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她们”……

时间:2022-03-03 01:38:00

“当有一天,为贵阳市民带来很多便捷的背篼消失了的时候,我想贵阳人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一位在贵阳生活了较长时间的上海市民在其博客里这样写道。

透过博客里的这段文字,不难揣度,在这位上海市民心中,除了贵阳的天气、人文、地理之外,就是随处可见的来自外地、充斥在贵阳市民生活空间每一个角落的背篼。

从十几年前开始,占有绝对数量比例的背篼与从事保洁、收荒、家政、环卫等行当的打工者一起,构成了现在庞大的外来务工者群落。

十多年来,哪里有粗活、重活、脏活,哪里就会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存在与其说给城市人提供极大方便的话,毋宁说是对城市人生活形式的某种“解放”。

但他们的劳动并没有换来人们应有的尊重,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边缘人”,是“弱势群体”,而其中的女外出务工者更是这群“弱势群体”当中的“弱势”。

今年初,一次由省妇联开展的活动,让记者感受到了女外出务工者个中的艰辛……

熊绍芬(织金县茶店乡李冲村人,39岁):6年前,我来到了贵阳,由于没有文化及其他技能,我一直就背背篼。

辛苦一个月,收入也就四百来元。除去每月60元的房租,近20元的水电费,开生活下来,每个月可节余百多元。

累点无所谓,但有些遭遇却让人寒心:给有些人背东西,由于事先没讲价,背的东西多,但付的钱却很少;背东西进电梯,会有人捂着鼻子嫌我们臭,说话也很难听;累的时候想在有些地方坐着歇会,有时城管会过来赶我们走,让人很委屈……

胡大敏(织金县茶店乡人,35岁,贵阳市中中办事处环卫工):我和丈夫到贵阳7年多时间了,一直就在中中办事处搞环卫工,每个月工资360元钱。

由于两个小孩都来到贵阳在兴黔学校39中分校读书,生活压力大了很多,在环卫工作之外,还要捡些垃圾卖来补贴家用。每天早晨5点我们就要起床,有时候要忙到下午、晚上,捡垃圾除了常受人白眼之外,背着东西有时还上不了公交车……

透过她们的话语,记者深深感到她们生活的不易。

4月6日,记者来到了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贵阳市东山黔灵乡的西瓜村,敲开贞丰县来贵阳打工的罗应梅租住的房门,浓浓的刺鼻味扑面而来,屋内大白天也要开着灯,昏暗灯光照着小小的屋子,床的一侧满堆着捡来的“破烂”,墙根锅碗瓢盆摆了一溜,罗应梅告诉记者,这里的出租屋大都就是这个样子……

记者从省劳动部门了解到:仅2006年,我省就有出省和离开原籍到省内其他地区外出务工人员596万,外出务工妇女占了总人数的1/3,将近199万人,其数量是惊人的。

针对这199万女外出务工人员,省妇联副主席杨玲有着太多的感慨……

杨玲:省妇联近几年的深入调查、了解表明,女外出务工者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由于她们文化低、技能低,往往只能从事一些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收入也很不稳定。租住的地方条件特别是卫生状况一般都较差。

由于女人的母性使然,对孩子天生的放不下,自己外出务工时,往往还带着孩子,到了读书年龄,又因为户籍等问题,孩子既不能享受当地的“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又不能与城里人的孩子一起享受较好的教育条件。

近年来,全省农村陆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这部分妇女由于长年外出务工,他们又不能在务工地享受这项惠民制度,生病大都不敢去看,只能“挨”着。

社会上相当部分人对他们不认可,对他们缺乏起码的尊重,干了活还得不到钱。更有甚者,身为女性,由于体能不占优势,收入微薄的她们还时常成为一些不法之徒打劫、侵害的目标。

有的妇女由于无知,最终还误入歧途……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省已开始加强对女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及就业引导工作,结合妇女的自身的特点,有关部门免费经常组织对农村妇女的家政、缝纫、保洁、老年陪护、烹饪等技术培训并推介就业。

对在家务农的农村妇女,除组织对她们进行“农家乐”从业、实用技术培训外,还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为她们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发展特色产业,立足本地发家致富。我省教育部门还在扫盲教育内容上下工夫,2006年共扫除妇女青壮年文盲13万人,有效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省妇联:城乡和谐、男女平等和谐,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呼吁全社会献出爱心,关心“女外出务工者”这一特殊群体,给予她们应有的包容和尊重……

上一篇:爱心跟着移民走 下一篇:镇远:旧时歌舞地,今日尘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