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三阻四范文

时间:2023-10-22 11:55:36

推三阻四篇1

Abstract: During the electrical sounding work, the limited terrain conditions such as cliffs or rivers make symmetrical four-pole sounding can't be used. But Three-Pole Fathom can move just one AB electrode, and set the other electrode to infinite point, thus enhancing the flexibility. So during the limited complex terrains, this method is applied. In this thesis, through model calculation and case analysis, we have concluded that this two electrical sounding methods' response to the anomalous body center is no deviation, what's more,they can detect the location and depth.

关键词: 三极测深;四极测深;偏移;异常;

Key words: Three-Pole Fathom;symmetrical four-pole sounding;deviation;anomaly

中图分类号:P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302-03

0 引言

随着找矿难度的加大,各种物探方法在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电法在金属矿产的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勘查与金属硫化物有关的有色及贵金属矿床,对位于200~400m深的矿(化)体进行二维和三维空间定位,并对它的规模、产状和埋深等进行准确的推断,激发极化测深是解决这些地质问题有效的方法、技术。大功率激电(IP)三极测深是近几年来普遍应用于对金属矿产勘查工作中的一种新方法,其具信号强而稳定、勘查深度大、工作效率高以及所反映异常特征明显等优点。

1 电测深原理和电测深断面图解释

1.1 电测深原理 电测深是在同一测点上逐次扩大电极距是探测深度逐渐加深,以观测测点处在垂直方向由浅到深的电阻率变化,依据地下目标体的电阻率、极化率差异来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特征的电阻率勘探方法。电测深剖面一般是在其他电法剖面完成以后开展,如在联合剖面异常上布置电阻率测深剖面,在激电中间梯度剖面扫面的异常区选择精测剖面布置激电测深剖面的一系列测深点,供电极和测量极一般沿测线向外移动。电测深剖面中最常用装置是对称四极测深,其次是三极测深,实际测深过程中,需要记录每个测点的高程。

1.1.1 三极测深 三极测深装置(图1):AB为供电极,MN是测量极,A-MN或MN-B,无穷远极应尽量放远一些(一般大于5*AO),B放于MN的垂线上。

电阻率计算式为?籽=K■

?籽是视电阻率;?驻U是测量电极的电位差;K是装置系数。

1.1.2 对称四极测深 对称四极测深的装置如下(图2),ABMN四个电极布置在同一条直线上,测量电极布置在供电电极AB中间,测量时MN不动(当AB增大到一定值后,MN按规定要求增大),对称式增大AB,每移动一次AB测得一次?籽s值。

1.2 资料整理和解释 按电极距不同所测得的?籽值,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籽-AB/2关系曲线,解释有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定量解释中的量板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对称电测深二层量板有D型和G型理论曲线两张。辅助量板有Q 型、A 型、H 型、K型辅助曲线4张,分析所要解释的曲线类型,对于地层为两层的岩性,反映出来的曲线有2类:当?籽1>?籽2时为D型曲线;当?籽1?籽2>?籽3时为Q型;当?籽1

采用地形校正的方法校正因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对视电阻率的影响。电阻率测深剖面实测数据资料以视电阻率拟断面图来显示,并对它作定性解释。众所周知,实测视电阻率?籽s数据是电极系影响范围内地下电性不均匀和地形影响的综合反映。

1.3 模型试验 对称四极测深的计算点在供电极AB中点,三极测深计算点在测量极MN中点,因此为了验证两种测深方法在反应异常体中心带无大偏移,我们设计了一个模型体:一个半径R=100m,?籽1=300?赘·m代表围岩电阻率,?籽2=1e-5?赘·m埋深分别为190m、250m、300m的三个与围岩电阻率差异巨大的异常体,计算公式如下:

视电阻率计算公式:?籽s=K■(1)

装置系数K=■

U=■[■+2■■·■Pn(cos?兹)](2)

正演计算结果绘制出如下:

由图可知:三极测深和四极测深对异常体中心基本一致,基本无偏移,由此在地形不允许的情况下,三极测深可以很好的替代对称四极测深。

2 三极电测深应用实例

2.1 工区地质概况和电性特征 云南某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寒武统(∈1)、中寒武统西王庙组(∈2x)、下二叠统(P1)、上二叠统(P2β)峨眉山玄武岩、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白湾群(T3-J1bg)、中侏罗统益门组(J2y)。区内褶皱构造,主要分布于勘查区的北西部,以古生界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为基底,为陆相湖盆沉积。褶皱构造在探矿区内长2200米、最大宽度2160米,呈轴向315°方向展布,向北西延出图外,在褶皱构造(构造盆地)边缘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白湾群(T3-J1bg)内,局部可见砂岩中夹有赤铁矿层。

物性测试表明如表1:

由表知:该探测区围岩与矿石的极化率存在明显差异;围岩的极化率比较高,与矿化体的极化率仅有0.46%的差异,因此在区分矿化与围岩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矿体是高极化率、中等电阻率,矿化体是低电阻率、中偏低极化率,围岩是高电阻率、低极化率,这可以作为判断是矿、矿化所致异常,还是非矿异常的一个重要依据。

