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课件范文

时间:2023-10-19 04:55:59

秋天的雨课件

秋天的雨课件篇1

其实“状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成为了一名“状元”之后,也并非就登上了人生的顶峰。成长是个永不会终止的过程,做人的道路漫长而宽广,孩子从小到大需要汲取的品德和知识太多太多,千万别把“状元”当成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那样太累,也太不现实,因为并不是成为了“高考状元”,就能成为人生这门大功课里的第一名。

两个孩子的人生

下面是关于一个高考状元和一个普通学生的故事,它真实发生在一个大家庭里,看着两个同样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一步步成长为“状元”和“非状元”,身为家长的你,或许能够从中找到些自己孩子的影子?

人物

秋秋(化名)2003年四川省达州地区高考状元

诗雨(化名)秋秋的堂姐

A高考状元秋秋的故事

出生:

秋秋出生在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家庭,妈妈是医院的医生,爸爸在单位担任着一个小小的职务。秋秋一出生,爸爸妈妈就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一直想让女儿成为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孩子。

秋秋从小家教很严,甚至不能犯一点点的错误,因为她犯了错误,爸爸妈妈便觉得这是万万不应该的。秋秋三岁就开始学习弹钢琴,其他孩子还不知道钢琴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她已经要每天花上一两个小时来练琴。某天,本来应该是要去学习钢琴的,邻居家电视里动画片的声音吸引了秋秋,她悄悄跑去跟邻居家的孩子看了一下午动画片,妈妈怎么都找不到她,钢琴课自然也没上成。爸爸下班回家,知道了女儿犯下的这个“天大的错误”,气得狠狠打了她一顿。那以后,秋秋再也不敢因为玩耍而逃掉钢琴课、国画课等等各种课程了。

小学:

秋秋四岁那年,由于姑姑刚好被安排去当地最好的小学当一年级的班主任,爸爸妈妈觉得有个亲戚当自己孩子的老师,不管是学习还是管教上都更有利,于是多方努力,终于让秋秋成功读上了小学一年级。

在班里,秋秋是年龄最小、个头最小的孩子,由于爸爸妈妈的严厉教育,她都一直做着很乖的很听话的学生。因为是亲戚,姑姑也对她照顾有加,有些时候,如果跟其他同学做了一样的事,但是秋秋受到的表扬远远大于其他孩子,理由是她年龄小。有一次考试,秋秋考了班里的前几名,这样的成绩让她的爸爸妈妈有种莫名的成就感,他们有时甚至会以为女儿是个“神童”,见人就夸奖自己的孩子。

渐渐地,秋秋也有了种轻飘飘的感觉,觉得自己真的挺聪明,学习上那点东西,不用怎么努力就能会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自然她的成绩开始一日不如一日,小升初考试时,她以两分之差被当地最好的中学拒之门外。

初中:

但是,秋秋的爸爸妈妈并不放弃,他们四处托关系、交钱,最终还是让女儿进入了她差点失之交臂的那所当地最好的初中。不过那之后,他们再也不觉得女儿是他们的骄傲了,甚至常常对秋秋有种置之不理的态度,这让秋秋很是苦恼,她不明白为什么经历了一场考试之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会变成这个样子。

父母的不理睬,让秋秋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开始很努力地学习,尝试着能让爸爸妈妈对她依然像以前一样的关怀。但是小学时的疏漏,让学习变成了一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初中刚开始的时候,秋秋依然保持着一个优等生的心理,做题时她经常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从来不向别人请教问题,即使遇到疑问,也是一个人埋头苦想。可是,越努力等来的却是更大的失望,每次考试秋秋都想要考好,也觉得自己应该考好,但结果总是越考越差。秋秋对学习的信心在一次次考试中被消磨殆尽,她开始觉得漫长的三年不知道何时才能熬出头来。

事情的改变发生在外婆来找秋秋谈话以后,外婆看着秋秋从一个自信的小女生变成如今这副模样,便对她说:“孩子,学习是不能急的,爸爸妈妈不是觉得你不努力不争气,而是你不应该觉得自己什么都很好就不虚心请教其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你不能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对于别人给你的意见,你应该虚心接受,在学习上不懂的问题就必须向老师同学请教,不能自己做自己的,那到最后你觉得自己做对了吗?”也许就是在一番话,让秋秋开始想了想自己从小学到现在的一切。是的,遇到问题她总觉得自己能行,而不想向其他人请教,在她看来,向别人请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从那天开始,她的生活也就发生了变化。初中三年一转眼就过去了,秋秋如愿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高中:

秋秋考上了最好的高中这件事,又让爸爸妈妈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她读小学的年代,唯一不同的是,有了小升初的教训,读高中的几年,秋秋为了能读上理想的大学,比以前更努力。她在班里甚至年级上都是众所周知的“模范”,她走到哪里都是赞扬,总有羡慕的眼光追随。这样的状况让秋秋感受到了比其他高中学生更多的压力。某次考试,她的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但是她却始终觉得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很不理想,为此她在家里闷了好几天,不愿意跟别人说话,谁也不想见。

