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立业范文

时间:2023-10-15 19:10:39

安家立业篇1

1、你们父子帮助我安家立业,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2、他很爱她,但是他自己也不清楚他现在是否已经准备安家立业了。

3、我喜爱高山之上的野花,它们随风落地生根开花,无人栽花花自开,自得其乐的开怀开心,随处安家立业,点缀山林山野,点燃春日的激情。

4、为了我们,他们在工厂里出卖血汗,在西部安家立业;在皮鞭下忍辱负重,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5、还有些人买房子安家立业,长时间后不知不觉的就成了百万富翁。

6、随着人们迁往城市安家立业,建筑商们在激起他们对建立一个梦想之家的渴望。

7、的确,从校园踏入社会,大多毕业生们都已二十多岁,找份工作立业,购套房子安家,也在情理之中。

8、她自尊、内敛、坚强,在美国安家立业的无以数计的伊朗女性都具备这些令我肃然起敬的品质。

9、我妻子刚刚生下我们的儿子,这是“正常”人保持现状、安家立业的时候。

10、如果你想安家立业,而他却想云游四方,无拘无束;那么你们并不在一条道上。

11、他的身份反正很明确,他叫亨利,约翰·梭罗的儿子,从来没有安家立业的念头。

12、来到加拿大,开始安家立业,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13、我们的祖先选择移居,到南洋来打拼,最终在这里安家立业。

14、这句话的意思是:“和我同房间住的那个朋友前思后想了几个星期,考虑到底要不要向他的女朋友求婚。()他很爱她,但是他自己也不清楚他现在是否已经准备安家立业了。”

15、满怀信心,是因为我们深信有能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将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能够安家立业。

16、我们有信心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城市,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能够安家立业。

17、他从国外回来安家立业。

18、但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都很难真正在城市安家立业,因此,让那些进城农民在务工经商不特别成功时可以选择返回村庄,且可以过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就可以安抚中国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多数农民,从而可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农村基础。

19、具有更多的融入城市的冲动,正逐渐习惯于城市的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部分人开始试着去认同流入地社会。然而城市却难以满足他们安家立业的正常要求,他们不得不走的是一条比城市人艰难百倍的求生与发展之路。然而城市却难以满足他们安家立业的正常要求,他们不得不走的是一条比城市人艰难百倍的求生与发展之路。

20、如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与当地人建立经常性的交往关系,甚至加入当地的一些社会组织等,想在城市安家立业,但自己的根仍在农村,矛盾心理异常突出。

21、中国国土广阔,资本逐步向中西部扩张,逐步将更多的农民吸收成为可以在城市安家立业的市民,也逐步让更多地区的农村摆脱小农经济状况。

安家立业篇2

2013年 8月23日,在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信息安全与技术》杂志社和赛迪智库信息安全研究所承办的“2013 中国信息安全技术大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发出了以上呼吁。沈昌祥院士同时强调,要落实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的通知》精神,做好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对连接、组网、配置、设备选择与升级、数据、应急等管理方面的要求,要逐一落实。

可信、可控、可管

沈昌祥院士认为,随着信息化不断深入,工业控制系统已从封闭、孤立的系统走向互联体系的IT系统,采用以太网、TCP/IP网及各种无线网,控制协议已迁移到应用层;采用的标准商用操作系统、中间件与各种通用软件,已变成开放、互联、通用和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因此,安全风险也等同于通用的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架构是依托网络技术,将控制计算节点构建成为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的计算环境,是属于等级保护信息系统范围。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我国信息安全保障的基本制度,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安全建设,做到可信、可控、可管,使工业控制系统具有抵御高强度连续攻击(APT)的能力。

就工业控制系统等级保护技术框架而言,沈昌祥院士认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做到三点:可信——针对计算资源(软硬件)构建保护环境,以可信计算基(TCB)为基础,层层扩充,对计算资源进行保护;可控——针对信息资源(数据及应用)构建业务流程控制链,以访问控制为核心,实行主体(用户)按策略规则访问客体(信息资源);可管——保证资源安全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强调最小权限管理,尤其是高等级系统实行三权分离管理体制,不许设超级用户。针对工业控制特点,要按GB/17859要求,构建在安全管理中心支持下的计算环境、区域边界、通信网络三重防御体系是必要的且可行的,具体设计可参照GB/T25070-2010,以实现通信网络安全互联、区域边界安全防护和计算环境的可信免疫。

坚持自主创新、纵深防御

沈昌祥院士特别强调,做好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更要坚持自主创新、纵深防御。

他认为,工业控制系统是定制的运行系统,其资源配置和运行流程具唯一性和排它性特点,用防火墙、杀病毒、漏洞扫描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会引起新的安全问题;坚持自主创新,采用可信计算技术,使每个计算节点、通信节点都有可信保障功能,系统资源就不会被篡改,处理流程就不会扰破坏,系统能按预定的目标正确运行,“震网”、“火焰”等病毒攻击不查即杀。

