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11-22 16:34:52

桥的诗歌

桥的诗歌篇1

【关键词】诗歌教学信息技术情景教学多感官联动

著名诗歌评论家王家新教授指出:当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过于注重于诗的思想意义,甚至把诗歌课变成了思想教育课。要注重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1)

诗歌教学是否已无法跳出现有瓶颈?其实,只要我们的诗歌教学够生动、够立体,相信诗歌一定能以其独特的姿态摇曳学生的心灵之树,以其特有的芳香濡染学生的精神气质。

为此,笔者针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差,诗歌积累不够、感悟较弱,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发达,喜欢生动、形象、活泼的课堂氛围等特点,创设了真正以学生为本,适合现在“00后”的多感官联动教学新模式!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诗歌心向往之,是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

课前多彩学习套餐

宋朝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不仅如此,诗歌音律上的音乐美,诗人创作背后的故事美,还有情到深处的浓情美……处处美不胜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就是让学生去寻找美、诠释美、感悟美,从而创造美吗?

为此,笔者在《再别康桥》的课前自主学习中,设计了如下套餐:

【必选套餐】

蓝色套餐:读一读:我来朗诵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感情,展示诗歌音律美。)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所以,读的时候,我会注意用语气。我还会选择的音乐来烘托感情。

白色套餐:忆一忆:诗歌的鉴赏角度。(通过回忆散文诗《蔚蓝的王国》语言的鉴赏方法,探索诗歌的鉴赏角度及方法。)

【自选套餐】(选其一)

红色套餐:找一找:我了解的徐志摩。(搜集关于徐志摩的生平资料,创作作品,优秀篇目。)

金色套餐:画一画:志摩笔下的康桥。(从诗歌中描绘的意象、意境入手,画出徐志摩诗中的康桥。)

绿色套餐:搜一搜:再现当年的康桥。(通过网络,寻找康桥的图片资料,制作成ppt,现场再现康桥美景。)

紫色套餐:学一学:明确诗歌意象、意境。(通过学习资料的查找,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明确诗歌意象、意境的内涵。最好列举学过的诗歌来进一步解释。)

这些套餐难度上有跨度,方式上较多元,从寻找徐志摩的生平、康桥的资料,到诗歌意象、意境概念的初步理解,让学生通过查找、搜集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生动、有趣又多角度的预习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他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

课堂漫步诗意画卷

在《再别康桥》的成果展示上,有的学生伴着音乐深情诵读,令人陶醉;有的学生将徐志摩和康桥的情缘娓娓道来;有的学生制作的康桥视频令人身临其境;也有学生对意象、意境有了自己深入的理解。在讲到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本组的学习成果。

“意象是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意象和作者情感的融合。例如《渔歌子》中的意象是西塞,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向我们描绘了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渔夫在悠闲的钓着鱼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

甚至有学生将脑海中的意境绘于画布之上。

课后用想象续写神话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欣赏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想象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的欣赏”。(2)而诗歌的鉴赏就是一种依靠想象、联想的再创造。

因此,倘若诗歌教学仅仅满足于课前的预习、课堂的掌握和课后的习题,那么会扼杀很多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文学热情。当他们在课堂上领悟了作品的内涵、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后,如果能乘胜追击让他们把这份感悟和体验表现出来,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是那么有灵性、那么有激情。

笔者的诗歌教学,常常顺带着一次小规模的诗歌沙龙――学生诗歌学习成果展示会,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在教授《再别康桥》时,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就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诗歌沙龙中,有同学声情并茂向徐志摩倾诉:“我是那夕阳下的金柳,迷人的晚霞给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在微风中,我那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徐志摩,我美丽的倩影勾起了你无限的遐想吧。曾几何时,你在我的温柔中读诗、创作,我知道,我早已成为你笔下的精灵,如今,你要离开剑桥、离开你深爱的母校,我懂得你是那么不愿意、那么不舍得,我也是如此。再见吧,亲爱的朋友!相信我美丽的身影会永远印刻在你康桥的记忆中。”

