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最终定理范文

时间:2023-09-16 20:54:52

她们的最终定理篇1

一、欲望挣扎――悲剧的主题构建

影片《黑天鹅》看似描述了一个女芭蕾舞演员的挣扎与沦陷,实际其主题却在诠释着人类内心欲望的暗涌。影片涉及暴力、阴郁、血腥、欲望等元素,营造了一种压抑与不安的情绪。这不仅是妮娜在挣扎,更深层次地影射了现实中的年轻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对自我的严苛要求下苟延残喘的悲哀。影片给人一种压抑和亚健康的状态,向我们剖析了隐匿在表面之下的人性欲望。妮娜是一个悲哀的内向者,是一个在束缚下成长的人,她一直在“我”与“完美”,“我”与“理想”之间痛苦挣扎,最终,为了“完美”与“理想”,终于失去了“我”。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将人与世界的冲突无限扩大后展现在人们面前,总是在求之不得和得之必毁之间徘徊,将人性中和社会上的苦难与伤痛隐含在故事之中,以期得到同样无奈的人群的共鸣与理解。《黑天鹅》在主题构建上充满了悲剧色彩,妮娜将悲剧演绎到极致,她以死亡为代价成全了自己心中的完美,以毁灭为牺牲俘获了我们心中的震撼。影片中许多元素充满了象征色彩,例如衣服的颜色和配饰,天鹅的意象,妮娜的指甲与身上的抓痕,莉莉身上的文身等,每一个细节都深藏着无限的思考,影片创作者匠心独运,以悲剧色彩成就了影片的主题诉求。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说中提到,每个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影片中的妮娜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案例,白天鹅是妮娜表面的形象,纯洁无辜。而黑天鹅才是她内心的欲望,是长久压抑在心底的“本我”。她在生活中唯唯诺诺,只有在舞蹈中才能宣泄自己的灵魂,最终机缘巧合之下,她被外表的白天鹅和内心的黑天鹅所迷惑,只能用肉体的死亡来解脱自己。这样的人格分裂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命题,《黑天鹅》的故事仿佛在给我们警示,在面对表象的自我和内心的欲望之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二、呼应《天鹅湖》――悲剧的故事架构

影片《黑天鹅》的故事架构和叙事顺序与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相同,我们甚至可以说,《天鹅湖》是影片《黑天鹅》的灵魂。在芭蕾舞剧《天鹅湖》里有两个女性角色,奥杰塔和奥吉莉娅,分别是白天鹅和黑天鹅的形象,而白天鹅和黑天鹅需要由同一个人出演。《天鹅湖》先是白天鹅出场,而后是黑天鹅出场诱惑王子齐格弗里德,最后依然是白天鹅出场澄清一切,并为了救王子而死。

而在影片《黑天鹅》中,基本的故事架构与《天鹅湖》异曲同工。女主角妮娜首先是一只“白天鹅”,她是一个单纯的少女,内向而怯懦,她能将白天鹅的纯洁无辜拿捏得恰到好处,可以说是“本色出演”。而当妮娜发现自己对于黑天鹅的把握不足,而且很可能会因此输给莉莉,失去主演的机会时,她陷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对于舞蹈,她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她不能接受自己表现得不完美。妮娜开始尝试领悟黑天鹅的精髓。无奈她的欲望经过长久的压抑,再次迸发之时已经不足以维持她的理智。妮娜开始厌恶自己如同修女一样的形象,她严谨刻板,苍白羸弱,胆怯如她几乎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她向往如同莉莉一样能够散发出强烈女性荷尔蒙的人,却找不到正确的路让自己变成她的样子。公演迫在眉睫,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妮娜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她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之中,走向酒吧,学会了性爱,她的激情被彻底唤醒。在去找托马斯的时候,她散开了发髻,象征她要解放出自己的风情,她被无处安放的欲望折磨,此时的妮娜,真正变成了一只野性娇艳的黑天鹅。然而,这样的自己,很快被妮娜所厌恶,于是她产生了强烈的幻觉,她总是见到血、抓痕等恐怖的景象。在痛苦的挣扎之中,妮娜决定在舞台上放下这一切。在最后一段独舞中,妮娜臆想自己长出了黑色的羽翼,黑天鹅旋转挥舞着,一圈又一圈,嚣张忘我,恣意唯美。此时妮娜终于实现自己完美演绎黑天鹅的梦想,她与黑天鹅融为一体,她心灵的渴求和肉体的欲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满足。而舞蹈结束之后,妮娜的眼眸再次清澈起来,黑天鹅在刚才绝美的舞蹈中“死去”,妮娜又变回了白天鹅。而经历过黑天鹅时期的白天鹅已不再是最初的白天鹅,妮娜在一波又一波的幻觉中看到了死去的黑天鹅,她惶然无助,绝望愧疚,不知如何是好。最终,她选择了逃脱这一切,既然黑天鹅已经死在舞台上,那么就让白天鹅也和她一起死去吧。在最后的一跃中,妮娜笑着死去,她一身雪白,可心中却带着白天鹅和黑天鹅的所有伤痛,倒在白色的海绵垫子上,回归了原本属于她的纯白世界。这样的结局与芭蕾舞剧《天鹅湖》一样,白天鹅走向了死亡,故事已悲剧结尾。妮娜美好而年轻的生命最终消逝在她最为看重的舞台上,在她成功地完成了白天鹅与黑天鹅的表演之后,在她尝试了黑天鹅的放纵和欲望之后,死在了她倾慕并引导了她的托马斯面前。

三、扭曲的灵魂――悲剧的人物设定

影片《黑天鹅》中的女主角妮娜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设定,无论结局如何,故事主线如何,妮娜的人生本就是一个注定的悲剧。妮娜的悲剧性格与她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妮娜的母亲永远是一袭压抑的黑衣,长着一张神秘的面孔,她有一个诡异的爱好,总是坐在自己的屋子里画画,描绘着自己年轻时候的样貌以及妮娜的脸庞。她曾说正是因为妮娜才毁了她作为舞者的人生,我们揣测她在年轻时也曾有过辉煌的艺术生命,也许是因为爱欲所致,她生下了私生女妮娜,也断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而对女儿有着超乎正常母女的控制欲和畸形爱的她,毁了妮娜。

28岁的妮娜还时常被要求在母亲面前脱光衣服,没有出门和交友的自主权利,妮娜在母亲的严苛要求下,对于这个年龄女性该面对的情爱依然充满恐惧和厌恶。她有许多象征少女的粉色服饰,房间摆满了许多幼稚的玩偶,妮娜的灵魂并没有随着她的身体而生长。在面对女儿的堕落之时,母亲非但没有给予心理疏导,反而带给她更大的心理压力。妮娜清冷孤傲,却自卑又胆怯,变态的家庭和畸形的生长让她变得内向自闭,因此,在面对后面的诸多压力与变故的时候,她无法理智地去处理,只得陷入精神分裂和抑郁之中。

风流的导演托马斯试图引导并唤醒妮娜女性的风情与欲望,也许这真如他说的一样是为了艺术,或许只是因为他本就风流。可面对托马斯的“引导”,妮娜首先表现出的是恐惧与排斥,她内心分明对托马斯充满爱慕,却因为长久地压抑自己,而不知该如何表达。当看到托马斯与莉莉在后台的角落肆意欢好之时,她更加不知该怎么处理,除了带给自己更大的压力之外,仿佛想不到任何可以改变现状的方法。妮娜除了拼命练习舞步以外,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爱情的迷惘都无力处置,这也注定了她以后悲剧的人生。

极端的妮娜最终选择了用黑色邪恶的方式去寻找自己内心的欲望,用一种毁灭的态度将自己从幼年时期一直压抑的本我挥发出来。本就有些神经质的妮娜陷入了恐怖的幻觉之中,她的欲望总是在幻觉中屡屡出现,她为了保住自己主演的地位,释放了灵魂深处被束缚多年的叛逆与野性。妮娜是极端的,极端呆板或是极端放纵,她不懂得该如何在善与恶之间权衡。这样的性格设定注定了妮娜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假如她没有这样一个畸形的家庭和童年,也许状况会有所改变,然而假如毕竟是假如,最后的妮娜依然在高度紧绷的压力中放弃了自我,除了死亡,她想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她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死亡再凄美终究是死亡,终究是悲剧!

