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勃勃范文

时间:2023-10-25 00:26:29

兴致勃勃篇1

 

 

饶有兴趣、兴高采烈、兴趣盎然、津津有味

兴高采烈( 注释: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注释:形容兴趣浓厚。)

兴致勃勃( 注释: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

饶有兴趣 [ráo yǒu xìng qù][释义] 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兴致勃勃篇2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陆陆续续的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安静的等待老师的到来,顿时,整个班级安静的连呼吸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我们等了一两分钟老师才来到我们的班级,他刚进门就对我们说:“今天老师有事要出去,你们就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看书,知道了吗?”我们表面上答应了但老师走后没多久整个班级就炸开了锅,有的拿出小说看了起来;有的在自己的座位上大声喧闹;有的离开座位到别的同学的位子上讲话;我么有和同桌聊天。正当我们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我们的“情报员”突然喊到:“校长来了!”听到这话看小说的连忙把书放好;离开座位的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到了座位上;我马上拿出语文书装装样子。校长来到了我班浏览了下下就走了。校长走后我班又炸开了锅。正当我们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我们的“情报员”突然喊到正当我们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我们的“情报员”突然喊到正当我们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我们的“情报员”突然喊到

我们班的同学以及我就像电视里的那种特务!

兴致勃勃篇3

摘要:伦勃朗的一系列宗教绘画作品均表达出了他对人类和自身罪恶的关注以及对宽恕的渴求。画面通过色彩和光影的安排将画面的主题呈现的淋漓尽致。而要探究伦勃朗绘画艺术,则要从他所处的时代、他绘画题材的选择、以及其表现手法入手。

关键词:宗教题材文艺复兴艺术技法

荷兰画家伦勃朗是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和历史画的大师,其绘画表现形式几乎囊括了当时欧洲绘画的一切表现形式,并且有许多都是经典之作。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充满了戏剧性的和象征意味,其极富个性的表现技巧令人叹为观止。他的绘画集宗教意味、人文精神于一身,处处表现着宗教情怀,和及质朴以及亲切的意味。他一生的艺术创造,为欧洲油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伦勃朗出生于17世纪的荷兰,在那个时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风格已经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带有贵族气息的巴洛克艺术。而伦勃朗的绘画艺术集中体现了当时荷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以及新兴的美学概念,一般来说,尼德兰艺术家都以一种贴近自然的方式表达人物和事件,把形状、颜色和光线画的如同身边的生活中一样。与此同时当时的的荷兰不但繁荣而且非常国际化。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以“很自由也很安全”来描述阿姆斯特丹,同时阿姆斯特丹的商人大多受过相当于大学程度的教育,不但精通多种语言,而且对于艺术的欣赏也颇有造诣。伦勃朗就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十七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住着来自于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的人:天主教,犹太教,加尔文教和路德教等。我们不能定伦勃朗是不是一个信教的人,没有什么记载表明他属于某个教会或者教派,而且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享有宗教自由,这样伦勃朗就有可能和不同信仰的人来往。《圣经》是伦勃朗大多数绘画的创作灵感之源。伦勃朗特别对《旧约》故事情有独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画了许多具有信服力的场景。伦勃朗的许多作品,无疑是从人性化的角度解读《旧约》和《新约》故事后所想象的场景,从而进行了再创作,把它们画成了现实生活的写照。伦勃朗认为,在那些冗长且常常是枯草乏味的篇章中能找到最伟大的智慧,这使他创作了许多《圣经》主题的作品。