2.2 三极电测深成果分析验证 应甲方要求,为了探明矿洞附近地下矿体分布情况,我们分别在矿洞内、矿洞外布置了三个激电测深点,测深点位图5。以洞口点为坐标的零点,图中的“DW-40、DW0、DW35”分别表示洞口以西40米、洞口、洞口以东35米的测深点,而“DN20、DN50、DN85”则表示是洞内(以洞口为零点)20米、洞内50米、洞内85米的测深点。

由于这些测深点在洞内,或者洞口边的悬崖底边上,受周围地形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采用单边三极测深进行测量,把B极布设在测区的北部(与洞口距离2000米)的地方,A极(在洞口的西边7~8线之间)移动观测。

仪器是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已研制新一代短导线多道大功牢激电系统:WDJS-3多道(6/12/20道)数字直流激电接收机和WDFZ—5T/10T大功牢发射机。洞内三极激电测深视极化率、视电阻率断面图见图6,洞口外三极激电测深视极化率、视电阻率断面图见图7。

由图6分析:洞内距离洞口50米,深度150~200米,的中等偏高(视极化率在3.0以上)视极化率异常,考虑到对应的视电阻率偏低,分析是由矿化(或者是品位次于矿体)的异常体;洞内距离洞口50米,深度280~300,距离洞口80米,深度250~300米区段的高视极化率,中等视电阻率异常,如果地质上能够排除碳质的影响,推断是矿致异常。

由图7分析:洞口下方深度180~230米的高视极化率、中等视电阻率,推断是矿致异常,异常体略向东倾斜;洞口东边下方深度270~330米的高视极化率、中等视电阻率,推断是矿致异常。浅部异常可能是浅部矿化体引起的异常。后经甲方钻孔验证,效果良好。

3 结论

通过模型验证了三极测深对找出异常体中心带几乎无偏移,实际应用效果良好,适用于由于地形影响无法开展对称四极测深的地区。

参考文献:

[1]雒志锋,贺容华.中条山铜矿某工区激发极化法三极测深及其三维反演效果[J].地质与勘探,2008,44(03).

[2]罗延钟,谭义东.高密度电阻率法新观测方案及其数据处理和成图软件系统[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6,18(02).

推三阻四篇2

关键词:地热;勘探;高密度电阻率法。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certain place geothermal resources survey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work, the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to explai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for future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Keywords: geothermal; Exploration;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中图分类号:P31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地热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热能,同时也提供了水源和矿物资源。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增长,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快速勘探地热资源的有效方法,它集锦了常规电阻率法的优点,弥补了常规电阻率法观测和解释中之不足,有效地实现多种电极排列,同时完成电剖面和电测深两种方式的扫描测量,可以调查控制热水的地质构造、与地热有关的火成岩的分布、圈定地下热水的位置,推算地热温度、热储量,为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可靠的资料。在这里,以某地地热资源的物探调查工作,说明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应用效果。

测区地质概况

测区位于南北向的丘陵谷地内。测区内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层,由砂土、亚粘土、砂砾层、卵石层组成,厚度一般为5-48m。第四系冲洪积层下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依风化程度的不同,分为强风化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中风化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微风化粗粒黑云母花岗岩。根据各地质钻孔中地下30m处的地温数据,可绘出地下30m处地温等值线(图1)。出露的岩浆岩为属燕山第三期侵入岩(γ52(3))的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二、测区地球物理特征

由钻探资料可知,区内第四纪冲、洪积物为粘土、亚粘土,其电阻率通常较低,一般在n-n×10Ωm之间。花岗岩风化层的电阻率通常较低,一般在n×10-250 Ωm之间。层状分布的低电阻率异常的出现大致反映了地表土层分布的状态及其厚度。测区的花岗岩,通常呈现高电阻率特征,一般在n×102-n×103 Ωm之间,随着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破碎程度的增强,其电阻率明显下降,为n-n×10Ωm。在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图上,呈脉状或漏斗状(“V”或“U”形)低阻带异常。利用不同剖面上的脉状或漏斗状低阻带异常,可追索低阻异常的走向,从而追索断裂。

三、成果解释

野外观测数据处理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处理软件完成,先进行突变点剔除工作,再作数据圆滑处理,最后绘制出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剖面图,通过对电阻率成像剖面图的解释,可作出地质、物探综合解释推断平面图(图1)。

按异常成因类型的不同,异常可分为土层、风化层低电阻率异常、断裂异常和热储异常。

(一)土层、风化层低电阻率异常

测区内土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物的粘土、亚粘土,风化层为强风化花岗岩。土层、风化层的电阻率通常较低,一般在n-250Ωm之间。层状分布的低电阻率异常带的出现大致反映了地表土层和风化层分布的状态及其厚度。

(二)断裂异常

花岗岩通常呈现为高电阻率特征,一般在n×102-n×103 Ωm之间。由于构造的作用,使岩石破碎、充水。破碎、充水的花岗岩呈现为低电阻率特征,为n-n×10Ωm。在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图上,呈现脉状或呈漏斗状低阻带异常。由于断裂有一定的长度和走向,在不同的剖面上,可追索低电阻率异常的走向;利用相邻剖面上的低电阻率的连续性,确定断裂的存在和追索断裂。据此,利用剖面平面图可推断出测区的断裂存在及其分布。

