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4:40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篇1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例如: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

二、让课堂融入生活,体会学习材料的具体感受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让情景走进课堂,增加学习内容的实际体验

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让民主和谐走进课堂,营造学生乐于交流的氛围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篇2

一、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地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矮,谁比较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表演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进行相遇后的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2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骄傲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平等愉快,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地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和面容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感想或遗憾?”“今天的课堂,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观察分析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相似的学生。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我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篇3

儿童最喜欢听老师讲童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编到故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轻松地掌握知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故事情境,就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以直观、生动的动画刺激学生的感官,以趣味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积极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引导他们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生字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在家里》一文时,考虑本课识字量大,学生又不感兴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一些素材,制作了一个“小青蛙找妈妈”动画情境——有只小青蛙特别贪玩。一次,他离开妈妈独自出去玩,走得很远很远,结果回家时迷了路,被一座迷宫挡住了。迷宫里有很多道关口,每个关口都有一个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把关。小青蛙只要全部认识了这些生字,关口就会自动打开,就可以回家见到妈妈了。可是小青蛙由于平时贪玩,不专心学习,根本认识不了几个字,怎么办呢?请问同学们能帮帮它吗?要想帮它,只有我们自己先学会了,才能教小青蛙呀。喜欢小动物是小学生的天性。这个故事情境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纷纷投入到学习生字帮小青蛙的活动中来了。当同学们通过学习认识了本课生字,帮助小青蛙回到家见到妈妈后,老师及时表扬他们,还给他放了一段小青蛙回家的音乐,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在问题情境中,保证学生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他们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了思维的火花。

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自主实践,解决问题,我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一位科学家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放进一块木头,水漫了出来。接着这位科学家又准备把一条鱼放进另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画面到此戛然而止,教师提出问题,这时放入的不是一块木头而是一条鱼,水还会漫出吗?有的学生说会,有的说不会,还有的说不知道。“到底会不会呢?”教师再问了一次,学生先是茫然、然后充满了好奇。就是这一有趣的问题情景,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要想知道结果,我们就只有动手做做看。”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但不知用来做什么的材料,兴致勃勃地做起实验。当通过实验,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时,同学们的脸上充满着兴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再现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等多方面的情况,将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引进课堂,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了一个有风声、雷声、雨声的雷雨场景。上这课时是第三节课,一上课我说:同学们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肯定有点累了吧,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歇会儿吧。当学生趴在桌上闭上眼时,我打开课件,控制好音量,只听其声,不见画面,渐渐地,风声、雷声好像从远方传来,越来越近,越来越大,趴着的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认真听起来,还在小声地说:“要下雨了,要下雨了。”轰隆隆,一阵闷雷,哗哗哗,下起了大雨。同学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下雨了,下雨了……”,“唉,没下雨呀,外面晴着的呀。”同学们都很惊讶,“这是怎么了?”一个个都满面疑惑,这时我打开电视画面,同学们才知道是老师播放的课件,都笑了起来。恰是这个时候,我及时地抛出问题:“同学见过这样的情境吗?能说说自己看见过的雷雨情形吗?”正是有了这个情境,再现了学生的生活情境,激起了学生想表达自己生活经历的欲望。

四、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便于操作的实践情境,能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理解、内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很好地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一文时,我为了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于是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了一个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参与的实践情境。一上课老师就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学习《五彩池》,帮老师一个忙好吗?老师有一个朋友刚到旅行社当导游,想带几位游客到五彩池去,他听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五彩池》这篇课文,想请同学们当回导游,先带他去看看,给他介绍介绍五彩池的美景,同学们有兴趣吗?同学们都说有。我又对同学们说,咱们既然是帮别人的忙,就得把忙帮好,介绍五彩池的特点可不能乱说,得说准,说清楚,据我所知同学们都没去过五彩池,那怎么办?同学们都说:可以通过认真学习课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呀。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认真地学习了课文,并归纳出了五彩池的特点。创设的实践情境该出场了,这时,我按课文内容及时出示五彩池的美景图片和录像,要求学生根据画面进行解说。同学们分组上场,开始有的同学不大胆,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组比一组解说得好,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这样同学们在实践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激发了学习兴趣,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实践能力。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篇4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超级秘书网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篇5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篇6

