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时范文

时间:2023-12-12 21:20:00

天涯共此时篇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天涯共此时篇2

1、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2、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

3、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来源:文章屋网 )

天涯共此时篇3

为什么天涯让这么多人喜欢?有人说是因为它的简洁,不管是管理上还是形式上,几乎不用看帮助文件就可以上手;有人说是因为它的人文气质,是一个可以交流的地方,一些知名机构甚至将天涯评为最高端的人文社区、最具人情味的网络社区;也有人说它总在制造一个又一个话题,“芙蓉姐姐”、“富贵之争”、“卖身救母”,让许多人认识到网络的力量。关于这个虚拟社区,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已经形成了中文网络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天涯现象”。

纵观天涯这十年的发展,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关于“天涯现象”的一些奥义。

“三无产品”

《网络传播》:你是如何与网络结缘的?

宋铮:我是1998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当时在一家企业里面负责科研工作,听说有网络这个东西之后,就跟单位申请,以上网查阅资料为由,配了一台能上网的电脑。那台电脑将我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网络传播》:你们当时建立网站的目的是什么?主观上是怎么考虑的?

宋铮:天涯初创的时候,创办者并没有赋予它太多主观意图,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三无产品”――即无心插柳、无为而治以及无限可能。

1998年,当时还供职于海南公众信息网的邢明,因为酷爱炒股,经常在和讯的股市论坛上与网友交流股经。后来他突发奇想,何不自己办一个论坛?于是就找技术员写了一个论坛程序,在海南公网上开了一个股市论坛,技术员写好程序后,又顺手开了一个电脑技术论坛和一个天涯杂谈。这三个论坛就是天涯社区的前身。

1998年底,网易推出了“网易社区”,邢明意识到社区这种模式可能是互联网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就让技术员在已有的几个论坛的基础上,模仿网易社区建构了一个天涯社区,并于1999年3月正式上线。

无论是起初的几个论坛,还是此后的社区,天涯在其创办之初,都带有强烈的玩票性质,与当时流行的个人网站如出一辙。以天涯社区今天在华语互联网行业的地位来考量,当初创办这个社区,绝对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无心插柳之举。

即使后来成立了天涯在线公司,老板邢明也早在2000年就为天涯社区提出了“全球华人网上家园”的战略定位,但其实直到2005年之前,公司的业务重心,都主要放在海南本地的门户网站海南在线上。很长一段时间,天涯社区都只有两到三个专职人员负责维护,公司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

也正是由于这种来自公司方面看似“无为”的管理模式,给了天涯网友们很大的自治、自组织空间,网民需求成为天涯社区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力量。虽然来自天涯公司的专职管理人员只有一到两名,但真正参与天涯社区建设、管理的网民却有成百上千,这些挂着版主、管理员的网友,完全义务地为天涯社区服务,完全自发地为这个社区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聪明才智。来自公司层面的无为而治,反倒给了网友们最大的施展空间,进而推动天涯社区顺应网民需求,快速稳健发展。

直到今天,在我们公司有了300多人的团队共同构建天涯社区这个平台的时候,网友的自组织模式,仍然是天涯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2005年以来,每次公司年会,我们都会邀请当年的十佳版主和管理员作为天涯社区2000多名版主的代表,倾听他们对天涯下一年发展方向的意见建议。

有句套话,说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纵观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发展到千余人,已经足以成为行业龙头。而在天涯的模式中,我们不仅有几百名专职的员工,还有几千名义务的版主,还有两千万名热心参与的网友,共同搭建、维护这个平台。正是这种千万级的广泛参与,使得天涯社区的每一次嬗变都出人意料,每一个明天都充满无限可能。

《网络传播》:在很多人眼里,天涯其实就是一个网络论坛。但是你们却称为“天涯虚拟社区”。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个概念?和其它论坛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宋铮:前面提到过,“社区”这个提法不是天涯首创,而是模仿“网易社区”的产物。但此后,网易放弃了社区化道路,转向门户发展,而天涯坚持在社区模式上的探索,并成功创出了自己独有的模式。

之所以强调“社区”,而不只提“论坛”,是因为“论坛”只是“社区”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只是社区为用户提供的多种服务中的一种。社区的核心在于人,它首先是人的聚合,然后才是这些人产生的内容的聚合。在社区中,论坛上的内容,只是这些人之间产生关联的外部表现。可能是由于天涯目前其他社区功能模块与论坛相比还都不够强大,因此在外界看来,天涯似乎只有论坛。但其实,天涯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社会,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基于互联网的人际关联,同时它还是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投射和延伸,在论坛上能够产生轰动效应的话题,大都是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用户创造内容 互动产生影响力

《网络传播》:天涯和其它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相比,它的特色是什么?

