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位于范文

时间:2023-10-12 09:08:11

白帝位于篇1

忠臣:“陛下,臣得知最近城中百姓荡乱严重,许多飞扬跋扈的无赖与骗子都横行于街道。恳请陛下开恩,暂且先放置下漂亮的衣服。。。就天下苍生一把!”

旁白:皇上这时在更衣室里。

皇帝:“什么,竟敢阻止朕换衣服?荒唐,这么好看的衣服朕怎能弃下?你去拿些金子发给百姓们,别再来打搅我换衣服!”

皇帝(对另一个大臣说):“来来来,看看朕这件新衣服怎么样?”

大臣:“好,好,真是棒极了。”

旁白:忠臣叹了声气,咬着牙从宫中离去。在他心中,皇帝如果知道治理朝政,国家复兴,百姓恢复安康,还是指日可待的。他并没有放弃。这时,护卫前来上奏。

护卫:“报——陛下,门外来了两位外地人,声称是织工,说要为皇上您做出最美的衣服。”

旁白:当今正处乱世,皇帝也昏庸,估计又来了个整皇帝的骗子。

皇上(边整顿衣服边惊喜的):“哦?让他们进来”

旁白:两个骗子蹑手蹑脚地走进了宫殿。”

皇上:“听说你们要为朕制作漂亮的衣服?”

骗子:“是的陛下,这种布织出来色彩和图案都非常美丽。“

皇上:“哈哈哈,好,我看看是什么个好法?”

骗子:“陛下,小的还有一言,此衣服缝出来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那可真是理想的衣服!有了它,我就可以辨别宫里的人们,哪些是愚蠢的,哪些是值得朕重用的聪明人。好,我要你马上为朕织出这布来!”

旁白:宫中的大臣听了,不由得打了个寒暄。此话正好被忠臣听到了,他是明智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深知不知来向之人不可信,便劝起皇帝。

忠臣:“陛下!这织工不可信啊,不可信,您可不要被蒙蔽啊!”

皇上:“大胆!敢扰乱朕的兴致?”“来人”

护卫:“在!”

皇上:“拿下!”

忠臣:“陛下,陛下!此等之言必不可信啊,不可信!”

旁白:忠臣被拉下了,皇帝这回可倒了霉了。不过这皇帝也算开恩,没把那多次阻拦他的大臣斩首就不错了。

骗子(偷偷乐):“容鄙人一言,不是我们不想织,而是……您看这……”

皇上(豪放的):“金丝银锻你尽管挑!我只要漂亮衣服!”

旁白:于是骗子急切的收下皇帝赐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满心欢喜的快步下殿。皇帝也满心欢喜,便等待着衣服做好。

皇帝:“我真是想知道布织的怎么样了,但一想起凡是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就无法看到这布,哎,心里真不安啊。”“来人!”

大臣:“臣在。”

皇帝:“爱卿啊,你是我最信任的人了,能否替朕去看看布的进展?”

大臣:“臣遵旨!”

旁白:与此同时,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希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有多么傻。而那个忠臣,也退休回了老家,他觉得这个皇帝已经无可救药了!再劝他也无用,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老大臣来到了两个骗子的屋里。但他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惊呆了。大臣(惊惶的在角落嘀咕):“怎么可能,这两个人什么都没干,反在那瞎摆弄!”

旁白:大臣想了想又觉得不对。

大臣:“上帝啊,我什么都没看见,难道……难道我是愚蠢的么?不!我从来相信自己。不成!我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我看不见着布料。”

骗子:“哟,您来了!您看这布怎么样?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么?”

旁白:骗子就此开始大胆的施展起了骗术,因为他知道,那昏君与奸臣是不会揭穿他的。但老大臣睁大——了双眼,仍什么都没看到!

大臣:“额。。。当然!这是非常好的布料!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骗子(奸笑):“嗯?是么?我们听了非常高兴!”

旁白: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生丝和金子,说为了织布。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那个退了休的忠臣知道大臣受了骗,并无惊讶,好像他早已预料到了。老大臣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将这“美丽”的布呈报给了皇上。

皇上:“哦?真的是这样么?嗯,不错,我得再派一个人去试试!”

旁白:于是,皇帝派了另外一位官员去看工作进展的情况,可是……这位仁兄也并没有多么幸运。

骗子:“您看,这段布美不美?”

旁白:官员纳闷儿了,因为他们完全指着并不存在的东西。

官员(深沉的嘀咕):“我并不愚蠢啊!这大概是我不配有这官职吧,这真够滑稽!”

旁白:说完他就把这布从头到脚,一段不落的赞美了一番。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这美丽的布料。皇帝这时带着几位随员亲自去了现场。

骗子(阿谀奉承的):“陛下,您请看,这布料美不美?多么美的花纹、色彩……”

皇帝:“咦?这是怎么回事,我并不愚蠢啊,可我什么都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我不够资格当皇帝?不!这太可怕了!”“啊,好,真是美极了,我十分喜欢!”

旁白:皇帝点头表示满意,全体随员也跟着一起赞美这布,皇上很高兴,赐给了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不知那位忠臣是不是来看皇帝出丑的,也来到了现场,当然他现在是以群众的身份。

骗子:“陛下您看,这衣服做好了!”(同时单膝跪地供衣服)“您看,这是外衣,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些衣服很轻,穿上得人会觉得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衣服的优点!”

众人:“啊!这布真是太美了,这布是华丽的!是精致的!是无双的!”

旁白:皇帝听了露出了一丝不情愿地微笑。所有的人多说衣服非常好,所有人好像都有说不出的欢乐!那个忠臣除外,他觉得皇帝一出来就会有大事发生。不妙!

骗子:“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旁白:皇帝当然是满腹的不情愿!可……他实在是太喜欢美丽的衣服了!于是皇帝便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骗子们在他周围弄了一阵子。衣服穿好了,皇帝在镜子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众人:“上帝,这衣服多好呀!”

