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29 00:03:07

蒹葭翻译

蒹葭翻译篇1

1、翻译: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3、赏析: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来源:文章屋网 )

蒹葭翻译篇2

关键词:叠词;重叠;中英对比;古诗;叠词英译

一、引言

汉语叠词(或称迭字、叠字、重叠词、叠音字),就是用重叠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其中一部分属于象声词。在《当代汉语词典》中有“叠字”这一词项,解释为:“把同一个单字重叠使用。既是一种构词方式,也是一种修辞方式。”英语词典中reduplication的定义是:

a: an often grammatically functional repetition of a radical element or a part of it occurring usually at the beginning of a word and often accompanied by change of the radical vowel.

b:(1) a word or form produced by reduplication;(2)the repeated element in such a word or form.(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可见,英语中的叠词也体现为音素和词素层面的重叠,这与汉语中重叠的定义不谋而合。但是英语叠词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单词构成,如coca-cola,willy-nilly,也存在通过重复单词形成的叠词,如fifty-fifty。这一类词兼具单词和重叠两种特征,是一种具有重叠形态的单词。笔者认为,如果要进行汉英对比研究,使用“英语中的重叠形态”这个概念比使用“英语叠词”要更加准确。

二、汉语叠词分析

从汉语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汉语中的叠词有三大类,即单字叠词、双叠词和附加型叠词。从词性的角度来划分,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和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许多学者汉语叠词分为三类,即单叠型(AA)、双叠型(AABB等)与部分重叠性(ABB,AAB等)。本文参考这一方法并加以扩展,辅以例证,形成如下所示的表格。

表1 汉语叠词分类

汉语叠词的功能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1.状物拟声

汉语中的大部分拟声词都以叠词的形态出现,如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的叠词:叮叮当当、叽叽喳喳、噼里啪啦、哗啦哗啦、咕噜咕噜、潺潺、汩汩、呱呱、淙淙。

2.承担语法功用

汉语动词不像英语动词有时态变化,汉语体现时态一般借助“着”“了”“过”等词。例如:他听着听着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在这里,叠词表示的就是状态的持续。另外,使用叠词可以为句子增添语气。例如:要么不要相信我,要么就完完全全地相信我。这种叠词可以说是运用夸张的修辞达到强调的目的。

3.音美与形美

汉字是方块字,古典诗词常常通过恰当的叠词运用体现汉语的音律美和形象美,如《声声慢》起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犹如信手拈来的七组叠字,无一个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痛,同时还萦绕着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三、英语重叠形态分析

英语是拼音文字,每个字母长短不一,大小不一,视觉上的美感无法跟汉语相提并论。本文主要根据押韵的音节数和音节位置将英语中的重叠形态分类。

表2 英语重叠形态分类

英语中的重叠形态的功能和汉语十分相似,如tick-tock, ups and downs等生动地模仿或者描述声音、动作和形态。另外,叠词的运用也可以增强结构美和音韵美,在诗歌中运用广泛。一些英语谚语采用重叠形态,如no pains, no gains. easy come, easy go.实现了语句简练、节奏鲜明的良好效果。

上文分别从叠词的定义、形式和功能三个角度对中英两种语言中的叠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形式的角度看,两种语言中的叠词构成方式均十分丰富,并且各具特点。从语义的角度看,汉语叠词中,尤其是单字叠词具有语义的模糊性,而英语叠词的语义则相对确定。此外,英语叠词大多用于非正式文体,而汉语叠词被广泛地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

四、古诗中的叠词及其翻译

中国古诗英译最早的作品是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的The Chinese Classic。在中国译者中,许渊冲、杨宪益、戴乃迭、吴钧陶、翁显良、徐忠杰、汪榕培、郭著章等均有相关著作出版。

本文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汉英对照新编千家诗》中的叠词翻译进行分析。书中选诗152首,其中有32首使用了叠词。在此对这32首诗中的60个叠词及其翻译进行两种统计:

表3 英译策略统计

1.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是使用形容词或者副词进行翻译

这一翻译策略在诗歌翻译中的确可以大显身手。诗歌受到严格的字数限制,使用单个的形容词或副词不仅可以使译文显得简洁,而且可以根据诗歌的节奏选用不同的词。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敕勒歌》北朝民歌)

The boundless grassland lies,beneath the boundless skies.

草色青青柳色黄。(《春思》贾至)

The yellow willows wave above, green grass below.

这两个译文均为完美对称结构。译例1中添加的beneath和译例2中添加的above和below显化了原文中隐含于字里行间的方位关系,使得译文的图画感更强,同时也体现了英语的形合特点。

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

Outside the Town of Brocade with cypress around.

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The autumn skies are shrouded and in darkness sink.

