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范文

时间:2023-10-02 04:44:54

刘备篇1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三国演义》,我发现刘备这个人很有特点。刘备他这个人,是人们公认的“厚脸皮”,总爱哭。可我认为他哭的好,因为他会哭,不是耍小性子的哭。为达到目标,他可以哭得有真情实感,可以哭得感天动地,甚至可以让所有的人信以为真,当做他动情了。正因为他能厚着脸皮哭,所以在关羽被杀后让人认为他动了真情,从而进一步收买人心,此种方法虽不可取,但更能发现他的聪明。正如刘备装哭,他做人也装。虽说刘备劝刘表偷袭曹营不成,但他忍着气,对刘表说:“战争机会多的是。”又如与曹操青梅煮酒,当曹说:“今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曹耳。”这时,他惊得“失箸”,可拾起筷子时又说:“为惊雷所至。” 刘备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可取,但在当今社会上,该装还得装,但不能再象刘备那么诈了;装也要看时机,该装时便要装,但对朋友、师长、父母,却不可伪装。社会上防人之心不可无;亲朋好友,师生之间,却只瞒得过一时瞒不过一世,屠格涅夫日记中骂都德的话,使都徳郁郁而终,所以有时伪装不可取。希望人们可以把谎言,伪装用善良的地方,让社会安宁,而不能象刘备般一味地装,心存不良或分辨不清该不该装,刘备的做法还是有些不可取之处的。希望大家多一些真诚,少一些伪装。这样,生活就充满阳光。

倍加造小学 五年级作者:裴旭

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

刘备篇2

只能说都是刘邦的后代。刘备自称是中山晋王刘胜的后代,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刘秀是刘邦的第九世孙。刘备,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枭雄。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刘备篇3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刘备的歇后语:

刘备卖草鞋 —— 本行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刘备的江山 —— 哭出来的()

对着张飞骂刘备 —— 寻着惹气

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 —— 吃里爬外

刘备摔阿斗 —— 收买人心

刘备对孔明 —— 言听计从

刘备篇4

312028绍兴县杨汛桥镇江桃小学六年级 詹雪

话说刘备的军师徐庶向刘备介绍诸葛亮后,刘备立即放下手头的鸡翅,穿上西装,拿出手机来call张飞和关羽:“关老弟、张老弟,你俩快快坐飞机来,我有急事。”这时,张飞和关羽正在吃西餐,一听出了事,急忙登上飞机,十五分钟就从东边飞到了南边。

当他俩得知刘备要去拜访诸葛亮时,不禁埋怨道:“刘哥,你把兄弟二人叫来,就是陪你去做客啊!可怜我们的西餐哦!”说归说,张飞是个急性子,拉着他俩坐上了“高速飞机”。

他们来到诸葛亮的家时,忙下车,急按了门铃。过了一会,门开了,他家的女佣告诉他们:“先生去国外旅游了,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张飞一听,哇哇叫起来:“有没有搞错,大老远跑来,他竟不在家,我得请我的律师来谈判!看,还白白浪费了我的香香?ㄠ?? 彼底胖噶酥缸约旱耐贩ⅰA醣甘??卮涌诖?锍槌鲎约旱拿??莞?伺?叮?僮呤彼担骸跋壬?乩春螅?胍欢?all我!”

几天后,刘备接到来电说诸葛亮已经回来了,忙踏上轿车,准备再次去拜访。张飞很不满意说:“公事忙也忙不过来,刘哥何必亲自登门,打个电话过去不就行了,何必这样大费周折?”刘备斥责道:“诸葛亮是个神人,怎好随便?起码也得约他吃个饭吧!”张飞无语。

当他三人来到诸葛亮家时,才知道他又和朋友出门了。刘备为表达他的诚意,将自己的QQ留了下来。

刘备回到家,一心想着诸葛亮的事。张飞和关羽一起劝他,关羽说:“刘哥两次去了都徒劳,何必去浪费时间?”刘备说:“齐桓公去见东郭野人。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访的是神人哪!”张飞喊道:“他一个平民,何劳您刘哥大驾?我叫人去把他绑来就是。”刘备一听,大声斥责:“你没听过周文王见姜子牙吗?你太无理了,下次你就别去了。”张飞说:“不行,不行,我要去!下次我一定不出声了。“

刘备第三次去拜访,为了表达诚意,这次他们改换自行车了,到达时,碰巧诸葛亮在睡午觉。刘备让张飞和关羽在客厅等,自己上楼恭候。张飞在客厅呆久了,耐不住性子,拔出枪说:“再不下来,我就上楼毙了他。”还好有关羽拿出肯德基慰劳他,才拦住他。

