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09-17 12:16:22

关于战争的资料

关于战争的资料篇1

一、20世纪初全球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发生变化

例1 下列哪项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于20世纪的爆发的原因( )

A.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面形成

B.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C. 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战争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D. 英、法、俄、美、德等国急于通过战争改变原有的国际格局

解析 英法俄为传统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不愿通过战争改变原有的格局,而是要维护和巩固;美国虽然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但大战前夕和大战初期奉行“中立”政策,所以D项表述不正确。一战前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A项和B项是这一体系的表现,C项是一战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均是20世纪初一战爆发的原因。

答案 D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帝国主义激烈争夺的本质是( )

A.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 疯狂备军扩战

C.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

D. 结成军事同盟

解析 本题迷惑性最大的是A项。但是根据材料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帝国主义开始激烈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后起的德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情况。

答案 C

三、各帝国之间矛盾激化

例3 英国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的原因是( )

A. 英与法、俄在争夺世界霸权问题上没有利害冲突

B. 英德矛盾上升,英国主动调整俄法关系

C. 法德矛盾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D. 德、奥、意三国已经结成同盟,英国插不进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在三国协约中的核心国家是英国,英国协调自己同俄、法关系是三国协约形成的关键。英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英德矛盾交织于英法、英俄的矛盾,所以英国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答案 B

例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歌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1890年7月1日

材料二 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的政治卑劣地位。

――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前途》1911年4月

材料三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他在那块土地临近区域享有的权力,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地区,这将会……是英国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泰晤士报》1911年7月14日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本哈第的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3)材料三中,英国对德关系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认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本质特点?

解析 第(1)问在阅读理解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基础上并对其作比较分析回答问题;第(2)问在现当时德国的相关情况分析问题;第(3)问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的基础上揭示其本质性问题;第(4)问在前面答题的基础上扣紧国际关系原则分析说明问题。

答案 (1)由勾结德国反对法俄到支持法国反对德国。

(2)问题:德国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强国地位,要求成为世界帝国夺取英国的殖民地。原因:德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超过英法,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增强。

(3)表面维护法国殖民地,实际上是勾结法国抵制自己的劲敌,以维护其既得殖民霸主地位。

(4)错综复杂,既互相争夺,又相互勾结利用的关系。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以本国资产阶级利益为出发点。

四、巴尔干半岛问题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例5 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

A. 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本题是历史地理的综合题。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列强争夺激烈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源丰富不符合事实,民族矛盾使这一地区的战争因素在不断增长,属主要因素之一,大国干预加剧了矛盾激化。

答案 D

练习

1. 一战前,英德矛盾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 )

①英、德是欧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英、德在全球范围争夺殖民地最激烈 ③英、德矛盾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④英、德矛盾的激化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

A. 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 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 欧洲列强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勾结

D. 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3. 19世纪末,当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初步形成以后,英国并没有急于加于某一集团,而是继续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 英国不想参与大国间的争霸战争

B. 英国与法俄都有矛盾

C. 不受条约约束,以便趁机在各地扩张

D. 利用两大集团的对立,使其相互牵制

4. “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 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 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5. 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 三国同盟的建立 B. 英俄协定的签订

C. 英法协约的签订 D. 三国协约的建立

6. “一战”前英法结盟的主要原因是( )

A. 德奥结盟

B. 在巴尔干有共同的利益

C. 德国强大,成为共同的敌人

D. 两国间传统友谊

参考答案

关于战争的资料篇2

1.知道全国人民面对着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艰难中起步,开展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进一步发展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爷爷、奶奶给我们讲了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人民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的感人故事。(相机板书)就在全国人民忙着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发展经济。美国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且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

2.今天我们再来听听爷爷、奶奶给我们讲抗美援朝的故事。(板书)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1.投影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

课件1:(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场面)(也可以用图片结合文字介绍)

课件2:《上甘岭》电影片断,强化对战争的感性认识

2.面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件3: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制作配歌曲和文字说明(录音课文的内容)

3.师:同学们,老师告诉你们,在我们洪濑有一位老爷爷参加革命后,也跟随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前天,我们班的小记者对陈爷爷进行采访,还拍了DVD,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听了陈爷爷给我们讲抗美援朝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小结:我们应该对陈爷爷那种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牢记陈爷爷对我们的教导,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4.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像陈爷爷那样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感人,这些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无所畏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诗篇。你们知道还有哪些英雄人物呢?(如:、、罗盛教等)

5.抗美援朝调查表

师:课前,老师发给同学一张调查表,让同学们收集资料,谁愿意把你们收集到的告诉大家?

A.你知道哪些抗美援朝的歌曲?

B.你是否收集到抗美援朝的图片,都有哪些?

C.你看过有关抗美援朝的影片吗,能不能介绍一下?

D.你知道哪些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他们有哪些事迹?