伦勃朗笔下的人物全部取自生活中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了宗教题材的生活化。他的宗教题材的绘画中,人物形象有别于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画圣母等形象强调美感和古典化的艺术加工的风格,真实的刻画具体的艺术形象。在他的作品中,更多地是表现下层的农民生活和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哪怕是那些神圣的形象,他也把他们表现为现实人生环境中的真实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这幅画是伦勃朗较早期的作品,大约在1628年创作的《西蒙在寺庙》(《SIMEON IN THE TEMPLE》)。通过这幅画,我们不仅可了解伦勃朗的绘画和思想,也可以对伦勃朗日渐增强的通过颜色、明暗表达情感的能力有初步的认识。与此同时,了解这幅画作的题材也十分重要。年迈的西蒙在去世前来到神殿许愿,希望能够看见未来的救世主。这幅油画呈现出了当时的情景:整个画面呈三角形构图,西蒙在画面的左下角,近景处运用了十分朴素的颜色,西蒙满怀感激地向着怀抱着婴儿耶稣的救世主,双膝跪地祈祷,向玛丽宣布他的消息。玛丽被深深感动,同样双膝跪地,并双手合十。同时也传达出她对未来之事的预知。安娜以一种强势的姿态站立在所有人之上,在画面中被放置于画面三角形的顶点,她是一个寡妇,她的脸上写满惊讶,和西蒙一样忠心耿耿并被授予面见救世主的特权。在画中,她将双臂高高举起,感谢主的恩赐。与此同时,由于伦勃朗精彩绝伦的颜色光线安排,使我们的视线被吸引到被光环包围着的怀抱婴孩的主角,也就是救世主的身上。伦勃朗运用光影结构和色彩相对比的方式创造出画面中的效果,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视觉冲击效果的能力在这幅画作便有所展示。

时隔不多年伦勃朗又对同样的主题再次创作,这幅《西蒙在寺庙》(《SIMEON IN THE TEMPLE》)创作于1631年,更能够彰显伦勃朗对于明暗对比潜力的掌握。画中整个场景服从于空间安排,而且画面的情绪张力表现也较之前那副更加生动。画作的主题与1628年创作的那幅一致;但是这幅画面中的一切却是如此的平静,没有留下任何夸张的情感表演。同时我们也能看出,伦勃朗将偶然捕捉到的瞬间融合永存真理转化成画面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画面展现了寺庙中的一座高殿;高殿中,光束照射到西蒙和婴儿,先知高举着的祈福的手也指向着他们。黑暗中最明亮的光线照耀着大堂中怀抱着婴孩的西蒙和跪在其身边的穿着浅蓝色衣服的玛丽。在此画作中,伦勃朗通过展现黄色的光线经过西蒙身后暗处柱子的反射而熠熠闪烁,取得了一种自然的效果,柱子因而也有助于强调整个画面中心。他所向我们展示的一个不同寻常的大事件正是这样,发生在寻常的人世喧嚣之中,发生在这些平时行走于庙宇最终消失在黑暗中的人物之间,发生在那些虔诚的爬往阴影里大祭司的阶梯的其他人物之间。伦勃朗的这幅画作与以往的画作相比更大程度地赋予写实主义色彩,对于生命的把握在此画作中也呈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光影创造出的奇迹。从本文中这几幅画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艺术技法淋漓尽致的运用。

伦勃朗的油画艺术在西方美术史上创造了一个高峰,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画作,他以自己的才华和不懈的劳作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不仅在世界美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对当今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世界名画家全集--伦勃朗(绘画光影魔术师)》作者:何政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2]《对话伦勃朗》作者:(瑞士)弗朗索瓦·德布吕埃著,麻艳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3]《大师素描画廊.伦勃朗素描艺术》作者:陈平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4]《伦勃朗 : 一位肖像画家的生平》作者:(英)戴维·史彭斯著,苏福忠译.长春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5]《伦勃朗传(上)》作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王逸梅等译.鹭江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6]《伦勃朗传(下)》作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王逸梅等译.鹭江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兴致勃勃篇4

1、abcc式的词语有:天网恢恢、大名鼎鼎、想入非非、怒气冲冲、议论纷纷、生机勃勃、白雪皑皑、得意洋洋、气喘吁吁。

2、文质彬彬、可怜巴巴、人才济济、波光粼粼、言之凿凿、目光炯炯、白发苍苍、饥肠辘辘、含情脉脉、热气腾腾、风尘仆仆、兴致勃勃、行色匆匆、微波粼粼、野心勃勃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兴致勃勃篇5

