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古诗范文

时间:2023-10-02 09:11:09

霜降古诗

霜降古诗篇1

摘 要: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科学课;兴趣;故事;古诗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就须在“兴趣”上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途径有多种,可以是妙用故事,也可以是巧借古诗、成语等,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妙用科学史实故事

要加强科学课的趣味性,妙用科学史实故事不失为好方法之一。例如:讲到禁止近亲结婚的优生法规时,可插入“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终生悔恨”的故事。达尔文和表姐艾玛结婚生了六个男孩四个女孩,没有一个体格健壮,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未成年即夭折,第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终生不育,其余孩子智力低下而且多病,这就是近亲结婚造成的恶果。听完这个故事学生有震惊、同情等非常复杂的感受当然还有深深地思索,无须多说他们很容易就分析出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法规并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他们听一遍之后就会把这个故事深深地刻在脑海一辈子铭记同时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在思想中牢固地树立起近亲不能结婚的坚定的意念。这比教师多次语重心长地强调近亲不能结婚不知要深刻和有用多少倍,毕竟活生生的例子比单纯的理论让人更易信服。

再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课学了溶液的组成后可加入一则小故事。一位迫切想到爱迪生实验室工作的青年,走进爱迪生的实验室对爱迪生表达了他的愿望――想发明一种可以溶解一切物体的万能溶剂!。“那么你打算把它装在什么容器里?”爱迪生问了一个问题后实验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笑声,年轻人面红耳赤地离开了实验室。这不仅是个故事还有点脑筋急转弯的味道,顿时课堂变得轻松愉悦,学生纷纷思考爱迪生到底讲了一句什么话,当他们知道这一句话的时候都豁然开朗的哈哈大笑了,并且对爱迪生的聪明才智发自内心的佩服。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学习积极性的持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让学生一笑了之的故事,还可挖掘出思想教育的内容,让他们意识到有了科学知识之后,就不会不切实际的空想,不会把时间花在违背了科学永远也实现不了的事情上,所以人人都要学习科学,使自己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二、巧借古诗

自然现象千姿百态,绚丽多彩。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描绘自然现象为科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源,让科学教学从古诗汲取营养不失为又一种较好的方法。科学教学与古诗相结合,可以使教学内容活泼,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兴趣,更好的理解科学。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是不是完全与自然现象相符呢?通过找“错误”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分析能力,同时无形中也培养学生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学习昆虫的变态发育时可分析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在这里对生命关注并加以探讨,问“那同学们认为从科学角度春蚕到死丝方尽符合自然规律吗?”可引导学生分析:“蚕”是一种昆虫,它的发育过程是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利用化蛹时幼虫吐丝包裹自己这一自然过程养蚕取丝。当它破茧而出变成成虫就不再吐丝了即丝尽。可见在自然界丝尽和死亡不是同时的。学生觉得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这首诗觉得很有新意,兴趣很高,知识的掌握也很扎实。同时还可进行情感教育,我国是养蚕最早的国家,使学生具有自豪感也是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可问学生,你认为“霜满天”这种现象合理吗?引导学生从霜的成因分析: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l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如果温度在0℃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所以从科学角度看,“霜满天”是不合理的自然现象。从这些“有错”的诗词中寻找错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发觉错误的过程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兴趣得以长久保持,同时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并在无形中培养他们对事物怀有质疑的精神。也就是说我们既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科学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这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同样是文学的生命,这也正是科学与文学的相互交融之处。古诗中蕴涵大量与实际的自然现象相符合的内容,尝试把它引入科学教学让古诗交融于科学教学过程中间,使涉及的科学知识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得到解答。既弄清了知识,解答了问题,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学习科学的兴趣,真是一举多得。例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名句,在学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可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飞流直下”中能量转化。由学生得出水的动能在增加,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唐代诗人杜甫笔下,啁啾鸟鸣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在学完生态系统的成分后分析,诗中描写的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分别是谁?(消费者,黄鹂和白鹭)可见诗中蕴涵着许多的科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挖掘,古诗引入科学教学不仅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还使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开阔文学视野,体会到扎实的科学知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我们要想方设法用故事、古诗、成语、谚语、俗话、游戏、制作、比喻、简笔板画、科学实验等各种方式营造出一个巨大的科学磁场吸引我们的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乐学时必然不会把学习当作负担,乐学效率就高,减负提效也就得到落实。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赵万泉.教学论文写作方法和例举.

