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官观潮景区范文

时间:2023-12-13 15:02:34

盐官观潮景区篇1

关键词:明清;山东;盐业生产

明清时期,山东盐业生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生产规模,在沿海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论述了明代和清代山东盐业的基本情况,希望有助于盐业史以及山东地方史的研究。

一、明代的山东盐业

明代,制盐行业由户部掌管。当时,全国共设有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盐使司下设有分司,分司下设若干盐场。山东盐业的生产与管理也按照这个结构运行。《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记载:“山东所辖分司二,曰胶莱,曰滨乐;批验所一,曰泺口;盐场十九,各盐课司一。”山东各盐场在官方督导下从事盐业生产,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七洪武二年十一月己丑条记载:“设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岁办大引盐一十四万二千五引有奇。”这是指明初山东的盐产情况。当时每引合400斤。进入弘治时期,改行小引,每引合200斤,但总产量未变。万历时期,据《山东盐法志》卷末《附编》记载,山东盐场引盐数额仍然保持在十五万左右,与明初相差不多。

明朝政府在山东海盐产地设有19个盐场,维持着元代盐场建置的基本格局。这19个盐场是:信阳、涛雒、石河、行村、登宁、西由、海沧、王家岗、官台、固堤、高家港、新镇、宁海、丰国、永阜、利国、丰民、富国、永利。

在山东各盐场中,从事盐业生产的劳动力比较充足,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产业群体。《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一八八卷引明人章潢《图书编》就说:“登莱濒海多盐徒”。盐民灶户主要聚集在各个盐场周围。顾炎武《肇域志·山东五》诸城条记载:“信阳镇依山负海,设有巡检司、盐课司。灶户多居之,煮盐捕鱼为生。”在明初时,山东沿海地区已拥有较多的灶丁数额。《明太祖实录》卷一三洪武十三年四月庚辰条曾记载:“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奏:所辖一十九场,灶夫二万三千二百六十四丁。”众多劳动力的参与,使得山东沿海各盐场均保持着有效的生产能力。

制盐业在当时的山东沿海地区属于支柱产业,尤其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滨州河海区域,盐业更是其重要的经济收入。隆庆年间曾任利津知县的贾光大有诗描述:“古城谁筑在荒陬,遗址犹存动客愁。草色连天迷望眼,潮头喷雪簸渔舟。乍经茅屋人民少,惯见沙洲狐兔游。空有盐花堆似玉,年年辛苦几时休。”①与贾光大同时期的兵备副使甄敬也写诗说:“村市依流曲复斜,上墙茅屋带烟霞。潮声夜动千门雪,盐蕊晴开万顷花。斥地经春无草木,商船入夏足鱼虾。观风暂驻皇华节,泛海难从博望槎。”②从这些诗咏中可以看到,滨海盐场在当地的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都占有最醒目的位置。

————————

①光绪九年《利津文征》卷四,贾光大《均田至官灶城有感》。

②光绪九年《利津文征》卷四,甄敬《公署即雨拟泛海未遂》。

明朝前期,沿海制盐业全部由官方一手经营。灶户按丁计课,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产额,

官方则给予工本米钞,完成盐课后的余盐也要交给国家,不能私自支配。灶户一入灶籍,不得解脱,官方于此控制相当严格。最初,官方对灶户比较优待。《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记载:“明初仍宋、元旧制,所以优恤灶户者甚厚,给草场以供樵采,堪耕者许开垦,仍免其杂役,又给工本米,引一石。”但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官方控制过死、灶户作业不自由的盐业体制弊端就充分显示出来,时而食盐积压,时而无盐可收。于是官方逐渐减少了实物盐的征收量,采用盐课折色或折银的办法来向灶户收取盐课。据《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一九·盐法一》记载,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题准对“山东信阳等场盐课,每二大引折阔白棉布一匹”,这在全国各大盐场中首开盐课折色之例;正统年间,盐课折色又扩大到官台等盐场;弘治年间,朝廷开始对涛雒、富国、高家港三盐场的盐课改折银两,“每一大引,折征银一钱五分”;正德三年(1508年),折银范围又扩大到西由、信阳、登宁、行村、海沧、固堤、官台等八场。以银两代替实物盐的征课形式弱化了官方对制盐业的控制力度,增大了灶户对盐产品的支配权力,松动了食盐交易的禁锢枷锁,这就为以后民营制盐业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虽然盐课折银的征收手段活跃了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制盐业的发展,但是在商业贸易并不发达的山东沿海地区,这种折银的形式有时也会难为盐产品卖不出去的灶户。雍正《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二《艺文》所载明人甘一骥《盐河议》曾指出:“成化以后,海沧等……十一场灶丁改征折银,每引七分五厘,共征六千余两。舍其所产,征其所乏,而灶丁渐累渐逃,愈逃愈累,无复更生之望。”

有明一代,由于灶户负担过重,逃亡现象便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在正统年间尤为严重。如《明英宗实录》卷一二正统八年三月乙丑条记载:“户部奏:山东石河场盐课司逃亡灶户三百八十三户,遗下盐拆布一千三百二匹有余。高家港场盐课司逃亡灶户三百七十九户,遗下盐课三千五十六引有余。其见在灶户岁有课额,又当有司杂差,又令代纲逃户布课,比又蝗涝,人实不堪”。同书卷一六正统八年七月乙亥条记载:“山东永利场盐课司奏:灶户因蝗旱灾伤,赋役烦重,挈家逃移”。又卷一三正统十年七月己酉条记载,因灶户逃移,盐课积欠,朝廷不得不“免山东富国等场盐课司逃亡灶户盐五万二千二百六引”。灶户逃亡与盐课摊派,给盐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因而明中叶以后,官方拿出了一些改革方案,或改额盐为折银,或余盐开禁,或优商贩运,或给灶户增加私有财产,其基本意图都是为了保持盐业生产的稳定。

明朝嘉靖以后,山东沿海私自制盐及贩盐者增多,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据明人黄祯记述:“东方之患,盐人盗水,矿人盗山”,“盐之于人,譬水火也。官盐之法,害于私贩,民?槠淝椋?枪史氛呒偎?鹨载馇裕?怂?戒瓿刂?烈病!钡笔保?阶灾蒲渭胺费握呃醋运拿姘朔剑?盎蛟唬?瓮秸撸??髂媳比艘玻?渖⑷綮??浜先粑冢????穑?雒晃蕹#?晃???雹伲??怯牍俑?苄??匀卫??钤驹诤1醯卮?U庑蒲渭胺费握哂卫胗诠儆?逯浦?猓??裼?我档姆⒄乖斐闪擞欣?瘴А

明代盐法实行开中政策,“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②。但山东沿海交通不便,商销者少,食盐积压现象严重,《明孝宗实录》卷一五六弘治十二年十一月甲申条曾记载:“山东运司盐课存积岁久,走卤消折,而涛雒等三场盐皆苦黑,商人不愿中纳。”为了解决食盐运输问题,有关方面一再考虑水运途径。明朝初年,凡是通向盐场的河道都得到开发利用。甘一骥《盐河议》记述:“国初,山东盐河有东、北二大支。其北一支属泺口、蒲台二批验所。为大清河,泺口上流自东平坎河口、东阿、平阴、长清、齐河而东入泺口,下流经齐东、蒲台、滨州、沾化、利津人海,以通宁海、永阜、丰国、永利、利国、富民、丰民、王家冈等场,运盐出入八场,过蒲台、泺口二关而达运河。”又“其东一支属乐安批验所,

————————

①光绪十二年《日照县志》卷十《艺文》,黄祯《巨峰寨记》。

②《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

为小清河”。又“登莱等府,寿光、日照等县,各有支河人海,此盐河南一支属乐安批验所而通海沧、高家港十一场之盐利者也。”①河道的开发利用,的确方便了盐产品的外运。然而由于自然原因,成化以后,山东东部的河流大部分干涸,水运被迫停止,食盐运输受到阻碍。甘一骥又说:“成化以后,海沧等十一场支河干涸,商旅不行,……乐安批验所裁革,而盐河南一支故道遂日就湮没,无复可寻矣。……顾十一场水利湮废,灶盐不售,所谓?槭?δ??谠谄淠芩找病!钡笔保?霸詈咏龃嬲弑币恢Т笄搴佣?保??仓皇窍铝魍ê剑?狭麂稳?8室绘饔旨鞘鏊担骸按笄搴酉铝鳎?攵?丶溆星炒Γ?形掬稳??烟ǘ?拢?ㄐ斜踔荨⒗?颉⒄椿?牒!4笄搴由狭髯钥埠涌谥???沃鄄淮镉谠撕樱?劣谏匠等??锷洗???倘耸几娌∫印!蔽?吮Vぴ说莱┩ǎ??⒕龆ㄊ柰ù笄搴樱?耙酝??5劝搜纬≈??雹冢?⑼度肓舜罅康?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80_1.shtml>人力物力。有明一代,大清河始终是滨海地区盐产品外运的一条重要通道,基本保持着畅行趋势。

明代山东盐业开发的一个突出标志是制盐技术的不断革新。几千年来历经煮盐、煎盐方式的传承与改进,沿海灶民一直在努力加大海盐生产的开发力度,提高制盐的技术含量。到明朝时,“淋卤”的工艺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汪?玉《古今鹾略》卷一《山东盐志》记载了当时的淋卤程序和注意事项:“诘旦,仍出坑灰摊晒亭场中,至申,俟盐花浸入灰内,仍实灰于坑以取卤。……至于积灰,则又以年久为良,卤水清润,出盐尤多。然久旱则潮气下降,上燥而盐不生花,久雨则客水浸溢,亭场沾湿,晒灰反致销蚀,故以灰取卤,必雨??保?舳?笱问挤帷!逼浠辜窃亓说笔惫哂玫氖月狈椒ǎ骸捌涫月北匾允??吨?敝校?炼?抡呶??保?《?岵嗾呶?氲?保?逯?演闲健1馗《?饔诼泵嬲吣艘ㄈ肱碳逯??昕潭?汀!笨蠢矗?坡笔羌逖蔚那捌诓街瑁?涔ば蚴?种匾?