宋铮;与门户网站相比,天涯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户创造内容”、“互动产生影响力”。第一个特点带来的好处是,对很对门户网站来说不堪重负的内容成本,在天涯趋近于0。同时,由于活跃用户群体极为庞大,内容的广泛性也得到了极大加强。传统模式的新闻网站,基本上与传统媒体是寄生关系,而天涯这种模式,不仅不需要依赖传统媒体生存,还会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是一种良好互动的共生关系。与传统媒体的良好互动,使得平台上所产生内容的传播力可以最大化,同时用户基于平台的互动,也会使很多信息进一步发酵、传播。总的来说,天涯这个平台的最本质特点,就是用户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和体现。

《网络传播》:有人觉得天涯是一个强势媒体,掌握着中国网络真正的话语权。我们也看到,现在的天涯不仅仅有网友的帖子,你们还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与一些社会人士的在线聊天互动等等,你们现在是否准备将天涯打造成一个媒体?关于话语权,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宋铮:其实,我们更愿意把天涯称之为一个平台,而不是一个媒体。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是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传播目的的,其价值倾向决定于媒体的实际掌控人,是多数服从少数的价值取向模式。而天涯这个平台,也有其显性的价值取向,但这个取向不由任何个体或少数群体所决定,能够决定这个平台价值取向的人是所有在使用这个平台的用户,是少数服从多数的价值取向模式。我们无意将天涯打造为某种预设价值取向下的媒体,我们是这个平台的搭建者、维护者,但不是这个平 台上的表演者,这个平台上表演什么,是由用户来决定的。至于你所看到的聊天和互动,也是我们为了丰富平台上表演者结构的一种方式。

与之同理,所谓天涯掌握的话语权,其实是2000万天涯用户所掌握的话语权,我们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表达的平台而已。

《网络传播》你曾对媒体提出“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型传播方式”,这种方式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天涯可以说是通过群体传播达到今天的规模。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传播现象的呢?

宋铮:我所说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型传播方式”其实是指相对于传统的少数人掌握媒体工具模式,互联网将带来颠覆性革命,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传播的发起节点。天涯的模式里,其实核心的要素就是这一点,每个个体都能够发起传播,同时又可以参与传播,以每一个个体都能够作为传播节点进行放射式传播。这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群体传播,不是单向式的广播喊话、短信群发,而是多向的可互动的用户可选择并主动参与的传播。因此它的传播效率更高,传播覆盖面更广,传播成本也更低。

《网络传播》:现在许多人既写博客又到BBS上进行讨论,天涯也开设了自己的博客板块。在你看来,博客是否会有一天取代这种虚拟社区?天涯以后是否会发展成一个BLOG网站?

宋铮:博客是社区中的一个重要组件,但博客绝对不会取代社区。可以这样比拟:在虚拟社区的组件中,博客相当于用户个人的家,群组、部落是小圈子参与的沙龙,而公众论坛是大众的广场。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家布置得非常漂亮安逸,而拒绝出门,天天只待在家里。经常去各种会所会会朋友,是很多人日常必须的社交方式。而广场可能过于嘈杂,但却能够见识芸芸众生,一样有存在的意义。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可以一一对应,全方位满足用户的网络应用需求,是天涯未来的发展目标。

“全球华人网上家园”

《网络传播》:你认为十年来天涯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宋铮:作为一个民营网站,能够在潮起潮落跌宕起伏的互联网行业生存十年,并且逐步发展壮大,我认为这就是天涯十年来最大的成就。回过头看,我们发现曾经的同行、竞争对手,很多都已经倒下或者转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个行业竞争之激烈,也深为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感到庆幸。

天涯走到今天,坚持是最重要的。十年来,我们坚持走网络社区的道路,从来没有动摇过。无论门户热潮、博客热潮还是视频热潮,天涯都没有放弃自己既有的风格。在2005年业界开始大炒web2.0概念的时候,天涯已经沿着这条路走了6年。2000年的时候,老板跟我说,天涯社区的未来目标是“全球华人网上家园”,我当时有点懵,因为那时的天涯,在线不过数十人。用户数才几万,距离“全球华人”这个目标遥不可及。但这些年走下来,我们发现,这个愿景已经近在眼前。

《网络传播》:怎么看待网络媒体在重、特大突发性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

宋铮:网络越来越多地在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其实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因为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信息和传播的门槛。使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发起者,这也就使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媒体工作者的视野所限,让我们有机会关注到更多以往可能会被忽视的事件,也让我们有机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当事人直接了解到事件真相。同时,网络的互动发酵作用,也令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不再被少数人所把控。

《网络传播》:你们是如何组织策划和报道或参与重大新闻事件?

