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青春期的诗范文

时间:2023-11-12 16:02:04

后青春期的诗

后青春期的诗篇1

“青春回眸”意在不忘青春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高洪波在“青春回眸”诗会开幕式说,诗歌本质上是属于青年的,因为年轻人拥有才思如泉涌般的诗情。因此,我们要对青春回眸,要对人生、自然、命运甚至宇宙有所思考。他还以“青春岂堪再回眸,折柳赋诗几春秋”、“青春不负登临意,唯叹诗友皆白头”、“人虽老去关山在,来路细察自扪心”等即兴创作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

雷抒雁、王燕生、唐晓渡、刘希全、周所同、王小妮、徐敬亚、张学梦、大解、杨牧、孙晓杰、贾真、郭新民、华万里、孙武军、刘向东、张新泉、车延高等参加了本届诗会。《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介绍说,“青春回眸”诗会意在不忘青春,与“青春诗会”相呼应。参加者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曾经参加过“青春诗会”的诗人,另一部分是虽未参加过“青春诗会”、但现在保持着旺盛创作力并在诗歌领域卓有建树的诗人。通过回眸青春,30年来的诗歌发展轨迹将得以展示,老中青三代诗人队伍亦将借此得以凝聚。据悉,“青春回眸”诗会今后将每年举办一届,诗刊社希望将其打造成为继“青春诗会”之后又一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诗歌活动。

当代诗歌30年值得回顾

本届“青春回眸”诗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举行了当代诗歌30年座谈会。与会者愉快地回顾了当年自己参与“青春诗会”的情景,并就诗歌现实与青春的关系、当代诗歌30年的发展变化等话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作为首届“青春诗会”的参与者,王燕生谈到,当代诗歌的30年是值得回顾的。“青春诗会”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会,标志着中国诗歌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中国诗歌的创作队伍开始向知识化转移。他希望诗人们能以真诚的态度面对世界、社会、历史和人生,写出自己对生命本身的感悟,同时继续倡导诗歌传统中美好的因素,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暖意。孙武军表示,无论是回眸还是前瞻,诗都使人青春无边。当年的诗人们对诗歌虔诚的热爱、对思想的追求、对诗歌语言艺术形式的探索,这一切永远都不会过时。杨牧认为,当代诗歌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是吻合的。我们对诗歌要充满期待,但诗歌创作一定不能急躁,要再认真一些、慢一些、稳一些。王小妮着重论及社会环境对诗歌发展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保护个体、保护不同、保护异己,才能促进诗歌的发展。

大解将当代诗歌30年的变化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诗歌精神变得更加内敛,逐渐收缩到个体。从朦胧诗为一代人集体发言,到之后诗歌个人意识、生命意识、身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个人从精神上被彻底肢解。二是诗歌的表达方式从抒情向叙事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抒情诗在社会属性层面还尚未向个人回归的时候就被中断并走向了私密叙事,诗人浪漫的情怀并没有得到完全释放。三是诗歌的语言从书面语向口语转变,鲜活的口语为诗歌注入了活力,也使得叙事成为可能。徐敬亚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出现诗歌的热潮,甚至到现在都未完全结束。为什么这种热潮恰恰是诗歌而不是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这是值得思考的。现在的很多诗歌缺乏诗意,写诗和读诗的人往往都心不在焉,使诗歌降低为普通的信息,失去了原有的深刻性和感染性。

后青春期的诗篇2

    作为《文化与诗学丛书》之一种,李春青先生的《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一书,通过一个典型的学术个案,为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近年来力倡的"文化诗学",在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两方面作出了具体的演示。

       在该书"引言"中,春青先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将诗学话语与学术话语平行置于普通的文人心态之上进行对比,看一看二者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在各自的话语系统形成过程中它们又有这样的内在联系。并言之所以如此,目的是为了揭示宋代诗学观念所蕴含的丰富的非诗学的社会文化内容,以及梳理这种诗学观念生成的学理轨迹,最终借助于对宋学基本旨趣的阐释,寻觅出宋学与宋代诗学共同矗立其上的深层的意义生成模式。笔者以为,这实际上体现了春青先生欲从文化史和学术史两个维度来审视、阐述宋代诗学的意向,而从该书作为《文化与诗学丛书》之一种,以及从宋代诗学观念生成的历史语境两方面来看,这种研究视角的选择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首先,"文化诗学"之用意,即就是意欲通过文化与诗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析解出一些更加深层次的东西来,用春青先生的话语来说这个东西就是"深层意义生成模式",而这正是理论研究所必然要求的一种品格,庸浅的历史现象复述与深刻的历史意蕴析解之区别正在这里。其次,宋代诗学的"文化"含量确实非同一般,宋代诗学话语是在与这一时期的哲学、史学、宗教、伦理话语的交融、互渗、相互转化和彼此触发的过程中展开的,如果割裂宋代诗学与宋代学术文化的共生关系,仅仅就诗学而谈诗学,则所见者甚微少,便担当不起"文化诗学"这一名目。于此,笔者完全同意春青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应该成为一种文化研究的看法。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观念和范畴体系与其它文化学术话语之间是一种共时性展开的关系,如果离开了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整体把握,便无法准确地体知古代文论的观念和范畴的精神、义理。而这样一来,春青先生所进行的"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便成为对宋代诗学观念的一种原生态描述和整体性解析。我们之所以肯定春青先生的研究方法,正在于他的方法论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之间,确实押韵合辙而无比妥帖。

       我们注意到春青先生所使用的"宋学"这一范畴,实际上涵盖了与宋代诗学有牵涉的宋代的文化、思想、学术等诸多门类,而在对此的观照中,又紧紧扣住"宋学"影响宋代士人文化精神特征形成这一关键点,并以为在"宋学"影响下形成的宋代士人的以儒家的修身养性之学为基点、格物致知而辩言入理、经世致用而关心世事,以及坚守思想学说的自信原则等精神特征,完全贯彻到了他们的文学观念的建构之中,并由此而决定了宋代诗学的价值旨趣。应该说,这一结论之得出,是春青先生长期精研宋代思想文化和艺文典籍,以及长期浸沉于宋学、宋艺之中的结果,正因其平实,方为体贴入微,与那些新讹的命名式言说不同,在于其中充盈着学术诚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所谓人文学术方法无所谓新旧之别,有学养根柢,有学术诚信,酿造到火候,左说右说,横说竖说,皆成学问,否则任啥也不是。此为题外之言。

