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16:05:00

写亲情的作文

写亲情的作文篇1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能体悟到这种情感不是靠老师的讲解可以达到的,本设计以“情”为主线,通过设置情境——感知亲情——感悟亲情——表达亲情等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合作交流中感受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真挚至诚的亲子之爱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设计步骤】

一、初读课文,感知亲情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着力表现的是什么,从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读了课文之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导学生大致达成以下共识:本文主要写了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的情况下,朱自清父子浦口送别的事,着力表现的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父子亲情。

初读感受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必多加评论。

二、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一)感受亲子之爱

1.速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课文是通过着力描写什么来表现主题的?题目“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后明确:文章通过着力描写父亲的背影来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题目“背影”在文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2.跳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背影的文字,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文中出现几次“背影”?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明确:总共四次:最感人的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3.细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小组讨论:这段文字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达到感人目的的?

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作适时的点拨,引导他们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阅读体验:

本段文字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写父亲,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在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之前,有对父亲的肖像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当时的穿着是非常简单朴素的,这和当时家中光景惨淡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如此惨淡光景下,我却有一件“紫毛大衣”。爱子之情可见一斑。“父亲是一个大胖子”暗示其攀爬月台的艰难。

背影的特写镜头运用了细腻的动作描写,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形成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除此之外,这段文字中还有父亲的几句简短的话,朴实却很感人:“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但父亲觉得自己还应为孩子做点什么,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叫孩子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可见父亲对孩子的关怀是多么的无微不至。“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可见父亲担儿子路途安全,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一位“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4.再次深情朗读这一段。

5.作者除了在第六段中提到了背影外,文中还有三处提到背影,请说说它们的作用。

6.刚才同学们已感受到了文中父亲的语言虽简洁朴素但很感人,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二)领悟念父深情

1.父亲对儿子的爱,我们已经感受得比较深切,父亲的背影也已镌刻在作者的心田上,可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否是作者在与父亲分手之后就写下的呢?时隔多少年?(七八年)

2.什么事情是朱自清记忆的触发点,让他情不能已地写下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呢?(一封信)

3.齐读信件内容,点拨关键语句。(恐大去之日不远矣)

4.静心体会作者当时读这封信时,内心对父亲的情感应是怎样的。(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感动、怀念,又有对当时因年轻不大理解父亲—片深情的自责。)

5.作者自责的心情可以从文章的哪些语言中感受到?

最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当我们年轻时,个性张扬的我们也许会不懂得父母那蕴含在细微言行中的深沉的爱,当我们长大成人,自己为人父母时,甚至是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后,我们才开始真正懂得感恩,但这时我们的父母已垂垂老矣。所以让我们现在就去发现和理解他们,并尽自己所能回报他们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吧!

三、回首课文,深入探究

《背影》写的是父亲送别远行儿子时的一番情景,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也朴实简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深受感动,此文也成为抒写父爱的经典名篇。原因何在?请同学们再次深入地品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可从文章语言、思想感情、材料选择、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探究。

四、深情回眸,表达真情

1.朱自清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到父爱,从而感念父爱。生活中,也有太多的“背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理解。它或许是清晨你走出家门时的一声叮咛,或许是你遭遇失败时的一个拥抱,或许是你临睡前的一杯牛奶…只有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捕捉到父母这些具体细微的言行中所包含的深情。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请把它写下来,与我们共享。

写亲情的作文篇2

漫漫人生路上,总有一些瞬间,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却像树叶上颤动的露珠,晶莹剔透,在记忆中绽放光芒,不时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动和难忘。请以“难忘的瞬间”为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等。

【思路点拨】

“难忘的瞬间”,就要把“一刹那”或者“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写完整,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如何写好“难忘的瞬间”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立意深刻审题准

作文时,一定要认真解读题目的导语和要求,要读懂题目的真正含义,既要抓题眼,又要兼顾其他词语,同时对于题目中的提示语一定不要忽视。

对于“难忘的瞬间”这一题目,关键是要把握“瞬间”的意思,命题者是要我们全景记录某一个瞬间发生的点点滴滴,包括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要记叙清楚。当然更要兼顾“难忘”这个词语,所谓“难忘”就是记忆深刻,所以选材时要注意选取让人印象深刻、刻骨铭心的事例,或者从一个小的视角切入,以小见大,体现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

