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6 03:02:20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98 ― 03

一、互联网思维

人类社会每次经历的大飞跃,最关键的并不是物质催化,甚至不是技术催化,而是思维理念的不断解放,思维方式的不断改进,思维工具的不断创新。思维作为人脑的产物,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思维虽然是人脑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的高级认识活动,是人类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思考模式,但实质上它又是现实的存在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同时,反映社会存在的、先进的思维,也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高度信息化、全面现代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与使用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最大的现实,推动着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提升着人们的智力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和行为模式。网络技术从最初的工具属性,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操作工具,发展到“网络化生存”,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产生网络文化,再到群体价值观的变迁以及思维方式全新的改变。互联网思维最先在商业领域提出,也最常在商业领域使用,它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2〕互联网思维就是遵循互联网的精神、规则、方法、价值去思考、去认识、去实践、去创新,全新看待世界中的一切,并以此指导实践。这种思维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停滞的;是全面联系的,而不是单一孤立的;是不断生成的,而不是现成既定的;是多维立体的,而不是单向平面的,强调自由平等、开放包容、参与服务、简单便利、系统创新。明确指出:“强化互联网思维……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3〕作为一种新型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角度,互联网思维在与传统产业结合,在商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整合人们创造的观念、情感、意志等文化资源,从经济社会发展使用的各个领域,延伸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作为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也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推动着,产生一系列新的教育传播理念和教育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过程的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4〕。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群体用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对社会成员进行理论教育和行为养成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合格人才,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结合信息学和传播学的信息传播理论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信源),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加工(编码),形成传播信息符号,经多种传播渠道(信道),与受教育者(信宿)之间进行信息符号的传递交流和相互作用,由受教育者进行自觉注意、理解、接受、内化及外化教育信息(译码)的过程,受教育者接收教育信息的效果及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的行为是对教育者的信息传递效果的反馈。这一传播系统中受到社会环境特别是新媒体特点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媒体的迅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场域和虚拟场域两个活动场域,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网络上的水军越来越多,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最常见、形式最多样的信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环境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发生着变革。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注重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借鉴与使用,以用户思维增强信源与信宿的互动,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迭代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编码,制造传播既有主流价值意义,又契合受众口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平台思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信道,搭建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的网络技术平台;以社会化思维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达成信息传播系统内外平衡,形成传播合力;以大数据思维系统收集分析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受众动态,调整传播内容与方式,并引导网络社区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互联网思维

1.用户思维:连接传者与受者的交互关系

用户思维就是一切从用户的需求、感受出发,“按需定制”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个性化的产品;“兜售参与感”注重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做产品开发和使用的主人翁;“体验至上”关注用户的感知体验,o用户带来惊喜,重视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受;“情感品牌”保障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和信任感,保持长期对品牌的关注与投入。用户思维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就是指在价值引导与传递的各个环节中,教育者不断优化教育理念,熟悉网络所特有的平等互动、去中心化等特征,以受众为中心,了解受众的精神发展与成长需求,根据网络信息与价值传播的基本规律,根据受众的生活实际和健康成长规律,营造适合的教育情境,构思生活化的教育内容,采取受众感兴趣的话语体系,创作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选取受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使受众在每一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信息与价值传播时总能产生新感觉。教育者要突出受众需求,满足受众需求,抓住受众需求的“痛点、痒点、兴奋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真正被受众所接受、内化,并形成行动的自觉,同时,教育者也要引导受众需求,超越受众需求,鼓励受众的积极参与,激发全员热情,向受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流价值观以最优化的方式切入到受众的网络化生存中去。进一步增强与受者的情感互动,提高双方的情感黏合度,培养受众的价值情感,使受者忠心信任传者、真诚接受信息、真心内化外化。

2.迭代思维:教育内容编码要快、新、简

迭代思维的核心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不断创新推出。“快而准确”要求教育者迅速抓住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受众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评论客观、分析全面、迅速,特别是在舆论刚起的时候及时澄清解释事实,舆论进展中跟进事件进展,舆论平息之时总结事态结果和后期改进方向。“小而精致”要求教育者善用“微传播”、“微创新”,大道至简,专注于细节,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传播,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清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为王”强调在地点碎片化、时间碎片化、需求碎片化的当今社会,如何让用户在碎片时间主动选择你?如何在一小段时间内与用户建立起令她心动的对话?如何通过全渠道覆盖用户更多的碎片时间?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保证正确方向和大原则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编码加工,挖掘互联网可用资源,发展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包括网络价值观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等综合立体供给的内容体系,既有丰富的理论,又密切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实际需求,富有针对性和现场感;将受众的日常生活作为价值起点,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建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日常的网络文化生活、学习、商务、娱乐、交往的过程中,推出网络文化精品,讲真话、短话、新话,捕捉真情瞬间,分享成长故事,触感认同,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话语体系。

3.平台思维:搭建形式多样的传播信道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整个网络是完全开放、全球共享、广泛参与的,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形式交流,可以自由地信息言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更是要搭建多样的信息传播渠道。教育者要熟悉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建设“红色网站”专门门户网站,搭建包括用户管理、权限设置、思想宣传、教育资源、互动交流、生活服务、商业营销等多个功能板块的网络平台,发挥公共媒体服务受众、改善管理、交流意见的功能;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的官方博客、微博、公众微信号、QQ空间、微店、微商等;搭建各类教育互动APP平台,让学生在上网的时候不仅满足娱乐需求,更多思想的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得到凸显;打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私人微博、微信,发展网络“大V”,培养“意见领袖”,发挥自媒体贴近群众、真实感人、情理易融的优势,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正心贴心的交流互动;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网站,将思政课程搬到网络上,推动慕课、网络公开课、在线教学、云教室等新兴教学平台建设,为受众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

4.社会化思维:信息传播系统内外同频共振

社会化思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的就是网状思维,互联网技术使受众从相对狭窄的现实空间中解放出来,面对的是广阔无境、开放共享的虚拟性社会活动空间。受众还将虚拟交往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提升了自身社会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社会化思维强调互联网时代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人或事物构成某种有形或无形的联系,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系统有着自适应性和对外交流性,其系统内部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等要素依据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系统外部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又受到所在单位、组织风气等小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文化的渗透和塑造,更是要求教育者要运用社会化思维,发挥内外各要素的积极作用,从系统论和网络化的维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络新场域的传播,发挥朋友圈、BBS、众筹、众创等网络社区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先锋”作用,以主流声音引导受众认可,以对话交流与受众产生共鸣,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独幕剧舞台”为所有网络空间参与者的“大合唱平台”,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内部结构的协调平和发展促进系统外部各种大小环境的优化,以外部环境优化为内部良好发展提供良好空间与不竭动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同频共振。

