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事新闻范文

时间:2023-09-19 01:47:09

趣事新闻

趣事新闻篇1

【关键词】民生新闻 教育引导 社会和谐

2002年,随着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一档全新栏目《南京零距离》的正式播出,不觉中这种以平民视角观察生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民生类新闻已经走过了近15年的发展历程。在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民生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有增无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示精神中,特别强调新闻报道的主旋律作用,作为新闻报道的生力军,民生新闻同样需要担负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

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新闻工作者对此存在着模糊认识:一些人认为,民生新闻主要是对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等行业新闻的补充,是起传递信息作用的;也有人认为,民生新闻主要是报道奇闻趣事的“花边新闻”,是起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作用的……因此,在采访、报道民生新闻时,只重视它的趣味性、新奇性,忽视了它的教育导向性。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民生新闻不仅仅是报道百姓家长里短、名人趣事、社会热点、奇谈怪事,更多的是反映有关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公共道德等社会民生问题。从内容上概括民生新闻,就是指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身边事、关心事、麻烦事、感人事和稀奇事”为主要报道题材,能体现社会伦理道德关系、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因此,民生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作用。新闻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并把握民生新闻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本应具有的教育引导作用,更好地服务百姓、服务社会。

民生新闻的知识性特点

民生新闻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也相应地向受众介绍了相关方面的科学知识,这是民生新闻不同于一般科技新闻报道的特点,也就是民生新闻的知识性特点。民生新闻报道风景名胜、考古发现,目的是介绍科学知识;民生新闻报道百姓生活、自然界的奇闻轶事,如多胞胎、千年古树、日食月食等等,目的也是介绍科学知识;民生新闻揭露巫婆神汉、网络等迷信欺骗活动,目的同样是宣传科学知识。民生新闻通过鲜活的事实、百姓关注的事物所反映的知识,比一般的知识介绍和理论讲座要生动有趣,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宣传教育效果好。例如,前一段时间很多新闻媒体都报道了“气功大师”王林通过所谓的神功进行空盆来蛇、纸灰复原、悬空提水等骗术,人们通过这些新闻报道进一步弄清了伪科学的危害性,进一步增强了防范意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再比如,有关法制案例的报道,2016年8月15日《新北方》报道了沈阳王女士暑期给孩子报了游泳班,可孩子刚上了一节课后,眼睛就出现了急性结膜炎。于是王女士准备要对方退回余下的学费,但双方因为事先模糊的学习合同问题产生了纠纷。人们在关注事件的同时,也了解了这样的知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一切活动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寓知识于宣传报道之中,通过事实向人们传达正确的观念,普及科学知识,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民生新闻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积极社会教育作用的一个显著特点。

民生新闻的趣味性特点

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吸引广大受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趣味、有看头。但是这种趣味性不是西方社会新闻所猎取的“恐怖新闻”“桃色新闻”“名人隐私”等类型的所谓趣味性。社会主义国家对新闻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因此,民生新闻应该是寓教于乐,将教育蕴含于趣味之中,既要有趣味、吸引人,又要能够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富有教育意义。

应该看到,人的欣赏品味有高有低,爱好趣味也各有不同。民生新闻在报道题材选择上应该摒弃那些庸俗、低级的内容,选择那些格调较高的事实,通过新闻事件本身的有趣和语言、表现形式的生动活泼,吸引受众的注意,引导、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趣,发挥潜移默化的积极教育作用。2016年8月29日新疆博湖县《头上顶天线!半岁绵羊长五只犄角》这条新闻,报道了新疆博湖县69岁的买买提明・伊斯马伊力老人家里养了一只长有五只犄角的小绵羊。这只小羊头上的犄角最长的16厘米,最短的有10厘米。从头部来看,挺像无线路由器的5根天线。这是一条趣闻,很吸引人,人们看了之后必然要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专家认定是由于近亲杂交产生基因变异的特殊现象后,人们由此会产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需要强调的是,把握民生新闻的趣味性特点,一定要处理好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我们提倡的情趣是健康的情趣,而不是低级庸俗的情趣。民生新闻以及时准确地报道一些新奇的现象,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同时提供科学知识,还可以防止有人利用自然界的一些奇异现象来麻痹和愚弄群众。因此,认识和把握民生新闻的趣味性特点要像讽刺喜剧一样,既要让人们开怀大笑,又能发人深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类新闻不偏离正确的导向,更好地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民生新闻的人情味特点

从报道的内容上看,民生新闻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反映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如婚姻、家庭、邻里等新闻。民生新闻力求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来教育、感化受众,鞭挞缺乏人性的行为,因此必然充满着人情味。所谓人情味,就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给人以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是一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温暖人心的思想感情。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怎样使用和处理这些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有的处理得好,彼此之间就相处融洽;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矛盾、隔阂;有的甚至失去理智的控制,就会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比如,有这样一条民生新闻,在宜宾工作的一名河南籍女士,因轻信丈夫的一名网友精心编造的丈夫有小三的秘事,被骗12万元帮助化解一场本来没有的“家庭危机”,最后险些造成一场真正的家庭危机。民生新闻就是要通过对这些事实的报道,歌颂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友谊、爱情和团结协作、彼此尊重的精神,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社会风气,创造美好、融洽的社会生活环境,批判那些损人利己、危害他人,违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行为,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