关键词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

一、精心创设体验的历程

“注重体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的是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低年级教材选文的儿童化倾向,为体验、感悟型的阅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凭借。教材中很多的课文是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的,如《春笋》、《雨点》、《云房子》;有些课文是表现儿童生活的,如《乡下孩子》、《放小鸟》;还有的课文是反映儿童心愿的,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放小鸟》、《奶奶的白发》。因此,对低年级孩子而言,在课堂中让他们亲身参与一些形象的、直观的实践操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执教苏教版第三册《青蛙看海》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的寓意,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设计了体验之旅:孩子们扮演小青蛙,老师扮演松鼠带着它们“一级一级”往上跳,在前进的路途中,“松鼠”不时询问“小青蛙”内心的感受,不停地为他们加油鼓劲,“小青蛙”气喘吁吁爬到山顶,看到了壮丽的大海。由于孩子们亲身体验了攀登的艰辛、看海的喜悦,因而对寓意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参与到学习活动,能使人学得生动活泼,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如《青蛙看海》一文,在学生明白了寓意之后,不妨设计一个想象练习,想象一:小青蛙又遇到了引路者苍鹰,它会对苍鹰说些什么呢?想象二:小青蛙回到了湖边,见到了它的小伙伴,小青蛙又会对小伙伴说些什么?这样的想象训练,一方面是课文寓意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想象的翅膀飞起来: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运用插图,引导想象;补叙课文,发展想象……总之,想象很重要,它可以开发孩子的潜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因此,低年级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依托教材,激发兴趣,以更多的方法来开启孩子的智慧大门,让孩子们在想象中认知,升华情感。

三、合理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材料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运用儿童已经熟识的最基础的语言材料,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充分开掘利用这样的语言材料。同时,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的识字课堂。对儿童来说,这样的课堂更有吸引力。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是尊重学生主体的表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如“鸟”字是一个有识记难度的字。在进行“鸟”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识字,化难为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先让认识这个字的学生举手,然后请这些学生说说他们是怎样认识的。一个学生说:“‘鸟’和我们学过的‘乌’字很相似,只不过多了一点。”另一个学生说:“小鸟在天上飞,它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才能够看清楚;要是把它的眼睛弄丢了,那它就看不见了。”又一个学生说:“我在电视节目《人与自然》中看到了许多鸟,认识了这个字。”这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的教学,能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

四、着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篇7

复述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文质 兼美,富于儿童情趣,最适合相应年龄段小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是来自课外读物,如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童 话故事、名人童年的故事、幽默故事、笑话等。

复述训练的步骤大致是:

1.教师先富于情感、绘声绘色地讲读课文或者讲述课外读物中的故事。如果所讲故事有录音磁带,可放录 音让学生听,必要时可重复播放。

2.请学生当着全班同学复述课文或复述所听的故事。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教师以表扬为主适当点 评,也可让同学参与评说,看看说得是否通顺,有无遗漏。通过点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复述内容,学会复述 。

3.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轮流复述,互相评说。

4.要求学生回家后向父母家人作复述,并请他们评议。

复述训练的方法有:

1.背诵性复述。这是最初级的复述训练法。低年级课文一般较简短,便于学生记忆、背诵。背诵性复述对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儿童故事录音磁带为示范,选一些课文以外的精彩短小的 故事,让学生听几遍后进行背诵式复述训练(可采用比赛形式),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 口头作文能力。

2.提示性复述。这是较容易进行的一种复述方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和内容较丰富的故事,可采用提示 性复述,减轻记忆难度,使复述能够顺利完成。这种复述,不必死记硬背,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原内容确切地 表达出来就行了。提示性复述训练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文字提示复述。即把所要复述内容的每个层次或自然段的关键词句写出,让学生进行记忆、复述, 如学习完《刘胡兰》一课,可在黑板上写出每段的关键词句,即:①1947年1月12日……云周西村……被捕了… …②……收买……威胁……把她打得……也不动摇。③……广场上……也铡死你……怕死不是共产党员……④ ……牺牲了……15岁。⑤……挽词……还可提示每个自然段开头的词句让学生边回忆边复述。如《斧子 的故事》,教师提示:①从前……②突然……③孩子说……④老爷爷说……⑤孩子说……⑥老爷爷又钻进水里 ……⑦孩子摇摇头……⑧老爷爷又……⑨孩子高兴地说……⑩老爷爷微笑着说……(11)孩子说……(12)老爷爷 看着……也可以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帮助学生复述。如复述《哥哥傻吗》,教师可概括性地提示:①哥哥很 聪明,可是小林说他傻。②“傻”的第一个例子;“傻”的第二个例子;“傻”的第三个例子。③可是,儿童 节时哥哥被评为了优秀少先队员。这些不是课文中的原词原句,主要起意义提示作用。有了这些提示,学生复 述不致丢三落四。