学生讲述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英雄事迹。(介绍事迹)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可真多,这些志愿军战士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气概,他们为保卫自己的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相机板书:保家卫国)

6.播放朗诵录音――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片断。

师:为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朝鲜政府于1959年建立了朝中友谊塔,它是朝中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课件展示)

(三)教师总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正是由于有这么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抗美援朝英雄,才有今天的繁荣昌盛。他们是中华的英雄、民族的脊梁。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向他们学习,从小立志,长大为祖国作贡献,报效自己的祖国。

三、教学反思

《爷爷、奶奶讲的故事》是《品德与社会》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中国”的第二课,从整个单元的教学安排来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伟大祖国的那一段历史。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学生要在课程中“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清楚到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美国侵略者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并把战火一直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从而使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是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由此更加热爱人民子弟兵。据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知道在这场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热爱保家卫国的人民。

2.进一步发展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战争的资料篇3

关键词:纳粹 动员机制

二战期间纳粹德军犯下了累累罪行,但仅从军事角度看,其表现可圈可点。战争之初德国能够一月不到攻陷波兰,原因在于战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争动员。[1]本文主要研究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这一时期纳粹德军的动员机制,为我国动员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一、宏观层面的动员规划

纳粹上台后就大规模进行扩军备战,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纳入战争轨道。希特勒曾在1936年的一份备忘录中指出,德国经济必须为战争做好准备,德军四年内必须具备作战能力。[2]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希特勒调整了德国的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军工企业,扩大战略原料代用品生产;对于不能生产的原料,突击进口增加储备。为了避免民心低落,希特勒还决定,必须提高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德国也得以借机大量囤积非武器方面的战争物资。到开战时,德国已经储备了足够全国食用两年多的粮食、糖,27万吨猪油、腌肥肉和黄油,以及大量的饲料用燕麦、玉米。这些都是战前经济动员的成果。[3]

以上可以看出,德军高层对战争爆发做了一定程度的动员准备,但由于其对二战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存在严重误判,认为可以在几个月之内结束战争,因此并没有实行全面的战争经济。按照二战规模,战前德国经济结构中军工产业的比率明显偏低,根本无法支持一场世界大战。这从宏观层面上说明了纳粹德国战前动员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注定了其最后的失败结局。

二、微观层面的动员机制

微观层面上,德国战前动员机制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集中管控战时经济;(2)建立新的财政程序和财政制度。

(一)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

1936年8月纽伦堡党代会上,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全面备战的“四年计划”,其任务目标是给德国人提供武器,以便打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由此德国开始了全面的战争经济计划阶段,全国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鉴于德国经济的发展因缺少“生存空间”而受到限制,而当时德国的经济只能部分地满足人民需求,在那段时间里,德国经济的职能有两个:在有限的领域内保证人民的生活条件,以及创造若干能“自力更生”的条件。[4]

从1938年夏季开始,德国的经济发展重点就已经集中到拟订发展原料和常用消费品计划。在这一时期,“四年计划”也考虑到了发展农业生产。此外,工资和物价的管制、劳工、海外投资等问题也在这项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内。也是从1938年夏季开始,与装备机械化部队有关的工业被列为首要的建设发展重点,包括那些制造合成燃料、装甲、枪炮和发动机的工厂。[5]从1936年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总投资额达132.5亿帝国马克,占该时期德国工业总投资额的50%。尽管一些生产项目没有实现,但是总的来说“四年计划”还是比较成功的――起码德国政府的看法如此。在战争的最初几年当中,德国的这些战争物资从来没出现过严重的短缺。[5]

(二)新的财政程序和财政制度

在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担负庞大的军费开支,就必须建立起新的财政程序和财政制度。德国政府当时建立了一个虚体机构叫“冶金研究所”,它的资本由各主要军火生产厂家提供。德国政府用“冶金研究所”发行的证券偿付军火购置费用,而在德意志银行的担保下,这种证券交到军火生产商手中后将不兑现,或尽量把兑现期延后,利息由政府支付。这就相当于德意志银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笔规模巨大的信贷。到了1939年,军火生产商手中到期兑现的冶金研究所证券由不付利息的国库券代替现金支付。[4]通过这种财政创新方式,德国政府就控制了德意志银行和德国的全部信贷权。

不断扩大的军备需求刺激着军工产业的畸形繁荣,但这些行业需要的是熟练的技术工人。为了解决国内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纳粹政府还将不熟练工人全部雇佣到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项目中去,如高速公路等。尽管当时全国民众的平均薪金很低,但是社会的总体购买力增加了。此外,政府既要满足军费开支,又要满足民间经济需求,财政肯定无力支付。直到1935年,德国规定了最高工资限额,国家得以从全国岁入中抽调更多的钱,才得以偿还了日益增加的公众债务。

正是通过以上的财政金融创新模式,纳粹德国在二战前不仅得到了战备物资,还维持了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使得政府在当时得到了支持和信任。但实际上纳粹政府是通过巨额借债的方式作为财政支付手段,这种方式注定不能长期地使用,这也是导致其战争最终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我军动员建设的启示

总结德军在二战前动员机制的得与失,我军动员建设可获得如下启示:

(一)战争潜力是动员的根本,和平时期要重视战争潜力建设

和平时期,在不影响经济建设的情况下要做好战争准备工作,特别是对风险较大收益较低的战争潜力建设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突然表现出的让人惊叹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时对战争潜力建设的重视。受一战战败的影响,《凡尔赛条约》要求德国不准发展军事工业并严格限制军队数量。因此德国就以援助名义,在前苏联建设了大量兵工厂,这使德国保存了巨大的战争潜力;为了保证德军骨干不会由于长时间无兵可带而荒废了业务,德国分批向中国派出了大量不同级别的军事顾问,帮助正在战火中的中国完成制定作战策略、训练特种部队等工作,实际上达到了对德军各级军官进行“轮训”目的。

