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9-20 12:36:35

离别的诗句

离别的诗句篇1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李白《赠汪伦》。

3、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出自王之涣《送离别》。

4、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出自杜甫《赠李白》。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出自佚名《迢迢牵牛星》。

6、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出自薛涛《送友人》。

7、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出自骆宾王《送别》。

8、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出自夏完淳《别云间》。

9、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出自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1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出自杜牧《赠别》。

离别的诗句篇2

关键词:李白;送友人;古诗词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旷古绝今的伟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送友人》,据说在唐人五言送别律诗中堪称空前绝后、独领。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这首感人肺腑、情真意切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经典、精致之作,是在我们南阳有感而发、一挥而就的。诗人与友人结伴尽兴游玩之后,便要依依惜别,策马辞行了。友人姓甚名谁已于史无据,但其与太白友谊的真情实感却是情意绵绵、动人心弦的。诗中所描绘的南阳名城地理轮廓也是极为符合的。那么,在此就让我们随着太白的诗思来漫游驰骋一下,对其中的真意作一个简单的艺术赏析吧。

第一、二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说送别友人之处――古宛名城南阳。诗人与挚友走出东郭城门之外,因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诗人极目远眺,只见城北横亘着青翠的紫峰、独山山峦,城东闪耀着澄澈见底的白水清流自北往南环绕城墙一路向西默然而去。开头这两句诗对仗极工。“青――白”“山――水”“横――绕”“北――东”“郭――城”。字字成对,天衣无缝。色彩间杂、远景近物、方位准确、动静有序。起笔不凡、气势恢弘。两句既有汉赋起首处的精致、豪放韵味,又具晋诗牧歌般的田园、质朴风骨。诗笔率有古意、令人神往,又可谓诗中有画,画出一幅秋高气爽、景致分明的辽阔、清新、壮美、秀丽图景。

第三、四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与朋友就要在此分手,从此便成为天涯孤旅,诗人不禁觉得无限感伤。二人从此一握,或许便成永诀。我的朋友,你不正像那孤独的蓬乱的杂草那样,随风翻转、飘忽不定?不知何时能再相见,远隔万里,独自奔波。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担忧,其情思一往情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挚友处处无家处处家,不知何处是吾家的无限关怀和深切同情。当然,诗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时难别亦难。落笔比较自然,笔法相对舒缓。此二句并不拘于对仗,两句乍一看时显得突兀,但却给人以言之凿凿、令人信服之感。前句是铺垫,后句乃必然。

第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对仗非常严切,且又写得那么清新婉转、那么顺畅自然。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以之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失意游子”“伤情离人”,堪称挽唱、绝响。同时,诗人又十分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为比喻来表明心迹、吐露心声。晴空历历、白云悠悠、千载飘浮、独来独往,象征友人孑然一身、形影相吊、飘忽东西、不由自主。远望天边夕阳慢慢西沉,似有不忍遽然落山之意。隐喻诗人对朋友的怅然离别,内心也充满了无限惆怅之情。也或许,在诗人的心目中,夕阳要比离人幸运得多,因为夕阳有西落但还有东升,而离人呢,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死别已吞声,生离更伤情。

第七、八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三、四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显得情真意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离去的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友人回回首,向诗人挥挥手,诗人也挥挥手,劝友人别再回首了。而恰在此时,却出现了“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之马也。班马嘶鸣暗示不忍离去。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道别、频频致意。二人胯下的马匹也要和他们的主人一样天各一方了,便禁不住引颈长嘶,似也不忍更不愿分离。这两句别有新意,独出心裁。太白化用古典名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深情,可谓鬼斧神工、画龙点睛。

本诗情景交融、别致新颖、不落俗套、功夫天成,是自然美与人情美的完美结合、和谐统一。诗中峰峦叠翠、城池相间、浮云独去,落日流连、挥手作别、班马伤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缤纷的色彩,鲜明的形象,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诗作绘声绘色、大气磅礴,既无失魂落魄的悲观情绪,更无失意落寞的哀怨情调。本诗结尾也很有意思,止于萧萧马鸣。感觉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似断非断、将了未了。虽已结尾,但仍令人感到依依不舍、低回不已。看似结尾却不甚完满,这也许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它会使读者感到思接千载、回味无穷。这正可体现出完美文学作品所产生出来的无穷魅力,给欣赏者们各自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余地。就像每个莎士比亚的欣赏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哈姆雷特一样。