由图1可看出,第四系覆盖区存在两组物探推断的断裂,即为:F6北东向断裂和F7北北西向断裂。

图 1地下30m处地温等值线平面图

热储异常

热储异常是指同时有地温异常和低电阻率异常的异常。

地温异常特征

通过对16个钻孔的地温测量,可作出地下地温等值线图。若以地下30m处花岗岩体中的地温作地温等值线图,则作出的地温等值线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看出:地温等值线形状为等轴状,在CK1孔至CK8孔的北北东方向上等轴状地温等值线轴长约为150m,在CK7孔至CK4孔的北西方向上等轴状地温等值线轴长约为190m,地温中心在CK5孔的位置,地温中心地下30m处的地温为64.5 oC。

图 2北北东向排列的CK1、CK3、CK5、CK8孔地温等值线剖面图

地下地温场剖面特征见北北东向排列的CK1、CK3、CK5、CK8孔地温等值线剖面图(图2)和北西向排列的CK4、CK5-2、CK5、CK6、CK7孔地温等值线剖面图(图3), 由图2、3可知:在钻探40m的控制范围内,40 oC以上热水分布范围在CK5-2、CK5和ZK3孔等3个孔圈定的位置内,ZK3孔是一口热水生产井。地下30m处的地温等值线图显示的40 oC地温等值线为椭圆状,椭圆的长轴为北西向,其轴长约为40.0m,椭圆的短轴为北北东向,其轴长为30.0m。北西向的长轴反映了控制热水的北西向导水断裂,北北东向的短轴反映了控制热水的北北东向控制断裂。

图 3北西向排列的CK4、CK5-2、CK5、CK6、CK7孔地温等值线剖面图

低电阻率热储异常

12线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剖面图(图4)可形象地反映了地热田的导热、储热和保温盖层等热矿水水文地质单元剖面形态特征。依其异常形态特征推断:在12线剖面上。

图 412线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剖面图

热储的位置在390-570m处的-14m以下的320Ωm等值线范围内,由钻孔资料可知热水层为花岗岩裂隙型热水层。土层、风化层厚度线以上为隔水保温层,其厚度为10-40m。

四、结论

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为查明第四系覆盖区地热田构造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取得以下的认识:

1、测区土层、风化层厚度为5-40m。

2、物探推断的断裂有两组,一组为北东向断裂(F6),另一组为北北西向断裂(F7)。北北西向断裂形成时间较北东向断裂晚。

3、低电阻率热储异常特征

12线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剖面图可形象地反映地下热储特征。

上述实例表明,在地球物理勘查前提较好的地区,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作地热资源的物探调查,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常士骠等《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推三阻四篇3

ATM法工作原理为假定大地电磁场为一种平面波,沿铅锤方向涉入地下,通过观察地下天然电磁信号,获得地下介质体的信息,即电场信号和磁信号,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最终得到关于地下深度地层的电阻率值。大地音频电磁测探法进行野外布极和数据采集时,其电极布置通常采用“+”形方式,不仅能较好的克服表层电流场不均匀影响,而且还可消除共模干扰,如遇特殊地形等情况,还可采取“T”或.“L”形的布极方式;电极各磁棒应严格与对应方向保持一致,最后用土将其埋实。

2资料与方法

雷电天气产生在向大地传播时,感应作用,地下具有不断传播同时还可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根据趋肤深度公式,当频率越低时电磁波传播的深度越深,由此通过观测地表电场(Ex、Ey)及磁场(Hx、Hy)信号获知地下相关信息,然后将这些相关信息换算得出地下电阻率,从而达到铁路隧道工程勘探中对地下介质体电性特征的研究目的,计算公式分别为:ρr=0.2T│Z2│,│Z│=│Ex/hy│=│Ey/Hx│。其中ρr代表介质视电阻率;T代表电磁波周期;Z代表波阻抗;Ex、Ey、Hx、Hy表示地面上相互正交地磁场分量的振幅。趋肤深度计算公式为:P=(1/2π)λ=(1/2π)√10ρr(KM)。