译例3使用副词再现原文的形容词性叠词,而译例4中,“漠漠”被处理为动词被动式be shrouded,这种结构在英语中是十分常见。将形容词译为地道而形象的英语动词,可以说是一种妙译。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赠从弟》刘桢)

The pine on hill-top towers high,the winds in the val sough and sigh.

译例5中的亭亭是翻译变动比较大的例子,属于舍形取意的翻译手法,这种译法并没有重现原诗句首的叠词的风采,但是把叠词的内涵通过英语中的比喻手法再现,营造出的意境相比于原文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上可见,无论是词性上的转换还是修辞上的变通,都不失为一种灵活变通的处理方法。

2.翻译唐诗要注意的问题

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唐诗要注意三个问题:意美、音美和形美。其中,音美首先是押韵,然后是重复,还有节奏。“因此,我翻译唐诗,基本是用一轻一重的抑扬格。”(许渊冲)可见,许渊冲先生不仅通晓并尊重两种语言各自的音律特点和诗歌体裁,而且力求再现原文美的效果。例如:

蒹葭苍苍(《蒹葭》)

Green, green the reed.

蒹葭凄凄。

Hite, white the reed.

蒹葭采采。

Bright, bright the reed.

袅袅古堤边,轻轻一树烟。(《江边柳》雍裕之)

Your long, long branches wave by riverside;Your green, green leaves like wreaths of smoke afloat.

译例6是比较忠实于原文的同义反复,而译例7中同义反复的成分并非严格对应原诗中的叠词。“袅袅”和“轻轻”分别指树枝和树叶,它们描述的是柳树似动非动、婀娜多姿的情态。译者把袅袅译作long, long branches, 轻轻译作green, green leaves,可以说是通过深化的译法传达了原诗的“意美”。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一定能像原文一样唤起读者的联想,但是更加符合英语在描述事物时比较精确的特点。

五、结语

本文从汉英叠词的定义讨论入手,总结叠词类型的一般规律,尝试着分析诗歌中叠词的翻译策略。许渊冲先生提出并且充分实践着他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诗歌翻译三原则,取得了良好的翻译效果。虽然本文讨论的只是一小部分叠词,但是对于英汉叠词对比的基本把握是无误的,对于诗歌叠词翻译的对比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只选取了许渊冲先生的千家诗译本进行研究,译本范围比较狭窄,数据还不够详实,若能进一步对比王佐良先生的散文体译本以及其他译家的译本则最好。鉴于叠词在诗歌中的分布毫无规律可言,这项工作还有待后来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亚敏.英语叠词短语的汉译[J].中国翻译,1996,(03).

[2]蔡华.陶渊明诗歌叠词的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10).

[3]董为光.汉语重叠式概说[J].语言研究,2011,(04).

[4]刘重德.论译诗(上)――《中国古诗汉英笔译五十三首》序[J]. 现代外语,1996,(02).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覃修桂.“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8,(09).

[7]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8]汪榕培,顾雅云.英语成对词[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9]许渊冲.谈唐诗的英译[J].中国翻译,1983,(05).

[10]许渊冲.汉英对照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4.

[11]袁行霈,编.新编千家诗:汉英对照本[M].许渊冲,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蒹葭翻译篇3

关键词: 诗歌 爱情观 东西方 文化差异

爱情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特别在诗歌方面,浪漫的诗人把对爱情的渴望、赞颂,对爱人的思恋,惆怅或是表达的温婉含蓄或是淋漓尽致。然而,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爱情诗歌却能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爱情观。

一、东西方爱情诗歌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在对爱的表达方式上是含蓄而又保守的,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如果男女双方对对方心生爱慕就只能藏在心中,或者以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蒹葭》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b”。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痴心的迷恋,刻苦的相思,以及欲见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被含蓄委婉地抒写出来。西方对爱情的表达上却是直露而开放的,即便是在封建时期,也是有爱,就要勇敢直白地说出来。对待爱情没有约束或是,即便是在公共的场合谈论感情,也不会遭人反感,因为对真爱的向往和执著追着是一件美好的事。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啊,我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里初开/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它美妙地演奏起来/你是那么漂亮/美丽的姑娘/我爱你是那么深切/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一直到四海枯鸿,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化/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只要生命之流不绝/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让我和你小别片刻/我会回来的/亲爱的,即使我们万里相隔。诗人一咏三叹,重复示爱。而且把动人的爱融进了对美的依恋当中。让“爱的深沉”和“美的绚烂”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来讲,“美即是爱”,“爱即是美”,在爱和美的完美交融中,诗人直接自然地表达出对自己心爱的人的倾心爱意与离别的不舍之情。

