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12-13 10:50:34

抗战小故事

抗战小故事篇1

一.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 抗战精神 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传承后世,铭记历史,拥抱未来,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力和凝聚力。

二 .活动准备:

1 .收集英雄故事;

2 .表演节目的同学进行排练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生1:9月的摇篮,摇出了白鸽飞满蓝天。

一声声鸽哨一声声祝福,撒落在高山,撒落在平原。

生2:面对和平与幸福,我们怎能忘记过去,

而今天,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今天,

我们不会不怀念,

我们不会不重温65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一位位抗日英雄,一幕幕场景在我们眼前闪过。

一朵朵鲜花,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是他们的英勇铺就出今天光辉的征途。

(二)回顾介绍抗日英雄的事迹

1.请听抗日英雄故事介绍。(左权)

生1:长江和黄河唱着抗日英雄的赞歌,

歌声震荡着山河。

纪念碑展示出他们的伟岸,国旗上浸满他们的血汗。

他们的身躯,已化作一座座高山,

他们的胸脯,已变为一片片平原。

每当南风吹来的时候,我总听到那深情的述说,

述说着英雄的故事。

生2:英雄的事迹气壮山河,让人荡气回肠。

生1:可是,同学们,更多的英雄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姓什么,叫什么。

生2:大山野里,风儿问我,你知道他们的姓名吗?在小河边,水波问我,你知道他们的姓名吗?我摇头说不知道。他们的身躯在山野,在河边长眠,我们怎能忘记这一切。

生1:是的,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英雄事迹,应该感谢他们,感谢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放歌高唱吧!请听歌曲我向党来唱支歌。

(三)介绍抗日小英雄

生2听!红星闪闪,脚步声声!那是我们的同龄人,战争时代的小英雄向我们走来。

请听我们身边的英雄故事。

生1:小兵张嘎是一位勇敢的小英雄,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2:是的,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的小英雄,王二小就是其中的一位,请听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齐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四)学英雄、谈感想

生1:同学们,就是那一个个英雄伴我们成长,给我们力量,教我们去克服困难。

生2:英雄故事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英雄的精神永远伴在我们身旁,激励我们成长!请听诗朗诵感动 抗日精神

(诗朗诵感动 抗日精神

生1:一个个故事,说不完我们的思念;一首首赞歌,说不完我们的崇敬。是英雄们用美好的青春,用闪光的年华,迎来了春天,迎来了光明。在新世纪中,就让英雄伴我们成长吧。

活动目的

利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契机,教育和引导学生牢记历史,树立理想,报效祖国,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活动准备

搜集中国人民抗战图片及抗战英雄故事,歌曲。

三、活动过程

1.宣布活动开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在一年级教室里举行一次班队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感动抗日精神。出旗仪式,宣布活动开始。

教师讲述:

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祖国已远离了战火。可是,我们不能忘记,7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斑斑血痕。不能忘记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它将屈辱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脸上,也将仇狠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中!(出示图片)

2.让学生说说看图片后的感想。让学生自由说说也可讨论。

3. 教师:我们这里正好有南京大屠杀的录音故事,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嘴脸。(听录音)

4.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吧。(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并学唱这首歌。

5.师讲述王二小的故事,生说感受。也可让学生自己说关于抗日的故事。

6.小结:抗战八年,千千万万中国人手挽手,心连心,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用生命,用智慧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打得日本鬼子落花流水。人类热爱和平,世界需要和平!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理想,振兴民族,创造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和平安宁的中国!

7.在国歌声中结束这次队活动。

抗战小故事篇2

[关键词]农村;电影;抗战;农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村数字电影的类型化制作”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YJC760026)。

中国农村电影被重视与较大规模发展并不是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而是始于抗战时期。特定的抗战历史背景使得农村电影的制作与理论研讨都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并予以严肃地实践与思考,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现了时代所赋予农村电影的职责与使命。农民虽然从来不是电影市场的主流目标观众,却是中国国情绝不能被忽视的观众。

一、农民第一次较大范围地观看电影、农民被电影业重视是发生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导致了抗战的全面爆发,中国电影格局被战争与政治切割成四个区域,其中大后方、根据地和沦陷区的电影面貌变化剧烈。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了大后方电影暂时脱离了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电影的娱乐性与商业性退居其次,宣传教育、新闻传播的功能被推到前台,转向制作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与纪录片,国防电影、抗战电影应时而生。

(一)抗战宣传与服兵役是抗战电影的时代主题

淞沪战争失利后,国民政府暂居武汉时期,即1938年1月29日,中华全国电影抗敌协会成立,并展开了较大规模的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的讨论。电影界精英人士如费穆、史东山、阳翰笙、袁牧之、杨村人等都纷纷撰文发表了意见,论及抗战电影的制作与发行。尽管意见不尽相同,但大家的共识是电影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任务,即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抗战斗志与必胜的信念。于是,电影撇开了娱乐化的目标,伦理化的诉求,开始围绕宣传与服兵役的主题量身定制。作为当时惟一的影像大众传播工具,电影制作种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故事片与新闻纪录片的数量比例相差巨大,故事片只占新闻纪录片的1/6。

