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情感节目范文

时间:2023-11-04 10:46:02

电台情感节目

电台情感节目篇1

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概况

对国内而言,电视选秀节目是个舶来品,最初产生于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该台于2002年推出的《美国偶像》节目,首次创立了平民真人秀歌手大赛的模式。它以不设门槛的全民参与性博得了观众的厚爱,节目不仅迅速在北美蹿红,其巅峰时期在全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播出。由于《美国偶像》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被复制,所以世界上多达33个国家和地区以此为蓝本,推出自己的真人秀节目。①

2004年夏天,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刚一面世,便引起轩然大波,不仅创造了国内收视率新高的神话,同时催生了中国式“粉丝”文化的诞生。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该活动在湖南卫视播出时,同时段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一套,排名全国第二,这一收视成绩在省级卫视中几乎没有先例。而2005年《超级女声》在广州、杭州、成都、郑州、长沙5个赛区,吸引了15万余名选手直接参与,超过2000万观众持续关注。总决赛期间,《超级女声》在首播时段连续7次全国收视第一,最高峰时创下高达10%的收视率,最高峰时间观众数目达到4亿。②

2006年,国内多家电视台紧随湖南卫视的步伐,陆续推出了《梦想中国》、《中国达人秀》、《综艺满天星》、《我最有才》等一大批电视选秀节目。这些选秀节目陆续搬上荧屏,在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也使该类节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同质化、人为设计成分偏多、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因此,昔日风靡全国的选秀节目风光不再,不仅报名人数锐减,收视率也严重缩水。2009年,当电视选秀节目即将淡出人们的视线时,英国的《英国达人》节目选秀台上年近半百、头发凌乱、身材臃肿的苏珊大妈,以一曲《我曾有一个梦想》深深打动了观众,从而引来新一轮选秀潮。

2010年,《中国达人秀》中一位失去双臂的男孩刘伟用双脚演绎出天籁般的钢琴曲;在央视三套《星光大道》的舞台上,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用一首略带沧桑的《春天里》感动着荧屏内外的观众,所有这些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电视选秀节目中情感力量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问题严重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然而目前形式单一、相互复制、内容贫乏等是电视选秀节目表现出来的主要弊病。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超级女声》,催生出一大批克隆者。这些选秀节目不仅名称相似,就连节目赛制、比赛内容、节目规则、评委的选定、比赛环节等各方面都大同小异。差不多都是海选、PK、评委评定、复活、票选等,节目缺乏个性,没有新意,给观众千人一面的感觉,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倦。

2.人为设计成分偏多,缺乏真情实感

随着电视选秀节目如火如荼地开展,“暗箱操作”、“黑幕”、“刷票”等一系列名词不断见诸网络和报端,《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几大选秀活动有关暗箱操作、恶意炒作等黑幕传言屡被曝光。不仅评委的公平性遭到质疑,就连选秀比赛的各个选拔环节、比赛程度的合法性、选拔结果的公正性等都饱受争议。多次担任此类节目评委的音乐人胡力曾指责说,电视选秀节目已经变质了,选手们不是比才艺,而是比人气、比后台、比关系等。他还直言不讳地说:“事实上,很多比赛前结果早已经内定了,评委们会收到写有名次的单子,以决定评点时说什么话。”③与此同时,参赛选手相互模仿、赛场上矫揉造作、缺乏真情实感等现象也较为突出。

电视选秀节目的情感挖掘

(一)要贴近百姓生活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电视选秀节目要想打动观众,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用真挚朴实的感情打动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电视选秀节目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尤其是其平民化、草根性,以及原生态的属性,决定其必须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争取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电视选秀节目要想提高其情感力量,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走群众路线。《英国达人》的成功正是如此,当年近半百、相貌平平、没有工作的普通百姓苏珊走向选秀台说出她想当一名职业歌手,像“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依莲·佩妃那样出名的梦想时,《英国达人》的选秀台没有将其遗弃,而是成就了她的梦想,从而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二)参与者身份要多样化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任何一个行业,只要钻下去做好、做精就可以有所成就。所以,电视选秀节目作为一个平民擂台,应该具有广阔的包容性,不仅为有艺术才能的专业人士搭建成就明星梦想的平台,更应该把选秀的主体扩展到中国普通的老百姓,其中应该包括下岗职工、农民、农民工等。降低甚至是取消节目参与的门槛,让普通老百姓参与进来,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艺和情感,挖掘平民选手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样更能调动电视机前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电视选秀节目参与者身份多样化,不仅可以丰富节目内容,还能够用平民百姓朴实真挚的感情打动观众,进而提高电视选秀节目的情感力量。

实现梦想,创造奇迹

互动性是传统电视发展的弱点,但也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本质是强调充分尊重观众的情感,与观众平等相处,共同参与、共同制作,完成节目的传播任务。电视选秀节目的互动性,主要是指与参赛选手的互动以及与荧幕前观众的互动。与参赛选手的互动,就是在选秀节目的海选、比赛、评审等一系列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为了比赛而比赛,而应该在比赛的过程中关注选手,尤其是平民选手背后感人的故事,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让选手们主动地、积极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节目中去,让他们用自己的真实情感、真实故事打动荧屏内外的观众和现场的评委。同时,在节目的评审过程中也要充分增强与比赛现场内外观众的互动,开通多种渠道,比如通过网络、短信等让观众参与进来,进行民主评选。这样不仅能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提高收视率,同时也有利于观众对比赛的监督,更有利于电视选秀节目的健康发展。总之,增强电视选秀节目的互动性及人文关怀,也是提高节目情感力量十分有效的途径。