我军一贯重视和平时期的战争潜力建设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我国政府机构中有专门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国防科技工业局,统一领导全国的国防建设。我国军工生产能力很强,既可以生产性能优良的军品,又能生产效益较高的民品。此外我国还有大量优秀民营企业积极进军民品生产,因此我国的战前经济动员潜力巨大。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我国可继续扩大“民”和“民参军”的步伐,加大我国军民融合的力度。由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不会有大的战乱,对我军军官业务能力的培养可以借鉴德军当年“轮训”的经验,派遣优秀的军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应友好国家邀请参与当地的防暴或军事行动等,以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

(二)战争预判准确性是有效动员的前提,要重视战略咨询团队的建设

在战前需要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和战争规模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这需要专门的战略咨询机构对国家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实时研究,分析战略态势并预测战争的前景。纳粹德国在这方面明显存在失误,所有战略层面上的决策基本上都只是德军高层甚至只是希特勒本人的意志,至始至终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设置和机构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我军战略层面研究机构很多,如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军事经济学院等,以及军外的社会科学院和各高校的国际关系研究机构。为了提高战争预判的准确性,整合全国资源,我军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咨询机构,以中央军委参事室或者战略顾问团的名义开展工作,以吸纳各个机构的精英对某个具体战略行为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从而提高战前动员的针对性。

(三)战争潜力的发挥是动员的目的,战争经济相关产业要统一规划和管理

要保证积攒的潜力能迅速释放,必须做到对战争相关产业的有效控制,在该领域执行统一的经济政策。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在这个背景下,我军可以将战争经济因素融入到市场经济中,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现阶段,我国在军工领域有国防工业局实施有效的管理,其下属的军工企业都有军代表进行协调和监督,这既提高了军工企业的生产自主性,又增强了军队对其监督权,保证了军工生产能力和军品生产质量。

但我国在与战争经济有重要关系的石油、钢铁、橡胶等民用原材料行业却没有专门的机构挖掘其中的战争潜力。这些行业的产品对战争至关重要,但它们属于民品领域,不可能采用军事工业那种成立专门机构完全管死的做法。为了提高这部分企业的战争经济潜力建设,可以考虑在国防动员委员会下成立专门的经济委员会,授权部分优质原料企业为国防定点企业。平时这些企业可以提供一部分生产能力专门生产战备物质,由国家对其进行适当的补贴。这部分生产能力的使用由经济委员会按照战时经济政策进行统一管理,在没有国防生产任务时这部分生产力量可以进行民用生产,实际的效果就是在战争经济相关的行业中划出一小部分生产力量在平时即按“战时状态”进行生产和管理,获取相关经验和管理能力,类似于军队中的“演习”。这使得战争经济相关行业中都有部分生产力量无需过渡期即可进入战时状态,从而迅速带动其余的生产力量进入战时状态。

(四)财政能力是动员力量的保证,要提高我军战争融资能力

打仗就是打钱,战前的战争融资和财政规划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军在这个方面一直没有专门的机构,地方政府中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下都有国防司之内的机构,但具体功能仍然是传统的调拨军费等功能。因此我军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有必要进行一些战争融资和金融安全领域的研究和防范工作。可以转变总后勤部传统的后勤保障角色,在其下成立专门的战争融资与金融安全部,负担这一重要的领域,提升我军的战争融资能力,从而保障动员力量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M].北京:三联书店,1974.

[2]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二[M].北京:出版社,1988.

[4]德国经济研究所.1939-1945年德国的战时工业[M].北京:三联书店,1959.

关于战争的资料篇4

1循环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有关文献回顾

1.1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个人类能动的经济系统,是以自然环境为根本考虑因素,一个仿生态循环模式的发展系统,最终通过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循环经济是以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为特征,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利用、高循环、低消耗,具有“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式流程,生产活动中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循环经济一词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1990年著作《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首次运用;2003年Lester和2005年Beck的研究认为循环作为世界的根本;2012年王国印[1]从不同视角深入分析了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2013年齐建华[2]提出绿色技术革命将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方向,循环经济模式与我国资源可持续供给压力和环境保护压力的需要高度契合。

1.2企业发展战略概述

企业战略是企业中各种不同战略的总称,它包括企业的发展战略、竞争战略、营销战略和技术开发战略等。企业发展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发展,在对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手段等方面所展开的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西方企业战略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将战略定义为:一个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抉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对资源进行的分配;1999年芮明杰等出版了专著《产业致胜———产业视角的企业战略》[3]。2009年陈宏志在《基于信任的战略思维架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内在核心理念的转变和各理念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战略管理思维架构与模式[4]。

2菱花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2.1菱花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2.1.1政治环境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强化生态治理。这些为氨基酸企业发展工农商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2.1.2经济环境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随着国家经济回暖和内需的拉动,将进一步刺激氨基酸行业的发展。2.1.3社会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绿色、环保、健康、安全”已成为消费时尚,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有机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发展前景越来越广。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变革。为促进能源绿色多元清洁发展,做到吃干榨净,节能减排实现零排放,成为当今生物化工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2.1.4技术环境快速发展的工艺技术对氨基酸企业带来了挑战,通过引进开发微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将工业废水、废料转化为有机肥料和生物饲料,发展现代工业和有机农业,促成工农商循环协调发展。