到了这个时候,秋秋的父母才知道他们带给了女儿多么大的压力。父母同秋秋进行了一次长谈,让秋秋放下所有的包袱。

2003年,秋秋以当地地区第一的好成绩,走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专家分析

出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像指纹一样,不应该拿来对比,应当因材施教。比如外向的孩子就可以培养他在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兴趣,比较内向的孩子可以培养他研究问题方面的兴趣,总之都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条件来选择,不应该强迫。

小学

孩子不宜上学过早,应当尊重人的发展规律,6―7岁之间上学比较合适,5岁以前就不太好。

初中

当孩子成绩下降时,父母应当切实帮助孩子,以良好的态度多跟孩子沟通,问问她在遇到困难时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克服,但是提问不一定要孩子立刻回答,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而家长则需要在感情上要同情和理解孩子,不要给孩子造成情绪上的困扰。

高中

当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不自觉地表现出给孩子压力的行为时,要主动想到孩子好的方面,自己要做到有意识地不把压力和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缓解压力的方法是要尽量回避,比如可以出门散散步、听听音乐、千万不能对孩子唠叨。

父母也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受挫力”,培养孩子遇到问题找解决方法的能力,否则,一直以来的优越感等他到了社会无法承受压力时再来教育为时已晚。但这不是塑造她的优越感,而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优越之说,所以,孩子优秀的同时,应当培养他自信。

张祥荣 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中美合作教育(TSP)项目中国首席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家庭教育部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和教育咨询师。

B秋秋堂姐诗雨的故事

出生:

诗雨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里没有优越的条件,而且因为她的出生,导致了家里生活的拮据,爸爸在万般无奈之中去外地打工,没有工作的妈妈则在家带她,全家每个月都是依靠爸爸在外打工的钱来支撑着生活。

从小诗雨就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因为家庭的原因,她性格内向,不愿意和人交谈。每次大家庭里聚会,亲戚家的孩子都会表演节目,而秋秋更是众多孩子中的佼佼者,全家人的焦点都集中在她身上,这时的诗雨,总是只有在一边看着妹妹表演的份。

小学:

诗雨六岁了,刚到年龄上小学,她没想到的是,刚刚满四岁的堂妹竟然跟她在一个班里上课。由于是自己的堂妹,诗雨便跟妹妹走得近一些。刚开始秋秋对班里不熟悉,跟姐姐一起也很开心,后来她认识的同学多了,便开始对姐姐不理不睬,渐渐跟她疏远了。这样一来,本来就内向的诗雨更没了朋友,总是一个人傻傻地待着。在这样的情况下,诗雨读完了小学,进了一所普通的初中。

初中:

初中的三年生活,却让诗雨的个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读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同学们谈论更多的不是学习而是相互间的生活,在这种氛围里,诗雨跟同学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她的性格慢慢发生了转变,也开始喜欢上到学校上学的日子。以前诗雨对文艺一窍不通,但上初中后,她开始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也算是学校里小小的风云人物。

不过,正是因为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诗雨的学习成绩自然就只是普普通通。中考后,她的成绩并不理想,而跟她同班的妹妹秋秋则上了重点高中,家人自然而然将两姐妹放在一起比较,话里话外透露出“学习好的孩子就什么都好”的意思,诗雨在家时总觉得自己比秋秋低了一等。

高中:

诗雨还是上了高中,不过仍然是当地一所普通高中。因为在家里被父母和亲戚拿来跟秋秋比较得多了,她心里也希望自己能像妹妹一样受到家人的关注,希望自己能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更希望自己也能离开这个小城市去读理想中的大学,于是,诗雨开始发奋努力。

由于小学和初中的基础打得不算太好,诗雨如今学习起来很吃力。高三时的某一天,诗雨碰上一道怎么解都解不开的数学题,她决定去问问妹妹秋秋。一大清早到了妹妹家,妹妹已经在复习功课了,但是当诗雨说明来意后,秋秋却说自己功课忙,没有时间,让她自己想。那一刻,诗雨深受打击。

很快,高考成绩下来,诗雨并未能像妹妹一样考上重点大学,她的分数只是刚刚上了本科的分数线,但是不知道是否出于依赖还是竞争的心理,诗雨仍然选择了跟妹妹同一座城市的一所大学。

专家分析

出生

其实孩子的自卑心理不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同样有很多身处农村条件艰苦家庭的孩子独立性非常强,自信心很足。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家庭条件影响了父母,让父母本身缺乏自信,深感自卑,进而对孩子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孩子产生自卑。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还是父母自身改变观念,激发孩子成长的欲望。

小学

孩子性格内向,可能是成长过程之中压抑了很多负面的情绪,父母没有给予太多让孩子表达内心看法的机会,等大一点了,父母才发现,这时候却已经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想改变,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父母自己寻求改变,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才能与孩子沟通;二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去开启孩子的心扉。

初中

家长用同一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孩子,是家长自己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既然是家长自己的问题,就需要家长自己改变对孩子认识的标准和调整对孩子的态度,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肯定、鼓励,孩子自然会越来越进步的。

高中

不把别的孩子放在眼里,这是因为这种孩子常常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且这种表扬仅仅是看到了结果,没有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要想改变这种孩子,需要家长自己做出改变,把表扬孩子变为肯定孩子,减少对结果的表扬和肯定,逐步转化到对孩子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的肯定上来,让孩子能够脚踏实地,孩子也会去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与其他孩子去比较,他自己逐步会发现别的孩子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也就不再瞧不起别的孩子了。