5.大数据思维:收集反馈信息调整传播计划

用户在网络上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产生数据信息,这些数据的沉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反馈。“一切皆可数据化”使受众浏览的网页、参与的评论、使用的信息服务、寻求的需要都以数据的方式存储在网络上,将这些数据进行整体性、全面性的评估,教育者便可了解受众近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根据受众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材料整合起来,制作各类信息,主动为受众定制信息,如同网页广告似的投放,向受众推送信息,实现个性化的资源配送。“数据预测未来”,“全样本”的数据分析和整体性“精准描述”的网络数据信息展现了多数受众近期共同的舆情动态、思想状态、价值导向、心理预警等,为思想政治工作预防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能预测的思想问题提前进行判断、梳理与解决,掌握事件动态发展趋势,为事件发生的相关性、A期结果提供参考,有利于对突发事件的舆情进度进行预测判断、精准实施,也有利于开展个体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数据反馈效用”使数据作为受众行为交互信息的分析和反馈,呈现出来的话题指数、演化指数、覆盖指数和舆情指数为改进思想政治信息传播工作指引方向,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或者重新开始新一轮的传播教育,使主流意识永远占据思想舆论制高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

〔2〕梁锋.互联网思维〔J〕.新闻前哨,2015,(3):88.

〔3〕.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光明日报,2014-08-19.

〔4〕张雷.传播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1.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篇2

[关键词]“三贴近”;新闻宣传;优良传统;群众路线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宣传思想战线的指导原则。这一原则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诚如范敬宜先生所说:“说到‘三贴近’需要讲点历史。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史上,“三贴近”传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党分别提出了哪些代表性的理论?回顾和梳理“三贴近”传统的发展脉络,总结党在宣传工作中的历史经验,将有利于我们对“三贴近”原则的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

一 新闻宣传工作的通俗化群众化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新闻宣传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仅认识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而且认识到“共产党人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道理,始终将新闻宣传作为革命事业的一翼。20年代,党在宣传领域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就是新闻宣传要尽可能地做到通俗化和群众化。

早在1922年,中共中央在《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中就指出:党的报刊,如《新青年》《前锋》《向导》《工人周刊》《劳动周报》等,都要“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

1925年1月,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宣传工作之决议案》指出:党的报刊“文字当力求浅显”,内容“宜十分切合群众本身实际要求”。“在职工运动中的宣传工作,我们应切实了解其客观所具有的条件,如不识字,识字不多,不善听纯粹理论的议论,注意目前切身的实际问题,然后筹划的方案方不至难于实施。”这里的“宜十分切合群众本身实际要求”和“注意目前切身的实际问题”就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最早表述。当然,这里的“切合群众”与今天讲的“贴近群众”,在程度和内涵上都有一定的区别。

1928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大革命失败后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提出当前“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认为只有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参与,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才能够取得成功。按照党的总路线的要求,宣传工作的群众路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特别是《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宣传工作决议案》对新闻宣传如何具体化群众化作了更为明确的阐释。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有:

1.新闻宣传必须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中共中央指出:要真正达到争取群众的目的,“说白话”、“做空头文章”是决无效果的。“离开了实际斗争生活,决不会有正确的宣传文字”;“离开实际的宣传,在群众中是不能发生很大影响的”。因此,新闻宣传必须紧密联系广大群众的实际生活和目前的需要。“充分利用工农群众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鼓动他们为直接的经济要求而斗争,同时并且使群众实际经济生活与斗争的中间,认识党的政治宣传口号”。只有“随时抓住每个实际问题去鼓动群众,将这种鼓动口号联系到宣传口号上来”,“群众才会有兴趣接受拥护我们的政治口号”。

2.要抓住每个时期的中心问题来扩大党的政治宣传

每个时期的中心问题实际就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是否敏感,能否抓住,能否及时地给群众以正确的分析与解答,是衡量新闻宣传水平的标准之一。中央指出:“忽略了每个时期的中心问题,不利用这些问题来扩大党的政治宣传,或是不能迅速抓住这些问题,在群众热烈注意之时说明其正确的意义,这是宣传工作上大的损失。”因此,当时中央要求,宣传工作必须利用每个时期群众所注意的中心问题,与党的政治口号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扩大党政治宣传。

3.报刊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注意群众的文化程度和兴趣

党中央要求,无论是党的机关报,还是党支部办的工厂小报,都要充分注意群众的文化程度和兴趣。“党报须注意用图画及照片介绍国际与国内政治及工农斗争情形”,“工厂小报要力求简单而群众化,内容应着重本工厂的新闻以及与本工厂有关系的其他政治的或地方的新闻。”

总之,在20世纪20年代,党在新闻宣传领域,始终贯彻了一条群众路线,要求“一切宣传工作,仍应尽可能的群众化,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群众自觉的认识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决心为这种政治主张奋斗”。可以说,20年代形成的新闻宣传的通俗化、群众化思想,既标志着我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也是新闻宣传“三贴近”传统的开端。

二 新闻宣传的大众化思想

“大众化”是20世纪30年代响彻中国文坛的著名口号。当时,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作家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民族文化重建的指导方向,将大众化作为民族新文学建设的主要途径,掀起了“普罗文学”运动的热潮。受文艺大众化思潮的影响,新闻战线也提出了新闻大众化运动的口号。

1931年秋,瞿秋白在《苏维埃的文化革命》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工人报纸和劳动民众的报纸(普罗新闻学运动)。”1932年,瞿秋白又撰写了《谈谈工厂小报和群众报纸》等重要文章,提出了新闻宣传“要脸向着群众”的著名口号。他认为,“党的宣传,首先是要脸向着群众,工厂小报和群众报纸是在真正广泛的群众之中的宣传武器。这不是给少数革命的青年学生和工人之中千分之一的知识程度较高的人看的。这是给真正广大的工人劳动者读的,甚至于不识字的人听的。所以一般的同志都要切实的注意这个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瞿秋白从多方面具体阐述了“脸向着群众”的大众新闻观。他认为,新闻大众化,第一是用什么话来写,“是群众日常口头上讲的普通话写的呢,还是用知识分子的新式白话——不成其为白话的白话来写呢”?他坚决地主张:“一定要用口头读出来普通的人可以懂得的话来写。”“必须用真正的白话,而且是浅近的白话,每一次用到新名词一定要顺便的解释;句法要简单、明了、短俏,代名词要确切、清楚,如果不能够,那么,宁可多用几次名词;缩短语越少用越好等……”

