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文学范文

时间:2023-10-27 03:20:39

刘备文学

刘备文学篇1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三顾茅庐》是根据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内容改编的,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课文以“拜访诸葛亮”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行文,重点突出刘备虚心求教和对贤才虔诚渴求的精神,表现诸葛亮位旷世奇才的形象。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学习重点鲜明,使学生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学习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能掌握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学会组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复述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抓住重点语段,品读,初步认识、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语段,品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难点:通过对语言理解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学会景物描写。

【设计理念】

遵循阅读教学双向心理的原则,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把握内容、理清层次,获得对人物的感知和理解。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够指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及其关系,学会初步分析比喻句的作用和好处。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形成景物描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以及刘备前两次访诸葛亮的情节,那么,我们在刘备身上看到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过人物性格品质的探讨,为教学重点展开服务。】

二、探讨人物,感知形象

1.诸葛亮出山了吗?他因为刘备的什么而出山呢?从哪些地方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的呢?自主阅读相关内容,采用圈画法阅读,并写写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板书:诚心诚意。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增强他们对刘备品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思考探讨:在刘备三次请诸葛亮时有没有遇到阻挠?请找出对应内容,并从语言、行动的角度加以分析。

(1)张飞的语言。(投影出示:“……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板书:鲁莽、无礼、粗俗。

(2)刘备的语言与行动。(投影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

(3)提取体现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心情和行为的关键词。(投影出示: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半晌,一个时辰,快步走进)

板书:恭敬、尊重、求贤若渴。

(4)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设计意图:感知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性格和品质表现的方法,在对比中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面貌。】

三、真诚交流,学习手法

1.阅读探讨:刘备诚心诚意、恭敬地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吗?采用圈画法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体会,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要求圈画出阅读重点,在阅读中获得感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合作交流:

(1)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那么,他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吗?

(看图理解:群雄纷争,三分天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合理推想能力,培养学生前后联系的学习习惯,从而理解这侧面烘托手法。】

板书:雄才大略。

(2)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你是怎样看待这样关系的?

明确:比喻修辞手法,把刘备比做鱼,把诸葛亮比做水,突出关系密切和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显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深谋远虑。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刘备高兴的心情,更体会他的求贤如渴。

板书:尊重人才。

3.升华小结:刘备尊重人才,求贤如渴获得旷世奇才诸葛亮的辅助,而正是刘备放下身段的“三顾茅庐”,才有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品味描写,学会运用

1.《三顾茅庐》不仅以情感人,而且去隆中的途中景色迷人。(投影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景色秀丽宜人。”)

2.圈画法品读,找出写了哪些景物,其各自特点是什么?(提示:山冈:蜿蜒曲折;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

3.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

小结:(1)抓住主要景物的特点有序描写;(2)运用合适修辞手法,生动表现,突出特点。

4.当堂训练。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学生交流、评析。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高对所学活学活用的能力。】

五、作业

1.完成相关课后练习;

2.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这篇课文的相关章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恭敬、尊重、求贤若渴

张飞 鲁莽、无礼、粗俗

诸葛亮 雄才大略

比喻 景物描写

教学反思(略)。

参考文献

[1]贾卉.《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01).

刘备文学篇2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文学篇3

关键词:课堂启发引导; 养成探究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58-001

感悟能力是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予以培养的。在“生本”教学的今天,启发式教学正向探究学习方式过渡,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上两者可谓一脉相承,有着递进的关系,更凸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

以《三顾茅庐》为例,可以首先设立探究题目:你们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然后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响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接着抓住关键词,层层剥茧,启发学生,分组探究:

①“半里”是多长的路?“半里多路”:刘备是骑马一路奔去的吗?“下马步行”说明什么呢?

刘备准备步行半里路到诸葛亮的住处。说明他把诸葛亮当自己的老师,像对待老师一样尊重他。

②“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这时的刘备在想什么呢?

“恭恭敬敬地”: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恭恭敬敬的刘备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请学生示范弯腰低头,这样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③“半晌工夫”:半晌是多长时间?一个时辰呢?

要知道,当时的刘备是一位年近五十的叱咤风云的首领,但他却在仅仅是个27岁的毛头小伙子诸葛亮的草房子外面,站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一个站着一个躺着。真是――(手指“尊重人才”)。

④“快步”:从中看出什么?

(急)我觉得他不急,他不是等了半晌又一个时辰吗?这正说明刘备像口渴想要喝水那样渴望能得到贤能之士,这就是成语(板书):求贤若渴。

刘备文学篇4

关键词:三国演义 刘备 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感知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

一,性格特点:

1,为人正直,重德尚义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阴险,全用权术和狡诈,和刘备的为人正直,重德尚义的形象都被典型化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到"雪弟恨"兴兵伐吴,为义而死,刘备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不朽的信念:"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诫,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①

初识徐庶,刘备得到"的卢"马一匹,伊籍对他说"此马不可骑,乘则伤主";徐庶对他说,"的卢"虽然是千里马,"却只妨主",如"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变色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已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徐庶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这真是"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历史楷模."②

刘琮投降,刘备襄阳撤退时襄阳撤退时,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 倘曹兵到,如何迎敌 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不忍心抛下百姓不管,含着眼泪对众将领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有人说刘备这是假仁假义,但又有谁能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仁义呢 所以后人有诗赞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汉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虽然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遭到了重创,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了人心,并成为他区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优势.因此作为"明君",刘备基本符合了古人对"明君"的最基本的期待"仁德爱民".但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宽厚待人,与那些残害百姓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争取到了民心.