离别的诗句篇3

是写景?还是送别?鉴于这种情况,的确该细细商榷了。诗里读不到送别的影子,好友送别,尤其是古人,总有一种淡淡的离愁萦绕心头。但这首诗中找不到,整首诗洋溢的是欢快,流淌的是美景。难道,杨万里,造诣极高的诗人,写作也有离题的时候。题目为送别,可诗中却只字未提离别情。情在何处?其实它就隐藏在碧绿的荷叶下,蕴藏在别样红的荷花中。翠绿的荷叶涌向天边,娇媚的荷花别样鲜艳,场面宏大,渲染天地之壮阔,让人惊叹。尽管有离愁也都被这满湖的荷叶荷花遮蔽了,彰显不出来。因为景美心情快乐,因为景美深受感动,因为景美掩盖离别情。所以诗人浓墨重彩地写了荷叶荷花,他们的离别之情则蕴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诗中。

这首七绝的名句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晋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前两句写感受,造句大气,使读者还未领略西湖美景,已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后两句写实景,诗人描了一幅接天荷叶、荷花在丽日下交相辉映的绚丽画面。全诗先赞后叙的手法,一上来就抓住读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用“碧”、“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接”、“映”又使整湖荷花、荷叶展现出动态之美。全诗虚实结合,动静相宜,情景交融,表现出浓厚的送别情。

诗中着重描写了西湖荷塘的景色。六月的一个清晨,诗人在净慈寺前送客,看来不会是久别远剐,所以作者未将“别”作为描写的主体。这时,西湖旖旎的风光把他迷住了,不禁由衷地赞叹道:“毕竟是西湖的六月,风光独好,与其他季节不一样啊!”“毕竟”二字,增强了感彩。这里用了概述手法。紧接着就是具体写景,抓住了六月西湖最有特色的景象,描绘出了一幅绿海点红,香清色艳的夏日西湖破晓图,足以令人尽情领略西湖美景。根据这首诗的题目,应有送别友人这一内容,但是除了题目,诗中却无一字提到送友。这跟一般的送友诗大不相同,是别具一格的。字面上虽一字未提送友,但我们从诗句所表达的明朗情绪来看,诗人送友时的心境是愉悦的,因此诗人在送友时,就以极大的注意力描写西湖的景色,以别致的风光作送别的背景,来抒发自己送友时的欢愉心情。由此可以看出杨万里虽然送别友人,但诗句中并没有强调送别二字,而是用景来描述当时送别林子方的心情,并且从诗句中能够体会到这次分别的时间并不长久,所以诗人并没有表现出送友的那种悲凉的心情。诗人用“接天”写莲叶覆盖之广,用“无穷”写莲叶数目之多。在这样的前提下,又特别强调一个“碧”字,这样,境界就显得更为广阔,色彩也很鲜明。莲叶与荷花,碧与红,因为分别有天空与阳光作陪衬,所以色彩极为鲜艳,使人觉得六月西湖清晨旖旎绚丽的风景确乎与平常不同,不禁与诗人在一二两句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发生共鸣,因而惊叹赞赏不已。

离别的诗句篇4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鉴赏示例: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上阕前两句用

的手法,三四句用

句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

下阕借惜春表达了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⑵这是一首送别诗。“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比喻;设问或双关;惜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

练习: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1)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2)《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宋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答:(1)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答:(1)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2)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2)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6.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离别的诗句篇5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上,选取物象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着力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物象,将其附着上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的表达了分别之苦和离别之痛;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昌龄的送别诗,风格黯然却不低沉,哀婉却不低调,忧郁中暗含激情。

【关键词】 王昌龄; 送别;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 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 中的“ 月出寒蝉鸣”、《 送韦十二兵曹》 中的“ 海净月色真”、《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中的“月明见古寺 ”、《 巴陵别刘处士》 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 中的“ 月影在寒水”、《 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 ”、《 送刘十五之郡》 中的“ 窅窅含楚月”、《 送魏二》 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 送窦七》 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 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 ” 、《 别辛渐》 中的“ 扁舟月色渡江看”、《 送柴侍御》 中的“ 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崔参军往龙溪》 中的“ 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表明王昌龄在选择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

