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范文

时间:2023-12-11 13:33:17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篇1

《海洋天堂》讲述的是一位父亲与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而由李连杰主演的这位父亲得了晚期癌症,儿子却是不能自己独立生活的有自闭证,由此,父亲就在最后的这几个月时间里面为儿子今后的生活而做准备,教他如何做饭、搭公交、拖地等等。

儿子大福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并且有自闭证。父亲在游泳馆工作,而时刻要照顾好大福,由此大福的水性也相当的好,而父亲也只能天天带着大福在游泳馆以便照顾。

影片开头并描述场景是父亲绑住大福和自己两个人的脚跳下海,并没有直接进入内容,但是在后面的描述中,我们才慢慢知道,原来父亲得了癌症而又没有再可以照顾好大福的未来生活而做出的无奈选择,来结束两个人的生命。同时也是为了大福可以尽早脱离这个世界。但是由于大福非常熟水性,最终没有结束生命而回到家。从那时候开始,父亲就开始为大福找一些接收所、残疾人学校等等,几番努力之后,通过校长终于找到了接待所。但是由于大福头第一天没有父亲在身边,没有日常的照顾而变得非常暴燥,同时父亲回到家也显得缺少大福的环境而失落。然后当天晚上父亲就搬去和大福住并安抚大福的暴燥情绪。

父亲为了儿子大福可谓费尽心思,引导大福煮鸡蛋做饭,教导他如何乘坐公交车,教导他如何学会拖地以求得基本的生存……所以的努力和心思在这位父亲身上显示出来,父亲希望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面可以安置好大福的未来生活,能够独立生存,能够独立地生活,那他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位父亲的所作的为让我们肃然起敬,天下的父亲何尝不是如此?现在细细想想,我父亲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女而活的,从我们出生开始,他就开始为我们的未来做好打算,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围绕我们这些儿女着想。但是我们却没有感觉到父亲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老感觉好像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从而没有过感激之情,但是我错了,因为以前一直都没有考虑父亲曾经所做的事。就知道自己的世界从来就有这么一个人应该为自己做很多事。《海洋天堂》所想表达的是一位父亲所能表现出来的父爱是怎样的,从而引起我们的思考,给我的感悟很多,剧中的父亲面对死亡并没有感到害怕,而最害怕的是儿子将来的生活该怎么办?儿子的一生怎么度过?所有的思考,父爱已经占据了他思考的一切。儿子就是他的一切,生命的一切。这样的一位父亲难道不是我们所值得尊敬的吗?社会在变,唯一不变的是父亲的爱,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是一样,儿女就是一个中心体,我们身为儿女并没有完全了解作为父亲的心是怎样的,或者只有等我们也成为了父亲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父亲的爱是怎么样的。我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过我自己的父亲,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是在他的教育下所长大的,但是他对我的教育是尽了他所有的能力,他的文化不高,但是他深知,知识能改变改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对于我的教育相当的重视,所以时刻都是关心我的学习。在我印象中,他在我小时候就很凶恶,尤其是在我成绩不好的时候。对我非常的严格,但是相反他却给我买很多那些教学的光盘。在我再大一些的时候,他还是不变他的风格,还是按我是小孩子一样的教育,虽然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但是他已经习惯了,我也习惯了。所以我只能做个大小孩子。这就是他的责任,他觉得这是他的义务,是作为一位好父亲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否则就不算是一位好父亲,他经常跟我说,只要你能够读好书,有个好前途,那就算你以后不回来看看他,他也感到满足了,他觉得,做好一位父亲就是要保证自己的儿女有一个好前途。在他眼中才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父亲。现在我读大学了,我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在别人面前总爱炫耀一番,因为我是在这个家族中唯一的大学生,而他也会尽他的更大的努力去支持我完成学业的。在这里我一个小小的插曲,我父亲的一位普通的建筑工人,没有正式的岗位,做的工是最低层的工作,挣钱不容易,很辛苦,但是他却没有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因为父亲不想让我去担心他。但是我知道他作为一个建筑工人的辛苦。他经常打电话给我,鼓励我要努力学习。什么时候我都是如实回答他的问题。我不善于表达我的感情,在电话里不懂得关心父亲的身体健康。在这里我祝我的父亲能够健康快乐!做为儿子的我会更加努力去学习的,谢谢您!谢谢您给了我一切,我亲爱的父亲!我为您感到骄傲!!!!

五年级:星空的梦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篇2

今天收到了很多朋友的信息,也接到了很多的电话,都与中秋有关,都是预祝中秋快乐之类的,可说实在话,在这样的节日了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和父亲分开有两年半了,父亲离开我的时候我还在昆明念大学。因为平时暑假我都留在昆明做兼职,过2008的春节后离开家到父亲离开我们有十个月多一点,这期间我和父亲联系得不是很多,因为平时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吵架,我觉得父亲“烦”,平时打电话回来他也很不在家,老总喜欢去亲戚家串门,即使在家他也常说电话费贵酒很不怎么和我讲电话,所以从我离开家到父亲离开我们我仅仅和我的父亲通了两次话,每次他都问我“现在过得怎么样,实在不行就别做兼职以避免成绩跟不上”,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他很少说什么,因为在他看来像我这样的孩子应该什么事情都会自己去处理了应该比一般的同学成熟了。这一点,我也确实做到了,因为家庭的原因让我比一般的同龄人要成熟一些,思考问题也要周到些。

父亲很节约 ,他从不乱花一分钱,每次去山上干活父亲都要带两套衣服,一套是很好的,一套是烂的,到了山上之后父亲把好的那套衣服脱下贴得整整齐齐放在避雨用的小棚子里边,用父亲的话来讲,这套衣服是用来“装门面”的,不能因为咱们穷就让人小看,我们穷也要穿的干净。另外烂的那套衣服就是在山上干活时穿的,这样才不会可惜,丢了太可惜了。每天下午6点左右父亲都会走到茶叶地傍边的小溪里边去洗净一天的疲劳,然后换上干净衣服回家。现在每想起这些事情来,我都难以控制自己。

我的父亲,我可亲可敬的父亲,为了我的未来宁愿做牛做马的父亲,我才开始明白您的大爱时您却离开了我们,您叫我如何不怀念您。

谨以此文祭奠我逝去的父亲大人。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篇3

首先我们谈谈“父亲”的词义。“父亲”一词很抽象,也很容易懂,但不好说。我翻阅了中国最权威的《新华词典》,得到的解释是这样的:“上了年纪的,和你是父子关系的人”。

很多时候,孩子们对父亲的评价总是“好”与“不好”这两个词,我并不赞同。我觉得应当用“称职”与“不称职”来形容。原因有两点:

一.保证孩子吃饱穿暖,衣食住行不愁;

二.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我觉得,只要一个父亲作到了这两点,他就是称职的,反之,则亦然。而有的孩子说的好与不好则是因为父亲对他(她)有些要求,也可能是苛求,但孩子也应当尽量满足父亲的要求(或苛求),实在完成不了,可一和父亲说,我相信父亲是会理解你的。

很多人说父亲,会说父亲的风光,有钱(就自己而言).我觉得这更曲解父亲了,父亲为我们乃至全家的付出你们有没有看见呢?

我很有体会,当父母吵架甚至打架时,父亲为了不影响孩子是怎么做的?你与母亲,姐姐弟弟拌嘴时父亲是怎样做的?你学习不好时父亲是怎么做的?这一切的种种,都说明了父亲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就有这样的父母,所以我很了解父亲的难处。(当然我也没说是母亲的错,对于父母孰对孰错,我将在以后告诉大家。)

总之,父亲也有难处,我们要理解父亲,听从父亲的劝告,努力把该掌握的知识掌握牢,这就是给父亲最好的礼物,对父亲最大的安慰。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篇4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刚想睡觉,忽然想起了电视里有一个栏目叫《东方直播室》为人父母你尽责了吗,我看了之后,对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为何呢,因为这是一件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怎样去关心,怎样去教育孩子的心理问题,那下面不妨由我来给你们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吧!

