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青春的诗范文

时间:2023-10-11 10:50:05

后青春的诗

后青春的诗篇1

近日推出新专辑《后青春的诗》的五月天,这次特别找到小说大卖的九把刀拔刀相助。本来只想请他写新专辑的乐评,没想到阿信第一次登门拜访,九把刀就对五月天的作品娓娓道来,两个同时代的创作人一见如故,甚至在阿信一说到专辑名称叫《后青春期的诗》时,九把刀就当场表明他脑子里已经有故事了,也决定这本有关五个死党的精彩故事就命名为《后青春期的诗》,大方同意把这本尚未出版的小说第一章让五月天的歌迷先睹为快。

虽然在决定“出头天”为首波主打的过程中,有人提出“闽南语歌没有大的市场”,但五月天力挺这首歌不但是这张专辑创作的第一首歌、也是最能代表五月天出道九年以来从未改变的“憨人”精神。他们坚持要和大家一起找回拼下去的力气,也一起面对金融海啸后的不景气。他们相信语言与音乐都应该是没有地域之分,也相信这首“出头天”会是五月天继“憨人”与“倔强”后,又一首大合唱的励志经典。

为了能精准呈现“出头天”返朴归真的原始感动,五月天邀请知名导演陈玉勋掌镜拍摄MV。一向只拍电影与广告的导演陈玉勋,八年前就与五月天结缘,只接拍过五月天“憨人”、“心中无别人”和周杰伦“园游会”等三部MV,为了说服陈玉勋导演愿意二度首肯接拍MV,五月天还特别带着“出头天”的DEMO首播给导演听,一句“永远等待那一日,咱可以出头”的歌词果然打动了也是性情中人的导演,终于答应为了八年前初识的这些老朋友重出江湖。MV内容安排五月天还是一样在台北的屋顶唱歌、还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打拼,讲出了面对经济衰退以及天灾的现实下,小人物还是期待有天还是能够出人头地的心声,由一路从默默打拼的地下乐队走到今天的五月天来诠释这样的歌曲,更是振奋人心。

1999年出道的五月天在“921地震”的隔年创作“憨人”,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五月天在“回到地球表面”演唱会上,以最简单的木吉他伴奏,为地震赈灾第一次唱出“出头天”,不只让现场三万人落泪,也透过连线,让全世界的歌迷体会到他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份。这次,五月天决定将这首歌捐出来。只要真的可以为大家打气,多做一点事,五月天都愿意提供“出头天”的词曲、录音著作权给大家无偿使用。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号称“最催泪的抒情歌”,由五月天公认的“本团第一忧郁小生”怪兽担纲男主角,演出高难度的内心戏。导演还特别力邀偶像剧《篮球火》女主角周采诗,跟怪兽一起挑战内心戏,出道前就为五月天拍摄过“香水”MV的她,接到邀约后不计酬劳的与五月天再续前缘。

后青春的诗篇2

【轩语】

人生呀总会又一次错过,一次擦肩,然后再相遇相识相知,颠簸中相濡以沫,平淡中相敬如宾。虽然一样会到达终点,但是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站,谁会在为你等候?

不禁情深意切的问一句,下一站你会在哪里?

告别了高三也就意味着我们告别了青涩,匆匆,锦年就这样那般的在我们眼角些许的褶皱里,在我们嬉笑言语奔三的年龄里。遗失?消耗?殆尽…。。在大学的某个酒醉的夜晚,带上一瓶酒后必备的“苹果醋”。在体育场的看台上做一些疯狂的事情,醒后的开心,醉中的疯狂,突然感觉自己很有学坏的潜质,于是想写下这些零散的文字,给那些不知名的自己。搁浅了一季的回忆,在这个人声鼎盛的八月重拾,一杯红酒配一电影,没那么简单?我想很简单…。罢了

情累了,就不在爱了。心累了,就不在关怀了。

那么我累了,是不是就可以在水穷之处,坐看风云乍起之姿

那么你累了,是不是就可以往事无关风月,在流舒的锦年里寂寞,寂寞了那盏曾为我,为你点燃的灯火

累了?搁笔三千繁华,在一片寂寞中笑对红尘坎坷,从此,从此之后不再为你点墨成痴狂!别再留念那些颂吟昨日的欢歌…。还有歌中提及的你我

是不是不曾相遇就不会有分离?是不是每个街角都会有未曾感知的美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总以为的刻骨不过浮生梦凉,你向左,我向右不是戏弄,不过是换了一场方式的再次相遇。若都蓦然回首便能看见自己的阑珊候火之人,那还要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就是百度那个不禁意间走失在我们回忆中的人罢了,像那个遥隔间的呼唤,多年前我不曾远离,多年后,我不曾忘记……你呢?会不会忘记?

