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赏析范文

时间:2023-10-08 20:01:50

好文章赏析

好文章赏析篇1

一、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一般来说,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把握住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作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

二、要明确语言赏析的题型

中考语言赏析题的题型主要有:

1 用词赏析:

赏析句子中词语运用之妙,如2006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试题第11题: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 段落语言整体赏析:

赏析一段文字或整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如2006年广东省中考试题第12题: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3 选择性赏析:

从给出的几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句子,进行赏析,人2006年南京市中考试题第19题: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划线的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4 比较性赏析:

给出文中的一个句子和另外一个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的句子,进行比较,评出优劣,如2006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第23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

5 提示性赏析:从给出的几项赏析中选出正确的一项,或是填空形式的赏析,如2006年兰州市中考试题第16题“品味第⑧段文字,回答问题”就是填空的形式。

三、要掌握语言赏析的步骤

(一)明确语言赏析的方向。

要赏析的语言一般都有一定的特色,我们在赏析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这就是语言赏析的方向。

通常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 词语的使用是否准确、生动;

2 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如衬托、讽刺、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

3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4 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如记叙中的议论、抒情、描写等。

(二)要掌握语言赏析的命题方式:

语言赏析类的试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同学们在文中自选。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单、特点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另一种是指定语段、语句让考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回答问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

四、要掌握语言赏析常用的术语

进行语言赏析的术语有很多,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复习中要注意积累一些有关的术语。做语言赏析类试题时,答案的表述也有一定的套路。比如答“喜欢语句的原因”时,常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还可以用“我认为语言运用好的原因是……”作语言赏析的开头。

五、要明确语言赏析的答题模式

语言赏析的答题,可以按以下模式进行:

1 句子特点(选取用词、写法、修辞、表达方式中的一个方面);

2 所起作用(根据各类句子所起的作用来谈);

3 内容表达(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说出产生的效果)。

不过,在具体赏析时,一定要真正地分析句子,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完全套用公式。答题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要表达出自已对句子的真切体会。

六、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语言赏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

1 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如《春》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中的“钻”字传神地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在赏析这个句子的时候,就要抓住“钻”这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进行赏析。

2 抓主旨句。主旨句或点明中心,或总结全文,或说明事理,或表达感悟,在文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往事依依》的结尾这样写道:“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这句话点明了回忆往事的重要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 抓修辞句。主要指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

①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增强了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情形。

③运用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进行强调;

如《伟人细胞》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做小事的人,怎么于得成大事?”,这句用了反问的修辞,加强语气,强调了做小事的重要性;

④运用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⑤运用引用的作用:增加文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如《往事依依》中的第四小节引用了许多古诗句,增加了文章的文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印本《千家诗》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4 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主要指文中具有强烈感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它们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如《枣核》一文中的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句话抒发了海外游子强烈的爱国思乡的情怀,点明中心。

好文章赏析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

写景散文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据的比例较大,篇目众多,而且每篇课文在其所在的单元与年级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结构布局与情感抒发等,从而真正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

1、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写景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师为提升赏析式教学的质量,可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悟出情理。为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分析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深化个人情感。例如,在《槐乡五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首先可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仔细观察;第二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用心看,用心想,槐乡的花和孩子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并写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认识到槐乡花多、香、美,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

3、总结

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写景散文的特殊性,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指导小学生对写景散文进行赏析,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虹.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81-82.

[2]张显英.小学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4,58:38.

好文章赏析篇3

全国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主观题中,鉴赏评价作品的语言题,能力层级为E级,要求能鉴赏评价作品的优美语言。因此,对文学语言的理解,超越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词义解释层级,进入了欣赏的层面。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阅读能在较高的赏析层次上进行,理解作品语言的意蕴,分析语言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领略其优美隽永的艺术魅力。

一、2013年全国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语言鉴赏题梳理分析

梳理真题 明确复习方向

把握考题特点 盘点出题规律

1.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分析鉴赏是多年来高考文学作品类文章命题的一个重要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具体目标有:分析语言特点(特色)、语言含意、语言风格,赏析语言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对语言作比较赏析等。主要考查鉴赏与评价能力。

2.近几年,此考点主要考查的内容:①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②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③辨析作品语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④句式的比较,理解句子深层含意,领会句子表达意图等;⑤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⑥从作品实际出发对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3.题型以主观简答题为主,也有探究分析题。一般4到7分。命题趋势,本考点继续以主观问答题为主,鉴赏评价内容可涉及叙述描写语言、人物语言,有可能会出现对两个或多个人物语言的特点比较,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理解文章的综合评价能力。