二、东西方迥异的爱情观念

爱情在中国是被轻视的,中国以含蓄朦胧为美,这就导致了爱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尤其在古代封建社会,注重婚姻,爱情更多的时候成为婚姻的附属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否则被视为不孝,为人耻笑,从而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和可塑性。爱情在中国很少是完美理想化的,最终一度走向迷失与茫然。如《氓》中这样说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相较于中国,西方对于爱情无疑是推崇的,我们很容易便可以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找到爱情的影子。在古希腊神话中,就谱写了很多有关的爱情赞歌,如冥王与冥后的故事,小爱神丘比特,等等。此外,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贬下凡。可他们彼此相爱,相濡以沫,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了人类的“祖先”。这些本身就能让人们产生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之情。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兴起,倡导人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人们更加大胆地表达和表现爱,迫切地把“爱情”的美好抒发出来。

三、东西方爱情观不同的原因

1.历史背景不同:中国封建历史漫长,在封建政治的压迫下,平民百姓生活得更现实,农民劳作繁重,文人考取功名,很少顾及儿女情长。西方尽管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但相对比较自由。以航海和贸易为生,富有乐于冒险精神和享受幸福的信念。

2.思想文化不同: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纲常伦理,夫为妻纲,女人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这使两人根本不能以爱情为目的一起生活。换句话说,婚姻远比爱情重要。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倡导男女平等,爱情至上,爱人双方相互扶持,遇到困难共同解决,一同经营美好生活。这样,对方都不把彼此视为负担,有利于感情的保鲜与发展。

3.民族性格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比较保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于爱情只能是委婉含蓄,欲语还休。西方人热情奔放,朋友见面都是“吻面礼”,对于爱情更是爽直率真,直抒胸臆。

中国的诗歌以含蓄委婉取胜,西方的诗歌则以热情奔放取胜。中国诗歌以微妙曲折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通达取胜。东方的爱情朦胧,雅致。西方的爱情真诚,热烈。中西内外,爱情都是永不泯灭的文化主题,无论是含蓄委婉抑或是热情奔放,都证明了爱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是光彩夺人的永不凋零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陈学赋.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J].赣南:师范学院外语学院,2006.

[2]冯国忠.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的不同[M].国外文学,1985.

[3]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蒹葭翻译篇4

关键词:顺应论;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抛却了以往“家庭主妇”的单一身份,她们在教育、经济、工作等方面都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家庭、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而经济的独立也使她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装点自己,购买各种服饰、箱包、化妆产品等。因此,女性消费品的商标翻译就有了其独特的研究意义。

二、维索尔伦与顺应论

顺应论是语言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语用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所提出的一种语言顺应理论。在维索尔伦看来,自然语言具有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这些选择依语境不同而变化)、商讨性(指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语言的选择)和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选择以满际需要的行为过程)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地使用语言”(维索尔伦,2000)。其中,顺应性(adaptability)是语言使用的核心。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对于译者来说,选择就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找到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词汇、句子,以满际的需要。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原语和目的语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还要考虑到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文化程度,接受水平,心理状态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就像是一座桥梁,它将原语与目的语、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联系在了一起。而译者正是这座桥梁的搭建人,他首先需要掌握原语中作者的意图,然后将作者的观点、看法以符合读者表达习惯的形式翻译出来,获得读者理解。

三、语境顺应下的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众所周知,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即在原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进行转换。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原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还要考虑到交际双方的物理、社会和心理世界的顺应。因此,商标翻译也是如此,除了语言顺应外,一些非语言性的因素也同样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导向。因此,笔者以顺应论中语境顺应为理论指导,从女性消费者的心理世界、社会文化圈两个方面着手,详细分析了非语言性因素对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顺应女性消费者的内心世界

为了在第一时间吸引女性消费者的眼球,让她们对某一产品印象深刻并产生购买的欲望,译者就必须熟悉女性消费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做出恰当的翻译。

1、满足女性消费者对美的渴望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迷人、优雅。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高档的品牌服饰、化妆品、饰物等越来越受到女性的青睐,她们相信这些产品可以让她们变得更加“靓丽动人”,于是,这些品牌的产品成为了她们化腐朽为神奇的“筑梦良方”,使得各年龄段的女性争相购买。因此,为了满足女性对美丽外表的追求与渴望,很多产品在进行商标翻译时都用到了“美”,“丽”,“倩”等词,例如:

MARUBI 丸美(cosmetics) Clinique 倩碧(cosmetics)

Teenmix 天美意(shoes) Belle百丽(shoes)

Mrrufu美仑美奂(clothes) Missmay 美媛春(cosmetics)