十年,五十年,当我们四目相对忘记了彼此曾经的容颜,那个说过就算是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也要把彼此追寻的人呢?曾经的如花美眷,如今的留念变颜。如果我坐在流年的某个转角,就会描摹演绎这场最美的意外呢?我们青春的赌局,迷失在我们彼此的倒影之下了

后青春的诗篇3

1983年,正在读大一、年仅十九岁的潘洗尘创作了《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被他称为“青春呓语”的诗,将潘洗尘带入了诗坛。这首诗,首发在《中国青年报》,刊发不久即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诵。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这首诗,先后被《读者文摘》、《古今中外名言诗文汇编——中学生早读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等数百余种报刊、书籍转载和收录。2014年,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正式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三十年后的今天,面对同样追逐梦想、憧憬未来的青春学子,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读这首诗呢?我们要带领学生从诗中读出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9月初,在教学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带着高一的学生走进潘洗尘、走进《六月,我们看海去》的:

一、教什么、学什么

教什么、学什么,这是课堂教学的定位问题。我认为这首诗的教学,主要是达成三个目标:一是内容层面,即这首诗写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二是形式层面,即把握这首诗独特的“宣叙调性”;三是情感层面,即感受激情多彩的青春,在歌唱青春的旋律中,编织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1.内容层面,探究本诗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

2010年,《核诗歌小杂志》主编王西平曾经采访潘洗尘,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您的《六月,我们看海去》一直被誉为八十年代校园诗歌的经典,可是好多人始终不明白它成为经典的理由。对于这样的疑惑,有什么看法呢?这首诗一向被认作您的代表作,那么您认为它到底“代表”了您的什么?

潘洗尘是这样回答的:

《六月,我们看海去》严格上说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对于这首自己十九岁时的青春呓语,人们在当下对其有任何的评价甚至质疑,都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更何况我一直认为一首诗一旦发表,其实和作者就再也关系不大了。如果硬要说《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我的代表作,我想说她也只能代表我曾年轻过并对自己的人生也曾积极乐观过而已。

在潘洗尘看来,《六月,我们看海去》仅是他自己十九岁时的青春呓语,只代表了自己的青春和那些与青春有关的东西,代表了积极乐观的青春人生。

诗评家谢冕是这样评价《六月,我们看海去》的:“这是一首具有典型性的诗作。看海代表一种愿望。在那个时代是一种追求和渴望自由的象征。海是在遥远的地方,看海需要跨越广漠的大陆,要经历艰难的跋涉。这就出现了本诗开宗明义的经典性句子——看海去?摇看海去?摇没有驼铃?摇我们也要去远方——这诗句充盈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种浪漫主义的理想精神。‘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寻找新大陆,用自己的自信而坚实的脚印,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绚丽。那种对未来的热烈憧憬,那种满怀信心的等待和争取,都激起我们对于伟大的八十年代的深情怀念。那时他还有关于土地和爱情的歌唱,都一样地充满这种期待和追求。”

正如潘洗尘自己所说的那样:这首诗以“看海”为线索,“海”属于80年代一个“公共象征”。海容纳着学子们走向新生的憧憬和接受惊涛骇浪洗礼的渴望。这首诗通过“憧憬——活力——自信——探索”这样四个层面,反映一代学子积极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虽然不乏淡淡的忧伤,但总体上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2.形式层面,理解与掌握这首诗独特的“宣叙调性”。

何为“宣叙调性”?用诗人潘洗尘的话,是这样定义的:在80年代那个如歌似火的年代,不少大学生都沉浸在一种宣叙调里——以众多复沓的短语,缀联成绵长句型,在回环往复的急骤节奏中,宣泄着青春的意绪。这种新型的咏叹,当时被称为“宣叙调性”。

《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宣叙调性,典型地表现在以下四处:

首先,是强烈的音乐节奏。本诗多用省略标点的断句,组合成长句,在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旋律中,达到急促的火爆效果。如: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另外,还有大量叠字、叠词的使用,大大凸显了诗歌的音乐之美。

其次,是巧妙组接。飘荡的长发与《蓝色的多瑙河》组接,这是视觉与听觉的组接;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这是空间与时间的组接;小雨拍打与外婆叮嘱组接,这是触觉与听觉的组接;海天苍茫与心灵空旷组接,这是内外宇宙的组接。还有拈连和回环往复的使用,都使本诗的音乐性分外丰盈。

再者,是“ang”韵一押到底。“ang”韵母发声为后鼻部位,声音洪亮,故读来满口高亢、铿锵有力。

最后,是说唱味道浓。由于采用简短口语,配合快速节奏,故带有某种布鲁斯式的情调,展现说话中的“音符运动”,或歌唱中的讲话效果。

3.情感层面,感受青春,实现成长。

在把握了诗歌内容与诗人情感后,在诵读与品味中,让同是处于青春涌动期的高中生,去感受激情多彩的青春,使他们在歌唱青春的旋律中,编织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二、怎么教、怎么学

教学这首诗,要达成上述三个目标,应该以朗读为基本手段,以问题为导引,透过文字表面,逐步深入,最终把握本诗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掌握本诗独特的外在形式;从而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1.在诵读中品味。

首先,开宗明义,明确朗读是学习、理解诗歌的基本手段,也是解读诗歌的有效途径。

接着,简单介绍诗人潘洗尘,突出其写这首诗时正在读大学一年级,年仅19岁,正和在座的高中生们年龄相仿这一特点,以激起学生的崇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想要诵读本诗的热情。

然后,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指名朗读,之后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诵读指导,如断句停顿、轻重缓急等。在反复诵读中,带领学生品味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2.问题导引,步步深入。

在文本解读阶段,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引,带领学生透过文字表面,逐步深入。

①诗人为何要看海去?

明确:原因有三:生长在北方、不安于现状、向往期待未知世界

(可从这些诗句中看出:“尽管生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意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②大海是怎样的?

明确:浩瀚、壮阔、遥远

③为何要在“六月”去看海?

明确:六月不单是一个季节,也是青春的代名词。

④以诗人为代表的“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明确:“我们”是一群“青春、有活力、自信、敢想敢闯”的年轻人。

(从这些句子中可感觉到:“我们年轻”、“风风火火”、“精力旺盛”、“欢欢乐乐匆匆忙忙”、“相信自己的脚步就象相信天空”、“东奔西闯狂妄自信”)

⑤大海象征什么?

明确:大海象征理想,象征光明的所在。

⑥看海去其实是表示?

明确:“看海去”表示一种探索精神。

⑦题目什么句子?表达什么?

明确:题目是祈使句,表达青春的呼唤。

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以问题为导引,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生本碰撞中,逐步深入,教师作适时点拨,及时介绍相关背景,适当拓展延伸。

3.激发创作,鼓励尝试。

青春是一首诗,十八九岁正是花样的年华,正是写诗的年龄。海子、舒婷、食指、徐志摩等优秀诗人,无不在这个年龄创作了不朽的佳作。潘洗尘说:“写作是保持自我对话的秘密路径,诗歌就在我们日常的经验与氛围里。”

教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处于“恰同学少年”的高中生尝试诗歌创作。

后青春的诗篇4

此次群展聚焦在南京出生或长期居住南京的青年诗人,90后占了一半以上。从2014年5月中旬到6月上旬,《青春》杂志社官方微博、《青春》杂志社微信公众平台、“押沙龙”微信公众平手推出了炎石、陈文君、林侧、兰童、顾星环、风卜、木豆、王彦钧、李扬、焦窈瑶、金周、朱慧、王帅、杨万光、熊森林等15位南京青年诗人的作品,致力于呈现南京青年诗人的群体肖像,引起许多同道的赞誉和讨论。2014年6月21日下午,这批诗人中的13位与《青春》杂志社执行总编辑育邦,以及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老师何同彬,在金陵书苑成功举行朗诵会。朗诵会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慕名赶来的粉丝。众诗人与粉丝们争相阅读自己或诗友们的作品,引来金陵书苑的其他顾客和过路者的围观,甚至有陌生的顾客也主动加入朗诵,共同分享这场朝气蓬勃的文学盛宴。