2,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广发檄文,招纳人才.刘备,流落在民间的"龙子龙孙",在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认真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后,奋起直追,表现尤为突出.

先看"伐树望徐".徐庶,作为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见刘备,便被刘备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职.樊城大战,先后打败吕氏兄弟和曹仁,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难以割舍,不难看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

再看"三顾茅庐".作为徐庶,司马徽等人竭力推荐的卧龙——诸葛亮,刘备不惜屈驾,一而再,再而三的亲自登门拜访,以求其出山.初见孔明,刘备见其仰卧在草堂几席上休息,便不顾关,张二人的劝阻,愣是拱立阶下半晌;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但闻孔明"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事实证明,刘备的这一招棋走对了.诸葛亮出山后,感恩戴德,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为刘蜀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计谋过人,胆识超群

刘备出身卑微,论经济,背景无法与曹操,孙权相比,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采用依附的处世策略.投陶谦,依吕布失败之后,刘备又归顺曹操,保存实力.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为防曹操加害,刘备下园种菜,亲自浇灌.

曹操为了试探刘备,盘置青梅,一樽老酒,与刘备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曹操询问当今天下谁是英雄时,刘备一一列举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为英雄,而曹操说袁术是"家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后",刘璋"及守户之犬"……一一予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语一出,刘备吃了一惊,手中匙惊吓落于地下,他却机敏地假借雷声来掩饰,真是"随机应变信如神"啊!

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引得东吴孙权寝食难安,于是密谋周瑜设下"东吴招亲"的鸿门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备携着赵云来到江东.一到南徐,刘备即用树上开花大造舆论,让吴国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来,孙权,周瑜想软硬皆施扣住刘备时,刘备使出瞒天过海之计,智激孙夫人,阻退追兵,解除围困,得以顺利逃脱.最终,孙权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值得重要一论的是刘备独特的交际手法.(1)哭.在很多人眼中刘备会感动下属,动不动就鼻涕眼泪一起来,所谓哭出来的江山不无道理.弱的时候哭让你觉得他可怜,这么舍弃他有些不忍心;强的时候又会让你觉得他心软挺有人情味.虽然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作为身在乱世,想有所作为的豪杰来说,哭又有何妨呢 毕竟,成功的滋味最甜.③(2)身份.刘备善于利用皇族的地位和东汉名儒卢植的学生这一身份,打起"复兴汉室"的旗号,在军阀混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威望.在到达荆州之前,他的实力远不如曹操,袁绍等人,后因采取联吴抗曹的方针,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光辉事例.

4,仁中有伪,公私不明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看待任何事物应一分为二.刘备虽处处以爱民为本,待士诚心宽厚,肝胆相照,但其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身上必不可少的存在着一些虚伪的东西.

张松,三国中的无名之辈,从许都转来要到荆州.刘备知道了,亲自迎他进城,一直陪着他,专门为他设宴摆酒席.张松见到刘备这样热情,厚礼相待,很受感动.刘备为人忠厚,又有远见,一心恢复汉室江山,他简直高兴昏了,认为刘备才是他真正要找的人.他决心离开刘璋,投奔刘备,就把益州的地理,人情,山川,物产向他介绍,还把早已画好的西川地图献上,请刘备早日出兵入川.其实刘备又哪会因刘璋是同族而不取西川呢 他对张松说:"他日事成,必当厚报."才是真心话.

最为难以让人理解的是,像赵云那样的战功累累的忠臣,宿将,只是因为某些政见和军事见解不同,便受到了压抑.《三国演义》关于关,张,赵,马,黄 "五虎将"的排列,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事实是,刘备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不得入列,而为翊军将军.翊军将军是次于前后左右将军的一种名号将军,或谓杂号将军,列将军.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死,右将军张飞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由新亭侯进爵为西乡侯;左将军马超升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由前都亭侯进封?料绾?而赵云仍为翊军将军,而刘备生前始终不给赵云封侯.

二,性格成因:

我手写我心.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多种性格的完美结合体,符合时代的要求,写出了他的心声.这是因为:

其一: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政治腐败,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情此景让罗贯中的内心痛苦万分,不由生出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于是乎,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完成了建立西蜀的伟大壮举,具有了为人正直,重德尚义等为世人啧啧称赞的高尚品质,.

其二:罗贯中出生在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但在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罗贯中浪迹江湖,入幕府,任幕客,始终不得重用,以致无所作为.政治上的失意,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身上,不难看出一些端倪.比如通过刘备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暗示"自我"的才华无处施展,人生不得志……刘备俨然成了作者内心的化身,精神的代言人.