四、天鹅之死――悲剧的结局安排

影片《黑天鹅》的结局安排符合西方悲剧审美的特点,忠实于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原著。妮娜虽然塑造了舞台上完美的白天鹅与黑天鹅,可最终走向了毁灭和死亡。从西方审美的角度看,悲剧是严肃的,只有破碎和毁灭才能击痛人心,反映真理,更深层次地引发人们的理解和共鸣。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要比他的喜剧更加著名。

影片的悲剧收尾让黑天鹅与白天鹅这组对立的意象共同走向了毁灭,这种正义力量与敌对势力的共同毁灭,符合悲剧哲学的主旨。影片的最后,伴随着悲壮的音乐《天鹅湖》舞曲,妮娜用高超的舞蹈技术完成了最后一舞,并站在高处,深深地看了一眼母亲之后,纵身一跃,解脱了自己纠结不安的灵魂。这充满悲剧美的一幕掀起了影片的高潮,诡异凄美的气氛更是让人在热血沸腾中穿插着几分恐惧。最终,只留下妮娜的一句呓语。“I feel it perfect.That is perfect.”妮娜用生命祭奠了完美,以死亡解脱了困苦。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有一个悲剧的结局,在影片落幕的唏嘘中,妮娜的执著与无助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悲剧分为两大类:美好的灭亡和丑陋的存续。妮娜的悲惨结局便是美好的灭亡。妮娜在生理上死亡了,可却在灵魂深处获得了解脱,达成了心中幻想的完美。这令我们既遗憾又欣慰,这样的结局也是唯一能刺痛我们的结局,这就是悲剧的力量,悲剧总是用一种严肃和悲凉的结局让我们陷入痛苦之中,可每个凄美毁灭的表面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灵魂深处的执著,用死亡来祭奠内心的欲望,也用肉体的死亡让灵魂深处的追寻得到永生。《黑天鹅》用悲剧美学技巧,诠释了妮娜意料之中的结局,也诠释了依然在挣扎着的人们的苦难。

五、结 语

她们的最终定理篇2

10国本4班 高熠星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而弗龙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弗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弗龙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弗龙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

我不认为两个灵魂的相触一定要用某种契约作为凭证。

现行婚姻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安全?情感?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现行婚姻制度实际上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保护更多。

晚年的托尔斯泰拒绝肉食,因为在他看来,猎杀动物,既是残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伟大的著作中。

从最早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叶赫留朵夫,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复活》中又以叶赫留朵夫作为完结,我们始终看到一个身材魁梧,外表腼腆,温文尔雅,思想上却又极端自审和复杂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在这个人最初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庄园中的农奴,并宣布他们获得了自由,想用自己的行动给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作出一个表率(《一个地主的早晨》)。后来他放弃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个地位低下的妓女结婚(《复活》)。到了八十高龄,托尔斯泰还为了寻求真理而离家出走,最终客死异乡。

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真理与美善就像道一样玄妙深微,不可言说,无影无踪。丰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气吞山河。只有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激情,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她们的最终定理篇3

她就是伊莎朵拉・邓肯――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的传奇女性。

历 程

伊莎朵拉在艺术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对她的舞蹈如此评价:“这不是一般的才能,而是真正的天才……是至高无上的完美无缺的艺术。”只是她的生命历程太短暂,让人不能不扼腕叹息。

1877年5月26日,伊莎朵拉出生于旧金山海边的一个平凡家庭。由于靠教授音乐谋生的母亲对他们兄妹四人的成长并未多加限制而是任其自然发展,加之家境的贫寒,伊莎朵拉小小年纪就培养起了独立特行的个性。对崇尚自由的她来说,自己真正的启蒙教育不是来自刻板的学校教育,而是每晚母亲给他们的文学音乐熏陶。伊莎朵拉生来具有艺术天赋,6岁开始就教小伙伴们跳舞,到10岁时便已具备了谋生能力;12岁时她还和姊妹组织小剧团巡回演出,效果颇佳。

1899年,22岁的伊莎朵拉和家人前往芝加哥寻求发展。初到时无人知晓,迫于生计她不得不违背初衷去跳低级的商业舞蹈。虽然后来有过转机,但由于当时主流社会狭隘的等级观念,被认为是次等公民的伊莎朵拉最终还是无法发挥才华。

转年,不甘被埋没的伊莎朵拉再次踏上旅途去往欧洲,梦想在那里开辟出自己的天地。在首站英国,遇上了演员坎贝儿夫人,伊莎朵拉才从长期的失意中被拯救。但她虽被社会名流赏识,却始终得不到剧场经理的认可。不久她到了法国,在艺术之都巴黎,伊莎朵拉一面为上层阶级献舞,一面流连于各个博物馆,还结识了波利涅王子夫妇、雕塑师罗丹和剧作家巴塔耶等人,进入了巴黎最高的知识艺术阶层核心,汲取了不少文化精髓。著名文艺家卡里埃就向众人宣布过:“这位年轻的美国姑娘将改造全世界!”伊莎朵拉还追随过现代舞先驱之一的富勒,受益匪浅。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与积淀,胸有成竹的伊莎朵拉到了布达佩斯和剧院签约,第一次在普通大众面前跳舞,结果是出乎意料的成功。春暖花开的布达佩斯每晚都迷醉在她优美的舞蹈魅力当中,尤其当她即兴舞出史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时,整座城市成了掌声雷动、花开如潮的狂热世界。不久她又抵达德国,在慕尼黑神圣的“艺术之家”和凯姆厅的演出成为轰动一时的艺术盛事;而在柏林的演出也是一举成功,她被疯狂的观众尊为女神,人们甚至欢呼着代替马匹拉着她的马车把她送回饭店。

在布达佩斯和德国的表演之后,超然的伊莎朵拉却没有趁势继续演出以获声名,而是踏上了自己的朝圣之旅:希腊之行。她和家人在希腊建立神殿、组织了一支有着天籁之音的10个男孩的合唱队,不惜金钱和精力的巨大付出,只为人性回归到最初的宁静与自然。可最后由于财力问题,希腊的浪漫生活终究成了一个存在于记忆的美丽梦幻。