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这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 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时代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起,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起,以明月表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

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达到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 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表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说友人的轻舟必须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伤心情,留下不走,万里相照。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2.借送别以明志。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凄迷,烘托出离别的深情;开阔,显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两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阳以后,一定要见见我们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问到我待罪之身的情况,那就请你告诉他们,我还是我,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深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

二、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

对于王昌龄的诗,古代许多学者都有很高评价,比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1]

1.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送胡大》中“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诗中直言“不堪别”,表达了作者无法接受这种分别之苦,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类似此诗还有《送狄宗亨》中有“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言心中愁苦连绵不绝,没做任何含蓄隐藏,表达的淋漓尽致。除此还有《送柴侍御》等。

其次,王昌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郭司仓》中“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最著名就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芙蓉楼为润州丹阳之西北楼,王昌龄时任江宁丞。诗意:铺天盖地的寒雨,昨夜来到了吴国之故地;天亮之后,欢送友人别去,只见江北的远山,显现出一片孤独寂寞的样子。这是融情入景,情景完全交融。诗人接下去并没有诉说离别之事,却是说自己的心已不受尘俗的污染,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莹洁净。“玉壶”典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这里化用其句,暗喻自己无心做官,欲轻视功名富贵而坚守清高。黄叔灿说:“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又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情景结合堪称一绝。

最后,作者喜欢以比喻抒写情怀。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来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心情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留别司马太守》中有“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的句子,作者以黄鹤青云展翅高飞比比喻宏图大展,以河蚌吐珠比喻将以全部精华报效朝廷的忠心。用比喻来写离别,更能把离别的愁思和伤情写的真切而感人,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更便于抒发分别在即的那种凄切哀婉的心情,比直截了当的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也使诗更具有诗歌的感染力

2.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第一句点出时令是秋天,第二句点出是在洛阳送朋友去鸣皋山(今河南嵩县陆浑山东)。秋天薄雾,蝉声凄清,暮色苍茫,已渲染出离别的惆怅情绪。三、四两句正面抒情,为朋友的离去而悲愁不已,预感到这个秋天将过得多么空虚和无味,可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厚。此诗直抒胸臆,沈德潜评点曰:“生趣。”《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深林,秋水,天高气爽,小船停泊在树林的清阴之中。离别前的欢聚,时近黄昏,二人在水边的浦口钱别,借酒消愁而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夜深不散,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更扰得行者和送者心烦意乱。此诗寓离情于别景,情景交融。反取其意表现最具体的莫过于《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此诗作于诗人任江宁丞时。面对着秋江,眼觑着即将解缆的舟船,朋友即将远去长安,怎不令人伤感!可是,诗的首句却反起,反劝李评事不要为离别而悲伤。安慰朋

友,也是安慰自己;强忍悲愁,不说离情。接着的第二句是顺承,说李评事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必将遇到新的朋友,又将获得新的友情。这些劝慰之词把眼前离别的悲痛表现得更加深挚。后两句更加推进一步;客店饯饮,吴姬当筵,缓歌漫舞,可以把离别的事情暂时忘却,只管尽兴饮酒,任它青枫已堕白露,晓风吹拂残月,分就在眼前,何不趁此良宵大醉一场?这是强颜欢笑之词。此诗以乐景写离愁,把无可奈何的离情别绪形容得淋漓尽致而又委婉缠绵。昌龄喜欢景和情相融相生,以景衬情以情如景。如《送万大归长》 :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这是诗人贬赴岭南途经郴州(今湖南郴州),送别朋友之作。第一句点明时当秋天,万大离桂阳(郴州)去长沙。第二句写离情,说湘妃竹制的弦乐器所奏出的声调,也因朋友的离去而变得哀伤。第三句写朋友越走越远,船过青山越来越小。第四句说自己又见白鹤双飞而忽然消逝,更使诗人无限惆怅。此诗以景结情,韵味悠远。