走上诗歌创作之路

学生在这样有音乐、有故事、有色彩、有情义的诗歌教学中,调动了自己所有的热情和感官,全方位的体验到了诗歌的多方魅力。很多学生从此爱上了诗歌,爱上了创作,甚至有学生在毕业前,用自己创作的小诗,为青春写下句点。

赏姑苏诸园

2008级4班李千金

亭台轩榭古韵浓,

一湖碧莲诗意红。

廊中觅得花心醉,

衣香伴袖雅趣钟。

――本诗获武进区诗歌创作比赛一等奖

诗歌是如此美妙,不要让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永远徘徊在诗门之外。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物化生活里,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充满诗情画意,那应该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诗化生活,更能成就一段诗意人生。语文教学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让人们的思想变得丰富、深刻,让人们的灵魂变得纯净、美好。

注释:

〔1〕王家新《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3期。

〔2〕朱光潜《诗与直觉》,《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08月。

参考文献

[1]韩军等《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3期。

桥的诗歌篇2

一.探寻创作之源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这跳跃的文字又常常将读者带入清波荡漾的康桥,看作者所看之美景,感作者所感之情怀。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单纯的信仰的实现历史。”

作为一首抒发作者康桥情节心境的诗歌《再别康桥》,作者在诗中用深情的笔触去编制绚丽的色彩进而融合惬意的心情,向世人呈现了自己一颗向往爱、自由、美的赤子之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切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个人经验的一个精神感受活动或过程。然而每一首诗歌对每一位读者都有不同的距离,即“诗距”。诗有时代,地域,语境等文化特色,这是大的方面的‘诗距’;而读者有不同的文学修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是小方面的“诗距”。常说,一首诗歌读起来很亲近,很感人,能产生共鸣,这就是说“诗距”小,也有很多诗读起来感觉内容和自己离的很远,比如读古诗大多都有这种疏远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只有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缩小和作者在时代、背景、年龄方面的“诗距”呢?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探寻作者的创作之源,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作用,也为进一步仔细解读诗歌打下基础。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如同饥渴的人找到了水源,朝拜的信徒抵达了圣地,徐志摩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正是因为康桥,徐志摩的生命经受了甜蜜的洗礼。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性,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二.聆听音乐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谈到诗歌的音乐性,大家常有两种解释:一曰“内在的音乐性”,这是描述诗歌内容蕴含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诗歌的音乐性应该是内外统一的。

《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节,每行大致6或8个字,大致三顿,音节长短不一。全诗做到自然换韵,音节错落有致,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乎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却少了些跳跃性,使得诗歌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犹如“润物细无声”的夜雨轻轻敲打在人的心田,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实现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一首一尾借助《诗经》反复渲染的表达方式,其感相似其情相应,巧妙组合出节奏感和旋律美。诗中第二节前两句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青荇”诗行本身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双声词“艳影”、“ 榆荫”、“清泉”及“荡漾”、“招摇”、“斑斓”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使整首诗富有节奏感,感情是不至于大悲或者大喜,轻柔中略带平和的心境透过这样如吟如唱的诗句全然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实可以发现《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建筑美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音乐之美是建立在建筑之美的形式上的。在中学课堂上,诗歌的音乐美正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去诵读,读出诗歌的美和灵魂,让课堂在轻歌曼舞中舒展起来。

三.感悟意境之美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如何去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客观的逐句分析,或者是笼统的大意概括,急切地想将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以一种理性的手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这些粗暴的方式一方面有损于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以后对诗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朗读可以是学生个人的,也可以是学生集体的。例如文中第六段: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笙箫:多指世俗的欢乐。如:唐·曹唐《小游仙诗》:“忽闻下界笙箫曲,斜倚红鸾笑不休。”宋·张子野《清平乐》词:“曲池斜度鸾桥,西园一片笙箫。”清·袁于令《西楼记·砥志》:“那知我粉冷絮尘,脂冻桃花,不理旧时笙箫。”这笙箫是于别离之时奏响的哀乐,在这音乐中作者压抑内心淡淡的哀愁,与心爱的康桥挥手作别,诗人沉默,康桥不语,不愿别离不得不别离,这让人无可奈何的生活怎能容诗人肆意放歌?诗人挥别的岂止是康桥,更是埋藏在康河柔波当中的对爱、自由、理想的最求。“轻轻”、“悄悄”、“沉默”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丰富但不沉重,留恋但不缠绵,深挚但不张扬。著名画家徐悲鸿曾经说过“凡美所以感动人心者,绝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再别康桥》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是“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这沉默的氛围,成为诗人离愁别绪的陪衬,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邃意境。诗作更加富于诗情画意,动人情怀。

