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全文范文

时间:2023-09-17 11:39:23

本草纲目全文篇1

罗希文闻名于世是因为他独自翻译了中国的“士大夫家有之书”“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的重要贡献可从几个参照系来识别。

日本政府拿出巨额投资,聘用了几十名学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于20世纪70年代把《本草纲目》全文译成日文,冠名《国译本草纲目》出版。然而,罗希文以一己之力,借用几名打字员和资料员,把《本草纲目》译成英文,全书600万字。同时与《本草纲目》的原著者李时珍用30年时间著述这一皇皇巨著相比,罗希文似乎也是高效者,仅用了10年时间就译完了这一巨著,并由外文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不过,如果算上前期准备工作的20多年,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与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时间相当。

翻译《本草纲目》首先要有动机。罗希文的动机显然来自于对中医的认同和尊崇,后者又与他自己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把《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还需要专业条件,概括而言,需要英文、古汉语和中医根底。罗希文大学本科学的是英文,1968年从北京对外经贸学院英语系毕业。其后,由于热爱中医,拜伤寒大家陈慎吾为师,广读中医药学典籍,构筑了中医专业功底。罗希文在1979年至1982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专业期间又精研古汉语,并在那时就尝试翻译了中医的经典之一《伤寒论》。

无论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及其他中医古典文献是否抱有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目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心愿,但是,翻译的目的就是要搭起一道桥梁,让外国人学习和理解中医,甚而接纳并认同中医。

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目的,现在很难说,但也不得不承认,当《本草纲目》这样的中医药学经典首先突破语言障碍介绍到西方后,对于外国人理解中医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了解中医是一回事,要认同和接纳中医,必须要遵循科学而非文化的原则,即能否在实践中检验中医药学的理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西方人会欣然接纳中医,反之则难以接纳甚而排斥中医。

中医药仍是“自美其美”

中医药走向世界实际上要完成三部曲,一是理论介绍,如罗希文等人的工作;二是按现代实验科学的一致性标准,即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来阐明和解释;三是中医的效果,如大量移居国外华人对中医临床治病的推广和外国人对中医的使用。

从历史的经度和世界各国的纬度观察,中医药在第一步上做的工作较多,成果也可观,如罗希文的工作,但是,在后两步上,做的工作和研究并不多,成果也有限,因而中医被世界认可步履蹒跚,最多也只是局限在海外的华人圈内。所以,中医药在世界上还达不到“美美与共”的境界,顶多不过是“自美其美”,中国人坚信和使用的居多。根本的原因是,中医药的很多内容现在难以用实验科学来验证和重复。

尽管罗希文先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全身心地投入中医典籍的英译工作和致力于向海外传播,迄今已完成中医古籍医典四个阶段的代表作《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的英译本,以及《金匮要略》《东医宝鉴》《医方类聚》《医心方》等多部中医经典著作的英译工作,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但是,如同早期的华人把中医介绍到世界一样,中医其实是被很多国家禁止和弃用的。对此,日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刻的历史解读。

尽管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把《本草纲目》全文译成日文,冠名《国译本草纲目》出版,但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而且在更早的历史时期,日本人早就做出了选择和认同西医,抛弃中医的选择,这种选择也与日本的复兴步骤一致。

17世纪以前,日本以中国为师,深受儒学和佛学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在公元405年传入日本,之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也传入日本。然而,由于“兰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日本改变了学习的方向,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方向。1854年美国培里将军打开日本大门,迫使日本开放和接受西方文化与科技。但在此之前,也经过荷兰人和荷兰语把西方的一些学术传入日本,统称“兰学”。兰学传播最早的科学技术是西方医学,后来扩展到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为何日本人最终选择了在中医之后传入日本的西医呢?答案比较简单,这种医学和其他科学以及后来政治文化大转向的选择,其实得益于现代科学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说明了一切。

1771年东京(当时称“江户”)的一个刑场处决犯人,日本兰学家杉田玄白等人感到这是一个观摩和了解人体结构的大好时机,便前往刑场,在处决犯人后观摩死刑犯的遗体并进行解剖研究。实体观察的结果让他们感到惊讶,犯人的人体构造与之前介绍到日本的汉医(中医)学说大相径庭,既没有发现经络,也没有发现气之类的物质。但是,他们又欣喜地发现,人体的解剖结构与从荷兰传入日本的德国人库鲁姆斯(J.Kulmus)编写的《解剖学图谱》一书的描绘丝毫不差。

两种科学和文化的比较让日本人感受到了空前的震撼,后来这些兰学研究人员决定把《解剖学图谱》翻译成日文,并取名为《解体新书》出版。也正是《解体新书》的翻译出版,使日本人通过实验科学的验证和比较看到了中医的缺陷,从而产生和加深了对中医的怀疑与批判,并促成了日本人抛弃中医,选择西医。这一事件也被视为日本医学革命的开端和现代实验科学在日本的兴起。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后来进而向日本的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从而揭开了日本国家和民族现代复兴和崛起的序幕。

中医走向世界的出路

日本兰学家杉田玄白等人翻译介绍德国人库鲁姆斯的《解剖学图谱》,也许与罗希文把《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并希望介绍到西方和世界的情况相似,但是,两者有程序上的不同。杉田玄白等人是通过现代实验科学验证了人体解剖学符合实际情况和具有正确性后,才决定翻译此书。而罗希文以及此前的中医药学著作翻译和介绍到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还需要他人通过科学的一致性标准来检验这些著作所描述的理论或假说,最后才能让人信服和接纳中医药。

然而,这后一步的工作十分艰巨、繁复和庞大,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用现代实验科学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来阐明和解释中医药。尽管罗希文首先选择的是把科学性较强的《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但并不意味着《本草纲目》中介绍的中药的机理得到阐明。《本草纲目》更接近于博物学,描述的只是许多药物的分类、外貌、采集、炮制、用法和可治疗的疾病,但是,对于为什么某种药能治某种病并没有机理上的阐明,也没有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的描述,更没有从现代生物化学、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对每种药物进行探索和验证。

这方面的工作则由现代的一些研究人员来完成。《本草纲目》里提到青蒿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只有经过药学家屠呦呦等人的动物实验才发现,青蒿抗疟疾的成分是青蒿素,而且沸点在60摄氏度下提取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能达到100%。同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院士研究小组对青蒿素结构进行了测定和人工全合成,认定青蒿素是一个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今天,才有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抗疟药得到世界公认和走向世界。

尽管过去和现在有无数人像罗希文一样致力于把中医介绍到世界,但是,由于缺少大量科研人员从事的第二步工作,中医无法也不可能走向世界。例如,即便澳大利亚立法正式认可中医,但其实是管理的成分大于认可的成分。而且,中医在澳洲还是属于补充医学,并未进入主流医学体系。中医注册条件比较苛刻、审批过程冗长复杂,并且对中医药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严格,中医师的雅思考试每科都必须达到6分,如果语言不过关,则需要在执业时聘请专业翻译。澳大利亚政府的这一举措,将使得近90%的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而且所有注册中医师必须严格遵循职业规定。这种看似认可中医的利好政策,其实是澳洲为中医药行业套上了“紧箍咒”。

本草纲目全文篇2

关键词:体操;技术等级;推广;面临的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83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10-0105-06

The Issues faced by the Formul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New Ver sion of Gymnastics Technology

Grading Standard of Second and Third Level Athle t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Yu-nan,GAO Liu-hong, XIE Jian-zhong,YOU Kun-ya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ormulation process of the 2006 version of the new Gymnas tics Technology Grading Standard of Second and Third Level Athlete (hereinafterreferred to the new standard) and analyzes the issues emerged in the analysis ofthe promotion proces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t reckons that the new sta ndard is feasible in the middle school course Bu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to facilitate the long-term sound developmen t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gymnastic teacher is in a shortage and th e mental pressure become an obstacle of the school gymnastics’ development Th e hierarchical curriculum meeting the demand of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gesand the model of co-hosting gymnastic competition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 d the sport bureau is yet to be achieved They are the major issues in the prom oti on process of the new standard Focusing on these issues, the paper proposes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standard in C hina’s provinces and cities.