3.打破常规,着意在写别后情景.如《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先实写当前的送别:江楼饯行,尽情醉饮。时当暮秋,正是橘抽成熟季节,那芬芳而苦涩的香气渗人酒楼,给离人的别情平添难耐的滋味。又值秋风秋雨,风吹 雨进客船,倍觉凄凉之意,这秋声秋色更逗起无限的愁绪。接着虚拟别后的思念:朋友离去之后,思念之情日深,计算着魏二的行程,已经到了潇湘之上。魏二在孤独而寂寞的月夜旅途中,也思念诗人。沿途两岸青山里凄厉的猿声,更触着魏二的离情,就是在午夜的睡梦中,他也梦见了自己。此诗跳跃性比较大 ,写当前,又写未来;既写自己,又写朋友;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把相互间的友情,表现得异常深切。如《卢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这首诗是王昌龄贬赴龙标途中,在卢溪送友人入蜀之作。上一首是从当前的离别而虚拟朋友别后的情景,这一首则完全是虚拟朋友别后的情景,全是想像之词。如同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所说:“上三句历纪其道途,落句想像其景物,乘月听猿,客思所由生也。”第一句不是写卢溪,而是写武陵,因为从卢溪沿沉江北上,必须经过武陵。诗写武陵溪口渡头,停着一条小船,那就是友人乘坐的“孤舟”。第二句不说朋友沿江北行,而说“溪水随君”,意即江水陪伴友人而去,写得水有情意,而自己却不能随友人同行,惆怅之意自明。第三句继续写朋友的行程,他是出洞庭湖而北入长江,沿长江西行经过荆门山,再经过三峡入蜀。第四句是劝慰朋友,不要在月下听猿鸣而忧愁。“(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月下行舟,孤寂悲愁,卧听猿鸣,其情何堪!所以王昌龄预作设想,劝慰友人不要哀伤,可谓体贴入微,友情之深厚自不待言。

4.不重伤离重慰别。如:《送吴十九往沅陵》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这是诗人贬赴龙标途中,在辰阳(今湖南辰溪)送朋友去沅陵之作。吴十九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吏,二人同病相怜。辰阳位于沅江之滨,就在沅江渡口,他们相会而随即又分别,但诗人送别而不言伤离,反而安慰吴十九说:远谪异地,唯有等候皇帝赦兔;待到明春,就一定能重返京城。《周易屯卦》说:“雷雨之动满盈。”王弼注:“雷雨之动乃得满盈,皆刚柔始交之所为。”孔颖达疏:“万物满盈则亨通也。”望雷雨,就是盼望得到朝廷赦免。再如《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诗作在龙标任上,是诗人为送友去武冈(今湖南邵阳县西)而作。诗中全无 生离死别的情绪,送别而不觉有离伤,反说青山明月无异,何分什么此乡他乡?山水不隔,如在一地,心怀宽广,旷达乐观。后两句翻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及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浦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驰晖不可接,何况是两乡”,用典而不露痕迹。

三、整体风格慷慨旷达,气格高尚

王昌龄的送别诗沿用了他边塞诗的一贯风格,虽言送别但丝毫没有戚戚切切的伤感,依然那么豪迈那么大气那么慷慨。离别不言泪,遭贬不失志,没有低沉没有哀伤更没有呜咽。

1、格调高昂爽朗大气。整体感知王昌龄的送别诗,格调高昂,风格慷慨,不会让人垂泪低泣,爽朗大气,体现在诗句中便是旷达。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是作者贬官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送别一位姓柴的朋友到武冈时写的。自古以来,人之常情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1],而现在诗人却说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什么原因呢?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们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都在为我们传递相思友情,不是吗?沅水之波,悠悠不尽,通连两地;青山隐隐,千里迢迢,触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有目共睹;皓月朗照,清辉四射,千里可共。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通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还须注意的是,诗歌以明月朗朗作结,实际上也是在赞美友谊的纯洁美好,光华灿烂。如此送别,不见凄风苦雨,反见青山明月,不见悲伤愁苦,反见高洁旷达,真可谓写得高迈超群,气度不凡!