但之后的伊莎朵拉,经过生活的磨练变得更加理智和深刻,她完全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她在拜罗伊特加入大师瓦格纳的歌剧《唐怀瑟》的演出,以自己激情澎湃的舞蹈将大师的意想发挥得淋漓尽致。1905年初,她首次奔赴俄罗斯表演,就打破了那里芭蕾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间接推动了俄罗斯芭蕾的现代化进程。接着伊莎朵拉在柏林为平民小孩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座舞蹈学校,用全新的强调自然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了40个优秀的舞者。1908年重返美国故土的伊莎朵拉虽初时受挫,但她的舞蹈最终令美国随之舞动了起来;罗斯福总统说:“她就像是个纯真的孩子,在晨光中舞着,采撷着她梦幻中的花朵。”伊莎朵拉用舞蹈,使自己的生命大放异彩。

1913年,在巴黎正值事业颠峰的伊莎朵拉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她的两个孩子因车祸身亡。痛失爱子的伊莎朵拉肝肠欲断濒临崩溃边缘,曾一度舍弃了她的生命之源――舞蹈。所幸的是,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伊莎朵拉最终站了起来,又在巴黎建了一所舞蹈学校,还打算编演好些著名剧本,她用这样的方式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

1927年9月14日,住在法国南部的伊莎朵拉撰写回忆录时,在一次汽车意外事故中匆匆离去。那短暂却充满了传奇的生命如陨石一般坠落了,从此人类文明史上的那道绚丽光芒就此黯淡……

爱 情

伊莎朵拉始终强调艺术只有充满感情才会被赋予灵魂,而她对自己不够完美甚至苦难重重的生活依旧饱含着强烈热情。她一直都勇敢而无畏地去拥抱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情。

伊莎朵拉的倾城华颜和独特魅力曾令无数才子名流仰慕。早年在芝加哥时,年轻单纯的伊莎朵拉和一个名叫“姆拉斯基”的45岁贫穷波兰人相爱,后来虽得知对方已经结婚,可接到他战死沙场的噩耗,伊莎朵拉仍像挨了致命一击。初次在布达佩斯演出时,伊莎朵拉爱上一位男演员,差点为其放弃自己挚爱的艺术。而在拜罗伊特为歌剧《唐怀瑟》准备的期间,她又和一名叫做“汉瑞席・塔德”的艺术家坠入了爱河,虽然两人之间没有越矩的行为,纯粹是精神恋爱,但它也足以令深陷其中的伊莎朵拉像任何一个恋爱中的女子一样神魂颠倒。就连意大利被众多女子所爱慕的风流才子邓南遮也曾执着追求过伊莎朵拉,可伊莎朵拉虽被他吸引,但因好友杜丝的缘故,她始终拒绝他。

伊莎朵拉的身边一直不缺卓越的追求者,但对她来说也许最值得铭记的只有三人:戈登・克雷格、派力斯・辛格和叶塞宁。

剧场设计师克雷格是伊莎朵拉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演员艾伦・泰丽的儿子,他和她相遇在柏林。第一次见面,双方就被彼此的横溢才华所吸引,渐生爱慕;他们息息相通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如同柏拉图笔下的“同一个灵魂的两半”。伊莎朵拉为他生下女儿黛尔蒂,未婚先子在当时是社会的异端之举,但伊莎朵拉高举自由恋爱的旗帜,在柏林的音乐厅举行演讲,宣称自己的舞蹈是解放的艺术并争取女性应有的权利。可虽然克雷格相当理解她,但他却有大男子主义并且对工作格外疯狂,伊莎朵拉最终忍痛与之分手。

伊莎朵拉和生产缝纫机的百万富翁派力斯相恋是在她30岁的时候。派力斯慷慨大方,给了伊莎朵拉的事业很大的支持;长久以来都是独自奋斗的伊莎朵拉找到了一块疲惫心灵的栖息之地,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派区克。但是他们却由于理想目标不同,伊莎朵拉始终不能和他达到灵魂交流的境界。最后因为误会和嫉妒,派力斯离开了她。

伊莎朵拉幼年时父母离异,家庭的阴影和当时女性不平等的地位,让她一直对婚姻有种恐惧。她渴望心灵的自由,追求女性应有的幸福,她唯一接受的是允许夫妻两人有相对自由的苏维埃政府的婚姻法规。她唯一一次婚姻的男主角,便是俄国诗人叶塞宁。但仅仅2年之后,他们便分手了。

伊莎朵拉是个漂泊的女子,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精神上。这样的女子其实最需要感情的滋养,她拒绝婚姻实则是对被束缚和女性地位的恐惧。她在内心深处是那么地渴望温暖,所以才会一次又一次无所顾忌地去爱,哪怕结果是悲哀。她一次次地执着于爱情,却又一次次地被伤得鲜血淋漓,即便是幸福,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炫目却短暂得不能够细数。

感召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看见伊莎朵拉的鲜活舞姿,只能凭借文字图画资料和她的艺术继承者去想象那种妙不可言、惊心动魄的美。但是她的精神却是不灭的永恒宝藏,我们在受其感召的同时,也可以领悟到她毕生主要的两个理念:其一,追寻天然和自由,回复往古的健康之美以此开启未来;其二,在苦难中不言放弃一次次傲然立起,化苦难为下一次生命高度的奠基石,完成华丽的蜕变。

伊莎朵拉天性就有一种挣脱束缚尽情遨游的浪漫情怀,而后天环境更是炼成了她那种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豪迈激情。她蔑视世俗陈规,标榜女性解放,肯定自我的价值,崇尚本性流露的艺术。她说:“真正的艺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不需要其他外在的装点。”因此她拒绝芭蕾式的精美空洞,认为那是一种压抑了本性矫揉造作的木偶艺术;她要开创的是具有希腊式的健康和丰富情感的舞蹈之艺。每次跳舞之前,她都会完全沉下心来静静聆听音乐最原始的悸动,然后她的身子因韵律的起伏激荡而膨胀起来慢慢复苏,情不自禁地想要回应音乐的呼唤并与之一同欢笑或是流泪――她的舞蹈就是这样随着内心情感的收放而诞生的!她还沉醉在无数的艺术瑰宝之中吸取其精华:从希腊浮雕上找到表现人体特质的方法,从康德的《纯理性批判》里寻求一种有纯粹之美的动作,把从波拉切利的《春天》中产生的甜美新生之感融入艺术,创造出了《未来之舞》……

伊莎朵拉一直追寻天然的美而拒绝抑制,要以这样的舞蹈传达出人体最本真的神圣!她希望美国的孩子能够挥洒自如地舞出自己的情感,舞出先辈们拓荒者的语言,舞出美国的内涵!