宋铮:如前所述,我们不把天涯当作一个媒体,不存在报道的问题,我们也很少去主动策划或者挑起某个话题。如果说有什么策略的话,我们通常采取的方式是顺其自然顺水推舟。对于社区来说,在重大事件中,跟门户去拼报道的及时性、全面性是不现实的,我们通常会寻找第二落点,抓新闻的延伸,围绕话题发酵做文章。用户在了解一个新闻事实的时候,通常都会首选门户网站,看这条新闻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而一旦这个话题让他产生兴趣,他在论坛里围绕这个话题发帖、回帖,与人PK,可能会花上几天、几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对我们来说。用户的这种持续关注和互动才更有价值。因此,在各种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第一时间抢新闻,而是耐心等待用户对此事件的反馈。在找到有一定观点的内容后,予以推荐放大、设置调查、链接相关观点等,尽可能吸引更多用户参与,而不只做单向式的展示。

另外,与传统媒体的良好互动,也是很多网络事件的形成要素。例如去年发生的周老虎事件,网友最早发出质疑贴,我们予以推荐后,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和争议,但在传统媒体跟进报道之后,网友针对传统媒体的报道,参与讨论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并迅速成为网络的热点事件。所以,每当有类似事件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主动知会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给他们爆料,共同放大话题效应。

《网络传播》:天涯社区在内容管理上有哪些特点?

宋铮:因为曾经有过一段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在重归互联网后,我发现网络传播,尤其是网络社区中的话题传播,有一些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规律。做传统媒体时,题材选择、价值判断是编辑的职责,全靠个人的业务功底,而在天涯这样的社区网站里,用户的点击和回复数其实已经为你提供了最好的内容价值判断依据。汶川地震发生后5分钟,我在天涯杂谈数百个关于是否发生了地震的询问贴中,选择了一个当时回复最多的帖子,推送了天涯头条。事后我又重新检索了一遍,发现那个帖子的发表时间是2008年5月12日14点29分,是地震发生后发表最早的两个帖子之一。

尊重用户的选择。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一再强调的准则之一。在我们鉴别一个帖子该不该推荐时,除了内容本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这个帖子的人气度。一个帖子期发表后的一段时间内,达到怎样的人气度,其实就是这个话题是不是值得放大,这个帖子之后能否继续得到追捧最好的衡量标准。

《网络传播》:网站在新闻和信息的海量中,如何显示自己的独到之处?

宋铮:在天涯的模式里,内容是没有成本的,但我们也会考虑给用户推送内容的数量和频率问题。我们不会采用过于密集的信息排列方式,也不会推送得过于频繁,因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用户已经对海量信息感到厌倦。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我们的一个调查中,很多用户反映,他们喜欢天涯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天涯的网页上,字比较大。

《网络传播》:天涯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宋铮:在很多企业里,尤其是媒体行业,努力表现自我,证明你比别人强,是一个要向员工不断灌输的理念。而在天涯,我们的理念是,努力为你的用户服务,让用户在我们的平台上充分表现自我。我们团队的价值,是通过用户的表现来实现的,甘当幕后,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可敬之处。

天涯有自己的文化,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基于对这种文化的认同,而走到一起的。我们团队中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从天涯网友开始,一天天爱上这个网站,做斑竹、做管理员,并最终成为这家公司的员工。因为这种共同属性,大家在一起可能更理想主义一些,不太在意与外界的比较。

《网络传播》: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传播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以及受众不断的被市场化细分,天涯对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什么?

天涯共此时篇4

论文摘要:今年一系列突发事件考量了我们媒体的应急反应能力,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最大的综合型人文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文本分析,探究在突发事件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虚拟社区采用何种传播模式实现其社会功能,并进一步探讨虚拟社区功能在当代社会的转型。

   从年初怒虐南方各省的暴雪,到5月的汉川8.0级大地震,这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发生令人措手不及,在神州大地上不断的震鸣回响。灾难中信息的扑朔万变和生命的瞬息即逝对媒体报道的及时和准确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媒体在此次地震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回头看,正是在这次灾难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默契的完成了一次业界合作,网络的力量通过自身传播信息迅捷,和传受者互动性强的特征得到了彰显。

    一、网络社区的兴起及天涯社区的强盛

    国内外学者在两个层面上阐述“网络社区”的含义,即网络社区一方面是指“网络建设者利用网络为网民提供的网上交往空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拟社区”或“网上社区”;另一方面则是指建有网络信息系统的居民生活社区,即有社区网络依附其上的网络化社区。人们赋予网络社区这个双重含义的主要目的在干阐释未来网络社会的机理,即网上交往的空间(网上社区)再加上它为之依托的现实生活空间(网络化社区),构成未来全新的社会生活环境模式。

    社区在网络交往中逐渐担当起重任,社区的出现对网络社会的形态功能活整合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明确界限的作用。

    在社会学传统的概念解释中,社区是有着一定地理界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此外社会群体或组织也以其成员的身份界限为基本特点。无论是对于社区还是对于群体,界限的意义在于使其成员明确自已的身份归属,从而产生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意识,产生群体凝聚力。“网上社区”具有同样的性质和目的。

