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致

时间:2022-09-04 08:08:0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致

【案例背景】

2012年10月,我校举行了“全员赛课”活动。英语组的郑老师开了一节公开课:新目标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5 It must belong to Carla.(Section B 3a)的阅读课。我们每个英语教师都分到了不同的任务,从不同维度观察这堂课,我分到的任务观测点是“阅读课学生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活动的深度、学生对本环节的兴趣、学生活动的广度。

我们带着任务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观察并做了记录,根据观察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低,学生对本堂课的各个环节所设计的任务兴致度也不高。探其原因,我认为郑老师在备课时忽略了warming up的重要性和支架搭建的重要性。

【案例片段描述与分析】

案例片段一

教学伊始,教师只是简单地与学生进行问候,如:“Good morning!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表示推测的表达方式:must be doing sth./might be doing sth.(中文表达并板书。)”然后就直接进入guessing game,运用学生齐答的形式对模糊图片上的活动进行推测以及通过听各种声音猜测是何种动物。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兴奋的样子,而教师也没意识到这点,还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试图让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

【案例分析与反思】

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只有8.3%,从观察表可以看出,这个环节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此复习句型环节,形式相当不错,紧扣主题,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教师在之前没做好warming up。英语是一门工具,英语学习需要有使用语言工具的机会,warming up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交际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机会。同时,warming up作为一种课前热身,它可以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学生说英语时,大部分都感到胆怯、害羞,而warming up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面对大众、克服恐惧心理的机会。但处理warming up部分时不能单一地按照课本教学,在热身教学时要巧妙联系周围事物,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更接近生活;利用感官刺激,如图片、音乐、电影片段等方式导入,必要时还可采用幻灯片、录音机、多媒体、海报等辅助教学手段。在学校配备的硬件设备(如电脑多媒体、幻灯片、VCD等)齐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精心准备策划每一次的warming up。当然,在进行warming up授课时,仅仅是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不够的。德国教育家Heineken认为,上好一堂课最困难的往往是如何使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并投入到学生中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投入程度是课堂互动中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进行warming up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建议】

在课前教师应该创设情境与学生进行简单的free talk,比如:教师可以针对今天到场的本校教师让学生讨论,开展推测活动。教师可以问学生:This is Mr. Pan. What subject might he teach?Why?等等,这样做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加了趣味性,找到了师生共同进入学习的良好契机,又为下面进行guessing game做好了准备,降低了难度,也显得导入不那么突兀,从而拉进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案例片段二

在while-reading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读文章完成信息表,(Who/ What did they find?/What did they think it was?)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地活动起来,寻找details。但完成信息表后,教师立即要求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复述,虽然教师一边引导一边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希望学生能根据所填写的表格内的信息叙述发生在Bell Tower的怪事,然而大部分学生都没做出积极的反应,教师在这一环节显得既辛苦又尴尬。另外,在Writing环节中,学生的任务是Section B 3 b部分——结合所提供的信息完成片段的描写。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根据原文进行模仿写作应该是比较常见、顺手的。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能找出原句完成信息表,却不会根据信息表进行复述,也不清楚如何书面表达,听到更多的是教师在重复,直至最后的范文模式一闪而过。

【案例分析与反思】

这两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分别为8.3%与2.7%,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并且我观察到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被动。这两个环节教师都制造了信息沟让学生进行叙述,设计了一定的铺垫,可效果仍达不到教师的预设,为什么?我认为:其一,教师在设计以上两个环节时,没有全面考虑学情,从学生出发。其二,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因此,我认为支架的搭建能为后面的任务提供肥沃的土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发展、教学时间的变化等因素所产生的信息差来组织、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带着渴求获得信息或传递信息的心理去运用语言,从而达到课堂的真正参与。在构建整堂课时,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搭好各个支架。支架式教学即“在共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温暖的、愉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敏感的、适当的帮助,促进学生发展,当学生技能提高时,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支持学生的自立、自治、自主、自发性”。“支架”理论的核心是:“通过有效的教师、学习者对话的互动形式,帮助学习者完成其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从而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化解任务的难度并提供充分的语言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中互助,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2.

[2]王桂馨.“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4).

[3]朱丽芬.以学生为主体,渗透“Warming up”活动.海外英语,2010(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五中学)

上一篇: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 下一篇:初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