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06 03:03:44

四渡赤水的故事

四渡赤水的故事篇1

红军四渡赤水河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回顾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少年,更是感触颇深。我的家乡——古蔺县太平渡,到处传颂着当年红军的故事,因为她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红军曾从这里几次渡过赤水河。

在每天每人吃三两毛粮的艰苦长征中;天险激流与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下;在前截后追的强大敌人面前,凭着坚强的信念,无畏的精神,无比的辛劳,战胜了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死考验。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次关键举措,那么,四渡赤水则是长征中关键的关键。没有长征北上抗日,中国革命的胜利就要推迟。同样,没有四渡赤水调动了敌人,长征的胜利也不是那么的容易。

四渡赤水是战略战术上的得意之笔,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调动敌人,牵制敌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可说是绝无仅有。古蔺是一块光荣的红土地,七十年前,率领工农红军举行了千古壮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赤水河畔谱写了“四渡赤水”的英雄史诗。“四渡赤水”期间,红军三次转战古蔺,途经太平、二郎、双沙等66个乡、38个场镇,历时54天。在太平渡和二郎滩等渡口进行了二渡和四渡赤水,在双沙召开了遵义会议后第一次由主持的政治局会议,作文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在二郎镇开仓分盐,救助劳苦百姓……赤水船工摇橹撑船。太平、二郎百姓下门扛木帮助红军渡河,纯朴的山民冒着生命危险救护红军伤员,张二婆收养了贺子珍在双沙生下的孩子,二郎滩人用郎酒劳军,全县有八百热血男儿随军北上,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红军业绩千古流芳,古蔺人民永志不忘。

事实上,长征它体现出一种精神,向我们昭示,古蔺七十万人民将发扬红军光荣传统,以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向贫困宣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深信,古蔺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古蔺这块红军走过的热土,建设得繁荣富强,赤水河一写会再度辉煌!

四渡赤水的故事篇2

6月12日,全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央及四川省新闻媒体“重走长征路”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中央新闻单位、省内报刊、电台、电视台及网络媒体共59名记者,从成都出发,踏上重走四川境内长征路的征程。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旗下记者兵分四路,重温革命战争年代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实地感受红军长征这一史诗般的英雄壮举,亲眼目睹革命老区人民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指引下奋力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幸福安康的可喜局面。

我们将记者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在建党90周年之际,“重走四川境内红军长征路”第一组的一群“80后”记者踏着先辈的足迹,传承着红军精神向革命老区一路前行。

睹物思人,情意绵长

从成都东门出发,第一站到达泸州叙永。

泸州市叙永县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历来是这三省的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素有“三省通衢”和“川南门户”的美誉。走在叙永县城,聆听永宁河的奔腾,不禁想起爱国将领蔡锷对叙永的感叹:“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叙永是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的重地,红军当时的条件极其艰难,但仍恪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方针,坚决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也正是有这样的优良作风,老百姓把红军当做亲人,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至今被传颂。

为了迎接记者一行的到来,叙永县将红军遗留在老百姓家中的珍贵文物进行展览。文物中有马灯、红军毛毯、斗、盆以及一个外国酒瓶。当地人介绍说,这些东西都是1977年为纪念建军50周年,从老百姓家征集出来的,一共有74件。老百姓铭记红军当时对他们的恩情,珍藏红军用过的物品,睹物思人,情意绵长。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如今的叙永县早已不是当年红军到来时的模样,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房屋建起来了,街道修宽了,老百姓脸上充满着幸福和喜悦的笑容,提起红军到来时的情景,叙永县的老百姓依然记忆依旧,感恩永长。

从叙永到古蔺

翌日,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有“鸡鸣三省”之称的叙永县石坝彝族乡。就在这里,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中重要战略决策“四渡赤水”中的重要两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略奇迹,并召开著名的“石厢子”会议。这里流传着一首歌谣:“红军到,千人笑,要得千人笑,白军不到红军到。”可见红军当时的深得人心。