典型真题解读 透析规范答题

(2013年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1分)

离我最近的草

李玉良

①家乡的田野,生长着一种我不喜欢的草叫沙蓬。

……

④……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外,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急驶的火车。忽而一阵风过,他们便无人管束一般,如撒欢的野马,有的跑到山洼里,有的跑到水沟中,它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

16.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描写铁路边的沙蓬,请分析其语言特色。

深度审题:分析画线句子的语言表达特色,属于语言特色题,就是分析用了什么手法,把要表达的对象表达得如何,阐述语言的表达效果。

规范答题: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沙蓬孩子的特征,使得沙蓬的形象更加生动起来;②运用了比喻,把沙蓬比作孩子和野马,突出了沙蓬天真、自由的特征;③与上文沙蓬给作者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作者改变对沙蓬的看法作铺垫。

二、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语言鉴赏题复习指导

(一)储备知识 夯实基础

1.充分熟悉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

①语言形象化。就是说文学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象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

②语言凝炼含蓄。这是指文学作品要尽可能以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③具有强烈的感彩。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感人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地表现在作品语言上。

2.掌握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①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②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③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自然淡雅,平和冲淡,苍劲雄健,绚丽浓艳,清婉隽永,形象含蓄。

④从语体色彩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⑤从情感色彩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二)熟悉技巧 规范答题

1.赏析文学作品语言一般从下列4个方面思考

①语言的含意和作用。对文章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④语言的手法。多从修辞手法角度思考。

2.解答语言赏析题的步骤和方法

(1)第一步,认真审题,根据要求找准切入点。赏析时须先找到赏析的点。纵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语言的赏析点主要有: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鉴赏语言的特点。③语言的风格。④语言的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入手。⑤语言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第二步,明确目标,选好鉴赏点。赏析不能面面俱到,在找到的点中选择一个即可(考试时须依照要求而定)。我们应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擅长,选择一个既符合题目要求又便于自己发挥的点。这一点必须是打动自己、折服自己,使自己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一点。

(3)第三步,评价语言,规范答题。就是写出对选点的欣赏文字。落笔时首先要亮出自己的赏点是什么,然后具体写出欣赏的理由,不能空泛,更不能游离于原文。概括说就是,抓住一点,全力突破,赏有理由,析有依据。

3.解答语言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鉴赏时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有文本思想。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这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和关键。

二是找准切入点,精心组织答案,规范答题。高考现代文阅读语言试题,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语言鉴赏题更是这样,即使是探究题也有明确的规范答题的方向。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语言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赏析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语言题答案。

好文章赏析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学欣赏

大学英语是一门综合性的公共课程,是一、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所有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将大学英语课程定性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大学英语课程重点是要训练学生的文学欣赏、语言修辞和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交际中文化差异的理解,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口头和笔头表达技能。文学欣赏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和窗口,使学习者在欣赏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自然地提高了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一、将文学欣赏渗透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事实依据

1.文学是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最佳途径。英语文学是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她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文学向来被称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它又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提炼,“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又显得精美优雅,给人以独特的美的享受,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文学涉入对语言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辅助、补充作用,因此,文学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有裨益。正如波维 (Povey) 所说“文学可以提高各种语言技能, 因为文学通过展现广泛而微妙的词语用法, 复杂而准确的句式来扩展人们的语言知识。”通过文本,语言载体提供了诸多文学信息,当我们欣赏文学的魅力时,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是在学习一种驾驭语言的技能,进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结构的意识无疑是教学的最高目的,而文学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结构或语言知识。因此,文学是培养语言运用意识的理想工具。作为英语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并利用文学与语言的关系, 把文学当成一种学习语言的工具。

2.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文学是认识人生、丰富经验、开启心智的学问。它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难以取代的。文学欣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和思考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 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闪念,以文学的润物之功陶冶学生的人文修养,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内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欣赏的重心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认识人生,启迪思维。因为这能够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为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最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正如虞建华教授所说,“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经验,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身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远的;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而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

3.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力辅助。文学欣赏渗透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单纯是为了让学生汲取文学知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利用文化因素去学习英语语言。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们往往处在一种被灌输的被动位置,几乎完全丧失了自我,埋怨英语课太过沉闷。而在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和合作学习,注意力集中而且心情愉快,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学生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增多,便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他们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增强了个人和小组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能力,充分发挥了合作语言学习的优越性,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外语学习的途径之一便是通过轻松的方式,灵活地学习,而将文学欣赏渗透于英语教学便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种较好的途径。

