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官观潮范文

时间:2023-10-17 04:40:43

盐官观潮篇1

世界上有两大涌潮现象:一处在南美洲亚马逊河的入海口;另一处则在中国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市。海宁潮,又称钱江潮,由来已久,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据传观潮之风,始于汉而盛于宋,南宋起便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定为观潮节。

海宁潮之所以特大,民间传说是因吴国大夫伍子胥怒不可遏,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中奔腾吼叫。而钱江涌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从东汉哲学家于充开始。人们就开始探寻科学的答案。根据现代科学家们的研究,除了这个时候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引力最大这个原因外还有其独特的原因——杭州湾和钱塘江的地形影响。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潮起的时候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人,而溯江而上到达海宁的盐官已不足3公里,可这时江潮却以每秒10米的流速向前推进。由于两岸逐渐收窄,湾内水面迅速提高出现涌潮。而此时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而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加上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潮头便形如立墙,势若冲天,举世闻名的海宁潮便由此形成。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海宁潮一日两次,白天称潮,夜间称汐,中间间隔12小时,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周,潮头最高时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尤以每月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为大,故一年有一百二十个观潮佳日,“海宁天天可观潮,月月有大潮”。

海宁观潮最佳地段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镇海塔下观潮亭一带。在这里可看到“宝塔一线潮”的雄奇壮丽景象。涌潮未来之前,钱塘江平静又浩瀚。但见江流茫茫,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江潮初起时,东方天际处,隐约传来阵阵急骤的细雨声,极目望去远处显出一条长长的银线。那银线变得愈粗愈近,化作一条横卧江面的白练,那骤雨声也渐响渐近,变作瓢泼暴雨声,且越来越响,犹如闷雷似地滚来。尔后,潮头临近,沧海横流,江水猛涨,万顷波涛,顷刻一线白练变成了一道数米高的矗立水墙,潮声犹如万马奔腾,惊雷贯耳。刹时间,潮峰从眼前呼啸闪过,向西面去。除了盐官海塘是观潮最佳点外,盐官以东7公里的八堡和盐官以西11公里的老盐仓也成了新的观潮佳处。在八堡海塘,可以八堡“碰头潮”, 东南两潮汇合,双龙相扑,天崩地裂,潮峰突起叠成冰山雪峰,令人惊心动魄;老盐仓地段有座9米高、650米长的丁字坝,江潮来到这里猛冲丁字坝时,一声霹雳,如蛟龙脱锁,怒吼回首,潮头突兀竖起,返身扑向十八层石阶的鱼鳞石塘,霎时扬起银色暴雨,冲向天际,煞是惊险,人称“返头潮”;而观赏半夜潮更是月影银涛,十万奇军。一潮三看赏四景,令人荡气回肠。宋苏东坡赞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盐官观潮篇2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盐官人,我却已将近四年没有好好走过这条曾经上下学的必经之路,有些记忆也已经淡忘了。那天,趁着天色还早,我兴致勃勃地走遍了整条不大的街――石板路两旁栽种着上了年纪的古树。路旁还有一家销售盆栽的老店,店门不大,却出奇地幽深,深邃得让人捉摸不透,颇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连光线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穿透整个屋子,长长的过道上浮着细小的灰尘。店主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悠闲地浇着“红掌”,悠然自得。因为天色渐晚,老爷爷将门轻轻碰上,与我作别,但并没有上锁。在这样格调的江南小城,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自然,门是不需要上锁的。

时间在悄然流逝,一个人漫步在海塘边,而后坐在海塘的石阶上,静静地摩挲着自己的情绪,望着灯火与余晖掩映下泛着银光的江面。

夜深了,突然从远方传来了一丝声响,撕破了这黑夜的寂静――潮来了。不一会儿,它早已到了眼前。但这撕破天际的声音只不过是虚张声势,并不像“壮观天下无”的海宁潮,只是隐隐约约呈现出一条直线,在月色下显得有些朦胧罢了。作为盐官人,从小到大看过了无数能将人吞噬的大潮,而今天的夜潮却有格外的韵味。我想,那些正值中秋从远方归家的游子,看到这番情景,一定会忍不住落泪吧?

正午的潮,代表着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海宁潮精神,鼓舞着每一个“弄潮儿”敢于向前。而此时此刻的夜潮,犹如人们心中向往安静的一隅。每一个人坚强的背后,都有他脆弱的一面。当潮水的愁缓缓侵蚀身体的每一个罅隙,那种悲伤就会突然迸发,有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之轻叹。或许正是如此独特的潮,孕育了多才多情的江南人吧?