    (2)为网民提供特定的活动空间。

    属于同一站点的网民聚集在相同的网络空间,感知着共同的信息,分享着共同的资源,彼此间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这一切使得他们成为体验共同生活的特殊群体,而让这个群体明确自己的归属,忠诚地做这个集体的一员。这是经营者的期望,“社区”概念的提出则有助于这一期望的达成。

    (3)倡导亲和的作用。

    社区概念的首创者腾尼斯认为,社区一词表示由具有共同习俗、价值观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本社区成员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但与世隔绝和排外的社会关系的团体。

    “网络社区”一经被推出,就有着对网民的亲和与吸引的作用。

    “天涯社区”()创办于1999年3月,其主要受众人群受教育水平较高,职业分布涵盖教师、医生、律师、企事业公司员工、学生等。据艾瑞市场咨询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4月网络社区类网站覆盖了8753.9万中国网民。按照网络社区类网站覆盖人数来看,天涯虚拟社区为2402.1万人。

    二、地展事件中夭涯社区策划及活动案例分析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坟川发生8.0级地震,牵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媒体的反应极为迅速。首先是facebook下属的twitte:上最先传递出地震的信息,之后中央台反应灵敏,cctv-9在地震半小时内召开新闻会。百度搜索“坟川地震”已达16万篇,google为64万余篇。在电视、报纸、以门户网站重点置于救灾宣传,滚动更新时,社区将重心放在交流互助上,搭建互动平台,通过互联网大家从不同的网站看到了这次重大事件的进展,通过网络及时表达着我们对于坟川地震的关注和紧急捐赠。

    天涯社区中有关地震的发帖和救灾呼吁从5月12日下午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1、交互信息,缓解灾难中人的情绪—

    第一时间发出网络调查收集信息,提供最新动态数据,安抚人心;提供有关灾区如何改进救助方式的意见,宣传各种防震知识。

    此时天涯社区头条是“你那里“震”了吗?”在通信、交通等基本设施几近中断的情况下,身处灾区的网民变成了新闻记者,网络社区成了人们了解灾情的主要媒介之一。

    在改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天涯就让广大网友报出自己所在地方是否发生了地震、地震情况如何,抢在传统媒体之前让大家了解了此次地震的影响和情况。在地震发生之后,广大网友在“天涯杂谈”等论坛版块上自己了解的地震消息和拍摄的照片,让网民及早的了解地震和救灾状况。

    中国人喜欢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作为社区就是网络讨论聚集地,通过不同网站的bbs、群组、贴吧、圈子等方式,人们传递着这次事件的信息、交流着对地震发生的应变,并消除了很多人之前不正确的看法。

    据天涯社区ceo邢明介绍,地震以后,天涯社区的访问量增加了至少一倍,天涯已经成为广大网友了解地震救灾情况重要平台。

    2、引入新技术,开放信息平台,使信息共享专业化,发起民间救助。

    天涯将原来“天涯互助”的栏目改为“坟川地震”,并放到了非常显眼的位置,鼓励网友在其中进行互助。已有很多网友通过天涯进行组织,并进人坟川灾区作为救灾志愿者。

    同时,天涯来吧及时推出了“坟川地震灾区物资及志愿人员信息平台”。“天涯来吧地震救灾平台”是谷歌和天涯联合帮助汉川地震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一个开放信息交换平台。该平台于5月22日凌晨紧急推出“救灾物资开放平台”的第一个版本,同时每天进行更新和完善。

    平台已收集、归类和显示各种救灾信息1000余条,包括物资需求、志愿者及救灾人员、寻亲信息等等。全世界所有关注改川地震灾区重建的人们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查询和使用:灾区一线的各种团体,例如政府、电视台、电台、红十字会、医院、查询电话114等,可通过这个平台/更新各种求救信息,同时也可查看各种帮助救援信息;各救灾捐赠团体和志愿者可通过这个平台/更新各种帮助救援信息,同时也可查看各种救助信息;广大网民也可通过这个开放平台和查看各种救助信息,帮助灾区重建。

    3、开展公关策划,动员传统媒体组织募捐,举办贩灾晚会筹集善款.

    5月13日上午,天涯社区天涯杂谈、海南发展栏目等出现了一个帖子,帖子中,天涯社区一海南在线联动慈善机构和网络媒体(淘宝网、李连杰壹基金计划、搜狐、网易、雅虎等)开启救助活动,同时联动电视媒体、群众团体开启活动,号召关注灾情、援助灾辱、为积极支援抗震救灾,发起对地震灾区人孩子们的关爱,5月17号晚19点30分天涯社区参与协办海南省大型抗震救灾义演募捐文艺晚会。晚会现场、分会场的企业和个人共为灾区募得9021万元捐款。