这件事呢,要从栏目里的一个16岁的男孩说起,名叫马献雄,家里很穷,经济条件很差,他有一个爸爸的是个打工的,还有个姐姐而马献雄的妈妈因得了胃癌,没钱治病去世了,可你们知道吗,马献雄的爸爸是怎样一个人,也是怎样去教育一个孩子的呢,有一天,马献雄放学时,跟朋友玩了一会儿篮球,回来晚了点,他爸爸打工回来看见马献雄到现在才回来,动不动就打马献雄,马献雄没有说话,只是在心里默默的忍受着,第二天马献雄照样上学晚了点回来,他爸爸又不由分说的打了马献雄而马献雄再一次忍受着,终于有一天中午,看见爸爸在睡午觉,这时压在马献雄心里的怒气终于忍不住的发泄了出来,拿起旁边的一把菜刀就向爸爸的头上砍去,姐姐看见了连忙夺下菜刀,把弟弟拉到一边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大约过了三四天左右,马献雄还是不服气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离家出走,有时过了一个星期才会回来,爸爸气的暴跳如雷,而在一旁的马献雄还不以为然,在这个时候姐姐处于无奈之下,把马献雄送进了工读学校,你们知道吗,在这里的学生往往是心理或行为上不正常的人,这时这个栏目组的主持人说:我们把马献雄的班主任也请到了节目现场,主持人又问他的姐姐说:“那你们的生活又是怎样来维持的呢?姐姐流着泪说:“我一天要做好几份工作有当保姆的,干杂活的,洗衣做饭的,一个月也只能赚到5000~6000块钱左右,而其中的大部分钱还要供弟弟读书,只有剩下的一小部分钱维持家用,我能理解我的父亲,虽然我小时候也恨过我的父亲那时候,我家比较穷只能吃稀饭拌酱油,有一天家里的酱油用完了,我出去找父亲看见我的父亲在买彩票,我当时就问他:“你既然有钱买彩票,为什么不用这钱来买酱油”,我父亲沉默不语,到现在我才明白那时候的父亲也只是想买点彩票来中个奖,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弟弟你为什么还这么不明白你爸爸呢”,马献雄只是摇了摇头一声不吭,主持人对马献雄说:“你害不害怕你的班主任”,马献雄说:“不害怕”,主持人又问余老师:“那你是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们的”,余老师说:“一般时候就让孩子们抱一个沙袋,体会自己的母亲在你怀胎十月时的感受,”主持人对马献雄说:“那你可不可以原谅你的爸爸”,马献雄说:“我没什么可以说的了,就让时间去慢慢冲淡吧”,就这样姐姐和他的父亲离开了现场,而马献雄跟着余老师回到了工读学校。

我看了这件事以后,不但打动了我,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心,但总的来说,教育孩子和关心孩子是我们的责任,但话又说回来你想那个栏目组的父亲,不是靠打骂来教育孩子的,我想有时候自己也有错的地方,不是动不动的打骂来解决问题因为做为一个孩子也有自己的一个自尊心,如果你伤害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他心里不难受吗,但不管怎样我希望栏目组里的父亲能够多去关心自己的孩子,多去体贴他,但我也真心的希望马献雄也要去理解自己的父亲,毕竟是他把你辛辛苦苦养大,我最后在这里祝福你们父子和睦,原谅你父亲的一切过错。

初一:活泼的凤儿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篇5

对父亲,对我,对我们全家老小来说,现在成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夜已经很深,医院里静静的。父亲躺在病床上已经十几天了,此时,父亲身体非常虚弱,连呼吸都有些吃力,还不断干咳,有时痰中还有血丝。我已连着在父亲身边守了整整三个通宵。我困得要命,一闭眼就能马上睡着。但我不敢睡。我必须看好父亲,否则我会内疚一辈子。

父亲今年75岁,一辈子没得过病。这次却一病不起。真是应了那句古话“病来如山倒”。

病床上的父亲骨瘦如柴,体重只有80斤,血压只有40和70,干咳不断,全身冒虚汗,每顿只吃几口饭,身体极度虚弱。肺癌晚期,医生给父亲判了“死刑”。

过去我们从没见过父亲打针吃药,一直认为他身体硬朗。

我从美国学习回来,下了飞机妻子开车接我直奔老家。我老家就在丽江机场西边山脚下,只有两三公里远。父亲最爱抽烟,母亲爱吃水果糖,我带着美国雪茄和美国水果糖去看他们两个老人。可到老家,大门上挂着一把锁。邻居告诉我,父亲到村卫生室打针去了,母亲在菜地里。我叫妻子到菜地里把母亲找回来,并叫她俩赶快在家杀一只鸡,给父亲补补身子。我带了一些巧克力去卫生室,看父亲打针。

村医说父亲血压低,打几针,加强一下营养就没事了。

“阿爸,哪里不舒服?”

“没什么,只是头有点昏。”

我把他接回家,美美地吃了一顿晚餐。我给他美国带回来的礼物,并端着相机让他看我从美国拍回的照片。这时,根本看不出父亲有什么病。

吃过晚饭,我拿了一些零花钱给母亲,叫母亲到街上好好买些东西给父亲补一下身体。

回到城里,工作太忙,我也就没太在意父亲的病。

可没过多久,大姐打来电话说老父亲头疼得厉害,体重明显下降。两个哥哥接老父亲上来又检查了一次,可一般性的常规检查也没查出个什么病。这回在城里工作的我们一致决定不再让老父亲回老家。

之前几次接父亲上来,他都不愿意,他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说在城里没有在农村舒服,在老家无拘无束,还有一起玩泥巴长大的老人,随时在地里走走,吸收点新鲜空气,饭都可以多吃一碗。在城里,空气不好,还要随时当心车子,你们去上班了,连个说话的伴也没有。父亲几次想“溜”,都被我们强行留下了。我们几个兄弟商量后,动员母亲把家里的猪、鸡和粮食都卖了,把母亲接了上来。

才一个礼拜,当我随团到香港采访回来,父亲已经住进了医院。

“谁是病人家属?”

“我”,我跟着医生去医生办公室,路上也没想什么。到办公室,医生对我说:“根据初步诊断,我怀疑你父亲得的是肺癌。”“怎么可能?不要乱说!”我一口就打断了医生的话。

医生进一步给我讲:“据了解,你父亲有50年的吸烟史……肺癌的可能性很大,希望你们家属有思想准备。”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父亲会得这种病,这突如其来的诊断仿佛是头上的一个响雷,打得我头昏眼花。

刚好这时,报社领导得知我父亲生病住院,来医院看望。我镇定了情绪,强装笑脸走进病房。

临走,报社领导在医院门口问我:“医生怎么说?你父亲不会有事吧?”突然,我的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我哽咽了半天才挤出一句:“医生说我父亲得了肺癌。”说完我眼泪就止不住掉了下来。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在领导同事面前掉过泪,我躲进车内就哭了起来。领导看见我这个样子也赶紧过来安慰我。哭过后,我暂时把父亲的病情瞒了起来。

我曾听说医生给病人判了“死刑”,结果上省城大医院一复查,一家人虚惊一场,这样的误诊在我们这里是常有的事。但愿这也是一次误诊!

我叫父亲作全面检查,父亲不肯,他说他从没住过院,身体好着呢,休息几天就好了,不会有什么问题,不必花那些冤枉钱。在我们耐心劝说下,父亲才勉强同意到市医院做检查。为了让父亲少折腾少受点苦,尽快排除癌症,头天晚上我专门找了医院的朋友。第二天上午,父亲优先做了血液、CT、胸片、核磁共振等一系列的检查。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肺结核。”我紧绷的心一下放松了许多:“我就说我父亲不会得那病。”“是啊,肺结核不怕,打几天针就好了”,医生轻松地对我说。压在我心头的这块大石头终于拿掉了,我高兴得不得了。我想现在这个年代肺结核没什么,就像刚才医生说的,打几天针就能好。

可我才说完,办公室进来另外一位医生,他看了看我,问我是不是昨天杨医生说的那个病人,我连忙说:“是。”“把片子拿过来我看看。”我说:“肺结核,几个医生都看了。”“这不像肺结核,边上有毛糙,而且肺结核不在这个位置。我看就是那个东西。”天哪,怎么会这样?刚才还说不是那个东西,现在又说是这个东西。我差点晕过去。

“你先等等,我们再会诊一下。”说完几个医生就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不能让父亲母亲听到刚才那些话。我叫母亲、二哥二嫂他们扶着父亲先走。父亲却回过头问我:“咋个样说?”我说:“没什么大事,好像是气管炎。检查结果还没出来,我来等,你们先回去。”

十分钟后,检查报告改成了“肺癌”。

我在医院一个角落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半天才从喉咙里挤出“肺癌”两个字。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一个人怎么承受得了这么大的压力?说完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唰的流了出来。我抽泣起来。“我马上过来,”妻子不停地在电话里安慰我。挂了妻子的电话,我大脑一片空白。这时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无助,感觉生命是那样脆弱。我不知要怎么回去面对父亲母亲。我想他们苦了一辈子竟然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肯定接受不了。

妻子请了假急匆匆赶过来。我擦干眼泪到医生办公室,反复恳求嘱咐医生一定要对父亲的病情保密。

晚上我召集家庭会议,全家老小除了父亲都到齐。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很不好的消息,希望大家有个思想准备。”我不知道怎么宣布这个坏消息、从何说起。大家表情凝重焦急地看着我,屋内从来没有这么静过。想必大家都已猜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次父亲病得不轻――”停顿了半天我还是说不出口。“爸爸怎么了?”几个姐姐一再追问。“得了重病,很难治好。”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是满脸泪水。

“爸爸得了什么病?赶快说!”几个姐姐不停地追问。

“不要问了,你爸得了癌症。”母亲说完就嚎了起来。会前我专门做了母亲的思想工作,说好不哭的,可她怎么接受得了这么突然巨大的打击?