总的来说,刘备作为一位白手起家,最终建功立业的明君,其性格虽有不足与缺陷,但其仁义,智慧,胆识等风范却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借鉴的.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2年第1版第166页

②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1版第68页

③艾米莉.狄金森 《美国现代诗抄》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35页

参考文献:

①罗贯中 《三国演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中国文化精华全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刘备文学篇5

[关键词]宗族观念;宗法制度;以刘备为例

宗族观念与宗法制度历史悠久,对国家事务、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宗族观念埋藏在人们心里,宗法制度维系社会根基。从西周分封制度,两汉分封刘姓子弟为王,晋司马家族分封司马子弟为王,元朝蒙古人对政权垄断,四大家族对国家政权独享,宗族观念与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维护本阶级经济剥削与政治统治。

宗族观念与宗法制度有很强地域性。如秦朝军队以关中人为主;刘邦部下以沛县起兵为主;刘秀起兵以南阳地域为骨干;汉末三国宗族发展成军阀割据势力;魏晋九品中正制即按照地域宗族势力分享国家政权;隋唐是关陇杨姓与李姓宗族对中央政权再一次取代;五代十国是地方宗族对中央政权独立与扩大;朱元璋封朱姓子弟为王,没有别的宗族能对朱家形成威胁[1];清朝军政大员多由满洲贵族担任;近现代湘军淮军北洋军阀等多利用乡梓亲朋等各种关系组合起来,利用宗族观念宗法制度加以笼络与控制。

宗族观念与宗法制度有阶级性与时代性。大多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利益,压迫愚弄被统治阶级维持统治秩序。不同时代内容不同但有大多相似性。统治阶级害民卖国欺压剥削人民,应打碎旧的宗族观念与宗法制度建立新秩序。自由平等博爱独立关心互助,向心力集体观念,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宽广开放交流,取精华剔糟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下面以刘备为例说明宗族观念与宗法制度对个人发展重要性。汉末天下大乱,幽州太守刘焉扩军迎战黄巾军。刘备聚乡勇投军拜见太守说起宗派,刘焉喜认为侄。续上同宗提高身份,卫汉室两人倍感亲切。刘备因战功被授安喜县尉。督邮巡查问刘备是何出身,答中山靖王后裔,哪知督邮喝斥他诈称皇亲虚报军功朝廷正要淘汰.皇族后裔灵魂盖过督邮,督邮认为以卑压尊,于是妄加指责。张飞怒鞭督邮,刘备被迫辞职遭官府通缉。

刘备投奔代州刘恢被留匿家中,同宗相救。[2]汉献帝召见刘备问其宗族,答中山靖王之后。献帝让人取宗族世谱检看;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弘之子。献帝与刘备排序世谱刘备是献帝叔叔,献帝与刘备叙叔侄之礼。[3]

汉献帝受制于曹操,想借助英雄叔叔铲除曹操势力成实权皇帝,遂拜刘备为左将军宣城亭侯,从此人称刘皇叔。这很重要,因刘备出身低微无名无荫,与袁绍曹操等相比处于劣势,没有道义上制高点,缺乏精神感召力,没有某种旗号很难聚成一股强大势力。与皇帝续上家谱被承认才名正言顺,讨伐军阀兴复汉室,才有旗帜有号召力,才能唤起追随者,进占荆州攻占四川两路北伐,显示很强力量。可见宗族观念与宗法制度势力与影响是多么强大与重要,对刘备个人生存与事业发展是多么地关键。

如刘备没与献帝续上家谱或宣称而没得到皇帝承认,那命运事业会是另一番景象,历史会改写。刘备先后投奔吕布、曹操、袁绍,绍败投奔刘表,投刘表前先派孙乾见刘表。孙乾拜见刘表时赞美刘备是天下英雄,虽兵微将寡但志在匡扶社稷;同时劝说刘表接纳刘备不可背亲向疏,何况同为刘姓皇室。刘表驳斥部将蔡瑁拒绝刘备的主张,接纳同宗兄弟刘备相待甚厚。[4]

刘备如非汉朝宗室刘表也许不收留,因刘备曾参与董承衣带诏之谋企图诛杀曹操担心其报复,因同宗不愿刘备飘零。不收留为外人耻笑也为同宗不齿,天下人才谁再会投奔,况刘备是人才手下有一些力量收留会壮大自己,让刘备防守荆州北大门又有礼贤下士美名,危难相救增同宗归属感,保证荆州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曹操破荆州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寻求联合。诸葛亮说孙权刘使君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亡不济天也又怎能处在人下。[5]诸葛亮寻求联合打出刘备是汉朝皇族盖世英雄,一时被难总会有用武之地;加上诸葛亮才华,周瑜鲁肃主战派在孙权支持下战胜张昭为首投降派,共同利益终于联合抗曹。

历史被灰尘掩盖,只有深刻全面探索才能看出其面貌,宗族观念与宗法制度也一样。通过阅读《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知道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既有与中原有相同相似地方,也有各民族独特之处。[6]《春秋时期原始婚姻形态初探》让人感受到今天历史是昨日历史的继承,明天历史是对今天历史的发扬,婚姻也不例外,从婚姻角度感受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探索人类文明演进,古代政治及婚姻与宗族观念宗法制度密切关联,实际是上层建筑组成部分。[7]

宗法制度典型是西周时期。钱宗范教授代表作《周代宗法制度研究》体现其苦心孤诣独具匠心深刻见解,还原宗族观念与宗法制度历史本相,与分封制血缘关系相联系,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统一体。[8]西周形成嫡长子继承制是其重要内容,标志族长世袭地位加强和公有制性质削弱,整个家族土地集中在族长家族中,加深了原始宗法制度家族内部的矛盾。[9]

宗法制度与宗族观念和政族神夫四权紧密联系,通过它们发挥作用,像四把刀子四根绳子束缚限制宗族宗法下广大族员。它跨越社会制度始终具有阶级性,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表面上被一层温情脉脉亲情面纱掩盖着,实质上具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对抗的性质,维护当时现存统治秩序,消除人民群众反抗思想意识,麻痹被统治被剥削宗族成员和广大民众,成为统治阶级阶级统治的工具。[10]

参考文献:

[1]钱宗范.流氓皇帝从刘邦到朱元璋.济南出版社,2000.