    天涯社区天涯音乐频道(http://music.tianya.cn)则发起“心系5·12地震”天涯原创祈福歌曲征集,鼓励网络乐人把原创作品或原创音乐发表到“天涯残歌台”,并附上祝福语,当原创音乐作品达到一定程度后,将进行义演募捐,优秀作品将由原单行道乐队吉他手青蛙等北京的乐手组织义演进行募捐。  

此外,天涯还最先与壹基金合作开通快速捐款通道,鼓励网友募捐。

    以上三类传播手段都是在其基本功能上延展出的,传播的方式可能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只是在论坛原有职能基础上,进行些许的延伸和内容的替换,然而传播功能中社会构建这一块却被强有力的唤醒,网络社区通过对自身的构建呼醒民众的同情心和道德感,同时这也是对社区自身精神内核的一种超越性构建。

    三、总结

    "5·12坟川大地震”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事件,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都用不同的方式和语序对事件作出反应以实现各类话语建构,这值得我们去进行另一番严谨而深入的开掘。

    现代社会人的感知有时是麻木的,云南的一个残疾儿童的身世,可能并不会有对普通人有太大的触动,因为不幸的人处处皆有。然而社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你,唤醒普通民众的公义良知,起到道德示范的作用。天涯社区通过所有上述传播策略,完成了对社会道德的建构。

    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文化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包罗万象的网络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同时,网络在成为广受推崇的传播工具同时也暴霓出不少弊端,暴露了主体意识过分强化,社会逾德感减退的问题。面对诸种道德失范行为,在网络中,如何提升国民文化价值观念、倡导精神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干人”、“以德为本”、“待人以诚”,这种文化内涵所滋养的道德观、价值观,所崇尚的谦谦君子之风,有助于人们自我约束力的培养,促进社会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养成,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道德的情感需要操练,需要实际行动。人们在地震灾难中进行着真正的、实在的道德实践,不论是救灾现场紧张的搜救、转移、安置、治疗和抚慰,还是网络社区的募捐、自发支援、以及全国性的默哀,都是切切实实的传递爱的行动。爱是交流、分享和行动,这正暗合了网络社区传播特性中互动参与的价值内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爱通过网络强有力的传播似乎直抵人的内心深笼,成为无言的道德命令。

天涯共此时篇5

1、事实上,今日世界不但距离理想目标十分遥远,即便要实现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和谐化也多咫尺天涯,步步荆棘,失败反复的例子比比皆是。

2、左右如今也不容相近,咫尺天涯一般,有甚舍不得处?

3、哦!高速公路,咫尺天涯,轻松抵达任何地方。

4、此爱不可分隔,视天涯如咫尺。

5、无论相距咫尺,还是远隔天涯,我们的心总是相通,我的双眼总是凝视着你。

6、那个优雅的美人不会把手伸到银幕之外,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咫尺天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历历在目却交臂而过,这不是遗憾又是什么?

7、无论这颗石头咫尺天涯还是近在眼前,只要为彼此坚定的守住那份只属于你们自己的信念,就会彼此楔入最终合为一体!

8、如果我们有一天身处地球的两侧,咫尺天涯。

9、我们曾经在一起,如今却咫尺天涯…

10、国家动荡期间,有时住在同一地区的亲友也难得一见,()真是咫尺天涯。

11、考试成绩高的孩子虽与满分尽在咫尺,但感觉咫尺天涯,因为的满分并不容易。

12、我们都没有勇气说分开,因为那样的字眼太过伤感和沉重,只是逼着自己去慢慢接受从此咫尺天涯不再相聚的事实。

13、无论我们相距咫尺,还是远隔天涯,我们的心永远相通,我的双眼总是凝视着你。

14、我们可以用“不同”做理由拒绝交流,但有的人,就算再近,再相似,彼此心中的任何一点阴暗,都可以让你我永远咫尺天涯。

15、客户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无论咫尺天涯我们永远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16、从唱词上看,崔张二人,离别在即,老夫人却横亘其间,不让二人共桌而食,互诉衷肠,咫尺天涯,只能是流泪眼看流泪眼,长叹人对长叹人,可谓是悲苦至极。

17、远去的步伐清晰可见,咫尺的幸福却好似天涯。

天涯共此时篇6

关键词: 天涯文化;一带一路;新疆;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4.10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文华.天涯文化心理及其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克拉玛依学刊,2016(4)69-73.

