,但祥子因虎妞难产去世而卖了车。在虎妞怀孕期间,遇到了被二强子卖给军官的小福子,并让小福子照顾她。虎妞死后,祥子搬走了。过了一段时间,祥子回来了,他是回来找小福子的。他走了许多地方,辛辛苦苦地寻找,终于有了她的音讯,却得知她上吊自杀了。从那时起,祥子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努力拼搏,善良正直的车夫了,他开始堕落,变得懒惰,整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彻底沦落为一个真正的社会最底层的人民。

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就是想讽刺旧中国时社会的黑暗,和对那些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不过虽然最后祥子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那种为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题目“骆驼祥子”用的也很恰当,因为祥子具有骆驼般积极向上,坚韧的精神。

虽然当今这个社会不再像旧中国那么腐败,可是也有那么一些人是新中国的耻辱。而在生活中,我也碰到过那些人。“女儿呀,家里的油没了,你帮妈妈去买一瓶吧!”我来到商店门前,挑选好油,便排好队伍准备付钱。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了,我看了看墙上的钟,已经过去十分钟了,可还没有轮到我。突然,我看到了一位身穿破破烂烂的衣服的老奶奶站在收银台钱,心想:不会发生什么事了吧?于是我走上前一看,果真如此。一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奶奶手中拿着一块面包,正准备掏钱时,却发现钱没带,就跟收银员商量着说:“小伙子,我出门时忘带钱了,我先把面包放在你这里,我回家拿钱,一会就来。”那个老奶奶刚放下手中的面包,便听到来自收银员的低声咒骂:“老太婆,没带钱还敢来这里买东西,你要是没钱,就赶紧滚吧!我们这里才不会施舍给你。”听到这话,我略感震惊:一家大商店的收银员,一个年轻小伙子,竟会是这样一位没有素质的人。或许那些顾客也为此感到惊讶与心寒,脸色有些变化。而老奶奶听到这话,心中更是生气与不甘,便有些愤怒地朝收银员说道:“小伙子,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你好歹也是受过教育的,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而收银员小哥也回了一句:“我怎么样还轮不到你教训,这里不欢迎你”这话一出口,周围的顾客也看不下去了,纷纷出来帮老奶奶说话。一位好心的顾客出来劝解:“大家都不要再吵了,听我说一句。收银员小哥,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老奶奶她只是想回去拿钱,又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反而你这样做,不仅仅会影响店里的生意,还会让别人对你改观,会认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没说是怎样的人,但大家与收银员心中都清楚。在众目睽睽之下,小伙子也没有再反驳什么,只好转身离开。

那天的事情让我感触很深: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黑暗的时代了,为什么还是有些人不能宽容待人呢?老百姓们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我不懂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我希望总有一天,这个世界将会永远和平。

《骆驼祥子》读后感(三)漫长的假期要用读书。利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骆驼祥子》。很好奇它为什么那么出名,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好强、老实,又富有理想的乡下人——祥子。来到北平后,干起了拉车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为了车,他吃尽了苦头。被抢、被诈,无奈成亲,却丧了妻,喜欢的人也走了。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这样无情的社会就像一瓢冷水,连希望的星火也被浇熄了。曾经向上、不屈的祥子变了,他变得无赖、自私,变得沉沦自弃,吃喝嫖赌他都学会了,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现实总是与祥子的理想过意不去,现实的残酷最终使他的理想灰飞烟灭,甚至连他也不成人样。

其实,为祥子感到悲哀之外,我也很佩服他。他这一路上起起落落这么多次,其中有很多次想放弃拼搏,放弃理想,也想和别的车夫一样过得腐败,在那个时候可能是一种解脱吧!他们没有能力改变现实,空有理想有什么用。但祥子不一样,他一次次用理想激励自己站起来,一次次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而拼了命的向前,这应该与他那老实的人品分不开吧。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当今的社会比起以前是很不一样,没有那么无情,更没有那么多不公平的事。应该说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达成自己的理想。而如今的那些“社会败类”,他们一定奋斗过,但吃不了苦,最终沦落到这种不堪的地步。我们既然有这个条件,为何不努力奋斗,去达成理想呢?