另一面,伊莎朵拉虽然力拒婚姻但总是渴望着被人爱和去爱人。即便被许多以失败告终的爱情伤得遍体鳞伤可仍不能阻止她的热情。她一次次走向爱的祭坛,不动容不退缩,于静默中已让我们看到了庄严。但是失去爱子的绝望和悲哀却令她再也无法承受,几乎被那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击垮,不再目光炯炯,而一度独居祈求宁静。然而,让人们欣慰的是伊莎朵拉最终还是挺了过来。这是怎样的坚定意志!伊莎朵拉的理想是复兴失传的舞蹈艺术,她在最痛苦黑暗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这一历史性的使命!她目睹过穷苦百姓暗无天日的不幸,也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暴虐,那些太过悲惨的真实让她从艺术的梦幻中震惊了过来。她以诚挚悲悯的情怀面对着人类深重的苦难感受着他们内心的恐惧,她甘愿为了人民扎根于现实的土地。因为她的良知与济世精神,令她心中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愤怒和怜悯。她觉得自己的悲伤与之相比显得那样微不足道。她爱这个世界和人民,她曾发誓要尽毕生之力服务人群尤其是低层的人民。这一崇高理想使她最终超越了个人的伤痛,昂首以傲然之姿走出了阴影追求光明与自由――这一点,足以令我们敬仰!

伊莎朵拉说:“我将一切哀伤、痛苦以及对爱情的幻灭,都转化成艺术。”她的确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强者姿态。她的一次次超越,都影响到了自己的艺术造诣使其趋向完美。尤其是失去孩子之后,她曾经的轻盈空灵之姿被缓慢、大幅度又坚定的动作所取代,以最少的动作表现出了最多的内容,尽显其姿势的贲张张力。那一个个饱含着慷慨之情炉火纯青的舞姿充满了希腊悲剧式的崇高感,深深地撼动了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净化了人的灵魂,仿佛台上真的是一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

她们的最终定理篇4

十年寒窗苦读,她考取了重庆师范大学。为了践行那个心底的誓言,她拼命地学习。同学都笑她是书呆子,但是她从不在意。她说:“我现在所学,在将来都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养料。”

2010年夏,她大学毕业。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她拒绝了老师推荐的城市工作,毅然决定回乡做教师,报答当年老师和同学的恩情。

这一决定,惹怒了父亲。父亲好不容易将她培养成大学生,跳出农门,走进城市,为家族争光。而她竟然执意要回农村,这忤逆了父亲的意愿。

那段日子,她内心苦闷,尊重亲人的意见,自己的誓言就要搁置一边;坚持自己的誓言,又会让亲人伤心难过。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她最终决定要坚持。她说:“当年没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现在村里总共才三名大学生,我知道这里的孩子需要我。”她的话最终得到了亲人的理解。

2010年秋,她走进乡村小学。为了增强自身的教学经验,她常常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再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只为向有经验的老师当面请教。长期的辛苦工作,让她一年就瘦了二十几斤。可她却微笑着满不在意。

2011年,由于过度劳累,她病倒了。但那时,她恰好带了一个毕业班。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初考,她带病坚守岗位。五一她回家,父亲见她吃不下饭,脸色也不好,便下达命令说:“马上去医院检查,不然会拖出大病的。”她说:“学生马上要升学考试,等他们考完了我就去。”

此后,她吃饭越来越少,每天只能喝下一碗稀饭,肚子的疼痛也越来越频繁,有时上课也会痛得冒冷汗。学生们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她骗他们,说是自己吃坏了肚子。

7月3日,忙完学校工作,她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晚期恶性淋巴瘤。医生说:“如今癌细胞已扩散,恐怕回天乏术。”

她听完没有哭,而是淡定地告诉自己要坚持活下去,因为乡里的孩子们还需要她。

治疗中,她除了忍受化疗万箭穿心般的疼痛,还要口服一种异常难喝的药,很多患者难以承受,悄悄将药丢掉。到了最后,父亲为了尽量给女儿减轻痛苦,故意不把药拿给她。但她却没有忘记,每天按时服用。她微笑着对自己说:“一定要坚强,一定不能倒下!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这话让医生和病友动容。

然而,她最终没能斗过病魔。2011年8月26日凌晨2点40分,她紧紧拽着父亲的手,永远离开了她深深热爱且坚持的教师岗位。临走前,她对父亲说:“爸,女儿有一个心愿,请你们同意,如果我走了,我想把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让我能继续看着家乡的孩子健康成长,也能看着您。爸,我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学校,又走上了讲台。莫忘了,你回去将我的备课本整理寄给我……”父亲听了泣不成声。

她就是曹瑾,一位坚守誓言的美丽“80后”女教师。

她们的最终定理篇5

当我穿过街道,转入小巷时,朋友差不多要尖叫出来。这是通往那女孩回家的必经之路上的捷径。就这样,努力平定着胸膛里起伏不定的喘息,我和朋友第十八次站在她要停下的路口。

我和他都是傻子,喜欢上了一个反应极为迟钝的女孩。试想,哪有那么凑巧的事?每天下午放学都能在同一个路口碰面,而每一次碰面的情景都是一样。她说:“真巧!”我刚要开口,朋友的大脑袋便凑了上来:“是啊,真巧,真巧!”

接着,她推着自行车转过路口,缓缓地消失在我们视线之中。我们已不敢再跟着。前面不远处就是她家。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借单车,穿捷径,其实,只是为了她那一句简单的“真巧”。

我与朋友同是病入膏肓。我们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孩。当然,我们之前还是比较理智的。彼此互相循循善诱,找出许多不能恋爱的理由,以及大堆谎言,但都不管用。我们似乎着了魔一般,不但喜欢,还打算为了她,凑钱买一辆二手自行车。

一三五,朋友载我,二四六,我载他。周天放假,我们可以步行。就这样,漫长的傻等生涯开始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我们第三十八次在同样的路口与她碰完面之后,她回头叫了我们的名字。

就因为她这深情一叫,我和朋友一路欢呼雀跃,忘乎所以,最终摔倒在地。我们一面捂着膝盖从冰凉的马路上爬起来,一面看着对方哈哈大笑。少年的暗恋,就是这般无须来由。

通过一早上的纸条商议,我们最终决定放手一搏。正如朋友所说:“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其实,我真不知道心里那辆单车会不会在表白之后变成摩托。反正,我不想被那小子看扁了。于是,铺纸挥墨,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情书堆砌工程。

我们各自心照不宣,将那封通宵达旦而成的情书,小心翼翼地怀揣在衣服内里,在旧日的路口静静地等待着。我以为,她一定会接下我的情书。因为,不论相貌还是身高,同桌都比我稍逊一筹。因此,依仗这优厚的先天条件,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最终胜利者应该是我。

我和朋友所猜的答案均属错误。那女孩笑吟吟地将我俩的信件都收下了,并且自报家门,与我们握手寒喧。我和朋友尴尬至极,面面相觑,不知其中深意。

走了很长的路,说了很多的话,我和朋友还是想不明白,那女孩为何会同时收下我们的信件。难不成,她想比一下,看谁的文笔好?而后。再下决定?嘿嘿,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要真如这般,我可便是胜券在握了。

之后,那女孩莫名其妙地与我们成了好朋友。一同上课,下课,踢球,讲别人的坏话。我与朋友虽然开心至极,却也有着难以言明的隔阂。我们始终不明白,这个女孩心里,到底谁的位置更为重要一些。她不曾说,我们亦不曾再问。

临近毕业之时,我与朋友终于按捺不住淤积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似乎,她那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断定我们的生死,就可以牵连我们三年友谊里的狂悲大喜。

一帮男生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我和朋友双双凑上去问她:“说实话,我和他,你到底喜欢谁?”