面对近现代抒情诗歌的教学工作,总会有老师觉得不如古典诗词有可讲性,没有复杂的需要借助工具书翻译的字词、没有恪守章程的诗歌格律,但正因为如此,近现代抒情诗里所表达的情感才更具可讲性,教会学生赏析的技巧,不如带着学生走进诗人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真切切去体会诗人用平白的话语表现的不平凡的感情。

桥的诗歌篇3

读《再别康桥》,许多人只将其当一首体现“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特征的经典离别诗来读,主题指向诗人对促使其精神觉醒、确立其人生取向的母校的依恋之情,这是不够完整的。

如果绕到诗歌文本的背后,看看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经历,我们会发现,这首诗中其实隐藏着一个秘密。要读懂诗中绚丽、哀婉而缠绵的意象,理解诗人挣扎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眷恋、不舍而惆怅的情感,诗中的“梦”是一个重要的抓手。诗人再临康桥,触景生情,文字背后究竟深藏着什么,玄机就在那“彩虹似的梦”里。康桥,是诗人梦开始的地方,“向青草更青处”是“寻梦”的方向,诗人要作别的也是曾经的梦幻。解读这首诗,如果能找到解梦的密码,也就能发掘隐匿于母校情背后的秘密,走进诗人真实的情感世界。

那么,牵系着徐志摩情感的梦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是诗人的爱情之梦。

1920年,徐志摩违背父亲的意愿离开哥伦比亚大学来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当了特别进修生。在这里,他接受了文学的洗礼,开始步入文学殿堂;也正是在这里,他遇见了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

对徐志摩来说,至美的康桥给他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等,这些清新优美的意象营造了浪漫温馨的意境;“那河畔的金柳”和阴榆下都曾留下过徐志摩和林徽因恋爱的足迹。林徽因的确是徐志摩“康桥情结”的一个梦。倘若没有她,康桥也不过是母校平凡的风景。因此,与其说《再别康桥》是对康桥的赞美,倒不如说是对爱情的歌颂。康桥是徐志摩对林徽因爱的象征、爱的载体,这就是他所寻之“梦”的内核和隐匿于诗中的真正的秘密。

梦是美好的,但现实又是残酷的。1922年底徐志摩离开剑桥回国,他写《再会吧康桥》一诗相约:“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望我含笑归来。”然而,“明春”徐志摩并没有回康桥。因为回国之后的林徽因斩断了这段恋情,与梁思成远赴北美求学。徐志摩理想中的爱破灭了,他一个人再回到康桥,依然“寻梦”,只是已“不能放歌”。

徐志摩注定是康桥的匆匆过客,也是才情女子林徽因爱情生活中的匆匆过客。康桥的这段情感生活是一段曼妙的插曲,让诗人难忘。他生命中的那抹“彩虹”“揉碎”在了现实的“浮藻间”,也“沉淀”在了梦里。

一直以为,“梦”是留存在徐志摩心中的母校的印象,是他曾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观;其实“梦”更应该是徐志摩一段往昔生活的甜蜜记忆。我们解开了梦的密码,发现了诗人隐藏于诗歌背后的那段刻骨的爱情故事,不禁再次轻吟起这首内涵丰富而情感复杂的孤独的情歌。

悄悄地,诗人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然,也没能带走那个“彩虹似的梦”。

课文背后的故事:

桥的诗歌篇4

一.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正确客观地理解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能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感知,并让人容易进入理解进而鉴赏作品。徐志摩(1987-1931),新月派。中国新诗史上最为潇洒飘逸的一位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未放弃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集中体现在其诗作中他的诗清新秀丽,想象丰富富于烂漫气质。《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著名诗作,在其诸多诗篇中也最具代表性。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波动的”,可见康桥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眼中,剑桥无疑就是这种爱、自由和美的化身,他在三游剑桥之后,怀着无限的爱意和眷恋之情写下了这篇动人的诗作。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会对徐志摩的生平创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反复诵读打好鉴赏基本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一方面能够增强对诗歌的认知,解决生字、词、句,增加知识储备,为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从诵读声音的高低、快慢、急促、舒缓变化中,直观感受作者情感的升沉起伏,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是如何随着作者感情变化而变化。诗歌是一种极为凝练的艺术,寥寥数语就能表达一种很深厚的情感,这就需要理解掌握诗歌的每一个字词。如诗中的“长篙”“漫溯”和“笙箫”。《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诵读过程中会有明显的情感变化。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每行六七字,相对平整,正好对应作者相对沉静的感情,没有多少起伏。紧接着作者心情开始高扬,沉浸在康河的柔波里;最后“悄悄地我走了”作者的心情跌落到了极点,不得不沉默的作别康河。另外,诗的每节都押韵,并逐节换韵,尤其是第一节与第七节“轻轻地”“悄悄地”的反复运用,使全诗极具回环往复的的音乐美,读罢如有余音绕梁之感。这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康河缠绵悱恻的惜别之情。

三.移情于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诗言志,词言情。诗歌总是以表达作者某种感情为目的的,作者在诗歌中所采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归根到底都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体会、理解、鉴赏诗歌最为重要的就是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作者在第一节用了三个“轻轻地”表现了无限的温存,甚至离去也不忍惊动康河的柔波。在二到六节中作者建构了多种色彩斑斓的意象,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作者眼中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化身,柳树也是金色的,甚至像伫立夕阳中的新娘,以至于作者“甘心做一条水草”默默的躺在康河的柔波里。“青荇、水草、清泉、彩虹”等等,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无一不饱含了他对康河的深情和爱恋,无一不饱含了他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这些意象经过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组合成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仿佛康河就是流淌在天堂里的一条河,让人心神向往。最后一节,作者“悄悄”的如夏虫一样沉默的满怀深情的离去了。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储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想象自己置于作者同样的情境之中,体会作者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中所生发出来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变化一同起起伏伏,进而达到情感共鸣。

四.讲解艺术手法领会诗歌玄妙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最善于是以极少的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的思想意蕴,由此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诸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等。每一首诗都有它的表达技巧,有时候是一种,有时候是两种,甚至还有交叉运用的,这使诗歌鉴赏具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的特点、运用方法以及意义作用。如《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就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康河的宁静和自由。在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用演绎的方法鉴赏诗歌,即对先诗人的风格和创作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认识,然后再分析具体的作品。

桥的诗歌篇5

(课件展示康桥的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若是与这样美的校园分别,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齐答:不舍。

师:诗人徐志摩曾经在康桥留学一段时间,康桥让他深深依恋,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他的代表诗作《再别康桥》(板书文题)。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徐志摩的生平?

生1:他是浙江人,曾经到美国和英国留学。他是新月派诗人,是新诗的代表诗人。

师:看来你看了同步练习,作了预习。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渡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生2:他和林徽因还有陆小曼都有感情纠葛(还没有说完旁边就有同学小声讨论起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诗人的感情生活格外有兴趣啊!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因。康河的柔波里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他生命中的美丽女性都是他诗歌创作的美的源泉。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的作品看到他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理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诗歌。

(课件展示徐志摩生平)

二、初步感知,欣赏美的内涵

师:你们在早自习的时候已经阅读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名家的朗诵示范,请大家在听的时候标一下该重读的地方和应该放慢读的地方。(播放范读视频)

师:大家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能不能谈谈让你们最有感觉的段落。

生1:我特别喜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三个“轻轻的”和两个“悄悄的”让人感觉到淡淡的哀伤。