《骆驼祥子》文字上的特点,则是它是活的。老舍先生注重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些人物的心理,他们的情感。让我们的心也为之震动。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应当注意这一点。《骆驼祥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面对生活的无奈。描写非常口语化。

我从其中的人物身上也学会了遇到问题时应当具有的精神。无论再苦再难,都要奋斗下去。真正学会“不抛弃,不放弃!”

中国有这么一个作家,写了这么一本书,书里面有这么一个人。

他出身于旧社会的中国的下层劳动人民家庭,自幼家庭困苦,但是,他勤劳,朴实,忠厚,善良,注重信用和讲义气,虽然他只是京城里的一个普通车夫,却有小生产者所共有的积极进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理想。

其实,在他一生之中,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以自食其力。他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有了自己的资本--一辆车,再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奋斗,就可以在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虽然他曾经3次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可是,上天却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一次又一次的使他失去属于他自己的车,使他对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地丧失。他变得懒惰狡猾,极端自私,还耍无赖,成了彻头彻尾的"刺儿头",逐步滑向堕落的深渊。

《骆驼祥子》读后感(四)是否有一个梦想坚持了很久?我有一个远大而宏伟的梦想:主持人、翻译官。虽然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也许未来也不可能,却让我对它充满幻想。

有一个车夫,叫祥子,他原来的名字并不是如此,是因为被人抓去的时候带着骆驼逃回来了,就叫他“骆驼祥子”。也没有人在意他叫什么。他二十来岁的时候就幻想着买一辆车自己拉。等到他好容易买上一辆车欢欣雀跃的时候,车被收了去。祥子并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卖了骆驼换了一辆车,也算是实现了梦想。他原以为生活会因此越来越好,万万想不到的是被那虎妞缠上了,骗祥子说她怀了孕把祥子紧紧扣在她的手掌心。祥子那时正好因为自己的车又没了,很堕落,于是乎就从了虎妞。

最后一次买上车是虎妞给出的钱,虽然祥子有些不甘心,但也只能这样没有别的办法。生活就这样过一天是一天。

第四次打击悄悄的来临——虎妞死了。虎妞在生孩子的时候,因为他们没有钱请医生,只得让虎妞和孩子在祥子的眼前消失。虽然祥子并不怎么喜欢虎妞,却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他把车卖了,为了埋葬虎妞,这样,车又没了。人生总是这么起起落落的,好像不会再有好起来的那天。

祥子还喜欢过虎妞的好朋友,她住在“白房子”里,尽管这样,他还是愿意和她一起过日子。等祥子一切都安顿好了,准备去接她的时候,却发现她在森林里自杀了。这让老实敦厚的祥子彻底变了一个人。他变得到处去骗钱,变得贪财,浑浑噩噩的过每一天,有钱总是先花掉,没钱了就去借钱不还。

他实现了很多次自己的梦想,可最后却变成了那般模样让我无法想象。但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梦想并不遥远,只要自己愿意拼搏,不管当今社会怎样发展,只要保持着初心,总会等到阳光出头的那一天,尽管经历千千万万的磨难。

我虽然像祥子一样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我不会因此改变我自己,我还是我,还是那个整天幻想着的我。

《骆驼祥子》读后感(五)通读《骆驼祥子》,我感触很深。之前,在读其他的现代文学作品时,总感觉十分难懂,总要经过阅读大量材料后,才明白作者写作的意图。而老舍却用朴实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将高深的内涵传达给了读者,让读者明白——黑暗的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他讲述了老北京城里的一幕……

祥子来自农村,来到城市,他希望以诚实劳动过上美好的生活。他立志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想拉就拉,不受车场主的控制。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买上了属于自己的车。可好景不长,才几个月,就被大兵抢去。他没有服输,认定了目标干下去,几经失败,几次动摇,他都挺了过来。但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他还是失败了,自此堕落下去。“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勤劳、要强、善良、健壮的祥子,就此成为一个“没有心”的行尸走肉。

