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原文及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06 10:58:56

蒹葭原文及翻译

蒹葭原文及翻译篇1

关键词:意象美;重章复沓;叠字;押韵

1. 前言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 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2.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一开始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是起兴之旋律。每章以白露, 蒹葭起兴,勾画出一幅幅萧瑟苍茫的景色。每章又通过时间(霜,晞,已)和空间(方,湄,涘,央,坻,沚)的变化使得伊人若隐若现, 透露出主人公的无限情思与焦急期盼。这种物以时变,情以物迁的时空变换如情思如水一般回旋流转,伊人近在咫尺,却又恍如境外,只能怅然眺望,无论是” 溯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终未能靠近。这如歌如梦,引人遐思的情与景构筑了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境界。

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韵律和节奏,而韵律和节奏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经常地影响到选词和选句。从内容上来说,韵律和节奏要求诗歌的内容高度集中,词的选择,词的搭配,句式的选择和安排都要尽可能概括表现更丰富的含义。从形式上来看,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的形式标志,要求音节匀称,平仄和谐,押韵等。从语体学上来看,诗歌体的选词择句要和谐合律,所以各种富于音乐性的句式,如对偶,排比,回环,反复等大量在诗歌中使用。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三种方法来营造韵律美的:

2.1. 重章复沓的结构

2.2. 叠字的运用

诗歌中运用叠字,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看似清晰,实则朦胧的独特文学效果。 “苍苍” ,“萋萋”, “采采”三对叠字作为意象范畴的文字,虽无细节描绘, 但通过这些具有强烈范畴指示意味的词语和意象,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去体会,遐思与此意象范畴相关的信息都将浮现出来。

2.3. 押韵的使用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在诗中,使用头韵”c”的“苍”, “采”;使用脚韵”ang”的”苍”,”霜”,”方”,”长”,”央”;使用脚韵”I”的 “萋”,”晞”,”湄”,”跻”,”坻”。 其音韵和谐,节奏整齐,加之重章手法,使诗歌首首有韵,其体裁与音乐相配,可以配乐吟诵。

3. 的两种译文的比较

在诗歌中语言所执行的功能是”审美功能”。对于诗歌的翻译来说,不仅要达意,还要”传情”,即译者关照的对象不仅是原诗的语义内容,还有原诗的语言特色,最终要译出与原诗风格相称的风格。因为对于诗歌而言,重要的不是表达了什么,而是怎样表达。

作为文化传递的使者,译者应把这首诗歌的此种意象美表现出来。行文达到同样水准的译文,韵体更能传达出叠字的音乐美和生命力。

  我们通过对比两种

3.1. 英国传教士James Legge的译文

The reeds and rushes are deeply green,

And the white dew is turned into hoarfrost.

The pretty of whom I think

Is somewhere about the water.

I go up the stream in quest of her,

But the way is difficult and long.

I go down the stream in quest of her,

And lo! She is right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

The reeds and rushes are luxuriant,

And the white dew is not yet dry.

The pretty of whom I think,

Is on the margin of the water.

I go up the stream in quest of her,

But the way is difficult and steep.

I go down the stream in quest of her,

And lo! She is on the islet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

可以看出,James把原诗译成了散文,其内容,句式,文意忠实原文,但未用韵,构不成抑扬顿挫的诗歌韵律,原作的美有所缺失。

3.2. 近代美国诗人兼评论家,意象派领袖,Ezra Pound 的译文

Dark,dark be reed and rush,

The white dew turns to frost;

What manner of woman is this?

Lost? Gin I rin up,

Gin I go down,

Up stream heavy,there she’d be

In mid water distantly.

Chill, chill be the reeds,

The white dew not yet dry;

What manner of woman is she

Under the hanging bank?

Up stream heavily,

Gin I swim down,

On tufted isle Distantly.

Ever falls dew on bright reeds.

What manner of thing is she

Who seems to be there on the marge

Up stream, to the West, at large?

Hard to go up, to swim, tho’she seem

There on the isle, mid-stream.

可以看出,庞德在译文中运用了重章叠沓,叠字和押韵的方法,保存了原诗的节奏,韵律。叠字的使用;如”dark” “dark”; “chill” “chill”;押韵的使用:如使用头韵”r”的”reed”,”rush”,使用脚韵”t”的”frost”, lost”; 使用脚韵”li”的heavily”,” distantly”,使用脚韵”ge”的marge”,“large”; 使用脚韵”m”的“swim”,”seem”,”stream”。通过这些手法,诗的意象跃然纸上,展现了原诗之美。

4. 结论

蒹葭原文及翻译篇2

关键词 互文性;西方电影片名;引用;仿拟

一、引言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多种艺术手段,能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一部好的影片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除了演员的精湛演技、富有哲理的对话以及绚丽多彩的画面外,与其寓意深刻、回味无穷的片名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西方电影涌入国内,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也成了讨论的热点话题。传统翻译习惯将目光投向对文本本身的意义及阐述上,极少将翻译作为一个关联的整体去看待。20世纪60年代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摩,选择西方电影片名作为考察对象,探讨互文性原理在西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亦称“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丝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她把互文性定义为符号系统的互换,可以是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与另外的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换。“每个语篇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语篇都是对其他语篇的吸收和转化。”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任何文学文本都无法孤立地进行释义。互文性强调的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要想解读一部作品,首先得对该作品中出现的与以前的其他文学与非文学文本有关的典故、套用等进行发掘与研究,从而获得对该作品的正确释义。自从“互文”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互文研究在文学批评、翻译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影片名由于受有限空间的限制,往往言简意赅,又要精彩醒目,译者无不在这上面绞尽脑汁。利用互文手段实现信息传递,同时将观众原有的相关信息联系调动起来。不失为解决翻译西方电影片名的一大良策。

三、互文性在西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

电影片名就像广告,虽然简短但重点突出,它概括全片的主要信息,并要给观众以深刻印象,所以电影片名的翻译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互文性理论可以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大显身手。根据互文性理论,所有互文本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同其他文本产生关联。互文性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引用和仿拟。

1.引用。

根据法国学者蒂费纳(Tiphame)的观点,“引用总是一段被借用的源文里的文字,一段正确的、可找到的、但长度不一的文字暗示,也可能是一段表述,但经常是一个专用名词或借用一个陈述成分。”本文将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1)引用出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等。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是一部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的好莱坞战争体裁的爱情故事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的上尉军官罗依・克劳宁与芭蕾舞演员玛拉相遇于滑铁卢桥上,他们一见如故,很快坠入情网。然而,由于战争,有情人终未能成为眷属。最后,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上葬身于车轮之下,香消玉殒。这是一部以地名为片名的电影,按字面意义电影片名应译成《滑铁卢桥》。但是,这样译名的话一定会引起误解,观众会认为这是一部与拿破仑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实际上这个电影与拿破仑一点关系也没有。译者变通借用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陕西蓝田“蓝桥相会”的传说,译为《魂断蓝桥》,不仅避免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便即刻领悟到这是关于爱隋的电影,同时“蓝桥”又与“魂断”形成对应,让观众联想到一个婉约凄美的爱情故事。精彩的片名与精彩的内容使这部影片在我国长映不衰。

电影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是关于小女孩多萝茜的奇幻冒险故事。善良的多萝茜被一场龙卷风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兹国,并迷失了回家的路。在那里,她陆续结识了没脑子的稻草人、没爱心的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互相帮助,历尽艰险,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最终,他们凭借自己非凡的智能和顽强的毅力都得偿所愿。影片若译为《奥兹国的魔法师》不但显得平淡,而且有误导之嫌,令观众以为影片讲述的是某一个魔法师的故事。相反,译者利用了文本的互文性特点,引用清朝李百川的长篇小说《绿野仙踪》作为片名。《绿野仙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郑振铎先生列为和《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的清朝中叶三大小说之一。Oz意为虚幻的、不可思议的奇异仙境,因此套用此书名十分贴切传神,可谓佳译。

(2)引用出自谚语、成语、格言、警句等。校园生活片Mr,HoHand’s Opus(《春风化雨》)讲述了一个音乐教师霍兰先生的感人故事。霍兰真正的愿望是作一首流芳百世的交响乐,却迫于生活而无可奈何地当起高校的音乐老师,其后便将自己30多年的青春贡献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等到了退休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就是启发并改变了数以百计的学生,帮助他们踏上了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时他才惊觉自己的成就原来是那么大。译者摒弃了直译《霍兰先生的乐章》,而是根据互文性原、理,引用成语“春风化雨”作为译名。 “春风化雨”出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用来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人们常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来形容老师。因此,这一译名比直译名有更深刻的主题意义,展示了影片看似平凡实际上不平凡的故事,让观众去体会一个教师30年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从而对影片中的老师肃然起敬。