扶着护栏,目送着一线潮渐渐远离,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泥土气息,借着柔美的月色,我回望来时的路。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拔地而起,但依然抹不去盐官古城真正的文化底蕴。

“我们需要的是中华本位价值的回归,我们渴望的是中华民族的充实光辉。在那里,经过历史洗练而有人文担当的经典,无疑是最为厚重的基石。”《名作欣赏》中如是说。

盐官观潮篇3

晚上,我只好和家人坐在电视机旁,观看浙江电视台为我们播出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大潮还没有到来,江面上风平浪静,观潮的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急切地等待大潮到来。在大堤的缺口上,听爸爸说我们,潮水来势凶猛,有一次竟然把一头两吨重的大铁牛冲出了十多米远。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12点20分,我们看到水天连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又白又细的线,爸爸说这是初潮。过了一会儿。只见两个水潮合并成一个大潮,在合并时就像一把移动了潮刚来的时候,远远望去,犹如千军万马齐杀过来那么凶猛。等潮水涌到人们观潮的码头时,它们就像几万头巨象一起顶撞码头,可是以它们的力量还是撞不破码头,但他们一直坚持不懈的顶撞,过了好长时间,也许他们觉的累了,,没有力气在撞了,它们只好撤退了。

潮水又向盐官涌去,在盐官,我们看到了一线潮。它长几公里,高几米,笔直笔直地向前涌,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大约过了20分钟,潮水来到了老盐仓,这里有许多的观潮台,人们站在观潮台上远望江面。大约两分钟后,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瞧,潮水撞上大坝回头了,这就是最着名的回头潮。

美女坝是观潮最惊险的地方。潮水凶猛地向美女坝的大坝冲去,“涌若蛟龙斗,奔如雨雹惊。”真是惊心动魄呀!

钱塘江大潮水势浩荡,气势非凡,真不愧是天下奇观!难怪宋代诗人苏东坡在观潮之后赞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看完钱塘江大潮后,我心里想,真不愧为天下第一潮呀。这真是太壮观了,这么壮观的景色,在世界上也是很难见到的。有机会我一定会去钱塘江,去亲自感受一下这么壮观的景色。

盐官观潮篇4

钱塘江自安徽省休宁县发源,逶迤东南入浙江建德,在澉浦附近注入杭州湾,行程600余公里。钱塘江以其流域面积近浙江的“半壁江山”而被浙江人尊为“母亲河”。

古时的钱塘江从富阳鹳山入海,河口只有一般的潮汐涨落。天长日久,长江上游携带而下的泥沙逐渐淤积成太湖平原,与相对稳定的南岸形成了独特的河口形状――从海水入口处行不足百公里至海宁盐官镇,江面从百余公里缩窄至2~3公里,犹如一支大喇叭,被称“喇叭口”。受潮汐影响,喇叭口倒灌的海水随两岸地势收缩潮差剧增,又与钱塘江水相遇,波面受阻增大,潮水互相拥挤,加之河床“沙坎”的影响,每当潮起时潮水涌积、夺路叠进之时,宛如鲲鹏击海、万马驰江,可谓 “声摇地脉雷霆怒,风擘崖根嗔。”

钱江潮的闻名,不仅在于声势浩大,更可观于多样。早在汉魏时期,就有了观潮习俗。到了唐宋,“观潮”、“追潮”、“弄潮”就成了历年当地的一道胜景。

江潮起于海宁尖山,迎面击岸,怒声震天,古人予名“迎面潮”。而当逆江而上的潮水逆江扑行时,江心的地势将潮水分为东南两股,又于海宁大缺口一带相撞交汇。两股潮水相碰,潮头相激,合抱成一道水柱,腾江而起。待到水柱落回江面时,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开,一路向西。潮水的交叉点撞击北岸海塘,卷起千堆乱雪,宛若蛟龙怒吼,溅雨飞沙。这便是难得一见的“碰头潮”,也叫“十字潮”。由于两潮相撞受风速、沙坎、上游来水及月球引力等作用力组合不同,有时形成的是“燕尾潮”、“剪刀潮”。

气势恢宏的“十字潮”行进18公里来到海宁盐官镇时,这里的江面仅为二三公里阔,远道而来的潮水被迫挤成一线,故称“一线潮”。倘若登上镇海塔远眺,随着涛声的由远及近,能见一道白练乍现于海门间,江下涛头沿着明清古海塘卷地爬来,白浪领头,黄沙翻推,恰应了“九军擂鼓震玉垒,万里黑云驱雪山”这一诗景。