二、教学实践

将文学欣赏渗透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的内容也很多, 再者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如课时少等等。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精读、泛读中许多文章取材于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选段,只要教师当有心人,有意识地将文学欣赏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从点滴讲起, 持之以恒, 就能收到一定的效果。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教学模式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互动式教学。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而在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由于文学欣赏弹性大,诠释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个体的主观意志,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而这一点正好是英语教学中除文化模式、语言模式之外的第三大目的所在―――个性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活动中履行的是组织者、引导者、解难者、检测评估者的角色功能,为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和主题,收集和整理好教学资料,设计出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学生提问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分析、改写、评点, 学生间相互讨论、共同磋商等形式,让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各项技能,有机会表现和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有利于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种教学活动因为还考虑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求, 故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分析人物塑造,分角色进行英语短剧表演, 自己写诗,改写,仿写,扩写,缩写或续写故事,写读后感,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等等,从多个角度欣赏、分析文学作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该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的重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注重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肯定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一来学生在搜集、阅读文学作品及相关文学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词汇量, 在课堂陈述的过程锻炼了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在完成读书报告的过程中锻炼了英语写作能力;再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方面:⑴加强语言知识教学,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修辞现象比较全面, 修辞手段相当丰富, 常见诸于课文的修辞手段有明喻、暗喻、引喻、讽喻、拟人、反语、夸张、对比等,这些修辞现象不仅存在于课文的标题中,课文的语句中,而且存在于文章的结构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在文章中进行修辞分析,加强语言文学性教学,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知这些修辞技巧,让学生可以更深入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讽刺、幽默以及新颖和多样的文学性,透彻理解课文。除了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去欣赏语言,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入手,细细分析品味、感悟,找出能表现人物品格的关键句子并进行讨论分析。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去揣摩人物,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运用如何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特征。同时指导学生模仿运用,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明确作品的特色风格,从而帮助学生领略到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此外,教师在讲解枯燥单词时,可以引用一些优美的诗句或名作名句做例子,使教学充满文采和美感。⑵引导学生欣赏文章内容,渗透人文教育。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它也是情感的教学,语言文字仅仅是个载体而已,教师应该借助这个载体,教会学生透过这个载体去揣摩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 深入认识课文的思想底蕴。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均是每单元一个主题,教师几乎可以从每个主题中挖掘出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其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包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引人向上,劝善惩恶,提倡互助和奉献,激励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同时文章展现出的各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也是很好的进行人文教育的生动的例子。在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渗透人文教育,必要时还可以运用一些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英语谚语格言,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外壳去品味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树立先进的理想,具有高尚的品质,顿悟人生的真理,激起生活的激情。 教师在让学生先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后,再进行适当的有目的性的指引,让学生分辨是非,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端正其人生价值观。⑶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文学欣赏的方法。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总能感到与英美文学有关的点点滴滴知识,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引用或间接提用了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作家生平和写作背景以及作品,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学知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文章,比如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分析文章主题表现、写作风格、情节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等,引导、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比如教材文本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形象,他们千姿百态,熠熠生辉,给我们留下不尽的想象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文本中塑造的形象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升华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能力。有关这些的适当讲解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这些构成了正确理解课文也就是理解语言的必要知识背景。

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欣赏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方面的价值,还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的完善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的过程”。但它不同于纯粹的文学欣赏,因为它必须接受两个前提性限制。一是大学英语基本的教学目的,二是具体的教材。把大学英语当作文学欣赏课对待无疑是喧宾夺主。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趣味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本文为200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一般课题:《将文学欣赏渗透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探索与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07-1-18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Mckay, Sandra. Literature in the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虞建华:《“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郑州大学学报》,2002.5。

[4]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外语教学》,2000.3。

好文章赏析篇5

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71-02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常借助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再次还要注意:

1、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2、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

3、要学会写赏析文章

好文章赏析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品;欣赏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75-01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欣赏两个层次,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欣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还要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意义,并能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配合。