二、详略得当显主题

为了写好“难忘的瞬间”,写作时要在“细”字上下功夫。注意关于一瞬间的细节描写,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回头、一个举止、一句话语都能真切地表现人物,我们要将这些细节刻画得具体、细致,使之细微处显真情,更好地抒发真挚、自然的情感。在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进行细腻刻画。例如写父亲晚自习接“我”回家,父亲跟“我”的对话,父亲的动作、眼神等这些描写就需要进一步细腻刻画,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突出,主题才会更好地凸显。

三、景物心情巧映衬

细节描写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烘托与映衬,景物描写往往能衬托那一瞬间人物或喜或悲的心情,烘托渲染气氛,深刻地表现中心。写作时抓住与人物相关的一草一木进行描写,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物在当时特有的情感。刻画景物时要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或主题的景物,不要孤立地描写景物;还要注意笔墨精练,适当运用修辞手法等。如学生作文《嗅觉中的生命》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爸爸心爱的君子兰:有的已经绽开,大概是等不及了,长长的花朵是橙红色的,相互间笑着闹着,热烈奔放;有的胀得鼓鼓的,像船舱,满装生命的活力,似乎一触即破。

这段景物描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细致地写出来了生命的勃勃生机。

难忘的瞬间

刘斌

母亲母亲俯身为我扣上大衣纽扣的瞬间,如一颗明星,照亮我心头,永不磨灭。母亲母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题记

母亲初秋,北国的秋风已略带凉意,灰蒙蒙的天空挂着一轮红日,倒有一番萧瑟寥廓的意味。午后,我要去学校,母亲便又开始了永无休止的唠叨。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亲母亲母亲亲母亲母

母亲“课本、作业本都带齐了吗?再看看,可别又忘记了,上次你忘记了,还不是让你爸爸去送的?对了,下周降温,别忘了多带件衣服,别着凉了!”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亲母亲母母

母亲对于这些唠叨,我早已习以为常,可心里仍有一些不满。“还有……”母亲继续唠叨着。母

母亲“够了!有完没完?”我没好气地说道。起身拽起书包,抓起大衣,扭开门,冲出房间。母

母亲父亲从车棚里推出摩托车,我将书包塞进车篮,坐上车,正准备上路,一个声音追了上来:“等一下!”是母亲,我不耐烦地看了她一眼。她急速地赶上来,“我给你扣上大衣的纽扣,天冷。”说着,开始细致地为我整理大衣,边扣边数落:“你看你,多大了还让人操心,扣子也不扣……”母亲母母亲母母亲母母亲母母亲母母亲

母亲当压抑在心底的火气再次要爆发出来时,我却看到了令我难忘的一幕:只见母亲微曲双腿,低着头,一双粗糙布满老茧的手轻轻翻动着,这是妈妈的手吗?这双手是最柔软的啊,它每天轻拍我入睡,给我洗脸、洗澡,那时是多么纤细饱满啊,如今却为何如此干瘪粗糙呢?母亲继续为我扣着大衣纽扣,略带凉意的秋风吹乱了她的头发,几根白发在黑发中醒目地扎着我的眼。母亲也有白发了。青春不在的母亲,在寒风中佝偻着身子,手上下翻动,为她深爱的儿子一颗一颗地系着纽扣,我的心头一阵酸楚,喉咙渐渐发紧。

母亲“好了,”母亲抬起头,轻捶着腰,“怎么眼圈红了?”母亲母母亲母母亲母母亲母母母亲

母亲“哦,是沙子迷眼了。”我慌忙道。母母亲

母亲“快走吧,上课别迟到了!”母亲母亲母亲

母亲车子开动了,“妈,回屋吧,外面冷。”母亲一愣,继而笑成了一朵盛开的。亲母亲母

母亲路上冷风刺骨,而我心里却温暖如春,回想母亲为我系纽扣的瞬间,温暖一直在我心底荡漾……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亲

(用题记的形式点明文章主题,总领全文。)

(环境描写烘托出一种气氛,跟后文写母亲对“我”的呵护相呼应。)

(母亲的这些唠叨继续为“我”对母亲的厌烦造势,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我”实在忍无可忍,“拽”“抓”“扭”“冲”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急切摆脱这种唠叨的渴望。)。