Key words: gymnastics; technique grading; promotion; issues; countermeas ures

为了改善体操在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令人堪忧的局面,体操中心于1998年聘请专 家,由李宁出资开始编写《普及体操大纲》[1]。2004年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根据 国家体育 总局重新修订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体竞字[2004]152号文件的指示精神,于2004年 成 立了《体操运动员规定动作二、三级技术标准》修订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北京体育大学教 师:高留红、张予南、谢建中、游炎、何俊等组成。于2005年成立了技术 推广组。该小组 主要任务是负责开展进行新《大纲》的推广工作。本课题以学校体操运动现状进行调查为切 入点;以新《大纲》的特点及动作选择原则为依据;以促进体操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对 新《大纲》推广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进而提出对策性的思考,为我国各省市全 面推广新《大纲》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大纲》推广中面临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需要,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2003级的学生,以及北京地区8所中学中自愿参加 体操学习的中学生为实验对象。

1.2 研究方法 实验法。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2003级的学生为 对象,对新《大纲》草案动作进行为期1 a,总学时为180学时实验,得出了第二套草案动作 ,之后又以北京地区8所中学中自愿参加体操学习的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第二套草案动作 的实验,以把握大纲动作草案在普通学生中推广的难易程度。

投稿日期:2010-02-26

作者简介:张予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理 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体操运动现状调查

2.1.1 体操等级大纲的20年一贯制使体操的普及受到限制自80年代初颁布体操等级大纲以来,在近20年中没有变化。该体操等级大纲的内容在难 度和技术上都有较高要求。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教学对象体操运动基础较薄弱的现实 ,体操等级大纲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调查结果表明:至2004年,1980年颁布的体操运动员等 级大纲,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中已经没有开展了。体操专选学生必须通过二级运动标准 的体育院校中,对1980年版等级大纲执行也产生了变异。例如高低杠跳起高杠分腿立撑后倒 弧 形转体180度挺身下,对身体素质不够的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这一动作在实际 中已经不再使用了。

2.1.2 中国体操人口的现状与体操强国的称谓之间处于不平衡状态 我国在奥运会上是体操强国,有着很高的技术水平,为世界体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目前我国在册体操运动员仅一千多人,而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仅一家俱乐部在册运动 员就高达一千多人。可见,体操作为古老而悠久的体育项目,在欧美国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 础。与此相反的是,体操这一发展人体素质的宝贵资源,在我国学校体操开展中未能充分的 发挥作用,这不能不说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2.1.3 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走入了低谷 体操在学校体育中“冷遇”[1]现象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1) 在专业院校中体操教学时数明显减少,由原来的288学时减少到32、64、96、144学时。2 ) 体操专项选拔的学生不再是好中挑强,而是有选的就要。3) 学校中的体操比赛成为了历 史,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中学生、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比赛都几乎不再举 行。4) 在专业院校中体操教研室教师队伍人员及学生人数骤减,普通高校及中、小学中 的体操教师也都纷纷转行。5) 体操专项学生择业遇到较大困难。6)部分中、小学体操器械 被终日锁于库房之中。

2.2 体操管理中心对修订大纲的指导思想鉴于目前体操在中小学开展的现状(实验前在北京市的中小学校中已经没有人参加学校 的体操训练,因而不可能找到有体操训练基础的学生),按照从小抓起的传统思路,短时间 内将体操在中小学校开展起来难度很大,要改变现状,体操管理中心的意见是:1)要借 助现有的高考制度,2)动作必须简单,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操的训练 中来。因此,修订小组考虑到只有运动员二级等级标准,才有可能借助现有的高考制度政策 的实际,特将二级动作作为重点进行实验。允许未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的学生,直接进入二 级运动员动作训练,只要通过相应等级的比赛就可获得二级体操运动员称号。

2.3 确立新《大纲》动作选择原则 2004年11月8日召开第一次大纲制定小组会议,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大纲制定的原则 ”。在20天的时间中通过次3的讨论,修订小组最终确立了以下原则:

2.3.1 易于普及原则 在动作难度、项目的选择及标准的制定 上均要体现出此原则。

2.3.2 便于学生自我练习原则 具体动作的选择应尽量减少器 械对练习着的限制,便于学生自我练习。

2.3.3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原则 所选动作对学生的力量、柔韧 、灵巧等身体素质以及基本运动能力、体形、气质均要有积极的影响。

2.4 初选新《大纲》动作 遵循上述原则,修订小组在2004年11月22日召开“新大纲项目和器械规格的讨论”,经 过2次会议的讨论,最终确定了男子二级6项选4项和三级4项;女子二级、三级4项选3项的新 《大纲》的项目规定,同时制定出了各项目的器械规格(表1)。

表1 项目和器械规格

男子二级 男子三级女子二级女子三级单杠/1.6 m单杠/1.6 m单杠/1.5 m单杠/1.5 m跳山羊或跳箱/1.2 m双杠/1.75 m平衡木/1.05 m平衡木/1.05 m鞍马/1.2 m跳山羊/1.2 m自由体操/自由体操/吊环/2.55 m自由体操/跳山羊/1.1 m跳山羊/1.1 m双杠/1.75 m

自由体操/备注:自由体操垫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使用12×12 m的地毯,亦可以使用垫 子拼成一长条。在项目和器械规格确立后,2004年12月6日修订小组开始对动作进行初选。动作初选主要依 据1980年颁布的,并在北京体育大学体操专项训练中执行了20多年的大纲[3,4]。 修订小组 针对这一大纲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保留的动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在 查阅体操教科书[5-8]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小组成员一致认为 应保留那 些优美、简单、易掌握、没有危险性的动作,并加入符合时代气息的跳步转体动作和小技巧 动作。于2004年12月底,修订小组确定了新《大纲》的基本雏形(草案)见表2-表5。

表2 男子二级动作

跳山羊或

跳 纵箱吊环鞍马双杠单杠自由体操屈腿腾越深握慢拉上左右侧挥摆长振屈身上长振屈伸上原地跳转360 °直角支撑正交叉后摆肩

倒立单腿摆越成

骑撑前手翻单

腿落屈臂屈体前倒

成屈体悬垂挥摆接同侧

全旋前滚翻成挂

臂撑接后摆上 后回环前滚翻成

单腿跪立悬垂摆动直

体前转肩全旋半周向

内转体90°下前摆经左腿坐

杠接右腿杠 中

后摆同时向右

转体180°成支撑转体180°成支撑分腿击足跳后摆上成支撑屈臂前摆跃起

成分腿坐后到屈伸上跳转180°后到成屈体

悬垂两腿向后滑杠

成挂臂撑接前

摆上后摆腹回环团 身后滚翻

成倒立悬垂摆动后摆,前摆向内转

体180°下后到弧形下连续侧手翻2次直体后空翻下鱼跃前滚翻

踺子接挺身跳表3 男子三级动作

跳山羊单杠 双杠自由体操山羊分腿腾越慢翻上成支撑挂臂撑后摆上前手翻单腿落骑撑前回环前摆成分腿坐前滚翻分腿起转体180°成支撑前滚翻成分腿坐分腿慢起成头手倒立后摆腹回环支撑后摆挺身下胸滚动后摆挺身下交换腿跳侧手翻直腿后滚翻鱼跃前滚翻 2.5 在实验的基础上确定大纲成套动作

2.5.1 对所拟定的新大纲《草案》动作在北京体育大学进行教学实验说明:修订小组在大纲《草案》动作的选择中,注重了对二级与三级动作难易的区别, 从理论上讲能完成二级动作,那么对三级动作的掌握就是一件较容易的事了。此外,因只有 二级动作为能借助现有的高考制度政策,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操的训练中来。为此,修 订小组以二级动作作为重点进行了实验。

2.5.1.1 确立实验假设 假设:《草案》中所选动作,体育院 校的学生通过180学时的练习均可以独立完成。

2.5.1.2 实验的目的检验《草案》中所选动作的难度与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为进行动作的及时调整提供依据 ;通过实验确定《草案》中的动作规格标准。