在这些商标中,“俏”,“美”,“丽”,“倩”都是美丽的意思。

2、满足女性消费者青春永驻的梦想

每个女性,不论她们是青春年少的女孩儿还是成熟稳重的女强人,她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活力四射,青春永驻。她们极力想抓住青春的尾巴,不让时间从她们的指尖流走。因此,凡是有可以让她们留住青春的产品,她们都会竭力买来尝试。于是,如果在商标中包含这些有关“青春”的字或词,那么这个产品很有可能会受到女性消费者的追捧。例如,女性化妆品“Youthtopia”是由两个英文单词“youth”(年轻)和“utopia”(乌托邦)组成的,在英文中,这两个单词组合在一起有“永葆青春”之意,它暗示人们,凡是用了此款化妆品的女士都可以远离衰老。也正因为青春永驻是每一个女性的梦想,因此,译者在确定本款化妆品的中文名称时,将其译为了“悦木之源”,即滋养树木的泉水源源不竭,隐含青春永不凋谢之意。

此外,其它的一些商标译名,如:将Clean & Clear译为“可伶可俐”;将Younger译为“少女之春”;将Cover Girl译为“封面女郎”;将Nena译为“仙泥”等,都可以给女性消费者传递一种“青春”、“活力”的积极信息。

3、满足女性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

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健康也是一个她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她们希望自己购买的产品是安全、可靠和舒适的,因此,译者在翻译商标名称时,也要注意到女性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例如,在“小护士”(Mini Nurse),“安尔乐”(Anerle),“安蔻”(Ankh),“佳洁士”(Crest),“洁婷”(Ladycare),“帮宝适”(safe & happy),“相宜本草”(INOHERB),“强生”(Johnson’s Baby)等这些产品的商标名称中,“安”,“洁”,“护”,“适”,“佳”,“舒”这些词都有舒适、安全、守护之意,而译者在对这些产品商标名称进行汉译时也顺应女性消费者的这一心理,采用了“安”、“护”、“舒”等这些字眼。

4、满足女性消费者对快乐的向往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购物是一种释放自己、调节情绪的方式,并把购物看作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当消费者在商店购物时,吸引她们的不仅仅是那些琳琅满目的服饰,那些商标名称下所隐含的意义也可以给她们带来快乐。因此,一些商标名称如“笑爽”(Smile free),“Rejoice”(飘柔),“Joy & Peace”(真美诗),“乐活族”(Primavera Life),“家美乐”(CAMENAE)中都包含了与“快乐”相关的字词:“乐”,“笑”,“Happy”,“Smile”,这些字都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愉悦的心情。

(二)顺应女性消费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狭义上说,文化包含以下五个内容:历史、、价值观、社会组织和语言。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逐步开始形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孔孟之道一直为中国人所信奉,他们所秉承的观点已经在大多数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我们崇尚天下大同的和谐、美好社会。然而,西方文化则由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罗马文化沿袭而来,与我们的儒家文化大相径庭。与中国文化相比,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人权平等以及物质需求。因此,译者在进行商标名称的翻译时,也要顺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做出恰当的翻译。

1、顺应文化中的历史因素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有不同的含义。译者在翻译商标名称时如果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就很容易引起当地消费者的误解和不满,继而影响相关产品的销售。牙膏品牌“黑妹”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非裔美国人的牙齿很白,所以,当人们看到一个叫“黑妹”的牙膏品牌时,很自然会联想到:如果我也用了这个牌子的牙膏,我的牙齿是不是也能白若珍珠呢?在中国,我们将牙膏取名为“黑妹”是可行的,但若是要把该品牌引入国际市场(以美国为例),我们就不能再将其翻译成“Black Sister”(黑妹)了。因为对于美国来说,“黑人奴隶”和“种族歧视”是他们历史上最为晦暗的一笔,时至今日,仍然有些人对非裔美国人存在偏见。因此,在美国,“Black”,“Negroes”都是较为敏感的词汇,暗含贬义。而作为译者,我们也应该在翻译时灵活地进行变通,将其翻译成“兄妹”或许要比直译强得多。

2、顺应文化中的宗教习俗与寓言典故

宗教习俗和寓言典故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基督教和《圣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我们可以发现,英语中很多俗语、典故等都出自《圣经》。而一些希腊、罗马神话也对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Echo”,“Calypso”,“Antaeus”都是香水的名称,在希腊神话中,“Echo”是一位美丽的林间仙子;“Calypso”一位海上女神,阿忒拉斯之女;而“Antaeus”则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巨人。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对这些希腊神话并不了解,因此,译者要想对这些名字进行翻译,就需要对其进行恰当的解释。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女装品牌“西子丝典”,“西子”指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而这一商标名称也是来源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西子浣纱”。同样,品牌“秋水伊人”也是出自《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由此可见,作为译者,我们在翻译这类商标名称时也应该考虑到商标之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