朗诵会还印发了《“夏天盛极一时”南京青年诗人群展》朗诵手册,收录了此次群展15位青年诗人的简介和诗选。综观这些诗人的作品会发现,虽然共处一座城,各人却都有自己的风格,几无重复,这在以城市为单位集结的诗人群体中并不多见。该手册由这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青年诗人炎石和青年诗人、小说家熊森林共同策划、编辑,由本次群展诗人之一、专业书籍装帧师李扬设计。手册简洁精美,封面以一支填满大脑的冰淇淋为图,充满令人惊奇的隐喻。手册序言由南京大学文学院的80后青年教师何同彬撰写,俏皮却坦诚,以嘲讽加自嘲的笔调简述了中国诗歌现状和诗人身份的尴尬,同时也肯定了此次群展诗人的创作水准:“这个册子里面很多的诗歌把南京那些40岁以上的诗人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品甩出一百个街区。”何同彬在朗诵会现场也亲自宣读了这篇序言,这使得现场笑声与掌声不断。

在朗诵会之后的晚宴上,青年诗人们济济一堂,百无禁忌,畅所欲言,以极大热情表达了自己对诗歌或者文学的见解。他们评价彼此作品的优劣,甚至引起激烈的讨论和争辩。他们纷纷表示,这种交流对提高大家的鉴赏和创作能力裨益甚大。

本期《青春》杂志已选择此次群展的部分作品刊出。

后青春的诗篇5

关键词:芳草;柔肠粉泪;别情离恨;旅思乡愁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70-02

中国诗歌讲究含蓄隽永的意境美,而意境的营造往往要借助特定的意象,因而中国的诗歌向来注重意象的使用,古诗词尤其典型。

春风骀荡,万物复苏。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小河,吹“青”了绵绵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的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自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后,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草”就与离情别恨结了缘,就如同“柳”留人,“雁”捎书一样,“草”也演变成了一个思乡惜别的典型意象。

一、春草碧色中的柔肠粉泪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开头从“河畔草”起兴,再借草之绵长喻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无尽思念。丈夫很久没回家,“我”这个满怀离绪的妻子,看到河边的草发青了,节序推移,更触愁思。青草沿着河堤延伸得很远很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由草色的绵绵,想起河堤上那条通向天涯的道路,想起那个踏着这道路远去的心上人。“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的《苏溪亭》边,野草茁壮生长,遍地青青。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为下文倚栏人渲染了环境气氛。在东风的吹拂中,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漫漫青草,触动了思妇内心的隐忧,叹游人不归,佳期错过。倚栏人的无端惆怅,不尽哀愁,都在了这一川烟草里,这漫漫的春草,都幻化成了思妇绵绵不绝的情思,也成了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数次抚起那束风中的草,又无数次给那束草起满相思的名字。

二、大地春回时的别情离恨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专写草的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堪称草诗中的典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原上春草茂盛,一年一度枯萎后又返青,连绵不绝。野草生命力极其顽强,野火燃烧不尽,春风一吹又吐绿生长。伸向远方的芳草蔓延在古道上,阳光照耀下草色青翠。又要送别友人了,别情犹如春草蔓生,无边无际。这是一首咏物送别诗,前四句写草,暗喻送别,后四句写别,不离春草。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是如此迷人,然而在这诗一样的背景下,却是令人惆怅万分的送别之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时此刻,似乎这芊芊芳草的每一个叶片都饱含着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点绛唇》林逋)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的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意,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中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宋・秦观《八六子》)此词当是词人从扬州回高邮时路过斗野亭所写。“恨如芳草”两句,与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非常相似。茂密的芳草,无边无际,铲尽了又生出来,以此形容离恨的缠绵无尽,非常富于形象性。词的发端贵在突兀,这几句因此被《宋四家词选》称为“神来之笔”。