表4 女子二级动作

跳山羊单杠平 衡木自由体操分腿腾越跑动骑上纵木助跑单腿跳上原地跳转360°骑撑前回环大跨跳单足转体360°转体180°成支撑猫跳团身跳转360°后摆腹回环双足转体180°大跨跳 后到弧形下燕式平衡狼跳单腿蹲转180°踺子接分腿跳单肩后滚翻后交换腿跳单腿起跳双足落前滚翻直腿起直换腿跳倒立前滚翻分腿跳侧手翻单足转体180°后滚翻变换步猫跳侧手翻下劈叉备注:自由体操应该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

表5 女子三级动手

跳山羊单杠平衡木自由体操分腿腾越单腿蹬地翻身上成支撑斜进助跑单腿摆越成分腿坐单腿起跳转体180 °双脚落地单腿摆越成骑撑举膝弹簧步前滚翻前回环变换步后滚翻转体180°成支撑燕式平衡大跨跳后摆下单足转体180°侧手翻双足蹲转体180°单足转体180°单腿起跳双脚落接纵跳单腿跳转180°单腿落地备注:自由体操应该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

2.5.1.3 确定实验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03的学生 作为实验对象。

2003级学生是参加全国体育类统一考试入学的学生,身体素质比普通高中身好,在入校 前参加过学校的田径训练,没有体操基础。由于北京体育大学专项选拔,是本着学生自愿参 加的原则进行的。因此,可以说参加实验的人员是随机的,符合在体育院校推广的条件。实 验人数:男子6人,女子4人。

2.5.1.4 实验时间 2005年2月28日至2006年1月10日。

2.5.1.5 实验模式设计 本研究采用单组实验设计模式,并运 用传统的体操实践课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实验。

2.5.1.6 条件控制 对学生进行为期1学年,每周3次,每次2 学时,共180学时的实验;

实验地点:北京体育大学体操馆;

器材规格:符合《草案》条件要求;

分别由一名男、一名女教师,依《草案》中项目练习时间安排及《草案》动作教学计划, 对男、女生进行教学(草案项目和动作安排见表6、7)。

表6 《草案》项目练习时间安排

时间女子星期一 星期三 星期五男子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10-11:30自由体

操、单杠跳马、

平衡木鞍马、

单杠吊环 、

跳马14:20-

15:50平衡木、

技巧技巧、

双杠表7 《草案》动作教学计划

阶段划分第一小周期第二小周期第三小周期第四小周期第五小周期时间划分2005年

2.28-3.113.14-6.279.4-9.149.16-12.30 2006年

1.4-1.10主

务1.培养学生良好的训练作风,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2.柔韧素质、力量素质、草案跳步动作。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练习的意识。

2.学习各项目单个动作。

3.确定各项目单个动作的难度。

4.完成成套动作的编排工作。1 柔韧素质、力量素质。

2 学习草案联合动作。

3.掌握草案联合动作。1.学习并掌握草案成套动作技术。

2.制定草案成套动作标准。将草案成套和标准编写成文,交体操中心审核

这一草案以下简称《第二套草案》2.5.2 对所拟定的《第二套草案》在北京地区中学生中进行教学实验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对《草案》的评价意见是:“三级动作难度比较适合可以采用。二级 总体难度比较适合普通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但是否适合普通中小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实验”。 根据中心领导的指示,修订小组又进行了北京市中学生的实验。

2.5.2.1 确立实验假设假设:《第二套草案》动作,学生通过150学时的练习均能独立完成二级动作。

2.5.2.2 实验的目的检验动作难度是否适合现有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是否有危险性,为动作做及时调整提 供依据;确立《第二套草案》动作标准。

2.5.2.3 确定实验对象以北京市十一学校、首师大二附中、首师大二附中、西城分院附中、清华附中、六十七 中、上地实验中学、五十七中学、中关村中学8所中学中的16名学生为实验对象。

对象的选取:在校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体育老师将其中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推荐参 加实验。具体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男子7名,女子9名。

2.5.2.4 实验时间2006年3月19日至2006年8月23日。

2.5.2.5 实验模式设计本研究采用单组实验设计模式,并运用传统的体操实践课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实验。

2.5.2.6 条件控制上课次数:对学生进行每周日一次课;“五一”6次;暑假7月31日至8月9日10次;8月14日 至8月23日10次;共43次教学。

上课时间为:12点50到15点15分,每次3学时,共14时。

实验地点:北京体育大学体操馆。

器材规格:符合草案条件要求。

由一名男教师、一名女教师,分别依《第二套草案》任务对男、女生进行教学。(教学阶 段划分与任务见表8)。

2.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3.1 对新大纲《草案》动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女子部分:

1)《草案》中二级女子单杠难度定的过高,通过一学年的实验教学,只有一人能完 成跑动骑上的动作,占总数的25%,因此此动作不作为二级动作进行推广,而改为蹬地翻身 上。

表8 《第二套草案》教学阶段划分与任务

阶段单动作学 习单动作提高成套学习掌握成套完善成套任务1.培养自信心

2.学习各项单个动作1.提高动作质量

2.掌握各项单个动作1.培养体操意识

2.学习1/4或1/2成套1.培养体操意识

2.学习并掌握成套1.培养体操意识

2.提高动作质量课次101051352)《草案》中二级平衡木纵木助跑单腿跳上,同学在练习的过程中有跳不上去而后仰的 现象,为了安全起见取消了此动作,改为斜进单腿起跳,转体180°成骑撑的动作。

3)由于平衡木是高空器械,练习者控制自身的能力较差,当她们身体腾空后,自认 为脚完全落在木上,而事实上则是利用了木的宽度十公分中的两到三公分,造成踩空而从木 上摔下来,这一现象在实验中有发生两次。在推广的初期任何一点不安全的因素,将会导致 推广工作的失败。为了安全起见,应将跨跳的规格定的低一些。

4)由于女同学倒立的感觉不好,在完成倒立前滚翻时,屈髋、重心下压而不能向前 滚动,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事故,所以应将此动作在这套二级动作中取消。

男子部分:

1)《草案》中二级男子单杠的上法――长振屈伸上,难度定的过高,应改为跑动屈 伸上。

2)《草案》中二级男子双杠的上法――长振屈伸上,难度定的过高,应改为跑动屈 伸上。

3)《草案》中二级吊环前转肩直接连接后摆上,难度定的过高,应增加一次悬垂摆 动。

4)在实验中学生表现对做山羊全旋的极大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增加山羊全旋 一项。

在对《草案》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出台了《第二套草案》并将这一草案编写成册交体操 中心审核。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对《第二套草案》审核后提出的建议,修订小组再 次进行了实验与修改。《第二套草案》与2006年颁布的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及评分规则 的格式是相同的,但里面的内容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下面我们将实验后变化的内容进行列表 对比(表9,表10)。

表9 男子二级部分

第二套草 案正式颁布项目顺序动作说明主要动作错误扣分动作说明主要动作错误扣分自由体操2单腿依次落地前手翻腿没有依次落地未完成单腿依次落地 前手翻腿没有依次落地0.1-

0.3鞍马7正交叉上摆脚尖高度低于肘0.3-

0.5正交叉上摆脚尖高 度低于肘0.1-

0.3山羊全旋2山羊并腿全选6次山羊并腿全选4次吊环6后摆上成支撑获支撑时屈臂、屈体0.5-

0.8后摆上成支撑获支撑时屈臂、屈体0.1-

0.3跳马(纵箱)1屈腿腾越第二腾空无展体2.0屈腿腾越第二腾空 无展体1.0双杠3挂臂撑后摆上获支撑时屈肘0.5-

0.8挂臂撑后摆上获支 撑时屈肘0.1-0.3单杠7后倒弧形下身体重心低于杠水平面03-0.8后倒弧形下身体 重心低于杠水平面0.1-0.5从表9、表10《第二套草案》与正式颁布的新《大纲》 的对比中可见,在动作的选择、标准 的确定以及动作扣分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修改部分已用黑体字标出。表中“顺序”是指在 正式出版的新《大纲》中的顺序)。