第二,消息必须具体、客观,关注群众“本身的日常生活”和“最切身的政治问题”。

瞿秋白认为,党的宣传是为鼓动和组织群众起来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斗争服务的。而要真正达到鼓动和组织之目的,就要切实地关注群众“本身的日常生活”和“最切身的政治问题”。他说:“单有口号的宣传,尤其是一般口号的宣传是不够的,必须把这一工厂的‘新闻’,关于每个工人的‘事件’,例如扣工钱、罚金,挨打、挨骂……关于工厂的消息,例如减少工钱,增加夜班时间,扣除工房的房钱,总之,工厂管理处的每一个举动都要正确地迅速地记载到工厂小报上去。不但如此,关于政治的消息,也要简明清楚地叙述。”这段论述不仅对“消息”的正确、迅速、简明之特点阐释得非常清楚,而且,对党报怎样反映工人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具体的做法,非常具有实践的操作性。

第三,必须走群众办报路线。

新闻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群众办报,走群众办报路线。瞿秋白认为,一是要“组织自己的访员、自己的通讯员”,“工厂里的通讯员就要能够学习着自己写消息,写简短的文章”。二是编委会要对访员通讯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工作,逐渐扩大通讯员队伍,并吸收非党的工人进入编辑委员会,共同讨论和决定每次事变的态度和决定,写成指导群众的社论。三是“对于群众的意见,要会正确的批评,给他们相当的教育”,不容许单纯地咒骂落后群众“消极”。他建议,“群众报纸和工厂小报都需要发展工人通讯员运动”,“必须党经过赤色工会去大规模的发动这个运动”。

毫无疑问,新闻大众化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30年代初期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共同倡导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时候提出的新主张,是30年代新闻战线的主导性口号。1934年,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在其行动纲领及组织纲领中提出的“坚决执行新闻大众化”,正是按照党的要求去做的。而且,他们对新闻大众化的理论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行动纲领及组织纲领》中提出:他们倡导的新闻大众化,就是“发动全国的工场新闻、农村新闻、军营新闻、学校新闻、街头壁报等的阶级新闻运动,并努力促其深入普遍的实践,以期使其成为鼓动大众组织大众之武器”。就是说,新闻大众化运动的实质是“阶级新闻运动”,其目的是使新闻成为“鼓动大众组织大众之武器”。“记联”的刊物《集纳批判》在《我们的使命》一文中也说:“我们更致全力于充实社会大众的新闻文化,凡地方、学校、工场、农村属于社会大众所需要的新闻,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营养和扶持及作无尽的开拓。”可见,左翼记者发动和领导的新闻大众化运动,从内容、立场、动机等方面都与工农大众的生活和利益紧密相连,新闻大众化只是手段,鼓动和组织群众起来为民族的解放和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才是目的。

30年代党提倡的新闻大众化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所以,党中央在1939年5月17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要求:“应注意宣传鼓动工作的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力求各种宣传品的生动与活泼。”直至1942年时期乃至后来,新闻大众化都是我党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原则之一,而且我党对大众化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

三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

20世纪40年代,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和《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为标志,我党在党内开展了一次较长时期的马克思新闻观的教育活动。这次活动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在继续提倡新闻大众化的同时,确立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思想路线。

首先,在大众化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比30年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全党对大众化的认识日趋统一。与30年代相比较,这一时期的新闻大众化理论,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主要体现在:1)对新闻大众化的核心问题——立场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过去讲到大众化,着重在报道和反映大众的生活上,但是,如果不是站在大众的立场上来报道大众,那么,这样的大众化,依然是不彻底的大众化。2)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应该大力报道人民大众的生活和要求、经验和创造,特别是人民群众中的英雄和模范,要大力宣传群众英雄主义,树立群众英雄史观。3)在新闻宣传的形式和艺术上,不仅是让群众读得懂,还应该以工农兵读者的口味为标准,使报纸真正为广大工农群众所喜闻乐见。4)在传者与受者的关系上,记者应该自觉与工农兵相结合,虚心地向工农兵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公仆,变记者办报为群众办报。这些新的主张,解决了中国新闻理论中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为新闻宣传更好地联系实际和服务群众,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其次,明确提出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新主张。

“全党办报”的思想虽然在3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将它作为党报党刊的指导方针则是40年代确定的。1944年2月3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关、于党报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必须实行列宁斯大林和同志一再教导我们的全党办报的方针”。《解放日报》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说:“我们的主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全党办报”是与“同人办报”相对立的。就是说办党报不是编辑部里几个人的事,更不是少数办报人的新闻自由,而是在加强党委领导的同时,每一个党员都要对党报负责,阅读党报、发行党报,为党报写稿。“全党办报”的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党对党报的领导,全体党员都要关心和支持党报工作。1948年4月2日,在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再一次作了这样的总结:“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1942年8月25日《解放日报》社论《展开通讯员工作》指出:“我们的报纸是党的报纸,同时也是群众的报纸。群众的利益,群众的情绪是党决定政策的依据与工作标尺。”1945年5月16日,《解放日报》社论《提高一步》又一次强调:“与群众联系的程度如何,为人民服务得好不好,是报纸办好办不好的一个重要关键。”为了使党报党刊更好地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报党刊先后开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如:根据整顿三风的号召,检查和改造报纸;加强通讯员工作,鼓励工农兵群众为报纸写稿;反映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反对“客里空”报道,提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等等。这些改革和做法,为党报党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虽然这个时期并没有“三贴近”的口号,但是,从理论到实践都为“三贴近”传统积累和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 新闻宣传的三大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根据由农村转入城市,由战争转入建设的新形势,在新闻宣传领域,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1950年3月,新闻总署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讨论了“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联系”的问题,并提出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指导方针。

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在报告中解析说:“我们所说的实际是和人民生活和国家工作有直接重要联系的实际。”就是说,联系实际的对象,是人民生活和国家工作,衡量的标准是与人民生活和国家工作是否直接和重要。所谓联系群众,就是让“群众生活里面产生出来的种种人物,种种智慧,种种经验,种种问题”,“占据我们报纸的主要篇幅”。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报纸办得很通俗,也是脱离群众的。而要更好地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就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中要求:“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地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1950年12月2日,吴泠西在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上的报告中,谈的一个主题也是新闻工作如何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的问题。此后,党中央又多次发文,要求新闻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三大作风,提高党报党刊的水平。如1954年7月17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以及西北局、中南局、华北局、东北局、西南局、华东局颁发的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都强调了以三大作风来改进党报党刊的工作。