孟大爷是石厢子坡脚村的一名老人,今年92岁。当年红军路过此地时他才14岁。说起当初见到红军的情景,满头白发、牙齿稀松的孟大爷依然激动不已。

“那时候是冬天,红军来了,有的骑马,有的背步枪,男男女女很多人,普遍都很瘦……没得啥子东西可以吃,就煮野菜,睡觉咋解决呢,他们就把坝子、把街道当床,铺了一层铺盖就睡……”当时还是年轻崽儿的孟大爷清楚地记得红军和他们家做了一笔生意,用三个银元换了他家的死牛。有位连长动员孟大爷参加红军,而孟大爷的母亲舍不得孩子的离去,没参加红军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离开坡脚村继续坐车上山,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在一座座大山的烘托下,显得如此地狭长,天边不时飞过一两只鸟儿,叫声悠长,令人回味不已。

到达当年“石厢子”会议的地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贴有平安商户标语的房屋,如今的平安商户其实是当年、、等领导人进行战略部署的重要地点。

穿过狭窄的弄堂,跨过一个天井,我们来到了房屋的厅堂。房屋的主人王宗福,一袭彝族盛装,迎接我们的到来。

王宗福家如今的房间及摆设都保持了当年红军经过时的模样。他虽然只是从祖父那里得知、朱老总、曾住过自己家,但有人问起,总是欣喜溢于言表;在厅堂正上方一直挂着三位伟人的照片更充分表达了对伟人的怀念与崇敬。他还向记者讲述了当初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让乡亲们过开心年及一位女红军在离开前送给他的祖母螺纹帐的故事。从小耳濡目染了红军故事的王宗福,成为村支书后经常在村里举办学习班,向后辈们介绍和宣传红军精神,他希望将红军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当年红军长征路过石坝乡时,衣仅蔽体,食不果腹;而今的石坝乡人均收入2000多元,甜橙供不应求、烤烟名声在外、生态养殖鸡销路广阔、道路建设逐步进行……

第三天,大雨倾盆而至,在历经两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后,我们终于抵达古蔺。原来红军来到双沙镇不仅有史为证,更有一棵亲手栽下的香樟树见证这里发生的一切。风风雨雨76载,在一代代人的爱护下,幼苗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它见证了双沙红军走过的足迹,更见证了双沙如今飞速发展的新貌。

双沙镇的陈书记告诉记者,这里的乡亲都以如何建好双沙为己任,才有了双沙富足的生活。一排排青山、一片片水稻,风儿轻轻吹,杨柳微微拂,画里乡村成为了双沙镇如今的名片。

走近太平渡

第四天,沿着奔流湍急的赤水河前行,红军四渡赤水的历史在脑海中浮现。1935年,中央红军在与军的作战中,灵活机动地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于2月18、19日和3月21、22日,第二次和第四次从太平渡渡口渡过赤水河,从而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1961年同志在会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谈道:“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站在赤水河边眺望,思绪万千,耳边飘来了浑厚嘹亮的船工号子声:“太阳出来哎,高万丈哎,亮晃晃的哎,赤水河滩哎……”

唱号子的胡敬华老人是当年老红军的后代,祖籍江西林都。其父胡荣清1931年跟随红军革命,1936长征的一次战役中,不幸被军的手榴弹炸伤大腿,被迫留在了古蔺。

会理老人:红军都是好人

挥别泸州赶赴西昌,金沙江畔“川原并会,政平颂理”的会理是我们的第一站,也是1935年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入川的革命圣地。

到达通安镇后,88岁的康秉锐老人偕同妹妹向我们讲述,当年红军路过此地乡亲们惊慌失措连夜逃到山里,后来,他们亲见红军为乡亲们服务、决不占老百姓便宜的高尚操守,大家对红军的认识彻底转变,“红军都是好人”成为了他们的共识。

2008年8月30日,通安镇遭受里氏6.1级地震的破坏后,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坚持科学救灾、科学重建,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正是当年红军精神的最好诠释吗?