第二,图画提示复述。这种方法,需要有贴切通俗的画面(可以是单幅画,也可以是多幅的连环画)。例 如《爱因斯坦小时候》一课,教材用整整一页的彩色画面把课文后半部分内容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了。教师在 课文教学的最后,可让学生看着这幅图画复述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又如课文《小山羊》配有4幅形象生动的连 环画面,教师让学生根据4幅连环画面的提示复述课文所讲的故事,学生必然乐意进行,并易于获得较好的复述 效果。有些课文(或读物)只有图画而无文字说明,要学生自己看图说话难度较大,教师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 体会,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老师讲述故事,随后又让学生看着画面复述老师所讲的故事(可有一定灵活 性)。第三册《基础训练7》的最后一题“看图听故事说话”就是很好的范例。

3.创造性复述。这是学生在复述中发挥自己创造性,对原文加以合理的想象,进行适当的补充、续说的一 种复述。如学习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第3课《我爱爸爸妈妈》,第一段是:早晨,妈妈在擦桌子,我拿起扫 帚扫地。(接下来用汉语拼音写:妈妈笑了,我也笑了。)第二段是:晚上,爸爸在灯下看报,我送上一杯热 茶。(接下来仅用汉语拼音写:爸爸笑了,我也笑了。)在课文教学的最后,教师可启发学生作创造性地复述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在每段中间适当加上符合情理的具体内容。比如在第一段中间可加上: “妈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小宝贝,你能学做家务事了,真乖。’我说:‘妈妈,我每天都要做家务事。’ ”或者加上:“妈妈翘起大拇指夸奖我,我说:‘妈妈,我扫得干净吗?’妈妈连声说:‘干净,干净。’” 在第二段中间加上:“爸爸说:‘谢谢你,我的乖女儿。’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者加上 :“爸爸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说:‘老师告诉我们,在家里要爱自己的父母,要帮父母做点事 。’”有的课文,可以要求学生在复述时自己加上一个恰当的结尾。如学习完《小猫种鱼》一课,可让学生根 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上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秋天到了,小猫到地里种鱼的地方刨开土,只见种下的小 鱼变成了鱼骨头。”或者是:“小猫真笨,连鱼不能种也不知道。”有的课文,可以从整体上进行创造性的复 述,或者修改情节,或者补充内容。例如,学生复述《小猴子下山》可以把开头改为:有一天,小猴子的妈妈 病了,小猴子的爸爸要去请医生,他让小猴子到外面找点食物回家。小猴子下山来……把结尾一段改为:小兔 儿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迷了路,心中很害怕,一直转到天快黑了才找到回家的路。他又饿又累,也只好 空着手匆匆赶回家去,心想“我怎么向爸爸交待呢?”还可以加上一句:“后来,在爸爸的教育下,小猴子知 道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不能贪玩。”有时候,用成人的眼光看,学生的想象补充往往不确切不必要,但对于 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却是可行的、有益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改变主人公来进行创造性复述,如把人 物的故事改为动物的故事、把动物的故事改为人物的故事、把某一动物的故事改为其它动物的故事、把某一人 物的故事改为其他人物的故事等。

4.角色性复述。这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当课文或课文外故事中的角色而进行的复述。如能创设相应情境 ,进行表演式复述,就更为生动有趣了。一般对话形式课文或课外读物,适于此法。如第二册《基础训练1》中 练习打电话的对话部分、第三册《基础训练8》第6题和第8题的对话材料等,就可让学生分别充当两个对话的角 色,记熟各自所说的内容,然后按角色进行对话复述训练。有些课文或课外读物,虽然不完全是对话形式,教 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穿针引线,安排学生作角色式复述训练。课文中描述交代的语言则由另一部分

学生或教师 来复述。例如第三册《坐井观天》一课,教师可安排一部分学生为甲,专门复述交代的语言,一部分为乙充当 青蛙,另一部分为丙充当小鸟进行复述:

甲: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

乙:你从哪儿来呀?