3应用实例

测区属中低山峡谷地貌,地面高程670~1100m,相对落差达400m多,山势险峻,沟壑纵横,自然坡度为20°~45°,冲沟多为缓“V”字型,坡面之辈发育良好;地表水主要是常年流水沟及季节性较强的沟水,水量受季节影响显著,地下暗河较多,主要有第四系土层孔隙潜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等。测区隧道洞身距离地表高达700m以上,断裂结构很多,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铜街子组二段页泥岩、水页泥岩、砂岩、灰岩等,一段泥灰岩夹泥岩一二段页岩夹泥灰岩、灰岩,三段灰岩、泥灰岩夹泥页岩,飞仙关组四段页泥岩夹泥灰岩、灰岩;二叠系上统灰岩、硅质岩夹页岩、煤层,下统灰岩夹泥岩、煤层,志留系中上统页岩夹砂岩、燧石灰岩和断层角砾。在测区岩体电性参数统计中,粉质粘土、破碎带及岩溶发育体电阻率≤50Ω·m,断层破碎带、较破碎岩体及软弱、含水岩体电阻率为50~150Ω·m,完整岩体电阻率为150~3000Ω·m;由这些数据可看出,测区内地下截止电性差异明显,适宜开展ATM法进行勘探。数据分析处理。利用新一代大地电磁仪V8配套软件进行探测,所得ATM数据采用大地电磁处理和解释软件经后期反演处理解释后由时间域数据转换为频率域数据,然后再将数据曲线进行飞值处理,使曲线变得圆滑,利用极化模式识别,进行静位移校正和空间滤波,最后再利用一维和二维反演成像处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通常要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数据采集质量,受地表不均匀体存在的影响,采集数据无法避免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误差直接反映现象就是曲线图的畸变,这种效应成为“静态效应”,其特征为原始曲线整个频段内发生等距平移,有很多毛刺,致使大地电磁视电阻率曲线解释困难,必须消除“静态效应”不利影响。解释推断。测区为隧道通过地区断层最发育地段。在ATM二维反演断面图与成果图上很清楚的看到,在隧道洞身段整体电阻率较低,推断断层带及周围岩石岩性较为破碎,岩溶较为发育,主要岩性为页岩夹灰岩、煤层和灰岩夹泥岩;其中段形成一条明显的条状低阻带,电阻率均<50Ω·m,推断出F2是一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大断裂,与地质推断出的某逆断层F1位置基本一致;同时受F1影响,段在隧道洞身附近形成一条低阻带,袋内电阻率值偏低,表明断层带岩体极破碎和软弱,岩溶极发育;段,隧道洞身部分电阻率值较高,等值线均匀分布,岩体相对完整。由此解释推断出,铁路工程隧道通过断层时,出现突发性水、泥灾害可能性较大,施工过程中应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加以防范。在另一ATM二维反演电阻率断面和成果图上可以看出,隧道洞身段,其中的PDZ-TJS-04为钻孔位置,钻孔反映出的基岩岩性为泥灰岩、炭质灰岩、页岩和石灰岩,钻孔探测验证结果基本上与AMT成果保持一致。并根据该图显示,结合已知的测区地质资料推断出,段主要岩性属夹泥灰岩、页泥岩、炭质灰岩、页泥岩夹泥灰岩、灰岩,整段隧道电阻率值相对偏低,岩溶发育,岩性比较破碎;段形成一条电阻率值极低的条带状低阻带,电阻率均<50Ω·m,推断此断层带为F3断层,周围岩石富水,岩溶较发育,工程性质较差,施工过程中应做好该隧道段的提前地质预报,及时防范施工中通过隧道断层时可能出现的突水、突泥灾害事件发生。

推三阻四篇4

关键词:电法勘探 电阻率测深法 对称四极法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052-01

1简要叙述

我队在江西安乐江中游北部各之流盆地开展砂金矿普查勘探工作。投入电法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该砂金矿区的第四系覆盖层的厚度及砂金矿底板基岩起伏形态。

该区属于江南古陆(地轴)东段主部,区内地层以前震旦系双桥山群为主。我们工作区为杨家边盆地,面积约为30km2,由石炭――二迭系古灰岩为主,构成盆地基底,上覆第四系盖层,其厚度较大,其中可能发育洪(冲)积型砂金矿床。该区地势北,东高,南,西低,总体呈冲积平原间园缓低丘陵,盆地呈长条形,近东西走向。工作区为农田覆盖,地势平坦。

电法寻找砂金矿是一种间接的手段。虽然金矿物或含金层与围岩没有明显的电性差异,但砂金矿赋存的第四系与基底岩层还是存在明显的电性介面。鉴于砂金矿赋存是受基底岩层的形态控制的,一般在底板的低洼处的矿体变高,厚,劣点矿体变贫薄以致尖灭,并且勘探砂金的钻孔是以基岩为终孔层位的这些规律。因此确定地质构造及其形态,利用矿体赋存部位与构造的空间关系,以间接指示找矿方向。

2工作方法

依据地质工作要求及砂金矿赋存的规律,我们采用电阻率测深和对称四极法.在盆地西段沿走向在其中央布置二条对称四极电法剖面,选择供电极距AB=220m,测量极距MN=20m,点距为40m,完成剖面长5520m。在该盆地西段与已施工勘探线相间布置了三条近北西向的电测剖面,其中电测剖面D-32线与勘探线重合,测深点距为10m,(AB/2)min=1.5,(AB/2)max=12m.共完成测深点25个。以上的物探测量工作,,测绳量距,小纸牌定点,在每条部线的两端都钉有木桩标记。在工作中对异常突变点,疑问点,都进行了重复观测,检查,工作质量可靠。

3工作效果

通过实测的剖面推断杨家盆地西段(望楼村――庄泉村)有相同的三个明显的小盆地,最西边的小盆地(黎这盆地)较大,盆口宽约1250m,盆底宽约400m,盆地梯度较小。北山盆地盆口约1000m,盆底约400m,盆地边缘较陡;杨家边盆地西段基底呈东高西低起伏,且相同的三个盆地都被埋藏较浅的基底隔开,各自已成为砂金矿赋存的有利地段。因此,在三个小盆地上布置钻探施工,可能获理想的地质效果。后经钻探施工验证,所获得的地质效果与我们物探推论的相吻合。其中砂砾层和砂砾粘土层是该区的主要含金层位。确定基岩深度的Ps测深曲线呈KH,AA型,个别为H型。电测深剖面D-32线实测结果表明,该线中段基底较平缓,第四系较厚,北段和南段第四系较薄。据量板法和经验法算出测深点第四系厚度:

电测深点 第四系厚度

D8 H=25m

D9 H=19.2m

D10 H=24.0m

D11 H=23.0m

计算结果与后来钻孔结果误差很小。且该线中段的D8,D9,D10间地下有一低阻层――砂砾层,此段是D――32线砂金富集最有利的部位,推论结果与钻探结果相符。

电测深剖面D――37线的实测结果表明,该线基底呈南高,北低倾斜起伏,南段第四系较薄,地层这二元结构;北段第四系较厚,地层为多元结构,且有一层低阻层――砂砾层。若在该线勘探施工,只在北部布置钻孔工程就行了,砂金富集的理想部位在该线的北段。地质在我们的建议下,集中在该线的北段施工,南段只布置少量的工程验证,结果如物探推论相一致。

电测深剖面D――45线的实测结果表明,该线基底起伏比较平缓,南段比北段高,南段地层简单具二元结构,北段D16点所反映表明基底洼陷,第四系较厚,且地层为多元结构,有一低阻层――砂砾层。其次据断面图推断,该处可能为基底断裂处或溶洞,是砂金赋存的有利部位。后经钻孔验证与物探推论相符,孔深25m仍未见基岩,该盆地的第四系厚度一般都小于20m。

由于我们的工作有限,再因客观条件限制,因此不能全面,详细圈出该盆地的基底构造。再者,我们计算的第四系厚度可能比实际厚度大,但不能影响结论的正确。

4工作认识

通过实际工作,鉴于砂金矿地质工作和砂金矿赋存规律,为此有以下认识:

(1)寻找砂金运用视电阻率测深确定盖层厚度,圈定砂金矿底板基岩起伏形态,间接指示出砂金矿赋存部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推三阻四篇5

1.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1地表水场区位于乌江支流三岔河下游-鸭池河与猫跳河夹持的河间地块部位,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

1.2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碳酸盐岩类基岩岩溶、裂隙水。拟建场区地下水为上层滞水与基岩裂隙、岩溶管道水,并整体向西侧百花湖排泄。

2.地球物理特征

2.1地层波速岩土介质的岩性、物性、成分和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构造和地表条件的不同,都会使得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岩石越致密,其波速越高,而不良地质现象如岩溶发育、溶洞,断层破碎带等,均会导致波速、频率、振幅的明显变化。针对本场区的地质勘探,在钻孔中进行声波测试,岩样声波测试,以及地表进行的折射波,面波等测试,综合推算本场区的地震有关参数。

2.2岩土电性本次勘探目的主要是初步查明场区布设测线范围内隐伏的不明岩溶构造,如隐伏断裂、岩溶空洞或溶蚀破碎、地下暗河、充水溶洞及老旧窑形成的采空区等异常。本次高密度电法测试采用的物性参数为电阻率值。通过对场区岩石和部分异常体的电性测试,结合贵阳地区同类型场地电性参数综合归纳本场区岩土电性特性。

二、工程物探的基本原理

1.地震映像法

地震映像属浅层地震勘查方法范畴,其原理是利用不同地层结构和不同类别岩土存在的波阻抗差异。当存在地层界面和不良地质现象(如溶洞、断层等)时,将形成波阻抗界面,利用人工震源在地表产生的地震波,其向下传播遇到岩土物理界面(波阻抗界面)将产生波的反射等,利用高灵敏度检波器和计算机控制的接收仪器组成的数据采集系统,将接收到向上反射的地震波,根据地震波所携带的信息,就可以了解地下地层结构、基岩起伏形态、隐伏煤巷、溶洞断层破碎带等地下地质现象。本次勘探使用的仪器为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ZQ24地震仪。采用的偏移距经现场背景干扰波调查确定为10m。道间距采用1m,使用人工锤击震源,单道通频带接收。

2.高密度电法

电法勘探是研究地层电学性质及电场、电磁场变化规律,根据研究地质对象的电性差异,通过仪器测量电场情况,进而研究电场的分布规律,以了解地下构筑物或地质体的状况,从而达到勘探目的。本次勘察,使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UK-2电法仪。采用60根电极接收,极距2~3m,在预定位置布置测线剖面。本次勘察,电极的排列装置采用温纳四极装置。

三、物探资料的数据处理

1.地震映像

地震映像的数据处理:地震反射波的数据处理采用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物化探研究中心的CSP6浅层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和加拿大骄佳公司的Geogiga软件进行。主要处理内容为:预处理、编辑、频谱分析、速度分析、参数筛选、速度滤波、频率滤波、均衡、动静校正、偏移归位等,经过处理的成果即为供推断解释的时间剖面图。

2.高密度电法

对采集得到的数据,使用二维电阻率反演成像软件中的数据处理功能进行预处理,同时输入测线地面高程数据,作地形校正,再据经验在软件中合理设置解释所必须的参数。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运行软件进行反演解释。在解释过程中,随时调整参数,以便使结果真实合理,计算结果用ρs等值线图和电阻率色度图表现,两者结合,综合解释。