注释:

①孙萍:《向电视选秀进一言》[J],《教育文汇》,2009年第10期

②熊元斌 黄耀文 祝金龙:《从“超级女声”看事件营销的魔力》;《企业导报·中国直销研究》,2006年第4期

③《音乐人胡力揭选秀节目黑幕 曾回绝“超女”评委邀请》,《南京晨报》,2006年6月28日

电台情感节目篇2

关键词:电视台;播音主持;特点;技巧

电视台播音主持人是电视节目和观众直接的桥梁,播音主持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一项极具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活动,除了满足广大电视观众对于新闻时事的了解需求外,对于宣扬社会正确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媒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地方电视台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本文从电视台播音主持的特点和技巧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提高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地方电视台自身竞争力,为推动我国电视播音主持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1 电视台播音主持的特点

1.1 需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

电视台播音主持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丰富的生活感悟和社会阅历,善于感悟人生,从c滴小事中体会人生意义,在对播音内容有详细了解的基础上,配合电视画面,赋予自己客观独到的见解并宣扬正确的社会人生价值观和正能量,以给观众不落俗套的播音主持。作为电视媒体的代言人,播音主持人代表的是政府或是电视台的形象,如果播音主持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就会使得播音内容枯燥乏味,如果播音主持人对于播音内容的分析并不合理,或是自身社会责任感较差,思想道德修养不高,对播报内容理解偏离正确的是非观,就会影响节目效果,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观众的反感,拉低节目收视率,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因此,电视台播音主持人应该深刻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坚持都基层路线,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1.2 需要强调播音主持事件的真实性

播音主持开始前需要对播报内容进行反复的审核,以保证稿件内容的真实性。从法律角度而言,电视观众具有新闻知情权,强调播音事件的真实性和新鲜感,有助于在获取观众好感的基础上也能够尽量避免虚假新闻对于社会大众的伤害。另外,播音主持中,特别是对于政治类新闻节目时,播音主持人应注意避免掺杂个人情感和个人政治观点,避免因为政治观念冲突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情感类节目的播音主持中,也应尽量宣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正能量,不能为了收视率或是仅仅满足观众猎奇或是好奇心而虚假播报,诱导观众。

1.3 需要保持播音主持内容的简练性

冗长、枯燥的播音主持内容会让观众产生观感疲劳,减低节目收视率。对此,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能够对播报内容进行精炼以及简单的润色调整,使得播报内容高度概括新闻内容,强调新闻重点的基础上更加生动贴近生活,吸引电视前观众的注意。

2 电视台播音主持需要的主持技巧

2.1 注意对情感变化的把控

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较高的新闻综合素养,通过在播音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体验,正确把控个人情感。播音主持在播音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谦和,冷静的播音态度,避免出现具有攻击性的面部形象以及态度语气,而是以明辨是非的正确是非观来调控个人情感,并将情感准确的传递给观众,使得观众始终处于积极并且和平的交流环境中,使得节目更具真实性,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例如:当节目环节或是涉及的事件较为消极或悲伤时,整体节目效果陷入低沉,这时就需要主持人通过恰当的语言,语速来表达情感,进而和缓整体节目的氛围。另外,在新闻节目的播音主持中,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一系列的新闻播报,会引起观众的听觉和视觉疲劳,这时就需要播音主持人通过在播音主持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把控对新闻进行细腻化,来吸引观众的观众进而接收新闻消息的传递。

2.2 注意播音节奏

专业的播音主持人应在播音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在注意自己准确发音、吐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播音节奏和语速快慢程度。在掌握语速的同时,播音主持人还应注意语句的断句,抑扬顿挫,尽量满足大多数观众的听觉感受。一般播音主持语速应保持在每分钟280个字左右,这种语速最令观众感到舒服,播音内容既不能语速过快让观众听不清或是有紧迫感进而产生厌恶感,也不能过于拖沓进而影响节目的整体过程。

2.3 播音主持人应注意自己的整体形象

播音主持人的形象代表着电视台的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符合电视节目整体风格的前提下,播音主持人应给予观众大方,得体,舒适的外在观感,播音时注意使用标准普通话,严谨使用俗语或地方方言,注意声、韵、调,准确发音以及重音的使用。此外,播音主持人员要避免模仿其他主持人风格,加强自身主持魅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及时调节自身情绪,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直播节目或是与观众沟通交流时,提高自己的感应度,将自身情感最大化的表露出来,让观众感受到自己的亲切感。

2.4 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遇到紧急或是突发事件或是意外,播音主持人应具备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职业素养,灵活运用专业的语言能力和主持素养积淀的逻辑思维,通过幽默风趣或是巧妙的转折变换随机应变的对播音节目进行合理的改动,保证节目的通顺流程,一气呵成,避免断档、卡壳等尴尬局面。

结论

电视台播音主持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和职业素养,加强播音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播音节奏,通过有效的掌控播音主持的特点和技巧,与观众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此外,播音主持人还根据节目特点以及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节目内容与环节,将播音主持特点贯穿与整个节目中,提高观众收视率,增大受众群体,进而促进我国电视传媒广播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宏.基层电视台新闻播音特点及风格的定位[J].新媒体研究,2015,1(18):77-78.