她沉默了片刻,不曾说话。我与朋友的心都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最终,实在被逼无奈,她终于道出实情:“其实,你们两个我都喜欢,都舍不得。”

我与朋友互望,旋即悲凉地哈哈大笑。我们自以为是最终的胜利者,却不知,已被一个多情的少女,无故荒废了整整三年的情感。

我们与她的友谊就此决裂。因为,没有一个少年能够容忍自己喜欢的女孩心里还锁着另外一个少年。少年的倔强和霸道,像奔腾的潮水,汹涌而来,滚滚而去。

没过多久,我与朋友也渐然失去了联系。我们各自有了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新的生活,以及.新的恋情。不过,偶尔在朔风凛冽之时还是会冷漠地想起那些个荒唐等待的日子。

当青春消逝大半,恍然走在旧日的路口,心里终于慢慢明白。昔日那个长发如瀑,面如秋水的女孩,实质是有着多么善良而又温情的胸怀。

她们的最终定理篇6

[关键词] 《重返20岁》;怪诞;情感

怪诞艺术起源于西方,具有特殊的审美范畴,是一种反常态的艺术。不同于常态电影娓娓道来的层层推进,怪诞电影通常架构于极度夸张、变态、扭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借助反常态的故事情节将影片主旨和盘托出,反映生活真实,而又表达出一种超越现实之美。电影《重返20岁》中女主角不可思议地“重返青春”,是整部影片怪诞之根源,引发了一场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拷问。

一、怪诞青春之美

青春人人有之,而无法留之,且失而不得,这是人之常理,但影片《重返20岁》给了沈梦君一场重返青春的怪诞之旅,以20岁的年轻面容包裹70岁的心态和思想,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带给观影者美的享受和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深刻反思。

影片女主角沈梦君是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她傲慢,为自己一手培养出了一位大学教授而志得意满;她古板,对孙女暴露的着装横加指责;她挑剔,责难儿媳百般不是;她好胜,就算和坊间老友,也要斗个你输我赢……她就是个刻薄尖酸的老太太吗?影片中关于过去的回忆给了我们最真切的答案――不是!那是生活百般磨难下她为自己和体弱多病的孩子伪造的软甲,只是不经意间就刻进了骨髓,被人看成了伤人的暗箭。从李大海尊称沈梦君为小姐可以得知,沈梦君出身大家闺秀,那是富贵优雅、品行优良的代名词,断不是老年沈梦君身上充盈的市井之气和破烂的鞋子能搭上边的,而这些无奈的转变缘于她奉献了一生心力而最终要将她送去养老院的儿子。

李大海珍藏的年轻时沈梦君的照片中,她漂亮而充满活力,甜甜的笑容没有夹杂一丝生活的烦恼,然而这一切随着她的丈夫早逝而终结。当时未满一岁的项国斌体弱多病,沈梦君为了给儿子治病什么粗活都干过,给别人纳鞋底、缝衣服,可悲的是沈梦君的辛劳并未换来她和儿子安稳无忧的生活,日子仍然过得捉襟见肘,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压垮这位坚强的母亲,最困难时,她把最后一口米粥喂给儿子。她磨尽了青春,放弃了梦想,费尽心力将儿子养大成人。当所有的一切都开始变好时,家人并未留给她一起享受生活的权利,而是决定送她去养老院。幸好,青春照相馆让沈梦君变成了孟丽君,让我们看到了沈梦君的坚强、无私、奉献和无奈。

年轻时的沈梦君梦想当一名歌手,她的偶像是邓丽君,这也是她重回青春后取名孟丽君的原因。老年沈梦君是个节俭的老人,即使鞋子已经张口了也舍不得买新的,这招来邻居陈阿姨的嘲笑,但她也并没有因此而换掉,这其实是生活经年累月的苦累留下的“后遗症”,她在自己身上永远是舍不得的,但在给孙子零用钱上却毫不犹豫,她总是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这是沈梦君的悲哀,却也是她最大的幸福,把钱用在最爱的人身上,她是满足的。成为孟丽君后,她终于学会了为自己而活,她换掉了鞋子,却仍未丢弃,这是她节俭的另一种体现,她变了,却并不彻底,或许她也不愿意变得彻底,因为她仍然是那个伟大的母亲。在买了新衣服,换了发型,在李大海家租到房子后,她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原来的家,为儿子留下一封信――我没事,好好过,孩子妈记得吃药。寥寥数语,道尽了对家人的无尽关心,这其实是对儿子及其家人在沈梦君离家出走后仍然欢乐地决定到底她的房间应该归谁这种不孝行为的讽刺。这些话也招来儿媳的不屑,因为除了孙子项前进,所有人都认为儿媳杨琴生病住院是沈梦君百般刁难的结果,无可否认,沈梦君对儿媳是苛刻了些,但并非她无事生非,怪只怪在她对儿子的爱已经胜过了爱自己,她不想让儿子喝发腥且不浓不白的鱼汤,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母亲,想把一切最好的东西都给儿子,即使那个儿子已经为人父,不再需要她的任何给予;即使自己已经恢复年轻面容以前进的朋友身份回到自己的家,她仍然为了鱼汤味道不对而对杨琴唠叨,仍然因为儿子加班不能早些回来吃饭而操心。

孟丽君爱唱歌,但也仅限于在老年人活动中心用自己甜美的歌喉杀杀陈阿姨的锐气,她起初并没有抛头露面去大庭广众之下唱歌的心思,但是当孙子项前进需要时,她还是选择挺身而出了。事实上,如果她不想,她完全可以拒绝,没有任何人会指责她的不是,况且不参加乐队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当听到孙子说只有奶奶支持他唱歌、搞乐队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其实是对年轻时拥有唱歌梦想的自己的救赎,也是对前进音乐梦想的保护,或许她不想前进的梦想破灭,就如同自己当年一样,为了儿子,为了生计,将梦想丢弃一旁,青春时特有的追梦力量和热情是人的一生中任何一个时期都相形见绌的,青春没了,再想追梦,就难了,青春犯下的错可以化作行走人生的经验,但没有人会为一个中年或者老年人的梦想买单,甚至是自己,那需要莫大的勇气,通常不是生活所允准的。尝过丢掉梦想的痛,沈梦君当然不会让前进重走自己的老路,就算后来前进出车祸进医院,她也坚持要求乐队正常演出,正如她说的:前进努力了那么久就是为了站上这个舞台,如果我们都走了,前进所有努力就都白费了,我们应该帮他实现这个愿望,然后我们再一起去告诉他,他的歌到底有多棒。登上音乐舞台、将自己写的歌唱给更多的人听,是前进梦想实现的里程碑,是奶奶沈梦君的坚持浇灌了前进的梦想之花,为后来项前进和项欣然组成全新的乐队登上电视直播舞台奠定了基础。直播屏幕前全家人为之欢呼,是啊,实现梦想就是一件令人激动和雀跃的事,然而沈梦君不仅在年轻时为了照顾儿子放弃了追梦,而且在得知自己流血就会变老之后仍然毅然决然地为孙子献血,又一次放弃了大好的青春和实现自己歌唱梦想的机会。这是母爱为这个本来柔弱的女人做的决定,这是沈梦君从来不曾后悔的决定,这是让沈梦君感到幸福的决定。当项国斌发现年轻的孟丽君就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坚决劝阻沈梦君献血救项前进的想法,希望她勇于追逐自己的人生,过更加幸福的生活,不要理他这个不孝的儿子,不要为了这个儿子牺牲自己的所有,听了儿子的一席话,沈梦君道出了所有母亲的心声:“如果她的人生还可以重来一次,她还是会这样过,因为这样,我才可以当你的妈,你才可以当我的儿子……”这就是母亲,一个会为了孩子倾其所有而不图回报的人,纵使一个研究老年问题的教授儿子执意要将这位伟大的母亲送往敬老院,但她从来不曾为养育儿子所遭受的苦难而后悔,从来不曾为儿子搅扰了她本该多彩的人生而怨恨,她的苦难换来儿子成人成才,这是她最大的骄傲,也是她这趟怪诞的重返20岁青春之旅的最大意义之所在,她的儿子终于记起妈妈为他付出的所有,她的儿媳终于明白她的刁钻缘于对儿子深沉的爱,她终于可以安心自在地享受家庭的温馨。