坚持纵深防御,就是要扭转“封堵查杀”被动局面。加强信息系统整体防护,建设区域隔离、系统控制三重防护、多级互联体系结构;重点做好操作人员使用的终端防护,把住攻击发起的源头,做到操作使用安全;加强处理流程控制,防止内部攻击,提高计算节点自我免疫能力,减少封堵;加强技术平台支持下的安全管理,基于安全策略,与业务处理、监控及日常管理制度有机结合。(作者系《信息安全与技术》主编)

沈昌祥院士认为:

安家立业篇3

摘要:从依附于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到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制度,中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演化与审批权限配置的变更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与美国的制度相比,现有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在政治性、专业性和合法性方面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将国家安全审查行为排除在法院的受案范围之外,改进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由决策者承担相应责任。此外,还应建立政治问责制,以避免内部人控制。

关键词: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权限配置;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DF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2)04-0052-08

产业政策审查、反垄断审查和国家安全审查为外资并购中并立的三大审查制度。长期以来,中国外资并购的国际安全审查制度一直依附于产业政策审查和反垄断审查。迟至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独立的国家安全制度才得以正式建立。在内容和结构上,中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主要借鉴了美国的相关做法,但在审查主体的权力配置方面具有自身特色。问题是,这一独特的权限配置是一种现实的妥协还是一种理想的体现?这一权限配置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就此,本文拟从历史演进和制度比较两方面考察中国国家安全审查权限配置的独特性,分析这一权限配置所导致的法律问题,并从应然的角度提出改进方案。

一、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一)产业政策下的国家安全因素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早期的外国投资多采用绿地投资方式,外资并购所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尚未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及至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联合《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该规定第7条将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项目列为禁止类,并具体体现在与之相配套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之中。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务院于2002年2月公布了新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除了形式上的必要调整外,《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第7条在内容上未有实质变化。在功能上,《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第7条关于国家安全的规定仅用于指导国家有关部委如何制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非审批项目的直接依据。因此,严格说来,2002年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并未建立外商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二)竞争政策下的国家经济安全审查

2002年《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以及依据该规定所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性质上属于产业政策法,很难就微观层面的外资并购及其所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作出详细的规定。2003年3月,外经贸部等四部委《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在若干方面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创制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国家经济安全。根据第20条,对于存在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外资并购,“外经贸部和工商管理总局认为可能造成过度集中、妨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并依法决定批准或不批准。”从文义分析,审查部门关注的是竞争政策而非产业政策,可以认为,2003年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虽提及国家经济安全,但该概念依附于反垄断审查制度,与国家安全审查并无必然联系。

(三)性质模糊不清的国家经济安全审查

如上所述,依据2003年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国家经济安全审查从属于竞争政策,主管部门只能从反垄断审查的角度来限制某些威胁行业安全的外资并购行为,而对那些不构成垄断,但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并购行为无能为力。

有鉴于此,2004年,发改委《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对特定数额以上的大型外资并购行为行使审批权。问题在于,发改委的审查内容仍主要集中在产业政策方面,难以涵盖所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2006年,商务部等五部委对2003年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出台了影响广泛的“10号令”——《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2006年《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2003年《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第19条的内容进行了拆分,将国家经济安全审查与分垄断审查分列在第二章(基本制度)和第五章(反垄断审查)。其中,2006年《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12条第1款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门申报。第2款规定,当事人未予申报,但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从内容上看,该1款仅要求并购申报,并未规定如何处理此类申报,从而与该条第2款的完备规定形成对比。商务部之所以采取这一立法策略显然有其苦衷:根据《行政许可法》,部门规章不得设立行政许可,故其只能就未申报的行为作出规定,以行政处罚之名,行行政许可之实。

仅从合法性角度分析,2006年《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12条有越权设立行政许可之嫌。而且,该条并未建立一种强制性的事前审查机制,其事实上的有效性完全依赖于事后的处罚。可以说,这是一种性质模糊不清的国家经济安全审查。

(四)国家安全审查的归位

2007年8月出台的《反垄断法》认可了另行建立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必要性,该法第31条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的,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2009年6月,为与《反垄断法》以及《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相一致,商务部对“10号令”作出了修改,形成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即“6号令”。2009年《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删除了关于垄断审查的规定,但仍保留了2006年《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12条关于国家经济安全审查的规定。

安家立业篇4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粮食局负责起草的《粮食法》目前已经过五六轮修改,开始全面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意见,预计今年两会之前,《粮食法(草案)》将提请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知情人士称,如果审议顺利,《粮食法》有望在年内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在有关报告中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立法涉及的粮食转基因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之所以将《粮食法》也归入转基因立法范围,是因为2009年农业部已经给转基因水稻、玉米颁发了安全证书,因此《粮食法(草案)》中也涉及到“转基因”的内容。

而同是涉及转基因管理,另一部由环保部牵头的 《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历经十年仍停留在起草阶段。

知情者透露,《转基因生物安全法》之所以被迫拖延这么久,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业部、环保部和科技部等部委之间的利益纷争。

两个立法

在去年12月下旬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在有关报告中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立法涉及的粮食转基因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争取2011年将《粮食法(草案)》提请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而在《粮食法(草案)》推进的同时,环保部也一直在组织《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起草工作。