[2]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3]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曹阿瞒许园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

[4]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术初,玄德荆州依刘表.

[5]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6]钱宗范.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钱宗范.春秋时期原始婚姻形态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编,1985.

[8]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9]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4.

[10]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7.

刘备文学篇6

这是中国足球史上首例以暴力致球员死亡案。此案的判决正处于世界杯期间,在中国足球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荡”,那么,犯罪嫌疑人为何要致对方球员于死地,两人之间到底有何恩怨?

天才足球少年“天价”造

九江,素称江西的“足球之乡”。早在1976年,鲜为人知的全国足球联赛就在九江举行,当时的江西联队里,有12个队员是来自九江的。

刘志高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球迷,那阵子可谓如痴如醉,这大概也是他后来不惜一切代价将儿子送上足球运动员这条路的梦想之源。1989年6月13日,刘备出生了。刘备刚满4岁,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就把他送到了妹妹刘群担任校长的滨兴小学就读。滨兴小学是九江市浔阳区的重点体育学校,长得虎头虎脑的刘备身材修长,到体操房练了几次后,就得到体操房的崔教练的喜欢:“孩子很有体育上的天赋,好好培养会有大出息的!”

此话被刘群很快传到了刘备的父亲刘志高耳朵里。于是,在考虑让刘备学什么时,刘志高首先想到了足球。刘备6岁那年起,刘志高就开始教刘备练习足球并开始接受足球训练。1997年10月的一天,刘志高从一份报纸上看到前国家足球队教练高丰文在沈阳创办了足球学校的消息,不由得欣喜若狂,高丰文一直是刘志高心目中的偶像。如果能把儿子送到高丰文足球学校练足球,那无疑是把儿子送上了成功之路。于是,他马上就行动。就这样,只有8岁的刘备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足球之旅。

1997年12月,刘志高将刘备送到了沈阳足球学校的四川西昌集训基地。刘志高替刘备交了4万元的学杂费,而那时的刘志高已经下岗,送孩子进足球学校,经济显然非常紧张。但为实现自己由来已久的足球梦,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吃了许多苦。冬去春来,转眼间刘备在沈阳足球学校学习已经3年了。这3年,刘备的进步很快,教练都说刘备已经具备了一个足球运动员应有的天赋。如果家里舍得着重培养,将来一定会成大器的!

2000年底,刘志高又将儿子送到了青岛颐中足球学校。2002年8月,刘备回到九江休暑假期间,适逢法国足球专家埃迪与成都足协联合创办的成都德瑞足球培训中心向全国招收30名学生,刘备以自己的杰出表现被埃迪看中,选进德瑞足球培训中心。在德瑞足球培训中心老师们的精心调教下,刘备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至此,刘备已经走完他9年的足球求学之路,并和队友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注目的成绩。而为了将儿子培养成足球运动员,刘志高前前后后,已经投入了30多万元。

优秀球员枉死于暴力

2005年11月26日,九江地区发生了5.7级地震。地震并没有减弱九江人对足球的激情。27日14时30分,九江市“川王环”职工足球决赛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塑胶球场举行,比赛吸引了全省各地数千名观众前来观看。著名的“超级球迷”桂二牛也戴着自己特有的牛角帽,带领他的拉拉队前来助威。九江电视台对比赛进行现场直播。九江市体育局、江西省体委等领导都到现场观看……

这是九江市历史上盛况空前的一次足球盛宴,比赛双方为“东方移动队”和“清源集团队”。两强相争勇者胜,比赛一开始,两队就拼得很凶。

由于在淘汰赛中的出色表现,比赛一开始,身披26号球衣的刘备就成了对方球员的重点盯防对象。比赛进行了20多分钟,双方都没有进球,场上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闷。可是比赛进行到25分钟时,紧张的一幕发生了。在争抢球时,刘备和对方4号球员陈铭产生了碰撞,刘备被陈铭撞倒在球场上,观众马上发出一阵嘘声,主裁判姜自刚毫不犹豫地判东方移动队员陈铭推人犯规,由清源集团队26号队员刘备发“直接任意球”。

刘备从地上爬起来,准备发“直接任意球”,也许是对陈铭的犯规不满,也许是一时不小心,刘备在经过陈铭身边时,踩了陈铭一脚。本来就对裁判的判罚不满的陈铭,认为刘备是故意踩踏自己。陈铭当即挥起拳头朝刘备的后脑打了一拳,并用脚向刘备踢了过去……当即,刘备抱头倒在球场上。