怒潮呼啸着夺路西进,奔至距盐官镇11公里处的老盐仓时,被一道伸入江心9米高、650米长的丁字坝挡住了去路。奔腾的怒涛顿时怒涛惊竖,如蛟龙回首,蓦然斜扑十八层鱼鳞大石塘,前潮后潮两相激,状似伞云,有时竟高达数十米。一时海天相连,虹霓挟雨,潮涌横银,浊浪滔天。

观潮立南北,两岸景不同。由于潮水是南北两岸同时推进,因而所处位置不同,观得的潮型也就各有千秋。钱塘南岸的赭山美女坝处,能看到气势磅礴的冲天朝。

难怪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 这一奔腾,驰骋了几千年;这一怒吼,回转了吴越春秋。百姓们将八月十八奉为潮神的生日,用“观潮”、“赶潮”这一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意。

钱江潮虽壮阔惊世,却也破坏极大。奔腾不羁的潮水,使得钱塘江成为我国历史上仅次于黄河的一条多灾害之河。千百年来,急流逼岸,冲毁堤塘,吞噬田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最早记录钱塘江河口段潮灾的为《旧唐书》,该书《五行志》中曾载:“大历十年(775)七月己未夜,杭州大风,海水泛潮,飘荡州郭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从唐武德六年(623)至20世纪50年代的1300多年中,有史可稽的潮灾共有183次,平均7.3年有1次,受害灾民溺死万数,饿死千余。在抗御无力的情况下,人们对江潮更多的是敬畏,将之拜为潮神。因而海宁、萧山等地至今还留有古时的海神庙、潮神庙,杭州著名的六和塔,也是当年镇潮的遗迹。

钱塘两岸的筑塘史,也是历代王朝与钱塘江潮的抗争史。由于工程量浩大,钱塘江堤塘历来由国家政府出钱修筑。清代浙江巡抚阮元在描写鱼鳞石塘时就提到“全用金钱叠作塘,不使苍生沐咸卤”,可见工程耗资之巨。浙江海塘相传始筑于汉代。五代十国时,又有吴越王钱发夫20万创筑竹笼填石塘与柱固塘。钱治国治水,巩固了吴越国的70多年之治,“境内丰阜”、“桑麻遍野”、“岁多丰稔”,使杭州发展成为“东南第一州”,为其成为北宋名城、南宋京都奠定了基础。宋元时期海塘工程大肆发展,然而滚滚江潮的击打啃噬,浊浪淘沙的破坏,使得海岸塌陷越来越严重。到了明朝,涌现了一位黄光升,他集众家之所长,发明了五纵五横鱼鳞塘式,把我国的筑塘技术推向成熟。清康熙六下江南,四巡海塘,传为千古佳话。为了督筑钱塘江的鱼鳞大石塘,雍正帝还专门指派对修筑海塘有研究的时任吏部尚书的朱轼,前来浙江领导实施这一工程。当地的知府、县官,也大都把治理钱塘江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传说那些修建海塘的士官,修堤前要立下生死状,成者生,败者亡。传说在今天的塔山坝旁,还留有七座当年以身殉职的海塘官衣冠冢。数百年来,青冢上已是绿草莹莹,只露出微微一座斑驳的黑塔,迎着海风江潮,对世人诉说当年的波澜壮阔。

为确保海塘的安全,方便修筑和护卫,政府在沿塘设立了“堡”,现今杭州的一堡、二堡直至九堡,就是当年屯兵护塘之处。在与江潮世世代代的斗争中,诞生了一条延绵百余里的海塘,如同卫兵般守护着东海一隅。它同万里长城、京杭运河一起,并成为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如今古海塘虽大多退居二线,也仍有六百多里挺身而立,与暮去朝来的江潮共吟着沧海桑田。

盐官观潮篇5

2008年5月1日,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大桥北起浙江嘉兴市海盐郑家埭,南到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长度相当于21座武汉长江大桥。大桥的南北航道桥索塔分别高达202米和187米,混凝土用量达到了245万立方米,相当于8个国家大剧院;用钢量达到82万吨,相当于7个鸟巢。