三、斜阳遥天外的旅思乡愁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这是远离故乡,空斋独坐的韦应物,在寒食凄冷的氛围中,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诗句是明写,语意实;楚辞中的则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多么明媚的春光,多么迷人的春景,然而当崔颢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眺望汉阳城,这萋萋芳草牵出的却是作者乡关何处、归思难尽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因为“人言落日尽处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范文正公在用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后,又用“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春回而人不归,秋去而人难随。这里的芳草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注目望乡的游子难以为怀,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也就怨不得范文正公用“无情”二字指斥它了,词人由写景自然隐透出乡思离情。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古人笔下,草诗屡见不鲜,又屡见屡新,以草歌咏、寄赠、送别、言志,所涉及的题材和内容极为广泛。“芳草”历来也是相思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后青春的诗篇6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旋律优美,高吭响亮的歌。这首歌,无论是浅唱还是低吟,都能让人沉醉,让人遐想……

青春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艳丽夺目的画。看这幅画,如看青山,如看秋水,总也看不尽,看不够……青春无烦恼,不言愁。我喜欢辛弃疾的诗“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没有愁,所以便不识愁的滋味,所谓的愁绪满怀,多愁善感,那是无愁的独特的青春的表现。在青春的眼中,愁是属于成人的。属于李白,杜甫这些文人骚客的。

青春不言败,我喜欢“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因为这是对青春的一种礼赞,对青春的一种放歌。是的,青春不言败,青春无敌。青春是人生的阶段,青春是不固执,不偏激,不保守,不僵化的时代。

青春时代,是人生大放光彩的时代。

后青春的诗篇7

作者:鲸向海

出版社:麦田

出版日期:2009年5月

几乎忘了这件事,刚刚重翻之前写的文章才警觉发现(而不是想起):鲸向海是当年中文界第一份网络原生报“明日报”第一届个人新闻台比赛的第一名。而这个比赛是经过读者票选和评审共同选出的,竟然选出了一个写现代诗的新闻台,真是不可思议的传说,而我是在那时才知道鲸向海的。不久后鲸向海出了第一本诗集《通缉犯》,从此我堕入有鲸之海。

《通缉犯》三年多后而有《精神病院》,《精神病院》三年多后而有《大雄》,三本鲸向海的诗集,构成当代台湾现代诗界年纪三十上下最受瞩目诗人的灵活身段。《通缉犯》严谨地以编年史方式扫瞄一位首次出版诗集的网络世代诗人的代表作品,有助于当时不是从BBS或个人新闻台认识鲸向海作品的读者快速理解诗人的创作脉络。《精神病院》则是我个人认为标出当代台湾现代诗集出版高度的作品,从创作、编辑、美术,无一不精,三者都攀到高峰却又相互配合得恰到好处。《大雄》则承续《精神病院》的编辑概念,但妙处在于鲸向海作品的侧向:青年诗人稍微转了个身,放大了过往作品当中“善用当代口语”与“化俚俗为诗意”的独到能力。

诗意,到底由何而生?大部分的人想到诗,自然就会筛选出一些字眼,觉得这比较像诗,或是诗该有怎样高雅的句子。我猜鲸向海在他号称从国小便在日记本写诗的时代,早已实验过无数次,因此后来发表结集的作品,他便向我们示范,诗意的产生不是依赖特定的文辞语句。鲸向海不断将各种浅俗甚至次文化的用语放入作品中,而且诗意盎然。比如:

今天的海好美呀

对一只猫

默念三次阵阵温柔小潮红

突然下车折返

想去你家

把你扑倒

(《这位同学》节录)

鲸向海说不定是第一位在印制出版的诗集上写上“想去你家/把你扑倒”的诗人。然而这段诗,浅白者有之,但他真也擅长营造意象的勾连,让想象随语句跳跃,然后停顿在坦直的动作上。无比可爱。

也许“可爱”是鲸向海身为诗人的主要质地。曾听说,写了文章才能成为作家,写了小说之后才能成为小说家,但是诗人却不一定要有诗作才能当一个诗人。这是很玄妙的说法,当然也是间接讲述“诗”独特于其他文学类型的性质。在我看来,诗人先于诗作,对于鲸向海来说是成立的,他的这种“可爱”(不管是不是装的,嘻嘻)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憨直、理直气壮,甚至是任性的可爱点。如果你的家人、情人或配偶任性,那会是灾难,但如果诗人在作品中任性,那么遥远的距离就成就了可爱的美感。

第一次见你时

怕怕的

怦怦跳之心

仿佛随时会死

明知

那拥抱(有雷)

乱入

(《有雷》)

