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句诺言

时间:2022-06-03 04:40:39

他信守“若有意外,相互为对方尽孝”的承诺,把烈士母亲当自己母亲,默默尽孝21年,用无垠的爱告慰九泉下长眠的战友,用儿子的无尽孝道抚平了母亲丧子之痛。他被网民称为“中国好人”、“信义哥”,他的事迹“有一种让人感动至深的爱”,他的义举正是“平凡人传递正能量”。

9月13日下午,天灰蒙蒙,阴雨细飞,已是仲秋,恰似清明。

磕头、烧纸、痛哭……赵庆珍回到江苏徐州老家,为他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大哥的三座坟扫墓祭奠。

“三儿不孝,没有常来看望您!”赵庆珍说完这句道歉,泪水落下一行,又落下一行,让陪同他一同扫墓的人为之哽咽唏嘘。

因为信守一句诺言,赵庆珍远离家乡替烈士战友尽孝,在异地照顾战友母亲21载。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许诺,而是战友情深的生死相托

1989年8月,一群来自五湖四海、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带着梦想和激情走进“鹰阵”,成为空军某飞行基础学院的飞行学员,赵庆珍和余江成为同班战友。

当年,余江17岁,是班中年龄最小的学员,赵庆珍18岁,两人都来自农村。余江10岁丧父,赵庆珍13岁时母亲去世。相似的家庭境遇,性格上的互补,让两人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1991年5月,近两年的理论和体能训练结束后,两人以优异成绩一同转入空军某飞行学院继续学习深造。两个年轻人在一起谈理想、谈人生,相互立誓勉励:“我们一定在飞行上干出一番事业。如有人在战场上牺牲了,或出现其他意外,相互要为对方尽孝。”

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8月23日晚,毕业前的一次外场夜航飞行训练,余江在返场途中意外失事,再也没有回来……消息对赵庆珍来说犹如五雷轰顶,曾经亲如兄弟的两人,顿时阴阳两隔。

余江的妈妈程秀莲在四川省邛崃市牟礼镇的小学当老师,丈夫去世以后,儿子就是她的精神支柱。1993年暑假期间她专程到部队看望儿子,在部队待了10多天,每天看着儿子穿着飞行服的帅气模样,想象着以后他驾战斗机翱翔蓝天的英姿,程秀莲打心里感到欣慰。当部队领导告诉她余江不幸牺牲后,她一下子昏厥过去。

打击对老人是灾难性的,中年丧夫,独生儿子也突然离去,程秀莲濒临崩溃,几天下来,体重也从50公斤骤降至36公斤。

赵庆珍协助部队处理余江的后事,程妈妈的悲伤赵庆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天下午,他来到程秀莲的房间,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弟弟走了,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程妈妈震惊之余,婉拒了。

让程秀莲没想到的是,赵庆珍连续5天到她这里认母。陪伴程秀莲来部队的亲戚认为这孩子不错:“这娃儿心这么诚,不如你就收他做干儿子吧。”

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赵庆珍“咚”地一声双膝跪下:“我不叫您‘干妈’,今天开始您就是我妈妈,我就是您的儿子。”一颗虔诚的心瞬间凝固了时间,感动了在场的亲戚朋友,母子相拥而泣。

母亲和儿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彼此的心却连得很紧。程秀莲回到四川后,赵庆珍坚持每半个月写一封信嘘寒问暖,坚持不辍。1998年,程秀莲家里安装了电话后,他隔三差五就打电话问候妈妈,慢慢安抚烈士母亲心中的创伤。

1994年,航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第一个春节休假,赵庆珍首先想到的是去看望妈妈。细心的赵庆珍发现,才分别3个多月,程妈妈苍老了许多,头上增添了许多白发,眼角布满道道皱纹。为帮助妈妈抚平心头伤痛,赵庆珍给妈妈办年货,陪妈妈守岁,跟着妈妈走亲戚,还特意陪着妈妈到烈士陵园为好兄弟、好战友余江扫墓。

1997年大年初二早上,起床后赵庆珍见习惯早起的妈妈还没有起床,就敲门叫她,连敲了几次都没反应。细心的赵庆珍心里“咯噔”一下,来不及多想,他用力把房门撞开,发现室内冬天取暖用的蜂窝煤炉已经没有热度,妈妈已煤气中毒失去意识。

赵庆珍连忙背上昏迷的老人就往医院跑,直到下午4点妈妈才苏醒过来,看到守候在病床旁的儿子,老人百感交集,泪流满面,是儿子的孝心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这不是认母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咱妈有一个温暖的家

