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手指游戏范文

时间:2023-10-27 10:36:50

托班手指游戏

托班手指游戏篇1

关键词:托班幼儿;涂鸦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2~3岁的孩子所进行的涂涂画画是儿童绘画的最初形式――涂鸦。对于托班孩子来说,在行为、语言未完全成熟前,他们表现自己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拿笔在纸上涂鸦,借助这种方式与人沟通,让别人了解自己。涂鸦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绘画教育的低龄化趋势以及传统绘画教学模式的偏导,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托班孩子的涂鸦教学,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作为一个托班的教师,更多的是读懂孩子,让孩子展现自我,快乐成长。

一、利用托班孩子的泛灵心理,引导孩子养成初步的绘画习惯

托班的孩子乐意把一切事物都当成有生命的,乐意与事物对话,将一切无生命的物品当成会说会思想的玩伴。这正是托班孩子处于泛灵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特点――泛灵。根据这一特点,如何让托班孩子从小养成初步的涂鸦习惯?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托班孩子的泛灵心理可以利用拟人化的口吻,把蜡笔比喻成蜡笔宝宝,把蜡笔盒比喻成蜡笔宝宝的家,里面的一格一格放蜡笔的格子比喻成是蜡笔宝宝的床,蜡笔身上的包装纸说成是蜡笔的新衣服,这样就及时阻止了个别孩子剥掉蜡笔上的纸的行为。为了引导孩子爱惜蜡笔,不轻易折断蜡笔,就说蜡笔断了,他会疼的,他很伤心等等,这样很多孩子就会像爱护自己的好伙伴一样去呵护自己的蜡笔了。当孩子们画好后不知道收拾整理时,教师就说:“快送蜡笔宝宝回家吧!让他们睡在自己的小床上。这样他们才愿意跟我们做好朋友!”托班的孩子画好“画”后,会将自己的画纸弄皱,有时还会撕破。为此还可以引导幼儿说:“纸宝宝喜欢平躺在桌子上,等老师来看看谁的纸宝宝最平干净!”

二、让游戏贯穿托班孩子涂鸦的操作过程

陈鹤琴说:“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是游戏。”在进行托班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也充分运用游戏,让游戏贯穿于托班涂鸦教学活动的始终。

托班孩子的年龄小,他们往往是先做后想,边做边想边说,因此,让托班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涂鸦活动,增加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托班下学期,活动内容里计划让幼儿学画圆,画太阳的涂鸦内容,我就让幼儿在纸上大胆地涂鸦,玩纸上“吹泡泡”游戏,待活动结束之后随即又让全体幼儿集体或分组手拉手玩“吹泡泡”游戏。就这样,可让孩子在在一串串“泡泡”的交融碰撞中,感受到那份自在,那份轻松带来的欢愉与快乐,那一根根由流动、旋转而形成的线条与形状。对托班孩子而言,快乐即学习。

三、根据孩子的涂鸦发展过程,循序渐进学绘画

仔细观察,每个孩子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动作技能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比如,最先会画的是线,接着是点,进而是圆圈,最后才能进入简单的意愿画。所以,对于孩子的绘画指导一定要遵循其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步:以“小兔吃草”“给气球添线”等游戏引导孩子画线

随着孩子小肌肉的逐步完善,孩子手中的点开始延长为线。初始时,这些线条歪歪扭扭。此时可指导孩子给小兔添画小草(短线)、给气球画线(长线)、线条开“汽车”(弯曲的线)等游戏训练他画线的能力。

第二步:以“小鸡啄米”、“下小雨”等游戏引导孩子画点

托班孩子小肌肉控制能力比较弱,开始时只能敲敲小点。可以做小鸡啄米的绘画游戏:老师画小鸡,幼儿画小米。也可以老师画小花,幼儿画小雨滴。

第三步:以“帮妈妈绕毛线”、“母鸡生蛋”等游戏引导孩子画圆圈

随着孩子手部肌肉力量的增强,孩子有能力画出圆圈。一开始,他们画的圆圈不圆,而且首尾不相连。教师要鼓励他们多练习,加强手腕控制。比如可以引导孩子画鸡蛋、画毛线团等。学会画圆比画线要难得多,因此更要以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平坦的水泥地上引导孩子当母鸡,用粉笔在地上画“鸡蛋”,边画边说:生鸡蛋了!幼儿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托班的孩子喜欢参与和生活真实情景比较贴切的游戏。

第四步:以孩子的意愿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组合

此时孩子想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老师不要给他限制和误导。孩子们的作品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出色的表现力。因此可以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来绘画。这种近似于抽象派的“作品”正是托班孩子原生态的绘画表现。比如:有的孩子会用圆圈表示天上的太阳,用短线表示地上的小草,用弯弯绕绕的线条表示毛毛虫在草地上爬,还有一堆杂乱的线条表示刮风了。这样看似简单的组合却是孩子们自己的意愿和思想。

“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毕加索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难以相信孩子的信手涂鸦却是大师的向住,然而这种令大师羡慕不已的艺术热情和本能几乎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丰富的蕴藏,孩子生来就是“艺术家”,就看我们怎样去发现他,去引导他。与其说我们在教孩子画画,还不如说我们在孩子涂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鼓励,让孩子在涂鸦中体验到了孩童时代的轻松、真实、自由自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儿童心理卫生[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5]诠释托班儿童涂鸦之作原始之美[J].学前教育,2005,(01).

托班手指游戏篇2

托班幼儿在活动中会有什么表现?如何顺应托班幼儿的发展开展区角活动呢?多年研究发现,托班幼儿的活动表现和他的情绪情感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托班区角活动应该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将活动的目标要求自然渗透在每个活动环节中,使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抚,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在托班开展区角游戏有两个关键阶段,需要教师重点去把握。

第一阶段:入园适应期

陈鹤琴说:“大家都知道,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因次,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确实,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上很自然的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的情感,也就是“分离焦虑”。托班初期,幼儿情绪焦虑,区域活动的环境,材料都要进行合适地布置、投放。游戏的规则要淡化,满足孩子随性的摆弄,他可以选取他想要的玩具,活动也没有强调目标和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玩得开心,从而慢慢地适应幼儿园,消除陌生感。

(一)环境的创设:安全温馨的家庭环境

入园初期,在活动室区角环境的创设上,要营造一种家庭式的氛围注意的是,幼儿初入园,经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有时会快速奔跑,有时扔玩具,或攻击同伴等,所以空间的围堵摆设要有效地控制幼儿不乱跑,大区大角,视野开阔,便于教师了解幼儿情况,以免发生危险。下表内容可做参考:

(二)材料的投放:满足摆弄的情感中介

3岁以前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直接依赖于玩具。由于幼儿动作控制较差,安全意识薄弱,要选择坚固、安全、色彩鲜艳的玩具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在投放玩具时要遵照两个原则。

1、种类少,数量多

入园适应期的幼儿没有集体生活的规则,行为均反映出“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从众心理突出,争抢玩具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区角材料投放可按照“种类少,数量多”的原则去做。

2、形状大,质量轻

由于2―3岁幼儿的小肌肉发育较晚,可为幼儿提供形状大、质量轻的积木。这样的积木安全耐用,能满足幼儿操作的需求。

(三)教师的指导:稳定情绪的有效

托班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从情感上讲也十分需要老师的一对一安抚。在入园初期教师与幼儿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1、温暖热情的态度,有助于稳定幼儿的情绪

区角活动如果在上午8:30~9:00进行,是幼儿从家里来到幼儿园情绪变化较大的时刻。教师要微笑着迎上去,针对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与表现,用亲切的话语与之交谈,给孩子适当的鼓励与哄劝,让幼儿从教师的眼神、表情、语气、动作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欢迎和接纳,这种热情、温暖的态度能稳定幼儿情绪,使他安心于区角活动。

2、满足幼儿的需要,可以减少幼儿分离焦虑

在幼儿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解读幼儿的需求,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当孩子在游戏中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很容易专注于游戏。

扬扬宝宝在动动乐里活动,显得不太高兴。他一边踢玩具,一边偷看老师的反应。这是孩子在表达他的情感,目的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老师进入动动乐区域,和扬扬一起玩,扬扬非常开心,没有再踢玩具。

第二阶段:多元发展期

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后,区角活动的开展也就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集体生活的初步意识,生活常规,游戏常规正在建立中。认知、情感、生活技能等发展迅速,行为、语言进步显著。此时,教师应顺应孩子的发展,对区域环境、材料、以及指导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使之能推动孩子的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环境的创设:情景性和隐蔽性

这段时期区角环境也开始成为了孩子游戏的内容和情境之一了。因此,环境创设,在外观上可继续突出温馨的格调,但与入园适应期不同的是,它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游戏内容。

1、稳定有序的活动时间

稳定有序的活动时间,不仅保证游戏的开展,且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将托班区角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每天上午来园至九点,使得幼儿一开始就能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减少集体听老师的交代和要求的时间。

妈妈送依依来到班级门口,对老师说:“依依说,今天她要玩娃娃家。要我早点送她来幼儿园。”

可见,幼儿多次经历了这样的活动安排,并知道活动的内涵后,便不再依赖于教师,变被动等待教师的安排为主动投入一个个区角活动。

2、寓教于乐的合理布局

如果活动室空间比较大,能保证区域布局的相对稳定。在规划区域的时候,一要考虑做到区域之间不互相干扰,二是富有情趣,三是让环境“说话”。

如班级里有操作区、图书区、娃娃区、建构区等区角。选安静的地方做图书区;建筑区声音响,避免和图书区比邻;娃娃家人比较多,地方要大,在娃娃家除用橱柜划分外,还可利用空中悬挂纱幔,来区隔书房和卧室,创设宁静而温馨的家庭氛围……

在区角的设置中,还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隐性作用,让环境“说话”,在每份材料的筐上和放筐的“家”里都贴上了相应的照片,这样托班幼儿操作后,都就能按照图案找到玩具的存放处,养成良好的收拾习惯。

(二)材料的投放:动态性和渐进性

1、顺应发展原则

教师提供泡沫米,预设玩法,装装舀舀泡沫米。

一次,晨晨拿着小汽车经过时,小汽车不小心掉进了泡沫米。孩子们都来帮他找,大家边找边笑。非常高兴。教师见状,在工具筐中投放了小汽车,小动物等玩具,供幼儿在泡沫米里藏藏找找。

主题活动“大雨小雨”后,有孩子用手将米捧起来,然后撒落,说:“下雨了。哗啦啦,大雨来了……”

凯凯玩的时候,挑出绿色的泡沫米,装了满满一大罐。说是医院的药。孩子们跟着他一起装药。教师马上投放更多罐子,并在罐子上贴上了颜色的标记。于是,泡沫米又有了新玩法。

以上例子说明,当材料能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会更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教师应时时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不断改变活动材料,做到材料的更新与活动需要同步,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同步。

2、循序渐进原则

托班幼儿年龄小,区角材料也不适宜频繁更换。如果教师频繁更换游戏材料,会让幼儿无所适从,活动常规难以建立。所以,在调整材料的时候,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逐步更换。在进行游戏调整的时候,保留了幼儿喜欢的游戏内容。同时,根据主题发展的需要,逐渐新增内容,孩子们不会因为区角材料的过度变化而不知所措。

(三)教师的指导:支持性和参与性

教师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帮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促使孩子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游戏外指导

游戏外指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身份为幼儿游戏提供的帮助和支持。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提供的游戏材料,以及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游戏行为表现的指导。关于环境与材料上文已有阐述,这里重点介绍对幼儿游戏现场的指导。

幼儿表现 指导策略 具体做法

有孩子呆坐一边,束手无策 1、打消顾虑

2、从简入手,由易开始 1、教师可通过轻声交谈,鼓励活动来帮助幼儿

2、提供给这类幼儿的活动材料难度不宜过大

有孩子瞻前顾后,心猿意马 1、稳定幼儿情绪

2、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1、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其引导到活动中去

2、孩子表现出专注的时候,教师及时表扬

有孩子忍不住急于求助或想偷偷放弃 正面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学会坚持 1、留意观察,孩子这样的情况是否频繁,寻找原因

2、为孩子找一个玩伴或模仿对象

2、游戏内指导

游戏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在托班区角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孩子活动的兴趣、还要在了解和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影响带动孩子的游戏,使教师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孩子自己的意愿。(见下表)

上述案例说明,教师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能不断提高活动水平,帮助幼儿积累活动经验。对于年龄小的托班孩子而言,教师的参与更能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教师的参与可以扩大及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托班手指游戏篇3