体育场的观众席上骚动起来。

目睹球场暴力行为的主裁判姜自刚,立即掏出了“红牌”,将陈铭罚出了场。陈铭马上向主裁判申辩:他打刘备,是因为刘备故意踩了他一脚,而裁判对此却没有判罚,以致他一气之下打了刘备,希望裁判手下留情。此时,现场的观众席上传来球迷们一片震耳欲聋的呼喊声:“罚得好!”“罚得好!”裁判对陈铭的辩解没有理会,于是陈铭就把仇恨转向刘备:“你这个小板,我踢死你!”朝倒在地上的刘备猛踢了一脚。

“啊――”刘备惨叫一声,在地上痛苦地翻滚了几下,当即休克。

清源集团队员立即冲上前,将陈铭团团围住;东方移动队员毫不示弱冲上前,于是双方队员发生争执,球场上一片混乱。在主办方的维持下,双方球员才缓慢退场,一场比赛没有分出胜负之前,就这样草草收场。

刘备出现休克症状后,其队友马上打120急救,队医杨振友马上对刘备进行紧急抢救。据检查记录,刘备瞳孔有点放大,脉搏很微弱,有心跳,胸脯第三和第四肋骨有面积约5X6CM的红色和紫色印迹,杨振友便对刘备施以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脯按压。约10分钟后,“120”救护车赶到,医护人员将刘备抬上车送医院抢救。

庐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证实:到现场接诊时,刘备已基本上没有呼吸心跳。到医院后,医生们经采用心电除颤等多种措施抢救了2个多小时后仍无效。刘备于当天17时35分死亡。经法医鉴定,刘备系外力致心、肺挫伤而死亡。

刘备死亡的消息传开,犹如发生了第二次地震,九江人为之震惊。刘志高当即昏倒在医院里,刘备的队友、同学闻听噩耗都深感震惊。刘备的队友戴乐眼含热泪,深为失去自己的好友而惋惜。刘备逝世后,这个善良的小伙子在贺嘉山陵园,为刘备守灵长达10天之久……

刘备所在的成都德瑞足球培训中心和成都市足球协会,向九江市体育局发来唁电,唁电中还要求当地公安部门捉拿凶手,还死者一个公道。

致人死亡被判无期徒刑

刘备暴力致死案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公、检、法部门及时进行了调查取证工作。九江市体育局、东方移动公司、清源集团、川王餐饮有限公司及时向死者家属送去了20万元的抚恤金,并对死者家属进行安抚和开导。但在当时,刚刚发生一场地震的九江,每天余震不断,为了稳定大局,当地政府不得不将“刘备案”作冷处理。九江足球比赛被迫停止,各足球队也纷纷解散。

肇事者陈铭在队友的护送下离开了现场。为了躲避死者所在球队队员的报复,他坐车逃到南昌。期间还给自己的领队陈敏卫打了电话,了解刘备的情况,得知刘备死亡消息后,在领队耐心的劝导下,陈铭于11月27日晚上回到九江,向当地公安部门投案自首。

陈铭1977年8月29出生于九江市,和刘备一样,也自幼爱好足球,有一定的足球天赋,曾经两次代表浔阳区参加九江市的足球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川王杯”开打以来,身为九江电信局职工的陈铭,顺理成章成了“东方移动队”的一名队员。陈铭与女友恋爱3年,打算年底与女友结婚,本想夺取这个“冠军”作为自己新婚的礼物。没想到,脾气火暴、求名心切的陈铭却一脚将自己踢进了牢房。

2006年6月6日,“刘备案”终于在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刘备文学篇7

关键词: 小说《三国演义》 蜀汉二主 诸葛亮 君臣关系 “微妙”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①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吟咏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先主庙兼及武侯祠,可见在仕途上坎坷一生的杜甫对于刘备、诸葛亮这一对风云际会的君臣有着由衷的仰慕。

到过今天四川成都的人都知道,蜀汉的昭烈庙和武侯祠是紧紧挨着的。两座古迹的主人,一位是胸怀大志、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一位是腹有良谋、忠贞不渝的封建士大夫的楷模,君臣二人生前亲密无间、心照不宣,死后也朝夕相处、一起享祭。这“一体君臣祭祀同”的佳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不知激荡了多少人的心,上至帝王将相,中至文人学士,下至布衣百姓,或以之为宣传教化、普及人伦的榜样,或“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心中之块垒”,或寄之对于明君贤相的渴慕与期盼。千百年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鱼水”深情是个不争的历史事实,并且因为它的出神入化,因为它的可歌可泣而广为流传。

那为何称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为“鱼水之情”呢?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载,关张二人见刘备对诸葛亮过于谦恭,“以师礼待之”,于是大发牢骚:“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刘备反驳道:“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②“鱼水关系”一称由此而来。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合作。在那群雄逐鹿的纷乱年代,君臣二人历经千辛万苦“联手共创蜀汉基业”,“自初出时的‘情好日密’到魂系白帝时的‘君可自取’,都是二人关系亲密友好的象征”③。《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正是因为都具备了明君和贤相的某些特点,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于是被公认为“理想中的封建君臣关系”④,而“追慕圣君贤相风云际会、鱼水相谐”⑤正是《三国演义》所要表现的主题。