下一位也是没用的

下一位只会让你客满,不会为你不满

下一位至少不会,在深夜

为你刻录

……

下一位不会晴空万里为你

阻挡冰山,飞鸟屎。下一位不会

不会为你逃兵,不会为你缩小腹,为你赤足狂奔

追回夜晚的垃圾车。下一位

……

(《下一位》节录)

最最任性而可爱的,就是这首:

紧紧拥抱

跳下去就没事了

万一还是有事

没跳过怎知

我们没错

纵使低级

还在某种水平之上

(《水平之上》)

这种可爱任性的诗意,相当程度地变成鲸向海多元作品中的一个独特质地,在网络上发表时,也可从与读者的互动中看出网络读者对于这类作品的喜爱。显然大家对于如此浅白通俗再加上网络用语的作品却仍能传递诗意感到惊喜。

这样的任性可爱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拓展写诗领域的野心,当然鲸向海不会承认这一点,他会说是这样有趣、如此好玩。如果拼凑刚刚我给鲸向海作品下的各种标签:“可爱”、“憨直”、“任性”、“有趣”、“好玩”,那另一个可以确定地提出来当特色的,就是“青春”。鲸向海当然年轻,但比他年轻的后浪更多,而且身为医生,一定被要求要稳重、成熟,但不管人或诗,鲸向海总是透着永不停歇的青春期特性,即使他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三十四岁也无法触及的十七岁代表作――/就是那个初吻/使我突然读懂了诗。”但这种提及年龄的伤逝感,是为了更加突显青春期。

由《通缉犯》、《精神病院》、《大雄》三本作品集一路读下来,你完全不会感觉这些作品创作时间超过十二年以上,反而觉得越来越青春,感觉越来越可爱,年轻到甚至拿“大雄”来当诗集标题。漫画中的大雄就是永远的小学四年级,这是在青春期之前的童年期(但鲸向海比较不属于童年,而是青春期),漫画中大雄有许多故事,时间当然流动,只是每一年都是同一年,每一次暑假都是同一个。如此隐喻,再明显不过。即使在跋里,鲸向海刻意扯上大雄宝殿,似乎宝相庄严无视青春,但他在《诱僧》这首诗里面却这样写:

一瞬之间,没有矫情

可以对任何鬼怪诚实

就是所谓顿悟了吧

肩挑过一座座沉重的庙宇

掩不住温暖多汗的身躯

再往前走

就是雄壮的佛祖了

将佛祖与“雄壮”、“温暖多汗的身躯”连结,即使大雄宝殿也青春无敌。这种青春感,当然也是由鲸向海诗作中不断出现的“青春肉体”所构成,他毫不避讳地将肉体、性、爱放入诗中,却依然可爱动人,依旧是清纯的青春之恋(只是电检时会被喷雾)。如何能够呈现性、爱但又纯洁,这就得靠诗人的质地吧。你只能鼓掌,但不要质疑掌声。因为我怎样都觉得这样的诗句超级色,又超清纯:

泳裤边境日光湍急

熔岩巧克力

在翻身之际

偶然相撞一起,重新

回到了肌肉的主题……震颤

……

对了,上次见面

忘记向你表明胸肌

而今我穿着泳裤一无所有

带着仅存的想象力

在崖上踱步,旋转,迟疑

(《青年公园泳池所见》节录)

于是买了哑铃

锻炼体魄

(这种事情,也只敢告诉你)

把哑铃摆在胸膛上

把你摆在心上

锻炼就开始了

(《锻炼》节录)

无敌青春、无比清纯,也许在我这么写后,鲸向海就决定要丢开青春质地,因为我猜他会觉得被说出来就不好玩。所以,

诗人

收到我的MSN离线留言,和

密噗了吗?