师:和“云彩”作别用了借代的手法,和康桥作别,首尾两节构成回环往复之感,强化了诗人对母校的恋恋不舍之情。那你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节诗人和天边的云彩招手,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有点不理解。

师:我觉得这就体现了作者的洒脱之气了,并不是哭啼啼的告别,而是文人的淡淡的哀伤与惆怅。

请同学试着来背诵首尾两节。

生2:我最喜欢“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句,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一潭清澈的泉水,而在诗人的眼中却是五彩缤纷的,写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的美好与绚丽。“彩虹”是沉淀的梦,但又被揉碎在浮躁间,说明了诗人的梦碎了,有一种凄美之情。

师:很好,分析得非常到位。诗人在康桥留学两年,那儿有诗人美好的回忆,可以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如彩虹般五彩,但也如彩虹般易逝。

生3:我喜欢第二节,诗人把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夕阳虽美,却满含忧伤,这正是体现了诗人的不舍,柳条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的是金色,体现了一种美感,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无限喜爱与赞美,水中的影子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念,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康桥记忆的深刻。

师:很好,这一节里我们要注意“柳”这个意象的运用,柳,留也,是离别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将“金柳”比作“新娘”颇具新意、美感,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境交融。

生4:我喜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我家旁就有一条小河,在夏天,我经常和爸爸在河里游泳,我喜欢在水里悠游自在的感觉。所以我想作者想成为一条水草,在水中摇曳,也是非常快乐的。作者在康桥扎根,康桥提供知识,滋润着作者的成长,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师:这样品析诗歌非常棒,水草在水中的自由状态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第三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招摇”在这应该是贬词褒用,是招手摇摆的意思,写出水草对诗人的欢迎。

生5:我更喜欢倒数第二节里的沉默与表现出来的哀伤,此时的作者就要离开康桥,作者怕惊动了他心爱的康桥,所以他不能放歌,只在心中唱响离别的笙箫,连夏虫也为他沉默,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

师:分析得很好,这一节里我们要注意“笙箫”这个意象的使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包含乐器的诗句。

生6: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生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生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这些乐器都能增添诗歌的意蕴,更能帮助诗歌表达想要展现的意境。诗歌用了借代的手法,用“笙箫”代表离别的惆怅之音,能加深诗歌离别的哀伤之感。

我们来梳理一下诗中描写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画面,这些画面融入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般的离愁别绪。整首诗,情与景高度融合,物我浑然一体,构成了柔婉清新的意境。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这首诗。

三、拓展探究,发现美的味道

师:请同学仿写一下这首诗歌中的某些章节,写写你的初中校园以及和老师、同学的情谊,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学生开始仿写)

生1:那参天的柏树

是夜晚中的卫兵

昏晕里的坚韧

在我心中生根

师:希望同学们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坚韧精神。

生2:那离别时的留言

是我永远的怀念

那道旁的松柏

是我们友谊的承载

师:第一位同学诗中的柏树是坚韧的代表,因为傲雪耐寒,第二位同学眼中的松柏则是友谊的见证,因为友谊如他们般是长青的。大家对“松柏”这个意象运用得都很好。

四、课堂小结,延续美的生活

师:这首诗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我们在黄磊朗诵的这首《再别康桥》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音频)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将它背熟,好好体味,再将配套练习完成。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桥的诗歌篇6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对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句诗,许多读者作了这样的赏析:“想到就要和康桥告别,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在这里,有人显然以为这句诗运用了写实手法,把“笙箫”看作是存在于诗中的客观物象,是“实境”。我认为这样解读诗句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整首诗的意境构成中是突兀的、不和谐的。