1.训练语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按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它是一种文字的"整合体"。而这些语言文字必须和作者的旨趣贴合。作为文学欣赏者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旨趣,并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满足和审美的享受,即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文学欣赏教学必须先从语言文字人手,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力――语感。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方法和步骤为:(一)教师布置学生究吩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相关资料,文中注释等)扫除字词障碍;(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三)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和思想感情,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四)咬文嚼字,仔细推敲,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领会话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五)反复回想揣摩理解这章这节的内容;(六)联想感悟和触发;(七)整体感知艺术形象,欣赏文学作品。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采用了以上方法和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对文中的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爱不离口",如胡屠户骂他女婿范进的一些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尖嘴猴腮"等。其次,作品中的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学生也能领会,如:"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民百姓。""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学生能马上说出:"那时农民的社会地位最低,连杀猪匠也看不起农民。"这时我感到学生的聪明可爱。第三,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范进,这个科举的热衷者,学生能将他中举前后的境况进行对比:中举前穷困潦倒,无人理睬,丈人鄙视、谩骂、社会地位卑微;中举后,门庭若市,有人送鸡、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学生也能根据此人的言行概括出来:自私、贪婪、庸俗、市侩。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就从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被揭示出来。

2.反复涵咏,深层把握

"涵咏"是指潜心于文学作品的世界中,对作品进行反复的体味观察,咀嚼品味,进而洞悉作品的深层审美韵味。涵咏的过程实质上是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鉴赏者的心灵契合相通的过程。然而,对文字作品的体味观察并非通过简单的观察就能把握文本内涵,而是通过不断地咀嚼品味、反复涵咏,才能把握文本的深层蕴含。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美点",通过咀嚼揣摩、细细品味,品出文学语言之美,嚼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悟出作品的意蕴神髓,领略出言辞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意趣。如赏析《故乡》中的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段文字时,不能单从时间、地点、人物这三要素上进行分析,而要抓住 "苍黄"、 "萧索"一词,并咀嚼品味,体味出沉寂、单调的景象,领悟出作者惆怅、悲楚的心境;抓住"横"、"荒"这一富有表现力的词去揣摩凋敝、颓败的氛围,从中窥探出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萧条衰败。可见,文学作品的鉴赏唯有潜心会文,反复涵咏,才能领略出作品的艺术真谛。

3.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

3.1着眼整体,欣赏局部。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都是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完整地作品。作品的某一个局部既有它独特的感情,又和其他局部相联系,共同表达主题。因此,在欣赏局部时不能将其分开来理解,而应该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对局部进行理解,再融入到整体的文章中。这样能更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3.2根据文章的体裁进行欣赏。文章有很多不同的体裁,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在欣赏时也要抓住不同的重点进行欣赏。虽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表达主题的方式不同,但是运用的表达手法却大多相同。所以,在欣赏文章时,只要根据不同的体裁抓住表达主题的方式,然后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与欣赏。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前,老师必须对文学作品的知识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那些文学知识掌握到位;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多积累一点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与积累文学知识;还要多鼓励学生朗读文章,帮助学生增强语感与对文章的感受力。欣赏文学作品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很好的文学欣赏力。在对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就能有通顺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这些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多种体裁,只有对各种体裁都了解了才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当一切都需要积累的知识都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就需要将文章的体裁与作者的相关信息、文章的背景等其他方面相结合对文章进行欣赏。培养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这一方面的能力提高后在语文的学习时也能更加轻松,还能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与领悟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阶段。

4.结束语

好文章赏析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段赏析 关注要素

目前,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成为语文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语文阅读的初始为语段,无论是语段内容,还是蕴含的感情,都与其艺术构思息息相关,赏析语段是学生阅读理解及鉴赏评价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由此可见,在语段教学中,应从语段的内容与形式入手,关注以下“要素”。

一、文学意蕴,传递感情

鉴赏文学作品以理解文学意蕴为要务,解读任何作品终归于理解其文学意蕴。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生动的形象,进而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在讲授苏教版语文《繁星》一课时,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本思路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探究文章三次描写繁星的意境和感情是否相同。有的学生说“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怀里似的……”这些语段让他感受到了星光的温暖以及作者对繁星的眷恋;有的说“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这些语段,让他感受到繁星像朋友,作者渴望光明。有的说“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这些语段,让他感受到作者的留恋、恬淡、闲适。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同,再次诵读领略《繁星》永不消逝的华美意蕴,师生探究得出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意蕴不同,传递的感情亦不同。至此,笔者再次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所学,展开联想,探究本文的主题,有的回答作者渴望亲近大自然,有的认为繁星寄予作者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有的说表达了去国怀乡的孤寂与愁绪,有的认为表达作者对故土乃至祖国的深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段赏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仍存在牵强理解字面意思、曲解文意的现象,而关注文学意蕴,无疑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传递的感情,或者言外之意有效途径。