约你唱歌,阳明山上的

缭绕温泉

所有的樱花都一起登入

离线状态

有人爱大,某些人爱雄

后青春的诗篇8

作为《文化与诗学丛书》之一种,李春青先生的《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一书,通过一个典型的学术个案,为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近年来力倡的"文化诗学",在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两方面作出了具体的演示。

在该书"引言"中,春青先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将诗学话语与学术话语平行置于普通的文人心态之上进行对比,看一看二者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在各自的话语系统形成过程中它们又有这样的内在联系。并言之所以如此,目的是为了揭示宋代诗学观念所蕴含的丰富的非诗学的社会文化内容,以及梳理这种诗学观念生成的学理轨迹,最终借助于对宋学基本旨趣的阐释,寻觅出宋学与宋代诗学共同矗立其上的深层的意义生成模式。笔者以为,这实际上体现了春青先生欲从文化史和学术史两个维度来审视、阐述宋代诗学的意向,而从该书作为《文化与诗学丛书》之一种,以及从宋代诗学观念生成的历史语境两方面来看,这种研究视角的选择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首先,"文化诗学"之用意,即就是意欲通过文化与诗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析解出一些更加深层次的东西来,用春青先生的话语来说这个东西就是"深层意义生成模式",而这正是理论研究所必然要求的一种品格,庸浅的历史现象复述与深刻的历史意蕴析解之区别正在这里。其次,宋代诗学的"文化"含量确实非同一般,宋代诗学话语是在与这一时期的哲学、史学、宗教、伦理话语的交融、互渗、相互转化和彼此触发的过程中展开的,如果割裂宋代诗学与宋代学术文化的共生关系,仅仅就诗学而谈诗学,则所见者甚微少,便担当不起"文化诗学"这一名目。于此,笔者完全同意春青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应该成为一种文化研究的看法。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观念和范畴体系与其它文化学术话语之间是一种共时性展开的关系,如果离开了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整体把握,便无法准确地体知古代文论的观念和范畴的精神、义理。而这样一来,春青先生所进行的"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便成为对宋代诗学观念的一种原生态描述和整体性解析。我们之所以肯定春青先生的研究方法,正在于他的方法论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之间,确实押韵合辙而无比妥帖。

我们注意到春青先生所使用的"宋学"这一范畴,实际上涵盖了与宋代诗学有牵涉的宋代的文化、思想、学术等诸多门类,而在对此的观照中,又紧紧扣住"宋学"影响宋代士人文化精神特征形成这一关键点,并以为在"宋学"影响下形成的宋代士人的以儒家的修身养性之学为基点、格物致知而辩言入理、经世致用而关心世事,以及坚守思想学说的自信原则等精神特征,完全贯彻到了他们的文学观念的建构之中,并由此而决定了宋代诗学的价值旨趣。应该说,这一结论之得出,是春青先生长期精研宋代思想文化和艺文典籍,以及长期浸沉于宋学、宋艺之中的结果,正因其平实,方为体贴入微,与那些新讹的命名式言说不同,在于其中充盈着学术诚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所谓人文学术方法无所谓新旧之别,有学养根柢,有学术诚信,酿造到火候,左说右说,横说竖说,皆成学问,否则任啥也不是。此为题外之言。

在研究工作的具体展开中,春青先生将宋代的文论与宋代的学术文化视为一个具有共同生成机制与深层意义结构的彼此相连的整体,因此在析解文论观念和范畴时注重从"宋学"话语中寻找其根源与演变轨迹。同时又扩展研究的疆域,除诗文评论之外,又将整个宋代的文化学术纳入视野,对这些非艺文类的话语系统中所潜藏着的诗性话语或影响着诗性话语生成和展开的因素亦高度关注和精心理会。这样,便形成了该著以总论与分论结构成篇的特点。在"总论"篇中,先阐述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态,以及"宋学"的诸如"心"、"性"、"诚"、"敬"、"思"等基本思想旨趣和核心范畴,然后讨论宋代诗学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并进而梳理出了"宋学"对宋代诗学的的一般影响的若干重要方面。在"分论"篇中,对各家各派的体知,一般也是先描述他们的文化精神特征,然后分析他们的学术旨趣,然后探讨他们的诗学观念。这实际上就是认为,宋代士人的文化精神和学术旨趣是他们建构自己的诗学话语之前提与基础存在。这样的经营,不但有助于研究工作在指述和阐释功能方面向对象之更隐秘微妙处延伸,从而强化学术研究的解蔽功能,而且又保证了这一研究的性质既是文化的,又是诗学的,以及春青先生目中的研究对象既是文化的,又是诗学的。在文化的与诗学的之过程中,实现文化与诗学的圆融自洽,是该著的最大成功之处。当然,如果在"分论"篇中将欧阳修之前的宋儒们的话语也予以论析,应该说也是"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的题内话语。

上一篇:英文名字女孩范文 下一篇:多读书的好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