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诗词范文

时间:2023-11-09 18:24:58

霜降诗词

霜降诗词篇1

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用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

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

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再如,讲到色散时,可用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

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

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霜降诗词篇2

霜降是属于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而霜降节气也是寒露节气之后的节气,那你们知道霜降三候有哪些?共同阅读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霜降三候都有哪些_霜降节气气候如何,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霜降三候都有哪些一候豺乃祭兽

“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是兽之义,也是人之本也。

二候草木黄落

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翠减红消,雁影无踪。而人的情感,也进入深沉的低谷。离愁别恨,凄风苦雨,尽皆展示深秋的悲苦,触及人心。

三候蜇虫咸俯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的美。经过了生机勃勃的春,热闹蓬勃的夏,收获喜庆的秋,生命的轮回,又进入休眠的状态。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来年的新生。

霜降节气气候如何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气温渐渐转冷。霜降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霜降后,昼夜温差更大,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秋燥明显。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

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

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节气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这时节冷空气南下,天气越来越冻,我国南方地区早晚较冷;

而北方部分地区早已入冬,部分地区温度已降到0摄氏度以下,如东北地区的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地区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的诗词有哪些山中晓兴

河汉降玄霜,昨来节物殊。

愧无神仙姿,岂有阴阳俱。

灵鸟望不见,慨然悲高梧。

华叶随风扬,珍条杂榛芜。

为君寒谷吟,叹息知何如。

水调歌头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秋怀奉寄朱补阙

上苑繁霜降,骚人起恨初。

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闲居。

暮色秋烟重,寒声牖叶虚。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归田赋,犹陈谏猎书。

不知青琐客,投分竟何如。

送惠雅法师归玉泉

只到潇湘水,洞庭湖未游。

饮泉看月别,下峡听猿愁。

讲不停雷雨,吟当近海流。

降霜归楚夕,星冷玉泉秋。

祝牛宫辞

四牸三牯,中一去乳。

天霜降寒,纳此室处。

老农拘拘,度地不亩。

东西几何,七举其武。

南北几何,丈二加五。

偶楹当闲,载尺入土。

太岁在亥,余不足数。

上缔蓬茅,下远官府。

耕耨以时,饮食得所。

或寝或卧,免风免雨。

宜尔子孙,实我仓庾。

江西逢僧省文

闽地高僧楚地逢,僧游蛮锡挂垂松。

白云逸性都无定,才出双峰爱五峰。

高僧不负雪峰期,却伴青霞入翠微。

百叶岩前霜欲降,九枝松上鹤初归。

风生碧涧鱼龙跃,威振金楼燕雀飞。

想得白莲花上月,满山犹带旧光辉。

采桑子·性珠莹彻禅天月

性珠莹彻禅天月,三界流光。四海呈祥。气会神交降玉霜。

灵芽匀渍金花绽,透体清香。麝喷明堂。历劫宗风道化昌。

九日寄徐式家

清波晃荡荻花齐,徙倚衡门独杖藜。

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

凶年酒贵乡人醒,返照村空寡妇啼。

浦溆黄昏君不见,凉风衰柳思凄凄。

和子由蚕市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破瓢为轮土为釜,争买不翅金与纨。

忆昔与子皆童aa3,年年废书走市观。

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遭欺谩。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

舟中杂纪 其十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霜降诗词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 菊花 意象

菊花,虽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这首诗中,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据载,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这三句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她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在佳节重阳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语言清丽高雅,文雅优美。

三、志士的坚贞高洁

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

四、勇者的豪情壮志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又赋予了菊花新的内涵。他曾写过两首有关菊花的诗歌。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第二首是《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大概是黄巢科举落第后的泄愤之作。全诗这样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诗中也有一种凛然傲骨。郑思肖在南宋亡后,隐居苏州,但时时不忘故国。他在《画菊》一诗中托物言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他借菊花独自开放,宁可枯死枝头也决不落地的高尚品格,表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菊花是幸运的,它能得到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赏识,与之为伍。花之形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知道屈原与陶渊明,读过还是没有读过他们的诗作,都可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诗人的灵魂相晤,走进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霜降诗词篇4

