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语录范文

时间:2023-10-03 07:33:58

沈从文语录篇1

志同道合,乡村书生追随孙中山

沈卓吾,初名孔才,后改名犖,字卓吾。清光绪十三年(1887)生,江苏省如皋县磨头乡人。他出生6个月,父亲沈嗣暄因病去世,后不到两年,两胞兄又相继夭折。其母沈陈氏守节抚育姐弟两人,日子过得既艰辛又寒酸。沈卓吾13岁入如城孤幼小学学习,两年后以优异成绩升入如皋工业学堂,其间被如皋知县周景涛慧眼识中。1900年,他被推荐到上海工业学校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当月,沈卓吾从一位文友手中获得一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首发刊。他逐字逐句研读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解读,豁然开朗,他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心潮澎湃,彻夜未眠。此后,因他常与郑洪年等进步同学聚会,大谈革命,传播资产阶级共和思想,被人告发。清廷查实后下令缉捕,他得知消息后逃往日本,追寻孙中山。

1910年,沈卓吾在日本历经周折,终于在横滨拜见了朝思暮想的孙中山先生,亲临教诲。他申请加入同盟会,并奉孙中山之命回国策划起义。1912年,沈卓吾回国,在上海英商胜家缝纫公司任总公司文牍,秘密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数次为革命党人焦达峰秘密运送枪械至湖南等地,为各地武装起义创造条件。

“民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要素之一。1913年,沈卓吾见江北工厂少,妇女无业自立,便于南通、如皋创建花边线网公司,吸收妇女就业,并开如皋妇女手工艺品外销之先河。因其卓有成效地改善民生,江北各地商人纷纷效仿。1914年,沈卓吾又于上海创办女子手工学校,众多妇女扬眉吐气走进学校学技术、学文化,接受进步思想。1915年,中国工商研究会在上海成立,沈卓吾被选为评议员。

1916年,沈卓吾接受孙中山建议,在上海创办《工商日报》,报道工商新闻,介绍各地兴办实业经验,传播富民强国理念。一个寒风刺骨的深夜,孙中山正在与沈卓吾商讨,拟将10多条革命标语巧妙插入报纸时,被反对派获悉,数名荷枪实弹的便衣闯进报馆。说时迟,那时快,沈卓吾急中生智,他一边将孙中山奋力推进地下暗道,一边将写有标语的纸条吞进嘴里,免遭一劫。事后,孙中山对沈卓吾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举动倍加赞赏。

1919年,沈卓吾追随孙中山声援“五四”运动,上海各界罢工、罢课、罢市,积极响应。每晚,沈卓吾与蔡元培等人在总商会商讨对策,印发宣传单。6月6日下午2时,上海工、商、学、报界人士假座总商会,召开联合大会,公推以沈卓吾为首的4人任特别纠察,直到12日下午2时当局罢免了卖国贼,上海各地相继复市,恢复秩序。

1921年5月9日,沈卓吾奉孙中山之命在上海创办《中国晚报》,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广州军政府。当时孙中山正在广州出任非常大总统,酝酿北伐,该报成为广州军政府在上海的机关报。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公开叛变革命,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一些上海右翼报纸纷纷发文攻击国民革命。沈卓吾针锋相对,在《中国晚报》上著文驳斥:“陈炯明以20年随从总理之人,一旦以军阀之勾结,遂推刃于总理,人类所以相处之信义绝灭都尽,凡属人类圴不得予以同情,纵令党见各殊亦不应绝灭信义,以图一时之口笔之快。”此论一出,右翼为之销声匿迹。孙中山在沪期间多次约请沈卓吾商讨国事,很快,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委任沈卓吾为参军。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曹锟的直系军阀政权,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开广州北上,先抵上海,沈卓吾亲自赶往吴淞迎接。孙氏上岸后,即乘汽车直至法租界莫利爱路住宅。”次日,沈卓吾在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上海寓所与孙中山会晤。据1924年11月20日上海《申报》载《孙中山昨日招待新闻界纪》云:“孙中山到沪后,与各方文电接洽,颇为忙碌,昨日下午3时,特在莫利爱路29号寓内,招集本埠新闻界茶聚,发表意见。到者有陈布雷、沈卓吾等30余人。由、戴季陶等招待。孙氏起立演说,历时一时之久。”

世纪绝唱,留下一代伟人的声音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出色的革命演说家,在广州期间,先后在岭南大学、广东高师、第一公园等诸多场合留下了众多著名的演说。他的演讲,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他积极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颂扬“”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倡导“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如此激情演讲,在沈卓吾脑海中留下刀刻一般的记忆。如何将一代伟人的声音保存下来,并在民众中广泛传播,唤其觉醒,激发其斗志,这成了一直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沈卓吾梦寐以求的愿望。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白云山养病,当时在上海刚创刊不久的《中国晚报》组建留声部,社长沈卓吾带着技师赶到广州,想为孙中山录音并发行演讲唱片,既宣传总理的革命学说,也借此扩大报社影响。孙中山基于宣传革命的考虑答应了他的请求。5月30日,孙中山在广州南堤小憩俱乐部,拿着事先写好的文稿对着留声机进行了演讲。

为了方便全国的民众都能了解演说内容,沈卓吾为其演讲录制了两个版本,一段是为了方便北方民众收听而录制的国语(普通话)版本,一段是带香山口音的粤语版本。录制完毕后,沈卓吾回到上海,将孙中山的演讲制成全套三张(国语两张,粤语一张)、每分钟78转的胶木唱片,并于当年下半年以《勉励国民》、《敬告同志》为题,以《中国晚报》社的名义向海内外出售发行。

沈卓吾将为孙中山先生录音一事看得极其重要,要求每天在《中国晚报》的报头上加印一行字:“国父声音之所寄托”,并将自己开办的唱片厂命名为中山留声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不幸病逝,这段录音便成了伟人存世的唯一声音。

在沈卓吾主持下,《中国晚报》经营部又编写了《中山先生留声纪念集》一书,并于1929年3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逝世4周年之际发行。此书规格20开本,灰色封面,左上角黑色长框内有胡汉民隶书题写的《中山先生留声纪念集》书名。沈卓吾在编辑说明中写道:“这是孙中山一生仅有的一次录音留声,也是孙中山先生利用近代科学发明来宣传政治主张,唤起民众的成功尝试……”书中收辑了孙科、于右任、谭延闿、蔡元培、冯玉祥、吴敬恒、戴传贤等7人专为此书所著的文章,详细回顾了沈卓吾当年请孙中山录制唱片的过程。于佑任的回忆文章进一步验证了沈卓吾当年为孙中山先生留声时的忧心忡忡和殚精竭虑:“十三年夏,余在广州遇沈同志卓吾,惊讶其焦困特甚,询问得知卓吾携技师数人,欲得总理讲演制为留声机片,使国内外无由亲聆总理之音者,藉此话片如闻面命。惟时总理体恒未豫,久久不得闲。卓吾辛勤期待,异其诚恳。后哲生同志因便得请总理乃就长堤小憩讲演。因病初愈,仅成话片二即今兹国内外所流传者也。”

据考证,当时孙中山演说录音的三张唱片向海内外发行的发行数量较大。然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磨洗,完整保存下来的唱片寥寥无几。这套承载着伟人一生心愿的世纪唱片不仅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还是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历史见证,更是收藏界孜孜以求的收藏目标。据收藏界人士透露,除上海博物馆、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等少数国家文博单位外,民间很少能见到此物,现在流传在世的不超过10套。正因为如此,这套唱片显得弥足珍贵,用收藏爱好者的话说,收藏世纪唱片,就是珍藏一段历史。

缅怀国父,主持一系列纪念活动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因患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消息传来,时任上海电报局局长的沈卓吾悲痛万分,他积极参与中国上海党部议决追悼孙中山事宜,被公推为文牍,具体筹备4月12日上海各界人士追悼孙中山大会。据1925年3月15日《申报》报道:3月14日,中国上海党部议决追悼孙中山事宜,到会者有唐少川、章太炎、沈卓吾、常芝英、杨千里、邵力子等20余人。会议拟借山东会馆为筹备处,由沈卓吾、常芝英负责接待,并公推沈卓吾、杨千里、邵力子等为文牍。此外,沈卓吾还具体负责孙中山纪念章设计制作事宜。据1925年3月21日《申报》载《追悼孙公筹处之职员会》云:“3月20日,孙中山追悼大会上海筹备处召开全体职员大会。沈卓吾报告,已向商务印书馆定纪念章加制1万枚,连前共3万枚,统计洋2000元。”

孙中山墓地的选择源自沈卓吾提供的一份文字材料。1925年4月18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孙中山葬事筹备处,沈卓吾向筹备处提交了一份类似日记的文字材料,其内容为:“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偕胡汉民等人前往南京紫金山打猎,看这里地势山水环绕,气象雄伟,就微笑着说:‘我将来死了,能葬在这里,那就好了!’”筹备处证实此文字材料属实后于4月23日议决:“以南京紫金山之中茅山南坡,为建筑陵墓地。”

1929年春,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主体工程竣工,5月28日上午,停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遗体由专列运抵南京,沈卓吾在浦口车站接待。6月1日举行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指为国家元首的灵柩举行葬礼),沈卓吾任奉安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奉安大典结束后,奉安委员会决定成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推、胡汉民、戴季陶、孙科、叶楚伧、于右任、孔祥熙为委员,梁寒操为编辑主任,沈卓吾为专职干事,办事处设于铁道部。因时任中央党部书记的梁寒操工作繁忙,难以顾及,沈卓吾便成为编写《总理奉安实录》的主要担纲者。

《总理奉安实录》详细地记录了当年孙中山先生遗体奉安南京的全过程。此书由蒋中正题笺,胡汉民题写书名。全书分为照片(140张)、纪述、专载、附录四部分。在卷首印有总理遗像、遗嘱、总理奉安哀辞、陵墓全景图案及奉安纪念章。

《总理奉安实录》分为简装版和精装版。如皋档案馆收藏了沈卓吾带回如皋的两套精装版实录。精装版印制精美,长34.5厘米,宽23.8厘米,厚3.6厘米,封面、封底系蓝底织锦,为南京云锦织造工艺。封面主题图案为中山陵祭堂。祭堂中门顶端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祭堂正面三拱门上方分别用篆文书写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堂前石阶辟为三道。整个祭堂庄严肃穆。祭堂后面金边镶饰的群山中,朵朵白边镶饰的淡蓝色祥云穿梭其间。整个图案造型别致,清晰可辨。封底为双金边方格,格内五彩小花,格角为五彩大花,图案精美绝伦。由此可见,沈卓吾对此书的编纂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也展示他的艺术天才。

鞠躬尽瘁,壮士大志尾随孙中山

孙中山的不幸离去,一度给沈卓吾以沉重打击,每每追忆追随孙中山的那一幕幕场景,他触景生情,泪流满面,而参与或主持系列纪念活动时,他更感国父的伟大和至高无上。面对残酷现实,他很快调整心态,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投入宣传和践行“三民主义”活动中,完成其未完成的事业。