(二)观众由城市转向农村,农民与士兵是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

大家关于抗战电影的另一个共识是电影观众的变化与电影制作方式的调整。由于电影从都市转向广袤、分散的大后方,电影观众就不再以大都市的小市民为主,而更多面向小城镇居民、农民和士兵(作为一个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士兵的主要成员也是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基层民众)。历史的语境与国情使得中国广袤的乡村成为战场的决胜地。为了配合抗战的艰难进程,电影制作者必须要迎合文化水平较低的士兵与农民观众的审美文化,号召民众参战、抗战,坚定抗战必胜。很自然地,电影制作的重要理论问题被置换为电影的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形式等问题。

二、“农村电影”的概念被提出,农村电影主要走纪实性、民族化与大众化的道路 “农村电影”耳熟能详,却不是新中国的产物,而是在严酷的抗战背景下产生。为了鼓舞士气,争取广大的农民参战,也是明确区别于之前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电影,“农村电影”的概念被提出,并被认真研究与实践。为了让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士兵看懂电影,了解战况,农村电影必然要走纪实性、民族化与大众化的道路,因为农民与士兵的审美情趣决定了传统的民族风尚和通俗的电影语言成为电影制作遵循的原则。

(一)从“国防电影”到“农村电影”

随着抗战的进展,1940年冬,上承武汉“国防电影”的讨论,陪都重庆电影界40多人集会,开展了关于“中国电影路线”问题的讨论。其中,杨村人发表了《农村电影的制作问题》一文,倡导“通俗化”“大众化”的“农村影片”,主张在取材上最好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事情,属于“农民自己的故事”;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也必须“使文化水准低下的农民,能够领会,能够欣赏从而发挥宣传教育的效能”;在影片的导演手法上,宜“浅易、通俗、避免‘都会影片’应用的摄影法”①。“农村电影”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研究,着重于从农民观众的审美情趣出发改变电影的内容与语言,并且以为农民必然喜欢看关于他们自身的故事。

(二)抗战农村电影的创作实践

抗战电影的摄制主要是以重庆为主的大后方电影厂拍摄,主要有三家电影制片厂,分别是:中国电影制片厂,是战时国营的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中央电影摄制厂,规模略小;阎锡山投资创办的“西北电影厂”,建于1935年,迁至成都后被下令停办。三家电影厂在抗战期间拍摄的纪录片共有80多部,内容主要包括报道前线战绩、大后方各界团结抗战的社会活动与日本侵华罪行等三个方面。故事片的制作由于资金、器材来源困难,环境不安定,三家制片厂总共只生产了20部故事片,重要影片有《中华儿女》《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孤城喋血》《火的洗礼》《老百姓万岁》《塞上风云》《保卫我们的土地》《好丈夫》《还我故乡》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抗战呐喊。例如《中华儿女》是由一个序幕和四个短故事组成。序幕介绍祖国山河和名胜风景,四个短故事分别是《一个农民的觉醒》《老公务员之死》《抗战中的恋爱》《游击女战士》,它们的内容都是鼓励民众拿起武器抗战,歌颂积极投入抗战的英勇行为,也包括了对女性参加抗战的赞扬。

抗战电影的内容从战前市民题材转向战时士兵与农民的生活,政治立场鲜明,艺术表现手法朴素、简单,以适应大后方观众的接受习惯。著名电影导演史东山在创作《保卫我们的土地》时,“为了便于农民了解和接受,对影片的艺术形式下了很大工夫。他认为剧情要简单有力,内心表现不能太复杂,不能穿插无味的笑料,使农民当做玩意儿看;叙述剧情务须周详,表演的速度务须稍慢。所有这些,他都在影片中一一作了认真的实践。”②该影片关于一些场景和人物的描写不够真实,可能源于导演对表现农村生活的陌生,不过,它很好地表现出史东山的时代使命感、责任感与积极进取、探索的精神,是抗战电影创作的一个典型写照。

(三)抗战农村电影的创作路线

1940年关于“中国电影路线”问题的讨论,强调了电影要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这是农村电影的必由之路。比较重要的文章有孙师毅的《中国电影路线问题》、徐迟的《电影中的语言问题》、刘念渠的《在银幕上创造典型》等。孙师毅指出,所创作的有些影片不能被观众理解,原因在于题材远离现实和语法不通。因此,电影应该选择贴近“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表现士兵、军官、农民、工友以及其他一切在抗战中流血流汗的人物的事迹、感情、生活和工作”③,之后再采用通俗化的叙述方式。抗战电影面向底层民众,只有通俗易懂才能达到号召全民抗敌的目的。“抗战爆发后,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才真正提上日程。抗战时期,进步电影家们把眼光转向农村,所谓‘农村电影’(即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并且考虑农民观众能接受)也引起了空前的重视……这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是一种重大突破。这些电影表现手法一般都比较朴素,叙事十分流畅,故事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揭示符合中国老百姓传统的欣赏习惯。”其中,代表性影片有沈西荃的《中华儿女》、李芝淹的《大地回春》、何非光的《保卫家乡》和史东山的《抗战三部曲》等。这些影片都以农民为主人公,表现了农村的现实生活,讴歌了农民对土地和家乡的热爱,塑造了他们淳朴善良、坚强不屈的性格。电影的民族化、大众化被前所未有重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路线,有效发挥了电影的抗战宣教功能。