《傲霜篇》是作家峻青充满诗意的散文名篇,意蕴深远,热情洋溢,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不懈追求。明理会意,陶冶性情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本设计旨在追求教学课堂的画面美、语言美及教学环节的流畅,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从而提升学生对美句美文的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学习菊的品质,领会的象征意义。

2.赏析课文的经典句段。

3.体会对比手法作用,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4.培养想象力、表达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的品质,体会作者的高洁的情操。

2.学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感菊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傲霜篇》,(板书:傲霜篇)傲:忍耐,顶住;霜:风霜。篇,是一种文学体裁。谁在寒风中顽强生长?谁在严寒中傲然挺立?是高大的青松,是修长的绿竹,还是火红的枫树?都不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不是青松,不是竹子,也不是枫树。它是谁呀?()

课件,配乐画面:漫山遍野的,和单幅的特写。

说读相生观菊形

一、看菊说话

课件:花团锦簇的

1.你看到了怎样的?(学生自由表达)

2.太美了。(要求学生从的颜色、形状、数量、气味、姿态等方面有条理地叙说)

二、看菊读文

1.大家描述得真好!是的,太美了。你看课件,(课件配字幕:它们开得多么热烈,多么茂盛。那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团团,一簇簇,迎着西风,披着寒霜,争妍斗艳,喷芳吐香,开得满院子花团锦簇的)我们齐读一遍。

2.作者眼中的是热烈的、是活泼的。(指出字幕中相关词语讲解)的色彩艳丽(黄的、红的、白的、紫的),形态各异(一朵朵、一簇簇),姿态坚定(迎着西风,披着寒霜),在尽情地展示着生命的美丽(争妍斗艳、喷芳吐香,开得满院子花团锦簇的)让我们再细细地描绘它。(齐读)

三、看菊表情

1.示范读,标示停顿重音自由读抽读评价。

2.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把自己也变成,自由地开放吧。(选取自由的姿态,加上体态语和表情诵读)

对比烘托显菊韵

一、体会的坚强

1.大家可知,昨天黄昏的时候,它们都含苞未吐,只一夜的功夫,就展蕊怒放了。(课件字幕:只一夜的功夫,就展蕊怒放了)(反复读,重读“只……就”,谈感受)

2.就在这个夜里,一场寒霜降临了。(课件5:下霜,万木凋零)

3.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圈出描写霜大的词句。

4.朗读交流,(对面屋脊上一片雪白,像下了一场小雪似的。白皑皑、毛茸茸、亮晶晶)体会词语的作用。

二、对比烘托

1.在寒风中,在严霜里,葡萄的叶子刷刷拉拉地飘落下来,梧桐的叶子也刷刷拉拉地向下落。然而就在寒风中,开放了,在严霜里,开放了。葡萄叶落下时,开放了;梧桐叶落下时,开放了。“西风紧,黄叶落尽”时,开放了。难怪人们都说秋菊傲霜呢!那么这个“傲”字,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由交流)

2.读课文的4、5段,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傲”字的含义。

3.傲霜就是“它们决意要和西风较个长短,要与寒霜见个高低”就是“西风越紧,它们开得越茂盛。寒霜越大,它们开得越艳丽。”(课件字幕:它们决意要和西风较个长短,要与寒霜见个高低)

4.指导学生要用上扬的语调朗读,坚强有力。

人文合一知菊意

一、赞美精神

1.在这场较量中,胜利了。它们在万木凋零的时节迎霜开放,它们自己小小的身躯,战胜了严寒,小小的生命,装点了世界。所以,古往今来,许多人赞美它。元稹就写出了“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名句。那么,作家峻青是怎么赞美的呢?(课件,图片、配字幕:我爱它们超凡脱俗的风姿,我爱它们暗暗浮动的幽香,我爱它们清雅大方的神采,我爱它们平易简朴的本色,然而,我更爱的是它们那傲雪斗霜不畏的高尚情操。)