二、怪诞情愫之美

年轻时的沈梦君敢爱敢恨,这从她放弃优渥的生活与项国斌的爸爸私奔足以见得。沈梦君的丈夫在他们的孩子还没满周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此后她一个人支撑着整个家庭,为了给儿子治病、上学劳碌奔忙,做各种各样的粗活,她早就忘记了梦想和爱情,忘记了自我,一心一意地抚养儿子长大。沈梦君从来都不缺爱慕者,无论是年轻的她,还是暮年的她,抑或重返青春的她,但最终她都为了家人而放弃了。

年轻时的李大海是沈梦君家的佣人,但沈梦君从没有将他当作下人对待,这让李大海在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爱情的种子,虽然这段深藏心底的情愫随着李大海入伍无疾而终,但李大海对于沈梦君的心却是始终如一的,这种情感在两人心中也是心照不宣的。李大海在沈梦君失踪后比她的家人还要焦急,想尽各种办法寻找她的下落,更是在发现孟丽君有可能陷害了沈梦君后密谋进行武力逼问,他甚至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满头白发、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而他认定对沈梦君造成伤害的人,是一个20岁充满活力的少女,对孟丽君“采取行动”无疑是以卵击石,但他对于自己危险的处境全然不曾在乎,即使后来被孟丽君制服,他最关心的也是沈梦君的安危,而并未对自己被捆绑的身体有所在意。得知沈梦君重返青春后,他送上最欢心的祝福,并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给她最大的支持和鼓励。面对沈梦君献血救孙子的决定,李大海非常不赞同,他是最了解沈梦君处境的人,也是最心疼沈梦君的人,但他不会阻止她的任何决定,他只要她开心、满足就好了……

沈梦君给过李大海最具体的回应,大概就是每次递过来的几个桃子吧,可那是会导致他过敏的桃子,即便这样,李大海也会毫不犹豫地接过桃子咬上一口,还要顺便夸赞一下桃子甜美的味道。他要选择欣然接受,因为沈梦君不会给他什么希望,她已经把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留给了儿子――那个比她的生命还要重要的人,她不忍心另一个人夺去她心里哪怕一点点的位置,她怕给儿子的爱不够完满,她始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但沈梦君对于李大海并非毫无感情,这从她为了陈阿姨向李大海表达爱慕之心而愤愤不平,重返青春后选择在李大海家租房子就足以见得。恢复青春的沈梦君起初最常活动的地点就是老年人活动中心,这一方面强调了孟丽君年轻的面容下老者做派这一反差的回春之意,也是沈梦君依赖李大海的最直接体现。相爱而不能相守,这是最大的遗憾,却也是身为母亲的沈梦君最大的奉献。

项前进对孟丽君的爱是影片怪诞的另一种体现,这种情感甚至有些变态,孙子怎么会爱上奶奶?但项前进的感情也无可厚非,他面对的孟丽君是一个活泼开朗、嗓音独特的青春少女,他并不知道那就是自己的奶奶,这其实从另一方面反衬了年轻时的沈梦君有多优秀,就像现在的孟丽君一样,是有机会选择一个最好的人,享受最好的青春,经营一份最好的爱情的,但是他为了儿子抛却了所有与生计无关的事情,她要的,就是治好儿子的病,给他一个最好的人生。

谭总监是一个近乎冷漠的人,他无视助理的感情,也无视助理帮他找到的所有“好声音”,他挑剔且坚持,只为寻得一个心中真正认可的声音,一个真正走进他内心的人。孟丽君符合谭总监关于声音和爱情的所有设想,而谭总监也是那个最触动孟丽君心房的人,在被李大海的女儿赶出门而有家不能回的时候,她选择去谭总监的家里过夜;在察觉到谭总监怕黑需要开灯睡觉时,她拿出对儿子项国斌的耐心教会谭总监直面黑暗,丢掉胆怯;谭总监送给她漂亮的发夹,她欣然接受,即使再次回到垂暮之年,她也仍将那发夹别在自己花白的头发上,那是这段感情留给她唯一的纪念,也是她一生中对爱情的唯一念想。如果没有项前进的那场意外,沈梦君一生中关于爱情的缺憾一定会被填到圆满,但最终,还是为了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儿子,为了儿子所爱的孩子,她果断地决定献出鲜血,抛却青春,重新回到那个人老珠黄、弱不禁风的年纪,好在,这次的牺牲终于勾起项国斌记忆深处和母亲两个人艰难度日的那些年,终于唤起项国斌心中被深藏的良知,终于获得儿媳杨琴的理解与敬爱,她还是那个母亲,却终于是个幸福的、可以安享晚年的母亲。

幸福,是一个在沈梦君身上无法简单地存在的词语。她幸福吗?她独自一人艰难抚养儿子,默默掩藏成为歌手的梦想,用冷漠回应所有爱慕者的追求,这些,透出的只有深深的不幸。然而她不幸福吗?她通过一己之力培养出一个当上名牌大学教授的儿子,光是以此为谈资,就让她沾沾自喜了很多年。其实每一位伟大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沈梦君”,他们为了儿女千方百计地与艰难的生活抗争着,这是他们一生中的不幸,然而看到孩子长大成人就是对他们艰辛付出的最大报酬,他们因此幸福而满足,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是像小时候他们对我们的悉心抚养和教导一样,对他们的唠叨多一点耐心,对他们的无知多一点理解,对他们的生活多增添一点欢笑。相守是最好的爱,这是影片《重返20岁》给予观影者最强悍的心灵触动。

[参考文献]

[1] 林柏成.电影《重返20岁》的主题内涵解读[J].安徽文学,2015(05).

[2] 孙月迪.论电影《重返20岁》蕴含的人文主义关怀[J].戏剧之家,2015(13).