在探索幼儿园乒乓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在玩球的同时,通过周围环境让幼儿感受乒乓千变万化之无穷魅力,潜移默化中熏陶国球精神。1.整体环境,以幼为本绘制乒乓文化墙阐释幼儿园教育理念、展现自身文化底蕴;一楼大厅以两个巨型乒乓娃娃,周围簇拥色彩缤纷的乒乓小制作为风景线;各个楼层阳台外墙上的一个个手持乒乓板的运动娃娃活灵活现;格栅下,乒乓板造型的热气球篮框里,承载着孩子们的创意和梦想;走道上一幅幅灵气十足的幼儿及教师作品,给人无限的遐想2.动态环境,以玩为实幼儿是动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创造者。于是,环境中,到处可见幼儿玩耍的身影。孩子们时而在走廊、过道或教室悬挂的乒乓球帘下穿梭玩耍;时而欣赏着美轮美奂的乒乓造型艺术;时而在乒乓活动室内、班级乒乓角里尽情欢乐;时而又在乒乓小将荣誉榜上领奖,励志向乒乓世界冠军学习孩子们觉得,自己就是活动的主人、自己就是环境的创造者。3.班级环境,以育为真本着环境育人原则,各班吊饰巧妙融入乒乓元素:乒乓球、板的百变造型给予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区角内:吹球、滚球、转球、乒乓球创意、板上作画、弹跳游戏、乒乓小制作让乒乓游戏充满了吸引力,孩子们总是乐此不疲。

二、生长之水:乒乓课程游戏化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乒乓课程游戏化教学,能在游戏中去反映、巩固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让乒乓活动充满游戏性乒乓属于技巧性运动,但又不得不要求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而《指南》中指出:对于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如何化解矛盾,让单调乏味的技能训练充满游戏性呢?除了编制儿歌帮助幼儿认识板和球,感受特殊的握板姿势及托球、控球、运球、颠球、攻球的技巧外,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还应注意三项结合:(1)低技术要求与高趣味因素相结合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器材作用,以激发兴趣为目的来设计游戏。如:游戏打败怪兽(乒乓球投掷指定区域)、运豆豆(板上托球或颠球接力)、趣味播撒球游戏(播撒乒乓球,比赛谁抢得多)、拍拍乐(握拍击打垂吊着的乒乓球)、炒豆豆(太阳伞翻炒乒乓球)(炒炒炒黄豆,噼里啪啦翻跟头)这些难度系数较低、操作性较强的游戏能让幼儿在与乒乓器材充分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乒乓游戏的魅力。(2)球感动作训练与趣味情景游戏相结合让幼儿能经常在愉快的情景游戏中进行球感动作训练,并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反复进行,难度可逐步增大。例:小班球感练习中,可以让幼儿把乒乓球放在纸杯底盘上玩游戏,感知乒乓球会滚动的特性;接着,可用纸盘替换纸杯,乒乓球滚动范围扩大,难度增加;待幼儿完全熟悉球性后,再为幼儿提供乒乓板,进行板上托球。也可以把乒乓球装饰成各种小动物形象,让幼儿感受乒乓球在不同材料上的弹跳性特征。活动中,游戏形式可以进行如下变式:托球走托球跑托球绕障碍托球过平衡木托球钻山洞只要适当变化要求、条件,就可以成为另一种新的游戏。(3)自主想象性活动与有组织的比赛相结合自主想象性活动中,可以利用废旧乒乓板、乒乓球进行想象和创作,制作手工艺品或进行各种小实验,再利用这些作品组织一些游戏和比赛。如:走迷宫、乒乓时装秀、超级滚球赛、拯救乒乓小公主、争夺乒乓小冠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两个平行班之间进行。此类活动可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亲子制作比赛。

(二)让教师指导更具灵活性对于乒乓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的干预始终在显性和隐性状态中不断转换,采用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将乒乓游戏与教育融合为一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组织开展游戏。如:教师可以角色身份参与其中;可以用自己对乒乓游戏的喜爱来感染幼儿;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上的自由,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和寻找不同方法;还可以让幼儿学习自己控制活动,自我调节活动量,保证参加活动的持久性的自由;可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将个别化乒乓活动和集体活动有机结合,二者功能互补,形成合力。教师的指导始终以迎合幼儿的需要,尊重幼儿活动的意愿为指导的基本原则,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此外,活动中,教师还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游戏的难度、形式,简化或优化游戏的程序、方法,训练的时间也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相应地减少或增加,使游戏更为精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

(三)让家长的参与更具有效性家长的积极和主动,是保证幼儿乒乓活动兴趣长久高涨的坚强后盾。可采取家长会家长宣传栏幼儿园网站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措施进行宣传和普及,另一方面可通过更为直观的乒乓特色教学观摩乒乓知识竞赛区角游戏等活动,让家长亲身参与、直接体验。

三、收获之季:百花齐放展特色

托班手指游戏篇4

二、活动主题:《大手牵小手、一家齐乐游》

三、活动时间:5月30日上午:10:10-12:10

四、活动准备:各种有趣的游戏材料、音乐、音响、节目、礼品

五、活动主要流程:

(一)10:00家长和幼儿入场,以班级形式排队站在室外操场(各班级老师负责)

(二)播放开场互动音乐--《读唐诗》,《四季童谣》让幼儿感受六一欢快的气氛

(三)热身活动--《幼儿早操展示》

参与人:全体教师及幼儿活动形式:由全体教师带领各班幼儿一起完成。

活动时间:20分钟

(四)主持人致欢迎词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

当鲜红的太阳跃上地平线,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儿童节,今天,我们怀着阳光一样的心情欢聚一堂,举行我们**幼儿园亲子游园活动,在此,我代表**幼儿园全体教师向在座的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同时也祝愿所有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注意事项:

1、在游戏过程中请家长负责幼儿的安全。

2、活动中,请遵守游戏规则,自觉排队,服从裁判老师安排。

3、请家长在活动中时刻做好榜样作用,引导幼儿文明参与,不随便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注意保持活动场所的卫生清洁,并能在参与活动中和同伴友好相处。

(五)游园活动开始

六、游园活动舞蹈内容

(一)幼儿舞蹈展示

1、大班舞蹈《数鸭子》领舞:**

2、中班舞蹈《小星星》领舞:****

3、小班舞蹈《下雨啦》领舞:**

七、游园活动游戏内容活动

活动一:踩气球(家庭成员一大一小)

游戏目的:检查孩子的眼力和敏捷度

材料准备:气球、绑绳

游戏方法:在规定的区域内用脚踩破他人脚上绑的气球,直到游戏时间结束。一个小朋友和一个家长分别脚上绑4个气球,每个人只能用脚,否则视为违规,取消继续比赛的资格。在比赛时间内踩别人的气球,并躲开别人不让踩破自己脚上的气球,剩下多的小朋友获得奖励。

活动二:穿衣服

活动对象:小班孩子活动材料:衣服若干

活动规则:

1.每轮比赛有十个家庭分为两组参加比赛,每个家庭由两名成员组成。

2.家长和幼儿在指定区域,口令开始,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始穿衣服。

3.最后在最短的时间内穿上衣服的家庭为胜。

活动三:运球走(每个家庭一大一小)