胡子平 通心教育创始人,通心教育机构首席导师,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心灵成长导师。

C两个故事的现在

秋秋:

大学的秋秋忙于各种活动,但是在她所就读的大学里,都是来自各个地方的“佼佼者”,这让一直有优越感的她忽然有点无所适从,大学的生活也就像众多大学生一样飞快过去,并没有太多值得记述的事件。

毕业后,秋秋在北京的一个电视台里实习,但是她似乎并不太希望这么早走入社会,正准备研究生考试,希望能考个好学校的研究生。

诗雨:

读了大学的诗雨仍然努力,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她几乎已经经历过各种学习的起伏,也有过从不会与人相处到跟同学打成一片的经验,所以她很快适应了大学的生活。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她还报读了其他的学习班。

因为兴趣爱好广泛,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门类也多,现在已经毕业的诗雨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

后记:除了状元,还有更多的事可做……

自古以来,“状元”都是一个荣耀的字眼,它代表着学业的最高峰,几乎大半中国父母都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成了高考状元,那简直是件特了不起的事,似乎成为了状元,也就成就了人生的一个完美阶段。

能成为状元固然是好的,但如果每个孩子都成了状元,那状元也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生下孩子,辛苦而充满爱意地抚养他们长大,难道就只是为了看到他们拿回几个100分,成为一两次考试里的头名?难道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善良、对世界有所了解、对未来怀着美好的期待、对困难有着跨越的信心、对家人朋友保存最深切的关爱、对天地万物秉承最原始的爱心的人吗?

做人是一个这么大的课题,它需要我们倾尽一生的精力去完成,那并不是一个高考状元,甚至也不是一个职场状元所能够涵盖的。如果非要给孩子的教育定一个宏伟远大让人骄傲的目标,那也不应该是“成为高考状元”,而是“做一个真正的人”!可是这个目标,又有多少家长放在心上呢?

链接: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高考状元”!“职场状元”?

今年五月,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恢复高考32年来的状元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999―2008年,就读北京大学的状元高达385人;清华大学紧随其后,有255人,位居第二;其次是2005年才进入内地招生的香港大学有18人,高居第三。而1999年以来,80%以上的高考状元就读的专业都是热门专业,如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法学和计算机等专业。2008年,全国有近七成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经济管理专业。

关于职业,高考状元毕业后,近四成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另外在学界工作的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两成。其次是选择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部分选择自主创业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部分从事证券金融、媒体工作。

秋天的雨课件篇2

【教学设想】

作文教学重在启发诱导,而又忌讳言之无物,空洞教条。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逐步掌握和提高思维与遣词造句的能力呢?加强技巧训练可谓一个有效的途径。由表及里,登堂入室,循序渐进,这应该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刘勰亦云: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从作文写作技巧入手,为文之妙渐可运斤成风,韬略在胸。

从这个意义出发,笔者所设计的“作文写作技巧谈”即是力求遵循规律,由共性催生个性,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得以“扩张”和“外延”,既寓知识和趣味于一体,又熔形美与质美于一炉,锻技法的纯熟,铸思维之优胜。这正合乎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为文法则。

除此之外,“作文写作技巧谈”还与“作文创新教学”结合起来,注重讲练结合,而又以练为主。这也是力求避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思考所在。因为是“创新写作”,笔者设想,包括对“创新教学”本身便也得有一个“创新”。一般人认为“内容”是作文训练之首选,而我们则根据孔子“质胜则文野”的经验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就把传统意义上的“质”纳入潜意识不时起思维暗示作用,而通过强化形式上的“文”,打造和夯实学生的语言水平基础。说到底,这节课的设想是以“语言”训练为主,强调表情达意,物我共融。

【教学实录】

一、回顾

我们讲了,好文章的一个最直接的外观方式便是言辞,语言活泼生动,形象而有乐感,很容易勾起评卷老师的好感,从而对你高抬贵手,手下留情,情难自禁,禁不住就给你打了高分。所以,妙文的一个鲜明的标志便是:

活:妙用修辞增光辉

比如:①一摸车后胎,果然__________

②×××生性腼腆,像________,但很讨大家的喜欢

二、导入:

但,有的同学可能要说了:我不用修辞照样能让文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比如这两天阴雨连绵,如以《雨》为题,我就可以不用修辞而又让文章有文采。如:

看到了雨,我不禁想起了范成大的“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看到了雨,我不禁想起了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看到了雨,我不禁想起了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看到了雨,我不禁想起了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看到了雨,??

对此,不知同学们有何评价?

