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忘字范文

时间:2023-11-19 05:59:33

提笔忘字篇1

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群体,以及和网络亲密接触的青年一代,“提笔忘字”的感受或更为深刻。只会“打字”而不会“写字”,全拜网络时代所赐。当虚拟空间给予人们太多的写作自由和效率时,我们对祖先留下的方块字越来越陌生了。和拼音文字不同的是,方块字不仅仅是语言的抽象和文化的载体,更是书法艺术的符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提笔忘字”,汉字特有的艺术审美也会丧失殆尽。绘画大师毕加索说过:“如果我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书法家,而不是画家。”

《中国青年报》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72名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这意味着,越来越不会写字的我们,正在成为打字时代的“新文盲”,传承数千年的汉字书写传统正在遭遇危机。

这不是危言耸听。若现代人书写能力严重退化,只能用键盘敲出虚拟的字形,然后通过打印机或印刷机流水线样地制造出字形统一的文章,其内蕴气质已经流失一半。因为没有手的书写,心脑传导的路径被阻断,思想的淬炼也就不那么深邃,经由电脑组合的文章就少了人味和灵气。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今天的先进技术时,殊不知在自负中已悄然使汉字传承形成了阻隔和断层。

时光永是流逝,时代总在前进。文明文化当然也与时俱进地紧跟时代的节拍,但是技术的升级和演化不能以“打折”文明文化为代价。当国人只会打字不会写字时,汉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被折损了。救赎汉字,摆脱这场文化危机,是当代国人的使命。

众所周知,学生阶段,“提笔忘字”的尴尬并不明显。关键是成人社会,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主流,从业者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在此环境下,人们的书写能力很容易退化,成为滋生“新文盲”的渊薮。

因此,在办公自动化的同时,我们能否预留传统的办公模式,让人们能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书写汉字?能否通过法治规定和制度约束,进行汉字书写能力的国家测试,以确保国民的汉字书写能力?

提笔忘字篇2

网络时代,汉字书写遭遇困境

文/杜 浩(评论员)

目前,在一些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日常交际领域中,电子邮件取代了书信,博客取代了日记,键盘输入取代了传承千年的汉字书写。可以说,电脑的频繁使用,让许多中国人成了提笔忘字的“新文盲”。一项调查显示,2000多名受访者中,超过八成的人有过提笔忘字的经历,超过七成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写机会很少,许多人担忧这将使汉字的文化传承陷入危境。

学习文字历史,我们得到这样的感悟:文字,是一种历史;文字,是一种创造;文字,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记忆。文字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灵史。对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来说,我们民族的文字——汉字,培养了我们的历史情感,给予了我们身份的认同,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记忆,烙印下我们民族的印记。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就拿“人”字来说吧,虽然不过那么两画,却让历代书法大师们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意蕴无穷……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了诗歌的大国,成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的大国。

而今天,我们的汉字却正在遭受各种图像的进攻,正在受到网络“雷词”的进攻,正在经历技术力量的进攻,正在蒙受所谓“文字整形”的进攻,正在解放的狂欢中耗尽能量走向衰竭……汉字的这种窘境、网络时代的汉字书写的命运,的确让人关切和忧虑!

其实,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的语言、文字,应该被看做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的生活互相渗透的东西,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网络语言的泛滥,我们对汉字缺乏尊重、爱惜和保护的态度,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的流行,提笔忘字的“新文盲”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陷入了过度的精神贫困。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是时候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了。

再见了!亲爱的本子和笔

文/季 琦(企业家)

我偏爱文具,最喜欢纸和笔。

但是,最近发现用到本子和笔的机会越来越少。工作中大多数是邮件,以键盘为主,纸张也是不需要的;即使写点东西,譬如博客、发言稿之类,也是在电脑上完成;作为速记和备忘,现在的Ipad上,不仅可以用手当笔,随意涂写,还能语音录音,想起什么事情,按两个键就能搞定;行程安排和通讯录早已不用本子了,而是通过Ipad、Iphone、计算机三者之间的同步,随时可以查阅,随时可以更新,还能和秘书共享,实在是比本子方便得多。

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逐渐远离了纸质媒体;电脑和手机的普及,让我们逐渐脱离了本子和笔,现在要用到纸和笔写点东西,实在是件稀罕事儿。我也只有在签名的时候,才会打开抽屉,和我收集的各式各样的笔打个招呼。笔已不再像我们上学的时候那样因使用过多而损坏,而是在不经意中,被他人借去而遗失。我们在不经意中,已经在和本子和笔说再见。

