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的例子范文

时间:2023-10-26 18:16:50

欲速则不达的例子篇1

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同样的,好酒陈酿的时间越长越香醇,音乐谱写得越久越唯美,成功酝酿的越久越辉煌。

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39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个小时作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受了多少年的凌辱,尝了多少年的胆。他从来没有草率地为报一箭之仇而出兵吴国,而是用平和、坚定的心对内不断提升自己,对外等待最佳时机。可见,坚定而又平和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前奏。

居里夫人十几年寻找放射元素,含辛茹苦,潜心于一处,历经夜晚白天无数次交替,吞咽周围冷寂之苦,为的只是心中那熠熠闪耀着动人光辉的科学之灯。多少次,曾一个人孤军奋战,多少次,曾平凡无味地不断重复同一个实验。终在几十吨沥青铀矿矿渣中找到几克放射元素。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时代的人们,请牢记——欲速则不达!请在泥泞的小路上留下你坚实的脚印,在历史的书页里留下你泛黄的足迹。坚定向前,成功就在不远方。

欲速则不达的例子篇2

施行中型或大型手术的病人,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营养紊乱,即使是某些小手术,也难免会出现营养不足的情况。追溯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①精神因素影响。例如紧张、担忧、恐惧、悲观等心理活动,严重干扰了大脑“司令部”的工作,影响了消化系统功能,使人胃口大减,不思饮食。②疾病因素作怪。特别是手术前,病根未去除,仍在体内为非作歹,既影响食欲,又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③手术创伤。组织的切割,血液的丢失,会引起体内蛋白质的大量丧失,例如一次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手术过程中便要丧失75克蛋白质;一次癌根治术则可达150克。④术后补充不够。尤其是中、大型手术以后,病人有较长一段日子不能很好地进食,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足。由此可见,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手术病人的营养障碍不可避免。那么,怎样处理好手术前后的营养问题呢?

手术前的营养调整

首先,要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等心理,让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到在充满信心的情况下接受手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也可防止病人食欲的减退,宜主动增加营养,为手术做好物质准备。说实在的,要消除病人的不良精神因素并非易事。除了医生做工作外,还要家属密切合作。可采取解释、劝慰、鼓励、引导等方式,也可列举别人手术成功的例子以树立其信心。

其次,如遇病情较重,一时又不能通过日常饮食增加营养时,为了迎接手术,迅速改变营养不良或体质虚弱的状态,医生通常会采取输血、输液等方法补充营养,此时,作为病人和家属应该密切配合。

最后,等待手术的病人,在等待期间如病情允许,应该比平时适当地增加营养,喜欢甜食者,不妨多吃几顿点心,例如牛奶、蛋糕之类的食品;不喜欢甜食者,每顿饭的菜肴上宜讲究一些,多吃些鸡蛋、瘦肉、鱼类等食品。目的是让病人的身体有一定量营养物质的贮备,但是,也不能为了增加营养而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以致影响胃肠功能,酿成腹痛、腹泻,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手术后的营养补充

1.掌握补充时机。手术后,究竟什么时候开始进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不管是腹部或食管手术,如果手术不大,尤其是采用局部麻醉时,术后便可进食;倘若手术较大,或施行“半身麻醉”者,术后6小时左右方可进食;“全身麻醉”者必须等病人完全清醒后方可进食。腹部或食管手术者,术后往往插着胃管,是不能进食的,即使不插胃管,术后24~48小时内也要禁食,待48小时后肠子活动恢复,病人有排气后,才能少量进食流质,如米汤、肉汤、牛奶、藕粉、水果汁等;术后5~6日开始半流质,如粥、面条、鸡蛋羹、肉末、碎菜、麦片等;7~9日后可恢复普通饮食。另外,从手术创伤对营养影响来看,术后2~5日内,体内大量蛋白质分解,病人胃口不好,多半不愿饮食;术后9~10日起,体内蛋白质大量合成,病人胃口恢复,经常有饥饿感觉。因此,不难看出,手术后从饮食角度补充营养,重点不宜放在术后2~5日,而应安排在术后1周左右开始。如果不这样做,欲速则不达,大量滋补反而对身体不利。

2.注意补充方法。在术后还不能进食或很少进食的日子里,每日营养的需要,主要依靠静脉输液来补给。开始进食后,营养补充上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由少到多逐步增加,让消化道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食量一下子太大,可以少量多次地进食。②采用多种营养饮食,不要鱼、肉、鸡、鸭、蛋地乱吃一通,应该荤素结合、清淡可口,过于油腻反而影响食欲和有伤胃肠,注意多食用新鲜蔬菜与水果,保证维生素、无机盐的摄入。③不要过多食用甜食,术后亲朋好友探望,通常都赠送糖果、蛋糕、奶粉等甜食,其实这并不好,因为甜食容易饱肚,影响食欲,而甜食又含有较多的脂肪、糖类,病人更需要的蛋白质却不够,这对术后伤口愈合、组织修复与体力复原帮助不大;另外,过多食用甜食,正常饮食量势必减少,维生素、无机盐的摄入便不足,也对身体不利。④应该细水长流地补充,不要奢望在几天内就补足营养,术后的养息期间都可补充,不必操之过急。