活动对象:中班、大班孩子

活动目的:提高幼儿动作的稳定性,培养幼儿细心、沉稳的性格。

材料准备:乒乓球、乒乓球板和瓶盖、计时器

游戏玩法:孩子和家长分别站在场地的两端。游戏开始,家长手持乒乓球拍,托球跑到孩子处将乒乓球放在孩子的瓶盖上,孩子手托瓶盖将球运送回起点。先到达者为胜。

游戏规则:家长和孩子不得用手扶乒乓球,先到者为胜,分两组进行,每组取前三名。

八、活动总结:

负责人:**

九、活动地点:幼儿园教室门前彩砖区域。

十、人员分工:

主持:**

放音、道具管理:**、*

纪念品、奖品发放:**

车辆摆放:**

裁判:**、**

托班手指游戏篇5

关键词:托班区域 游戏材料 教育价值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80-03

游戏材料是幼儿建构经验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游戏材料蕴含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游戏材料承载了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理应成为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不能吸引幼儿参与互动的材料,即使蕴含了再多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也是空中楼阁。黄丽萍女士曾对区角活动材料的调整也作了相应的研究。那么怎么样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们该怎么利用和挖掘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托班组在每次园本教研活动(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中有一个良好习惯,老师们都会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难题记录下来,挂在共同设计的问题树上,我们再将其中的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梳理出来,在小组教研活动时展开主题进行讨论。如果疑问得到解答,就在问题卡上挂上一颗红果,表示问题有了较好的结果。

最近几次,发现问题树上教师对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和利用价值,有很多困惑,问题集中:有教师反映,托班幼儿兴趣容易转移,在区域活动时,材料投放有些跟不上孩子需求。有的教师认为,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教玩具,孩子玩几下就没兴趣了,放着挺可惜的,怎么办?还有教师提出,如果孩子一不喜欢就更新材料,不仅工作负担沉重,大家都认为对于幼儿不再感兴趣的材料不是简单的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应该努力使每一件投放的材料都产生最大的效应,为幼儿的发展服务,这样就生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挖掘区域里现有游戏材料的应用价值,拓展现有材料功能,体现一物多玩呢?我们决定各班分头收集材料、跟踪记录孩子操作、观察分析材料的教育价值、查阅资料,把问题集中化,找出原因,紧围依据,寻求方法,提升区域“游戏材料”教育价值。

1 寻求现有游戏材料值得改变的缘由

1.1 材料的美观、趣味性,游戏材料本身就不吸引人

班里的逗逗一见玩玩乐区域里新增了“转转乐”,新鲜极了,酸奶瓶也能做成玩具?于是二话不问,拿起酸奶瓶就开始转动,力气用的可大,可是难题随之产生―― 酸奶瓶口一大一小,无法顺利转动,一转就变形了,逗逗顺手换了一个。”

其实对于这个游戏材料,教师原本是想利用一头大一头小的酸奶瓶制作了图形配对操作材料,将两只酸奶瓶一套,让其在旋转的过程中练习图形配对,可是在孩子操作中却发现此材料不吸引孩子,酸奶瓶质地过软,孩子想将其旋转,可是一扭却发现软软的酸奶瓶不会动摇,不会动,怎么再去练习配对呢?孩子放弃了对其操作的机会,再加酸奶瓶本身瓶身上有很多花纹,影响了孩子的判断,久而久之,此操作材料就成为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

1.2 游戏方法过难或者过易

西西正认真地操作着包糖果一事,(这是老师放在区域里的材料,并告之包好可以给娃娃吃,也可以送给客人,还自己吃,很吸引人。)他认真的拿起糖果纸,将海绵假假的放进糖果纸内,小心的将糖纸一转,完了,一转糖果纸内的糖果不见了,西西不甘心,又换了一颗大点的海绵,试着改变,将一面糖果纸一包,海绵却露出来了,换个方向,结果还是一样,西西做不成糖果,只能在那里大哭。

包糖果游戏来源于生活,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感受着成功,从孩子操作来看,此材料本身不吸引人,导致了操作方法过难,绿盛牛肉包装纸小,海绵太大,再则当牛肉干的包装纸一头拧紧时,过大的海绵已掉到地上,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有时可以将糖果做完整,可是却发现,拧过头的糖果纸已看不出中间还有海绵糖果,多个孩子面对多次的失败,他们对包糖果已不再那么感兴趣。

1.3 由于孩子年龄特点的关系―― 幼儿喜爱新奇事物的使然

何为新奇?(“新奇”的材料是指在活动区活动中初次出现,而且色彩、外形、声音等方面对孩子富有一种吸引力的材料。)

新奇的事物总能刺激人的感官,在区域游戏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在一个区域中往往会盲目地投放大量的不同的操作材料,而托班的孩子他特有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此刻它不会学着分享,看到新的材料他便抢,不时的更换区域操作材料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反问孩子对你原提供的材料他会运用了吗?是否已经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呢?走到一个班的娃娃的卧室,教师一次性提供了所有的材料,色彩丰富,贴近幼儿的生活,孩子应该非常喜欢,可是旁边的小厨房里今天却多了许多新玩具,此时娃娃卧室里的孩子已转移了他所有的目光,停止了手中的材料,嚷着要进厨房。”

如果我们要对现有的材料加以变化、改进,让材料能继续来发挥作用,那么它的依据到底有哪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2 探究现有游戏材料值得改变的依据

区域游戏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活动的某些时段,教师应调整游戏材料,然而,游戏材料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凝聚了教师大量创造性的劳动,有没有可能既顾及教师的工作量,又延长材料的生命力呢?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最近发展区思想暗示了一个教学原则―― 利用即时的教育机会,敏感地向儿童提供适应他们当前发展水平的支持以促进其发展。

托班喂娃娃是孩子最喜欢的,想象着自己是妈妈,给孩子喂东西,别有一番滋味,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利用各种不同的利用鞋盒做成的娃娃,孩子感兴趣极了,他们利用筷子,练习给娃娃喂豆,可是孩子始终在失败中,我们分析,使用筷子夹这对于刚入托班不久的孩子存在很大难度,他们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可使用筷子夹豆这一水平,需要成人的帮助,我们没有正确把握住孩子最近发展区。

从观察入手,我们将筷子改为勺子,这是孩子经常喂自己吃饭所需的材料,从孩子得意的眼神中,我们知道他们在感受成功。在同一年龄段中,不同的幼儿发展水平和速度也存在着差异,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就会使有的幼儿“吃不了”,有的幼儿“吃不饱”。在投放材料中应注意横向层次性,在同一年龄段投放不同难度要求的材料,既满足一般水平幼儿的发展要求,又照顾到那些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幼儿的发展需要,使他们都能在区角活动中探索与自己兴趣相适应的材料,有助于提高缺乏自信的幼儿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较快的幼儿也能不断看到前进的方向。只有正确把握住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教师的任务即是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条件,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