从审美的角度讲,在诸般文学样式中,诗歌无疑最具有美学特征。诗人在构成诗的意境时,诗中的一切景与物都必须处于与诗所要表现的意境吻合而协调的状态中,从而在整体上求得一种匀称和谐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效果。在《再别康桥》中,诗人通过种种物象的组合和情景的勾连,诉诸读者一种共同的审美指向:那就是“静”,这也是整首诗的情感氛围。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而诗中的感受却是四个月之前的,他静静地走过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个角落,往事又一幕幕重现,但诗人只想做一次不声不响的静静的离别,他生怕惊动一切,因此他才“轻轻的”、“悄悄的”。特别是在第六节,诗人“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表明诗人所处的环境是沉默的静寂的,诗人“不能放歌”正是怕打破这种宁静。静是诗人为自己的离别而设。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笼罩全篇的寂静的氛围中,诗人幽幽的情怀和绵绵的思念在康桥的夜中滋生,在诗歌的行里流动,也在诗人的心头和我们的心头悄悄地无尽地蔓延,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徐志摩着力刻意营造这种静,并恪守这种静,从而形成一种幽雅闲静、高妙而和谐的艺术境界。这样,在诗人所处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都处于静的状态下,“吹奏笙箫”这个细节显然不符合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合理发展,也破坏了诗的整体情景和氛围的一致性。在诗人主观感觉中和对外部世界产生的客观效果上都已打破了他着力表现的存在于诗中的静。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审美的角度讲,“吹奏笙萧”这一细节在诗歌的意境构成中是不匀称也不和谐的。

再者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第6节中,诗人想象自己撑一枝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游,迎着和风,沐着星辉,真是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歌唱,可是诗中的思路随即逆转:“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更是特意将“笙箫”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些无法调和的意象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故意将那股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自己去领会,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诗人的沉思默想、满怀的离愁别绪使他渐渐陷入一种沉迷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抑制下,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也会暂时处于一种麻木状态(也许夏虫并没有沉默,但他充耳不闻),从而在诗人的内部世界中又形成一种更深层次的静。

另外,从诗的语言结构来看,“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属倒装结构,“悄悄”是来写笙萧所体现的情景和状态的,换成散文句法,就是别离的笙萧是悄悄的。在这里,“悄悄”显然是作为叙述主语的谓语而存在。如把“悄悄”放在状语的位置对虚设的“吹奏”进行修饰,这违背了语言的逻辑。悄悄,没有声音也,而吹奏笙萧自然要发出声音,这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因此无论从美学、心理学还是结构学来看,作出“悄悄地吹我送行吧。

桥的诗歌篇7

据年近80岁的首任燕岩诗社社长、原桥头人大主席甘子肖老人介绍,早在清末民初,桥头圩镇就已有文人墨客相聚吟诗联对的“文社”,各乡各村还设有孔子学堂和私塾。至民国年间,当地仍有传统蒙书,重读国学,这种办学方式一直延续到1949年底,所以乡间上年纪的很多都有国学底子,喜爱吟诗作对。1980年,当时的桥头公社党委决定在传统的农历六月六燕子节举办游岩文化娱乐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燕岩诗社也顺势成立,并以燕岩景区、新春、新婚、新居为题材内容征集诗联,评比竞赛。一批年逾古稀的乡村老者,也纷纷加入诗社,泼墨挥毫,讴歌时代,服务社会。1981年,首期《燕岩诗刊》出版。

三十多年过去,扎根乡土的桥头燕岩诗社已陆续逝去百余位老会员,但诗社和《燕岩诗刊》却一直坚持办了下来。现在的90多位会员,有近90岁的老者,也有20多岁的青年,有退休干部、教师,更多的是普通农民。平时得闲,几位诗友聚在一起把盏赋诗,刻烛限时命题联对。每逢新春佳节或村里有乔迁婚嫁、店铺新张的,诗社的会员就会应村民们邀请帮忙撰写吉庆贺联。与一般书店或春联摊档摆卖的印制体对联不同,燕岩诗社会员们撰写的新春联许多都具有浓郁的田野气息和时代特征,诸如“龙跃西江千顷浪,燕翔北岭万家春”、“壬水润良田,五谷盈仓歌盛世;辰山披绿锦,一犁春雨兆丰年”、“春到花开千里锦,节临福至万家春”、“宏兴骏业,再写春天故事;志向奔龙,又书建设文章”、“富裕安康,三农喜讯催诗兴;创新发展,四海高歌颂党恩”、“云锁峰林,十里画廊谁泼墨;船飞月殿,千年梦境我登天”……祖国建设新貌、家乡秀丽山水、党的政策、社会新风,被他们一一化入诗联中,即便是祝贺喜庆祈愿吉祥的传统内容,往往也被他们赋以新意。