[2]王丽娟.浅谈区县级电视台新闻播音的基本要求[J].采写编,2016,(4):50-51.

电台情感节目篇3

山东卫视2008年全新改版,以“讲亲情为主要内容,讲故事为主要手段,情感类谈话为基本形式”的《天下父母》栏目每晚与观众温馨相约,精心打造山东卫视“情义”品牌。贵州卫视以“无尽可能 尽在人生”打出情感牌《人生》。四川卫视隆重推出08大戏――大型纪实栏目《故事》,展示世间百态,体现人文关怀,弘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浙江卫视新版《公民行动》,将“真情故事+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讲述公民情感故事。而江苏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硝烟滚滚的频道特色大战中,更是早早地鲜明亮出“情感”定位的大旗。2007年3月,江苏卫视推出的日播节目《人间》一炮而红,开播第一周即成为全国卫视同时段、同类节目的双料冠军,成为改版后江苏卫视“情感”类节目的王牌。

在民生新闻和娱乐选秀高歌猛进之后,以关注、探讨、记录、再现和演绎百姓“情感”为主题的情感类电视节目以贴近性为突破口,成为拉动频道收视的新生力量。一时间,情感类节目成为收视新宠。2008新年伊始,除了新栏目高扬起情感大旗,国内许多早已深入人心的名牌栏目也悄然在节目中加入情感元素,像央视的《实话实说》,开年就推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系列节目,用人性化的新闻故事、故事化的情感内幕追踪人物命运,表现人性光辉。连原本是娱乐节目的《非常6+1》也在节目中,以纪录短片的形式演绎明显带有情感色彩的故事。

情感类电视节目是指以谈话、记录和事件重构等多种手法表现、展示和关注人类情感的节目,包括情感谈话类、情感记录类、情感活动类、情感栏目剧类以及情感电视剧,节目主题多涉及亲情、友情、爱情,诚信、道义、责任、矛盾、冲突等贯穿在情感故事中,并借鉴故事片“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的叙述模式,通过“过去时再现+现在时讲述”的表现形式来设置悬念、结构故事、展示细节与再现矛盾冲突,为忙碌生活中的人群提供了戏剧观看的无穷张力和。

情感类节目中的精神核心是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弘扬人世间的真善美。曾有人说过,《讲述》是央视节目形态最简单的栏目、是主持人语言最少的栏目,同时也是展现寻常百姓最多的栏目,节目中出现的主人公90%以上都是寻常百姓,着力展现的是普通人精彩的人生故事。小故事大主题、小事情大道理、小人物大情感。

“煽情”一直就是电视节目赖以捕获观众注意力的重要手段。情感类电视节目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与民众的基本人性之中,关注大众生活、关怀大众心灵,利用媒体为公众提供自由、平等、理性、友善的情感交流平台,借助现代的传播技巧,对公众进行抚慰、排遣、调解,满足社会转型期民众渴望交流、表达、宣泄的内在需求。在国家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于在市场变革中日渐强调“贴近性”、“生动性”的电视媒体来说,将更多的关注转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个讨巧的、多赢的选择。显然,在中国电视业逐渐步入平台和品牌竞争阶段之后,通过播出贴近观众需求的情感节目来培育忠实观众已经成为电视台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

在不断关注小人物、关注“小情感”的同时,电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感也在日益加强。以中央电视台和部分省级卫视为代表的市场强势力量高举“公益”、“慈善”和“爱心”的大旗,关注弱势人群、关注困难群体,使社会“大情感”也日益成为电视节目中一面鲜明的旗帜和一抹温暖的亮色。

江苏卫视连续三年举办十大真情故事评选活动,获得了全国前三的高收视率,并募得巨额善款。央视《共同关注》栏目讲述救助贫困学生的节目《圆梦行动》不断掀起收视热潮。2007年1月,贵州电视台启动了大型电视公益活动――“立白集团温暖行动关注农民工”。湖南卫视在擅长的娱乐节目中加入了公益元素,如《勇往直前》节目中明星联动企业向湖南省青少年基金会捐款,建造希望小学。东方卫视的《闪亮星感动》以明星阵容来推进慈善活动。本着“用创新的理念献爱心,用创新的机制做公益”的理念,央视经济频道在2007年推出了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春暖2007――百万志愿者在行动》,全年以公益为主题展开四季公益周的播出,成为央视重要的品牌之一。山东卫视的《先声夺人》栏目和山东省慈善总会联合设立专项慈善资金账户,用于奖励或救助优秀乡村教师,让节目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推动力量。