杭州湾跨海大桥共有628个桥墩,是中国桥墩最多的桥梁。最大的大桥箱梁长70米,单个重量2200吨,相当于整整一列满载的火车,如此巨大的箱梁共有540个;而重1430吨、长50米的预制混凝土箱梁有404个。为了运送这些箱梁,大桥建设者不仅搭建了一条740多米的纵移轨道,和一条170多米长的出海栈桥,而且还打造出了被誉为“千足虫”的运梁机,及载重分别为2500吨和3000吨的吊船,顺利完成了世界上罕见的高难度箱梁架设。

杭州湾跨海大桥共用了5164根钢管桩,每根钢管桩的长度从70米至89米不等;其中最长的竖起来有30层楼高,管内可以走人;还用了72米到125米不等的3400根钻孔灌注。采用斜拉索桥设计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密集的钢索使大桥完全可以抵挡12级以上的台风。为了防止混凝土开裂和钢筋生锈,大桥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防腐专利技术,打入海底的超长钢管桩可确保100年不腐锈。至今,大桥已经受了19次台风、天文大潮、浅层沼气等恶劣条件的严峻考验。

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为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为3000吨。除南、北航道桥外,其余引桥采用30~80米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确保大桥的建造不影响海上运输。

造桥之难

杭州湾与南美的亚马孙河口、印度的恒河河口并称世界三大强潮海湾。杭州湾大桥施工海域最大流速5.5米/秒,最大潮差达7.6米,比两层楼还高;当地民谚“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说的就是这潮水。杭州湾的自然条件从天上到海底都很恶劣;喇叭口晚上有特定的小气候,天气预报根本测不出来,夏季台风、冬季强冷空气都是家常便饭。平时风大浪急,水流速度平均每秒5米,而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海上施工船,只能抵御每秒3米的水流速度。

沼气是杭州湾大桥的另一施工大敌。在离杭州湾大桥南岸约9公里的地方,海底有不规则的沼气,往往向下挖50多米就遇上沼气,有时沼气从海底燃烧着冲出海面高达二三十米。这些沼气没有开发价值,却严重影响大桥施工。此外,杭州湾风大雾大,一年有效施工时间大约只有120~150天,最多不超过180天。

住在大桥南岸的慈溪人一直担心杭州湾南翼的怪潮怪风,每年春秋季节,海面上的大浪和龙卷风常常让当地渔民担惊受怕。而专家们最担心的也是龙卷风;前年,慈溪曾经发生过一次龙卷风,岸边的房屋都被卷走。人类至今没有摸到龙卷风发生的准确规律;专家说,龙卷风对大桥不会产生影响,但有可能成为今后过往大桥的司机们最担心的自然灾害。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整个大桥施工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质量等级事故,和重伤及重伤以上的安全事故。

长桥卧波

为什么杭州湾大桥不是笔直的,而是“S”形的?据专家介绍,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的是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设计理念;集交通、观光于一体,并兼顾杭州湾水文环境特点。大桥平面中心线呈“S”形曲线,既保证大桥各段的桥轴线尽量与涨潮和落潮的主流垂直,减少建桥对水流的影响,又便于过往船舶安全、顺利地通过。

专家指出,杭州湾大桥的“S”形桥型不仅是为了追求漂亮,而且是为了符合建造高速公路的基本要求――直段不能太长;否则,容易让司机产生视觉疲劳,发生意外事故。而优美、活泼的桥型能让司机和乘客在行车和坐车时产生愉悦心理,有助于消除行车疲劳。

杭州湾大桥的建设者在离南岸14公里处的一个本来就有沉积的淤滩上,建造了一个像东海石油平台一样的海中平台。施工期间,它作为海上作业人员生活基地,和海上救援、测量、通信、海事监控平台。大桥完全建成后,这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海中平台将成为集救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大桥观景点。

无碍钱江潮

杭州湾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正桥长32.7公里。如此长的大桥,会阻碍天下闻名的钱江潮吗?为此,浙江省水利水电河口研究设计院,根据最新的水文资料和海底地形图,完成了一个完全按照杭州湾海床实际而建造的巨大模型。模型的上边界是上海市金山卫,下边界是浙江省萧山的老盐仓。与普通模型不同的是,在这个大模型中实实在在地建起了长长的杭州湾公路大桥。

利用这个巨大的模型,科研人员可以直观地看到大桥对潮水的影响,看到钱江潮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个大桥模型中,钱江潮还是在高阳山一带起潮,在八堡、新仓一带成为壮观的“交叉潮”,在盐官形成整齐的“一线潮”,在老盐仓出现“回头潮”……