       在研究工作的具体展开中,春青先生将宋代的文论与宋代的学术文化视为一个具有共同生成机制与深层意义结构的彼此相连的整体,因此在析解文论观念和范畴时注重从"宋学"话语中寻找其根源与演变轨迹。同时又扩展研究的疆域,除诗文评论之外,又将整个宋代的文化学术纳入视野,对这些非艺文类的话语系统中所潜藏着的诗性话语或影响着诗性话语生成和展开的因素亦高度关注和精心理会。这样,便形成了该著以总论与分论结构成篇的特点。在"总论"篇中,先阐述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态,以及"宋学"的诸如"心"、"性"、"诚"、"敬"、"思"等基本思想旨趣和核心范畴,然后讨论宋代诗学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并进而梳理出了"宋学"对宋代诗学的的一般影响的若干重要方面。在"分论"篇中,对各家各派的体知,一般也是先描述他们的文化精神特征,然后分析他们的学术旨趣,然后探讨他们的诗学观念。这实际上就是认为,宋代士人的文化精神和学术旨趣是他们建构自己的诗学话语之前提与基础存在。这样的经营,不但有助于研究工作在指述和阐释功能方面向对象之更隐秘微妙处延伸,从而强化学术研究的解蔽功能,而且又保证了这一研究的性质既是文化的,又是诗学的,以及春青先生目中的研究对象既是文化的,又是诗学的。在文化的与诗学的之过程中,实现文化与诗学的圆融自洽,是该著的最大成功之处。当然,如果在"分论"篇中将欧阳修之前的宋儒们的话语也予以论析,应该说也是"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的题内话语。

后青春期的诗篇3

【关键词】诗文艺术;瓷器装饰艺术;应用

瓷器上的诗文艺术肇兴于唐代的长沙窑。长沙窑又称铜官窑,因地处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而得名。长沙窑创烧于中唐,兴盛于晚唐,衰落于五代时期,是我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烧造青釉褐彩的釉下彩绘瓷器而闻名于世,在我国釉下彩绘瓷史上占有里程碑地位。诗文艺术在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应用由长沙窑所创造,是长沙窑瓷器重要的装饰形式之一,仅《瓷器上的诗文与绘画》一书就收入有“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后岁迎新岁,新天接后天。元和十六载,长庆一千年。”“二月春豐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色好,能饮一盃无。”“主人不相识,独坐对林全。莫慢愁酤酒,杯中自有钱。”“一双青鸟子,飞来五两头。借问舡轻重,附信到扬州。”“去岁无田种,今天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备酒还逢酒,逃盃反被盃。今朝酒即醉,满满酌将来。”“终日如醉泥,看东不辨西。为存酒家令,心里不曾迷。”“一日三场战,离家数十年。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人归千里外,心尽一杯中。莫虑前途远,开帆逐便风。”等数十篇,多为五言绝句。继长沙窑之后,将诗文艺术发扬光大的是磁州窑。磁州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因宋代时隶属于磁州,故名磁州窑。磁州窑创烧于北朝,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窑火不断。早期磁州窑以烧造青瓷为主;中期即宋元时期,是磁州窑的鼎盛时期,以烧造白地黑花的釉下彩绘瓷器为主;明代开始磁州窑走向衰落,清代晚期和民国年间,在景德镇窑的影响下,磁州窑烧造有少量的青花瓷器,但直至今日,白地黑花的釉下彩绘瓷器依旧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品。

诗文装饰是磁州窑白地黑花釉下彩绘瓷器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唐代的长沙窑相比,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长沙窑为青釉褐彩,而磁州窑则为透明釉黑彩。虽然有人认为磁州窑的诗文装饰源于长沙窑,但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很难产生直接联系,不排除磁州窑窑工见到长沙窑制品后,无意而为之;或完全源于部分文人的“戏墨”。磁州窑瓷器上的诗文既有唐诗又有宋词,还有元曲,可谓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堪称“一部简本的唐宋元文学史”。如唐诗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时难年荒事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途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附释:时余游颍川,闻官兵南窜,观路两旁骨肉满地,可叹,可叹。为路途堵塞,不便前往,仍返原郡。又闻一片喧哗,自觉心慌,思之伤心悲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只有作诗,少觉心安。余困居寒城半载,同友修枕廿有余。时在绍兴三年(1133)清河望日也)”。“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在月明归。”“细雨鱼儿跳,微风燕子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宋元诗词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点绛唇咏春草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菩萨蛮落花闲院春衫薄,迟日恨依依,梦回莺舌弄,邮便问人羞。”“满庭芳无题香霭雕盘,寒生冰注,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转日,余韵上幽阳(尚悠扬)。人间,何处有,司公惯见(空见惯),应谓寻常。坐中有狂客,恼乱愁肠。报道金钗坠也,十指路(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赴(赋)高堂(唐)。调寄满庭芳。”“如梦令为向东波(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等。元曲有“风波实怕,唇舌休卦(挂),鹤长鹤(凫)短天生下。劝鱼(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鱼(愚)话,得道多助失道寡。渔(愚),也在他;贤,也在他。山坡里羊叹世”;“晨鸡初报,昏鸦争噪,哪一个不在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上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不见了。调寄山坡里羊•叹世”;“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大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悔后晚。

病患过关,谁救得贪心汉。朝天子”等。除了磁州窑外,将诗文艺术在瓷器上发扬光大的还有景德镇窑。景德镇窑将诗文艺术应用于瓷器装饰始于元代,如高安窖藏元青花高足杯上的“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和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的元釉里红诗文碟上的“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等,但数量稀少。景德镇窑大规模将诗文艺术用于瓷器装饰始于明末清初,如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藏明崇祯青花开光扇面诗画纹盘上的“丹凤来仪宇宙春,中天雨露四时新。世间好事惟忠孝,臣报君恩子报亲。”(该诗还同时出现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明崇祯青花和尚寒山诗文碟和故宫博物馆藏清中期田黄石浅浮雕“秋江待渡”石章上)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清顺治青花人物故事诗文盘(有学者认为该盘的年代为明崇祯时期)上的“春风酒一壶,夜月琴三弄。古今罕曾无,试听钱塘梦。”等。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窑诗文艺术在瓷器上的应用达到鼎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可谓一杯一画、一杯一诗。如香港徐氏艺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一月杯画水仙,诗云:“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凌波上大堤。”二月杯画兰花,诗云:“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三月杯画桃花,诗云:“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四月杯画牡丹,诗云:“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春。”五月杯画石榴,诗云:“露色珠卯印,香风粉壁遮。”六月杯画荷花,诗云:“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七月杯画兰花,诗云:“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八月杯画桂花,诗云:“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九月杯画,诗云:“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十月杯画芙蓉,诗云:“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废。”十一月杯画月季,诗云:“不随千秋种,独放一枝红。”十二月杯画梅花,诗云:“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不同的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上的绘画和诗文略有不同,如天津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藏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一月杯画迎春花,诗云:“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二月杯画杏花,诗云:“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十月杯画月季,诗云:“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十一月杯画梅花,诗云:“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十二月杯画水仙,诗云:“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凌波上大堤。”余者完全相同。康熙年间景德镇窑甚至还烧造有《送李应归序》纹青花笔筒(英Butler家族藏)、《醉翁亭记》纹青花笔筒(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圣主得贤臣颂》纹青花笔筒(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等,这样字数甚多、遍布器身的作品。自清康熙开创瓷胎画珐琅等低温釉上彩以来,诗文艺术就成为低温釉上彩瓷器的主要装饰形式,并在清末、民国年间,达到顶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珠山八友”们的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最具附庸风雅的皇帝,常常以收藏鉴赏家自居,故许多清宫旧藏中留下了他的点评和题诗。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汝窑三足洗外底,就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紫土陶成铁三足,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乾隆戊戌夏御题”。博物馆藏元钧窑长方形枕上题诗:“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锥轮溯,青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望古兴遐想,有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乾隆甲申春御题”等。