2.2菱花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通过了解菱花集团发展历程、组织结构、生产经营、技术、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等,综合分析菱花集团内部资源和实力,包括现有的资源、资源的利用、所存在的瓶颈等问题,得到菱花集团与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2.2.1公司内部优势一是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在市场和用户方面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和企业形象,由此形成的用户及潜在用户资源使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研发水平和研发能力具有一定优势,经过多年技术改造,公司整体技术水平和能力已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三是部分产品和技术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公司在行业内率先推行了味精清洁生产技术,大宗发酵产品的绿色制造技术,引进开发微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将工业废水、废料全部转化为农业有机肥和生物饲料,实现了节能减排、变废为宝。2.2.2公司内部劣势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速度相对缓慢,目前公司产品仍然以味精为主,调味品、氨基酸、绿色有机食品、有机肥料、生物饲料、电汽能源板块上业务发展相对缓慢;二是管理体系还有待提高,公司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市场、人才、地域等各种限制,集团化经营运作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整合;三是人才结构有待优化调整,由于扩大生产进程发展过快,还需要大批的科技领军人才、关键技术人才以及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结合菱花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形成SWOT分析表,见表1所示。菱花集团根据自身优势和实力,正确地选择业务范围、经营方向和发展速度等,在当前市场条件和经济形势下,菱花集团应充分发挥以工农商循环经济发展为代表的核心资源能力,扬长避短,以此为基础确立公司发展战略。

3菱花集团发展战略规划

3.1发展总体思路

菱花集团发展战略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品牌化发展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菱花集团的目标是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强做大,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味精和新兴调味品为发展重点产品,配以生物饲料、有机肥料、农产品协调发展,实施龙头产品带动、科技支撑、循环经济三大战略,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创新发展道路,把菱花集团打造成同行业内具有国际一流品牌、国际一流技术、国际一流竞争力的企业。

3.2菱花集团循环经济战略价值链的建设

菱花集团循环经济战略包括建设工业、农业和商业。生态工业反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园产生的废料、废渣,经高科技加工,是生产生态农产品难得的有机肥、有机饲料,也是改良土壤、改善环境的难得条件。生态农业支持生态工业,为生态工业园提供优质原料,同时吸收生态工业园区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碳源,形成“工农互动、良性循环”生态产业链条,实现更高层次的低碳经济。菱花集团重点建立节约资源和循环再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循环经济提高原材料与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创新工农业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3.3菱花集团的产业定位

3.3.1菱花集团的产业定位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有机食品市场为龙头,以工农业自然循环为特色,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工业、现代农业、商业、金融、房地产、养老服务等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3.3.2菱花集团主、辅产业之间的关系菱花集团的主导产业是工业、农业、商业,辅助产业包括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以工带农,以农促工,工农业自然循环,工农商互动。农业为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如生产味精所需玉米,生产食品所需小麦,出口蔬菜所需的原料,生产鸡精所需鸡肉,生产有机肥所需的动物粪便和有机质,都来自于农业种植、养殖;工业为农业提供有机肥、生物杀虫剂、生物饲料等;商业实现绿色有机食品一体化销售,破解绿色有机食品市场瓶颈,做到优质优价。这样就形成了工农商“相互支撑、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格局。

3.4菱花集团的竞争策略分析

3.4.1菱花集团各产业的市场竞争分析生态工业:不求行业最大,但求最强,主要靠规模、科技、循环经济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生态农业:先做强,再做大,主要靠有机肥、规模、科技、“三高一低”优势,即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商业:传统销售渠道与电子商务等新兴销售渠道相结合,打造安全食品销售平台,主要靠品牌、市场网络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房地产业:现代商业、居住、教育、娱乐、健康、养老于一体,打造现代生态宜居区,主要靠地理位置、功能、设计、环境等优势参与竞争。3.4.2菱花集团各产业的竞争策略工业、农业、商业按照“三高”经营理念,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三高”即高端质量、高端服务、高端价位,重点在质量、服务、食品安全上实现差异化。通过实施工农商大循环,把好食品安全的三道关,农业把好了原料关,工业把好加工关,商业把好流通关,建立安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食品;工农商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做到了“四个有利”: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农民、有利于消费者;工农商循环,实施科技创新,变废为宝,降低成本,优质优价,企业效益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3.4.3巩固提升各项业务竞争优势的措施一是成立菱花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涉及农、工、商、金融、海外业务等,对各个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研究,整体提升各项业务的竞争优势;二是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业设计中心为平台,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提高各项业务的科技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扩大与国内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各项业务的竞争优势。