前述知情人士称,在《粮食法》起草中,参与部门之间的争议比较小,对负责起草的国家粮食局影响较小,而《转基因生物安全法》从开始起草以来,环保部所受到的阻力很大,导致起草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转停。参与起草的许多专家对此多有怨言,有的甚至选择了退出。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是 《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起草人之一,她表示,环保部主持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在2006年下半年就被迫停下来了。在经历了几次停停转转之后,由于整个工作进展实在太缓慢了,她选择了退出。

王灿发获悉重启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是在去年底,不过,她表示自己现在已经是局外人了。

另一位参与 《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起草的专家表示,环保部重启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是因为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已经制约了我国转基因物技术的有序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在2009年8月农业部给转基因水稻、玉米颁发了安全证书之后,许多专家对国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现状极为担忧,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立法。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参会代表也表示对转基因安全问题极为关注,同样呼吁尽快立法。

同样的呼声还来自其它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压力促使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再上轨道。

部委纷争

知情人士称,早在1999年环保部就开始组织专家起草《转基因生物安全法》。

环保部当时立法的设想主要是,一方面为了保障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利用该技术生产的产品在计划、试验、生产、运输、销售以及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我国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平衡和国人身体健康,推动转基因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部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第一次出现波折是在2001年春节后。前述知情人士称,当时环保部组织的专家们正忙着做调研等前期立法准备工作,却忽然得知国务院很快将一份名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文件。这份文件由农业部负责起草。环保部方面担心该《条例》出台后,很有可能在内容方面与正在起草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或有交叉或有冲突,国务院法制办方面当时回复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并不冲突。

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该《条例》公布后不久,国务院法制办方面就叫停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工作。给出环保部的说法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与《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存在交叉和冲突。

环保部联合了科技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等十多个多部门,试图说服国务院法制办的相关负责人,但最终无果。

此后,国务院建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参与者包括农业、环保、卫生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但在实际执行当中,特别是在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上,基本上都是农业部说了算。

再往后,业内一些专家开始公开表示,我国转基因方面的立法主要集中于狭义的农业种植业领域,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上,环境部和卫生部等部门才更具权威性;环境部、科技部、卫生部等部门也都积极要求发出更多的声音。农业部显得比较孤立,受到了诸多质疑。

受此影响,2005年春节之后,环保部再次获准起草《转基因生物安全法》,但受国务院法制办的安排,由原来的环保部单方面起草改为环保部与科技部联合起草。

联合起草带来的结果是,立法重新启动不久,环保部与科技部就在立法观点上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环保部强调必须从生物安全、环保的角度立法,而科技部却主张更应该从促进生物技术进步的立场去把握。环保部与科技部都坚持各的观点,最终使得立法再次停滞下来。

一波三折,在农业部给转基因水稻、玉米颁发安全证书之后,由于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呼声高涨,相关立法才再次入轨。

艰难推进

对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重新启动,前述知情人士并不看好。他表示,环保部和科技部们之间存在的分歧依然还在,再加之其他相关部门也有分歧,何时能够完成《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草案很难确定,至于颁布时间则更是遥遥无期。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首席科学家薛达元是国内转基因生物安研究专家之一,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上,他非常担心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跟不上,但他明确表示不看好新一轮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去年9月17日环保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下称“计划”),薛达元是该计划的专家组组长。他曾表示,环保部在制定计划过程中受到了很大阻力。

薛达元表示,“行动计划”草案中本来很明确地说转基因生物存在潜在的风险,最开始的草案中的提法更为严重,但是由于有关部门不同意,在正式的文本里都被删掉了,最后剩下的只有关于风险的一点儿表述。

自农业部2009年给转抗虫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发放安全证书后,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争议声浪一直持续不断,而争议的焦点就是集中在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上。农业部一直反对强调转基因生物存在潜在的风险。

安家立业篇5

【关键词】 安全投入 技术改造 本质安全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十几年来,我国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都在10万人左右。近年来,重特大事故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总死亡人数仍然居高不下,甚至呈现上升的趋势。

造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监察体制不够完善、法制不够健全和国家企业安全投入强度较低之外,企业安全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和企业在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欠账太多,尤其是像煤炭等重要的基础工业问题更为突出。由于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一些重大危险源得不到有效治理,形成了特大事故隐患,时时威胁着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健康已成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瓶颈。安全技术装备改造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企业本质安全现状无法改变,安全生产条件很难保障,也不利于尽快扭转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不利局面。

我国安全生产技术改造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应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控制重大危险源,治理事故隐患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企业安全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技术装备,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优化安全技术装备筹资结构,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系统的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减少伤亡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安全技术装备发展应坚持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

支持的重点应是对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具有有重大影响的高风险行业,主要目标是国内广泛存在的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技术或安全措施,以及企业安全生产急需关键设备。对一些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技术或产品,应将其作为近期的发展重点。集中资金与技术力量,重点解决问题突出、危害严重,受益面较大的安全技术装备改造项目。与此同时,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一般情况下不搞填平补齐和以扩大产量为主要目的的一般性改造。通过支持优势企业上能力、上水平、上质量,推进安全技术装备结构调整。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