2.2 发挥游戏材料主动性

仔细去观察,其实很多时候教师在区域中投放的游戏材料纯属装饰,或者说已无法让孩子再操作,托班孩子虽说过多的是模仿,可是完整的一辆大车停放在建构角,孩子还需要操作什么呢?游戏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游戏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而区域游戏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

孩子他才是游戏的主角,我们在对材料做一分析时,要紧围绕孩子他所特有的年龄特点,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都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托班孩子对玩具材料的兴趣缘于模仿,教师紧抓其年龄特点,在区域里增加了透明轻巧的塑料盒,盒里静静地放着一块黄色的满是洞洞的泡沫横板,在模板上面排满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小圆柱,这是孩子们喜欢的材料,他占有的空间少,玩法是孩子新创的,他们把这些材料与日常的生活紧密结合,将材料与插洞、穿绳紧密相连,在与材料对话的过程中,刺激了孩子多方面认知能力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3 商讨现有游戏材料值得改变的方法

区域活动游戏材料蕴涵着多元价值,传达的是教育者的期望。在材料的调整过程中,应使原有材料发生新的用途,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我们试寻在更换一部分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在材料原有状态下作一些迁移调整,赋予材料新的面貌和价值,以挖掘材料的潜力,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3.1 共同探讨让材料变一变的方法

(1)改变游戏材料的操作目标,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

为了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性,教师为孩子提供一些穿木珠、穿吸管、抓手玩具等材料,这样做就达到了一个目标通过许多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同样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如提供给孩子一些袜子,既可以让孩子进行翻袜子,提高生活能力,又能让他们练习夹袜子,提高手眼协调性,还可以让他们袜子配对,提高分类能力。教师要将孩子的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引导孩子进入到活动中,通过孩子的操作活动,使孩子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走进托班,夹夹子是最常见的游戏材料,可单一的让孩子夹夹子,机械的在练习动作,让孩子失去了对游戏材料操作的耐性。老师发现夹子有很多颜色,于是利用一次性盘子,改变下原来练习夹这一目标,将学习分类这一目标自然的运用其中。

(2)改变游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孩子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有浅入深、有易到难的要求,对于孩子而言,年龄越小,存在的差异就越大。因此给托班孩子提供的材料更应直观地体现出有简到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不同层次。如《我爱我的小动物》教师收集大量的废旧饮料瓶,在其身上制作各种动物形象,形成有趣的动物瓶宝宝,加上各种自制漂亮的小夹子,孩子们都愿意自己去给动物瓶宝宝头发上夹夹子,可是刚开始怎么也夹不上去,于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及时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找窍门,又提供了一些大、中小的夹子,使不同孩子自己去探索成功的喜悦。

这样层次的安排,既满足了孩子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那些特殊孩子的发展需要,让不同需要、兴趣、能力的孩子自主的参与活动,让缺乏自信的孩子通过活动看到成功,体验成功的欢愉,让已成功的孩子不断看到新的前进方向。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3)改变游戏材料的操作方法。色彩分类孩子喜欢,可是让他就在盒子里分分,一开始孩子愿意,但是时间一久、没有人过问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又一次教研活动中探讨研究,将游戏材料如何操作进行改变,从单一的分类,到间隔分类,到按一定顺序排列,换一种方式,孩子多了份游戏玩法。

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将单一的分类给予了一定的情境,给小猴家门口的路铺上彩色的石头吧,在游戏过程中,既满足了情感体验,又较好地在操作过程中体现了材料的价值。

(4)改变游戏材料的操作意境,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这是,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回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这就要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应该生活情景性。为托班孩子提供的材料力求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是孩子们平时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材料。如《玩米》游戏中我准备大小的调羹、勺子、废旧餐巾纸芯、酷儿瓶、饮料罐、漏斗、正是这些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看到过,而在家里却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碰到的材料,才将他们深深吸引。在活动中并创设情景如给长颈鹿、大象送米,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玩得是那么尽兴、那么愉快。

转转乐,孩子喜欢转,可材料不吸引人,于是对材料进行整容,将酸奶瓶剪成两头一样大,并让圆形当小人的脸,三角形当嘴巴,图形在旋转过程中,通过一一配对,形成小人,改变了原来枯燥的转动,赋予情境,孩子为它取名小人转转。

(5)巧用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材料的提供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孩子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给孩子的操作材料应不断的吸引孩子主动参与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如小猫钓鱼的游戏活动中提供的小猫既可以先让孩子给小猫打扮如给小猫的花裙子上用钮扣扣上彩色的花、其次,还可以给小猫的耳朵上带上好看的耳环,(穿、套塑积)再次,可玩《喂鱼》的游戏,使孩子在不断变化的材料中循序渐进的得到发展。为次,提供多功能的材料是最适合小小班的孩子,孩子在活动中就会百玩不厌。

3.2 智慧碰撞让材料变一变的运用

串圈圈是我们托班每班都有的玩具,我们将它投放在区域中让幼儿学习套接、串联。根据观察发现,幼儿在操作这个玩具时往往喜欢将圈圈随意串在一起,发生兴趣的时间也较短暂。看看就简单的一件物体,改变一下原有的操作目标、原有的操作方法原有的操作意境,是否能有新的玩法。

(1)数学区域里的操作材料,大大废旧蛋糕盒,刻着不同色彩的图形,这些串串圈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用这些材料刚好能做数学区域操作材料,改变原有的练习套、串等简单动作,增加了色彩配对,图形配对,分类,相信能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

(2)打扮,孩子喜欢串,可是串了长长的一圈却被孩子在地上拖来拖去,满教室的跑,长长的一串圈漂亮,那怎么将呈现是最好的办法呢?孩子的一次无意操作给了老师很大启示,她将长圈往脖子上一套:“老师,你看我的项链漂亮吗?”孩子真会想象,在他们眼里这就是玩具,于是一筐圈圈住进了娃娃家,让孩子利用圈圈给娃娃打扮,可以将他做成漂亮的项链,变成娃娃长长的辫子,何乐而不为呢?改变了原来游戏材料的操作方法,游戏材料再次发挥了其作用。

(3)喂娃娃,我们在娃娃家能经常看到老师制作的喂娃娃玩具,做完了娃娃造型,教师还要制作许多形状不一的“饼干“来未喂娃娃,恰巧串圈圈的图形有方有圆有三角形,同时又有许多不同色彩,于是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圈圈的操作方法,把它当做饼干来喂娃娃啊。”