4结论

投资构筑大市场网络和驰名品牌,实现工、农业产品销售一体化,保证安全绿色食品优质优价。以此形成了“以名牌大市场为龙头,以工农业自然循环为特色”的工农商大循环体系,推动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关于战争的资料篇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历史地图是中学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历史事件变迁在空间上的反映。右图1显示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图1暂缺)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2.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A.采用汉姓 B.改穿汉族服装 C.学习汉语 D.与汉人通婚3.《西游记》中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广泛流传,它 取材于唐初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当时的天竺指今天:A.日本 B.印度一带 C.伊朗 D.阿拉伯地区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是:A.兴办私学 B.创立儒学 C.开办太学 D.创设科举制度5.右边文字为李明同学关于《辛丑条约》影响所做的课堂笔记。如对其进一步充实,最合适的应是:右边文字:“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并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权;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B.中国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毅然冲破传统观念,自称“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积极投身实业。他兴办的企业是: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7.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该战役为: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8.右图2为一张已经发黄的电文手稿,对其阐释错误的是:(图2暂缺)A.电文回复的时间应是抗战胜利后B.这是毛泽东回复蒋介石的电文C.电文表明中共赴渝谈判的目的是商讨和平建国大计D.电文表明中共决定只派周恩来参加谈判9.某班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准备利用暑假时间编撰不同时期《革命英烈小传》分册,其中一组搜集到了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毛岸英等英雄人物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该组英烈应属于:A.国民革命军北伐英烈 B.抗日战争英烈 C.人民解放战争英烈 D.抗美援朝英烈10.《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指新中国科学家:A.李四光 B.袁隆平 C.邓稼先 D.钱学森11.世界文明发源地大都起源于大河流域,也有起源海洋的。下列文明起源于海洋的是:A.古代希腊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12.世界文明是在不断冲撞和融合中向前发展的。把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从东方传入西方的是:A.古代印度人 B.古代罗 马人 C.古代阿拉伯人 D.古代日本人13.喜好穿越剧的莉莉同学坐上了从株洲到北京的高铁,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美景,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来到了1825年的英国,坐上了当时最新式的交通工具:A. B.C. D.14.分析右图3可知三角贸易对欧洲的影响是:A.丧失了上亿精壮人口B.获得了广阔的工业品市场C.获取了美洲大量土地D.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5.白炽灯现在逐步被节能灯取代,这一曾经广泛使用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发明家是:A.爱迪生 B.法拉第 C.西门子 D.贝尔16.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它对中国革命的最主要影响是:A.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民族解放道路 D.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7.“二战”的胜利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的结果。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B.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C.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D.《波茨坦公告》的发表18.“二战”以来,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因素是:A.民族矛盾 B.领土争端 C.教派冲突 D.大国干涉19.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13年美国防长在新加坡香格里拉会议上宣称到2020年要把美国海、空军实力的60%部署在亚太地区。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遏制日本右翼势力 B.遏制中国的崛起C.遏制俄罗斯的发展 D.遏制东盟的发展20.2 0 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极大的鼓舞了中国的文化人。如果将来你是一个中国的电影人,的梦想是获得世界最有名的:A.金鸡奖 B.金熊奖 C.金棕榈奖 D.奥斯卡金像奖21.株洲神农城被誉为“两型社会”的典范之作,下图所示景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农坛 神农湖水幕电影A.蚩尤 B.炎帝 C.禹 D.舜22.明朝李东阳幼时父教甚严,少时聪敏过人,在北 京城里被誉为“神童”。他善诗文,名重一时,形成了以他为领袖的一个诗派。他的祖籍地在:A.醴陵市 B.株洲县 C.攸县 D.茶陵县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民族战歌,曾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长沙人:A.鲁迅 B.冼星海 C.田汉 D.聂耳24.“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诗歌赞颂的是左宗棠收复和开发:A.西藏 B.新疆 C.蒙古 D.甘肃25.“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什么县 ?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这是一首流传极广的湖南民歌《浏阳河》,歌中的“县”和“人”分别是:A.湘潭 毛泽东 B.浏阳 毛泽东 C.湘潭 彭德怀 D.宁乡 刘少奇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加强海防,维护海洋权益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材料一 明朝时,一位将领年轻时曾写下豪迈诗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位将领后来受到浙江、福建等沿海人民的高度赞扬。右图4是福建老百姓为纪念这一将领而建的“平远台”。材料二 挽郑成功联二首康熙帝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台湾巡抚唐景崧联:“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心。”材料三 晚清政府为求“自强”,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筹建新式海军,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其中,李鸿章建成的北洋舰队,拥有军舰20多艘,以旅顺和威海卫为基地,成为当时中国的一支新式海军。——岳麓书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建设取得重大进步。目前,人民海军由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及海军航空和海防部队等构成。现已拥有核潜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导弹快艇、登陆舰等先进设备。——岳麓书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另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平台“辽宁舰”正式服役,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远洋作战能力。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诗句中的“我”指谁?(2分)为什么福建老百姓要建“平远台”纪念他?(2分)戚继光。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荡平了浙江、福建等地的倭寇,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戚继光是人人称颂的抗倭英雄。(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成功为什么能得到康熙帝、唐景崧等人的高度赞扬?(2分)郑成功“驱异族出境”有何重大意义?(2分)郑成功从荷兰殖民 者手中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3)材料三体现了我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洋务运动。(4)材料四表明我国高度重视人民海军建设,你认为有何重要意义?(2分)加强了我国的海防力量,能够更好地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历史之痛】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 的连锁反应。——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1)指出材料一中“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的名称。(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第一次、第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2分)鸦片战 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追梦之旅】材料二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2)概括材料二中“1911年革命”和“1949年革命”的重大历史功绩。(4分)1911年革命(辛亥革命)*了清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949年革命(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同时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圆梦之径】材料三 时下热议“中国梦”,有人不免会联想到“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当然不是一回事,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从路径选择上讲,美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光明日报》2013年4月23日(3)材料三指出的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有哪些?(3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我的梦】(4)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的梦,作为青少年的你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呢?(2分)结合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材料一 “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多伟大呀!他亲自指挥了美国的独立战争,亲手建立了那个国家,亲自参与了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但他只当了一届总统,为以后历届领袖做出了榜样。所以,美国只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才能打破总统连选两任的法律。”——胡耀邦(《快乐老人报》2013年5月23日)材料二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堂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在美国历惟一的这次内战中,拥有经济和人口的优势,更拥有道义和价值观优势的北方取得了胜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新的经济模式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 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岳麓书社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材料四 1933-1937年,罗斯福政府拨款120亿美元,用于筑路、造林、水利等工程,解决了数百万人的就业问题。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它的内容包含: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华盛顿和林肯的历史贡献。(4分)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参与制定了1787年宪法,担任了美国第一届总统。林肯:领导了北方资产阶级取得了美国内战的胜利,解放了黑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材料三表明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它“新”在哪里?(2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2分)“新”:国家政权干预经济。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3)你如何评价材料四中“新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4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比较类别 郑 和 哥伦布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次数 7次 4次人数 2.7万-2.8万人 1000-1500人船只 100多艘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明政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与富有,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人教网材料三 新航路的开辟,在商业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欧洲各国掀起了占有亚洲物产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浪潮从此愈演愈烈。……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愈益增长……。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渴望谋取政治地位,从而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2分)时间长、规模大(人员参与多)、次数多。(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没有给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原因。(4分)这种贡赐贸易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与富有;输入的商品多为高档消费奢侈品,助长了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3)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都是世界航海的壮举,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来看,你认为哪个更大?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你的理由。(6分)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与富有,贸易背后巨大的 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而新航路的开辟,在商业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使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也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关于战争的资料篇6