作为重走红军长征路四川境内的第一组,在途中我们经历了酷暑、暴雨、塌方,虽一路舟车劳顿,但心中却始终有股不怕苦不怕难的精气神鼓舞着我们,我想,这就是红军精神吧。

四渡赤水的故事篇3

习水,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好像一块巨大的画布,大自然用它神奇的笔,画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色彩斑斓的图画,天下所有的色彩在画中都可以找到。

习水是绿色的。

她是一片绿洲。全县森林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达1223.37平方公里,是地球同纬度保护最完整、物种最繁多、景观最为优良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漫步于习水山水之间,就好像畅游在绿色的海洋中,举目望去,满眼是绿。从高空鸟瞰习水,那一团团、一片片森林,就像是彼此相连的一个个湖泊,它们和一山之隔的重庆四面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共同组成一个浩瀚的处于长江中游的绿色宝库。

习水之绿,如珍珠翡翠,苍翠欲滴,碧波荡漾――

丹霞谷,九沟十八岔,延绵数十里的丹霞地貌使得这里沟沟秀色可餐,岔岔胜景诱入,溪流依山回旋,云峰峭壁耸立。

长嵌沟,莽莽群山,连绵起伏。山是贵州的特产,更是习水的特产。沟壑中,高50米,长200多米的丹霞,画廊,画如裸妇背对长河,坦荡无羞,周围是千姿百态的浴女,飘飘洒洒、游戏人间。酷似中国地图的“神州赤壁”蜿蜒于山水之间。

飞鸽子,一块最大的人工林造就了今日的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黔北云海,若逢朝雾蒙蒙,云海翻滚,前方仙山若隐若现;行走于谷底河床、公路合二为一的“水上公路”,一路,通天河神龟,千年鸳鸯百果树,五虎岩,美女晒羞……精彩绝伦。

童仙溪、天鹅池,唇齿相依,演绎着恐龙时代的故事,展现中国侏罗纪的“倒影”。桫椤树,这种与恐龙同时期存在的植物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杉王,高44.8米,胸径2.23米,冠幅22.7米,需6个壮年男子合围才能绕其主干一圈。史书记载,是宋朝将军袁世盟平南时为平息当地家族地界之争而亲手栽下的,至今七百多年,巨杉笔挺,直指苍穹,傲视天下……

习水是蓝色的。

天是蓝的,晴日里,没有污染的天空,是那样蔚蓝、湛蓝,就像坐飞机在云层之上看到的那种蓝色,高远、柔和、神秘。水是蓝的,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正是对习水的河水、溪水的写照。

习水也是红色的。

遍布三岔河、长嵌沟山山岭岭的淡红色丹霞巨石,还有那深深印记在人们心中的红色历史。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迅速向习水、赤水转战,以期实现北渡长江的军事计划。当行军至习水土城,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形势下打响了四渡赤水战役的第一枪。

习水是一座红城,如玛瑙赭石。在千年古镇土城,那里有青杠坡战斗遗址、大埂红军指挥所和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青杠坡,是当年、、杨尚昆率领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的地方,纵横不过两平方公里,却埋葬着三千多红军指战员的忠魂烈骨。

土城有一条“女红军街”,1935年红军驻扎土城时,中央女红军便住于此,一个个女红军的故事从这里流传开去……

四渡赤水的故事篇4

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背靠历史名城遵义,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典型的山地地带。

仁怀市是黔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斗过的地方,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2004年7月,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它幅员面积1788平方公里,辖 12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49个村委会、22个社区居委会,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彝、白 等9个民族。它现有耕地27713、3公顷,其中田9921公顷,土17792、2公顷。属地少人多

(来源:文章屋网 )

四渡赤水的故事篇5

《长征故事代代传》中那些不畏艰险的红军战士们,用自己那一颗颗爱国的心充分的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长征故事代代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红军战士们二万五千长征的故事。有长征路上的第一仗,抢渡湘江,智取遵义城,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跨过大草地等。