应当注意的是,民生新闻中,尤其涉及到人的问题,无论是正面典型还是反面典型,采访报道时都要注意适度,不要片面,不要过火。正面的人和事不要“什么都好”给人留下完美无缺、高大上的印象,一定要实事求是。对于批评报道,有经验的记者主张“十分事实七分写”,既把问题讲清楚,又留有回旋的余地,有时还要给受批评者“留个台阶”,使其有改正的机会。有些消极的事件也可以做积极的报道,既体现出人情味,又可以避免这类事件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民生新闻的新奇性特点

新闻讲求一个“新”字,民生新闻也自然不例外。但民生新闻的“新”不但是时间上的新,新闻事实本身也要新奇。很多民生新闻之所以流传甚广,正是因为新奇,唯有新奇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兴奋,人们才打听、才流传。民生新闻如果不新不奇,人们就对其失去关注。而民生新闻的新奇是指新闻事实本身不落俗套、有新意、有意义,使人有新鲜意外之感。这种求新好奇的心理是人们共有的。因此,民生新闻应当反映这种广大受众欲知、应知、未知的重要事实。如果民生新闻只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就满足不了受众的需要和求知心理,也不可能起到很好地教育人、鼓舞人、影响人的作用。但必须明确的是,所谓的新奇绝非那些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故弄玄虚、耸人听闻的东西,更不是西方社会媒体所追逐的那种“刺激性新闻”“爆炸性新闻”,而必须是有益于社会、对人们有教育意义的新闻,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民生新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生新闻的本质区别。

民生新闻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独到反映,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同时它又服务于社会生活,民生新闻的任务和作用是其他类别新闻不可替代的。鉴于此,我们应该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倡导正气,鞭挞邪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创造美好、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让民生新闻这种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宣传报道形式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

(作者单位: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趣事新闻篇2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策略;探讨

新闻编辑能力是从业人的专业素养的直接体现,故有必要深化专业知识,掌握 电视新闻编辑的策略,提升自身能力。就电视新闻编辑来讲,它不是单纯的一项专业技能,而是浓缩了编辑者对新闻事件的筛选,整合,凝练的等等有选择的进行加工再创作的过程,不啻为一项艺术表达。这个过程中,既隐含了编辑者的主观价值倾向,又体现了编辑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因而编辑工作在整个新闻工作中处于核心的位置。而对新闻编辑从业人员来说,首先要有树立起对事物的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对新闻事件要有精准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筛选出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件。接着,就是考验个人的专业素养,即新闻编辑能力。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编辑技能,对新闻素材进行整合,加工,提取出有效信息并进行浓缩,重新组织搭配,合理安排排版和结构。同时,还要加强视觉和听觉效果,以吸引观众为目的,争取做到在趣味中完成传播新闻事件的使命。 新闻不同于报纸文字媒体等,有它的独特性,即更强调时效性。对电视新闻而言,时效性意味着新鲜有趣,简单接地气,让观众一听了然,最便捷的理解到新闻事件。

电视新闻标题最大的特点就是“醒目”。标题作为一条新闻事件的核心和关键,一定要鲜明清新晰,直截了当。故标题编辑策略在新闻策略中分量重之又重,从业人员应加强标题的重视程度,才能把握编辑高质量新闻的关键。标题编辑时最好具有“吸引力”,即是第一时间抓住观众,激起他们的兴趣去了解新闻的内容。众所周知,标题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之分,大型新闻一般会主副标题结合,小的新闻一个主标题足以。标题编辑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主副标题分工要明确,主标题一定要有“吸引力”,可以用夸张、引用等等的修辞手法或者一些表达策略营造出夺人耳目的效果,让观众不能一目了然,摸不着头脑才会继续看下去;副标题则是为辅助主标题而存在,一般而言,主标题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副标题需要立刻出来为主标题正名,本本分分的把事情解释清楚,而不至于误导观众甚至产生“欺骗性”,总的来说,副标题要简洁概括,把事件总结清楚,起到初步传播的作用。其次,当标题足够清晰明了时,它要达到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新鲜有趣,即是“吸引力”的更深层次。同样的标题,简洁的标题还不足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和兴趣把新闻看完,这就需要标题编辑的有趣,同样性质的新闻事件,换个新鲜的角度或者用个修辞手法,就能增加标题的趣味性,让观众一眼看到时觉得很新鲜之前没有见过或者运用个典故让观众会心一笑等等都能使标题变得有趣“好看”。好的标题,是优秀新闻的一半。当观众被标题吸引时,新闻的传播的目的就成完成了一半。

电视新闻的导语与纸质媒体同源但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纸质媒体的可读性要求较高,而 电视新闻稿的可听性更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曼彻提出好的新闻导语是有神奇魔力,能够施加魔法的,导语一旦唱起歌来,读者就能够跟着调子应和。当然这种说法比较文艺,但事实上导语在新闻结构中处在首端的位置,同时也是新闻事件的开始,它具有微妙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当观众成功地被标题吸引过来想要知道新闻事件的具体信息时,导语就要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即简单高效的把新闻事件讲述出来。这里的讲述是指概括,以强调新闻事件的要素和关键点为主,让观众大致了解这个新闻事件是怎样的。由此可知,编辑者在编辑新闻导语时,要抓住新闻事件的传播点和关键之处,凝练概括和浓缩,这是对编辑者专业能力的一个考验。好的导语是不仅要告诉观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能使观众读出乐趣继而往下收看完整的新闻。一个漂亮的细节往往能功的吸引观众继续收听的兴趣。事实上,导语越凝练越好,凝练的句子含有足够的信息量,并且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现在“一句话导语”越来越成为业内审美的“潜规则”。一句话包含一件最重要的事,把其他相对次要的事和边角细节都舍去放到后文中。