时下的中国情感类电视节目,以民为本,以情为纲,用热情点亮希望,用真诚感动人心,用温暖驱走寒冷,正从以前单纯的恋情、亲情、友情、恩情等种种“小感情”发散至英雄的情感、扶贫帮困的博爱和社会热度背后的真情,节目或调查、或倾听、或沟通、或帮助,不再以激烈的事态矛盾为收视诉求,而是带着强烈的媒体介入色彩和帮助色彩来体现媒体拥抱社会的情怀,来凸显媒体责任,并借用社会力量、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形成互动、交流,做到真情的真正延续。“小情感”与“大情感”的交融和结合,不仅让“慈善”、“公益”等成为整个时代的“大词”,也将把我国情感类电视节目推向发展的高潮。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电台情感节目篇4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作为离震中最近、处于强震波及区的省级广电媒体,在震情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四川广电集团全体员工坚守岗位,迅速进入职业应急反应阶段。不仅集团的广播电视节目没有出现任何停播事故,而且四川电视台也在随后余震不断干扰的情况下,第一时间组织震灾报道,成为第一个推出直播报道的电视媒体、第一个播出震中灾情图像的媒体、第一个向央视传输地震新闻的地方媒体、惟一一家推出两个频道群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地方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以见“人”见“情”,感人至深的民生视角直播了2008年最令人刻骨铭心的灾难与悲情、坚强与大爱。

12日15:30四川电视台向央视传输第一条四川发生强烈地震灾害的新闻。

16:15四川电视台记者与央视进行第一次视频连线。

16:30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进入全直播状态,开始24小时滚动播出《万众一心 抗震救灾》直播新闻节目。

18:00四川卫视中断常规节目播出,推出第一档汶川震情直播报道《汶川地震特别报道》。

18:30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播出第一条来自震中映秀的画面新闻。

19:00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多条四川台记者采制的抗震救灾新闻。

19:45四川卫视播出的《四川新闻》中,播出了15分钟左右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

24:00四川卫视进入全直播状态。

13日9:00四川电视台实施双频道群并机直播方案,即经济频道、公共频道、文化旅游频道与四川卫视并机直播;影视文艺频道、妇女儿童频道、SCTV-6与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并机直播,所有频道停止一切商业广告和其他各类节目。

......

在此次震灾报道中,四川电视台举全台之力与救援部队、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一道,不辱使命、共赴国难,以前未为有的全面、客观、开放的报道引领舆论,创下了100天超长、超量的并机大直播的电视媒体纪录,全台累计播出上万条共计5237小时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四川卫视第一次采用24小时不间断滚动直播的频道节目形态,海量直播节目也改写了四川电视台的新闻传播史。

“新闻发生时,我们在现场”,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四川电视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发回直观、生动、充满感情的现场报道,几乎每一条新闻都有记者出镜,而对灾区群众眼神和心灵的聚焦让观众看到了媒体良知驱动下的人际传播力量。正是这些现场细节的展示,使电视观众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强烈关注和无私大爱。此外,四川电视台还派出多名记者跟随成都陆航团进入各重灾区采访,报道直升机转运物资、运送伤员、勘察堰塞湖险情、搭建空中“生命线”等新闻,38人次进行航拍、77条航拍新闻成为本次抗震救灾报道的又一亮点。

与此同时,观众对四川电视台的关注度也大幅提升。CSM媒介研究收视数据显示,5月12日-5月21日期间,四川卫视收视率达到0.821%,仅次于排在第一位的CCTV-1,市场占有率达到30%,幅度提升10倍。5月30日,四川电视台播出《以生命的名义――四川省抗震救灾大型特别节目》,当晚四川卫视收视率排名全国第一,达到2.58%的历史最高点。

除了自有播出平台广受瞩目,四川电视台也为全国乃至境外电视媒体无偿提供了大量第一现场的新闻。5月12日16:15分四川电视台与央视进行第一次视频连线后,四川电视台成为震灾的有力信息源,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直接采用了四川电视台的信号,制作播出抗震救灾节目。截至2008年6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211条四川电视台的抗震救灾新闻,CNN、BBC、KBS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或通过中央电视台或直接使用了四川电视台采制的新闻画面。

2008年5月12日到6月25日,四川广电集团在险象环生的阿坝、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等重灾区设立六大报道区,四川电视台共派出记者500余人,动用卫星车3辆,转播车3辆,便携式卫星上行站1套,摄像机849台,非编图文系统327套,录像机596台,及时发回灾情和抗震救灾报道。四川电视台对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体现了中国媒体人在巨大灾难面前迸发出来的令全世界耳目一新的职业精神,那就是责任、使命和信念。

评委点评

当四川电视台的所有员工,不分工种,不分长幼,只要能抽身出来都奔赴一线以命相搏发回感人至深的报道时,任谁都会由衷地感叹:奇迹注定要在这里发生。

――王甫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副馆长

从以往依赖案头和幕后,到一切围绕救灾现场24小时滚动播出;从以往安居国家电视台身后的“第二梯队”,到自觉承担起部分信息首发源的角色……这种理念和工序环节的改变,既给四川台带来一次自我升华,也为其他地方台提升新闻播报水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电台情感节目篇5

关键词:传统媒体;电台主持;主持风格

独特风格的播音主持容易让观众记住主持人,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征会加深听众的印象。播音主持风格可以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幽默感、语言特点、音色、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体现。获得听众认可的主持风格将吸引听众长时间关注主持节目,主持的节目内容也可以得到广泛、持久的传播。