煎盐生产,劳动强度较大,旧时灶户为此颇费功力。《古今鹾略》所引《山东盐志》说:“煎盐之法,率以天时为本,而成之以人力。每岁春夏间,天气晴明,取地卤注盘中煎之。盘四角槽为一,织苇拦盘上,周涂以蜃泥,自子至亥

谓之一伏。火凡六干,烧盐六盘,盘百斤。”按煎盐之法使用时间最长,晒盐法普及之后,还有很多盐场保留着传统的煎盐工艺,尤其是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如日照信阳盐场,直到民国初年,仍有人使用盐锅煎卤,年产量还达5000余担。

滩晒之法始于明代中叶,据说是福建人传授的技术。汪?玉《古今鹾略》卷一《山东盐志》这样记载:“海丰等场产盐,出白海水滩晒而成。被处有大口河一道,其源出于海,分为五派,列于海丰、深州海盈二场之间,河身通东南而远去。先年有福建一人来传此水可以晒盐。今灶户高浮等于河边挑修一池,隔为大中小三段,次第浇水于段内晒之,浃辰则水干,盐结如冰。”章潢《图书编》卷九十一《长芦煎盐源委》也记载说:福建人在海丰场教“灶户高浮等”晒盐,一户试晒成功后,又有“五十六家见此法比刮土淋煎简便,各于沿河一带择方便滩地,亦挑修为池,照前晒盐,有占三五亩者或十余亩者,多至数十亩者,共占官地一十二顷八十亩。或一亩作一池,或三四亩作一池,共主滩池四百二十处。所晒盐斤,或上纳丁盐入官,或卖于商人添包。虽人力造作之工,实天地自然之利,但遇阴雨,其盐不结。”晒盐较煎盐而言,生产工序简化,成本降低,产量大又省工时,经济价值十分明显,故而此法逐渐从海丰场传向山东沿海各个盐场,但直到清朝时,晒盐工艺才在山东盐产区内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古今鹾略》卷一《山东盐志》载:“海?贾?《嗌寡危??∪コ饴痹墩叨嗷鹧巍!卑椿鹧危?赣眉宸ɑ袢『Q巍

滩晒亦有多种制卤方式。在莱州、昌邑一带,或掘井晒盐,或纳潮晒盐,二者取卤方式不同,但晒盐工艺无异。盐区海潮濒繁涨落,滞留海水,蒸发浓缩,渗入地下,日久,卤水储量增大,盐民则在近海滩地掘井取卤,甚为便利。纳潮制卤则须整地开沟,引纳潮水,卤水饱和后方能灌池结晶。山东盐民根据不同的滩地条件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制卤晒盐,显示出

————————

①②雍正《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二《艺文》,甘一骥《盐河议》。

自己的聪明才智。《古今鹾略》卷一《山东盐志》记载了当时的滩晒制卤工艺:“若夫晒盐之法,其取卤则又有灰淋、土淋之殊。土淋之法,以畚锸起碱?潮滩土晒干,??土池中,注水取卤。如灰淋法,每灶各砌砖石为大晒池,旭日晴霁,挽坑井所积卤水,渗入池中曝之,自辰逮申,不烦铛鬻之力,即可扫盐以输官。”

山东有识之士,经常围绕着盐业生产、运销和官方政策而展开议论,指陈时弊者有之,献计献策者亦有之,各方高见伴随着盐滩灶火而流行于世。如明朝李开先就说:“山采海煎,雪凝玉屑,民之大命系之,军之命脉赖之。”“盐虽户曹之一事,而实户曹之重事也。括其大纲,为十有二:时开中以清本源,禁私贩以通官盐,便协支以宽法令,公权衡以杜奸欺,宽法纲以救商命,禁奸贪以杜侥幸,革夹带以正国体,比事例以补商本,通官盐以销引目,疏壅滞以便商情,兴废绝以清宿弊,比事例以苏商困。”他还特别强调:“盐法有一言可以蔽之者,宽商而已。……商犹农业,不夺农利,可使田也,不夺商利,可使盐也。夺其农利,彼不利我田,我田其自治耶?夺其商利,彼不利我盐,我盐其自食耶?是故利农者自利也,利商者亦自利也。在边陈陈相因,在部源源而来,国之利莫大焉。”①李开先的看法是改善流通领域,以商促销,加大盐利的周转。清人赵继范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说:“计之人生,谷为要,次水火,又次盐”,绝不能“右商而仇民”,让商利过大而盐民之利太少,挫伤盐民生产的积极性②。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各抒己见,但目的都是为了山东盐业的发展。

文人墨客则从另一角度来审视盐业生产,他们往往通过盐滩灶火而倾泻才思,或对取之不尽的海盐资源百般感叹,或为辛苦劳作的盐民讴歌呼喊。明人王悦在《威海赋》就描述说:“盐之所产,于海之洼,潮波既退,男女如麻。区分畦列,刮土爬沙,漉水煎卤,??畈尾睢D??????陀?遥??趁骋祝?视梦扪摹!雹凼?腋栌秸吒?且庥兴?福?缑魅死钏闯荚?谩扒Т逡古?私宰悖?蛟畲夯厥乙延?:迷谌??诠????嫘旄:V行小雹艿氖?枥疵杌娌澈D习堆吻?牟????徽灾葱旁蛞浴叭ズH??铮?蓖?遮ぺぁ3馓锴锊莅祝?旁钛窝糖唷雹莸拇示淅葱稳萁褐菅翁驳目?⒕跋螅恢斐ご焊?浴澳缒缜锷乘??苋芎T钛巍v偈呔?昕啵?陴4??帷雹蘩幢硎龊雍G?虻难卧罘缑病O付琳庑?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6_1.shtml>文学作品,我们仍然可以发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古老的盐业景象。

二、清代的山东盐业

清代保留了明代的盐业制度,只允许专业灶户开滩制盐,其他民户不得染指盐灶,故素有“民不侵灶”之说。官方严格控制盐业生产,但在灶户和滩户(清代又称滩晒者为滩户)的管理上,却比前朝更为放松。尤其是滩户可以自主选择滩地和制盐方法,并可以在划定范围内扩大生产规模,占有某些生产资料。随着清王朝对灶户管理的松弛以及商品经济的冲击,乾隆以后,山东制盐灶户开始发展私有产业。到嘉庆末年,西由盐场私开的盐滩盐池数量已超过官方规划的数倍以上⑦;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富国盐场滩户已“私开野滩七十余副”,道光元年(1821年)时,私开野滩又达“一百余副”,“较去年更甚”⑧。私开的盐滩盐池往往游离于官方控制之外,成为私盐渊薮。然而这个时期,其他行业的人员仍然不能进入制盐领域。直到光绪二十年和二十九年,清朝政府两度驰放盐禁⑨,沿海地区各业居民才得以涌人盐滩灶地,从事盐业开发。

————————

①《李中麓闲居集》卷六《山东盐运司志序》,明刻本。

②《世美堂文钞·苦盐者说》,载《东莱赵氏楹书丛刊》。

③乾隆七年《威海卫志》卷九《艺文》。

④雍正十一年《乐安县志》卷二十《艺文》,《北海晴波》。

⑤《因园集》卷四《再宿胶水客舍》,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⑥《朱太复文集》卷十三《海上秋日漫诗三十首》,明万历刻本。

⑦同治《山东盐法续增备考》卷五《煎晒滩地·西由场灶户私添池地违例开晒奉饬照例改滩》。

⑧同治《山东盐法续增备考》卷五《富国场私开滩池聚众侵害等情一案》。

⑨民国二十五年《牟平县志》卷五《盐业》。

清代山东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员数量要多于明代,据嘉庆《山东盐法志》卷八《场灶·户籍》记载,康熙初年,山东盐场灶丁总数已达2.15万人,超过了明万历末年的数额。清初灶户的产业负担与明代相同,据民国《福山县志稿》卷四《盐法》记载:“各场灶籍户口有丁曰灶丁,每丁征银一钱四分七厘三毫零。又拨给灶户之地曰灶地,供刍薪者曰草荡地,供煎晒者曰滩池地,每亩征银六厘。又盐锅每面征银一钱二分。又有鱼盐课钞(明季设征,以供蕃府,今仍其名)、食盐折价(明时上下官司灶户皆供食盐,其后折价成例),皆征之于灶户。”雍正以后,灶户负担开始减轻。雍正四年(1726年)清查灶地,摊丁入亩,灶丁原有的“丁银”有一半被摊入地亩征收,到乾隆二年(1737年),灶丁的另一半丁银“全摊地亩”①,从此,官方彻底取消了灶丁的人头税,但从这以后,滩池征课提高,“每滩一亩,应征银一钱有奇,二亩为一池,应征银二钱有奇”②。总起来说,取消丁银,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有利于灶户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清朝初年仍然维持山东19场旧制,后来屡加裁并。《清史稿·食货志》记载:“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山东旧有十九场,后裁为八,行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裁高家港、新镇并入王家冈,裁宁海、丰国并入永阜,裁利国并入富国,裁行村并入石河。两年后,又裁官台、固堤。雍正八年(1730年),复设官台,以固堤并入;又裁海沧并入西由。道光十二年(1832年),裁登宁并入西由,裁信阳并入涛雒。山东盐场几经裁并,保留八场,即永利、永阜、王家冈、富国、官台、西由、石河、涛雒。光绪年间,黄河大水冲毁永阜盐场,山东盐场剩有七场。

据《清稗类钞·矿场类·山东产盐区域调查记》资料表明,光绪末年,“山东盐场凡七处,沟滩二百九十七副,井滩一千三百三十一副,大小池一千二百二十六副,斗子五百十一副,产盐总额四万万斤。”清代山东盐业生产最终达到这种程度。

清代盐业最初实行“官督商销”的办法,政府利用盐商的运作而最终实现盐业利润。所谓官督商销,乃指盐商向官府缴课领取盐引后,到指定的地点买盐,再运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官方绝不允许其它形式的自由贩运,也不允许越界行盐。诗家所云:“惟盐限疆域,只许商经营。他人不敢卖,卖者得恶名”③,即指此法。道光以后,改行票盐,实行“招贩行票,在局纳课,买盐领票”的政策,“不论资本多寡,皆可量力运行,去来自便”④,但仍有区域限制。如光绪十七年《沾化县志》卷三《盐政)记载沾化票商行盐区域时就说:“沾化、阳信、海丰、惠民、滨州、商河、高苑、乐陵、德平、陵县十州县,皆向沾化赴坨取盐。部票二千张。”

然而,清代山东的食盐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富商大贾往往指染两淮、长芦盐场,一般不愿意到交通不便、成本较高的山东盐场行盐,故而山东盐场商运效果极差,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无商贩运的尴尬局面。《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五五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已巳条记载说“山东商盐滞销”,乃因“东省商人赀本较微,且上年引地歉收,而行销地方,亦因旱成灾,商盐不能照常售卖,盐滞科缺”。《清宣宗实录》卷三十八道光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记载:“莒州、日照二处,商力积疲,每致歇业。自嘉庆二十二年,派令向行沂水、蒙阴两县票地商人代运昌即刘宝?,认充兼办。上年莒州盐务,又复误运歇业,其日照商伙,亦俱私自散归。……迄今莒州、日照二处,半载有余,无商接办。”《清宣宗实录》卷七十四道光四年十月五日则记载:“山东盐务废弛”,出现“无商行运情形”。为此,清政府曾经在山东盐场反复招商,但效果都不明显。上书又载:“盐政奏称:乐安等十三州县,于八月内始招有新商,距奏销之期,仅止一月,各商赶运期迫,不能依限解缴”。山东盐商不足的事实始终困扰着清朝官员,谁也没有拿出更好的办法。