[2]钱新华.一种有效的哲学课教学方法――博引趣例法.

霜降古诗篇2

霜降是寒露这个节气过后的节气,而在寒露的时候天气就开始逐渐变凉,也是一个过渡的节气,不知关于霜降一些知识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4节气霜降是什么意思以及霜降的民间习俗,欢迎参阅。

24节气霜降是什么意思每年的10月中下旬,就到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了,而霜降也是进入秋季的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冬季交替的节气。20_年10月23日是我国传统节气“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此时的早晚温差很大,有时夜间的温度已经达到0度以下了,地面上或植物上直接凝结成的冰针依稀可见,由此证明,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预示着天气逐渐变得寒冷起来了。

霜降过后,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了,这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当然,霜降大部分在北方才能体现,而南方地区即使到了霜降的节气,也是没有霜可以降临的。

虽然说霜降过后,大风降温增多,气温逐渐变凉,但霜降和霜冻还是有区别的,庄稼遇到霜冻那危害就大了,而遇到霜降庄稼的危害就会小很多。因为水蒸气凝结的霜覆盖在庄稼的叶面上,不仅危害不了庄稼,当水蒸气溶化时还可能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来。

霜降与农作物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的民间习俗1、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2、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3、霜降赏菊

霜降古诗篇3

关键词:咏月诗;意象;归宿;“月”意象;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39-04

一、前言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作者笔下的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1]。”在众多的诗歌意象中,含有月的意象的唐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共80首,占总诗集的27%,咏月的和歌在《小仓百人一首》中共12首,占总歌集的12%,由此可见,两诗歌集中咏月诗歌的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大。毋庸置疑,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和歌则最能体现日本的民族性和审美意识。在中日两国众多的诗歌集中,中国古代诗歌精华《唐诗三百首》和日本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无疑成为两国诗歌的代表。

二、思乡怀远的牵绊

乡思是指诗人歌人望月思乡怀远的情怀,望月思乡在《唐诗三百首》中较为常见,《小仓百人一首》中亦有阿倍仲麻吕所作的“唐土见月”一首和歌,现各举例分析异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夜思》

在众多借月思乡之作中,李白的这首《夜思》广为流传。这首诗既写出了月的特点,又写出了明月在乡愁中的作用。诗中以霜来比喻月光,并没有离开传统的意象,正是由于这如霜的明月,才使作者一举一低,一望一思,于俯仰之间,含义无穷。月亮使乡愁的意象中增添了人生苍凉,却又平和豁达,不激昂愤意,也不颓唐。“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诗人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2]”与本诗一样表达乡思的诗作还有: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如霜之月在唐诗中经常出现,尤其在边塞诗中越发让人怀念故乡。该诗虽为边塞诗,却不以昂扬向上的刚健之气取胜,而是因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看到边关如霜之月内心充满着悲凉,再伴着这凄凉悠长的芦笛,写尽征人思乡惆怅之情。除去惆怅,我们同样也能从边关月中看到战士们因有家而不得归,所以多少伴有厌战的情绪。

天の原 ふりさけ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も

――阿倍仲麻吕《小仓百人一首》

歌人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过18年,这首诗是753年,作者在回国前于明州(现在的宁波)的送别宴会上望月感慨而作。“遥望长空,明月在天,那是昔日从奈良春日野的三笠山头升起的明月啊。他仿佛觉得,少年时代见过的三笠山上冉冉升起的皓月,已经飞过茫茫东海,前来迎接他这位日夜思归的游子了。[3]”

对比这三首诗歌,不难发现它们的相异之处,首先,在数量上,望月思乡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具有相当多的数量,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韦庄的《章台夜思》等。与此不同,“唐土见月”典出《古今和歌集》中的羁旅歌部分,可是不论是在《小仓百人一首》中,还是在《古今和歌集》中,望月思乡的和歌仅此一首。其次,在唐诗中,除去一般的思乡诗之外,还有很多的边塞诗,而边塞诗的创作与当时的军事政治国情密不可分,所以在边塞诗中不单是单纯的思乡,而是表达了厌战情或是征妇怨,而和歌中却没有涉及。