渐渐地,本子和笔会在人们视野中消失。

那么像我这种写字写得很差的人,不见得可以“扬长”,倒是可以“避短”了。现在,托福和GRE考试早已变成在电脑上操作,不用试卷了。未来,写字可能会浓缩为一种纯艺术——书法。

数字时代,也该寻觅手写之美

文/海 岩(作家)

写作30年,我的小说手稿应该有上千万字了。虽然,不会键盘打字很遗憾,但是,这也是我坚持手写创作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手写已经成为我最娴熟的表达方式,最能调动灵感、思维、激情和想象力,执笔写作的过程也成为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并不是说,纸笔就比键盘更具独特效能,只是因为我尚未形成用键盘“敲打”作品的书写习惯。书写习惯往往能够左右作家的写作状态和思维方式。我在写作时,很容易进入忘我状态,运笔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如果使用键盘,我首先要想的是文字拼音或五笔字型,接着,手指要去找相应的键位,很难形成连贯的思绪。

现在看看自己的手稿,它记录下了我全部的写作过程,是一种有趣的原生态的呈现。看着手稿,就会想起创作中留下的很多美好记忆。

我并不排斥使用键盘打字,只是觉得网络时代,还需呼吁保留手写的传统。我们写汉字,与拼写字母的感受完全不同,这种感受来自文化传统的影响。写小说、写剧本,常常和汉字打交道的人,更受传统文化影响,对汉字有独特的感受和喜爱,更能体会字形结构间的深远意境。

书法引领汉字进入艺术的领域,汉字不再仅仅作为表达的载体,更是一种审美的客体,横竖撇捺的讲究、笔画的粗细、气势和韵律,都形成了汉字独具的审美感。书法让文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什么样的情感产生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对应什么样的气势。会写字,写好字,进而学习一点书法艺术,就不再停留在对文字的传统表意功能上了,而是更多地进入到文化心理、文化品位、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的层面上。

保留书写的习惯,就是保留我们对汉字的喜爱和对先人的敬意;保留书法这门艺术,就是要将对传统文字的传承融入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修养中。

书写传统,不会因电脑而中断

文/陆俭明(北大教授 )

计算机时代,汉字书写有了新的方式和介质。“字处理”逐渐确定了形码和声码两大类输入法。形码输入对汉字结构的拆分和音码输入都容易造成人们对字形结构和笔法的生疏,从而形成“提笔忘字”。

不过,对于“提笔忘字”造成汉字书写传统的断代、形成丧失传统文化的“新文盲”的担忧,其实大可不必:通观汉字书写的历史,书写工具、方式和介质一直在简化:甲骨文、金文时代,刻刀是主要工具,骨器、铜器是介质,铸刻是主要书写方式;在篆书、隶书到楷书的演进过程中,软笔成为主要工具,简册、丝帛和纸张相继成为介质,软笔书法成为书写方式,而铸刻演化成一门艺术;近代,硬笔逐渐取代软笔成为书写工具,纸张成为主要介质,软笔书法成为艺术。网络时代,我们更多地使用键盘、软件、屏幕,纸笔的使用率逐渐降低,或许将来优美的硬笔书法也能成为一种才艺,而我们书写所用的文字,仍然是汉字。

如果能够更好地实现汉字的输入,汉字书写文化不但不会因电脑的使用而中断,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过去我们谈到一个人的汉字能力,通常只注意到认字能力、书写能力、审美能力。而进入网络时代,将会再增加一种“打字能力(汉字输入能力)”。打字的成品是比手写还要“纯正”的汉字,而且,电脑输出的汉字有多种字体选择。我们都可以输出和欣赏蕴涵着丰富文化特质的各种汉字字体,这是手写体无法比拟的。

编后

提笔忘字篇3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于敲打键盘,而逐渐忘却了手中的纸笔;很多人字写得歪歪扭扭,甚至患上了“失写症”。作为记载语言的符号,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而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明显呈下降趋势,汉字书写正陷入尴尬和危机。

分析人士表示,应该打造更多更优秀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发全民对汉字“失写”的关注,激发国人对手写汉字的热爱;继续强化小学阶段的汉字手写教学,包括传统书法文化教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锻炼自己的汉字手写水平,努力与中华文明同行。

正在消逝的汉字书写

8月2日晚,央视科教频道推出暑期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该节目以“拯救汉字危机”为己任。在录制过程中,成人汉字书写所呈现的低能,让人咋舌。