————————

①嘉庆《山东盐法志》卷八《场灶·户籍》。

②:光绪二十三年《文登县志》卷十三《土产》引《盐法志·场造门》。

③《清诗铎》卷三谢元淮《鹾言二十首》,中华书局1960年圈点本。

④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十四《会同钦差覆奏体察淮北票盐情形折子》。

为了解决商盐滞销的问题,清政府破例允许山东盐场“穷民散卖”,将一部分盐票“给与民贩赴滩陆续买盐”,同时采取“筑包设商”①的形式来加快食盐销售。山东沿海盐场还有“旧制许贫人肩挑易米”②的特殊规定。由于允许民贩散卖,所以山东才会出现“昌潍以东不食官盐”③的现象。

尽管清政府实行食盐专卖制度,但各地食盐走私的行为还是屡禁不绝。《清宣宗实录》卷三十八道光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记载:“莒州、日照等处,与江南海州、赣榆地界毗连,向为私枭出没之处。现在该州县引地,半年之久,无商办运,居民淡食堪虞,私枭即可借此日益充斥。”同书卷七十一道光四年闰七月二十一日记载:“山东武定、沂州二府滨海盐碱,未能归坨,时有枭匪纠众抢滩售卖,为害地方。……至滨州、高苑等县商人,均因误运革退,日久未佥新商,以致私枭阑人,殊与鹾政有碍。”私盐贩卖的增多,构筑了民间销售网络,不但给官引销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也弥补了商盐滞售的某些空缺。地方官府虽然重拳打击食盐走私行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官盐引票的出售仍然没有太大起色。《清宣宗实录》卷九十五道光六年二月一日记载:“盐务积弊已久,近年屡经严缉私枭,官引仍未畅销。如该御史所奏山东盐引,每引浮舂多至三五十斤至百余斤不等”。有清一代,官引销售与私盐贩运始终并存。

有关胶东沿海食盐销售的制度,光绪二十三年《文登县志》卷十三《土产》这样记载:“登属食盐情形,向系灶煎灶晒,民运民销,课归地丁,额设引票,从无积滞。”民国《福山县志稿》卷四《盐法》也记载:“定例有商之地,灶煎商卖,无商之地,灶煎民卖,无票即为私盐。登州盐课摊入大粮,不设商,亦无领票之民,每年皆官为领票。地丁征税完,仍由官缴票价等项,各滩灶产准其自煎自晒,民运民销,并无官价,随贵随贱,民灶两便。惟须各守疆界,不得搀越。仍不准豪民利徒无票行商。”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胶东地区食盐销售的环境相对宽松。

利津盐场盛于昔时。明朝时,利津共有永阜、丰国(在今利津汀河)、宁海(在今垦利县境)三大盐场,康熙十六年(1677年)将三大盐场合并为永阜场,场区东西跨度130里,当时共有滩池446副,其中内潮滩248副,井滩198副。场内设仁、义、礼、智、信五处盐坨,分列大清河两岸。清人刘学渤在《北海赋》中曾以“滩池弥望,星罗棋布,漉沙构白,澄波出素,灿如飞霞,峙如积璐,商市万金,税足国赋”④的语句来形容利津盐业的隆盛景象。道光进士张铨也以“盐滩四百冠山东,棋布星罗广斥中”、“今夕方池成雪海,明朝平地起冰山”的诗篇来描述利津风貌,向人们展示那种“一夜全收大海盐”、“盐坨万点乱山尖”⑤的盐场景观。

咸丰四年(1854年),海潮把利津沿海大部分滩池冲毁,当年仅剩滩池160副。光绪二十年(1894年)黄河改道,永阜场盐滩全部淤没,利津沿海被迫停止盐业生产。此后一段时间,利津盐业处于萧条状态。

沾化沿海一带盐滩密布,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员很多,康熙五年出任沾化知县的孙锡蕃曾指出:“沾化属有利国、丰民、富国、永利四场课司,均系产盐之地。而县境接海,斥卤不毛,故沾人世业,灶七民三。盖地方产盐,人惟以盐为生计;……沾邑刚卤之地,仅以盐为命脉。”⑥从职业构成来讲,沾化灶户占有较大比例。

莱州盐业始终保持正常生产状态,其盐利滋润一方生民。清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八就说:“山左掖县一带滨海之地,斥卤不毛,盐利最厚。”当地人采用滩晒方式制盐,成效十分显著。《乡园忆旧录》卷八又记载说:“平原广阔,周回筑短垣,留缺口以待海潮。潮入,以板闸水,深入垣等。炎天烈日,一日成盐。上面余水,开闸放之。或辟地成畦,于海滨掘

————————

①乾隆五年《莱州府志》卷十三《艺文》,严有禧《上王制论昌邑盐政书》。

②光绪十七年《沾化县志》卷十二《艺文》,孙锡蕃《条陈荒疲请宽积逋议》。

③道光二十五年《胶州志》卷十六《盐法》。

④民国《利津文征》卷五。

⑤光绪九年《利津文征》卷四,《永门竹枝词》咏盐组诗。

⑥光绪十七年《沾化县志》卷十二《艺文》,《条陈荒疲请宽积逋议》。

沟与坑,积水、挹水入畦,土以渗之,风以掠之,日以暴之;积之如陵,望之如雪。然后包以芦席,载以舟车,是名盐滩。拥摊者富与千户侯等。”顾炎武诗“海右称名郡”、“漉海盐千斛”①,黄钺诗“居民自擅鱼盐利”②,都是对莱州盐业的现实吟咏。在诗人笔下,莱州盐场的生活景观中也处处散发着海盐气息,如宋书升《莱州词》这样描写:“黄茅十里晒盐场,矮屋人家坐晚凉。何物渔婆偏解事,鲍鱼风里说秦皇。”③

莱州产盐始终以西由场为标识。雍正九年(1731年)时,西由场盐田达到328亩,海沧场则为62亩。到清末时,西由之盐还以其地产特色而被人称道,《山东产盐区域调查记》这样说:“西由场在掖县西由庄,沟产质轻色白,粒小味淡,井产质重色青,粒大味厚。又有一种粒小味淡色白者,曰莱盐。”④王士禄就说:“莱西由场盐最细白”,他还以“风土看真异”、“场盐玉雪侔”⑤的诗句来赞美西由食盐。

福山、牟平、文登、荣成四县盐场均属登宁场,道光十二年(1832年),登宁场裁归西由场管辖。此后一段时间,登宁盐滩管理十分混乱。

官台场在寿光,王冈场在乐安(今广饶),富国场在昌邑,构成渤海南岸的连片盐场。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后,官台盐场发展速度才开始加快,当时山东最大的盐场永阜场被黄河水冲毁,复滩无望,官台与王家冈两场之盐顿时供不应求。经运使丰伸泰提议,山东巡抚李秉衡题准,在官台与王家冈两个盐场大量辟滩。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官台场开辟新滩已达348副,年产量达1.7万吨。这时,官台场逐渐成为山东第一大盐场。

涛雒场位于日照沿海,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山东巡抚会同巡盐御史到涛雒场勘察盐田面积,经核实,全场共有灶地26355亩,草荡地31760亩。道光十二年(1832年),裁信阳场并入涛雒,涛雒滩场更为广阔。

石河场设在胶州,康熙时将行村场并入石河场,胶州、即墨、莱阳、海阳之滩场均归其统辖,其滩地横跨二州,产业规模相当可观。据道光二十五年《胶州志》卷十六《盐法》记载:“石河场坐落胶州,距城二里,……胶州滩场十一副,盐锅四十三面;即墨县滩场十五副,草荡四处,盐锅九十三面;莱阳滩场二副,草荡四处,盐锅二十一面,海阳县滩场十二副,草荡二十四处,盐锅五十四面。”可见道光年间,石河场仍然采用晒盐和煎盐两种方式从事盐业生产。上书又记载了石河场的一些具体情况:全场共有灶丁688丁,配运额票10133张,每岁应配盐2279925斤。赵执信《因园集》卷四《再宿胶水客舍》所云:“斥田秋草白,古灶盐烟青”,描写的也正是石河场的景观。

清朝时,山东不少盐场还在使用煎盐方法制盐,康熙年间,晒盐工艺广为推行。与煎盐相比,晒盐生产的成本低,产量大而省工时,故而此法逐渐传遍山东沿海盐场。如乾隆二十三年《掖县志》卷八《拾遗》引《坚瓠集》云:“掖旧止煎煮盐锅,不足办税,因摊入地亩。康熙四十年,西山唐玉之倡为晒滩,一摊岁可得数千斤。初只二摊,今则沿海皆是。暮春初夏,堆累如山,视熬煮者工简利倍。”从煎晒转换情况来看,日照、莱州在康熙时改煎为晒,昌邑、寿光、沾化在雍正时改煎为晒。文登最晚,在道光时期才改煎为晒。光绪二十三年《文登县志》卷十三《土产》记载:“文登既隶西由场,……遂各弃起锈敝之锅,垦海滨晒盐之池。”

然而有清一代,煎盐劳作方式仍然散见于一些盐场灶地。民国25年《牟平县志》卷五《盐业》记载说:“山东古为煎盐一种,明之中叶,已有晒法,清嘉庆时,煎晒兼用者,尚有数场,嘉庆以后,煎锅渐废。”由于煎盐之法流传时间特别长,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难以当即取消,况且开滩晒盐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大成本,并非所有灶户皆能一步到位,所以在晒盐法普及之后,传统的煎盐工艺依然保留下来。在阴雨季节,滩晒无法进行,很多灶户继续煎盐。如光绪二十三年《文登县志》卷十三《土产》记载:“西由场旧制:晴晒雨煎。”尤其是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制盐。如王培荀《乡园忆旧

————————

①《顾亭林诗集》卷三《莱州》,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

②《壹斋集》诗集卷二十五《莱州道中》,光绪七年许氏重刊本。

③《晚晴?诗汇》卷一七八,退耕堂1929年版。

④《清稗类钞·矿场类》,中华书局1984年标点本。

⑤《国朝山左诗钞》卷十三《忆莱子杂诗》并序,乾隆二十三年雅雨堂刻本。

录》卷八记述说:“诸城一带则煮海为盐,味苦不如晒者。”而日照信阳盐场,到民国初年,仍有人使用盐锅煎卤,年产量还达5000余担。

在清代山东盐业生产中,煎盐与晒盐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生产工艺。道光二十五年《胶州志》卷十六《盐法》曾详细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

东海取盐之法二,负海近者晒以池,厥形颗,厥品中,是谓?盐;其远而不宜池者,利用煎,煎以盘,厥形散,厥品上,是谓末盐。煎盐之法,临海置滩,潮汐时至弥漫四走,既退而碱留,则渗灰于上而吸其液,别于滩外阜处叠土逾尺,隆起于地而为牢,缭以细垣,视牢有半,厥形正方,穴其一面以为溜,下承以坎,聚灰牢中,淋以海水而为卤。厥民蓬跣,卤蚀肤剥,四时皴坼,常如严腊。卤成而试之,投以石莲,沈而下者淡,浮而横侧者半淡,淡则煎费菹薪,故必俟浮而立于卤面乃注盘而煎之。周盘四周,护以织苇,固以蜃泥,自子至亥为一伏水,可煎六盘,盘凡百斤,足充二引有奇。诘旦出牢申灰,更晒之,夙卤未销,得新益壮,映日浮花,散若轻雪。复纳诸牢,渍卤尤壮,故蓄灰之法以久而良,旱则燥盐沈不起,潦则水淫盐解易散。煎虽人事,亦非雨??必杩擞泄Α