 

关键词:勃拉姆斯;19世纪;古典音乐;纯音乐;音乐文化;创作特征  

    19世纪的德国,政治风云动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揭开了德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音乐巨匠灿若巨星,照耀着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而当德国资产阶级由兴盛走向衰落之际,群星璀燎的天空也日渐暗淡、寂事起来。此时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曾与古典大师巴赫(J.S.Bach),贝多芬(Beethoven)齐名,被称为“三B”之一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a}am} BraMs)铅着古典巨匠的足迹正缓缓而坚定地走来,他站在古典作曲家行列中,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1833年5月7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间狭小阴暗的房子里。童年的勃拉姆斯,其生活是很困窘的,但同时也受到了父母亲早期的音乐熏陶与教育,这使他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勃拉姆斯七岁时.父亲便送他学习钢琴,到十岁时,又兼学作曲。很快,他就能够开独奏音乐会,演奏巴赫、莫}L、贝多芬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并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据说,在门德尔松去世后,勃拉姆斯的老师马克森曾说道:’一代宗师去了.但另有一个大师正在兴起,这就是勃拉姆斯:’ 

    在1848—1860年这十余年中,青年勃拉姆斯创作了一批富于理想色彩、充满青春活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明朗乐观,处处流滋出他对祖国的山水风光以及对德国民族和民间艺术的热爱。1862年,勃拉姆斯迁居维也纳.并从此定居下来。在此前后,作曲家的创作已逐渐走向成熟,在闻名遐迩的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勃拉姆斯迎来了自己一生中音乐创作的最兴盛与辉煌时期。从刃年代至即年代.作曲家重新在他长于表达深刻思想和广阔社会内容的大型音乐体裁领域里驰骋纵横—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仅有的四部构思宏大的交响曲、两部管弦乐曲;他写出散发着古典馨香的<海顿主题变奏曲》;他还写出几部堪与古典欲笼作媲美的协奏曲—(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这一时期的作品,就其内容的深刻与广阔,形式的宏伟与严谨,都达到勃拉姆斯本人以及当时众多作曲家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也使勃拉姆斯的盛名与盛沓达到极点,并由此莫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大师地位。1897年4月,一代古典音乐大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窝所中辞世。 

    在19世纪末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勃拉姆斯是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人物。他的创作犹如斑驳陆离的多棱镜,曲折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那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作曲家个人的内心世界。 

    勃拉抢斯自幼受到德奥古典音乐和浪漫先驱音乐创作的启迪与影响。这些优秀的艺术遗产成为他终生探求的重要领域。19世纪后半叶.不少音乐家脱离古典传统去寻求一种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他们或从神话传奇、从其他文艺作品中寻找创作主题:或从个人内心世界去开拓创作天地。这种探求是有意义的,但勃拉姆斯却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保持古典音乐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师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等古典巨匠和浪漫派先驱的神韵.或以雅细工笔,或以奔洒酣墨,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德国的社会风貌、市井人情及个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学家曾称他为‘’哈姆雷特‘.,因为贝多芬的影子始终伴随着他。他自己也说过、他不断听到身后”巨人的足音.,(“巨人”指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当时有些人力倡“向前看,忘掉过去‘,!但勃拉姆斯却是怀着深刻的信仰.运用古典艺术形式对过去、对古人进行了有意义的回顾。这反映出他对‘.今天.,现实生活的不满,也反映出他对‘明天,.的期待与憧憬。 

    如果说,勃拉姆斯的一只手伸向古典传统,他的另一只手则伸向了民间。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在家乡收集、整理和改编民歌,井于1858年出版了4本儿童民歌集,1864年出版了他改编的14首德国民歌,1894年他编配了7册《德意志民歌集)。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的神往,不单出于爱好,而是表现出他的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同时.他对当时欧洲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抱有极高的热情。勃拉姆斯的创作,泛运用了德国及其他民族的音乐素材,如他的钢琴作品,就有许多民歌和民间舞曲性质的通俗作品,在他的交响乐、协奏曲以及管弦乐等大型器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德国民谣风主题、维也纳典雅的舞曲节奏、匈牙利和斯拉夫民间音乐的旋律。他还继承舒伯特、舒曼这两位歌曲大师的传统,把民歌运用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民族、民间音乐在勃拉姆斯创作中的运用,反映出作曲家与普通民众在精神上、情感上的联系与相通。正如他在致克拉拉·舒曼的信中所说:“民歌—是我们的理想。” 