刘备、诸葛亮之间的情谊是经时间考验了的,也是在共同奋斗中逐渐加深的。

先主与诸葛亮的故事起始于“隆中决策”。经水镜先生和徐庶介绍,刘备早已对这位“躬耕南阳”(第九十一回)⑥“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第三十七回)⑦的“卧龙”先生倾慕有加。听完诸葛亮的“隆中对”后更知其名不虚传,从刘备“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第三十八回)⑧一席话中可知这位奔波半生却未有尺寸容身之地的乱世英雄由衷的喜悦与冲动。而此时的诸葛亮也正需要一位胸怀远大又能礼贤下士的济世之主,去投靠他实现自己建功立业、名扬青史的夙愿。各取所需自然能一拍即合。诸葛亮出山后,很快就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初露锋芒,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威信,也巩固了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赤壁之战中主仆两人的关系经受住了重重考验,不断加深。刘备携民渡江、败走汉津口,当时是腹背受敌,形势危急。诸葛亮只身前往江东,谋求孙刘两家的联盟来共敌曹操。从舌战群儒到巧借东风,诸葛亮大展经纶,将卓越的才能发挥至极致。而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由鲁肃引荐到达江东,到第四十九回赤壁鏖战前夕诸葛亮巧妙脱身回到刘备身边,在这漫长的七回的时间里刘备在干什么呢?他在江夏焦急地等待诸葛亮的回音,并整顿军马备战。两人各处异地,虽有约在先,但非常时刻难保人心生变。刘备此时是势单力薄,诸葛亮在东吴是脱离刘备、投奔孙权的好机会,东吴方面也力图将诸葛亮笼络过来为自己效力。何况他哥哥诸葛瑾在江东,兄弟情深,背信弃义不是没有可能。而在此期间,一败涂地的刘备将个人前途乃至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这位年轻的军师身上。在这失落到极点的情况下,他不是没有可能投降曹操,保全自身,而留诸葛亮一人深陷江东虎口。然而,时间证明谁也没有背叛对方,而是依照开始设计好的联吴抗曹的策略而努力。赤壁之战是刘备事业的转折,也增进了两人间的默契。我觉得之前的“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第三十八回)⑨不是真正的默契,这时的他们才是心灵相通、无限信赖又无比真诚的。

在取荆州、争二川的过程中,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他们通过精诚合作扩展了实力,开创了基业。命途多舛的刘备获得了节节胜利,得舒平生之志,而诸葛亮也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平生之所学,双方都志得意满,相互之间的亲密友好不在话下。

但同时刘备对诸葛亮也渐渐有所疏远。随着刘备势力的扩大,刘备集团成分也变得复杂起来。“刘备蜀汉政权的统治基础,由荆州、‘东州’和益州土著三大政治集团组成。为巩固政权,刘备和诸葛亮对这三支政治力量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以荆州士人集团为依靠,极力笼络‘东州’人士,使二者融为一体,成为政权的组织基础;对益州人士,则笼络利用和戒备打击兼而用之。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益州的目的”⑩。

由于对东州和益州土著集团的重用,相应的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相对受冷落。而随着在取西川过程中诸葛亮的功勋越来越卓著、威望越来越高,刘备开始体会到诸葛亮的潜在威胁,正好趁此机会借东州、益州集团的力量打压一下诸葛亮也是很有可能的。

比如法正,“是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曾是引刘备入蜀的‘主谋’之一。刘备对其‘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吴书),任用其为蜀郡太守,使之‘外统都畿,内为谋主’”{11}。既为“谋主”,其地位堪比诸葛亮。但法正此人“在蜀中骄横跋扈,‘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引起人们的反感。然而以法制严明著称的诸葛亮,却对法正采取了罕见的姑息态度”{12}。诸葛亮的这一反常之举一方面出于笼络东州集团、保持政局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令读者隐约体会到诸葛亮当时的微妙心情,刘备要重用法正,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我分析出这一点依据了一些《三国志》的内容,但单仅从《三国演义》看,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嫌隙也是很有些端倪的。比如,刘备进发西川时带的是庞统,他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将这样的大才留在后方戒备东吴、督运粮草而不到前方去出谋划策不是太可惜了吗?而从诸葛亮日后奉行的政策看,对益州豪强的打压从来没停止过,这可能与东州、益州两大集团与荆州集团间的争权夺利有很大关系,诸葛亮打击益州豪强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治安、维持刘备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睦,但我觉得另一方面也不乏个人恩怨在里面。再者,从后来刘备不听诸葛亮劝阻执意伐吴看,刘备有时是不那么愿意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哪怕是一些合理的建议、该听的话,若非对他有意见,怎么会连听一听都不愿做到呢?

刘备称制后,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度进入低潮,主要体现在刘备伐吴一事上。蜀汉建国后,刘备、诸葛亮都升级了,刘备是“正位续大统”(第八十回),诸葛亮则是位极人臣,但同时君臣间的矛盾也更加凸显出来。关羽大意失荆州使蜀国形势急剧恶化,刘备不但未认识到这一点,及时补救,反而意气用事,为报关羽之仇愤而伐吴,张飞之死则更是坚定了他伐吴的决心。诸葛亮知道伐吴意味着隆中决策的破产,兴复汉室的大业将会障碍重重甚至前功尽弃。但是诸葛亮再怎么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不能使刘备放弃伐吴的念头,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一改长期以来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作风,这时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感情哪里还是“鱼水”情。深知伐吴失策却无能为力,我想诸葛亮此时心中一定是很失落的。