作品除了对祥子的描写外,还围绕祥子的生活经历,刻画了许多下层人物的形象:诈骗祥子的孙侦探、抢车的大兵、和善的曹先生,以及杨太太、老马小马祖孙、车场主刘四爷等等。遍观所有的人物,其实他们也是一日不如一日。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也反映出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出社会的黑暗。

对于祥子,我深感惋惜。他坚强、他上进、他勤劳、他善良,就像那老实的骆驼一样。他来自农村,有许多难能可贵的优良品质。但面对社会,面对黑暗的社会,面对这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他终究还是被打败了。像这样要强的人,最后也被打败了,更凸显了极度黑暗的社会对人的摧残。

在今天,极度黑暗的社会已不复存在,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但以祥子为代表的,执着的追逐梦想的人,似乎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了。

有人说:“我要学好美术,将来做一名艺术家。”有人说:“我要学好信息技术,将来学IT专业,在信息平台上大干一场。”常常听人说:“我要……,将来……。”这样的话,但实际上坚持下来的又有多少呢?放弃可能因为太难,但如果将太难和放弃理想做比较,恐怕就没有人会选择放弃理想了吧?

如果问你,你在上学的路上,不巧路上有一段路在施工,你还继续上学吗?相信答案非常肯定,一定是要去的。为什么?原因一定有很多,但一定有一条原因是:学校里要求不允许无故旷课,而有一段路施工不足以导致你不能到校。而这就是关键所在。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时候做的一些事情,是“按规矩办事”,或是纪律,或是天职,或是习惯,他们要求你去做这些事。而梦想,没有人要求你必须实现,因此人们也就慢慢忘却了梦想和它的重要性。要强的祥子,若没有了那令人窒息的社会,凭他的执着和坚韧,完成他的志向定是绰绰有余的。

我们要向他学习的,就是祥子骆驼般的坚韧和执着。认准目标,带上祥子的执着,登程吧!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篇7

一、教师话语量太多

师生话语量指教师课堂话语和学生话语的多少。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发言的机会多少和双方话语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会话中的参与率,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想。

下面是一堂阅读课中教师与学生话语在会话总量中的时间分配比例:(其他活动指既不需要教师讲话,也不需要学生讲话的活动,如书写,朗读,默读,沉默等。)

从统计结果看,教师自己说话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从整节课来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严重不足,体现出教师话语霸权主义思想。下面以两处案例予以说明:

例1: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高祖还乡。这是一首元曲。元曲有何特点?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

例2:

师:这篇套曲构思的新奇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幽默有趣,描摹生动风趣,如“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

师:还有吗?(生无人举手)

师:除了有趣之外,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视角新颖。由乡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飞虎旗”怎么能说成“狗生双翅”呢?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露出来。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投影:构思新奇:视角 乡民 大胆想象)

例1导入环节中的大量教师“独白式”话语显示教师竭力要把预先设定的讲稿完整陈述,但枯燥而冗长的话语显然既没能使学生消化,也不能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显示出教师强调知识讲述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经课后访谈求证,教师之所以自己讲述,是因为她认为散曲知识非常重要,需要教师准确系统地告知学生。而例2中教师在提出问题,无人主动发言的情况下,理应及时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但教师却采取了自己大量独白讲述的话语策略,教师认为这样更节省时间,效率更高。Pica和Long(1986)曾提出:如果教师话语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学生就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发来的大量信息,那他们输出语言的机会就会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1]Swain(1985)[2]也指出,虽然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学习者除了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入外,还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对目的语的准确和流利的运用。教师话语越多,留给学生的课堂时间就越少。所以,教师应更多地创造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机会,适当地平衡教师与学生课堂话语量,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这样的阅读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提问话语不当

有研究者们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把问题分知识(回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知识(回忆)性问题指的是为了新旧知识联系,或使学生熟悉阅读的文本内容而提的问题,如:“写了什么?有哪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原文中人物说了些什么?”。理解性问题指需要学生概括,推理,想像等才能回答的问题。如“这样写有什么效果?《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等。从实际需要来看,一节成功的课在不同阶段,为着不同的目的,通常总是知识性提问与封闭理解性提问有机结合起来的。但如果教师的提问话语仅限于知识(回忆)性问题的时候,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例3:

一位教师教学朱自清的《春》,引导学生欣赏“春花”的景物描写:

师:好,我们看第三段,大家来说说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春天的?