程秀莲发自内心地接纳赵庆珍为儿子,并按照风俗为他起了个新名字叫“义江”。程秀莲解释说,一为他是余江的义兄、自己的义子;二为他替余江承担尽孝的义务;三为他认亲的义举。

赵庆珍的赤子情怀,在程秀莲的同事和亲戚朋友中口口相传,打动了许多人。1998年,邛崃姑娘孟永凤主动走进了赵庆珍的生活。

孟永凤毕业于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最初在邛崃市的一个镇上任教,得知赵庆珍的事情后,主动找到程妈妈家,要到了赵庆珍的联系地址。两人通过鸿雁传书两年,终于在2000年喜结连理。婚礼那天,看着儿子与儿媳的幸福甜蜜,程秀莲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相信自己的选择,能够信守承诺一辈子替牺牲战友尽孝的人,一定是顶天立地的好男人。”面对当初的选择,孟永凤万分自豪。

2001年4月,儿子出生时,赵庆珍在部队当基层主官,孟永凤也时常留校加班,程妈妈成了最忙也是最开心的人。

程妈妈感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当过兵,都是空军,就给孙子起了个名字叫赵鹏程。鹏程的诞生让程妈妈重新找到了感情寄托,她把所有爱倾注在了孙子身上。

为了更好地照顾妈妈,2007年,面临转业的赵庆珍毅然决定到四川邛崃安家落户。其实,赵庆珍心中也充满了矛盾:“说实话,这是个艰难的决定。相比部队驻地武汉、家乡徐州,转业到邛崃对我个人发展最为不利,但能够照顾老人下半辈子,我觉得值。”

“妈妈缺的不是吃穿,就缺一个家,最怕内心孤独。我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只是一件,就是让咱妈有个家。”

这不是一天两天的豪言壮举,而是一个人大仁大爱的一生坚守

“我没有把‘义江’当替身,他就是我的亲儿。”程秀莲老人介绍。

每逢程妈妈情绪不好,赵庆珍都会劝慰:“妈妈,你有啥子不开心呦,说出来吗?”直到把妈妈哄得脸上露出笑容。一家人和睦相处,让大家在生活中没有一点心理隔阂,赵庆珍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程秀莲也会毫不含糊地批评。

最近几年,妈妈年龄虽然大了,但精气神却比以往好了许多,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夫妻两人平时要上班,孙子要上学。为了不让老人一个人在家闷得慌,每天中午吃完饭后,赵庆珍骑车上班时就顺带把老人送去老伙伴那里打打麻将,下午6点下班,又骑车接妈妈回家。邻居看到都说:“你这个儿子比亲儿子还亲。”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今年清明节期间,10余家当地媒体报道了赵庆珍替烈士战友尽孝21年的事迹,先在邛崃、成都,后在家乡徐州等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超过1500家网站转载,数百万网友纷纷“点赞”,邻居专门跑来跟程秀莲摆龙门阵:“看你们母子感情那么深,看你们一家四口那么幸福,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你真的好有福气哦。”

这不是一个人在履约践诺,而是凝聚着全家人的崇高奉献

“没有家人的理解支持,我就不可能来到四川。”赵庆珍平时言语不多,但提起这事,他却有特别多的话要说。

余江牺牲后,赵庆珍专门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要替余江尽孝的想法,征求家人的意见。

赵庆珍一家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在家以种地为生。父亲赵龙治养育了三个儿子。大哥比赵庆珍大20岁,二哥比赵庆珍大16岁。因此,不仅父亲特别疼赵庆珍,两位兄长也把赵庆珍看成了自己的孩子。

大哥赵庆林平时要到山上采挖石头,靠干体力工作维持生计。二哥赵庆珠在一个焦化厂上班,在赵庆珍读高中时,厂里打的饭菜二哥都舍不得吃,还要专门送到学校让弟弟吃饱。

在全村人的眼里,赵庆珍是全家人的骄傲和希望。赵庆珍一开始在担心,全家会不会轻易让自己远到四川替烈士战友尽孝?

让赵庆珍没有想到的是,接到信后,大家一致支持他的决定。当时父亲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家有仨,他们家一个都没有了,就让他去吧。”

虽然父亲对儿子恋恋不舍,但是他对儿子的决定不说二话。有一次,赵庆珍回到老家探亲,住了不到三天,父亲就赶他走了,要他赶紧去邛崃,因为程妈妈更需要他。

2002年,赵庆珍带着一家四口去了江苏,老父亲握着程秀莲的手说:“我这边有他大哥、二哥照顾,我这个幺儿就是你的儿。”

上一篇: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下一篇:伯乐故里的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