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让小孙女范文

时间:2023-12-03 16:02:34

外婆让小孙女篇1

为什么婆婆伺候的月子这么难熬,为什么婆婆跟儿媳“抢”完儿子又要来“抢”孙子?为什么婆婆那么在意你生的是男还是女?网上育儿论坛里,人气最高的帖子居然都与婆婆有关。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本刊在“母亲节”来临前夕采访了4位年轻的母亲。

听听她们遇到了哪些婆婆制造的难关,又是如何应对的……

最郁闷纠结型―从孕妇到产妇,待遇差别咋这么大

口述/晓颖(儿子2个月) 文/睫丫

和林谦结婚后不久我就怀孕了,得知消息那天,婆婆说了句让我感动不已的话:“晓颖,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亲闺女!”

让我更感动的是,还没到退休年龄的婆婆选择了辞职,她说要照顾她的“亲闺女”。婆婆不跟我们同住,但每天早上7点钟,准时给我送来丰盛的早餐,等我下班回到家时,她早已做好了营养又美味的晚餐。

“我快当奶奶了,俺那儿媳妇还真让我省心,怀孕了一点都不娇气!”婆婆常常当着我的面,跟小区的邻居们这样炫耀。每次去医院孕检,婆婆都陪着我。婆婆平时很节省,但对我却很大方。生产前两个月,她还专门给我订了一家孕产妇服务中心做的海参。我让她别花那钱,婆婆拍拍我的肚子说:“瞧把你美的,我这是给我大胖孙子吃的!”这话可能在有些人听来不是那么舒服,但我觉得没什么。说到底,肚子里的孩子将来也得叫我“妈”呀!

孩子终于呱呱坠地。当抱着儿子的我被护士推出产房时,我看到婆婆热泪盈眶地俯下身去,一边亲她孙子的脸一边说:“我的心肝宝贝呦,你妈真是我们林家的大功臣!”她这句话,又一次感动了我,让我觉得辛苦是值得的。但很快我就发现,生完宝宝,我在婆婆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了。

儿子长得虎头虎脑,哭声也特别响亮,婆婆就跟护士表功:“他妈怀孕时,我天天变着法子给她做好吃的,她不愿意去医院孕检,也是我每次催着去的。不然,我孙子哪会长这么结实。”瞧这话说的,合着如果没有她,我这孩子不是早产就是营养不良。

我的奶水很好,供应儿子绰绰有余,但婆婆还是天天给我变着花样做“催奶汤”。我喝得都快吐了,但依然得硬着头皮喝。见我不乐意,她就正告我:“万一哪天没奶了,我孙子饿着了怎么办?为了我孙子,你得好好补身子!”这让我恍然大悟,当初怀孕时她之所以对我那么好,也完全是因为心疼她的孙子。

坐月子期间我感冒了,高烧39度。林谦要带我去医院,婆婆就急了:“你吃药打针,孩子就不能吃奶了。为了孩子,扛扛吧。”结果,孩子吃了我的奶上火,长了满脸疙瘩,婆婆心疼的一边掉眼泪一边谴责我:“都当妈的人了,咋不小心感冒了呢?”我忍不住掉眼泪,婆婆马上说:“坐月子不能哭,哭的话孩子会生病的!”我的天,孩子是我的又不是她的,难道我不心疼孩子?难道孩子生病也是我的错吗?

要是因为有了孙子,把儿子、儿媳都忽略了也就罢了,可婆婆偏偏对林谦还那么好。因为天天在家跟我吃月子餐,林谦就说想出去“吃点好吃的”。如果林谦自己一个人吃也就罢了,婆婆居然也跟他一起出去了,走的时候还万分不舍地跟我儿子叨叨:“我的宝贝孙子,奶奶真想也带着你出去吃好吃的啊!哎哟,苦了我的孙子喽!”我的天,她难道不知道自己这样做,苦的是她孙子的娘,她的儿媳我吗?

等我坐完月子,婆婆对我更是看不顺眼,什么只知道躺着不知道看孩子,连一天三顿饭做得都很勉强。说再过几个月,家务活都还给我,不能让我太闲。生产前后的差距也太大了吧,合着我就是一个生产工具,孩子一出生我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最欲哭无泪型―生完孩子,我成了“隐形人”

口述/林涵(儿子一岁) 文/拓拔兔

老公家三代单传,婆婆一心想抱个大胖孙子,我如愿生下儿子后,婆婆说:“你可以好好休养准备上班了。照顾孙子的重任,就交给我好了。”

生这个孩子不容易。因为之前有过两次意外流产经历,怀孕4个月时,我就去医院进行保胎治疗了。生孩子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开始说要剖腹,进产房后医生却说可以自己生。而因为孩子头太大,虽然是顺产,但侧切伤口很大。生完孩子后,我至少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才能下地。所以,婆婆说她全权照顾儿子时,我还挺高兴。

但是很快我发现,婆婆似乎把孙子当儿子似的爱,好像孩子是她生的,需要她这个“妈”来照顾。

宝宝31天时,晚上我给他换尿布,因为动作慢,宝宝就哭了。婆婆听见后马上跑过来,一把将我推到一边,自己动作麻利地换了尿布。我当时虽然不太高兴,但一想,婆婆也是心疼孩子,怕孩子着凉,可以理解,谁让我笨手笨脚呢?之后,每次婆婆换尿布,我都在旁边睁大眼睛盯着看,没事还拿塑料娃娃练习。可即使我动作娴熟了,只要宝宝一尿,婆婆都会迅速地冲过来,然后把我挤到一边去,“笨手笨脚的,这儿没你事!”

换尿布、喂奶、晚上带着睡觉,这些也都没我的事儿。我这个新妈妈唯一可做的,就是每隔两个小时用吸奶器挤一次奶(儿子出生后住了半个月院,出院后就只认奶嘴)。至于儿子一次喝多少毫升,都由婆婆定。

我原来准备在家做全职太太,一心相夫教子的。可婆婆却不允许我那样做,她说:“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孩子生下来有人帮你带,你待在家里干吗?家里有我呢。”想想天天跟婆婆同在一个屋檐下,着实有点无聊,再说我这个新妈妈也没事儿可干啊。儿子两个多月时,我就上班了。单位离家近,我说每天中午回家挤奶给孩子。但婆婆却说不用我回家,让中午可以回家的老公来我单位取。她这不是成心不让我多跟孩子待吗?

我在这个家里越来越像个隐形人,哪怕我的意见是正确的,婆婆也不听,说了跟没说一个样。我索性什么也不管了,回到家就看小说打发时间。可有一天,我竟然听到婆婆对儿子轻声说:“乖孙子,叫‘妈妈’。”我都快疯了,哪里有奶奶让孙子叫自己“妈妈”的?

我气不打一处来地跑过去,一把从她手中抢过孩子。婆婆急了,竟然又把孩子从我怀里夺过去,说:“你休息那么久才上班,干吗不好好钻研业务?孩子不用你管!”我的眼泪差点就下来了,原准备跟她说“我是孩子他妈!我要多跟孩子在一起”的,但看到老公在一旁使劲儿使眼色,我把这句话咽了回去。

那天晚上,我把儿子“抢”过来,自己带他睡。其实孩子跟我睡得很踏实很好。但是第二天,红着眼睛的婆婆竟然说她一晚上没睡着,担心孩子离开她以后吃不好、睡不好。这个老太太啊,还真把自己当孩子他妈了。她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她儿子、孙子一起过,把我这个儿媳挤出去吧?