2.读中知意。

(1)齐读。

(2)师引读重点词、学生填读。

(3)仿说“我爱……”排比句。

(4)站立诵读。

(5)表演读。(先设计好手势,带学生表演,再自由表演,评价)

二、联系作家生平体会的精神

峻青图片、生平介绍。作家就像是一朵凌霜开放的,他顽强地生活,努力给人们带来快乐。他希望自己永远保持的情操,所以,他对的赞美是自然的,是真诚的,是深情的。大家也一定想和作者一样,做一朵吧!让我们和作者一起为唱一首赞美诗吧!前字幕配音乐(齐诵)。

联系生活品菊情

一、赞美

舒缓的音乐,优美的画面,课文朗诵是坚强的,是伟大的。它小小的身躯迎霜冒寒,开得灿烂一片,绚丽似锦。它值得作家赞美,值得诗人吟诵,更值得我们歌唱。请选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来赞美。

1.唱一支歌。

2.吟诵一首古诗。

3.给一句赞美的话。

4.画一张简笔画。

5.写一首小诗。

组内交流、评价,推荐优秀者上台“抒情”。

二、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顽强的斗争精神,象征着人们对生命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作者由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无数像那样傲霜斗雪、不畏的人们。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实际上他是在赞美像一样的人。他把自己对人的感情寄托在对的描写中,这就是借物抒情。

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像一样不怕困难,积极向上,永不言败呢?(学生自由发言)我们还可以借那些物体来赞美生活中的那些人呢?

三、朗读升华

大家说得真好!像《傲霜篇》这种文字优美、感情深厚的抒情散文,会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细心品味,借物抒情,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让我们再次和作者一起,满怀深情地赞美吧!(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傲霜篇

看万木凋零迎霜开放

想傲霜斗雪不畏

借物抒情

霜降诗词篇5

月明星稀好景致,便引诗情到碧霄。脑中突然闪现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太常引》一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恒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面对中秋的一轮满月,辛弃疾所抒之情,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

一阵秋风拂过,挟带着明月的空灵和清澈,一股诗情又溢上心头——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的《霜月》叫我陶醉在他绵绵的诗情中,融化在这溶溶的月光下。深秋季节,词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秋色明朗单纯,月色清幽空灵,冷艳绝俗。李商隐为人们盈造了一个美妙想象的摇篮,唤起了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蓝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

中秋佳节,是诗人词人最爱抒怀创作的时间。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仙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圣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樊桂仰天高。”无不是借中秋的这轮明月来寄托情思,表达情感,而正是这些古色古香的诗词歌赋,唱咏感叹使得中秋这个传统佳节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音律的和谐美以及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

我突然想起了一年让我悲恸万分的事。就是在很多年前的中秋节前夕,张爱玲女士在美国的寓所里被发现时,她的灵魂已早早地飞到了天堂上。

在中外文学史上,身前寂莫,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张爱玲那样,满世界在为她而热闹,她却躲着,躲着谁也找不着她。她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

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她的辞世方式,包括她的衣着姿态。她把一切都想过了,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帮助她,使她把这个仪式择定在秋天,又把尾声伸延到中秋节前夕。“我欲乘风归云”,这或许是她最终吟诵的诗句?

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一位女诗人临终前的讣告,大意是:我有一空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此间情景,很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要么小木屋,要么大海,其他场所与他无缘。

女诗人的小木屋空了,不必在别处寻找,她们只会云了太空。

正这么想着,凉风阵阵袭来,雁阵惊寒,树叶飒飒作响。忽然从天边传来一阵嘹亮的吟咏,所咏之词竟是李白的《关山月》,接着却是另一个声音,后来,声音逐渐增多,耳边也嘈杂一片,不得辨认。后来,便是嫦娥的哭泣声,还有吴刚砍伐桂树的斧声。在这一年一度的时刻,月亮为他们献上最皎洁的光,让他们在宇宙之中团聚,赏人间风景,再抒心中之情。

我望着遥不可及的灿烂星河,醉意微醺。

霜降诗词篇6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曾刘景文》)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和王巩》)