相同之处在于,三首诗歌不约而同将月作为思乡怀远的牵绊。阿倍仲麻吕的“唐土见月”对中国读者来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因为他所处的盛唐时期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他在中国广为结交,尤其与李白、王维等结为好友。从他与李白交往的情况看,受到李白影响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唐土见月”与《夜思》有神似之处也是必然。

三、孤独寂寥的哀怨

无论是唐诗还是和歌,都通过月亮来表达哀怨之感,这也正是月之情思的所在,情思是指诗人歌人孤独寂寥的哀怨,这种哀怨又分为别离、忧愁、幽怨、相思[4]。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对比分析月之情思的异同。

(一)别离之月

别离诗在《唐诗三百首》与《小仓百人一首》中所占数量较多,如: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本诗开篇点明“别离”之意,尤其颔联以期待再会表惜别之情。两句诗意义上倒装,即昨天还在月下同行,现在怎么说分就要分开,真不知何时能再相见[5]。月亮可以说是与友人分别前的见证,以月为契机,追述别前相送之深情,想象别后之寂寞,多方渲染惜别留恋之意,颇为感人。

有り明りの つれなくえし れより

ばかり きものはなし

――壬生忠岑《小仓百人一首》

霜降古诗篇4

摘要和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拟物与拟人的修辞技法运用上,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相得益彰,既表现出自然界的微妙也表现出作者细腻的感受。《小仓百人一首》中展现植物形象的作品,既有华丽优雅的大和美景,也有缠绵悱恻的火热恋情。通过对和歌作品中植物形象的分析,本文力图从不同角度展现日本人细腻优美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百人一首 和歌 植物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在日本古典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古今集》时代歌人对自然表现出比较自觉的关心,不是客观描写自然,而是将主观投入自然。自然被歌人们融于日常生活,渗透于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植物遂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日本民族特色。经统计, 《小仓百人一首》中共出现植物15种,分别为红叶(5首),花(7首),苇(3首),稻(2首),松(2首),草木(2首),若菜(1首),原(1首),首原(1首),(1首),さしも草(1首),藻(1首),浅茅(1首),真木(1首),さねかづら(1首)。

在自然观方面,东西方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文化由于受古希腊和希伯来文化的影响,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在自然面前表现出人类的优越感和崇高感,属于典型牧场型文化;而东方文化在“天人合一”等古老思想的影响下,对自然怀有深切的亲近感。西方艺术本质是通过人本身再现人的主观活动,即为拟人主义;而东方艺术主要是通过自然去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暗示和象征,即为拟物主义。

一 植物的叙景功能

和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以自然为主,直接描摹景物,貌其本荣,得其物理,讲求人对自然的被动感受,掩主体于客体之内,寓情语于景语之中;另一种是同拟物主义相反的拟人主义,人在自然场景里不再甘于幕后的寂寞,不再力图逃遁自我或舍弃主体,讲求人的“物化”,并将物的“人化”,人的喜怒哀乐、嗜好情欲、风趣诙谐甚至世态人情巧妙地注入自然,使读者从自然画面中明显地感受到人的呼吸与律动,形成“有我之境”。

1 红叶

公元794年,日本迁都平安京后,贵族文人远离大自然的怀抱,成了寂寞空虚的“城里人”,他们笔下的自然多为庭园山水或者凭空虚构,作歌的动机也往往是为了在宫廷歌合上取胜,进而达到政治上的目的。和歌从广阔的自然生活走进了贵族的文艺沙龙,视野变得十分狭窄。同时,由于贵族文化的日益成熟,和歌创作技巧变得更加成熟而丰富,“绿词”“绿语”作为高度的语言技巧被广泛使用,万叶时代雄浑纯朴的歌风渐渐消失,出现了一种优美纤细,含蓄优雅的新风格。如:“もみじ”原指树叶入秋后变成红色(红叶)或黄色(黄叶),现代日语中特指“枫”。

あらし吹く み室の山の もみぢばは

田の川の 锦なりけり (第69・能因法师)