典礼官:“大家都在外面等候,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您的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

旁白:于是,穿好衣服的皇帝正式准备出宫举办游行大典。

众人:“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上衣、后裙,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是合他的身材”

旁白: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皇帝的衣服非常好,他们个个乐不可支,比升官还高兴!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显得自己愚蠢、不称职。皇帝的所有衣服从未得到过这样的称赞。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面游行了起来,面对他的子民,他显出一种不很自然地淡定。正在皇帝炫耀般地游行的时候……

小孩:“可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旁白:孩子的爸爸也重复孩子说的话。很快这句话就在人群中传开了。那位忠臣也知道了,但他好像又念起了旧主,开始担忧起皇帝,生怕他没法收场。

百姓:“他实在是没穿什么衣服啊!”

旁白:皇帝这回懵了!他觉得所有百姓说的话都是真的!他发抖得厉害!遇到这尴尬的场面。。。皇帝手足无措。官员们到显得若无其事,在皇帝身边笑脸奉陪着。忠臣看到这一幕,痛恨至极那些大臣,但他还是可怜皇帝的。但皇帝的举措出乎他的意料。

皇帝:“不!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旁白:此时,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旁白:他的内臣们跟在他的后面,拖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说起来皇帝还是很有

耐力的,他在游行大典中,颇显大气,弄得百姓不为其“衣服”感到可笑却敬佩这皇帝的从容不迫精神。皇帝终于举行完了那场场滑稽的大典。事已至此,可显皇帝的昏庸,可皇帝在昏,终有那位忠臣在,这忠臣是真正的明智,他不甘皇帝白白受此大辱,于是意见均不被皇帝采纳的这位忠臣又上了奏疏,要求皇帝明察此事,绝不放过两位织工和众奸臣!

忠臣:“陛下!”

皇帝:“你怎么又来了?你不是回老家了么?”

忠诚:“陛下,臣还是放不下您,不甘心您被群臣糊弄啊!臣建议立刻逮捕两位织工,他们犯了欺君之罪!”

皇帝:“大胆!竟敢说有人糊弄朕,你看朕这衣服多好啊!”

旁白:皇帝好像仍不知悔改,但是,在皇帝心中,他已知道自己出了丑,也知道了这是个荒唐的骗局,但是……太晚了,更悲剧的是,他仍不听忠臣劝告,而是想了一整夜。

皇帝:“哎,我心里怎么也踏实不下,我竟然相信这么荒唐的事——这衣服根本就没有嘛!”

旁白:皇帝愤怒的拍自己的身子,企图摸索到那并不存在的衣服。同时他想通了:立刻下诏逮捕两位织工骗子!

皇帝:“怎样?有他们的下落没有?朕一定要处决他们!”

官员:“哎,陛下啊,很不幸,他们已经出城两天了。”

旁白:皇帝当即大惊失色,他为自己犯下的错后悔莫及,可是太晚了。两位骗子逃走了;百姓么嘲讽着昏庸的皇上;连那个最忠于他的忠臣,也真的回老家了——再也不管这个昏庸的皇帝了。皇帝痛苦莫及,没几天就病倒了,甚至面临死神的来临。

众臣:“皇上啊,你可不能死啊……”

旁白:奸臣就是奸臣,演的真好,没几天,皇帝过世了。朝廷顿时就乱了,大家开始争夺帝位。可惜,皇帝没立下一个继承人——将唯有的经历放在换衣服和后悔中了。于是,这个国家很快灭亡。

而那个忠臣,无奈,太无奈了,没能挽救昏庸的皇帝,也由于忧郁过度,去世了。

反倒当时那个率真的孩子发话了:“哎,傻皇帝,本皇帝,悲催了吧?该!”

皇帝就这么身败名裂地与世告别,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亡国之君。

白帝位于篇2

三峡的导游词(一)

话说长江源自青藏高原,千里迢迢流至东海,一路从容广阔,直至三峡才尽显其万马奔腾之如虹气势,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是在巴东三峡的起点——白帝城。

说起白帝城,我想诸位并不陌生,首先是诗仙太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再者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句句家喻户晓的格言,为我们讲述着白帝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东汉末年的金戈铁马到盛唐时期的琴棋书画,白帝城记录着历史的伤痕与光泽,为我们展现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民族。

游客朋友们,过了白帝城,我们现在就算正式进入三峡了,郦道元在三峡中讲: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东风,不以疾也。滚滚长江,从唐古拉山脉滔滔而来,一路无拘无束,至瞿塘峡,忽然两岸连山,长江便从群山之山劈开一条峡谷,一时湍流直下,气势如虹,李白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正与郦道元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想照应,充分表现了长江在三峡中水流迅速的特点。如今我们坐在游轮上,难以感受到那种沿诉阻绝的意境,但大家看水流拍在船上的浪花,绝非是小江小河中常有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三峡水电站,这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我想大家可能了解过,伊泰普水电站是全球最大的水电站,但就在前两年,这一纪录再次被炎黄子孙创造的奇迹超越了,1820亿千瓦的电机与千亿度的发电量都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这理应是我们祖国的骄傲。

现在我们经过的是大坝的五级排水系统,这宏伟的机械,充分展现着水电站的博大气势,是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朋友们,到了江陵,我们的三峡之旅就要告一段落了,在这次旅行中,我们既看到了自然的魅力,又欣赏到人类的智慧,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里,牢牢记住一句话——我住在中国,我的家乡有三峡。

三峡的导游词(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长江三峡旅游观光。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的西南侧,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纳百川千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腹地,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仅次于南美亚马逊和刚果河的世界第三大河流,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更与山融合而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和滩多水急的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公里。瞿塘峡以雄著称,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大溪镇,峡长虽然只有短短的8千米,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却有着"西控巴蜀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之势。接着就是以秀出名的巫峡,巫峡因巫山而出名,西起重庆巫山城东的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的官渡口,是三峡中的唯一一个地跨两省市的峡谷,全长45公里。船在巫峡中行,时而大山当前,时而峰回路转,"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疑是它最好的写照。()所以有人把巫峡比喻作一条"迂回曲折的山水画廊".最后经过一段山舒水缓的宽谷地带,我们便来到西陵峡。风光绮丽的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也就是现在的宜昌市的西边,故称西陵峡。西陵峡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