美国电影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爱上了他的12岁养女的故事。译者同样利用了译入语中的互文因素。“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坡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此后,“一树梨花压海棠”便成为老夫少妻、白发对红颜的委婉说法。因此,这 一译名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与剧情贴切。

再如电影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译法能够充分发挥汉语优势,意境深远,切中原片主题,也显出译者较强的文学功底。利用类似的互文性因素来翻译的片名在西方电影中大量存在。爱情电影经典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秋水伊人》)中,“伊人”一词来自《诗经・秦风・蒹葭》中耳熟能详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水”则来自于《庄子・秋水篇》。从片名即可感受到影片的浪漫唯美意境。而另一译名《瑟堡的雨伞》则会让观众不知所云。同样,The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中,“荚蓉”一词在古汉语中即指代美女,最早出自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果不考虑互文特点,直译为《沐浴的美女》,一来曲解了影片的主题,二来显得没有品位。二战电影Enemy at the Gates译为《兵临城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临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从译名我们似乎就已感受到电影曲折紧张的情节和狙击手惊心动魄的对峙。

(3)引用出自俗语和流行语等。2008年好莱坞新片27Dresses(《新娘靠边闪》)讲述了一个伴娘愁嫁的故事。性格独立且有些自私的简已做过26次伴娘,对于完美爱情的渴望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谁知自己暗恋多年的公司老板即将成为妹妹的金龟婿。于是,简决定这次再不为别人“做嫁衣”,不管她是不是亲妹妹,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夺回自己的真爱,让第27次伴娘经历变成自己第一次且是唯一一次的新娘之旅。电影片名译为(《新娘靠边闪》,借用口语“靠边闪”来形容简下定决心要把妹妹这个“新娘”踢到一边,其轻松的喜剧风格令观众一目了然。

爱情喜剧片My Best Friend’s Wedding有两种不同的译法:《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和《新娘不是我》,两者相比,后者更妙。现代人常用“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我”这一俗语来调侃自己恋爱失败,第二个译名正是借用这个简洁上口的短语,具有互文效果,从而较之前者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给观众留以悬念,而且更能体现影片女主角失落的心情,更加贴近影片内容。电影译名与俗语。流行语之间的互文在西方电影中绝不鲜见,如Notting Hill译为《新娘百分百》、Pretty Woman译为《风月俏佳人》、Legafly Blond译为《律政俏佳人》、Nully Professor译为《肥佬教授》、Big Momma’s House译为《卧底肥妈》,我们均能从中看出俗语对电影片名的影响。这些词语读者十分熟悉,本身含有大量的已知信息,容易理解并颇感亲切。

2.仿拟。

仿拟主要是模仿原作。蒂费纳认为,“仿作者从被模仿对象处提炼出后者的手法结构,然后加以诠释,重新忠实地构造这一结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看到仿体的语句结构与本体相同。仿拟是有意模仿人们熟知的现成语言材料,如典故,文学名著、谚语、流行语等,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拟出一个新的语境。

美国电影Forrest GumD(《阿甘正传》)是一部以男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个人传记性质的电影。影片通过对一个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通过一个幸运的弱智青年的眼睛描绘了美国的近代史。片中的主人公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凝结了许多美国人的生活历程和性格特征。如果影片直接用主人公的全名作为片名,难免会让人觉得晦涩生硬,而译为《阿甘正传》,正是仿拟了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阿Q正传》,使中国观众对这部从拍摄手法到拍摄理念完全西方化的影片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

同样,经典电影Singing in the Rain之所以译为《雨中曲》,也正是因为仿拟了中国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曲名如《渔光曲》、《摇篮曲》、《思乡曲》等。这些译名既有极好的音韵效果,又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民俗之美,极易为观众喜爱和接受。

四、结语

蒹葭原文及翻译篇3

要理解“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句意,首先要谈及“贰”的词性用法。对于“贰”字,历代名家多所训释,但举其要者却只有两家:一是东汉的郑玄(唐孔颖达附和其说),一是清代的王引之。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云:“贰当为之讹,音他得反,即‘忒’之借字也。”[1]忒,差错,过失。这样诗句“爽”“贰”同义对举,翻译为:女子没有出现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出现了差错。郑笺曰:“我心于汝故无差贰,而复关之行有二意。”正义曰:“言我心于汝男子也不为差贰,而士何谓二三其行于己也?”[2]郑氏解“贰”为“二意”,孔氏则径以“二三”解之。郑、孔虽未直言,但实际上是把“贰”当作数词“二”的借字看待的。现代学者特别是当代学者,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数词用如动词”的说法,而且流行甚广。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贰,不专一。用如动词。”[3]教材也依此注释:“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爽,这里是差错的意思。贰,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

依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其句注释之异主要在于“贰”字的词义理解上,但无论哪种句意解释,此处“行”的词义是一致的,都作“品行”“行为”解,理应读成xíng。

既然根据其词义句意判断此处“行”应读xíng,那为什么标准朗读磁带及网上一些名家朗诵却读为háng呢?在此读háng是否就错读了呢?对于这些问题,又必须从音韵上去寻根究底。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彩的语言形式。诗歌的美学本质,在于能够用优雅的字句抒写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而声韵音乐则是表达诗歌情趣的特佳方式。一首好诗,不仅要有好的意境和情思,而且也需要音韵和节奏的配合,才能表现出感人的诗趣与韵味。自《诗经》三百篇起,中国的传统诗歌,都有明显的韵律和节奏。许多流传至今的传统诗歌,原来都是可以入乐的。早在《尚书・虞书》中就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之“诗乐同体”之说。作为中国最早诗歌总集的《诗经》,在韵律节奏美感上已相当成熟。然而,从古至今,凡是认真读过《诗经》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诗经》不少篇章中的语句,按今音读并不完全符合押韵的要求。如《国风・齐风・载驱》中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这里“汤、彭、荡、翔”属于韵脚字,其中“汤、荡、翔”均属ang韵,而“彭”字则属eng韵。再如《国风・曹风・下泉》中有:“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这里“萧、周”属于韵脚字,“苞”字属ao韵,“周”字属ou韵。

面对《诗经》中存在的押韵问题,历代文字训诂学者,采取通转、叶韵的办法,指导人们临时改变一些韵脚字的读音,以寻求原作声韵的协调。叶(xié)韵,又称“协韵”“谐韵”。所谓“叶音者,改其本字之音以叶他字之音也”。[4]关于“叶韵”问题,早在南北朝时期,沈重在《毛诗音》中已有“叶韵”之说。今韵与古韵因古今音变而有不同,如以今韵读古韵文,多不和谐。如人们所熟知的《关雎》篇:“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处“”“乐”同韵,“乐”叶韵,可读作“要”或“劳”去声。[5]又如《国风・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右”,古音为“已”,与“”“”叶韵。[6]此类现象,在《诗经》中可谓不胜枚举。可见,叶韵在《诗经》中的运用已相当普遍。

现在我们来分析《氓》第四段的韵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很显然,这里押两个韵:韵脚“陨、贫”,文部;韵脚“汤、裳、爽、行”,阳部。既然“行”同为阳部,那么其读音应叶韵为“杭”(háng)。

其实,“行”叶韵为“杭”,在《诗经》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国风・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行、英、翔、将、姜、忘”谐韵。《国风・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裳、兵、行”谐韵。以上“行”皆为行走之义;因谐韵,皆叶韵“杭”。

叶音说是人们认识古音的一个阶段,但是,叶韵不是随意的,主观改字显然是不科学的。明陈第始建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历史语言观,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明末清初,顾炎武根据《诗经》等先秦韵文韵例、古文字谐声关系以及声训、假借材料,离析《广韵》韵部,得到先秦实际韵部。清代著名音韵学家江永认为古音本来就存在于方音之中,提出“方音审取古音说”。他说:“古岂有韵书哉?韵即其时之方音,是以妇孺犹能知之、协之也。”但方音本身也是变化的,“音既变矣,文人学士骋才任意,又从而汩之,古音于是益淆讹如棼丝之不可理”[7]。这又等于说,如把王畿成周之雅音也看作方言之一种的话,研究古音就是研究上古时代的方音,“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古音的变化就是方音的变化。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刘晓南教授认为叶音大多反映作者当时的方音。因此,至于为什么把此字叶韵成彼字,只有从音理、方言、对音等更系统的古音学去考证研究才是科学的。

参考文献

[1]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129.

[2]孔颖达等正义,阮元校刻,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323.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483、484.