3、顺应文化中的美学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西方以性感为美,东方以纤柔为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女诫》中找到依据:“阴阳殊性,男女异性,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而“柔”“弱”也就是中国古人对“美”的评价标准。因此,在将国外的一些产品引入中国市场时,译者为了顺应中国人对“美”的要求,通常都会采用“柔”(gentle),“雅”(elegant),“芳”(fragrant),“纤”(slim),“倩”(pretty),“娇”(sweet and tender),“自然”(natural)等词,如:梦特娇(Montagut),自然堂(CHANDO),“雅芳”(AVON),“倩碧”(Clinique),“娇韵诗”(Clarins)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由此可见,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标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标翻译翻译却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还受到文化因素、消费者的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作为译者而言,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还要掌握相应的翻译策略,综合考虑不同特点的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这样,才能帮助相关产品在市场中获得较好销售业绩。

参考文献:

[1] 安亚平,2004,中国名牌产品商标词译名分析及其翻译方法,《上海科技翻译》,第 4期,43-46 页。

[2] 包惠南,200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 顾文均,2002,顾客消费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4] Nida,E.A.2001.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蒹葭翻译篇5

【关键词】音律 《诗经》 诗歌翻译

一、引言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了音律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以并概括出了诗歌音律的三类具体表现形式:第一,音律表现为“声”,一般而言,可在声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三方面见出音律节奏。第二,音律也表现为“顿”,“顿”专指由声音组合而成的自然停顿,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声音形成一种节奏美。第三,音律还表现为“韵”,“韵”在《诗论》指押韵脚,让字音中的韵母部分在诗歌的一定位置上有规律地重复。

《诗经》的语言兼有意美、形美和音美,其常被古代人民吟唱于嘴边,音律节奏对其尤其重要。许多译者在翻译《诗经》时往往关注前两者,对后者则常常忽视。许渊冲先生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不仅注意到了前两者,对后者也进行了仔细研究,将这三者进行了充分的传达。

二、“音律说”的三方面在许渊冲《诗经》翻译中的体现

1.“声”在《诗经》翻译中的体现。中国诗歌主要遵循“平仄律”,其诗句中每个音的“平”或“仄”都可以随语义或语气的变化而变化;而英文诗则主要遵循“轻重律”,其更重视声音的轻重,常常是依靠声音轻重的有规律变化而形成节奏的。也就是所谓的“重音制”。例如: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he reeds grow green/ Frosted dew-drops gleam. Where was she seen/ Beyond the stream.

原文在整体上有平有仄,从而在朗读时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抑扬顿挫之美。在追溯细节则可发现,第一句的后半部分与第二句的后半部分平仄规律相同;在译文中,第一句诗 “The reeds/ grow green.”由两个音步构成,其中每个音步都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第二句诗 “Frosted dew-/drops gleam”也是由两个音步构成,每个音步也是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只是每个音步的轻重分配顺序不同。其余几句也均符合这一规律,在声音上也产生了一种抑扬顿挫之美。许渊冲先生对汉语诗歌的这一特色深有把握,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英语诗歌遵循“轻重律”这一事实,让英美读者在体会中国古诗意境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所熟悉的英文诗的节奏美。因此许先生的在“声”这方面基本实现了原文和译文的效果对等。

2.“顿”在《诗经》翻译中的体现。中文诗歌在一句中常常会出现全平全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顿才能赋予诗歌节奏感。而英文诗歌则不然,它的一行表达的意义往往不完整,上一行没有完全表达完的意思可以自然地转入下一行去。所以在朗读时常常在上下两行交接处没有停顿。例如: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原文属于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每一句均为完整的句子,均具有完整的意思。这样的停顿往往会使得这种吟唱更富有节奏性,从而增强其美感。而英文诗则具有其自己的特点。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译文中,第一句末尾的 “a pair” 和第二句开头的 “of”在语法和语意上明显应该连在一起。但许渊冲先生在此处却将其分开,使其符合英文诗歌的表达习惯。在停D方面,译文还是遵循英文诗歌常有的轻重律。在朗读时通常在每个音步之间停顿。

3.“韵”在《诗经》翻译中的体现。中国诗歌之所以具有音乐美,韵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这一点上,英文诗歌与中文诗歌是具有相似性的,都是借助韵来增强诗歌的节奏美,进而使诗歌富有音乐性。此外,在英文诗歌中还常常会出现压头韵的情况。关于这一点许渊冲先生也做得很好。例如:

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译文:A maiden mute and tall/ Trysts me at corner wall;I can find her nowhere/Perplexed,I scratch my hair.