电视新闻的特点决定了 新闻的结构形式。与纸质媒体相去甚远, 电视新闻有它自身独特的结构形式。独特有趣的结构形式是新闻具有吸引力的有效保证,能够激发观众阅读欲望甚至令人回味的新闻是需要编辑者好好在结构上下功夫的。对 电视新闻而言,新闻内容大多是由采访对象决定的,即当一个采访对象简洁完整的把内容叙述出来,中间不会被其他人穿来造成观众阅读的混乱。一个采访对象表述完毕,再进行下一个采访对象的表述,即是下一个新闻内容。而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采访对象不再是一个人时,可以采用双方或者多方对话的形式,让采访对象互动起来,针对该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事实证明,对话的形式比单方的讲述更易让观众代入新闻事件,“参与感”会强一些,对新闻事件了解起来也更轻松;同时对话时采访对象各抒己见,对同一件事发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的言论,观众同时接收双方甚至多方的观点,相同或者相左的意见,都会引起观众进行再思考,这样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趣事新闻篇3

新闻漫画是一种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运用夸张和幽默的造型语言,专门报道或评议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时事和各种社会现象的绘画形式。

新闻漫画一般来说是围绕一个新闻事实进行创作的,这个新闻事实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事件,也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现象。而其他品种的漫画则可以是抽象的表现。

新闻漫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必须是及时反映客观事物的新变动、新发展、新创造、新问题和新趋势等。而其他漫画则没有时效性的严格要求,可以是轻松幽默、充满幻想浪漫色彩的动漫,可以是如诗如梦的漫画绘本,也可以是不假情节、讲究形式的先锋漫画。

新闻漫画必须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必须是历史的和科学的真实,而其他漫画可以是虚拟幻想的作品。

新闻漫画具有鲜明的评议主题。大量的新闻漫画都是密切配合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而创作的,有些新闻,由于各种因素,不宜用文字进行评述,而只有借助幽默夸张的新闻漫画来表现,予以评议、抨击,才会产生理想的报道效果。如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徒劳》,表现的是一个身上标有“”二字的人,正用一根细竹竿妄图将台湾岛撑离祖国大陆,比喻分子分裂中国的阴谋就像画中人一样不自量力,徒劳可笑。所以说,一幅针对性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新闻漫画本身就是很好的新闻评议。

新闻漫画评议性的主要特征

新闻漫画通过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看法、观点、见解和态度,以一种使人微笑、让人反思的方式来关注现实生活,帮助受众比较全面地观察、分析、理解事实,从而引导舆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漫画,继承了辛亥革命、的革命传统,当时的漫画,贴近生活,切中时弊,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君武、廖冰兄、丁聪等画家以漫画作武器,参与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的中国漫画家,立足中华、大胆引进、兼容并蓄,由过去只强调新闻漫画教育性、思想性、幽默性到拓展艺术的外延,使漫画的艺术表现力大为提升,特别强调了新闻漫画的趣味性。“趣”是吸引读者的法宝,“趣”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生动有趣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引起受众的关注,趣味性既表现在形式上:画面生动,造型夸张,幽默风趣,制作精良;又表现在内容上:构思奇巧,含义深刻,发人深省,催人思考。有趣的新闻漫画,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和娱乐作用。

1.新闻漫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是新闻事业战斗力的源泉。新闻的真实是事物本质的真实,科学的真实。同时,新闻漫画又要凸现自己的特色,把握表现方法的度,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如获1992年《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奖的天呈的漫画《―――为我们的合资干杯!―――我……我不干了!》:中方经理摆了满满一桌酒席,准备和外资老板签合同,外资老板吓得夹着合同走了。画面表现了事物本质的真实:外资老板对某些中国企业为了拉住项目不惜铺张浪费,请客送礼的现象反感甚至惧怕,读者可以从满桌的佳肴和满脸陪笑的中方经理身上看出深层的悲哀,从而揭示了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腐败之风阻碍社会发展的真实本质。

2.新闻漫画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对新闻报道的要求,虽然评议性新闻漫画对时效性的要求不及新闻报道那么高,但并不是说可以不注重时效性。关键要抓住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新鲜的事实、现象、问题等予以反映和评议,它可以对当天的新闻当天作画刊发,也可以对最近一段时期的某些事情以漫画形式反映。总之,评议性新闻漫画的时效性主要是指它强烈的针对性。

3.新闻漫画的讽刺性

对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假丑恶现象和人性弱点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善意讽刺,是新闻漫画评议性的又一特点。人们常说“漫画是带刺的仙人掌”和“使人为之一笑的艺术”,这是因为,人们在欣赏漫画的同时,心灵受到深深的撞击,从而摒弃假丑恶,向往真善美,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4.新闻漫画的监督性

舆论监督是一种对错误的行为进行否定性评判的媒体行为。新闻漫画在揭露假、丑、恶的过程中,是匕首,是投枪,其强烈的战斗性是经过了历史和现实考验的,人们常用“一针见血”来形容一幅好的新闻漫画。如漫画家华君武1947年创作的漫画《磨好刀再杀》,准确、深刻地揭露了的卑鄙伎俩。画中屡吃败仗(破损的刀)的非常头痛(太阳穴上的小膏药),手拿一块“和平”盾牌,企图遮住磨刀的真相。

评议功能和舆论监督功能都应该摆事实讲道理,这就需要把有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使人信服的目的。