李强认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间的关系是否天衣无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刘备是否能够认真采纳贯彻‘隆中决策’。‘隆中决策’当时刘备满口称‘善’,但实际上却没有很好领会,尤其是对外政策上没有很好地东联孙吴以抗曹操。赤壁联吴败曹,仅仅是刘备的权宜之计,始终坚持的还是寸土必争,以致蜀吴联盟濒于破裂。”{13}

白帝托孤是君臣关系的恢复期。刘备铩羽而归的事实表明诸葛亮的决策是对的,先主自觉无脸回成都见诸葛亮,于是暂居白帝城,在无尽的懊恼中忧郁成疾,病入膏肓,于是白帝托孤,创造了两人之间最广为称颂的千古佳话。因为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君王能如此推心置腹地嘱咐大臣,也没有哪一个君王能够像刘备那样把幼主放心地交给辅政的大臣,甚至允许其取而代之、自为君主。封建君王无一例外地忌讳权臣谋逆,而此时的刘备却似乎是个例外。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自语,第八十五回),临终吐真言,而且往往能大彻大悟。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本来就是亲密无间的,这是在风雨际会中反复考验、不断加深的,只是因为非常之事有了些小摩擦,风雨过后自然能重归于好。

白帝托孤一方面使刘备、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进一步上升到古今之楷模的地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刘备经历了大败之后依然没有消解对诸葛亮的猜忌,他到死始终放心不下诸葛亮。“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第八十五回){14}着实把诸葛亮吓了一跳,《三国演义》的原话是:“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第八十五回){15}诸葛亮何至于这么慌?仅仅是因为像先主所言的那样取君代之是大逆不道之举吗?我想当时诸葛亮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一定是听出了这惊人之语中的弦外之音,那就是试探。他非常明白,要是他流露出半点野心、在君臣的根本问题上有半点动摇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刘备很有可能凭借最后的一点力量立刻把诸葛亮处理了,免得日后成为蜀国的大患,那可是彻底的身败名裂。好在诸葛亮全然不是刘备所担心的那种人,他是那样忠于刘备、忠于蜀国,一心只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一心只为“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第九十一回){16},早将个人私利置之度外。

先主对诸葛亮之疑,我在这里不能作太多太深的阐释,因为不能脱离《三国演义》以其他文献作为佐证。或许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未能“超出封建时代君臣关系的普遍规律,同样存在着矛盾,存在着一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17}。但不管这关系多么微妙,诸葛亮每每都以其伟大的人格经受住了刘备的试探,刘备心中最终是信任战胜了猜忌,刘备终将孱弱的幼主和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托付给了他,也成就了这位集忠义与智慧于一身的“天下第一名相”。

而明察秋毫的诸葛亮不会不感知到刘备对他的防范,但他从未计较先帝对他薄情的一面,他对于刘备器重东州和益州集团而轻荆州集团的举动应该说是非常谅解的,他在刘备死后能不计前嫌继续重用这两大集团中的人才。比如尚书令李严,是东州集团人士,因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督办粮草不力,怕丞相怪罪,谎称东吴将兴兵寇川,犯下大罪,诸葛亮不仅看在托孤重臣的份上只将李严贬为庶人,而且将其子李丰封为长史,加以重用。(第一百零一回)

在他心中先帝的“知遇之恩”是他穷尽一生也报答不完的恩典,他后来的事迹也表明他做到了他在先帝临终前承诺的:“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不愧为古今忠志之士的表率。

总的来说,先主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与“鱼水”深情这一譬喻是相称的,否则不会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被写入各种文学作品,集大成于《三国演义》,这般大加歌颂,而又流传了千年。

同时,我认为先主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导致诸葛亮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先主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那百世一遇的心灵默契深深打动了诸葛亮,成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第九十七回){18}的精神源泉,在此精神力量的驱动下诸葛亮在先主生前生后都能死心塌地尽效犬马之劳,为了完成先主兴复汉室的遗愿,他南征北战、不辞劳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终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9}。另一方面,先主与诸葛亮之间存在的那点或多或少的嫌隙,使先主在伐吴的问题上不顾诸葛亮再三劝阻而一意孤行,彝陵之败使蜀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诸葛亮再怎么努力注定是徒劳,他的“星落秋风五丈原”(第三十八回){20}是先主不听诸葛亮的逆耳忠言而导致的必然结局。

先主驾崩后,诸葛亮与先主间的微妙关系在他与后主之间得以延续。后主与诸葛亮间的关系同样是亲善、和谐,但又不乏嫌隙。

随着羽翼渐丰,幼主与权倾朝野的辅政重臣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即使幼主未意识到对自己的威胁,他身边的亲信也会提醒他谨防有变。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确实是弱化了后主的权威,后主再怎么尊他为“相父”,他作为封建帝王的本质决定了他必然有所不满。他不会不考虑到诸葛亮谋反的可能性,而且他深知诸葛亮一旦谋反必大获全胜,所以他在内心深处有着作为君王本能的猜忌和提防。因此,当苟安在他耳边进谗言时,他不假思索就急招诸葛亮班师回朝,他如此轻易地中人家的反间计正是他猜忌心态的反映。