    在勃拉姆斯整个创作生涯中,还鲜明地体现出他力求在创作中保持纯音乐的特色。他曾想给自己的一些器乐作品加上标题,但却没有这样做。m年9月,他在致友人信中写道:“我到现在还没有决定这样傲,因为我想让听众自己猜到它。”当然也有例外:在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td小调叙事曲》和《降E大调间奏曲》中,作曲家以苏格兰叙事诗《爱德华)和苏格兰民歌中的词句作为依据;而在《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性序曲》中也有文字标题,这就成为他的诸多非标题音乐作品中仅有的几首标题性音乐作品,今天看来,弥足珍贵。但从勃拉姆斯创作的总趋向来看,其绝大多数作品并不借助于文字形象,创作主流仍是无标题音乐。

  勃拉姆斯的作品与一些古典大师的作品相比,往往显得厚重、凝滞、晦涩、费解,有的甚至让人.’难以接受”和“‘不能喜爱。”这是勃拉姆斯创作中的一个复杂而又矛盾的现状。 

    这种矛盾首先表现在他早期作品与晚斯作品截然相反的情调上。青年时期勃拉姆斯的作品明朗、乐观,其成熟时期的部分作品也气象恢宏、极富激情。他曾说过:“希望我们对生活永远有一种新鲜、尽可能快乐高兴的情绪。”而晚年时期的勃拉姆斯,其作品侧重个人的抒情写惫,较为含蓄内向,更多地带有消极隐退的灰色情调。即使在其较富感情的篇章中,他也写得有节制,理智而客观,似乎有意筑起一道心灵的堤坝,去拦藏情感波湘的冲击。因而,其晚期的作品显得单调、艰涩,缺少鲜明的情感上的或形象上的魅力,让少口准以理解或难以接受。 

兴致勃勃篇6

前景光明

在中国人厌倦了拉菲的时候,以罗曼尼.康帝为代表的勃艮第产区的新锐力量,正在一步步崛起。葡萄酒商Berry表示,预计未来三年亚洲葡萄酒销售的最大增幅来自勃艮第葡萄酒。法国勃艮第葡萄酒行业协会(BIVB)的数据也同样显示,日前,中国已成为勃艮第葡萄酒第14大消费国,且中国市场对勃艮第葡萄酒的进口量仍处于持续上涨中。勃艮第酒业协会宣传委员会主席帕安妮也有同感,虽然勃艮第酒目前在中国数量有限,但势头良好,她非常看好中国市场。

2011年年末,香港举办了一场名为“勃艮第之王”的葡萄酒专场拍卖会,勃艮第酒的比重占到了70%,这在以波尔多为主角的拍卖市场还不多见。这次拍卖会上,不仅是罗曼尼•康帝,其他的名园如卧驹园、大德园、乐花等成交价均不俗,酒商提前入货。随着中国买家资金从波尔多撤出来,很多人开始买入勃艮第。上海臻堡投资咨询公司投资总监朱钦认为,随着市场的日渐成熟,将来很难再出现像拉菲这样年年翻番的品种,新的明星很有机会在勃艮第产生。葡萄酒市场可能在2012年见底回升,而勃艮第酒的投资价值开始展现。