党在50年代提出用三大作风来改进报纸工作,就是为了使党报党刊的宣传工作适应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形势的需要,也是为了防止和纠正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之后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和脱离群众的倾向,还为了改正报纸公式化、概念化、迟缓、冗长、不通俗等严重的缺点。特别是建国初期的批评报道和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及全国新闻工作改革,使三大作风在新闻领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绩。据统计,1951年一1953年,《人民日报》日均刊登批评稿超过4篇,许多报道和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良好的影响。《人民日报》的改版,有效地清除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对新闻工作的影响,加强了党报党刊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使党的新闻工作“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宣传工作口号从“切合群众”到“联系群众”,反映了党对新闻宣传工作者主体行为的自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 “三贴近”原则是党的新闻宣传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拨乱反正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发扬,党的新闻事业又重新回到了健康正确的轨道。邓小平、等中共中央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指导思想。而其中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新闻宣传的群众路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对改革开放新格局下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指导方针,反复强调新闻宣传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性。特别是他把“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纳入党性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党性原则的内涵。1979年1月,《人民日报》社论《伟大的转移和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按照中央的要求,提出了“背靠马列,面向实际”的口号,提倡新闻宣传要面向四个现代化实际,面向党内外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面向过去、现在和今后经验教训的实际。这说明被“”中断了的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重新回到了新闻界。

担任总书记后,非常重视新闻宣传,提出了“喉舌论”、“生命论”、“导向论”、“创新论”、“根底论”等重要思想。他代表党中央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努力打好群众观点根底。他说:“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大家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善于做调查研究工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倾听群众的心声,多写出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好作品来。”他在视察新华社时向大家提出了“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要求,希望新闻工作者“不断深入到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努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篇3

[关键词]群众路线;三大作风;学生党员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036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23

[作者简介]刘俊英(1991―),女,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群众路线是在党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党一贯坚持的工作路线。积极倡导和践行群众路线;邓小平、、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理论上的丰富和发展;而今,以为主要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学生党员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切实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党的群众路线整体的贯彻和实施效果。基于十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作风要求,为了开展好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就必须倡导学生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 党的三大作风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党创立初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的优良作风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党的领导人就多次强调,党要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必须树立一个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新作风,并带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写出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献,为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树立了光辉典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的优良作风生长发展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党在同敌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带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更加便于党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关心群众。《实践论》和《矛盾论》系统批判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的教条主义,为在全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提供了理论支撑。

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优良作风系统形成时期。《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注重调查研究、力求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方法,为党的作风的系统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1〕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的正式形成。

二、党的三大作风对学生党员切实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学生党员能够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是其先进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其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

(一)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党员切实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前提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由于在实践中坚持了这一原则,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在校学生党员更多地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而,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更应强化这一基本原则,把书本知识与自己周围的实际环境进行恰当的结合,这是学生党员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避免空谈、克服形式主义的基本前提。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学生党员切实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生动、更正确、更丰富。”〔2〕贯彻群众路线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因而学生党员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克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冷漠病”,大力发扬“背靠背”、“面对面”的精神,深入基层,融入同学中去。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学生党员切实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开展民主生活、解决党内矛盾的重要方式。曾指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他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党内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3〕学生党员也必须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以达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这是学生党员切实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的内在要求。

三、学生党员在践行群众路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其思想主流是好的,但仍不乏存在诸多问题。

(一)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申请入党,大部分是怀揣着对党的憧憬与向往。但也并不排除部分学生受到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为了争取某些所谓的“特权”,例如找工作过程中一些岗位的政治身份限定和党员优先,驱使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大学生,努力地想要带上中共党员的光环,在入党动机中掺入了功利的杂质。

(二)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够突出

学生党员能够率先入党,必定是思想上的先锋、工作中的模范、学习上的榜样、生活中的表率。但当真正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后,部分学生党员就会有一种人无我有的优越感,不能保持一颗人有我优的进取心,精神上出现了懈怠,自我要求标准下降,思想道德水平滑坡,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中碰到困难绕道走,不但没有在同学中传递正能量,反而散发了负能量。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党和党员在同学中的威信。

(三)形式主义和滋生

形式主义是指一切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意内容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在党内存在已久。而今,学生党员的工作也逐渐趋于形式化,仅仅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露脸”,而不能真正解决同学的实际问题,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很早就强调:“形式主义害死人。”这种形式主义严重损害了学生党员同同学之间的感情,坚决要不得。

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的行为作风。这是从我国封建社会就流传下来的恶俗之风。当下,高校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党员干部把学生党员身份当成可以炫耀的荣誉,看成是高人一等的“筹码”,把自己置于同学之上,在同学中摆“官架子”,借职务之便开始捞取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好处。

四、学生党员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

学生党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必须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服务对象。每一位学生都明白,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都曾树立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伟理想,胸怀过“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然而,作为在校学生,直接面对的群众、能够真正服务的对象并没有那么广泛,而是联系最频繁、最密切的同学、老师,这就决定了学生党员要站在广大同学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在行动上要落实到具体小事。群众路线是对群众负责的路线,是要为群众办实事的路线,不仅要有服务群众的思想,更要有付诸实际的决心。学生党员在工作生活中,要克服缺乏担当、不敢负责的“软骨病”,积极为同学办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只顾着凭借党员身份,在评选奖学金的时候,拼命往前冲;而在遇到“帮助困难同学”这种 “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时,只会站在高处摇旗呐喊,而不能自己率先付诸行动。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才能体现服务同学的精神,正是一点一滴的小事,方能体现党员的素养。

(二)必须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首先,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前提。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就是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因而,学生党员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加强理论学习。由于受当下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把握;也由于学生自身的急躁情绪和功利色彩,不能静下心来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因而,学生党员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戒骄戒躁,踏踏实实,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