生1:春花。

师:写了哪些花?

生2:桃花,杏花,梨花。

师:这些花的样子是怎样的呢?

生3: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花?

生4:野花。

师:野花是什么样?

生5:野花散在草丛里,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上述片断中,表明上看,教师一直在提问,师生一直在互动,似乎不同于那种教师“满堂灌”式的机械性传话。但仔细分析,教师的提问基本上限于一些浅层问题,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的是严格按照教师的“问”和学生的“找答案”这一逻辑来进行的假对话,教师在用一些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此持续了较长时间的拉锯式问答,问题很多,但多为知识(回忆)性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师生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互动。同时,问题零碎,问题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缩小了话题的范围,限制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大量知识(回忆)性问题提问并没有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丰富和深刻的理解,反而使教学过程繁琐冗长,最终使学生丧失兴趣。所以从提问方式看,应该减少无效的提问,尽量避免无意识的是非问,节约出更多时间促使学生进行一些理解性问题的思考,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会话结构单一和封闭

话轮是人们日常会话(包括课堂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一定的时间内连续说的话,结尾往往以说话者和听话者角色互换或双方的沉默为标志。[3]Sacks et.al(1974)认为,话轮有两层含义,一指发言权,一是获得发言权的人自始至终所说的话语。[4]会话中的话轮分配表明了发言权的分配。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话轮是一种单一的封闭结构,即会话通常是由教师首先引发话题,然后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给出反馈(Feedback)。而在课堂气氛民主,师生互动较为充分和有效的情况中,话轮是开放的,会有更加复杂和灵活的对话结构,比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反馈等。

例4:

师:这个套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生1:嗯,写了刘邦还乡时,村里人如何为迎接汉高祖还乡而忙碌准备,皇帝车驾进村时的场面。写的人物有刘邦,财主阔佬,还有乡民。

师:主要内容你漏了重要的一点,最后两段写什么?

生1:写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发家历史。

师:对,这可是很重要的。好,我们看第一支曲子,全班齐读一遍。

上例中教师的一段话语是典型的IRF会话结构,即孤立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模式。这种会话结构是封闭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课堂,几乎所有会话都由教师发起,学生处于被动回答的地位。课堂话轮时间大多由教师支配,教师可以通过不指定下一个具体的发言对象而控制话轮,从而使由学生自发启动的会话基本为零。学生只能像学习机器一样做出反应,而不是积极地处理信息。这种单一和封闭的会话结构不能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交际机会,学生参与会话的程度较低,很难真正做到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四、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提升

从能否促进学生参与互动的角度划分,反馈可分为简单反馈和引发进一步输出的反馈。教师课堂反馈方式主要有无反馈,重复确认,简单点评、追问引导,转问他人,教师总结提升六种类型。

例5:

师:想象体验一下,如果你是迎驾乡民中的一员,你也恰又站在“我”的旁边,你对“我”的“骂驾”会有什么反应?

生:我可能会奇怪。因为古代一般乡民对皇帝是尊敬,害怕的,可有人却这样骂当今皇上,我会想:为什么呢?

师:(重复)嗯,你会奇怪。

生E:觉得滑稽可笑,再一想,骂得好。

师:嗯,觉得滑稽可笑,是吧?

(为确认而重复)(此时应追问为什么滑稽可笑?为什么又觉得骂得好)

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下面我们再往下看,先来朗读一遍,开始。

(教师应有更高层次的总结提升)

上述片段中,教师反馈话语主要用于重复学生回答提问的语言,教师课堂话语的选择多为了确认、核实。经课后访谈求证,教师这样做主要是担心全班没有听清,认为通过自己的重复可以使全班都能注意听,可以控制课堂纪律和气氛(大家都专心听的气氛)。这体现出教师强烈控制课堂的意识。同时教师如果经常无意识地重复学生的话,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注意他人的发言,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学习习惯。再者,这也是对课堂时间的一种浪费。追问引导,教师总结提升是两种高级的反馈方式,该教师课堂上却运用很少,在本该追问处没有追问,只进行简单反馈,该总结提升处没有提升。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在最后从方法上加以评价和总结提升:如何理解看待人物性格,如何从文本中的语言去体会人物心理,如何换位思考去获取阅读审美体验等。教师应提高追问的价值和意义,追问向深度发展,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