从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翻越夹金山了。大雪山夹金山位于阿坝州的小金县境内。那里有堆积多年的不化冰雪。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没有任何动植物,没有任何食物,只有一望无际的白雪。由于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呼吸很困难。温度也很低。虽然,有无数的红军战士们冻死,饿死,病死,累死。但是,剩下的红军战士们总能以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坚定意志与无情的雪山做斗争。最后,终于凭着这种气概与意志战胜了无情的雪山,翻越了夹金山。

是呀!红军都是钢铁汗,千锤百炼不怕难!红军战士们,你是我的榜样。

四渡赤水的故事篇6

中国酒都,香从古来。

神秘茅台,世界之“醉”。

站在滔滔奔流的赤水河畔,置身醇香弥漫的古镇茅台,遥想1915年茅台酒远涉重洋及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艰辛亮相,禁不住让人对茅台这一民族品牌的风雨传奇生出几分联想,也生出几多感慨。

一路走来,茅台总留给人们许许多多的追忆和遐想……

同样,作为茅台酒的产地,仁怀市亦让许许多多的人向往、遥望……续写酒都辉煌,散发醉人魅力

行走仁怀,你会发现,仁怀人最引以为荣的,莫过于酒,莫过于茅台。

“仁怀因酒而兴,仁怀因酒而荣。”仁怀市委书记房国兴如是说。

独特的酿造环境,传承千年的酿造工艺,渊深博大的酿酒文化,盛产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而成为“中国酒都”的仁怀市,是一个有着900年建县历史和上千年酿酒传统的年轻县级市,幅员1788平方公里,人口64万。长期以来,仁怀市一直利用得天独厚的酿酒优势,致力于发展白酒产业。白酒产业“火车头”带动了仁怀市的高速发展,使其在西部百强县市的排名逐年上升,成为贵州建强县(市)第一名。目前,仁怀市已拥有省级规模白酒企业29家,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52个,白酒年产量10万余吨,几乎占据贵州白酒产量的半壁河山。

说到酒,自然就会说到茅台。

“离开了茅台镇,就产不出茅台酒”。如果要对茅台酒的特点进行描述,那么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茅台酒不仅仅是享誉全球的品牌,更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文学、艺术、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的综合反映,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从汉武帝盛赞的枸酱到巴拿马夺魁、从长征路治病疗伤到日内瓦“两台”建功,一杯茅台酒蕴含着数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传奇。国酒茅台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季克良曾经说过:“茅台酒是以液态方式承载的中华文明,是当之无愧的酒中至尊。”

一业兴,百业兴。国台、百年糊涂、酒中酒、钓鱼台……一个又一个新兴白酒品牌在仁怀涌现,续写中国酒都辉煌,散发着醉人的魅力。红色文化,催生发展变化

行走仁怀,你仔细留意,仁怀人狡黠的谦虚中,除了酒似乎还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骄傲。

――一生中最得意之笔“四渡赤水”的第三渡就在仁怀。仁怀对于红军长征来说,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有一个故事说,红战仁怀期间,空投的一枚炮弹落在驻地的院子里,却不“敢”爆炸。炮弹不“敢”爆炸,也许只有善酿善饮的仁怀人才有这样的幽默。

“神秘的赤水河,悠悠在流淌,风情万种,一路芬芳”――穿越仁怀腹地的赤水河,因为长征、因为酒,被仁怀人民尊为母亲河、英雄河、美酒河。滔滔奔流,正如长征精神,激励着仁怀人民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今天,如果你开车从高速公路驶入仁怀,大气磅礴的“四渡赤水・茅台渡”的雕塑会令你领略到长征精神赋予仁怀人的特殊意义,你也会从仁怀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红色文化在仁怀催生的发展变化。

――世界上最大的“第一车间”在仁怀,而且,这个生产车间绝对绿色环保的。完全有机化种植的近30万亩红高梁基地,被人们称为“茅台酒第一车间”。因为它是茅台酒的主要原料,不仅关乎茅台酒的质量,更承载了数十万仁怀百姓的生活。仁怀市一直把发展高粱种植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茅台酒产量的攀升,高粱不断扩种,农民收入也逐年增加。高粱红了的季节,置身仁怀,谁都会为这漫山遍野红红火火的庄稼而感动。“高粱红,农民笑”,透过燃过天际的高粱,仿佛看到了仁怀人民红红火火的生活。