《菊谱》云:“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古人“立象以尽意”,“”“黄花”是常用的意象。,我国以黄色居多,其色绚烂,其香浓烈,其性孤傲。《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从意象上讲,古人写“”,通常所表现的或为喜悦欢快之情,或为隐逸之姿,或赞颂人格(品质)美好。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不少歌颂的佳作,譬如: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杜甫《云安九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菊》)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梅尧臣《残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唐寅《》)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秋菊》)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重要民俗之一,文人骚客也常在重阳这天相聚赏菊、吟诗作文。此风俗的记载最早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王绩见到吐艳,醒悟重阳节言已来临。

因有散热祛风、降火解毒的功效,所以酒被誉为“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药酒。人们喜饮酒,在汉魏就颇为盛行。王瑶先生曾考证:

“采菊”的“菊”,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为了做酒,以求长寿。因为“饮菊酒”古来有之,从《离骚》“餐秋菊之落英”,到《西京杂记》:汉人采并茎叶,酿之以黍米,至来年九月九日,熟而就饮。谓之“酒”。到“魏文帝九月至钟繇书云:至于芳菊纷然独荣,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中云:“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到“秋菊有佳色,露掇其美。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得复此生。”(《饮酒》其七),可知,服在当时是很流行的,正如魏晋名士所服的“五服散”一般;而且,“服菊”的目的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长寿。

“黄花”,虽指。但“黄花”意象多有凄凉、萧瑟、冷清、孤寂、憔悴、飘零之感,如:

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香晚节。(韩琦《九日小阁》)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咏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黄花开满院前坡,醉杀西江计汝和。(明・戴进《画菊》)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明・唐寅《黄花诗》)

综上,黄花虽指代,但人们多用凋零的黄花创设一种深秋清冷寂寥的意境。在诗词文赋中,黄花常有韶华已逝的“悲凉”之感。

霜降诗词篇7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这是一首中国人熟知的唐人绝句,如果说要选十首大家最喜欢的唐人绝句,我想这首《静夜思》一定在其中。其一是因为它的作者是李白,李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其二因为情境易懂,没有什么高深或崇高的思想,无非是说一个人在异地他乡,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睡不着,想家了。其三因为韵律好听,这是一首声音最美的“唐诗”。

这首诗的声音很纯净,“光”、“霜”和“乡”三个韵字,江阳韵,幽幽长吟而出,一往情深。“光——”,这是一个拉长了的声音,它不轻不重,就像一个温柔的小手抓住了你灵魂深处的那个脆弱的地方,轻掐你一下,问:“疼吗?”第二句话,在同样的位置,“霜——”,这个“霜”字把第一句中等音量的句子一下子拉到了最低线——甚至声音跑到了地平线之下。继续一个江阳韵音,轻轻地再掐你一下,问:“还不疼吗?”已经两次去激宕你灵魂深处最脆弱的那个角落,如果再继续下去的话,便会失去美感,因为“霜”这个音已经到达最低了,所以第三句,一下子来了一个重的,就是“举头望明月”的“月”字。这个“月”是个入声字,特别响亮,特别短促,特别有力量。这回不是用“手指肚儿”去掐,用的是短短的指甲,掐着你心房深处那最柔弱的地方,那是已经连续被它掐过两次的地方。这第三下是狠狠地掐了你一下,但并没有掐住你不放,让你流血,只是让你记住,留下那一道血痕,让你的痛留在那个地方,问:“这下,你可疼了吧?”一个“月”字之后,那个小手的指甲没有掐牢你不放,而是放开:“低头思故乡”。第四句那个“乡”字,江阳韵又在同一个位置响起,放开了手,那个温柔的小手不再掐你了,轻轻地抚摸着那个被掐痛的地方,说:“不痛哦……”这是多么富有魅力的声音。