后青春期的诗篇4

柳树,与高风亮节无关,与铮铮铁骨无缘,但是它却牵扯到万千文人墨客敏感的神经和多思的心灵,它见证了世间万千男女的悲伤离别,它承载了世间无数诗人的人生体验。品读唐代诗人异彩纷呈的咏柳诗篇,我们就可以走进一个个多情的心灵世界。

贺知章咏柳,不但欣赏柳树的冰清玉洁,楚楚动人,更欣赏柳树一样美丽的姑娘那种心灵手巧,美化生活的创造精神。他的千古名篇《咏柳》是这样写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诗人看来,柳树晶莹光洁,似乎是由碧玉妆砌而成;枝枝披拂,绿影婆娑,宛如年轻女子长发飘飘,妩媚动人。诗人进一步追问,如此清绿细嫩、整齐划一的柳叶是谁一刀一划地裁出来的呢?原来是吹满大地、暖意融融的春风啊!诗人礼赞春天这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更礼赞和春天一样心灵手巧,妆扮生活的人们。

王维也写柳,他笔下的柳清新得暗淡,美丽得忧伤: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雨过天晴,天清气朗,碧空如洗,纤尘不染,春天的景物焕发勃勃生机。客舍酒店,周围路旁,植满柳树,青青一色,翠绿逼人。可是诗人只知道喝酒劝酒,希望一直这么喝下去,他说不出话来,也不知道说什么,他有太多的话要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暂且就借喝酒延缓一下离别的步履吧。春风扬柳,客舍青青,丽日晴空,不再美丽,只能给人添愁惹恨,断肠销魂。

李白大半辈子走南闯北,四海漂游,兴许是经历了太多的送往迎来的场景,兴许是渴盼安宁稳定、不再漂泊的生活,他发出了这样的祈求: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有谐音“留”之意,一者象征朋友之间的难舍难分,万分留恋;二来也是对远去的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友人消灾祛邪,一路吉祥。李白不想看到那种伤心断肠的离别场面,他祈求春风不来,时间停止,四季不轮,这样,柳条自然不会青青翠翠,行人自然无柳可折,生活自然没有了那种令人揪心的离别之痛。多么悲悯,多么浪漫的李白!柳条不青,表达一种永恒心愿,一生相守,永不分离。

晚唐诗人雍裕之,一生坎坷,沉沦下僚,蹉跎岁月,功业无成,使他养成了一种悲悯情怀,他为那些善男信女的离别而痛苦,他为那些团聚不离的家庭而高兴,他的《江边柳》则以柳系情,牵扯出一断感人肺腑的情意:

袅袅堤上柳,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人代替女主人公倾诉衷情,在她看来,袅娜多姿、绿影婆娑的杨柳固然很美,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她最希望的是这垂垂飘拂的万千丝绦,丝丝缕缕,缠住小船,缠住情人,让船停住,让人留下。行不得也哥哥!不知道这乘舟而去的人为什么要无情地离去?也不知道这个离去的人是否靠得住?他也是一个重利轻别的商人吗?我们只知道这位留在家中的女子,苦苦地期盼,苦苦地等待,思之愈切,竟然幻想柳丝飘拂,留住情人。多么深切真挚的情意!多么痛苦焦急的相思!

和雍裕之的揪人心肺的柳丝情缘不一样,中唐诗人刘禹锡却为我们演唱了一曲缠绵多情、欢快明朗的杨柳曲: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江边柳岸,春风杨柳,风光明媚。主要事件写一对男女对歌,女子荡舟江中,信流而游,男子立于江岸,掩映绿柳浓阴之中。二人你唱我和,倾诉心曲,女子用情特深,兴许是她真心喜欢上了这位对歌的男子,她特别担心,男子是不是也喜欢她?她特别担心,男子的心意变化莫测,一如眼前阴晴不定的天气。杨柳点缀了他们的歌声,也点缀了她们的生活。

白居易写柳,自伤身世,鸣抱不平,字里行间都是凄凉: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杨柳枝词》)

春风吹拂,柳条飘飞,千丝万缕,柳枝吐芽,嫩黄柔软。诗歌前面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灵动鲜活,呼之欲出。后两句写柳树生长在背阳阴寒的西角,荒凉冷落的场所,无人欣赏,不为人知,寂寞终日,落落寡欢。诗人对垂柳生不逢地、长不逢时的处境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实际上也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争斗激烈,不少有才之士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因此,此诗咏柳,实乃叹世伤身,控诉黑暗。

罗隐咏柳,隐喻人生感喟: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柳》)

全诗句句赋柳,句句比人。写柳,融融春日,灞水桥边,一批又一批的离人,折柳送别。柳条依拂,相倚相偎,情意绵绵。它们自身随风起舞,飘絮不定,却还总是想伸长垂丝,缠住路人。喻人,那些青年男女临别亲昵,难舍难分,似乎明白别后再无会期,因而要尽情享受这临别的每刻春光。女子身世沉浮,漂泊不定,自己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还要卖弄风情,想方设法留住行人。她们身上体现出一种沦落天涯、与世沉浮的漂泊感和无奈感。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羁旅天涯、沉沦下僚的读书人。罗隐的咏柳,实际上是抒发一种人生不遂、才志不伸的苦痛感喟。

李商隐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

曾逐乐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

春天的柳,婀娜多姿,轻舞飞扬。舞筵上觥筹交错,管弦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一道翩翩起舞,真是繁华到了极点。清秋的柳,稀疏衰落,萧索惨淡。斜阳照柳,冉冉西沉,风光不再;秋蝉哀鸣,凄厉悲怆,声断气绝。秋天如此萧索,柳又如何肯捱到秋天啊!春秋代序,兴衰迥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的境遇。诗中春秋荣枯悬殊的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吗?