一、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因素

电台播音主持与电视主持有所不同,电台播音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包括扎实的理论功底、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等,主持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态度有感情,才能够更好、更准确地传达信息。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培养,是在依靠一定资质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的特长训练,形成彰显主持人个人魅力、主体气质的特质,吸引广大听众的认可。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因素主要是主持人自身的因素,包括视野、文化水平、声音气质、工作经历等,外在的因素包括主持的节目类型、事实要点、主持时间、主持搭档、节目时长、节目主题等。其中电台播音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主要受内在影响因素较大。

二、电台播音主持风格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过渡性和硬性地偏向听众喜好

为了冲击播音主持的收听率,获得观众的反响,部分电台播音主持人趋向跟随听众喜好来主持节目。在主持中运用网络当红词汇、语言、语调,电台为了提高收听率,要求各类节目的主持人加强主持风格的改变,主要迎合听众的需求。长期以“按听众喜好主持节目”容易丧失主持人本身的特质和特点,最终搞“一刀切”缺乏独创性和鲜明的主持风格。

(二)缺乏个性风格和生活体验

电台播音主持人在播音主持中,可以允许手稿,手稿的编写并不一定是主持人自身,在主持中常出现主持人不能体会手稿中的内容,提出相应的见解,而照搬照念手稿的内容,缺乏生活的体验,导致主持人不能理解听众反馈的深沉含义,节目失去个性化和创造力而变得枯燥乏味。

(三)主持风格的自我培养

电台播音主持在播音主持的经历中,单位对面向观众的电视主播关注度和要求较高,每年会安排培训课程,包括形象提升、语言组织、直播应变等内容。对电台播音更多的要求是自我提升。网络视频的兴起冲击电台播音主持,在风格培养提升过程中却孤立无援,文化水平、社会见解和体验的差别,播音主持中多为主持人合作时,各自的见地存在水平差距,不易磨合。

三、电台播音主持风格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一)抓语言训练的基础培养

电台播音主持人在传递给听众内容时,内容新鲜与逻辑严谨是首要的要求。电台新闻播音主持人在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播报时,需要注重播报的气息、力度和节奏等,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转换,确保新闻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听众。因此,语言的组织、表达是基础的素养培养环节。电台单位应当挖掘播音主持人的特性,按照主持人的特点来主播节目,选择3-6个月的轮岗,以收听率和反馈2个因素考核,确定节目的主持人和备选主持人。要求被选定的主持人,必须要做到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有自己的个性化风格。

(二)播音主持人应扎根于现实,根植于生活

生活是电台播音素材的来源,即便是个性化的风格,唯有扎根于现实,根植于生活,才能真正突出地显示主持人的个性化。并且播音和主持的内容都是选取与我们身边最最真实的故事,并非是空穴来风,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才能让受众有真实的感觉。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主持人应当在业余生活中感受生活的“味道”,利用自身的话语来调动节目氛围,保证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听众带来健康舒适的情感体验。根植于生活的感悟让听众在节目中产生共鸣和互动,具有真实感和温馨感。

(三)提升自我修养和个性化创作

自我修养是电台播音主持人应该长期关注的要点,个性化的创作来自于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单项传播的方式,让电台播音主持在整个节目中需要具有主导、掌控话题方向的重要地位。提升自我修养,以书籍、报刊、游历、文化常识等方面为范围,寻找其中能把握主持特点和播音技巧,有效缓解与调节气氛的策略。多听类似播音主持在节目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如北京FM101.8张涛主持的《听涛声》,以低沉略带伤感的音色吸引众多听众,他对生活的见地独到,在客观分析问题后还能给听众鼓励,不偏不倚的观点并不迎合听众。电台播音主持人应当在自己的生活、他人生活中不断感悟,历练修养。

四、总结

电台播音主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主持风格的培养中,应当立足自身素养,扎实语言的基本功,培养丰富的情感积累,及时总结经验并注意在播音主持中的技巧使用,在得心应手的主持下稳固听众数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的主持风格。

参考文献:

[1]程巍.对培养广播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1):153.

[2]高虹.广播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培养思路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6(07):30.

[3]郭娟.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个性化主持风格的培养[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101.

电台情感节目篇6

一、情感叙事:用讲故事建构文化认同感

乔纳森H.特纳在《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中指出,人类早期社会就是以情感为交流的基本媒介,它不但是人类生物的一种共性和基础,更能够“定向行动”和“唤醒他人”,[1]而在艺术世界的情感叙事,演员的文化自信与受众自身的文化认同镶嵌,从而建构起对于传统戏曲艺术的文化认同。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这档戏曲节目的新作之中,具备了三份要素:货真价实的青年演员、专注敬业的导师战队、慧眼识人的推荐官白燕升。有故事、有碰撞,让竞技舞台的戏曲节目真正做到活灵活现、有声有色。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2]对于戏曲节目而言,以情达意,讲故事首先聚焦在节目的核心:参赛青年演员。一路过关斩将的总冠军张雨是一个典型代表,出生梨园,父亲张广平、母亲吴翠芳都是蒲剧界的名流之辈。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喜欢上戏曲。考入艺校师从蒲剧名家马建义,短短五年的锤炼出演老师的代表作《战翼州》。天赐的好嗓子、好悟性,但是父亲对于他的要求从不松懈。进入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后,又拜全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蒲剧名家孔向东为师,正言之“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再次学习正确的发声部位、吐字清晰的方法,孔老师摒弃老艺人“教徒留一手”的陋习倾尽全部心血。这样的学戏经历和浓厚的师徒情,已经使张雨立体的走近受众。但戏剧化的故事,又让大家肃然起敬。学戏其间患重病,身体已经处于透支状态,医生勒令停止唱戏。病愈重返舞台,他一切从零开始,为了最初的梦想和身体做抗争。在《走进大戏台》青年戏曲演员擂台赛最后的决赛再次唱响师傅的《战冀州》,干净有力的唱腔、加上抢背硬僵尸、360度僵尸、垛子双叉硬僵尸倒扑虎3个这样的高难度戏曲技巧动作一举胜出。推荐官白燕升甚至用心疼的话说到,希望他以后不要演了,身体最重要。这种到达极致的表演,已经不是在比拼技艺的范围,这是一个演员用尽心血对于戏曲的热爱的凝练。这也是电视节目传达戏曲艺术的最精彩的无法复制的方式,让受众看得过瘾、为演员骄傲、为传统戏曲艺术骄傲的情感共鸣。看似对于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挖掘、角色刻画,实则是戏曲节目的深耕。