经过9个多月的专题研究,在科学测量和仔细计算后,专家得出结论:钱江潮是在高阳山一带起潮,离大桥上游尚有30多公里,根本不受大桥影响。具体地说,在建桥前,盐官的潮头高度在2米至2.5米之间;建桥后,盐官的潮头高度的降低不会超过2厘米,肉眼完全看不出来。因此,大桥的建造对钱江潮基本没有影响。

出于大桥安全性的考虑,杭州湾大桥专门为钱江潮及过往海轮留下了南北两个大通道。这两个通道分别宽448米和318米,通道的桥下净空很高,北通道可通过35000吨海轮,南通道可通过3000吨以下海轮;因此,让钱塘潮顺利通过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科学决策

杭州湾并不是很宽,为什么不能建个海底隧道呢?据专家介绍,在决定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前,确实有过这样的设想。因为海底隧道完全不受大风、暴雨、大雪、大雾和严重冰冻等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能全天候通车。不过最后因为建设资金和工期等问题,建海底隧道的方案被否决了。

建水下隧道有两种方法:沉管法和盾构法。杭州湾涌潮强、风浪多、海水挟沙量大;如此恶劣的海床水文条件,使沉管法难以实施;而用盾构法建如此长的隧道,建设工期很长,资金需求量更大。

此外,专家们还考虑过“桥隧结合”的方案。但是,这需要在杭州湾海床中建造规模巨大的人工岛,花费的资金将更加巨大,建设工期将更长。经过反复比较,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后,考虑到杭州湾海床辽阔,通航净空要求不高,两岸拆迁工程不多,经过桥面拉坡后,两岸的引桥又不会很长等情况,无论是技术上还是造价比选上,建造桥梁的方案有着明显的优势。

效益巨大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使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余公里。预计到2009年就可以因此节约8.3万吨汽油,减排1.3万吨废气;到2015年可节约25万吨汽油,减排5万吨废气。在通车后的十年内,浙南地区运输成本将减少400亿元到500亿元,同时节省时间成本100亿元;交通事故也将因此大为减少。

盐官观潮篇6

一、会议前期准备工作:

1.发放会议通知(由中广协会发,本台参与)。

2.邀请领导:

①总局、协会:张振华、黄勇、王敬松、张聪、赵德全、陈富清;

②省市领导:省局胡瑞庭、省广电学会梁雄;嘉兴总台张林江;

③海宁市领导:张炜芬、颜伟光、朱飞等;

④天通公司高层领导1人。

3.与会代表回执接收登记统计(确定代表抵达航班、车次、性别、联系电话等并打印成册)。

4.酒店订房、会议室预订、餐饮预订、联系旅行社、代表接送及参观考察车辆、联系落实摄影师、会议纪念品采购、资料打印装袋、会场播放光盘准备、与参观考察地联系落实等。(合影烫金:“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代表合影/海宁2005年12月27日)

5.会场主席台背景等布置:

①会标电脑喷绘内容:“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海宁市广播电视台

协办单位: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②主席台就坐人员座牌:

27日上午会议:张振华、黄勇、王敬松、张聪、赵德全、陈富清、胡瑞庭、梁雄、张林江、张炜芬、颜伟光、朱飞、贾伟林、潘广通(共14人);

27日下午会议:赵德全、陈富清、张聪、发言席。

6.代表证制作:

内容:“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代表证。

背景图案:海宁潮

7.纪念品、资料:

①纪念品:高级手包一只、台庆系列丛书一套(作品集、论文集、征文集、画册)、专题片光盘一张、纪念邮票一套;

②资料:会议日程、议程表、代表证、纪念册一本、签字笔一枝(塑料袋装)、本次活动获奖征文集;

③资料袋:统一使用台庆专用袋。

8.获奖证书及奖金准备与发放(由中广协会落实、本台配合),颁奖现场需音乐。

9.会务费框算:

①住宿费:双人标准间428元/天,计214×4=856元;

②餐费:正餐100元/次×4+自助50/次×3=550元;

③旅游:盐官门票50元+乌镇门票60元+大客车费用40元(按2辆大客车基本满座计算)+导游、保险费7元=157元;

④晚会门票680元;

⑤纪念品360元;

五项合计约需2600元,实收会议代表会务费1800元/人。

二、会议期间服务工作:

1.接机:根据与会代表人数和到达航班情况,安排工作人员在机场等候。配备足够的车辆,做到接站不脱人,及时将代表送抵饭店。

2.报到:安排工作人员4人。分别负责:登记,会务费收取,开具发票,发放房卡,纪念品、资料发放。

3.返程票务预订:设置会务房,主动询问代表返程票预定,联系票务公司落实。

4.发放合影照片及会议通讯录。

5.做好叫早、提醒、引导工作,做好联系陪同就餐、参观、游览等服务(及时预定好游览点的就餐工作等)