后青春期的诗篇5

这本诗选在内容中介绍并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1937---1941年是艾青创作的高潮期,也是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则是铺垫,过渡和结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艾青诗选》读后感优秀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艾青诗选》读后感优秀范文一

细读《艾青诗选》,你不难发现书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便是“中国、青年、希望、奋斗……”还有那就是“太阳”。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给我们带来温暖,伴着我们成长!给大地万物带来生机,却往往被我们忽略掉!在《山海经》中,夸父曾经执着追逐着太阳,他被那明亮的光球吸引着,想将它带到人们心中,似飞蛾扑火,毫不犹豫向太阳飞奔而去。艾青也一直热爱着太阳,也可以说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他看到“死亡、战争、压迫……”封锁着中国,他知光明之路必将充满泥泞和崎岖,但他却不放弃,如夸父逐日那般执着。同时,他也意识到新中国不能只建立与国土之上,而是要把信念建立在人们心中。他像夸父一样他想把太阳的温暖带给人们于是并有了《向太阳》:

“初升的太阳,照在我们的头上,久久垂着,不曾抬起的头上,我们仰起那沉重的头颅一致地,向高空呼喊:“看,我们笑得像太阳!”

艾青的诗如寒冬里的一束阳光,照在中国的大陆上,照在老百姓久经风霜的脸上,竟如此温暖!他的诗宏壮激昂,直击人心!他写的诗给了当时久经压迫的人民带来了希望;给祖国千千万万的青年带来了动力。这首诗犹如寒冬里的一把火照亮了人们,温暖了大地!对当时正处于迷茫的青年来说,这是一首鼓舞人心的乐曲,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诗。同时太阳之光像一把闪耀万丈光芒的尖刀,刺破了统治社会的黑暗,直击反动派和地主们的心坎。艾青的诗也是来自不屈人们的怒号!

最终,胜利的太阳在东方冉冉升起,始终温暖地照耀着大地!

当我身处困境,面临抉择的时候,我会想起曾经读过的《艾青诗选》。它如太阳照亮我的内心!我相信只要向着那光芒去,黑暗就会远离我,成功也就离我不远了!不管成功的道路有多艰辛,我们也应如夸父逐日般,要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艾青诗选》读后感优秀范文二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艾青早年学画,对后期印象派情有独钟。而他的诗也好像一幅画,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又充满深情,意境宏阔,深邃而忧悒,有一种崇高的美。他用斑驳的色彩与光影呈现民族苦难与爱国怀乡之情。

他的诗中,有热烈的红色。“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我们火一般的肌肉,以及――那里面的――痛苦,愤怒和仇恨的力”,红色意味着勃发的生命和血性,是中国农民面对压迫怒气腾腾的写照。“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那些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满树艳粉娇红,却让人想到死亡和血泪,既使江南处处是春了,风景繁华似梦,仍是触目惊心,让作者感到凄凄惨惨;大好春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家国之痛,得之心而寓之花也。火把已排成发光的队伍了,火把又流成红光的河流了……千万把高高擎起,火焰吞噬着铁黑的夜,散发着亘古的热与希望,如同沉寂中爆发出千人一口的呐喊。乌暗底色上的炽红,给人以按捺不住的力量和热情――如果太阳不出来,我们就自己创造黎明!

他的诗中,有一望无际的黄。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和荒漠……苍莽荒寒的北国大地上,烽火不断,只有饶阔的黄土地知道,有多少交织的逃难车辙,多少流离失所的北国人民!

这一幕黯淡的灰黄,包含了多少人的悲声和叹息!黄色的泥沙,使我们看不见远方,黄河的水,激起险恶的浪,古旧的渡船,载着我们的命运。凤陵渡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浑黄的浪头卷着狂暴的野性,扑向古旧的渡船,撼天动地,目之所及皆是灰扑扑的黄,未来何在?希望何在?这万顷浑黄,怎能不让人想到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祖国?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千风呼唤,天光暗淡,沙雾弥漫,塞外凝结着千古的阴郁凄苦,死气沉沉,无数中华儿女横戈跃马,奔赴中华民族生息歌哭于斯的北方,在秋风吹散马蹄声的边关,为保卫土地,不曾屈辱过一次。

艾青的诗色彩斑斓,用浓墨重彩发泄胸中郁气。血红、朱红、金黄、土黄、枯黄、青灰、雪白、铁黑、紫色、堇色、灰色、绯色,银色、古铜色、赭黄、暗绿、蓝色、草黄……正如陆游所说: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够熟视。兼之光与影的交错变幻,艾青的诗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韵味悠长的水彩画。还有那些令人过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银浪白羽,太阳与黎明,血液与火把,故乡的树木池沼,黄土地与黄河、原野鸟雀、号角、桥、白雪……都承载着他对人类、对自然刻骨铭心的心的爱,对民族命运的深挚关怀。从这些流动的画面中还透露出袅袅的哲思,屹立不动的礁石和离开运动死气沉沉的鱼化石,连同那面直率的镜子,都给人无垠启迪。

艾青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同样是“诗中有画”,王维的诗偏于冷色调,情幽空灵,而艾青的诗偏向暖色调,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炫目色彩下汹涌着遏止不住情感洪流,神州沉陆的忧思,穿过数千年风尘扑面而来

《艾青诗选》读后感优秀范文三

一缕风,从远方吹来,混着木质的芬芳和醉人的书香,令人满心愉悦。书籍里一个个文字沉淀着各式各样的故事:有铁马冰河的壮阔气势,有胡风边沙的驼铃回荡,有青山排闼的田园休闲,有感天动地的情意浓切……这些都使人沉醉于书中。

鲁迅说:“读书如打麻将,真正爱麻将的人,不是在乎赢钱输钱,而是摸着麻将的感觉。”其实,真正爱书的人也是如此。我觉得,读书重在心境。一片阳光,一品茗茶,一本反复翻过已有几分杂乱的老书,坐在阳台旁的靠椅上,听着树叶的沙沙响,足矣。

在那些有着纷繁复杂装饰的书中,我一眼就相中了你。你的外表十分朴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旧了。然而,我就是被这样的你,所深深的迷住了。

一个温暖却略显燥热的午后,我与你有了第一次相约。拂去你表面的尘灰,你露出了清丽的模样——一株枯树,几只飞鸟,一叶小舟,一座高山。你就是你——《艾青诗选》。

你的故事很清新,像是干净的春日枝头悄悄探出的嫩绿枝芽。同时,你又温暖的,让我在阅读时,连呼吸都不忍过重。

你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那浮躁不安的心。那看似波澜不惊的行文,却是一列翻山越岭的绿皮火车,在那外表安静的车厢里,我能够看尽人生百态。微微的酸甜苦辣,让我受益匪浅,于是我在读书笔记中留下了你的足迹。我如饥似渴的汲取着其中的水分,来滋润我荒芜浮躁的内心,让它开出一朵清丽的花。

尔后的日子里,我又在晴朗的午后,牵着你的手坐在窗前。我看到了那名为《礁石》的组诗,这首诗让我溢满水的心,摇晃着,将那晶莹的水珠从眼睛里泼洒出来。

你说: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首诗让我更不舍得离开你。我眺望窗外,天空已微微泛黄,太阳已失去了些许的光泽。闭上眼睛,仿佛我也听到了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海浪扑打礁石的声音……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这也许是《礁石》给我的最深刻的启示吧。