相信大家必定听说过这几句诗:"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来源于诗仙李白的名作《朝发白帝城》,而这里所说的白帝城,正是我们今天所参观第一个景点。位于长江北岸的白帝城,原名紫阳城,它是新莽时期公孙述割据四川之际建筑的,因为传说城中有井,井中白雾腾空,其形状宛如一条白龙,直冲九霄,于是公孙述自称白帝,城也改名白帝城。三峡工程蓄水后,水将淹没至半山腰,形成水雾缭绕,仙山琼阁搬的仙境。

说到这个三峡工程,全名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建成的三峡大坝坝高185米,蓄水位为175米,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最伟大的工程。

白帝位于篇3

秦始皇我们都很熟悉,不管是历史书还是历史著作中,关于秦始皇的记载都非常多,秦始皇不仅仅统一了中国,还统一了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实行郡县制,自称皇帝,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此外,就是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朝,大家都称皇帝了,都实行专制,而不是封建制。

一提到秦始皇,我们的想法肯定就是专制,而且是个暴君,但是秦始皇却曾经讨论过是否在秦实行禅让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至公》有记载: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

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万石之。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黯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

这虽然是一个非常简短的小故事,但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到秦始皇真正的目和鲍白令之的聪明,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召开廷议,以五帝行禅让制,而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武王)行世袭制,让大臣们讨论下哪个最好,然后从中选一个好的使用。由于这涉及皇位继承的敏感话题,七十个博士们都对此保持缄默,但是博士鲍白令之这个时候站了出来,说五帝让贤,是视天下为官天下;三王世袭,是视天下为家天下。

说到这里咱要解读下,秦始皇为什么召集群臣讨论禅让还是世袭,其实是别有用心,作为一个控制欲极强的皇帝,又统一了中国,如果想实行禅让制,昭告天下即可,何必要讨论呢,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讨论,就说明秦始皇不想实行禅让,只是借这个讨论否定禅让。由于这个问题太敏感,所以没有人敢回应,只有这个聪明的鲍白令之读懂了秦始皇的心理,所以出来解释了。

秦始皇这个时候仰天长叹说,我的德行继承自五帝,故欲“官天下”,将天下留给贤德之人,并反问鲍白令之,何人能承继皇位。鲍白令之说秦始皇实行的是“桀纣之道”,却要用五帝的禅让制,恐怕不行。这个时候秦始皇大怒,这个鲍白令之竟然说自己是桀纣一样的君王,一定要鲍白令之说出个一二三四五,否则就要杀了他,鲍白令之说陛下你在任期间推行多项工程,滥用民力过甚,与五帝的德行相比差得远。面对鲍白令之的一番话,秦始皇沉默了好一会,面露惭色,最终打消了“禅让”的念头。

这才是鲍白令之的聪明之处,表面上鲍白令之是骂秦始皇,说秦始皇不如三皇五帝,而且说秦始皇有桀纣之道,但实际上这是以退为进,指出秦始皇的过错,你不如五帝,怎么能实行禅让?从而让秦始皇有了实行世袭的理由。

白帝位于篇4

四十岁的英国人柯明思(Kenneth Macpherson)第一次走进中国白酒酿造车间的时候,肯定会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眼前的情形对他这个外国人来说实在称得上是“东洋景”:

一帮男人身着圆领T恤衫和卡其布裤衩,脚蹬脏兮兮的防水胶鞋,汗流浃背地用形状怪异的大铲子翻搅着一堆又一堆的发酵物。他站了一会儿,马上也汗流浃背了,闷热的车间里充满了浓郁的酒糟气息―腐败谷物的独特之美。他身边有一个大池子,里面的谷物正在疯狂地发酵,另一边则是一个开盖的大圆桶,估计肯定是蒸馏器了。

如果非要指出里面的确有机械化设备,那只能是一条正在缓慢运行的传送带和天花板上同样慢悠悠滑行的小型起重机。

如果不是那指向性十分明确的气味,柯明思一定误以为走进了一个摄影棚里,比如电影《红高粱》当初的拍摄基地―何止如此,这儿简直就是一个人类学考古发掘现场。

在中国,恐怕只有白酒这个行业对世界技术的进步刻意地保持着距离―想想与之相仿的现代中药的生产车间吧,后者的生产已经实现了相当程度的自动化。几千年来,中国白酒工艺―尤其是高端白酒―对现代技术的吸收,似乎只体现在传送带与起重机等附属设施上,这并非夸大其辞。中国著名白酒品牌水井坊主管生产的总经理助理丁志贤曾经告诉媒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本来准备实行自动化,结果发现自动化不能用在生产高档白酒上,经过那段试验期后,他们转回到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如今只把机器用在辅助用途上。

这个行业尽管充满了“刀耕火种”的烙印,却绝对让任何人无法轻看,中国白酒庞大的行业规模令人肃然起敬――据全球著名的商业咨询服务商Euromonitor的报告,2010年中国白酒销量超过40亿公升,估计未来5年内,还将增加10亿公升的销量,相比之下,洋酒在中国的销量简直不足挂齿―仅为8000万公升。

而在中国25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653亿元)的酒类市场上,白酒也占据着难以撼动的主导地位,并且销售额持续上升,尤其是高档白酒,高达80%的毛利率令人垂涎。

也许就为着这股“酒香”,世界五百强企业、英国老牌的酒业公司帝亚吉欧(Diageo)决心把水井坊弄到手―在它旗下有世界第一苏格兰威士忌尊尼获加、世界第一伏特加皇冠、世界第一利口酒百利甜、世界第一黑啤健力士等品牌。现任帝亚吉欧大中华区总裁的柯明思,同时还是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四川成都全兴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从这两个头衔来看,英国佬似乎要得手了。

水井坊在近十年间以“中国白酒第一坊”的定位而广为人知,实际上,其品牌推广主要依靠对一个白酒烧坊的考古发现。作为一个遗址,水井坊位于成都老东门大桥外,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考古资料称,水井坊是一处前店后坊的综合经营场所,集生产和销售为一体,遗址沿用数百年未有间断。2000年,水井坊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被载入吉尼斯之最―“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古老,成为这一白酒品牌最重要的价值。