导向性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准则,新闻漫画工作者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自己具备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冷静思考问题、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我们应该继承老一辈漫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坚持为国为民的创作方针,扶正祛邪,鼓舞人民前进,这也是新闻漫画创作的主旋律。我们的文艺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应该有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使新闻漫画的导向不出错。

5.新闻漫画的生动性和娱乐性新闻漫画用形象说话,老少皆宜,不分知识层次,不受语言文字限制,方便信息与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例如2003年全国上下抗击“非典”斗争,笔者创作的漫画《众志成城》,画面中工、农、商、学、兵挽手筑起钢铁长城,抵抗“SARS”病毒的攻击,画面上方是抗击“SARS”的各项措施,画面通俗易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类似的宣传性新闻漫画还有很多,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禁毒”、“禁赌”等,生动直观的画面往往比大块长段的文字更能吸引读者,具有说服力。

新闻漫画还具有生动性和娱乐。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要努力,要拼搏,压力很大,人们需要幽默轻松的漫画来缓解紧张的情绪,在愉悦中了解新闻事件,获得新闻信息。

新闻漫画评议性的几点思考

随着日新月异的时展,新闻漫画创作观念也应该更新改变,在保持主旋律的同时,更应该创作出生动有趣,有时代感的新闻漫画。

诙谐有趣是漫画与其他绘画的主要区别,也是新闻漫画的特点。漫画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产生谐趣效果:一是将现实中本来有趣的事情真实地记录描绘下来;二是运用夸张幽默等手法,经过漫画家高超技法表现从而产生谐趣效果,使得思想内涵与绘画艺术高度统一。

夸张是漫画的主要特点,也是产生谐趣的主要手段。夸张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使是非、美丑更为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夸张分两个方面:一是人物面貌、道具、场景等特征的夸张,即表现手法的夸张;二是情节内容,事物本质的夸张,即表现内容的夸张,后者是立意构思常用的手法。

幽默是漫画的另一个特征。我们知道,漫画最长于揭示矛盾,矛盾着的事和人,本身就具有诙谐幽默感,尤其是那些有悖常理的人和事,往往更是笑料百出。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幽默苗子,给予艺术地表现,这样才能产生趣味无穷,使人忍俊不禁的效果。

选材构思、造型都离不开一个“趣”字,就拿笔者创作的评议性新闻漫画《小朋友乖乖,把门儿开开》为例:画面表现的是狼外婆开着玩具车,来敲小朋友的门,后面蜂拥而至的是拟人化的儿童用品,小朋友打开房门,惊异地看着眼前的情景……整个画面充满着“趣”味,读者会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到充满情趣的童话世界中。近年来,商家蜂拥而至儿童用品市场,假冒伪劣产品也充斥其中,人们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现在用新闻漫画进行形象化评议,其幽默夸张、生动有趣的情节和造型使人一目了然,作者的立场观点不言而喻,受众可以很快从中获得启示和教育,从而对这一社会现象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评论。

新闻漫画以其特有的优势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新一代漫画家热爱漫画,知识广博,关心时事,观念现代,精通电脑,手法多样。在世界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新闻事业的繁荣,受众的成熟扩大,新闻漫画的市场需求量也会大大增加,青睐新闻漫画的媒体会越来越多,传播越来越广泛,新闻漫画一定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趣事新闻篇4

[关键词]受众调查 新闻偏好 接收动机 媒介属性

[基金项目]“湖北省委宣传部重大调研课题”《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调查》(项目号:XWXC1410研究成果

一、文献综述:我国早期受众调查回顾

我国的新闻受众调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主要由各大报社、电视台等机构进行调查。本文在对已有的受众调查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2015年湖北省“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调查”项目数据分析,从新闻偏好和接收动机两方面,呈现出“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新闻受众的新闻接收心理变化。

回顾我国已有受众调查,我国受众长期以来注重国内外政治经济等硬新闻内容,体育新闻、娱乐新闻、休闲新闻等软新闻居于次要地位。在报社、电视台等媒体机构开展的读者(观众)调查中,国际新闻、国内政治新闻一直是受众关注的焦点,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则是次要偏好。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受众的新闻偏好总体结构没有颠覆,但受众对一些特定内容的新闻类型的兴趣有所变化。

早期国内的受众调查多是以单一媒介类型受众为对象进行的,如专门针对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的调查。在全媒介生态环境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受众的新闻需求和媒介选择日趋多样化,有必要将新闻受众看作不同类型媒介的接收者,进而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新闻受众的偏好和接收动机情况。

二、数据分析:我国受众的新闻偏好和接收动机特点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以湖北省为主,有34.1%的调查对象长期生活或工作的省份是湖北,其次占比较多的省份为安徽(9.1%)、广西(7.4%)、河南(7.1%)、四川(6.1%)和江苏(5.1%),还包含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共有15名调查对象),共回收问卷2835份,有效问卷2547份。其中,51.6%是男性,48.4%是女性;年龄分布为20岁以下占比6%,20-30岁的比例是42.7%,31-40岁的比例是23.7%,41岁-60岁的比例为25.7%,60岁以上占比1.7%。

(一)当前我国受众的新闻偏好及群体差异

本文中所探讨的新闻偏好主要是指受众对于新闻内容方面的偏向性,即受众对于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财经新闻、娱乐新闻等15种不同类型新闻的感兴趣程度。在调查问卷中使用五级量表来测定,结果表明受众对于民生新闻感兴趣的程度最高,平均得分为3.81(最高分为5分,即对应李克特5级量表,下文同理),其次为时政新闻,得分3.43,然后是国际新闻,得分3.39。得分较低的新闻类型为时尚新闻(2.85)、房产新闻(2.78)、游戏新闻(2.13)。