这里押韵的字是姝、蹰、娈、管、炜、美。其中,姝和蹰、娈和管、炜和美韵脚相同。在读到这些重复的韵脚和相似的发音时,自然也会明确地感觉到:这些相同韵脚的重复出现,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因而也强化了诗句的音乐性。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也延续了这种押韵,押韵的词分别为 “tall”和 “wall”、“nowhere”和 “hair”、“mute”和 “lute”、“light” 和 “delight”,在遵循英文诗歌典型的“轻重律”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押韵这一元素,从而使译文更加富有节奏感,使英美读者在朗读时有一种美的享受。

三、结论

音律节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重要标志,具有制造距离以节制情感和强化音乐美的效用。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要从音律的三种表现方式“声”、“顿”、“韵”入手,充分认识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在这三方面的差异,注意汉语诗歌一贯遵循的“平仄律”与英语诗歌一贯遵循的“轻重律”、英汉两种诗歌中间的停顿问题以及压头韵和压尾韵等问题,使译文在内容忠实于原文情况下同时也达到富有节奏感,从而让英美读者进一步感受中国诗歌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蒹葭翻译篇6

关键词:文言文 文字 语法 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94-01

文言文历来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各种考试的重点。同学们喜欢文言文的那种朗朗上口的文字却很难领会其中的深意。毕竟,那些文字的创造者和我们之间有着几百年或者几千年的时空距离,我们只能透过浅浅的文字去感触他们当时内心的澎湃。如何缩短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理解古人深邃而神秘的思想。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将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以保证文言文学习的顺利进行。

如果想拥有一个轻松地学习文言文的状态,就必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看似广泛,实际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归纳起来,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字和语法两个方面。

1 文言文文字方面的基础知识总结

文字是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文字的千变万化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给我们讲现代人阅读古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掌握好了文言文文字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游刃有余。文字方面的主要包括:迭音词、连绵词、一次多义、一词多类、同义词、单音与复音词等等。

迭音词,是指在一个词语中两个字重叠、不能拆开,一般用来模拟形态或声音,如“含情脉脉”里的“脉脉”就很形象的刻画那种深情款款的眼神,“春日迟迟,采蘩祁祁”里的“迟迟”就描绘了一个幽幽的盼望春天的心态。

连绵词,是指一个词里的两个字不能拆开,用来描述情态形状等。例如, “踌躇满志”里的“踌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

一次多义,在古文中这一类词比较多,指一个词可以从本义衍生出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些意义相互关联,而且衍生出来的意思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才能体现出来。例如,《醉翁亭记》里面的“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的意思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

一词多类,一词多类和一次多义相似,都是一个词语有两个以上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一词多类的各个含义之间没有多大的联系。例如,“疾”字的含义,在《荀子·劝学》里的“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是快速、迅猛的意思,“疾恶如仇”里的“疾”是痛恨的意思,《论语 》里的“伯牛 有疾,子问之”之中的“疾”是疾病的意思。

同义词,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很多,例如表达偷东西这个含义的词就有“偷”“盗”“窃”,不是光景不好的词有“贫”“穷”等等。

单音与复音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古代的语言主要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主要以复音词为主,而古代的单音词连接起来和现代的复音词相同,但意思完全不一样。例如,《战国策·齐策》里的“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中的“地方”其实是由“地”和“方”两个词组成的,“地”就是现代的地方的意思,而“方”则是方圆的意思。

2 文言文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总结

语法就是将文字组合成语句的规则,是任何一个语言体系里面最基本的东西。学好了语法才能灵活的运用语言文字。文言文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使动”和“意动”的用法、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语序倒装这几个方面。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常见语法掌握。

“使动”和“意动”,使动是使之动的意思,意动是指“以之为何”的意思。《赤壁之战》中的“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其中的“走”是“使操军逃跑”的意思。《伤仲永》中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其中“邑人奇之”是“邑人以之为奇”的意思。

名词活用的一个最多的方面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就是使眼色的意思,“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中的第一个“乳”就是喂奶的意思。

形容词多活用为名词或动词。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中的“苦”“劳”“空乏”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寓意为使…苦、使…劳累、使…空乏的意思。而“积善成德”中的善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含义为“善行”。

动词活用主要表现在活用为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一句中,“出”与“入”分别指“产品”和“收入”。又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其中“谗”与“讥”的含义分别为“诬陷的话”和“嘲讽的话”。

语序倒装其实在文言文里面是经常用的,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几个方面。倒装句一般都是有所强调,例如在主谓倒装句中主要用来强调谓语,增强语气。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的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宾语前置的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之中。在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如“何其然也?”,其中何为是为何的倒装,可以翻译为: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等等。

总之,要想学好文言文,就要学习好文言文的文字和语法,“文字是基础,语法是规则”,只有将它们掌握牢固了才能在阅读文言文时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郑玉莹.怎样学习初中语文[N].学知报,2011.

[2] 苏培坤.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N].苏州日报,2005.

[3] 李兰梅.浅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N].商丘日报,2011.