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不仅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提高了教师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更从中看出教师们的思考:以幼儿的发展为本,注重多种经验的整合,注重幼儿的体验,服务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 我们的思考

教研活动是我们在园本教研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实践观察记录,征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经典”问题而展开的互动研讨活动,教师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自己教育生涯中所积累的经验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前作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每位老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共同探讨如何提高现有操作材料的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也从问题中产生了些思考:

(1)材料的跟进减少了教师不必要的工作内容,但是我们也发现教师更应加强对幼儿观察、启发、鼓励、帮助和期待,虽然活动中孩子能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不同需要,选择适宜自己剃度的材料进行操作,但是这也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相关的理论水平,以支持解决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2)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强的自主性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感体验、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节省了许多资源,与园本倡导的“绿色环境教育”相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废物再生”。

让我们一起与材料对话,站在幼儿需要的角度,要让幼儿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玩自己想玩的,手的操作,脑的思考,经验的获得,才会有创造的萌发,教师有责任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适时对操作材料变一变,让其更为精彩,体现一物多玩,同时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操作、实践、体验的机会,愿每个平凡的角落萌发不平凡的创造力。

5 结语

区域游戏材料一直都是教师关注的问题,在本研究过程中我们试从材料本身出发变一变,使其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当然孩子是游戏的主角,在改变游戏材料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孩子在游戏中的各能力,这是此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这也是本作者在后续工作中将跟进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黄丽萍.区角活动材料的调整艺术[J].幼儿教育,2005(11):24.

[3]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托班手指游戏篇6

关键词:倾听;口语;活动

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为幼儿的口语能力打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倾听,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不可缺失的一种行为能力。

我园托班幼儿在初入园的阶段,大部分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不强,口语表达能力局限在单词“师、姨”和叠词“饭饭、水水”阶段的小孩更是占了全班85%;而能运用语言表达自己需要的幼儿也只是局限于本土方言的发音上,对于普通话的运用是一概不知。在幼儿语言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让幼儿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结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索从活动中逐步培养孩子的三种倾听技能:

1.集中注意倾听的技能,即有意识的倾听技能

我们在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时候,探究出一套在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儿习得语言、运用语言的适宜指导语,为幼儿创设了一个适宜的语言输入环境。如在早接环节中,我们老师在面对幼儿时坚持用普通话向幼儿和家长问好:×××小朋友,早上好!×××家长,您好!对于回应了的宝宝则用“你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来鼓励孩子。在进餐环节中,我们会对吃得干净的孩子说:“你真是一位爱干净的好孩子。”或者“你真棒,小桌子喜欢和你做好朋友。”等为了便于幼儿习得语言,我们总结出“自然浸入、多样提示、循序渐进”三种教师使用指导语策略,让幼儿在安静中面对面倾听教师每天坚持重复的指导语言,从中找到联系,从而轻松、愉悦地浸入到语言环境中并获得新的语言经验。

2.掌握倾听到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即理解性倾听技能

这就需要让幼儿在大量的日常交际活动和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与人交谈、文学欣赏和讲述活动,学习正确理解语言,增强对不同语言中的语言运用、语词排列等的敏感性。这种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语境”的。《纲要》中指出:“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老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托班幼儿对字词多变的音节难把握,但对儿时熟悉的双音词、叠词等掌握得很好,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听过的广东童谣,更是张口就来。我们根据幼儿这个特点,利用本土特色的“广东童谣”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言语游戏。例如:点虫虫、转等就是一种宜说宜玩的儿歌。这种言语游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也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如在“请你跟我这样说”的游戏中,老师说一句,幼儿跟一句:“我是一只花猫,喵喵喵。”“我是小黄狗,汪汪汪。”当孩子发音不准时,老师可以及时纠正,这种游戏不仅动手又动口,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使得幼儿更加主动地倾听、理解加工和表达语言的信息,达到相互作用中新的平衡,从而促使幼儿在交往语言建构中,更多地迎接语音倾听的挑战。

二、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有话可说

瑞吉欧认为:“儿童由一百种组成,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

托班的幼儿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同样也有一百种语言。能力强点的孩子,语言表达稍微流利,能说一些完整的话语,但对于一般的或是能力差点的孩子,表达还不完整,有的孩子只会说一个字:“师!姨!”特别是省内市外的孩子,对听说本土话语尚有一定的困难,对听说普通话一窍不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多种活动,帮助幼儿丰富词汇,促进其口语的发展。

1.利用日常生活环节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而生活活动是培养幼儿口语发展的最好时机,我们针对一日生活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活动环境,让孩子有话敢说、想说、爱说。在早接环节中,老师鼓励宝宝开口说“早上好,老师早,妈妈再见”等话语,对于每天能开口说的宝宝,老师会送上一个甜甜的笑容,亲切摸摸孩子的头说“宝宝的声音真好听,或宝宝真乖”等赞美的话语,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宝宝开口说的勇气。同时,在晨间活动中,我们会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幼儿可以自己玩区角,也可以跟老师交谈。小朋友在玩玩具时,往往会自己拿着玩具玩起来,然后自言自语:“小娃娃,让我抱抱你吧!”当两三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对自己喜欢的就会讨论起来:这是什么车?你家里有这种车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自由的氛围中,有话就说,有话敢说,在对话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促进口语的发展。

2.利用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儿童的语言是游戏中习得的”,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纲要》也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的种类有很多种,我们主要是通过小朋友比较爱玩的角色游戏、区角游戏来发展幼儿的口语。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学习交流的本领,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而托班的孩子对角色扮演的游戏更是情有独钟。角色游戏中幼儿全身心投入,他们运用游戏语言想象着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并进行模仿和创造,反应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每月我们老师根据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安排设置园(班)内的区域活动,定时更新内容,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有话可说。如新入园时,我们布置的区域会偏向“家庭生活情景”多一点,也允许孩子们把家里最爱的布偶玩具等带回“娃娃家”玩,与同伴分享,减少幼儿分离情绪。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医生、司机、售货员等角色,他们试着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解决活动中的冲突。我们在玩“喂小动物吃饼干”的游戏时,请小朋友当妈妈,用橡皮泥做各种饼干给动物吃,“妈妈们”一会儿时间做了好多的饼干,有的说:“猫宝宝,今天我们吃曲奇饼。”“我给你做了奶油饼干。”“我们吃苏打饼干好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运用自己的词汇,既玩了游戏,又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了口语。