最怒火中烧型―没能为婆婆生个大胖孙子的我“罪孽深重”

口述/王杨(女儿3岁) 文/小娟

孩子出生比预产期提前了10天。去医院的路上,婆婆说:“比预产期提前了,肯定是男孩!男孩生得快。”没见过重男轻女这么露骨的人,那一刻,我隐隐有些担心:万一生个女儿怎么办?生了女儿婆婆不管的话我怎么办?妈妈在老家给弟弟带孩子,不可能给我带孩子。我和老公收入都不高,又没钱请保姆。

当护士在走廊里喊“王杨的家属,生了,女孩”时,婆婆惊讶地嚷嚷:“前面3个都生的儿子,我们咋就生了个丫头?”给我接生的医生笑了:“这老太太,肯定是婆婆不是妈。”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更让我气愤的是,她匆忙看一眼孙女后就回家了,也没像当初承诺的,天天给我做饭送到医院来。等老公接我出院回家,老太太正躺在沙发上看韩剧呢。见我们回来,她看都没看孙女一眼就立即起身去厨房。老公见我不高兴就叫她:“妈,您咋都不抱抱孙女呢?三天不见,她长大了不少。”婆婆没好气地说:“没见我正忙着吗?再说女孩不都长那样。”

看女儿在我怀里安静地睡着,我突然觉得她好可怜,就因为是个女孩,奶奶连抱都不愿意抱。孩子没出生前,婆婆到处收集旧棉布衣服,剪了几百个尿片,说这样的尿片健康,她愿意天天为孙子洗,但现在她说还是“尿不湿”方便;原来她说女人坐月子时不能沾冷水,要吃得营养健康。现在婆婆从不给女儿洗衣服,还老叨叨我娇气;给孩子换尿布、喂奶、哄睡觉这些事,她也一概不管。女儿夜里哭,婆婆在隔壁房间里嚷嚷:“咋成天哭?女娃就没男娃省心!”

有一天女儿喝奶呛着了,吐得衣服上、床上到处都是。我手忙脚乱地收拾,女儿“哇哇”大哭。我喊婆婆帮忙抱抱孙女,她居然把电视音量开得老大,装作没听见。

有一天女儿感冒咳嗽得厉害,我想带她去医院。当时老公不在家,我又没出月子,就想让婆婆带孩子去。她却说:“小孩没这么金贵,咳嗽还能把体内毒素咳出来呢,再等几天看看。”结果,女儿的咳嗽越来越严重,一量体温烧到了39度!婆婆还不同意去医院,说小孩儿哪有不发烧的,擦点酒精就好了。我带着女儿去医院,结果被医生骂:“怎么才送来?都肺炎了!”医生的话激发了我积攒在心底许久的怒火,我给婆婆打电话,哭着说:“您不喜欢女孩儿想要个大胖孙子,这我能理解。但您不能因为是个孙女,就什么都不帮吧?既然这样,趁您孙女还不懂事不记仇,您还是回去吧……”我话没说完,婆婆就抢过话茬说:“孩子一生下来,我就想回老家了。现在你赶我走,我马上走!”

因为“赶走”婆婆,老公回来后和我大吵了一架。吵完之后他让我跟婆婆道歉,我也硬着头皮道歉了。婆婆说,她回去想想自己也做得不是很对。我的心一下就软了,差点就要让她来带孩子了。她却说:“你弟媳妇快生了,找医院查了,是个男孩儿。我要在家带孙子,就不去你们那里了。”

看来,就因为我生了个女儿,我和婆婆的矛盾永远都没有解冻的那天了。

最睿智无畏型―搞定婆婆,so easy!

口述/筱爱(儿子4岁) 文/豆子妈

自儿子豆子出生之后,公公婆婆就搬来和我们常住。婆媳之间的育儿大战也由此拉开帷幕。

豆子出生在初秋,婆婆怕豆子受风寒,所以一直到百天之前豆子都没出过门。我实在无法忍受,终于在阳光灿烂的某天,给豆子穿好外套强带他出门。因长期待在屋里,豆子一到阳光下就流眼泪。当时,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坚决抵制婆婆的“封建”观点。

豆子小的时候,婆婆总喜欢给他戴手套,怕他挠脸。但我知道孩子是通过用手触摸来感知世界的,所以坚决反对。有一次,婆婆出门后,我把豆子的手套解开,让他自由活动。结果婆婆回家后就冲我嚷嚷:“你又故意把孩子的手露出来,成心让他把脸挠破是不是?”本来就对她的种种做法心存不满,我当时就火了,和她理论起来。当然,又是一场说不清的口水战。

这样的冲突实在让人生厌,遇到如此不讲理的婆婆,我甚至都想离婚了。但是在流泪过后冷静下来,我知道为了儿子的教育和婆婆硬碰硬,不仅对孩子的教育无益,也会无形中增加婆媳矛盾。

从那以后我告诉自己:无论多大矛盾,都绝不和婆婆当面冲突。毕竟老人也是为了孩子好嘛。她对的地方,我就照做;不对的,表面应承私下坚持自己的不就行了吗?但很快,我发现这还不够,因为婆婆还有他儿子这个强大的同盟军。

老公当时特别爱说“我妈说……”有妈妈庇护的人永远都不愿意长大,更别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所以要搞定婆婆,得先把老公拉到我的阵营里来。我特意找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专门拿给老公看。潜移默化之中,老公也开始支持我了,觉得他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乘胜追击,我又专门和老公一起看育儿书籍、讨论别家的育儿方式。遇到和婆婆观点不一致时,我就“怂恿”老公出马和婆婆谈,虽然也会争吵,但婆婆不会记儿子的仇。

老公“倒戈”后,我开始对婆婆实行同化政策。将育儿书放到卫生间里或她能看到的地方,里面很多地方我都折页。这些书里大多都会讲到老人带孩子的种种问题,她应该会看到的。有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光盘,我也故意让老公拿去播放,婆婆一定会看上两眼。不知不觉间,婆婆认同了科学的教育理念,还动不动就跟院子里的邻居说:“老人带小孩要解放思想,听专家的。”

我和老公有一些在外企上班的同学,受国外教育方式的影响,基本都是妈妈全职看孩子,坚决不让老人插手。我经常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他们的言论都比较“激进”,认为老人带孩子百害无益。每次都会给公婆很大冲击,算是给他们洗脑了,让他们明白现在年轻人的想法是什么样的。

当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我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孩子感冒发烧了,我原来是坚持带他去医院,但婆婆觉得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养养就好了,“是药三分毒”。渐渐地,我也觉得她不无道理。另外,老人有时间做精细的饭菜,他们会为了孩子的健康而用心去搭配营养,这一点,我就做不到。所以,只要是觉得婆婆做得好的,我就会由衷地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感谢。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和婆婆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这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老人干预教育,一方面确实是因为观点不同,他们没有接触到新鲜的信息,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子女不放心,如果子女真的能教育好孩子,他们也会从内心认同。

婆婆“为难”儿媳,女人喜欢为难女人

文/胡慎之

以上几个故事似乎在暗示我们:所有的婆婆都“难搞”,天下婆婆一样“狠”,而每个儿媳都纠结、难受、不容易。但事实真的像我们看到的这么简单吗?婆婆们凭什么敢在儿媳面前如此强势、专断和大胆?为什么婆婆竟然成了新妈妈们最大的难关?