蒹葭翻译篇7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多媒体 应用

新课程标准阐述: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提升艺术品位,加强精神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文质兼美的瑰宝。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教学媒体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多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文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

如教学《诗经?蒹葭》时,课前五分钟,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文的强烈愿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二、介绍作家背景,帮助理解课文

学习古文,需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教师枯燥的没有感染力的介绍。那么运用多媒体,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家、文章背景,为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柳宗元的基本情况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介绍,然后让学生指出哪一些是常考的知识点,记住重要内容,并且结合课件作进一步解释,柳宗元写本文时因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用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为理解文章中第二节写“心乐之”,第四节却写“悄怆幽递”,这种复杂又前后矛盾的心情,离开了写作背景很难理解。

三、突破字词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文言文生字词数量多,难以掌握。借助多媒体。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我把十几个生字词打在幻灯片上,先让学生不带拼音读,然后出示拼音再读,齐读,自由读,检查读,读一个“飞入”一个拼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静心聆听范读,激起朗读兴趣

文言文始终应该“读”字当先,要熟读成诵,在朗读中领悟直至背诵。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对文字生疏,没有文言文语感,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先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当然,朗读的形式随机而定。默读、吟读、唱读;个人读、集体读、角色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借用名家的朗读或者教师、学生之前精心准备录制好的朗读带在多媒体上播放,既能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通过反复朗读去领悟文本,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心地聆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在倾听中,让学生感受朗诵的节奏,了解文本朗诵的语音语调,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课前的标准范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掌握字词翻译,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文言文难点是字词句的翻译,以前无论是自己一字一句的讲解,还是采取让学生先预习翻译,教师再讲解方法,都没有多好的效果,学生一看到学这部分知识就愁眉苦脸,差一点的学生甚至完全放弃,原因是知识点太多,内容太乏味。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字词句一目了然。

例如在教学韩愈的《师说》这篇课文时.我用红红的枫叶作powerpoint两侧的背景,把课文每一段的重点字词打在一张幻灯片上,接着把该段的重点句、难翻译的句子打上,在展示字词的时候,美丽的背景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此时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参考书解释大屏幕上的字词。学生目标明确,兴趣盎然,个别难点也能积极讨论。再提问解释,都争先恐后地抢答,句子的翻译也是如此。这个方法教学文言文,既省时省力,效果又好。

六、朗读声情并茂,培养文言语感

绘声绘色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而教师的范读很少能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欧阳修在醉翁亭与众宾客饮酒的情景,另一方面又播放出配乐朗读《醉翁亭记》,声情并茂的朗读,有时如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有时如高山流水错落跌宕,给学生一种多姿多彩的流动美。真正实现从“知之者”向“乐知者”的转化,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蒹葭翻译篇8

(1869.1.12—1936.6.14)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书法)第一,诗第二,画第三。这就难免使人生疑。章太炎先生就更甚,说自己最高的是医道,这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

发笑也许应该算失礼,因为太炎先生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按行辈是我的“老”老师的老师。老师前面加“老”,需要略加说明:简单说是还有年轻一代,譬如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先生都是太炎先生的学生,我上学听讲的时候他们都已五十开外,而也在讲课的俞平伯、魏建功、朱光潜等先生则不过三十多岁。“老”老师之师,我不能及门是自然的,不必说有什么遗憾。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还是有所知的,这都是由文字中来。这文字,有不少是他自己写的,就是收在《章氏丛书》中的那些;也有不少是别人写的,其赫赫者如鲁迅先生所记,琐细者如新闻记者所写。总的印象是:学问方面,深,奇;为人方面,正,强(读绛)。学问精深,为人有正气,这是大醇。治学好奇,少数地方有意钻牛角尖,如著文好用奇僻字,回避甲骨文之类;脾气强,有时近于迂,搞政治有时就难免轻信:这是小疵。

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上天不负苦心人,是1932年吧,他来北京,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 《广论语骈枝》(清刘台拱曾著《论语骈枝》),不记得为什么,我没有去听。据说那是过于专门的,有如阳春白雪,和者自然不能多。幸而终于要唱一次下里巴人,公开讲演。地点是北河沿北京大学第三院风雨操场,就是“五四”时期囚禁学生的那个地方。我去听,因为是讲世事,谈己见,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现在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其时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大局步步退让的时候。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的,所以听者都带着愤慨的心情目送老人走出去。

此后没有几年,太炎先生逝世了(1936年)。他没有看见“七七”事变,更没有看见强敌的失败,应该说是怀着愤激和忧虑离开人间了。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有一天我去魏建功先生书房,看见书桌对面挂一张字条,笔画苍劲,笔笔入纸,功力之深近于宋朝李西台(建中),只是倔强而不流利。看下款,章炳麟,原来是太炎先生所写,真可谓字如其人了。不久,不幸魏先生也因为小病想根除,手术后恶化,突然作古,我再看太炎先生手迹的机缘也不再有了。