[4]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7.

[5][6]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32,65.

蒹葭原文及翻译篇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思想,认为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必须要抓好抓牢的,这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最终获得收获的一个量化标准。因而,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大多对语文知识强调要过关,要死记硬背,还要条分缕析,分列出来各种重难点。那么到底该如何把握语文知识教学呢?是弃而不教吗?显然,对语文知识视而不见是不可行的,那会走上另一个极端。毕竟,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之前教学模式中的“强化”改为“淡化”,这个淡化并非是不作为,而是要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重构,“淡化”却又不“淡出”。

一、整合资源,着力指点

黄本荣教授曾经指出,语文知识有一个“冰山模型”,也即是说,在大量语文知识的明确性知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很多人并不知道的默会知识。那些默会知识是很多没有系统学过语文但语文水平甚高的人都具有的。那么既然没有系统学过,为何还有相当高的语文水平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虽然没有学习过相关的语文知识,但在平时的实践中却一直在运用并且掌握,熟练地将其付诸于工作和学习之中。这样的知识就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难以规范、难以模仿性,如对微妙意境的把握,炼字炼句的功夫、言外之意的感悟等,这些都是不容易通过死记硬背习得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整合资源,着力指点。如在教学语言时,在为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时候,无时不刻不在与语文知识打交道。如果刻意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点和考试点,那么就会容易造成学生的片面化,导致语文学习支离破碎,不利于言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言语材料的特点,进行资源整合,结合具体的读写活动进行指点。

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不能单单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一些段落,更不能将课后的答案抄下来生硬地记忆,而是要抓住文本的特点,深入理解和体会。在对修辞手法的学习上,我让学生抓住“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等一些语句,还有有关暴雨的一些描写,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比喻、拟人、夸张等写法的表现力,由此获得一些深入的理解,从而掌握语文知识。有些语文知识并不是学生自己就可以理解把握的,教师必须要指出来,做一个点拨。如在教学《关雎》、《蒹葭》时,重点让学生学习比兴的手法,此时教师就要将有关的句子都点拨出来,如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然后让学生细心体会,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意蕴。

对于知识教学来说,教师就像是一个淘金者,只有善于发现,才能将那些蕴藏在文本之中的金子一样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在有序的指点下通过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梳理概念,迁移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这是一个包容回避的问题。这些概念有些是较为抽象的术语,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掌握就需要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过程,但是由于语文知识的信息量较大,因而在概念的知识性引导上,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梳理,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其能够获得正向迁移的能力。

如在教学《三峡》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两句话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困难,首先是翻译的问题,逐句逐句翻译比较麻烦,另外学生在翻译之后容易忘记前后的连贯性。这两句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并提”的关系,这个“并提”的知识点学生是需要理解的,一旦掌握了这个概念,就能够克服翻译的困难,于是在教学中我将并提的概念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之后就有了效果,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翻译同类句子的时候也就游刃有余了。

另外,在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和梳理,对于一些有效的学习原则,要拿来为我所用。如“学中用”、“用中学”这些原则都是非常有效。在教学《口技》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到其中的描写,像文中对听众的神态、动作描写等,这些都是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高超的描写。学生学习这个有关“侧面描写”的知识点后,并不能获得有效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由此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即播放《端午日》一文中赛龙舟时人如潮涌,观者如云的一个片段,学生深有感触之后,我让学生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一段文字,表现这次龙舟竞赛的紧张激烈,但不从正面下笔。通过学生的联系和运用,使其语用能力有所发展和提高,同时对语文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语文课堂上的这种知识和运用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也非常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

三、综合系统,求实求用

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知识点却较为零碎,往往是零零散散地散播在语文教材之中,要经过教师的有效整理,使其形成一个比较宏大的综合性的系统,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哪里都想抓,哪里都抓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教学中却面临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普遍的教学困境,那就是很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关系的先后确定,都必须要由教师自主决定和选择,这样的一种现状,助长了教师的武断,也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对学习逐渐被动,兴趣缺缺。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显然,教师的选择和决定的来源不单单是教材本身,而应该向学生有所倾斜,也即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和决定,选择适切、实用的内容和方法。“适切”就是指和学生的能力、接受水平和接受基础非常一致,在认知水准上都可以不相上下;“实用”也即是指能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实用的语文知识。如在教学《〈雪〉四人谈》这篇课文时,针对文本所具有的深度,从主题到立意、到构思、再到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文本对鲁迅的散文《雪》进行了鉴赏和评论。在进行学习时,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首先对于文艺鉴赏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因而在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就有难度。为此,我深入研读文本后选择了适切的内容:一是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将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文艺鉴赏的初步知识和方法拿出来分享,不强求学生必须要掌握,而是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各取所需,有所侧重。

总之,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为了应试,过分强调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是要侧重能力的提升,从学生的需要入手,选择适切使用的知识,尽量能够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加以实用。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突破语文教学本身所制造出来的瓶颈,释放语文课堂的精彩。

蒹葭原文及翻译篇5

关键词 服装品牌 社会语言学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服装品牌名,而服装品牌名中也存在社会语言学中多方面的特征。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服装品牌名,有助于对品牌更好的理解。

1品牌名的概述

品牌名是商品的符号,也是一个公司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品的竞争力,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心理、审美、社会文化等价值内涵,因此,它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一个好的品牌名能帮助顾客了解该产品的一些性质,特点及其服务范畴。品牌名的风格各式各样。例如,以英文首字母大些的品牌,如IBM;描述产品功效和利益的名字,如减肥产品“绿瘦”,暗指了该产品绿色健康又安全;押韵或有韵律的名字,能让朗朗上口,如“喜之郎”、“纳爱斯”;一些名字让人产生联想,如“舒肤佳”、“快克”等。

2影响品牌名的社会语言学因素

社会语言学是对社会各方面的描述性研究学科。由于品牌名在心理、年龄、性别等方面对消费者的选择造成影响,公司在选择合适的品牌名时应该考虑到社会语言学的因素。

首先,商家要尽力去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其次,顾客希望从购买的商品中获利,因此品牌名应该反映商品的特点,并把商品的特性、质量、优势优点展示出来,使消费者相信商品会物有所值。此外,服装品牌名应该反映和指示出它们的目标群体。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因素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为服装品牌命名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就性别特征来讲,男装和女装的品牌名差异很大。男装品牌名多有阳刚之气,能体现出力量、霸气、果敢等男性特点。而女装品牌名大多含有可爱、柔美、温婉、有女性韵味的字眼。在年龄特征方面,如果服装的目标群体是年轻人,品牌名通常较为时尚,充满活力与个性。而如果中老年人为目标群体的话,品牌名就不宜太过另类或时尚,而应该多选择易被接受的字眼。总之,服装品牌名应该反映出其总体特征,让消费者有一个大致了解。

3服装品牌名分析

通过分析一些知名的服装品牌的用词,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信息。“七匹狼”这个品牌就是个极好的案例。狼是一种野性,勇敢聪明的动物。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一群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狼群在广袤无垠的荒野中自由驰骋。因此这个品牌就蕴含了坚忍不拔,勇敢卓绝,奋力拼搏的精神内涵,这个牌子就很能吸引到血气方刚,追求成功的男士的青睐。而“才子男装”就不同,它给人以文化气质、彬彬有礼、儒雅智慧的感觉、更能吸引重视气质和内在方面的翩翩君子。

女装品牌也有很鲜明的特点。女装品牌“歌莉娅”以三个富有韵味,给人美好感觉的字组成。“歌”,指歌声,给人开心,浪漫,积极的感受。“莉”和“娅”则代表了可爱的女性特质。而三个字连在一起,又像是一个美丽时尚的女孩名字,给人浪漫,魅力时尚的感觉。而“秋水伊人”这个美丽又富魅力的名字几乎能赢得大多中国女性的好感。它容易让人联想到《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爽,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浪漫诗句,体现了该品牌追求美丽、优雅、浪漫的理念,其目标群体应该也是知性优雅的都市女性或是追求美好浪漫的年轻淑女。

服装品牌名同样也能反映目标消费人群的年龄差异和社会阶层的不同特征。例如“美特斯邦威”这个名字就给人们时尚和国际化的感觉,看似是外国品牌,实际上却是中国品牌。这个品牌名不仅读起来时尚新颖,还包含很多信息,具有美丽,独特原创、与众不同、有威力等内涵,甚至具有爱国精神。它没有特别男性化或女性化,因此可以推断它的目标群体为年轻男女。而“淑女屋”这个名字容易看出这是一个女装品牌。这样清新可爱的名字显然不适合中老年妇女,因此这个品牌名指示出其面向的主要是年轻女性,特别是青春焕发的女学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服装品牌名中看出蕴含其中的信息,包括品牌特征、目标群体的性别、年龄以及社会地位的差异。

4总结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服装品牌名,讨论了社会语言学中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等因素与品牌名之间的联系。因此,企业在命名商品名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语言学因素,使商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社会语言学这个视角来更深刻地思考和分析一些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 陈原.社会语言学[M].学林出版社,1983.