1、从这位同学所说的话来看,他就绝妙地使用了两种修辞:

文章熠熠生辉(比喻)

文章光彩照人(比拟)

2、从他所写的这段文章来看:

①他也使用了修辞(引用)

②但又因乱砌乱用,此文中心杂乱无绪。

由此看来,写文章一味地堆砌古人的名言佳句并不见得好,因为古人的感情并不是你的感情,写好文章,一条很重要的标志:你得诉诸自己的真情。只有诉诸真情,你的文章才会一线串珠,珠联璧合,流光溢彩,气韵回转,妙意无穷。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

作文写作技巧谈(三)

【正课】

也就是说,写文章时你得先把自己给感动了,情动于中,言形于外,这样,写着写着你就会发现自己激情如火,万千感慨奔涌而来,滔滔如江水倾之而不尽,文章自然而然就具有了哲,即“富含哲理”的鲜明特征了。

哲:百感交集情作砧。

1、比如:以《西湖》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感悟:

甲同学:

乙同字:

很明显,这两位同学便没有做到在回答之前让西湖先感动自己。

想一想:啊,西湖以水为美,我早有耳闻,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碧波荡漾,水光潋滟,水天相接,一碧万顷,于是你禁不住对朋友动情地说:

例1:啊,我分明感到那是含情的眼睛在将我脉脉注视。

一语生辉,在作者眼中,赏西湖就像邀得佳人共处,颇有辛弃疾“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的神韵。

或者,你可以兴致勃勃地对朋友说:

例2:你闻到水味了么?

水本无色无味,可在作者笔下:赏水如赏花,好水对奇葩,欲平心中意,此言颇不差。

2、又如,同样写《雨》,想一想晏殊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想一想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想一想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火,一番洗清秋”,你不难得出结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雨伤怀,泪落连珠子。于是,你欣然命笔曰:

例:是啊,雨水是有情人的眼泪,多少次,面对细雨迷潆,我总免不了暗问一声:是谁的眼泪在飞?

这,总比你一味堆砌诗词好的多吧?

3、因此,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富有哲理,我们就不妨如下去做:

①设境生惜:在写作前,先人为地假定一个环境,让自己成为环境的主角,找到一伤心灵的感动,然后再写。

比如:你的一位好朋友如今和你两地读书,“路遥归梦难成”,你想写文追叙友情,那么不妨先进入到柳永《雨霖铃》的意境中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感受了分别的凄凄惨惨戚戚,体味到伤感、留恋和无奈,此时下笔,何止千言?

你还可以进入到《蒹葭》诗中:蒹葭巷巷,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时耳边不由响起了《在水一方》的插曲:绿草巷巷,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于是提起笔,思友之情,不愁不浸润字里行间。

②排比诱情:即在文章中出现排比成段的句子,借助排比句的气势诱发自己的感情。

比如我曾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动词”为题作文,怎么写呢?经过一番考虑,我写下了这么两段:

让自己成为一个动词

我想我是一尾鱼

溪流沟涧任我畅游

让自己成为一个动词

我想我是一只雄鹰

天空浩渺装入我胸

写完后发现,平淡的很嘛。怎么办?用排比,于是有了第三段。

像音符跳跃悠扬和动听

像星空闪烁智慧和晶莹

像旗帜飘扬潇洒和放纵

像春鸟穿越幽谷和荒径

让自己成为一个动词

我能听到体内水声流动

要说此时可以结束了,但对不起,我的感情已经被诱发出来了,不可遏抑,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第4、第5、第6段。

大漠中我顽强地和赤热抗衡

荆棘中我无畏地挟勇气前行

面对悬崖绝壁我会尽展歌喉

狂风暴雨只当它轻拂衣袖

让自己成为一个动词

满天空都会是我翅膀的剪影

也许雾会迷蒙我的双眸

也许泥泞会让我大跌斤斗

也许蓝天下我渺小得像一块

碎石头

也许我会被珍珠笑为村野鄙夫

但我的愿望永不会弃丢

我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动词

一把火燃烧我一生的追求

让自己成为一个动词

朋友你做好鱼跃的准备了么

金波荡漾龙门辉煌

让我们共同祈祷起跳和腾空

同样,你在写作的时候,若感情为之结,就可采用此种方式,保你情感流畅,慷慨激昂,气势磅礴。

③呼告激情:在这方面,朱自清可说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的《绿》我们至今记忆忧新,他在文中盛情唱曰:

那醉人的绿呀!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情感真挚,深动人心

总而言之,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千万要记住这么一条法则:文贵真情。至于如何去做,希望今天所讲的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今日作文:《秋天,我听到果实在歌唱》

要求:能综合使用上述所讲的三点技巧。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课时的课,时间短,容量大,诱导空间小,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但通过实践看,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兴趣盎然,已处于创造的“薄发”层面,可以说,这堂课符合了学生的实际,满足了学生一定的需要,大家踊跃发言,出口成“采”,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反思一:了解学情,特别是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量化分析,这是此类课成功的前提。笔者在讲授这一节课前,曾分小组调查过学生的一些情况,这就为自己设计课堂

内容和形式找到了最广泛有力的支持。故为师者“情动于中”是这节作文课的经验之一。

反思二: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是创新教学的莫大契机。如本节课在讲解过程中,当笔者点出“哲:百感交集情作砧”的字幕时,有同学小声嘟嚷了一句——不忘哥的情,不忘妹的爱。可以说,此时如处理不当,这件事就可能造成教学事故。笔者当时是这样说的:“对呀?金人元好问说得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昭君悲情走西域,西施偕情隐太湖,杨妃为情马前亡,貂婵还情恩义长。这不都说明了动情生于先,佳话传于后吗?”然后很自然地转入课堂小练,可谓“化干戈为玉帛”而又顺理成章,巧妙无痕地消弥了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故为师者“心中千万”的储备是本类作文课的又一经验。

反思三:耳熟能详与角度差异。其实在本节作文课上,笔者所采用的例子大都“似曾相识燕归来”,但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欢喜,恐怕与笔者的巧变引用角度有一定关系。没有角度的变幻,就没有新意的出现,笔者认为,这正是“朴字见色”的关键所在。这也算是本节课的经验所在吧

【抛砖引玉】

秋天,我听到果实在歌唱

漯河高中张荣谦

一粒种子一个梦,我的梦遗落在秋天。

——题记

朋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一杯清茗氤氲成无限情思的时候,你会恍然觉得季节就是人生的外衣?