1929年6月,沈卓吾闻讯家乡江苏如皋县各界将隆重集会举行盛况空前的纪念总理奉安大典,并兴建中山钟楼,他风尘仆仆从上海购置一只大铜钟返回如皋。他亲自参加中山钟楼奠基典礼,并提出多项建议,且很快得到落实:开辟了一条中山路;将县府东首城隍庙大殿改建为中山堂;在公园东首建中山亭、北首建中山桥、南首建奉安桥,以铭记国父的丰功伟绩。1931年中山钟楼落成,沈卓吾亲书《如皋中山钟楼记》碑文。其碑文引用一段孙中山先生的经典语录:“人民平等,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尽其事,各执其业,自此演进,不难致大同之世。”沈卓吾捐赠的铜钟悬挂楼顶,其声清脆悦耳,逢整点向全城报时。

沈卓吾是一位继承孙中山遗志而坚贞不屈的英雄。1931年8月5日,台湾日治时期反殖民运动的领袖蒋渭水病故台北医院。蒋渭水为台湾同胞争取民族、民主、民生,长期与日本占领政府抗争,一生10多次遭遇日警察拘留和迫害。10月4日上午,黄炎培、沈卓吾等人倡议发起上海抗日救国会等70多个团体约600名代表,在小西门蓬莱大戏院举行“追悼台湾革命领袖蒋渭水先生大会”,黄炎培主持大会,沈卓吾在演讲中号召国人奋力反抗日本侵略。“我们现在中国需要反抗,无论男的女的,我们都要反抗,要反抗我们的敌人日本!”他的激情演讲铿锵有力,震撼了整个会场。“反抗,反抗,反抗我们的敌人日本!”与会者群情激昂,口号声此起彼伏。

1931年苏北大水,如皋等地涝灾严重,田禾无收,灾民遍野。时为铁道部、实业部专员的沈卓吾奔走呼号,筹资募款,力主以工代赈,修复堤堰,疏通河道。时近寒冬,他数次携款,乘大德轮船从上海赶赴苏北放赈救灾。12月13日,他所乘大德轮船行至常熟县境七望沙时忽然起火,卓吾不幸遇难(当时未能找到遗体),时年44岁。噩耗一出,高层一片悲怆。捶胸顿足:苍天有眼,岂可捉错忠臣良将?旋即,中央宣传委员梁寒操、立法院院长孙科、铁道部部长叶恭绰、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吴铁成及数十名沈卓吾生前好友共同发起,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铭德北里8号设立治丧处,于南京铁道部设通讯处,并联名撰写了《沈卓吾先生事略》,《沈卓吾先生追悼会启事》,编印了《赴告》。《赴告》封面由郑洪年先生亲笔题写“沈卓吾先生赴告”七个字。1932年4月,中国在上海召开了隆重的“沈卓吾先生追悼会”,元老于右任恭书“大志已随流水去,舍身却为救人来”挽联。

潮涨潮落,波涛汹涌。1932年4月29日,沈卓吾遗体浮现于上海浦东丁家滨,家属立马迎回如皋成殓,安葬于城东仙鹤乡(今如城街道仙鹤社区)。其丧礼隆重,铭旌系孙科所书。后沈氏修编家谱,郑洪年撰写了《卓吾公传》,叶恭绰为沈卓吾母亲的遗像题写“节母陈太夫人遗像”八字。

沈从文语录篇2

一、志愿设置

中招志愿共设五个批次。提前批次为沈阳经济区跨市招生优质普通高中,设2个有序志愿,可填报沈阳经济区内6所具有跨市招生计划的学校,即鞍山市第一中学、本溪市高级中学、本溪市第一中学、阜新市实验中学、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铁岭市高级中学。

第一批次为省级重点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市标准化高中,设16个志愿。(体育、艺术特优生设3个有序志愿;统招公费生提前录取设1个志愿,可填报省实验中学〔含中美课程实验班〕、东北育才学校、沈阳市第二中学其中的一所学校;统招公费生、指标到校生和民办学校自费生设12个平行志愿,可填报本批次中除省实验中学〔含中美课程实验班〕、东北育才学校、沈阳市第二中学以外的其他学校。)

第二批次为师范学校、国家及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设4个志愿(师范学校设1个学校和专业志愿,国家及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设3个平行志愿)。

第三批次为市级重点高中、一般高中,设8个志愿(体育、艺术特优生设2个有序志愿,统招公费生和民办学校自费生设6个平行志愿)。

第四批次为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学校、一般中等职业学校,设4个志愿(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学校设1个学校志愿和两个专业志愿,一般中等职业学校设3个平行志愿)。

二、录取原则

德、智、体全面考核,依据考生中考成绩和志愿择优录取。综合素质评价为D档的考生,招生学校不予录取。信息技术考查、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音乐和美术考查、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考查不合格的考生报考省级重点高中时不予录取。普通高中、师范学校、国家及省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部分专业录取设立最低控制分数线。报考普通高中、师范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考生在成绩(普通高中体育、艺术特优生为折合后的综合成绩)相同、志愿顺序相同时,具有优先录取条件的优先录取;优先录取条件相同的,按照考生数学、语文、外语三科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三科总成绩相同的,依次按照数学、语文单科成绩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三、录取办法

各类中等学校按照批次设置顺序和志愿设置顺序依次录取,沈阳经济区跨市招生优质普通高中根据考生志愿顺序和成绩,按照“志愿优先”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再择优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要求考生为具有沈阳户籍并在沈阳市初中学校连续就读两年以上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生、成绩低于我市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统招公费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应届生不参加沈阳经济区跨市招生优质普通高中录取。普通高中体育、艺术特优生根据考生志愿顺序和文化课考试成绩与专项素质测试成绩折合后的综合成绩(沈阳市第二十四中学和沈阳市第十五中学美术特长预备班根据考生志愿顺序和文化课考试成绩),按照“志愿优先”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择优录取第二志愿考生,第二志愿考生生源不足再择优录取第三志愿考生。普通高中统招公费生、指标到校生和民办学校自费生根据考生成绩和志愿顺序,按照“分数优先”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若考生成绩相同,则按照志愿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志愿在前的优先录取;若仍然相同,具有优先录取条件的优先录取;若仍然相同,数学、语文、外语三科总成绩高的优先录取;若仍然相同,依次按照数学、语文单科成绩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计划以初中毕业生学校为单位(合并重组的初中毕业生学校,以原初中学校为单位)下达,指标到校生执行普通高中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单独设立录取控制分数线,未完成的指标到校生计划,予以取消。借读生(政策上允许的除外)、往届生不参加指标到校生录取。

师范学校各专业均在面试和专业加试合格的考生中,根据考生成绩和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报考英语、学前教育(双语)、音乐教育(双语)、美术教育(双语)专业考生英语单科成绩必须及格。

中等职业学校根据考生成绩和志愿顺序,按照“分数优先”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有面试、加试要求的须面试、加试合格;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学校录取办法由省招考办单独制定。

四、“平行志愿”解读

“平行志愿”,是指在某个规定的录取批次中,允许考生填报若干个平行但有顺序排列的学校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即先按照考生中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再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等多个平行志愿学校,将考生录取到最先符合录取条件(达到招生学校录取分数线)的志愿学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分分清”,就是将同一个分数的所有考生,按照考生的志愿顺序依次录取完后,再进行下一分数考生的录取。

操作步骤:

第一步:按照考生中考成绩(含政策加分)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比如分是740分,则先录取740分的考生,再录取739分的考生,再录取738 分的考生……以此类推。

第二步:对每一分数上的每位考生,依次按照先A学校、再B学校、再C学校……的顺序检索,如考生符合A学校录取条件(达到招生学校录取分数线),就录取到A学校,如不符合则再检索B学校,以此类推,只要考生符合被检索学校录取条件,就录取到该学校。考生一旦被录取,就不再检索该生后面所报考的其他志愿。

注意事项:

一是平行志愿也有志愿顺序。对于每个考生来讲,平行志愿是依次按照先A学校、再B学校、再C学校……的顺序进行录取,因此,考生在填报时,一定要把自己最理想的学校放在前面,其他志愿放在后面,要避免出现“倒挂”现象,以免错失进入理想学校的机会。举个例子,假设某考生报考的A学校录取分数700分,D学校录取分数710分,即使他最后考了720分,也首先被A学校录取了。

二是分数相同,先看志愿顺序。如果考生分数相同,又报考同一所学校,那么优先录取学校志愿排序在前的考生。举个例子,假设甲、乙两名考生均为700分,某校只剩余1个招生计划,甲在A志愿报考该校,乙在B志愿报考该校,由于甲所填志愿在前,所以优先录取甲到该校。

三是填报的学校之间要有一定梯度。填报的都是热点学校,就有可能造成志愿落空;填报的都是非热点学校,就会失去了升入适合自己学校的机会,因此考生要注意适当拉开各个志愿之间的梯度。

四是不想去的学校不能填报。考生一旦被一所学校录取,就不能再被录取到其他学校。

五、填报志愿方式、时间

我市中招填报志愿工作实行网上填报志愿,集体报名的应届考生可由学校组织在学校填报,也可自行上网填报;其他考生可自行上网填报,也可到报名所在的区、县(市)招考办上网填报。6月14日—18日(公休日不休息)考生在网上填报各类中等学校志愿,考试结束后,考生还可到中等职业学校补报志愿。

六、网上填报志愿注意事项

1、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填报志愿,否则视为自动放弃。

2、考生须牢记密码,考生首次登录网报系统必须更改初始密码,如果忘记密码,可凭准考证向区、县(市)招考办申请恢复初始密码。

3、要注意区分同一学校不同招生形式代号,招生学校不同招生形式的代号不同,注意不要混淆填错。比如:市第20中学统招公费生计划代号为1102,指标到校生招生计划代号为1301。

4、考生可通过点击 “临时保存”按钮临时保存志愿信息,并可在网上填报志愿规定的时间内修改临时保存的志愿信息,考生点击“确认提交”按钮后,就视为填报志愿完成,不能再修改志愿信息。如在规定时间内没有点击“确认提交”按钮,系统将自动默认考生“临时保存”的志愿信息为考生最终志愿信息。

沈从文语录篇3

从选录数量看,钱起诗歌的选录占“大历十才子”选录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是“十才子”中诗歌选录最多的诗人。从选录体裁看,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中唯一一个各种体裁都有选录的诗人。由此可见,在沈德潜心目中,钱起“十才子”之冠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与“大历十才子”其他成员相比,钱起的诗作更加符合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编选标准,与沈德潜的诗歌主张相契合。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可确考。钱起生长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期,据王定璋先生分析,其生平和创作大致可分为及第前的求仕和漫游(天宝十载前)、沉沦下僚期(天宝十载至广德元年)、入省为郎至谢世(广德元年至建中年间)三个阶段(《前言》)。钱起一生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一个朝代的盛与衰。唐诗于此时也处于两大高峰的低谷期,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因前有李白、杜甫的光芒照耀,后有元稹、白居易的光辉的掩映,故略显暗淡。作为低谷期中较为杰出的诗人,钱起创作于这样一个尴尬的环境,只能努力继承总结,进行反思创新。因此,钱起的诗作中,不仅存留有盛唐的余韵,还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使他的诗歌不可避免的包含了两种时代精神融合与碰撞,记录着“盛唐体”向“大历体”转变的种种痕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唐代这个大家辈出、群星闪耀的时期,钱起的诗歌成就可能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作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钱起在唐诗的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值得我们投以更多的关注。