性别、年龄和收入水平等变量对受众群体的新闻偏好差异存在着显著影响。

首先,在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财经新闻等硬新闻中,男性选择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频率都远远高于女性;而文艺新闻、娱乐新闻、时尚新闻等软新闻内容则更受女性喜爱。休闲新闻、生活服务新闻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对民生新闻的感兴趣的程度却并没有太大差别,不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其次,在年龄维度上,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严肃性新闻非常感兴趣的比例也呈现增大趋势,而年轻人群体中选择非常感兴趣的有娱乐新闻、游戏新闻等休闲、娱乐类型的新闻。由此可以推断年轻人看新闻更多的是出于娱乐的动机,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年长者看新闻更多是为了了解社会动态或获取专业性的信息,更注重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新闻接收动机。

此外,不同收入的群体对新闻的偏好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其中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对新闻的偏好特点更加明显,他们更偏爱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财经新闻以及科技新闻。收入在5000-8000元的人群中,15.3%的人对国际新闻非常感兴趣,18.1%的人对时政新闻非常感兴趣,对军事新闻非常感兴趣的比例为12.9%,对财经新闻和科技新闻非常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18.7%和13.5%;而收入在8000以上的人,对以上五种新闻类型非常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22%、25%、17.3%、21.4%和18.5%,比收入在5000-8000元的人群感兴趣的比例要更高一些。这五种新闻类型传递给读者的更多的是新闻中包含的信息的价值,而非其他情感、娱乐方面的价值,由此可见,高收入人群感兴趣的更多的是对他们有实际帮助的新闻。

(二)受众的新闻接收动机特点及其社会学属性差异

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是指受众阅听新闻的目的,即为什么要看新闻,或看新闻对于自身的功用。调查结果显示,“看新闻可以增长见识、提高知识水平”、“了解国际局势、社会动态、经济走势等信息”、“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可以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跟他人交谈的话题”这三个原因与人们看新闻的原因符合程度较高,平均得分分别为3.81、3.72和3.69;“看新闻可以了解与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因为某热点事件或关注某人激发我去看新闻”和“看新闻可以满足我工作或学习的需要”这三个原因平均得分也较高,都在3.5以上。由此可见,大多数人看新闻是出于对信息的需求或社交的需求而主动去寻求新闻信息,而非为了获取情感上的满足或简单的舒缓疲劳和压力。在“有时候看新闻只是习惯罢了”这个原因中,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分别为11.1%和28.9%,这个比例要远低于其他原因的比例,这意味着如今大多数人还没有养成看新闻的习惯,只有少部分人会习惯性去看新闻信息。

受众的新闻接收动机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符合“看新闻可以了解国际局势”的比例更多,有24.9%的男性选择了非常符合,仅有17.6%的女性认为“看新闻可以了解国际局势”非常符合她们看新闻的原因;女性更容易受热点事件激发去看新闻,有22.4%的女性认为“热点事件激发”非常符合他们看新闻的原因,而相应的男性的比例仅为16.9%;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好奇心的驱使而看新闻,在“看新闻可以满足好奇心”这个原因中,选择非常符合的女性的比例为15.9%,男性的比例为11.8%。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新闻接收动机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了解国际局势”、“心情愉悦”、“出于习惯”三个原因的平均得分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代表该原因符合程度的增高。也就是说,年龄大的人比年轻人要更加符合“了解国际局势”、“心情愉悦”、“出于习惯”这三个看新闻的原因。与此相反,“满足工作学习需要”、“增长见识”以及“满足好奇心”,更加符合年轻人看新闻的原因。由此看出,年轻人看新闻更多是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获取相关信息以及满足自身心理上的好奇,而年龄大的人看新闻更多是为了了解社会的动态以及获取情感上的一种满足。值得一提的是,在习惯性地看新闻这个原因上,不同年龄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年龄越大的人越多养成了看新闻的习惯。

三、结 论

(一)“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受众心理的变化

通过分析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以及和过往的受众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互联网+”背景下受众的新闻接收心理的变化情况:

在新闻偏好方面,一是政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等硬新闻依然是我国受众群体的主流新闻需求,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也首先是基于生存需要的基本信息需求,硬新闻一直是新闻受众的刚性需求,其重要地位并未让位于娱乐新闻、游戏新闻等软新闻;二是民生新闻受到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受众更加注重通过新闻了解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

在新闻接收动机方面,一方面,获取与自身生存相关的信息依旧是受众接收新闻的最基本动机;另一方面,新闻社交属性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这主要得益于社交网络为人们讨论新闻信息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人人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促成了舆论场的形成,新闻社交分享也成为受众接收新闻的主要动机之一。

当然,我国受众的新闻偏好和接收动机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既与性别、年龄等个人属性相关,也与收入水平、城乡地区等社会因素有关。在受众接收新闻的过程中,既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属性的影响。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媒体应如何满足受众需求

首先,新闻媒体应坚守严肃新闻阵地,遏制新闻过度娱乐化。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等严肃新闻依然是新闻受众的首要需求,虽然在收视率为王的驱动下,充满戏剧性元素的娱乐新闻、社会八卦会产生较高的阅听率,但新闻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满足广大受众的刚性需求,硬新闻始终应该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内容。