倘若有,那么恭喜你,你将在四季更替中尽享音乐的风韵。

如果说冬天是一首催眠曲,春天就是一首小夜曲,而夏天则是一首进行曲。然而真正的人生之韵却在秋天啊,因为秋天无疑是一首最大气磅礴、异彩纷呈的交响曲!

且不说阶前秋雨一滴到天明的沁魂清韵,也不必说正西风落叶下长安的悠悠雅韵,单说那秋天里果实陨落的声音,就足以让你为成熟谱就一曲最美的赞歌。

是的,秋天,我听到果实在歌唱。苹果唱红了维吾尔姑娘的脸庞,稻禾唱欢了江南水乡的灶膛;沉沉的谷穗唱弯了目光的想像,灿灿的豆粒唱饱了粮仓的渴望??

秋天里的果实,它歌唱的是昌盛和吉祥;秋天里的果实,它歌唱的是幸福和康庄。歌唱中寄托着新的向往,歌唱中也包含着新的辉煌。唱雁阵衔不走季节的富有,唱云岚遮不住岁月的生动;唱飘香的不仅仅是枝头,唱甘甜的不仅仅是歌喉??

也许,我们该为秋作一下正名,称它为“收”岂不更加美不胜收?前度刘郎吟诵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句飘然仙逝,那个遣词造句如调兵遣将的领袖也不禁脱口而出: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而今,是该我们为秋作一首壮词,谱篇新曲,高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的时候了。携无尽的匍匐,我们只有献给秋,并为它的果实深深祝福。

秋天的雨课件篇3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

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寒冷”,就是冷。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

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

“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

“假与借意思一样,可以改成狐借虎威。”

“不能改,因为狐假虎威是一句成语,改了成语就不像成语了。”

秋天的雨课件篇4

我的这个家人员很多,有73位。我们天天在一起学习、玩耍。同学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记得有一次,我的阑尾炎发作了,到医院做手术后休息了将近一两个月,回到学校上课,因为我开刀的那个伤口还没完全愈合,走路的时候得很慢,还不能被人碰到。这件事被胡秋雨知道了,胡秋雨告诉了别的同学。这一下,整个集体成员都知道了。每次我要上厕所,那些在玩的成员都给我让出一条道路,他们再也不乱跑了,生怕碰到我;每次上课我回答问题时,老师总叫我坐着回答;每当放学回家,胡秋雨替我拿书包,几个同学护着我前后左右,生怕有人碰到我。“小心点呀!”一个同学轻声说,我点点头,这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

还记得有一次,因为我发烧没有上学,正好那天老师讲了新课,所以第二天等我病好后去上课时,发现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一个也不会,当时我急得快哭了。胡秋雨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来教我,她一遍又一遍地讲,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直到我弄懂、会做为止。这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大家的温暖。

他们那么关心我、照顾我,我也会帮助他们。在一次语文考试的时候,我同桌的钢笔没水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看见了,马上从书包里拿出了一支新笔递给他,他对我笑了笑,又继续写了下去.

秋天的雨课件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这样的理念愈来愈得到语文教师们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过度强调朗读的作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虚情式”朗读。我认为:可能是老师在指导朗读时,片面加强表达技巧的指导。如:哪些词该读重音、哪些地方要停顿、哪里要“愉快”地读,或是让学生模仿录音或老师和优等生的范读,而疏于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感情。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对词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情感未能真正激发,也就难以有感情的朗读。

情境描述(一)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案例:(选自人教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11课《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一位学生读)

师:美不美!谁能读得更美些?(一优等生十分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多美呀!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一生读)

师:全班一起读一读。

评 析:

在上述课例中,老师让多数学生模仿优等生的朗读,不少学生会因此抛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成为他人的传声筒。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会丧失自己去体会的欲望,而只知道一味地模仿他人。这是造成虚情式朗读的原因之一。

情境描述(二)

那么“如何避免虚情式”朗读呢?我们再来看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不同的处理:

(1)抓住词语,结合生活,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师:好多的颜色啊!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用彩笔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师:谁来把你发现的描写秋雨颜色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写板书:黄色、红色、金黄、橘红、紫红、淡黄、雪白。

师:秋雨中的颜色可真多呀,但秋雨中只有这些颜色吗?(引导学生去发现省略号)

师:你知道秋雨中还有什么颜色吗?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秋雨把 色给了 , 。)

师:秋雨中的颜色真多,有黄、有红、有白……真像书上说的――五彩缤纷。

(2)引导品味朗读

师:在这么多的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把那句话好好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欣赏。(学生练读)

谁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请大家一边用心听他读一边回想你见过文中描写的情景吗?