甲:小鸟回答说——

丙: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甲:青蛙说——

乙: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甲:小鸟说——

丙: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甲:青蛙笑了,说——

乙: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甲:小鸟也笑了,说——

丙:朋友,你是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一训练,可轮换角色进行,也可让三个同学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篇8

2.能借助具体事物认识诗歌中逗号、句号和省略号,能联系生活仿照诗歌的句式说说与这些标点相似的其他事物。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巩固字词

1.揭示课题。瞧,这只青蛙特别厉害,它还会写诗呢!今天华老师再带小朋友去青蛙写诗的现场瞧一瞧,看看到底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诗歌——《青蛙写诗》。

2.复习词语:写诗、雨点儿、要、过来、一串水珠、可以、给、当心、我们、成了。

【教学点评】

识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环节的巩固识字先是以“到青蛙写诗的现场瞧一瞧”这一情境创设为兴趣点,巧妙导入新课;接着以“青蛙跳降落伞、青蛙过河”等游戏形式,引领学生趣味认读已学词语;最后,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词认字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识字学习活动中来。这样的多形式的识字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识字效果,落实识字这一核心目标。

二、感受诗歌,聚焦标点

(一)呈现无标点诗,激发阅读期待

过渡:谢谢小朋友们,青蛙终于回到了家。你们看!它已经在美丽的池塘、碧绿的荷叶上蹲着了。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雨声)

1.字串识字——“形趣”

(1)是呀!这是雨点儿的声音。(出示“点”)

(2)你是怎么记住“点”的呢?(本义为细小的黑色的斑痕,原来写成:點)

(3)认识新偏旁,并拓展识字。(四点底一般与火有关,如热、熊、烈、烹、煮、蒸等)

【教学点评】

识字教学应根据每个生字的构字特点,努力做到音形义各有侧重,抓住每个生字的重难点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变枯燥为有趣,又增强了识字教学的有效性。该环节中,引入生字“点”的教学,教师通过“随文识字”的方式,让孩子自主识记,认识新的部首“灬”,再通过“字串识字”的方式拓展识字,引出“灬”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汉字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2.朗读练习——“雨趣”

出示: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雨点的声音怎么样?美美地读一读吧!

哇!好可爱的小雨点儿啊。小朋友,如果你是青蛙,想想雨点儿落到了你的身上,你会是什么感觉?这么开心,心情那么美,难怪青蛙开心的喊着:我要写诗啦!

3.无标点诗——“无趣”

出示无标点诗:“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读一读有什么感受?你发现了什么?(没有标点符号)这样的诗,读起来——累、烦。

【教学点评】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本环节教师主要通过“情境再现”和“体察感悟”的方法,引领学生朗读感受雨声的美妙和青蛙想写诗的愉悦之情。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雨天的美。然后教师把改编过的青蛙那首无标点的诗呈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再通过朗读的方式,感受无标点诗的无趣与乏味,为下文“谁来帮忙”导学问题的创设埋下伏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为后文与有标点的“青蛙诗作”对比阅读做好了铺垫,此设计可谓是匠心独具。

(二)出现有标点诗,识认标点符号

1.整体感知,获取信息

(1)它的好朋友听见了,决定出来帮帮小青蛙,都有谁来帮助了青蛙?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吧。

(2)随着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分别贴出蝌蚪、水泡泡、水珠的图片,认读相关词语。

【教学点评】

此环节着眼于整体,既是对诗歌人物信息的提取,又是在语境中识认生字新词的绝佳机会。另外,图片的张贴给人以形象直观之感,童趣童味十足,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图片,引出标点

(1)逗号。这么多热心的朋友来帮忙了,那它们都帮了什么忙呢?你能找到小蝌蚪说的话给大家读一读吗?(出示:“我来给你当个小逗号”和“逗号“图片)

(2)句号。看到小蝌蚪这么热心地帮助小青蛙,我们的水泡泡也急着出来帮忙了。水泡泡帮了什么忙呀?(出示:“我能当个小句号”和“句号“图片)

(3)省略号。字理识字——“串”。小朋友们,青蛙看到两个好朋友来帮它,它已经乐坏了。不过还有一个好朋友也来了。它是谁呢?为什么不说一个水珠?你们看!这是谁?出示“串”,认读“串”字,说说哪些物体也是一串一串的。(一串项链、一串珍珠、一串葡萄、一串铜钱)

识认标点“……”。一串水珠说:“我们可以当省略号。”省略号到底长什么样呢?(出示省略号图片)

3.回归整体,再识标点

(1)比较异同:咦,他们哪里长得像呀?

小蝌蚪和逗号:圆圆的脑袋,小小的尾巴。

小水珠和句号:圆圆的,小小的。

一串水珠和省略号:圆圆的,排成一排,有六个点。

(2)对话朗读。这些来帮助青蛙的朋友都来了,让我们用美美的声音,再读一读这三个朋友说的话吧!