歌意:飒飒飘红叶,秋风三室山。清波成锦绣,斑斓成龙田。

本歌从仰视、俯视两个角度,将三室山和龙田川两处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色彩斑斓、光艳照人的大和红叶图。日语中“红叶”的本意是变色的草木叶,黄色等枯叶色也是主色调之一,歌中的“锦”也不仅仅是红色的。从本歌意境来看,三室山的深秋色彩斑斓、绚丽多彩。另外,王朝时代的人们追求华美风格,欣赏色彩绚丽的景物,大自然中的红叶被人们看作是典型的代表,将红叶隐喻成锦缎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三室山这一称呼中带有神圣的含义,以山上红叶为素材勾勒出的神圣之美,在人们心目中也就更加不一般。与歌中华美的意境相反,本歌在修辞技巧上并无非凡之处,用的是最常见的主谓结构,叙述简洁、朴实无华,朴素的修辞烘托出作者奇妙的灵感,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诗歌意境的品味上。

2 花

《古今集》春部(上・下)共收录和歌134首,其中咏樱花的和歌就有70多首。除了“春”部之外,“贺”、“恋”、“哀伤”等部也多有咏花歌。汉诗中的理趣可谓是真正的说理之趣,哲理之趣。而《古今集 》中的理趣主要是推理之趣,机智之趣,或者说是理智化的风趣,带有浓厚的思辨和想象色彩。作者不是以对客观景物诗意感受的深刻见长,而是以观察和思考的敏锐、机警取胜。

もろともにあはれと思へ山樱花よりほかに知る人もなし(第66・前大僧正行尊)

歌意:山樱幽处见,彼此倍相亲。世上无知己,唯花解我心。

大僧正行尊在晚春四月进入大峰灵山修行。樱花一般在三四月份盛开,此时的人世间樱花早已凋落,可是山里的樱花开得正盛。本歌与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大林寺所作《大林寺桃花》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里山外的这种强烈反差,映射出诗人(歌人)内心与尘世变化的强烈反差。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的意境深邃,富有情趣。

晓牧(1990)对《古今集 》中出现的咏花歌做了统计,排在前五位的是:花(无特定对象)、樱花、梅花、女郎花(败酱草)、菊花。而《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菊歌(29)和咏梅歌(35)都只有一首。

心当てに 折らばや折らむ 初霜の

おきまどはせる 白菊の花 (第29・凡河内躬恒 )

歌意:欲采白菊朵,今朝初降霜。霜花不可辨,满眼正迷茫。

深秋时节,第一次下霜的清晨,作者想到庭院中采摘白菊,可是白菊与白霜浑然一体,分不清是霜还是花。《古今集》时代,推崇夸张的诗风,主张咏物诗要将形象与观念结合起来,本歌体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白菊比作白霜并非本歌的专利,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就曾写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玩白菊》中也有“家家菊黄尽,梁国独如霜”。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既有生动逼真的现实生活景象,又体现出一种审美观照和审美情趣,即为和歌的理趣之道。

3 水稻

夕されば 门田の稻叶 おとづれて

芦のまろやに 秋风ぞ吹く (第71・大纳言经信)

歌意:暮色门前降,满田何朦胧。摇摇鸣稻叶,芦舍临秋风。

这首和歌是作者住在京都西郊山庄期间外出时的作品,触景生情,即兴而成。落日余晖,稻叶轻响,秋风清凉,为读者带来了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享受,这在当时是一种新奇的写景手法。水稻是日本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和歌中是秋的季语。除了经信这首反映稻田秋色的田园歌之外,天智天皇也在其“悯农歌”(《百人一首》第1首)中表现了农民收获水稻时的艰辛。作为开篇之作,它主要表现了天皇以九五之尊在田边结庐而居,因茅屋不堪重露,其衣袖被打湿。这表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另外,定家将天智天皇与持统天皇父女之作开篇,以后鸟羽院和顺德院父子之作收尾,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二 植物的抒情功能

1 表达爱情

《百人一首》中恋歌有43首,占全书的近半篇幅。歌人为情而生,为歌而死,对恋的领悟,更有独到之处。《百人一首》编入了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状态下的恋情,如忍恋、痴恋、悲恋、苦恋、热恋和空恋等,甚至还收录有男性歌人假托女性创作的闺怨歌。经统计,《百人一首》中利用植物形象表现爱情的和歌共有7首,分别为19(苇),25(さねかづら),39(浅茅,原),51(さしも草)58(原),88(苇),97(藻)。