――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通讯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功能齐备,在仁怀市区穿梭,你会为这个年轻内陆山区县级市的繁华动容。容纳了仁怀64万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城池,其城市的内涵是丰富的。如今,她拥有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单位、贵州省治安模范市等名片,一顶顶桂冠,见证了仁怀市的发展与进步。

――读山阅水,在仁怀似乎别有一番滋味。从逶迤旖旎的盐津峡谷到云遮雾绕的云帱高山、从葡萄串珠的葡萄井到静穆端庄的鹿鸣塔、从世界上最大的实物广告茅台酒瓶到世界第一大的巨龙石刻和摩岩石刻、从中国第一座酒文化城到独具一格的国酒门,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相处得那么融洽,相融得那么和谐,一草一木,令人流连;一村一院,令人驻足;一山一水,令人难忘。

四渡赤水的故事篇7

在为期一周的遵义红色之旅学习活动中,我与第二批参训干警一道实地重温了党的光荣历史和奋斗历程,缅怀了革命先烈,切身感受了爱国主义将士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体会了在峥嵘岁月下领袖人物运筹帷幄的风范,使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受到了双重洗礼。

遵义,是每一位共产党员都铭记于心的红色革命圣地。红军纵横万里,最关键的会议、最重大的转折、最神勇的战斗、最恢宏的辞章,都成就于遵义这片土地。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实物、一行行史料文字,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伟大革命精神;在红军山烈士陵园,我们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篮,在烈士纪念碑下,仔细聆听了有关邓萍烈士的英雄事迹,为革命烈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感动;在枫香镇,大家在习总书记曾经与乡亲们谈心的地方感受小镇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智慧和勤劳;在苟坝会议纪念馆,我们认真聆听了遵义会议重要组成部分——苟坝会议详细情况的介绍;在茅台镇,我们参观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中第三渡的茅台渡口,仔细聆听了四渡赤水的历史始末和毛泽东同志如何运筹帷幄,将红军困局转危为安的精彩故事……

在此次培训中,通过专题授课、聆听红色故事会、参观革命旧址等方式,让我有了与遵义会议历史、革命先烈和英雄事迹亲密接触的切身体验,让我深刻认识并感受了遵义会议精神的广阔内涵,更加深入了解了我党我军的早期革命斗争历史,从而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史和伟大精神的认知与理解。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在遵义接受的红色教育,将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用遵义会议历史经验指导工作,以扎实的工作成绩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助力法治建设,以实际行动告慰长眠在祖国青山绿水间的烈士英魂。

 

四渡赤水的故事篇8

1934年10月中旬,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怀着必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踏上了征途,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记下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在的诗词里,有这样几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是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时,不因自然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不顾艰难困苦,抢渡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最终他们胜利了。这是他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这,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因饥饿而晕过去了。这时,又来了一位老红军,看见孩子的样子,先给孩子灌了点水,等醒了之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干粮分一半给孩子吃了,但看孩子还是没饱,犹豫了一会儿,又把最后一点干粮给孩子吃了。要上路了,他让孩子先走,说自己歇会儿,其实他是不行了,没有了干粮,没有了水,死亡就要降临在他的身上。一不小心,他掉进了泥潭,在挣扎之中,却愈陷愈深,但他还是不断的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他的。可当人们来时,他却已经只剩脑袋在外面了。人们呼唤着他,可他已经……

这是一个多么寒心的故事啊。在长征的过程中,饥饿、寒冷、沼泽、疾病……威胁着每个红军指战员的生命。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有了,挖野菜,吃树皮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设想,假如我们这代人要是生长在那个时代,该会失去多少人命?

回首向来风雨路,万里长征任疾驱。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哪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哪会有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哪会有我们充满生机的活力,欣欣向荣、走向富强的今天?

行进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年代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20世纪,飘逸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壮歌?

红军跨越11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渗透着红军战士的热血?

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他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

上一篇:冰雪运动会范文 下一篇:故事书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