(2)区域游戏

蒙台梭利认为,要帮助幼儿发展,我们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使其自由发展的环境。而区域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快乐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过程。区域化学习活动是幼儿自主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托班幼儿有着特定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如他们比较好动、喜欢新鲜事物,所以我们根据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层次的活动材料,不断更换区角活动的内容,让幼儿时刻保持新鲜感,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才会有声有色,也会不断地交流经验。在区域活动时,孩子们在扮演区交流,老师有意识地加入活动,用亲切的语气询问:“你好!你能和我一起玩玩吗?”让孩子在多听多说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

3.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本土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结合课程的活动安排,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幼儿的词汇,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同时,教师的语速要稍慢,使幼儿听清每一个字的正确发音,特别是针对他们难发出或发不准的音,说话时口型可以稍大点,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听清正确的发音,也能看清发音的口型。因为发音是发展语言的基础,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是发展幼儿口语的第一步。

比如,在学儿歌“打电话”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我们会请幼儿自己选择做家里的小娃娃或是园内小娃娃,然后请幼儿学一学娃娃说的句子。我还不时地提问幼儿:“小娃娃在幼儿园里除了学唱歌,还会干什么?”小朋友都说:“我在学画画。”“我在玩游戏。”“我在听故事。”……小朋友不断地在讨论,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适时地介入谈话中,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很多,小朋友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除了语言活动外,我们还有很多的教学活动中都设计了语言的内容。如在绘画活动中,我们幼儿园教研组针对托班幼儿设计的画册,每一个主题内容都配对一首短小、顺口的儿歌。如画萝卜时,我会先请幼儿学习萝卜的儿歌,再请幼儿认色和涂色。在涂色中幼儿会不时地说:“我给它穿红色的衣服,因为我今天穿了红色的衣服。”“我给它穿白色的衣服,因为白白的萝卜很干净。”……就这样小朋友都交流起来,促进了幼儿口语的发展。而其他的教学,如在音乐、体能游戏等活动中我们老师都会穿插一些短小有趣的儿歌、故事去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更上一层楼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早期阅读是座“桥”,促进幼儿由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并且早期阅读是以“培养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目标。我们老师在一日活动中,以多种形式为途径,让幼儿在阅读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长知识,涵养性情,拓展思考的空间,可以学习表达与交往。

1.利用一日活动中各个等待环节,开展课间阅读(集体阅读),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托班幼儿的教学活动时间比较短,生活常规环节和游戏的时间占用了大部分。从托班幼儿入园上学期的第二个月开始,我们老师利用等待进餐和午睡前的环节,开展了课间阅读的活动。这一活动主要以教师讲述经典绘本(图画书)为主,在绘本作品的选择上,我们着重考虑了篇幅短小、精湛,符合幼儿园托班幼儿的阅读心理、发展需要、接受能力的作品。例如:在阅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这本图画书时,是以画面欣赏、教师讲述为主的。这本书的语言很少,老师可阅读的词句不多,但我们在每天坚持阅读这本书后都会问幼儿一句话“今天你刷牙了吗?”,用来结束阅读时间。久而久之,孩子们每天到园和回家就会互相问候:“今天你刷牙了吗?”这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2.利用区域活动,开展区域阅读(图书室阅读),促进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托班幼儿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体看书,并且有很强的兴趣,但是还没有养成独立看书的习惯。在让幼儿自己看书时,很多幼儿拿到书之后一下子就看完,有些幼儿根本连翻都不翻,就开始折、撕书本。对幼儿来说,一本好书就是好看的书、有意思的书和好玩的书。其中,东方娃娃杂志社出版的《东方宝宝》系列,以图画形象、温馨,篇幅短小,主题突出的特色,深得我们老师和幼儿的喜爱。

3.创设让幼儿能阅读、能欣赏、能参与的幼儿园阅读大环境

我们在幼儿园的大厅前开设了阅读宣传橱窗;楼道设置了精品图书欣赏区;同时,各班设置了阅读书吧的阅读区。阅读区的书多种多样,孩子们还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带来放在书架上和小朋友分享阅读。在“理解故事内容”“猜测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以绘本为认识世界的载体,认识外界、体验生活,提高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等,并不断建立起新的领域里的话语系统,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4.利用家园共育空间和互动合作,引导家长为幼儿阅读,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桥栏目等形式,大力倡导家庭教育中正确的亲子阅读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同时,请家长每天抽10~20分钟亲子共读一本书,激励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逐步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理在答中外记者之前的发言中,引用了《左传》中的一句话:“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从政好比种地,需要白天黑夜操心,一开始就考虑周全,最后才能成功。教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幼儿的语言教育是个丰富多维的过程,幼儿从中所获得的发展也是经由触角式的、多方位的途径积累起来的。教师要结合幼儿本身的经验和发展需要,灵活地选择教材和活动材料,将语言活动目标和思维游戏目标衔接起来,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经验,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05.

[2]甘第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9.

托班手指游戏篇7

本班现有幼儿23人,其中21名幼儿都是新生,他们的年龄从20xx年10月~20xx年11月,只有2名幼儿其他幼儿园上过一个学期,其他都是以前从未上过幼儿园。对于2-3岁的幼儿来说,他们年龄小,上幼儿园时他们第一次离开自己的亲人,第一次自己去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常以哭闹来发泄离开亲人、离开熟悉环境后的焦虑,针对这一特点,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二、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们使用的是在XX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实践使用的由台北护理学院师资培育中心指导的教材。

我们选用其中的六个主题活动,分别是:《宝宝来了》、《软软的》、《酸酸甜甜的水果》、《方方圆圆的饼干》、《色彩宝宝》、《暖洋洋》。针对托班幼儿新入园时情绪不稳定而哭闹,稳定幼儿情绪及幼儿生活经验少而设定的主题活动。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针对班级幼儿的特点,增加了发展幼儿的秩序感和社会规范意图的活动,帮助幼儿建立最基本的集体生活的常规,发展幼儿的秩序感和生活交往能力。以幼儿的发展与需求为主要依托,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幼儿进行初步、细致而全面地培养,其中包括了生理、情绪、智力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三、环境创设:

1、针对托班幼儿的特点,将环境纳入到教育中,每一主题更换一次主墙饰,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空间,使幼儿积极的与环境互动起来。利用自然角帮助幼儿学会观察身边一些简单的事物的变化。

2、简单的准备一些植物、金鱼布置自然角,并选择适合托班幼儿的观察方法,如给金鱼换水、给植物浇水,引导幼儿进行自然角的观察。

3、结合托班幼儿喜欢独自一人拥有一个(一部分)玩具的特点,将各种操作材料分成许多小筐放在窗台上,并将窗台上垫上垫子,使得幼儿在操作时能独自拥有一份,而且不会因为窗台冷而受凉,同时也美化了窗台。