2《唐诗别裁集》中钱起律诗的选录

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中才能比较全面的诗人,他的诗作可以说是各体兼备,这可能也是钱起为什么是“大历十才子”在《唐诗别裁集》中唯一一个各种体裁都有选录的诗人的主要原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共选录钱起诗作30首,其中律诗17首(包括五言律诗8首,七言律诗5首,五言长律4首),占所选诗作总数的一半还多。那么,为什么钱起律诗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取数目所占比重如此之大,他的律诗有何可取之处呢?《唐诗别裁集》中钱起五言律诗共选录8首,在律诗这一体裁中所选数量最多。一方面,这主要与当时科举考试一般用六韵五言诗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这与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的目的密切相关。他希望能够通过唐诗的编选,为后学提供范本,垂示准则。他认为:“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学者每从唐人诗入,以宋、元诗流于卑靡。”(《凡例》)故提倡学诗者在初学时应由唐诗入手,以唐诗为典范。因此,在编选《唐诗别裁集》时,沈德潜选录了一定数量的应制诗和试帖诗。五言律诗作为唐代近体诗格律成熟得最早的一种体裁,与试帖诗体式最为相近。客观上,这为钱起五言律诗的选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钱起自身来看,由于时代的特征,钱起的五言律诗没能开拓出盛唐诗歌那样阔大的场面、雄浑的气魄,但他善于用白描的语言刻画身边事、眼前景、心中意的写法使他的五言律诗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特色。与盛唐诗歌相比,钱起的五言律诗减少了对典故的运用,而白描成分有所增加,这提高了他五言律诗的透明度,加强了诗歌形象的清晰度,具有一种清空、澹静的诗境。此外,钱起五言律诗不仅对仗工整,突出特色还在于他的“流水对”,即严羽所谓的“十字对”。这种对仗上下两句字面相对,意义相关联,双句单意,如行云流水般灵动轻快。钱起《送征雁》中“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便是这种一气呵成、畅而不隔的流水对佳联。钱起的七言律诗是他创作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体裁。蒋寅先生指出:“除了五律之外,大历诗中成就最高、在艺术上对盛唐有所发展的要数七律”,“大历七律的意义是在唐七律发展史上开拓了萧散闲雅的境界,它将盛唐名家如李颀的洗练工稳、王维的精工雅致发展得更加纯熟。这一结论完全适合于钱起的七律创作”。钱起身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他的七言律诗洗练工稳,精工典雅,在技巧的运用上已达纯熟之境。如《阙下赠裴舍人》一诗本是钱起向裴舍人表达恭维、求援之意的诗作,由于巧妙运用了“景语”这一表达技巧,使得恭维之意隐约曲折。尤其是诗的前四句,虽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却只字不提裴舍人,恭维十足,但又不露痕迹,足见钱起技巧运用之娴熟。不过,不可忽略的是,钱起后期的诗歌虽在技巧和风格上进一步纯熟,创作了不少名章迥句,但早期思想上的光芒却不再现,浓重的应酬气息使他的作品缺少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内容,这是诗歌艺术技巧所无法遮掩的。因此,钱起的七言律诗中虽佳句不少,但整体创作的评价并不太高,这可能也是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他的七言律诗不如五言律诗选录的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3《唐诗别裁集》中钱起绝句的选录

《唐诗别裁集》中,沈德潜选录钱起五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3首,绝句这一体裁共选录5首,占钱起诗歌选录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与钱起律诗的选录数量相比,差别是很大的。沈德潜在选录钱起绝句时,为何选取数量与律诗差别如此之大?在钱起大量的绝句中,沈德潜又为何独独选取这几首?我们不妨以《唐诗别裁集》中钱起《归雁》这一首七言绝句来分析。蒋寅先生认为:“从总体来看大历七绝水平是不高的。”并分析其原因:“他们不太遵从七绝的‘体’”。如沈祖棻先生所指:“七绝这种以短小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内容的特征规定了: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断来加以表现。因而它所写的就往往是生活中精彩的场景,强烈的感受,灵魂底层的悸动,事物矛盾的高潮,或者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一个人物突出的镜头。”(《引言》)以此为标准,大历诗人的七言绝句并不尽如人意,对于七言绝句的创作,他们既不关心题材的选取,也不讲究句法和章法,语言粗糙缺乏锤炼。因此,大历诗人七言绝句出色的作品很少。钱起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七言绝句必然存在大历诗人七言绝句不可忽略的共同缺点。沈德潜在选录钱起七言绝句时,也许就是看到这一点,故选录数量不多。但钱起毕竟是“大历十才子”之冠,他的七言绝句具有着独特之处,这可能也是在大历诗人七绝诗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钱起七言绝句仍有选录的主要原因。《归雁》是《唐诗别裁集》钱起七言绝句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首,沈德潜选录此诗不无原因。钱起这首《归雁》,借“雁”抒发思乡之情,以“归”字为题眼,凝聚了全诗的神韵、意境,耐人寻味。“雁”是候鸟的一种,春季飞往北方,秋季飞往南方,在古诗中是一个具有比兴意义的意象。古人认为,大雁南飞,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栖息在湘江,度过冬天后飞回北方。这首绝句中,钱起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故意对大雁的北归表示不解,故诗的起句便以“潇湘何事等闲回”劈空设问,询问大雁北归的原因,给读者以突兀之感,接着以“水碧沙明两岸苔”补叙湘江风景优美、水草丰盛,刻意忽略大雁习性,表示湘江如此美丽富饶,对大雁北归表示不解,引起读者兴趣。诗的三、四句,钱起对大雁北归的原因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灵月夜鼓瑟,凄凉哀怨,大雁因不胜其哀,不得已而飞回。三四句中,钱起借优美的神话和丰富的想象,描画出湘灵鼓瑟的凄清画面,赋予大雁人的情感,塑造出通晓音律、多愁善感这一大雁的形象。通晓音律本属人之才能,大雁如何能为之?钱起将通晓音律的才能赋予大雁,可谓设想奇绝。他将思乡的情感都聚集在一个“归”字上,由果溯因,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借大雁北归婉转表达出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非一般咏物诗可比。由此可见,钱起这首七言绝句并无大历诗人七言绝句选材不精、构思率意的短处,反而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意趣含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4沈德潜诗论与钱起诗歌的选录

一般而言,选本只是编选者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录他人的诗歌,缺乏原创性。但实际上,面对众多诗人的众多诗作,编选者在选录过程中,所选录的诗人诗作都受其文学观念的强烈影响,体现着其具体的审美标准和诗学主张。《唐诗别裁集》即是一部具有一套系统标准的唐诗选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沈德潜的诗歌理论和主张。他所选录的钱起的诗作是“大历十才子”中最多的,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我们不得不思考,钱起诗作满足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选录的何种要求?沈德潜在编选《唐诗别裁集》时,标准又有哪些?《唐诗别裁集》前言中谈到,沈德潜“信奉‘温柔敦厚’的诗教,宣扬‘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要求诗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前言》)。因此,选录过程中,沈德潜表现出鲜明的儒家诗学观念,极为重视有助儒家教化的诗作,如歌功颂德、忧国忧民的作品,选录较多。此外,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旨在“垂示准则”,为后世之学提供范本,故其所选诗作除注重思想内容之外,也注重神韵和技巧。钱起诗歌创作分三个阶段。早期壮志满怀,多关注社会现实之作;中年入朝后,沉沦下僚,见蒙退隐之心;之后为求拔擢,奔走于权贵豪门之间,多唱和应景、点缀升平之作。其最后一个阶段诗歌技巧最为成熟。因此,从内容标准来看,钱起不管是早期关注社会现实之作,还是后期点缀升平之作,都满足沈德潜关于诗歌“温柔敦厚”的要求。从编选目的来看,钱起在后期频繁的唱和活动中,诗歌的艺术技巧和风格进一步成熟,又满足于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垂示准则”的目的。从另一层面来看,钱起的诗歌创作是符合沈德潜诗歌的理论和主张的。如结束钱起“献赋十年犹未遇”的《省试湘灵鼓瑟》,便是最能体现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标准和目的的一首诗歌。此诗为试帖诗。既为试帖诗,从编选目的看,此诗满足了沈德潜为应考士子“垂示准则”的标准,从诗歌思想看,此诗必然没有批判时政、揭露封建社会矛盾的内容,这符合沈德潜选录标准。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是公认的试帖诗范本,试帖诗因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诗人的才思,感情难以自由抒发,钱起此诗不然。他发挥其高超的诗歌驾驭能力,不仅紧扣诗题,而且想象驰骋,将有声无形的音乐表现的生动形象,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更是堪称一绝,神思绵绵,耐人寻味,展现出钱起高超的艺术技巧,让人为之佩服。

综上所述,钱起诗作虽分三个阶段,但无论是早期关注社会现实之作,还是后期歌功颂德、技巧提高之作,都满足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提倡儒家诗教,注重诗歌的社会功用的标准和目的。这从“大历十才子”中,沈德潜选录钱起诗作所占比重之大便可看出,由此也可看出,沈德潜对于钱起诗歌的认可与推崇。

沈从文语录篇4

沈文裕的演奏曲目相当广泛,包括巴罗克时期、德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俄罗斯音乐家作品,并且擅长演奏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作品,尤以演奏高难度作品著称。他对音乐的理解具有内省似的直觉,且演奏技巧精湛纯熟,音色纯净透明,音乐表现力极为卓越。他的演出经历也十分丰富,曾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波兰、俄罗斯、美国、巴西、土耳其、南非等多地举办独奏音乐会,参加最负盛名的音乐节,并与世界各国的40多个乐团合作演出,包括:德国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比利时国家乐团、比利时皇家歌剧院乐团、比利时皇家室内乐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波兰华沙交响乐团、伦敦室内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斯洛文尼亚广播电视乐团、巴西交响乐团、南非开普敦歌剧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中国爱乐乐团等。

国内外知名人士与媒体都对沈文裕有着极高的评价。德国钢琴大师凯沫林先生说:“我们一般不说钢琴演奏家是天才,只说作曲家是天才,但沈文裕的确不同,他太出色了!”德国职业古典音乐乐评人霍尔维茵先生评论沈文裕在伊丽莎白钢琴大赛决赛中的“拉三”版本时,说道:“我手里有全世界60多位著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但沈文裕演奏的版本是最有朝气和特色的版本!”著名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广仁先生,听完沈文裕弹奏改编的《黄河》钢琴独奏曲后,大为赞赏,并鼓励沈文裕再把《梁祝》等中国名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试着像李斯特那样走改编结合演出的独特的演艺道路。还有《纽约时报》、《德国中部报》、伦敦《星期三周报》、中国《音乐周报》等也纷纷对沈文裕的演奏大为赞扬与褒奖。