黄晦闻

(1873—1935)字玉昆,号纯熙,别号甘竹滩洗石人。广东顺德人,曾主笔《国粹学报》,编辑《政议通报》。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度出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1935年初,我还没离开北京大学的时候,忽然听说黄晦闻先生去世了,依旧法算才六十四岁,超过花甲一点点。当时觉得很遗憾,原因是他看来一直很康强,身体魁梧,精神充沛,忽而作古,难免有老成容易凋谢的悲伤。还有个较小的原因,黄先生在学校以善书名,本系同学差不多都求他写点什么,作为纪念。他态度严正,对学生却和气,总是有求必应。本来早想也求他写点什么,因为觉得早点晚点没关系,还没说,不想这一拖延就错过机会,所谓“交臂失之”了。

黄先生名节,字晦闻,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老教授。他早年在南方活动,有不少可传的事迹,如与章太炎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印反清或发扬民族正气的罕见著作,参加南社,用诗歌鼓吹革命,与孙中山先生合作,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等等。他旧学很精,在北京大学任课,主要讲诗,编有多种讲义,如《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谢康乐诗注》等,都可以算是名山之作。诗写得很好,时时寓有感时伤世之痛,所以张尔田(孟劬)把他比作元遗山和顾亭林。

黄先生的课,我听过两年,先是讲顾亭林诗,后是讲《诗经》。他虽然比较年高,却总是站得笔直地讲。讲顾亭林诗是刚刚“九一八”之后,他常常是讲完字面意思之后,用一些话阐明顾亭林的感愤和用心,也就是亡国之痛和忧民之心。清楚记得的是讲《海上》四首七律的第二首,其中第二联“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他一面念一面慨叹,仿佛要陪着顾亭林也痛哭流涕。我们自然都领会,他口中是说明朝,心中是想现在,所以都为他的悲愤而深深感动。这中间还出现一次小误会,是有一次,上课不久,黄先生正说得很感慨的时候,有个同学站起来,走出去了。黄先生立刻停住,不说话了。同学们都望着他,他面色沉郁,像是想什么。沉默了一会儿,他说,同学会这样,使他很痛心。接着问同学:“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讲顾亭林诗吗?”没人答话。他接着说,是看到国家危在旦夕,借讲顾亭林,激发同学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不想竟有人不理解!”他大概还想往下说,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黄先生,您误会了。那个同学是患痢疾,本来应该休息,因为不愿意耽误您的课,挣扎着来了。”说到这里,黄先生像是很感伤,我亲眼看见他眼有些湿润,点点头,又讲下去。

就这样,他满怀悲愤,没看到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情况,也没看到敌人投降,下世了。听说家里人不少,多不能自立,于是卖遗物。据马叙伦先生说,单是存砚有二十六方,都卖了。其他东西可想而知。记得是30年代末,旧历正月厂甸的文物摊上,有人看到黄先生的图章两方,一方是“蒹葭楼”,另一方是什么文字忘记了,索价五元,他没买。我觉得可惜,但没有碰到,也只能任之了。有时翻翻书橱中的旧物,几本讲义还在;又国学保存会刊行的《国粹丛书》数种,看第一种,戴东原(震)著的《原善》上下两卷,出版时间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其时黄先生才三十四岁。这些书都与黄先生有关,只是上面没有他的手迹,虽然慰情聊胜无,总不免有些遗憾。

是40年代后期,有个朋友张君处理存书,说有一种,是北京大学老教授的藏书,问我要不要。我问是哪位先生的,他说是黄晦闻的。我非常高兴,赶紧取来。是覆南宋汤汉注本《陶靖节先生诗集》,四卷,线装二册,刻印很精。翻开看,封内衬页上居然有黄先生的题词,计两则。第一则是:

安化陶文毅集诸家注靖节诗,云汤文清注本不可得,仅散见于李何二本,后得见吴骞拜经楼重雕汤注宋椠本,有李何二本所未备者,因并采之云。此本予于庚申(按为1920年)四月得之厂肆,盖即吴氏重刊宋椠本。书中于乾隆以前庙讳字多所改易,而莫氏《郘亭书目》,云有阮氏影宋进呈本,未知视此本何如也。黄节记。(原无标点,下同。下钤长方朱文印,文为“黄节读书之记”。)

翻到后面有第二则,是:

近得吴氏拜经楼刊本,后附有吴正传诗话、黄晋卿笔记,字画结体与此本不同,而行数字数则全依此本。意者此或即阮氏影宋进呈本欤?庚申十二月十八日。(下钤朱文小方印,文为“蒹葭楼”。)

字为楷体,刚劲工整,可谓书如其人,想保存一点先师手泽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上一篇:感谢朋友范文 下一篇:乡愁赏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