6.做好会议善后工作:安排好车辆送客至机场、车站,费用结算、归还借用物品等。

三、工作人员分工及职责

为确保“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成功举办,特成立专门的会务接待组,具体负责落实各项会务承办工作。

组长:徐盛;副组长:汤建华、方旭明;成员:殷伟琪、吴明霞、石月平

四、工作要求:

在这次会务工作中,要当好东道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配合协调,一丝不苟地做好各项接待服务工作,让各级领导和各地广电同行感受到海宁广电人文明好客、办事高效、作风严谨的良好精神风貌,给各位代表的海宁之行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五、活动日程安排

“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颁奖暨研讨会日程安排

12月26日

报到(杭州肖山机场全天接站),报到、食宿、会议地点:海洲大饭店。

12月27日

上午:8∶30开幕式及颁奖会(二楼海韵厅);中餐:11∶30自助餐(一楼西餐厅)

下午:14∶00学术研讨会(二楼海韵厅);晚餐:17∶30欢迎宴会(二楼聚潮厅)

12月28日

上午:8∶40饭店门前准时发车,赴天通公司、盐官广电站参观;中餐:11∶30盐官景区

下午:游览千年古城——海宁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陈阁老宅、王国维故居、观潮公园(当日无潮汛);晚餐:17∶30台庆宴会(二楼聚潮厅)

晚上:19∶30参加《和你相随—宏达·海宁广电之夜》大型文

艺晚会

12月29日

上午8∶40饭店门前准时发车,赴江南古镇——桐乡乌镇游览;中餐:11∶30乌镇景区

下午返国内最大的皮革集散中心——海宁中国皮革城自由活动;晚餐:17∶30海洲大饭店自助(一楼西餐厅)

12月30日

早餐(一楼西餐厅)后返程(送至机场、车站)

“海宁潮·天通杯”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

征文颁奖暨研讨会议程

(12月27日)

上午(8∶30)开幕式

主持:赵德全(中广协会秘书长助理兼学术部主任)

议程:1、主持人介绍领导和来宾2、中共海宁市委副书记张炜芬致欢迎词3、省局领导讲话4、嘉兴台领导讲话5、海宁广播电视台台长贾伟林致辞6、中广协会学术部副主任陈富清宣布“海宁潮·天通杯”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评选结果7、颁奖(颁奖领导含天通公司)8、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9、中广协会副会长张振华作报告

下午(2∶00)学术研讨会

主持:陈富清(中广协会学术部副主任、博士)

盐官观潮篇7

“八月十八日,壮观天下无。”这是苏轼吟咏钱塘潮的千古绝唱。我与夫人南下重访故地,在“老海宁”三哥二嫂的陪同下,驱车前往观潮第一圣地盐官观赏涌潮,完全被那万马奔腾的浩大气势、凶猛惊险而又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涌潮所折服,至今脑海中仍留有深刻的印象。

那天,我们借助于现代交通工具,奔驰于三个观潮景点,有幸观赏到了“一潮三看”的不同形态。

我们驾着小车,首先直奔大缺口处,首看“交叉潮”。登上海塘不久,便见远处水天交接线上,先从南岸海塘脚下,继而又从北岸小尖山脚下,各拉出一道黑线,远远望去,仿佛舞台上两块小小的幕布,徐徐向江心拉动,不一会儿,南潮北浪翻滚,东潮黑浪汹涌,像两条蛟龙在江中游曳,逐渐靠拢,很快在江心汇合。两潮相碰瞬间,发出万雷轰鸣的响声,激起数丈高的水柱,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待到水柱回落江面时,两股潮头已在江中变成“十”字形或“人”字形,不断地向外延伸、扩展,并迅速朝西奔驰而去。这就是“交叉潮”,又叫“碰头潮”。