综观20部抗战故事片,可以看出它们具有的三个鲜明特征:(1)强烈的现实性甚至纪实性。有的故事直接取材于真实的战争事件,如阳翰笙的《八百壮士》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激战四昼夜的事迹,另有徐苏灵的《孤城喋血》和田汉的《胜利进行曲》。(2)民族化与大众化。抗战电影的表现手法抛开了技巧、噱头和艺术的新奇,以通俗简明的民族审美习惯为原则,务求让士兵与农民观众看懂。(3)内容贴近士兵与农民,他们成为电影的主角。

三、抗战农村电影放映是流动式的,官方经营与行政运作并行 .抗战电影的放映方式是流动式的。由于战区辽阔,战事连绵,农民与士兵不可能去电影院观看,抗战电影放映队随之成立,把电影送到观众面前,电影流动放映传播由此大规模展开。这也决定了电影的商业经济运行规律被打破,而以官方经营与行政运作并行,如此,才能确保电影放映队的活动正常开展,达到抗战电影放映的目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了电影的属性、目的与运作方式的系列连锁变化。.

(一)国统区的电影放映队

为了传播战争时事与鼓舞民众,1939年9月,国统区三厅成立了10支放映队。据1939年上半年的统计,共有7个放映队分赴各战区,放映了近500场,观众260余万人,以士兵与农民为主。④电影放映队的足迹,除了遍及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外,还远至陕北、甘肃等地。电影作为当时惟一的视听媒介,流动放映尽可能做到了及时传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根据地的电影放映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电影放映也是采取了流动放映的方式,这与当时艰苦的条件分不开。延安电影放映队成立后,走遍了陕甘宁边区的绝大多数地方,观众的主体亦是士兵与农民,其中,部队的电影放映是以团为单位。所放映的影片有两类:一是延安电影团自制的影片,以纪录片为主;二是前苏联原版片,占了绝大部分。延安电影放映队采用的常规方式是把电影放映同对党的政策方针和当前任务的宣传结合起来,把放映工作当做一件政治任务来完成,注意映前整理材料,利用当地群众自身的事例展开教育、鼓舞。延安电影放映活动的政治性突出,注重映前映后的宣讲,这一模式直接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电影放映的观念与运作。

总之,“农村电影”概念的提出、农民被中国电影业作为重要的目标观众,是抗战时期国情的特殊需要使然,农村电影与农民观众的审美习惯被认真加以研讨。这一时期农村电影具有五个层面的特征:农村题材、农民观众、宣教为先、官方经营(行政运作)与流动放映。特定历史时代的巨力导致了农村电影的第一次较大规模发展,上承“左翼”电影运动时期出现的农村题材电影,下则影响深远。新中国如何执行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制作农村题材电影,如何使农村电影制作与放映成为常态,抗战时期的农村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参考。

注释:

① 杨村人:《农村影片的制作问题》,《中国电影》,1941年第1卷第1期。

② 李智辉:《论抗战时期的电影与农村》,《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第S1期。

③ 孙师毅:《中国电影路线问题》,《中国电影》,1941年第1卷第1期。

④ 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抗战小故事篇3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中国制作的抗战题材的电影在影片的色彩、影片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上都具有十分统一的格调。其主题主要是在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并对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进行宣传,同时还揭露了当时日本帝国在我国的种种残酷行为,鞭挞了的丑恶嘴脸,也暗示出了日本对我国发动的这种非正义战争失败的下场。故事情节主要展示了我军英雄的高大形象以及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抗战的光辉形象。而这种类型电影的情节设定也有一定的共性,从日本入侵引起的国民抗争,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导致共产党转向地下工作,而后在国共的统一战线下导致了日本的失败。例如《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地道战》《地雷战》等作品主要讲的是英雄人物不畏、英勇抗敌的故事;《小兵张嘎》《鸡毛信》《沙家浜》等作品展现了普通民众机智勇敢抗战的故事;《平原游击队》《敌后游击队》等作品则描述的是整个中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敌的故事。这一时期的电影将无产阶级抗战过程中推崇的政治观念奉为最神圣的信念,通过潜移默化的表达方式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都带动着思想文化领域变革的进行。随着外来电影的影响逐渐扩大,电影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抗战题材的电影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审美选择,并且这一类型的电影中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物特点,展现出了新时代的人类思想的解放和文化领域的包容性。这一时期的电影主题主要是表现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谊的颂扬上,影视剧色彩的丰富也表现出了人们在改革的形势下开始对影片有了更高要求,在这一时期主要的抗战影视剧作品有《关东大侠》《女子别动队》《水鸟行动》《红高粱》等红极一时的影片。纵观这些作品,情节皆包含着对武侠和爱情的展现,并且影片朝着悲剧化和人物夸大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关东大侠》中利用当时流行的“侠”安排剧情,并实现了武功和爱情的结合。总之,20世纪80年代抗日影视剧淡化了先前影视剧的教化功能,更加注重人物的情感需求以及情感的表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抗日电影倾向于思想与个性的启蒙,成为对人们的思想及身体解放的推动者。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度实施及我国电影行业的改制发展下,商业化和市场化成为我国影视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众多的影视明星的加入也加重了影片的商业化意味,这也为影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也促进了影视类型的丰富。这一时期的抗战影视剧代表作有《黄河绝恋》《云南故事》《犬王》等,这些抗战剧追求票房收益,所以这一时期的影片都善于利用宏大的场面、曲折的人物故事和风度翩翩的影片主角等使影片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在改革开放的思潮下,这一类型的电影更是加重了影片主题中的人物情感,并且善于利用人物的曲折命运侧面展现战争的残酷,从而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出人性复杂的一面。这一时期抗战影视剧重新回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道路,比如《黄河绝恋》中飞行员的眼睛就是在残酷的战争和冷酷无情的侵略者面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典型象征,并在影片中歌颂了超越生死的人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同时通过主人公之间从相识到相爱再到后来双双被迫跳入黄河的悲惨爱情故事,以及女卫生员舍生取义的壮举,演绎了一曲雄浑壮烈的恋歌。