其次,熟悉实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基础。学生党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深刻地了解历史事实,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坚定对党的信念,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当代国情,既要看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瞩目成就,又要看到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部分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社会现实,从而激发其斗志,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三)必须继承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首先,要有敢于揭露自身错误并帮助别人发现、指出错误的勇气。部分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中出现错误时,碍于面子,不愿意也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只要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并不会有损于自身形象,只会赢得同学的敬重。此外,有些学生党员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只愿意充当“老好人”,不愿意讲实话。即使看到了同学的问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民主生活会上,基于所谓的“友谊”,三缄其口,不敢指出同学最本质的缺点。说到底,这并不是为同学好,是怕得罪人、怕丢选票。事实上,党员同志善意批评,并不会引起同学的记恨,得到的只会是同学的理解和感激。

其次,要有善于接纳别人意见的宽广胸襟。一些学生党员在民主生活会上,虽然表面上希望大家给自己提意见,但实质上并不想被别人当众指出自己的失误,没有容纳别人意见的宽广胸怀。一旦被一些老实人当真了,指出自己确实存在的问题,便会怀恨在心,借机打压。这样不但自身得不到成长,也不利于党的长远发展。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可以使党员达到思想上的净化和提升,能力上的完善和进步。

〔参 考 文 献〕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篇4

一、 关联理论翻译观解析

关联理论首次提出,应追溯到1986年斯博伯和威尔逊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关联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以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来取代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代码交际模式。著名翻译理论家格特曾经尝试基于关联理论建立一套独立的翻译理论,但是经过实践发现,关联理论已经能够对翻译过程和翻译活动本身进行足够的理论阐释。此后,其开始致力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的发展,并与1991年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对关联理论翻译观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格特认为推理在语言交际中具有重要地位,翻译过程不仅涉及语码,更需要依据动态语境进行动态推理,而这一切都需要依靠关联性来实现,因此翻译过程是否与关联原则一致,直接决定着翻译的成败。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关联理论翻译观主要持有以下基本概念。[1]

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作为关联理论的主要概念,其本质是指一个交际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2]明示是交际者通过交际意图将自己的信息意图显现给交际双方,推理是听话人为了识别交际者信息意图的交际行为,成功的交际在于听话人对信息意图的识别。因此,格特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但是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涉及作者、译者以及受众三方之间的两轮明示―推理的语言交际活动。[3]这种认识有利于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解释,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要保证两词语言交际活动的成功,译者应该保证译入语与交际者明示语言刺激之间的最大关联。

关联理论将语言分为描述性和阐释性两种不同的应用类型,而翻译属于阐释性应用范畴。格特主张用关联理论来研究翻译,其中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关联理论能够从能力的角度去审视交际活动,而不是将其简单的看作一种行为,阐释性是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核心关系。翻译的关键,在于寻找原文中作者的意图,并以关联理论为指导,以另一种语言加以表述和阐释,从而利于译入语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的忠实。

语境是关联理论用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概念,这里的语境指的是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然,不同的认知语境会导致不同的理解,因此,共同的认知语境是双方交际成功的重要关键。共同认知语境也就是原文和译入语语境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与语境效果以及明示刺激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与推理过程中的努力有很大关系。因此,译者需要做的是寻求原语语境关联信息,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认知与推理,以寻求最佳关联,并将其传递给受众,达到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的最终目的。

二、 字幕翻译的特点与关联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字幕翻译的本质是原声口语的书面译文,是具有浓缩特征的特殊语言转换。人物对白是字幕翻译的主要对象,因此其根本意义在于让观众克服语言障碍,以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内容。[4]影视艺术作品的人物对白并不等同于日常对话,其必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这也要求字幕翻译时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而呈现出与普通文本翻译的一些不同特点,例如及时性、通俗性以及依存性等,并由此产生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某些限制。时空限制是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最为明显的限制。受屏幕的大小限制,字幕的字数不可太多,一般不宜超过两行、30个字数,同时影视作品的字幕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也就注定字幕内容不能反复阅读,更不能给观众留下太久的思考空间。过长的字幕影响的不仅是画面的协调与美观,更重要的是影响观众的理解,从而失去其原初本意。总之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尽力做到简明、直观和通俗。字幕翻译的另一个重要限制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影视作品是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一些特有的文化风俗习惯,对于国外观众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在普通文本翻译中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增译或注释的方式加以解决,但是受到屏幕方寸之间的种种限制,增译和注释并不是理想的选择。

最佳关联是关联理论所倡导的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对翻译活动本质的阐释力不容忽视,当然影视字幕翻译也不例外。关联理论对翻译行为的定位是言语交际行为,因此,影视字幕翻译则可认为是原语作者与受众之间的间接交际过程,而译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双重角色。译者不仅要去探求原剧作中的各种信息,还需要将其“忠实”地传递给译入语受众。通过翻译活动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从另一个侧面完善影视剧的社会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的功能。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的实质,是能够使受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字幕翻译的特殊性要求,必须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达到对剧作语义信息的最大化传递。显然上述两个特征具有极高的契合度,这就决定了关联理论在影视字幕翻译上的广泛适用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语境差异是影响观众观影心理体验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一个难点。成功的字幕翻译不仅要保留原文的信息,更需要努力去保留原剧作的风格特征,以达到剧作者的意图与译入语观众期待上的高度契合。关联理论对于翻译过程中剧作风格展示具有较好的解释力,通过对剧作风格的构成与特征进行分析,就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保证剧作风格的有效传递。

三、《冰河世纪3》的字幕翻译策略分析

由于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受到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背景差异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字幕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实现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思想文化内涵,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依据翻译关联理论,同时结合《冰河世纪3》的话语语境以及情境和主题发展中的各个相关因素,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优化字幕翻译:

(一)保留与创新关系的灵活处理

依据关联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其不仅要深入探查原作中的所有信息,并在译文中予以最大限度的展现,同时还需要以符合译入语语言习惯的方式加以表述和阐释,使译入语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帮助观众跨越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的交际障碍,更好的欣赏影视作品。《冰河世纪3》基于上述理念,在字幕翻译中灵活处理保留与创新这一对矛盾,达到了既保留原片文化艺术内涵,同时也不失浓重的中华文化意蕴的良好效果。例如,Sid:Well,I’ve put in the blood,sweatand tears to raise them.译文是: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们拉扯大。其故事背景是,希德由于潜意识里的母性被激发出来,想做无意中孵化出来的小恐龙的妈妈,为了照顾好这三个小恐龙,希德尝试和承受了为小恐龙寻找实物过程中的诸多艰辛。后来三个小恐龙的妈妈曼尼勒在得知小恐龙下落的情况下,要希德退回这三个恐龙宝宝,而希德并不愿意就此归还,因此便使用上述语句进行了争辩,表示小恐龙是自己养大的。如果将原文与译文的含义进行对照,其鲜明的效果令人感叹,译者的翻译明显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这也是我国传统影视剧里表示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常用语如出一辙,整句翻译不仅将希德的神态语气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独具中国特色。