(3)小结提升。真好!在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帮助下,青蛙的诗终于写成了。这三位好朋友呀,都是来自一个大家族的,这个大家族就叫做——标点符号。(教师板书)

【教学点评】

此环节中,教师用“有哪些好朋友来帮助青蛙?”“它们是怎样帮忙的?”这两个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期待,并在具体的语境中,借助生活中的事物引领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三个标点符号。在识字教学“串”时,教师又通过古字的演变,让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拓展练习说话“一串( )”时,教师还充分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注重教给孩子识字方法的同时,努力做到了识认和运用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前后呼应,感受带标点的诗的美妙

过渡:你们看,有了标点符号的帮助,青蛙的诗变了。

1.对比发现,呼应开头,圈画标点

(1)再次出示无标点诗:“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出示改过的有标点的诗:“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2)动笔圈画,语境识认。这两句诗有什么不一样?看看你在下面这首诗里见到了谁?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

2.根据标点,读出节奏,感受美感

(1)读出节奏。生自由读诗、齐读、男女生读。

(2)配乐朗读。池塘边的风景这么美好,小伙伴们这么热心,青蛙的诗终于写成了。它高兴极了!我们也为它感到高兴,让我们再一起开心地读一读这首诗歌吧。(配乐看书朗读全诗)

【教学点评】

本环节把课始“无标点”与课末“有标点”的诗进行比较,让学生圈一圈新认识的逗号和句号,再读一读有逗号和句号的“青蛙诗”,在强烈的对比中,引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有标点”诗的节奏感和情趣味,再一次在语境中识认标点符号,感受逗号和句号的神奇作用,可谓一箭双雕。

三、比较异同,书写生字

(一)观察字形,比较异同。出示:“雨”和“们”,比较结构、横折钩笔画的宽窄和关键笔画的位置。

(二)教师范写,学生试写。

(三)展示书写,指出优劣。教师用投影把学生的现场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引导学生观察和评价笔画的宽窄、位置的高低等,并进行书写修正。

【教学点评】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一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较好地落实了课标每天10分钟随堂练习的要求。另外,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比较两字关键笔画的宽窄和位置的异同,既整合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辨能力。

【总评】

《青蛙写诗》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本教学设计围绕“语用”这一核心学科素养理念进行,紧紧抓住儿童诗的文体特征和低年级识字这一重点,采用聚焦标点、首尾呼应、分步识字的方式设计教学流程,本设计目标定位准确、学习主线清晰、教学层次分明、教学方式直观形象,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识字、标点、朗读这些“语用”点的习练设计,巧妙地融合在情境创设之中,做到情、学、练、用四者相结合,使一年级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学有所获。本教学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导“趣”,即学即练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要求会认字300个,会写字100个。识字教学是一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一年级上册教学的难点之一,更是语文学科“语用”点的重要落实项目。对于刚从“玩童”到“学童”转换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如何创设有趣的情境,引领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常用偏旁部首、会读会认高频字词、正确书写生字等,显得尤其重要。本设计的识字教学贯穿了整堂课的是始终,注重在语境中识字,采用字串拓展、古字探源、比较探究等方式,引领学生趣味识字、科学识字、系统识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雨声中感受“点”,拓展新部首。在“点”的教学中,华老师采用了静听大自然雨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淅沥沥/沙啦啦的雨声犹如一曲直抵心灵的美妙音乐。这样动听而让人陶醉的,到底是什么声音呢?在如此唯美的情境里,自然而然地引出“点”的教学。在教学中,儿化音的进一步强化、新部首“四点底”的识认以及热、蒸、烈、熊等与“火”有关的带有四点底字的拓展学习,还有“点”的引申义“点心、点火、点头、点名”等新朋友的识认,均采用图文结合和以一带串的方式让学生学得妙趣横生。最后再回归文本,引领学生美美地读出雨点的动听美妙。至此,学生对“点”以及“四点底”汉字系统的科学识认就在雨点的美妙声音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二)图片中识认“串”,习练数量词。如果说“点”的教学是伴着音乐声进行的,那么“串”的教学则采用“探源古字”和“联系生活”的方法识认。教师通过“生活中,你见到过的哪些东西也是一串一串的?”和“为什么说水珠是一串串的?”两大问题的指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看图片和数一数水珠、省略号的数量等方式,引领学生对“串”的本义进行理解。最后再通过“一串”这一数量词与具体事物的搭配填写练习,把“串”和数量词的教学落到了实处。