中国西部主要是指新疆、、内蒙古、宁夏、云南等广大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及双语环境;置身多元文化和双语混合的环境中,会让内地人(相对中国西部而言其他地区的人们)而言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有一种身在“天涯”的异域感,正是这种异域感吸引众多的内地人前来旅游。其中,云南大理、丽江,拉萨,新疆喀什、伊犁等地,最具特色,吸引的游客量最多,是西部天涯旅游的典范。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中国天涯文化基础上的新疆旅游开发。

一、天涯文化与中国人旅游心理

“天涯”二字在中国语境中的意思不光是指天和水的尽头或者远方,也包含着异域、漂泊、思乡以及边关等诸多诗意。人生如旅,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当感受到生活的不如意,人们总是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远方,于是产生了“天涯”这个词。“天涯”二字不光富有精神寄托,也富有时间感,在道教和佛教禅宗的结合下还富有了宗教意义,显得更加悠远,跟“彼岸”甚至“天堂”同义。此外,“天涯”二字还很有空间感,表现为一种距离,根据美学定律,距离是审美的必需,陌生化产生美,于是天涯二字又富有了诗意,跟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别具一格,其文化四绝――书法、绘画、戏剧和园林等的写意风格,与外国诗画戏剧公园的写实风格不同,讲究留白和写意,追求空灵美的意境和境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涯”与“天下”也有关系,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都不忘“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中国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活得很辛苦,在人生不如意时,总是有身在天涯的感觉或者向往天涯,慢慢地便演化出“天涯文化”。此“天涯”文化非海南三亚的“天涯”文化,[1]46-47更具有传统文化心理上的代表性和广泛意义。于是,“天涯”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运用得很多,[2]68-72主要分消极和积极两大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天涯何处无芳草”“同是天涯沦落人”(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等是积极的,但它们只占少数。大多数是感伤的,比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中国现代流行歌曲中也有很多“天涯”,比如“天涯呀,海角”“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等,也都偏向于感伤的意境。似乎这样才能显得有诗意,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但诗意的境界不一定就要孤独,只是中国古代文人更容易陷入孤冷,或者空灵,尤其是婉约派。中国文人爱热闹,也享受孤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喜欢“伤春悲秋”,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称之为才子佳人,渐渐地走向了一种病态,也就是龚自珍所批判的“病梅”(清・龚自珍《病梅馆记》)。不光诗词中有这些问题,小说中也有。即便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也不例外,其结尾写道公子哥贾宝玉在情人死后毅然出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貌似看穿了,其实是在逃避,把世界的衰败看成是一种美,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心理。外国人学不会中国人的这种意境,就像郎世宁学中国画总是学不像。

现代中国人和古代中国人一样活得很累,同样有天涯文化心理,虽然没有了儒教的约束,却有了金钱的束缚。一切都以钱衡量其价值,刻意追求排名和成功,无论是高官富商还是打工仔,都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活得很忙碌;即便是进行旅游这种该放松的活动时,也那么功利,暗藏攀比与炫耀。有什么样的群众需求便会有什么样的市场,于是很多景区也粗制滥造,一味圈钱。“不到天涯遗憾终生,到了天涯终身遗憾”,这话不只是说海南三亚的景区“天涯海角”徒有美名,实指不值得一去,而是说中国人目前普遍的旅游心理。[3]59-60江南古镇和西北边城当然各有特色,不过也不是非去不可,但是在旅游经济轰炸式的宣传下,名声太大,迫使很多人感觉此生一定要去一次,即便是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得不偿失也要去。这就是中国人当下的天涯文化旅游心理,即旅游的目的不是因为远方有多美,而是去过了,比起没去过的人就有些优越感,体验的是那种天涯的感觉。过去交通十分不便,很多内地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去看海。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海已经司空见惯了,人们便开始追求去边远的地方或者出国,其中,新疆以其综合性的人文自然风光,在国内景点中很吸引人,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后者的代表便是、云南和新疆等地,其中,新疆以其综合性的西域历史背景、自然风光和民俗景观,在国内景点中最吸引人。

二、宗教与新疆天涯文化旅游开发

根据季羡林先生的研究,新疆是少有的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这里不仅曾经接纳了众多迁徙而来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也曾经向内地转输过世界历史上最主要的几个宗教。宗教与天涯文化密切相关,因为天涯文化中所追求的彼岸与宗教的彼岸在精神层次上是相通的。我们知道“一带一路”不光是商贸交易通道,随着人员的流动,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也在同时发生着。因此,“一带一路”开发绝不能忽视宗教的影响。[4]32-34新疆天涯文化旅游的开发也不可缺少宗教的助力。新疆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大宗教的交汇处,其中佛教和伊斯兰教表现最为突出。

1.佛教与新疆天涯文化旅游

佛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产生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之一。其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汉传佛教、藏族为主的藏传佛教和傣族为主的南传佛教三大流派,其中汉传佛教以禅宗、净土宗等为代表,其主要传播路径就在新疆,许多西域来华的佛教传教士都是从新疆前往内地的,比如鸠摩罗什和达摩;而汉族佛教徒的取经路线也主要在新疆,以法显《佛国记》和玄奘《大唐西域记》为代表,这两部作品记载了突厥西迁之前新疆的佛教信仰状况和印度当时的历史文化概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后者还衍生出《西游记》,与张骞、班超等人开辟的西域一起,极大丰富了中国人思想和文学地理上的神奇想象世界。总的来说,佛教影响了中国整个文化界,成为古代中国三大思想支柱之一,其中禅宗最富有诗意,使得中国传统的天涯文化增加了一些宗教色彩;净土宗也很有代表性,其阿弥陀佛西天极乐世界的宣传,使得中国人心目中的天涯有了一个宗教名字。佛教徒们在念诵佛号时,心中会一直想着这个西方的佛国,一旦愿力足够强自然会前往。新疆就这样开始与天涯文化密不可分,现在的内地人、海外华人甚至日韩等国的民众之所以特别向往这里,正是由于它所凝结的佛教和西域历史情结,因此,新疆旅游市场值得大力开发。