别轻易下结论,别一边倒地指责婆婆不对而替儿媳们叫屈。让我们看看心理专家怎么说吧。

最嫉妒你的女人是婆婆

其实,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婆媳关系,作为妻子、儿媳的这一方,常常会想当然地认为:“让别人改变”是调和关系的最直接方式,她会觉得对方改变是“应该的”、“必须的”,如果不这样就会怎样。一旦儿媳有了这样的认知,那婆婆就是不合理的。既然婆婆不合理,那“你应该听我的”、“你应该像我亲妈一样”。事实正如第一个案例体现的:婆婆就是婆婆,不会把儿媳当亲闺女,这道理就像儿媳永远不会把婆婆当亲妈一样简单。

其实女性之间的关系,以嫉妒为主。比如女儿跟爸爸关系很好,母亲就可能会吃醋。只是,母亲不可能跟自己的女儿争宠。如果女儿换成儿媳,婆婆的嫉妒就会无所顾忌地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次表现,是儿子结婚娶了别的女人时;第二次,是儿媳成为母亲的时候,婆婆的嫉妒会变本加厉。

婆婆对儿媳的嫉妒有因可循:一般来说,老公和孩子是女人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和来源。但是,跟儿媳争夺自己的儿子会有羞耻感,毕竟儿大不由娘嘛,争不过来也就罢了,毕竟很多男人“娶了媳妇儿忘了娘”。但是,争夺儿子成了失败者的婆婆,就会以孙子作为弥补。孙子不一样了,小孩不懂事,奶奶可以理直气壮地争。而且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老人疼孙子是天经地义的。

但奶奶就是奶奶,妈妈就是妈妈。血缘关系的缘故,没有人能从母亲手中“抢”走孩子。

没有人能“抢”走你的孩子

第四个案例中豆子妈的处理方式就很好。因为在婆媳共处的家庭关系里,丈夫的角色尤其重要,而聪明的豆子妈把丈夫拉到了自己阵营里来。不认同婆婆的教育方式时,让丈夫出面去说服,老人当然听得进去,也愿意改变。

其实,婆媳之间“抢”的是照料孩子、跟孩子亲密的权利,而不是孩子本身。每个女人做了母亲后,潜意识里都会担心别人说自己不是好妈妈,担心婆婆“抢”了自己在儿子面前表现的机会。问题是,当照顾、教育孩子的机会真正给了你,你能好好把握并好好表现吗?

第二个案例中的年轻妈妈,生完孩子后要继续上班,照顾孩子的重任(或者说是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机会)还是不得不落在婆婆肩上。所以,在口口声声抱怨孩子被婆婆“抢”了之前,问问自己:“我能时时刻刻陪伴孩子,让婆婆完全没有‘抢’着照料、跟孩子亲密的机会吗?”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明白,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链接有多重要了。第二个案例中,儿媳觉得婆婆跟自己“抢”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当家庭关系出现问题,孩子其实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矛盾的开关,婆媳矛盾其实在孩子没出生之前就有了。一般儿媳对婆婆都有太多期待,而这样的潜意识,会导致你在家庭角色里更强悍,夫妻关系的处理也不会那么理智。不要对婆婆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不再那么强悍而是善解人意一些、正确处理好夫妻关系,做到以上三点,你也许会在“养儿方知父母恩”的同时,理解并需要婆婆。

婆婆不是“鸡肋”

“在照顾孩子这件事上,我需要婆婆,但她却让我有挫败感。”这个问题让很多女人纠结。心理学上的通常解决方式是:当我们觉得有人让我们纠结、挫败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对方远点。换成处理婆媳关系,就是直接让婆婆回家,我们自己找保姆带孩子。但现实是:有了孩子后,咱们根本离不开老人,需要老人帮着带。其实有很多婆婆都看得开,她们知道两代人带孩子,婆媳矛盾更难以调和,所以时下有许多婆婆,宁愿花钱为孙子雇保姆也不自己带。

虽然深知老人带孩子的诸多弊端,尤其是围绕着孩子会和婆婆矛盾重重,但许多女人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奶奶带孙子最让人放心。可婆媳矛盾因此恶化怎么办?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是“谁痛苦谁改变”。如果因为婆婆带孩子让你纠结、难受,那么你就率先做出改变。只不过在改变过程中,聪明的女人会让丈夫和自己站在同一阵营,让丈夫充当“双面胶”和“传话筒”,这比和婆婆正面冲突要好得多。毕竟,天下没有不希望儿子、孙子幸福的老人,无论她有多嫉妒儿媳,多么激烈地跟她“抢”孙子,她的出发点都很简单,那就是“爱”。

认识到这点,你也许就不会再觉得婆婆是“鸡肋”了。

当然,如果如本文中第三个案例,婆婆重男轻女,把儿媳当成生育工具。那么作为儿媳,尽到基本责任就OK,也不必表面上“妈妈长”“妈妈短”违心地叫。如果老人的观念不改变,你大可以告诉丈夫:“我会尽到儿媳的责任,但我和你妈妈相处不来,不可能和你妈妈很亲近。”相信明事理的丈夫会理解妻子的。

本刊观点

老人帮或不帮,我们都要感恩

婆媳矛盾很难避免。既然如此,在是否请老人来带孩子的问题上,儿媳妇们就要考虑清楚。如果实在条件有限,必须请老人来帮忙,那就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老人的付出,并预先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果不想和老人共处一室滋生矛盾,那就选择自己带孩子,别嫌苦嫌累。就怕有些媳妇,老人不带孩子,埋怨人家无情;来带孩子,又埋怨人家照顾得不好。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地球还都围着咱转了?其实,无论媳妇怎么选择,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说话,有谁考虑过老人的感受呢?既然这样,就别抱怨了。老人帮或是不帮,我们都要知足。

外婆让小孙女篇2

丁老师:您好!

半个月前,我女儿因肺癌去世了,晚年丧子,让我痛不欲生。更让我心情不好的是外孙女的婚事,女儿就这么一个孩子,现在她妈妈走了,我这当姥姥的,更是责无旁贷了。

本来想赶在她妈妈走之前把婚事办了,这样大家都了了一桩心事,也好让她妈妈放心。哪成想紧赶慢赶,日子都定下来了,还是没赶上。本来哪天举行仪式一点儿也不重要,不就是个仪式吗,早点晚点又有何妨?可是外孙女婆家的态度却让我非常恼火。

女儿办丧事那天,外孙女婆家居然没有来人,这也太不给面子了。女婿一个劲儿问外孙女,还打不打算和她未婚夫一块儿过,如果不想过,趁早拉倒。我知道女婿是气话,都领了证了,哪有说离就离的,但这件事伤了他却是事实,他对未来的女婿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我真担心他们什么时候会闹翻。

说实话,我也不太满意外孙女婆家的做法,非常时期,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外孙女想买一些简单的东西,那边也百般阻拦。房子下来了,房产证上写的却是老公公的名字,这不是趁人之危吗?

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我们家外孙女是一个挺懂事的姑娘,难道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后来我左右打听才弄清楚,原来,他家不太想让儿子找一个城里的姑娘,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其实外孙女婿也不是农村人,他是市郊人,已经改成城市户口了,但是他父母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现在,女儿不在了,我这个当姥姥的更应该保护好外孙女,可劝和不是劝分也不是,左右为难,很想听听您的意见。

王奶奶

王奶奶:您好!