再者,如果他真的尊重、爱戴诸葛丞相,他在诸葛亮死后就不会那般荒废朝政、沉迷于享乐,不管有无治国之才,他都会遵从诸葛亮的教导稍微励精图治一点。他大概确实有些不喜欢这位“相父”,因为他很严格,而且一定很絮叨,诸葛亮走后,他恐怕觉得是个解脱:再也没人管得了他了,他可以尽情地享受皇帝的快活了。从这一点看他似乎从未被诸葛亮感动过,对诸葛亮的赤胆忠心他从没动过心。

但实际上刘禅又是非常爱戴诸葛亮的。他唤诸葛亮“相父”绝不是口是心非,他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幼年丧父,作为孩子所需的关怀与教导大多数是丞相给他的,他虽然处于政治权力的中心,是众望所归的对象、三国争霸的目标,但他得以平平安安地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全赖丞相的庇护。

当然,也正由于丞相的无微不至和事必躬亲,刘禅的治国才能没能得到及时充分的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不经受些挫折,怎会有傲然的品格、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的处世经验。正如现代家庭中被溺爱的孩子无法有健全的人格一样,武侯把后主所必须学会处理的问题也一并包办了,久而久之后主就什么都不会做,对他过于依赖,如此一来武侯百年之后后主难以独当一面是必然的。

不过,刘禅确实是非常尊敬武侯的,武侯死后他也非常怀念他,九年后他将诸葛亮之子招为驸马,加以重用。而且还下诏为武侯立庙于沔阳,也就是今陕西汉中定军山,诸葛墓所在地,可见他是真心诚意地爱武侯。沈伯俊先生认为:“比之许多薄情寡义,功臣一死(甚至还没死)便翻脸不认人的统治者,这也是非常难得的。”{21}

而事实也证明武侯一家没有辜负两代君主的厚望,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在领兵抵抗魏军(司马氏)侵犯的过程中都战死绵竹(第一百十七回)。祖孙三代都为蜀汉奉献出了生命,真是满门忠烈。

我觉得刘禅对诸葛亮的爱戴还体现在他对待姜维的态度上。姜维是诸葛亮选定的北伐事业的继承人,对于这位威信不够、资历尚浅又是从敌营投奔来的将领,刘禅还是遵武侯的遗嘱封他为大将军,并力排众议支持姜维屡屡发兵北伐。虽然他也曾像对待武侯那样因为轻信谗言把姜维召回过几次,但他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除假降钟会的一次不算,姜维共伐了八次中原,整整八次却一无所获,姜维自己确实也有很大的责任,刘禅对姜维确实是不错的。他之所以器重姜维、宽容姜维,是因为他知道姜维继承的是武侯的事业,他是那样爱戴武侯,所以也移情到了姜维身上,对姜维寄寓厚望,任他屡战屡败,也同意他屡败屡战,那是因为武侯的缘故,他相信姜维定能完成武侯未了的心愿。

《三国演义》中蜀汉二主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觉得可以用“微妙”一词来概括。或许蜀汉二主在与诸葛亮的“鱼水”深情中还夹杂着猜忌与防备,但诸葛亮对蜀汉二主绝对是忠贞不贰的,这也是诸葛亮能万古流芳的根本原因。我觉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形象之所以能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最重要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徐庶语,第三十六回){22},而在于他的“忠”,惟有精神和人格才是最打动人的。

有人说诸葛亮的忠是“愚忠”,但我不这么认为。沈伯俊先生在《诸葛亮是“愚忠”吗?》一文中认为,诸葛亮对国君的态度不是个人盲目、毫无原则、毫无主见地逆来顺受,而是以“帝王师”的身份,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在他报刘备知遇之恩的心愿中更有兴复汉室、拯救黎庶、重新统一国家的宏图大志,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应该与对国君个人的盲从区分开来;而对于刘备、刘禅父子,诸葛亮总是直抒己见,如二主有言行不当之处,他总是或正色批评,或直言劝谏,毫无“愚忠”者的猥琐和卑微,因此“愚忠”二字是扣不到诸葛亮头上的{23}。我非常赞成沈先生的观点。

注释:

①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26-527页.

②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50页.

③李殿元,李绍先著.《三国演义》悬案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64页.

④李厚基,林骅著.《三国演义》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65页.

⑤曹学伟.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56页.

⑥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69页.

⑦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38页.

⑧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42-243页.

⑨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43页.

⑩许蓉生.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变化——兼议诸葛亮的“贵和”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2期,第323页.

{11}{12}许蓉生.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变化——兼议诸葛亮的“贵和”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2期,第324页.

{13}李殿元,李绍先著.《三国演义》悬案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65页.

{14}{15}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26页.

{16}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69页.

{17}李殿元,李绍先著.《三国演义》悬案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65页.

{18}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604页.

{19}苏斌,郭爽编.杜甫诗全集.海南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50页.

{20}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43页.

{21}沈伯俊.诸葛亮是“愚忠”吗.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第14-15页.

{22}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32页.

{23}沈伯俊.诸葛亮是“愚忠”吗.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第14-15页.

参考文献:

论文

[1]曹学伟.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2]许蓉生.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变化——兼议诸葛亮的“贵和”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6卷,第12期.

[3]沈伯俊.诸葛亮是“愚忠”吗.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

著作

[1]沈伯俊,谭良啸编著.《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1版.

[2]李殿元,李绍先著.《三国演义》悬案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李厚基,林骅著.《三国演义》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刘备文学篇8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我的姐姐原型范文 下一篇:庆祝国庆手抄报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