全家老小哭成一片。

“哭吧,哭够了我们再说。”我这样一说,大家反而都不哭了。大家知道我要交代其他的事。

“父亲这辈子为了我们吃尽了人间所有的苦头,非常不容易。今天又碰到这种病,十分不幸。留给父亲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要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好好照顾他,尽我们应尽的责任和孝心。从现在开始……”我交代了所有应该注意的事项,安排了轮流护理的要求,并反复强调小孩们要管住自己的嘴,绝对不能跟父亲说“癌症”两个字。小孩们都懂事地一一向我点头保证。

当晚,我和妻子拿着所有的照片、化验单等资料上省城,在云南省肿瘤医院,专家一看片子也不容置疑说是肺癌。可我还是不服气。通过《云南日报》的朋友,我又专门找了肺癌科的专家。结果看了片子说得更严重:“中央型肺癌晚期。不能手术,只能保守治疗,延缓几个月生命。”这回我和妻子彻底绝望了,半天没有了主意。照医生的意见,我花了3000多元,开了一些针水和止痛药,拖着疲惫的身体从票贩子手中高价买了两张晚上的火车票又赶了回去。

“六三(我的小名)哪里去了,怎么两天没见他了?”母亲说我工作忙,父亲也就没再问什么。

我一下火车就直奔父亲的病房。

好多时候家里碰到什么难题,他都会说,有六三在,就没事。父亲见到我,心里就踏实。父亲对我期望很大,此时此刻,他对我有太多的依赖。

“阿爸,你得支气管炎有点重,我专门托人从省城给您带了一些针水和药片,您一定要好好打针吃药。”父亲向我点点头。

隔壁病房有位乳腺癌的病人,病魔把她折腾得整天怪叫,凄惨的哀叫声传遍整个医院。父亲问医生:“那人得什么病?”医生淡淡地说:“那个婆娘有点问题。”父亲有些传统保守,平时从来不会说与等有关的话题,父亲一听说是就没再问下去。

没过三天,父亲没再听到那人的嚎叫,就问:“今天怎么没听到那个人在叫?”“出院了。”我们哪敢告诉他说那人乳腺癌晚期实在痛不住了,家人含泪向医院申请“打了一针”就回家去了。

“出院好。”父亲给我们说他出院后想做的一些事情。我们个个强忍着泪水听着。我们安慰鼓励父亲好好配合治疗,病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父亲还是向我们点点头。

有亲戚来医院看父亲,他们都不知道父亲的真实病情,给父亲传烟,父亲摆摆手:“我进医院那天起,医生就不让我抽烟,我已经把烟戒了。”“你都能把烟戒掉?”村里人都想不到。因为父亲整整抽了50年的烟。

父亲的病情才稳定了几天,又开始发作了。这次不是头疼,而是从肩痛到背,而且痛得全身冒汗。

眼看医院治不了父亲的病,我四下打听民间偏方。有朋友告诉我麝香可以治癌症。我就到处托人买麝香。为了确保货真价实,我拿着麝香冒雨找专家鉴别验证。最后我花了一万块买了个麝香。父亲问我花了多少钱,我说是朋友送的。他说他小时候见过麝香,米粒大的一小颗就要好几十块。他说这东西一定很贵,不能要太多。我说朋友就给我一点点,好了我再去找。

开始他还配合我们吃一点,可后来他说没效果,吃了反而肚热。他说,吃了肚热得要命,我们也就不敢多给。另外他嫌这东西太贵,就不吃了。现在,这三颗麝香还放在父亲的药柜里。

有人说新鲜的核桃叶煮鸡蛋也可以治癌。我就专程到山上采来一些新鲜的核桃叶,叫母亲用它煮鸡蛋给父亲吃。父亲说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这么苦的东西。我说:“偏方气死名医。”父亲说:“只要能治好病,让我吃大粪都愿意。”

也许是在病床上睡的时间太长,父亲脾气开始有些暴躁。一向温和的他有些难以沟通交流。吃了一段时间核桃叶煮鸡蛋病情也没见怎么好转,父亲开始拒绝吃药。他说没听说过支气管炎要住那么久的院。

“医生没看到我的病,反而越治越痛。我还是回家算了,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可能还比在医院好,”父亲对医院彻底失去了信心。

我不得不第二次上省城找专家求助。

我问医生,我是告诉父亲病情还是继续隐瞒病情,医生说,这要看病人的情况而定。有些人你告诉他病情,他反而好好配合你治疗,效果还不错,有的还能创造奇迹。可有些人,你告诉他病情,如果他心理脆弱,没有这个承受力,那么整个人一夜间就会垮掉。

我总不能让父亲不明不白地走,我得告诉他病情。

医生说要掌握时机,要循序渐进,注意方式方法,还要做好心理疏导。“肺癌晚期病人还可能吐血,千万不要到那种时候才告诉病人你得了癌症。这无异于伤口上撒盐,谋杀。”医生在暗示我还是早点告诉他为好。

医生还告诉我病人实在要回去就让他回去,但是一定要准备好足够的止痛药。不然,当病人痛起来的时候,一家人只能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束手无策。

开始一天一片止痛片父亲就能扛过去,后来一天两片,再后来一天要三片才熬得过去,再后来一次两片……这样坚持了半个月,止痛片对父亲也不起作用。这回换成了杜冷丁。医生说,到杜冷丁都止不了痛时,那就得用吗啡了。“吗啡不是违禁药品吗?”“没办法,只能申请用吗啡麻醉。”这对父亲太残忍,太不公平。我心里一阵阵地痛。怎样做才能让父亲减轻点痛苦?我确实无能为力。如果能把父亲的痛苦分给我一半就好了。我陪着父亲的这段时间,整夜整夜失眠。

怕父亲整天在病房难受,打完针,我们扶着父亲到医院门口小树下坐坐。聊起家事,父亲叮嘱我们平时有什么事好好商量,不要争吵,要团结…… “我现在没有什么遗憾,唯一的一个心愿就是想看到刘达(我儿子)他们几个孙子考上大学。”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鼻子酸酸的,眼泪又差点掉了下来。

“他们成绩都不错,一定会考上大学的。您放心,您的病一定能治好。到时您一定会看到他们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我在一旁认真地安慰他。

“爸爸,我愿用我的30年换您3年行不行?这样您就可以看到孙子一个个都上大学的喜讯,能参加他们上大学的喜宴。”我心里一次又一次这样祈求。如果可以,我真的愿意拿我的30年换父亲的3年。

“爷爷,我去北京参加化学竞赛获奖了。过几天学校还让我去美国学习一个月。”儿子得知爷爷得了重病住院,利用星期六星期天专程拿着获奖证书看爷爷。父亲,您看了孙子的大红本本露出入院后唯一笑容时,您知道我们有多高兴吗?好久我们都没有看到您的笑脸了。

“你爸爸把他的钱全都交给我了。说是他不在了,叫我去用。”周末晚上,母亲含泪悄悄地对我说。“多少?”“一万多。”“他哪来那么多钱?”“你们平时给他的零花钱和最近亲戚朋友来看他给的。”“平时我们给他的零花钱他都没用吗?”“他舍不得用,他说以后有机会出去再用。”父亲喜欢旅游,我曾经带他去过昆明、北京、海南,他说什么时候有机会还想去泸沽湖、香格里拉走走。可后来,父亲的这点小小心愿,我们都没能让他实现。这成了我们遗憾内疚一辈子的事。现在我们条件稍好点,完全可以带他去走走时,他却走不动了。

一月后,父亲粒米未进。病情一天比一天糟,没想到病情恶化得这么快。头疼、肩疼、胸疼、背疼……我不知道父亲能否扛过去,也不知道父亲还能坚持多久。

他疼得厉害的时候,就一个人跪着扑在被子上。看他疼得那么厉害,在旁边守护的我们心里比他更痛。母亲说:“孩子他爹,你实在痛不住就喊出来,这样也许会好受些。”可是父亲从得病直到去世,都没叫过一声喊过一声。

我不知道父亲知不知道我们瞒着他的病情。起初,我们拿药拿针水,他都要看看药名、说明书。后来,我把药名上所有“癌”字都用透明胶贴得模糊不清。再后来,脆就把药盒和说明书都换了。