清代山东滩晒制盐工艺不断改进,滩晒产量明显提高,每副盐滩池可晒盐1250—1350公斤。董锦章《土山记盐补》曾就西由场的滩晒工艺与盐产品做了简要说明,有云:

掖西由场外,其晒盐者曰土山云。历代皆煮盐,国初始有晒者。有池有井。池,晒之所;井则蓄水以备汲入池者也。晒必别水,宜听以耳,揣以目,或判指于水,消息微茫,非尽人可能。后乃易以莲子,湖莲上,盆莲次之,以性善沉,遇卤屹立也。择数枚取试水。水有淡有咸,淡者轻,咸者重,未晒软,晒?t老。老,出盐易而速;软,难而迟。过则竭,适中善。首夏风雨以时,戽水入池,一夜卤渐结。若大雨,池溢,投以莲子,判若泾渭。淡水净澈,俟莲子呈露,水乃可用,日试之,悉差数。三四日水渐老,加意调剂,操纵惟命。滩有蓄卤所,曰卤囤,三分其池为之,欲调水取诸此,当南风煦煦,午曦薰蒸,水上小波突起,下必有盐花,旋生旋灭,而盐告成。善者曰:盐沙坚而咸,大如鸡卵,色微青,此上品;次亦凝,较黑,味在咸淡之间;又次曰角盐,如面、如玉屑。合之刑肖*[鹿+瓦]皎同霜雪,淡而易败,斯下矣。

滩晒制盐,制卤环节十分重要。清朝时,盐民们使用了多种制卤方式。在莱州、昌邑一带,或掘井晒盐,或纳潮晒盐,二者取卤方式不同,但晒盐工艺无异。盐区海潮濒繁涨落,滞留海水,蒸发浓缩,渗入地下,日久,卤水储量增大,盐民则在近海滩地掘井取卤,甚为便利。纳潮制卤则须整地开沟,引纳潮水,卤水饱和后方能灌池结晶。山东盐民根据不同的滩地条件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制卤晒盐,其聪明才智尽显无余。

盐官观潮景区篇2

一、会议前期准备工作:

1.发放会议通知(由中广协会发,本台参与)。

2.邀请领导:

①总局、协会:张振华、黄勇、王敬松、张聪、赵德全、陈富清;

②省市领导:省局胡瑞庭、省广电学会梁雄;嘉兴总台张林江;

③海宁市领导:张炜芬、颜伟光、朱飞等;

④天通公司高层领导1人。

3.与会代表回执接收登记统计(确定代表抵达航班、车次、性别、联系电话等并打印成册)。

4.酒店订房、会议室预订、餐饮预订、联系旅行社、代表接送及参观考察车辆、联系落实摄影师、会议纪念品采购、资料打印装袋、会场播放光盘准备、与参观考察地联系落实等。(合影烫金:“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代表合影/海宁2005年12月27日)

5.会场主席台背景等布置:

①会标电脑喷绘内容:

“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海宁市广播电视台

协办单位: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背景底纹图案:海宁潮)

②主席台就坐人员座牌:

27日上午会议:张振华、黄勇、王敬松、张聪、赵德全、陈富清、胡瑞庭、梁雄、张林江、张炜芬、颜伟光、朱飞、贾伟林、潘广通(共14人);

27日下午会议:赵德全、陈富清、张聪、发言席。

6.代表证制作:

内容:“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代表证。

背景图案:海宁潮

7.纪念品、资料:

①纪念品:高级手包一只、台庆系列丛书一套(作品集、论文集、征文集、画册)、专题片光盘一张、纪念邮票一套;

②资料:会议日程、议程表、代表证、纪念册一本、签字笔一枝(塑料袋装)、本次活动获奖征文集;

③资料袋:统一使用台庆专用袋。

8.获奖证书及奖金准备与发放(由中广协会落实、本台配合),颁奖现场需音乐。

9.会务费框算:

①住宿费:双人标准间428元/天,计214×4=856元;

②餐费:正餐100元/次×4+自助50/次×3=550元;

③旅游:盐官门票50元+乌镇门票60元+大客车费用40元(按2辆大客车基本满座计算)+导游、保险费7元=157元;

④晚会门票680元;

⑤纪念品360元;

五项合计约需2600元,实收会议代表会务费1800元/人。

二、会议期间服务工作:

1.接机:根据与会代表人数和到达航班情况,安排工作人员在机场等候。配备足够的车辆,做到接站不脱人,及时将代表送抵饭店。

2.报到:安排工作人员4人。分别负责:登记,会务费收取,开具发票,发放房卡,纪念品、资料发放。

3.返程票务预订:设置会务房,主动询问代表返程票预定,联系票务公司落实。

4.发放合影照片及会议通讯录。

5.做好叫早、提醒、引导工作,做好联系陪同就餐、参观、游览等服务(及时预定好游览点的就餐工作等)

6.做好会议善后工作:安排好车辆送客至机场、车站,费用结算、归还借用物品等。

三、工作人员分工及职责

为确保“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成功举办,特成立专门的会务接待组,具体负责落实各项会务承办工作。

组长:徐盛

副组长:汤建华、方旭明

成员:殷伟琪、吴明霞、石月平

四、工作要求:

在这次会务工作中,要当好东道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配合协调,一丝不苟地做好各项接待服务工作,让各级领导和各地广电同行感受到海宁广电人文明好客、办事高效、作风严谨的良好精神风貌,给各位代表的海宁之行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附件一:“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日程安排

附件二:“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议程

海宁市广播电视台

二00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

征文颁奖暨研讨会日程安排

12月26日

报到(杭州肖山机场全天接站),报到、食宿、会议地点:海洲大饭店。

12月27日

上午:8∶30开幕式及颁奖会(二楼海韵厅)

中餐:11∶30自助餐(一楼西餐厅)

下午:14∶00学术研讨会(二楼海韵厅)

晚餐:17∶30欢迎宴会(二楼聚潮厅)

12月28日

上午:8∶40饭店门前准时发车,赴天通公司、盐官广电站参观

中餐:11∶30盐官景区

下午:游览千年古城——海宁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陈阁老宅、王国维故居、观潮公园(当日无潮汛)

晚餐:17∶30台庆宴会(二楼聚潮厅)

晚上:19∶30参加《和你相随—宏达·海宁广电之夜》大型文

艺晚会

12月29日

上午8∶40饭店门前准时发车,赴江南古镇——桐乡乌镇游览

中餐:11∶30乌镇景区

下午返国内最大的皮革集散中心——海宁中国皮革城自由活动

晚餐:17∶30海洲大饭店自助(一楼西餐厅)

12月30日

早餐(一楼西餐厅)后返程(送至机场、车站)

“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

征文颁奖暨研讨会议程

(12月27日)

上午(8∶30)开幕式

主持:赵德全(中广协会秘书长助理兼学术部主任)

议程:1、主持人介绍领导和来宾

2、中共海宁市委副书记张炜芬致欢迎词

3、省局领导讲话

4、嘉兴台领导讲话

5、海宁广播电视台台长贾伟林致辞

6、中广协会学术部副主任陈富清宣布“海宁潮·天通杯”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评选结果

7、颁奖(颁奖领导含天通公司)

8、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9、中广协会副会长张振华作报告

下午(2∶00)学术研讨会

主持:陈富清(中广协会学术部副主任、博士)

议程:1、观看介绍海宁的专题片和海宁台台庆专题片

2、中广协会副秘书长张聪作报告

3、省广电局副局长胡瑞庭作报告

4、专家学者和征文作者发言

盐官观潮景区篇3

盐丁村位于儋州市洋浦半岛北侧的一个海湾内,此地犹如北部湾在海南岛西北角撕裂的一个缺口,盐丁古盐田就在海湾深处,洋浦古盐田则位于半岛南部约15公里的另一个海湾内(图版一、二)。

盐丁村所在地理位置较偏。我们的车经过峨曼镇,便进入到一片低矮的丘陵,沿途两侧覆盖着林木和高大的海杉。接近盐丁村,路两侧显现出零星的盐田。进入村庄范围,海滩一侧的大片盐田便映入我们的眼帘。车子沿海岸行驶至最北面的另一村口处停下来。这里的道路两侧也都是盐田,右侧海岸地势低洼,原有的一大片盐田已被废弃,有些地方已长出红树苗,一片凋敝景象。左侧大片盐田保存尚好。这里的制设施和工艺流程与洋浦盐田基本相同。从平面可分辨出一组一组的盐田,布局有些杂乱,但又颇有规律。盐田一般包括有盐地、过滤池(沙漏)、卤水池、盐井、蓄海水池、引导渠、盐槽、工棚、古盐铺等设施。这里每块盐田都包括有吸附海水制作盐泥的盐地(晒沙)。盐地中央地势略高处的下方是淋滤浓缩卤水设施,包括铺垫茅草的淋滤架和过滤池(沙漏),用来收沙过滤盐泥。架子下即存储浓缩卤水的池子。这种设施在盐地内有一或两个,数量据盐田大小而定。眼下还不到生产季节,过滤架还被泥土覆盖,旁边出露有用黑色火山玄武岩搭建的蓄卤池口(图版三)。

晒盐设施分两种.一种是在盐田周边放置砚台状的石盐槽,与洋浦盐田所见相同。另一种是将黑色火山岩雕凿成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条石,再将其平铺为晒盐的浅池,面积不大,一般仅几平方米,条石之间用石灰勾缝以防渗漏(图版四)。其他设施还有存放浓缩卤水的釉陶大缸、水瓢、木耙等杂器。在盐田之间有长长的沟渠,是引入海水的公共设施,两侧用黑色的火山岩构筑(图版五)。与洋浦盐田相比,此地用条石砌筑的晒盐浅池非常普遍,石盐槽的个体也普遍大,引水沟渠规模也更大。可见其生产规模和盐产量都远甚于洋浦盐田。

盐丁村外的大片盐田内多为条石平铺的晒盐浅池。地势高处有用火山岩搭建的工棚或库房,单间或连间,面积仅几平方米,用来存放制盐工具或仓储食盐,也是盐工临时休息之处(图六)。在村口路旁的盐田边上有座石龛,其内摆放盐神雕像(图七),这也是我们此次海南之行所见到的唯一一处与祭祀盐神有关的遗存,是研究当地海盐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村外的一个小岛上还有一大片盐田。在通向盐田的高地上建有成排的储藏食盐的库房。进入小岛要经过“盐丁之路”。这条通道用整块的黑色火山岩搭建而成,路两侧为浓密的红树林。涨潮时,此路被淹没到水下,落潮时才显露出来(图版八)。进入小岛便进入了当地这块最大的盐田(图版九)。