其次,推进新闻传播的媒介融合,同时注重新闻信息的分众化生产和传播。受众的新闻需求存在群体差异,新闻媒体应该找准目标受众的定位,细化新闻内容。只有充分了解新闻受众的特定需求,并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和形式,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还要实现新闻信息的社交化传播。在新闻接收动机方面,与人交往的动机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信息的社交化传播既能够扩大新闻信息的传播面积,又能够激发新闻受众积极地参与公共讨论,增强受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即时互动。

参考文献:

[1]唐弦、朱费伽:《受众研究30年回眸》,《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5期

[2]罗斌:《新时期中国新闻受众注意力的演变――新时期受众调查的定量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徐立军、王京:《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电视研究》2013年第2期

[4]湖北省记协:《湖北传媒形象和宣传效果――2013年调查问卷分析》,《新闻前哨》2014年第2期

[5]湖北日报总编室:《‘94湖北日报读者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报告》,《新闻前哨》1995年第2期

[6]钟边石:《2000年湖北日报读者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新闻前哨》2001年第4期

[7]柴成生:《襄樊日报千余名读者问卷调查分析》,《中国新闻年鉴》2000年卷第366-367页

[8]吴海荣、梁帆、罗剑:《广西报业:面对营造和谐城市社会舆论――2006年广西报纸城市读者调查总体分析报告》,《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徐立军、王京:《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电视研究》2013年第2期

趣事新闻篇5

作者简介:周婷(1987.1.7―)女,山西太原人,现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摘要:好奇心、新闻欲作为新闻学传播领域的一种客观现象,它们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既依据传播学原理,又依据心理学法则;它们既作用于新闻传播者,又作用于新闻接受者;它们在新闻传播中既能起正面、积极作用,也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全面分析它们的作用机理,是为了使它们能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好奇心;新闻欲;新闻传播

早期的西方新闻学者曾将好奇心、新闻欲作为新闻的起源。在新闻发展的历程中,这一说法早已受到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好奇心、新闻欲这一现象在整个新闻领域没有存在的价值。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在新闻传播中必然还具有自己的影响力,那么它们在新闻传播中能起什么祥的作用和怎徉发挥作用,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些探讨。

一、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新闻传播的各要素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构成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受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这些要素必不可少,缺少一个传播就无法进行。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一言以蔽之,“合之则共存,离之则俱亡,变之则同变”。新闻传播中的接受者既受其他三个要素的制约,又制约着其他三要素。它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能动性的主体。它既参与新闻生产又是新闻信息的主动寻求者。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它是传播者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传播者发出新闻信息之前或之后,都要认真分析并理解接收对象,使双方达到默契。其次,接受者对新闻的接收,也是对新闻的加工过程。他们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新闻做鉴别和理解。再次,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传受双方信息共享,而这种共享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上,接受者期望以此满足自己的新闻欲,传者则企盼以此对接受者产生某种影响。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好奇心、新闻欲主要发生在接受者身上。它们通过作用于受者,间接地影响其它各传播要素,进而对新闻传播起作用。当然,新闻传播中的传者同祥也有好奇心,在探讨好奇心、新闻欲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时,这一点不能忽视。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人们具有好奇心

休漠曾在《人性论》中有这祥的描述:“我们并不是对每一个事实都有求知的好奇心,我们想知道的也不只是知道后对我们有益的那些事情。一个观念只要以充分的力量刺激我们,并使我们对它极为关心,以至使我们对它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感到不快,那就足以刺激起好奇心来。”《人性论》1981:492)。这里休漠从人性的角度论述了好奇心的起因。这段话似乎有点令人费解。那么,我们不妨利用心理学丰富性动机理论再对好奇心作一个注解。好奇心如同饥饿是人的可靠有效的动机。但它不是追求生存和安全的需要,而是一种满足和寻求刺激的动机。心理学实验表明:长久地缺乏刺激不仅引起人的厌烦还可能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和失调。寻求刺激是人本能的动机。而好奇心则是人寻求来自新异事物刺激的一种本能。剖析了新闻传播要素及好奇心这一心理现象。

三、具体的分析好奇心、新闻欲在新闻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受者的好奇心怎样在新闻传播中起作用注意是对事物的集中和指向。它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一定意图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一个客观原因。而好奇心则指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和探究。所以好奇心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并能诱使人们对刺激物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但这种转化不是必然的。新异刺激物对注意的吸引和维持还与我们对它的理解程度(即人的认知状态)有关。如果我们对新异刺激物毫不理解,它虽可引起一时注意,但却不能长久维持;如果我们对新异刺激物有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为了求得进一步理解,就会予以长时注意。所以,刺激物的新异性和人的认知状态共同决定了人对刺激物的注意程度。在新闻传播中,接受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事物的注意状态也主要由以上两个因素决定。而注意是理解和接受的前提,新闻信息能否吸引接受者的注意,是决定新闻报道传播效果的关键一步。新闻传播中,传者如何获取受者对信息的注意是首要解决的间题。受者的好奇心,催促和激励着新闻传播者提供充满新意的新闻来款待其服务对象受者。这就要求传者传播的新闻内容要新鲜,传播新人新事新风尚。而且表现手法要新,不落俗套。这两者缺一不可。受众求异行为表现出对奇怪少见和反常事情的强烈关注和浓厚兴趣。为此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人和新事时,要努力写出人物的个性和事件的特征。此夕}还要尽力去寻找奇特、古怪、反常能刺激人感观的事情来满足受者的需要。兴趣往往始自好奇心。由好奇心诱发的注意具有不稳定性。好奇心一旦得到满足,注意就发生转移.好奇心能诱发兴趣,兴趣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由兴趣引发的注意就相对持久、恒定。在新闻传播中,传者应努力将受者对一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到对事物的兴趣上来。即:传者在满足收者兴味的同时,要培养接收者的兴趣,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传者可将自己的思想、意图、观点渗透到精心挑选的事实中.同时还可针对接收者感兴趣的新闻配发简短评论。用大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去吸引接收者,让他们在接受新闻内容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传者的意图。这样既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受者的共同兴趣,又能陶冶情操,提高接受者的精神境界,便干新闻传播的顺利进行。