她们的最终定理篇7

因此从和丁伟相恋开始,小薇就告诉自己,一段感情的顺利进行总是以一方更多的牺牲与宽容为基础的,所以她从不介意沦落为丁伟的小跟班、小仆人:丁伟工作忙了,她是最尽职的秘书;丁伟肚子饿了,她是最体贴的小厨娘;丁伟烦闷了,她是最知心的心理医生;丁伟闲暇时,她又是最娇俏的恋人。对小薇而言这是一段与她的生命同等重要的爱情,她为此倾其所有地付出自己的全部。

当然,小薇也能感受到丁伟回报给自己的那份无处不在的体贴与关爱:小薇喜欢吃樱桃,他就一次买回一大袋,一颗颗地挑出来,挑到小的、黄的,就自己吃,挑到鲜红的、大个的,就喂给小薇,要知道在公司里他可是个连喝杯咖啡都要秘书侍候的经理。

所以,当听到丁伟说素儿受公司委派要全力开拓四川市场,需要已在此扎根的丁伟提供帮助时,虽然心里也有些异样的感受,但还是点头默许了,虽然和丁伟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年,但小薇相信她在其间付出的,不会比素儿的少,她相信丁伟,更相信他们的感情。

在此后的三个月里,小薇眼睁睁地看着素儿借着工作的名义一次次地将丁伟从她身边带走,她明显地感觉到随着素儿看丁伟的目光一天比一天热切,丁伟的目光一天比一天迷离,一天比一天痛苦,每次看到从他们身上不经意地传递出的无所不在的相互依恋的神情,她都觉得她和丁伟这段感情和素儿的七年相比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终于,有一天,在电话中,她听到了她最不想听到的五个字“小薇,对不起……”

只有小薇知道,那是一段怎样悲痛欲绝的日子,直到一年之后,那个总有一脸阳光般笑容的高强出现在她身边时,久违了的快乐才重新回到了她的身边,那是一个把她当成掌心中的宝贝来疼爱的男人。

就在小薇完全沐浴在高强的爱河中时,她却突然接到了丁伟的电话,他告诉小薇,素儿因业绩突出,已被调回总部升任总经理助理,而他们的爱情也无疾而终,在经过这次波折后,他终于明白了,最适合他的人原来是小薇。

这是一个让小薇彻夜难眠的电话,在听到那个久违的声音的那一刻,与丁伟有过的已经被埋入心底的点点滴滴一下子全被激活了,她竟然发现,在心底里,她居然还是那么在乎他,难道,真的像朋友们说的那样,很多时候,能够留在心底的,不是爱你最多的,而是伤你最深的。

小薇不知道,自己是该继续留在高强身边,还是重新接受丁伟。

恋情分析

这是很多恋爱中的人都容易遇到的问题即“二手恋人”问题。当我们终于从那段刻骨铭心的伤痛中走出来,终于可以开始新的生活甚至开始新的恋情时,旧情人却突然出现在面前,他们柔情款款地回忆曾经相处的甜蜜时光,痛悔当时当日的放弃,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今后会用更多的爱来弥补,也就在那一瞬间,我们一下子被带回到以为已经完全掩埋的过去中,在从前与现在之间徘徊,举棋不定,故事中的丁伟与小薇都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面对回头的旧情人,我们首先应该静下心来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他(她)为什么回头,是结束一段失败的感情后在痛苦无助中把你当成了救命稻草还是在经过慎重的比较之后意识到你才是最适合他(她)的人。

二、重新回头的这个人还是不是曾经爱过的那个他(她),分开之后,他(她)改变了许多,对于这些改变你还能接受吗?

三,当初导致你们分手的理由现在是否依然存在,是否还会成为你们重续前缘的障碍。

四、如果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仍然觉得难以取舍,那么不妨将你面前的这两个人的优缺点罗列出来,看看究竟谁才最适合自己。

她们的最终定理篇8

两年前的冬天,河北女孩路小玉走上红地毯,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人造美女”大赛。在最后的决赛中,她在入围决赛的19位选手中一举冲入十强,并最终获得“人造美女”大赛份量最重的奖项――最佳变化奖。

按老百姓的理解,所谓最佳变化奖也就是“前后差距最大奖”,在外貌上整容前后如云泥之判的路小玉,她接下来的生活会怎么样呢?在这个女孩已美丽了许久后,我们再次走近她……

丑小鸭想做白天鹅

1981年10月1日,路小玉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张会亭乡马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如果没有后来的那13次整容手术,也许她至今仍呆在那个小村庄,嫁人生子,重复着当年父母的生活。

16岁那年,和周围许多女孩子一样,刚初中毕业的路小玉就辍学了。她在家里闲呆了一段时间,看着同村的小姐妹们一样都出门打工,天性不甘寂寞的小玉想着自己也该做点什么了。

这期间,小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引起了她的强烈兴趣,有事没事的时候常过去玩。尽管乡村的美容店谈不上什么“创造美”,但让顾客进门前后有若干变化还是没问题的,在那里,女孩子爱美的天性被激发出来,小玉对这个行业开始着迷了。1998年,她向父母提出去学习美容美发。

对小玉这个主意,父母开始并不赞成,在他们眼里,这好像不是个“非常正当”的职业。但路小玉是个性坚定的女孩子,她认准的事情,一向是会坚持下去的。费了很大的功夫后,父母终于敌不过难缠的女儿,她揣着4000块钱,去了廊坊学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的确不假,在那间美容美发学校里,路小玉的学习非常刻苦,用她自己的话说:“比过去上学的时候刻苦多了”。手指被洗发水漂的裂开了无数细小的口子,沾水便疼的钻心,她依然咬着牙坚持下来。3个月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通过一个熟人介绍,小玉在天津市塘沽区一家整形美容店找到了一份工作。

这是一家挺规范的整容机构,老板是名技术高趣的整容医生,看小玉手脚勤快,态度诚挚,便把她留了下来,在店里的前台负责一些接待工作。对这份工作,路小玉十分满意。

工作安定了下来,但路小玉的心并没有平静下来,经历让她明白,在这个行业如果有个漂亮的外表可以使自己更容易立足。她开始用心的为自己化妆打扮,但不久她就沮丧地发现单靠自己那点技巧,想让自己漂亮起来太难了!

还有什么办法吗?路小玉很快发现答案就在自己身边:每天,她都要接待很多来自己店里整容的女士,经过整形手术,她又亲眼看着前后判若两人的她们漂漂亮亮从店里走出去。一个想法逐渐在她心头清晰起来:别人能整容,我为什么不行呢?

我的童话我做主

不过,连小玉自己也觉得这想法不可能实现。自己是个农村孩子,没有钱来支付整形手术的费用。想跟父母伸手要钱更是不可能,一是父母对整容手术肯定理解不了,二是自己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况且自己刚来美容院不久,提出这样的要求太冒昧了,老板和同事会怎么看自己呢。

小玉只好把这个愿望深深地压在心底。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她实在忍不住了,2001年春天的一天,她终于向老板吐露了自己的心思。老板听了她的话,看着她没有开口,半晌方微笑着对她说:“好,我答应你,而且为你免费!不过,你要考虑清楚,还要争得父母的同意才行。”

路小玉没想到老板这么痛快地答应了她,高兴得跳了起来。赶忙给远在河北的父母打电话,父母听了这消息果然坚决反对!“就是为了个好看,没病没灾的在脸上动刀子,这怎么行!让街坊邻居知道了怎么说!”父母在电话里气哼哼地教训她,平时心疼电话费的他们,这次却长篇大论没完没了的说了起来,看来真是担心地不行。路小玉这下又犯了难,不过让她因此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更不可能。于是和父母打起了拉锯战,这是她从小的拿手好戏,那些日子,她一天几个电话打回家,好话说了几火车,终于把父母说动了心,弄明白只是个小手术,又没什么风险,最好勉强答应了:“不过,下不为例!”他们说。

小玉笑了,连忙答应下来,父母哪里知道,从此以后,“下不为例”这句话他们就要不停地说下去了。

很快,老板为她做了第一个整形手术――一对酒窝。手术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手术后,恢复得很快。看着镜子里自己脸上凭空飞来的酒窝,路小玉有些眩晕了,她一遍又一遍地轻抚着那对酒窝,连洗脸都小心翼翼――可不敢洗没了!看着她的样子,老板和同事们都大笑起来。小玉也笑起来,这时候人们清楚地看到,因了那酒窝,小玉的笑容比以前灿烂了很多。

小玉亲身体验了整形的神奇和带来的自信,有了甜蜜和开头,她的心就再也放不下了。看着她整天魂不守舍,欲言又止的样子,老板主动告诉她可以继续给她做手术!