君がため 春の野に出でて 若菜つむ

わが衣手に 雪はふりつつ (第15・光孝天皇)

歌意:原上采春芽,只为献君尝。犹见白双袖,飘飘大雪扬。

为了你,我冒着纷纷的春雪,到原野上采摘春芽,我宽大的衣袖上,落满了雪花。万叶时代晚期,赠送礼物时附上一首和歌表达心意成为一种习俗。如此写来给人亲切之感。对比《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之……”。作者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光孝天皇的歌,外向、直率、热烈,具有万叶歌风,这在《百人一首》43首恋歌中是不多见的。歌中白色的春雪和绿色的嫩芽形成鲜明对比,给人明快亲切之感。

2 感物伤怀

古代歌人偏爱凄清无常的表达,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是人生无常等佛家思想的影响大,但似乎对奈良文学并无很大影响,直到古今时代佛教无常意识才逐渐渗透于和歌创作。如第9首小野小町的作品就利用了樱花的绚丽易逝来感叹自己青春易逝,韶华难留的情感;其次,摄关政治下,众多贵族为免受政治迫害,只能寄情于飞花落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前途渺茫的不安之感。如第34首藤原兴风的作品中,歌人利用播磨国长寿松的葱郁,喟叹自己衰老残年孤独寂寞,以及自己一生的坎坷与沉浮,这种表现手法也是独具一格:

八重 しげれる宿の さびしきに

人こそ见えね 秋は来にけり (第47・惠庆法师)

歌意:野草千丛茂,幽深庭院荒。年年人不见,寂寞又秋光。

草,俗称拉拉秧、拉拉藤,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本歌中指的是野外杂草。“の门”和“の宿”指庭院里长满杂草,指代家境贫寒、衰败、荒废。秋天又到了,当年穷奢极欲的豪华园林已经变得满目凄凉。杂草枯荣,花开花落,事过境迁,繁华不再。歌人在枯草森森之中,悟出了“人世无常、盛者必衰”的哲理。

3 表达友情

受到汉学思想的影响,《万叶集》时代的人们对梅花的执着胜过了对樱花的爱慕。如没有特别说明,在《万叶集》中的“花”即梅花,在《古今集》中的“花”即樱花。

人はいさ 心も知らず ふるさとは

花ぞ昔の 香にひける (第35・纪贯之)

歌意:悠悠羁旅客,问君可曾知。故里桃花发,幽香似旧识

你看这盛开的梅花依然幽香如故,犹如我那不忘旧年相识的心。表示自己虽然疏于问候,却不曾忘记故交。受汉唐诗人的影响,日本的歌人们也创作了大量的咏梅歌,以《日本咏物诗》(1776)为例,全书收录133首咏花歌,其中梅花歌29首,牡丹45首,菊花13首,樱花6首。本歌中,纪贯之以梅花的“幽香”来比喻作者与客舍主人的友谊深厚。除此之外,《古今集》中还出现了梅花与衣袖、月色、黄莺组合描写梅香的手法,可谓是和歌的独到之处。另外,第16首原行平的作品中,还出现了用因幡国的松涛声象征亲友对自己的牵挂之情的用法。

综上所述,植物在《小仓百人一首》的和歌中无论是不是表现的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背景或抒情功能。由于思维观念和时代背景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汉诗与和歌的明显差异。百位歌人,百首作品,篇篇都是精华。读懂和歌,能使我们看到古代歌人们追求的至善至美的艺术创作,进而更好地体会到和歌的艺术魅力。

注: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09CB07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ブリタニカ国际大百科事典》,シャ一プ制の电子辞书,2000年版。

[2] 《谷山茂等新订国语总览》(第二版),京都书房,2001年版。

[3] 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赏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4] 潘小多:《和歌汉译中形式的选择与信息的增减――以〈百人一首〉为例》,《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4期。

[5] 武德庆:《日本古典诗集〈小仓百人一首〉的意韵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 潘小多:《风霜雨露凝结的诗文――论“百人一首”中的气象诗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3期。