感谢你教会我如此之思,我又想起了遇见你的那个午后,也忽然想起一句安意如的话:“邂逅一首好诗,如同在春之暮野。”

书香余韵。因为书,因为《艾青诗选》,我的青春不再苍白,我的人生从此诗意。

《艾青诗选》读后感优秀范文四

将《艾青诗选》捧在手中,感受近代历史的痕迹。

一本橘色的书皮的背后,满载着中国男儿的坚强,勇敢,他们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凶狠残忍的帝国列强对我们国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将无法抹去。艾青以他苍劲有力的诗句述说着历史的悲凉。

艾青的《春》: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甜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作者将战争的胜利比作春天,用了多个那些以及将将土地比作野兽,吸着血,可以从侧面写出敌人的残忍,激烈,死伤惨重,表现出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是用无数战士的血液换来的,表达了艾青对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爱国的战士的赞美和敬佩。

艾青笔下的每一段诗歌都诉说了一段故事,表达对战士品质的赞美,对战争的痛恨。最后呼吁人们和平,反对战争。读着艾青的诗,朗诵着艾青的句子,有种浓浓的爱国情谊涌上心头,眼前拂过战争的一幕幕,不禁握起拳头。

艾青是善良的,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是战争的无情,冷漠的改变了他们。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利益的争斗中,死伤不计其数,战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争斗。我们应该保持初心,反对战争,人之初,性本善。

我和艾青一样,让勇敢无畏的人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站起来,反正战争,不要在利益的世界里被污秽沾染,我们要保持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艾青诗选》读后感优秀范文五

读了艾青,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精神”这个词。它不一定非得是黑夜里肆意燃烧的火焰,也不非得是黎明到来时的曙光。一人、一纸、一笔,就足以道精神。

正如鱼的化石,面对外界的事物变换始终沉默不语,但你却不难想象在数万年前,这条鱼儿在水里是怎样欢快地游。这就是精神,更是灵魂。你能从鱼骨中看到江河湖泊,亦能从人眼中看出精神的光芒。

艾青如此。正逢新旧社会交替。面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艾青从不吝啬自己的鄙夷和痛恨,同他又极力追逐光明与希望。他的精神,是《启明星》,驱散黑暗;是《向太阳》,向往阳光;是《春天》,期望美好;是《雪莲》,纯洁地面对人间丑恶。世间污浊我独清,一把烈火向光明!

我何不想拥有这般精神?谁人不想拥有这般灵魂?

小时候看到街上的叫花子,眼神中没有半点希冀,也看不见追求。我也曾听到,一些小商小贩,商讨着等了以后开大超市。我开始思考,人是靠什么活着。读了艾青,我明白了,人活的就是精神。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再怎样伟大,也只能影响当代。而如果是他精神的伟大,却可以影响一批人一辈子。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对于艾青来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与黑暗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对于他的精神来说,驱逐黑暗,迎来光明是他一生的追求。

新时代的人们,谁都得拥有这般灵魂!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必须有着艾青般的魄力与追求,在追逐光明的时候,不忘以自己的精神传递黎明的曙光。同时,我们更要有一个饱经风霜、不屈不挠的灵魂,不论踏足山巅,还是跌落低谷,我们都要时刻记着:精神不倒,人也不败。

后青春期的诗篇6

珐琅彩诗词应用的发展与背景

从明清官窑器绘画发展看,器身最早出现文字书写(落款除外)的制品应是明初永宣年间御厂烧制的梵文器。虽然不同于汉字,但该类制品无意中促进了文字在官窑器上的应用。明代中期,除梵文外,官窑器上书写“福寿”、“伍谷丰登”等短语现象也逐渐增多,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中文字书写尤其盛行,并影响了清初官窑制作风格。康熙时期景德镇御厂制作了一些书写《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历史名篇的笔筒,还成功烧制了十二花神杯等绘画、诗词、印章于一身,文人气浓厚的官窑精品。可惜康熙后期珐琅彩瓷制作工艺并不完善,色地彩釉上难以书写诗文,局限了诗印在珐琅彩瓷中的应用。否则,该类装饰风格珐琅彩瓷的制作出现就不会推迟到雍正中期。

随着雍正七年二月十九日,御厂督陶官年希尧开始大量进贡“有釉水磁器”,表明造办处已经能够熟练烧制白地有釉珐琅彩瓷。同时,雍正帝又是文雅之人,他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无疑加速了诗词、绘画、工艺等各项指标的提升,极大程度影响了当时瓷胎画珐琅的制作。

雍乾珐琅彩诗词的分类与出处

雍正中期至乾隆朝,题诗珐琅彩瓷涉及的五言、七言律诗很多,所属年代久远,进一步研究它们对解析当时珐琅彩瓷设计关系很深。通过对所用诗词的整理,笔者把“已查明出处的”细分为“完全引用”与“部分引用”两种。

1.完全引用

“完全引用”类诗词在历代文献中可以找到确凿出处,除某字、词可能略有变化外,基本引用原句原意,与器物上的绘画题材相互衬托、搭配。这些诗词以唐诗最多,西汉、隋、宋、元、明时期的相对较少,这与唐诗久负盛名关系极深。

1)西汉诗词:

“芳蕊经时雪里开”出自《尔雅》的《芳蕊经时雪里开》,原诗为:“羞梅入夜风中寐,芳蕊经时雪里开。俏傲枝头香四海,冰清玉洁待春来。”

“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出自西汉诗人苏武的《梅花落》,原诗为:“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上郡春恒晚,高楼年易催。织书偏有意,教逐锦文回。”

2)隋代诗词:

“新枝含浅绿,晚萼散轻红。”出自隋代诗人魏澹的《咏石榴诗》,原诗为:“分根金谷里,移植广庭中。新枝含浅绿,晚萼散轻红。影入环阶水,香随度隙风。路远无由寄,徒念春闺空。”

3)唐代诗词:

“嫩蕊包金粉”与“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均出自唐代诗人韩琮的《牡丹》,原诗为:“残花何处藏,尽在牡丹房。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囊。云凝巫峡梦,帘闭景阳妆。应恨年华促,迟迟待日长。”(原诗中“囊”被后人改为“云”)

“香传少女风”与“色湛仙人露,香传少女风。”均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萱》,原诗为:“徒步寻芳草,忘忧自结丛。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色湛仙人露,香传少女风。还依北堂下,曹植动文雄。”

“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梅》,原诗为:“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原诗为:“别业临青甸,鸣銮降紫霄。长筵g鹭集,仙管凤凰调。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承恩咸已醉,恋赏未还镳。”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桂》,原诗为:“未殖银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

“粉著蜂须腻,光凝蝶翅明。”出自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题蔷薇花》,原诗为:“四面垂条密,浮阴入夏清。绿攒伤手刺,红堕断肠英。粉著蜂须腻,光凝蝶翅明。雨中看亦好,况复值初晴。”