四、物探勘察的结果分析

根据各剖面上的异常分布,结合走向趋势,进行分析,圈绘出岩溶发育在平面上的分布。现以第9测线相同平面位置地震映像剖面与高密度电法剖面的比对分析为例说明。在地震时深剖面(图1)的3处明显异常,分别在平面上位于10~14m、26~28m、42~45m,埋深范围大致在12~14m、7~10m、20~22m,表现为波绕射,多次反射,同相轴错断,振幅降低、相位畸变等。而对应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剖面上相对应的平面位置和埋深范围,则表现为一处低阻异常和两处高阻异常。二者在平面位置和深度范围基本一致,据此推断为溶洞(高阻:3000~4000Ω•m)和岩溶发育破碎带(低阻:400~500Ω•m)。事实上在高密度视电阻率剖面上,平面22m为中心,埋深4~6m的位置,还有一高阻异常,其值约为3000Ω•m,在对应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波形杂乱、振幅陡降,推断为岩溶崩塌堆积。

五、开挖验证

据钻探资料结合物探勘察成果,B-6号桩位进行开挖,发现宽度0.5m,深度1.3m,长度2.7m的泥槽;C-7桩位也发现泥质半充填的溶洞。经开挖,物探推断的不良地质现象得了证实,施工单位进行了揭穿,回填、夯实等工程处理。从而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

六、结论和建议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与物探的结合,快速、全面、准确可靠地查明拟建物场地上的岩溶分布情况,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在岩溶发育地区,有必要先采用物探初勘,若发现异常,再施以钻探验证。这样发现岩溶的几率应该更高,可以有效地减少工程隐患。

推三阻四篇6

关键词:地热勘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of the fracture structure and the underground hot water is an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 Use of 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method and making resistivity and geological profile view, this paper reveals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cut of fissure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and cloth, and arranged for hot water development provide drilling holes position.

Keywords: geothermal exploration, of 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中图分类号:TM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工区内主要出露地层有泥盆系(D)、石炭系下、统白垩系上统和第四系冲洪积与残坡积层。中泥盆统 地层分布于工区南部,为一套河流、海陆交互相浅海沉积的碎屑岩组成。上泥盆统浅海或潮坪相碳酸盐岩类夹砂、泥质碎屑岩建造。共分3组:①老虎头组( ):主要为浅灰紫~黄白细砂岩夹砂岩、粉砂岩等,厚度大于645.9m。②春湾组( ):主要由泥岩、泥质粉砂、粉砂岩夹细砂岩、含砾砂岩组成,顶部夹灰岩透镜体。厚度大于339.4m。

③帽子峰组( )分布工区大部,分布面积约1k 。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灰岩透镜体。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Czm)主要分布于测区中部的狭长地段带,岩性为灰白色的生物碎屑灰岩,厚度不详。主要通过钻孔揭露,上覆第四纪沉积物。白垩系上统三水组(K2s)分布于测区东北部。岩性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等。第四系冲洪积与残坡积层( )。分布于测区的低地、山沟、小河两岸。以土黄色为主,夹有浅灰,灰白色。主要由粘土、中粗砂、砂砾等组成。粘土层透水性差,为隔水层。中粗砂及砂砾层透水性好,富水性中等。

地质推断该区发育的断裂构造有:北西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三组断裂。

①北西西向向断裂( )。走向约倾向北东,倾角方向 ,在测区北部有露头点。节理发育不明显,见挤压破碎带,见明显的硅化断裂泥,强烈的褐铁矿化、绿泥石化、局部糜棱岩化( )。基岩为泥岩或泥质粉砂岩。

( )走向约倾向北东,倾角 方向,宽约10-15m,出露长度约20m。具显的挤压扭曲变形带,张性节理发育,硅化强烈,见明显渗水现象。基岩为粉砂岩、砂岩。

②北东向断裂断裂。

断裂位位测区北部,推测为恩从断裂,走向约 ,倾向南西,倾角 ,方向宽约50-150m,见明显的硅化断裂泥,强烈的褐铁矿化、绿泥石化、局部糜棱岩化,为逆断裂。基岩为泥岩或泥质粉砂岩。

断裂为宫花塘正断裂,断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 ,延伸约7.0km,切穿花岗岩,寒武系及白垩系地层。为白垩系纪三水组(KS)与泥盆纪的老虎组的分界线。

断裂走向 ,倾向南西,倾角 ,基岩为砂岩,硅化强烈,宽约5m。

断裂走向 ,倾向北西,倾角 ,基岩为泥质粉砂岩,硅化强烈,见石英脉,宽约10-20cm。[1]

2 CSAMT简介

可控 源 大 地电磁测深法(CSAMT)是针对大地电磁测深法(MT)的场源随机性信号微弱和观测比较困难的弱点,改用可控制人工场源来获得较好探测效果的一种方法。它和所有的电磁测深方法一样,是利用交变电磁场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进行的。它以改变频率而不是测量装置的几何尺寸,来实现不同深度的测深目的。具有工作效率高、勘探深度范围大、垂向水平分辨能力好、地形影响小和不受高阻层屏蔽作用影响等优点。20世纪80年代后该方法的理论和仪器得到了很大发展,应用领域一扩展到普查、石油勘探、天然气、地热、金属矿产、水文、工程、环境保护等各方面。[2-7]