这样的韵字的美,伴随着节奏的缓急和声调的高低,将唐诗的声音美演绎到了极致。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床”字中等音高,慢慢起调,“前”字往上攀升,“明”字继续攀升,“月”字声音到达最高峰,顶住,然后“光”字往下缓落。第二句:“疑是地上霜”,一路声音徐徐降落,到“地”字,声音降到了最低,甚至往地平线下,“上”、“霜”二字则继续在“地”字的声音高度上滑落下去,“霜”是全诗声音最低沉处。第三句:“举头望明月”,“举”字在“霜”字的声音尽头,仄声昂起,又一路逐渐上扬去,到“月”字爬升到声音的最高处,定格!第四句:“低头思故乡”,“低”字缓缓开始回落,到“思”字,声音高度几与第一句的“床”字相当,然后,“故乡”二字便在这一水平面上向远处滑行开去了……

一般我们读起来,第一句中速沉稳缓缓吟出,第二句以慢速极缓的节奏把声音拉得长长的,压得低低的,到读“上”、“霜”二字时要几乎听不到声音,只有唇吻轻启,作出发声的口型。“举头”要读得急,这是转折的地方,是急转之处,至“望”字作一停顿,拉住奔涌的情绪,“明月”二字“明”字拉长缓读,“月”短促急急凑上,重(zhòng)读!“低头”与“举头”呼应,语调渐缓,“思”字一顿,稍停,“故乡”缓缓拉长读出去,似乎声音可以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似乎远在故乡的被思念的人儿都听得见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勾人魂魄的母题!中国是一个农耕型的国家,中国人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对土地对家园有着天生的依恋,常说“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土窝”。正是这种身体上的依恋催生了中国人在心理上对故乡的依恋,无论你走得多远,无论你漂泊在外有多久,无论身处高屋华堂还是流离失所,无论你正飞黄腾达还是末路失意,你心底总抵挡不住“家”的诱惑。“故乡”、“家园”之类的词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温暖的,犹如“九月九的酒”,让人着迷。

“静夜思”之所以让人着迷,就是因为它抓住了中国人灵魂深处最脆弱的地方——“故乡”。孩子也许不懂,但是那颗“故乡”的种子已埋在他们心底:喜欢大声读这首诗的是孩子,那时只是声音好听;真正读懂这首诗时,人大多不在故乡了,他们已行游在外,那一声“低头思故乡”会读得两行泪奔。

其实最真挚的情感不需构建复杂的情境,越是易说好懂,越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最简单的情感往往能直抵灵魂。而月亮,便是这情感中最朴素的意象,其实我们不必纠缠于那张“床”是“绳床”、“胡床”还是“食床”、“卧床”,甚或是“井栏”,李白诗中九处单提“床”字,有五处肯定是卧床,剩下四处一个是供赌博用的大床(《猛虎行》),其他也没有一个可以确定为“胡床”、“绳床”之类规格很小的坐椅(参见袁茹《李白版本嬗变及其诗学思想阐释》)。如果说“床”指的是“井栏”的话,那一定是在室外赏月,而李白的诗中似乎没有这样的“床”字指的是“井栏”。

在哪里看到月亮似乎不成为全诗的要紧处,全诗的要紧处在于月亮所蕴含的与故乡呼应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凄美的!中国古代的诗人几乎都走在回乡的路上,可他们就是不回家——不是害怕“近乡情更怯”,而是恐惧身体回家后精神仍在漂泊的撕裂感,终老故乡的诗人也许有,但中年就回家,在故乡的怀抱中慢慢变老的诗人真的很少。

在异乡的诗人渴望有一处精神的家园,而月亮便是最好的梦乡,只有“月亮代表我的心”。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月宫是浪漫的,因为有过嫦娥后羿的爱情;月宫又是寂寞的,嫦娥奔月之后便是孤影茕茕,虽有玉兔,但玉兔不能人语,虽有吴刚,但吴刚不能知心解意;月宫又是温暖的,因为有吴刚酿造的桂花酒;月宫又是不可及的,就像难回的故乡一样。

看到明月,想到故乡。若是圆月,若是人不能团圆,那便有一种忧愁打心底泛出,不可遏制。因此《静夜思》的“思”在题目中应该理解为“忧愁”更妥帖,读作去声sì。本来《静夜思》是一首新乐府辞,也就是唐代新创的流行歌曲,所以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也被宋代的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卷九0《新乐府辞》中。