回国十年,在低谷中前行

在国内的钢琴圈里,沈文裕这个名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百姓所知晓。2005年沈文裕问鼎世界大赛的桂冠后,父母为其选择了回国之路。然而,这一举动让他及家人饱受国内众多的非议。没有想象中的鲜花和掌声,沈文裕就这样开始了他回国的发展之路,这大概是他自己都不曾想到的。少小离家远赴重洋,17岁就得到了第14届“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钢琴大赛”银奖,该比赛是钢琴界里的奥斯卡,他是这个比赛迄今为止获奖年龄最小的钢琴家。专业上的辉煌并没有照亮他的前途,为了走出沈文裕事业的阴霾,他们全家再次收拾起了行装,举家从重庆迁往北京,只是这次的心情不同于10年前他们德国求学时,少了些欣喜,多了些惆怅。

2008年,沈文裕迁居北京大兴的一处民居,这是他在北京的家,陈设比较简单,却也不失家庭的温馨。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沈文裕的地下琴房,那是需要通过一条很深的台阶才能进入的琴房。虽说地方不大,但挤满了他音乐上所需要的一切,一台几乎占据了整间房间的施坦威三角钢琴,两台加湿器摆放在钢琴前,此外就是堆放成山的唱片和乐谱,还有沈文裕和郑大昕老师、凯莫林老师、周广仁先生、刘诗昆先生以及国际钢琴家的合影也摆放在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一住就是8年,熬过当初的低谷,沈文裕的事业逐渐有了起色。在这期间,沈文裕先是参加了“CCTV全国钢琴小提琴比赛”获得成人组第1名,慢慢打开在国内的知名度。随后他又参加了中央台的多档节目。通过媒体的曝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沈文裕。在2009~2011年,沈文裕被特聘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被南京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14年9月被浙江音乐学院(筹)聘为驻院艺术家,在此期间他还在国内举办过巡演。从2011年起,他将自己的演奏视频免费上传到门户网站,为全世界的爱乐者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这个项目他已经坚持了5年,了上千条视频,是网络上最为活跃的钢琴家,没有之一。

沈文裕说,成为网络最活跃的钢琴家,录制视频并上传其实是从一次无心之举开始的。“我从2012年正式开始录制视频,到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上传的第一个作品是贝多芬的奏鸣曲《悲怆》,我当时先录制了光碟,曲目是8首贝多芬奏鸣曲。录制完我回到家,父亲建议我自己在家录制一遍,因为完成录音我特别累,也没有把在家录制视频当回事,所以这段视频里面有打电话、喝水等画面,其实是很不专业的。因此,录制完的视频也就放着,没有整理。直到一年后我在整理视频的时候才重新发现了这段视频,才把这段视频到了网上。要说我真正上传的第一段视频是大钢琴家霍洛维茨改编的一首作品,第2段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六号》,第3段是钢琴流行音乐《水边的阿狄丽娜》。几年间,我的录像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从几千块的一直用到现在上万块的。起初是妈妈帮我每天上传,后来我慢慢对电脑和网络熟练了,全部由自己负责了。包括机器的调试、录制、审听、上传等步骤,经常是为了一段视频要忙到深夜。”

五年坚持做一件事,成为最接地气的演奏家

一段沈文裕录制的《野蜂飞舞》的视频,让网友叹为观止,沈文裕由此走入了网民的视野。视频中他将演奏速度层层递进几乎达到人类极限,从始至终没有一个错音,这样机器般精准的演奏,世界上屈指可数。5年里,沈文裕几乎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录制和上传视频,没有度假和娱乐生活,他的生活一天都离不开钢琴。用他的话说:“时间就是生命,只要活着我就要不断地工作,创造出我的人生价值。”

在网络上与他的粉丝紧密联系,用沈文裕妈妈的话说,他足不出户就可以云游四海。沈文裕的默默工作得到了回报,喜爱他的粉丝称他为“最接地气的演奏家”。他说:“录制视频之后,我的粉丝越来越多。起初演奏纯古典音乐视频的点击率不高,比如我把录制的巴赫《十二平均律》上传,半年之后只有几十个点击量。后来我想到演奏流行音乐和电影插曲是提高点击率的好方法。果然,这些流行音乐和轻音乐的视频随随便便就几十万次的点击率,古典音乐果然敌不过流行的冲击,这个鲜明的对比,让我有些苦恼。从今年开始,我在网上录制讲课的视频。讲课没有事先写好的文字,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中间会穿插给网友们做些示范。由于我的表达能力欠佳,可能最初几集有点嗦吧。”

为了保证随时上传演奏视频,沈文裕在最近一两年内几乎就没有安排演出和教学,意味着他放弃了很多机会。但在他看来,和赚钱相比,他更希望把音乐奉献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和喜爱自己的音乐。沈文裕说:“有的网友评论我不务正业,其实我只是想通过网络把我的音乐传播出去,而且是免费的,让更多的琴童、家长和教师观看,一起交流。我也是从一名琴童走到今天,所以,希望能给后来的琴童带来学习的便利,让琴童们少走弯路。”

沈文裕整日忙于录制视频,他已无暇顾及窗外的世界。或许在外人看来,他是如此寂寞的钢琴家,但每日就在他的一方天地里与音乐相伴,录制更多的视频,在他心里其实是最幸福的事情。沈文裕正走在创造一项纪录的道路上,如果再有一个5年,他将会成为一个留存影像曲目传播最多、最广的职业钢琴家。

中国的琴童缺乏“听”

沈文裕从小被誉为“钢琴天才”,一年之内就考取了6级水平。那时候在成都学琴,虽然有名师指点,但沈文裕自己也在通过不断地聆听各种大师的录音中得到学习。在学琴的道路上,他聆听的唱片数不胜数,对于那些他喜爱的不同的演奏版本他都如数家珍一般。在德国留学的日子里,他为了不打扰邻居,就带着耳机聆听大师的演奏,手指在桌面上敲击,手指都敲得发烫了。对沈文裕来说,聆听各种版本的大师演奏,是他不断探求音乐世界的方式。因为从小学习音乐,他几乎没有伙伴和朋友,所以音乐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这样的学琴历程,让他觉得学琴时的“听”尤为重视:“曾经有一个琴童对我说练琴很苦,我问他练琴多久,他说半个小时。我认为这个时间远远不够。我问这个孩子是否听一些录音,他说根本不会听其他音乐。我学琴的时候,练完琴我就会听各种唱片,在聆听唱片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光练不听是中国琴童不喜欢练琴的最大问题,如同闭门造车一样。我录制视频也是希望国内的孩子能够多听、多看。”

“神童”今年“而立”了

沈文裕6岁时的启蒙老师是刘建平,是他发现了沈文裕的音乐天才,推荐给成都的名师郑大昕。郑老师认为沈文裕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为了保证沈文裕的进度,郑老师一周给他上两次课,别人留作业一次留一首奏鸣曲,他给沈文裕要留一套(最少3首),而且回课质量还特别好。沈文裕说,他学琴是特别愉快和开心的,尽管那时学习条件艰苦,买不到乐谱、碟子,但是他享受上课和练琴的过程,并且始终受到老师的表扬。郑老师说:“我刚开始没对他有那么多期望,后来看到孔祥东,觉得沈文裕能弹到孔祥东那样就好了。再后来就是沈文裕自己一步步地要向前冲,他对钢琴的喜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最后是他牵引着家庭不断在钢琴艺术的道路上前进。”

然而,在艺术之旅前进的过程中,他走得崎岖又坎坷,特别是回国后的10年间,沈文裕一家人经历了太多的悲与喜。拥有与郎朗、李云迪不相上下的水平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关注和光鲜的生活,外界的评论也众说纷纭。然而,今年的沈文裕就30岁了,俗话说三十而立,作为演奏家也到了他艺术的黄金年龄,他却表明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他的音乐,依然坚持做自己,无论人们如何指责与评说。纵然他身上有很多常人不能理解的缺点,但每当看到他在钢琴上挥洒自如的手指、飞扬的眉宇、甘于寂寞的坚持与执著,都知道这位孤独行走的钢琴家对未来的期许与梦。

因为他是沈文裕……

寄语琴童

沈从文语录篇5

摘要“吴中十子”是活跃于乾嘉时期的一个重要闺秀诗群,而由张允滋与其夫君任兆麟共同选录、阅定的《吴中女士诗钞》更是影响深远。本文考证了吴中“金闺领袖”张允滋的家世、生平、交游与志趣等概况;简要论述了其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与艺术风格;逐一考证了《吴中女士诗钞》的书名异称、版刻时间、选录者及附录内容,并对错讹之说予以澄清。

关键词:张允滋 任兆麟 《吴中女士诗钞》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乾嘉时期,许多闺秀冲破了“女子不宜为诗”的传统观念,吟诗结社,选录闺集。“吴中十子”便是一个较为成熟的闺秀诗群,《吴中女士诗钞》的刊行更是影响深远。梁乙真尝云:“所谓吴中十子者,近媲西泠,远绍蕉园,洵艺林盛事。有《吴中十子诗钞》。”本文欲对张允滋与《吴中女士诗钞》略作考述。

一 张允滋考略

1 张允滋生平考略

张允滋,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人,随父祖迁长洲(今苏州),遂为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年不详。三十六年,归任兆麟。《吴中女士诗钞・姓氏》载:“张滋兰,名允滋,以字行,一字清溪,号桃花仙子。匠门太史大受曾孙女,受业伯父云南观察凤孙之门,今翰林院侍读学士彭公绍观义女,震泽诸生任兆麟室。著《潮生阁诗稿》。”任兆麟评《翡翠林闺秀雅集》载:“张滋兰清溪,丙子生。”

张允滋善琴,好读书。江珠《〈箫谱〉后叙》云:“清溪善琴,心斋先生尝为制《琴谱》。”任兆麟《清溪诗稿叙》云:“清溪女史幼禀家训,娴礼习诗。……所居潮生阁为曾大父匠门太史读书处,居常卷帙不去手,声琅琅彻牖外,夜则焚兰继之,每至漏尽不寐,灯火隐隐出丛树林,过之者咸谓此读书人家,初不知其为女子也。时与月楼女史讲说学艺,所造益进。继以二亲见背。岁辛卯……归余。偶检其奁箧,所有者《张氏九世诗文》一编,益稔知渊源有自也。……因录其所作,请余决择,徐诵之,颇见清超之致。碧岑女史所称为唐人格调也。并示碧岑阅定一卷,先付梓人。”张允滋尝在诗中云:“萧斋何所有,只剩满床书。”

2 张允滋家世考略

张允滋家学渊源,曾祖张大受(1660-1723),江苏嘉定人,后迁长洲匠门溪。提督贵州学政。工诗文,尤长骈体。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二十二载:“张大受,字日容,江南嘉定人。康熙己丑进士,官翰林院检讨。……骈语韵语皆清新独出。”著有《匠门书屋文集》三十卷。生平见光绪《嘉定县志》卷十六。伯父张凤孙(1706-1783),号息圃。徐世昌《晚晴博诗汇》卷七十二载:“张凤孙,字少仪。……副贡。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辛未举经学,历官云南粮储道。有《柏香书屋诗钞》。”乾隆三十一年,知邵武府;三十九年,官云南粮储道。工诗及骈文。生平见光绪《青浦县志》卷十八。母陆氏,苏州南濠人。能诗,有《唾绒诗草》。宋林《清溪诗稿跋》云:“母陆孺人所著《唾绒诗草》载《虎丘志》。婶母生累代诗礼之门,秉母氏之教,抽豪拈韵,出雅入风,渊源洵非无自也。逮归我表叔心斋居士,倡随之暇,益工声律。”张允滋《寄怀诸表弟妹》诗题注云:“南濠陆氏为余舅家。”