帝亚吉欧在乎的可不是它的古老,或者说不仅仅如此。

帝亚吉欧对水井坊的“追求”,在渐次密集的中外企业并购潮中并无太多新意,但细看之下,二者的搭配颇显怪异―帝亚吉欧位于苏格兰的蒸馏室银光闪闪,纤尘不染,而中国白酒的酿造厂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发酵气味与巨大的谷仓式建筑,双方虽一起置身酿酒业,但从产品经营到文化属性都甚少契合之处。

不过,一位来自格拉斯哥的帝亚吉欧中国区客户发展经理表示,水井坊希望升级其包装能力,帝亚吉欧能做得很好。不仅如此,帝亚吉欧的入伙也有助于化解管理风险―全球酒类生产商普遍面临的风险,比如税收政策调整、原材料涨价与产品涨价―众所周知,茅台酒近期的价格又涨了。总之,帝亚吉欧希望水井坊进一步向利润空间更大的高端市场深入。

除了这些之外,帝亚吉欧还希望把中国白酒推向国际市场,不过,考虑到现在仍有许多外国人称白酒这种很多中国人嗜之如命的酒精饮料为“火酒”或“脱漆剂”,这项计划怎么听都觉得不靠谱。

对此,帝亚吉欧却自信地指出,就算是单从海外华人入手,比如说在纽约或伦敦的中餐馆销售,销量也能迅速扩大,毕竟有大量的华人遍布世界各地。

何况,洋酒在中国也越来越受欢迎,借助水井坊的亲切感,帝亚吉欧应该能更好地在中国售卖他们的威士忌。

尽管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帝亚吉欧还有许多棘手的事情要做,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把水井坊真正拿到手。

为了这个,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也充当了帝亚吉欧的“说客”。

2010年11月9日,卡梅伦率领史无前例的“最豪华阵容”访问了中国,在此期间,他明确表示希望中国政府能给他一个面子,批准帝亚吉欧控股水井坊―用11亿美元将这个中国百年白酒品牌“拿下”。

2010年3月4日,帝亚吉欧以约1.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增持四川成都全兴集团4%的股权,加上此前分两次收购的49%股权,帝亚吉欧占股达到53%实现控股,从而间接控制了全兴集团持有的水井坊39.71%股权。这成为外资控股中国白酒上市公司的第一例。

帝亚吉欧与四川全兴的“恋情”早在两年前就经历过至高规格的见证。2009年2月,恰逢中国春节,总理访问英国,欢迎晚宴前,接见了中外合资企业四川成都全兴集团的外方股东帝亚吉欧总裁保罗•华尔士。席间专用的礼宾酒就是“水井坊”和帝亚吉欧旗下的“蓝牌”苏格兰威士忌,晚宴结束后,所有水井坊产品(包括风雅颂、公元十三等)的包装及酒瓶、酒具等,均被出席晚宴的宾客作为纪念品收藏。

中国能否容忍自己的“老牌”白酒变成十足的英国货?

到目前为止,帝亚吉欧仍在取得控股权的努力中,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2003年,中国政府就针对此类并购设定了相应限制,在《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黄酒和中国名优白酒属于限制外商投资行业。外资想要进入相关企业,必须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的审批。

白帝位于篇5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的西南侧,流经青海,,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纳百川千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腹地,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仅次于南美亚马逊和刚果河的世界第三大河流,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更与山融合而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和滩多水急的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公里。瞿塘峡以雄著称,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大溪镇,峡长虽然只有短短的8千米,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却有着西控巴蜀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之势。接着就是以秀出名的巫峡,巫峡因巫山而出名,西起重庆巫山城东的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的官渡口,是三峡中的唯一一个地跨两省市的峡谷,全长45公里。船在巫峡中行,时而大山当前,时而峰回路转,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疑是它最好的写照。所以有人把巫峡比喻作一条迂回曲折的山水画廊。最后经过一段山舒水缓的宽谷地带,我们便来到西陵峡。风光绮丽的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也就是现在的宜昌市的西边,故称西陵峡。西陵峡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

相信大家必定听说过这几句诗: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来源于诗仙李白的名作《朝发白帝城》,而这里所说的白帝城,正是我们今天所参观第一个景点。位于长江北岸的白帝城,原名紫阳城,它是新莽时期公孙述割据四川之际建筑的,因为传说城中有井,井中白雾腾空,其形状宛如一条白龙,直冲九霄,于是公孙述自称白帝,城也改名白帝城。三峡工程蓄水后,水将淹没至半山腰,形成水雾缭绕,仙山琼阁搬的仙境。

说到这个三峡工程,全名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建成的三峡大坝坝高185米,蓄水位为175米,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最伟大的工程。

白帝位于篇6

此次战役标志着汉帝国和匈奴的彻底决裂,此后,匈奴人再也不相信汉朝,双方爆发了连绵不绝的恶战。

这些恶战对于汉匈两方都得不偿失。匈奴人口少,战争消耗大,内部也产生了分裂,到了东汉中期终于瓦解。而战争给人口众多的汉帝国带来的影响,则是帝国财政的崩溃。

为了应付战争带来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了汉初宽松的财政税收制度,开辟另外的财源,于是,一整套国有垄断、政府干预经济的制度被建立了起来。

这种财政制度横跨了两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可以说,它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牌,产生的连锁反应不仅导致了一场影响中国财政的大变局,也进而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发展。

皇帝,是怎样变成穷光蛋的?