中国买家引人关注

事实上,中国香港的勃艮第市场已经形成了5-6年,虽然对中国内地的出口不断上升,但内地市场仍然没有成熟。如今,市场迎来了转机。勃艮第最古老酒庄Maison Champy的负责人Pierre Meurgey表示,在近6个月中,接到了来自中国内地的一笔又一笔订单。毫无疑问,他们的葡萄酒业务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亚洲。其实,早在2010年,勃艮第葡萄酒行业协会主席Pierre就意识到了这一点。Pierre在当年的拍卖会前新闻会上坦言,协会计划投资40万欧元开拓中国市场,推广产区品牌,以赢得更大市场份额。

让勃艮第人感觉到中国人确实来了,就在身边的例子是今年年初,28岁的中国商人时屹成功地在勃艮第收购了两块葡萄园,这是中国投资者首次收购勃艮第葡萄园。众所周知,在土地往往被众多小酒农零碎分割的勃艮第地区,国外投资者如果不熟悉当地人,很难在这里进行收购。时屹的举动引起了勃艮第当地人的普遍注意。勃艮第当地报纸Le Bien Public对时屹进行了这样的报道:“28岁,第戎高商毕业,从无到有,Vosne-Romanee一家酒庄的庄主。时屹希望能成为先行者,他的方式直截了当,他要做自己的事业。”

不只是中国人到勃艮第去,勃艮第人也兴致勃勃来到中国。从2009年开始,勃艮第酒业协会连续三年来到中国,举行大型品介会。法国勃艮第酒业协会主席Jean-Michel Aubinel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抱有强烈期望,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市场会在勃艮第葡萄酒出口方面扮演主要角色。

价格水涨船高

勃艮第一些顶级酒庄的年产量仅有几十箱,最多也不过数百箱,由于勃艮第佳酿的稀缺性,中国人对其价格产生显著影响。伦敦国际红酒交易中心数据显示,随着中国市场对勃艮第高端葡萄酒的需求越来越高,进一步推升了此类产品价格。罗曼尼•康帝交易价格更是领先其它酒庄产品,诸如2006、2002和2000年份的罗曼尼•康帝价格涨幅高达40%。业内人士认为,正如10年前的俄罗斯市场一样,到了一定时期,勃艮第葡萄酒在中国的销量将猛增,价格也会随之攀升。

兴致勃勃篇7

1、解释: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

2、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到了郡考,众人以为缁氏必不肯去,谁知他还是兴致勃勃道:‘以天朝之大,岂无看文巨眼。’”

3、同形式的叠词成语如下:

神采奕奕、波光粼粼、神采奕奕、生气勃勃、忧心忡忡、气势汹汹、得意洋洋、忠心耿耿、虎视眈眈、小心翼翼、死气沉沉、喜气洋洋、风尘仆仆、大名鼎鼎、人才济济、人心惶惶、千里迢迢、文质彬彬、无所事事、不甚了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兴致勃勃篇8

论文摘要:l9世纪后丰叶的欧洲乐坛上,勃拉姆斯作为德奥古典作曲家的最后一人,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既师承古典传统,又伸向广阔的民间;他的作品,其早期和晚期在情调上具有极大的反差,甚至同一时期的作品也完全不同。他的创作如同斑驳陆离的多棱镜,曲折地反映出作曲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作曲家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19世纪的德国,政治风云动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揭开了德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音乐巨匠灿若巨星,照耀着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而当德国资产阶级由兴盛走向衰落之际,群星璀燎的天空也日渐暗淡、寂事起来。此时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曾与古典大师巴赫(J.S.Bach),贝多芬(Beethoven)齐名,被称为“三B”之一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a}am} BraMs)铅着古典巨匠的足迹正缓缓而坚定地走来,他站在古典作曲家行列中,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1833年5月7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间狭小阴暗的房子里。童年的勃拉姆斯,其生活是很困窘的,但同时也受到了父母亲早期的音乐熏陶与教育,这使他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勃拉姆斯七岁时.父亲便送他学习钢琴,到十岁时,又兼学作曲。很快,他就能够开独奏音乐会,演奏巴赫、莫}L、贝多芬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并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据说,在门德尔松去世后,勃拉姆斯的老师马克森曾说道:’一代宗师去了.但另有一个大师正在兴起,这就是勃拉姆斯:’