[2] 贺川生.商标英语[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虞莉.商品品牌名称的语义分析与翻译[J].鄂州大学学报,2007(1).

蒹葭原文及翻译篇6

关键词:译制片;网配;生存价值;载体;传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075-03

一、引 言

上海电影译制长的老厂长、译制片导演陈叙一曾对配音演员们作过如下的建言:“原片上天入地,我们要紧随不舍;她是拐弯抹角,我们要亦步亦趋。”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发展呈现山峰型的趋势,从无到有,经历了1980年代的辉煌,却逐渐在1990年代后期走向式微。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外国原音原版电影直接进入市场,极大地威胁了译制片的生存空间。译制片变得可有可无,似乎很快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在网络时代的来临下,翻译站、欧美影视同好论坛、网络配音简称网配等,21世纪这些新文化类词语的出现,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视野。重新审视网络这个载体,有别于之前各家对于译制片的“艺术保留论”“必然灭亡论”,笔者从外文影视翻译站、国外动画引进、网络游戏、有声书、网页广告、外语教育等各个新兴产业和新兴文化现象看到了译制片的勃勃生机。笔者试图从更为广泛层面和新的概念去理解译制片的变化潮流,对译制片的生存价值加以思考,寻求这种语言艺术的现代转换。

二、译制片的生存现状

笔者通过询问式调查发现,对于年长者观众译制片仍然是首选,原因基本都是“语言障碍,并且眼睛难以适应字幕滚动速度,无暇顾及电影画面,影响影片欣赏”。而调查中的80后、90后、00后青少年群体绝大多数表示“更愿意看原音原版,更喜欢原滋原味”,只有极少数青少年表示“国语版和原音版都无所谓,均可以接受”。

早在1953年,在北京的一次专门研究译制片的会议上,当时的电影局局长陈荒煤指出:“只要有语言差别,就会有译制片的存在。”我们在分析中国译制片发展时,就已经注意到它的“桥梁”作用,译制片不仅仅是方便观众欣赏国外电影,它同时是在当时相对保守和后进的社会中,为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外世界的窗口。老一辈的著名配音演员曹雷曾说过:“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个外国电影窗口,过去是开一个小窗,后来慢慢越开越大,现在我反而觉得这个窗口小了,为什么,我们这些年回顾,配过多少国家的电影?美英法不说,我们配过瑞典的、挪威的、埃及的、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墨西哥、印度、阿根廷、越南、泰国、甚至偏到新西兰毛利人的电影。有那么多国家的片子进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全世界。现在呢,为了票房,基本给北美的电影垄断了,这个窗口开大了,但是又给缩小了。”我们引进的所谓的大片,基本在好莱坞只是他们的百分之二十,我们选片也就这仅仅的百分之二十。

这个现象背后,暗含着译制片兴盛的内在原因。即译制片所负载的沟通世界文化和艺术的人文内涵,而非仅仅是“让外国人说中国话”技术。它在一个相对保守传统的时代,打开了一个多个国家、多个民族的了解之窗。它的教育性、人文性潜在于电影画面故事的欣赏之中。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多样化娱乐丰富起来。人们了解世界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报纸,或是走进电影院欣赏外国电影,互联网这个庞大的信息库所给于的冲击力远远大于译制片。数量庞大的视频网站还有网络自由翻译团体的配合,伴随着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根本无需通过译制片来欣赏国外电影。基本上,译制片的兴衰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审美角度出发,更多的人认为经过译制的电影损害了原声语言的神韵和意味,“轻易地用本国语言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传达出的意思时,在故事层面的损耗不大,但在文化意蕴上却是必然有所损失的。[1]”

著名学者、画家陈丹青就在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年的中国人只能通过有限的译制片了解世界,所以当时的译制片是全民热爱的,但随着时代变迁,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满足于看配音片,就今天的审美来看,译制片很难成为大众追捧的热点。”他认为,“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并断言,“译制片一定是要死的”。

即使是在认为译制片不会消失的学者观点中,也不过是认为译制片也在随科技发展,在声音技术的处理上更进一步,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被保留是必然的,但是也可以预见译制片也再难创80年代的辉煌了,无疑走向了没落。译制真的式微了吗?

三、新兴的网络译制文化

互联网的出现,启动了一场传媒的革命,它和随后出现的免费视频网站、资源下载站点、微博、人人网等影音传播平台,形成了电影院电视机之外的又一个庞大的影音世界。这个影音世界以其资源快捷方便、消费低廉、全球覆盖等特点,包围着我们,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译制片的生存价值究竟在何处?译制的发展空间前景如何?译制配音是否将会后继无人?我们应在这一背景下思考。

从2000年起,宽带的大量普及使得网络上传输的信息流暴涨,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都是以往所无法想象的,网络配音便应运而生。自2010年起,网配正式成为一种新兴产业,一种新文化现象。参与网络配音的网友们,多以年轻的学生群体为主,绝大多数没有专业背景,仅仅凭借对配音艺术的热情而参与,网配就像一场人人可为的大众娱乐风暴,你只需要一个话筒,就能录下自己的配音片段,只需要下载一个简单的音频编辑软件,就能把自己的声音编辑为华丽的短片,甚至与视频剪辑组合,生成自己的作品,由此也逐渐形成了“网配圈”。

其中不乏形成规模社团的佼佼者,以成立于2010年5月的淮秀帮为例,作为华人网络界第一支形成规模的创意配音团队,正是从对经典配音声音的热爱与怀恋,由网友自发组织从草根发展成专业团队的一个网配家族。他们以抓人的创意、搞笑的台词通过高仿原声的配音发表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出品恶搞配音上百个,网络点击率破亿。作品很多例如《爆笑新闻联播――暑期荧屏大盘点》、奥运犀利吐槽――我靠 伦敦!》等恶搞配音,一经便跃居各大网站收视之首,并引起全民大讨论,获得多方认可。此后又拓展向影视,淮秀帮是国内最早承接大制作电影网络宣传的团队,除国内电影也与译制电影《泰坦尼克号3D版》《云图》等电影合作,成为网络视频于电影宣传相结合的经典范例。其间在《金星撞火星》脱口秀节目中于老一辈配音艺术家苏秀、曹雷、童自荣的交流中也获得了极大地肯定。

除了电影的译制,在动漫方面的后起之秀也层出不穷,早年有流传网络的《猫和老鼠》等经典动画配音的各地方言版,到现今由声优爱好者论坛出品,如X-ZONE最早尝试进行日文配音的模仿,后发展到中文网络配音社团,如星之声配音组,其制作配音的日本动漫《全金属狂潮》是网络配音界的代表之作,是最早树立起中文配音大旗的社团之一,曾被国内多家动漫和网络媒体报道过,可以说掀起第一个中文网络配音的高潮,极具意义。此后2010年个人配音组“cucn201”制作的《搞笑漫画日和》的网络配音版风靡一时,先后兴起“不给力”“挺带感”“坑爹”等网络流行词热潮。

这些小到个人大到专业社团的网配们,很大部分都属于无盈利性质,他们的制作动力仅仅是对配音和译制的热爱及网友的支持,由此,我们都可以看出网络译制的新的生存方式和新生充沛潜能。

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刘风曾解释说:“并不是配音片才是译制片,字幕片也是译制片的一种。”虽然现在精通外语的观众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还不能观看原版。原版片的确是原汁原味,但它们引进时通常没有字幕,中文字幕是译制片厂制作的,也属于译制片的一种[2]。

我们不妨打破传统定义,狭隘的理解译制片就是“让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电影,将字幕片也算译制片的一种来解读,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字幕组(英语:Fansub group) ,毫无疑问是网络译制的中流砥柱之一。Fansub group,正如字面意思所说,是由爱好者们根据个人兴趣所组成的团队,并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很大一部分字幕组都是专门制作外语中字的爱好者团体。