2、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硬件改造与软件改造并重,支持具有工业共性、关键、前瞻性技术的联合开发。优先采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和相对成熟的技术装备。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增如必要投入,提高企业安全技术装备研究、开发、维护和管理水平。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基础工业、制造业和其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产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加大对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安全技术装备的改造力度,优化产品和技术的安全技术装备现代化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以技术进步推进安全生产能力。结合本行业和企业生产实际发展本质安全型产品,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安全生产。

3、深化改革和全面技术改造同步实施。

安全技术改造应与行业和企业的工艺改革、设备更新及产品更新换代密切结合。争取做到能够同时计划投资、同时设计施工、同时验收使用。通过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全面技术改造,完善技术改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加大安全技术改造的规模,促进安全技术装备整体水平提升。

4、以企业投入。

依据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达到安全生产条件的要求,否则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安全投入必须得到保证和必须保证生产设备设施安全运行。企业对安全生产负有全面责任,其中包括对安全技术设备、使用、更新、改造和完善等。企业要保证安全技术装备的投入,应把安全技术装备资金投入纳入生产的成本和全面的生产规划之中,通过对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和防止事故能力,保证安全生产。

5、坚持市场导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供给制约”转变为“需求制约”。买方市场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工业经济开始进入一个全面竞争的环境,经济发展过渡到新的阶段。安全技术装备产业必须加强市场环境的分析,预测国内、国际技术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安全技术装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6、注意协调发展原则。

在国家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工业行业整体优势,提高重大安全技术装备自主化生产的比重,满足其它制造业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的要求;努力建立从设计、制造到推广使用的技术装备体系,并尽早形成产业化规模,拉动国内经济需求;加大技术攻关和改造力度,注重消除产业链中影响整体竞争力的“瓶颈”约束;充分利用国内外技术资金和管理资源,为安全技术装备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引导东、中、西部安全技术装备产业协调发展,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为加快我国安全技术改造的步伐,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加强安全技术装备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

安全技术装备涉及到国家、地方、行业、企业等许多方方面面和计划、财政、科技、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为进一步明确各有关方面的职责、权限和利益,保证安全技术装备工作能科学有序的良性发展,应依据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尽早制定有关安全技术装备的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安全技术装备计划、投资、组织、监管等各种功能,以及设计、制造、使用、维护、推广等各类活动的行为。这些法规应包括《国家安全技术装备项目管理办法》,《安全技术装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安全技术装备重点项目、评价、验收技术准则》等一系列综合或专项的管理制度。

这些法规严格安全技术装备项目的管理程序,从立项、审批、组织和监管及验收等各个环节加强计划和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积极营造一个快速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环境条件。

2、研究提出《国家安全技术装备指南》

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我国安全生产现状和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的实际情况并比较借鉴国外安全技术装备方面的先进技术,由国家安监局每年应研究提出年度的《国家安全技术装备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在该技术指南中应提出:我国安全技术装备发展目标;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发展的重点领域;继续解决的关键技术与装备;采用先进技术的推广计划和淘汰落后生产力、不安全生产设备的清单,并列出优先选择的项目类别与范围等。技术指南还应提供专业附录,具体介绍一些先进技术,有推广价值的技术设备或在这个领域中成功的运行经验。技术指南既是安全技术装备发展战略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又是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制定安全技术装备计划和申请立项的主要参考依据。

3、设立国家安全技术装备改造项目规划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和国家财政部等有关单位支持协调下,设立《国家安全技术装备改造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在广泛征求各行业企业、各地方与主管部门意见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安全技术装备的需求和市场导向,以及资金,技术等资源配置的能力,提出当前或中长期的安全技术装备规划,要求做到计划清晰,目标明确、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从国家与企业两个方面列出项目的具体内容与资源配置作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工作的实施计划是推及安全技术装备工作中项目组织实施、监管和验收的主要依据。

4、完善安全技术装备改造运行机制

注意总结多年来我国安全技术改造措施经费合理经验,充分借鉴其他技术改造项目筹资的有效做法,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和企业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金筹集和运作机制。由于我国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较短,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技术装备基础较差,安全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历史欠账太多,且安全技术装备又是涉及到千万职工安全健康的公益性事业,因此我国应设立国家安全技术装备基金,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科目,由国家拨款,专款专用。国家安全技术装备基金,由国家拨款和贴息贷款构成,年度拨款数额应在2.0亿元以上,地方年度拨款全国累计也应在3.0亿元以上,贴息贷款的总强度应不少30.0亿。该项基金主要用于:

1、支持一批技术创新性的推广价值大,示范作用强,且投资少,见效快,影响大的重点项目。

2、主要面向一些安全技术装备欠账太多的隐患突出,且在国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和企业。

3、着重解决安全生产技术装备中一些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该项基金不能用一般扩大生产规模和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力的方面。

根据《安全生产法》中关于企业必须保证安全生产条件和加强对安全生产投入的规定,国家应支持和要求在企业建立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自身的安全技术装备改造,专款专用,财务专门立科目管理,即如在生产成本中应给与立项。