(这是“我”情感变化的过渡段落。)

(本段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将母亲在风中为“我”系纽扣时的一幕进行了细致刻画,尤其是对母亲干瘪粗糙的手和风中白发的描写,让人深深地为母亲对儿子的爱而动容,此时,“我”的情感开始发生强烈变化,上下文形成强烈对比。)

(这时“我”的心情不再烦躁,代之而来的是对母亲的愧疚。)

(结尾的环境描写反衬了人物的心理,写出了母亲为“我”系纽扣的瞬间给“我”带来的温暖和感动,点明了主旨。)

写亲情的作文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还有这样一位贫穷的母亲:用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那么坦然那么从容地把钱塞到了视书如命、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而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儿子的手中。这是怎样感人的一幕啊?请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走近母亲,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文章――《慈母情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阅读提示:(课件展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

①检查识字、词语理解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声音大得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

龟裂: 呈现出许多裂纹。

失魂落魄:丢掉了魂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②理解课文内容,填空(课件展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 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母亲用( 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我鼻子一酸,(攥 )着钱跑了出去。

③小结

60年代,15岁的梁晓声渴望得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于是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母亲要钱买书,当他走进工厂听到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而他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当他看见母亲瘦弱的身躯在一刻不停的忙碌着,而母亲却用龟裂的手毫不犹豫的把这来之不易的毛票塞在他手里的时候,他深深地被母亲感动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句

1.默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的。

提示: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这些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读了这些句子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研读以下语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的。

①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②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穷的母亲)

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通情达理的母亲)

⑤小结这些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让我们体会到母亲的辛劳、贫穷和豁达,尽管如此的贫穷,可是为了能满足儿子的读书欲望,毫不吝啬的为儿子凑足买书的钱!此情此景,不仅刺痛了儿子的心,也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哪!这样的母亲能不让人感激 、崇敬、 热爱吗?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次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这对母与子的真挚情感。

⑥齐读全文(板书:感激、崇敬、热爱)

四、感情升华

1.文中“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立刻”出现了四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写出母亲的辛劳,引发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呼唤)

2.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此时此刻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请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和笔,写下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

提示: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自责,可以写你的激动,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懂事,但无论些什么,请在句子前边加上母亲这两个字。

3.交流所写内容进行总结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2.搜集颂扬母爱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

3.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18* 慈母情深

母亲:瘦弱 辛劳 贫穷 通情达理

写亲情的作文篇4

关键词:语文教材 写作素材 语言 结构

作文素材的积累,见解的形成,构思的技巧等依赖于自己丰富的阅历。所以,提升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需要开阔的视野和增加生活的感知与体验。我们中学生有很多时间用于教材中的课文学习。如果从课文中吸取积累写作素材、语言素材、写作结构、写作技巧等营养充实自己,就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

一.从课文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资源

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固然重要,但教材也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因为课本所呈现的生活是经过作者提炼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补充积累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我们的写作资源。

《我的母亲》中胡适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主要写了母亲对“我”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的场面,这些细节反映了胡适的母亲深感教子的责任重大,对失去父亲的儿子的严格与厚望的矛盾心理,反映了一种高尚的母爱。积累这类素材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就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二.从课文中积累语言素材,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克服语言平淡、平庸,学会从课文中发现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学习运用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探究文章是如何传情达意的。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探究作者如何借助一个具体的物象,写出这样惊天绝唱的抽象忧愁,探究作者发泄不尽的忧愁。写奔涌的江水有相似之处,找到了感情物象的连接点。从而学习模仿,可以模仿为“我的愁苦就像无边的大海,就像那不尽的寒风……”也可以迁移和运用所发现的语言规律。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合适的形象这一过程也适用于其他抽象的感情。如写思念:“我的思念就像那片柳树林,在时光的飞逝中越来越浓密,在夜晚孤独的等待,当晨光透过我的枝叶时,我已在翘首企盼,在暮春的轻风中,那飞扬的柳絮会带走我的片片思念。”这里就多次进行了具体与抽象的转移,将抽象的思念写得生动、形象、可感。