(三)对比中关注“?”,书写新字形。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对学生字形的书写指导,宽泛者、平移者有之,面面俱到、不着边际者也为数不少,在字与字之间寻求相似点的更是少之又少。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写字教学又是随文编写的,因此写字的系统性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如何在现有教材汉字书写体例中,寻找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在比较异同中,发现字形结构、笔画长短和位置高低,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本设计中的“雨”和“们”两字的教学就采用在对比中关注“?”书写的异同这一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把握同一笔画在不同字中的不同写法,让学生既学习了新字形的书写,又发展了观察和思考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问题导“学”,有呼有应

认知逗号和句号,是本教学的“语用”点的另一大重点学习项目。本设计以识认标点的系列问题为导学主线,同时引出识字和朗读教学,可以说是匠心独具。其问题导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埋下伏笔,激发期待。“没有标点符号的‘青蛙诗’读起来怎么样?”此问题的抛出既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激发,又为后文“青蛙诗”标点的出现和作用的领会埋下伏笔。感受了无标点诗的无序无趣后,“这样的诗读起来又累又乱,这可怎么办呢?瞧!谁来帮忙了?”问题的呈现,无疑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寻找答案的满心期待,为顺利获取文本的重要信息和引领学生圈划诗歌中出现的蝌蚪、水珠和一串水泡等奠定了基础。

问题二:获取信息,识认标点。接下来的“怎样帮忙,怎么说的?”这一导学问题直接指向本文学习的重点内容——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的学习。学生读文寻找相关诗句,教师相机贴出带有这些标点的剪贴画,信息的获取和标点符号的直观识认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初识这些标点,还与它们长得像的具体事物进行比较,通过它们哪里长得像的问题导引,引领学生出现逗号和小蝌蚪,一串水珠和省略号之间的相似点。这样的标点识认一开始就给学生的正确的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标点书写中,就会规范起来。

问题三:学会运用,对比朗读。识认了标点,还要在语境中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内化于学生的心中。部编本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就专门设计了让学生圈出青蛙写的诗里的逗号和句号这样的习题。华老师结合课后习题用“逗号和句号是怎么帮忙的,到青蛙写的诗里去圈一圈吧!”的问题导引和“有了逗号和句号的帮忙,青蛙诗变得怎么样了”的对比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富有节奏的诗歌朗读中,真切感受到标点符号带来的神奇作用。

三、文体导“法”,入情入境

文体意识是语用的重要体现,不同的文体文本的表达规律是不同的,当然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根据儿歌的文体特征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本教学设计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较好地带领学生进入了诗歌营造的情境和抒发的情感中。

(一)诗歌的“首尾照应”与教学的“前后呼应”。本诗歌共有五个小节。诗歌首尾两个小节都写青蛙写诗,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地如作诗般一样鸣叫的情景。因此,本教学的设计,就紧紧扣住这一文本特点,把课始的无标点诗和课末的有标点诗进行了前呼后应,让学生真切感受有标点诗和无标点诗的鲜明对比。

(二)诗歌的“循环反复”与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诗歌中间三个小节中,作者张秋生形象地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比作了诗歌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读来让人浮想联翩。而这三个小节的写法,作者采用的是循环反复的表现手法,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教师依据这一写作手法,把教学设计的聚焦点放在各小节不同的文字表达上,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也关注了不同标点的不同形状。

(三)诗歌的“童真童趣”与教学的“形象直观”。儿童诗充满童真童趣,想象奇特,节奏轻快,情感强烈,画面清新,给人以无限的美感。《青蛙写诗》就是一首充满童趣的文学作品。本教学针对文本的这一特点,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并用充满童趣童趣的教师语言,引领学生在极富情趣的画面中不知不觉地领略了诗歌的浓浓情趣。

(四)诗歌的“轻快节奏”与教学的“朗读品味”。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只有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才能领会。诗歌可以说是音乐的艺术,古代的诗歌一般是可以用来歌唱和吟诵的,现在的诗歌教学虽然少了吟诵的方式,但还是可以通过朗读来对诗歌的节奏进行把握的。一年级的诗歌教学,教师和学生的诗歌解读往往不在理性的言语分析中,而是把意境、意象和情感都包含在诗歌朗读的声音里。因此带着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诵,是诗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上一篇:七夕节祝福范文 下一篇:降本激励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