我知道父亲的日子不多了,好几次,我都想告诉他病情,但是每次话到嘴边,我都说不出口,不知道从何说起。我每次与父亲绕山绕水快要接近话题时,父亲总是把话题岔开。我就不明白父亲就没怀疑过自己是否得了绝症。可从他的种种言行来看,父亲好像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但我们都又不敢确定。以我对父亲几十年的了解,父亲是个非常聪明灵活又细心的人,以他的阅历,他一定比我们清楚。不然他又怎么会在有意无意中给我们把所有该交代的后事都交代了呢。

儿子回来那天,我特意开车把父亲从医院接到我家里吃晚饭。吃了晚饭我一生第一次给父亲洗脚。摸着父亲只有骨头没有肌肉的腿脚,我的心里像刀割一样。我在想,如果可以,我愿意从我身上割40斤肉给父亲补上。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苦都咽到了肚里,不让父亲看到我的眼泪。没想到这成了父亲最后一次到我家,从此,我再也没有机会给他洗一次脚。那顿晚餐也成了父亲在我家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平时我和父亲交流不多,印象中,父亲好像就只会干活。现在我才深深地知道,我和父亲的感情是那样深,我是那么爱我的父亲,是那么离不开父亲。

母亲流干了眼泪,专门到十几公里外找了个神婆。

神婆告诉母亲:“你老伴的父亲是独儿子,你老伴是独儿子,膝下儿孙满堂,3个儿子只开一道大门,你老伴是个大好人,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坏事,可是现在他在遭罪,全身疼痛――农历五月是他的一道坎,如果过得了这道坎,他还可活4年,但是他翻过这道坎的希望很小很小。”听说神婆说着说着也掉泪了。母亲哀求神婆快快替老伴向阎王爷求情,让阎王爷放了她的老伴。

“神婆怎么说得这么准?她怎么知道父亲是独儿子?怎么知道我们弟兄只开一道大门?”在老家,我们兄弟每人有一院房子,但三兄弟共用一道大门。全家老小都希望神婆能救回老父亲。平时不迷信的我这时也只好无奈地把希望寄托在神婆身上。

希望很小不等于没有希望。全家老小决定24小时轮流守护照顾父亲,一定要让父亲越过五月这道坎,再活4年。

五月初一到三十,全家人每天都扳着指头在过,感觉特别漫长。每过一天大家都十分小心。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父亲总算熬过了五月。

爸爸,您可知道作为记者的儿子现在在病床边流着泪写您的故事,希望您的病情能有转机。至少希望全家老小再陪着您走一程,哪怕一年,甚至3个月,而非医生说的不会久了、神婆说的只有1个月。

爸爸,我不敢去想,也不愿去想你不在时的情景。

爸爸,您不必担心您走后母亲怎么照顾的问题。如果哪一天您真的走了,我们一定会把母亲照顾好。

爸爸,我知道您在不经意的闲聊中,其实已把您的遗愿都一一给我们做了交代。您在医院里给我交代的一桩又一桩家事,我都一一记在了心里。我会按照您的意愿认真兑现我的诺言。

我知道您不想我们为您担惊受怕,所以您强装没事。但是您连路都走不稳了,其实您心里比我们都清楚,只是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让我们担心罢了。

当您患上癌症我却束手无策,作为儿子,我不能为您分担点病痛而痛苦不已。

爸爸,当您闹着要放弃治疗回家时,我们心里像针扎一样刺痛,您知道吗?

当您不吃不喝时,我们的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您知道吗?

爸爸,我求您了,请您在走前再多吃几口我们亲手给您做的饭菜好吗?

爸爸,您好了,我一定再带您去一趟首都北京,再带您去一趟上海,再带您去一趟香港,甚至让您同我去周游世界。

您说,人总是要走的,这我知道,但您还年轻,不能在我们全家家庭条件刚有所好转时就走,您还没好好享受到些福就这样走,我们不甘心!

爸爸,在医院的病床上,您说医生没看到您的病,没治到您的病时,我的心里多么矛盾,您知道吗?我是继续掩盖您的病情不说,还是把真实的病情都一一告诉您?爸爸,您得的是肺癌,而且是晚期,当今的医术还不能治好您的病。医院、医生已尽了力。

爸爸,医生已经叫我们回去准备您的后事。我们该如何是好?

爸爸,当您在梦中惊醒,告诉我们,在梦里,有村里近几年先后过世的人在追着抓您时,您知道我们心里有多难受吗?我们绝不能让他们把您从我们的手中“抢走”、“接走”。

我不能让您回家。不管花多大的代价,我也一定要千方百计治好您的病。

爸爸,请您不要再说您已经到头了。您才75岁,还年轻。以您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您起码还能再活10年20年甚至30年。

爸爸,我求您了,不要丢下我们就走,我们还要您的教导和鼓励。没有您,我们全家人就没有了主心骨。

没有您,我们全家人就没有幸福可言。我们全家老小都离不开您。您不能走!您要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我们相信您像过去一样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爸爸,您要一天天好起来,我们焦急地期待着。

从医院回到家的第二天上午,父亲还能在我们的搀扶下勉强走出堂屋在屋檐下背靠柱子坐一会儿。坐了一会儿,父亲突然指着堂屋门口的那两个相框对我说:“这两个相框积了很多灰。”我赶紧叫小侄取下擦干净。这两个相框是父亲自己做的,差不多有三十年了,里面有外公的照片、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父亲当民兵时的照片、父亲在省政府门口的纪念照、父亲母亲在海南三亚冲锋艇上的照片,还有十几年前我和父亲妻子儿子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合影。

我看父亲很喜欢这些照片,我就叫六姊妹挑了近百张照片请做设计的同事扫描打成写真,然后定做了八个相框,全部挂在堂屋门口两侧的墙上。

父亲对我的这个举动非常满意。父亲可能已经想到他不在那天让亲朋好友看看他的这些照片吧。

农历七月初七。“今天爸爸好像好点了。”一早,三姐就对我们说父亲吃了一小碗稀饭。中午大姐又端了一小碗鸡汤泡饭,父亲也吃了。“爸爸好像很饿的样子。”大姐说。“这么多天都没好好吃东西了,怎么不饿?”母亲在一旁唠叨。“爸爸要少吃多餐,等一会儿我再给他做碗牛蛙泡饭。”这么多天来,二姐也想让父亲多吃点他喜欢吃的东西。“他爷爷今天能吃点,刚好今天是刘达家爸爸生日,等一会儿我去杀只鸡,晚上一大家子吃顿团圆饭。”妻子这么一说,一直笼罩在全家老小心头的阴影好像突然散了许多。

我们一家都围坐在父亲床边。

这时又有邻村的亲戚看望父亲。

“上次你们家娃娃住院,我们都认不得,也就没有去看,实在对不起了!”父亲向亲戚道歉。父亲在与亲戚攀谈。我们也就悄悄地去按计划各自准备父亲的后事。

没过半小时,村里又来了一伙老人,说是好几天没来看父亲了,今天又来看看他。我看父亲身体很虚弱还吸着氧气,就说:“我爸爸刚睡着。”我没让他们进父亲的房间。

可没有几分钟,父亲就咳个不停。“哦,你爸爸醒了。我们进去看看”,老人们都挤进去了。

“还认得出我吗?”村里一位老人拉着父亲的手问。

“认不出来了。”父亲睁大眼睛使劲想对面的人是谁,可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怎么认不出来?我前几天才来看过你,我们还吹小时候的故事呢。”我告诉父亲他是谁,“哦,是××他爸”,父亲这才跟着我重复了一遍。父亲摊开右手手心朝外翻了一下,对老人们说:“不行了。”“千万不要这么想!你看你家有那么多儿女在身边照顾你,你还愁什么!不要东想西想,好好养病,过不久就会好的。”村里的老人们不停地安慰他。

村里的老人们都走了,父亲把氧罩拿开,呼吸就一阵比一阵急。父亲说他很累,想一个人好好睡一会儿。我们只好退出堂屋,在门口静静地坐着。不到一刻钟,父亲又在叫我。 “给我两片大药片。”我一进去,父亲就把手伸到我面前。父亲说的大药片就是止痛片。因为那个药片特别大,父亲就叫它大药片。