我们现在都很喜欢如前所录的《静夜思》的这二十个文字,然而,在宋代刻本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却不是这二十个字,而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在所有宋代刻本中,这首《静夜思》文字均为这二十个字,完全一致不差丝毫(参见周勋初《李白诗原貌之考索》)。元、明、清时代则略有差异,现例举几种如次:“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忽见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起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床前见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参见袁茹《李白版本嬗变及其诗学思想阐释》)现在流行的文字是在明代定型,继而由清人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推广才流行开来的。

当然,我们似乎不必由此便抛弃时下流行的这二十个字,去还回李白原创的《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文化是一个不断叠加累积的过程,传统也是在不断嬗变着的,“从普及传统的角度来说,大家遵循通行的版本就好了。”(参见张楠、莫砺锋《〈静夜思〉‘日版更接近李白原文’说法不确》)

在我看来,原作第一句的“看月光”语调有些重,“看”是个仄声字,所以明代人可能从声音的好听的角度有意这样误读误改了,因为明代人觉得一切的古人文字他们都是可以任意修改的,明代人刻书最不严谨。

第二句没有改变,声音好听之外,意蕴也很凄美,“疑是”,“好像是”的意思,李白另一首诗中还有“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无论将月光比作白雪,还是将月光比作秋霜,都有清冷的意蕴。这是孤身一人寄居他乡的滋味。

第三句“山月”与“明月”则各有所长了。意境清远,“山月”为佳。未必是朗照的圆月,兴许是月半弯时,斜挂山间,透窗远望或倚门遥看,落寞的心绪只有诗人自己能够知道。意境绵长,“明月”为好。明月清辉,一轮圆月,天各一方地看,互相都把绵绵的相思托付给了这朗月。家乡的你,异乡的我,明月是我们的心跳。

第四句也没有异文,这是全诗的关键处。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在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真是李太白的知音。

霜降诗词篇8

一、诗化地理语言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载体,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语言又是一门艺术,美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生动有趣。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带有古诗词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情画意的地理课堂中,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1描述地理景观

在讲述“旅游景观欣赏”时,我采用了利用古诗描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方法,有些学生则和我一起念那些美丽的诗词。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殇殇,横无际涯。(洞庭湖)

山如碧玉簪,江作青罗带。(桂林山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香山红叶)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

这样描述地理景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画面感强,学生仿佛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景色中。

2描述地理现象

在“天气与气候”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这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例如,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风的诗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天气“阴晴”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描写“霜”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晴”的诗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描述教学难点

在讲“月相”时,学生总是记不住新月、残月出现的时间,我就借用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话就勾画出了诗情画意般的景色,学生也能准确地记住各种月相出现的时间。

二、画意地理课堂

知识的展示方式很多,文字、图形、表格、声音、影像等,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知识的展示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尤其要注意这些方式的合理运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1图片替代语言

在讲“世界气候和对应的自然带”时,很多学生也没有见过,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记忆是痛苦的,常常是教师描述半天学生也没有抓住自然带的特征。我从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美图,自己也拍一些植物或者动物在课堂上展示,很多学生都在积极地寻找和讨论不同图片中的特征,而在寻找和讨论的过程中记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板画不能少

讲到“长江洪水灾害”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长江洪水与长江水系特征的关系,我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幅长江水系略图,在绘图过程中,讲述在有些年份,长江流域普遍降水,将会造成南北支流和上游同时涨水,即形成特大洪峰。在习惯了幻灯片投影图片后,突然间看到我用板图教学,学生们觉得很新颖,同时也被老师的徒手绘图能力所折服,在佩服的同时,学生们也主动拿起笔,自己画起了长江水系图,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可想而知,如果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出上述几方面的诗情画意,地理课堂气氛将会很活跃,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也会大幅度提高。当然如果要给学生营造一节富有诗情画意的地理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知识储备。一堂富有诗情画意的地理课,不只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关键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上一篇:弯弯的月亮范文 下一篇:关于雪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