出生在和平时代的汉武帝爱好奢华和大场面,他喜欢美酒妇人、建设宫殿,利用儒家推崇的天子礼仪四处铺张。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他抛弃了前几位皇帝谨慎的态度,追求战争带来的征服感。

在发动针对匈奴的马邑之战前,皇帝在其他方向已经采取了军事行动。

这些行动包括:严助和朱买臣对南越和闽粤的战争,这次战争招收了许多东瓯地方(浙江)的士兵,又从江淮一带获得物资供应,造成了这一带的萧条。唐蒙和司马相如从巴蜀向云南贵州开辟道路,让巴蜀百姓苦不堪言。彭吾出兵朝鲜,让现在北京、山东一带的百姓承受过重的负担。

由于群臣发现汉武帝喜欢战争,纷纷投其所好,鼓励他放弃前任的绥靖政策,在帝国的各方边境都采取更加激烈的对抗行为。所以,马邑之战并非偶然发生的,而是汉武帝个人喜好的一个自然结果。

只是,之前的战争都还没有进入不可逆状态,如果及时收手,还能够保持住大致的和平。而马邑一战,匈奴和汉朝廷从此互相猜忌,已经没有了选择,双方的对抗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双方的你来我往持续了10年,但随后,汉朝进入了收获期。

随着收获期的到来,汉代也进入了一个名将迭出的时期,最著名的则是两位年轻的外戚(武帝卫夫人的娘家人)将军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人的成就在整个中国战争史中都极为突出。

然而,就在汉军屡屡获胜时,真正的问题却来到了。如果换个角度,从财政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战争巨大的破坏性,所谓名将之福,财政之灾。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大将军卫青率军进攻匈奴右贤王,出塞六七百里,斩获15000人。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大将军卫青再次率领6位将军,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敌19000人。

这两次战役是卫青扬名立万的标志性事件,军事学家则称之为远程奔袭的经典,是中外战役史上的名局,为汉政府出了一口积压了几十年的恶气。

但如果从经济和财政的角度看,就会发现,当年御史大夫韩安国所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错:即便是胜仗、大胜,也是得不偿失。

这两场战役造成了汉军兵马10余万的损失,而为了安抚活着的士兵,汉政府又拿出了20余万斤黄金进行赏赐。汉代货币的折算率是一斤黄金折合10000钱,20余万斤黄金就是20余亿钱。之前供养百官公卿只需要3000万钱,而一次战争的赏赐就达到了中央官吏俸禄的几十倍,可见消耗之大。

但这还不是全部。被俘的数万名匈奴人也受到了优待,吃饭穿衣都由汉政府供给。再加上正常的战争物资、粮食消耗,汉代财政吃不消了。

为了应付这巨大的开支,主管财政的大司农拿出了库里所有的积蓄。当年文景时期积累的丰厚家底已经耗空了,可还是不够支付战争费用。

最后,武帝只好下诏卖爵,因为卖爵可以获得30余万斤黄金的收入。买爵的人可以免除一定的人头税,还可以当公务员(吏),甚至当官。

公元前121年,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连续两次进攻匈奴,令匈奴的浑邪王投降了汉朝。从军事角度讲,这又是传奇的一年,霍去病的征战可谓出生入死,一万兵马最后只剩下三千。但他转战河西走廊五国,歼敌9000,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之后再一次孤军深入,杀敌30000。匈奴的浑邪王归顺了汉朝,这是一次分裂匈奴的巨大胜利。

但从财政上,司马迁只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数字:这一年汉政府的财政消耗是上百亿。这个数字甚至超出了前几次战争的总和,是中央政府一年正常财政收入的数倍。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战争支出大增,政府疲于应付时,汉武帝的其他政策又导致了额外的花销:为了运送粮食和战略物资,于是兴修水利,开凿运河。最终开河的效果并不明显,却耗费了无可挽回的巨款。

作为战略品的马匹一直是汉政府的心病。在古代,一个国家的马匹数量在十万到几十万之间,一场战役的马匹消耗就接近于这个数字。为了弥补消耗,汉武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去养马。他将数十万中原百姓迁往关西,但这些百姓一下子还不能养活自己,只能由政府给予补贴。

就在大司农还在战战兢兢考虑如何应付如此众多的财政包袱时,北方更大的胜利又来到了。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联军直捣漠北,完成了对匈奴的重大一击,霍去病更是到达了位于外蒙古的匈奴腹地,在狼居胥山封山而还。两位将军斩杀的匈奴合计达八九万人。

在如此的大捷背后,财政上却是另一幅景象:此役战死的马匹又高达10多万匹,不管采取什么政策鼓励养马,花多少钱,都拼不过战争的消耗。而为了奖赏出生入死的战士,皇帝拿出的赏赐高达黄金50万斤(折合50亿钱),超过了政府一年的正规财政收入。

从冷冰冰的数字和空荡荡的仓库可以看出,巨大的帝国一旦统一,就要承担高昂的统一成本,几次边境战争就足以拖垮汉代曾经健康的财政。

大规模卖爵

当战争的多米诺骨牌推下,汉武帝就已经失去了退路。为了应付巨额的开销,汉武帝启动了他的筹款之途。

对于依靠农业人口税收的大一统王朝而言,他们的正规税收是有限的。在汉初,帝国主要靠土地税和人头税这两种收入。土地税的税率是三十分之一,土地的规模是固定的,所以土地税的额度也可以计算出来。人头税(成年人称为算赋,一年120钱,未成年人称为口赋,一年20钱)针对人口征收,由于人口数固定,也可以相应计算。两项收入相加,折算成钱,一年大约在40多亿钱之间。

一旦战争出现,土地和人口数量不能迅速增加,税率也不能大幅度提高,而人力被从农业抽调进入军队,生产率还会受到影响。综合起来,税收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武帝之前的汉代政府是一个消极型政府,除了收税和做最基本的养官、司法、行政和一定的公共工程之外,不负责和具体经济有关的职责。政府由于过于简洁,在税收上更显无力。所以,一旦政府开支膨胀,正规渠道根本没有办法满足资金需要。

在马邑之战后,汉匈战争还没有完全恶化,汉武帝就已经考虑过征收商业税来满足战争需求。但商业税的征收由于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财政班子,这套班子没建立起来之前,征收商业税并不容易,额度也满足不了政府的战争需求。

汉武帝也尝试过出卖爵位甚至官位。汉代卖爵的鼻祖并不是武帝,在文帝时期,虽然与匈奴保持了和平,但在与匈奴接壤的边界上也建立了防御阵地。为了保住阵地,需要向边关输送粮食,文帝采用了晁错的建议,沿用了秦朝制定的爵位制度,如果有人向边关输送六百石(合六户人家一年的产量)粮食,就给与上造的爵位。如果送四千石,就拜爵五大夫。一万二千石,爵位为大庶长。