2.5.3.2 对所拟定的《第二套草案》动作实验结果的分析第一,这批推荐来学习的中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大学学生身体素质差距不大,他们可以 直接接受二级第二套草案动作的训练,没有受伤情况发生。

第二,为了便于普及,部分项目中对学生素质及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动作进行了适当的调换 ,在难度和评分上也降低了标准,例如,将平衡木上大跨跳改为小跨跳等(表8,表9)。 经 修改后,《第二套草案》动作基本适合目前普通中学生运动能力的可接受程度。

表10 女子二级部分

第二套草 案正式颁布项目顺序动作说明主要动作错误扣分动作说明主要动作错误扣分自由体操2跳转360°接狼跳挺身跳接狼跳3侧手翻身体弯曲大于90°未完成侧手翻身体不直0.1-

0 35前滚翻直腿起前滚翻8踺子接分腿跳侧手翻,接分腿跳平衡木2大跨跳两腿开度不到90°未完成小跨跳腾空不明显0 1-

0.310单足转体180°双足转体180°12侧手翻下单腿起跳挺身跳下跳山羊第二腾空无展体未完成第二腾空无展体0.5第三,经过现状调查――初选大纲动作――教学实验――再筛选等环节的工作,新《体 操二、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于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审定正式颁布。

2.6 新大纲的特点

2.6.1 普及性强大纲适应的人群是没有体操基础的普通中学生和大学生,基本适合目前普通大学及中学 学生运动能力的可接受程度。

2.6.2 项目选择自由度高每一个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场地器械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练习。因为项目 确立的原则是:男子“六选四”,女子“四选三”。即:学校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容易开 展的项目进行练习。

各级比赛项目:

二级运动员

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吊环、山羊或跳箱、双杠、单杠(六项中任选四项)

女子:自由体操、低单杠、平衡木、山羊(四项中任选三项)

三级运动员

男子:自由体操、山羊或跳箱、双杠、单杠

女子:自由体操、低单杠、平衡木、山羊(四项中任选三项)

2.6.3 便于学生自我练习由于在具体动作的选择时,考虑到应尽量减少器械对练习者的限制。例如,平衡木的 动作选择,除了上法、下法、和单肩后滚翻需要专门的器械外,其他动作学生都可以在任何 地方练习,例如马路崖上。自由体操除了,前、后滚翻动作外,学生也可以在任何地方练习 。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就有很多的场地去练习体操,同时也便于学生自我练习,又能使学生 在想象的器械上规范动作,达到锻炼及塑造优美形体的目的。既提高了体操动作的质量,又 降低了体操练习的成本,同时也能使体操的知名品牌在大众中得以保持。

2.6.4 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新《大纲》在男、女自由体操和女子平衡木中,加入了一些比较流行的体操跳步转体 动作,并且还加入了男子山羊全旋动作。使新大纲更具有时代特征,在对提高青少年的身体 素质、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和培养对动作的美的理解方面,都有较全面的体现。

2.7 新大纲推广现状简介为了解新《大纲》动作在推广过程中与练习者之间的契合度,在新《大纲》出台后,笔 者对新《大纲》的推广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

2.7.1 参加新大纲培训的教师、学生数量在增加2006年举办第一届北京市新《大纲》教师培训班,参加学校只有11所12名教师。2007年 举办第二届北京市新《大纲》教师培训班时共有75所学校的1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同年 举办的全国新《大纲》教师培训班中,有多达20个省市,近百名教师参加了培训,为体操的 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新《大纲》动作比赛中,有12所学校,89人参加。参加比赛 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为13岁。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新《大纲》比赛中,参赛学校增 加到18所,参赛人数为110人,其中最小年龄为8岁。

同年在武汉举也办了大学生新《大纲》体操比赛。2009年在云南师范大学也举办了大学 生新《大纲》体操比赛。

随着参与体操训练的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参加训练学生年龄的降低,体操训练的总体 水平已经有所提高。

3.7.2 技术规格有了明显的提高笔者在跟踪调查的4 a中发现,有些动作,大部分练习者完成的技术规格有了明显的提 高。例如,平衡木上的跨跳动作,大纲中为“小跨跳”,这就意味着动作的幅度和腾空要求 很低。随着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练习者控制自身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部分练习者的 跨跳动作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外部表现看已经可以称为“大跨跳”了。从中我们看到了 ,体操训练总体水平的提高,这为大纲的更新研究提供了依据。

2.7.3 新大纲推广过程中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在推广初期,由于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并进行了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宣传工作 做的比较充分。加之大纲动作制定比较适合当时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在整个训练和比赛 的过程中,又完全遵循了大纲动作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并十分重视保护与帮助运用,保护与 帮助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截止到目前为止未出现一起伤害事故,为今后体操的深入普及奠 定了基础。

2.8 新大纲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8.1 体操推广工作的组织工作还需完善推广小组在新《大纲》出台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在北京市教委和国家体操运动管 理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教师培训,此后又在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学生体操比赛 。此后,由于2008年奥运会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的任务多、人手不够,同时与北京市教委联系 不够,使得 “两家” 刚刚开始合作的比赛中断。这使得体操新《大纲》的继续推广受到了 一定程度的影响。

2.8.2 教师的体操专业水平低近十年来体操专业毕业的学生人数较少。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近十年中北京体育大学培 养的体操专项学生不足百名。然而新《大纲》推广的动作技术要求相对比较高,对非体操专 业的体育老师来说,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阻碍新《大纲》推广的主要问题之一 。

2.8.3 体育教师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体操在学校中开展受限目前学校体育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大纲》情有独钟,但却十份担心教学中 出现意外。因为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来自家长、学校的压力,使教师往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 负担。时间长了在体育教师中就自然形成一种“保平安”的心态,这种心态所导致的行为往 往是“不作为”。 体育教师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得体操新《大纲》在学校中的开展受 到限制。

2.9 对应策略思考

2.9.1 形成教委和体育局联合举办体操比赛的模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对教委与体育局两家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教委和体育局联合举 办体操比赛的模式,是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体操的训练与比赛,并长期推动体操在学校中开展 的有效手段。

2.9.2 充分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增加体操的社会价值根据国家教委及体育总局有关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报道,我国目前中小学生体质状况 是在不断下降。肥胖儿在不断增多,国家为改变这一现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的政策与措施 。

在我国一切听从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下,这些政策与措施往往与高考、升学紧密相关。 所以应了解相关政策,吃透其精神,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增加体操的社会价值,这是推动 体操在学校及大众中开展的一个契机。

2.9.3 形成大纲动作的完整体系,大力培养体操专业教师建立一套适合从幼儿到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动作大纲体系[8]。首先是要很好的利 用已有 的动作资源。将普及体操等级动作和体操运动员等级动作有机的衔接,以形成大纲动作的完 整体系,大力培养体操专业教师。

2.9.4 形成保险制度为体育教师创建宽松的教学环境在美国及西欧国家中,体操在各类学校中普及之广,体操人口数目之高,基中一条重 要的原因就是,各类学校及俱乐部中形成了完整的保险制度,为体育教师、教练员创建了一 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有效的经验,在各类学校中建立强制性保险,为体育 教师、教练员创建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的同时,提高家长及学生抵抗风险的能力。

2.9.5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使体操在学校中长期而健康的发展下去,必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种观念必须 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第一, 以二级为杠杆同时要防止二级的泛滥。

第二, 形成系统的体操比赛制度。每年举办一次比赛,举办者要严格把控比赛过程的每个 程序。如报名、赛前身份验证、裁判的评分等环节的把控。使比赛成为公平、公证、公开的 阳光工程。

第三,动作质量应与国际标准接轨

新《大纲》动作的评分与国际体操评分规则接轨,体现了“低难度动作高质量完成”的 理念。例如,落地站稳不扣分,勾脚尖扣0.1分,分腿扣0.1~0.3,屈膝扣0.1~0.3等 ,通过高标准的扣分规则的执行,从练习者完成动作的形态上进行动作规范,一方面提高了 练习者完成动作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他们完成动作的技术性,同时也使他们对体操 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应该继续严格执行国际“E”组评分规则 。