【摘 要 题】抗日战争研究

【关 键 词】现代中日关系(1912—1945)/日本史料/外务省记录/陆海军文书

【正 文】

就民国以来到抗战胜利以前的现代中日关系史的学术研究而言,作为第一手资料的两国档案史料,其重要性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资料的状况,至今却不能尽如人意,甚至于人为地留下了永远的缺憾。

就中方资料而言,自王芸生先生的大作《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问世(注:王芸生的文章,从1932年1月11日起,在天津《大公报》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上连载。1932—1934年间,天津大公报社陆续出版了王氏之同名专著,共7卷。该书出版之后,即因其史料价值而受到日本方面的重视。1933—1936年间,日本学者长野勋、波多野乾一将该书改名为《日本外交六十年史》,编译为10卷陆续出版。其中,当时的日本外相内田康哉还亲自为1933年3月出版的第1卷(东京,建设社)作了序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推举该书。)以来的70多年,除了中国台湾地区学界自20世纪60年代起编纂、出版的3套民国时期中日关系的档案资料集(注:台湾的3套资料集分别是:(1)李毓澍、林明德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日关系史料》,共23册,台北,1974—2000年版;(2)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编《中日外交史料丛编》,共9编,台北,1965—1966年版、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5年8月再版;(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共7编26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1988年版。) 之外,大陆地区值得学界称道的出版资料并不多(注:与之有关的两套资料集,分别为:章伯锋、李宗一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北洋军阀》,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1—6册;章伯锋、庄建平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卷。但是其中的档案外交史料又非常有限。目前收录档案史料较多的资料集为: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共17卷(目前已出版16卷),中华书局1988—2004年版。),以至于学者们除了经常参考、引用台湾的上述资料之外,还要不断查阅王芸生先生的大作(注:1979年起,王芸生先生对原书进行了修订,并且增加了第8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981年版)。该书之后,王芸生的老同事张蓬舟先生,又编辑了《近五十年来中国与日本(1932—1982)》之第1—5卷(1932—1945),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995年版。但后者的史料价值,远逊于前者。)。前几年,笔者买过一本名为《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资料全编(1915—1923)》(注:黄纪莲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的书,惊喜于其“全编”的名称之余,仔细进行了研读,并拜读了有关的书评(注:吴元康、高红:《一部精心整理的民国史专题资料集——〈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资料全编(1915—1923)〉评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朱寒松:《民族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回望——评〈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资料全编(1915—1923)〉》,《党史纵览》2003年第5期。)之后,颇有名不副实之感:该书除了收录一些翻译的俄文资料(这是它有价值的地方)之外,关于中方的重要交涉资料,基本上没有超出台北的同样内容的资料集,而最为重要的日方交涉资料则几乎没有收录(如果本书书名改为“选编”,一字之别,也许就不存在上述缺憾,但这只是笔者之见)。“二十一条”交涉,是现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学界迄今仍然十分关注。(注:参见张振鹍、郑则民之间的一场学术争论(张振鹍:《“二十一条”不是条约——评〈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郑则民:《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与张振鹍先生商榷》,《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张振鹍:《再说“二十一条”不是条约——答郑则民先生》,《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日本的西村成雄教授对于现代中日关系史,还提出了从1915的“二十一条”到1945年的“日中战争30年”的见解(西村成雄:《“中国统一化”的历史认识》,《日本学论坛》2002年第1期)。笔者2004年7月24日在大阪教育大学的报告会上,再次聆听并讨论过西村教授的这个见解。)关于该事件的资料编纂状况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了。