不过,汉初的功爵位与当官并不是一回事。爵位来自于秦朝商鞅变法,为了鼓励百姓征战,规定对享有战功的人封爵,相当于荣誉称号,一共设有二十个等级。在汉初,高等爵位具有免赋免役的特权,拥有爵位的人不需要再出人头税和服役了,但是土地税仍然需要缴纳。

景帝时期,上郡以西遭遇灾荒时,也有短暂的卖爵令,对于较轻的罪行还可以交粮食免罪。

到了武帝,为了大规模卖爵,他模仿秦代的爵级制度,另起炉灶,一共设了十一级武功爵。每一级武功爵的售价是17万钱。公元前123年战役之后,一次卖爵收入就高达30余万斤黄金。

武功爵除了可以免赋免役之外,还可以免罪。轻罪可以减免,重罪可以减轻惩罚。另外,武功爵的拥有者还可以担任公务员(吏)。在古代官和吏是分开的,吏的地位比官低,不让武功爵当官只给当吏,也算是对官僚体系的一种保护。但是,到了最需要钱时,皇帝将这个隔离层也去掉了,许多人先购买爵位,之后进入仕途,大的封侯,小的当郎官。

武功爵出台后,虽然暂时获得了财政收入,但从长期来看,是丧失了帝国的正规税收。而由于当吏的人太杂,又导致帝国的财政支出大大增加。到最后,随着这些人进入官场,帝国的官僚系统也败坏了。

乱套货币,近乎明目张胆的抢劫

当卖爵还是不能带来足够的财政时,汉武帝再次将目光瞄准了另一端:货币。

在武帝之前,汉代的货币主要是文帝时期推出的四铢钱,钱币六枚重一两,它的面值和含铜的价值相近。汉政府甚至允许民间铸造货币,只要铸币达到政府规定的规格,都可以进入市场流通。

汉武帝采纳了酷吏张汤的意见,依靠政权的力量创造了两种新型的货币:皮币和白金。这两种货币的面值和真实价值严重扭曲,皇帝借助它们从民间抽取了大量的“铸币税”。

所谓皮币,基本材料就是一块白鹿皮,一方尺的白鹿皮饰上紫色的花纹,可以充当40万钱,也就是40斤黄金。

由于兑换率近乎明目张胆的抢劫,市场拒绝接纳。要推行皮币,必须依靠政权的强制性。汉代的礼仪,诸侯朝觐、祭祀祖先,需要使用玉璧,汉武帝就看上了这块市场,他规定诸侯在贡献玉璧的场合,都必须用皮币作垫子,衬在玉璧下面。一个玉璧有时只值几千钱,而它的垫子却要40万钱,等于让诸侯花大价钱购买一块不值钱的皮子。

如果说皮币是为了搜刮诸侯的钱,那么白金则是为了直接从富裕的民间搜钱。所谓白金是银锡合金。汉代的法定货币是黄金和铜币,银并不属于法定货币。但由于仓库里存了很多的银,皇帝决定把它利用起来。

汉武帝制作的白金货币有三种,一种重八两,圆形,上面有龙形图案,叫做白选,一枚价值3000钱。另一种小一些,方形,上面有马的图案,价值500钱。第三种椭圆形,龟形图案,价值300钱。

由于民间本来不使用银和锡做货币,加上白金的价格被严重高估,特别是白选,按照汉武帝的价格,白选估值已经接近金的三分之二,出现了巨大的暴利。

面对如此暴利,民间社会一方面在交易中抵制接受这类货币,但另一方面又大量模仿和偷铸假币,希望以此牟利。在短短的几年间,几乎所有的人民都加入到了偷铸钱币、使用假币的行列。

为了防止民间的抵制和偷铸,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监管市场,官僚阶层也变得更加庞大。这件事导致未来政府更加深度介入金融业,将整个金融业收归国有。

政府的法律机器也开动了。按照法律规定,那些偷铸货币的人会被判死刑。但由于这个行业过于暴利,在严刑重法之下人们仍然趋之若鹜。当所有的人都参与犯罪,法律就好像是概率决定的射击游戏,谁被打中了谁就自认倒霉,没有被打中的继续犯罪。但是,没有被打中的总是大多数。

白帝位于篇7

[关键词]明肃王;白衣寺塔;梓潼帝君;德化窑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21-02

1987年,甘肃省地方文物部门对兰州市庆阳路240号明代白衣寺多子塔进行维修时,从塔刹内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塔藏文物。在众多珍贵文物中有一件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①尤为引人注意。只是出土时微有破损,粘接修复后,光彩依然。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兰州市博物馆。

此造像为白瓷人像,塑造像两人,一高一矮,均为男性,高者13.17厘米,人物体态丰腴,戴幞头,眉清目秀,上下唇均留短须,头部微低,呈俯视状。内着右衽交领衫,外穿宽袖袍,腰间佩以明代常见玉腰带。右手执如意,左手扶膝藏于袖内,呈坐姿。旁边侍立长须老者文质彬彬,神态怡然,双手抱书卷于胸前,塑像底座为石台状。造像通体滋润光亮,胎质细腻,釉色纯净,釉面油腻肥厚,白中见黄,俗称猪油白,色泽乳白如脂似玉,为德化窑所出。

德化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明至清初其所产白瓷独树一帜跃居瓷类之首,白釉瓷代表了当时德化窑烧瓷技术的最高成就。其胎质俗称“糯米胎”,白细坚硬,釉色滋润,釉质纯净。大多数瓷胎致密,透光度强,有的在阳光下可见指影,并带粉红色。明代德化窑因成熟地掌握了氧化焰气氛的烧成技术,故出土瓷器几乎都是带牙黄的“猪油白”之类的器物。不仅如此,德化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追求玉器光洁莹润的质感,釉层十分薄,胎釉结合浑然一体,极有利于通过这层薄釉显现出半透明胎的特点,因薄釉与胎的钾熔剂含量相近,胎中含钾高,所以制成的瓷器釉质纯净,光润如绢,乳白似玉,给人以冰清玉洁的感觉。由此,明代德化白瓷依据瓷器釉色深浅变化又有“鹅绒白”、“象牙白”、“葱根白”的美名。