安家立业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航空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民航企业的安全管理已由过去的人为因素管理逐渐向组织管理的方向转变,“管理”安全越来越引起各类民航企业的重视,而且被作为提高企业安全水平、保证企业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管理”安全是与“运行”安全相对应的,主要指民航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先进水平和完善程度,具体包括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理念、指导思想、组织结构、方式、方法、程序、氛围等。对民航企业的“管理”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了解企业安全管理的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对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运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民航企业的整体安全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如:孙瑞山等根据人一机一环管原理建立的航空公司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对航空公司的整体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王新等12建立的飞行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航空公司的飞行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马国忠等13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计算了民航系统的管理安全度和由飞行、航空保障、维护与维修3个子系统组成的人一机一环境安全度,在该基础上得出民航系统的综合安全度;Jae等14和Chang等分别建立的航空公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台湾多家航空公司的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上述评价方法主要针对民航企业的整体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其结果只能从整体上了解民航企业的安全状况,而不能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因而造成许多企业过多地关注在具体运行当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而忽略了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为了解决安全评价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针对民航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的评价方法,通过该方法来衡量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发现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避免民航企业过多关注“运行”安全,而忽略“管理”安全的情况,这有利于在整体上提升民航企业的安全水平,保障企业的安全运行。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民航企业安全评价方法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一些对企业管理因素进行评价的指标,笔者以这些指标为参考,重点以民航企业系统安全和安全管理体系(SMSSafstyManEgement奶细)理论为基础,建立符合我国民航企业运行特点和管理现状的民航企业“管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1评价指标分析

笔者主要从组织管理、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4个方面分析了民航企业安全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在该基础上建立了民航企业“管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1.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民航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要想顺利、高效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具备完善的组织管理作为保障。组织管理主要要素包括:安全政策、安全目标、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职责、规章和程序、文件和记录、应急响应、资源供应、员工选拔和晋升政策8个因素,这些要素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导和保障。

    1.1.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民航企业现代安全管理和安全管理体系(JMS)的核心部分,是将以前被动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主动的事前管理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当前民航业大力推广的安全管理方法,是民航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风险管理从事前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系统和工作分析、危险源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5个要素。

1.1.3安全保证

安全保证是民航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监控、审计、调查、员工报告、数据分析、管理评审等方式,对规章和程序的执行情况、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企业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检查和分析,从而掌握企业的安全态势,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企业在运行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保证企业的持续安全运行。

1.1.4安全促进

民航企业如果仅依靠强制式的命令实施各种政策、措施,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在企业中实施一系列的安全促进措施,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员工从以前的“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从而在本质上提升企业的安全水平。

安全促进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文化、安全培训和教育、安全沟通、管理者的态度承诺和实践、员工的态度承诺和实践5个要素。

如图1所示,组织管理、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4个环节形成一个闭环,各个环节之间相互支持、彼此促进,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民航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在根本上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行。

1.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通过从组织管理、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4个方面对民航企业安全管理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建立了下面的民航企业“管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评价模型的建立

2.1三角模糊数

若模糊数A可由(Pb9决定,且隶属函数值为

则称A为三角模糊数,记A=时续J一个精确数,三角模糊数的分布如图2所示。

2.2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模型

2.2.1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聘请行业内专家和民航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表1中所列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记为W=[wf^2…w]。

2.2.2建立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矩阵

由专家按照表1中所列指标,根据民航企业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在[0100]范围内按照三角模糊数的定义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打分,评价打分的设有P个专家参与评价打分,评价指标有nf,对于第个指标,第个专家给出的评价结果为[5bcu],a表示第个专家对第个指标给出的最保守的评价,b表示第个专家对第个指标给出的最可能的评价,(表示第个专家对第个指标给出的最乐观的评价。P个专家分别对外指标进行评价打分,从而形成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初始综合评价矩阵:

    2.2.3消除专家的偏好

首先,根据专家的工作背景、工作经验等因素,确定参加评价打分的专家的权重,记为e=[?e…旬,s表示第个专家给出的评价打分在综合评价中所占的比重。

其次,根据下面公式集合各位专家的评价打分:

式中,(a,bt)一第个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值;

2.2.4综合评价

根据下面公式将各个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综合:

式中,(abc一民航企业“管理”安全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2.2.5 结果处理

    根据三角模糊数的分布特点, 利用公式G=a+4b+c6[ 12]将三角模糊数(a b c)化为单值, 即可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3.实例分析

笔者以国内某一航空公司为例,对上述“管理”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验证,具体的计算过程如图3所示。

3.1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聘请行业业内专家和民航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表1中所列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然后根据AHP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具体为:

    3.2建立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矩阵

以风险管理A2模块为例,请3位业内专家按照表2所述评分等级和三角模糊数的定义,根据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A2模块中的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建立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矩阵:

    3.3消除专家的偏好信息

根据3位专家的工作背景和工作经验,设定3位专家的权重为E=[f式(2)集合

     3.4位专家的评价打分:

根据式(3)将各个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综合:

    3 .5结果的处理

将上面的模糊综合评价

结果进行单值化处理,可得风险管理4模块的最终的评价结果为

3.6总体评价

通过上述2~3.5过程可以计算出其他3个模块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

这3个模块的最终评价结果分别为。

通过式(3)可得该企业“管理”安全评价的总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利用公式可得该企业“管理”安全评价的最终结果为通过最终的评价结果可知,该企业的“管理”安全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81.8分,位于“良”的等级中,安全管理状况比较不错,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每个模块的评价结果来看,组织管理、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4个模块的最终评价结果分别为Gv=83.3CA2=81.00\3=81.4Q=77.6虽然4个模块的管理水平都位于“良”的等级中,但是“安全促进”模块的分值相对较低,该企业应采取具体措施加强安全促进方面的工作。