至今,父亲临走还伸手向我要大药片的那一幕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不能忘怀。

吃了大药片,父亲睡了十几分钟。

“不要老是用木疙瘩压我……我坐的公共汽车已经停靠在地下车站了……”父亲一直在说胡话。

一家人又挤了进来。此时父亲身体虚弱到连说话都很吃力,上下嘴唇也比平时陷进去了很多,父亲脖子也没有力了,整天低着头。父亲突然用力抬起头用微弱的声音叫大家都出去,叫我们三兄弟留下。我们都感觉有点奇怪,以为父亲要单独给我们三兄弟交代什么事情。结果,父亲说要解小便。以前解手时,再痛,父亲也要坚持下床,今天父亲却起不了床。我们三兄弟一起抱他起来就在床上用便盆给他接小便。解完手,我们抱他准备往床头靠,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抱,父亲突然翻起了白眼。我最先看到这一幕,知道父亲不行了,我就大声喊了一声:“阿爸――阿爸――”突然听到我的大喊,门口的母亲第一个哭喊着父亲的名字闯了进来。

“爸爸不行了,快!”我说完就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接气的筷子往父亲嘴里塞。有这样的说法:我们这里老人要咽气之前要准备由七颗米、几片茶叶,还有一点点银屑组成一个小布袋,划开筷子的一头紧紧地夹住小布袋,在老人咽气前在嘴里含一下,然后取出来放进他的上衣口袋,这样老人到“那边”日子才不会太苦。接到气的儿女也才有福。

接了父亲的气,父亲还在我的怀里急促地喘着气,不停地使劲转头看了全家最后一眼,然后目光停在了我身上,他好像还有很多话要说。可是他突然哑了,说不出话了。我想他一定还有许多话要对我们说,他一定还舍不得离开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这时,妻子在一旁提醒我快告诉父亲。我这才突然明白过来:“阿爸,您得的是肺癌,我们怕您撑不住,所以一直没敢告诉您,请您原谅!您就顺其自然安心地走吧,我们一定会听您的话,记住您的话,一定会好好照顾妈妈。您一路走好,一定要找到爷爷奶奶。”我说完这话,父亲就闭上了眼睛,永远的。脉搏也越来越慢,越来越弱……

没有任何的挣扎,没有痛苦的表情,父亲就这样静静地安详地靠在我的怀里,任凭我们怎么叫唤,他都没有醒过来。

“阿爸,您说您没事我才回家一趟。为什么这么一会儿您都不等我?”三姐猛地扑到了父亲面前,三姐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村里的老人们都掉下了泪水。三姐从医院到老家一直陪护着父亲,今天看父亲又能吃碗饭了,才说抽空回家去看看拿几件衣服。结果她刚好到家门口,还没进去就接到父亲不行了的电话,马上转身跑了回来。可她到家时,父亲已经咽气,邻居的老人们正在给他剃头洗澡更衣。

父亲生前跟母亲说过,这辈子没穿过西装,希望走时能穿一套西装。母亲早就为父亲准备了一套西装。可是母亲哪里知道穿西装一定要打领带。更衣时我才发现少条领带。村里的老人说,没有领带也无所谓。我说不行,我们平时给父亲的太少太少,今天我一定要给父亲戴一条像样的领带。于是我掏出手机打电话请城里的同事马上买一条领带下来。为了这条领带,我们足足等了一个小时才入棺。

我们没能留住他,父亲还是走了。

父亲离开那天晚上,天下起了大雨,好像是老天也在为父亲落泪。

父亲离世到出殡,每顿饭,我们都把棺材前那桌的“上八位”留给父亲,专门给他摆了一套碗筷。吃饭时,大家总会把最好吃的夹到他的碗里。

过去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有说有笑,如今,没有父亲的团圆饭大家都吃不下,吃得特别难受特别苦。

出殡那天,来了好多亲朋好友,父亲的葬礼简朴而隆重。有亲朋好友看了堂屋两侧的照片,也悄悄地抹着眼泪。

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我们看到一个封面上印着红五角星和“八一”字样的小本子,打开一看是兵役证:

预备役军人证明书

刘立刚同志系云南省丽江县第三区新民乡人,1937年7月14日生,按照兵役法的规定编入第二类预备役。

此证

国防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一九五六年七月三十日

预备役军人守则:

一、忠实履行保卫祖国的光荣义务。

二、拥护人民政府,遵守宪法及一切法令。

三、遵守和执行兵役登记的一切规定。

四、积极参加预备役集训。

五、积极参加生产和维持地方治安。

六、随时准备响应祖国征召。

我们这里有“一七”的说法。也就是老人不在第七天晚上,老人的灵魂会回来一趟。“一七”那天晚上,母亲给父亲准备了他平时喜欢吃的东西,还专门给他留了门。晚上大家都躲在被窝里等父亲“回来”。我一直想着父亲的那座孤坟(父亲生前自己选了一块坟地),就睡不着,失眠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我还没起床,三姐就说昨晚她听到父亲回来了。她说父亲到厨房划柴,烧火,做了一顿饭走了。“还有谁听到父亲回来?”“我。”妻子说她听到了开门的声音。还有其他的几个家人也说听到父亲回来走动的各种声音。我说可能是你们心理作用吧。

下午太阳落山时分,按照老家的风俗,我们一家老小把父亲生前用过的所有东西都抬着去坟前烧给他。

“这么多新衣服都舍不得穿”,大家都感叹道。 “烧了吧,让他到那边去穿。”母亲叫我们把一件件新衣服全烧了。一大篮子衣服瞬间在火堆里化为灰烬。“阿爸,你在那边把这些衣服好好穿上,不要天天再穿破旧的补丁衣服了,”三姐又一次号啕大哭起来。我母亲跟着也抽泣起来,全家人在火堆边哭成一片。

父亲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勤劳的一生、善良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不简单。长这么大,我却从没听过有关父亲一句坏话。来送葬的老人都说:“锡科(父亲的小名)、稀高若命(纳西语:好儿子),可惜了。”入棺后摆放棺材时,村里有老人说:“锡科虽然不算是村里年纪最大的,但他的确是一个好人,一定要把他放高一点。”在我们老家,棺材离地高度跟品行好坏有关。寿命越长品德越高的人,棺材离地越高。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棺材在村里放得是最高的。一般把棺材放在吃饭的二人登上,这回他们把父亲放到了三抽两柜上,比一般的高出了一倍。这也是村里最后给父亲最高的“荣誉”吧。

村老年协会代表在给父亲的悼词里说:“刘立刚老人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从小吃苦耐劳,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为人忠厚,养儿有道,育女有方,儿女个个懂事成才。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离去使我们老年协会又失去了一位好会员……”

听着悼词,眼前接二连三地浮现出与老父亲在一起的一幕幕往事:寒冷的冬天,天没亮就跟父亲上山砍柴。跟着父亲去集市卖萝卜、卖木桶。跟着父亲用手推车拉着肥猪到供销社交商品猪。跟着父亲去交公余粮被淋成落汤鸡。跟着父亲在村后的荒地里犁田开荒。跟着父亲在西山上炸石头。父亲扛着木箱草席送我进城上学……

想起这一幕幕,我早已变成了泪人。

父亲去世已经整整半年多,但我一直没有他已经离开我们的感觉。直到今年清明节,去给父亲扫墓。望着那一堆土坟我才接受了父亲的的确确已经离我们而去的现实。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父亲走后的这半年多,我经常梦到父亲。我怕他太孤独,周末我回老家会独自去村后那片松林,来到他坟边看看。抱着那座坟我就禁不住眼泪刷刷地流。逢年过节回老家,我都要到他坟边坐坐,跟他聊一聊。父亲生前是我的忠实读者,最喜欢看我的文章。清明节风干物燥,坟边不准烧纸烧香,我不顾劝阻冒着危险,硬是把新写的文章一页一页撕下来烧给他。但愿他在另一个世界看到我的文章,读到我的心声,感受到我们全家对他的那份沉沉的思念。

父亲,您在那边还好吗?