总之,这一阶段的抗日电影受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影响,符合大众的审美潮流,也使得这一时期的影视消费成为生命个体消费的私人事务。处于过渡时期的这一阶段的电影作品,主要展现的还是当时的影视艺术领域的主流发展趋势和人们的消费形态的交集。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影视行业的资本投入加大,同时影视技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一时期我国影视的生产实现了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结合,使影片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既包含了对多元化人性发展的思考,也包含歌颂人物精神、弘扬影片精神以及巩固人民基础的献礼片,还有追求历史重现的“纪录片”,如《鬼子来了》《太行山上》《南京!南京!》;但更多的却是打发时间的消费娱乐片,如《抗日奇侠》《举起手来》等。影片《鬼子来了》采用了多元化的人物展现角度和具有戏剧化的情节处理方式,打破了中国抗日题材电影中的政治立场和人文情怀的表达惯性,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在抗日战争的基础上表达更深层次人物特征和文化意味的。导演姜文以独特的视角反思了民族文化的深刻意义,表达了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通过小山村中一个普通小人物身上发生的离奇事件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并引出了最后悲剧的结局。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层面上展现国家在新的发展时期的意识形态的代表之作,这也促成了社会对影片中所表达出的思想的认同。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追求消费和娱乐的新时代,而电影也就成了这一时期主要的消遣方式之一。这一时期的抗日电影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抗日电影的形式,而是一种带给影片生产企业资本增值的主要手段,是观众娱乐和消遣、缓解人们生存压力的社会产物。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抗战题材影片抛开了历史政治因素,开始了追求视觉刺激的娱乐化浪潮。

二、我国抗战题材电影类型与特点

(一)“十七年”时期的教化式电影此时期的众多革命影片,如《铁道游击队》等都忽视了细节的刻画,并且这类影片的拍摄常采用的方法是固定拍摄机位,分别对我国军民的战斗情况和日伪军的战况进行拍摄,利用人物的运动状态演示战争的情况。这一时期的军事教育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常采用简单形象、生动且具备一定的故事情节的方法展示出故事的实战效果,起到对观众寓教于乐的效果。如《地雷战》生动有趣地描述了借助于地道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的方式,并详尽地解释了“土地雷”的制作方法,采用类似评书的方式介绍了各种土地雷的类型以及各种地雷对鬼子的杀伤特点;在以百团大战为故事背景拍摄的影片《破袭战》中则采用写实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出了山区军民的交通破袭战。总体而言,“十七年”期间抗战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人民战争,是一种对历史的歌颂,这类影片中的战争弱化了其中的残酷与惨烈景象,并且放大了战争中的政治意义。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影坛,最具革命性的历史事件便是传统影戏电影向影像美学电影的过渡影片《一个和八个》与《战争子午线》便是在当时主流意识接受范围内对抗战题材电影实施的代表之作。这两部电影不单单是表现抗日战争,其中更是包含了导演对于战争的看法。《一个和八个》是第一部涉及影像美学的作品,影片实现了光影对比和色彩对比的极致化以及具有突破性的画面构造展现出了战争中的人性特点以及人性间的矛盾和冲突。影片通过对当时社会上不同的人共同参与作战,为了国家的完整和民族尊严而与日寇坚决抗争事件的描述,委婉地表达出了战争的意义,战争中那一声声具有号召力和充满着血性的叫喊都充分地展现出了抗战题材电影的民族特征和人物的象征作用,结尾处对土匪的选择性描述更是表达出了对人的精神独立性的正视和尊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的体现。而同时期的《战争子午线》可以说是一部讽刺之作,这部影片是针对当时的拜金主义风气而作,导演故意选取了一个具有煽情效应的儿童题材进行创作。片中运用慢镜头和时空交错等方式渲染了孩子们的英雄主义精神,将和平与战争通过夸张化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以衬托出英雄就义时的悲壮场景,从而表达出英雄的牺牲才换来如今的和平生活的影片主题。