二、戏曲气质:《走进大戏台》的文化景观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这句令人不寒而栗又振聋发聩的警局来自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著作《1999不战而胜》。[3]《走进大戏台》自信的打破了这一预言,自21世纪开播以来,用匠心传播戏曲艺术。一次次改版升级,面对泛娱乐化的现状抓住自己的优势打造独有的戏曲气质。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突破自我,用实力竖起一道戏曲节目的文化景观。2001年3月《走进大戏台》开办,以得天独厚的戏曲之乡为背景,邀请优质的专业团体、艺术院校、戏曲名家参与,加之高水准的制作团队,使得山西四大梆子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以及多个地方剧种的影响力迅速扩展,成为一种山西人的文化标志。一档戏曲节目能够培养出它的气质必然是经历过风吹雨打的。栏目组不仅在全国各地进行节目录制,且多次走入地市、走进乡镇、走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让电视戏曲节目不仅仅在电视里出现,让戏曲真正的流动了起来。戏曲本就从人群中衍生,自然要在人群里建立文化自信。这一点来看,《走进大戏台》是聪颖的,这个大戏台的“大”,涵盖了许多地域和场域。《走进大戏台》节目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有专业演员、戏迷票友、有学生、有老师、有团体、有个人、有省内、有四方、有工厂农田、有演播大厅等等。从开办起,栏目设置四个板块“明星传递”、“戏迷龙虎榜”、“你会我也会”、“风云会”,以擂台赛的形式分别决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的总冠军;为丰富戏迷票友的参与度,加入地方剧种、戏曲知识问答和才艺展示等环节;为改变固化模式,回归演播室录制主题性节目“我们毕业了”、“好团好戏”、“杏花朵朵开”等,分别把在戏曲院校的学生、专业团体的演员、“杏花奖”(山西省舞台艺术最高奖)获得者汇聚到节目当中。直至2015年央视节目电视戏曲制作人、主持人白燕升加盟《走进大戏台》推陈出新,云集大咖打造品牌效应,推出伶人王中王、全国青年戏曲演员擂台赛、山西青年戏曲演员擂台赛等,拔高节目质量和层次,培养演员戏曲气质,提升全民戏曲素养,呈现山西戏曲的文化景观。再看技术层面,戏曲长于抒情,善用虚实结合演绎故事。电视弥补了戏曲舞台的限制性,把时间、空间、场景等等这样的要素可视化,念白、唱词以字幕形式展示,手眼身法步的细节放大,加之视频剪辑功能等,让受众更真切的触摸戏曲文化的厚实和精粹。戏曲让电视艺术不再平面,用真功夫告别哗众取宠,真正提升电视节目的内涵性。新旧技术的融合,古老与现代艺术的碰撞,让《走进大戏台》这档电视戏曲节目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从戏曲艺术中搭建自身的文化气质,构成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景观。

三、传受共振:传统戏曲文化的共同体意识

电台情感节目篇7

笔者对此话题有一些新的感触,试发几点议论。

一、节目研发之现状

1.胆子都大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湖南广电为首,中国电视媒体爆发了一次节目创新热潮。将海外的模式引进来,使之本土化、简易化、成本化、可控化、风暴化,成为让中国观众欣喜若狂的电视节目,这说明了创新者的胆识与无畏。时过境迁,十几年过去了,在多轮冲击下,人人都胆大、个个都识广了,多少底线被冲破,多少禁锢被解除。虽然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对各类节目,特别是娱乐类节目的管理有点严厉,但相比上个世纪,已经是大大开放,如今,许多台(包括央视)胆也大了,心也大了。

2.模本不缺了

从戛纳电视节观展回来,感受颇深。如今的国际电视节不光卖产品,更多的是卖思想,卖创意。随着全球创意市场的兴起和我国对外交流的加强,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创意模本,都能够展现在我们面前。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栏目组如果通过朋友、亲戚在海外收录到一个节目,如获至宝,关在小屋醉心研究,生怕泄露。而今天,面对全球电视市场,大家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对于外来模式的借鉴,主要依靠我们对模本的识别、开发和执行能力了。