您女儿走了,您老人家很是悲痛,我也深表同情,但这已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您还得多多珍重。从您还想极力安排好女儿家事来看,您虽悲伤但未沉浸其中,这是您的明智。无论是您还是你女婿的心情我都很能理解,但是气恼于事无补,还是要好好分析,冷静面对。

王奶奶我想对您说,您外孙女是嫁还是离,这不由您,也不由她父亲决定,只能由她自己来决定。只有她自己的选择,日后才不会后悔。您只要提醒她,重要的不在于对婆家是不是满意,而是对未婚夫满不满意。手里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权当他的家在穷乡僻壤,给不了你们任何支持。其实重要的不是以前他的收入有多少奉献给了他们家,而是以后他挣了钱,是不是由他们小家庭支配?如果婚后两个人能齐心合力往前奔,既往可以不咎。

您可以告诉您的外孙女,不要计较婆家的评价,是不是被看好,不在于现在,如果她能够经营好小家庭,会被婆家高看的;如果使气、耍小性,只会起反作用。她的未婚夫未必能掌控自己的父母,丈母娘的丧事他的老家儿不到场,他自己也未必不歉疚。

同时,王奶奶您还得好好劝劝您女婿,千万克制点儿,不要因为亲家不给面子,就迁怒于未来的女婿,这样他女儿心里会难过的,能宽容的尽量宽容,不要让女儿左右为难;有些事该坚持就坚持,比如说,让小两口单过,息事宁人,让外孙女尽快地度过磨合期。

说到婚礼,有钱没钱都能举行,不要去攀比,没有意思。重要的是今后能有一份和谐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一时的排场、风光。我想您会同意我的话,那就好好劝劝外孙女,告诉她您相信她的判断,决定了的事就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同时也劝您女婿节哀,毕竟是相伴一生的人走了,中年丧妻此乃人生的一大不幸,心绪很难平静,容易激化矛盾,重要的还是有礼有节,理智对待。这些意见仅供您参考。

外婆让小孙女篇3

女儿一家住在法兰克福郊区的一个小镇上。我的外孙贝贝已经9岁了,从小在德国长大,他生活学习的环境如何,我这个当外婆的十分关心。

一下飞机,我就见到了女儿一家。贝贝高兴地说:“外婆,您好!您一路辛苦了!”完全是一副大人说话的腔调。我想起两年前,他就是这样的口气,那次他和他妈一起回国来看我,一进屋,他就问:“外婆,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做的吗?”

这让我很欣慰。虽然外孙是个独生子,又一直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之中,但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娇生惯养的习气。他的举止言谈总是彬彬有礼,事事都很规矩。

独立精神的培养

我到德国时,正是贝贝学校放暑假期间,他们全班的男同学都被学校送到当地足球俱乐部去培训十天。早上,外孙起来后,自己穿好衣服,自己烤两片面包、热一杯牛奶当早饭,然后自己出门步行到一里开外的地方去等校车。他一个人出门,我有些不放心,想去送他,女儿却不让,说贝贝从上幼儿园起就是这样,早上起来自己烤面包吃,然后自己去上学,我们从来就没有送过他。

我说:你就不担心外面车子多,撞到了他。女儿说:德国人都很守规矩,都不会乱开车,见了小孩都会停下来,主动让路,孩子们也都从小就学会守交通法,自觉等绿灯才过马路,所以,我们很放心。

“那要是在路上碰上坏人,把他拐走了呢?”我还是用国内家长的思维和口气问。

女儿笑道:“妈,那怎么可能呢?我们在德国生活上十年,还没听说过一起有拐骗孩子的事,他拐骗孩子干嘛?卖?谁会要?谁敢要!在德国,即使孩子丢失了,警察承诺会在24小时内送还到家中。”

“难怪你们敢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跟这里的环境有关啊!”我感叹道。

一言一行讲规矩

女儿告诉我,德国的小学虽然鼓励孩子们玩,放手让孩子玩,但在道德和守规矩方面的教育那是一点都不忽视的。

有一次我的手不小心在切菜时划了一个口子,外孙问我疼不疼,我随口说:“不疼。”外孙却认真道:“外婆,您怎么能说谎呢?都出血了,还说不疼!外婆,您这样不好!”他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叫我感到好笑。确实,外孙对说谎深恶痛绝,就好像说谎是大逆不道似的,我试图跟他解释,有时说谎也是一种善意的表达。但他坚决认为:撒谎就是不好的行为。

有一次,外孙带我出去玩,过街时,我见前后都看不到车影,就想拉他过去,他却说:“外婆,您怎么能这样呢?一定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过去。”

我在德国住了一个月后,外孙的学校开学了。开学没几天,学校就搞了一次烧烤活动,家长们都参加,我也跟着去了。在吃烤面包时,我将一丁点烤糊的面包屑往垃圾桶里丢,结果没丢进去,掉在垃圾桶下的草丛里,我也没去管它,恰巧贝贝看见了,他批评我道:“外婆,您不能这样,这样不好,垃圾一定要丢在垃圾桶里。”然后,他走过去,拨开垃圾桶下的草丛,硬是将那点面包屑捡起来丢在垃圾桶里。

还有一次,我们到一个自助餐馆去吃饭。吃完饭,外孙将自己吃过的盘子拿到餐馆后面去洗。我拉住他道:“待会有服务员会拿去清洗的!”外孙却说:“外婆,您发现没有,大家都是将自己吃过的盘子拿到后面去洗的!”

我还是不理解,女儿解释说:“德国的很多自助餐馆都是顾客自己清洗盘子的。因为自助餐馆都很便宜,比如我们今天吃的就五欧元一位,由此餐馆请的服务人员少,顾客就自己清洗盘子了。当然你不洗也可以,最后他们还是会有人来清洗,但自己洗好像已经约定俗成了。”

感兴趣和自制力

外孙除了独立性强、守规矩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自制力强。

我刚去德国那会,因为德国的牛肉既便宜又好吃,我就天天炖牛肉汤,外孙十分喜欢喝我做的牛肉汤。过一段时间我惊喜地发现,外孙长胖了一点,我就对他说:“贝贝,还是外婆的牛肉汤养人呢!你看你这几天都长胖了!”他一听,连忙跑去问妈妈:“妈咪,外婆说我长胖了,你看是不是长胖了呀?”他妈仔细看了他一眼,说:“嗯,是好像长胖了一点!”

到了下餐饭时,我还是盛了一大碗牛肉汤给外孙,可他却说:“外婆,我不能再喝牛肉汤了,再喝我又要长胖了!”这一餐饭,他不仅硬是不碰牛肉汤,而且饭也减了一半。

还有一次,贝贝的爸爸妈妈不在家。我见贝贝一直在房里拼装玩具,就说:“贝贝,你不是喜欢看电视吗?出来看一会吧,反正外婆也看不懂!”

贝贝却拒绝道:“外婆,这个礼拜我不能看电视了,因为爸爸妈妈规定我一个礼拜只能看两个小时,我已经达到两个小时了。”我说:“你爸爸妈妈又不在家,你多看一点,外婆不会说的!”

贝贝却坚决地说:“那不行!爸妈既然有规定,我也同意了,那就得遵守!”

贝贝因为从小在德国长大,所以德语说得比他爸妈好多了,有时他爸妈的德国方言讲得不太标准,贝贝还会帮助他们纠正。但女儿为保持他的中国文化,规定在家一律讲中文,不准讲德语或英语。所以,有时在家,贝贝一不小心蹦出个德语来,女儿就会瞪他一眼,他马上就会说:“我错了,对不起!”