夫君任兆麟,字文田,号心斋。江苏震泽(今属苏州吴江)人。诸生。幼承家学,工诗古文,有《林屋诗稿》四卷。辟“林屋吟榭”,广收女弟子,雅集结社,评骘甲乙,遂为吴中闺秀诗坛之盟主。张允滋归任氏后,“隐林屋山中,琴瑟唱和,诗学益进”。陈玉兰对任兆麟已作考论。兹从略。

3 张允滋师友考略

张允滋尝师从徐映玉学诗,任氏《清溪诗稿叙》云:“清溪女史……尝以韵语质香溪徐夫人,香溪夫人亟赏之。”徐映玉(1728-1762),号香溪。张允滋《灯花和香溪徐夫人韵》诗题注云:“香溪名映玉,字若冰,昆山人,著有《南楼吟稿》行世。”汪启淑《水曹清暇录》卷三载:“为沃田沈大成诗弟子,……且兼学佛。”归长洲孔毓良,侨居杭州甚久。后迁吴,卜居香溪上。嗜好梅花,多愁善感。喜读书吟诗,所作苍浑雄劲,亦为词。张允滋与极力倡导闺秀作诗的袁枚既是世交,又有交游。其《乐安汤夫人招诸女士集绣谷即送袁简斋年丈还金陵》诗中注云:“息圃伯父与先生同谱。”又有《题袁简斋年丈〈给假归娶图〉》诗。

张允滋工吟咏,江珠名之曰“金闺领袖”。戈培《题〈吴中女士诗词〉后寄呈心斋先生》其一诗云:“蛾眉真欲让,林屋主词坛。”诗末注云:“谓清溪女史。”王琼《潮生阁集题词》云:“之子兰闺秀,吴中久著名。”居“林屋吟榭”,闺中良友众多,诗筒往还,此倡彼和,殆无虚日。其《忆婉兮陆夫人并柬令姑素窗夫人》其二诗云:“不尽高风慕,吟坛属一家。”明确提出“吟坛属一家”之理念,为其他“九子”选录诗词,编成《吴中女士诗钞》。其他“九子”与其均有诗词唱和,往来寄答多达50余首。尤与沈、席蕙文、江珠往来密切。

4 张允滋诗歌创作考略

《吴中女士诗钞》选录张允滋《清溪诗稿》一卷,录诗42首,题“匠门女史张氏滋兰著、同学诸子参阅”。卷首有乾隆五十三年任兆麟《清溪诗稿叙》、吴江县令龙铎题诗、江珠题词及和诗、沈书札及题诗、陆贞题诗;卷末有乾隆五十三年宋林跋、王琼题诗。其诗主要表现姊妹情谊、四时感怀与夫妻相思,大多不出闺音,诗风婉约,感情真挚。如《忆婉兮陆夫人并柬令姑素窗夫人》其一诗云:“那堪重省忆,又是菊残时。”《上元夜》诗云:“流光惊逝水,谁为惜年华。”《秋夜怀心斋》诗云:“寒雁声疑断,虚窗夜不眠。思君在高阁,清夜抚冰弦。”皆用词清雅,表意庄重,思而不怨。张允滋擅画,尤工墨梅,故集中亦多题画诗。

张允滋诗温柔敦厚,诗格清拔。江珠《清溪诗集题词》云:“惟清溪深悟诗旨,故言之温厚,有风有雅,出入三唐,而不名一家,盖其清超之致,能以无为为工,得诗之三昧矣。”沈题词云:“此卷玉清宫里少,谢娘休漫逞风姿。”将其与晋代才女谢道韫相提并论。

二 《吴中女士诗钞》考略

1 《吴中女士诗钞》书名考略

《吴中女士诗钞》书名异称颇多,其首页正中书有“吴中女士诗钞”六个大字,《吴中女士诗钞》当为书之正名。眉端横书“十子合集”四字,马素贞《爱兰诗钞序》云:“余尝读心斋先生所辑《吴中十子合集》。”故亦名《吴中十子合集》。卷首有许宝善《吴中十子诗钞序》,故亦名《吴中十子诗钞》,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即著录此名,然又云:“一名《林屋吟榭》”,此名不确。是书版心上端镌有“林屋吟榭”,盖为任兆麟斋名,记其版本也。卷首另有石钧《题吴中十子诗词》及《吴中十子诗词・姓氏》,王琼有《题〈吴中十子诗词〉呈清溪夫人》诗,故书名又作《吴中十子诗词》。又,戈培有《题〈吴中女士诗词〉后寄呈心斋先生》诗,故又名《吴中女士诗词》。

2 《吴中女士诗钞》版刻时间考略

《诗钞》首页有“己酉夏镌”,故一般著录版刻时间为乾隆五十四年,《历代妇女著作考》即著录为“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刊本。”然考张芬《两面楼诗稿》卷首有乾隆五十六年任兆麟《两面楼诗稿叙》,又,是书所附王琼《爱兰诗钞二集》卷首有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王鸣盛、任兆麟、马素贞序,任氏《序》云:“余尝品骘十子诗,……将续十子编后……时乾隆岁在甲寅仲夏。”综上可知,是书当始刻于乾隆五十四年夏,后又递刻也。

3 《吴中女士诗钞》选定者考略

《诗钞》之选录者,不少书目著录互歧,研究者亦莫衷一是。考任兆麟《吴中女士诗钞叙》云:“戊申冬选录《清溪诗稿》竟。……清溪曰:‘滋素不善诗,实藉同学诸女士之教,其可弗汇萃一编以行世乎,且志一时盛事也。’因检箧衍中先后惠示并酬赠之什,于吴中得九媛,各录一卷,请余阅定焉。”江珠为《采香楼诗集》叙云:“近得林屋先生提唱风雅,尊阃清溪居士为金闺领袖,以故远近名媛,诗筒络绎,咸请质焉。惟昔西泠闺咏有十子之目,清溪欲步其风,乃以先后酬赠篇什采集一编为《十子诗钞》。”刘守忠《同川歌》诗末注云:“清溪任夫人……尝集吴中女士为《十子诗词》一编,盛行海内。”

又考任氏《清溪诗稿叙》云:“清溪女史……因录其所作,请余决择。……并示碧岑阅定一卷,先付梓,而香溪《南楼》、蕙孙《翡翠林》、月楼《别雁》、碧岑《小维摩》诸集将次第选存续出,以俟采风者。”张允滋《题沈蕙孙〈绣馀集〉即寄》其一诗末注云:“迩年诸同学先后以诗质正心斋,……心斋汇为《吴中女士诗钞》一编,行将锲梓。”江珠《自叙诗稿简呈心斋先生》云:“今国子将续《玉台新咏》,……锓成一集,索鄙人拙作,忝缀末编。”潘奕隽《吴中女士诗钞序》云:“国子任君文田居震泽之滨,稽古而能文,淑配张滋兰好学而善咏,既刻共唱和之什为一编,一时闻风应和者张紫蘩、陆素窗、李婉兮、席兰枝、朱德音、江碧岑、沈蕙孙、尤素兰、沈佩之皆出其诗以相质,于是文田汇而刻之,题曰《吴中女士诗钞》。”

由以上记述可知,《吴中女士诗钞》系由张允滋与任兆麟共同选定完成,盖任氏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冬选录《清溪诗稿》后,嘱张允滋从尝向自己请益诗词的吴中诸女士集中各选录一卷,再交由自己阅定,最后汇为一编付梓,故《吴中女士诗钞》当著录为张允滋选录、任兆麟阅定。又,江珠《青藜阁集》题“林屋山人任兆麟阅定……同学张允滋滋兰、沈蕙孙选”;沈《浣纱词》题“同学张允滋清溪、江珠碧岑选”。可知江珠、沈亦尝襄助其事。

4 《吴中女士诗钞》选录次序考略

《诗钞》卷首有乾隆五十四年许宝善《吴中十子诗钞序》、五十五年潘奕隽《吴中女士诗钞序》、五十四年任兆麟《吴中女士诗钞叙》、石钧《题吴中十子诗词》及《吴中十子诗词・姓氏》。《诗钞》次第选录张滋兰《清溪诗稿》、张芬《两面楼诗稿》、席蕙文《采香楼诗集》、朱宗淑《修竹庐吟稿》、陆瑛《赏奇楼蠹余稿》、李《琴好楼小制》、江珠《青藜阁集》、沈赏《翡翠楼集》、尤澹仙《晓春阁诗稿》、沈持玉《停云阁诗稿》各一卷。每集版心皆镌闺阁之名,自标页码,版心下端又有总页码。

5 《吴中女士诗钞》附录考略

《诗钞》于“十子”诗词之后附刻王琼《爱兰诗钞二集》一卷,题“震泽任兆麟心斋选定,丹徒碧云王琼撰,长洲月楼张芬、波仙马素贞校”;沈辑、任兆麟评《翡翠林闺秀雅集》一卷;沈手书、任兆麟撰《箫谱》一卷。

任兆麟《爱兰诗钞序》云:“余尝品骘十子诗,……近又得三子暨琼而四。将续十子编后,亦极一时之盛矣。……时乾隆岁在甲寅仲夏。”盖任氏夫妇选定“吴中十子”诗词后,又得闺秀佳作,乃为之续刻,而王琼非“吴中”人,故附于《吴中女士诗钞》之后。《翡翠林闺秀雅集》题“任心斋先生评”,分别评定《白莲花赋》、各体诗、四六文词“超取”、“优取”名次,以见“林屋吟榭”课诸女士分题角胜、评定甲乙之盛况。沈《箫谱叙》云:“兹春三月先生过敝庐,因请制谱。”吟诗作赋而外,亦见丝竹管弦之妙。

由以上考述可知,张允滋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工诗善琴,志趣高雅,为吴中闺秀诗坛领袖。《吴中女士诗钞》系由张允滋与其夫君任兆麟共同选录、阅定,对保存古代闺秀诗词作品、推动闺秀诗词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嘉庆元年(1796年)袁枚所辑《随园女弟子诗选》堪称乾嘉闺集“双璧”。

参考文献:

[1]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 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3] 张允滋:《任兆麟吴中女士诗钞》,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夏始刻本。

[4]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版。

[5] 徐世昌:《晚晴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

[6] 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7]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上海书局,1987年版。

[8] 陈玉兰:《任兆麟及其清思雅韵》,《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9] 汪启淑:《水曹清暇录》,《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沈从文语录篇6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我校博士生招生方式有两种,即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

(一)普通招考: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考试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普通招考分为统一考试入学和申请考核制两种。

我校在普通招考博士生招生中试行申请考核制,部分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可通过“申请考核”的形式申请攻读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具体办法详见《沈阳工业大学2017年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工作办法》。