4.结论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民航企业往往能够看到企业在具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很难看到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针对该问题,笔者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民航企业“管理”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以安全管理体系(SMS)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我国民航企业的运行特点和安全管理现状,从组织管理、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4个方面建立了民航企业“管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个方面彼此支持、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可有效地对企业的运行安全进行管理。

2)根据三角模糊数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民航企业“管理”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特别之处是采用三角模糊数的形式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打分,充分考虑了专家主观评价、判断的模糊性,扩大了可利用信息的范围,使最终的计算结果更贴近实际。

安家立业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现状;成因分析

淮安市的企业中95%以上属于中小企业,它们在防范法律风险方面做得如何?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哪些成因?带着上述问题,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当地近70家中小企业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笔者对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现状及法律风险的成因有了深入而具体的认识。

一、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成绩值得肯定

(一)精心准备,成功避免企业设立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在笔者有效调查的61家中小企业中,有39家中小企业在企业设立过程中没有遭遇到法律风险,这主要得益于它们事先准备工作做得好。据笔者了解,这39家中小企业在设立过程中都指派专人负责企业设立事宜,相关经办人多次到工商等行政部门咨询企业设立事宜,有的还咨询法律专业人士了解企业设立方面的法律知识。正因为事先防范工作做得好,这39家中小企业在设立过程中才能做得一帆风顺,成功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

(二)重视合同管理,保障交易安全

合同时是企业交易的最主要形式,合同安全事关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安全。淮安中小企业主合同安全意识较强,普遍注重对合同的管理,保障交易安全。在笔者有效调查的61家中下企业中,有34家中小企业专门建立健全了合同审查和管理制度,占55.7%。在合同形式方面,有44家采用书面形式,11家采用传真形式,只有6家采用过口头形式,仅占9.8%。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建立了合同审查和管理制度,坚持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交易安全,降低了合同法律风险的发生。

(三)印章管理规范化

印章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行使职权的重要凭证、工具、法律依据和企业权威,印章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正常活动的开展,甚至关系到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很重视印章的管理,并且制定专门的印章管理制度,安排专门人员保管。在笔者有效调查的61家中下企业中,针对行政章、财务章和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和管理制定相关规定的企业达到47家,占77%。在6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54家企业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对行政章、财务章和合同章的保管,占88.5%。总体而言,淮安中小企业在企业印章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大多数企业能够做到规范化管理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避免法律风险。

二、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不足

(一)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不足

企业经营者担负着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任,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往往就是广大中小企业主。广大中小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只注重产品的销售与利润,只注重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市场的开拓,他们很少有人学习法律,很少有人关注企业法律风险,他们的法律意识普遍不足。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有25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从没有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占有效问卷企业的41.%;有15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偶尔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占有效问卷企业的24.5%;有14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遇到法律问题时才学习法律知识,占有效问卷企业的23%;只有12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经常关注和学习法律知识,占有效问卷企业的19.7%。

(二)企业法律培训存在空白与缺失

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必须重视对广大员工的法律培训,对于企业中关键岗位的员工如财务人员、采购人员等,必要时要进行专门法律培训。就笔者调研情况来看,淮安中小企业在员工法律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只有5家中小企业有固定的法律培训制度和经常举办法律培训,占有效问卷企业的8.2%;偶尔举办过法律培训的中小企业也只有18家,占有效问卷企业的29.5%;从没有举办过法律培训的中小企业达到38家之多,占有效问卷企业的62.3%。

(三)法律风险防范投入不足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不但要设立内部的法律事务机构,还有必要聘请专业律师作为常年法律顾问,这些都需要企业对法律风险防范进行足够的投入。然而,就笔者调研来看,淮安中小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投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有15家中小企业在法律事务上没有任何投入,占有效问卷企业的24.6%;在法律事务上有投入的46家中小企业中,有36家投入在1万元以下,占78.3%,没有1家投入在10万元以上。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事务部门的中小企业只有7家,占有效问卷企业的11.5%;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的中小企业只有9家,占有效问卷企业的14.8%。

三、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无外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也不例外。

(一)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内部原因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安家立业篇8