(二)语汇和词类转换策略

关联理论要求翻译要建立原文与译入语之间文化语境上的关联性,通过共同语境创设,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文化语境,从而扫除跨语言交际的障碍。事实上,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句型,来对同样的剧情内涵进行同种形式的描述,因此译者可以采用词汇、词类的创设与转换来解决这一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也就是需要译入语词汇对原文内涵进行适当的阐释和说明,使影视字幕与原文达到意义和表达效果上的对等,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例如,Buck:I don’t know.I don’t speak wind.该句的译文是:“不知道,我又不是风语者。”相应的剧情是巴克与负鼠兄弟作伴去救树懒希德。当他们来到凄凉板块的时候,听见四周呼啸着神秘而且诡异的声音,负鼠充满惊恐的文巴克是什么声音。如果巴克的对话如果直接译为“不说风话”,则难以被国内观众理解和接受,因此采取了词汇、词类转换策略,通过将原文的原文的“speak wind”的动词形式进行转换,译为“风语者”,这种名词形式无疑更符合我国的表达习惯,同时还可以使我国观众联想到同名电影,其翻译的精妙,真可谓神来之笔。

(三)字幕的人物语言风格再现

关联理论要求成功的字幕翻译不仅要保留原文的信息,还需要保留原剧作的风格特征,以达到剧作者的意图与译入语观众期待上的高度契合。由于字幕翻译的主要内容是人物的对白与对话翻译,而对话的风格对人物形象塑造十分重要,因此字幕翻译时不仅要确保译文准确,还需要根据电影情节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尽可能使译入语观众获得与原语观众相似的感受。《冰河世纪3》作为喜剧动画片,其语言风格是活泼生动。其中负鼠兄弟与树懒希德无疑是最大的笑点人物形象。因此对这两个人物的话语翻译必须要体现出喜剧语言风格特征。例如,Sid:Oh Come on,I work cheap.其译文是:“别这样嘛,我可以低薪上岗。”极具母性特征的树懒希德要抚养小长毛象“桃子”,并使用词语“work cheap”。这里译者将“work cheap”别具匠心的译成“低薪上岗”。这一极具中国喜剧语言特色的短语,不仅使整个对话充满幽默与调侃的意蕴,同时又契合了树懒希德“母爱泛滥”的性格特征。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影视艺术作品对全球跨文化交流的作用日益明显,因此提高影视作品字幕翻译质量十分重要,而关联理论内涵与字幕翻译要求具有明显的契合性,因此,基于关联理论改进和完善字幕翻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影片《冰河世纪3》无疑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该片字幕翻译中多样化的翻译技巧,较好地体现了关联理论的思想,希望对字幕翻译人员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黄远鹏,范敏.关于应用翻译理论解释现象的思考――基于对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与奈达的对等理论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

大学学报,2011(3):65-68,72.

[2]邓艳艳,徐翰.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J].海外英语,2013(23):136-137,142.

[3]赵博.格特关联翻译理论模式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65.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文化建设 联系

1问题提出背景

文化改革中的一大重点是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生活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关键一环,其对群众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以及道德风貌、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十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实际,面向未来,创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分众化、对象化等诸多方式,通过标准建设、制度管理、多元载体等具体举措,以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为基本,以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诉求,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在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

2主要途径探究

2.1“一个理念”为突破口,“四个统一”为切入点,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中的导向功能,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标准化发展

(1)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广泛提倡“社区一家亲”的共同生活理念。在社区生动开展“树家风、传家训、立家礼”等活动,通过“家文化”讨论、“家LOGO”设计、“家概念”阐释、“家元素”征集等活动,辅以问卷调查、组织推荐、公益演讲等方式,联合社区群众共同打造“家文化”长廊和家文化主题广场,积极开展社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2)扩展基层文化服务范围,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打造“名称统一、窗口统一、流程统一、制度统一”的“四统一”的社区文化室,深入推进“三室”(标准图书室、标准电子阅览室、标准文体活动室)建设,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起的坚实平台。

(3)紧抓顶层设计,端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作用,将社区文化即民生、思想政治工作即热点新理念深入社区,突出思想教育功能战略新思维,将其与社区文化改革发展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

2.2促进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建设,突出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1)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投入、保障和协调机制。夯实制度化建设,打造基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推进公共阅读服务,研究制定流动管理办法,开展图书“一卡通”制度,新建社区流动图书平台,拓宽社区文化资源渠道。

(2)依托群众主题文化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社区工作需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假日,组织群众展开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交流学习。开展“亲子读书会”、“道德讲堂”、“孝道文化讲座”等,同时,将优秀本土文化融入讲堂,拓宽了群众视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服务群众。

2.3促进社区文化价值引领,深挖社区文化规范功能,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增长点

(1)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以培养平等、互助、协作、友爱为主旋律的新型人际关系为着力点,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培育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新增长点。拓展“种文化”、“养文化”的新型思维,策划“阅读与生活”、“讲座联盟”等群众文化主题活动。

(2)着重心理疏导,倾注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投影社会热点,着眼社会问题导向,培育规范健康社会心理新增长点。在思政工作中深度融合社区服务,组建街道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队、共青团市民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构筑品牌服务。通过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及时关爱老年、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积极思想沟通,化解心理焦虑,引导群众用辩证思维认识问题,理性处理问题。

3问题反思

3.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1)对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出现偏差,不重视社区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其浅薄理解为“吹拉弹唱”,对社区文化缺乏足够认识,无法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

(2)将社区文化发展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割裂开来。片面地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和自身建设有关,与其他部门无关。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足,缺乏地方特色,导致社区文化没有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3.2内容有待丰富

(1)社区呈现出内在人文关怀不足,社区精神内核不突出,群众参与度不稳定等情况,外功有余、内功不足,对群众活动过度依赖,而活动又多流于形式,缺乏和群众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了服务群众的效果

(2)社区思想教育内容空洞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紧扣时代主题,仍以“填鸭式”为主,缺乏吸引力。

3.3人才配备有待充实

(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管理策划性人才,不利于社区文化活动的精密性、专业性、结构性组织,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懂“文化”的不懂“政治”,懂“政治”的不懂“文化”,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文化的整合发展,高层次、专业性、复合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不足。“各说各唱”,相互协调不充分,制约社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孙连任.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与新农村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7).