2、盛唐气象的体现。不因分别而苦,借分手之际而励志。王送别诗没有凄切之词,没有缠绵悱恻,没有秋雨凄苦,即使诗分手别离也激昂如是。表现出一个边塞诗人的硬气和慷慨,表现在诗句上就是明快。如《别陶副使归南海》:“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此诗作于江宁任上,是诗人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送友之作。陶副使为岭南采访处置使之属官,要从广陵返回南海(今广东广州)。第一句写陶副使从南越(今广东、广西)归来,梦中也想念着海楼,言其归心似箭,引出送别。第二句写二人分别的情景:时在广陵,新月当空,海亭饯饮,秋风送凉,撩起离情别绪。第三句却以宝刀相赠,一扫悲愁气氛。第四句再以功名相许,祝愿陶副使立海战之勋。于是,送别就成为对朋友的勉励。读其诗,不会悲观厌世,不会垂头丧气,更不会沉沦堕落,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多的是豪气和壮志,一扫前人的分别悲苦凄凉,独树一帜。如《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据“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此诗作于龙标任上。任五大概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地方官。诗人送任五去桂林任职,而以“苦节”相勉。《周易节卦》说:“苦节不可贞。”后以坚苦卓绝、守志不阿谓之“苦节”。诗人此时依然心忧天下,关心国家,

不予计较个人得失,大气堪叹啊!

一个字关联一句话,一首诗表现一个人。王昌龄以其边塞的风格创作送别诗,饱含了作者忧国之思,表现了作者慷慨的气度,读完让人心生旷达,心生壮志,心生豪情。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很难寻找的,这种慷慨形成一种诗风,形成其个人的创作风格,表现了王昌龄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人有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切都从这为数不多的五十二首送别诗展现出来。诗,重在一个“情”字,王昌龄把这个“情”字拓展了,深化了,于是我们读来就感到风格是那么的慷慨旷达,气格是那么的高尚。他诗歌中的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出了盛唐气象中盛唐人博大、宽阔、乐观的胸襟,是时代环境的必然体现。这正是在中国古代生乎其前和生乎其后的诗人,在送别诗中难以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王昌龄便以自己在送别诗上的优秀表现,把唐送别诗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程千帆 、沈祖棻:《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丁国成 、迟乃义:《中华诗歌精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董浩等:《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勾承益:《唐诗感悟》,巴蜀书社,2005年版。

[5]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李长路:《全唐绝句选释》,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7]刘迈:《诗海珍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8]马大品:《历代赠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9]彭定求等:《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10]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19),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徐陵:《玉台新咏》(吴兆宜注),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

[13]杨桂森 杨蔷云:《万家诗萃》,中国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

[14]张怀承:《中国学术通史》(隋唐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张天健:《唐诗答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离别的诗句篇6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对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句诗,许多读者作了这样的赏析:“想到就要和康桥告别,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在这里,有人显然以为这句诗运用了写实手法,把“笙箫”看作是存在于诗中的客观物象,是“实境”。我认为这样解读诗句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整首诗的意境构成中是突兀的、不和谐的。

从审美的角度讲,在诸般文学样式中,诗歌无疑最具有美学特征。诗人在构成诗的意境时,诗中的一切景与物都必须处于与诗所要表现的意境吻合而协调的状态中,从而在整体上求得一种匀称和谐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效果。在《再别康桥》中,诗人通过种种物象的组合和情景的勾连,诉诸读者一种共同的审美指向:那就是“静”,这也是整首诗的情感氛围。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而诗中的感受却是四个月之前的,他静静地走过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个角落,往事又一幕幕重现,但诗人只想做一次不声不响的静静的离别,他生怕惊动一切,因此他才“轻轻的”、“悄悄的”。特别是在第六节,诗人“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表明诗人所处的环境是沉默的静寂的,诗人“不能放歌”正是怕打破这种宁静。静是诗人为自己的离别而设。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笼罩全篇的寂静的氛围中,诗人幽幽的情怀和绵绵的思念在康桥的夜中滋生,在诗歌的行里流动,也在诗人的心头和我们的心头悄悄地无尽地蔓延,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徐志摩着力刻意营造这种静,并恪守这种静,从而形成一种幽雅闲静、高妙而和谐的艺术境界。这样,在诗人所处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都处于静的状态下,“吹奏笙箫”这个细节显然不符合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合理发展,也破坏了诗的整体情景和氛围的一致性。在诗人主观感觉中和对外部世界产生的客观效果上都已打破了他着力表现的存在于诗中的静。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审美的角度讲,“吹奏笙萧”这一细节在诗歌的意境构成中是不匀称也不和谐的。