在那边,您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来生,我还做您的儿子。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篇6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外界猜测不休的父子恩怨也有了新的注释:季羡林竟然因忌恨儿子孝敬母亲而心生醋意。

这本书真实得近乎残忍,似乎悖离了“子为父隐”的儒家传统,但作者残忍的笔触实则包含着一颗挚爱之心,他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他也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这当然是读者的福祉,季承为我们树立了写回忆录的标杆。

季羡林一生的性格悲剧在此找到了真正的谜底。

这本书的反响似乎可以预期。仅仅三篇文章,季承在新浪搜狐的博客流量已经超过70万,留言上千条。网友的意见相当对立,赞成者大呼过瘾,称作者“情真意切”,“真实的季羡林还是大师,更让人敬爱!”反对者捶胸顿足,视此书为大逆不道的荒诞之作,辱骂季承为“小人”、“靠出卖老子隐私大牟其利”云云。

4月12日晚上,记者采访了住在蓝旗营小区的季承先生。写完这本书,他好像放下了心灵的重负。在46分钟的采访里,他轻松自如,吐露了本书写作的心路历程,还披露了季家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所说的没有假的

老愚:您在书里曾写到,您的父亲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才盖棺论定,您觉得现在就可以为他盖棺论定,请您阐述一下理由。

季承:我这样说,主要是从我这个角度。因为从我的角度来看,我父亲这个人并不是那么复杂和深奥,我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对他的了解好像是应该多一些,有些问题并不难了解和解释。我觉得并不需要像一些伟大的历史人物那样,经过多少年历史时间的检验才能做出定论。从我这个家人的角度,这样的“盖棺论定”应该有一个大致上比较准确的论断。

老愚: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季先生在人生上是个失败者?他“有国无家”,对外热情慷慨,对家人冷漠甚至冷酷,您写的一系列细节,颠覆了公众所认可所接受的季先生的形象。

季承:颠覆恐怕不准确。我的看法是让大家部分真实地、完整地了解我父亲,这个与大家所了解所期盼的人物是不同的。大家看完之后可能会失望,不满,甚至有人会很愤怒,但我觉得这是真实的,是事实。传统观念里希望一个人很完美,所谓圣人,希望他完美,世界上真正完美和完满的人不多,或者根本不存在。我希望大家理解我写本书的动机,大家要冷静和理智地对待,不要单纯凭感情去认识。

老愚: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有一条叫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您这本书的写法,应该是非常真实地记述了您所感受或者看到的父亲的形象。有些读者在您博客里面留言说,怎么能这样写父亲,觉得有鞭尸的意思,您怎样回答这些读者的责难?

季承:中国儒家文化有很多很宝贵的东西,但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所以,―个人完全按照儒家学说去做,就会产生像我父亲这样的人物。说他的生活或者生命是失败的也可以,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又很成功,因为他从另外一个角度维护了仁、礼这样的传统观念。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究竟怎么做这个人才算对才算好?是和我母亲离婚,还是维护现在的婚姻,这是两难的,很难说。我就提出个问题,也没给答案,大家说怎么办?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我这样写,很多读者很不高兴,很愤怒,辱骂我,说我不孝,这个事情要看怎么讲。这又牵扯到传统观念了,按照过去儒家的这套办法,那是不应该这么说的,大逆不道,儿子怎么能说起父亲这些事情呢?但是从现在的观点来讲,不应该这么看,我们应该讲事情真实的方面,不要掩盖事实真相,这样对读者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应该让大家了解父亲的真实情况,我所说的没有假的,我就是尊重了父亲的意见,假话是绝对不说的。当然,真话我也没有说完一即使我说了这么一点真话,大家都接受不了,如果我说更多真话的话,那会引起更大的反应。希望这部分读者能从现代人的角度,从真实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当然我也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对于他们对我的批评和指责,我也不介意。

老愚:您也是斟酌了好久才下笔的,很多问题是反复考虑,很多真话也还没说。那您现在说出来的真话和保留的真相,是个怎样的比例?

季承:现在说出来的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保留的是很少的一部分。主要保留了我们对父亲的看法和我们家庭内部的一些事情。我想还是有一些避讳,请大家原谅,但书里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老愚:您这本书,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真实得近乎残酷,您认为这样概括可以吗?

季承:不光现在,恐怕过去的历史也都有它残酷的一面。如果我不讲,你觉得很完满,或者很伟大,如果你讲了,他就不见得完满,不见得伟大,甚至于让你感觉是残酷的。我觉得人生和社会都有残酷的一面。

我们家因为猫划清界限

老愚:我对您写的一段印象深刻,就是写到《猫》,季先生这篇《猫》算是名作了,读者都为季先生和猫之间的情感所感动,结果您给出了另一面的解读,在季先生和猫之间的趣味盎然的情感背后,是一家人的忍耐和痛苦。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季承:主要就是父亲感情的需要。他对这个家庭好像并不是那么需要,对于猫给他的安慰,他是非常需要的。那时候,他找不到猫的安慰,也可能找到其他的安慰,因为人总是需要安慰的。我们对小动物也不是不喜欢,但在特定的背景下,就产生了我所描述的这种故事,这个也是真实的。

老愚:季老喜欢猫,真的搞得全家人鸡犬不宁吗?

季承:嗯,可以这么说。我父亲也讲过了,我们家因为猫划清界限,分为左中右三派,这也是很严肃的问题。当然,他是很诙谐地跟我讲――他是。我祖母、母亲是左派,我是和稀泥的,中间派。实际上,我当时把这件事看得很清楚,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我只能做一个中间派。实际上,没有这些感情背景的话,我很喜欢动物。我很喜欢猫、狗、乌龟,我现在这两只乌龟就养得很好。但是在那种情况下,你不可能对这种现象十分容忍。猫是很费心的,需要人去伺候它的。我祖母、母亲那时候年纪都非常大了,连做饭都很困难了,哪有精力去搞这些猫?

老愚:那就是季先生完全不管猫?

季承:他不管啊,他管什么?他带猫出去散步,给猫喂点猪肝,喂点牛肉,那猫当然对他非常好了。我们对猫要是生气了,打它一下子,它就要对我们反抗了。我那个外甥,那就是被猫视若仇敌啊,他一进北大东门,猫就闻到味道了,在家里就坐立不安的。我父亲就跟我讲,何巍快回来了,果不其然,每天如此。我这个外甥跟猫就结上仇了,一进门就打。夏天,他在屋里走路得拿着竹竿走,否则猫就挠他脚心,就严重到了这种地步。有一只花猫,还可以容忍我一点,对我父亲从来都是百依百顺,对其他人态度有区别,所以这个事情在家里也是很热闹的。晚上,猫就睡在我父亲母亲、祖母的卧室里面,几位老人和三四只猫在一起,怎么能睡好呢?猫有骚味儿,又叫,还有寄生虫。

老愚:那猫实际上就是家里的一个“定时炸弹”?

季承:一个很大的负担,每天都让家里很不快。我们这边就是忍让,也得喂它,看着它,但这是很大的忍耐。

我父亲和母亲形同陌路

老愚:您讲到季先生对外有一种侠气,慷慨大方,有的时候捐了再说,有的时候甚至捐得身无分文。对家人,您找他借相机他也不肯,小孩找他借书他也不肯,家人对他一直很敬重,那他对家人的这种生分感,到底从何而来?

季承:生分感,从书的开头就提到了。他是寄居在叔父家,所以他一来,他自己也写过,叫“寄人篱下”,这种写法就已经很严重了。那是他的亲叔父,我觉得不应该用“寄人篱下”这个词。他不认可这个家庭,不接受。再加上与我母亲的这种婚姻,他就对这个家庭有一种排斥,不能融为―体。他的《清华园日记》里讲得都是很清楚的,他非常厌恶这个家庭,对这个家庭有一种排斥的感觉。

老愚:您在书里有一节特意写到,您和姐姐把母亲和祖母从山东接到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季先生是什么态度?

季承:当时,我们的顾虑是怕他公开拒绝,后来实践表明,他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也是他委曲求全的做法,他的接受并不是完全内心全面的接受,他是一种理智的做法。

老愚:根据您书中的描写,感觉您的父亲和母亲之间没有什么亲热的举动?

季承:是,没有。

老愚:只是在后面,您母亲临终前父景在医院摸了一下手。那个时候肯定是动感情的。从您记事起,欢迎他从德国回来,一直到北京团圆,一直到您母亲去世,他们中间都没有一丝亲热的表示?

季承:应该说没有。他从德国回来的时候,才三十几岁,所以我祖母就对我说

“你别在你妈那个地方睡了,你出来吧。”当时我不懂什么意思,她说,你妈可能给你生个小弟弟。结果根本没那么回事。

老愚:那一晚上根本就没发生任何事,第二天你也没能从你母亲脸上看出任何迹象?

季承:没有。

老愚: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也很好奇,这一块好像是被冰冻着。季老的情爱这一块,好像就被冰封着。后来看到季老在德国跟女打字员有一丝情愫,我们也有一丝安慰――哦,原来季老也有七情六欲,他可能是发乎情,止乎礼。从他从德国回来到去世,基本上跟异性没有亲密的接触。那我们作为读者会觉得,季老一生性应该是很压抑的?

季承:是很压抑。我们当然能感觉到。

老愚:有些什么表现呢?

季承:他就是很自制,自己约束自己,把这一块等于是冰冻起来了,没这回事情,家庭等于是团聚的,但他自己是很封闭的。

老愚:您母亲来到北京之后,两人也不在一起?

季承:我们给他买了个双人床,他当场就拒绝了,说:“给我换掉。”就给他换了个单人床,而且我母亲的单人床也不能搁在一块儿,―个屋子都不能放,就给放到客厅里去了。

老愚:那您父亲就没有和您母亲同床过?