早期的字幕组发展以论坛模式为主,逐渐演化为论坛兼站点的模式。很多国内大型外语电影输出字幕组基本都是向站点模式发展,例如人人影视、悠悠鸟、伊甸园、极影、破烂熊等,外国动漫译制就有猪猪动漫、枫雪、漫游、恶魔岛、华盟字幕社、动音漫影等等十分庞大的翻译圈。以主攻欧美影视的字幕组为例,除了人人影视、破烂熊乐园、伊甸园论坛、风软字幕组这几大综合性大型译制团体之外,幻翔字幕组主翻科幻剧,夏末组主翻纪录片,五音字幕组主翻泰剧,稍偏门的英剧可以找冰冰字幕组,稍偏门的美剧可以找深影字幕组,还有不提供片源,仅提供字幕的射手网。可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翻译团体的扩大,这个文化圈正如树根一样更广泛化、深入化、细分化的成长。

站点与论坛的维护都需要资金支持,不能只靠管理员自掏腰包或是用户捐助。以人人影视为例,人人影视于2012年夏天改版之后,大大削弱了论坛的功能,转而向站点模式发展。同时看到其与广告商和大型视频站的合作,比如优酷、奇艺、搜狐,由此以字幕片为主的译制走向市场模式。除去这些由公益性走向盈利性的民间团体,网络电视(IPTV)更是异军突起,2005年,IPTV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国内两大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开始了IPTV的相关测试。实践证明网络电视已是极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其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它的涌现无疑转变了人们的观影体验和观影方式。结合互联网,开放的网络视频客户端层出不穷:PPTV网络电视,PPS网络电视,风云网络电视,QQLIVE,迅雷看看等,这些网络视频软件已是绝大部分网民观看电影的主流选择。同时,这些网络影视平台开放了外国影视窗口,并且基本以原音中字为主,不得不说这也是译制片存在的一片天地。通过互联网,译制片拥有以青少年为主的十分可观的市场,互联网译制片的出产者、运营者、销费者都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壮大。

字幕片的译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影视,网络时代一大译制输出点便在游戏上,ACG、蒹葭、游民星空等等外文游戏译制字幕组的存在模式与影视字幕组相似。游戏字幕组多是翻译游戏说明、过场对话和过场视频,并将其制作成插件,安装于原版游戏,为本国玩家解决了语言障碍,十分受到游戏玩家的喜爱,游戏译制也同时在近5年内不断的发展壮大。

除开影视和游戏的网络译制, 网络时代也给译制片提供了更多的新渠道,如广播剧、有声书,外文drama等等。人们常常在呼唤经典的同时,批判译制片的创作现状和窘境,笔者的认识恰恰相反,译制片并没有走向没落,而是从影院这个单一媒介走向了多元化,是在打破传统的狭隘观点中破后而立,在互联网的新媒体环境中以更为广泛且多层次的发展方式而默默的壮大着,并于新技术的掌握者新一代的年轻人中酝酿着勃勃生机。正如分流而行的河流,最后将汇聚成译制片的大海。

学者顾铁军指出,掌握电影的不是艺术家,而是市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巨大的手,在左右着电影,也左右着人们的收视习惯。译制片是否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不是谁说了算,市场才是第一位。[3]”

参考文献:

郦苏元,胡克,杨远婴.新中国电影5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李国顺.十七年中国电影译制片创作历史研究再思考.艺术百家[J].艺术百家,2010(S1).

电影界人士回应网友质疑:译制片不会退出历史舞台[EB/OL].http:///20090511/n263898611.shtml.

杨和平,麻争旗.当代中国译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曹雷.远去的回响――六十部译制片配音笔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杜志峰.论影响配音译制片制作的主要因素[J].电影文学,2010(21).

高辉.影视译制的困境与出路[J].新西部(下旬刊・理论版),2011(8).

刘太燕.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J].外国语文,2011(1).

董海雅.论意识形态对影视译制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10(6).

蒹葭原文及翻译篇7

关键词:物象;比;兴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03-02

赋、比、兴是《诗经》中主要运用到的艺术手法。就《诗经》三部分《风》、《雅》、《颂》来看,赋在《雅》、《颂》中使用较多,在《国风》中相对要少,而比兴在《国风》中使用较多,在《雅》、《颂》中则要少。按照人们一般对比兴的解释,“比”就是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但《国风》中的比兴,其意义决不限于比喻或定调的作用,而是对于诗人情感的传达、诗歌意境的生成及诗歌画面感的形成都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也主要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国风》中的比兴其意义在它作品当中的具体体现。

一、物象的运用在诗歌中的意义

诗歌是十分讲求艺境的文学体裁,中国的古典抒情诗歌更是如此。在一首诗中,需是有物,有情,有境。“情”就是所要表达的情感,“物”就是诗歌中所描写到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在很多时候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联的,甚或它们就是一些“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境”就是诗歌的艺术境界,诗之所以叫诗,就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叙述性议论性文章,而是一种含蓄的意义表达方式。诗人的情感一般不能用直白的语言把它直接叙述出来,而是要通过一些物象,由这些物象来构成一种意境,而让这样一种意境来传达。它一方面能够使诗歌具有诗歌艺术的特性,具有一种朦胧美,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诗歌的情感容量,毕竟它是一种最为简短的文学体裁,如果单纯靠文字来达意,它所能表达的意义肯定是十分有限的。

这里来看两首盛唐时期的诗歌。一首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①孤独的诗人在傍晚时分把船停靠在烟雾缭绕的水中沙地上,太阳渐渐落下去,天色越来越暗淡,不觉心头生起了一股莫名的惆怅。四野十分空阔,在天边能够看到几棵大树,江水清澈见底,水中的月亮似乎要靠近了人。人、孤舟、水中沙地、天边树木、江水、月亮,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清淡幽远的傍晚泊舟图。

另一首是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②与上一首相比,这首诗歌的画面显得更有灵气,因它不仅有景物,并且有些景物还是处于动态之中,而且还有声音。诗人是要用这一首诗歌来表达一种空明无滞,宁静淡远的心境。而从诗歌句子上来看,不管是新雨后的空山,秋天的傍晚;照在松间的明月,从石上流过的泉水。还是竹林中说笑着回家的浣女,荷叶下的鱼舟。它们所呈现出来的也都是一种自然清明,无滞无碍,原初鲜活的景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十分地吻合。诗中没有一句提到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这些情感完全是由这些物象,由这些物象所组合成的画面传达出来的。字字都是写景,而字字都在言情,情与境已经成为了一体。它就由如一幅写意山水画,情都是靠这些景物来传达的,而不是用另外的语言。它既是诗也是画,难怪人称其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不是虚名。这些情与物所构造出的意境是非常之美的。

二、兴在《国风》中的特殊作用

与以上两首盛唐时期相距久远的《诗经》作品,其在诗歌艺术水平上肯定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它就是在属于诗歌的基本要求如平仄、用韵等方面都还很欠缺,也就更不用说像这样圆融通透的诗歌意境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比兴手法的运用,而使《诗经》中的许多作品有了诗歌的艺味,有了作为诗歌所应该具备的一定的艺术境界。尤其是《国风》,因它多半是抒情类的作品,比兴手法也用得非常之多,前面说到物象对于诗歌艺术生成的作用,而这些比兴也基本上是对一些物象的引用。

先来看“兴”。《国风》中用到兴的作品有很多,如《周南·桃夭》,这首诗是祝贺女子出嫁的,“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姑娘要出嫁了,家庭的生活一定美好。其中的兴为每章的开头两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贲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臻臻。”翻译为白话就是桃树长得真娇好,红红的花朵真明耀。桃树长得真娇好,红红的花朵多饱满。桃树长得真娇好,绿绿的树叶多繁茂。在这首诗中,这些兴句通过联想是可以配合所要抒发的内容的。桃树长得娇好,桃花长得娇媚,正可以用来象征新婚女子美丽的容颜。而满树红红的桃花正和新婚这一喜庆的场面相联系,具有热闹、吉祥、美满的含义。同时与繁茂的枝叶一起还可以用来表达对出嫁女子能够给家庭多添子孙的祝愿。

但这些兴句在这首诗当中却不仅仅是起这样一种象征暗示的作用,而是对诗歌的意境生成有很大的功用。如果没有这两句兴句,每一章所说的就是姑娘要出嫁了,家庭的生活一定美好,形同一般的陈述句,而不像是诗歌。但加上这两句兴句之后,就会顿觉有了不少诗歌的味道。桃树桃花这一物象的引入,使诗歌具有了一种画面感,这是景。而它与表达新婚祝愿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则是情与物的交融。桃树是实,女子出嫁是实。