“癞蛤蟆”,这个妇孺皆知的动物名词,只有30%的成人能正确写出这三个字!“熨帖”一词,成人书写只有10%的正确率。“间歇”这个常用词,成人组居然有40%的人书写错误;而生僻词出现时,错误率就更惊人。

提笔忘字、错字连篇、笔顺混淆,如今的汉字手写体,已经逐渐地被抛弃,取而代之的则是电脑、手机里的各种输入法。

因提笔忘字而出现的尴尬不少。河南日报官方微博一网友说:“和朋友去小饭馆吃饭,老板让我们写菜名,有些字谁都写不出来,最后还是交给老板写。”

网友斗斗说:“听一个法院的朋友说,她有次写诉状时竟然连‘诉讼’的‘讼’都忘记了,还从事法院工作呢,真是汗颜啊!”

某高校文学院硕士生林正(化名)参加一个小小的听写测试,听写的内容只有八个成语:假途灭虢,桀骜不驯,涸辙之鲋,运筹帷幄,篝火狐鸣,管窥蠡测,纨绔子弟,邋里邋遢。林正全部写错,“假途灭虢”完全没听说过,“桀骜不驯”的“骜”字,写成了“傲”。林正说:“偶尔参加个会议做记录,别人说起某个常见的词语,我明明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样的,自己也学过,就是想不起怎么写,只好拼音代替,或者用手机输入拼音查一下。”

随着信息化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许多年轻人成了“失写一族”。据零点指标数据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

腾讯微博去年一次网络随机调查显示,90%以上被调查网友出现过“提笔忘字”;在被问及“你想念远方朋友时,会如何与其进行联络”的问题时,60%以上的网友选择了使用QQ、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朋友联系,大约33%的网友选择了电话联系,只有5%左右的网友选择了写信联系。

书写与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而很多青少年会频现“写字问题”。目前小学的教学计划中,语文课虽占有较大比重,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书写汉字的基本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连以往“靠笔吃饭”的作家们也逐渐地抛弃了手写体,转而改用电脑写作。曾有媒体对当代中国99位作家做过一次调查,仍然保留手写书稿习惯的只有实、王安忆和格非三人。

某输入法字库设计者之一的盛玉麒教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手写的习惯。盛教授认为,对于汉字手写体的要求,中国做的不好,甚至不如日本、韩国对汉字手写的重视。

盛玉麒认为,日本非常重视汉字书法练习,很多日本家长从小就要求孩子练习汉字,日本大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里,汉语写的非常工整漂亮。一些中国大学生用手写的作业还真不多,很多学生都是通过U盘、电邮交作业,字写的好的学生还真少。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曾经对2100多名大一新生进行汉字书写测试,负责测评的老师用“七拐弯,八拧劲,歪歪扭扭,好像蚯蚓找它的老妈”这样的话,来形容一些学生的字迹。

测试结果显示,有320名学生写字“不及格”,即连“规范、端正、整洁”都没有办法达到,且比例高达参评人数的15%。

如今,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使人们淡漠了汉字使用的文化意识;技术的入侵,图像的进攻,使我们通过文字书写、思考、记忆的能力和力量越来越弱;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雷词”(如“打酱油”、“囧”、“木有”等)的泛滥,使汉字原有的结构蒙受所谓“汉字整形”的肆意破坏,冲击、挑战和颠覆着汉字文化的生存价值……汉字文化的确存在危机这一问题。

谁“革”了汉字书写的命

分析人士表示,汉字书写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物质文明发达之后,导致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中国人的书写传统。

20世纪50年代,随着钢笔、圆珠笔、铅笔的出现,国人的书写习惯产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毛笔与砚台、墨盒逐渐退出了我们的书桌案头,取而代之的是圆珠笔芯、墨水瓶和铅笔刀。这一波换笔潮,虽然笔已变种,但“书写”传统犹在。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电脑的不断普及,如何将中文输入电脑?在只有26个英文字母和几十个标点符号、数字键位的标准英文键盘上,把几万个形状各异的汉字输入进电脑,简直是个难题。

但从王永民发明了五笔字型开始,最便捷的中文输入方法不断出现,输入速度并不输于英文输入。甚至在只有12个键位的手机上都可以完美地输入汉字!