欲速则不达的例子篇3

关键词: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原则 方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我认为,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新旧知识点与点的衔接,更要注重知识点与面的切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一语道破,会使学生在头脑中自然将知识横向联系并向纵向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领会知识,也就是说使学生在运用知识时,可以以点带面,形成行之有效的知识网络。比如在讲氮族元素时,可以在讲授每节新课时。适当联系前一节的内容整理补充,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讲完这一章时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将是一棵树而不是一堆烂树枝,其实这也是引入的务实所在。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考虑情感目标的达成,导入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所在。各种典故、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故事比喻,甚至教师的亲身经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趣味实验、“厨房化学”,(比如用食醋和鸡蛋壳就可以制出二氧化碳)都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它们都可以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缩短教师与学生、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的距离,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兴趣,从而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3.面向大多数原则。新课的导入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过于深奥,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兴趣有欲望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且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纳新知识的到来。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法。教师以清晰、简练、有条理的语言,开门见山,开课点题,如我在讲授“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时是这样引入的:“我们用长度来衡量物体的长短,用温度来衡量物体的冷热程度,那用什么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呢?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再如我在讲授《化学反应速率》一节时这样导入新课:“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用速度来描述,那么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我们用什么量来描述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学习中自然会将其与物理中的“速度”相联系。

2.展示实物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将高深的化学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卤族元素》一节的教学,教师可通过展示胶卷、加碘盐、碘酒、消毒液、医药、农药等导入新课。

3.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尤其是趣味实验导入新课,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课学习。例如:在讲授《铁及其化合物》前,我先用三氯化铁溶液画一朵玫瑰花,晾干后玫瑰花呈淡黄色,上课时,我用喷雾器将硫氰化钾溶液喷到玫瑰花上,黄玫瑰立刻魔术般地变成红玫瑰,在学生一片惊叹声中我开始了新课教学,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当讲到铁的化合物检验方法时,学生恍然大悟,成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4.巧设悬念法。教师设计一种学生急于想解决而运用现有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悬念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氮气》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新疆与青海交界处的一个美丽的大峡谷,那里青草茂盛,有的牧民赶着牛羊到那里放牧,原来风和日丽的天气突然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牧民及牛羊不幸遭雷击致死,当地人称之为“魔鬼谷”,然后话锋一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了解其中的化学原因。”顺理成章进入新课教学。利用此法导入新课要注意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或结束时点题,做到首尾呼应。

5.名人轶事引入法。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名人轶事,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讲授硝酸的氧化性时,通过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巧藏诺贝尔金牌引出王水可以溶解包括金铂在内的所有金属,从而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下指出王水的组成。这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枯燥的知识融入生活实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

6.新闻引入法。结合讲授化学知识,将某些相关新闻适时引入课堂,会使化学教学更具实效性,如新的发明发现和创造、一些环境污染事件、在科学上的一些突破等。如“神州六号”成功飞天,可与过氧化钠做供氧剂相联系;煤矿瓦斯爆炸事件可与有机气体甲烷的性质相联系;在与“非典”抗争时,可传授氯气与消毒剂原理;讲解《乙烯和烯烃》时,可以联系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在讲环境保护时,可以以大家熟悉的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最初的制冷剂会导致臭氧空洞,含磷污水的排放会造成赤潮或水华等等引入课题,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愿意用化学方法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环境,从而化为学习的动力。

7.讲述经历法。教师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引入教学,会大大缩短化学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会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使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息息相关。如一个骗子在农村利用当时人们的无知行骗。骗子从一个层层包裹的小盒里取出一小块药品放在清水中,这块药品变成熔融的小球,四处游荡,发出嘶嘶的响声,骗子谎称这是具有灵性的药引子,有了它,他卖的药可包治百病。因不懂化学,许多村民当时被骗。我在讲授钠的化学性质时,由此经历引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一些人为了宣扬迷信,把沾有白磷的白纸在空气中晃动,白纸会突然燃烧,然后乱造舆论,说世上有鬼,骗了许多无知的人,为了去除恶鬼,就得花钱求神灵的保佑,造成一批人上当受骗,以此引出白磷的溶解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设疑,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不和谐状态,造成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根据所教内容灵活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动机就会被激发,思维就会被激活,学生会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所以,以合理、恰当、精彩的方式方法导入新课,对整堂课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欲速则不达的例子篇4