在日本方面,大正时代(1912—1926)、昭和战前期(1925—1945)的现代日中关系的档案资料,主要收录在外务省1936年开始编纂、出版的《日本外交文书》。大正时代的外交文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已经出版完毕。由于中方同一时期档案资料的局限和不足,中国学者在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中日关系时,迄今所运用的史料,主要还是同一时期的《日本外交文书》,例如,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代表作,均是如此。关于昭和战前期的《日本外交文书》,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在出版《日本外交文书·满洲事变》(共3卷,东京,外务省1977—1981年版)之后,自1985年起,继续编辑昭和战前期的《日本外交文书》。目前已经出版者为:《日本外交文书·昭和期Ⅰ》(1927—1931年对中国关系)各1卷,以及《日本外交文书·昭和期Ⅱ》(1932—1937年对中国关系)之1932—1934年部分各1卷(东京,外务省1996—2000年版)。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仅有限地利用过这些资料,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注:利用《日本外交文书·满洲事变》的代表作为:俞辛焞《唇枪舌战——九一八事变时期的中日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利用《日本外交文书·昭和期Ⅰ》(1927—1931年对中国关系)的代表作为:王建朗《日本与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对关税自主交涉的考察》,《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臧运祜《中日关于济案的交涉及其“解决”》,《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这样,就如同中美关系史的学者主要运用《美国外交文书》研究现代中美关系史、实则主要是研究美国对华政策史(注:资中筠:《序言》,资中筠、陶文钊主编:《架起理解的新桥梁——中美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一样,中国学者在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方面,由于本国档案史料的缺乏,进行的也主要是关于日本对华政策史或日本侵华史的研究(注:关于中国学界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状况的介绍与评述,参考李玉、夏应元、汤重南主编《中国的中日关系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关于日本侵华史的研究状况及其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关系,参考张振鹍《日本侵华史研究:一个粗略的回顾》,《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3期。除了若干专著之外,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学界关于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的代表性的通史著作为:张声振《中日关系史》第1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刘天纯等《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而且因此,与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大致呈现的是同一史源、不同史观的现象。这种并非正常的学术现象,在日本侵华史的相关研究上,表现的更加明显:在关于“十五年战争史”的若干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的研究上,中国学者使用了和日本学者大致相同的史料,分歧的只是史观。

上述状况说明,中国学者关于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不但要受制于本国的资料,也受制于日本的资料,而后者的制约可能会更大。

关于战争的资料篇7

关键词:巧选;史料;凸显;立意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立意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有些教师不会写教学设计,更不知道如何设计教学立意。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确立教学立意时要跳出教材框框,在精彩纷呈的历史资料中进行适度取舍,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历史知识。现就如何巧妙的选择历史资料凸显教学立意谈几点认识。

一、选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从认识升华中凸显立意

一个中学生所需要了解的是历史的基础知识,也就是那些为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所必要的历史资料。我们不应该过于拉杂的罗列历史资料,并随便介绍给学生。有些教师为了把历史经过讲给学生,喜欢大找材料,全盘端给学生,而学生往往反映“太乱”,弄得吃力不讨好。

比如执教《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时,确立“反思战争、珍爱和平”为本课的教学立意和灵魂。在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时,有选择的呈现两则史料:

资料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资料二:如果战争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讲话

在展示史料的基础上,试问: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17日,发表庐山讲话,表示准备抵抗。您能找到此时两党有什么共同主张吗?答案很明显,无须教师做更多的引导。从此国共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的民族在宣告: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所以史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认知中拓展思维,提升解读历史的能力。

二、选富有生动细节描述的史料,从体验感知中凸显立意

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普遍理解能力较弱。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多一些真实具体的历史细节。比如执教《解放战争》一课时确立了“历史机遇与国家发展”的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升华环节,一位教师搜集了福建省政府网站资料:两岸合作共建的试验田――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及会见宋楚瑜讲话摘要,让学生感知,再次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机遇下,国共双方两岸人民应携手合作,共同担负民族复兴的使命。《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教学立意为“反思战争,珍爱和平。”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教师问:日本在中国南京展开这场屠杀,企图从精神上摧毁中华民族的意志。但是日本真的摧毁了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了吗?我为大家介绍一位不屈的中国人梁志成(多媒体展示)。通过这个历史资料,不仅加深学生对日本的仇恨之情,懂得战争的残酷,树立珍爱和平的价值观。

用事实说话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史料的选择要服务主题、引用准确、分析到位,最主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的引用史料,既丰富了历史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历史的效果;既提高了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又体现了教学立意。

三、选存在明显认知倾向的史料,从对比感悟中凸显立意

教师应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时,确立“反思战争就要反思对待战争的态度”的教学立意。教学时,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再如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订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史料。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明白: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子手门的幽灵,也被供奉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胜枚举,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取,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于战争的资料篇8

