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尽劫波精神爽:李白《早发白帝城》赏析

时间:2022-06-13 06:39:32

摘 要: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他的《早发白帝城》不仅是一首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为人们不断传颂的杰作,而且也是他度尽劫波精神爽的生动写照。诗人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充满夸张和奇想。文章就其思想和艺术的角度作一简要的赏析。

关键词:李白;早发白帝城;思想;艺术

众所周知,李白是胸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才参加永王李幕府的,结果李兵败被杀,李白落得被判流放夜郎。759年春天,在经过十几个月的艰难跋涉,过三峡到夔州时,李白突遇特赦得回。诗人得到解放,心情是多么激动,精神是多么愉快,神思有如电击星流,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这首千古绝唱。

“朝辞白帝彩云间”,似脱口而出一般流利、自然。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诗人告别了这里,就要乘船顺流而下了。据实写来,朴实、自然,似乎也很平直。可以看出这一句是与郦道元《水经注》“朝发白帝”句有渊源关系的。然而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的无穷创造力,所以这一句又不是简单化用“朝发白帝”句,而是更生动、更精彩、更有情韵。先用一个“辞”字代替了“发”字,“辞”是辞别、告别,不但暗含了“发”的动作,而且还有出发时的情态。“发”只需要一个地点,而“辞”除了要有地点之外,还要有对象和情感。别了,流放生涯的最后一站――白帝城!别了,漫长难挨的流放生活!这一字之改,为我们留下一个生动的场面,使我们体味出更深的意境。再看“彩云间”,这三字顿使白帝城生辉,为全诗增色。白帝城建在江边高山之上,濒临长江,常有云雾缭绕,所以说白帝城在云间并非言过其实。然而我们仅以为诗人是在描绘景物,借云以显白帝城之高,那也是不够的。这也是写诗人自己,早晨站在“云间”向“白帝”城“辞”行,诗人形象也借之异常高大。尤其用一“彩”字形容“云”,不但把辞行的环境渲染得灿烂辉煌,耀人眼目,而且把诗人喜形于色的心情,容光焕发的神态也衬托出来了。试想一个被流放的罪人突然获得解放,是多么兴奋,多么激动啊!此时此刻,不给“云”着上色彩不足以抒发欣喜之情,色非五彩也不足以显喜气溢满胸中。彩云笼罩着白帝城,彩云拥抱着诗人。此时,诗人似乎乘着彩云和白帝城挥手告别。这一句,有实写,有虚写,有明写,有暗写,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实是充溢于胸的获得新生的喜悦之情的迸发,有出神入化之妙。

“千里江陵一日还”承接首句,从容稳妥、自然天成。这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里“一日”,“千里”,是从两极进行夸张:缩短时间、拉长距离,以造成“快”的强烈印象,抒发诗人刚从白帝城启程,就恨不得一下子回到江陵,回到自由新天地的迫切心情。情感因素是诗人运用夸张手法的主要原因。“还”字音韵优美,亲切动人,说明诗人选江陵为出峡的落脚点,除了《水经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依据外,还有两个深层的个人情感因素:第一,江陵是诗人25岁出川仗剑漫游的第一站,留有诗人青年时代美好的回忆;第二,江陵是永王李陵“指挥东巡”的大本营,诗人歌颂并跟随永王东巡,而结果因此获罪长流夜郎。还江陵,既可追索青春时光,又可为自己辩白雪耻。江陵代表着广阔、自由的新天地。这两句,诗情澎湃,笔锋凌厉,喷薄而出,奔泻如流,实起虚接,妙合无垠。

“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诗人又宕开一笔,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江上舟中吸引开,让我们去谛听三峡两岸的猿啸声。猿是三峡地区最富于地方特色的动物,猿啼又是船行三峡经常听到的声音,所以猿声入诗异常自然。诗人着重渲染的是“啼不住”,即猿叫声还没有消失,极言时间之短。结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将着眼点放到船上。这是一叶“轻舟”,飘在江中,顺流而下,如风驰电掣。一般地说,船体小称轻,水大衬轻,流急显轻,但诗人说“轻”而不说“小”,固然是写江水浩大,船行迅疾如飞;同时更为了显示乘船人如释重负,心情喜悦轻松。“轻”字内含的轻快欢愉之情恰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又是全诗结构的情感脉络。“万重山”,极言三峡地区重岩叠嶂,峰峦万千,有夸张的意味。以一瞬间而飞越万山,履险如夷。获得自由的诗人何等的豪迈!真是度尽劫波精神爽啊!三、四两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正与反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又一次强化了第二句“一日”“千里”的极短时间与极大空间的鲜明对比,使船行如飞的印象铭刻于心。

夸张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两大特征。全诗四句,一实三虚,虚实结合,以虚为主。在彩云间启程,从万山中掠过,浩浩然,飘飘然,何其快哉!没有想象就没有夸张,没有夸张就缺乏浪漫。“一日”“千里”是夸张,“猿声啼不住”“已过万重山”也是夸张。久陷厄运,一朝获释,不夸张无以宣泄欣喜之情,非想象难伸无限向往之心。诗人借助夸张,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度尽劫波后的欣喜之情。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潘志新.优秀古诗文研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吉林摄影出版社编.唐诗三百首[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1998.

(浙江商贸学校)

上一篇:信息资源在服装企业中的地位及作用 下一篇:以生为本与爱同行圆学生成才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