再者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第6节中,诗人想象自己撑一枝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游,迎着和风,沐着星辉,真是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歌唱,可是诗中的思路随即逆转:“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更是特意将“笙箫”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些无法调和的意象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故意将那股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自己去领会,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诗人的沉思默想、满怀的离愁别绪使他渐渐陷入一种沉迷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抑制下,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也会暂时处于一种麻木状态(也许夏虫并没有沉默,但他充耳不闻),从而在诗人的内部世界中又形成一种更深层次的静。

另外,从诗的语言结构来看,“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属倒装结构,“悄悄”是来写笙萧所体现的情景和状态的,换成散文句法,就是别离的笙萧是悄悄的。在这里,“悄悄”显然是作为叙述主语的谓语而存在。如把“悄悄”放在状语的位置对虚设的“吹奏”进行修饰,这违背了语言的逻辑。悄悄,没有声音也,而吹奏笙萧自然要发出声音,这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因此无论从美学、心理学还是结构学来看,作出“悄悄地吹我送行吧。

离别的诗句篇7

因此,要想突破送别诗中的情感分析问题,就必然少不了对诗中景物描写的分析。在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送别诗的意象,例如,长亭、秋季、夕阳、日暮、酒、班马、晚风、古道、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浮云等等。看到它们,送别的味道就出来了。而本人通过对送别诗中的景物描写的一些研究发现,如果按空间特点来分类,其情感,包括写景的技巧等会更清晰些。

送别诗中的景物描写,按空间的不同,可分为:送别之地、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目的地。

首先,送别诗中,描写最多的是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例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充满了诗情画意。首联,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动静结合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反衬出离情的伤感。尾联更进一层,以不愿离群的马儿的形象(也是景)烘出缱绻情谊,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一般来说,诗人描绘的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都是实景,但是,会有“乐、哀”之分。此诗中“北郭”“东城”的“青山”“白水”,秀丽清新,反衬出离情的伤感,以乐景衬哀情。而哀景哀情的送别诗就更多了,比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唐·薛涛《送友人》)等等。

在此,还有一点需要做一下说明,送别诗也并非都只是伤感离愁之情,比如,坡的《郡人送余东禅庄院》,诗前有小序“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诗歌前两联“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其中虽不免有离愁相扰,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乐景乐情尽在其中。

其次,描写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的景色。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一诗中就既描写了别后友人乘舟出发后途中所见的江上景色(第二句),又描写了友人走后,诗人自己酒后睡醒见到的“满天风雨下西楼”之景。当然,诗人并没有同友人一起离开,所以,友人所见江上之景乃想象虚景,后者为诗人所感所见,乃实景。又如,王维的《淇上送赵仙舟》二三两联“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二联: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三联的写景“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两句,仿佛之前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之后,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

近几年高考题所涉及的送别诗也有此类景物描写,2010年高考江苏卷王昌龄的绝句《送魏二》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这种虚拟的情景的展示,更能表达朋友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同时也就把自己对朋友的留恋一并倾吐出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价此诗“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而上文所举之例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与此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言自己留恋,而从别离之后对方的所见所感入手,代为之思,极大地扩展了意境的广度,虚实相生更增强了朦胧之美,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惆怅别情。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送别诗中,景物描写的空间若放到别后,无论是写人还是写己,以想象虚写为主,其感彩,以哀景为多。

最后,还会涉及到目的地景物的描写。当然,此类景物乃想象虚写毋庸置疑,至于乐哀之分,则无定论,视具体诗歌而言。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尾联“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荆、郢,为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也就是柳宗一将去的目的地。这两句说的是此番一别,相思只能在梦中,梦中经常见那云烟缭绕的荆门之地。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又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第三联“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便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想象之中的虚写之景。再如,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三四句“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第三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最后一句从字面理解,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

离别的诗句篇8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前言】

《寄人》是唐末五代诗人张泌的作品。此诗是作者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描写梦境及梦醒后的情景,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深切与苦怨。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真切感人,动人心弦。

【注释】

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⑷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翻译】

离别后在梦中依依来到谢家,徘徊在小回廊阑干底下。只有庭前的春月最多情,还在为离别的人临照着落花。

【鉴赏】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从这诗深情宛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诗的首句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第二句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上一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下一篇:对症下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