在1848—1860年这十余年中,青年勃拉姆斯创作了一批富于理想色彩、充满青春活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明朗乐观,处处流滋出他对祖国的山水风光以及对德国民族和民间艺术的热爱。1862年,勃拉姆斯迁居维也纳.并从此定居下来。在此前后,作曲家的创作已逐渐走向成熟,在闻名遐迩的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勃拉姆斯迎来了自己一生中音乐创作的最兴盛与辉煌时期。从刃年代至即年代.作曲家重新在他长于表达深刻思想和广阔社会内容的大型音乐体裁领域里驰骋纵横—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仅有的四部构思宏大的交响曲、两部管弦乐曲;他写出散发着古典馨香的

在19世纪末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勃拉姆斯是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人物。他的创作犹如斑驳陆离的多棱镜,曲折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那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作曲家个人的内心世界。

勃拉抢斯自幼受到德奥古典音乐和浪漫先驱音乐创作的启迪与影响。这些优秀的艺术遗产成为他终生探求的重要领域。19世纪后半叶.不少音乐家脱离古典传统去寻求一种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他们或从神话传奇、从其他文艺作品中寻找创作主题:或从个人内心世界去开拓创作天地。这种探求是有意义的,但勃拉姆斯却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保持古典音乐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师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等古典巨匠和浪漫派先驱的神韵.或以雅细工笔,或以奔洒酣墨,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德国的社会风貌、市井人情及个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学家曾称他为‘’哈姆雷特‘.,因为贝多芬的影子始终伴随着他。他自己也说过、他不断听到身后”巨人的足音.,(“巨人”指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当时有些人力倡“向前看,忘掉过去‘,!但勃拉姆斯却是怀着深刻的信仰.运用古典艺术形式对过去、对古人进行了有意义的回顾。这反映出他对‘.今天.,现实生活的不满,也反映出他对‘明天,.的期待与憧憬。

如果说,勃拉姆斯的一只手伸向古典传统,他的另一只手则伸向了民间。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在家乡收集、整理和改编民歌,井于1858年出版了4本儿童民歌集,1864年出版了他改编的14首德国民歌,1894年他编配了7册《德意志民歌集)。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的神往,不单出于爱好,而是表现出他的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同时.他对当时欧洲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抱有极高的热情。勃拉姆斯的创作,泛运用了德国及其他民族的音乐素材,如他的钢琴作品,就有许多民歌和民间舞曲性质的通俗作品,在他的交响乐、协奏曲以及管弦乐等大型器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德国民谣风主题、维也纳典雅的舞曲节奏、匈牙利和斯拉夫民间音乐的旋律。他还继承舒伯特、舒曼这两位歌曲大师的传统,把民歌运用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民族、民间音乐在勃拉姆斯创作中的运用,反映出作曲家与普通民众在精神上、情感上的联系与相通。正如他在致克拉拉·舒曼的信中所说:“民歌—是我们的理想。”

在勃拉姆斯整个创作生涯中,还鲜明地体现出他力求在创作中保持纯音乐的特色。他曾想给自己的一些器乐作品加上标题,但却没有这样做。m年9月,他在致友人信中写道:“我到现在还没有决定这样傲,因为我想让听众自己猜到它。”当然也有例外:在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td小调叙事曲》和《降E大调间奏曲》中,作曲家以苏格兰叙事诗《爱德华)和苏格兰民歌中的词句作为依据;而在《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性序曲》中也有文字标题,这就成为他的诸多非标题音乐作品中仅有的几首标题性音乐作品,今天看来,弥足珍贵。但从勃拉姆斯创作的总趋向来看,其绝大多数作品并不借助于文字形象,创作主流仍是无标题音乐。 勃拉姆斯的作品与一些古典大师的作品相比,往往显得厚重、凝滞、晦涩、费解,有的甚至让人.’难以接受”和“‘不能喜爱。”这是勃拉姆斯创作中的一个复杂而又矛盾的现状。