(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娱乐片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个重要的存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剑吼长城东》《烈火金刚》《飞虎队》《平原枪声》和《血性山谷》等,这批影片融合了不同类型的商业元素,并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娱乐化,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以武侠片的形式展现出抗日战争的情景。这一类影视剧中的民族英雄都有着一定的武术基础并且有勇有谋,能用中国传统的冷兵器对抗日本高科技的现代兵器。日本再强大的现代军队,终究不敌我军。二是时尚化,这些剧情往往高于历史且异常夸张,但总能够有较高的收视率。三是脸谱化,即这一类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英雄都枪法如神或者是武艺高强,而日寇总是一副猥琐的形象。这一时期的抗战影视剧中惊现各种神奇的技能和高超的武艺,如《抗日奇侠》中的抗日英雄都身怀绝技;《烈火金刚》运用镜头组合技术加快影片节奏,同时借鉴其他的枪战片或是武侠片中的拍摄技巧增强军事动作逼真性;《敌后武工队》有着大量的武打镜头,片中的武工队的队员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车技、神奇的枪法和一流的武术功夫,在影片《飞虎队》和《平原枪声》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

三、新时期我国抗战题材电影价值选择与思考

我国的抗战电影已有了超过70年的历史,这期间所产生的众多电影作品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的。但不容忽视的是,相比较于已有成就的国际性的反法西斯题材电影,例如《辛德勒的名单》《解放》等,我们的抗战电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我国这一题材影片的战争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人物的心理表现以及对历史反省的深度上与国际的反法西斯电影的差距上。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作品思想深度还不够,主要是倾向于控诉侵略和歌颂反侵略层面,而很少有影片表达出由此引申出来的对民族意义和历史的反思。这对于影片的文化意义表达和整个电影艺术的创作状况都还处于十分低级的阶段,我们还在摸索着对民族悲剧的合适的表现手法,并且我国的抗战题材的电影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四、结语

我国抗日题材的电影在长足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入时代的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抗日题材的电影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我们在感叹于我国电影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国际大环境,充分地了解国际环境中的发展特点和我国这一题材电影发展的不足,进而为我国新时期的抗战题材电影做出新的价值选择。抗战题材电影是一种特殊历史题材的电影,这其中承载着一定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银幕上经久不衰的类型电影。抗战电影经历了思想上、美学艺术上、叙事方式和现实对照等一系列的嬗变,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公众意识形态和审美需求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走向。对抗战题材电影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抗战电影和时代印记。

抗战小故事篇4

暑假里,我阅读了抗日战争小故事《九 一八事变》,了解了中国的抗日原因。

1931年8月18日晚上,关东军故意到辽宁沈阳附近的东北军北大营附近,用准备好的炸药包炸毁了柳条湖铁路,却故意制造中国军人炸毁铁路的假现场,挑起了侵略战争。当天晚上十点,日本关东军向北大营中国军队进攻,震惊中外的“9.18”事变暴发了,把中国军队从睡梦中惊醒。中国军队“装弹入膛,准备还击”,却收到上级的命令“不许抵抗”,官兵们抱枪痛哭,被日军占领营地。

19日零点50分,日军又进攻沈阳城,各地日军乘13列军车增加兵力,19日早晨沈阳被占领。沈阳城里一片狼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机关、学校、银行、邮局都被破坏,中国银行4000万两白银被抢,工厂停工,商店关门,路上几乎没有人。紧接着,日军又占领了沈阳兵工厂和东塔机场。这次事变,给中国带来18亿元以上的损失,还抢走许多武器、262架新战机、3019门大炮、26辆战车,机关枪5864挺……“9.18”事变以后,日本关东军又占领了营口、安东、长春等地方,从此中国失去了东三省,抗日战争打响了!

我读了这个抗日小故事,心中感到非常气愤,日军象强盗一样侵略了我们祖国。经过千辛万苦的斗争,中国人民一直到1945年才把日军赶出中国。我们一定要不忘历史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

抗战小故事篇5

[关键词]冀南烈士陵园;调查;河北运河流域;抗战研究

2006年3月始,笔者受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委派率队对中国大运河河北段进行文物资源调查。在对衡水地区大运河沿岸调查时,发现故城境内有一处近现代建筑群落――霍庄冀南烈士陵园,在经过现场调查并查阅大量资料,经研究发现这一建筑群落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在中国大运河近现代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对该陵园的调查及研究情况,敬请方家指正。