关于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原型的问题,比较普遍的说法有两种:瓷像出土之初定名为明肃王,此名称已被,理由为德化白瓷在明代鲜有订制个人瓷像的先例,多子塔虽为明肃藩王所建,但藩王毕竟是凡人,违背了明德化白瓷造像通常多烧制佛道仙人,极少塑造凡人瓷像的常理,且此造像出土时与佛经、佛像等放置一处,遂应属宗教人物,故肃王一说不能成立;另有一说为禄神,依据为台湾故宫所藏万历青花五彩“星”盘和康熙青花《高官厚禄图》为例,在“三星”图中,福星拱手侧立,禄星持如意状宝物居中……其中禄星所持之物与该造像所持之物相同,在《高官厚禄图》里,其人物服饰与瓷像服饰完全相似,甚至于连面相、体态也很相似。②

经笔者查阅多方资料发现,南京博物院同样藏有一件德化窑白瓷梓潼帝君造像,造像被定名为文昌与孔子。造像具体描述如下:“文昌帝塑像,高16.1厘米,采用合模工艺制成,底部为椭圆形,人物眉清目秀,体态丰腴,头戴梁冠,帽后两条长带直及双肩,头部微低,呈俯视状,衣着为圆领长袍,长宽大袖,腰间佩以明代常见玉腰带作为装饰,左手抚膝,长袖掩手。文昌帝左侧为孔子立像,文质彬彬,神态安详,双手抱书卷于左胸,底座为石台状,石台上可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孔,(背面文昌帝君所依之石亦如此),充分地展示出石头的质感。这种基台的表现方法也是德化窑明代到清初制作工艺一大特点。”此造像与兰州市博物馆馆藏造像对比,白瓷造像均为两人,两者无论从人物造型、面部特征、衣物配饰、工艺制作都有惊人的雷同。而福建博物院也珍藏有一尊背有阴文“何朝宗印”篆书款的明代德化窑文昌坐像,虽仅为一人,但造型也与兰州市博物馆此尊造像非常相近。从传世德化窑瓷雕看,明代由于政治的需要和民间信仰的兴盛,明朝皇室大都尊崇道教,文昌作为封建尊神,各地祭祀文昌帝君比较普遍,都设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许多供奉的德化白瓷造像有的还要经过开光、装藏等宗教仪式,才会被放至佛堂中享受供养膜拜。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旨在宣扬“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积德行善。人们常把文昌与孔子并列,称之为“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明肃藩王作为皇室后裔,在兰州为藩200多年,大兴土木,营建王府,广修道观寺院,笃信道教,且多自拟道号,颂经炼丹,颐养天年,陈设供器文昌帝君应属自然。至于瓷像两人有大小之别则是依照古代的等级制度,文昌贵为神,孔子尊为圣,所以塑造者以大小来区分主从关系。由此可断定,兰州市博物馆所藏此像主为文昌帝,侍为孔子。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中国古代对斗魁(即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时星相家认为它是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又叫“文星”,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多把考中状元、进士,步入仕途的心愿寄托于他,谓之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文昌星和梓潼帝君二神逐渐合二为一。③梓潼帝君在道教神仙系统中地位较高,俗名张亚子,一说恶子。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苻坚出兵攻晋,亚子与杨光起义反对。张亚子称蜀王,建元“黑龙”。苻坚遣邓羌灭之,亚子战死。他是忠主救民、为官清廉、慈祥孝亲的楷模,后人为纪念他,立庙祭祀,崇奉他为潼河大帝。道教云玉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间官禄,故民间俗称文昌帝君。

这件德化白瓷造像两人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明代德化瓷造像的高超技艺。然而,德化白瓷的成就与优质的制瓷原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相比其他地方产的瓷器,德化瓷石是一种适于素雕而防止高温下变形的优良制瓷原料。德化白瓷因瓷土中含铁量低,含钾量高,是一种天然混好的石英-高岭-绢云母(少量长石)的三元矿物组成系统,为制胎或配釉提供了方便条件。工匠们利用本地瓷土的自然优势,在烧制生活器皿的同时,精心设计,创作出一批精美的瓷雕作品,故明代以佛教、道教为题材的造像比较发达,雕塑名匠倍出,加之明代改筑“蛋式大窑”,促使德化瓷雕技法也日臻成熟,④把德化窑的工艺技术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德化窑产品不仅供国人使用,也是对外贸易中数量较大的输出品。德化工匠们以得天独厚的自然原料、鬼斧神工的制作工艺、天马行空的创作想象,创造出造型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精品,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输出品,繁荣了17、18世纪外销瓷的发展之路。德化白瓷不仅在国内的博物院、博物馆、文管会等单位有优秀藏品,欧洲各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私人收藏家也都珍藏德化窑作品。据史料记载,德化白瓷自宋元明时期销售范围就遍及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在内的世界各地,尤其明清是德化白瓷大量销往欧洲的全盛时期。其作品以细腻洁白的瓷胎和独具特色的“象牙白”釉将我国精湛的白瓷艺术推向了世界陶瓷艺术的顶峰,被誉为“中国白”,受到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尤其对德化的瓷雕作品青睐有加,被视为珍贵财富而备受推崇。由于白瓷深合外国人的审美喜好,而上乘的德化白瓷传世较少,近年来在收藏市场行情一路见涨,明代德化瓷雕领涨德化白瓷收藏行情,尤其是日本、欧洲藏家竞相转场世界各地拍卖行,甚至连一片小小的德化白瓷残片也成为众多陶瓷藏家追逐的重点。德化瓷雕的艺术成就,不仅在收藏界享有盛誉,对后来的艺术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确立了其在中国陶艺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件明代德化窑文昌帝君造像在兰州发现实属罕见。其出土地白衣寺多子塔位于兰州市庆阳路,寺院因菩萨殿内原绘有白衣大士像而得名。据清咸丰十年(1860)《补修白衣寺塔记》记载:“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因为肃藩王妃祈子而建,故又名多子塔。白衣寺在兰州历史上规模大、影响广。从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白衣寺菩萨殿、多子塔以及两层木结构的观音阁和文昌宫。东、西两侧有土地祠、伽蓝祠、旃檀神王庙、眼光痘疹疮癣三慈母宫、送子催生子孙三慈母宫等十座单体建筑。⑤虽曾于明崇祯四年(1631)和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两次修葺,1985年和1987年,兰州市政府又两次拨专款维修,但是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仅存的白衣寺多子塔巍然屹立。12级的多子塔塔身,层层叠涩飞檐、面面开龛塑佛,每层每面各开佛龛一个,内塑佛像一尊,共计96尊,塑像造型生动、结印各异;塔刹为釉陶中空,由蓝色仰莲状刹基、绿色宝瓶状刹身、葫芦形刹顶三部分构成。明德化窑文昌帝君造像就发现于塔刹莲瓣内,同时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还包括佛经、金银压胜钱、佛名符牒、镏金铜佛像等;另一部分则是藏于顶层瓮函内的明代丝绸、头发、镙丝莲嵌白玉送子观音簪、银质福寿压胜钱、铜镜、明代铜钱、丝绸绢帕等。这些塔藏文物的掩藏形式比较鲜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塔塔藏文物的掩藏制式。出土器物中的镙丝莲嵌白玉送子观音簪上镌有“肃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崇祯伍年捌月拾日”之簪铭,表明了白衣寺塔与明代肃王的关系。而明德化窑文昌帝君造像的出土也足以体现历代肃王对掌管人间禄籍文运的文昌帝君的尊崇,及当时陕、甘地区人们对文昌文化“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的提倡和弘扬。