五、教师话语缺失

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一再强调学生主体的情境下,很多教师选择了泛滥的鼓励和表扬,即教师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看法”。[5]而教师在课堂上的常用语往往是“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独特”、“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关系,只要把你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就行了”。教师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理由,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明显错误也不予以纠正。有的老师竟然一味听之任之,甚至赐予溢美之词。于是课堂上充斥着学生空洞的漫无目的的发问和脱离文本的毫无意义的阐发。

例6:徐志摩《再别康桥》

师:“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对这一句,你们怎么理解?

生1:就是说金色的柳树,在作者眼中,像夕阳中的新娘一样美丽。

师:噢,很美,是吧?

生2:我觉得这句是写作者初恋的记忆。因为在康桥这个地方,作者徐志摩和林徽因恋爱过,新娘应指的是林徽因。

师:嗯,很好,想法很独特,有深度。还有谁来说?

生3:所以,老师,我觉得后面“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个艳影,也指的是林徽因,林徽因美丽的身影在他心中永存着。

生4:我觉得这句是写他的爱而不得,情绪的惆怅,因为我从一本书中看到,其实林徽因一直并没有爱上徐志摩,徐志摩只是单恋。

生5:(很激动)老师,不对,他们是互爱的,只是林徽因父亲不同意,那个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也是这样演的……

(一时间学生争论不已,课堂气氛看似热烈,教师面带微笑,不置可否)

师:同学们都很有见地,能联系课外知识理解课文,很好。

新课标反对教师的话语霸权而倡导平等的对话,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承认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并不是同时否定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知识结构、阅历体验,理解深度和广度等会明显优于学生,所以在学生对文本缺乏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到位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方法。上述案例中,学生的理解是偏离文本,穿凿附会的,但教师对这种穿凿附会之行为未加导引,反而大肆赞赏同学们见识广博,思维深刻。如果说在教师的话语霸权状态下导致了学生的全面失语,那么,在教师有效话语的缺失状态下,学生话语会流于形式,结果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空泛甚至错误。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这些话语误区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教师的教学思想,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教学语言风格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应不断检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话语,努力消除这些误区,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学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及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11YJA880051);广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0TJK197)成果;广州大学201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Pica,T.&M. H.Long. The linguistic and conversational performance of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teachers [A]. In R. Day (ed.).Talking to Learn: Convers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86.232

[2]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S. M. Gas & C. G. Madden 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pp235-254). Rowley, MA: Dewberry House, 1985.245

[3]刘虹.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3).

[4]刘家荣.蒋宇红.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研究,2004,(07).

[5]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J].语文学习,2002,(11).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价值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迪: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靠空泛的、与实际脱离的思想说教,而是要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引导。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阅读方法探寻文本中积极的人文内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航。

一、批判阅读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博士提醒人们: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所给予的现成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温伯格博士倡导的就是一种批判性阅读,它是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是积极进取的,需要阅读者独立思考,通过批判与扬弃,逐步获得真知,而不是人云亦云。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多年来,我们一直将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定位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上,并教导学生以此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这样的主题定位是历史的产物,对今天的学生很难起到积极的思想引导作用。与其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如放弃批判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转而弘扬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心,引导学生要有宽容之心。

教师可以在对菲利普夫妇进行批判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若瑟夫的举动:“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若瑟夫不仅没有憎恨叔叔,而且不能理解父母对叔叔的态度,甚至有些不满。最后,他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若瑟夫和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面对一个曾经侵占过自家财产,如今却又老又穷的叔叔时,他身上所散发出的宽容、悲悯之心,让人感受到来自人性深处的纯朴和温暖。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若瑟夫的举动,其实就是在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讯息:在与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相处时,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宽容之心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拥有宽容,便能拥有整个世界。

二、情境阅读

情境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审美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下列情境:假设你是文本中的一个人物(孔乙己除外),当一个只会读书、不会营生、好吃懒做、满口之乎者也,但又有一点善良的孔乙己站在你面前时,你会如何对待他?