二、修辞运用,语言解读

语段的重要组成手法之一是修辞,正确解读语段中运用的修辞,是提高解读文学作品语言水平,也是提升文学语言审美性的一把钥匙。在作文写作中,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格且合理连缀成文,更能表情达意,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笔者设计了赏析题,即赏析“一个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一句。学生抓住四个“是”纷纷回答该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笔者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排比的妙处,大家一致认为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思考还有何妙处。有的学生回答该句运用了比喻,有的则抓住了时代一词,答出文学作品与特定的时代有关。学生通过掌握了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其生动形象地艺术效果,准确地解读了作者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灵活运用修辞知识是赏析语段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在赏析语段时,应摒弃单纯地文字层面的学习理解,让学生通过实践,灵活运用修辞这把钥匙准确解读文本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段赏析能力。

三、文本章法,奇正相生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赏析语段,可以把握文本的章法技巧。一般而言,叙述性语段,引导学生抓住叙述顺序如何安排的,重点关注倒叙或插说现象是否存在,注意文本是否呈现奇正相生的框架模式,即文本按逻辑顺序,以某线索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其他事情,文末归于以主要线索及事件上。从而避免平铺直叙,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于跌宕起伏的文本中,体会作者的隽永之意。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体会章法之美。如找出该文的线索,学生通过练习不仅找出明暗线,而且体会到两线交错将故事推向达到高潮的艺术效果。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朗读盼于勒、赞于勒的语段,学生充分感受到全家日夜盼望,母亲盛赞,恨不得马上见到“福星”。继而引导学生朗读遇于勒到躲于勒的语段,学生感受体会到到菲利普夫妇性格中冷酷无情,他们将亲人视为“贼”、“流氓”,“福星”化身“灾星”,对比鲜明,学生通过明暗线交错,跌宕起伏的独特章法,领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

而相对于议论性和抒情性的语段,可抓住表达方式及笔法,关注语段组织是直接,还是间接抒情,是批判鞭挞,还是歌颂赞美,是抑扬有序,还是曲径通幽。体会章法之美,赏奇正相生,同样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段内容,把握文本主题。

总之,无论是文学意蕴,还是修辞运用,亦或是文本章法,都是赏析语段中不可忽视的要素。当然,提升语段赏析能力,非学生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懈探索适合初中生学情的教学方法,才能师生合力共同推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好文章赏析篇8

语言品味的涵义:感知形式美,感受语言的形式美,指语言在炼字、用词、造句、音韵节奏、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体会其中的韵味。体会内容美,理解语意,体会语言内蕴的情感魅力和思想力量。

语言品味的方法:联系语境,抓关键词,反复朗读,紧扣主旨,发挥联想,表述规范。

1 案例陈述

案例(一)《安恩和奶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即老妇人安恩为了帮助她的奶牛驱除“孤单”,就带着它到集市上来和同类聚聚、散散心,结果却引起了别人的误解,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这篇文章立意精巧,小中见大,反映了安恩老妇人人性深处的美和善良。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赏析语言,进一步品味安恩心中独特的善良。文中第八小节有这样一段话:“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对于这句话的赏析,我们可以这样展开:首先,我们把语言赏析的基本要义(形式美和内容美),用这样的格式来表示:“这句话,运用了 的(炼字、用词、修辞、写法等)方法(形式美), 地写出(刻画)了描写对象(安恩) 的特点,表达了安恩 的情感(内容美)。”

接着,我们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抓关键词。这里的语境是:安恩已经打发走了一个想买奶牛的“主顾”,对这个用藤杖敲着牛角的屠夫,显然也毫无兴趣,这里的关键词是“爱怜”、“不屑”、“瞅了瞅”、“斜视”、“张望”、“发现”等,前面两个是副词,来修饰后面的四个动词,四个动词既有相近之处,也有细微差别,这一系列动词构成了一个细节描写,这就是本句话语言形式上的特点。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具体准确地写出了安恩对买牛者(屠夫)的鄙夷,刻画了安恩老太此时细腻复杂的心理,这是安恩此时的形态特征。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重读“爱怜”、“不屑”等词语,用抑扬的语调揣度人物心理,可以体味到安恩老太此时心中颇不平静。接着紧扣文章“抒写安恩老太的人心美”这一主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对文中“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的留白处进行“补白”,即安恩老太“望”到了什么?到底“发现”了什么?通过联系情境,发挥想象,学生有的说“张望”的是安恩和奶牛的故乡——那个熟悉的小村庄,有的说“发现”的是安恩和奶牛相依为命的美好情景。学生能体会到这一层意思的时候,说明他们真正读懂了文章,体悟到了安恩老太对奶牛的眷恋,领会到了安恩老太纯粹而远逸的心灵之美。