一、陵园概况

霍庄冀南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武官寨镇霍庄村北,东距运河3000米。该烈士陵园东西长15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一进陵园,距正门20米有胜利突围雕像。院正中央为六棱柱形纪念碑,中间刻有“四・二九反扫荡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一九八六年十月十日题”,左侧题写“向坚持抗日平原游击战争而英勇牺牲的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一九八六年秋十月宋任穷”。碑后侧题有“业绩永存,启迪后人,丙寅刘志坚”。基座刻有国徽图案,其下记:1942年4月29日,为“四・二九”反“扫荡”牺牲的烈士的阵亡时间。

纪念碑后为花岗岩质背景墙,长约10米,两侧浮雕八路军冲锋战士群像。纪念碑中间刻有“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碑志”――记述了四・二九反“扫荡”斗争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歌颂了烈士们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落款为公元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中共故城县委员会、故城县人民政府敬立。

纪念碑后侧为烈士纪念堂,展示了四二九战斗经过和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及相关图片等。纪念堂左后侧为一纪念碑亭,碑阳刻有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重修记;碑阴刻有捐款单位及金额。陵园后部为四二九牺牲烈士的墓地,每座墓地上都放置石棺一座。

在一个县域境内设立一座烈士陵园,众多开国元勋都来祭扫并题词,足以证明当时这一地区及其发生的史实均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在长达8年的对日作战中,衡水运河地区的重要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运河流域的抗战时局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全面爆发。战争初期,日军凭借军事经济优势,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对中国发起正面大进攻。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具有战略地位的京杭运河沿线区域,成为日军志在必得的战略重点。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日本控制了平汉线、大运河打通南北的话,日军要很容易。可见,在中国战场上,交通对整个战争的影响之重。日方对于运河流域十分重视。为此,中国军队在运河沿线曾经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日军在攻占运河沿线之后,立即对运河及相连河道航运实行残暴的管制和垄断,将其作为进攻中国、掠夺中国沦陷区物资的重要工具,为其侵华战争服务。1938年6月1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北平成立“中国内河航运公会”,并在各地设立办事处,管制包括运河在内的内河水运秩序,货运安排,强制中国船民加入公会,不入公会的不许运营。1940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撤销“中国内河航运公会”,在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内设立水运局,管理华北内河航运,于济南铁路局内设水运系,管理南运河和鲁运河南段航运。

日本通过垄断华中内河汽船航运,强制华中华北中国船民为其运输物资,日本侵略军把京杭运河变成了其掠夺中国沦陷区物质资源和向各地驻军运送军需物资的重要通道。1939年4月至1940年3月,南运河天津至德县段货物运输量达到197.91吨。1941年,日军利用南运河每天运送货物172吨。1942年3月―6月,南运河的运输量为38.4483万吨,占同期华北各河系货物运输总量的45.9%。这大大支持了日军在华北的侵略战争。

三、衡水运河流域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为了坚持敌后长期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建立抗日根据地,先后在河北地区创建了大小9块抗日根据地。运河沿线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区。八路军与地方武装相互配合,开展游击战争,不久开辟了包括南运河沿线部分地区在内的冀南、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其中冀南抗日根据地包括沧石路以南、平汉路以东、卫运河以西、漳河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衡水地区大运河沿线在冀南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冀南抗日根据地地处华北平原,它东靠津浦县,西临平汉线,是扼守中国南北交通的咽喉地带。在“百团大战”中,冀南抗日根据地曾使日军的交通运输陷于瘫痪,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敌后抗日军民不断袭击日军沿运河的据点和驻军,建立地下交通线,打破日军利用运河阻挡抗日力量和分割抗日根据地的策略。南运河是日军分割鲁西、渤海、冀南三个抗日根据地的屏障,也是这三块抗日根据地互相联系的必经通道。针对日军在运河东岸沿途村庄建立大批据点,充实宪兵特务,强化保甲组织的情况,三个根据地于1941年在运河东西建立了7条地下交通线,担负传递文件和情报,掩护干部往来的任务。

为了控制运河航道,保证物资运输的畅通,日军一方面派部队上船护航,一面在运河及相连河道沿线修筑据点和战壕,以阻隔中国抗日军民的活动,对中国抗日军民进行“清乡”、“扫荡”。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扩大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日军对其发动了空前残酷的“拉网式大扫荡”。

敌后抗日军民为了有效地破坏日军在运河及相连河道上的交通运输,粉碎日军利用运河及相连河道阻隔抗日军民和进行“清乡”、“扫荡”,根据当地情形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斗争方法。故城地区的运河水道自古就有“三湾抵一闸”之说,即利用河道的弯曲来代替闸的作用。《皇朝经世文编》有记载:“舟行御河十三站。道最迂曲。德州次之。故城为甚。水性直下。则上流易涸。曲则迟留。故谚谓三湾抵一闸。临清以下无闸。而此十三站水路最曲。开河者因地形之曲以代闸也。”故城地区的运河水道旁河滩地广,植物茂密,方便进行游击战。抗战时期,在与敌人进行游击战争时,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各地,在百姓的掩护下,通过水路,陆路相结合,在开战时,能很快集合,以小股队伍与敌人斗争,出其不意,取得战争的胜利。