借鉴和利用中国古代的教育激励思想,是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立足现实,努力创新,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无疑对教育管理激励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以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去审视我国古代先哲们的教育激励思想。

一、重视道德教育,强调训教合一

古代教育激励思想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和德育至上,重视教书育人,训教合一。各个时期的先哲们都主张要以育人为中心,各种社会教化渠道都渗透着道德教育,以对民众进行熏陶教化。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孔子认为要加强礼教的感化性,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风俗,人们就会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于领导。儒家重视德治教育,孟子把教育作为管理手段,把调动管理对象主动性概括为:“善教得民心。”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达到“明人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在这种观念下,“礼”是规范各种社会秩序的工具,“不学礼,无以立”。促成“人和”的内在机制是“仁”,“礼”的核心“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其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人格,把人当做人来爱。

中国传统管理非常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虽然也不排除峻法严刑,但以人道、仁义、群体为中心,以心理感情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的“德治”方式,始终占主导地位,把修身看成是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管仲认为:“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治心,安也者安心。”实际已提出了心治为管理之要。基于这一认识,古代统治者比较重视塑造人的精神,要求臣民接受儒家思想,教育臣民要“忠”、“孝”、“仁”、“义”。不足的是中国古代激励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维护统治阶级服务的,有着很深的阶级烙印和历史局限性。

二、注重各种需求的层次性,激励要有针对性

激励理论认为,满足成员需要是调动成员积极性的着力点。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需要,激励个体要有针对性。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在我国古代,对人需求的层次性也有很深的见解。管仲认为,物质性需要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管子·牧民》所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明了人的欲望发展是有层次的:“仓廪实”、“衣食足”体现了物质欲求、生理欲求这种较低层次的需求,而“知礼节”与“知荣辱”则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社会欲求。他还分析了当时人的欲求的主要种类:“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其中,“贫贱—富贵”表示生理欲求,“危坠—存安”与安全欲求相关;“忧劳—佚乐”即精神享受的追求;“灭绝—生育”表示对种族繁衍的欲求。人的这四种需求,在《管子》的阐述中,内容已不仅仅限于物质需要方面,还涵盖了生理要需、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等多个层面。这表明,以满足个体需要为出发点的激励思想在《管子》一文中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

三、强调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孔子特别强调后天的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对人性发展的重大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人都是“学而知之者”。他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要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排出消极因素的影响,他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主张“里仁为美”,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交往的选择,主张“就有道而正焉”。

孟子主张“人性善”,即认为人的各种优良品质是先天就有的,“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含义即表明了这样的观点,而接受教育、刻苦学习,则“人皆要以为尧舜”。同时,他也认为外界环境对人性善的形成同样不可缺少,道德和善有赖于人们后天的社会生活。

荀子认为“人性恶”,认为不学习无法改变恶性,他强调:“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他提出通过教化来实现激励的观点,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化性起伪”的理论。他认为,“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习俗可以改变人的意志,安而久之可以改变人的本质。他认为环境可以起“化性起伪”的作用,“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泽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人的成功,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寻求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的协调与有序,人的造就是可能的。

四、激励方法注重教化和修身的统一

在教育激励方法上,我国古代激励思想注重教化和修身的统一。在政治上,实施“德政”,坚持以德治国的德治方略;对民众,以道德教化为根本,采用“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对家庭,教以人伦,讲究孝亲,道德以家族为本位;对师长朋友等人,讲究敬重亲和,注重敬信修睦;对自己,以修身为本,强调克己与内省。

1.情感激励法

众所周知的“士为知己者死”是最典型的例证。孔子的“仁”,就是主张要“施仁政”,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善待老百姓,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亲属。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要尊重民意,收取民心。孙武曾说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它体现了以心交心、以情感人、激励下属的思想。同时,孙武又提醒运用情感激励要把握好度的原则,因为过度则“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2.表率激励法

表率一般是指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孔子曾说:“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以身先之”即为率先垂范作用,身教胜于言教;“以道御之”是指正确的思想、方法。“个人的身正”是“以身先之”的前提条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主张“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自觉修养德行,约束和克制自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反躬自问,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严于责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管子也说:“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其含义表达了管理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是完善德性修养的重要手段。

3.赏罚激励法

管仲认为教化是赏罚的效果,要通过个体的感受和变化来实现,使之心服口服。把教化作为赏罚的先导,赏罚是教化的补充。韩非子要求“因人情、顺人性”地进行赏罚。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好赏恶罚。他认为:“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偷赏,则功臣堕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意思是说:贤明的君主实施奖赏的时候,犹如及时雨那样给人以温暖;对人施行惩罚的时候,犹如雷霆一样令人生畏。所以,贤明的君主会奖赏与处罚并用。没有奖赏则功臣就会懈怠,免除处罚,奸臣就会为非作歹。只有做到恩威并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才能发挥赏罚的效用。