3.受众麻木了

九十年代末,《快乐大本营》等一批娱乐节目初登中国卫视屏幕,观众在文化郁闷中找到了一块绿洲,倍感新鲜、亲切,电视开始成为集资讯、娱乐、社教等综合功用为一体的现代传播工具。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各类节目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观众对电视娱乐等各种创新节目由新奇到熟知,由刺激到麻木,许多惯用环节和许多得意亮点,观众已对之熟视无睹。所以,今天包括娱乐类的各项节目无论如何创新,在一般情况下,已难在观众中掀起大波大浪了。

4.观众更爱看剧了

早在2004年,有项全球收视统计表明,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非电视剧莫属,占全球收视市场份额的46%。在我国,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更是逐年上涨,且居高不下。据2010年出版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发展报告》统计,2009年电视剧在全国样本市(县)各类节目的播出份额调查显示,电视剧的播出比重达到26.1,位居首位,收视比重也达到32.2%,位居各类节目的首位,并且与第二名的新闻时事类节目(12.7%)拉开了较大距离。电视剧的收视还直接拉动了其他节目的收视,从湖南卫视每晚的收视波形显示,好剧的高收视必定带动接档节目,反之,低收视的电视剧必会影响接档栏目。观众对电视剧的收视倾斜,导致对其他节目收看热情的退却,这对各类节目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节目研发之困惑

1.机制不一致

关于节目研发与创新,各台(主要是省级台)的程序与机制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分为专职研发、团队研发、外脑研发几种。所谓专职研发即媒体设有研发部,其任务是对全台节目进行模本研发,然后移植给生产团队进行日常生产,这种研发机制可视为创制分离;团队研发即节目生产团队自行进行新片研发,是创制合一;外脑研发是媒体将节目研发的任务交给社会专业创意公司完成,随着国际创意市场的迅猛发展,这种借助外力的研发模式已逐渐被媒体大面积采用。各台节目研发的模式与机制不一样,结果与成果也不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机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最重要。

2.职能有点乱

专职研发部门在许多台都有设置,但职能却各有不同。有的台,研发部门主要负责节目模本制作;有的台研发部是负责节目情报收集与整理,创意方案的征集和评定等;还有的台是两者兼有。无论何种职能限定,在相当比例的省级台中,研发部门“有职无权”的现象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台用研发部门来“安置干部”的习惯做法所致,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台主要决策人对节目研发部门的定位“找不到感觉”所造成。

对于节目研发部门的定位,笔者也作过长时间的思考。

一个电视媒体的节目研发部门,要做全台节目研发的领头羊,而不是排头兵,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发协调、情报提供、信息服务、研发培训、研发论证、研发评价等方面,而把具体项目的承担放到节目生产执行团队。

作为节目研发部门,要让全台节目研发和创新在业内进入先进位置,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即一定要有“人才优势”让生产团队服气;要有“研发资金”让生产团队卖命;要有“行政权力”让生产团队遵命。这样的研发体系才会对媒体节目创新有实际推动意义。总之,节目研发部门要有钱、有权,更要有理,这样才有存在的意义。

3.责任不太明

在节目研发过程中,谁是研发的责任主体非常重要,责任主体的明确,意味着研发的动力与效果。但目前,许多台的研发部门或研发团队,特别在创制分离的机制下,或多或少存在责任不明的局面。责任不仅代表负担,而且也代表利益,只有责任的明确才会使工作更有目的。

在节目研发体系中,责任主体应放在节目生产团队,无论是创制分离,还是创制合一,责任在团队、在一线,应是最明智的选择。总的来说,一定要让节目生产团队在研发创新中有积极性、主人感和利益感,才会收到效果,达到目的。

三、节目研发之未来

1.未来暴富很难了

参加业界的许多会议,常有与会者提问,下一个热点会是什么,下一阶段节目创新的重点方向在哪里。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人,无非是想找个热门一夜暴富,将投机和取巧视为捷径。有这个想法也是人之常情,电视创新也不排除还有一夜火爆的机遇。但这像地震一样,不仅难预测,而且概率低。虽然地震不常有,但节目要天天做,要使频道和节目成为“良品”,就要让创新进入常态,走进人心。近日听美联社一位朋友介绍,在他们那里,听不到“创新”和“研发”这些用词,因为“创新”是他们每天的工作主题,不创新就不会有饭碗。因此,如何进入常态创新环境,对中国电视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守株待兔”,期待一夜暴富了。

2.未来评价多元了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又召开会议,再次讨论节目评价体系实施方案。根据目前方案,节目评价体系中收视率指标最多只能占百分之四十,而包括导向评价、公益评价和投入产出比等在内的综合指标要达到百分之六十。在今后的节目创新中,行政性的评估态度一定会引起各生产团队的关注。

3.未来网络为大了

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中国电视发展年会上,有位大学教授以大量数据说明,网络将取代传统电视。笔者深信,网络的确很生猛很强大,但我亦坚信,传统电视不会被遗弃。理由是,传统电视不但有网络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大部分电视台都已朝全媒体发展,电视版和网络版齐头并进势不可挡。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网络媒体都只拥有平台资源,但所有的电视媒体却都拥有自己的节目研发和生产团队,在内容为王的竞争中,平台资源和内容资源结合,电视媒体更有市场前景。电视媒体,一定要有新的受众意识和传播特征,这是电视媒体节目研发和创新中必须认真关注的。