(一生读银杏叶一句)

师:大家看,这就是银杏树叶,它的形状多像一把小扇子啊,一片一片黄色的树叶从树上慢慢地落下来,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慢慢地扇啊扇啊,就这样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多美的树叶多好的小扇子啊!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读的真好。我仿佛感觉到了一把把小扇子在我身边慢慢地扇哪扇哪,好凉快!请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指名再读)

(一生读枫树叶一句)

师:咦?为什么说枫树叶像邮票呢?(生:邮票是给人们寄信用的,会给人们带来信件,现在说枫树叶像邮票是因为枫树叶给人们带来了凉爽。)

师:你说的真好。红红的枫叶飘啊飘啊,给人们邮来了凉爽。请你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枫叶在慢慢地飘,可真美呀。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齐读)

(一生读田野一句)

师:田野里,黄澄澄的玉米,金灿灿的谷穗,饱满的黄豆都成熟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起起伏伏,真像金色的海浪在涌动。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果园一句)

师:看来,橘子、柿子是真多呀,“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一生读一句)

师: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各种颜色的在秋雨中竞相开放。真美呀!

(3)配乐真情朗读

师:读完了这一段,我们发现秋雨真的是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大地上的万物都染上了缤纷的色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整段吧!(练读)

师:谁认为自己读的比较美?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读给大家欣赏。(指名读)

师:我们大家也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评 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共设计了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第一,通过抓词语,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第二,通过品析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秋天的美丽。在这个环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了“银杏树”和“枫叶”这两个句子。第三,通过配乐等辅助手段创设一种意境,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的欲望,享受朗读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感受秋天的美好和语言的美。这样层层深入的指导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时也必然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

反思与研究: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朗读,不是技巧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对话后真实感情的流露。“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有了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模拟现实。这种做法是在课堂中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真切的体验。

2.回忆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与课文描述相类似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由于情景的相似性,这种情感会迁移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来,从而更好地朗读好课文。

3.展开想象。语言属于符号系统,抽象的语言符号只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才有意义。特别是那些写人的课文,阅读时可以借助想象,把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转化为更加具体生动的形象。

4.角色体验。我们经常听到“换位思考”这个词,站在对方的角度,更能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阅读也应该“换位”,站在文章角色的角度,更容易理解语言行动等背后的东西,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感情朗读就不会虚张声势。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果能将朗读的技巧和真情朗读融为一体传授给学生,那我们的学生一定受益匪浅。

秋天的雨课件篇6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相比较,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难度要低得多,而且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减轻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压力,课堂教学效果也更加显著,有利于构建小学语文的“新课堂”。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新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相比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更强的生命力。特别是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有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并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进程,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辅助教学时,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发现:与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课件的制作难度要远远低于挂图、投影,而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加明显,教学效果也更好。因此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有效构建当前小学语文学科的“新课堂”。

一、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减轻教师备课压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教师备课压力。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用投影胶片绘制了“五彩池底”、“五彩池水”等图案用来帮助学生了解五彩池缤纷多彩的原理,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而且画废了多张胶片。有时画得时间长了,眼睛有点花,稍微松口气,手一抖就画废一张,还得重头再来。这位教师曾在事后向我倾诉其中的艰辛。而这种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情况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基本不会发生。同样是教学《五彩池》一课,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课件,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数码采集设备把书上的配图直接存入电脑中,节约绘制的时间,另一方面绘制“五彩池水”(轮廓)时,电子绘图软件允许教师反复的修改和完善,这些都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以教学《秋天的雨》一课为例,运用传统的辅助教学方式时,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会使用投影或者挂图展示淅淅沥沥的雨幕中,五彩缤纷的美丽秋色。有的教师就绘制了多张投影片,其中一张绘制的是许多“小雨点”(水滴状空心图案)从空中落下来,另外几张有的是金灿灿的银杏叶,有的是红彤彤的枫树叶,有的是紫莹莹的葡萄串。教学效果也确实不错,但是因为没有动态变化,课堂气氛并没有达到顶峰,而且正如之前提到的,由于制作的数量和难度都不小,不仅画废了多张投影胶片,还耗费了三天的时间。这位教师的精神固然可贵,然而她的大量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绘制投影胶片上,令人颇有事倍功半的感觉。

而另一位语文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辅助课件时,先是使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找到了需要的制作幻灯片教学课件所需的枫叶、葡萄、银杏叶等图片素材,然后把它们一一插入到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中,又自己用PowerPoint软件自带的绘图功能画了一个小雨滴,并通过“复制-粘贴”的方法把这个小雨滴变成了一片小雨滴,再运用PowerPoint软件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的加上一个动态效果。“秋天的雨”的教学辅助课件就制作成功了。后来这位语文教师又从网上下载了一首轻柔舒缓的钢琴曲,前后耗时不到一个小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空前高涨,特别是朗读文中的经典段落时(课后需要背诵),因为有配乐,学生感到特别新奇,纷纷请求教师给一个朗读的机会,后来教师不得不临时加了一个全班齐读的环节,而这时有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完整的背出该段文字了。这节语文课毋庸置疑是成功的。可见如果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够保证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效率,还能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气氛。

通过一系列对比,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的构建小学语文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云龙,陈建东,叶东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效性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5(3)

[2]陈兵.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29)

[3]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02)