4.目标激励法

组织行为学特别强调,管理中要重视发挥员工的潜能,汇集组织他们的力量,激励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最终达成组织目标的实现。孙武治军时强调“上下同欲者胜”,就是典型的目标激励法,成为作战五个致胜必备因素之一。作为管理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必须引导下属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上下同欲”是效用极大的激励方法,上下同心则无往而不胜,上下离心则一盘散沙,不攻自破。孙武说:“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所以,组织目标必须取得成员的高度认同,使组织目标在成员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唤起成员的工作激情,使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不遗余力。

五、激励策略注重公平性、及时性和层次性

1.激励的公平性

赏罚激励的过程中,强调标准的公平,人不分贵贱,应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管仲说:“故禁不胜于亲贵,罚不行于便辟,法禁不诛于严重,而害于疏远,庆赏不施于卑贱二三,而求令之必行,不可得也。”意思是,禁令是不能制服亲近和尊贵的人,刑罚不肯加于君侧的嬖臣;法令不能对犯严重罪行的人予以处罚,就会伤害了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对地位低下的人不授予奖赏,如果这样,就会使得法令难以贯彻。先秦兵家实施奖赏要公平正直,强调不能按贵与贱的身份去衡量,要做到不偏不私。赏罚要获取人心,达到激励士兵斗志的作用。否则,就会人心不服,奖赏也就失去应有的效能。赏罚公平原则的关键在于要严明、公正,“严惩不避亲贵”。“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其含义表明:对自己厌恶的人,如果有功也要给与奖赏;对自己喜爱的人,犯了罪过也应受到惩罚。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奖赏不避仇敌”而得管仲,可谓历史上的美谈。管仲在得到齐桓公的赏赐重用后,尽力辅佐齐桓公治国,开创了齐国的富国强兵局面。

2.激励的及时性

把握激励时机是一门艺术。为了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奖赏应该在行为发生后尽快实施,延缓奖赏会降低强化作用,而奖赏没有兑现,则激励作用无从谈起。对此,《管子》也有清晰的认识:“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徵;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形。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司马穰苴提出了“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强调赏罚的即刻性。激励的及时,就是奖赏不能错过时机。激励只有及时才能使人们迅速看到做好事的利益或做坏事的恶果,“赏一劝百,罚一警众”,产生震憾和轰动效应,才能赏立信、罚立威。赏罚的时机要及时,时机选得好就会事半功倍,时机没选好就可能事倍功半,这是实施正确激励的一条重要原则。如商鞅变法,为了使新法执行取信于民,立“三丈之木”于南门外,宣称只要有人将其搬到北门,就可获得五十赏金,有人这样做了,就立刻获得了五十金,使人心中产生了赏信罚必的效果。

3.激励的层次性

赏罚的力度要和个体的行为相对应,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凡牧民者,以其所积者食之,不可不审也。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或有积而不食者,则民离上;有积多而食寡者,则民不力;有积寡而食多者,则民多诈;有无积而徒食者,则民偷幸。”一旦赏罚的力度与个体的行为发生了偏离,则激励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管理者在运用赏罚手段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度”,就每一次赏罚而言,力度要适宜,使受赏者和受罚者都感到心悦诚服;另一方面,赏罚也不能过滥,如果奖惩过于频繁,则强化作用就会减弱。“一为赏,再为常,三为固然。其小行之则欲也,久之则礼义。故无使下当,上必行之然后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孙武认为:“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赏罚的频率过高,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会使人陷入困窘、迷惑与漠然的境地。

参考文献

[1] 严华英.孔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 严华英.孟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 陈永汉著.管子-杰出的经济管理学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 韩非子.管子.徐君编,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张法祥,等.荀子解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6] 诚举,等.荀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7] 孙子兵法.孙晓玲,译注.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8] 华文兄弟文化公司主编.孔子家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9] 六韬·文韬·盈虚第二.省略/zzbj/fj/fjlsjd/200705/ t20070521_2169166.htm

[10] 陈永汉.管子——杰出的经济管理学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1] 司马穰苴.司马法[OL],省略/gxzi/smf/smf.htm.