中国的书写交流进入键盘时代只有十几年,这十几年实际上是普及阶段,让任何一个初次接触电脑的人通过简单的学习迅速掌握文字输入。

随着计算机普及,继而网络覆盖,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这一次以“机”换“笔”,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字库里的汉字就蹦出来,省心又省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方便快捷的e-mail取代了传统的信件投递;写文章再也无需纸和笔,只需一台电脑,外加一台打印机;遇到不会写的字也不要紧,只要知道拼音或笔画,电脑输入法完全可以帮忙搞定。

如今,键盘上“敲字如飞”取代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除了签名,人们几乎很少用到手写了。因为长期使用电脑和手机,很多人只能大概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提笔忘字、错字连篇、笔顺颠倒,成为让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同样的,当录音笔、同声传译机、甚至是可以根据声音分析字形的新式软件出现在办公桌上时,纸和笔也与我们渐行渐远。

另外,手机也是人们放弃手写汉字的另一个原因,打电话,发短信,基本可以解决信息沟通问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还会手写家书,又有多少年轻人会手写情书呢?

书写方式的变革,是不可逆的,博客、空间、电子版的日记本,可以让我们在电脑前坐着,就把事情办了,谁还愿意用纸笔去写日记、写信呢?

有语言专家指出,键盘输入的快捷和高效,减少了人们的写字机会。长此以往,中国人掌握的汉字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少。

必须承认,键盘输入要远比用手书写更有效率、更方便快捷,但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势必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如书写的乐趣,如汉字中蕴藏的文化与传统,如一封手写家书所带来的真诚与温暖等等。

知名作家赵本夫数十年来始终坚持手写小说,在他看来,电脑虽然方便、信息量大,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他更享受手写的放松感。

如今,在书写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时代,更加令人怀念手稿、收藏手稿和保护手稿。手稿是一切创作的原始文本,是文化创造过程中的真实记录。

在电脑写作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家改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爬格子的”所剩无几,传统书写所留下作家手稿几乎消失殆尽。

如果未来的写作都采用电脑,文化生产过程中的“无手稿化”是学者们深为忧虑的。按照传统的文化观念,无论从思想研究还是技巧研究的角度,著名作家、学者的手稿历来都是珍贵的资料。而在电脑写作的大背景下,手稿将不复存在,手稿研究这个重要领域将会随之消失。

打响汉字书写“保卫战”

毫无疑问,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明显呈下降趋势,汉字书写正陷入尴尬和危机。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首播日用60余个汉字词汇听写,摧毁很多人狂拼打字的热情。许多人感慨键盘录入时代,正悄然让我们汉字听写低能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副主任孟蓬生表示,2005年11月25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无数中国网友激烈反应。莫让手写汉字成为他国的“非遗”,因此希望电视台多办诉诸理性的益智类教育节目,承担起国民素质教育的重任。

专家们认为,作为记载语言的符号,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即使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中小学生也应该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功。因此,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很有必要。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一应俱全。但是,如果不能接上中小学习字教育的“地气”,提高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只能是良好的愿望。

江苏省中小学目前通用的苏版教材比较重视对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不少学校还开设硬笔书法和毛笔课。但遗憾的是,到初中后很多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把汉字基本功又丢掉了。有的家长也认为,字好不好没关系,只要会答题。

化解汉字书写面临的危机,最可行的路径是从基础教育入手。小学应设立毛笔写字课,中学、大学也要有相应的课程和要求,如书法篆刻、硬笔书法等等。教师和家长都要把书写作为对学生的一个要求。

一代代少年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训练之后,就会影响他们一生对书写审美的追求。推而广之,也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果能如此,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书写就不再只是一门技艺而是广大人民的习惯,不再只是学校里的课程而与国人的日常审美紧密相连。

分析人士表示,要化解汉字书写的尴尬与危机,不是光靠着专家学者的呼吁建议,以及一档节目、一个比赛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这需要引起所有人的关注和重视,该是全社会共同打响汉字书写“保卫战”的时候了!