女儿还会每天挑选一点中国的诗词和文学片断让贝贝朗读,并且规定朗读时一定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由于从小就培养了贝贝的朗读兴趣,所以贝贝在学校课堂上的朗读同样表情丰富,情感充沛,这种习惯被学校大为赞赏,学校经常让他向全校学生朗读,这让贝贝很是得意。

外婆让小孙女篇4

隔代教养的很多问题值得关注。

一、祖辈的“开心”与“烦心”

我所教的学员在退休之前,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公交调度员……他们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家家都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命根子”。他们参与孙辈教养的方式与时间配置虽然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 日以继夜365天全天候模式;日进夜出每天照看小孩约八小时工作模式;一周五天工作制,双休日与子女交接模式;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轮换带养模式。模式的选择一般与家庭经济状况、子女工作性质及老人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老人们教养孙辈,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既开心,又烦心。”

“开心”在于:享受天伦之乐;丰富晚年生活内容;看到孙辈一天天健康成长;为繁忙的子女排忧解难;体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家庭作贡献。

在“开心”的同时,他们也各有“烦心”事。由于老人教养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因此,在教养孙辈问题上老人经常与儿子、儿媳或女儿、女婿冲突,儿女对隔代教养的满意率只有30%。另外,一些人人老体衰,精力不济,充当孩子的玩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最主要的,他们从升格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天起,他们觉得就不再是自由人了,而被一条无形的绳索“套牢”了,再也没有自由的空间了。

二、隔代教养的“越位”

与亲子教养的“缺位”

去年,唐爷爷的儿媳生了双胞胎,家里人喜上眉梢,俩亲家也是眉飞色舞。为了满足亲家对小孩的疼爱之情,也为了给自己儿子、儿媳彻底“减负”,双胞胎“一分为二”,老大全托给浦东的外公外婆,老二寄养在宝山的爷爷奶奶家。小夫妻俩倒是一身轻松,双胞胎每隔一个月才回家与他们团聚一次,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则不管白天与黑夜,围着孩子的吃喝拉撒转,用他们的话说,如同自己又多添了一个小儿子/小女儿。

当前,由于生活压力和社会竞争,年轻的母亲不可能全部成为全职妈妈,祖辈参与孙辈教养成为必然。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隔代教养与亲子教养相比,只能是一个配角。要知道,父母与孩子是以血为纽带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这是其他关系无法取代的。祖辈对孩子的教养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父辈对孩子的教养。

隔代教养固然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但在教养观念和教养方法上难以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人才观” “教养观”和“亲子观”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如:祖辈对孩子过度保护,百依百顺,迁就,溺爱,心甘情愿成为孩子的“防空洞”;祖辈对孩子过度限制,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这些容易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磨灭孩子的独立性,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因此,祖辈在隔代教养中要合理定位, 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乐于当配角,当好称职的配角;而父母也不能因为祖辈对孩子教养的进入与参与,便把对孩子的教养权双手推给老人,造成父母对子女教养的“缺位”,这对孩子成长是不负责任的,对老人也是不公平的。祖辈与自己儿女之间要相互学习、共同学习,跨越“代沟”,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两代人之间沟通分享、优势互补的家庭环境。

三、孙辈对祖辈的

情感依恋与祖辈对孙辈

成长权利的剥夺

调查结果显示:

――祖辈要求孙辈参与家务劳动的为0。

――祖辈能兼顾孩子的室内和户外活动、让孩子多多接触大自然的只有52%,21%祖辈满足于孩子室内活动。一个三岁的男孩,由于带养的外公外婆唯恐孩子受凉感冒,三年中竟没有带他下楼一次,家庭成了孩子的“恒温箱”与“保险柜”。

――27%的祖辈把电视当作孩子的“保姆”,孩子放学后,看电视成了其在家活动的主要内容。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孩子成长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还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且,智力的成长是依附在心理成长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了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才会成才。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从不会吃饭到学会自己吃饭,从不会穿衣到学会自已穿衣,从不会走路到学会自己走路,都是如此。祖辈与孙辈的关系,是一种“隔代亲”的情感依恋,如果祖辈对孙辈过度宠爱,必然会造成孙辈对祖辈过分依恋。许多老人认为,他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他;孩子依恋他,他认为这是孙辈对祖辈情感最好的回报。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明明孩子自己会吃饭,老人偏要喂他吃;明明孩子会独立走路,老人却要抱他走……有些老人还这样告诫孙辈:高处不许爬,水洼不能。事实上,祖辈对孩子过分呵护,就会把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自卫能力、独立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剥夺,一句话,把孩子成长的权利剥夺了,甚至把孩子思想独立和自由剥夺了。这种剥夺使孩子在精神上严重“缺钙”,他们一辈子也不会有快乐和幸福。

四、俩亲家在孙辈

教养上的碰撞与冲突

第二代独生子女是在三个家庭、两个大人、四位老人共同关注下成长起来的。作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下的“俩亲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对孙辈,在教养观念和方法上的碰撞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孩子教养问题上,俩亲家关系和谐,有沟通、有合作的仅占65%;俩亲家之间互不交往,各有一套,相互矛盾的占30%;俩亲家曾经发生过口角,有过矛盾和冲突的占5%。

今年,丁爷爷开始培养三岁的孙子独立吃饭的习惯,虽然孩子自己吃饭速度慢些,衣服会弄脏,但丁爷爷坚持不懈。但每次去外婆家,外婆总是自告奋勇喂小外孙吃饭,爷爷好不容易给孙子培养起来的吃饭习惯处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进两步,退一步”的境地。

王奶奶的孙女今年已读小学一年级了。王奶奶对小孙女从小严格要求,重视良好习惯培养,什么饭前要洗手,要独立做作业、整理书包等。以往每个双休日,小孙女都会到自己家里住上两天,但最近却发生了变化。儿媳说:“小家伙不想来奶奶家。一到双休日,她最喜欢去外婆家。”究其原因,外婆待她“好”,一到那儿,外婆不仅给外孙女零用钱,而且给她买许多好吃的零食。至于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外婆则“睁一眼闭一眼”。外婆家与奶奶家对孙辈的不同教养要求与方法,造成了孩子成长环境的“温差”与“缝隙”。俩亲家对孙辈的不同的人才观和教养观投射到孩子身上,互相矛盾,结果教养力量相互抵消,孩子成为一个“两面人”。

为了孙辈健康成长,俩亲家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取长补短,寻求教养的合力。孩子的父母要为他们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提供沟通的管道,以求得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对共同的下一代,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使俩亲家的家庭教养环境实现“无缝”衔接。

外婆让小孙女篇5

有些婆婆看不到儿媳妇有半点迹象,又是旁敲侧击催促赶紧早生贵子,又是想方设法劝服游说育儿的好处。假使儿媳妇还是“按兵不动”的话,一些慈眉善目的婆婆也只好在外人面前絮絮叨叨地发发牢骚而已,但一些厉害的婆婆索性就开门见山地指桑骂槐了,说那些不会生育的女人不配做我们家的媳妇之类的话云云。

前段时间去学车,碰到了一个老年学员。与她聊天的时候,才知道她刚做人家婆婆,她那唯一的70后(即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儿子讨了个80后(即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的女孩子做儿媳妇,结婚才一年。

我忍不住问了她一句:“瞧你这春风得意的样子,是不是快抱孙子了?”原以为她会满脸欢喜地回答我这个问题,至少也会有想抱孙子的感慨和并不能如愿以偿的叹息。谁知道她闭上眼睛,连连摇头:“不,我没有这个想法。生与不生都是他们两个的事!”