《郑风·野有蔓草》,这是一首描写渴望见到情人的诗歌。诗歌共两章,每一章的头两句是兴句,“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野地里蔓延着青草,露珠儿圆圆的呢!野地里长满了青草,露珠儿浓浓的呢!这两句兴句大致看去好象与下面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它们仍然是相关联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说有个美丽的人儿,眼睛多么明媚!能够碰巧见到她,真是遂了我的心愿。野地似乎可以看成是情人相遇的地方,这是在一个春意浓浓的季节,到处充满了生机,野地上的青草长得非常之嫩绿,上面还布满了晶莹的露珠。就是在这样一个时节,一对情人在这长满青草的野地里邂逅相遇。这样一些情感、事物的结合,不就正是构成了一种诗歌的意境。而读者通过这一意境也就体会到了诗歌所要表达的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那种纯美的向往之情。

在《国风》当中,还有一首用兴用得非常好的作品,就是《秦风·蒹葭》。这首诗的意境是很美的,不需要把它翻译为白话,看其内容到底说的是什么,只要单从阅读感觉上就能体会得到,它的诗味很浓。这除了得力于它每一章在字数上的对称和压韵外,恐怕就在于它当中兴与赋这两种艺术手法的完美结合。首先,这首诗是按重章复踏的形式来抒写的,各章的用字除了几个之外,大都相同,而兴与赋的完美结合就体现在这几个不同的字上。从诗中可以看到,每一章兴句用字的变化都是跟随赋句的变化,赋中人物处于不同的时空位置,而兴中的物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兴与赋的结合非常紧密,彼此融为一体。它们之间的这一配合,使得诗歌读起来非常具有节奏感,而且使文章具有一种动态美。

再者,这是一首表现相思之苦的作品,作者渴望见到自己的意中人,可是由于现实的阻隔,让他迟迟不能见到,从而陷入极度的伤感与无奈之中,心情十分地压抑,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很凄婉。兴也同样如此,它的色调也是比较凄冷的,露水结成了霜布满在深秋的芦花上,其色调之冷正好配合主人公凄迷的心境。同时,露珠不同的状态也与主人公思念梦中情人在时间上的推进相配合,能够显现出主人公感情的越发浓烈。因而不光是在用字的变化上,在它们所表达的情感上,彼此都是融合无间的。其所构造出来的诗歌意境即使与后来的诗歌作品相比,也相差不远了。

三、比在《国风》作品中的意义

“比”在《国风》中的使用,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③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有两个比喻句,“有女如云,”、“有女如荼”,意为女孩多得像云一样,好多像茅花一样的女孩。这两句用到了两个物象“云”和“茅花”。东门之外,如云如荼的一群女孩,顿时使诗歌具有了一种形象性和画面感,形成了特定的艺术场景,使得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得以在这一场景中生成,而不是仅仅通过直白的语言来传达。这种情与景的结合,而使诗歌形成了一定的意境。

另外如《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④

这首诗歌是用来赞美卫武公品德与文采的。三章诗中共有五个比喻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会牟如星”,“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它们都是用来比喻卫武公的风采的。说其像切磋过的角牙,像雕琢过的玉石;头上镶着的玉像星星一样明亮;像金锡般精粹,像圭璧般纯美。诗中几乎没有直接的赞美性的语言,而通过这样几个比喻句,不仅很好地塑造了卫武公的形象,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不直接说他多么地有风度气质,多么地品德纯美,而这样的情感在这一系列的比喻当中也就自然的流露出来了。这些事物对于诗歌的形象性、诗歌蕴味的生成都是具有很大作用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些物象的使用,诗歌的整体意境也就变得平淡了。

这首诗在《国风》中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赋、比、兴这三种手法在它当中都有运用。第一、三章用的是赋,第二章用的是比,第四章用的是兴。由于这三种艺术手法的组合构造,使得这首诗具有比较完美的诗歌意境。像这样的作品在《国风》当中还有《卫风·燕燕》、《邶风·简兮》、《王风·黍离》等。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实《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都是有它们的特殊效用的。比它的功用不单是找一种事物来比喻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兴也不单是为了给一首诗歌开头,起个定调的作用。它们的功用是使《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因此而具备了形象性和画面感,具有了诗歌的艺味,使许多本来有些显得平淡板滞的作品也具有了一定的诗歌意境。

注释:

①黄秋肃选,陈新注.唐人绝句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0页.

②张风波选注.王维诗三百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③余冠英注译.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93页.

④陈子展.国风选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

[1]金启华译注.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4.

[2]元江著.风类诗新解[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陈铁民选注.王维 孟浩然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陈铭著.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蒹葭原文及翻译篇8

关键词:周桂笙;交游;晚清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23-04

周桂笙从事职业较多,交游也较为广泛,接触的人物有文人、商界人士、革命同志等,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本文主要选择周桂笙几位重要的友人来加以考证。

一、周桂笙与吴趼人

周桂笙的一生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朋友,一位是吴趼人,另一位是李怀霜,均为莫逆之交。吴趼人(1867-1910年),比周桂笙稍长,原名宝震,又名沃尧,清代谴责小说家,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佛山)人,号沃尧,出生于北京,因居佛山镇,在佛山度过青少年时代,自称我佛山人。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小说、寓言和杂文,名声大噪,成为近代“谴责小说”的巨子,清末小说家。吴趼人曾言:“余旅沪二十年,得友一人焉,则周子是也。”{1}周桂笙在其文学作品中也曾说:“吴君为南海荷屋中丞公之曾孙。家学渊源,文名籍甚。生有奇气,素负大志,与余交最莫逆。”{2}二人相识后,在文学创作上相互合作,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他们曾互相为对方的作品写序并撰写书评。其中,周桂笙为吴趼人所作评点的小说有《大改革》、《电术奇谈》,并为吴趼人著名小说《恨海》、《胡宝玉》做过书评,而且还积极向吴趼人主笔的《采风报》和《寓言报》等杂志投稿。因为有周桂笙的参与,在当时曾经使得两种报纸增加了很多读者。而且周桂笙在两种报纸上发表的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据考证成为中国对以上两部作品的首次翻译,其首创之功,不可泯灭,同时也成为研究周桂笙翻译文学作品的重要史料。吴趼人也积极参与周桂笙作品的评点,他评点了周桂笙第一部长篇白话翻译侦探小说《毒蛇圈》,虽然大多为赞美之词,但仍为我们研究周桂笙对侦探小说的翻译和周桂笙的翻译文学理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作为好友,吴趼人还为周桂笙的文集《新庵谐译初编》、《新Q笔记》、《新Q译屑》做序点评。周吴二人“日惟以商榷文字为事,厥后交愈益密,情愈益深,日惟道义相劝勉,以知识相交换,商榷文字一事,转视为偶然之举矣”。{3}这种从文友到密友的关系使得两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翻译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我们从文献资料的记载中,也随处可感觉到周吴二人的深厚情谊。吴趼人先生为周桂笙《新庵谐译初编》所作的序中提到:“周子桂笙,余之爱友亦余之畏友也。余旅居上海,忝承时流,假以颜色,许囊日报笔政,周子辄为赞助焉。…周子通英法文学,而尤肆力于祖国之古体文,顾殊不自满,好学下问。己亥之秋,因彭君伴渔介绍,余方识之。”1903年开始,周桂笙和吴趼人二人同时在《新小说》杂志就职,周桂笙从事翻译工作,吴趼人从事小说原创,二人笔墨几乎占据了《新小说》的大部分。《新小说》在当时影响极大,发行量极广,在当时被评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不无二人贡献。《新小说》停刊后,汪庆祺在上海创办了《月月小说》杂志。因闻名找到周吴二人,并聘请吴趼人为总撰述,周桂笙为总译述,为了以二人之名扩大《月月小说》影响力,连续在《月月小说》上为二人刊登广告,并附两人照片。有了周吴二人的帮助,《月月小说》成为当时发行量较大、影响也较为深远的杂志,后《月月小说》亦被评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周桂笙和吴趼人的作品在《月月小说》的版面中更是占据了“什居六七”,当时各大报纸也纷纷登载关于《月月小说》的赞誉之文。因为《新小说》、《月月小说》的影响,周桂笙和吴趼人两人被尊称“海上文坛的两大重镇”,二人从朋友到同事,“交愈益密,情愈益深”,{4}在当时影响也亦愈盛。