前不久,陕西师范大学毛笔字手写录取通知书引起一番热议,因其罕见,被誉为“最值得珍藏的录取通知书”。

据了解,陕西师范大学在2007年进行首届免费师范生招生录取的时候,便开始用毛笔字书写录取通知书。今年的通知书上,学校的校训“厚德、积学、励志、敦行”、学生的姓名、录取专业、收件地址等均为毛笔字手写。4570多份通知书由八位离退休老教授和书画家题写,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已经60岁,最大者已是80高龄。

分析人士表示,相比电脑生成的冷冰冰的印刷体录取通知书,毛笔字手写录取通知书展示出的不仅仅是书写人的性情与修养、真诚与敬意的表达,更是倡导汉字书写的有效尝试。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仅是在校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携中华文明同行,不仅要把汉字书写继承下来,还应该把它们发扬光大。

其实,汉字书写与键盘输入并无矛盾,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对浮躁焦灼社会氛围的一种纠正,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提笔忘字篇4

有的人感到担忧,认为长此以往,对于母语的情感将会淡漠,汉字将遭遇“危机”。但假如真的是这样,这“危机”到底是什么呢?提笔忘字,是汉字的特殊性所造成。同样是使用键盘,没有听说有英文危机、法文危机。因为英文、法文是拼音化文字,在用键盘敲出一个英语词汇的时候,本身就是在书写和读音。

而汉字则不同。汉字的形体很重要,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重视汉字的书写,所以创造出书法艺术。对汉字来说,本民族的诸多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思维特性都凝聚在书写,亦即汉字的字形上。提笔忘字,忘记汉字的书写,到最后,汉字就变成与英文、法文一样的拼音文字,本民族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可能就此丧失。要说危机,可能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书写的困难是当今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危机的一个方面、一种反映。全球化在经济上体现为跨国公司,经济产业链的全球配置,在文化上则体现为西方文化,或者说是拼音文化的扩张。

因键盘的使用而引起的这一轮的汉字危机,也是一种现代性的危机。以键盘为标志的电子技术,是一种现代技术,它已经全面接管现代社会的运转,塑造了现代生活的面貌。放弃键盘,理论上在一个封闭环境(比如一个国家内部)也许可以做到——事实上,根本做不到。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了效率,放弃了与世界接轨,也就是放弃了“现代化”。

面对这种现象,从一些人开出的“药方”看,除了提高母语意识,在中小学普及书法课程,好像也没有太多办法。事实上,从小学习书法课程的一代人,成长起来后,仍然要进入键盘的世界,进入现代化生活,进入全球化。

如果加入历史的眼光,我们会发现汉字的危机存在历史的吊诡。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不少重量级的文化人物曾经非常激进地批判汉字文化,他们中有的人认为汉字与现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主张学校都要采用拼音文字;还有的人甚至主张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这些主张是激进的,因而,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这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对国家富强的强烈诉求在文化层面上的反映。汉字作为旧文化的突出代表,被当作进步的绊脚石,必须彻底地搬开,才能产生新的文化。在现在看来,这可能就是汉字的危机,可当时的人不这么看,不仅没有看作是危机,反而认为是革命,是变革的机会。

为什么对于汉字的几乎差不多的做法,在一个时期是革命,在另一个时期反而成了危机?我认为,这是因为时代格局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

在批判汉字、追捧拼音文字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落后和封闭的中国有被世界现代化潮流抛弃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激烈地批判本国语言,主张拼音文字,目的就是为了与世界接轨,搭上现代化的“班车”,赶上那一波全球化潮流。

而现在,中国已经在全球化潮流中,人们无处不在地享受着现代化的种种便利,键盘书写带来的此轮汉字危机,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体现在文字书写当中的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不被技术整合,因而可以说是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一种应激性反思。

提笔忘字篇5

[摘要]牛津英语课堂学习生趣盎然,但学习的效果及考试却不令人如意。原因是遗忘所致。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只有通过六种课后自主学习的方法来与遗忘作斗争,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牛津英语 遗忘 自主学习 学习效率