趣事新闻篇6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徒劳无功。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历史是生动有趣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应试教育之下,使历史学科变得枯燥无味,无足轻重。这就更加需要历史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想更多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事新闻实际上许多同学都有兴趣,因此把它作为导入一节新课的材料是最好不过了,这样可以使许多同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一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比如,在讲高一级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节课鸦片战争时,如果按布就班地讲与引用时事新闻讲效果就会不一样。上这一节课时首先提问“每年的六月二十六日是国际什么日?”现在的同学们对这个都很感兴趣,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是“世界禁毒日”,然后,可以把每年有关禁毒的报道及有关泛滥的情况告诉同学们,并且同时可以拿几幅有关禁毒及危害的图片让同学们观看,增强同学们对危害的认识。然后话锋一转切入新课内容。这样,通过引用时事新闻导入首先使同学们产生一定的认识,激起一定的兴趣,为进一步讲后面的内容作铺垫。这样,这一节课的内容对同学们的印象就会很深,无形中就加强了同学们对知识的记忆。

二、关注重大时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同学们的时代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经常引用时事新闻,经常提问时事新闻,这样,会促使许多同学关注时事新闻,了解时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与历史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建设伟大的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如讲中美关系时,引入在南斯拉夫战争中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以及有关美国支持分子、干涉中国内政的新闻,同时再引入有关中美经济、科教、文化等往来的新闻,通过讲述、分析时事新闻,使同学们对现时的中美关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许多同学会产生爱国热情。然后再讲历史上的中美关系,这样比单纯地讲历史会产生更大地效果,更具有说服力,会更加激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不正是历史教育所追求的吗?

三、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宽阔,培养他们的分析、思辨能力。如果把历史与时事新闻能结合起来,并且加以分析,经常这样做下去,对教师和学生都会是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会很高,这样教师就必须时常关注、积累有价值的时事新闻。同学们在这种教学的熏陶之下日积月累,就会取得很大的效果。比如在讲时我们可以先讲述近年、吕秀莲等人发表的一些言论以及中国政府针对两人的言论而发表的谈话和采取的一些行动,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讲述时从中国古代史的台湾与大陆关系,中国近代史上有关台湾的知识以及的形成,同时把世界史中有关台湾的知识也讲述出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次重要的会议中几个大国对台湾的态度,再把中国现代史中有关台湾的知识也讲述出来。实际上这一节课的内容就涉及到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时事新闻,以及世界史,真正是中外结合,古今结合,时间跨度大,范围广。不但有历史事实,同时也有歪曲事实的言论。通过这样教学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宽阔,在现实中的问题能够从历史中找到一些答案,不单单是人云亦云,为同学们看问题提供多种视角,使他们认识问题有了更确凿的根据,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尽管现实的人发表了一些言论,但是通过对历史及现实的思考,同学们就会得出较客观的结论,增加同学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可以加强历史的借鉴功能,可以培养同学们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古人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而历史的最大功能就在与借鉴人类的经验教训,以利于人类更加健康、协调发展,少走弯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发展就不会一帆风顺,会带来许多的灾难,就会出现许多的挫折。讲历史时把现实作为导入新课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更加有针对性, 更加体现历史课的价值。

趣事新闻篇7

实践中,电视新闻缺乏趣味性与吸引力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电视新闻编辑在选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虽然考虑到了受众者的需求,但其报道新闻消息的方式却存在程序化与单调性的特点,趣味性不强,同时缺乏一定的视觉审美感,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电视新闻的收视率。[2]主要原因是电视新闻编辑受到单位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政治理念意识较为严重,将简单的新闻资讯往往与国家政策相结合,有时完全成为了对于政策的单调解读,缺乏趣味性,而人们的闲暇之余收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取一定新闻消息的同时,能够放松心情。如果将其新闻报道编辑工作趣味化,则会吸引更多的受众者。

2、新闻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个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电视新闻编辑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的手段与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时代性。实践中,许多编辑工作人员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同时不能有效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新闻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创新型,固定不变的排版格式、节目报道形式,每档节目均以完全相同的程序化方式进行,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与积极性。部分电视编辑只是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微博等搜集新闻素材,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而重复、夸大事实的报道,不能体现出新闻的实际价值。