“为什么那么开明?很少有婆婆像你这样不想抱孙子的!”我又多嘴追问下去。她开怀大笑起来:“不是所有婆婆都有这种念头的。对我来说,儿子娶媳妇,只要他喜欢,我不反对;儿媳妇不生孩子,只要她愿意,我也会支持。”

原来世上还真有这样开明的婆婆,即使儿子只有一个,传宗接代在有些人眼里迫在眉睫,可唯有理解晚辈才更让人心服口服。

婆媳相处早就是千古不变的让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女人大伤元气、伤筋劳神的话题了,可怎么到了她的身上,却变得如此轻描淡写、不着一丝痕迹?我能想象,这蜻蜓点水的轻盈之处就在于她对女人慢慢变老过程中的那份淡然,娴静,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儿媳妇有儿媳妇的时尚前卫,婆婆也有婆婆的开明理智。如果说一个现代婆婆与儿媳妇擦肩而过的一瞬间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尚还耐人寻味的话,这回忆的根源应该还

是婆婆自己把婆媳相处的微妙关系缩小到看不见的极致了。这样一个不随波逐流且我行我素的现代婆婆,比起那些家长里短、是非颠倒的老人家而言,更能让儿媳妇无拘无束,敞开心扉。不是吗?为了儿子的幸福,她可以对他们的事充耳不闻;为了儿媳妇的快乐,她也可以做回妈妈,悠闲自在地享受半个女儿给她带来的喜悦。

“没有孙子抱的日子很无聊吧,看见别人做婆婆一天到晚抱着孙子乐呵呵的,你不羡慕吗?”我还是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执著于她的观点,干脆打破沙锅问到底。

“抱孙子多累啊!有空出来学学车,下个月再跟朋友出国去俄罗斯旅游,太闷了就和老伴出来喝喝早茶或与三五知己打打麻将,不是很开心的事吗?做人家婆婆的不做些正经事,总爱挑儿媳妇的毛病,这里不好那里不妙,那才没意思呢!”

想想也是,这80后的儿媳妇真的太有福气了,遇上了一个如此通情达理又善解人意的婆婆。“我的那个儿媳妇胖胖的,很可爱。饭量特大,每天要吃很多肉。有一次,我回家做饭,刚弄好一盘红烧肉,她也刚下班,闻到香味竟然大声嚷嚷‘我要吃肉肉’,那个样子很像小孩子呢!”说完这句话,她早就笑成了一朵。然后,她又和我打眼色并招手告别:“没有人跟你争了,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练车。我要回去做饭给儿媳妇吃呢!她中午回家。”是啊,做到这样的婆婆真是不容易。你可以骂她偷懒不想带孙子,可是她的理由却字斟句酌的铿锵有力:“谁知道他们是不是要成立‘丁克’家族呢?现在孩子们的想法没有我们那一代人那么老土了!”

你可以指责她这么大年纪了还老来俏,她却在闲暇时间充实自己的同时也不忘记给儿媳妇送上一份冒着饭香的关怀。因为她的眼神告诉你,她是一个能够自力更生的现代老太太,她从来没有期待养老完全只靠儿子和儿媳妇,也不指望儿媳妇将来对她有多好。

你可以担心她老了生病了如果儿媳妇没能照顾她的后果,她却光鲜潇洒地拿着养老金,说现在已经买了块地,正在建-一栋她与老伴的别墅。在那里,她可以享受老来不可多得的清福。生病大不了多请几个保姆,在她最需要的时候为她斟茶倒水。

外婆让小孙女篇6

丁爷爷的小孙子今年三岁,从今年起,丁爷爷就开始培养孩子自己独立吃饭,虽然孩子自己吃饭速度慢些,衣服会弄脏,但丁爷爷仍坚持不懈,培养小孙子的独立性。但每次去外婆家,小孙子便找到了“防空洞”,外婆总是自告奋勇地喂小外孙吃饭。如此,小丁丁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吃饭习惯处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进两步,退一步”的尴尬境地。

王奶奶的孙女今年已读小学一年级。王奶奶对小孙女从小就严格要求,重视培养她的良好习惯:什么饭前洗手,独立作业,自己整理书包等等。但王奶奶发现,以往每个双休日小孙女都会到自己家里住上两天,最近却发生了变化。她听说,小家伙不想来奶奶家,每个双休日,她最喜欢去外婆家。孩子说:“外婆待她好,她对外婆最亲!”每个星期天,外婆不仅给外孙女零用钱,还替她买许多好吃的零食。至于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做外婆的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丁爷爷与王奶奶的烦恼肯定不是个例。两亲家之间因为带孙子的事互相较劲,谁也不服谁的事太稀松平常了。生活中,两亲家一方只要哪家给孩子买了一件新衣服,另一家绝对要买两件;只要哪家让孩子瘦了,另一家绝对要埋怨。孩子去外公外婆家里,爷爷奶奶就会追着问,去哪里玩了,吃什么了,然后想方设法比亲家做得更好。而且两边还都嫌对方教育方式不对。尤其双方文化水平不在一个水平线的时候,文化水平高的一方往往不愿意把孩子交给文化水平低的一方带。如此一来,双方不免发生争执口角,两家人互不相让,矛盾升级。孩子没教育好,两家关系也会闹得不可开交。

都是为了孩子好,可为什么还会走到这一步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两亲家之所以在教育孩子上面观念不统一,是因为本就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所以不可避免会造成摩擦。这是客观存在的原因,每个家庭都会面对。然而,两亲家教育孩子也是不容回避的一个现象,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两亲家”到底要怎么处理,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呢?咱一起来看看一些家长的观点。

首先得明确:都是爱孩子,

争孙大战没必要

笠翁立仁:我认为,带孙问题何必搞得如临大敌。“争孙大战”没必要,都是疼爱孙子。爷爷奶奶对孙子疼爱,外公外婆同样也对外孙子疼爱有加,关键看谁带合适,和亲家商量着办,将心比心,绝不一切承包。孩子常住奶奶家,就要安排孩子到外婆家里度假;孩子常住外婆家,要利用节假日回家看看爷爷奶奶。

阳光常在:老人带孩子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亲家两家的文化素质、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有分歧也不足为怪,但是没必要大动干戈。如果两家老人都是退休的,看看谁家和子女住得近一些,以方便为主,同时还要听听对方的意见,以理服人。现代的育儿理念与老一辈的理念有冲突时,每个人都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有道理的,只要对宝宝有好处的,我想亲家都是能想开的。亲家俩无论谁带孩子,另一方老人都不要过度干涉,毕竟每一家习惯和观念不同,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

两亲家要统一战线,平时得多通通气儿

桃园愤青:文化水平高的一方要起榜样和带头作用。双方要互相交流带孩子的经验和方法。我们那会儿带孙子是轮流制,交接班的时候,我们都互相交流孙子的情况,包括孩子的优缺点,有哪些进步和趣事,饮食、大小便情况怎么样。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教养,就有了连续性。

岸芷汀兰:我觉得亲家双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统一思想。要想形成统一战线,沟通是一剂良药,好多事情,都是沟通上的问题。既然大家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样的,那么一家人多沟通多交流,齐心协力,制定出一个方案来,看起来麻烦,但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达成了共识。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只会有利无弊。

温柔的小白兔:我们家目前还没有遇到这些烦恼,孙女从小在我们家住得多,到姥姥家纯属“走亲戚”,并且每次去前,我们都再三叮嘱:见了姥姥姥爷要问好、要听话等。孙女回来时,我们亲家同样是叮嘱她: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祖辈也得多学习,教育孩子要统一标准