[注释]

①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志•文物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②曹小兵:《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瓷器》,《陇右文博》,2004年第2期。

③王家佑:《道教论稿》,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105~112页。

④宋伯胤:《谈德化窑》,《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4期。

白帝位于篇8

首先必须明确,市场上出现的钤有清宫鉴藏章的书画,绝不都是真迹,因为做伪者既然连假画都做得出来,为什么不能伪造印章呢?识别伪做的清宫藏画,是一件需要有综合鉴别水平的复杂工作,一般书画收藏爱好者很难一下子掌握。但如果能仔细研究清宫鉴藏章的用印规律,找出赝品在用印上的破绽,也不失为一个捷径,至少能帮助我们把那些完全违反规律的赝品区分出来。

清宫帝王在书画上的鉴藏印,是比较乱的,乍一接触,很难找出固定的程式,但反复观察研究后,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的。

清代帝王鉴藏印,以乾隆为最多。乾隆皇帝喜欢在收入宫廷的历代书画上题跋,更注意钤盖鉴藏印章。乾隆钤在书画上的印章,最少的只有一玺,常见的有五玺、七玺、最多的可达八玺,这还不算他退位太上皇后第二次钤盖的,如果加上这些,最多的可达14玺以上。其中,乾隆退位前的"乾隆御览之宝"椭圆朱丈印一般钤在左上方或中间偏左上方,"乾隆鉴赏"圆形白丈印一般作为压尾印,钤在右上方(以人面对画面位置定左右)。"三希堂精鉴玺"长方朱文印与"宜子孙"白文正方印,是一对姊妹印,两印从不分开。其他还有"石渠宝笈"长方朱丈、"石渠定鉴"圆朱文、"宝笈重编"方白文,总共七颗。如全部钤盖称七玺。除此之外,还有收藏处所印,如"乾清宫鉴藏宝"、"乐寿堂"、"御书房"、"宁寿宫"、"养心殿鉴藏宝"等。加上处所印合称八玺。乾隆退位后常用的有"古稀天子"、"八征耆念之宝" "太上皇帝"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这些印章尺寸都较大,钤盖位置是那里有空就往那里盖,毫无规律可言。

乾隆以后,嘉庆帝沿用了五玺、七玺的程式,只是在嘉庆二十年后又加了一枚"宝笈三编"方朱丈印。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由于内忧外患,使皇帝少了乾隆那样的闲心,所以在书画上,这四朝鉴藏印很少见。倒是宣统皇帝附庸风雅,在被逼退位后,用保留下来的皇帝称号,钤盖了不少鉴藏印。在清宫藏画中,同时钤有乾隆、嘉庆、宣统鉴藏印的为数不少。

清代帝王的鉴藏印,并不是由皇帝亲自钤盖,而是由掌印太监根据皇帝的意见钤盖到书画上。书画本来就是无价之宝,如果有一枚鉴藏印钤错了位置或出现了歪曲,就等于毁了一幅画,肯定是杀头之罪,所以太监在钤印时,无不小心翼翼,惟恐出现一点差错。这就使鉴藏印的位置不致于十分混乱。仔细观察研究后,发现了几条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做为判明真伪的参考依据。

(一)乾隆常用的"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形印和"宜子孙、"白丈正方印,永远是钤盖在一起的,两印一上一下,紧紧相随。有些作伪者不知道这个规律,有时只钤其中的一方,或将两印分开。凡发现这种情况的,肯定是赝品。另外,两印之间的距 离,一般是"宜子孙"印高度的一半或多一半,如果过小或超过一印长度,也基本上可定为伪作。

(二)按一般规律,"乾隆御览之宝"朱丈椭圆印钤盖在"乾隆鉴赏"白文圆印的上首(即右上方),如反之,则应仔细研究此画的真伪(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出现"乾隆御览之宝"钤盖在"乾隆鉴赏"印下首的情况)。

(三)清代帝王非常重视世袭辈分,后代皇帝的鉴藏印,不能钤盖在第一颗前代皇帝印的上首方,比如乾隆的鉴藏章出现后,嘉庆的鉴藏章就要钤盖在其左下方,宣统的印章又要钤盖在嘉庆印章的左下方,如果嘉庆印高踞于乾隆印的右上方,则这幅画就值得怀疑,十有八九是作伪者不知清宫的规矩,把印章盖错了位置。

(四)清代宫藏画编目书籍,有"石渠宝笈""宝笈重编"和"宝笈三编"等,前二书是乾隆朝编辑的,"宝笈三编"是嘉庆二十年以后才出现的,常常与"嘉庆御览之宝"配伍使用。如果一幅画上只有乾隆鉴藏印而却配上"宝笈三编"印,可以肯定此画有问题。因为乾隆死时尚无"宝笈三编"一书,如何能钤此印?

上一篇:暑期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绝招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