在“盐丁之路”的入口处我们偶然发现一块矗立的岩石,上面雕刻一幅面目狰狞的神像,石前插立白幡,并泼洒石灰水(图版一)。对此雕像的内涵还不了解,但猜测应与制盐及盐道的设置有些关联,这个发现也为研究当地的制盐民俗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据村民介绍,当地生产的食盐通过“盐丁之路”运往海湾口的码头,再从那里向外销售。我们在北面的海湾看到一个码头,可见两道长长的堤坝笔直地插入大海,北堤的尽头海中还有一座石塔,距岸边约三、四百米。张馆长介绍说,传说此塔建于宋代,是为来往贩盐的船只导航的(图版一一)。可见,盐丁村所产之盐不但供应岛内,也部分外销。

盐丁村的居民以捕鱼、制盐为生,后者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作占比重更大,这从“盐丁”村名便不难看出。我们在村口小学校院子里看到一座新近落成的“李氏宗祠”,两侧廊柱悬挂的盈联表明当地村民来自遥远的大西北,即今天的陕西宝鸡地区(1)。这个民族迁徙过程倒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学课题。

盐丁村内的民居几乎为清一色的黑色火山岩建筑。村内还保留一批晚清至民国的古建。我们参观的一座院落大门上有匾额,书写有“外翰第”三个大字。院内正房的大梁上刻有“建于民国六年”字样。整座建筑做工相当精细,保存完整(图版一二)。此类属于官宦或富商的房屋结构和布局都显示出浓郁的地域风格。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历史上在海南岛西北沿海的海湾内曾广布盐田(2),并普遍采用火山岩槽晒盐的工艺。古人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区域制盐,一来是这里的表土下广泛分布着火山玄武岩,地表土壤贫瘠,不宜农业。反之,海湾内的气候条件和潮汐等水文环境却很适合制盐。加之地下蕴藏丰富火山玄武岩也为当地的海盐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也因此创造出了独具海南特色、且非常科学有效的海盐制作技术。

通过考察,我们对儋州地区的传统制盐业有了初步了解。特别是盐丁村古盐田的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在海南可谓无出其右者,而“盐丁村”一名也在暗示,历史上此地的盐产业很有可能是在官府控制之下、具有官营性质的产业。盐丁村古盐田的发现不仅对洋浦古盐田是有益的补充,也为海南的盐业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虑到盐丁村更多地保留了古盐田的原始风貌,原生态的味道更为浓郁。特别是此地环境优美、景观独特,污染程度小,诺大的古盐田与浓密的红树林、蔚蓝的大海交相辉映,加之独具风味的民居建筑、古港湾、古灯塔等历史遗迹,真可谓海南岛一处绝佳的、具有活态意义的重要文化遗产,除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外,在旅游开发方面也颇富潜力。目前,尽管对盐田出现的年代尚不清楚,但据此地用条石平铺晒盐池较普遍这一现象看,是否稍晚于洋浦盐田,但也不排除同时的可能。考虑到盐丁村古盐田的规模,肯定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形成的,即便稍晚一些,也不失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当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对盐丁村古盐田造成了某些破坏。如北部海湾正在修建的公路就将一座完整的盐田切割,大量盐田被叠压毁坏(见图版五)。再有,当地政府在盐业公司的打压下已禁止村民制盐。这个措施也将严重干扰并加速衰败澹州的传统制盐业。总之,对这座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014年1月29日定稿于海南文昌

注释:

(1) 此盈联为“陇地钟灵秀泽绵长孙孝祖,西岐毓秀人才辈出后光前”。

盐官观潮景区篇4

2008年5月1日,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大桥北起浙江嘉兴市海盐郑家埭,南到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长度相当于21座武汉长江大桥。大桥的南北航道桥索塔分别高达202米和187米,混凝土用量达到了245万立方米,相当于8个国家大剧院;用钢量达到82万吨,相当于7个鸟巢。

杭州湾跨海大桥共有628个桥墩,是中国桥墩最多的桥梁。最大的大桥箱梁长70米,单个重量2200吨,相当于整整一列满载的火车,如此巨大的箱梁共有540个;而重1430吨、长50米的预制混凝土箱梁有404个。为了运送这些箱梁,大桥建设者不仅搭建了一条740多米的纵移轨道,和一条170多米长的出海栈桥,而且还打造出了被誉为“千足虫”的运梁机,及载重分别为2500吨和3000吨的吊船,顺利完成了世界上罕见的高难度箱梁架设。

杭州湾跨海大桥共用了5164根钢管桩,每根钢管桩的长度从70米至89米不等;其中最长的竖起来有30层楼高,管内可以走人;还用了72米到125米不等的3400根钻孔灌注。采用斜拉索桥设计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密集的钢索使大桥完全可以抵挡12级以上的台风。为了防止混凝土开裂和钢筋生锈,大桥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防腐专利技术,打入海底的超长钢管桩可确保100年不腐锈。至今,大桥已经受了19次台风、天文大潮、浅层沼气等恶劣条件的严峻考验。

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为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为3000吨。除南、北航道桥外,其余引桥采用30~80米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确保大桥的建造不影响海上运输。

造桥之难

杭州湾与南美的亚马孙河口、印度的恒河河口并称世界三大强潮海湾。杭州湾大桥施工海域最大流速5.5米/秒,最大潮差达7.6米,比两层楼还高;当地民谚“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说的就是这潮水。杭州湾的自然条件从天上到海底都很恶劣;喇叭口晚上有特定的小气候,天气预报根本测不出来,夏季台风、冬季强冷空气都是家常便饭。平时风大浪急,水流速度平均每秒5米,而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海上施工船,只能抵御每秒3米的水流速度。

沼气是杭州湾大桥的另一施工大敌。在离杭州湾大桥南岸约9公里的地方,海底有不规则的沼气,往往向下挖50多米就遇上沼气,有时沼气从海底燃烧着冲出海面高达二三十米。这些沼气没有开发价值,却严重影响大桥施工。此外,杭州湾风大雾大,一年有效施工时间大约只有120~150天,最多不超过180天。

住在大桥南岸的慈溪人一直担心杭州湾南翼的怪潮怪风,每年春秋季节,海面上的大浪和龙卷风常常让当地渔民担惊受怕。而专家们最担心的也是龙卷风;前年,慈溪曾经发生过一次龙卷风,岸边的房屋都被卷走。人类至今没有摸到龙卷风发生的准确规律;专家说,龙卷风对大桥不会产生影响,但有可能成为今后过往大桥的司机们最担心的自然灾害。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整个大桥施工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质量等级事故,和重伤及重伤以上的安全事故。

长桥卧波

为什么杭州湾大桥不是笔直的,而是“S”形的?据专家介绍,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的是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设计理念;集交通、观光于一体,并兼顾杭州湾水文环境特点。大桥平面中心线呈“S”形曲线,既保证大桥各段的桥轴线尽量与涨潮和落潮的主流垂直,减少建桥对水流的影响,又便于过往船舶安全、顺利地通过。

专家指出,杭州湾大桥的“S”形桥型不仅是为了追求漂亮,而且是为了符合建造高速公路的基本要求――直段不能太长;否则,容易让司机产生视觉疲劳,发生意外事故。而优美、活泼的桥型能让司机和乘客在行车和坐车时产生愉悦心理,有助于消除行车疲劳。

杭州湾大桥的建设者在离南岸14公里处的一个本来就有沉积的淤滩上,建造了一个像东海石油平台一样的海中平台。施工期间,它作为海上作业人员生活基地,和海上救援、测量、通信、海事监控平台。大桥完全建成后,这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海中平台将成为集救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大桥观景点。

无碍钱江潮

杭州湾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正桥长32.7公里。如此长的大桥,会阻碍天下闻名的钱江潮吗?为此,浙江省水利水电河口研究设计院,根据最新的水文资料和海底地形图,完成了一个完全按照杭州湾海床实际而建造的巨大模型。模型的上边界是上海市金山卫,下边界是浙江省萧山的老盐仓。与普通模型不同的是,在这个大模型中实实在在地建起了长长的杭州湾公路大桥。

利用这个巨大的模型,科研人员可以直观地看到大桥对潮水的影响,看到钱江潮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个大桥模型中,钱江潮还是在高阳山一带起潮,在八堡、新仓一带成为壮观的“交叉潮”,在盐官形成整齐的“一线潮”,在老盐仓出现“回头潮”……

经过9个多月的专题研究,在科学测量和仔细计算后,专家得出结论:钱江潮是在高阳山一带起潮,离大桥上游尚有30多公里,根本不受大桥影响。具体地说,在建桥前,盐官的潮头高度在2米至2.5米之间;建桥后,盐官的潮头高度的降低不会超过2厘米,肉眼完全看不出来。因此,大桥的建造对钱江潮基本没有影响。

出于大桥安全性的考虑,杭州湾大桥专门为钱江潮及过往海轮留下了南北两个大通道。这两个通道分别宽448米和318米,通道的桥下净空很高,北通道可通过35000吨海轮,南通道可通过3000吨以下海轮;因此,让钱塘潮顺利通过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科学决策

杭州湾并不是很宽,为什么不能建个海底隧道呢?据专家介绍,在决定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前,确实有过这样的设想。因为海底隧道完全不受大风、暴雨、大雪、大雾和严重冰冻等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能全天候通车。不过最后因为建设资金和工期等问题,建海底隧道的方案被否决了。

建水下隧道有两种方法:沉管法和盾构法。杭州湾涌潮强、风浪多、海水挟沙量大;如此恶劣的海床水文条件,使沉管法难以实施;而用盾构法建如此长的隧道,建设工期很长,资金需求量更大。

此外,专家们还考虑过“桥隧结合”的方案。但是,这需要在杭州湾海床中建造规模巨大的人工岛,花费的资金将更加巨大,建设工期将更长。经过反复比较,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后,考虑到杭州湾海床辽阔,通航净空要求不高,两岸拆迁工程不多,经过桥面拉坡后,两岸的引桥又不会很长等情况,无论是技术上还是造价比选上,建造桥梁的方案有着明显的优势。

效益巨大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使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余公里。预计到2009年就可以因此节约8.3万吨汽油,减排1.3万吨废气;到2015年可节约25万吨汽油,减排5万吨废气。在通车后的十年内,浙南地区运输成本将减少400亿元到500亿元,同时节省时间成本100亿元;交通事故也将因此大为减少。

盐官观潮景区篇5

淮剧,发端于盐城建湖民间的香火戏和门叹调(曾流行于苏北城乡沿门卖唱的曲调形态),广泛流传于里下河地区苏北和安徽等地,自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与徽班合演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戏剧门类。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积累了一大批经典剧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著名剧作家阿英、邱东平积极参与淮剧创作创新,鼓舞抗日军民勇敢杀敌,宣传民主政权政策。新时期以来,在上海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等专业院团的推动下,一大批优秀作品获得世界戏剧节和各类部级奖项,梁伟平等青年演员先后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