欲速则不达的例子篇5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课堂导入;策略;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事物整体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而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正是整节课的“第一印象”,能否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引入新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质量。

一、课堂导入的意义

课堂教学导入,通俗地讲是指上课之初教师为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定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工作的过程。虽然这段时间很短,但它要求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努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它正如歌曲的前奏,影视剧的“序幕”一样,给人想象的空间,引导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精彩的导入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能用具有新颖性,典型性的导课方式巧妙地引入新课,尤其对于正处在心智不是很成熟的中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标下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短时间内进行组织教学,而要迅速地激发学生兴趣的导课方式必须具备三个原则:

1.新颖性原则

高中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虽处于不成熟阶段,但是他们却有一股强烈的好奇心。针对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新课的导入必须具有新鲜独特的信息,能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采用新颖灵活的导课方式,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2.典型性原则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事物作为切入点,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典型性实例,以点带面,用局部辐射整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大概网络,知道这节课大概会讲哪些内容,使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描述转化为自身的科学素养,实现知识的迁移。

3.适度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应该把握时间,不要舍本逐末,忽略了导课的真正目标,而且所选材料不要过于深奥,使大多数学生要有兴趣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更要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课堂导入策略

在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导入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新课的教学。对此,有如下六种导课方法:

1.对比法

通过对旧知识与新的实验现象的差异进行对比引起学生的困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一种导课方式。例如,在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一课中,用“滴水生火”的小魔术引入新课,即用胶头滴管对包有少量黄色固体的脱脂棉滴水,会有火焰产生。让学生立即产生困惑:我们的水是用来灭火的,怎么现在居然可以生火呢?利用与学生的常识(水用于灭火)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快速组织教学。

2.史实设疑法

利用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进行设疑的一种导课方式。例如,在学习《离子反应》一章中,可以讲述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擒拿南王孟获,率军南征至云南西洱河,遇四口毒泉,其中一口为哑泉。时逢天气好生炎热,人马饮用了哑泉水后,全都中毒,将士们都说不出话来。后来幸得一智者指教,复饮安乐泉水,随即吐出恶涎,便能言语的史实进行设疑,为什么安乐泉水能解毒等的疑问从学生的头脑中蹦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离子反应的欲望,快速地组织教学。

3.结合社会热点巧设疑

利用社会生活、生产、高科技、医疗、环保等各方面的问题,找出与新课内容具有紧密联系的事件并巧妙设疑的导课方式。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学性质》一节中,利用新闻事件《炸起千层浪,珠江“水雷”谜团待解》的信息――2002年7月7日发生在珠江江面上的一起“水雷”爆炸案件,并假设现在珠江水面上尚有五个一触即发的“水雷”漂浮着,情况十分危急,急需化学家们进行解决,并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分饰“专家团”和“质疑者”角色,在学完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后解决热点问题。

4.实际迁移法

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利用学生想知道生活现象中的“所以然”的欲望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那么,就会有一种自豪感。也就是说,当学生发现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某种现象或解决某个问题时,其兴奋与喜悦是无可比拟的,而教师正可以运用学生这一特点,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设置疑问,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迅速组织教学。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其知识点比较抽象,如果单纯地将知识硬邦邦地塞给学生,那么课堂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如果将一个削了皮的苹果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则会发现苹果从刚开始的白色很快变为黄色的现象,此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将学生的学习兴致调动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的课堂教学。

5.实验设疑法

通过课前演示的与本节课有密切联系的魔术小实验而进入新课的一种导课方式。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课前的小魔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类感官,提供各类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例如在《氨、硝酸、硫酸》一节中,通过课前展示“空瓶生烟”的小魔术,将氨气与盐酸反应的现象进行展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埋下伏笔。

6.多媒体展示法

通过多媒体等现影设备展示的图片和资料等快速导入新课的方法。科技的进步同样也带动教学课堂的改革。利用声、影、图以及动画等的展现,可以提供各类感性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类感官,促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学习。例如在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课中,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情景,既可以从中提炼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谓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标理念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上述导课方法中正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调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作为出发点而进行的导课方式,强调导课过程中的新颖性、典型性以及适度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快速组织课堂教学。当然,对于传统导课方法中的“复习导入法”以及“开门见山法”等,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毕竟教学方法是需要教师慢慢摸索的。

参考文献:

[1]黄晓杰.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校长阅刊,2008(1).

[2]杨丽.新课标下化学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策略.文理导航,2010(12).

[3]陈凤姣.化学课堂导入阶段学生兴趣调查研究.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4]赵玲.谈新课改中高中化学新课的导入.中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1).

[5]祖兆富.如何让化学课堂的课题导入精致化.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10).