三.跟课文学习文章的结构

经典作品的结构往往具有共性,又有其个性特点。领会和掌握名师大家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和特点,并用到自己作文中去。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只有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朴素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切的思念之情。既自然地引起了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结尾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父亲那肥胖的清布棉袍,黑布褂子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于他相见”。感情真挚动人,与开头相照应。文中用“探”“爬”“攀”“缩”“倾”等动词细致描写父亲,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真切地展现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行动及“我”在此时对父亲的感知。可以学习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如写《那一张贺卡》开头可这样写:“在我的礼物袋里有一张贺卡,它让我最牵挂。”结尾:“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只要一看见那那张贺卡,我便会觉得一股暖流沁入心间,那份礼物见证了我俩真正的友谊。”

四.跟课文学习常用的写作技巧

只有在掌握了文学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予材料以或多或少完美的艺术形式。

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如台湾女作家琪君的《春酒》,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平易、净化、蕴藉、真挚的写作风格;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用反复的手法和特殊的意象,将祖国在艰难中复杂的形象描写出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跟课文学写作是由仿而创,凭借范例触类旁通,提升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对教材经典课文熟读、烂读,便能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中求其化。这样做或许对我们的写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写亲情的作文篇5

抓 住 要 点 缩 写

缩写就是在不改变原文中心的情况下,把长文压缩成短文。 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积累 运用四中的作文:“将《猎人海力布》课文中海力布牺牲自己,挽救乡亲们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为例来谈一谈如何进行缩写。 【 作文导航 】 承上启下,抓住要点,反复修改 (150024)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姜广生 这篇作文训练的要求是把“海力布牺牲自己,挽救乡亲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同学们在习作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 ①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虽然这次习作是要求把《猎人海力布》中海力布怎样挽救乡亲的内容扼要地写下来,但为了使这部分内容保持结构的完整性,还应有必要交代一下海力布是借助什么从鸟儿那得知这里的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的消息的。即应写清宝石的来历及宝石的独到之处,这样就为下文交代猎人海力布牺牲自己,挽救乡亲作下铺垫,这部分内容应略写。 ②抓住要点,写清过程。 习作既然要求把“猎人海力布牺牲自己,挽救乡亲”这部分内容扼要地写下来,就不要面面俱到原封不动地照抄原文,而要有层次、有详略地抓住要点去叙述,并恰当地做好内容之间的衔接。如事情发生的起因:“海力布从鸟儿的嘴里得知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的消息,要乡亲们转移到安全地带,”这部分内容应简略写;事情的经过:“海力布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后,是怎样向乡亲们讲述的?突出体现海力布焦急、矛盾的心理。乡亲们又是怎样看待的?这些内容应写得略微具体些,在习作中必须交代清楚,否则,文章抓不住主次,就会前功尽弃。事情的结果:海力布变成了“僵硬的石头”,乡亲们悔之晚矣。这部分内容应简练去写,但分量却不轻,乡亲们感情的激发完全在于此。 ③对照原文,反复修改。 为使习作写得更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同学们完成习作后,读一读,并与原文比较一下,看一看意思是否表达清楚了,在内容上是否有遗漏之处,如有不当之处再修改一下,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 【 学生例文 】 海力布舍己救乡亲 (150024)哈尔滨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百草文学社四年级:朴 琳 前些日子,猎人海力布在去深山打猎的时候,挽救了一条被老鹰抓住的小白蛇(龙王的女儿)的性命。龙王为了感激海力布,就把含在嘴里的宝石送给了他。这颗宝石含在嘴里,能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但不能对任何人说,否则将会变成一块僵硬的石头。 海力布有了这块石头打猎方便多了,这样过了几年。 有一天,海力布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海力布听了大吃一惊,急忙跑回去告诉乡亲们赶快搬家!大家听了,谁也不相信。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他虽然牢记小白蛇对自己说过的话,可是,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想到这里,海力布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你们看,鸟儿都飞走了。”接着,他又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原原本本地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 半夜里,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了洪水……乡亲们看到变成石头的海力布,流下了悲痛的泪水。 【 教师点评 】小作者能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抓住文章内容的要点,有详略地将原文内容扼要地写下来,尽管是部分段落,却将文章写得结构完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密,既写清了事情的起因,又比较具体地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结尾简练,点明中心。

                                               (指导、评析:姜广生)    