四、游戏活动

抓住托班幼儿兴趣点,满足幼儿的好奇心,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将为幼儿提供一些诸如扣纽扣子、串珠子、插板、盖印、喂娃娃、撕贴、搭积木等手部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在大肌肉方面安排一些促进幼儿基本动作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包括平衡、协调、力量的发展。幼儿通过大肌肉的运动可以获得极大的愉悦,同时渐渐地使幼儿学会控制自我的行为,以免伤害到别人。

为幼儿准备了娃娃家,尽量以幼儿的随意操作开始,使得幼儿对这一活动感兴趣,逐渐将游戏的一些规则告诉幼儿使得幼儿在操作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规则,并能主动的遵守规则,学会游戏方法,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托班的幼儿正处于他们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协助他们的语言发展,成为教学和游戏的主要内容。在游戏活动中,安排了《婴儿画报》的分享阅读活动,使得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学习一些规范的交流的语言,为幼儿之间的交流打下基础。

五、家长工作:

1、在开学前对每一个幼儿进行家访既是我们对幼儿有一个了解的同时,也是家长工作的一个部分,通过家访使得家长对孩子入园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了解。互换育儿信息。

2、新学期家长会使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学期结束时召开家长会。

3、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作用,确保随时向家长公示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游戏的情况,使其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请家长配合教学,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

4、树立全心全意为家长、为幼儿服务的意识,做好新生入园情绪稳定。为家长排优解难,切实做好幼儿在园的各项保教工作。严格接送卡制度,提高安全意识

5、每月出一期家长园地,介绍近期教学活动及班级情况和一些育儿经验。

6、通过让家长参加半日观摩、家园活动等,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抓住时机与家长进行日常交流。

7、帮助班级准备及补充自然角的物品,配合教学活动准备各种材料。

托班手指游戏篇8

[关键词] 托班 区角活动 材料提供 指导策略

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一种幼儿学习模式。区域活动,通俗地说是幼儿活动的小区域空间,它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的场所。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更隐性,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托班孩子年龄小,生长发育快,但动作协调性差;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直觉行动思维;情绪不稳定,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活动中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没有坚持性,规则意识和良好的习惯都还没有建立。因此,教师预设的活动和集体活动比较少,主要以个别教育为主。

区域活动比较自由、自主、宽松,注重幼儿的兴趣,应该说区域游戏更加适合2—3岁孩子的教育活动形式,是真正的“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方式。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老师在组织宝宝区角游戏的时候,宝宝们都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是我们一直以来组织区角活动时所困惑的:

一是喜欢独自一个人游戏。比如,在玩插塑玩具时,大家用一筐玩具就会你抢我夺的,经常发生争吵,最好是每人一个小筐,这样才玩得好。

二是喜欢色彩鲜艳、有声响、动感,但操作方式相对简单的玩具。

三是对感兴趣的玩具或活动喜欢重复进行。但非常喜欢新鲜事物,注意力易转移。有时刚刚玩得很好的游戏,看到别人在玩另外的游戏马上救扔下手里的玩具,去玩另外的,没有坚持性,注意力易转移。有时对于玩了一段时间的玩具无人问津,但加上一些新鲜的东西后,孩子们又会玩得不亦乐乎。

四是规则意识和良好的习惯还没有建立。比如:宝宝们在玩米之前,老师都已经交代好:玩的时候要在盆子里玩,千万不要把小米粒弄在盆子外面。但是,在他们玩过之后,地上都是米,最后还是由我们老师来收拾这个残局。

以上这些宝宝的特点,都是我们平时看得见的通病,这些并不是说老师在组织区角活动时没有组织好,而是由于宝宝的年龄特点所造成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能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让宝宝们玩得开心、喜欢玩,使他们在区角活动中学到本领。这是最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宝宝有兴趣地玩下去,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关注宝宝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到他们的需要,并做了相应的对策。

一、选择最佳空间布置相应的区域

我们知道,托班的孩子虽然是喜欢独自一个人玩,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常常是扔了这样玩那样。况且,2—3岁的宝宝虽然年龄小,可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喜欢的东西也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喜欢玩一些比较安静的游戏,如:看看书、搭搭积木;有的孩子喜欢热闹,喜欢玩一些社会性的游戏和操作性强的玩具,如:娃娃家、玩米屋……这样往往造成宝宝在一个区角活动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受其它区角的干扰,不能完成老师所提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创设区域的时候,根据托班幼儿的人数及活动场地,确定活动区的空间位置,选择最佳空间布置相应的区域,将动、静的游戏分开,分布在教室的四周,离的越开越好,以免相互受影响。

如:认知区和阅读区是比较安静的游戏,易受干扰,就安排在一边;而动手操作的游戏玩的时候声音比较响,很容易影响其它的区角,则安排另一边。为了减少不同活动对宝宝的影响,使他们能更专注地进行自己的活动,我们将区域活动规划在教室的四周。区域设置图如下:

有了合理的区域规划之后,我们在相应的区角中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为宝宝们提供各种各样适合的材料。

二、实现区域与墙面创设有机结合

区域活动不是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而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宝宝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探索与交往。那么,这必然是一个开放式的宽松、自主、愉悦的环境,是宝宝们伸手可及、随手可取、想玩就玩的游戏场所。因此,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区域与墙面装饰有机地结合。

例如,“快乐对对碰”这一游戏角,整个操作过程都是在墙面上进行,而且墙面布置的高度与宝宝的身高相符。收拾的时候只要将花心和草莓放在盒子里或者直接粘在墙上。宽松、方便、自由的环境,宝宝们什么时候想玩就可以自由地玩耍。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区角活动,而且又起到了美化教室环境的作用,使宝宝们与墙面产生互动。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还有“触摸角”,让宝宝摸一摸、猜一猜,感知不同物体的大小和手感。可用绳子编织一个藤架固定在墙上,然后挂了很多袜子在藤架上。袜子里面装了许多不同的花生、蚕豆、红豆、瓜子、玉米等等。这样的设计,远看就像是挂了许多的“葫芦”。宝宝们看了都非常有兴趣地来摸一摸,猜猜看:“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这样的区角既装饰了墙面,又培养了宝宝的感知觉。

既然区角与墙面的有机结合有那么多的作用,那么在区角中我们就根据宝宝的喜好选择了许多有特点的材料。

三、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有特色的材料

托班幼儿年龄小,思维以直觉行动为主,他们喜欢那些颜色鲜艳、形状漂亮的物体,所以提供一些他们喜欢的玩具是很必要的,能使宝宝们激发起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上一篇:欲速则不达的例子范文 下一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