“云霞交瑞色,草树喜春容。”出自唐代诗人张说的《侍宴核赋得浓字》,原诗为:“千行发御柳,一叶下仙筇。青浦宸游至,朱城佳气浓。云霞交暮色,草树喜春容。蔼蔼天旗转,清笳入九重。”(原诗中“暮”被后人改为“瑞”)

“蜡珠攒作蒂”与“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均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海榴》,原诗为:“海榴开似火,先解报春风。叶乱裁笺绿,花宜插鬓红。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

“分黄俱笑日,含翠共e风。”出自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原诗为:“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芯顾同。”

“色连鸡树近,影落凤池深。”出自唐代诗人卢象的《和徐侍郎丛筱咏(一作蒋涣诗)》,原诗为:“中禁夕沉沉,幽篁别作林。色连鸡树近,影落凤池深。为重凌霜节,能虚应物心。年年承雨露,长对紫庭阴。”

“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出自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夏日仙萼亭应制》,原诗为:“高岭逼星河,乘舆此日过。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悠然小天下,归路满笙歌。”

“动e金翠尾,飞舞玉池阴。”出自唐代诗人武元衡的《四川使宅有韦令公时孔雀…妓兴嗟久之因赋此诗用广其意》,原诗为:“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动摇金翠尾,飞舞碧梧阴。上客彻瑶瑟,美人伤蕙心。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原诗中“碧梧”被改为“玉池”。)

“细枝清玉润,繁蕊碎金香。”出自唐代诗人广宣的《九月咏应制(一作清江诗)》,原诗为:“可讶东篱菊,能知节候芳。细枝青玉润,繁蕊碎金香。爽气浮朝露,浓姿带夜霜。泛杯传寿酒,应共乐时康。”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原诗为:“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梅》,原诗为:“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山情因月甚,诗语入秋高。”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录三》,原诗为:“自知清静好,不要问时豪。就石安琴枕,松枯压酒槽。山晴因月甚,诗语入秋高。身外无余事,唯应笔砚劳。闲堂新埽洒,称是早秋天。书客多呈帖,琴僧与合弦。莎台乘晚上,竹院就凉眠。终日无忙事,还应似得仙。林下无拘束,闲行放性灵。好时开药灶,高处置琴亭。更撰居山记,唯寻相鹤经。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

“睡轻旋觉松花落,舞罢闲听涧水流。”出自唐代诗人郑谷的《鹤》,原诗为:“一自王乔放自由,俗人行处懒回头。睡轻旋觉松花堕,舞罢闲听涧水流。羽翼光明欺积雪,风神洒落占高秋。应嫌白鹭无仙骨,长伴渔翁宿苇洲。”(原诗中“堕”被改为“落”。)

“细枝凉叶动,极浦早鸿声。”出自唐代诗人郎士元的《酬萧二十七侍御初秋言怀》,原诗为:“楚客秋多兴,江林月渐生。细枝凉叶动,极浦早鸿声。胜赏睽前夕,新诗报远情。曲高惭和者,惆怅闭寒城。”

“浦酚嬷墼叮花飞樵路香。”出自唐代诗人韦述的《春日山庄》,原诗为:“初岁开韶月,田家喜载阳。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

“一丛婵娟色,四面清冷风。”出自唐代诗人杨巨源的《池上竹》,原诗为:“一丛婵娟色,四面清冷波。气润晚烟重,光闲秋露多。翠筠入疏柳,清影拂圆荷。岁晏琅\实,心期有凤过。”(原诗中“波”被改为“风”)

“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浓。”出自唐代诗人薛能的《桃花》,原诗为:“香色自天种,千年岂易逢。开齐全未落,繁极欲相重。冷湿朝如淡,晴干午更浓。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农。篱落欹临竹,亭台盛间松。乱缘堪羡蚁,深入不如蜂。有影宜暄煦,无言自冶容。洞连非俗世,溪静接仙踪。子熟河应变,根盘土已封。西王潜爱惜,东朔盗过从。醉席眠英好,题诗恋景慵。芳菲聊一望,何必在临邛。”(原诗中“农”被后人写做“浓”。)

“一枝艳留教住,几处春风借与飞。”出自唐代诗人徐夤的《蝴蝶二首》,原诗为:“缥缈青虫脱壳微,不堪烟重雨霏霏。一枝艳留教住,几处春风借与飞。防患每忧鸡雀口,怜香偏绕绮罗衣。无情岂解关魂梦,莫信庄周说是非。拂绿穿红丽日长,一生心事住春光。最嫌神女来行雨,爱伴西施去采香。风定只应攒蕊粉,夜寒长是宿花房。鸣蝉性分殊迂阔,空解三秋噪夕阳。”

4)宋代诗词:

“连村多绿树,长日啭黄鹂。”出自宋代诗人戴m的《初夏郊行》,原诗为:“晴雨天难测,寒t气未齐。连村多绿树,终日啭黄鹂。田水冲塍断,山云着地低。偶随农叟语,不觉过桥西。”(原诗中“终”被作改为“长”)

“数枝横翠竹,一夜v朱阑。”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和罗巨济山居十咏》,原诗为:“园花皆手植,梅叶独禁寒。色与香无价,飞和雪作团。数枝横翠竹,一夜v朱阑。不惜吟边苦,收将句里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原诗为:“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也是出自杨万里的《腊梅》,原诗为:“栗玉圆雕蕾,金锺细着行。来从真蜡国,自号小黄香。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南枝本同姓,唤我作它扬。”

“一派声和鼓吹,六街灯火乐升平。” 出自宋代诗人朱淑贞的《元夜诗》,原诗为:“月满今宵霄色澄,深沉帘幕管弦清。夸毫斗彩连仙馆,随翠遗珠满帝城。一派声和鼓吹,六街灯火乐升平。归禁漏余三四声,窗上梅花瘦影横。”

5)元代诗词:

“非烟非雾一林碧,似雨似晴三径凉。”出自元代诗人白E的《竹阴》,原诗为:“占断人间潇洒地,全身水墨画oY。非烟非雾一林碧,似雨似晴三径凉。翠袖佳人黯空谷,白须道士隐南塘。数竿醉日君须记,移向西轩补夕阳。”

“峰晴露巅”出自元代诗人高克恭的《种笔亭题画》,原诗为:“积雨暗林屋,峰晴露巅。扁舟入苹渚,浮动一溪烟。”

6)明代诗词:

“秀擢三秋干,奇分五色葩。”出自明代诗人申时行的《菊》,原诗为:“诛茅疏野径,种菊拟山家。秀擢三秋干,奇分五色葩。凌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为道餐英好,东篱兴独赊。”