摘要:牛津英语课堂学习生趣盎然,但学习的效果及考试却不令人如意。原因是遗忘所致。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只有通过六种课后自主学习的方法来与遗忘作斗争。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字:牛津英语,遗忘,自主学习,学习效率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是不可能跟随在每个学生后面看着他们复习巩固的。所以只有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令他们能够在家里,课后进行有效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学习效果。笔者总结了六种自主学习方法:自默,错题,听练,过电影,笔记,真题。下面笔者就逐一讲讲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学习之一:自默环节――遵循“背、默、批、订、重”五字原则自默即自己默写。但要遵循5字原则:背,默,批,订,重。首先学生们必须将今日课堂所涉及的字词,句,篇章进行朗读“背诵”记忆,给自己规定一定的时间,正常情况下10分钟可以背出来。然后进行“默写”。这时候需要家长的监督和配合。因为大多数初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强,家长只要让孩子在关上书的情况下进行默写,之后进行校对即“批改”,没有校对就没有自我“订正”的行为,这五个字是一环扣一环的,循序渐进的。订正之后,很多孩子有可能是抄了一遍,或者几遍,有可能没有进入大脑,所以最后一个字“重”即“重新默写”所订正的字词,篇章是很有必要的。好,字词句过关了,语言的运用就有了基础,就如造房有了砖瓦一样。自主学习之二:巧用错题集每位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错,不出错是不正常的。人物完人,孰能无过。但如何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重蹈覆辙。就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它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要求学生们整理自己的错题集,并写上注释,以备后用。之前笔者总是要求学生们每次讲完一次练习,或一次试卷,就将及时错题连同答案,依据写好,一来避免遗忘,二来以备考试前,复习使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但后来又想出了更好的利用错题集的方法,即将错题整理成复习试卷,让学生们重新检测自己是否掌握了以往做错的题目。自主学习之三:听力练习但凡大大小小的英语考试。听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如果没有经常性地听各种不同的人说英语,考试时时不可能听力能够拿到满分的。但课堂上的时间有限,练习听力的时间有限,学生有必要在课外进行针对性的听力练习。听力练习的方法,形式多样。根据时间的宽裕与否,笔者在这里简单列举一些:每天利用手边学校发的课本和单词磁带进行听力跟读模仿练习,直至模仿得炉火纯青,一模一样。那么学生说起英语自信就满满,信心十足。每周可以做一套听力练习题,题型和中考一样,之后自我校对,自我理解听力原稿。每个国家规定假日看一部奥斯卡获奖英文原声电影,一来可以享受英语的美感,二来可以多多涉猎各种人物的读音。每个寒暑假,可以参加一些大型的国家交流活动,或市里的一些英语角。自主学习之四:过电影复习法建议学生每天睡觉前,盥洗时等不需要有意注意的时间,在脑海里回想一下当天课上所学和自己在家里所默写的内容,时间很短一下子就好。记得我有个朋友告诉我,他曾经在溺水,差点没命。但就是在那么短短的时间里,他把自己的一生像过电影一样重现了一遍。这说明过电影式的复习需要时间不多,但确实是很好的与“遗忘”这个敌人作斗争的极好办法。自主学习之五:笔记整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每日所学或每周知识要点有条理的整理出来,这个整理笔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知识很好的梳理过程,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复习方法。每天,每周,定期不定期的把笔记拿出来翻翻,读读,事倍功半。笔者在学生时期就常用这种方法,首先给笔记本编号页码,每个早读用5分钟左右看看笔记,前面的看得多的,几秒钟翻翻就过去,后面新的内容多花些时间读读,以此类推。长期以往,每个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的那一页都非常清楚。英语的学习也日趋进步,最终也就成了个英语老师。自主学习之六:精选习题――历年中考真题除了课上老师给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以外,临近中考很有必要做些真题。所谓真题,是通过许多有经验的名师精心研究,考虑学生及初中英语必须掌握知识等各方面综合因素而生成的中考题型。所谓是题目之精华。综上所述,课后的自主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英语学习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是对抗学习“遗忘”的有力武器。然而,以上提及的有效六种自主学习方法是取得最佳学习效率的根本保障。所以建议学生们有效积极地个性化地运用六种自主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提笔忘字篇6

【关键词】汉字 书写危机 书写能力 书写艺术

美国《洛杉矶时报》2010年7月报道称:“当中国人拥有手机、智能型手机、计算机这类电子工具越多,他们就越没有机会一笔一划地书写中文。无论是使用计算机打字或发手机短信,大多数中国人是使用一套罗马拼音系统,你只要打出这个字的罗马拼音,就会出现一堆中文字供你选择。这样的结果导致产生一种奇怪的新型文盲:书写困难,无法写。而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汉字正在遭遇现代化的侵袭,“提笔忘字”已成新一代中国人的困扰

因“键盘依赖症”而导致的“提笔忘字”现象在中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委托调查的结果显示:在2072名受访者中,83%的人承认自己有书写中文的困难。目前我国有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打字,“文字工作者”正在疏远手写文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了普遍现象,倘如此下去,国人的书写能力很容易退化,这是滋生“新文盲”的渊薮。当我们沉溺于多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却使汉字的传承出现了惊人的阻隔和断层。