四、冀南“四・二九”惨案经过

在日军相继占领京杭运河沿线,将运河及其相连河道作为掠夺中国物资的重要通道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坚持敌后抗战,在运河沿线与日军展开了持久、英勇的斗争。1940年11月,山东武城县大队副政委彭永清率基干连,在南运河边击沉日军运粮汽艇3艘,击毙、淹死日军20多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很多场反抗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1942年4月29日的冀南“四・二九”突围战。原冀南军区参谋长王蕴瑞在《“四・二九”的前前后后》中说过:“在冀南平原抗战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1942年4月29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1942年,日军在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上,制定了完善的作战计划,采用了“铁壁合围”战术,即利用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交通便利的条件,在远距离的地方集结兵力,并快速移动至预定合围的位置,由此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这次合围一共分为两个圈,一个是邢台地区邢济路附近的临西、邱县、威县一带,主要合围的是四分区和新四旅。另一个是衡水地区武城县以北地区和枣强县一带的第六军分区,主要合围的是冀南军区、党委以及六分区的党政机关和部队。

1942年4月下旬,我军在故城县休整的消息被汉奸知道,随即向日军告密,此消息又被上报给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从而引发了这次大“扫荡”。1942年4月29日,侵华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率日伪军3万余,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对驻故城、武城、枣强等冀南党政军领导机关及部队7000余人进行“铁壁围剿”,这次围剿来势凶猛远超我军预料。敌人火力强劲,快速的缩小包围圈,逐渐形成对我军层层包围的形势。部队首长立即决定率军进行多层次的正面大突围。战斗直至下午,天气突变,狂风呼啸、沙尘漫天、遮云蔽日,给突围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部分同志冲出层层包围胜利突围。战斗结束后,敌人汇集到霍庄,残忍的对没有突出重围的文工团的战士、冀南行署行政干校的学生及后勤人员400余人进行了大屠杀,杀害我军干部、战士、群众510人,造成“霍庄惨案。”12月,日军又在慕庄村制造了“慕庄惨案”。

在冀南“四・二九”突围战中,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一位妇女干部被鬼子抓起来,面对敌人的金钱、活命的诱惑,没有透漏出部队的任何情况,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她慷慨激昂的喊声中,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杀害了。

一个仅有60户人家的霍庄村,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就营救、掩护了抗日干部、战士近70余人。当地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地保护八路军战士。有的青年妇女认八路军战士为“丈夫”,扮成夫妻,躲避“扫荡”;有的大爷、大娘认八路军战士为“儿女”;有的帮助战士们躲到麦秸地、地窖里,给他们送水送饭,帮他们逃过鬼子的抓捕。

冀南“四・二九”扫荡共有2300余人牺牲,根据地面积缩减了五分之三,农村干部减少了二分之一,人口减少了二分之一还多,根据地几乎变成游击区,冀南军民的抗日斗争进入更加艰苦的阶段。随着战局的不断扩大,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衡水地区的抗日斗争也逐渐迎来了寒冬之后的春天。据冀南烈士陵园中的烈士纪念堂展览的文字记载:“一九四五年初,敌我双方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故城县境内仅剩下郑口、故城、东辛庄、夏庄、青罕等几个较大的据点,我抗日军民乘胜反击,六月二十七日,故城县全境彻底解放”。

五、结语

通过本次对河北运河文化遗产的全线调查,笔者认为该陵园是目前河北境内运河流域唯一的一处抗战时期的近现代纪念建筑史迹。我国抗战时期的史料颇丰,但运河流域尤其是以运河为研究角度的抗战史料和实物资料相对缺乏,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运河抗日专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辟了新的视角,使我们对以运河为基线的近现代遗产有了新的认识。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雄先烈们和我们伟大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董文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陈璧显.中国大运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抗战小故事篇6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抗日故事》,看后,我万分激动。

《抗日故事》里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的惊心动魄,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王小二的故事》……将抗日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日军的滔天罪行尽显在眼前。

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准备渡河时遭遇日伪军的猛烈攻击,这时,准备渡河的妇女团八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渡河,毅然放弃了渡河,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攻击,但是他们被敌人围困在河边,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集体沉入江底,壮烈殉国。

这些抗日英雄为了祖国的自由,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他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所以,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的时候,都会想到这是用抗日英雄们的鲜血染红的;每当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每当我戴上红领……我就会觉得很幸福,很自豪,我们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后去创造更美的未来。

六年级:雪婷

抗战小故事篇7

当前,正处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时期,相对往年,此次“五四”系列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突出战“疫”主题、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今年五四青年节,共青团XX市委将以“携手同心 青春战疫”为主题,组织开展线上为主的系列主题活动,分别是:

举办纪念“青春战‘疫’,最美逆行”故事视频线上展播活动

各地推选在抗击疫情过程中表现突出、事迹感人的个人或集体先进典型形象,通过网上视频的展播,记录青春战“疫”过程中的最美故事,充分展现他们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青春担当,激励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勇担当。

开展“抗疫一线,最美青春”故事分享会

以主题演讲、互动交流等形式,邀请在此次抗疫一线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讲述自己的战“疫”故事,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和青春感悟。传承好五四精神,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急难险重的工作当中,挺身而出,勇挑重担。