[6]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欲速则不达的例子篇6

善之大端分明,仁义之士出以恻隐之心、慈悲之意、怜悯之情,成人之美,纾人之困,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其所言(包括文章、著作)所行(包括职业行为、专业行为)有利于家庭、群体、社稷苍生、天地万物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准则,民胞物与,怜贫惜弱,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均为善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善念。善念能够推动善举,善举又能够提升善念,二者的良性循环便汇成人世间生生不息的正能量。

恶之甚者猖獗,盗贼之徒出以鬼蜮之怀、蛇蝎之衷、豺狼之性,迅速站到善的对立面去抢占有利地形,极尽反人类、反人道、反人性之能事,践踏守法者的权益,掠夺勤劳者的财产,危及无辜者的生命,摧毁善良者的家园,他们受到邪念、贪欲、狂想、魔怔的驱动,所言所行直接危害家庭、群体、社稷苍生、天地万物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其贻害之烈,流毒之深,就像核污染一样难以降解。

从善难,并非难在存善念,而是难在有善举;并非难在偶尔行善,而是难在持之以恒。行善犹如攀登陡峭如劈、高耸入云的巅峰,若想到顶,你就得具备澎湃不息的心劲,一旦你意兴阑珊,驻足休憩,山下的种种“好处”就会使你举步踌躇。要将行善由偶尔为之变成终身习惯,要将登高由情绪冲动变成目标管理,这绝对不是短时期的修炼工夫可以奏效的。

从恶易,乃是因为世间的奢侈享受花样繁多,常人的意志力普遍薄弱。魔鬼手中从来不缺一试即灵的诱饵:重金、美色、浮名、实权、华服、靓车、别墅、良园、香水、、翡翠、巨钻、游艇、飞机、古董、珍玩、奇技、淫巧、盛宴、醇酿、虚荣、幻觉、迷梦、狂想。如果说从善难如登高,那么从恶则易如蹦极,纵然是万丈深谷,只须闭眼咬牙,斗胆一跃,转瞬数秒即可探身谷底,粉身碎骨的可能性究竟会有多大?这个答案倒是相当浅显,中智者即能获得满分,然而上智者常常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为何?从恶危如累卵,但它玩的是精神刺激、欲望膨胀和心理侥幸。这就使上智者执迷不悟,甚至着魔不已。

从善如登,理所当然。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礼,却四处碰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厄于陈、蔡之间,绝粮迷路,遭罪难言,还被幸灾乐祸的看客嘲笑为“丧家之狗”。但孔子登到了险峰,一览众山小,这位儒家鼻祖比任何帝王将相的影响都要大,受到的礼赞都要多。孔子的好友遽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一直在立德的崎岖山道上奋力攀登,他永不自满的反省精神是从善者的至宝。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出一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良史,后半生隐忍宫刑带来的奇耻大辱,穷且益坚,老而弥笃,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先行者孙中山一生饱经磨难,为了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为了保全和传递三民主义的火种,他殚精竭虑,至死方休。乐于从善的小人物更是不在少数,汉代孝女缇萦救父,隋代巧匠李春修桥,清代义丐武训办学,当代英模雷锋助人,都是显例。这说明,从善与地位高低、学识深浅无关,只与人的良知良能有关。

从恶如崩,事有必至。殷纣王、秦二世、隋炀帝这样的君王,个个心无敬畏,淫邪残暴,罪恶累累,他们胡作非为,倒行逆施,扮演的是人间魔王的角色,烹醢(hǎi,把人剁成肉酱)贤德,屠戮忠良,残害黎庶,奸女,只为充分享受权力的宰割、欲望的发泄和邪念的刺激。这些暴君死有余辜,身后被斥骂为,被钉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代贪官落马后,起获的赃款动辄八位数,曝光的房子和情妇动辄两位数,至于他们疯狂腐败所造成的祸害有多深,影响有多坏,则是无法量化的。从恶者的崩溃,不仅是其个体命运的大败亏虚,而且其后遗症和并发症会像地震、海啸、山火一般殃及社会群体,造成大面积的灾情。

三国时期,刘备在病榻前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是我们攀登高峰必须倚赖的一级级石阶,小恶则是我们维护长堤必须防范的一个个蚁穴。天长日久,累积小善的人将收获大善果,累积小恶的人将吞食大恶果,少有例外。我们审视古代暴君和当代贪官的从恶经历,哪个不是积病成痼疾,积恶为巨憝(duì,坏、恶)?

从善者登峰,步履从容,心境平和,虽遇沟坎,无碍前行。从恶者崩盘,则可能瞬间发生,毫无征兆和预警。因为从善者是仰求新生而来,从恶者是俯奔败亡而去,一登一崩,一徐一疾,也就判若云泥了。

(选自2013年1月21日《北京日报》)

1.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论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论点的?

2.“行善犹如攀登陡峭如劈、高耸入云的巅峰,若想到顶,你就得具备澎湃不息的心劲,一旦你意兴阑珊,驻足休憩,山下的种种‘好处’就会使你举步踌躇”,这句话运用了 论证方法,阐述了

道理。

3.第六段在列举了孔子和孙中山的例子之后,为什么还要举小人物的例子?