写亲情的作文篇6

三篇文章都是现当代名家散文,在三位作家的笔下,母亲的形象都是勤劳、纯朴、温柔慈爱、善良贤淑的,三位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但是她们又都是孕育伟大的功臣。写法上,三文都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朴素的语言、细小甚至琐碎的事件,但母亲的爱却如涓涓细流,温暖了每一个平常的日子,母亲的一颦一笑、一针一线、一衣一食,都显得温暖绵长。作者在朴实自然的文笔中饱含了真挚浓烈的情感,抒发了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思念,以及自己未能回报母亲的愧疚之情。

异点

1. 三篇文章写母爱的切入点不同。季羡林先生的《寻梦》,从梦境入手,重在写“我”的“寻”上,“寻梦”其实是寻母亲,因为是隔着迢迢山水,阴阳两界,想做一个完整清晰的有母亲存在的梦简直是奢侈,所以作者才“寻”得辛苦,“寻”得执着,从哥廷根的教堂尖塔到故乡的大苇坑塘,从童年到现在,作者苦苦追寻母亲的气息,最终却寻而不得,怅望灰天,不禁泪光盈盈。

周国平先生的《用什么报答母亲》,侧重从“报答”角度切入,母亲8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儿女操劳,她放弃了自己青想,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五个孩子身上。由青春到耄耋,她一点一点地销蚀了美丽的容颜,而五个孩子却在她的精心养育下健康成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顾母亲忙碌而默默的一生,作者在拳拳的感恩中发出深沉的感叹:“用什么报答母亲?!”

《我的母亲是春天》侧重从母亲作为“守护神”的至高无上的作用入手,写母亲是“我”的守护神,用她的精心守护把“我”从死神的手中拉了回来;母亲是父亲的保护神,“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母亲是家庭的守护神,家里的每一寸墙壁都因为有母亲的爱护而鲜活起来,散发着温馨的气息。

2. 三篇文章写母亲,表达的主题不同。《寻梦》写作时,母亲已经去世,作者在哥廷根,身处异国的他以对母亲对故乡深深怀念的情感为线索,通过想象和联想,借助梦境使母亲、家乡的景物和哥廷根的景物三幅画面交叉、叠映、反复出现,思母、思乡、思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用什么来报答母爱》重点写母亲放弃了自己的青想,辛辛苦苦地拉扯大五个孩子的不易,表现了对母亲的赞美和希望报答母爱的赤子之心。

《我的母亲是春天》通过写母亲是“我”的守护神,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变着法子让一家人吃好等几个典型片段,表现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突出了“我的母亲是春天“这一主题。

3. 三文在塑造母亲的形象上,运用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寻梦》中母亲的形象模模糊糊,若隐若现,像笑,又像哭,从表达上看,通过对母亲面影的反复抒写,突出作者对亲人、故土的深深思念,有一唱三叹的效果;从结构上看,以母亲的面影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对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起到强化作用。

《用什么来报答母爱》对母亲有几处外貌描写,年轻时“秀发玉容,一派清纯”,83岁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面庞皱纹密布”,由青春靓丽的少女到可亲可感的慈祥老人,时光流逝,年华渐老,唯一不变的是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写亲情的作文篇7

《怀念母亲》一文就充分显示了季老对两位母亲的想念与眷恋,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为了证明自己的这种情感,季老用摘录自己在哥廷根时记下的日记的方式,将自己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浓烈的怀念母亲和祖国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季老在异国他乡留学期间,每天对母亲的想念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日记不仅记录了季老“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的魂牵梦绕之情,也成为他倾诉感情的载体。通过几则短短的日记摘录,我们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季老诚挚的怀念母亲、热爱祖国的情怀,给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从文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出季老对母亲炽热的情感,还能够感受到他良好的记日记的习惯。从学生时代开始,季老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的经历和情感在日记中得到了永恒。他这样表述日记的价值:“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现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

其实,不仅季老有良好的记日记的习惯,很多名人大家都有记日记的习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生前每天坚持写日记,不管工作和写作有多忙,二十余年的日记写作从未间断过。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坚持写了五十一年的日记,直至逝世前四天。他曾对来访者说:“这些作品的写作,全得益于平日的日记资料,否则,我不知道材料在哪里,要多费时费力才能写出作品啊!”他也曾告诫后生晚辈:“要多读多写多观察,特别要多写观察日记,这是写作的基本功。”