“君子和而不同”,周桂笙和吴趼人两人在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周桂笙在当时是新派人物代表,他出国留学学习外语,并大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译介将国外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新的管理办法等新思想介绍给我国民众,周桂笙反对一些腐朽和落后的思想观念,主张维新,改革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旧体制。而他的好友吴趼人则主张要恢复传统旧道德,并提倡保存国粹,他是典型的守旧派人物。吴趼人自己在作品中曾说:“余与译者(周桂笙)论时事,每格格不相入,盖译者主输入新文明,余则主恢复旧道德也。”{5}关于这一点,从二人的照片上也可看出,周桂笙是身着西装梳短发,吴趼人着长衫、梳一条长长的辫子。用正常思维思考,二人性格本应相差较大、格格不入,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周吴二人不仅在生活中互相影响,在事业上也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吴趼人在进行中国本土传统小说创作的时候,不断吸收周桂笙介绍来的一些国外文学创作养分,并运用到本国小说创作上;周桂笙在引进外国的先进思想的时候,同时又注意遵守吴趼人所要保留的中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旧道德。在周桂笙的影响下,吴趼人较早地开启了外国独有我国独无的侦探小说的实践,并开启了本国侦探小说的创作。1906年由广智书局出版了吴趼人的短篇小说集《中国侦探案》。虽然该书被指并不完全具备侦探小说的特点,也不完全符合西方侦探小说的形式,然而作者在借鉴刚刚输入的那些外国侦探小说的一些理论观念和文体特点,在中国当时文坛少之又少这种“从旧公案小说中追寻侦探小说之根,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开启了侦探小说民族化之路”,这更多应得益于他的好友周桂笙。

二人的情谊之笃,到后来甚至达到了不容许他人指正朋友过错的地步。在晚清,虽然报刊业与以前相比有了长足发展,但当时稿酬制才刚刚开始,即使作为高产大家,如果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生活上也会较为拮据,吴趼人便是其中一位。吴趼人一生清贫,经常会囊中羞涩,加之工作上的劳累,1910年10月就在上海逝世了,死时身上仅有四角小洋,只能由朋友为其治丧。他的遗体在上海闸北一放就是20年,直到1931年9月21日才焚化。吴趼人去世后,“某报刊娄西庸子投函”说:“吴研人先生,小说巨子,其在横滨,则著《痛史》;在歇浦则作《上海游骖录》c《怪现状》,识者敬之。不意其晚年作一《还我灵魂记》,又何说也!因作挽联云‘百战文坛真福将,十年前死是完人’”。焘制兰郏骸捌浪等非校盖棺定论,研人有知,当亦俯首矣”。{6}庸子、焘值恼庵殖和行为,却惹怒了周桂笙,立即撰《吴趼人》一文,为好友进行辩护:“按趼人原字茧人,某女士为画扇误署“茧仁”,趼人曰:“僵蚕我矣!”及易为“趼人”,盖“茧”“趼”同音也。《焘执曰啊肪固逦笞鳌把腥恕保则焘帧⒂棺佣人之所以知趼人者,亦云仅矣。趼人性强毅,平生不欲下人,坐是坎没身,死而有知,讵俯首于此一二无聊之语,吾知必不然矣。趼人先生及余,皆常任横滨新小说社译著事,自沪邮稿,虽后先东渡日本,然别有所营,非事著书也。其在沪所成小说,无虑三十余种,《游骖录》、《怪现状》特九牛之一;且所著亦因人因地因时各有变态,触类旁通,辄以命笔,一无成见,而文章自臻妙境,其为读者敬爱,讵止此三作乎哉?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先生为市侩作《还我灵魂记》,犹是失言之过,所作应酬文字,类此者,不知凡几,殆亦文人通病,乌得以咎趼人?是记别辟溪径,文致殊佳,惜天不永年,遂使此药与斯文同腐,于先生何憾焉?同时日报主笔如病鸳、云水、玉声诸君,且受庸药肆剧场,专事歌颂,则又何说?古人有为文谀墓以致重金者,今人独不可以谀药邪?《还我灵魂记》甫脱稿,市侩立奉三百金以去,先生即资以寿老母,开筵称觞,名流毕集。李怀霜先生尝为骈俪之文,庆其有古稀现存,刊载《天铎报》,信而有征。为人子者,苟同此心,何必前死十年,始为完人乎。夫完人界说,亦至泛滥,将以功业盖世、声施烂然无纤毫疵病者为完人乎?则趼人怒目翕张,不屑为也,瑕瑜互见,即非完人,则势必胥纳天下人于伪君子之涂而后可,是岂趼人先生之所自许哉?余知趼人最稔,不得不写其真以告焘帧⒂棺印!蔽闹凶髡叨啻畏次剩言语也咄咄逼人。以现在眼光来看,周桂笙对吴趼人已不仅是单纯辩护,甚至是有些袒护了。且焘值笔庇胫芄痼隙人同在《天铎报》任职,{7}属于同事关系,周桂笙甚至不惜得罪了在世的同事,去为自己的亡友申辩,二君情谊之深可见一斑。吴趼人因病谢世,周桂笙“笃念故谊,拟汇刻挽言以传”,写道:“今之屠沽驵卒,少获凭藉,苟蜕然委化,犹有群什伯之众为追悼者。吾友卓然有气节,能文章,死后焉可以不纪。”并写信给二人共同好友吴县沈悦庵,悦庵得书深佩周桂笙不忘死友,附寄挽诗。{8}

二、周桂笙与李怀霜

如果说周桂笙和吴趼人二人主要是文学事业的往来,那么周桂笙与李怀霜之交则是由于二人共同的革命事业。李怀霜(1874~1950),原名李葭荣字蒹浦,又字怀江,号装愁庵,1910年改名怀霜,晚年自号不知老翁,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大路街人。李怀霜是国内有影响的作家、学者和编辑,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老会员,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家,他曾主编《天铎报》、《珠江日刊》,著有《z庵文存》1卷,《z庵诗辑》3卷(已散佚)。据《祭李母林太孺人文》记载:“有清末叶,怀霜日据席主讲授生徒,夜簪笔操牍著论议,议论满族盗吾国,且覆吾国,道国人当大革命,口敝舌涪恤,卒有辛亥之役,日月重光,论者归功报章,怀霜亦劳最多。南京临时政府,爰颁旌义状旌之,而怀霜独K然以忧,谓得之财如振蒙,人有幸心,天未厌祸,且有司发难者,遒辞讲市,益专心治报事,论列时事利病得失,树奎辱君敦迫,实左右之居,亡何,前总统袁世凯以武力诡道当选,而党人不肖者,平首鼠持两端,司篡奸利,孙清亡国诸臣,复挟世凯自重,以躏共和,世凯羽翼既丰,浸以盗国,怀霜知不可为,遒以报事仓皇付树奎而袱被历宁、皖、赣、湘、粤诸省,图制世凯不克,终窜匿烟瘴,辟地南荒仍以笔舌自效于祖国。”{9}

李怀霜曾说:“怀霜于树奎为道谊至爱,数共文字之役。”{10}周桂笙称其为自己的“性命之交”。{11}其实,吴李周三人当时均为莫逆之交。李为吴所作《我佛山人传》,成为后人研究吴趼人的重要资料。根据李怀霜所言,三人常常在一起饮酒作诗:“恒以余(李怀霜)不能饮,周君不能诗为恨。”不过,周桂笙与李怀霜之间的关系和吴趼人不一样,李怀霜创办的《天铎报》,与吴趼人创办的《采风报》、《寓言报》及周、吴人共同供职的《月月小说》、《新小说》性质不同。《天铎报》为同盟会机关报,《天铎报》上所刊载的文章,大多都是政治性极强的时评和实事一类,它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更多是为政治服务的,是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阵地。1912年,因当时革命形势变化,李怀霜“遒以报事仓皇付树奎”,{12}周桂笙于是担任《天铎报》的主笔,继承了李怀霜之志并不负嘱托,在《天铎报》发表大量文章,同时为革命党奔走效劳。1920年,周桂笙因为对革命事业的付出而获得了四等嘉和奖章,并得到李均烈题词褒奖:“辛壬癸甲间,树奎从民党诸君子侧身草野,颇阴效奔走。亡何,袁氏畔国,以术胁诱党人,无守者往往受羁縻,独树奎。先君复勖以大终。八年秋,知清远事李君怀霜,呈请参谋部长李君烈钧言,数奎劳于军政府,优予奖励,繇内部咨陈政务会议核准,九年一月十五日,奉军政府令,给树奎四等嘉禾章。”{13}他们之间除了在事业方面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外,也像其他文人一样,信守着君子以文会友的观念。李怀霜曾经为周桂笙继母作《吴孺人墓志铭》;周桂笙也为李母撰写了《祭李母林太孺人》一文。周桂笙为自己父亲所作《先考子云府君行略》等文中,也曾多次提到他和李怀霜之间的交往。周桂笙晚年为自己的斋额更名之时,作《辛庵记》一文,也不忘记要交代“性命之交信宜李怀霜为之书”。{14}