第四,进行跟踪调查,每四年修改一次大纲。

普及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要对这项工作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具体做 法:1)在每年下发规程的“特殊要求”中,根据练习者完成的总体水平将规格进行一定 的提高。例如,将平衡木上的“小跨跳”修改为“大跨跳”;把“双足转体”修改为“单足 转体”,这样既不改变成套动作的连接模式,又能适时的提高动作难度,为下一次大纲的修 改提供理论依据。2)在新大纲颁布之前的两年中进行修改工作的研究,此项工作可以作为体操中心的课 题进行。3)对大纲的人员组成要有可持续性。每次修订小组的重组,既要保持原有的一部分老同志 ,要也吸收新生力量加入。4)新大纲也应该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每4年一次的修改。

3 结 论

1) 新《体操二、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在对我国学校体操运动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 上,通过实验确立的、适合在普通中学生中开展的技术等级标准。 其特点是:普及性强; 项目选择自由度高;便于学生自我练习;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 组织工作不完善;教师的体操专业水平低;体育教师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新《大纲》推 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3)充分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增加体操的社会价值;构建教委和体育局联合举办体操比赛的 模式发挥比赛的催化剂作用;利用已有的动作资源,将普及体操等级动作和体操运动员等级 动作有机的衔接,以形成大纲动作的完整体系;形成保险制度为体育教师创建宽松的教学环 境,是在我国推广新《体操二、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扩大参与体操运动人口数量的 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普及体操大纲》(教材与光碟)国家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中国体操协会监制[M].北 京:北京体育大学音响出版社.

[2] 张予南,等.对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热与冷”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 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3,26(2).

[3] 《女子体操运动员规定动作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80.

[4] 《男子体操运动员规定动作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80.

[5]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操》(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 5,5.

[6]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操》(专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6.

[7] 崔鸣周,兴连立,金国斌,等.《竞技体操》(函授教材)[M].北京:北京体育 学院出版社,1987,12.

[8]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操》(普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6.

本草纲目全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11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11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11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1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1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11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1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1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八大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市“十二五”规划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的一项大型系统工程,时间长,任务重,涉及面广。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协调性、衔接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编制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市政府成立**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胡东胜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市直各相关单位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市发改委主任彭海涛兼任),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本草纲目全文篇4

李时珍,又叫李东壁,晚年自称为濒湖山人。明正德13年(公元1518年)在湖北蕲州镇瓦硝坝诞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

李时珍继承父业,读了很多医药书,并研究了一系列的“本草”(古代药物学)以后,一方面固然佩服前代那些大师们的辉煌业绩,一方面也发现了他们在理论上和观察上的部分错误,是需要加以整理、订正的。因而他内心里就把这个责任担负起来了!

公元1552年,李时珍35岁了。他决定从这年起要逐渐实现他的心愿,整理出一部新的药物学出来,并决定仿照宋朝朱熹著《通鉴纲目》的方法来写,定名为《本草纲目》。

于是,李时珍开始把平日记下来的无数材料,按照计划中所分的门类,一条一条的编辑起来。编写了一个时期,他感觉到有许多药物的形状和生产情况不够完全了解,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有万卷书是不行的,必得行万里路,脚踏实地去了解。从此,他的腿跟看他的脑子一同行动起来,过着四方采访的生活。

首先是苏州一带的原野和山谷,一次一次的印上了他的足迹。他即使走到了一棵极寻常的柏树旁边,也要仔细看,仔细摸,再静下来仔细想。然后记下:它的躯干是笔直的,皮是薄的,肌肤是腻的,花是细碎的,结实和小铃一样,霜后裂开,中有子仁象麦粒那样大。这样观察以后,当他进而研究柏树的叶、实的治疗功用时,就更有所凭借了。

李时珍编书和采访的生活从1552年开始,直到1578年,整整经过27年,他的《本草纲目》巨著才告完成。

《本草纲目》共52卷,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做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体附着物等16个部,每一部又分成若干类。象草部就分做山草、芳草、湿草等11类,木部又分做香木、乔木、灌木等五类,菜部也有荤辛、柔滑等不同的类别。16个部一共包括了60类。

在解释工作上,李时珍所定的体例是:用“释名”一栏确定每一药物的名称;用“集解”一栏说明它的出产地带、形态和采取方法:用“修治”一栏讲解它的炮炙过程;用“气味”、“主治”、“发明”各栏分析它的性质和功用;最后还有一栏“附方”,他把所收集的一万多个方子,分别记载在各条的下面,供给读他的书的人参考。

明万历18年(公元1590年),这部祖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开始在南京雕版,等到书刚刻成,这位伟大的药物学家便逝世了。这部第一次刻的《本草纲目》一般称金陵版,现在还有留存的。后来此书被翻译成法文、日文、德文、英文等外国文字,流传到全世界,可见这部书是为世界各国的医学家所重视的。

本草纲目全文篇5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另著有《濒湖脉学》。

在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名医。他们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上疗效卓著,或以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其中有两位举世闻名的医学伟人,这就是东汉的张仲景和明朝的李时珍。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汉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他从小好学深思,博览群籍。当他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证的故事时,深深地为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奇医术所倾倒,激起了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时候天下大乱,战火纷飞,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瘟疫大为流行。张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人,堪称大族,然而从汉献帝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10年之中家族染疫而死的竟然达到2/3的惊人数目,其中患外感病死的,又占了7/10。于是,张仲景立志研究医学,以解救人民的疾苦。他一开始向同族的张伯祖学医,由于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所以没过多久就青出于蓝,医技盖过了他的老师。在学医和行医过程中,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原书至晋代已多散失。

到了公元3世纪,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将之重新搜辑整理,并将原书内容1/2,后又经北宋林亿等人校正,遂成为今天通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对于伤寒病(古代所说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疫病的统称)的治疗,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在杂病方面,倡导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并例示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祛痰、化瘀等多种治疗法则和有效方药,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书中所列300多方,大都配伍精当,主治明确,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因而被誉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统称为“经方”。为此,张仲景也被后世尊为医圣。

后世,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影响很大。今天日本的汉方处方和成药制剂中,大部分仍是正宗的张仲景经方。张仲景除著有《伤寒杂病论》外,还写了很多医书,可惜都已失传。

张仲景之后,明代李时珍以划时代的巨著——《本草纲目》震动了医坛,从而被尊为集中国药学大成的又一“圣人”。李时珍字东璧,晚年号濒湖,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出生于湖北蕲州,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他生长在一户世代业医的人家,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本来他父亲——当地名医李言闻一再督责他精研四书五经,以期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可是,时运不济,三次乡试都落了选的李时珍,还是继承家业,走上了当时被人看轻的研习医药的道路。

经过父亲的亲授和实践的锤炼,李时珍的医术日益长进,逐渐名声远播。明嘉靖年问,封藩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礆听说他医术高超,就聘他为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不久,又被楚王推荐到京城,在太医院里当了一名御医。太医院是歧黄名家荟萃之地,通过与各地名医的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浩瀚的皇家藏书,道地的御用药材,又使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太医院的工作,并非李时珍平生所愿,他感到终日为皇室服役,有悖于济世救人的志向。于是在任职一年后,便托病辞归故乡。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往本草书中有不少错讹,而且在某些用药经验方面也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他研读了大量的医药专书,并博览与药物有关的资料。李时珍并不满足从书本所得的知识,在多年寒窗苦读之后,就药物研究的问题,广泛地向农夫、渔民、猎户、樵夫,以及众多民间医生请教,并亲身实践,深入实地作必要的考察。如为了掌握蕲蛇的第一手资料,他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攀登龙峰山,直到实地看清了蕲蛇特征,并作了真实记录为止。

在研究考察药物过程中,他纠正了旧本草存在的许多谬误。他对待医药研究,始终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如“水银”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能久服成仙,葛洪《抱朴子》也说是长生之药,而他则力辟其谬,认为水银是剧毒的药物,历代很多文人、达官因为相信术士的宣传而服之而死,认为本草书籍不应当妄加记载。由于李时珍具有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才使《本草纲目》能够成为对世界药物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巨著。