3 资料处理

根据工作区的电磁干扰情况和地形地貌条件,我们选择三样条差值方法对采集到的电磁场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使用空间滤波方法进行了静态效应校正。反演方法采用二维正演修正法。

4 资料解释

通过对勘查区CSAMT勘探的5条测线共计214个物理点处理与反演,形成了工区内5条测线的二维反演电阻率剖面及解释剖面图。

图1L1二维反演电阻率剖面与解释图图2L2二维反演电阻率剖面与解释图

由图1可见,测线L1从1号测点到15号测点,深度约400米到1200范围内,存在一套低阻异常体,其电阻率在400欧姆米内。1200米以下为高阻基底。

由图2可见,测线L2上低阻层的深度在测线北段,即从1号测点到18号测点,低阻层的深度从600米到1100米的范围内,而在南段,低阻层的深度范围从900米到1700米左右。其电阻率在400欧姆米内。很明显,该套低阻层被断裂CF1错断。

5 结论

通过本次CSAMT勘探工作,基本确定了有两条近东西向的断裂,初步推断有一条近南北向的断裂。5条测线均揭示了地表为低阻,其下是一套高阻,高阻之下是一套低阻,其顶面埋最浅为200左右米,最深为900米左右,其底界面埋深最浅为900左右米,最深为1700米左右,其下的基底为高阻特性。

推三阻四篇7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其名称很多,如:肩凝症(冻结肩),因多发生于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又有“五十肩”以及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等。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又最不稳定的关节,所以,肩关节是最易出现伤痛的关节之一。

所谓肩周炎:主要是指发生在盂肱关节周围组织的病变。它包括关节囊、滑液囊、韧带以及肩部内外二层肌肉。(外层肌肉为三角肌、大圆肌;内层则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所组成肌腱袖。)其中肩峰下滑液囊在临床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这些组织的病变,而引起肩关节周围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多种临床症候群。故此也有人将此症命名为肩部肌肉筋膜性症候群。

肩周炎的特点:是发病缓慢逐渐出现肩关节疼痛与关节的活动受限。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临床过程。即: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即不再发展,继而疼痛逐渐减轻乃至消失,关节活动也逐渐恢复,整个病程较长,常需数日数年之久。但也有不少病例不经治疗则不能自愈。

该症多发年龄为50―60岁之间;40岁以下少见,女性多于男性(为3:1),左侧多于右侧,也有少数病例双侧同时罹患,但在同一侧肩关节很少重复两次发病。此病常在体验中查到激痛点或压痛点,疼痛的性质为钝痛,部位深邃,按压时反而减轻,(也有个别病例,由于发病机理及病程不同,疼痛部位拒按。)夜间疼痛加重,常因此影响睡眠或从梦中痛醒,平时患者多呈自卫姿态以保护患肢,偶尔过度活动可引起剧烈的锐痛。患者常因肩关节活动受限而限制上肢外展,上举和外旋。长时间肩关节活动受限,导致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者不能完成梳头,穿、脱衣,系腰带等动作,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劳动。病程长者可出现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等肌肉有明显萎缩等。采用肩关节周围三点用松普青复合液做肩关节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肩周炎,经19例观察,疗效良好。

肩关节主要受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支配、肩胛肌群的运动。另外,在肩关节周围满布丰富的自主神经纤维,因此,容易引起反射性的血运障碍,形成所谓的“疼痛―肌肉缺血―疼痛”之恶性循环。神经阻滞疗法可以切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解除疼痛,改善局部血运,促进组织新陈代谢;缓解纤维,结缔组织的粘连和消除炎性反应。

一、肩关节周围三个阻滞点解剖位置:

1、肩胛上神经:由臂丛上干分出后,在斜方肌下面向后外方下行至肩胛骨上缘,并于肩胛横韧带下方通过肩胛切迹至肩胛冈上窝。有一分支继续前进,绕过肩胛骨的颈到达冈下窝。此神经除分布至冈上肌,冈下肌等肌支外,还有感觉支分布于肩关节的后部。

2、腋神经:由臂丛后侧索分出后,伴同旋肱后动脉绕过骨颈向后行走,并穿过由肱三头肌长头、大圆肌、小圆肌,肱骨外科颈所构成的四边孔而至三角肌的深面。除分出肌支外,尚有感觉支分布于有关囊下部。

3、肩关节周围压痛点:常见的压痛点部位有:肱骨大结节、小结节、肱二头肌沟、喙突、三角肌附着点、肩锁关节、肩峰下、四边孔等处。

二、松普青复合注射液配制。

强的松龙125mg,0.25%普鲁卡因13ml、青霉素80万单位用0.9%盐水稀释均匀后配制成复合液20ml。按常规作普鲁卡因青霉素过敏试验,皮试阴性者方可注射。主要激痛点注射10ml,其余两个痛点各注射5ml,每周治疗2~3次,5次为一疗程。

三、神经阻滞疗法:

1、肩胛上神经阻滞:为治疗肩周炎必须首选的阻滞术,尤其适合于肩部广泛疼痛之病例。当穿刺取得向同侧肩部及上肢放射异感扩散时,则证明部位正确。有效的病例于注药数分钟后,肩部上臂出现温暖感,僵硬,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2、腋神经阻滞:尤其是适合于肩关节后下部、三角肌肌腹有深在、弥蔓性压痛的病例,穿刺准确时可引出腋窝后外侧、三角肌深部有明显胀感,当注药时这种胀感加剧并向四周扩散。

3、肩关节周围痛点阻滞:准确地刺中并进行局部阻滞,是决定疗效优势的重要一环。因此,在阻滞前应在患肢外展,旋内,旋后等不同姿势,反复详细寻找痛点。准确刺出针感(胀痛感、向四周扩散)后注药,注药时患者针感越明显则效果越好。

四、辅助疗法:

1、在注射结束后,适当配合手法则疗效更佳。方法:嘱患者仰卧治疗床上,患肢外展,医者站在患侧,让一助手托扶患肢,并嘱患者充分放松。医者一手将三角肌推向背侧,另一手拇指沿胸大肌腱从肱骨上的附着点处开始拨离,将胸大肌、胸小肌分拨开来。然后再将胸大肌(即腋窝前缘)向肩峰方向推后,再令患者俯卧位,助手仍托患肢,医者一手将三角肌推向胸侧,另一手拇指分拨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在肱骨大结节处的止腱,务必将各条肌腱分拨开。此时患者患肢比原来外层上举度数可增加30°~50°医者双手托扶患肢,嘱患者尽量外展上举患肢,当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上举时,医者双手猛的向上一弹,推弹速度必须快(约0.5秒)待患者反应过来时,手法已结束。如让患者预先知道,因其惧怕痛而使肩部紧张,即推弹不上去又容易损伤正常组织。

2、功能恢复锻炼:上述各种治疗可以综合进行,但不可忽视功能恢复锻炼,在病变早期就应鼓励患者在不引起剧痛的范围内锻炼肩关节的活动,如用手爬墙(摸高)或拉滑轮,练保健棒等动作或器械锻炼,预防肩部肌肉萎缩及发展至冻结期。一旦肩关节功能受到限制时就应在神经阻滞后,疼痛消失时开始进行抗重力锻炼,以恢复盂肱关节的活动。功能恢复锻炼是综合治疗的内容之一,应尽早开始,也就是说当患者初诊时,治疗一开始就应包括指导患者的患肢功能锻炼活动。

同时,可以服用舒筋活血药和维生素B1、B12等药物配合治疗。

推三阻四篇8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排查“上推下卸、推诿扯皮”等“中梗阻”现象,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作风表现及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隐性顽疾,有效解决“慵、懒、散、拖、推”难题,着力营造令行禁止的政治环境、规范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和开放宽松的营商环境,为林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整治重点

本次专项整治以行使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权的部门为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政令不畅问题,工作上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服务上效率低下,推诿扯皮、“吃拿卡要”问题和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执法不公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一)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方面。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选择性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作风飘浮、不尚实干、不求实效。

(二)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方面。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工作拖拉、敷衍搪塞、效率低下,对职责范围内的事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对依法依规应当办理而不及时办理;对责任范围内的事项不担当、不作为,遇到难题怕担当、不表态,等上级拍板。

(三)服务群众方面。漠视群众利益和疾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无动于衷、消极应付,对群众合理诉求“打太极”“踢皮球”,对群众态度简单粗暴、颐指气使。

(四)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方面。行政审批改革不彻底,电子监察系统利用率不高;窗口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效率低,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执行不到位,群众办事仍需“多跑腿”;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暗箱操作、权力寻租、“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滥用自由裁量权、行政处罚畸轻畸重、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执法不公的行为。

(五)其他影响政令畅通、损害群众利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梗阻”行为。

三、实施步骤

专项整治共分四个阶段进行,从6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20日前)

各部门按照工作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工作重点,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整治的重大意义。

(二)自查自纠阶段(7月15日前)

各部门要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整治所列问题,全面排查“中梗阻”问题,列出问题清单。7月10日前,将部门问题清单和股室负责人个人问题清单报局效能办,以便汇总上报至区纪委和派驻纪检组。要对照问题清单,逐条研究措施,制定整改方案,明确完成时限,集中精力抓好整改。

(三)专项治理阶段(8月15日前)

各部门要针对查摆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对做表面文章致使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掩盖问题的,将严肃问责。各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完善整治措施,推进整治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四)建章立制阶段(8月底前)

对集中整治发现和暴露的突出问题,认真梳理分析,查找在教育、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预防问题发生的长效机制。

各部门于8月25前将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局效能办。

四、工作要求

(一)压实工作责任。整治“中梗阻”是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部门要负责抓好本部门的整治工作。要切实认识到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把整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周密安排,精心实施,防止走过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坚持以上率下。各部门负责人要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坚持以上率下,坚持把自己摆进去,带头查问题、抓整改,推动形成上行下效、以上率下的良好局面。

上一篇:心理宣泄室范文 下一篇:开心成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