“妆凝朝日丽,香逐风多。”出自明代诗人申时行的《莲花》,原诗为:“碧沼停寒玉,红蕖映绿波。妆凝朝日丽,香逐晚风多。游戏金鳞出,飞扬翠羽过。纳凉依水榭,还续采莲歌。”

“影转团团月,香含细细风。”出自明代诗人薛蕙的《海棠画扇》,原诗为:“西蜀繁花树,春深乱G红。还怜彩扇上,宛似锦城中。影转团团月,香含细细风。江淹才力减,赋尔若为工。”

“迎风似逐歌声起”与“宿雨那经舞袖垂”均出自明代诗人徐茂吴的《咏虞美人》,原诗为:“红颜一日尽江湄,芳草能传易代姿。尚想施朱留片萼,翻疑化碧有单枝。迎风似逐歌声起,宿雨那经舞袖垂。微艳莫教轻委地,徘徊犹似美人胎。”

7)其他诗词:

“蹊上红泉分径路,山中香雨有神仙。”出自钱谦益编选《列朝诗集》中的《题武夷》,原诗为:“初闻鸡犬异人间,渐入青霞细可怜。蹊上红泉分径路,山中香雨有神仙。每逢水尽奇峰出,若为天回曲道前。一鉴澄潭思千古,谁当先扫石炉烟。”

“青扶承露蕊,红妥出栏枝。”也出自该诗集中的《苏子川宅观芍药》,原诗为:“为掩群芳色,开花独后时。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绰约东怜子,风流郑国诗。合欢还有恨,名字是将离。”

2.部分引用

“部分引用”是设计者对原诗句进行添加、修改得来,目的使所题写的诗词与器物中的绘画图案相互吻合。例如:

“几度送风临玉户,逐时传喜上瑶墀。”是根据唐代诗人韩溉的《鹊》修改而来,原诗为:“才见离巢羽翼开,尽能轻r出尘埃。人间树好纷纷占,天上桥成草草回。几度送风临玉户,一时传喜到妆台。若教颜色如霜雪,应与清平作瑞来。”

“数枝荣艳足,长占四时春。”与“劲节亭亭千尺v,芳枝长占四时春。”都是根据唐代诗人沈传师的《赠毛仙翁》修改而来,原诗为:“安期何事出云烟,为把仙方与世传。只向人间称百岁,谁知洞里过千年。青牛到日迎方朔,丹灶开时共稚川。更说桃源更深处,异花长占四时天。”据说北京故宫延春阁有副对联为:“奇石尽含千古秀,好花长占四时春。”估计也与该诗有些关联。

“数竿风叶影,低Pê臁!笔歉据唐代诗人李咸用的《庭竹》修改而来,原诗为:“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坐销三伏景,吟起数竿风。叶影重还密,梢声远或通。更期春共看,桃Pê臁!

“青青自∩街猩,蔼蔼长含洞里春。”是根据唐代诗人李正封的《贡院楼北新栽小松》修改而来,原诗为:“青苍初得地,华省植来新。尚带山中色,犹含洞里春。近楼依北户,隐砌净游尘。鹤寿应成盖,龙形未有鳞。为梁资大厦,封爵耻嬴秦。幸此观光日,清风屡得亲。”

“鹊鸣传喜气”与“鹊鸣传喜气,Y语报秋光。”应是出自宋代许所著《彦周诗话》中的“天上飞来两乌鹊,为传喜色到人间。”

“玉剪穿花过,霓裳鹿椤!背鲎悦鞔诗人申使行的《应制题扇》,原诗为:“群芳烂熳吐春辉,双燕差池雪羽飞。玳瑁梁间寒色莹,水晶帘外曙光微。轻翻玉剪穿花过,试舞霓裳鹿椤R蛔韵味鹘鹞堇铮年年送喜傍慈帏。”可以看出后人对原诗做了删改。

“露呕苹ǖ靡庀恪背鲎悦鞔诗人陆深的《陆深题画诗》,原诗为:“谁传徐赵手,写此秋一幅。黄花得意香,芙蓉映江绿。”后人在原诗上略微做了添加处理。

“春暖芝兰花自香”与“云深琼岛开仙径,春暖芝兰花自香。”均出自明代诗人叶子奇的《塘上闻兰香》,原诗为:“大谷空无人,芝兰花自香。寻根竟不见,茅草如人长。”

“百啭千声随意好,琪花琼草逐时新。”可能是根据北宋诗人欧阳修的《画眉鸟》修改而来,原诗为:“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仔细观察这些诗词出处,就会发现绘画内容必然与原诗一致,即画梅引用梅诗、画竹引用竹诗、画莲引用莲诗,决不会出现错乱情况。

3.其他

诗词中还也有一些暂未查明出处的,随着日后手边文献资料不断增多,相信都应该找到来由。这些诗词主要有:

晴日舞翔莺

岁岁占长春

碧树俯清流

翠蕊开长夏,佳音报好秋。

介如君子德,韵似美人妆。

月幌见E影,墨池闻暗香。

微风舒露脸,小雨湿烟鬓。

拂羽琼花丽,穿林宝树垂。

葱翠知何似,朝阳见凤毛。

风天吟彩凤,晴日舞翔鸾。

朝朝笼丽月,岁岁占长春。

鹊鸣传喜气,Y语报秋光。

鲜鲜丛叶茂,灿灿瑞英芳。

丹宝瑶光接,仙根玉露滋。

吴天枫叶落,六出舞霏霏。独有江湖客,飘然风雪矶。披蓑不知冷,把钓欲忘归。仿佛富春畔,伊人是也非。

露香秋色浅深中

仙楼绮阁环瀛汉

也教芦蓼远依行

淡妆\影两依依

日丽芳聚呈瑞色

风喧芦苇自飞鸣

上林苑里春长在

长日香风细细吹

艳阳轻雨湿芳菲

一江v水浮岚影,两墀青山夹翠涛。

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绿无边。

永奠金瓯开寿域,升平同乐万年春。

素萼枝枝封蜜蜡,明珠颗颗迸珊瑚。

K却疑\浪暖,缘酃适且性圃浴

塔光倒G人石,寺影遥连万井烟。

翠叶才分清露润,凤雏时送好音多。

盛世凤凰应纪历,羽仪四佐协纲常。

岁岁彩筵雕几上,欢闻百胜报双鹌。

灵禽送喜梅花上,一个依时报一声。

斜依风苇聚聚袅,远扬烟波渺渺平。

万物光辉占大有,九衢乐升平。

上林苑里春长在,三友连枝作寿怼

可人Y鹆知春色,长占东风第一枝。

仙楼绮阁环瀛汉,凤龙舸v翠流。

雍乾珐琅彩瓷的印章

题写诗词的珐琅彩瓷中,印章也必不可少,两者基本形影不离。从这点看,已经与古代书画的装饰方式非常接近了。

1.印章与图案题材的搭配

与诗词相比,印章方面显得简单很多。大多情况下句首一印与句末两印共三印组成。句首为阳文,句末或皆为阳文,或一阴一阳,三章都与所引诗词、绘画相互联系。少数情况下仅用一印或两印。为简洁说明前后印章与图案绘画间关系,特整理列表如下:

句首

印章

句末印章

绘画主图案

佳丽

金成、旭映;四时、长春;寿古、香清;碧霞、旭映;翠铺、霞映;旭、映;香清、君子

石榴、牡丹、萱草、蔷薇、柳燕、菊、莲、海棠、梅竹、虞美人、芝兰、腊梅、月季等

先春

寿古、君子;寿古、香清

梅、腊梅等

寿如

山高、水长;山、高;水、长;四时、长春;水长

山水、楼阁等

高致

碧露、秋水;秋水

秋菊、秋景、桂、鹤等

翔采

彬然、君子;翠铺、霞映;寿古、香清;君子

竹鸟、孔雀、鹊等

郁心

寿奇、香逸;寿、奇

芝兰等

仁化

山高、水长

山水、桃、雁等

三秀

四时、长春

松、竹、梅等

春和

翠铺、旭映;旭映

萱、芍药等

太平

盛、世

人物等

仁和

四方、清

雁、鹌鹑等

2.印章解释

珐琅彩瓷中使用最多的是“佳丽”句首印,有美好之意;与之搭配的主要有“金成”、“旭映”等。“金”为“秋天”,“成”为“茂盛”,“金成”即指秋天植物茂盛的样子。“彬然”为“文质兼备貌。”古代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说,应用在竹纹题材中比较多。“仁政”为“善政的标准”,“四方”为“天下各所”。“三秀”是“芝兰的总称”,“香清”有“香味之意”,也是古代女子物品及女子的代称,二者在绘画芝兰时经常使用。“清宴”为“单纯、清静的宴席”。“郁心”为“温暖的心”。“四时”为“四季;君子的四时,朝,听政;昼,访问;夕,修令;夜,安身”。总体看,印章各有深意,用词不俗。

图案题材与诗词、印章间的联系

根据以上整理的诗词、印章,再联系器物的绘画题材,可以简单发现三者间关系。如:牡丹图案多用“嫩蕊包金粉”、“嫩蕊包金粉,重葩结云。”等描写牡丹的古诗句;菊图案多用“秀擢三秋干,奇分五色葩。”、“露香秋色浅深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等咏菊古诗句。这些花卉图案中习惯使用“佳丽”、“金成”、“旭映”等印章;竹图案惯用“数枝荣艳足,长占四时春。”、“数枝横翠竹,一夜v朱阑。”、“数竿风叶影,低Pê臁!钡扔街窆攀句,印章则习惯使用“翔采”、“彬然”、“君子”等。山水题材喜欢使用“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蹊上红泉分径路,山中香雨有神仙。”、“细枝凉夜劲,极浦早鸿声”、“峰晴露巅”、“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等古代描写自然山水的诗句,印章偏用“寿如”、“山高”、“水长”等……。

后青春期的诗篇7

一、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3、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3、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4、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恩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5、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6、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元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7、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三、寄依依惜别之情

1、柳树。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 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2、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四、抒盛衰兴亡之感

1、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2、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五、送边、送别之所

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2、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后青春期的诗篇8

柳是送别诗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古代,人们的送别意识极强,无论是科举送别,还是官场饯别,抑或边塞赠别,亲朋分手,必有隆重热闹的饯别场面,而且是有送别必有诗,从帝王将相到白衣士子几乎都写过送别诗,据《全唐诗》载,海南一个七岁女孩也能“应声而就《送兄》一首”。而凡送别诗多与柳有关,古人有折柳言别的习惯。柳意象就成为送别诗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小雅·采薇》篇中更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随风飘舞的丝丝柳条,就这样开始牵绊千古留愁别绪。此外,南朝人费昶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历代诗人钟情杨柳,寄情杨柳,“杨柳”积淀为送别诗中传达离愁别绪的主要意象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柳”、“留”二字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是古人借谐音“留”住离人之意。由柳而“留”,由“留”而引发人们留别、留思、留存、留恋、留情、挽留等意念。正如刘禹锡所言:“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于是,柳成了与送行人有关的特殊事物,人们以柳送别、话别,以柳寓离别之苦,经常暗喻离别。“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有谐音双关之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晓风残月的吹拂映照之下,河边的杨柳婆娑舞动,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徘徊,别时的伤痛凄苦,别后的长久寂寞,离别之恨和羁旅之愁往复交织,演绎出一幕凄苦的人生悲剧。异地漂泊的游子、天涯独处的倦客的内心悲愁自然而然地和柳产生共鸣,进而融为一体了。

此外,“柳”还有聚之意。(《周礼天宫》)“柳毂”注疏:“柳者诸色所聚。”(《释名·释丧制》)“柳车”注疏:“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柳还有“团聚”、“聚集”之意,那千丝飞舞的柳枝不都聚集在柳根之下吗?“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施肩吾,《折柳枝》)既然留不住亲人、情人、友人,那就期待着下次团聚吧。

“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柳生命力强,随处可插。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不管是路边“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简文帝萧纲,《乐府上之回》),还是水边“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梁元帝萧绎,《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隋炀帝杨广,《昔昔监》)都有柳树垂拂。

柳自春至冬,婆娑起舞,任人攀折,于路边河畔,房前屋后,目睹了无数世人的悲欢离合,柳枯柳荣之间,送别了无数断肠之人。“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青平乐》)、“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惠洪,《青玉案》),与友人分别于为柳烟所笼罩的长亭路上,岂能不倍感离恨悠悠、离情依依?

柳枝又称长条、柔条、柳丝等,柔软可挽,与人们殷切期待的情谊久长、永久平安相呼应。诗人寄希望于柳,希望柔弱的柳丝能系住行人,系住亲情,系住春色,系住时光,系住青春年华,系住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然而更多的时候,柳枝系不住别离的脚步,“垂杨只解惹东风,何曾系得行人住。”(晏殊,《踏莎行》)“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杨炎正,《蝶恋花》)“西域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那“弄春柔”、“系归舟”的丝丝杨柳,牵引出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愁绪,使他终因“不见去年人”而“泪湿春衫袖”。更有“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唐多令》)系得行舟,却又系不得离人,情景固有不同,诗人的叹惋却是同样的。

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李贺《致酒行》中就有借“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表达自己久羁异乡之苦的诗句。我们今天从诗词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其实还要早于这种“习俗”。北朝乐府就有《折杨柳枝》,到了唐代,折柳灞桥、长亭送别更成为一种风俗。其中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唐人所作《折杨柳曲》二十多首,大多为伤别之辞,且尤多征人怀念之作。宋代词人对柳似乎更加钟情。寇准的《阳关引》可以说是北宋人作的《折杨柳曲》:“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佚名,《送别》)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上一篇:关于长城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