通过这些名人的事例,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写日记的诸多益处,写日记不仅可以将自己生活中很多值得记录的东西记下来,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还能提高人的观察、写作能力,让你不再为写作文感到困难;写日记还能帮你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使人明辨是非,提高修养。当然,通过写日记还可以把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永久地保存下来,让美好的记忆得到珍藏。

写亲情的作文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打开思路;发散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场面:每每遇到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总有部分学生会因为不知从何入手而陷入困境:或抓耳挠腮找不到突破口,或搜肠刮肚不知如何展开。最让这部分学生纠结的是,时间那么紧,可是他们得花很多功夫去琢磨该写什么,怎么去写,想来想去的材料似乎以前都写过,很难打开思路。

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打开思路,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言之常新呢?发散是最快最好的切入方式。

所谓发散,就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的多样性思维。根据吉尔福特的观点,发散性思维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流畅,二是变通,三是独特。它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立体、旁通及求异。运用在写作指导上,就是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摆脱经验造成的“心理定势”,跳出固定思维“点”的限制,让其思维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作“线”“面”的拓展运动。所谓“一定的顺序”,是指写作的三个思考维度,具体一点说,就是引导学生以作文题目为点,尔后向时间、空间和含义方面延伸。

以命题作文《母亲》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发散训练。

从时间角度来构思:大而言之,可写古代、近代的母亲,如四大“贤母”――为了孩子“三迁”“断织”的孟母、为儿背刺“精忠报国”的岳母、画荻教子的欧母、教子惜阴的陶母,还可写现代、当代的母亲。小而言之,可写年轻、年老的母亲等,还可写白天晚上的母亲等等。

从空间角度来构思:宽而言之,从常规思维层面来看,可以写外国的、中国的母亲,再拓展开来思维,可以写人的母亲和动物的母亲等;窄而言之,可以写在职场敬业奉献、恪尽职守的母亲,可以写在田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辛勤耕作却“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母亲,可写扎根山区三尺讲台,始终坚守清贫却把爱种在学生心间,用柔弱的脊背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母亲,还可以写在商海厮杀、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母亲等。

从含义角度来构思:狭而言之,可写有生命的母亲,写生活中伴随着我们一起生活,给我们生命,教我们成人的实实在在的母亲,还可从外貌、性情等角度,写狠毒的母亲、善良的母亲、漂亮的母亲、丑陋的母亲等;广而言之,可以迁移到写无生命的“母亲”――那养育你的村庄、城市、山川、河流等,还可以写不是母亲而胜似母亲的母亲等。

分析上段的示例,我们不难发现,仅从含义这个角度发散,“母亲”的内涵极其丰厚,这样的命题作文,除了可写实实在在的现实母亲,竟然还可以写养育了自己的家乡及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还可写因家庭变故而独立拉扯自己成长的特殊母亲――“父亲”,可以写父母外出打工而不得不撑起弟妹天空的“兄长”(或“姐姐”),可以写在特殊情况下关爱自己进步的邻居等等,他们虽然都不是母亲,却是胜似母亲的母亲。这么多迁移性、隐性含义是学生平时难以想象到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在作文构思时就会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

从上面的发散示例可以看出,发散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思考的深度、广度,使学生从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联系出发,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还能启迪学生的悟性,使学生深入研究,洞察事物,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及未来。

当然,发散需要引导学生做经常性的训练。平时,有空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想一想类似的问题:地上有一顶帽子,它是从哪里来的?马路边上有一只提包,它经过了一些什么人的手?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将往哪里去?会遇见一些什么人或什么事?坐在教室里,看到老师姗姗来迟,想象一下在老师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看到头顶上的灯,想象它与毕业生活的关联等等。鼓励学生在遇到各种事情时尽管放胆去想,越离奇越古怪越好。发散需要的就是“胡思乱想”。经过了这样的发散训练,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学生都可以快速打开思路,选定所需要的材料,行云流水地完成写作。

发散启迪思维,开拓思路。有了发散,学生的思路就不会走入死角。有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就会如闯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那般,由最初的“初极狭”,柳暗花明,转入到后来的“豁然开朗”,最后逐步进入“芳香鲜美,落英缤纷”的写作胜景,水到渠成。

上一篇:小雨沙沙范文 下一篇:老子的思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