季承:没有同床过,形同陌路。

老愚:太残忍了。

季承:这就是我父亲,确实是太残忍了。所以大家脑子里认为我们家里很和睦很和谐,实际上,这一部分是很不值得这样想象的。而且别人是想象不出来的。即使是北大的那些邻居,如果他们不深刻地想想的话,也想象不出来这种事情。“季奶奶家里,简直是和谐得不得了,温暖得不得了啊!”老祖也好,我妈也好,季羡林也好,都是很好的人啊,这是没错的,但作为一个家庭,一对夫妻来讲,那还差得远,简直就是没关系。

老愚:我忍不住还想问一个问题,那季老的怎么解决?我想他总应该有些办法,有个相好吧?

季承:我想没有什么办法,就是忍着吧。

老愚:只能通过看书,做其他事情?

季承:他就是很忙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那一套学问里。

老愚:那您觉得他那样做学问是不是有一种替代的作用?

季承:这倒不一定是特地为这个事情。因为他对于自己从事的学问确实是非常投入,他每天早上就钻进书房,晚上再出来,已经习以为常了。从我现在整理的他的手稿和资料来看,如果他没有那么专注的话,不可能做那么多事情。比如研究佛教这个事情,大量的资料,他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个上面去,对于夫妻间的关系和个人方面的要求,都已经控制住了。

老愚:升华了。

季承:对,升华了。我现在想想,他回来的时候正当盛年,我三十五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所以,我觉得这事情是很不容易,而且确实是很残酷。这个残酷不光是对我父亲,对我母亲也是一样。她等于守寡一辈子。

老愚:守活寡。

季承:所以大家很不希望听我这些描述。

老愚:我想问一下,您跟季老和好之后,他有没有讲过对您母亲有歉意的话?

季承:他当然是不讲歉意这个意思,当天就给我讲了个故事。他说:“有人让我说一说我这一辈子最喜欢的人是谁,我就选了四个人,结果这四个人都是女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我母亲,这个他在文章里都写过了。在他对我谈对我母亲评价的时候,实际上包含了对母亲的歉意。但我觉得让父亲表示歉意也不公平,他同时也受了苦,也是受害者。我自己也没有一个很理想的答案。他为了仁这么做,很高尚,他痛苦,母亲也痛苦。但如果他不为了仁,他自己高兴,那我母亲会不会高兴呢?比如他离婚了,去找另外一个人,那我母亲当然也可以另外找一个,但究竟怎么好,我自己也说不清。

老愚:您写了他跟德国姑娘的感情,这姑娘终身未嫁,他又守着一个名不副实的婚姻,到底谁是悲剧的制造者?

季承:这个不好说。你怪罪我父亲吗?他本身也是受害者。你怪罪我母亲,我母亲也是受害者。你要是怪罪德国的姑娘,她又是情愿的,她也是受害者。所以有些读者分析,仁是不是好东西?礼是不是好东西?仁是杀人的,仁是吃人的,这些鲁迅都讲过,但你不仁又能怎样呢?

老愚:那您理解,是否因为他拘泥于仁义道德导致的?那些东西束缚他,让他放不开手脚,做不了决断,但他本身又很敏感,又很渴望这种情感,所以他控制这种情感。

季承:对,他从德国回来的时候,感情也是很受创伤的,他下决心离开德国,离开这个女孩,也是很不容易的。

我从未和父亲亲近过

老愚:在季老毁了这个家之后,有人趁虚而入,季老应该看得很清楚,相对来说他比较理性,这个女人为什么能赢得他的欢心?

季承:我父亲总说,他对人和人事比较了解,其实相反。他的弱点,就是在于他对人和人事看不清楚。他很容易被人蒙蔽,很不善于处理人事间的事情。他当系主任的时候,就很不会处理涉及人事方面的事情,从他对身边人的一些事情上就能看出来。很多事情说明我父亲在对人的一些看法上有他的弱点。处理人事方面,他不是个强手。

老愚:秘书李铮那么热爱他,从内心里尊敬他,季先生竟然疏远,这仅仅能归结为有人挑拨吗?

季承:挑拨是个外因,内因在我看来是意气用事。当时的秘书李铮有一些表现,年纪大了,需要有人帮助。在我父亲眼里,就是他有点不想干了,觉得我父亲离了他不行了。这样我父亲就觉得,你不干就不干,我离了你照样可以工作,有这么点狭隘的心理,如果当时心胸稍微宽大一点,笼络一点,李铮会为他卖命的。他采取的就是一种意气用事,彻底疏远。

老愚:我从您的书里看,跟季先生有关的人,大家好像最后都不愉快?

季承:这和我父亲倒没什么太大关系。如何评价呢,因为涉及很多人,所以不好说,到现在仍然如此。

老愚:您认为父子恩怨的症结在于季老认为您对母亲太孝敬。您认为读者会接受这个解释吗?

季承:读者难以接受。比如我们父子分别,读者就说,因为我和家里的小保姆发生了感情,父亲就愤怒了。当然这个是很合情理的一种分析,也可以叫做猜测,但据我的分析和感觉,父亲和我分开,主要原因不是这个。主要是那个时候,他有一种意气用事的亢奋的表现,认为我对母亲非常尽心尽力,对他却存在某些地方的疏忽,有些不满。比方他跟我争吵的时候,他很自然就说出来了,我说我对家庭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尽心尽孝。他说,那是你自己愿意。我说我愿意就愿意吧,我也没什么意见。他说,你甭说,你做的那些事情都是给你妈做的。像这些话就会很自然地从他嘴里说出来。那就是说所有我对家里的贡献都是冲着我妈去的,这个话是太偏激了。我说你怎么这样说啊,我很吃惊的,从来没想过的。

老愚:那您平时,在季老住进301医院之前,几十年的生活中,您跟季老谈话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季承:我的书里都写了,没有很亲情的谈话。

老愚:都是友情的谈话。

季承:对,很多时候都是谈国家大事。

老愚:您跟他就没有亲近过?

季承:没有亲近过。

老愚:拥抱过吗?

季承:没。小时候就摸过一下我的头,然后还用水去冲,从来也没拉过我的手,也没抱过我,也没亲过我,没有任何亲昵的动作。

老愚:一直到临终?

季承:一直到临终。

老愚:那您内心,我想一直有种缺憾。

季承:当然缺憾了,所以我在书里讲了,我叫爸爸叫不出来。一直到现在都是父亲父亲,有时候叫季羡林,别人就说,你怎么这么说啊?他进了医院以后,我也不叫爸爸。我进去就进去了,不称呼。他知道我来了就来了。

老愚:他也不介意?

季承:因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老愚:哦,那原来在北大的时候也不称呼?

季承:很少叫爸爸。

老愚:那您姐姐呢?

季承:我姐姐也一样。

老愚:他不觉得是一种缺憾?

季承:他恐怕也感觉到有些不亲密。

老愚:他没做出努力?

季承:他没有。从来也没抱过我们,也没拉过我们的手。也就是到了医院这最后八个月,我给他捏胳膊、捏手、上厕所、洗身上、洗手洗脸,这时候,这八个月之内,是最亲密的接触,身体的接触。我给他洗身上,他拉了屎,我给他洗屁股。

老愚:他一开始是不是觉得不自然呢,第一次?

季承:他倒没觉得不自然,因为他那时也比较迟钝了。这些事情过去都没有过的。

老愚:原来有句老话就说,多年父子成兄弟。您怎么界定您和父亲的关系?

季承:我想至少是朋友占一半的这种比重,也不能完全说是朋友。心里话很少谈,从我大学毕业以后,每次都谈国家大事。

老愚:从不谈你的婚恋、心里的想法?

季承:我们也不问他,他也不问我们。也不是习惯,就是别扭,只能这样做,因为我们也不能敞开心,他也不能敞开心,还说什么呢?一说大家都不愉快。我和我姐姐每次见他都商量好,说什么。那次忽然说是不是把母亲接过来,他表现得就不高兴,没感情。后来我们说,没感情也得把她接来。

老愚:那您母亲对您父亲说过些什么话?

季承:也没什么话。

老愚:那平时在家里都不说话?

季承:说什么?

老愚:就是招呼几句?

季承:招呼也招呼,没什么说的,说什么?我母亲她们整天忙着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什么的,他就在书房里干他的。完了以后他走过来休息休息,也没什么好说的。

老愚:很多人都很羡慕,说季老过得逍遥自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季承:那是,我们家里没有任何人去打搅他的学术生活,都是创造条件让他安安静静地去工作、做研究,这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家里很安静、很和睦,也不吵架。我父亲文章里也说过,“从来没有跟我爱人吵过架,也没有跟我婶母吵过架”。这是事实,也就是这么一种现象了。

我不是揭我父亲的短

老愚:现在有些网友给您博客留言,说您不孝,说您不伺候父亲,这个说法对您压力大不大?