(二)硕博连读:从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具体办法详见《沈阳工业大学硕博连读选拔规定及实施办法》。

三、学制及入学时间

基本学制:3年,学习年限:3-6年;

入学时间:2017年秋季,以录取通知书为准。

四、报考条件

以“统一考试入学”方式报考博士生的条件是: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下同)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1.本科所学专业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2.已修完硕士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且成绩合格;

3.考生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4.在与报考学科相关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或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或重大工程项目的主持者或主要参加人。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文件标准,并在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检;

(四)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专家推荐;

(五)现役军人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五、报名程序

以“统一考试入学”方式报考博士生的报名程序是:

(一)网上报名:

报名时间:2016年12月12日-2017年2月28日

报名网站: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点击左下方“招生管理与服务平台”链接进入博士研究生招生系统进行报考。

所有考生都应严格按照网报流程进行信息录入、上传电子照片(近期正面免冠2寸彩色电子照片)。考生须认真核对网上提交的报名信息,如因提交信息有误产生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二)现场确认:

1.现场确认时间:2017年3月1日-2017年3月2日(8:30-11:30,13:30-16:30);

2.现场确认地点:沈阳工业大学研招办(中央校区校部313A房间);

现场确认需要本人携二代身份证到场进行信息确认、资格审查,递交报考材料。逾期未进行信息确认者,其网报信息无效。

3.现场确认需提交下列材料:

(1)《沈阳工业大学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表格到下载专区下载);

(2)《报考沈阳工业大学博士生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考核表》(表格到下载专区下载);

(3)两名本专业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书;(表格到下载专区下载)

(4)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本科学位证书复印件

(6)硕士成绩单

(7)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2017年9月10日前提交,如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则取消其入学资格);

(8)教育部学历(学籍)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网报前须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chsi.com.cn/)上进行学籍、学历信息查询:

① 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需提供本科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和硕士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② 往届毕业生报考,需提供本科和硕士的《教育部学历电子注册备案表》(具体流程请见:chsi.com.cn/)。

③ 以已获得国外学位身份报考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认证报告

(9)同等学力考生还须上交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硕士单位提供的成绩单原件、高级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术论文或科研课题证明等;

4.准考证打印时间:考生须在2017年4月12日至4月18日登录沈阳工业大学博士招考系统中打印准考证。

六、评价与考试

以“统一考试入学”方式报考的评价与考试过程如下:

(一)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报考导师应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的审查,并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其做出评价结论,审核合格后方可报名考试。

(二)初试

初试时间和地点:2017年4月19日-4月21日,沈阳工业大学中央校区(具体考试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初试的笔试科目为:外国语(外语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和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和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

(三)复试

复试时间:初试成绩后另行通知

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学术水平考查主要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考生具体情况,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以及科研实践能力,并进行外国语的口语测试。

七、体检

复试通过后考生上交研招办体检表,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八、录取

(一)初试总成绩300分,其中含外语100分,业务课一100分,业务课二100分;

(二)复试总成绩150分,其中含外语口语测试、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等方面。

(三)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总数59人。最终录取名单根据初试、复试成绩和分导师招生计划确定。每名导师每年招生人数(含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原则上不超过3人。

九、博士生待遇

(一)研究生助学政策:

1.助学金:博士研究生期间第1学年可获得研究生助学金17500元,第2、第3学年每年可获得研究生助学金20000元。(研究生助学金均按月发放)

2.生源地助学贷款:学校根据生源地助学贷款规定,协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向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

(二)研究生奖学金政策:

1.学费减免政策:

本科和硕士均为“985”院校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减免学费30000元;“985/211”院校博士点专业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减免学费20000元;硕博连读录取新生,减免学费10000元;其它院校博士点专业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减免学费4000元。“985”“211”院校不含其下设独立学院和分校。

2.国家奖学金:每年评审一次,奖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博士每生每年30000元。

3.学业奖学金:根据学生学业成绩、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社会服务等情况确定获奖人选。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

(三)其他

1.作为交换生国际交流:学校现已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芬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5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每年学校会选派研究生前往不同国家交流学习。

2.校外实习:我校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贵州林泉电机等几十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为我校研究生增强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3.科研资助:学校还将通过立项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鼓励导师提供科研津贴等形式吸引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从而获得资助。

十、其他

(一)现为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原为定向培养硕士生和正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定向就业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否则不予录取。考生与定向就业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后果,由考生负责。

(二)在录取前,学校与定向就业博士生所在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按教育部规定非定向就业博士生档案及人事关系(与原工作单位辞职)应转入沈阳工业大学。

(三)考生在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填报的所有个人信息必须准确、详实;所提供的学历和学位证书以及其他相关证明必须真实。因提供虚假和错误的信息或材料而造成取消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等相关后果,考生自负。

(四)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教育全面实行收费政策。学校将按照国家和辽宁省的相关规定博士生学费1万元/年。

(五)未尽事宜参见教育部2017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相关工作文件;若本简章与教育部相关工作文件不一致,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招生网站:yjsxy.sut.edu.cn E-mail:yzbsut@163.com

单位代码:10142

学校地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辽西路111号575信箱 邮政编码:110870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办 联系人:刘老师、顾老师

联系电话:024-25496237、024-25494900

沈从文语录篇7

[关键词]魏良辅;沈璟;昆曲曲体;律化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2001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经过60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无论在剧本创作,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具有经典的意义。而从艺术史上来看,作为经典的艺术都是文人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任何艺术,虽都是起源于民间,但在文人参与之前,都是粗糙的,其艺术品位不高,缺乏文学性。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作为经典的文学及艺术形式,如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如此,昆曲也一样。昆曲作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虽早在元代末年就已经形成,但因当时文人学士还未参与,故其艺术品位不高,受到文人的排斥。如祝允明《猥谈》虽对昆山腔作了记载与论述,但他是带着十分鄙夷的口吻来谈论昆曲的。也正因为此,昆曲在魏良辅改革昆曲之前,其流行的范围,“止行于吴中一地”。

魏良辅首次对昆曲加以“引正”与改革,同时梁辰鱼又以文人的身份参与了昆曲剧本的创作,但两人对昆曲的引正与提升,只是初步的。如魏良辅虽对昆曲作了“引正”,并作了《南词引正》一书,但他只是指出了昆曲成为经典的方向,没有较多地对昆曲的曲律提出较具体的规范。如他在《南词引正》中虽提出了“中州韵,诸词之纲领”,指出昆曲应革除苏州方言,以中州韵作为标准语音,但他没有编著具体的昆曲韵书。也没有编著具体的昆曲格律谱。又如梁辰鱼的《浣纱记》,虽是经魏良辅改革后的第一部文人编撰的昆曲传奇,但无论在曲律上,还是在文学性上,都是不完善的。如王骥德在《曲律》中对《浣纱记》不合律处多加指责,如《曲律·论衬字》指出:

古诗余无衬字,衬字自南、北二曲始。北曲配弦索,虽繁声稍多,不妨引带。南曲取按拍板,板眼紧慢有数,衬字太多,抢带不及,则调中正字,反不分明。……令人不解,将衬字多处,亦下实板,致主客不分。……《琵琶记》[三换头],原无正腔可对,前调“这其间只是我不合来长安看花”,后谓“这其间只得把那壁厢且都拚舍”,每句有十三字,以为是本腔耶?不应有此长句;以为有衬字耶?不应于衬字上着板。《浣纱》却字字效之,亦是无可奈何。殊不知“这其问只是我”与“这其间只得把”是两正句,以“我”字、“把”字叶韵。盖东嘉此曲,原以歌戈、家麻二韵同用,“他”原音作“拖”,上“我”字与调中“锁”、“挫”、“他”、“堕”、“何”五字相叶,下“把”字与调中“驾”、“挂”二字相叶。历查远而《香囊》、《明珠》、《双珠》,近而《窃符》、《紫钗》、《南柯》,凡此二句皆韵,皆可为《琵琶》用韵之证,故知《浣纱》之不韵,殊谬也。

又《曲律·杂论下》曰:

词隐论北词,谓[朝天子]一调,自《龙泉记》出,而此曲失真。《浣纱》“往江干水乡”盛行,而此曲尽晦。却取《太和正音谱》所收张小山“瘿杯玉醅”一首为谱。其词“饱似伯夷”一句系失调,不如《中原音韵》所收“早霞晚霞”一首为确。盖《浣纱》实仿《龙泉》,较原调多着衬字,……《浣纱》[朝天子]云:“往江干水乡,过花溪柳塘,看齐齐彩鹚波心放。咚咚叠鼓起鸳鸯,一双戏清波浮轻浪。青山儿几行,绿波儿千状,渺茫渺茫渺渺茫。趁东风兰桡画桨,兰桡画桨,采莲歌齐声唱。”南人为北词,而失其本调者,即此曲可类见矣。

显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引正与改革,仅是昆曲进入文人层面的标志,而昆山腔所采用的南北曲尚未完成曲体的律化。因此从昆曲的发展史上来看,对昆曲曲体的律化,是从沈璟真正开始的。

关于昆曲的曲律,沈璟曾撰写了[商调·二郎神]《论曲》套曲,在这一套曲中,沈璟首先从宏观上,提出了严守曲律的主张,指出:“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怎得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音律,也难褒奖。耳边厢,讹音俗调,羞问短和长。”

其次,沈璟对昆曲的字声提出了规范的要求。由于采用了依字声定腔的演唱方式,必须统一字音,要用一种标准的语音。所谓“字正腔圆”,只有字音正,所定的腔才能正。昆山腔是南戏流传到苏州、昆山等地后,与当地的方言土语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唱腔,最初是采用当地的方言土语来演唱的,直至明代嘉靖年间,作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也像南戏的其他唱腔一样,仍是采用昆山当地的方言土语演唱的,如祝允明《猥谈》云:

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音大乱,……盖已略无音律、腔调。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变易喉舌,趁逐抑扬,杜撰百端,真胡说也。若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

如徐渭《南词叙录》也云:

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南曲者,字虽不应,颇相谐和,殊为可听,亦吴俗敏妙之事。所谓“字虽不应”,也就是说演员是用当地的方言土语来演唱的,这样当地的观众听起来是字与腔相应的,而外地的观众在观听时,曲调的旋律虽然没有改变,但字声与本地的方言土语不同了,故造成了字与腔的不相应。由于是用乡音演唱,外地人听不懂。由于昆山腔采用了昆山、苏州一带的方言土语演唱,故直到明代嘉靖年间,作为昆山腔的流行范围还不大,“止行于吴中”一地。因此,魏良辅在对昆山腔加以改革时,也提出要纠正方言土语,如他在《南词引正》中列举了剧唱昆山腔演员常用的方言土语,日:“苏人多唇音,如冰、明、娉、清、亭之类。松人病齿音,如知、之、至、使之类;又多撮口字,如朱、如、书、厨、徐、胥。”

关于昆曲的字声,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指出:“《中州韵》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而沈璟也提出了以中原韵作为昆曲南曲的标准韵的主张,如他在[商调·二郎神]《论曲》散套中指出:

《中州韵》,分类详,《正韵》也因他为草创。今不守《正韵》填词,又不遵中土宫商,制词不将《琵琶》仿,却驾言韵依东嘉样。这病膏肓,东嘉已误,安可袭为常?([啄木鹂]曲)

在这支曲文中,沈璟对《琵琶记》以来昆曲南曲用韵杂乱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沈璟认为,《琵琶记》的用韵杂乱无章,其“调之不伦,韵之太杂,则彼已自言,不必寻数矣”。而后人既不遵《中原音韵》,又不守《洪武正韵》,却以《琵琶记》的用韵作为南曲曲韵的借鉴,这就造成了南曲曲韵的混乱。在当时曲坛上,有《中原音韵》与《洪武正韵》两部韵书,虽然这两部韵书都不是专为南曲而设的,但沈璟认为,《中原音韵》较适合昆山腔所演唱的南曲的用韵,《洪武正韵》虽然是在中州韵的基础上草创而成的,而且又“韵兼南北”,如保留入声韵部,但与《中原音韵》相比,《洪武正韵》不切合南曲实际。一是因为《中原音韵》专为作曲而设,而《洪武正韵》非为作曲设。如日:“国家《洪武正韵》,惟进御者规其结构,绝不为填词而作。至词曲之于《中州韵》,尤方圆之必资规矩,虽甚明巧,诚莫可叛焉者!”