电台情感节目篇8

关键词 电视谈话节目;传播;优势

中图分类号 G2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7-0006-01

近年来,在电视荧屏上,少有一种节目形态能够如电视谈话节目那样抢尽风头。短短几年间,谈话节目便火遍大江南北,受到国内几乎所有电视台的追捧,几乎占据了频道黄金时段的半壁江山。自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开播,填补了谈话节目在中国电视界成功开办的空白,它的开播和随之而来的广受好评,带来了随后出现的谈话节目遍地开花。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艺术人生》、《讲述》,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世纪大讲堂》、《锵锵三人行》,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真情互动》,湖南卫视的《新青年》,重庆卫视的《龙门阵》等,这些节目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定位,较为成熟的风格以及较为稳定的受众群,它们正在以各自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一开始,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的确是借鉴了国外脱口秀的经验。然而,与美国脱口秀为了争取收视率而强调节目的娱乐性不同,《实话实说》以及后来纷纷涌现的几乎所有的中国谈话节目都不是作为娱乐节目运作的。它们一般都定位于社教类或新闻专题类,有人将之称做娱乐性新闻节目。因此,中国式的“脱口秀”更强调节目的谈话性质即人与人之间要求沟通的本能。

中国模式的“电视谈话节目”通常被定义为: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本质上属于大众传播活动。从内容上看,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可以分为4种基本类型:1)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这类节目是对新闻节目的有力配合,话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等都可以作为谈资。嘉宾多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新闻当事人,他们往往能够第一手的、准确的信息和富于导向性的见解,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2)百姓人际生活类谈话节目,这类节目的话题涉及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方方面面,其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参与性强,因而深受观众喜爱;3)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这类谈话节目以愉悦观众、休闲搞笑为主要目的,它的嘉宾主要为名人明星类,主要面对的观众群体是年轻人;4)专题对象类谈话节目,这是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或某一类社会内容而专门开设的谈话节目。特点是对象性强,话题专一。比如女性谈话节目、体育谈话节目、法制谈话节目等。随着频道专业化和市场小众化趋势,专题对象类谈话节目的发展势头被看好。

通过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列举和分析,可以发现这类节目具有“平民视角、互动交流 ”的鲜明特征。这种特征体现出电视谈话节目具有平等和互动的人际化传播特色,媒体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中国媒体传播理念的变革,可以说,电视谈话节目的创立与发展,是电视媒介从传统传播理念到现代传播理念的一次成功突破。而促使媒体传播理念发生变革的因素可以分为这样两点,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点长期没有机会在公共场合得到沟通、碰撞和理解,谈话节目的出现就为这种交流提供了一方舞台。当观众在屏幕上找到同自己相近的人物时,容易产生一种认同效应,自然而然地被卷入屏幕上的种种交流活动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多元化,开始强调个人的价值,包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也趋于个人化和平民化。观众不再满足媒体整日正襟危坐的形象,也不再满足于只做传播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希望在节目中找到一个能参与其中并能表达自我的位置。

具备这种传播特色的电视谈话节目于是拥有了将观众融入其中、使之积极参与并自觉接收的传播优势。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电视摒弃了充当受众的指导者、教育者的角色定位,转而以平民的视角关注生活,根据受众的兴趣设置话题,或者预测受众的某种需要而立论,并邀请普通受众或受众代言人走向前台,整个节目里主持人、嘉宾和受众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话现场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种信息多向流动、不同思想相互撞击,而电视则以平民的风格、大众的话题、畅所欲言的交流氛围,成为表述普通人观念和价值的公共论坛。

电视谈话节目往往会营造一种融洽的谈话氛围,主持人和嘉宾、观众之间坦诚地交流观点,平等地倾诉感情,就像在自家客厅中与朋友聊天一样,呈现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重点是使谈话者都能从基于角色关系的角色传播,进入到基于人际关系的人际传播中来,使嘉宾、观众摆脱偏离谈话氛围的离心力,促使其意见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而电视谈话节目出现的平民化走向,使媒介与受众之间营造了一种虚拟的人际交流情境,最大程度地拆除了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藩篱,使受众在接受电视提供的信息的同时,感受到的是参与其中的融洽氛围,是人际传播的亲切与自然。恰恰是这种对人际传播本质的追求,还原了电视谈话节目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轻松氛围。

此外,电视谈话节目中通常会运用的“情感定位”也构成了其重要的传播优势,情感中的贴近性是节目联系受众的纽带,也是缔结受众情感的粘合剂。很多谈话节目被包装在“情感”之下,嘉宾在节目中述说的故事、展示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更有一些谈话节目利用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开放地打造公共情感平台,这类节目在进行传播时能将与受众之间的社会公共空间缩小到情感空间,用情感氛围和故事让观众回到日常生活中。观众分享的可能不仅仅是故事,而是对自己生活经历心态的一种参照。屏幕上的情感与屏幕下的情感共同构成一种心理的互动空间,形成了电视谈话节目很大的传播优势。

另外,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设置现场观众提问、场外热线电话、网络、手机、信件等参与方式,实现了多样化传播,在传播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上一篇:劳动节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物理学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