看过“交叉潮”,我们迅速从大缺口处驾车追逐潮水赶往盐官,观赏举世闻名的“一线潮”。三哥说,刚才看见的“交叉潮”,其特点是“大”。而“一线潮”,初潮头的特点是“齐”。我们站在镇海塔旁的观潮台上,不时地向大江远处望去,一阵骚动之后,人们盼望已久的涌潮终于来了。只见在烟波浩渺中出现一条白线,呈一字形齐刷刷地向西移动,并伴有隐隐的雷鸣声。几分钟后,白线逐渐清晰、变粗,声音也随之逐渐加大;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直立的水墙,不断增高,迅猛推进,滚滚而来。转眼间,汹涌的潮头,形似雪山疾移,声音如狂雷怒吼,气势磅礴,大有翻江倒海之感。顿时,江面一涨再涨,涌潮足有三米以上,一时间浊浪排空,潮头壁立,滔滔巨浪,以万马奔腾、锐不可当之势,直扑江岸,涌上大地。这时候,我激动的心与千百观潮人群的心一样,也达到了高潮,真可谓涌潮奔腾,人潮汹涌,海水咆哮声与人们欢呼声交织成一片,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沸腾的海洋之中。

三哥松了口气,笑着告诉我,“一线潮”是十分罕见的自然奇观,全世界仅南美亚马逊河出海口和中国钱塘江两处拥有这种奇观,而海宁潮又比亚马逊河的“一线潮”壮观得多,形态也丰富得多。

欣赏过一线潮景,我们在三哥的引领下,又立刻下塘上车,马不停蹄地向西直奔11公里,赶到老盐仓海塘观赏“回头潮”。

我们选择了一处观潮佳位,稍事休息,一边喝水、吃点心、一边静静地等待涌潮的出现。大约20多分钟后,我们向东遥望,但见东边远处的江面上,一痕白线急速向西奔腾而来,随即听见隐隐闷雷声,转眼间变成了巨大白浪,向老盐仓直扑过来,眼看似乎就要涌上坝顶,却又退了回去,翻出一道白浪,急速向东回奔。原来,这股潮头被面前650米长、9米高的丁字大坝所拦截,一声怒吼,像千万头突兀而起的雄狮,直蹿天空,波滚浪翻,动人心魄。被反射跌落的浪潮,同滚滚而进的急流相搏击,掀起一排大波,一跃数十米远,又跌落下去。如此数次起落,最后掀起了一排巨浪,以泰山压顶的气势倒卷下来,吼声撼人肺腑,大地为之震动。这就是惊心动魄的“回头潮”,又叫“反射潮”,正如一位诗人所描述的:“烈风惊洪涛,浩荡吹海立。迅雷忽翻空,掩耳嗟不及。汉兵百万骑,已过秦关入。击石惊倒流,势若三峡急。”经过激烈而又多次冲撞的潮头,回奔一两千米后,气势才逐渐减弱,最后化作一片白色水沫,随潮流向西渐渐飘散。

一潮三看,回味无穷,脑海里装满了涌潮:交叉潮,潮似千军万马,声如山崩地裂,是谓“壮观”;一线潮,南北一条线齐头并进,有似巨剑斩江流,是谓“奇观”;碰头潮,反射倒卷,快如闪电,暴风骤雨,是谓“惊涛”。真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恩赐。如此蔚为壮观、多姿多态的潮景,居然在一次观潮过程中都能看到、看清、看全,不能不谓之三生有幸、眼福匪浅啊!

下午4点多钟,我们踏上了归途。三哥指着面前这条雄伟的海塘说,海宁的海塘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修筑的海塘,这是有据可查的。提起修海塘,他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早在1100年前的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王钱就开始用竹笼装石堆筑海塘了。钱王开始修筑海塘时,天天有潮,海塘边建边被冲垮。于是,钱王召集500名弓箭手,每人发铁箭六支,每潮一箭,潮头来时一声令下,众人齐射,连射五箭,潮水终于退去。民夫这才担土背石,筑起了坚固的海塘。

到清康熙年间,开始修筑鱼鳞石塘。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四次亲临海塘观察塘工。石塘以整齐的条石参差叠加,并用铁榫连接,因形若鱼鳞,故叫“鱼鳞石塘”。石塘雄浑壮丽,人称“海上长城”,它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建筑工程和科技文化遗产。如今,鱼鳞石塘已被列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还怀着极大的兴趣,顺道参观了修缮一新的海神庙、镇海塔等名胜古迹,游览了以陈阁老宅宰相府为中心的风情街区,并一一摄影留念,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回味。据三哥说,这些年来海宁市以“潮文化”旅游为龙头,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获得了巨大成功,国内外到海宁观潮的游客,每年多达百万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市场发展,使海宁成为钱塘江畔一座绚丽夺目的明珠城市。

这次海宁观潮游览,实在收获颇丰,令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增长了不少见识,也领略了“潮文化”的丰富内蕴。这真是:

大平盛世喜事多,

乘车追潮乐无穷。

一潮三看奇壮险,

盐官观潮篇8

关键词:乌台诗案;苏轼;政治观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61-01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是不能失败的,否则曾经一切不同的意见都将成为“逆反”之言。元丰二年,北宋王朝爆发了一场新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主角却是享誉文坛的大文豪苏轼。本文主要从诗案中所涉及的问题诗的解读出发,归结苏轼在“乌台诗案”中所表现出的政治观,笔者以为 “民本”思想始终贯串于苏轼此前的政治态度中。

一、乌台诗案始末

“乌台诗案”的最终爆发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早在苏轼通杭州时,沈括到浙江考察农田水利法的执行情况,窃将苏轼此期的诗歌抄录,还朝后奏说苏轼的诗歌存在反对“新法”的隐语,然而此时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震怒。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被任命到湖州为官。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写道:“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由此几句可以看出苏轼生不逢时的困苦之感,也正是这种消极的态度,使得“新法”人士对苏轼表示强烈的不满,纷纷上章弹劾苏轼,指责其诗文中的“讥讽文字”是“愚弄朝廷”,要求皇帝将其下狱。正是这种政治形势,迫使神宗在全面考虑后降旨将苏轼逮捕到御史台。七月二十八日,皇甫遵到湖州逮捕苏轼前来御史台。据《宋史》卷三百四十六《陈师锡传》:“轼得罪,捕旨台狱,亲朋多畏避不相见,师锡独出饯之,又安辑其家。”透过这段话,我们看到了苏轼此时对世情冷暖的体会之深。而通过《坡评传》中 “有人说途中坡曾想自杀。根据他自己给皇帝上的奏章上说,在扬州渡江时,他想跳入江中。但按孔平仲的记载,开船之后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桨时,他想跳水自杀。”这样一些文字,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对人生的担忧。

八月十八日,苏轼终于到京并直接下狱,为期130天的文字狱爆发。八月二十日开始对苏轼进行审问。直至十月十五日,“乌台诗案”终于侦破完毕,在其数十篇作品中找出“谤讪”诗句60余处。另外, 还牵连出包括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等二十九人。十一月二十八日,乌台诗案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二、诗歌所展现出的政治观

熙宁五年(1072)至熙宁七年(1074)这几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目睹了老百姓在繁重的差役赋税和各种自然灾害等多重压力下的痛苦生活,于是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痛苦的诗歌,表达了与民同忧之情和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如其《山村五绝》、《八月十五观潮》、《寄子由》、《寄刘孝叔》等,而透过这些涉案的诗歌,笔者以为恰好体现出苏轼 “民本仁政、惠民利民”的政治观,下面就部分诗歌进行分析说明。

如《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四)“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其五)“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钱塘江的秋潮天下闻名,而当时盛行的弄潮儿的潮头表演更是吸引了历史上很多骚人诗客的目光,但他们往往着眼于钱塘潮的汹涌澎湃与弄潮儿的惊险技能,很少去关注弄潮儿的生命。东坡在这首观潮诗中直接切入了“民生”主题,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二句,表面上似乎是颂扬英明的当朝统治,实质上是在刺讥朝廷这种不顾老百姓生命的卑劣行径。他认为,如果当朝统绐者真心爱护百姓,是不会听任弄潮儿“吴儿”在危险的浪涛中游戏生命的。再如《山村五绝》(其二)“烟雨骷θ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据《诗谳》中说“此诗意言是贩私盐者多带刀杖,故取前汉龚遂令人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刀佩犊。意言但得盐法宽平,令民不带刀剑而买牛犊,则民自力耕,不劳劝督。以为讥盐法太峻不便也。”而在(其四)“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则主要是说青苗法使得农民在一年中因交了利息生活处于极度窘迫之中,但部分人却获得了大量的不法收入。从而表达了他对青苗法的强烈不满。同样在《赠孙莘老》、《寄子由》、《和李常韵》等诗歌中苏轼同样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尽管这些诗歌成为了“乌台诗案”的导火索,并致使苏轼的政治生活中遭受巨大的打击,其性命也险些因此丧失,但这些诗歌中所体现的对于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国家政治的深切关注,即其“民本”思想却无处不在,其“人民性”的政治风范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无愧于其“文豪”的赞誉。

参考文献:

[1]苏灿,张忠全.苏轼为官之道[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邓广铭.邓广铭全集(第一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杨澜语录范文 下一篇:阅读改变人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