[2] 马国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3] 李希廷,周加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1(06).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篇6

【关 键 词】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 离退休教职工

党中央明确了“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要求,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战略部署,总书记强调“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在高校离退休教职工党建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也是离退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是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工作的基本工作路线和方法。

做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离退休工作、加强离退休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着重强调了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提出要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

推进党员联系群众是加强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建设的需要。离退休教职工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做好离退休教职工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具体组织工作,同时还担负着加强群众观教育,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等任务。以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为切入点,可以为离退休教职工支部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党员联系群众是强化老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载体。离退休教职工党员是党组织的基本单位,能起到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党员联系群众责任的实施,不断加强离退休教职工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离退休教职工党员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促进离退休教职工党员和群众之间的互动,畅通党员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

推进党员联系群众是促进基层支部工作制度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更多离退休教职工群众积极性,共同参与到不同形式服务群众工作中,不断将联系群众制度化、规范化,为离退休党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是高校离退休教职工基层党支部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并逐步加以完善的一种制度,是对建立健全离退休教职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

具体而言,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就是要求每位党员负责联系几名群众,经常家访或电话联系,定期向党支部汇报联系情况,基层支部的支委根据情况来随时掌握所属单位或社区群众基本情况的制度。

(一)组织形式。在党员规模较小的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每个党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联系1-3名群众,联系工作情况直接向支部通报。规模较大的党支部,可以形成支委联系党员、支委和党员联系群众的做法,将党员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支委联系一个小组;党外群众也分成若干个小组,支委和小组党员联系一个小组群众,工作覆盖到所有的党员和群众。小组的设置也可灵活多样,既可以按离退休前工作关系划分,也可以就近按居住区域划分,甚至可以通过支部安排,按共同的兴趣爱好确定联系人等。

(二)联系渠道。在实践中,离退休教职工党员创造了多样的联系方式。串门家访、电话短信、网络交流、组织活动或看望慰问,都成为党员及时了解群众的近况的有效途径。各党支部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群众,例如送学习资料上门、家访等,重点联系和关心身体有疾病和生活有困难的群众。

(三)联系内容。在联系离退休教职工群众过程中,支部党员向群众传达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精神以及学校发展的近况,引导群众与党和国家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关注单位发展;注意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关心群众的生活,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虚心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对支部工作的监督。

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结合了高等学校离退休教职工的实际,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起了平台,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党员自身也受到很好的教育。

通过推行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增强了离退休教职工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增强了党员的先进性意识。许多离退休教职工把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称为“连心锁”,把关心群众称为“阳光行动”。同时,群众的好评又推动了离退休教职工党员的教育工作,使党员更愿意参加到组织生活中来,更自觉地接受组织安排的各种学习,积极与群众接触,做群众的知心朋友,为群众办实事,在广大离退休教职工和党组织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通过推行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通过推行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完善了党组织掌握离退休教职工思想动态的渠道,推动了离退休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员联系群众工作,让党员了解群众,让群众了解党员,密切了党组织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离退休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了较好的基础、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利于化解矛盾,共创和谐、稳定的环境。同时,增强了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信任,有意见和想法愿意反映和表达。

实践证明,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是离退休教职工党员发挥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有效机制,是新形势下做好离退休工作的有效载体。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提高了学校离退休教职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保证了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广大离退休教职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成为构建和谐社区、落实基层党委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编.老干部工作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9月。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篇7

党中央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近期,我围绕“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主题,先后深入街道、村、社区、部门和企业,通过走访、座谈、明察暗访、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调研,进一步加强了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和交流互进,获取了很多实情及建议,受到了心灵洗礼和教育,受益匪浅。

一、密切联系群众与改进工作作风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三大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坚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并坚持把这些原则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都对群众工作有精辟论述。同志曾用鱼水比喻党和群众的关系:“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水是无法生存的,共产党离开了人民群众也是什么事都干不成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和群众相对立。”同志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拥护,就必然。”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重申:“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最大政治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十更是将作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足见新一届党中央对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密切联系群众是改进工作作风的前提,优良的工作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保障。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对于凝聚民心、汇聚民意、集中民智、集聚民力,推动“中国梦”早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问题

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反映强烈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房价高、就业难、征地拆迁难。认为领导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具体表现主要是脱离群众、形象工程、虚假浮夸。党员干部在党性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好人主义、形式主义、精神懈怠。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期盼和建议主要是减少行政多头管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改进文风、会风和接待方式。认为当前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最根本要抓住的问题是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体制机制。整体上讲,广大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普遍肯定,认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有了明显转变,更加密切联系群众,更加务实推动发展,更加真心普惠民生。群众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表示欢迎,认为是继承了我党优秀传统,发扬了我党优良作风,同时也对此项活动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等方面担忧,期盼能够真正深入群众、采取实际举措、切实解决问题。

总体分析,密切联系群众、切实转变作风、务实推进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机制基本健全,党群干群关系良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牢记宗旨、恪尽职守、勤勉工作,集中精力抓发展,全心全意惠民生。但个别党员干部还存在工作不实、作风浮夸、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一)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党员干部不能全面把握、正确认识、客观分析世情、党情、国情,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对立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混在一起,将建党初期、建国初期与改革建设时期割裂开来,在现实愿望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情况下,产生信念动摇和行为偏差,导致有的人入党动机不纯、做官目的不正,经不起世俗诱惑,对自身要求不严,甚至损害党的形象和群众利益。群众反映个别党员干部有为个人目的而突击入党现象,、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依然存在,个别党员干部有强揽工程行为。

(二)宗旨意识淡漠。、形式主义和特权思想在一些领域和部分党员干部中依然存在,热衷于应付上级,做表面文章,对决策部署和政策落实搞变通、打折扣;干部深入基层少,群众参与决策少,解决具体问题少,以会议落实会议,靠文件应付检查;在一些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还存在“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办事拖拉,态度粗暴,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个别决策缺乏广泛深入调研,与实际存在差距,导致干部压力过大和群众利益受损。口号工程、面子工程、牌子工程仍然存在,城中村建设管理标准亟待提升。

(三)责任担当不够。个别党员干部注重利益享受,疏于责任担当,给工作造成被动甚至损失。有的不愿担当,因单位管理体制原因有“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思想,不想作为,得过且过,遇事推脱;有的不敢担当,特别是在征地拆迁、维稳等难点工作和棘手问题面前,经常拖时间、争利益;有的不会担当,对自己工作职责认识不明、把握不准,导致发生缺位或越位现象。一些年轻党员干部干工作摆困难要待遇,缺少创业精神和奉献意识。群众反映对于老旧小区和破产企业居民生活实际困难关心、解决的力度不够,个别职能部门有推诿扯皮现象。