4.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为“从善与地位高低、学识深浅无关,只与人的良知良能有关”一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欲速则不达的例子篇7

提速这个词,近几年火得很,火车提速,飞机提速,地铁提速,果蔬提速、牲畜提速,爱情提速,婚姻提速,教育提速,文化提速,政绩提速……全社会在提速,各行各业在提速。要不是动车翻了,没准还能更快。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只有想不到的速度,没有达不到的速度。

两年前杭州胡斌号称以70迈的车速撞人飞起5米,飞远20米,咱都不信。现在想想,人家那是在我们不知情的状况下偷偷地提了速,70迈算什么,170迈还差不多!让一辆改装后动力十足的车按70迈行驶,浪费啊!

我们在速成的环境中为速成呼号,为速成而战,一速惊人,一速成名。我们不愿意体会过程的艰辛,更不愿意付出辛劳和汗水。我们无暇浏览旅途的风光,也无心感悟过程的愉悦,我们眼里看到的只有“速”,我们心中追求的只有“达”,我们迷失在高速的运转里,我们陶醉在速成的喜悦中。

落后就要挨打,迟缓必定吃亏。在滚滚奔腾的速成洪流中,不速将被淘汰;在争名夺利的名利场,失速就会落伍。展开想象翅膀,挖掘速度潜力,助推提速更上层楼,让“欲速则达”彻底颠覆经典格言“欲速则不达”吧。

一口吃成胖子

瓜果蔬菜的生长期一天比一天缩短,速度快得惊人。黄瓜抹避孕药,几天时间就可以下架上市;喂食避孕药的鱼虾、激素催生的无根豆芽不仅长得飞快而且胖嫩卖相好;西瓜因为膨大剂在它远没有成熟的时候就能轻易让它长得炸裂;以前辛辛苦苦养一年才能出栏的猪,现在人工饲料喂养只需三两个月时间就可屠宰上市……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为着一个共同速成的目标奋力前行。

一刀割成美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塑身美体照样可以速达。单眼皮一刀下去立马变成双眼皮;白头发轻而易举可以染黑;胖子瘦身,去医院或美容院用大号针筒把多余脂肪抽取出来就行;矮子要长高,穿上增高鞋垫,有不怕吃苦的想追求货真价实也容易,请医生把骨头打断拉长再接上钢筋;女士对胸部缺乏自信,注入几针管硅胶保你鼓胀浑圆活力再现。

一天学成博士

从胎儿到娃娃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乃至走上社会,速成教育一刻都没有停止,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速成学习,速成培训,速成学历,英语速成班,作文速成班,作家速成班,美术速成班……几年缩成几月,几月减至几天。

娃娃背几首唐诗学前教育就速成了,小学生说几个英语单词,英语就速成了,培训获一纸证书学习就速成了,花钱换来文凭学历就速成了。为了速成,拔苗照样助长,有成功之例为佐证:武汉五道杠少年“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七岁开始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看其工作照中那泰然的表情,已经成功速成一副小大人模样。

一夜长成大树

山秃了荒了,不用十年树木的漫长等待和辛苦,带上油漆、刷子,几天时间里荒山重现一片葱绿;脱贫致富也不用那么费心劳神地出钱出力扶持,只需在破败的村落外加修一条长长的“遮羞墙”即可;GDP不用一项项细究核实,摸摸脑袋拍拍胸脯,无限夸大的数字里面速出政绩;天下文章一大抄,他山之石能攻玉,“开封指导漯河”式工作报告一蹴而就……

欲速则不达的例子篇8

关键词:《云笈七笺》;《汉语大词典》;书证

《汉语大词典》出版以来,嘉惠学林之功不可谓不伟。但由于篇幅巨大,编纂出自众手,失误罅漏,在所难免。近年来,对于汉语大词典所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都为之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云笈七笺》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保存了大量道教词汇语料,在词汇史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笔者检录《云笈七笺》(以下简称《云》),发觉一些可资补充《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书证滞后的语例,或略有益于《大词典》的修订,兹摘其要胪列如下。

【急手】快手,动作敏捷。《大词典》例引宋·陈师道《答黄生》诗:“ 黄生学诗用力新,急手疾口如翻盆。

按,《云》:“取汞一斤、石硫黄三两,先捣研为粉,致于瓷钵中,下着微火,续续下汞,急手研之,令为青砂后,便将入于瓷瓶子,可受一升。”(卷六十八)

【匡郭】轮廓;边廓。《大词典》例引明刘若愚《酌中志·自序》:“谨以见闻最真,庶可传信。匡郭已粗备,愈于求诸野。”

按,《云》“四曰水银,为内之气化为血,血化毛发,毛发凭皮肤为匡郭而成质。”(卷七十三)

【坚涩】坚硬苦涩,与“艰涩”通。《大词典》例引元·郝经《橄榄》诗:“齿牙喷艰涩,苦硬不可持。”