淮剧在盐阜地区拥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近些年来由于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移,其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2008年6月,淮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盐城市政府对淮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空前重视:在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立“漂舟戏苑”,重现水乡凭船听戏的人文景观;拨出专款安排专业演员星期假日专场户外演出经典剧目,供戏迷免费观看;出台激励政策恢复停办多年的戏校淮剧班,为淮剧的发展培养人才;投资2000万元,建设庭院式淮剧博物馆等。

在政府弘扬淮剧、传承淮剧的方针指导下,2009年初,盐城电视台第3频道与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盐城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合作,整合专业院团的淮剧名家资源、“漂舟戏苑”业已聚合的观众资源和舞台资源,在每周日晚间20:35~21:15联手推出《唱响淮剧》大型电视戏剧综艺节目。与以往单纯的戏剧欣赏不同,《唱响淮剧》将重心锁定在大众戏迷身上,设计组建电视淮迷会、戏迷登台竞唱、观众趣味竞答、专家现场点评示范、网络互动投票等环节,力求让传统的淮剧形式活跃起来,让戏迷快乐起来,让更多的观众加入到快乐淮剧的活动中来。传统淮剧借助现代传媒的传播,社会影响快速扩大,节目播出近半年,收视率持续攀升,“走进淮剧,唱响淮剧”已经成为盐城淮戏迷的品牌口号。2009年8月,开播仅八个月的《唱响淮剧》节目获得第25届江苏省电视文艺“金凤凰奖”。

诸类别媒体中,电视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舆论传播平台和公众娱乐媒介,其节目本体也日益成长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文明传承、舆论引导、大众娱乐的社会功用。在社会潮流急剧变革时期,对自身角色定位和媒体责任的自省,是电视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

(一)城市文化的提炼者:概括和升华地方本土文化的独特内涵

事物兴衰更替的规律注定传统戏剧必然要经过一个涅重生的过程,当年似乎是现代城市的发展将传统戏剧推向边缘,但今天恰恰又是城市化的推进给传统文化的发展营造出巨大的空间。文化工作者俯视1.5万平方公里的盐阜大地,开始了拣拾、搜集、概括工作,淮剧文化和新四军文化、海盐文化、湿地文化一起,构成了黄海之滨这座新兴城市的文化系统。现在,盐镇水街漂舟戏苑、内港湖畔淮剧博物馆、《唱响淮剧》电视栏目已经成为政府肯定、市民认同的淮剧文化的三大载体。

为了更好地提升传统淮剧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品位,2009年10月,《唱响淮剧》栏目策划举办了2009中国(盐城)淮剧大典。活动响亮地打出了“弘扬中华淮剧艺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旗号,上海、盐城、淮安、泰州、扬州等淮剧主要流行区所有专业院团热情参与,团长亲自带队,编剧、导演、舞美、作曲、演员等行当200多人回到了淮剧的老家。作为大典的压轴大戏,淮剧大典・群英演唱会邀请了苏沪13家专业院团的30多位淮剧表演艺术家登台表演。整台节目通过电视专题片的播放,以 “淮韵记忆”、“群英荟萃”、“春色满园”、“梅花吐艳”、“继往开来”五大章节结构全篇,在恢弘的气势和凝重的情怀中,带领观众一起走进淮剧,重温200年的淮剧历史,抚摸100年的淮剧发展,分享60年的淮剧辉煌。配合淮剧大典的举办,前期组织了“观众最喜爱的淮剧唱段”展播和“观众最喜爱的淮剧演员”评选活动,激发起观众强烈的参与热情。大典还专门谱写了主题淮歌并制作成电视宣传片反复播放,“淮剧是江淮的风,淮剧是平原的水。淮剧早已化作独特的文化因子,流淌在你我的血脉里……”淮剧大典的举办不仅在淮剧界产生强烈反响,被公认为淮剧历史上具有时代巅峰意义的空前盛事,在社会上也引起强烈震动,极大地强化了盐城市民对本土淮剧文化的心理认同和精神呼应。晚会举办期间,一票难求,甚至被爆炒到两千元一张;电视实况播出时,收视率强势攀升。著名剧作家、“田汉文学奖”和“曹禺文学奖”获得者陈明在评价淮剧大典时动情地说:“淮剧大典为我们淮剧找回了久违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向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展示了精神的源头,告诉他们自己的根!”

(二)主流价值的引领者:倡导和树立现代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趋向

综观所有的戏曲,都是从民间小调开始,经过艺人的整理编撰和创作创新形成曲谱体系,与文学的结合又产生了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的戏剧,从而登上艺术的殿堂。由于深深植根于民间,戏曲是具有广泛而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在倡导主流意识、推进民主政治、树立核心价值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戏曲创作和演出市场的不对称却遏制了戏曲艺术社会功能的发扬。

基于对淮剧现状的全面考量,《唱响淮剧》栏目主创者的节目理念发生了变化,从当初单纯的感官娱乐提供者向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转变,力图通过节目品牌的引领来提升淮剧艺术的舆论导向作用。除了淮剧大典以外,下半年,栏目还组织了“建国60周年现代淮剧展播”,集中播出了《秋天的思念》、《张云泉》、《诺言》、《华蓥山传奇》、《太阳花》等十部现代题材大戏;紧扣社会热点,针对农民外出打工引起的夫妻两地分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跟盐城市淮剧团联手创作舞台版折子戏和电视版的系列短剧,邀请专业演员与当地的戏迷共同演出;策划或参与阜宁、滨海等县级剧团的文化下乡工作,对节目内容、舞台舞美、灯光音响等进行全面提升,通过电视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播出,以及当地文化和特色的植入,释放出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三)文明传承的推动者:科技手段支撑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弘扬

传统戏曲的本质属于民间群众性文化,政府主导之下的保护绝不只是存续于博物馆的展柜和史料中,也不能只是某一特定人群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而应该在整个社会层面形成文化自觉和认同,并将这种自觉和认同融入现实生活,这样的保护传承才是有意义的。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光靠政府和剧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出现能够推动社会强势认知的第三股力量。电视作为声像兼备的现代大众传播工具,无疑是最优秀的“第三只手”。

《唱响淮剧》栏目创办之初就综合运用了网络海选、戏迷竞唱、短信投票、名家点评、电视摄录等当前流行的电视综艺手段,令人耳目一新,引起戏迷和观众的热情追捧。更有意思的是,节目通过“盐城网”和“付丹淮剧之家”网上俱乐部播出后,引来上海、南京、太原、洛阳等各地戏迷200多人,4月19日相约盐城水街“漂舟戏苑”,与盐城票友一起参加节目录制,年过八旬高龄的上海人民淮剧团著名导演顾少春、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武筱凤观摩助阵,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派创始人陈德林和黄素萍夫妇、国家戏剧梅花奖得主陈澄、世界戏剧节剧目创新奖获得者曹阳欣然担任嘉宾评委并登台献艺。10月下旬淮剧群英演唱会的现场更是将电视手段用到了极至,地点选在盐城最高档的盐都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80平米LED大屏首次启用,8讯道电视直播车、摇臂、轨道等全部上马,全电脑控制的灯光音响,为传统淮剧打造了一个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舞台空间。其实,盐城淮剧与电视的深度联姻早有成功先例。2007年,盐都区电视台将盐城淮剧团创作的《鸡毛蒜皮》、《是是非非》、《十品村官》等三部舞台剧,冠以“十品村官”改拍成12集戏曲电视剧搬上银屏。因为该剧紧扣了新农村建设的主题,以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戏曲语言、清新的喜剧风格,歌颂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激活了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火热生活,因而被中央电视台安排在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播出。实践证明,电视媒体的介入,对于丰富戏剧表现手段、扩大舞台表现空间、畅通传播渠道、优化戏曲存续方式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进而促进了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在国际化融合的浪潮中,中国传媒业的开放更多体现在手法和形态层面,这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更迭上得到完美的印证。打开电视,人们能看到的主要综艺样式,一是表征主流意识形态的综艺晚会,如国庆60周年文艺晚会、3・15文艺晚会、阿里郎中秋文艺晚会等,大多在大型演播厅拍摄,节目流程和文艺体裁比较规整;二是取向于精英文化的综艺活动或节目,如《欢乐中国行》、《乡村大世界》、《激情广场》等,户外大场面的歌会,明星荟萃,大腕云集。这两类节目有显著的中国土著特点。第三种是体现大众草根文化的游戏娱乐型综艺节目,如《超级女声》、《我爱记歌词》、《挑战麦克风》等流行的“超级”、“非常”、“我爱”系列,大众参与门槛低,表现手法日趋多元化。这类节目更多体现了中国电视开放、吸纳和融合的成果,是电视常态节目的主流。具体到地方电视媒体,以上三类综艺形态中,出于招商引资、行业推广、主题宣传等目的,前两类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但这只能纳入大型电视活动范畴,其本身并不具备常态节目的特征,而对于第三种类型,却有做一把的冲动,然而简单的克隆模仿,并不能有效解决自身在明星资源、技术装备、资金实力和创意操作上的先天缺陷,往往是东施效颦,收视状况堪忧。

《唱响淮剧》以低迷的地方戏曲为表现主体,跟当前充斥荧屏的时尚文艺形成强烈反差,然而在当地电视收视率竞争中异军突起并成为常态,栏目产生的强势“淮剧效应”,远远超出主创人员当初的想象。两相悖逆之间给地方台电视文艺的走向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

一是本土化定位。在激烈的传媒业竞争中,特色化已经成为各电视频道突围图胜的共识和法宝。对于地方城市电视而言,这种特色化更多体现在本土化上,盐城电视确立 “本土化定位,差异化竞争,品牌化发展,打造区域强势媒体”的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本土品牌的培育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落实到具体的文艺频道,本土文化的提炼与表达也正契合盐城城市化对其人文内涵和文化讲述的内在诉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唱响淮剧》只是盐城电视文艺的第一步,广袤的江淮大地将为电视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竭的素材。

二是娱乐化操作。在电视理论层面,电视综艺的“艺”已经不再是“文艺”和“艺术”的简称,而扩张为组成整台节目的各类元素,如益智、竞技、体验、游戏等手段,其传播效果不仅包括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升华心灵,还扩展为由参与互动所带来的娱乐感受。《唱响淮剧》在操作手法上,充分吸纳了当今流行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成果,的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是内涵化提升。对节目内涵的要求不仅在于电视的媒体责任,也在于受众的审美需求。经历过2005年后的全民娱乐狂热,进入2008年,年初冰冻、汶川“震”动、奥运激动……中国大众在经历了大悲大喜的感动后,对生命与社会的思索和感悟尤为深切,大众审美的潜在要求随之改变,加之国家广电总局的监管,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进入一个内涵提升期。以中华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天天向上》以“重温儿时记忆,激发青春斗志”为主旨的《牛气逼人》以父子亲情体验和品格锤炼为核心的《好汉一个半》等等,格调和内涵有了质的进步,综艺节目拥有了内在精神的品质。反观地方台的综艺娱乐类节目,除了在形态上的模仿和感官娱乐以外,在内涵打造上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四是市场化运营。电视综艺娱乐不同于新闻和专题类节目,投入大,如果没有正常的市场回报,一般的地方台是难以维系的,所以必须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市场机制。就《唱响淮剧》节目的发展,栏目组已经与“淮研会”和各专业剧团达成初步共识,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栏目品牌引领和带动淮剧产业做大做强。主要意向是:组建唱响淮剧电视协作联盟,整合各专业剧团旗下的优质演艺资源,组织主题巡演和商业性演出;依托盐城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餐饮文化景观,建立跟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相称的主题性旅游产业项目;以淮剧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为契机,本着文化保护和推广的原则,组织淮剧音像制品的摄制、生产和销售。

盐官观潮景区篇6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人声鼎沸、浩浩荡荡”等词的意思,能给多音字“薄、号、闷”据词定音。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体会当时人们心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调 整 栏

1.今天老师要来领大家去观潮(读课题), 这里的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看过大潮吗?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呢?