清水:我还没有当奶奶,但是我知道当好爷爷奶奶的确不容易,外公、外婆也一样。平时没事儿的时候,我会跟老伴儿看看电视节目,买几本书,上面有不少讲怎么带孩子的技巧,跟着学学,也不至于当上奶奶之后手忙脚乱,耽误了孩子。

涵溪子:带孙子的这几年,我发现有些时候真是“强扭的瓜不甜”。一件事自己觉得在理儿,想让孙子去干,可是在孙子看来却挺反感,不感兴趣。后来觉得可能自己的教育方法太老套了,现在的孩子都喜欢时髦的玩意儿。有时候也会找点事儿做,给自己充充电,跟着人家老太太学学,也从自己的儿女那取取经。有些好法子也说给亲家听听,互相学习。

也给子女提个醒儿:亲家和睦,孩子爸妈得“搭桥”

桃园愤青:我觉得儿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发挥协调作用。我的儿媳就比较聪明,在她母亲面前表扬爷奶怎么教孩子学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我们面前就说她的母亲对孙子是怎么严格,不溺爱。我们和亲家说起这些事都高兴,因为我们受到了表扬了。这无形之中,就统一了我们带孙的标准。

五交化站老干部: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孩子的父母自己带。因为父母受的教育和所接触的外界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实在没时间带孩子的话,考虑到双方家庭的实际情况,要固定到一方家庭,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告诉双方的家庭,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家庭凑时间过去看看即可。

兰花草:我觉得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也要对孩子的教育有个主心骨,不能一味依靠老人。孩子的爸爸妈妈要起到协调作用。

孩子是个宝,怎样教育才算好?心里拉根弦,处处有标杆。只要俩亲家时刻想着我们是在培养孩子,而不只是“带”孩子,问题就少了一大半。

外婆让小孙女篇7

一个男人若想让421的大家庭中永远充满和谐幸福的氛围就需要拥有聪明的头脑和具备能随时变身的本事。这听上去有点儿不可思议!其实只需在生活中多用些心,做到这些真的不难。

场景1

女儿又发烧了。晓露和老公一下班急匆匆地扒了几口饭,就被孩子的姥姥轰出家门,让他们赶紧带着宝贝外孙女去儿童医院。其实小家伙就是有点儿感冒,体温还不到38℃。结果确实不出晓露的意料:开了些感冒药,回家继续观察。医生看见孩子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衣服,特意叮嘱这对小夫妻:“以后给孩子少穿点儿,越穿得多越容易病!”

回来的路上,晓露和老公发起了牢骚:“我妈总给孩子穿那么多,能不老生病吗?!”“我说在家吃点儿药观察观察,她非让咱们上医院。小病也得给折腾出大病来!”“还有,跟她说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她倒好,刮3级风就不肯出门!”晓露越说越气,准备回家就跟妈妈大吵一场。停车时,一直默默无语的老公说话了:“我觉得妈帮咱们看孩子挺不容易的。人家帮了,你还这态度,就欠不帮你!你看自从妈帮咱们看了娇娇,连电视剧都看不上了,多辛苦。”几句话像清凉的泉水,一下把晓露心里的怒火平息了。回到家,晓露赶紧给了一直等着外孙女回家而不肯睡觉的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

变身之一:镇静剂

其实婆媳关系也会出现很多相似的场景:婆婆怒气冲冲地跟儿子告状,老婆烦躁地向老公抱怨。女人容易情绪激动,所以也更容易产生矛盾。如果此时男人“变”成镇静剂,使发怒的一方冷静下来,换个角度想想问题,就算另一方生气,也会“一个巴掌拍不响”,使一场干戈消弭于无形。虽然这样的“镇静”,在很多时候取决于这个男人的心态和看待事物的视角,但是“旁观者清”也是很大的优势,老公一定要善于借助这个优势成功“变身”。

场景2

小菲刚生了个可爱的小姑娘。婆婆从农村老家赶来。虽然她周到地伺候着儿媳,但是心中仍感觉非常不快。有个周末的晚上,婆婆在厨房里一边洗衣服一边和儿子念叨开了:“你是独子,你爸爸一直想要个孙子。可是她偏生了丫头。反正你们都是独生子女,以后必须得给我们再生个孙子啊!”“现在就给孩子买了那么多玩具,就会瞎花钱!跟她说啊,多攒点钱,我还得留给孙子呢。”儿子笑眯眯地听完老妈的唠叨,把她推进卧室:“你赶紧睡觉吧。小菲的爸妈明天来,她让我趁这个机会带你出门去买几件漂亮的衣服、逛逛公园!她还说这阵儿把你累坏了,可心疼了。要是再生一个,还不得把你累垮了?!”婆婆虽然将信将疑,但是心里很舒坦。

回到自己的卧室,小菲警惕地看着老公:“你妈是不是说我坏话了?哼,我就知道她嫌我生的是女孩!你们农村就知道重男轻女!”老公一边看女儿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对,她说了。她说幸亏你生了个女孩,将来长得像你,又白又秀气,还省心。她还说女人生孩子很辛苦,让我啥事都多让着你,别惹你生气。”小菲虽然也将信将疑,但是很感动。

第二天,小菲和婆婆亲热了很多。一来二去的,两个人的关系越发好了起来。婆婆再也不提生孙子的事,小菲也觉得农村来的婆婆淳朴能干,特别值得尊重。

变身之二:绝缘体

婆婆和媳妇在相遇以前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各自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等都不相同,婆媳之间产生各种分歧很正常。但是她们又会把对彼此的不满和怨气都发泄到身兼儿子和老公这两个角色的男人身上。俗话说:“会做的两头瞒,不会做的两头传。”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变成“绝缘体”的男人是极其聪明的。他不但能巧妙地瞒住两个女人对彼此的不满,而且还会替两个女人讨好对方,让她们互增好感,促进婆媳之间的和睦。

有时男人觉得转达双方的意见,会促使两个女人改掉一些被对方不满的习惯或接受对方的想法。但他可能没意识到,如果母亲从他嘴里听到媳妇对自己的不满,媳妇从老公嘴里听到婆婆的批评,会是什么感受。那他就真的从本来能“绝缘”的夹板变成了只能受气的夹板了。

场景3

婆婆晚上过生日,小惠打算去给婆婆买礼物。谁知小两口儿到了商场,小惠光试自己要买的衣服和给宝宝挑玩具了,最后临走前才在老公的决定下买了条绿色碎花的丝巾准备送给婆婆。

生日宴会上,婆婆看到这件生日礼物非常高兴。老公赶紧说道:“上次您偶尔说起来想买条绿丝巾配您那件黑大衣,小惠就一直惦记着。刚才终于精挑细选给您挑了这条,路上还担心您不满意呢。我说放心吧,就冲你的心意,妈也肯定喜欢。”在座的亲朋好友听了,都夸婆婆有福气,有这么孝顺的儿媳妇。性格细腻的婆婆本来一直对性格大大咧咧的儿媳不怎么满意,但这次生日会之后,经常向别人夸赞自己的儿媳妇其实是粗中有细。其实这件事也使小惠内疚了很久,自此之后对婆婆细心了很多,经常买回来婆婆喜欢吃的水果、零食或者其他想要的东西,所以担当婆婆的称赞也不完全是“无功受禄”。