小玉喜,等从父母那里又拿到下不为例的通行证后,开发际线、割双眼皮、隆鼻、吸脂、瘦脸、开眼角……十几项整形美容手术陆续开始了。

此后,路小玉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13次整形美容手术,像是一个躲在汉白玉石里的美丽公主,在整形师一锤一斧的雕琢声中,多余的遮挡被一块块卸去,由远而近,由模糊而清晰,一个美丽的她从童话里走了出来。

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变成了气质清新、亭亭玉立的都市时尚女郎,走在街头,路人频频回头,她开始尽情享受美丽,尽情享受童话与现实的零距离!

那些日子,我是特别爱逛街,小玉笑着承认。

小玉至今还记得整容后回家的经历,当她下车后和妹妹走在乡村路上的时候,村民们都用惊讶的目光看着她,显然已经不敢认了。她听人在悄悄地问妹妹“这是你家哪里的亲戚?这么水灵?”妹妹嘴角裂到了天上:“她是我姐啊!”问话的人也张大了嘴,半天不敢相信,晚上追到家里来问她的母亲“白天来的那个闺女真是你家的老大吗?”

渐渐地,小玉有了名气,特别是经当地媒人介绍后,路小玉在天津和家乡河北成了名人,她被称为“天津第一人造美女”。

2004年,听到北京将举办首届世界人造美女大赛的消息,小玉心动了,“我要参加,”她毫不犹豫地说。从小渴望登上舞台的她,却始终是台下的一个观众,今天,丑小鸭已经成为历史,她要登上舞台,将今天的美丽呈现给更多的人。

为此,路小玉推迟了婚期,全身心投入,紧张进行音乐训练、舞蹈训练和口才训练。身体虽然疲累不堪,但心里却被喜悦和自信充盈。

初赛和复赛,她一路顺利过关,年底的时候,来到北京参加总决赛。比赛中,小玉一上场,就迎来了全场上千位观众的欢呼与惊叹。黑色礼服展示阶段,路小玉被安排第一个出场亮相,小玉淡定自若,尽显自己高贵典雅的气质。才艺表演中,小玉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表演天赋。风趣的小品表演中,她抖出了一个又一个“包袱”,逗乐了决赛现场所有的评委与嘉宾。

大赛落下了帷幕。路小玉以小品《约会》赢得了现场观众和评委的认可,首先入围十强,最终得到了最佳变化奖。

路小玉成名了。各种媒体蜂拥而至,各种应酬应接不暇,此时的她却有些茫然,这一切是真的吗,自己一个农村女孩,却在不经意间走到了时代潮流的最前沿。这一切在不久前,还是一个不敢企及的梦。

我的生活没有整容

比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小玉出语惊人,抛出了她 的“口红”理论:“我觉得现在人们对整容的议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议论不久就会消失,就象当年口红刚出现的一样,人们也没一下子接受,可现在,有多少人喜爱它?”

她的话让人们听的饶有兴趣,小玉最后的结论是:整容只是人们追求美的一个方法,一个途径,最后会平静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那时候,就不会再起什么波澜。

果然,成名的路小玉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些故事一样,主人公向演艺圈等方向发展,相反,她平静地回到了带给她美丽的整容店,她热爱这份工作,在这里生活,她的心里感觉踏实。

“别人给了美丽,我希望也能给别人带来美丽,我还是那个我。”看来,小玉现在的心态的确十分平和:“整容出名是我赶上了,是历史和机会造就的,随着整容的人越来越多,我肯定也会被人忘掉。”她微笑着说,“所以,我现在的心态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多了些快乐和自信。”

小玉介绍说,这两年她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什么感觉不适的地方。因为当初做的都是微创手术,对身体影响本来也不大。当然整容手术有一定风险,所以一定要规避风险。路小玉再三强调这一点。

问起她今后的打算,她说“就是想多学点东西。”几年的工作中,她见到了太多从店里走出的女士,在容貌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今自己更亲身感受到这一点。这使她更加热爱整容工作,并希望自己能学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而生活也真的给了她这样一个机会。2005年,一家马来西亚权威的整容机构邀请路小玉和他的主治医生去参观考察,并许诺给她一个学习机会。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路小玉却因为护照迟迟办不下来,拖了近两年,而最终与这一人生机遇擦肩而过,现在提起这件事,她仍倍感遗憾。

“不过,不能出国,国内学习的机会也很多,我主治医生的技术,就够我学一辈子了。”她笑着说。

2005年3月份,刚参加大赛回来不久,路小玉就结婚了。“新郎还是从前那个,没有变,呵呵”。小路说,她的爱人是个性格内敛的人,对她做整形美容也是支持的,但是对她的外貌漂亮起来,却表现得很平和。对他这一点,小玉心里的感觉是满意的:她可不希望男友仅仅是看中了她漂亮的外表才和她交往!不过,有时候她还是有些“委屈”,毕竟男朋友对自己相貌的评价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事。

当初,小玉和男朋友王军经人介绍认识的时候,小玉刚做了几项手术,觉得相貌“有点对得起观众了,呵呵”。认识后,小玉觉得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很踏实的男孩子,很快对他就有了好感,每次做手术前,她都征求他的意见,“你喜欢,你就做吧。”每次,小王都是这么一句。

“你真的不希望我变漂亮吗?”有时候,小玉会被他不温不火的态度“激怒”,揪着他这样问,现在想起来那时自己有勇气继续做下面的手术,还不就是为了在爱人面前更漂亮吗,后来两人开始谈婚论嫁,“希望自己是最漂亮的新娘”这个念头更是让小玉把手术进行到底!

这时候,男朋友大都会笑一笑,从不正面招供。不过,看着女朋友一天天神奇般的变漂亮,尽管嘴里没有惊奇的赞叹和唬人的甜言蜜语,他的眼睛里的骄傲和幸福还是藏不住,掉进了小玉的眼睛,这下她满意了:“哪个男人不希望自己女朋友漂亮一些!”当初去北京参加人造美女大赛,王军就很支持。

2006年,路小玉参加了天津滨海新区“形象大使”的选拔比赛,作为唯一的“人造美女”,和诸多天然佳丽们登上同一个舞台,最终获得比赛的第四名。对这个比赛和名次,她没有欣喜,也没有失落,重在参与吗,我来过了,我展示过了,也就够了。

上一篇:公司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下一篇:名人名言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