3.出示句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 “观潮”和“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呢?“天下奇观”呢?

(2) 拓展: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3)朗读指导:重音突出自古以来、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堪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什么时候去看?到哪儿去看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观潮的时间和地点,看谁找得最快?

2.出示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1)“这一天”是指哪一天?“这里”又指哪里?“据说”可

换成什么词?

(2)探究:为什么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引导阅读资料袋)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4. 自学检查

(1)生字新词

字音重点(多音字):称为 蒙蒙的薄雾 闷雷滚动 风号浪吼

字形重点:蒙 薄 罩 贯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3)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钱塘江大潮像一个魔法师在变魔术,你们发现钱塘江大潮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潮来之前的情况吧。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

2.潮来之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美;人多;江面平静)

3.说话练习: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盐官镇迎来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如果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介绍眼前的盛况?

4.总结:每年到钱塘江观潮多达几十万人,江潮来临之前,江面是平静的,薄雾笼罩,几座小山若隐若现。在这么宁静的外表下竟酝酿着一场撼天动地的江潮,大自然的力量真奇特啊!

(四)布置作业: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批文入境,感悟奇观

1.读文

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品潮来之奇

(1)午后一点左右,你听,潮来了,那声音是怎样的?(闷雷滚动)谁来学一学?这样的声音就叫闷雷滚动。

板书:闷雷滚动

(2)体会人声鼎沸:假如你就是钱塘江大堤的一名游客,听到潮声来了,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3)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

(4)

是啊,此时此刻,钱塘江堤人声鼎沸,什么时候又沸腾了呢?

(5)品读重点句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从早上开始,人们等啊,盼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

人们终于把潮给盼来了。怎能不沸腾呢?大家快去看一看吧,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潮?

板书: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城墙

重点体会:

a.潮水的长:横贯江面(区分横贯与横卧的不同,体会潮水动态之美)

b.潮水的高: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多高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 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吃惊、惊喜、激动)读出这种感受 。

c.拓展: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白色战马

(6)朗读指导: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吧!

(7)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不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8)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抓住潮水的声音、形状,写出了潮水的壮观。

(9)欣赏课件: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时刻吧!

(10)尝试背诵: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让我们把这壮观的景象留在心间。赶快去背一背吧!

3.品潮后之奇

(1)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组织讨论:“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现在才注意到江水已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干什么去了?(侧面描写,说明江潮的魅力)

(3)这样的奇观让你激动吗?带着这份激动,向世界宣布,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三)作业

1.词语运用练习。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去了,消失在( )

的地方。

2.作业本5、6题

3、仿写练习

仿照课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的写法,写一段话。

雨越下越大,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声)

观潮 潮来时:{

一条白线 白色水墙 千万匹战马(形)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盐官观潮景区篇7

一、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美丽盐城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进一步提高海盐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性的需要。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使海盐文化遗产保护从战略上发生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强调单体保护向注重整体性保护转变,从只保护文化遗产本体向一并保护它赖以存在的环境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海盐文化遗产保护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区将进一步彰显盐城的城市个性与特色。海盐文化遗产是盐城的宝贵财富,把海盐文化符号融入盐城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突出海盐文化特色,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盐城海盐文化对城市的作用不仅在于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海盐博物馆的开馆为盐城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以此为契机,盐城应大力推进海盐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等海盐文化历史遗迹、海盐生产制作工艺、与海盐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海盐雕、海盐民俗、海盐文化观光等,同时,加强海盐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这些文化产业项目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盐城海盐文化的渗透力不断增强,对盐城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为盐城城市发展作出贡献,让海盐文化成为盐城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为美丽盐城建设提供精神文化动力。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立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海盐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统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能为美丽盐城建设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二、盐城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先发优势

1.盐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海盐发展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盐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海盐发展史,而盐城海盐文化则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一个缩影。《史记·货殖列传》称“东楚有海盐之饶”。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前119年)便因盐而置盐渎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改名盐城县。南北朝时“盐城有盐亭百二十三所”。唐代在盐城专设“盐监”。宋时盐城境内有盐场九个,朝廷在境内西溪专设盐仓,三代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任盐官于此。《宋史·食货志》载:“以蜀、广、浙数路言之,皆不及淮盐额之半。”明代境内盐场发展到13个,明清随着海岸东移,当地盐产日广;到清乾隆时期,淮盐的行销进入了黄金时期,当初的盐场、盐仓逐渐成为当地的城市、集镇,也是成就扬州繁华的主要支撑。虽然清末民初,海岸线东扩,海水渐淡,产量不稳,张骞为发展新兴产业在这里发动了“废灶兴垦”,开发土地种植棉花,盐城海盐产业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农业,但海盐产业仍是当地重要产业。盐城至今仍是江苏最重要的海盐产地。

2.海盐物质文化遗产折射出盐城悠久辉煌的海盐史

几千年来,进行海盐的生产、运销一直是盐城人民生活的主体,1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浸透了盐卤,各种历史文化遗存无不打上海盐文化的烙印。

古墓葬彰显出当时盐城的生活状况。盐城已发现古墓葬有60多处(群)。众多汉墓的出土直观地反映出战国以后盐城地区的海盐之利使这一偏隅之地迅速发展起来的历史。仅盐城周围就有五处较大规模的汉墓群,其中,三羊墩的一号汉墓不但陪葬物较丰,而且墓中出土两件漆盘,标有“上林”、“大官”字样。此应为汉代宫廷御用,墓主可能是一盐官,显示其与朝廷皇室有着亲密交往的特殊关系。汉代以后的古墓葬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因盐业生产兴盛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位于建湖庆丰的元新兴场典史崔彬墓。墓葬为石、砖、木三层套椁墓室,随葬品丰厚、精美,体现了当时场署管理人员富有的生活状况,为研究当地盐场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实物佐证。

古建筑、古遗址见证了盐城海盐业的兴盛。在富安、安丰、东台、草堰、白驹等历史上的重要盐场有着十多处(群)明清古代民居,其建筑风格以江南和徽式建筑为多,是明清时期江南、安徽等地盐商为顺应盐政改革来到海盐生产经销地而建造的民宅、商店、钱庄等。它们都是反映海盐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及促进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宋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主持建筑全长181公里的捍海堤,后人陆续修筑防海大堤总长460多里,统称范公堤。为了抵御海潮、排泄积水以利海盐生产的需要,范公堤上建筑了不同时期的桥闸,至今在西溪、丁溪、草堰、庙湾、盐城等处保留有许多建于宋、明、清代的桥闸。古海口栈道全长1600多米(俗称三里路),始建于西溪镇期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海盐生产史的重要见证。昔日沿海滩涂上曾有近百处避潮墩,现仅存十多处,是盐民为躲避海潮救生的特殊建造物,显示了海盐生产的艰辛、危险和盐民们团结、冒险的精神。另外,还有大量的寺庙、古塔等,它们或为海盐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为海盐运输指航,都是盐城境内重要的海盐历史遗物。

大量出土工具折射出海盐的生产演变史。盐城出土了大量历代海盐生产工具,有唐宋时期的盘铁、宋元时期的切块盘铁、明清时期的切块盘铁和清末民初的锅丿及其配套的工具,等等。同时,盐城文博工作者陆续征集了板晒、池晒、滩晒用的板框、竹管、石碾、翻耙、翻板、风车等。这些文物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海盐生产技术演变过程,为盐城独有。

古河道为海盐的运输创造了便利条件。盐城水网密布,是著名的百河之城。串场河是盐城古河道的重要代表,该河是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沿海中部古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产物。串场河北起阜宁城畔的射阳河,南达南通市海安境内的通扬运河,全长170多公里,串联着近20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集镇。在这片广袤的海涂上,自春秋战国始,从“海中之洲”上星星点点的煮盐亭灶,到一个个煮盐集镇的形成,都与串场河相关联。串场河及其沿线的文化遗存,无一不是海盐文化的产物,串场河更是它们重要的形象代表。

3.盐城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价值高

盐城历代民情风俗、文艺作品反映了海盐文化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盐城进行的多次民间文艺调查和非物质文化调查成果中,涉及海盐生产、运销、盐民生活内容的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不少海盐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

奇特的海盐生产技术。盐城境内先后发现有从唐代到民国初期的历代海盐生产工具、遗迹、遗址。明代《天工开物》及盐城县志记载、勾画出了中国海盐生产技术从传说中的“煮海为盐”到“淋卤煎盐”,再到“晒海成盐”完整而又独特的历史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原煎盐亭灶皆废,盐场引进了许多现代生产工具,并不断革新技术,海盐生产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目前,盐城境内仍有灌东盐场、射阳盐场、新滩盐场三大滩晒盐场,其独特的海盐生产技术已被列入省、市非遗名录。

奇妙的地名文化。几千年的海盐生产、运销历史在盐城境内留下了许多独特的地理名称和建筑,它们间接地反映出海盐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运销以及特殊需要等方面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盐城境内有700多个显示海盐文化特色的地名。有场、亭、团、灶、丿、仓、垛、坝、总、墩等,它们或是海盐生产场所,或是海盐生产组织,或是海盐生产设施,或是海盐生产资料。诸如此类因烧盐而得名的地名有规律地分布在范公堤内外。

奇异的集镇文化。随着海盐生产的发展,盐城境内有了贯穿南北的范公堤、串场河。庙湾、新兴、伍佑、刘庄、白驹、草堰、小海、东台、安丰、梁垛、富安等十多个盐场,逐步发展形成为今天的重要集镇或县城。这些集镇有着它们共同的特色,是海盐集散、管理文化的集中反映。一方面,布局各有特色。串场河一般都在镇西侧绕弯而过,镇中心有一夹河道一般是南北向,两边码头林立,东侧一般都为临时仓储,西侧有巷道(设有坝,以验证据)通向串场河畔。所有产地来船必须进入中心河道,由此北上淮安,南下扬州。另一方面,东台安丰、大丰草堰(包括丁溪场)都保持着原有格局样式。在夹河两岸,有长长的古街,或石板铺就,或青砖密砌,两边各时期和各具风格的苏式、徽式民房建筑与横跨夹河之上形式多样的桥梁,显现出由于海盐业的繁荣而带来的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独特的民间风俗。盐城自古以来就是盐业生产中心,境内以盐民为主,因而保存大量的与盐民日常生活有关的谚语、俗语以及民间文学,在《盐城民间文学集成》、《江苏省盐业志》等书中有着相当多的辑录。沿海居民中还保留了一些特别的风俗,如海盐产区历来祭祀的有盐宗——传说中发明“煮海为盐”的夙沙氏,龙王——保佑风调雨顺,盐民无灾无难,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盐城人开始“祭灶”而不是“送灶”,因为盐民煎盐是依靠灶火的,所以不同于普遍的“送灶”风俗;每年的正月初六为盐婆生日,是盐民们祭拜盐神的重要日子,等等。