这种矛盾首先表现在他早期作品与晚斯作品截然相反的情调上。青年时期勃拉姆斯的作品明朗、乐观,其成熟时期的部分作品也气象恢宏、极富激情。他曾说过:“希望我们对生活永远有一种新鲜、尽可能快乐高兴的情绪。”而晚年时期的勃拉姆斯,其作品侧重个人的抒情写惫,较为含蓄内向,更多地带有消极隐退的灰色情调。即使在其较富感情的篇章中,他也写得有节制,理智而客观,似乎有意筑起一道心灵的堤坝,去拦藏情感波湘的冲击。因而,其晚期的作品显得单调、艰涩,缺少鲜明的情感上的或形象上的魅力,让少口准以理解或难以接受。

勃拉姆斯创作上的矛盾还表现在他在同一时期常常能够写出完全不同的作品。如他于1866年写的哀悼的(德意志安魂曲)和1858年写的温暖的(爱情之歌);而1880年他同时写出欢笑的《学院节庆序曲)和哭泣的《悲剧性序曲);德国统一的时刻,他写了热情的《凯旋之歌),同时又写了悲观的《命运之歌)。再如他的两部迥异的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是他于1876和18’17年接连完成的。勃拉姆斯同时将光明与黑暗、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对里起来加以表现,形成一种相互交织与矛盾。这实质上是作曲家内心矛盾在创作上和作品中的具体反映。

因此,要欣赏与理解勃拉姆斯的作品,住往需要一个过程。正如与他同时代的音乐评论家兔罗夫服兑:“等待吧!有朝一日您也会了解勃拉姆斯的美和深刻之处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勃拉姆斯在其作品中的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状况呢?

作曲家个人生活面狭小,终生浊身,性格孤僻等情状,必然会影响并反映到他的创作中。但是,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离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勃拉姆斯创作上的矛盾,正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复杂社会现实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仿徨、苦闷和矛盾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19世纪的德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人民盼望彻底扫除德意志的36个割据小邦而迎来春天般的生机。1848一1849年爆发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但终因资产阶级的软弱而失败。人民期望的春天像童话一样破灭了,冬日的阴技重压德国大地。1871年,普鲁士反动政客体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统一,但这个统一却保留并加强了封建的利益,而对人民的统治更加幕虐。

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勃拉姆斯对古典传统和民间音乐的继承、运用,是用以表达他对J848年革命以前的、上升时期的资产可徽民主情神和人道理想的肯定与向往。但是,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已丧失了其上升时期的革命性。而勃拉姆斯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当年,’,也只能是追怀而已。他的期盼与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二追求理想而不能实现,使他陷人深深的失望,并由此走向悲观、动摇和退隐。这是勃拉姆斯创作中种种矛盾产生的一个深刻的社会根源。

勃拉姆斯一生并没有投入政治运动。但他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事态。他的瑞士朋友魏得曼写道:他“是一个商度集中注意力的读报者,也是政冶生活中一切比较重要事变的观察者,同时他首先考虑的始终是一种事变的发生是对德国国家和德国人民有好处呢还是有坏处”。他的作品没有直接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但时代和社会却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曲折反映。当1871年稗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时,“这个严肃的老汉那种简直是热烈的爱国主义是难以想像得到的”,他立即写了极为热情的合唱管弦乐《凯旋之歌卜一当时他还不可能看清像斯麦的反动本质。但统一后的残酷现实又使他感到失望与不安。他啃叹:“现在城市和乡村,一切都每况愈下,不是前进,而是衰退。”由于作曲家对社会和政治仅仅是关注,而不是投身其中,所以,他就难以看到在黑暗社会中新生阶级力量的崛起。他只能叹息每况愈下的现实,却无法找到事实上已存在并初现端倪的把德国引向光明的出路。正是这种世界观上的不可超越的局限性,造成了勃拉姆斯矛盾、仿徨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并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当然,另一方面也使他的创作比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这个阶层知识分子的共性和思想风貌,且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上一篇:绿色农业范文 下一篇:五字成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