(四)创新意识缺乏。一些党员干部有“求稳怕乱”思想,凡事抱着固有思维定势不放,穿新鞋走老路,习惯于行政命令,一切按老章程办,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办,缺乏创新激情、意识和能力;有的党员干部为了“创新”而“创新”,工作不切实际,不尊重群众意愿,不遵守发展规律,只注重形式变化,缺少在实质内容上下功夫。群众反映在项目推进、物业监管、住房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仍需要解放思想、不懈努力。

三、对策建议

之所以在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问题,根源在于缺乏主观世界的自觉改造和各个方面的监督管理。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作风,最直接的是党员干部要以良好的思想境界、过硬的工作能力和优异的实际成效带好头、作表率,归根结底要贴近民心、顺应民意、改善民生。

(一)强化党员 教育管理。思想作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灵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查找问题,切实解决问题,增进党群干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发展建设的同声合力。创新政治理论学习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及形式,通过典型示范和贴身事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结合新理论、新实际、新问题及时对党员干部进行辅导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学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坚定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严把政治关口。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监督与管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入党政治关,严防突击入党、“带病”入党等情况,加强对入党审核考察环节的监督评价,确保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三是坚持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纪法规和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及意见措施,严肃执行《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领导干部问责问效办法》,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教育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纪法规,按照规定程序和群众意愿决策施政,始终做到廉洁做事、清白做人,在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关注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分析研判,建立健全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等基层权力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作风纪律监督检查和公车、公务消费治理力度,对于理想信念动摇的党员干部及时教育引导,对于违纪党规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永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二)坚持科学用人导向。用人是风标、是导向,关乎民心向背,影响社会风气,关系事业成败。一是重实绩。加强作风建设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关键的是要干实事、解难题。注重对对待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敬业实干、成绩突出干部的培养、选拔,敢用新人,善用能人,使用强人。探索干部竞争聘用新机制,使广大干部因竞争产生动力、因变化催生活力。二是勤交流。加强干部的交流互动,对部门、岗位之间开展“热”“冷”之间、“上”“下”之间适时交流,既可以避免个别领域权力“板结”也可以全面提升干部能力。切实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工作力度,营造重视基层、向基层一线倾斜的选人用人导向,对于拟提拔而缺乏基层经验的干部,可选派到基层锻炼,并将下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实效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条件,促进领导干部下基层常态化,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三)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完善目标考核。将密切联系群众实际效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联系各界群众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党员干部党建联系点、包抓重点项目及惠民实事、帮扶困难村组等制度,细化量化精简审批程序、会议、文件和公务开支等转变作风考核内容,增强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导向性。二是全面评价干部。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注重考核群众意识、群众情感、惠民政策落实、惠民实事推进及党员干部作风情况,使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紧紧地与群众评价意见联系在一起,坚决防治权力“不作为”和“乱作为”。三是促进群众参与。把发挥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众参与监督结合起来,健全重大事项、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机制,保障群众更广泛、更充分、更科学地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特别是要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凝聚智慧和力量,经常深入一线了解群众热切关注的物业管理、环境污染、供排水、困难群众生活保障等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并积极督促落实到位。加大行政问责问效力度,突出问责问效结果的运用,对于给群众利益造成损失的予以严肃处理。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篇8

一、导向功能

媒介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大众传媒又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窗口,是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必须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增强对文化的导向和控制能力。利用大众传媒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决定着社会文化的进程。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为人民服务的,有科学和民主精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倡导主流文化,最根本的就是紧紧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倡导和坚持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任何一种思想观念的发展都离不开媒体的传播、塑造和凝聚。德国新闻学者道比法特在其《新闻学》一书中指出,报纸反映、承担、宣布和传播公众的意见。在某种场合报纸还创造性地形成公众意见。这段话生动准确地表明大众传媒对思想的传播、引导作用。大众传媒对影视娱乐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的大力倡导,可以较好地起到整合青年思想,影响青年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感情的作用。由于大众传媒在倡导主流文化方面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利用大众传媒整合青年思想,促进他们对主流文化的心理认同。

二、载体功能

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指出,在现代社会里,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人们社会化的第四个重要因素。当代大众传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尤其是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创造了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平台。网络化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通过通信手段连接成的一个计算机的集合体,主要是指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和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的充分互联。互联网将局域网上的各种教育、科研资源与整个社会知识资源实现高度整合,是一个超越时空、完全开放的学习、教育平台。

数字化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本、声音、图象、动画等物理信息以一定数字格式录入、存储并传播。那些无所不在、充分共享的数字资源成为整个社会学习、教育的共有知识财富。智能化是指包括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库在内的信息技术,结合计算机网络,使得数字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创造出一个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环境。

当代大众传媒中,无论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络,都能反映时展脉搏,承载大量的思想教育信息,紧密联系教育对象,具有互动性强,操作简便等优势,都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此为载体,充分利用人们接受当代大众传媒,尤其是青年普遍使用互联网络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三、楔入功能

当代大众传媒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来看,当代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楔入功能,能更及时、更具有感染力地使人接受,最终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互联网络具有传播的双向性、实时性、开放性与超地域性,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交互性,信息内容的广泛性与多元性,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途径。首先,大众传媒负载的大量生动丰富、新鲜及时的教育信息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它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方式枯燥等缺陷,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多种多样的新形式。当代大众传媒的交互性和创新性为公众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为他们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其次,大众传媒对社会热点、难点、重点、疑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深入讨论、追踪报道,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的奠基石。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和评论,真相大白,是非分明,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能够达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再次,大众传媒创造了知识的民主时代,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众传媒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传媒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影响深远。发生的重要事件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迅速传遍社会各个领域并引起极大的反响。所以,传媒所宣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模式、人生趋向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认知、社会心理、社会认同,乃至社会风气,自然会对人们产生相应的影响。可以说,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几乎都不能摆脱传媒的作用。因此,通过当代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广泛地作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有全民性。

前总理朱F基曾经为中央电视台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四句话精辟概括了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利用大众传媒的引导、载体和楔入功能,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如何应对大众传媒的挑战,因势利导,使大众传媒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和有效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上一篇:微机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 下一篇:男装促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