秋天的雨课件篇7

关键词: 趣味情境 阅读对话 角色演绎 个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导学意识,创设各种富有阅读情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丰富文本内涵,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阅读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从而有效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参与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阅读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教学效果,自然是起始于阅读问题,收获于阅读问题。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内涵,深入挖掘、研究教材,挖掘文本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密切联系,并具有一定的阅读思维容量和阅读思维强度,且具有趣味性的阅读问题,创设生动的阅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阅读质疑能力。

例如,教学《秋天的雨》时,新课伊始,我提出:“同学们,你们看过秋雨的颜色,闻过秋雨的气味,听过秋雨的声音吗?”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课文朗读,获得初步的体验与感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探究。生1:“秋雨跟春天和冬天的雨一样白茫茫的,看起来是白色的呀!还能有什么颜色呢?”生2:“不对,课文中讲到了秋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给各种事物染上了各种色彩。”我继续提出:“大家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你喜欢秋雨的哪一种颜色呢?把文中描写秋雨颜色的词语画下来。”“听说秋天的雨里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我们班里哪位同学被哪种诱人的香味吸引住了呢?大家认真思考,说说秋天的雨里还有哪些香味?”这种富有趣味的阅读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问题自主探讨,积极主动地深入阅读文本,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探究,有效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能力,搭建交流讨论的阅读互动平台。

二、引导阅读对话,发展个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对话情境,运用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以及立体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进行积极阅读对话,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语言内涵,提高体验与感悟文本语言表达技巧,通过师生、生生阅读对话,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因而,教师应以情激情,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情感体验,使学生处于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乐于与人交流,开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潜能,拓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空间,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提出:“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大声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生1:“男孩可能会说‘巨人,你太自私了’。”生2:“这个男孩不会这样说的,他如果一开始这样说的话,就会换来巨人的一顿揍打。”生3:“男孩可能会有礼貌地说:‘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可能是因为您的孤独造成的,如果您能和大家在一起,一定会生活得十分快乐的。’”生4:“男孩会这样说:‘伯伯,您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您的感觉不会是凄凉的吗?您的花园长期是这样的情景,而花园外的村子却不是这样的,伯伯,您想一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男孩一定会这样说的。”生5:“对!男孩会说:‘伯伯,花园是您的,您不能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您的花园再美,没有别人与您共享这种美,您也快乐不了的。’”生6:“男孩会说:‘伯伯,人需要交往,如果只顾自己一个人,您只会是孤单、烦恼,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我给予充分评价:“好极了!真是会读书的好孩子。当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后,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种对话情境使学生把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感悟融入对文本解读中,积极张扬阅读个性,增强阅读创造性。

三、运用角色演绎,增强阅读感悟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紧扣学生的表演欲望,利用故事性较强的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创设角色演绎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演绎活动,再现文本内容,演绎文本语言和人物的动作、神态,把平面的、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深刻地体验与感悟文本内涵,调动学生的阅读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再次复制和创造文本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悟。

秋天的雨课件篇8

一、坚持让孩子读诗品诗

一年级如何对学生进行童诗教学呢?是单独拿出整节语文课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灌输吗?这样学生会不会厌倦呢?还是将这些童诗作为每天的“甜品”,让他们尝一点就爱上这甜丝丝的味道?再三思量后,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在每一次语文课上抽出五分钟的时间开展读诗、品诗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吟诵诗歌、热爱诗歌。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安排。

在一次语文课的读诗、品诗环节中,当时正值秋高气爽,我给学生读了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师:同学们,果园里果子熟了,稻谷露出了笑脸,落叶在清凉的秋风中舞蹈。丰收的秋天又到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诗歌当中秋天的美景吧。

师有感情地朗诵《秋天是秋姑娘的身影》:“悄悄地落到地上/瞧金黄的谷穗是她的发/通红的苹果是她的脸/弯弯的香蕉是她的眉/绿绿的豆子是她的眼/呵,秋天啊/感谢你的美丽”

生:哇,秋天真美,这首诗写得更美。再读一遍好吗?我想记住这美好的秋天。

于是我应学生的要求又读了一次,不少学生还在下面跟着我低声和着,完全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之中,许多孩子在品读中纷纷有了创作诗的热情,陶醉在诗的美与想象中。

又比如,今年五月份,广州市开展了“传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本人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童谣,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诵读,引导学生读诗、品诗。但我认识到,这样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性,学生容易蜻蜓点水、一读而过,没多大作用。于是,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里,不仅安排了由教师推荐的优美童诗,还让学生交流各自喜欢的童诗,通过引领,让学生从小学会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接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和老师、同学一起读诗、品诗。

二、用好教材,让孩子尽情写诗

一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富有诗意的课文和孩子喜欢的儿童诗,这些内容是引导孩子走近儿童诗的桥梁。因此,本人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孩子走进儿童诗的天地。

一年级上册有一首关于春夏秋冬的童诗《四季》。这首诗句式简单,充满童趣,学生一读就朗朗上口。我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教学资源,指导学生仿写。请看《四季》这课的教学片段:

师:在你们眼中,美丽的四季是怎样的呢?你能用一个最具特点的事物、现象或活动来概括吗?

生1:美丽的柳枝是春姐姐的头发。

生2:冬天,我们在田野里堆雪人、打雪仗,多么快乐!