在IT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早有学者提出了手写体会被电脑这个“本世纪最大发明”所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特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为电脑输入造成了手写体文字的退化。目前电脑和网络已经完成了对文字书写的初步夺权。与英文相比,汉字面临的冲击更大,因为电脑的使用让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日趋拼音化和字母化,这对汉字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存在最久的文字,同时还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鲁迅先生曾这样高度概括汉字的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汉字是完全不同于拼音文字的音形意三位一体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成为一门艺术的文字,会读不会写还算不上真正掌握了汉字。当国人只会打字而不会写字时,汉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的内蕴气质就已被丧殆尽。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五千余年而不衰,靠的就是方块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我们不能不担心,再过百年,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像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呢,还是像萨特所说的“纵情于虚无”?救赎汉字,摆脱这场文化危机,是我们当下刻不容缓的严峻使命。

汉字的实用性书写已让渡给电脑,应强化汉字的艺术性书写

要化解“提笔忘字”的汉字书写危机,首先要解决人们普遍存在的“搁笔”现象。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计算机、手机、打印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回望历史,从结绳记事到毛笔,从毛笔到钢笔,再到如今抛弃钢笔的计算机时代,我们的书写习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我们的书写变得越来越实用,这显然是与现代化、高效率的生活相适应,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使用电脑也决不能放弃书写,放弃书写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化,放弃“中华文化的根”。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坦然面对和接受汉字的实用性书写已经让渡给电脑的现实,又要紧紧握住自己的笔,让书写与我们相伴永远。

那么,艺术性书写的工具为什么不是人们曾经普遍使用的钢笔而是久废不用的毛笔呢?因为在以前的毛笔时代,我们曾经拥有辉煌灿烂的书法艺术,而在钢笔时代,虽然也有所谓的硬笔书法,但与毛笔书法相比较,笔画粗细均匀的硬笔,其艺术表现力则大打折扣。同时,毛笔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元素,是中国人独特气质的表现,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代表;而钢笔是西方的舶来品,只是在近代随着西学东渐,因其实用性强才取代了毛笔。诚然,中国书法(毛笔书法)与京剧、武术、针灸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中国书法在2009年9月30日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为书法参与当代生活、进行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所以我们更应该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毛笔书法具有巨大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力,可以解决“搁笔”难题

与硬笔书法相比较,毛笔书法具有巨大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力。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超越实用的局限而成为一门独特艺术,是由汉字的构成特点及其独特的书写工具等因素决定的。汉字结构的复杂性,使得中国书法在视觉上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其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堪称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同时,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又造成了书法线条的丰富变化。

毛笔书法还为书写者趣味与情绪的表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广阔的空间。早在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杨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是心灵的艺术,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写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因此,人们一旦对毛笔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此不疲,临池不辍,终身以之。即使偶尔中辍,也会心痒、手痒、技痒难熬,必欲书之而后快。北宋书画家米芾这样描述书法艺术的魔力:“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对此,也可以从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得到启示。事实上,类似“手写体的诅咒”的危机在日韩两国都发生过,而这两个国家也正是通过普及书法教育,从而有效化解了“提笔忘字”的难题。

在我国,目前书法只是少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执著坚守的阵地,虽然已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但仍无法挽回其日渐式微的颓势。中国人的生活似乎与这一古老的艺术渐行渐远。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学习书法没有任何实际好处,无怪乎在学校教育中,书法兴趣班远不如钢琴班、奥数班热门。如果中华民族对自身悠久的文化传统不予重视,长此以往,这样优秀的传统艺术就可能在中华大地上消失。对此我们应有一种文化忧患意识,用智慧和行动去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书法艺术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中国人的必备修养。

把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

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把书法正式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国内有识之士已经呼吁了多年。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欧阳中石、苏士澍、王明明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的提案,剖析了中国传统书写技艺被严重轻视的现象,提出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当代文化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书法教育。这一提案受到广泛关注,再一次引发在中小学校加强书法教育的讨论。

其实,早在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教育部2002年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就对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重要性、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书法应该达到的标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然而,目前的状况是:我国小学一至三年级有写字课,主要是硬笔书法,四至六年级是毛笔书法课,每周一节。由于写字课仅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置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就使得书法排斥在必修课之外(目前全国只有广东一省将书法列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少学校因此自降标准,使得书法教育形同虚设。

书法艺术一直是中国古代学府中的主要科目之一,是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栖息地。据《礼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书法即为当时教学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汉朝增设“书馆”;唐朝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亦列其中;从唐代开始,科举铨选人才即以“身、言、书、判”为标准,“楷法遒美”之“书”是铨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近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教育中也设有专门的习字课。由此可见,提倡书法教育只是重新让其回归课堂,这无论从帮助学生识字、写字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面临汉字书写危机的今天,更显得尤为迫切。