开展“树典型、学模范、争先进”五四表彰

开展全市“XX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等评选表彰活动,选树宣传一批开拓奋进、改革创新时代新青年典型,以及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在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中努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开展“疫线你我TA”随手拍活动

面向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围绕身边抗疫人物和故事,用图片记录抗“疫”过程中的点滴。通过“随手拍”记录防控知识宣讲、严密排查重点区域和人员、严格实施联防联控、对一线人员关心关爱等内容,一线医务人员、青年志愿者、青年突击队、各行业人员、基层干部等身影,重点反映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开展“活力青年,运动青春”线上马拉松比赛

在全民抗“疫”这一特殊时期,通过开展线上马拉松比赛,引导团员青年锻炼身体、强壮体魄,展现出当代青年的青春活力。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在特定地点,使用指定手机跑步软件(APP)单次跑步或徒步里程达到一定公里数,并将记录上传即视为完成比赛。

开展“抗疫一线,青春担当”网络主题征文活动

为鼓舞抗疫斗志、坚定抗疫信心,倡导全市团员青年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感人故事,讴歌人间大爱,抒发抗疫情感,助力疫情防控。

开展“同心战‘疫’,美食有约”线上美食大赛

全民抗疫,宅家就是最好的贡献。开展线上美食大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此次活动主要面向7至18岁青少年群体,通过视频录制的形式,线上展示美食制作的过程,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独立能力和感恩之心。

开展网络健康知识竞赛活动

通过网络健康知识竞赛,提升全市团员青年对疫情防控知识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升自我保健意识,传递健康理念,引导全市广大团员青年逐步养成安全、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推动大众深入了解病毒预防等健康知识,倡导大家关注健康,关爱自己,关爱家人。

开展青少年主题演讲比赛

团员青年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分少年组和青年组,以线上演讲比赛的形式,围绕此次疫情防控,围绕...的制度优势,表达新时代青少年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制度优势的青春感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鼓舞青少年更加坚定制度自信,凝聚起更强大的青春力量。

开展“硬核担纲,青领未来”青创故事分享会邀请各行业领域部分优秀青年创业典型,分享自己和所在企业在抗疫一线所做的努力和付出,以及结合所在领域和行业谈谈疫情之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树立青年企业家勇于担当的正面形象,增强行业企业复产复工、稳定发展的信心。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电视媒介等传统媒体,多渠道进行广泛宣传,给广大青年创业者予以不同视角的思考与参考,引导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战疫情”职工抗疫事迹演讲大赛通过事迹演讲,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更好地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事迹演讲,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广大职工积极面对形势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勤学苦练,潜心钻研,增长才干,努力成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劳动者。通过事迹演讲,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职工拿出奋力拼搏的干劲、奋勇争先的闯劲、奋发有为的钻劲,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举办“中国梦·劳动美·战疫情”职工书画摄影展以“中国梦·劳动美·战疫情”为主题,聚焦疫情防控的日日夜夜,多角度、全方位记录广大职工万众一心、共抗疫情的感人瞬间,用心用情讲好职工抗疫故事,歌颂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助力企业克服困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做贡献。

开展“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征文活动亥子更替,新元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全国各地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展开与疫情的斗争。在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有的人挺身而出、迅速行动、周密部署,有的人放弃休假时间及时复工,加班加点生产抗击疫情急需的消毒液、杀菌液、防护服、防护器具以及配套原材料,有的人捐款捐物,支援医疗设施建设,保障物资供应,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悲壮大合唱中奏响了行业勇担使命、与疫情顽强斗争的乐章。为了鼓舞抗“疫”斗志,坚定抗“疫”信心,并以抗击疫情为契机,以更大勇气和更大决心推动加快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高质量发展的更大步伐,XXX联合会、XX报社、XXX出版社拟在全行业开展抗击疫情征文活动,向全行业发出诚挚邀约,号召大家用手中的笔和铿锵有力的声音,记录这场防疫狙击战中值得铭记的时刻,一起为这场生命健康保卫战助力!应征作品需反映XX行业广大企事业单位和一线职工在履行社会责任,生产疫情防控用品用具以及原材料,保障物资供应,打赢疫情防控战役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全行业干部职工和文学爱好者均可参加。本次征稿的形式为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要求短小精悍、新颖别致,有助网络等新媒体传播。

抗战小故事篇8

该剧讲述了抗日时期丁家堡的女性如何撑起一片天,与日军斗智斗勇,保卫家园的故事。

2、《炮神》是由王飞、杜修斌、耿明吉执导,由于震、刘小锋、牛丽燕、张光北、张笑君、王超、尹馨梓领衔主演的战争剧。

该剧讲述了马夫兵杨志华历经一系列战火洗礼,成为“炮神”的故事。

3、《踏破硝烟》是吴锦源执导,由于震、景岗山、尹航领衔主演的抗战剧。

该剧讲述了独立团团长李龙飞带领部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生死搏杀的感人故事。

上一篇:微信名女生范文 下一篇:火烧云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