学生在思考后,给出的回答主要有:“孔乙己如果来到我开的酒店,我不会嘲笑他,还会给他一碗温好的酒。”“如果孔乙己偷了我的书,我不会像丁举人那样把他吊着打,相反,会把书送给他,同时告诉他想看书可以向我借,不要偷。”“孔乙己没有考上秀才,我不会当着众人的面揭他的伤疤,而是会保护他的尊严。”“如果孔乙己教我识字,我会很有耐心地听他讲,给他点自信。”“我会劝孔乙己少喝点酒,注意身体。”“我会劝人们停止嘲笑孔乙己。”……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所表露的,是善良之心。这不正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很好的洗礼吗?我们的社会中虽然没有孔乙己,但一定有弱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懂得了:社会需要的是温暖,而不是冰雪;需要的是热情,而不是冷漠,更不是刀子。我们要关注身边的弱者,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受到伤害,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温暖。

三、比较阅读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种阅读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他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和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辨美丑、明是非、知好恶、识优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讲授《变色龙》一课时,有教师说奥楚蔑洛夫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作为底层军官的他为了生活,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面对上级时不得不做出如此反复无常的举动,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值得同情的。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把奥楚蔑洛夫和《老王》中的老王进行比较,眼睛就会被擦亮。

老王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不好,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和奥楚蔑洛夫相比,老王不论是身体还是社会地位,都相差很远。可是他是怎样做人的呢?“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默存去医院时,他“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临死前,拖着病体给杨绛家送香油和鸡蛋。老王老实厚道,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必报。虽然穷苦,但他的精神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纯朴的好人。

而奥楚蔑洛夫呢?他作为一个警察,一个为官的人,一个肢体健全的人,一个能穿新大衣的人,一个不为吃喝发愁的人,是如何做的呢?他没收穷人的醋栗,因为狗主人的身份而善变,谄媚上级,恐吓下层百姓。

通过比较,学生不难明白:社会地位、生活基础不是决定一个人思想的主要因素,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才是做人的根本。奥楚蔑洛夫正是因为卑劣的行为而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老王则因为善良的品质,奠定了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好人形象。

四、拓展阅读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从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很多人吃穿不愁,但是没有感受到幸福,很重要的一点,是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样的思想也影响到了现在的中学生。由于课业压力大,他们大多只感到“单调、累、枯燥”,因此,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寻找快乐。

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儿时鲁迅的快乐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快乐。

被鲁迅称为乐园的百草园其实就是由一些野草、几棵树、一些虫子构成的普通的家庭后园;所谓的学校就是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的三间书房。读的是四书五经,同样是“之乎者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类,问先生问题会引发先生的不悦,甚至可能要挨戒尺。但是儿时的鲁迅生活快乐吗?当然是快乐的:观园中美景,戏耍斑蝥,采摘桑葚,听树上蝉鸣,冬天捕鸟,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课上偷偷玩纸盔甲,摇头晃脑地放开喉咙读书,“不怀好意”地看先生略显迂腐的读书神态,课间在小花园戏耍……一个普通的园子,一位旧书生式的老先生,三间简陋的小屋,仅仅这些,却让童年的鲁迅得到了无限的乐趣。

那么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用鲁迅式的快乐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中寻找快乐。例如操场上的草虫、同学们的言行、不同教师的授课神态、课间尽情地游戏、课堂里不同腔调的读书声、考完试后放松的心情、取得进步后的成就感……这些无不蕴含着快乐。生活其实是充满快乐的,我们应当用快乐的眼睛去发现快乐,用快乐的心灵去享受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坚持运用文本中积极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那么,老树枝头也可以绽放新绿。

顾城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语文教师应擦亮眼睛和心灵,引领学生挖掘文本深处的宝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拥有一个健康、丰富、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志刚.阅读教学中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养[J].学语文,2008(6).

[3]黄厚江.阅读教学应该怎样“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4(7).

上一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小学写人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