[论文关键词]军官 职业化 退役安置

一、军官职业化简述

(一)军官职业化的概念

目前,对军官职业化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军官职业化是国家根据军队的职能的特殊需要,着眼于军官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法定军官员额和建立相应的选拔、培训、激励和退役等机制,为军队建设需要保留的军官提供长期服役、直到退休的政策保证,是军官在服役期间享受各种优惠和社会报偿,退役后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职业军官制度。”第二种观点认为,“军官职业化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职业军官制度,使非职业军官转变为职业军官的过程,或者说是使非稳定职业转变为稳定职业的过程。”第三种观点认为,“军官职业化是指通过转变军官从军观念和调整军官服役制度,使军官有职位转变为品味,并根据军官岗位要求确定任职资格、行为规范,以实施标准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制度系统。”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观点发现,这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瑕疵:第一种观点将军官职业化这一过程和职业军官制度等同起来。第二种观点只说明了军官职业化过程,并没有将职业化军官制度融入进去,使概念模糊,并没有将军官职业化解释清楚。第三种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缺点:一是转变军官从军观念是调整军官服役制度的应有之义,没有必要重复叙述;二是概念中出现了模糊化的用语,如“职位”、“品味”;三是以偏概全,“并根据军官岗位要求确定任职资格、行为规范”其主要说明了军官的使用和管理,并没有将军官的退役制度概括进去;四是其也将军官职业化和军官职业制度等同起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军官职业化就是国家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军队特殊职能的需要,通过法定军官员额和建立相应的选拔、培训、管理和退役等机制,以及提供为军队建设需要保留的军官提供长期服役、直至退休的政策保证,使非职业军官转变为职业军官的过程,直至最后形成与世界形势、国家安全需要、部队职能相适应的职业军官制度。

(二)军官职业化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

军官职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与世界形势、国家安全需要、部队职能相适应的职业军官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与职业军官制度配套的制度,同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职业军官制度之下的退役安置制度,所以本文会主要介绍与退役安置制度相衔接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1.职业军官选拔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军官选拔制度,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应该让军官编制定额。军官编制定额是军队人员编制定额的一种,军官数量不仅要适应国家的政治需求和安全环境、军事战略、军队任务的需要,而且要以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只有确定军官的编制,才能使军队主体部分稳定,促进部队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全军军官总员额、官兵比例、各衔级军官比例、各军兵种军官比例、各个岗位军官数量等。二是建立合理的选拔制度。笔者认为建立合理的选拔制度应该区分不同类别的军官来选拔。应当根据不同类别军官分别建立不同的选拔制度。对于作战指挥军官应该主要从军校战士学员中选取,且其考核方式应该不同于其他类别的军官。管理型军官应该主要从军校学员中选取,考核方式应该主要考核期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理论知识。技术性军官既可以从军校学员中选取,也可以招聘地方的高技术人员到部队服役,其考核内容主要是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创新能力。

2.职业军官分类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军官分类制度,不仅是建立职业军官制度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可以为职业军官的退役安置奠定基础。目前我国的职业军官主要是按照岗位不同,分为军事军官、政治军官、后勤军官、装备军官等。但是这种区分过于粗糙,每一名军官都可以担任不同的岗位,这就需要军官是通才。这样不符合实际。但是职业军官制度的设立初衷就是适应新军事变革,使部队分工更精细化,充分发挥专业军官的作用。所以应该按照未来战场的特点将军官进行分类。基于此,应将军官分为作战指挥军官、专业技术军官、后勤保障军官。将政治军官归为作战指挥军官之列。将装备军官中的非技术军官归为后勤保障军官,将研发装备军官归为专业技术军官。

3.改进职业军官晋升制度。晋升的根本目的就是选拔和提升最适应部队需要的军官,把最需要的人放到组织领导岗位上。职业军官的等级主要体现在军衔上,军衔的晋升就意味着职位的提升。职业军官的晋升的基本依据应该是法律法规、军官编制岗位需求和军官的考核结果。对晋升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一是经过任命前的培训和任命后的专业培训,满足部门职能的需要;二是重点保留有发展潜力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军官;三是根据军官的军衔年限、工作表现和成绩选拔优秀的军官晋升到高一级的军衔;四是淘汰素质和能力达不到要求的军官。改进职业军官晋升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确定每一个军衔的服役期限。根据一般职业军官最低服役年限的规定以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确定服役年限应该根据职业军官的分类制度分步骤,有秩序的实施。根据不同岗位性质的军官确定不同的服役年限原则,作战指挥军官尉官应该最少服役20年,特殊情况除外,对于作战指挥军官而言,其基本技能就是“带兵打仗”,而让其服役较长时间对于部队同时对于军官都有利。校官应该最少服役30年。

4.职业军官的退役安置制度。这一制度将在下文中进行讨论。

二、职业军官退役安置制度特点与作用

(一)职业军官退役安置制度的特点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职业军官退役制度的特点,需要将我国现有的军官退役制度和正在构建的职业军官退役制度进行比较细致的比较分析,这样才能够看清事实真相。

1.中低级军官退役年龄有差别。根据《现役军官法》、《军官军衔条例》的规定,连职军官服役年限最低位副职10年,正职12年,年龄最高位35岁。营职军官最低服役年限为副职14年,正职16年 最高服役年龄为40岁。

从上述法律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我国实行的军官退役制度,对于军官年龄限制的比较死板,多数衔级较低军官得不到晋升就有可能退役。在部队服役时间较短。但是职业军官一般都能在部队服役2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样能够为部队保留更多的专业人才。所以,比较起来职业军官退役时年龄都比较大,一般都能达到40岁。

2.退役后安置方式不同。目前我国实行的军人退役安置方式是:师职军官和军职军官实行退休制度,团职军官和营职满20年的军官可以选择选择自主择业或者国家安排工作。而军官职业化以后,主要的退役方式将会变为退休。这样职业军官的退役年龄一般在40—60岁之间。当然国家会给退役职业军官发退休金,并协助他们进行二次就业。