[7] 铁军:《“百人一首”的山情结》,《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1期。

[8] 刘利国:《中日“日暮诗”的意象分析――〈唐诗三百首〉与〈新古今和歌集〉之比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6期。

[9] 刘汉璞,沈阳:《和歌集“百人一首”译介(1-9)》,《日语知识》,1997年第12期。

[10] 李濯凡:《〈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春歌》,《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年第1期。

[11] 李树果:《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女性恋歌》,《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4期。

霜降古诗篇5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风刀霜剑严相逼”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有人曾经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这说明霜不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1克0℃的水蒸汽凝华成水,放出气化热是667卡,它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免除冻害。

霜降古诗篇6

在我国有二十四个节气,而霜降节气则是秋天当中最后一个节气,在霜降节气当中也有许多的习俗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节气霜降的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民间传统习俗赏枫

枫遭霜侵后叶子火红,色彩鲜艳,灿如锦绣。古人曾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国内如苏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栖霞山,都以枫叶美景著称。夕阳西下,红叶参差交错,驰目远眺,仿佛珊瑚火海,十分壮观。

牧羊

羊奶、羊肉和羊毛,都可供食用或使用。品种好的奶羊,产乳量很大,堪称为贫民的乳牛。国内如山西长子等地,牧羊人一般在秋天杀羊赛神,预祝来年羊群扩大,并将祭品分发给族人。贫困无羊的,可蒸面糕,将其做成羊的形状代替。

斗鹌鹑

霜降后斗鹌鹑,在南北方都很盛行。《北京岁华记》中说北方的人在霜降后斗鹌鹑,人将鹌鹑笼在袖中,如同捧着珍宝。南方大多在晚上斗鹌鹑,决胜负。考究的人用彩绪做平底袋,以皮手套将鹌鹑把在袖中,以此作为消遣。清代的蔡铁翁有诗道:“辛苦霜天斗瘦鹤。”

斗牛

斗牛时,远近的男女无不盛装艳抹,集会观战。此日两寨的民众,吹铜号,鸣芦笛,放铁炮,张伞,列旗,簇拥着斗牛进人决斗场,仪式极为庄严。

霜降一般温度是多少度平均气温为10℃~20℃

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节气讲究事项预防秋燥

秋季风干物燥,如果此时不注重养生保健的话,燥邪就会损伤人体津液,其症状为唇干、鼻干、口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肌肤干燥甚至会出现皲裂

预防湿邪

健康养生专家指出,进入霜降节气后,就应该预防湿气邪佞给身体带来的危害了。

预防秋郁

霜降过后,小草开始枯黄,树叶开始飘落,凄风惨雨的。此时人们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得忧思起来,如果调理不当,极易诱发抑郁症,会出现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抑郁不乐等不良情绪。

注意温差

室内的温度及湿度要适宜。室温过高,则会觉得烦闷、疲倦。室温过低,则肌肉紧张、畏缩、不愿活动。

霜降古诗篇7

黄金周,游者自然多如牛毛。只是,天公不作美,早晨就飘起了细雨,雨虽不大,却像雾般密密的,像丝绸般柔柔的。我想,这雨大概阻止了一些游客,但对于我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来到青云山,一座古式的二层小楼占领了我的视野。我沿着古色古香的楼梯,扶着翠玉般的扶手登上了小楼,虽说山没有杜甫眼中的泰山高,但俯视远方,却也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畅快!凝目远眺着像雾又像水的空气,远方的塔尖与群山就好似若隐若现的海市蜃楼,总给人无尽的遐想。

穿过古式小楼,沿着大理石铺成的路向前走着,眼前又是一番开阔的景色,荷塘中仅存的几只荷花还在雨露中摇曳,似在欢迎我们,又像展现她优美的身段,在密密的荷叶间点缀着,犹如画家手中的点睛之笔,真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倏然间,便把人带入了“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美丽画卷。

沿着绿草丛生的河岸向前走,不知不觉中,眼前是望不到边的一片广阔的田野,不,是广袤的田野,从身边向前望去,广袤的田野上便零星地点缀着黄色的小花,只有远处的地平线才能让你分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渐渐地,太阳的光辉撒向大地,雨停了,雾散了,阳光把更多的绿射入了我的眼中,让我不知不觉地想起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袤与豁达。