惊世的哲学思想。出生于东台安丰的盐民王艮,通过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学习研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长期的独立思考,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在盐民中广为宣讲,当地的“东淘精舍”就是他的主要讲学场所。其学说形成著名的“泰州学派(当时东台安丰属泰州)”,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不朽的文学作品。以吴嘉纪为代表的盐民诗作是中国诗坛上海盐文化的一朵奇葩。目前已搜集到的反映海盐生产、盐民生活的各类文艺作品300多件(篇),以诗歌为多。李汝珍在盐城草堰场留下了《镜花缘》,施耐庵在白驹留下了《水浒》,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闻名的名人传说。北宋年间,先后出过西溪盐仓监的三任盐官,他们是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他们在西溪时都创下了业绩,先后入京为相,史称“西溪三宰相”。在同一个低层职位,陆续产生出三位名相,这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他们在盐城留下了大量传说。张士诚、沈拱山、施耐庵、卞元亨、陆秀夫、陈琳、西溪三将军等也留下了闻名中外的传说。

传世的民间艺术。淮剧是表现海盐文化的典型剧种。淮剧原是江淮地区的一种傩戏,当地贫民(包括大批盐民)的困苦生活为其唱词的主要表现内容。明代开始,由于海盐运销制度的变革,许多徽商来到盐城地区,作为京剧艺术主要前身的徽剧也开始在盐城沿海一带流传。清代以来,徽剧与本地艺人同台演出,称之为“徽”夹“淮”。以后又逐步发展成江淮地方小戏,并在唱腔音乐、演出剧目和化装服饰等方面逐步丰富起来,为淮剧的形成和后期发展、为地方剧种的完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名扬天下的盐城杂技——盐城十八团的产生也与海盐文化密切相关。盐城民间的龙舞、荡湖船、花担子、河蚌舞、彩球舞、九狮图、花鼓、莲湘等也各具特色,多姿多彩。

珍奇的民间工艺。盐城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唐代以来即有发绣、木雕等稀世珍品;明清时东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西团发绣、安丰木芙蓉织品,建湖周氏冶铁铸造、李氏花炮,滨海、阜宁的面彩塑都誉满江淮,有的还作为贡品为皇家御用。这些都与本地盐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四级网络联动,建设省级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一项新事物、新课题,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开拓性工作。编制出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是深入推进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确保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海盐文化保留在原生地,从而表现盐城海盐文化遗产的真正含义,折射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鉴于盐城海盐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仍然在继续发展和不断变化,因而应坚持动态保护的原则。具体而言:

强化政府行为,构建保护网络。一是构建市、县、镇、村四级保护网络。积极构建盐城市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委员会,县(区)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委员会,镇(街道)海盐文化生态保护领导小组,村(居)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小队四级海盐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切实把海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保护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在保护实践中,能否保护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保护盐城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衡量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三是齐抓共管,共同做好保护工作。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涉及面广,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这项工作。要形成文化、文物部门的“孤军作战”与建设、规划、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公安、工商、海关、旅游、宗教、教育、科研、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全民参战”,真正形成“保护海盐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彻底改变海盐文化生态保护的社会环境和海盐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存环境。四是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要成立盐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专家咨询机构,吸引国内外海盐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专家的工作指导、咨询、参谋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理论研究,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建立盐城海盐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盐城海盐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构建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区而付出或牺牲的经济利益进行有效补偿。这是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海盐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海盐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法律的威严才能树立,政府的形象才能体现,海盐文化遗产才有和谐健康的生存空间。

加大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度。盐城作为海盐文化的发源地,不仅代表江苏省海盐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应代表国家海盐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深挖本地的海盐文化内涵,延伸研究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实本地研究力量;汲取多方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使盐城海盐文化生态研究向纵深推进。争取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使盐城海盐文化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坚持舆论先行、重在引导、全面发动、大造声势,开展全方位、高密度、立体式、大容量的宣传教育,将宣传的触角延伸到保护区的每个角落,形成人人关注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个个为之出力的良好局面。

〔本文系江苏省2012年文化科研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2YB03)的中期成果〕

盐官观潮景区篇8

关键词:极端气候 城市滨海 景观规划

1 气候与城市的压力

极端气候的频频出现使我们重新认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过去我们是敬畏自然,对特殊自然现象的出现认为是自然对我们的警告,每当此类现象出现后,人类除了祈祷和忏悔之外就没有别的途径。

工业文明到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由敬畏自然变成了征服自然。当特殊自然现象出现后,人类的对策是更高的堤岸,更宽的排水系统和更厚的钢筋混凝土。在一段时间内人们觉得已经征服了自然。

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发现自然好像变得不再熟悉,变得不再驯服,难以控制。2005年美国”卡特利纳”的飓风和2010年日本的地震和海啸给大家带来的印象是深刻的。经济科技最发达的两个国家在自然的面前也变得束手无策。大家把这些“陌生的”气候现象称之为“极端”天气。从自然环境学科上看,这些被称为“极端”天气的现象过去曾经发生过,未来也会再次发生。而现在之所以被称为极端天气,是因为它过分地偏离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平均状态。

追本溯源,极端气候的频频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自身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正是人类无尽地索取使自然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向海洋争取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当极端气候与人类自身发展出现冲突后,摆在我们景观设计师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被动地接受,继续对环境“涂脂抹粉”“粉饰太平”;二是主动地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用生态自然的手法建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弥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伤害。寻求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的方向和机会。

本文通过对大连凌水湾二期滨海景观规划项目设计的介绍,表述了本人对自然、对城市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2 项目简介

凌水湾二期海滨区占地约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3.5公里。凌水湾二期海滨区保留了天然海湾的特色,利用北侧山势塑造出优美的海湾环境。沿岸设计范围包括沿岸45至65米宽的范围。设计同时也按各段或节点的需要调整范围,有的地方宽一些,有的地方窄一些,45至65米宽的范围是各变化的设计范围标准。在这个区域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尽量宽的绿化带,中间设人行道和辅道以便分开近岸无建筑地带和道路另外一侧的发展用地。考虑到海浪等原因,凌水湾二期不设沙滩。

本区域将被打造成象征大连当今与未来的地标,我们以“明珠锦线”这一大连独有的充满滨海韵味的元素为概念来塑造滨水区。锦线就是延滨水区的人行大道,它把七颗明珠依次串连。每一颗明珠都是一个把人们吸引至水边的公共设施。

3 景观规划原则

3.1 亲水性 水是所有景观的根本要素。水所具有的自然美学特质能吸引人亲近、游赏。因为陆地与水域的交界处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边界效应,这种边界效应能够给交界处的人员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而且越靠近水域,带来的体验效果尤其明显,因此应该要求对水域边缘进行精心的设计,应该尽量缩近人员亲水距离,增加亲近水体的体验方式。水的表现和美学特性影响并塑造着每一处景观。结合海洋的潮汐特点,尊重自然、顺应大自然,因地制宜,使人们能够安全地亲近海,接触海,感受海。

3.2 连通性 滨海景观规划思考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滨海较为狭窄的范围,而应该是一个全域性空间规划,是对整个区域的完整思考。引入景观设计的理念,可以为城市创造全新的空间,形成较好的滨海特色风光。滨海景观是一种线性景观,线性景观能够形成系统,引导该区域的发展。例如:系统的线性景观能为人们在社区中进行交通的有效战略措施。同传统公园相比,线性景观由于延伸产生了相当长的路径,因而能够创造出更多公众可达的外缘地区,将产生更高的公众收益。

3.3 生态性 成功的景观区域总是特意保护并加强场地原有的自然美景。它们允许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欣赏周围的景色――年年不同,季季各异。滨海景观强调连贯与统一;增强水岸的开放空间,使之成为连贯的绿色走廊。公共滨水区以及休闲区形成一个绿色地带,是绿带向城市扩张、渗透,与城市其他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起到一定的生态作用。

4 与水运设计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协作

4.1 水运所的合作 首先在大连理工大学水运所关于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岸坝形式的概念设计。根据项目区域的不同,提出5种岸坝的建议形式进行探讨、研究和比较。在中期扩初阶段,根据前期方案,景观设计从亲人尺度(以人的视点和感受为主)效果出发,对各级平台宽度、绿化宽度,平台高层、堤坝护岸的轮廓外形、人行交通的开口位置等细节方面和水运所进行设计上的协调和深化,配合完成扩初设计和专家评审。在后期施工图阶段,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景观设计专门研究具体景观硬质铺装材料的效果和室外使用特性,以及植物种植上的盐碱化处理的探讨。由于海浪对近海区域硬质铺装会产生影响,专门咨询相关有经验的工程单位,提出了“整体现浇艺术地面、艺术墙面”应用于滨海道路的方案建议,供业主选择。

4.2 规划设计部门的合作 前期方案阶段,协助业主在规划概念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规划层面景观方面的修改意见。例如:亲水岸线设置的位置和长度的建议,线形绿化廊道贯通的调整等。在报批阶段,根据最终报批的图纸,进行景观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5 与自然的关系

5.1 植物树种的选择 强调种植养护上低维护的概念。种植设计结合点、线、面、立体空间,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立体绿化。由于临海,水深浪大、海风大,堤岸前沿种植很难成活,绿地设置在堤岸后端,地形相对较高处。树种选用抗性强、耐海潮风、耐盐碱的植物。常绿和落叶植物搭配,以落叶树为主,花灌木点缀,强调季相及色相变化。线型林缘线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感,乔木、灌木、草皮的合理配置,在生态上更贴近自然,在景观上富有高、中、低丰富的层次。

5.2 盐碱土壤修复的实践 对填海区域的土壤进行“土壤修复工程”,并单独立项进行设计和施工。为了保证“土壤修复工程”中责任清晰和项目协同性,建议业主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操作方式。即由土壤修复施工单位进行相应的“土壤修复”设计方案,以及工程造价和保障体系,按照确定的方案进行施工。由于“土壤修复工程”的专业性,因此相关单位需要具备“土壤修复设计”资质或“环保专项施工”资质。

5.3 区域水体利用的尝试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内降雨分配不均、雨季多暴雨,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干湿交替的影响,要考虑场地雨水利用与蓄滞洪水功能。①渗透性的绿色街道和层进的边缘。②新整合的互利基础设施有助于城市的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

6 结语

上一篇:渌水荡漾清猿啼范文 下一篇:英语万能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