关键词:竞争优势 薪酬战略要素 营销人员

企业应当选择一种与企业核心能力和环境相匹配的业务层战略,并设计有效的营销人员薪酬体系应当能够吸引合适的员工、并将员工的努力导向企业的战略目标。基于业务层战略的营销人员薪酬体系设计是企业营销人员薪酬政策选择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文献回顾

埃德?劳勒(1971)首先提出战略性薪酬的概念,从此薪酬体系与业务层战略的匹配问题就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Gomez-Mejia etal(1988)将薪酬体系分为机械式、有机式和混合式三大类型,其中机械式薪酬体系主要支持防御型战略,有机式薪酬体系支持前瞻者战略,混合式薪酬体系支持分析者战略。较早实证研究薪酬政策具有战略影响的是Balkin and Gomez-Mejia(1990),以600家制造企业的战略事业单位为样本,从薪酬重点、市场定位与薪酬政策三个维度研究如何与成长型和维持型战略相匹配。Montemayor(1996)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从薪酬哲学、外部竞争性、激励-基本组合、绩效加薪、薪酬管理等五个政策维度,探讨与成本领先、差异化以及创新战略的匹配关系。

国内学者就薪酬体系的战略性问题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孟繁强(2004)提出薪酬战略包括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等级结构、薪酬组合形式、薪酬变动形式和薪酬管理与控制等五个方面的薪酬战略要素。李军(2008)按防御型、前瞻者和分析者等三类竞争战略,从薪酬战略目标、支付基础、激励重点、薪酬水平、薪酬组合、薪酬管理等维度探讨企业薪酬体系与竞争战略的匹配。

总之,国内外学者都一致支持通过薪酬体系设计反映企业的战略有利于企业高绩效的结论。但由于对企业战略类型与薪酬体系战略要素的不同理解,导致研究结论存在一些差异。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我国目前饲料企业业务层战略来设计营销人员薪酬体系,为企业设计战略性薪酬体系、提高组织绩效提供指导。

二、业务层战略和薪酬体系战略要素

1.业务层战略类型

我国是全球饲料生产大国,2011年工业饲料总产量1.69亿吨,生产企业10843家,其中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企业集团30家,占全国总产量的42%。因此,大部分饲料企业仍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加之近年上游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运输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下游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加剧,行业的盈利能力逐年下滑,企业业务必须以战略来指导。

饲料行业大企业或集团通过整合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获得竞争优势:首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行动如规模采购、技术改造、生产运作、短渠道分销等,提高经营效率,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生产并向顾客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满足顾客认为有价值的需求。其次,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行动如产品套餐、产品属性、服务创新、产业链延伸和绿色健康品牌形象等,不断地投资与开发顾客认为重要的产品差异化特征,生产并提供顾客认为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产品,满足顾客认为有价值的独特需求。因此,大企业或集团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战略的灵活性,采用新技术、有效地生产,以持续地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赢得竞争优势。

饲料行业中小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集中差异化战略获得竞争优势: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行动如集定的地区、特定的产品、特定的渠道成员和促销服务手段来满足某一特定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集中的含义在于在某一阶段将竞争范围缩减到一个狭窄的行业细分市场,需求独特并且专业化、竞争对手绩效不佳,中小企业可以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好地提供服务,有效突破并形成局部优势。

2.营销人员薪酬体系战略要素

选择湖南省饲料行业具有代表性的3家集团公司和7家中小企业的薪酬经理进行结构式面谈。面谈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行业竞争压力来源、公司管理现状评价、公司营销现状、公司业务层战略选择、营销人员的工作性质、营销人员薪酬体系战略要素等六个方面。在总结面谈结果的基础上,归纳出饲料行业营销人员薪酬体系的战略要素包括薪酬哲学、市场定位、薪酬构成和管理机制共四个方面。

薪酬哲学是指企业在劳动力成本控制、吸引/保留员工和员工激励三个方面的侧重点,从而为薪酬政策提供了目标与方向,而企业的业务层战略对这三者的相对重要性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定位是指企业货币薪酬水平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高低,高水平的货币薪酬有利于企业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同时会增加整体营销人员成本,但有可能改善单位劳动力成本。薪酬构成是指基本工资、绩效奖金、费用津贴、企业福利重点、销售定额、营销培训、上司指导与追踪、职场人际关系与发展机会等经济与非经济薪酬。管理机制指薪酬政策的开放与参与程度,开放是指提供给员工的薪酬信息量大小,参与是指员工质疑和挑战薪酬决策的程度。

三、设计营销人员薪酬体系

1.薪酬哲学

大企业或集团基于成本领先的考虑,严格控制销售定额与人员配备之间的关系,严格规范营销政策和业务活动内容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控制营销人员的总体货币成本,提高人均销售收入;同时差异化又强调企业整体目标及实现,需要通过分解到区域、产品、客户和行动方案的目标管理来激励营销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共享市场信息、相互学习促进以完成营销目标。中小企业由于难以招聘和培训优秀的营销人员,从市场上吸引和保留受过良好训练的高素质营销人员就成了薪酬政策的主要目标;集中差异化的销售政策跟局部市场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相应的销售收入主要依靠个人的销售能力、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个人与企业的营销目标。

2.市场定位

上一篇:狮子和山羊范文 下一篇:环保手抄报图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