最后,和学生一起整合语言,用规范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赏析评语。即这句话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具体准确地刻画了安恩老太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安恩老太对屠夫的鄙夷和对奶牛的眷恋,体现了安恩纯粹美好的心灵。

这个案例比较典型,其展开的过程比较充分,尤其是“张望”、“发现”两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能较好地启发和诱导学生思维,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也比较自然,没有“无中生有”之感。

案例(二)《往事依依》。《往事依依》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联想丰富,主旨是怀念儿童时代的阅读经历,引导青少年学生热爱阅读、善于联想,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品味赏析,必然成为最重要的环节,这是契合文本特点和教学需求的。

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范例,运用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语言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而自主赏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首先,老师示范赏析,重温语言赏析的“六步法”,即“联系语境,抓关键词,反复朗读,紧扣主旨,发挥联想,表述规范”。我先引导学生看全文的第一句话:“年华似流水。”联系语境,后面的文字,主要是抒写对年华易逝的感慨,这里的关键词是“似”和“流水”两字,“似”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比喻句,“流水”是这个比喻句的喻体,它的特点和本体“年华”相似,这是比喻的性质决定的。再反复朗读,学生读着读着,慢慢地就将“流水”两字读得舒缓低沉了,带着某种慨叹。再结合主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学生很自然地说道:“流水”使他们联想起“流年似水”,使他们想起时光像流水一样奔流向前、永不回头。这时候,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

其次,让学生用规范化的语言来表述: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华比作流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年华容易消逝、一去不返的特点,表达了“我”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童年往事的眷恋之情。

最后,让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自主赏析文中的精彩语句。学生有了明确的方法指导之后,语言赏析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明显增强,语言赏析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也随之提高了。

2 语言赏析方法的实际运用

2.1 语言赏析首先要有方法意识。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言、进一步体味文本的过程中,应该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要引导学生建立“由表及里”的语言赏析的思维方式,即先“察其表”,看语言形式上有哪些独特之处,挖掘出句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朗读体悟,以声唤情,以情拟声,调动多种思维元素,溯求句子的深层含义。再“究其里”,这里的“里”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联系前后语境,因为,句子不是孤立的,它是整篇文章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赏析语句不能脱节。在赏析语句的过程中,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深究句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通过联想,再现情境,切己体察,从而融情于文、以意逆志,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体悟到作者语言的精妙和思想的绚丽,最后用相对稳固的语言范式将赏析语言表述出来。这个方法,就是本文前面所讲的“联系语境、抓关键词、反复朗读、紧扣主旨、发挥联想、表述规范”五步法。

2.2 语言赏析的方法要化而用之。任何方法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语言赏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心灵。语言赏析的基本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做到“化而用之”、“润物无声”。

2.2.1 要淡化方法痕迹,创设具体情境。语言赏析的基本方法从本质上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被方法所制约和左右,为了方法而方法,就本末倒置了。可以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和情感氛围,来代替生硬的方法程序,尽量不要出现诸如“下面让我们紧扣中心、展开联想”这样的呆板提示,可以用“假如你处在这样一个情境中,你会想(做)些什么”这样比较亲切的话语,或者让学生反复朗读、直抒感想,关键处点拨一下,让学生豁然明朗赏析语言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方法”已然暗含其中。这样,不露斧凿之痕,方法自然渗透。

2.2.2 要淡化统一标准,突出语言个性。随着语言品味的要求和层次越来越深入,我们在基于方法的时候,也要超越“方法”,要有共性,更要有个性。例如,我们在赏析鲁迅、余秋雨的散文时,除了运用基本的方法步骤和语言表述之外,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就是两位作家的思想人格和创作风格,一个冷峻,一个张扬,他们所乐于选用的语言素材也有很大差别,凸显出了鲜明的个性风格,我们在赏析语言的时候,还必须关注到他们的整体人格和语言风范,品出他们各自的“个性”来。

上一篇:愚人节来历范文 下一篇: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