过了很久,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忙上前叩拜,说明来意。

诸葛亮见刘备那么有诚意,就接受了他的邀请,来到餐馆一边吃,一边聊。刘备一试便知诸葛亮的确不是浪得虚名,忙聘诸葛亮为秘书,将诸葛亮接回了家。

刘备篇5

抿一口龙井,我尝到了茶的苦涩,看到了刘备的失误……

早在隆中,诸葛亮就已为刘备作了平天下的计划。诸葛亮曾三番五次地让刘备打下荆州,而刘备却因为忠厚连连失去机会。以至于后来曹操亲自带兵去攻打荆州,当时刘表已死,他儿子只好乖乖的把荆州拱手让给人家。刘备为诸葛亮计划两路夹击洛阳,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句号。

有时一念之差会造成终生的遗憾,过分的忠厚,会使自己与成功无缘。

刘备一直和东吴保持着联盟关系,这也为他即将成功奠定了基础。可当他听到二弟被东吴杀害时,被仇恨蒙蔽了头脑。竟不顾国家的利益,也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说,自私而又鲁莽地带着大军去攻打东吴。结果昔日的火烧赤壁又在此地上演,不但火烧连营七百里,还失去了盟友。最后恼羞成怒,病死在了白帝城。

一位枭雄就这样陨落了,在国家和利益的面前,不要一时冲动铸成大错。遇事定要沉着冷静。

两个大错使刘备只能为鼎的一足;两个大错使刘备这一代枭雄含恨离开;两个大错是刘备的伟大梦想破灭了。可罪魁祸首都是失误啊!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世间就是这样……

刘备篇6

我找到刘禅,告诉他我能让他父亲重新活过来,而且变得非常年轻。刘禅高兴得不得了,给了我一大堆财宝。可是,刘备“复活”后,整天就知道哭。刘禅担心地问:“父亲,您为什么整日哭泣呢?”“我可怜的二弟三弟呀!”刘备边哭边说。“噢!原来是为了关羽和张飞呀!”我说,“那好,他俩一块儿复活,当然也要把诸葛先生变年轻。”“太好了!”刘备顿时停止了哭泣。

又过了几天,几员“新”将出兵了。他们一路没有动一刀一枪,就把敌军杀得大败,准确地说,是吓得大败。具体是这样的:

关羽率军来到吴国的边界上叫阵,不久,敌方营中号炮连天,冲出一员猛将。关羽凤目圆睁,冲出队伍。原来,来者乃吕蒙。“娃娃!报上名来受死!你家爷爷从来不杀无名之鬼。”吕蒙很狂。“哈!哈!哈!”关羽一阵冷笑。咦,声音怎么这么熟呢?吕蒙仔细一瞧,惊叫一声:“鬼呀!”跌落马下。吴兵顿时乱了套,哭爹的喊娘的,大败而归。

以后打仗,不管是张飞还是关羽,他们只需要出去亮亮相,就把敌军吓得尿了裤子。不久,刘备就统一了天下。

后来,我听到好多投降的吴兵和曹兵说:诸葛亮太厉害了,不只会用兵,还会用鬼,而且,他还会永葆青春之术呢!哈哈哈,笑死我了。三国太好玩了,为了感谢我,刘备又留我住了好多天,然后,我突然想回到2012年向同学们炫耀炫耀,一高兴,就什么也忘了拿,空着手回来了。唉!等我想起来那些财宝,我已经失去了穿越的能力,可惜呀!可惜!

灵犀一点:

刘备篇7

1、江东才智之士极多。

2、十余万生灵啊,皆因跟随我而遭此劫难。即使草木之人,铁石心肠,能不悲乎?

3、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

4、备若有基业,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

5、这匹白马备已骑了多年,性极驯顺,万无一失,请军师换乘此马。

6、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

7、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8、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9、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10、刘备托孤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11、曹操因身边有众多谋士,方得以击败袁绍。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

13、与先生相识方觉眼界大开,却不想相聚如此之短。

14、使人杀其母,而我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母子之道。不义也。

15、望兄在天之灵,垂救荆襄之民那。

16、夫人,刘备愿这良辰美景永伴余生

17、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量力,欲伸大义於天下。

18、黄巾平定之日,必是群雄崛起之时。那时域中竟为谁人之天下,尚未可尽知也。

19、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20、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21、备欲同你二人结拜为生死弟兄。

22、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备愿献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23、子龙一身都是胆。