按《云》:“故食不调则伤脾,脾藏不调则伤质,质神俱损,则伤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坚涩之物,全人之道也。人不欲食,为脾中有不化食也。” (卷十四)

【响罔】不真切;模糊不清。与“象罔”通。《大词典》例引宋·朱熹《感兴诗》之一:“浑然一理贯,昭晰非象罔。”

按,《云》:“浮游幽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盼仿佛之兴光,瞻响罔之眇然,窥惚恍之容象,睹鸿洞之无边,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 (卷一百二)。

【阶渐】循序渐进。《大词典》例引宋·朱熹《学·总论为学之方》:“为学虽有阶渐,然合下立志,亦须略见义理大概规模。”

按《云》:“随时化生,随宜救拔,欲令离苦,得无为之乐。但圣道渊邃,难可顿悟,必须阶渐,以发其蒙。” (卷四)又:“无定之定,定在心得;心得有由,由阶渐悟;悟发之初,先睹玉貌。” (卷四十三)

【坚硬】义为硬。《大词典》无书证引例。

按,《云》:“食不消者,脾不转也,食坚硬之物,磨之不化也。(卷十四)又“至二十转后,每转增炭四两,只有半两已下汞霜飞出,其霜坚硬如青金片,黄白光明,亦和石盐于钵中研之,入鼎飞伏。”(卷六十九)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大词典》例引徐特立《怎样训练战时工作的干部》:“这一些办法共产党在过去行之有效,最近湖北汉阳县蔡甸乡行之亦有效。”

按“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 (卷三十二)

【荆榛之田】 喻不能逃脱死亡之境,也指逝世。《大词典》例引明·周履靖《锦笺记·闻讣》:“闺中何意,半道荆蓁,情隔云泥。”按《云》:“然三虫未去,子践荆榛之田;当三虫已亡,自达华胥之国(《玄镜章》云:华胥国者,非近非远乎!非人境所知,非车马所到。”( 卷十三)

【要机】犹要旨、关键。《大词典》例引明·唐顺之《廷试策一道》:“臣伏读陛下敬一之箴,则于 尧 、舜 、禹 、汤 、文 、武之心法,而为知人安民之要机者,固自有在矣。”按,《云》:“胎息以善行为要机,无念为至路。”(卷十三)

【了解】明白;理解。《大词典》 宋·洪迈《容斋续笔·资治通鉴》:“经文至简,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以了解。”按《云》:“有智者了解,用之一神,所以秘易成难,贵道不可轻也。”(卷七十三)

【顽梗】愚妄而不顺服。《大词典》例引《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二年》:“其地在大河之南,连接河岷 ,部族顽梗。”2.指愚妄而不顺服的人。按《云》:“既还其家,又闻于室中曰:吾受命降灵,汝何为顽梗如此,不听吾言?”( 卷一百三)

【真仪】真容。《大词典》例引明·刘基《书为善堂卷后》:“﹝ 武子宣 ﹞又奉母航海,至于补陀洛伽之山,以求所谓大士真仪者,将以广为善之路也。”按,《云》:“是夕,洁斋致祷曰:冲身居职守,阻拜真仪,辄以苹藻,虔祈降鉴,乞赐真语,以导蒙昧。”(卷一百三)

【澄清】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大词典》例引周立波《桐花没有开》六:“要等秧田里的泥水澄清一点。”

按,《云》:“若收此水置一器中,初时水尚浑浊,无所照见;久久稍自澄清便明,明便可于其中照见形影。”(卷十)“又铁浆及锻家磨铁汁,澄清饮之,令妇人断产。”(卷七十八)“水即澄清如旧,无复他物,便以木像置于路侧,号泣惊异而归。”(卷一百一十六)

【头皮】头顶及其周围的皮肤。《大词典》例引郁达夫《迟桂花》:“ 则生抓着头皮,脸上露出了一脸为难的神气。”

按《云》“若在头中,当散发,梳头皮数百下,左右摇头数十过,乃吸气,讫,以两手指于项上急攀之,以头向上力拒之,仍存气向上入脑,于顶发诸孔冲出散去,一极讫,放手通气,更为之,以觉头颈汗出,痛处宽畅为候。”(卷五十七)

【牵挽】《大词典》四个义项1.牵拉,指拉物。2.牵扯。3.援引,指用人。4.牵制。做“牵制”一义讲时,《大词典》例引清·黄宗羲《五军都督府都事佩于李君墓志铭》:“故使君而当平世,必能扶植善类,不为小人所牵挽。”此例引证较《云笈七笺》晚。

按《云》“言赤子心无,意无辨认,虽有歊作,且不被外欲牵挽,终无畎浍尾闾之虞,其气真精,往还溯流,自然自在,任运任真而已,故曰精之至也。”(卷五十六)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上一篇:基础会计试题范文 下一篇:托班手指游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