季承:这是他们完全不了解情况,我对他们的说法并不介意。因为对我这个人来说,就我对我父亲来说,我已经尽了我的孝,我应该说是社会上的大孝子,不是一般的孝子,因为我对我们这个家庭做的贡献,是始终如一的,比如说,每个礼拜天都去,干活、打扫卫生、收拾房间,还要花钱带东西去,我们当时的工资就是四五十块钱,我们养了两个孩子,还这样做而且不是一天两天,是始终如一的。我们去做,包括我姐姐在内,我们去孝敬祖母,孝敬我父母,如果说我不孝敬的话,是不符合事实的一应该说,我在人们中间,是最孝顺的,对家庭贡献最大的,包括我姐姐在内。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说我揭我父亲的短了,说我不孝了,儿子哪有这么写老子的,这个说法也不恰当。我讲的都是真事儿,我并没有编造故事,去污蔑和毁坏父亲的形象,我讲了这些事情之后,并不损害父亲崇高的形象。因为父亲就是生活在这么一种历史条件下的、他的表现并不是他本身的好坏问题,而是客观的生活背景造成的。

老愚:时代的原因。

季承:你问网友,让他拿出两全其美或者几全其美的办法,他们也没办法。

老愚:季老的传记已经有几本了,您觉得您这本书能否担当起传记的使命?

季承:那些传记都有些共同的毛病,没有涉及季先生感情的家庭的一面,一方面他们不了解,另一方面他们忌讳,而且又怕写出来季先生或者我们不满意。所以所有的传记都缺掉这一块,如果有人问,季先生怎么结婚的?结婚的情况怎么样?为什么不谈他的家庭情况,为什么不谈谈他子女的情况?有一次倪萍做节目,在中央电视台,问过季先生,你不是有女儿、儿子吗?说到这个地方就说不下去了。所以就看到季先生这么一个很孤立的崇高的形象。

老愚:很干瘪的形象,没有情感生活。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篇7

知识目标: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教学重点: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础,防止愚孝。

教学过程:

一.爱洒心间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一封别样的信(见附录),引导思考:你能读懂母亲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吗?

设计意图: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与教材中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效。

教师行为:引导相互交流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

二.爱的回报

活动内容:小组竞赛,孝亲故事知多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孝亲”的典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为自己“孝亲”行为提供借鉴。

活动内容:讨论:“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把自己尽孝后的感受谈出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和收获,达到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

活动内容:讨论,遇到下列情形该怎么办:

⑴父母只要我读好书,我该怎么办?

⑵父母不让我做家务,该怎么办?

⑶外出时应对父母说什么?

⑷父母生病了,该怎么办?

⑸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

⑹当父母烦恼时,我该怎么做?

⑺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留下来而迟归,我该怎么面对父母?

⑻成绩没考时,该如何面对父母?

⑼我想买电脑,父母认为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赞成,我该怎么办?

⑽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该怎么做?

《难报三春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

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

知识目标: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教学准备:

给长辈洗一次脚;

三、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爱的奉献》

2、【故事】:“小锋和妈妈”(课本P12)

小组活动一:妈妈为儿子的多动、成绩差而伤心,却为什么总在儿子面前露出笑脸、鼓励他?

你理解小峰妈妈的一片苦心吗?

小峰以什么方式回报母亲?

你能说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爸爸、妈妈为你付出的爱吗?请具体说明。

3、【古诗欣赏】:《游子吟》

【小结】:唐朝孟郊的这首诗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它从母亲为即将离家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行动中,透露出母亲的无限慈爱。

4、【承转】: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把我们养育长大。孝敬亲长理应是我们的天职。

5、【经典回放】:“阳光学子的感人故事两则”6、【活动二:】:请结合课本P15表格并对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说说你们有哪些孝敬父母的表现?能谈谈为父母尽了孝心以后的感受吗?

例一:沈阳市文艺二校门前,准时出现了两位扫街人。一个是中年女性,另一个是小伙子。中年妇女戴着厚厚的口罩,身穿橘黄色马甲,挥舞着大扫帚在灰尘中出没;小伙子则一身学生装束,一丝不苟地清扫着每一个角落。

例二:……

【小结】:孝敬父母就是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8、【倡议】:我们为爸爸妈妈只是做了一点点的小事情,可他们却十分的感动。为此,我想对全体同学提出几条倡议:第一:多关心自己的长辈,尤其在他们不舒服的时候。第二:早上走时对长辈说“再见”,回到家是主动打招呼,尤其是不对自己的长辈乱发脾气。第三:每天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帮助家长分担家务。我相信,在父母、长辈爱的渲染下,我们也一定会把爱回报。

9、【作业】:给长辈洗一次脚并谈体会。

附材料:

葛晓岚(理649分,考上浙江大学):小时候父母都身染重病,母亲一直瘫痪在床,父亲患了肝炎,但我们一家三口还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母亲去世。母亲的去世给父亲很大的打击,他拖了几年,也离开了我。现在我和外公一起生活,冬天的晚上,我经常听到外公的咳嗽声,好像要将他身体里的东西都吐出来。我很心痛很害怕,害怕外公也像父母一样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一颗敏感脆弱的心就这样长大了,我告诉自己,不能生活在阴影中,我还拥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比如意志、勇气、乐观和自信。我很少买新衣服,更没有零用钱;炎夏的午后,一碗自己做的冰绿豆汤就能让我拥有一天的好心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篇8

从你倾诉的字里行间,找到一句话,“我知道你心里仍然爱我在乎我”,我很欣慰,有这样的前提就好,谈话就能展开。

要么沉默,不与人交流,一交流就态度很凶,经常大声训斥,不关心也不爱惜别人,完全不顾人家的感受。这种人,我称之为笨人。你讨厌这样一个人,合情合理。怎么喜欢得起来呢?尤其是小时候,看见他凶神恶煞,你讨厌他,害怕他,很正常。

但我想说的是,当你长大了,你应该知道,他让人不舒服,却未必是坏人,有可能是受伤的人,失败的人,甚或心理上有缺陷的人,他对人这样,自己的心里未必好受。

你是个明事理的孩子,你说“我知道我永远无法改变我是你女儿的事实”,既然知道,他是父亲,是给了你生命的人,不可能一拍两散,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善。

他的品性有可能改善吗?不是没有可能。

我先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是我在编辑《倾听·人生》版中采访的一个女子讲述的。

女子出生在台湾,名叫心怡,她的父亲到45岁才有了她。父亲是大陆老兵。

心怡的父亲脾气非常坏。心怡为父亲拍了一部纪录片。我从镜头里看到,这一家人虽然生活在一起,但父亲却生活得像一个独居老人。

我看见镜头里,大概是母亲生日,她父亲要送母亲一只戒指,母亲在忙着做菜,没有立刻接过戒指,父亲就大发雷霆,将戒指劈头盖脸地向母亲扔去,把母亲的脸都砸破了。心怡扛着摄像机,准备拍下“送戒指”那样温馨一点的场景,结果变成了这样。

等心怡30多岁时才发现,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一直是心头的一根刺——你可以假装看不见,但是伤疤永远不能愈合。

后来出现了一个机会,为了保留历史记忆,台湾当地民间组织推行一项纪录片拍摄计划,记录老兵的故事。心怡报名参加了,她想拍这个片子,正好借机好好了解一下父亲。

对父亲的拍摄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心怡与父亲的隔阂太深了。她曾想过,要是父亲大喝一声“把机器拿开”该怎么办?可当她把摄影机对着父亲时,父亲竟没有说一句拒绝的话。于是心怡终于知道,父亲其实是爱自己的,从来都是。

我这么详细地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你爸爸的品性有可能改善,而且,需要通过你努力。

我觉得要改善父女关系,在具体操作上,有三种可能:一是父亲改变,你不变。二是你改变,父亲不变。三是你和父亲都改变。

请你作个选择。我想,最好的选择应该是三,因为只有两个人都改变,父女关系才会呈现良好的状态。

你父亲并非不想改变,有天他突然问你:“你不爱跟我说话,可是你对外人其实很多话。”无论他的方法怎样态度怎样,这其实就是他的一个信号,而你,不仅白白地浪费了机会,而且变本加厉地激怒了他,使得关系更加紧张,说明你没有做好改善的心理准备。

试着爱他,像心怡那样,找机会了解他。

心怡也曾逃开,但终究发现逃不开。她为父亲做的也是为自己做的,父亲去世时,她才感到些许庆幸,而不是留下更多的遗憾。

上一篇:伽利略卫星范文 下一篇:特朗普演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