24、元直此去,天各一方,不知何日方能相会。

刘备篇8

关键词:刘备;审慎;审时度势;权变

中途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谈刘备的为人。

一、为人谨慎、审时度势

(一)为何之谨慎

司马懿在评价诸葛亮时,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涉险。其实说到谨慎,刘备丝毫都不亚于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交代了刘备虽是帝王后裔,却也只有“中山靖王之后”的头衔,既缺少政治资本,又没有经济实力。因而在乱世争雄中的刘备却始终保持低调,既不敢像曹操那样吟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言,也不敢像吕布那样发出“汉家城池,人人有份”的声讨之声,而是始终如一地表现着自己的仁者本质,在当时那个年代实属不易。

(二)谨慎的表现

刘备早些时候并没有地盘,总寄人篱下,他的谨慎之心就更是无处不在了。在投靠曹操的时候,刘备是深居简出,每天都在后花园做些种种菜浇浇花此之类闲情雅致的事情,让别人都误以为他胸无大志,而殊不知他是想以此来掩盖内心的志向为保其身。后来,受曹操相邀,一起青梅煮酒,曹操让刘备指当世英雄,刘备先后说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韩遂等等的地方军阀,就是没说曹操和自己。不说自己可以理解,一方面自己没有地盘,缺少称雄的资本;另一方面,想掩盖住自己,怕引起曹操注意。然而,当时的曹操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位高权重,又怎么能不说他是英雄呢?可刘备没有指出。原来,曹操成为丞相以后,天子成了傀儡,如果说曹操是英雄,那么就是说曹操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那么曹操必不会在相位时间长久,这等于说曹操有篡逆之心,而曹操疑心又最重,最忌讳别人说自己有不臣之心。刘备就是看准了曹操的这种心理,才做出了这样的回答。事实证明,刘备的这种深思熟虑,前思后顾的谨慎之心,对于保全自我,以作韬光养晦之计是非常奏效的。

(三)审时度势策略

陈寿在写刘备时,说其“喜怒不形于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谨慎做了最好遮掩。但刘备的谨慎并非一味的胆小怕事,他还是很善于审时度势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如参与董承的“衣带诏”的事件,刘备也清楚这是很危险的举动,但他更清楚明白,自己是以信义号召天下的,作为帝王后裔,仁义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决对不能因此而见笑于天下。陶谦三让徐州,刘备都推辞而不肯接受,一方面是由于刘备宽仁厚德的性格,另一方面刘备也知道当时的情况,袁术就在寿春,自己如果占据领导徐州的话,那么必定遭到敌人的攻击,况且曹操从来都有想要攻打徐州的想法,自己要是太早的就暴露了志向,恐怕就更难再这世间立足了。尽管最终得到了领导徐州的权利,但刘备的仁义之心此时却也得以名扬天下啦。

在取得荆州之前,面对着各路军阀诸侯,刘备一直都在韬光养晦,保持着自我,他为人谨慎的一面则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面对可乘之机,还是面对突变的时事,刘备又能审时度势,极力争取,这种性格特征是他成为一代“枭雄”的重要因素,在日后的争斗中,也为他“乘雷欲上天”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争夺益州之时,刘备没有采纳酒席之间袭杀刘璋的策略。一是因为,刘备本来就是仁君的代表,不能做出不义之事;二是因为刘备已透过利益看清了当时的情况,他知道自己刚刚来到蜀中,恩德信义都还没有建立起来,什么基础都没有,如果此时就采取袭击杀之的策略,一定不会有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而且这样做也是比较冒险的,刘璋当时也同样带有武士,一旦计划不得确保,万一到时玉石俱焚,就将会破坏自己的隆中计划了。正如毛宗岗所说的那样:“取川者,玄德之心也。然乘刘璋之来迎而袭杀之,以夺其地,不足以服西川人之心,此玄德之不欲取也。”[1]因而,暂时抛开刘备仁的一面,单单从当时的情势来看,刘备漂泊半生,好不容易有了取得川蜀的机会,他是断然不会放过的,自然也不会大意草率,谨慎之中又透露着他对时事的洞悉能力,眼前的小利与长远的大利在他心中早已经都有了定位。周泽雄也同样是这样认为的:“并非刘备心肠太软,‘不忍’收拾刘璋,而是刘备心肠太硬,目标太远大,他‘不忍’为了区区‘小利’而破坏了自己的经国大业。[2]