近年来,燕岩诗社的活动更加活跃,除在每年的桥头“六月六”燕子节和元旦春节开展征集诗联、汇集出版《燕岩诗刊》外,还与怀集沃土情诗社、阳春市诗词学会、三水市诗联学会等诗友联谊交流,开办村镇国学知识夜读班,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征诗联大赛。多个成员作品先后在省文明办、《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举办的征联活动、广东楹联学会举办的楹联大赛以及省内外众多征联大赛中获奖。

在诗社会员的影响带动下,桥头镇村民读书意识甚浓,村风家风更趋文明向上。“下一步我们还要让诗联文化走进学校,在老一辈文化人和老师推动下,帮助更多的学生喜欢和学好诗联,让植根于桥头的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枝繁叶茂,得以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现任社长刚说。

1. 桥头燕岩诗社诗友观摩春联。

2. 桥头燕岩诗社会员高远青为群众义写春联。

桥的诗歌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诗歌教学;学习策略;分析探究

诗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其在格式、句型以及语言上的鲜明特点决定了其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诗歌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儿童的审美观点以及对感情和韵律的感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和更为复杂的语言学习打下基础。但是,诗歌的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需要运用更好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下面本文就针对幼儿诗歌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增加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所以,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做好引导的工作,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进行引导,善于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学习,增加幼儿对于诗歌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小白兔过桥》这首诗歌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小白兔,过小桥,走到桥上瞧一瞧;山羊公公过来了,摇摇摆摆走上桥。小白兔,往回跑,站在桥头把手招:‘山羊公公,您走好!山羊公公,您先过桥。”对学生进行引导,采用提问的方式提出“小白兔让山羊公公先过桥是正确的吗?”“小白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等问题,让幼儿进行自己的解答,这首诗歌的教学目的是让幼儿懂得尊敬老人,懂得谦让的道理,而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进而加深幼儿对诗歌内容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化教学内容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直接的观察,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把诗歌的内容进一步地深化,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好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秋天果子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些秋天果园中丰收的景象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将诗歌句子中表现出来的水果“绿苹果,红柿子,黄澄澄的大梨子”等展示出来,或者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幻灯片制作,运用多媒体播放,使幼儿对诗歌的内容更好地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孩子可以了解秋天的特征以及水果的相关知识,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

三、运用音乐进行渲染,让幼儿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诗歌是一种富有韵律的文体,而音乐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容易激发幼儿感情产生共鸣。所以,在进行幼儿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与作品韵律相符合的音乐与诗歌进行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作为背景音乐对诗歌表达的情境进行渲染,让幼儿对诗歌的意境有充分的感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感受到诗歌中的节奏美,提高幼儿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如,教师在对《摇篮》这一诗歌进行授课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的内容配备《摇篮曲》进行朗读,把韵律与文章进行结合,通过适当的意境让幼儿感受到诗歌表现的情景以及韵律美。

四、运用适当的道具,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可以将表演融入幼儿诗歌教学当中。幼儿诗歌中有一些作品朗朗上口,还有一些诗歌充满童趣,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授课。所以,教师在进行诗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头饰、挂件以及场景等道具,为诗歌教学的课堂增添色彩,而且也可以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例如,在讲解《小白兔》的时候,诗歌中有这样的内容“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教师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内容制作一些兔子的大耳朵以及一些图片形式的萝卜和青菜,让幼儿带上,一边进行动作的表演,一边进行诗歌的朗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提升幼儿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进行幼儿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还有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教师更好地培养孩子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对美的深刻认识。所以,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幼儿诗歌教学更好地开展,不仅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郑小翠.浅谈中班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2(08).

[2]高剑琴.策略的转化:从诗歌教学浅谈幼儿的学习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5).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下一篇:伤感的语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