二是因为《中原音韵》音路清晰,而《洪武正韵》音路未清。《中原音韵》“惟鱼居与模吴,尾音各别;齐微与归回,腹音较异;余如邦、王诸字之腹尾音,原无不各与本韵谐合。至《洪武韵》虽合南音,而中间音路未清,比之周韵,尤特甚焉”。

三是因《中原音韵》所归纳总结的中州语音,在当时已具有通行语的性质,能通行各地,广泛使用。如周德清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谓当时“上自缙绅讲论治道,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至讼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元琐非复初谓周德清在《中原音韵》所总结的中州语音,“不独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这样的语音也正符合作为一种标准字声的要求。因此,新昆山腔便以中州语音作为南北曲字声的标准语音。如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指出:“《中州韵》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故应以中州韵为标准语音,来纠正方言土音。

由于《洪武正韵》本身存在着这些缺陷,故不能成为昆山腔所演唱的南曲曲韵的规范与准绳,而《中原音韵》虽为北曲韵谱,但其字声可南北通行,因此,沈璟提出:当时作南曲“其他别无南韵可遵,是以作南词者,从来俱借押北韵,初不谓句中字面,并应遵仿《中州》也”。

其次,沈璟在《论曲》散套中对四声的字声特征与腔格作了论述,汉字字声有平、上、去、人之分,汉字字声本身具有音乐属性,蕴含着丰富的声情,如平声字平稳柔和,仄声字抑扬起伏。魏良辅便是采用了以字声定腔的演唱方式对原来的以腔传字的演唱方式作了改革,如他在《南词引正》中指出:“五音以四声为主,但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所谓“五音以四声为主”,也就是字的腔格即宫、商、角、徵、羽等五音须依字的平、上、去、人四声而定,因此,以字声定腔,必须严分字声,针对民间艺人因文化修养低而不能辨别字声、影响行腔的弊病,指出:“平、上、去、人,务要端正。有上声字扭入平声,去声唱作人声,皆做腔之故,宜速改之。”但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没有对四声的具体腔格加以论述。

另外,沈璟在《论曲》散套中,还对四声的特征作了论述。如关于平声字,沈璟提出须分清阴阳,如日:“析阴辨阳,却只有那平声分党。细商量,阴与阳,还须趁调低昂。”平声字在平稳悠长的总体特征下,也有着清浊、抑扬之分,戏曲音律家们并据此将平声字分为阴平与阳平两大类。而平分阴、阳,最早是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来的,在《中原音韵》所收列的十九个韵部中,平声按阴、阳分列。而从周德清所分列的阴平与阳平字来看,两者在字声上的区别在于:阳平声揭起,阴平声抑下;又阴平为清声,阳平为浊声。由于沈璩主张南北曲除南曲有入声外,都遵循中州韵,因此他认为南北曲阴平与阳平声字的腔格特征是相同的。但与他同时代的孙镶认为南曲与北曲有着不同的特征,如他在《与沈伯英论韵学书》中指出:“北调以协弦管,弦管原无人音,故词亦因之。若南曲,则元有人音,自不可从北。故凡揭起调皆宜阴、宜去、宜扬,纳下调皆宜阳、宜上、宜抑。”北曲阳平声揭起,阴平声抑下,以清为阴,以浊为阳;南曲则相反,揭起为阴,抑下为阳,以清为阳,以浊为阴。

其实,自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演唱方式后,昆衄中的南北曲,除了南曲仍保留着入声字外,其他三声的腔格皆趋于统一。同样,从字声上来看,南北曲阴平与阳平应是相同的。这些戏曲家在具体论述平声字的腔格特征及其演唱方法时,总是南北曲统论,并不南北有别。如明人沈宠绥《度曲须知·四声批瘢》云:“阴平字面,必须直唱,若字端低出而转声唱高,便肖阳平字面。”清黄播绰《梨园原》也云:“阴平——由高而低,发音高,收音低;阳平——由低而高,发音低,收音高。”清人王德晖、徐沅澄《顾误录·四声纪略》也日:“凡唱平声,第一须辨阴阳,阴平必须平唱、直唱,若字端低出而转声唱高,便肖阳平字面矣。阳平由低而转高,阴出阳收,字面方准,所谓平有提音者是也。”可见,以上这些戏曲论著中所论及的阴平与阳平的字声特征及演唱方式,皆是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所提出的阴平与阳平的分类为标准,即以抑下为阴平,揭起为阳平。

关于上声字,沈璟提出:“词中上声还须讲,比平声更觉微茫。去声正与分天壤,休混把仄声字填腔。”所谓“比平声更觉微茫”,也就是清代李渔所说的,“介于平仄之间,以其别有一种声音,较之于平则略高,比之去、人则又略低”。因此,上声字虽与去声字同属仄声,但两者还须“分天壤”,在同应用仄声字处,须上去间用,不能因两者同属仄声而连用连上声字。

关于去声字,沈瑕提出:“若遇调飞扬,把去声儿填它几字相当。”在平、上、去、入四声中,去声字的调值最高,去声字腔格总体上具有高亢激越的特色。也正因为去声字腔格具有高亢激越的特色,故“若遇调飞扬”处,即剧情出现转折、表现剧中人物的慷慨激昂的情绪及煞尾之处,用去声字来领头发调,与剧情与人物的情绪相配合,如:

《单刀会·刀会》[北双调·新水令]开首两句:“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着这小舟一叶”,皆以去声字“大”字和“趁”字领起,与关羽高昂的情绪相应。

《宝剑记·夜奔》[北双调·新水令]开首两句:“按龙泉血泪洒征袍,恨天涯一身流落。”皆以去声字“按”字和“恨”字领起,十分形象地表现了生(林冲)此时对陷害他的奸臣的强烈愤恨之情。《白罗衫·看状》[南南吕·太师令]为了表现剧中人物的惊疑之状,不仅首句以去声字领起,而且以下各句也多由去声字领起,如:

看将来此事真奇怪,这筹儿教我心中怎猜?那苏云呵,既道是江心遭害,怎能向乌府伸哀?被拘禁绿林山寨,因此上余生还在。这冤山仇海,反添我闷怀,须知道察奸伸枉是乌台。

关于人声字,沈璟提出:“倘平声窘处,须巧将人韵埋藏。”这也就是说,若在按曲律该用平声字而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时,可用入声字代替。这就指出了入声字的字腔特征。入声仅南曲有,北曲无人声,如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将入声字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南曲入声字的字声特征是短促,字一出口便戛然而止。由于入声字出声急促,声音低哑,这便与南曲细腻婉转的唱腔不合,故在刚吐字出声时,尚作入声,通常称作“断腔”,首音一出口即止,以表现人声字短促急收的特点;在稍作停顿后,再接唱腹腔与尾腔,随腔格的变化,抑扬起伏,以与缠绵婉转的旋律相合。若延长,则似平声,若上升或下降,则成上声或去声,故人声字可代替平、上、去三声。但沈璩只指出了入声字代替平声字的用法,故前人指出了沈璩此说的局限,如明代凌濛初认为,南曲入声字不仅可以代替平声,而且也可代替上、去,只是由于上、去皆为仄声,故“宜用上、去韵处,仍用上、去字以叶”。如他在《南音三籁》散曲上卷沈青门[商调·高阳台]《离怀》散套的总评中指出:

词隐生又谓:凡入声韵,止可用之以代平声,至于当用上去韵处,仍相间用之,方能不失音律。今概用入声,则入声作平者,与入声作上、去者混杂,后人宜少用入声。余谓若然,则南音宜废入声一韵矣。此过拘之论也。但入声作平、作仄宜辨耳。如此第一曲“薄情”、“画堂”等二字,是仄平,其下当用平仄,而此“分说”,“说”字是作上,“风月”,“月”字是作去,此最是得体者。第二曲“流血”,“血”字亦然。至“敲折”,“折”字,则作平之字,稍碍耳。然南音之入,终系仄声,于唱亦不大妨也,岂概不可用者耶!其它平声用入,又不必分析矣。总之,南中入声,大都可以作平,而认谓止可作平,故其见不通耳。然宜用上、去韵处,仍用上、去字以叶,此则无不可者,但平仄果调,一派入声,未尝不便也。

为了规范昆曲曲调的格律,使其律化,为昆曲作家与演唱者提供具体的依据与准绳,沈璟还编撰了《南词韵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正吴编》、《唱曲当知》等著作。

《南词韵选》共十九卷,是昆曲南曲韵谱。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仅是收列韵字不同,沈璟在《南词韵选》中,例曲与韵字相结合的形式,即在每一韵目下,选收相应的韵脚的曲调与曲文,并加按语评述。由于沈璟主张南曲也应遵循中州韵,放他在《南词韵选》中,也按《中原音韵》十九个韵部列目,他在卷首的《南词韵选叙》中称:

日南词,以辨北也;日韵选,以不韵不选也。又《南词韵选·范例》也云;

是编以《中原音韵》为主,虽有佳词,弗韵,弗选也。若“幽窗下教人对景”、“霸业艰危”、“画楼频传”、“无意整云髻”、“群芳绽锦鲜”等曲,虽世所脍炙,而用韵甚杂,殊误后学,皆力斥之。

可见,沈璟编选此书的目的是为“南词(曲)”作家提供叶韵的标准,而他所定的标准韵目,却是《中原音韵》所定的十九个韵部,即以《中原音韵》所列的韵部,来规范南曲的曲韵。