生3:在我眼里,荷花美丽的笑脸就是夏哥哥在和我们打招呼!

……

(还没等我表扬这些学生,一位性急的学生就站起来打断了我。)

生:我可以把他们说的话都连起来,这样的话就更美了(在同学们的期盼中,他清了清嗓子说了起来)。

柳枝真美丽/春姐姐的头发长又长/荷花在点头/是夏哥哥在对我们微笑。

师(惊讶、赞叹):你真是太棒了。这就是一首诗!谢谢小诗人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一首美妙的童诗。同学们,你们也想成为小诗人吗?

生(情绪激动):想!

师:你可以像这位诗人一样自己创作,也可以抓住四季的特点,仿照今天这首诗创作。比如:你们都觉得到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仿照书上的这首诗就可以创作了。雪娃娃真可爱,他对冬爷爷说:“我是冬天!”

生:这容易啊!我也会!黄叶飞飞,他对秋爷爷说:“我是秋天!”

师:你们真棒!同学们,开动脑筋,相信你们都能成为小诗人。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四季歌》为题写一首诗。下面这首诗是一位学生的作品:

《四季》

柳枝随风摆/她对太阳公公说:/“我是春天。”

荷花点点头/她对大地说:/“我是夏天。”

树叶飘呀飘/她对人们说:/“我是秋天。”

梅花挺着腰/她骄傲地说:/“我是冬天。”

可以说,那一堂课是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度过的,学生写诗的热情也相当高。因为学生喜欢,他们在写诗时都能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都写得很不错。

又比如,教《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在课堂上创设这么一个教学环节,来发挥孩子的想象,进行儿童诗创作:

师:你们都很爱荷叶。其实在荷塘里还有很多顽皮的家伙也和荷叶成了好朋友。在它们的眼里,荷叶又变成了什么呢?它们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老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想回答了,老师巡视了一会儿。屏幕显示荷叶,响起了动画音乐。)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

生:小蝌蚪说:“荷叶是我的雨伞。”小蝌蚪躲在荷叶下,高兴地游来游去。

师:说得真好!特别是用了一个“躲”字。还有谁——

生: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秋千。”小鱼儿在荷叶底下,欢快地荡起了秋千。

师:说得多像是美丽的童话故事啊!想象力真好。还有谁——

生:水虫说:“荷叶是我的游乐场。”水虫高兴地在荷叶上走来走去。

师:比喻真好,把荷叶比作了“游乐场”。还有谁——

生:荷花说:“荷叶是我的伙伴,我每天和她聊天﹑嬉戏。”

(学生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荷叶比做棉被、土地、运动场、乐园、滑梯……)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再把这句话读一遍。(屏幕显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生(齐声说):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如此美丽的荷叶,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也记住这篇课文。

为了保护学生写诗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我把学生们写的诗全发到班级公共邮箱,让家长前去欣赏,并经常向家长表扬孩子的诗写得不错。学生们被家长表扬开心极了,很有成就感。从此以后,他们爱上了写诗。每当我布置写话作业时,学生们总要问一句:“可以写诗吗?”看来,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成功了!

孩子从咿呀学语、蹒跚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他们就开始了模仿。迈出学写童诗的第一步也应该是仿写。童诗仿写让学生减少了习作起步阶段的畏惧感,从趣味当中着手,既能开启学生“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又可以凭借童诗作品中的语言框架写话、写诗,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诗意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童言童语放胆写,让孩子在诗中轻舞漫步

为了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孩子对儿童诗的兴趣,本人还积极上儿童诗创作指导课,精心布置语文作业。比如在一节童诗写作课上,我让学生用诗来写自己的文具,孩子们能用上平时所背诵的童谣的形式进行想象和模仿,并且互相讨论,写出的小诗也像模像样。如孩子写的《小笔盒》:“小笔盒,小笔盒/五颜六色真好看/它的胃口可真大/铅笔、尺子、橡皮都能吞下/大家夸它大胃王”,很富有童趣。

又比如学完《雨点儿》这课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画一画你心目中的小雨点儿,画完后写上几句小诗。学生对这项作业非常感兴趣,交上来的作业不但画得好,也出现了不少富有诗意的句子:“小雨点像调皮的小朋友,在我的雨伞上玩滑滑梯。小雨点像音乐家,落在屋檐上玩架子鼓”;“雨点儿从空中落下来像钢琴曲。又像是舞蹈天使,它们越跳越快乐”;“小雨点儿像爱哭的娃娃,哭得满脸都是泪水”;“小雨点像珍珠一样美丽/小雨点像小鱼的眼睛/小雨点像花瓣”……

此外,我还重视给孩子创设不同范围的生活场景,有人与人之间的,人与动物之间的,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拓宽学生的选材和思考领域。逐渐地,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身边的小事,随时把自己看到的记下来。由于诗歌短小的特点,写作时间短,即兴诗比较多。虽然孩子们的诗很简单很粗糙,不是那么的精美,但是儿童的诗,追求的是一份天然的不可雕琢的真。有位诗人曾由衷地说过一句话:“孩子们是我的老师。他们那份纯情,那份心无挂碍,能让我一生享用不尽。”任何艺术似乎都讲究技巧,只有孩子们使用的是“无技巧的大手笔”。

上一篇:感恩故事范文 下一篇:有借有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