变身之三:放大镜

平息怒火,绝缘了相互的埋怨之后,还有很多机会,男人都可以充当“放大镜”,让婆媳相互看到对方的关心、体贴,并把这些无限地放大。婆婆和媳妇以前不生活在一起,很难心有灵犀,老公就应该是桥梁,帮她们了解对方,熟悉对方,增加彼此的好感,毕竟他是最了解自己妈妈和妻子的人,能把事情做到点子上。比如买了妈妈爱吃的东西,说是妻子专门给买的;跟妈妈说晚上想吃什么菜,其实是妻子爱吃的,然后跟妻子说是妈妈特意给你烧的……这种情况下,即便双方没这么想、没这么做也不会戳破,还会对彼此的喜好留了心,以后就真的能相互关心了。到那时,关系不好都不可能。

外婆让小孙女篇8

失去爸爸继而又失去妈妈的喜莲还不谙世事,虽然没有爸爸和妈妈,但有爹爹和婆婆的疼爱她依然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只有哪家不知深浅的媳妇一句“你妈妈跟人跑了”喜莲才会停止疯闹,认真地思忖一番,愣好一会儿神,然后跑回家去问婆婆:“我爸爸妈妈呢,他们都到哪儿去了?”婆婆听了这话气得尖起嗓门大骂:“是哪个短阳寿的胡说八道,再要我听到一次,我把个嘴撕烂!”婆婆看似是在骂那长舌妇,其实自己被气得手发抖、声发颤,即便如此,她仍赶紧弯下腰来,抱起喜莲,强忍着眼泪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生怕她被自己吓到了,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我的伢不怕啊,我的伢不怕啊……”其实此时段木匠早已迎上前来从老伴手里接过孙女,看着老伴气得发白的脸,无奈地叹一口气说:“莫气了,回去。”

喜莲虽然没有爸爸妈妈,可从不缺爱。婆婆是个聪明又能干的女人,她做的菜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好吃,村里谁家办红、白喜事必会恭恭敬敬地来请她去主厨。爹爹不像村里其他壮劳力一般农忙时节面朝黄土背朝天累个半死,他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喜莲整天跟在婆婆的后面,有时自己今天去东家玩,明天又去西家玩;在家时喜莲也很喜欢跟着爹爹,爹爹常用刨子刨木头,那些刨花最讨小姑娘喜欢了。

时光如流水一般宁静,却无时无刻不在向前。喜莲在爹爹、婆婆的宠爱里长成了一个性格开朗又懂事,模样俊俏的大姑娘。这一年,她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她的理想就是毕业后当一名女教师。

这一天,喜莲放假一回家就看见婆婆站在家门前晾晒着刚刚洗好的衣服。这孩子乖巧懂事,放下行李,叫了一声屋里的爹爹“我回来了”,便跑出来帮婆婆的忙。爹爹在家修一把凳子,看见孙女回来高兴得嘴还只咧开一半便不见了伢的踪影,忙追出门来:“刚到家,坐车好累嘛,快来休息一下。”喜莲笑答:“爹爹,我不累。”边晾边回头说,“我在学校好想您跟婆婆,你们两个想不想我啊?”听到孙女这样讲,爹爹的心都酥软了,高兴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慌忙答道:“我跟婆婆两个都蛮想你。”孙女笑眼弯弯地望着自己生命里最亲的两个人——爹爹和婆婆,心里满足极了。段木匠望着聪明伶俐的乖孙女,心里爱得什么似的,总之就是幸福极了。有时他也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儿子,要是儿子还在的话,儿媳妇一定不会走,要是再添一两个孙子孙女,这个家就更热闹了,更幸福了。有时段木匠又觉得自己家的祖坟是不是风水没选好,要不为什么只得了这么一个儿子却年纪轻轻的就没了,在农村没儿子是要被人笑话和欺侮的。虽然还有两个姑娘,可她们早已出嫁,成了别人家的人。

这一天,婆婆去邻村的一个亲戚家串门了,家里只有喜莲和爹爹两个人。喜莲洗完碗就进屋看书了,爹爹则在后院做起了木匠活儿。喜莲只听得后院传来嬉笑声,那声音听起来真不舒服。喜莲放下功课来到后门,果然如她所想,隔壁的胡寡妇又来了,她正手搭爹爹的肩膀,调笑得满脸绯红。喜莲这个生气啊,只见她大喝一声:“爹爹!”段爹爹看见孙女怒不可遏的一张小脸,赶紧收起满脸的笑,低头佯装用心地敲打着凳子。那胡寡妇见这阵势虽不怕,面对的只是一个小伢,可这伢是段爹爹的命根子,也只得收起那套风流的邪样,头也不回地向自己家后院走去。喜莲对爹爹真是爱也不是,骂也不是,总是管不住自己去和胡寡妇调笑。谁说只有夫妻才会吃醋,孙女对爹爹的管束不亚于婆婆。

这个胡寡妇本是村里一个好逸恶劳的妇女,她的丈夫几年前因与人生气斗狠把人砍成残废继而进了监狱,虽身陷囵圄,却放出话来,女人若敢不守着家嫁人,出来非砍死她不可。丈夫被关在狱中,自己不能与别的男人结婚,难道还不能风流一下?受这种思想支配,胆子之大好似没有男人的寡妇,因此村里人背过身都叫她风流胡寡妇。胡寡妇不但不挑起家庭的重任,好好种田,好好料理家务,反而到处惹出一些风流事,可她的孩子们吃的穿的并不差,村民们都说她是用骚劲换来的吃喝。段家与胡家作了多年邻居,本无事,可那胡寡妇闲不住,赶上地里没什么活,又没出去风流,就跑到最近的段家来找段爹爹做个板凳啊,修个桌子、柜子啊,她家中无男人,帮她一下本无可厚非,可这女人不本分,连孙姑娘都上了大学的爹爹都不嫌弃。段家婆婆对胡寡妇很是不待见,喜莲自然帮着婆婆,严厉地看管着爹爹,仿佛这胡寡妇是来把她变成失去家的可怜伢的。

喜莲大姑家的表姐是喜莲最喜欢的,这位姐姐虽只比自己大一岁多,却很有姐姐样。她很热心肠,总把喜莲当成自己的亲妹妹,从小都让着妹妹,好吃的好玩的让妹妹先来。表姐家还有一个憨头憨脑的表弟,人长得不丑,可给人的感觉不灵光,长辈们都讲这个伢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两个姑娘伢都不喜欢带他玩,可这小儿子伢偏要跟两个姐姐一起玩。有一次姐弟三个在屋后玩儿,小姐妹俩嫌这憨小子讨人嫌,于是悄声约好趁他不注意时飞快地沿着河边往下游跑,以此甩掉这个苕伢。当她们飞快地跑出一段路后,憨弟弟在后面惨叫着边哭边追。长大后,三个伢聚在一起时,表姐总记不起儿时的事,喜莲却记得很清楚,讲出来表弟不生气却宽容地笑笑。儿时憨憨的表弟如今早已长成了一个挺招人疼爱的大小伙子,虽仍不太爱讲话可没小时候那么憨,那么让姐姐们嫌。

喜莲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开心事,学校里博学的教授,亲密无间的同学,回到家堂叔伯家的兄弟姐妹们,还有夏天池塘里如仙子一般的荷花,去农田里帮爹爹婆婆收获棉花,秋天房后几棵大柿子树上结出的黄澄澄的、甜丝丝的大柿子,家乡那味道鲜美的鱼、莲藕、菱角,冬天家里做的香喷喷的油炸甜品,每一样都渗透着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好温暖、好甜蜜,让喜莲觉得自己看似不幸却又是那么的幸运,生命里自始至终充满着幸福与喜悦。

上一篇:赞美老师的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一休哥舞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