所谓有志者要学到老,电视新闻编辑更是要具备学习的积极性,电视新闻是一个走在媒体前端的工作,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统筹和把好关的作用,能够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加快学习的脚步,提供编辑的创新性,除了编辑稿子时要统筹全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结合社会客观需要,还要增强编辑内容的趣味性,捕捉受众的观看心理,提供新闻播报的收视率。[3]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驾驭能力是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例如对于突发性事件,编辑人员应当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思路,以独特的角度阐述事情的实质,作到及时、有效、准确的为观众提供新闻资讯。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走出办公室,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发现、提取新闻素材,同时通过了解百姓生活,可以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加生活性与趣味性,更能吸引广大观众,因为电视新闻的受众绝大部分是普通群众。电视编辑在新闻传播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信息搜集、整合、及反馈的实施者,在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判断新闻价值、体现编辑意图,实现最佳传播。[4]电视台可以为专业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提供定期、专门的培训与经验交流的机会,培训进行的同时是一个加强学习、积累编辑经验的过程,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分享电视新闻编辑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新闻节目播出后对于观众心理与需求方面进行的研究,从实效性、价值性、政治性等方面予以评级。以此可以不断的总结,提高电视新闻的品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1、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工作流程,提升新闻的互动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大量的出现,为人们获取新闻消息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电视新闻与“自媒体”特点的相互结合,可以创新电视新闻的亮点,增强吸引力,微博、微信的评论观点可以作为电视新闻的素材来源。要转变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在对新闻稿件进行采集、编辑过程中,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插入精彩的网民评论,其时长、篇幅的大小应在严格控制的范围内合理安排,从而加强电视新闻的互动性。所以,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养成广泛阅读网络评论的习惯。[5]

2、增强网络观念,转变受众意识,吸引受众群体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新闻受众不仅仅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采集、提供、评价等多个环节与过程同样可以成为受众者。作为新时期的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具备提前预测观众兴趣与期待的意识与思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回复、微信的交流、与微博粉丝的互动等方式了解广大的观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期待与评价,从而为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奠定一定的受众基础。电视新闻编辑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新颖性与观众的受欢迎程度,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职业素养较高的电视新闻编辑是行业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的主要动力。

趣事新闻篇8

一、时事新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运用时事新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时事新闻与地理教学整合,时事新闻穿插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因关注时事问题的发展,产生探究的欲望,继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时事新闻的引用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共鸣。

2.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地理教学中穿插时事新闻,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时事新闻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加深。时事新闻来源广,涉及面广,能丰富地理课堂带来的信息,并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情况理解课本所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时事新闻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实课堂教学。时事新闻引入课堂,能拉近教材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锻炼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4]

二、时事新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时事新闻导入地理新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导入直接影响教学的方向和学生的热情,适当运用时事新闻,是良好的课堂导入。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时,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期过程,学生难以感受短期内气候的变化,可引入时事新闻:蝴蝶一年中的飞行时间是根据气温变化而调整的,随着全球变暖,它们的飞行季节随之改变,蝴蝶更早出现,也更早进入活跃的飞行季节,而这让它们有可能遭遇霜冻而死亡,或比它们所依赖的植物食物提早出现而挨饿。用这一时事新闻导入新课,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气候变化引起的后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心中形成种种疑问,便于引入所要讲授的地理内容。

2.应用时事新闻阐释地理理论。在阐释一些疑难的地理理论时,仅用书本上的概念,可能难以使学生明白这些理论的意思。辅之典型事例解释地理理论,使学生清晰地认识这些地理理论所讲述的内容。[5]例如,讲到厄尔尼诺现象时,单纯讲述其定义学生很难理解,可用2009年我国“暖冬”的案例说明“太平洋现在的表层水温比平均水温高1.3℃左右,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偏暖的态势仍将维持,并且继续影响大气环流的正常分布。在这种情况下,专家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可能会出现‘暖冬’”,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严重后果。

3.应用时事新闻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抽象的地理理论讲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兴致不高,对地理学习关注度不够,不能适时地记住所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水循环的意义时,依靠书本概念讲解,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也难以意识到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引入黄河在最近几十年内的断流情况: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80%以上。通过黄河断流的具体数字,引起学生对母亲河的感情共鸣,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讨保护环境、缓解黄河断流的热情,继而体会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4.应用时事新闻拓展课程练习。时事新闻可对教材中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做进一步诠释,弥补教材叙述的不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利用刚发射的嫦娥三号,可出试题: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近日发射,将挑战人类月球科学探测历史上的几项“第一次”。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信联系的是?摇?摇 ?摇?摇;嫦娥三号属于?摇?摇 ?摇?摇(人造行星或人造天体)。利用这一题目可及时复习课堂所学的《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节,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三、时事新闻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时事新闻的筛选。在地理教学中,离不开时事新闻的使用,而时事新闻需要平时的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时事新闻需要筛选、整理,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地理教学,才能与地理教学有效整合。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时事新闻。[6]筛选时要做到:一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尊重客观事实,在选取时事新闻时要从正规网站和知名度较高的报纸杂志上选取,对于不确定的内容、存在争议或是无法解释的地理现象要适当应用,并注明是未确定内容,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二要结合教材,适当选取,根据课堂需要,抓住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以教材为基准,对所要使用的地理时事新闻进行处理,保留精髓呈现在学生面前。三要保证新闻的及时性,最好选取最近发生的地理时事新闻,引起学生的关注,并提出解决方法,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7]

2.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引导。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地理教学面临重大改革,时事新闻的使用需要教师合理地组织和引导。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学生做朋友,从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学生,就时事新闻的应用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其次要符合学生的基础和水平。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时事新闻,达到通俗易懂,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最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通过对相关时事内容进行查找、整理和分析,自主展开和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理论结合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自觉掌握课内知识的积极性和掌握的牢固性的提高,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勤.实时信息与地理教学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4):23-24.

[2]李集生.发挥时事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集宁师专学报,2004,26(1):62-65.

[3]张学涛.探讨“时事新闻”在历史复习中的运用[J].教海探航,2013(10):92.

[4]邓美英,陶风华.试论时事政治素材在高校党课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专题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3,29(1):45-47.

[5]李文秀.增强新闻评论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J].成才之路,2013(6):35.

[6]谢征.地理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上一篇:意味深长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我甜蜜的大姐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