三、周桂笙与彭伴渔

彭伴渔是介绍吴趼人与周桂笙相识的中间人,是当时一位悬壶济世的名医。周桂笙《新Q笔记・彭伴渔》中记载:“华亭彭伴渔先生绳祖,博学能文,尚气节,书法亦挺秀可喜。乡试不售,即决意进取,随父习申韩术,游幕楚北,旋弃去,以医济世,悬壶海上三十余载,活人无算。内子陈,产后受惊,友人休宁汪惟父,劳伤病瘵,云间少谔,痰迷心窍,皆九死一生,屡濒于危,得先生诊治,始化险为夷。至今令人感不能忘。汪君剂中需人参,无力至之,先生辄以自藏者见赠,病愈亦不索酬,其重友谊如此。此外耳闻目睹,一切疑难杂症,经先生治愈者,莫可殚述。平生喜与文人学生游,无时医习气。余获交于吴君趼人,实先生为之介绍也。”吴趼人也曾说:“因彭君伴渔介绍,余方识之(周桂笙)。”更为有意思的是,吴趼人于自创小说《恨海》和《上海游骖录》中,还将彭伴渔作为自己小说的人物,而且姓名和职业都未做改动。

四、周桂笙与其他文人及社会活动家

虽然周桂笙朋友众多,交游较广,但由于文献记载有限,大都是在其作品《新Q笔记》或其他作品中偶有一提,他们具体交往事宜目前已无从考证。从现有文献中我们知道,他的友人还有卢公耀、汪庆祺、任堇叔、朱云僧、万福华、章太炎、蒋智由、曾志斋、李伯元、刘紫英、沈习之等。这些人都曾在周桂笙作品中提及,如卢公耀,他是一位著名建筑家,但因公殉职,年仅27岁。周桂笙以卢公耀的未亡友的身份,作了《卢公耀家传》一文,并征集当时上海友人,为卢公耀做挽联,周桂笙还辑录了一部《卢公耀先生哀挽录》来纪念好友。当时维新代表人、浙路总理、《天铎报》创办者汤寿潜为此书题词。周桂笙附论:“今之慷慨赴义者,死政治,效死国家,尚矣。以吾所闻,或有蔽而自画,不若效死社会及人类之为愈。君舍生于交通之工,非为社会及人类以死乎?乌呼,可以风矣!”{15}任堇叔为画家任伯年之子,是周桂笙密友,曾续办过李伯元创办的《繁华报》,因言论问题遭受过“缧绁之辱”,周桂笙对此事颇感不平并作文以记之:“堇叔性亢爽,往往为人受过而不辞,卒以此贾祸,《繁华报》创始至今,垂十一载,任堇叔,反以能作数篇文、数首诗之伎俩,而遂不免于缧绁之辱。夫堇叔能有数篇文、数首诗之伎俩,穷年假题发挥,玩世不恭,忽而嬉笑忽而怒骂,其怨毒之于人,固已深矣,然今日之狱,出其罪欤?初堇叔据录访稿,载吴娼蟾月楼事,被控辍笔,越七月,始被逮,知复有怡情别墅事,堇叔明知无与于己,然无从自辩。”{16}任堇叔也曾为周桂笙的《新Q笔记》作序:“余友新庵,不谋假文章以自见者也。顾余识新庵夙矣。其为人恂恂如古儒者;其为学务钩索;其为文,务质;其余事旁及者,为移译。著译屑若干卷,皆四国之为鳞爪从残,L采惟谨…余为报受恶,通国璨。而新庵独谓余冤,齿诸朋好,气类之感,有独挚矣。顾论文之旨,终与余迁,余重新庵,时迁让其说,以求谐和,而不能返余艰涩之积重。”汪庆祺为《月月小说》创办者,字惟父。《月月小说》创办之初,汪庆祺极力邀请好友周桂笙和吴趼人加盟,二人不负所托,将《月月小说》一举创办成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据《月月小说》记:“先是本社创办之初,首承上海周桂笙先生之竭力相助,苦心辟画,无微不至。既而本报第一期出版以后,海上各日报,无不异口同声,称誉有加,则皆总撰述吴趼人先生主持之力也。至于各西报馆之揄扬备至,则周君之所致云。盖周君与上海西商,相习已久,尤能不惮笔舌之劳,与彼国人士相周旋,务使其尽晓”。由此可知,周桂笙在助汪庆祺创办《月月小说》是功不可没的。据胡寄尘所言:“《月月小说》为休宁汪君惟甫创办,闻趼人名,敦聘主其事,当时任译述者为周君桂笙,三人朝夕相处,相知亦最深。”{17}据周桂笙所言,朱云僧是当时一名师范学院高才生,后当小学教师,“颂貌温文,举止端庄……总角与陈琴轩、张慕莲、腾克勤诸君友善,余因之恒共游与君联坐,酒性酣豪,欢笑未央,余日鲜与晤言,文字之切磋,无所及不知其造诣。而室家之不宜,则有方之古名其陆放翁而过之者”。{18}这里所谓的“室家之不宜”,根据周桂笙在《朱云僧传》中所述,朱云僧非常孝顺,但他的母与妻子不和,而朱云僧本人具有极强的封建家长观念,虽然已有一女,最终还是听从母亲意愿将妻子逐出家门。妻子被逐出门之后,朱云僧又非常思念妻子但又不能相见,自己还不能和母亲决裂,最终抑郁成疾,因病而卒。周桂笙作文记录,还并对朱云僧这种愚孝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万福华与章太炎和周桂笙具体交往时间,囿于资料所限,尚难确考。在《新Q笔记》中,存在关于二人的文章。万福华与章太炎都曾因革命事业入狱,入狱期间周桂笙曾经参与营救。周桂笙在《新Q笔记・万福华》中记载:“甲辰十月中瀚,万君福华击王之春不中,事败被逮,其亲若友,咸为奔走I救,而苦无资。余与朋辈微有所助,后其家人尽出万岁君所藏书售之,余亦购得《古文词类篡》一部。案定,判禁西牢十年,照章须送县办理,会审公廨无判决监禁五年以上之权,时王以堂堂抚军为原告,地求严办刺客,不暇为国家保全,良足嗟叹,会以闹监役,疑万君唆使,增益十年,余意今生不复得见万君矣!民国肇兴,交涉累月,万君居然出狱,然已羁身囹圄十阅春秋矣。元年十二月万君演说于沪城豫园听雨楼,有受牢狱黑暗之苦,及种种荼毒,谅同胞所共知等语,令人闻之不禁愀然兴悲…太炎入狱之前数日,余尝数数与总巡捕房交涉。盖章谓满清官吏所欲得而甘心之人,而原断则监禁期满,即行逐出租界之判,故不能预为之地也。余见章太炎出狱,身体肥胖,脱卸犯衣后,旧有之贴肉衫F竟不能穿。”由于并未见到周桂笙与万、章二君具体往来的其他史料,在此不敢妄下定论。还有一些其他社会活动家与周桂笙交往的简单记录,只是在周桂笙作品中略提一二,他们之间的具体交往事宜已不可考。

注 释:

{1}吴趼人.新庵谐译初编序[A].吴趼人全集(卷九)[C].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303.

{2}周桂笙.新庵谐译初编序[A].吴趼人全集(卷九)[C].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303.

{3}{4}吴趼人.新Q译屑序[A].新Q笔记[C].古今图书局,中华民国三年.

{5}吴趼人.新Q译屑・自由结婚[A].新Q笔记[C].古今图书局,中华民国三年.

{6}周桂笙.新Q笔记・吴趼人[M].古今图书局,中华民国三年.

{7}笔者在查阅《天铎报》时发现,《天铎报》中刊载了《焘执曰啊饭实么怂怠

{8}{17}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18.

{9}{12}周桂笙.祭李母林太孺人文[A].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C].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10}李怀霜.吴孺人墓志铭[A].南社丛刻(第二十三集、第二十四集)[C].社会科学文献,1994.

{11}{14}周桂笙.辛Q记[A].南社丛刻(二十一集)[C].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13}周桂笙.先考子云府君行略[A].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C].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15}周桂笙.卢公耀先生哀挽录[M].同益图书公司代印,中华民国三年.

{16}周桂笙.新Q笔记・书繁华狱后[A].新Q笔记[C].古今图书局,中华民国三年.

{18}周桂笙.朱云僧传[A].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C].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参考文献:

〔1〕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杨世骥.文苑谈往?第一集[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1993.

〔3〕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时萌.中国近代文W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连燕堂.中国近代文学百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上一篇:定积分公式范文 下一篇:生产工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