为了完成这部药物学巨著,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其足迹几乎踏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山山水水,并参考了总越千家的古籍文献。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前后三易其稿,可谓艰苦备尝。此后待到《本草纲目》最终编定完稿,他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一个60开外,精力耗尽,头鬓斑白的老者了。《本草纲目》系统而又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全书近200万字,将所收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发现而新增的)划归16部、60类分述。书中附方达10000余首,插图1000多幅。每种药物之下,依次分为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可谓条分屡析,内容赅备。

本草纲目全文篇6

1月1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法治江苏建设,动员全省人民认真贯彻《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加快推进依法治省,全面建设法治江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江苏的依法治省进程进入了全面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建设法治江苏的各项工作,今天,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这里召开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就是专题研究部署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建设法治江苏,依法治省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去年11月17日,李书记在全省立法工作会议上代表省委提出,要通过健全立法、公正司法、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纠正违法、普法教育等各项任务的实施,逐步实现我省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努力建设一个人人知法守法、各个方面都严格依法办事的法治江苏。这是我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统筹协调三个文明全面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我省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以来,围绕制定出台《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省委加快了推进依法治省进程。

省委提出建设法治江苏的目标和要求后,在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司法厅抽调人员,12月初迅速成立《法治江苏建设纲要》起草小组。由于我省提出建设法治省份的目标,在全国还没有先例。为此,起草小组首先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一、二、三中全会文件和省十届六次全会有关法治建设的论述,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做好起草的各项案头工作。先后召开了法学家座谈会、省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讨会,就建设“法治江苏”的内涵定义、目标体系、具体内容及实施措施等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在此基础上,拿出了《纲要》的“草拟稿”。几经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分送各省辖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省级机关有关部门和部分法学专家教授征求意见。在吸收了各方意见后形成“送审稿”,又于2月20日召开了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讨论修改。

3月19日,省委书记李源潮主持召开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全体成员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纲要》(送审稿)和《江苏省2004年依法治省工作要点》,对《纲要》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5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又将法治江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写进了决议。根据省委意见,我们又邀请了省政协委员和部分法学专家进行了研讨,吸收大家意见形成了“省委常委会讨论稿”。6月22日,省委常委会讨论并原则同意《纲要(讨论稿)》,常委会纪要认为“《纲要》十易其稿,广集民意,既具有创新性、科学性,也具有可行性,体现了江苏特色,可以作为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江苏的基本纲领”。此后,省委书记李源潮亲自主持政协民主协商会征求意见,并在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法治江苏高层论坛上,进一步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吸收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了最后推敲、研究和完善后报省委印发。

二、围绕贯彻《纲要》,切实抓好建设法治江苏的启动工作

根据《纲要》,今明两年是我省建设法治江苏的启动准备阶段,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省各部门和各市要抓紧提出贯彻意见方案,为明年全省完成动员部署创造条件。

第一,要大力抓好法治江苏的宣传。要把建设法治江苏宣传作为“四五”普法宣传的重点内容,结合全省动员部署建设法治江苏电视电话会议和《纲要》的传达、学习,加大法治江苏的宣传力度。要以《纲要》为基本依据,重点宣传省委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宣传法治江苏的本质内涵、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宣传各地各部门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典型经验。一是要抓好媒体宣传,要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上开辟专栏、专版和网站,进行集中宣传;二是要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通过组织法制讲座、提交领导干部学习笔记、论文、体会文章等形式,把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省委的决策上来;三是要积极组织成立各类宣讲团,尤其是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宣讲团。省厅将及时印发《法治江苏建设宣传提纲》供各地宣讲用。四是各级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板报、橱窗、知识竞赛、宣传一条街、法制广场、法制文艺等等,不断提高宣传的吸引力和效果,营造广场、法制文艺等等,不断提高宣传的吸引力和效果,营造建设法治江苏的浓烈氛围。

第二,要认真组织制订贯彻落实《纲要》的实施意见。一是要有一个贯彻《纲要》的纲领性文件。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于近期制定《关于扎实做好法治江苏建设工作的意见》。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层层制定出台面向2020年的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确保《纲要》在全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二是要抓紧制定动员部署建设法治江苏工作的方案,报当地党委批准实施;三是要着手规划2006—2010年本地贯彻《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的工作规划,并通过年度工作计划予以落实。各地起草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首先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省里《纲要》的精神实质,吃透情况,同时也要实事求是,结合本地的具体实际,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纲要》的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精神贯穿始终。要根据省辖市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意见的内容,努力发掘各地的典型经验,使方案凸显当地特色。各地各部门传达贯彻7月15日电视电话会议情况请于8月底前报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年底将制定出台贯彻《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报依法治省领导小组。

第三,要建立健全充实完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确保法治江苏建设落到实处。建设法治江苏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性系统社会工程,必须发挥党委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只有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才能真正使法治江苏有利于维护“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有利于维护江苏人民的实际利益、有利于巩固党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领导。一是完善市、县委领导,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市、县委书记负总责,分管市、县委领导同志专门抓的领导责任制。地方党委要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汇报、部署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由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的工作机构,明确专门处室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确定信息联络员,从而形成上下左右沟通连贯、运转有序的组织网络。三是要抓好业务干部培训和骨干培训,加强队伍建设。要定期组织专门从事法治建设工作的业务干部进行轮训和培训,通过交流、学习、表彰,不断提高他们的专门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同时抓好骨干的培训,通过他们联系社会各界,通过宣传,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法治江苏实践中来。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清形势,紧紧抓住法治江苏建设的重要机遇,高度重视、乘势而上,建立健全和完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切实肩负起推动各市法治建设的重任。

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法治江苏的提出标志着我省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是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一次重要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纲要》的起草历时七个月,从一无所有到基本成熟、正式印发,凝聚了司法行政干警的智慧和辛劳,虽然司法厅承担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起草站的角度高,对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法治建设提出工作要求,有“小马拉大车”之感。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办公室设在司法厅,并将《纲要》的起草重任交给我们,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最大的信任。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站在市委的高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有为。“作为决定地位,作用决定权威”,困难再大、压力再大、任务再艰巨,也要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竭尽全力完成好这项重任,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信任。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到法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法治建设的要求,把握好工作的着力点。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各地实际需要,站在党委角度,深刻认识和分析法治江苏建设的工作目标,不断探索、总结成功经验,创新载体,推进我省民主法治建设。充分发挥依法治市办公室综合协调、上传下达的职能作用,掌握情况、培育典型,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不断开创依法治省工作的新局面。建设法治江苏要积极主动地善于发现和挖掘典型,还要花大力气培育引导和总结提炼,以及适时适度地舆论造势。我们必须在典型的总结推广和宣传弘扬上下大功夫,宏观造势,彰显先进,推动和促进面上的工作。

第四,研究制定建设法治江苏推进机制。建设法治江苏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契而不舍地狠抓落实,必须从工作机制入手,进一步明确建设法治江苏的推进机制、推进措施。在6月22日省委常委会上。李源潮书记也明确要求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研究提出落实《纲要》的配套措施。目前办公室正在拟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初步设想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责任机制,即按照《纲要》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大、政府、政协、两院等,明确工作分工。第二部分是工作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即领导责任制、工作体系、调研检查制度和考评办法,着重强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实施,全社会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以及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职责要求,推进法治建设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要求、调研检查措施和制定法治江苏建设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含奖励、表彰、惩罚措施)等。第三部分是保障机制,在这部分设想争取几条硬性的措施。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建设,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常设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定员定编),落实专门经费(财政保障),添置必要的设备,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希望各地在起草实施意见时,结合当地实际,也要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此外,当前还要抓好命名省级基层民主法治示范“两个创建”工作,根据去年全省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经验交流会的部署和《江苏省2004年依法治省工作要点》及与省民政厅商议的方案,以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名义命名首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今年全省将首次命名10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00个“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要通过基层民主示范“两个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本草纲目全文篇7