3.国家在军官退役安置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非职业化军官制度或者说不完全职业化军官制度下,国家在退役军人安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国家为退役军人安排好退役以后的工作。这样国家负担就非常重。而国家实行职业化军官制度以后,其在退役军官安置工作方面起协助作用,国家对于退役军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之后,其主导作用就会降低,而军官的主动性就会发挥出来。退役军官和市场化人才配置机制在退役军官再就业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二)职业军官退役安置制度的作用

合理的退役安置制度是保持职业军官稳定的重要内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符合自身情况的军官退役退休制度,以消除军官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在部队服役。最具有特色的做法就是规定自愿、强制退役和退休的条件,各级军官达到法定年龄、服役期限和任职年限后,必须退役或者退休,同时可以根据服役时间的长短享受退役以后的不同待遇。同时,合理的退役安置制度是吸引和保留军官长期服役的手段。首先退役安置制度是军官这一特殊职业的需要。实行职业化的国家公民从军目的之一就是谋生,如果没有把他们的“后路”找好,他们不可能在部队服役。

三、建立和完善职业军官退役安置制度

任何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军官退役安置制度一样需要有步骤地去实施。要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律制度跟进情况、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国外一些经验做法等问题来具体落实我国职业军官的退役安置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职业军官退役安置制度的原则

1.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原则。不能就职业军官退役安置谈退役安置,应该将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虽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国家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来保证职业军官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是说国家可以将退役安置制度一步建设到位。我们的制度建设应该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相适应,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应该分步骤,有秩序的实施。

2.区分职业军官与非职业军官、专业技术军官与非专业技术军官的原则。一是应该区分职业军官与非职业军官。根据军官职业化的内在要求,非职业军官简单的说就是在部队服役不满二十年。所以我们建立和完善职业军官退役安置制度应该对其加以区分,以实现不同的人员不同对待。二是应该区分专业技术军官和非专业技术干部。专业技术军官掌握着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其离开部队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大。而非专业技术军官离开部队则情况不一,作战指挥专业的军官一般在部队服役时间较长,离开部队年龄较大,一般退休后不用再自谋职业,但是非作战指挥军官一般退役以后需要自谋职业,这就需要国家对其给予帮助。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原则。近日,民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介绍,当前,我国已累计接收安置军休干部24万多人,待移交干部滞留部队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迫切需要把工作重心从接收安置向服务管理转移。《通知》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应组织指导军休所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推进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医疗康复,物业管理等方面为军休干部晚年生活提供服务渠道。可以看出,职业军官的退役安置制度仅凭军队是无法做好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社会进行安置。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军官退役安置制度的具体办法

1.建立和完善退役金和退休金制度。前文已经提到过,要区分职业军官和非职业军官来建立和完善职业军官退役安置制度。在退役金和退休金的享有方面,职业军官和非职业军官应该享有不同的待遇。非职业军官应该享有退役金待遇,退役金一次性付给完毕。而职业军官应享受退休金待遇,每月领取或者每年领取。退役金的计算方法应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根据。同时结合服役年限,服役期间的立功受奖情况来决定。退休金应该根据服役年限,任职期间表现,立功受奖情况,以及退休之时有没有达到国家的法定年龄来确定每月或者每年领取退休金的多少。

2.完善再就业制度。对于非职业军官以及退休后没有达到退休年龄并且愿意再就业的军官,国家应该创设条件帮助其就业。对于非职业军官以及退休后没有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且愿意再就业的军官,政府和军队应该为其再就业提供优惠,主要是录用优惠,如额外加分,伤残免试,优先录用等。同时,军队和政府应该为退役军官建立培训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以及个人意见设置培训内容。且军队和政府应该主动与企业联系,为企业用人,退役军官求职搭建一个平台。美国用法律形式规定了退役军人在就业方面享有某些优先权,《退伍军人优先权法》和《双重补偿法》规定退伍军人在

政府工作部门工作有优先权,军人退伍后可回到服役前在政府工作部门的岗位;政府在裁员时,退伍军人有保留工作的优先权;在社会上参加就职考核时,退伍军人可以适当加分;对参加过战争,立过功或者因公致残的退伍军人给予更多的优先权。

3.保障职业军官退役后的各种福利待遇。此项政策也应该区分职业军官与非职业军官,非职业军官不享受退役后的各种福利待遇。各种福利待遇主要是对职业军官来说的。国家应该保证职业军官退役以后的各种福利待遇,比如保险、医疗、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等。

4.建立退役军人协会。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所以可以考虑建立退役军人协会,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各种问题,替退役军人发出各种声音。当然,退役军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组织也应该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监督,防止其违法乱纪。所以在建立退役军人协会之前,发起人应该将建立协会的目的,活动原则与方法,组织成员以及发展成员的原则向军队和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建立。其建立应该以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以及为退役军人解决各种问题为目的。

(三)几点看法

1.国家应该加快军官职业化进程,现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实行职业军官制度,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实行职业军官制度,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是军队战斗力的有利保证,是解决现阶段我军一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苏格拉底柏拉图范文 下一篇:书香伴我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