提笔忘字篇7

近期,两档关于说文解字的闯关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荧屏大热。《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称赞这两档节目: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在平时的教育中有意识地融入书法教育,让学生能在写作业的同时,养成书写汉字的好习惯,写好一笔字,将有效应对键盘时代的人们提笔忘字的尴尬,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几千年来,汉字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浩繁丰富的不同书体的书法珍品,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代代相传。

孔夫子时代,书法被列入“六艺”,成为学人的必修,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书法均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三字经》中提到:“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和爱护书法艺术,讲究“每为一字,各像其形”,甚至认为“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股”。 正因为如此:书法才成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为莘莘学子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感,几乎成为了他们表达文化和精神个性的一种寄托,成为他们最为普遍的,终身不渝的文化修养和精神享受。

然而,随着电脑时代的来临,千人一面的字母键盘书写功能成为一种新文化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习惯于使用电脑打字,电脑办公,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文化从业者普遍出现了提笔忘字手不能书的尴尬。书写不被社会重视,再加上学校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之途,书写教育自然也就被遗忘殆尽。被读书人视为“门面”引为骄傲的汉字书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流淌于文化人笔端的书写精髓渐行渐远乃至消失。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将书法列入中小学校课程,对小学三年级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书法教育的回归,作为学生学习主阵地的学校,对此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书法教育,关键在确立以书法育人的指导思想,达到“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目标,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让校园翰墨飘香,让学生在一笔一画的练习中感悟艺术之美,养成认真细心的品质,锻炼持之以恒的毅力,培育昂扬向上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书法教育,贵在坚持,须有长远的战略设想和阶段安排,要有一整套的教学机制,才能保证教有成效,切忌一曝十寒,时辍时续。作为学校,要营造一种气氛,使全校师生都能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书法教育。

提笔忘字篇8

1、利用多媒体识字

多媒体技术可将死板的方块字形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变成了有趣的形象。例如讲授《口耳目》一课,就是让学生认识12个象形字。在授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了课件,利用课件的动画将象形字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学生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字。如教学象形字“分”时,我用FLASH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个简笔画“一把刀把西瓜分成两半”然后逐渐变成象形的“分”,最后出现简体字“分”,在这种情境体验中,学生对“分”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不仅把“分”的字型牢记于心,同时对祖国的汉字文化也有了初步的感悟。另外利用动画情境,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

2、采用对比识字

由于汉字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征,因此,在教学当中采取对比教学尤为重要。很多汉字字形是可以拆开,加以拼组的。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部首之后,经过对比,就可以较快掌握其它形状相近的汉字。如“青”而至“清”“睛”“晴”,由“巴”衍生“把”“爬”,由“鸟”至“鸡”“鸭”“鹅”等。通过字义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把旧知识与新内容联系起来,“读、写、义”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其形符表意,声符表音。从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上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马”为例,在学生掌握了“马”字后,再教“妈、吗、码、骂”等字就容易多了。字形中有“马”这个部首,都读ma,再进一步解释字意。如讲“妈”字,因为妈妈是女人,所以有个“女”字旁,“吗”是说话时带出的尾音,所以要加个“口”等。再通过引导学生多组词,以强化记忆。

3、游戏巩固识字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4、指导学生阅读识字

所谓“阅读识字”的方法,就是通过听故事、说故事的途径理解熟悉课文内容和语言,然后根据记忆(或跟随老师或录音),尝试阅读课文,在阅读活动中和生字见面。通过一个阶段多篇课文的阅读,对一个个生字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达到识字的目的。“阅读识字”主要是在刚入学儿童不识字或识字量很少的情况下,在“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认汉字”等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汉字教学的方法。其识字教学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听后阅读,利用无意记忆熟悉汉字。第二阶段是利用有意记忆,分批强化识字。第三阶段是先识后写,逐步达到“三会”,那就是“会读、会写、会用”,同时开设扩展阅览课。阅读识字法遵循儿童的记忆规律,在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允许遗忘”,待遗忘率最高期过后再要求,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进行识字,充分开发了儿童的识字潜能。

5、结合日常生活识字

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创设识字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表上拼音,让学生轮流发本子,扩大识字量。还可通过“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古诗”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去想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这样,识字教学会变的很容易。

上一篇:情感美文范文 下一篇:诗穷而后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