2.伊斯兰教与天涯文化旅游

新疆是中国最主要的阿尔泰语言民族聚居地,而他们几乎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经由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和马来人的进一步传播,遍布北非、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逐渐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以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中,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已经与佛教接近,与中国传统的天涯文化也产生了结合。因为伊斯兰教信徒每日都要对着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一生都要去一次那里朝圣,遥远的圣地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天涯。新疆与伊斯兰教相关的文化遗产主要是《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十二木卡姆》和《五卷诗》等,这些作品可以从天涯文化旅游的角度进行开发。

3.其他宗教与天涯文化旅游

除了佛教和伊斯兰教,经由新疆传到内地的宗教中,还有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西方的景教甚至犹太教等。拜火教进入新疆很早,现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帕米尔高原地带就有两千多年前拜火教的遗迹,但对于整个新疆来说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其变种摩尼教对早期回鹘人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回鹘人接受了佛教和伊斯兰教后这种影响很快就消失了。景教和犹太教没在新疆产生什么影响,只是在内地留过一点痕迹。这些宗教跟佛教和伊斯兰教一样都是外来宗教,其母体都在遥远的地方,因此产生的印象与国人的天涯文化心理有共通之处,尤其是对于内地人来说,这些元素增加了新疆的“异域风情”,与“西域”这个文化意象结合在一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到新疆旅游。

三、如何从天涯文化角度开发新疆旅游

国内很多旅游景点其实都是在利用人们的这种天涯文化旅游心理打造景点圈地收钱,或过分翻新,或无中生有,导致原味尽失;所卖的旅游产品各地也都一样,毫无特色。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开发方式,导致人们往往来一次就不愿意再来。新疆的旅游开发也面临这种问题,比如喀什老城区为打造5A级景区,进行大规模翻新与改造;又比如金胡杨景区和那拉提草原景区给人感觉名过其实。在“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背景下,新疆旅游要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旅游业,并最终实现与中亚的旅游一体化,[5]67-70可以借助国人的天涯文化旅游心理。

1.把握时代心理

中国正处在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时期,很多农村来的大学生甚至农民工买不起的房子,却不愿再回乡村,他们在拼尽全力地融入城市。时代的变迁需要适应城市化的新的心态产生,这是问题也是机遇。现代科技对生活的渗透使得人们的想象空间变窄,产生了诗意的审美困境。咫尺天涯,要想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只能刻苦自强,努力上进。而在奋斗的路途中,周围的环境总是暗淡,远方的天涯却像金光照耀下的雪山,那么光明而神圣,总是腻烦家乡,追求新鲜感和朦胧意境,于是去远方,而当我们到达了远方,却只有一开始能感受新奇,等现实问题跟来后,周围的美景就感觉不到了。何况,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处都是人,几乎没有一片净土,垃圾满天飞,就更加的没有美感了,然后再次腻烦,去新的远方,如此循环。旅游景区在一定程度上要做的是把握国人的这种天涯文化旅游心理,给以正确的心灵引导,而不是利用之后无情抛弃。

2.严格景区评级标准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大潮,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都在膨胀,相应地旅游景区的评价级别也在“通货膨胀”。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监管,进行权威的评比和引导。正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黄郁成教授所说,在他写《新概念旅游》的时候,全中国还没有一家5A级景区,大都是4A级,当时他就预见到随着4A级的增多,将来一定会出5A级。[6]52-54,60现在5A级景区果然很多了,那么将来的趋势便是出6A级吗?当然不可如此无节制地泛滥。笔者认为景区评级一定要具有可信性,而且不要评上了就不变化,要有一定的有效期限;最好采用三年一评或者五年一评,使景区管理者保持危机感,促使他们提升服务质量,往更“走心”的方向发展;最好能引入游客参与评价体制,即每位买票的游客都有权在旅游之后,进行打分和点评,同时也可以提一些意见。因为旅游业本质上是服务业,景区本质上是服务部门,给景区双重监管是必需的,今后它们不仅要对上负责,也要对下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景区走向更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中国的景区才能获得普遍赞誉,甚至是获得世界性的声誉,打造出真正广受欢迎的世界级景区。