当我的腿走酸了的时候,便也终于走到了田野的另一头。多么热闹的场面啊!两旁卖纪念品的商贩一个挨着一个,叮叮当当的声音唱出了风的欢快,闪闪发光的水晶挂件诉说着阳光的追求,一切是那么欢快又是那么和谐,让疲劳顿时随风飘走了,换来的是神清气爽与生机勃勃。于是,这幸福的画卷也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下山的时候,我摘下了一朵花,带走了那片芬芳,买下了一件纪念物,带走了那里的记忆。但我却带不走那里的绿色。因为,那里有郁郁葱葱的青色云彩在飘荡,那青云永远都守护着这座山,让青山云名副其实,让游者更加深信不疑!

秋菊赞

兰是春的信使,在春风的沐浴下,她,独占鳌头,享尽了清雅之誉,陶醉在诗韵之中。只是,惟一遗憾的便是“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当寒霜降落,东风无力,百花凋残之际,菊便成了秋天的主角,在飒飒秋风中,绽放着陆离的光彩。

去年秋天,家中栽着两盆。当霜降之时,那“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便已在酝酿之中,只待深秋来唤醒她们,用清晨的寒霜给她们洗礼,夜晚的暮霭给她们披妆。

当深秋来临之际,我偶然间来到阳台,却突然看到那黄的、紫的似在舞,在吟,在唱,在笑。嫩嫩的花瓣,已被寒霜洗礼,而那凝结的水珠又似金杯中的美酒,让人不由得又对她多了几分怜爱,忘记了几分不足。我想这就是诗人为什么“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原因吧。当我想用手去抚摸她的时候,一阵清香却扑鼻而来,真是“蕊寒香冷蝶阵来”――这香味也好似成了淡紫的,金黄的,流入我的大脑与嗅觉,沁入我的心脾,给了我阳光的乐观和打败寒潮的力量。

生命虽有长度,但精神是无限远的。当我们看到积蓄了一身的力量而在寒霜中绽开时,我们为之喜悦;当春蚕破茧而出化蝶而飞时,我们为她惊人的力量而震撼!我们之所以会为她们惊叹,就是因为她们在和风细雨中却无法爆发出来,惟有当寒潮从天而降时,她们也才自信地争彩斗艳,奉献着自己的美与“芳香”。

霜降古诗篇8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曾刘景文》)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和王巩》)

《菊谱》云:“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古人“立象以尽意”,“”“黄花”是常用的意象。,我国以黄色居多,其色绚烂,其香浓烈,其性孤傲。《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从意象上讲,古人写“”,通常所表现的或为喜悦欢快之情,或为隐逸之姿,或赞颂人格(品质)美好。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不少歌颂的佳作,譬如: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杜甫《云安九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菊》)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梅尧臣《残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唐寅《》)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秋菊》)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重要民俗之一,文人骚客也常在重阳这天相聚赏菊、吟诗作文。此风俗的记载最早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王绩见到吐艳,醒悟重阳节言已来临。

因有散热祛风、降火解毒的功效,所以酒被誉为“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药酒。人们喜饮酒,在汉魏就颇为盛行。王瑶先生曾考证:

“采菊”的“菊”,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为了做酒,以求长寿。因为“饮菊酒”古来有之,从《离骚》“餐秋菊之落英”,到《西京杂记》:汉人采并茎叶,酿之以黍米,至来年九月九日,熟而就饮。谓之“酒”。到“魏文帝九月至钟繇书云:至于芳菊纷然独荣,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中云:“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到“秋菊有佳色,露掇其美。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得复此生。”(《饮酒》其七),可知,服在当时是很流行的,正如魏晋名士所服的“五服散”一般;而且,“服菊”的目的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长寿。

“黄花”,虽指。但“黄花”意象多有凄凉、萧瑟、冷清、孤寂、憔悴、飘零之感,如:

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香晚节。(韩琦《九日小阁》)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咏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黄花开满院前坡,醉杀西江计汝和。(明・戴进《画菊》)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明・唐寅《黄花诗》)

综上,黄花虽指代,但人们多用凋零的黄花创设一种深秋清冷寂寥的意境。在诗词文赋中,黄花常有韶华已逝的“悲凉”之感。

上一篇:烟雨范文 下一篇:疫情文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