二、善于权变、不拘时道

(一)乱世中善用权变得以制胜

刘备从最初的一名社会底层的织席编履无名小辈,最终能荣登九五之尊的位置,成为蜀汉帝王,这在三国那个时代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之前就有说到,刘备有“仁”的王牌,同时又能够审时度势,百折不挠,这才使得他在群雄争斗中能占有一席之地。但刘备得以发展不光取决于这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刘备的仁义并不是一味得就“仁”下去,与宋襄公那种“执着的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刘备并没有到了深陷在仁义之中不能自拔的地步,而能够勇敢大胆地走出来,不拘时道,用权变的心对待这骤然转变的世事,这才得以使他在乱世争雄中应付的自如。应该说,善于权变也构成了刘备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早期的群雄争霸之中,刘备就广播仁义之种,时时谨慎处事,保存自我形象,但他善于权变之术也不乏有很多例子。在与曹操、吕布等军阀周旋的时候,吕布曾投靠在刘备之下,包括关羽、张飞在内的很多人都很不开心,不愉悦。在他们来看,吕布是无义无信之人,刘备则是仁义的代表,以常理论之,刘备是万万不该接纳他的。但刘备自有权衡,他认为在别人窘迫时来投靠你,如若是不接纳的话,实在是属于不义的表现,义又不能拘于传统,应当适应世代的变化而改变。结果,果不其然,被刘备意中,后来吕布掳取了刘备的一家老小但都而不加伤害,只是圈住他们,而且在辕门射戟的时候,帮助解开了刘备危难,不能不说,这是刘备权变之术所反应出的积极效果。后来吕布被曹操所擒获,并表示愿意投降,曹操问刘备是否允许吕布投降时,刘备当时就马上提醒曹操不要忘记此前的丁原、董卓的事情,于是曹操便痛下决心勒死了吕布。在这里,刘备同样抛开世人眼中的“不杀降者”之论,与众之不同,并且抛开了以前一贯有之的仁者风范,从而导致三国时期的第一高手的殒命。吕布之死为曹操去掉一颗爪牙,同样也是为刘备除去一个强劲的敌人,更是可以抚平各个诸路军阀之心,因为恨吕布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刘备之前已算到吕布会再起,而念在刘备收容他而没有动其家人,可此时的刘备已有百分百的把握将其致死何乐而不为之呢,就这样,便从中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力。

(二)变通之处适应时道得以为王

刘备一生都志在匡扶汉室,然而汉室倾垂,天道有常,唯独有贤德之人才能立足于世,这已成为了公论。而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刘备如果以正义之道前进,再去迎王者以保全汉室,显然已无路可走。在非常时期,刘备能不拘于时,接受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并发出如拨云而见日月的感叹,从而联吴抗曹,鼎足三分,不能不说这是其权变之心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伺机夺得了荆州,虽然可以暂时作为栖身之所,但决不是久居的良地,眼前可以图谋的应该是益州,就像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策――先取荆州为家,然后即取西川建立基业。然而,刘备是以仁治天下的,西川乃是同宗刘璋家业,刘备不忍心将其夺来,无论孔明还是庞统怎样的劝说,刘备都只是不从。后来,没办法了庞统以权变的道理来说服,并且指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用兵是不能拘于一道的,商汤、武王他们都是靠着权变而取胜的。取得了西川之后可以善待刘璋,不予杀之,给其封爵,仍然是不失信义于天下。刘备听了之后,这才恍然大悟的,并且心悦诚服地说:“金石之言,当肺腑。” 由刘备思想的迅速转变可以看出,刘备是善于权变,不拘时道的,后来得以斩将夺关,平定益州,那都与其权变之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三)顺时而变得以统治蜀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号魏国。此时的汉朝已经消亡,刘备的兴复汉室的梦想也一度成为了泡影一般。按常理说,此刻的刘备应当率王者之师,召集四方诸侯,北上伐魏,剿灭曹丕,以迎接汉献帝,恢复大汉朝纲。然而刘备却在群臣的上表下建号帝国,登基座上皇位。刘备虽然是有帝室血统,但始终是为人臣的,况且皇帝只是被赶下来,并还没有死去,刘备的这种举动确实是不符合常理。但刘备深深通晓权变之道,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蜀中弱小,尚且还不能以足够的实力来抵挡曹魏,汉献帝已经是昨日黄花,属是亡国之君了,更重要的是现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大有改变了。历经多年的战乱的洗礼,让人民更渴望和平,而不再过分计较谁是王者了。因而,刘备顺应时事,适时而变,在蜀中称帝,是符合当时的局面的。倘若没有后来的伐吴之事,刘备一心治理好蜀国,等待天道有变那时再伺机一统天下,历史恐怕就得改写了。

参考文献:

[1]周泽雄.追问三国――与罗贯中论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毛宗岗.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A].罗贯中.北京:岳麓书社,2006.

[3]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陈寿.三国志[M].北京:岳麓书社,2002.

[5]时培根.浅论刘备“善哭”的性格内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7).18-20.

[6]陈寿.三国志・九州春秋[M].北京:岳麓书社,2002.

[7]张国风.漫说三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论文范文 下一篇:有的放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