另外,为了帮助吴语地区昆曲作家与演唱者纠正字音不准的问题,沈璟还编撰了《正吴编》一书。所谓“正吴”。就是纠正吴地的方言土音。如王骥德《曲律·论腔调》云:“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今自苏州而太仓、松江,以及浙之杭、嘉、湖,声各小变,腔调略同,惟宇泥土音,开、闭不辨,反讥越人呼明确者为‘浙气’,大为词隐所疵,详见其所著《正吴编》中。甚如唱‘火’作‘呵’上声,唱‘过’为‘个’,尤为可笑!‘过’之不得为‘个’,已载《编》中。”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是昆曲南曲曲调格律谱。由于昆曲采用了以字声定腔的演唱方式,因此,对于曲文来说,更注重句式、字声、韵位等的规范,剧作家在填词作曲时,更需要有曲谱作为借鉴。而南曲谱虽在元代就已经产生了,如据王骥德《曲律》及《南曲九宫正始》记载,刊刻于元代天历年间(1328—1330)的《十三调谱》与《九宫谱》是目前所知道的两部最早的南曲谱。但这两部南曲谱在明代就仅存曲目,其体制是否完备,已无法考见。故从现存的南曲谱来看,体制较完备的南曲谱,当首推明代嘉靖年间蒋孝编撰的《旧编南九宫词谱》。蒋孝的《旧编南九宫词谱》简称《旧谱》,是在元代《九宫谱》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依据《九宫谱》所列的曲目,在南戏和传奇剧本中找到相应的曲文收入谱中,使每一支曲调下都有了范例,这样就大致规定了该曲调的句格,使作家有了借鉴的依据。但蒋孝的《旧谱》作为第一部较完备的南曲谱,尚有许多缺陷,一是曲调体式不广,每调仅收一体,全谱仅10支曲调有“幺篇”(即变格),变格少,且曲调总数也没有突破《九宫谱》所列的范围,这样就不能给作家提供较多的选择余地。二是所引的曲文正衬不分,且不署平仄,即对每一曲调的句格、平仄等格律没有加以明确的规定。三是曲文大多选自坊间刻本,古本甚少,而且又不详加考核,谱中错讹较多。因此,蒋孝的《旧谱》虽是第一部体制较完备的南曲谱,但尚待完善。沈璟看到了《旧谱》存在的问题,已不能适应昆曲作家的需要,因此,他对蒋孝的《旧谱》作了修订,如自称:

北词谱,精且详,恨南词偏费讲。令始信《旧谱》多讹,是鲰生稍为更张。改弦又非翻新样,按腔自然成绝唱。语非狂,从教顾曲,端不怕周郎。

沈璟的《增定查补南九宫十三调谱》便是为完善《旧谱》而作的,“大要本毗陵蒋氏旧刻而益广之”,《增定查补南九宫十三调谱》,又名《南九宫词谱》、《南词全谱》,与蒋孝《旧谱》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一是在蒋谱的基础上,“增补新调之未收者”,“较蒋氏《旧谱》大约增益十之二三”。共增补一百九十一曲,其中仙吕二十六曲,正宫十四曲,中吕十三曲,南吕二十九曲,黄钟十四曲,越调四曲,商调二十曲,双调十七曲,仙吕人双调二十七曲,不知明宫调二十七曲。

二是将《十三调谱》与《九宫谱》合为一谱。蒋谱仅用《九宫谱》之曲目,《十三调谱》仍有目无辞。沈璟虽也以《九宫谱》为主,但没有完全抛弃《十三调谱》,将其中为当时曲家所常用的62曲,也分别配上范文,收列谱中。

三是扩大了曲调的格式。蒋谱“每调只谱一曲”,沈谱于每一曲的正格之外,另辟“又一体”,即将一些与正格稍有不同,却又是曲律所允许的变格也收入谱中。我们知道,一种曲调产生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必定会出现一些变格,或增减一些字句,或改动一些平仄,只要不影响该曲调主腔与声情,这是允许的。在曲谱中除正格之外,又收列一些变格,这既符合戏曲发展的实际,又能为戏曲作家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但对于沈璟的创举,汤显祖很不以为然,曾加以非难,指出:“所引腔证,不云‘未知出何调’、‘犯何调’,则云‘又一体’、‘又一体’,彼所引曲未满十,然已如是,复何能纵观而定其字句音韵耶?”其实,沈璟为便于作家按谱填词,不过多地作繁琐的考证,只是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每一曲调的不同格式,这样做正适合一般戏曲作家的需要。

四是分别正衬,注明平仄、韵位等音律。蒋谱所引的曲文正衬不分,平仄不明,而沈璟对每一曲之平仄、音韵尤为重视,如他在论述戏曲格律的[二郎神]套曲中,特别强调了曲调的平仄和音韵问题。在曲谱中,他不仅一一注明每一曲的平仄与音韵,而且还于每一曲文下详加评点,对其中合律者,大加赞赏,而稍有出入者,便严加批评。如卷一[仙吕·月儿高]曲引录南戏《拜月亭》“喊杀连天”一曲,曲下注云:“第三、第五、第七句不用韵,‘怎相恋’是上平去,‘幸非浅’是去平上,俱妙甚,真作家也!”再如卷二[仙吕·杜韦娘]曲引录南戏《刘文龙》“终朝没情绪”一曲,曲下也注云:“‘黛尽’、‘怕楚’、‘未有’、‘泪眼’,俱去上声,‘怎道’、‘眼但’,俱上去声,俱妙。”又如卷三[羽调·金风钗]曲引录南戏《章台柳》“和风扇”一曲,曲下也注云:“此曲用韵、用字皆精,如‘扇柳’、‘似我’、‘带雨’、‘泪脸’、‘闷冗’、‘那里’,俱去上声,‘柳荡’、‘语画’,俱上去声,俱妙。”自沈璟于谱中分明正衬、注明平仄韵位后,南曲谱之体制遂臻予完备。

五是考订讹谬。如前面提到的蒋谱引录南戏《西厢记》“巴到西厢”一曲之误,沈谱即作了纠正。又如蒋谱[商调·凤凰阁]曲引录《琵琶记》“寻鸿觅雁”一曲,这一支曲文本是蔡伯喈在牛府遥想妻子赵五娘时唱的,而蒋谱从坊本之妄改,误作赵五娘所唱之曲。沈谱对此作了纠正,并注云:“第二句或作五字句,又将‘家山’改作‘家乡’,又删去‘和那’二字,遂不成调。况‘想镜里’云云,乃因思亲而思妻也,妙在一‘想’字上,《旧谱》乃改作‘妆镜’,即是五娘自唱之曲,非伯喈遥想之意矣。皆《旧谱》之误也。”又如蒋谱卷五[黄钟·刮地风]曲引录南戏《拜月亭》“举止与孩儿不恁争”一曲,沈谱于卷十四也引录了此曲,在曲下注云:“奈《旧谱》将‘甚’字改作‘恁’字,又将‘干戈’以后另打一圈,则又似分一曲矣。殊不知‘不甚争’,犹言‘争不多’,即如今人言‘差不多’,有何难解而改之哉?”

另外,沈璟重视戏曲的舞台效果,因此,他编撰曲谱也能顾及演唱的需要,在某些曲文下注明一些容易混淆的字的具体唱法。如卷二[仙吕·甘州八犯]曲引录《宝剑记》“说不得平生气节”一曲,曲下注云:“‘客’唱作‘挌’,‘让’字不可唱‘上’声,‘窄’唱作‘折’中州韵本无此音。”又如卷十四[黄钟·恨更长]曲下注云:“‘莹’,为命切,此唱曲者当知也。”

沈谱问世后,戏曲家们争相依从信奉,“微独歌工杜口,亦令文人辍翰,如规矩之设而不可欺”。对于指导戏曲家们克服时弊,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对此,前人已作了很高的评价,如徐复祚谓其“所著《南曲全谱》、《唱曲当知》,订世人沿袭之非,铲俗师扭捏之腔,令作曲者知其所向往,皎然词林指南车也”。冯梦龙也认为,传奇“法门大启,实始于沈铨部《九宫谱》之一修,于是海内才人,思联臂而游宫商之林”。其言实非过誉。

沈从文语录篇8

沈家并无显赫的家世,父亲沈秉钧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过7年编辑,参与编辑过《辞源》等书。老大沈亦云是个很有个性的女性,辛亥革命时在上海组织“女子军事团”,她们做制服,上街头募捐,还想上前线,一班受过教育的如花少女,睡地铺,穿黑衣,吃青菜豆腐大锅菜,自备零花钱,一片报国热忱。期间,她认识了时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的黄郛。民国初年,她随丈夫北上。留在天津。

老二沈性仁幼时喜欢数学,曾在日本长崎活水女学求学,因为父病回国,后入北京女高师,1917年与北大教授陶孟和结婚,夫妇志趣相投,生活淡泊。小妹沈性元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校,爱昆曲,擅书法,热心教育,1927年与留学英国归来的钱昌照订婚,夫妇相伴60年。

黄郛在北洋政府官至摄政内阁总理,在国民政府任外交部长,厌倦了政坛上的权谋计算,起起落落,1 928年后,他和沈亦云在浙北莫干山隐居,自筑“白云山馆”,希望从此过神仙眷侣的生活。一到春天,莫干山上到处都是杜鹃花,沈亦云知道妹妹性仁爱花也爱昆曲,就用《牡丹亭》中的曲语请她上山看花:“此地遍青山啼红了杜鹃。”妹妹的回信说,她到南京邀请性元一起,先回故乡扫墓,然后上山赏花。清明时节,“沈氏三姐妹”在莫干山上盘桓10天。临走时,性仁、性元添了不少行李,大筐小包,都是山中的野兰花、野杜鹃,一路上还要浇水。

这样美好而宁静的心境被“九・一八”事变打断,姐妹通信都充满愤慨,大姐在回忆录中称“匹夫有责,而我们匹妇无谋,藉文字以发愤”,她们认为招致外侮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不能抵抗外侮则是因为内争,所以她们约定一个“很幼稚消极的制裁行动”:不与参加内争的人为友,如有友人参与内争,相见不与其握手,给全社会添一项道德标准。当黄郛受命出山,前往北方与日本人谈判签定《塘沽协定》时,沈亦云相随左右,当时社会舆论对黄的压力甚大,责难纷纭,连妹妹、妹夫也不能理解,认为“大姐平日颇能规过,此次甚偏袒姐丈”。

卢沟桥事变后,沈性仁带一个孩子南下,乘船南下,几十个小时,没有床位,连座位都没有,一路苍蝇、蚊子扑面,只有以手帕遮口,到上海时已面容憔悴无人色。接着,她又辗转前往桂林,与陶孟和及其他孩子会合,她前往红十字会报名,志愿去看护伤兵。不久她肺病发作,48岁就不幸去世,留下了三女一子。大姐以她们共同尊敬的文天祥《别弟诗》中二句挽妹:“亲丧君自尽,犹子是吾儿。”

沈氏三姐妹的家庭和个人命运,都与大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1937年11月,大姐沈亦云在莫干山上,知东南即将沦陷,如天崩地裂,夜间点着柴炉,先烧单据,再烧信札,边烧边念:“有国家必有历史,个人事小。”1949年后,陶孟和在北京做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昌照和沈性元先后从海外归来,她们唯一的兄弟沈怡在抗战胜利后做过南京市长、联合国远东防洪局长,去台湾之后,曾出任“交通部长”、“驻巴西大使”等职。

上一篇:春的教案范文 下一篇:农谚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