可以用“风起云涌”来形容2006年的中国“草根文化”的全面崛起:挟2005年“超女”成功的余成,一批电视选秀节目在这一年以更大的力度继续吸引着大众的眼球,“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迅速“著名”……“草根文化”强势亮相成为2006年中国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勇于尝试、不计得失”被一些社会学者视为大众社会心理的积极转变,第一批“吃螃蟹”成功的“草根英雄”们,也成了现今年轻人“梦想成真”的典范:上届“超女”冠军李宇春如今风光无限;《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阿宝成为新一代民歌旗手;张靓颖签约华谊兄弟后前途看好;周笔畅已成为广告明星并主演了电影《第601个电话》。社会学家李银河指出,“超女”一类的选秀节目,肯定不属于高雅艺术范畴,但下里巴人也好、阳春白雪也罢,都有其生存权利。选秀节目大量涌现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这些节目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打破了“专业”和“学院”的桎梏,让多元的娱乐形态得到释放。

同样,郭德纲也在用他的“草根”方式娱乐大众,尤其在继承传统方面不遗余力。郭德纲扔掉了相声本不该背负的沉重包袱,让相声重新变得“可乐”起来。著名相声艺术家常葆华这样评价郭德纲:有真功夫,对相声艺术的倾注很不容易。而郭德纲能说300多个段子的基本功和他对基层百姓生活的熟悉与尊重,已经是很多体制内相声演员所不具备的。

至于易中天,这位大学教授很乐于接受“草根”的定位,并坚持用“草根”的方式与“学院派”拉开距离。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冲破了严肃和通俗的壁垒,开创出符合平民口味的知识传播途径。

学者们看重“草根文化”的社会意义。云南大学社会学家马居里认为,多元和丰富是一个文明的和谐社会最需要的文化图景,暂且不论“草根文化”兴起之后引发的社会学、美学思考,仅从“草根文化”如此的蓬勃兴盛来看,就应该给予大众对娱乐文化的渴求以充分的重视。在给年轻人机会方面,“草根文化”体现了它的最大意义所在:它把均等的机会,摆放到众多体制外原本很难获得机会的年轻人面前,这是对“制度安排”“论资排辈”的大胆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明认为,“草根”文化除了经济上的巨大贡献之外,还拉近了平民与主流的距离,甚至填补了二者之间的鸿沟。尤其是“‘草根英雄’们将承担的文化使命刚好是对体制内‘精英’们的互补――因为‘草根英雄’距离公众更近些。”

令人遗憾的是,缺乏整合而有些过于茂盛的疯长,也使2006年的“草根”文化受到猛烈抨击。粗略统计,除了湖南台的“超女”,全国各地卫视、地方台各种选秀节目不下20个,比如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江苏台的“震撼一条龙”、浙江卫视的“彩铃唱作先锋大赛”、安徽卫视的“超级猫人主持秀”、星空卫视的“星空舞状元”等,过多的雷同使观众无法不产生“审美疲劳”。而一些节目在选拔过程中选手和主持人丑态百出,有的节目的获胜者明显带有不健康的印记,不仅让观众腻烦,还对青少年有着不良的导向。这种明显的低俗化倾向让很多学者感到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用“恶俗”评价此类节目,认为其既宣传了一夜暴富的错误价值观,更在审美导向上乏善可陈,有些节目和作品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含量微乎其微……这会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颠覆性的破坏。

无疑,恰当、积极的引导与整合,是“草根”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令人欣喜的是,在2006年底回望“草根”文化时,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自我调整的积极迹象:央视的《梦想中国》开始试图从“品味”上让节目获得质的提高;“超女”的选拔较2005年时平和了许多;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正在通过各种形式让自己变得更加主流……这些,都让人可以乐观地预见到“草根”文化的美好未来。

1、胡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个馒头的血案》让胡戈名动天下,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恶搞风潮,陈凯歌一句“人不能到这个地步”,拉开了草根与精英论战的序幕。纵然,倒也能和无聊无趣的《无极》相应成趣,博公众一笑。陈凯歌表示不会恶搞《无极》的胡戈,让这场引发娱乐圈论战的轰动新闻看似就此尘埃落定。但以胡戈为代表的“草根英雄”没有就此止步,一场以恶搞为武器的“颠覆精英”运动成燎原之势。

2、郭德纲:突如 一夜春风来

在不知不觉中,郭德纲掀起了一波郭德纲热潮,他的“钢丝”也应运而生。郭德纲的出现,犹如一夜春风突来,让日益走向没落的相声回光返照。大众在对“春晚式”相声感到厌倦失望之时,找到了另一种可供娱乐的相声模式。但木秀于林风必摧,走红势头太猛的郭德纲遭受了同行排挤,不断有人跳出来揭露他艺德问题、生活问题,掀起“倒纲运动”。一边是追捧,一边是炮轰,各有各的理,热闹纷呈。

3、赵赶驴:向阳花木易逢春

这个名字土得掉渣,也红得发烫,一夜之间红遍互联网。赵赶驴的小说《和美女同事的电梯一夜》短短一个月便将数千万网友卷入一场网络阅读的狂欢中,目前的点击率已超过两亿人次!他的一夜而红,宣告文学彻底娱乐化的开始。很多网友读赵赶驴,仅仅是为了快乐!在精英文学软弱无力,根本不可能成为“精神粮食”的今天,新的文学的代言人很可能将从此走向娱乐化。文学到底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4、丁贝莉:云在青山月在天

丁贝莉的走红颇有些无厘头的味道,就那么淡淡地在ChinaJoy展会上一站,其他女人挠首弄姿脱衣卖肉也未能得逞的名人梦,便给她夺了去。其实丁贝莉现象,正反应了民众在经历了对人为包装美女的审美疲劳后,转而对那种天生自然冷淡气质的追捧心理。正如云在青山月在天,不作半分的招摇,便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然而偶像能当多久只能看丁贝莉自己。当她在无数镜头的锻炼下,可以丝毫不勉强地假笑时,网友会一声惋惜:糟蹋了。转而寻找另一个未被污染的草根美女。

5、Acosta:修成青鬓妒红妆

2006年,新浪博客打造出了它第八个“千万明星博客”――Acosta。这位帅气而略显忧郁的大男孩既不是知名演员,也不是热门作家,仅仅只是一个喜欢在博客上记载自己生活与思想点滴的孩子,不折不扣的草根出身。姑且不论Acosta前途如何,随着“加油好男儿”等男性选秀节目的火暴,不可否认,属于“男色”或说“草根男色”的崭新时代无疑已经到来。

6、陈晓兰:阳光总在风雨后

她是一个孤独的斗士,性格倔犟,是非分明,拼尽全力与劣质的医疗器械、骗人的医院以及不良的庸医斗争,并直指不合理的医疗体制。她得到的回报是:丢掉了工作,受到黑恶势力多次威胁。对陈晓兰而言,2006年值得欣慰,她由边缘走向主流,由民间走向官方,成为医疗界的一面旗帜。

7、宁浩:飞入寻常百姓家

电影向来是场贵族运动,动辄上亿的制作成本,让草根望而却步,可宁浩却凭借三百万成本的《疯狂的石头》狂揽票房上千万。若说胡戈只是拣了杆精英的破枪跟精英打游击的话,宁浩则是亮出自己的武器,直接与精英进行了正面PK。一方面是《无极》、《十面埋伏》备受诟病,一方是《疯狂的石头》票房评论双丰收。面对一部新导演、小演员、低成本的电影,我们不得不赞叹,这是平民电影、草根电影的胜利。当然,有刘德华这样的大Boss撑着,不免让宁浩的草根味道淡了些。

8、二月丫头: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脱成名的时代,木子美等还要扯上写作这面大旗,而二月丫头就只剩下脱了。一个字:露,两个字:露胸。二月丫头之后,欲望女神又“胸”猛而来,满园春色莫要说关不住,便是关住了,也要硬生生给她扒出来。在网风日下的一片哀叹之中,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有人看,网络上脱衣之风绝不会有丝毫减弱。