3.打造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不同的,后者指的是以文化为旅游开发,而前者指的是由旅游引发的文化现象,一定要区别开来,进行分别研究,然后向精品方向打造。维护好景区景点,可以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配套食宿服务。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景区除了门票收入之外的附属收入之一,其占总收入比有时甚至会超过门票,因此十分重要,但也很容易被模仿,失去地方特色。比如借鉴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可以从西域故事角度打造“印象・喀什”等大型实景演出;[7]84-87又比如同心锁,寓意是将爱情锁在一起,然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上后扔掉钥匙,再也打不开,代表永不分离,是景区除了扔钱祈愿之外最常见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当然要保证这些锁永远在,不然就失去了象征的意义,造成游客心理伤害和不信任,因此要予以保护,砸锁者要罚款赔偿。但这个创意已经被争相模仿用烂了。又比如,云南丽江和大理打造的艳遇文化,也很有特色,但是太刻意了,被一心发财致富的各种“托儿”钻了空子,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以上都是人口稠密地区景区的做法,对于远离人烟的边远景区,有学者认为不要做景点,不要收门票,而要做路上,完全放开,保持原汁原味,学美国人那样搞汽车出租,以汽车经济代替门票经济,拉大空间,让游客消费。景点只是噱头,服务才是产品,设停车点,配备食宿休息之处,并配备流浪艺人、乡村歌手等,综合收益肯定会大于门票收益。[8]91-97其实这也是具有争议的,在国内的社会环境中不一定可行。

四、结语

总的来说,天涯文化心理是源于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其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又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崭新意义,暗合国人的精神诉求和心灵寄托。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要顺应大势,把握国人的天涯文化旅游心理,着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新疆旅游业来说更是如此,而且要正视宗教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于宗教的影响力开发旅游业。以上便是笔者对于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的部分研究成果,希望立足西部,对新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些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京宜.喷薄而出的“天涯文化”――品读《天涯文化系列丛书》[J].今日海南,2012(6).

[2]唐红.唐代西域边塞诗中的边愁与作者文化心理探微[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3).

[3]盖玉洁,韩飞.基于游客满意度的三亚景区发展对策研究――以天涯海角旅游风景区为例[J].中国市场,2012(40).

[4]裴勇.发挥宗教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宗教,2015(6).

[5]王文华.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与中亚旅游一体化可行性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6]黄郁成.试论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J].社会科学家,1998(5).

[7]王文华.文学故事在《印象・喀什》旅游创意中的应用――以张骞与石榴姑娘爱情故事的实景演出为例[J].南方论刊,2015(12).

天涯共此时篇7

出自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⑵,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的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表面看本曲并无华丽美妙之处,然而,正是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名词整合却写出了这千古名篇。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沧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所想象的境界。

次句“小桥流水人家”表面看似在行进中换了一个场景,实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怀念。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此句正对前后句中的人生之苍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终此一生而不可得。

前两句中并无行路者本人,是以对途中景物的描写引起路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古道西风瘦马”此句写出一人一马在寡无人烟的道路上孤独的行走。瘦字写出了路途之遥远,马因此而瘦。古道西风两词更暗合一瘦字。古道,路途之悲凉;西风,路途之孤单。此句是写路途更是写人生。写出了作者归思之心,但一瘦字却也写出了不知人生之路路在何方。

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一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天涯,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

天涯共此时篇8

可它却逝得飞快,我望尘莫及。

??题记

我们的友情碎了。

我想去修补它,却发现它碎的竟然是那么干脆,彻底。

我追忆过去:忘不了你我随缘相遇时此的稚气与羞涩;忘了你我每天上放学同行的身影;忘不了悲伤时你为安慰我发来的条条短信;忘不了快乐时我把你高高抱起……“你你我我随缘邂逅,进进退退天长地久。”我在日记里这样写过,可现在想起……

我想不通此时你的心思,我更望不透你的背影。你的天涯那富有诗意,我要细细品味。而友情碎了,我强迫从你的天涯离开。没来得及回味,没来得及沉醉。

我多想在你的天涯游走!那总是让我心神荡漾。快乐时永远快乐,忘却悲伤;悲伤时找到快乐,永远快乐。而往往,从从容容的东西,会错错落落地飘去,而一旦飘去,触到的将是冗长的寂寞与忧伤。

我只能幻想着友情修补好了,完美如初,我又望着你的天涯,那富于诗意的天涯,时而让我驻足,时而让我微笑。我们一起嬉戏,福同享难同当;我们逐颜欢笑,齐心将寂寞赶驱!

可是,幻想终究是幻想,或许只能算是过去。

我们的友情碎了。用什么修补?

我相信,友情上的裂痕,永远都有修复的时候。只要你们是真正的朋友,共进退同患难的朋友,情同手足的朋友。而修补的方法,便是退让。

现在我已退让,静候天涯的回音。

那时我将把你的望穿,那久违的天涯,久违的笑脸……

上一篇:仪容仪表范文 下一篇:关于友谊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