9、后舍男生: 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珠小珠不是指后舍男生的声音动听如此,而是指体型。他们从没唱过歌,在网上风靡一时,卖的是搞笑。翻唱,不,应该说是假唱经典歌曲,已经成为后舍男生风靡网络的王牌,也恰恰透露出大众对精英颠覆的草根意识觉醒。这两个男生,在2006年,如同落入玉盘的珠子,溅起一串清脆的回音。上了鲁豫有约后,后舍男生已经俨然成为网络大众的偶像,但仅仅凭借草根这个牌子,能红多久,这还是个问题。

10、易中天:一举成名天下知

本草纲目全文篇8

预期性指标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当中,最引人注意的提法就是GDP年均增长7%,这一预期性目标比“十一五”规划下降了0.5%。按照规划纲要草案,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5.8万亿元,超过50万亿元。

“这说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上出现重大变化,下决心从更多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转向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这样的提法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9.9%,“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1.2%,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仍然存在,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不到1/10,但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到全球1/3左右甚至更高,排放污染物规模也很大。因此,适当放慢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将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专家指出,从“十一五”情况来看,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提前、超额完成,但结构性指标却并未全部完成,因此,将GDP年均增速降至7%,可以使得经济发展更有质量。

预期性指标之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增至47%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15年达到47%,年均增长4%。要达到这一目标,未来五年服务业增速要高于过去五年,这对于服务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改变当前服务业占比过低,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认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将迎来难得机遇,因为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深度和广度将加速拓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服务需求的增加。

尽管机遇良好,但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43.5%,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并未实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3.4%,到了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而下降到43%,离“十一五”规划目标仍有0.5%的差距。

民进中央建议,应把促进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发展生产业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内容。建议加强体制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生产业的发展活力,把生产业发展列入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从财政收入中提取生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生产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预期性指标之三:城镇化率提高到51.5%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要从2010年底的47.5%提高到51.5%。也就是说,到2015年,将有一半多的人生活、工作在城镇。

照此速度,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5%左右,城镇新增人口3亿多,这将为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专家指出,我国拉动内需增长的最大动力是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将成为“十二五”城镇化进程的重头戏,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祥表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草案同时提出,城镇化率需要稳妥地推进,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实际上也是根据近年来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的,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中小城市由于难以吸引人才和资金,发展速度缓慢,城镇化过程中也加剧了地区的不平衡。

农业问题专家韩俊提醒,农民工市民化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前提,如果盲目地增加城镇人口,会导致过度的城镇化,造成进城农民的贫困化。

预期性指标之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增加就业被放在了“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性指标到2015年控制在5%以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即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专家认为,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民生都有很大作用。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民生的改善就无从谈起。同时人民就业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就容易出现社会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可见,我国劳动力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总量过剩,需要政府大力拓展就业空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3月6日称,“十二五”期间,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预期性指标之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大于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大于7%。这一指标与“十二五”规划的GDP增速同步。

与“十一五”设定的指标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年均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从7.5%降低至7%,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从5%提升至7%以上。

专家指出,长期以来,五年规划(计划)中居民收入增速目标明显低于经济增速目标,而此次,居民收入的增幅和GDP增幅同步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7%,而在此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大于11.2%,远高于前者。

国务院总理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而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则正体现了国家改善民生的决心。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认为,此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义。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基础之上,要启动消费引擎,必须加快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

预期性指标之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的预期性指标为高于7%,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同步。

国务院总理在明确“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提出,要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速度一样超过7%,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增长要加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再明显扩大。

“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8.9%,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矛盾。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态势,这种格局严重制约着我国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可能会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后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十二五”时期中央会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应对城乡差距,所以“十二五”期间农民的收入增长可能会出现一个拐点,就是城乡差距从扩大到停止扩大,农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预期性指标之七: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到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提高1岁。“人均预期寿命”首次成为我国五年规划纲要预期性指标之一。

多位政协委员表示,此指标充分说明政府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注重民生,是最大的亮点。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民盟中央收入分配改革调研组成员郑功成表示,这是最具综合意义的民生指标,意味着我国从单向应急保民生走向全面综合改善民生。

据专家介绍,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国际通用指标,反映一个社会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郑功成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正是实现该指标的具体惠民措施,也是重要保障。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的具体措施。

预期性指标之八: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十二五”规划纲草案要中提出,至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要从2010的1.7件提高至3.3件,年均增长率为1.6%。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科技发展,鼓励自主创新。

专家表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时期,以往依靠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十二五”时期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这是世界科技发展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要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提升恰恰就契合了这一点。

预期性指标之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4500万

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至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4500万。这一目标值与“十一五”目标相比并没有增加,但“十一五”城镇新增就业实际落实人数为5771万,超过目标值。

对于“十二五”目标未有改变,且少于“十一五”实际新增数的问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这应该与“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一个百分点至7%有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预期性指标之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指标曾被纳入“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该指标仅为42.8%,2005年达到53%。“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未列入该指标,但提出了“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的预期性指标,与该指标也有一定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再次列入这个指标作为预期性指标,预期目标定为87%。“十一五”末期,该指标为82.5%。

专家表示,到“十一五”末期,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9.5年,距离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11年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要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即“9年”以上的部分,就显得极为重要。该指标重新纳入规划纲要,凸显了这方面的考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快,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弱化,迫切要求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高中入学率指标成为主要指标,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提出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是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预期性指标之十一:R&D经费支出强度提升至2.2%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经费支出强度)目标为2.2%。截至2010年底,这一指标为1.8%。

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坦承,R&D经费支出强度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底,这一指标应达到2%的水平,而在“十五”末期,该指标仅为1.3%。

2010年,我国R&D经费支出达到5802.1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专家表示,从科技创新角度看,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四大问题,即:经济发展总体技术含量仍然不高;科技投入大幅增长,但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严重;企业创新积极性仍然不高。

权威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节能减排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需要支撑;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支撑;四是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支撑;五是实现安全发展需要支撑;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支撑。由此可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此外,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方面,R&D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预期性指标之十二: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2015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预期较2010年提高0.03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灌溉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呼应,将加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在一次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引进水量的比值,是衡量灌区从水源引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水的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十一五”我国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850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

水利专家指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十二五”是我国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在农业领域,要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

相关链接

聚焦“十二五”规划新亮点

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有不少新变化、新部署、新亮点。

规划指标共计24个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2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8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14个预期性指标除服务业就业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3个指标没有完成外,其余都已顺利实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置了24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十一五”规划多了2个;其中12个为约束性指标,比“十一五”规划多了4个。

“十二五”规划增设了4个约束性指标,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增长3.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

相比“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对3个约束性指标进行了丰富,分别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中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森林覆盖率指标中增加了森林蓄积量,新农合覆盖率指标丰富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设置专栏22个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设置的22个专栏。22个专栏中列有事关农业生产、绿色发展、新兴产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工程和发展方向。其中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共10条。

三大战略格局浮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运用5幅彩图的形式勾勒出“十二五”新布局,展现出“农业战略格局”“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全国空间分布,其中关于农业产业、城市化和生态安全等三大战略格局的图示如下:

农业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规划草案文本第14页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彩图,标注出了七大农业主产区,还列明小麦、玉米、棉花等总计23个农产品名称。

规划草案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交通运输新格局:《国家快速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联袂亮相

规划草案分别在第32页、第33页刊出了《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两幅彩图,不仅标注了已建路段、在建和待建路段,还用“虚线”标注了上述规划研究路段。

规划草案中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高速铁路,形成快速客运网”“基本建成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基本建成由7条放射线、9条纵线和18条横线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8.3万公里”。

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三纵”串起东西南北城市群

规划草案对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作出部署,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规划草案文本第50页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彩图清晰标注出了主要城市化地区:哈长地区、环渤海地区、东陇海地区、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成渝地区、藏中南地区、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兰州-西宁地区、天山北坡地区。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构建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规划草案第61页刊出了《“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彩图。图中运用“绿色模块”形式标注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绿色发展生态轮廓。

上一篇:古代历史故事范文 下一篇:如果有来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