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范文

时间:2023-11-24 01:30:16

众里寻她篇1

一朋友好意,介绍个朋友让我们们自然发展。给了电话,交流一段时间,彼此感觉不错,约见面。在某商场,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对方时,彼此都微微相视一笑,一种淡淡的自嘲理解与解脱的微笑。我们心中已有答案,彼此只适合做朋友,很知心的那种,但绝对成不了恋人。他人不错,挺好,可就是少了一种感觉,一种油然而生爱的感觉,一种你看到一朵花苞就知道春天要来临了的感觉。

说这个故事,只想说明一个问题:爱,是一种感觉!就是那种“望穿秋水,踏破铁鞋无觅处”,“众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相信,不少人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某某给你介绍了个不错的对象,各方面都挺优秀,可你还是没有选择他。理由:没感觉,这几乎已经成为了现在人们择偶一个最大的标准与衡量。当然,之前也许可以有各种条件在先,可如果对方达到了你的要求,也不见得你就会选择他,因为没感觉。反之,如果一个人根本就达不到你心目中的条件,可你还是会选择他,因为有感觉。

有感觉不能装作没感觉,同样没感觉不能装作有感觉。感觉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不需要也根本无法刻意模仿和造作。还有一点不容置疑的就是,感觉绝对与优秀无关,或者可以说与一切外界都不相连,而且也绝非受人的思维可控制。你不可能强迫自己去产生一种感觉,可当它产生的时候你也绝对阻止不了。

“感觉”,是一种很盲目的东西,为什么感情总有那么多苦恼?就是因为它永远不会服从理智去思考去选择。为什么人们在感情上不用理智去处事?就是因为“感觉”在作怪!“感觉”在牵引着我们的思想走,已经忘了理性地去分析、判断,做出有一天也许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来。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在找到“感觉”后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冷静地分析和思考,作出更明智的选择。不过,那毕竟应该属少数,“感觉”就是一样如此奇妙的东西,它的威力让任何人都难以抗拒。

常听身边的人说没“感觉”,找“感觉”,或者可否这样阐述:

当你看到他(她),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如等了几千个光年就为了此刻的到来;

当你看到他(她),有种想哭的冲动,为守候这份爱所经受的一切;

当你看到他(她),就有种想(搂对方入怀)靠在对方怀里安睡的感觉;

当你看到他(她),你的心从未有过的安祥与平静,只想停下来不想再走;

当你看到他(她),只想与他(她)牵手到老,不管面临多少的风雨;

当你看到他(她),身边一切都会显得渺小起来,不再重要……

当然,这些只能算是其中一小部分,如具体要说清必定还有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而且,因个体差异,每个人心中的感觉都未必尽相同,只能说适合你自己的就有你自己的感觉。你的感觉不能代替别人的感觉,同样,别人有感觉也不代表你就有感觉。感觉这东西,永远是极其微妙,像雾像雨又像风,若有若无,隐隐约约,虚无缥缈,又真真实实地存在着,一种未曾触发的观念意识存在,就像黑暗等待黎明曙光的到来一样,一种力量的积蓄与爆发。

也常会听人说“我这人太什么什么(大谈自身缺点)了,没有哪个男(女)孩子会喜欢的”,其实,这个你大可不必担心。爱,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水到渠成”“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感觉。不要害怕你不会去爱,不懂去爱,当你遇到那么一个人的时候,你自然就会知道怎么做了。不用人教也不用人说,你之前那些所有不良习性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抛到九宵云外,正如,一个女人不用担心自己以后会否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当你成为母亲时,你自然就会知道该怎么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就差一种感觉。

众里寻她篇2

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以及此次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正是这种潜在冲突的直接表现形式。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也有相似的危机,但从未演变成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危机的不断深化与蔓延也迫使人们不得不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这样宏大的尺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与冲突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如果说先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是国际经济体系量变的不断累积,那么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质量互变的关键点,它充分表明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内在矛盾不可调和而必然变革的趋势。

特里芬难题重现与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凭借先天优势,顺其自然成为国际通用的关键货币。美国依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不停的在国际收支赤字与美元贬值之间,维护美元国际地位与保持本国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而持续和大规模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现象。

实际上,国际收支不平衡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常账户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只在少数年份才勉强维持平衡。进入2000年以后,新的全球解决不平衡的焦点就集中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美国之间,亚洲国家作为新的,采取汇率贬值和资本管制的方式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并以持有外汇储备方式使资本流向中心国家。

特里芬早在1960年代就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形成一个悖论。”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表明,国际清偿能力的需求不可能长久地依靠国际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它直接促使以美元为国际储备中心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瓦解。这也是以国家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矛盾。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在重复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某些特征,而全球经济失衡与次贷危机就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矛盾的外在体现。因此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与如何平衡国际收支账户一直是构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

金融衍生品的不断衍生与膨胀

布雷顿森林体系前,货币与黄金储备保持着一定比例的关系,迫使经济主体执行某种货币纪律。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意味着货币与黄金储备的脱钩,各国发行的纸币从此再也不用与实物之间保持某种转换关系。这也为金融资本的膨胀,尤其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膨胀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上世纪80年达国家实行的自由化经济政策为金融资本的膨胀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基础。首先是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带来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这就产生了对衍生金融产品的需求。其次是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带来偏高的利率,高利率使生产资本也向金融资本转变,从而引起金融资本的膨胀。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2007年外汇市场日交易额就达到3.2万亿美元,而与之对应的“现实”国际贸易日交易额只有774亿美元,占日外汇交易额的2.4%。伴随着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各国金融资产急剧膨胀,国际清算银行2008年3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已暴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10.8倍。其中,一半以上即近300万亿是在美国。这样,国际金融的发展是根据自身的逻辑,与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和生产性投资不再有直接的联系。

汇率的浮动背离了作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不稳定

弗里德曼在论述汇率问题时,曾将汇率与夏令时一起做比较,认为实行浮动汇率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汇率在自由变动的同时,事实上是高度稳定的;汇率之不稳定,是作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不稳定的征兆”。

但是实行浮动汇率必须存在的两个前提,一是汇率的波动必须反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二是现行的国际贸易体制是完全自由的贸易体制,不存在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实行浮动汇率之后,不仅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波动性远远大于弗里德曼所认为的“反应基础的经济结构不稳定”,作为国际交易中占主导地位的硬通货美元、欧元、日元之间的汇率也极其不稳定。1985年美国因巨额国际收支赤字迫使日本签定《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广场协议》是国际货币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人们不再相信浮动汇率可以自动达到所希望的均衡”。

原本支持浮动汇率的克鲁格曼在他的《汇率的不稳定性》中明确表达:“在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中,我相信自由浮动汇率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好的体制……据我对浮动汇率实际运作情况的了解,我现在支持最终回归一种可以相机调整、多少比较固定的汇率体制。” 克鲁格曼认为,“世界经济的不完全一体化既是汇率不稳定的根源,又是汇率不稳定的结果”。汇率的不稳定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金融资本与金融衍生品的膨胀,加速了非生产性资本的跨境流动。

二、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建议与评论

尽管哲学的对立统一律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不存在无矛盾之事物,也不存在无事物之矛盾。但是构建理想的、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众多经济学家孜孜以求的梦想。目前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代表性观点主要以下几种:

回归金本位制

每一次发生金融危机时人们总会缅怀金本位的美好,认为黄金可以拴住信马由缰的“纸币”这匹野马,“新金本位制”的构想应运而生。“新金本位制”认为所有国家同时加入金本位制国家联盟,一致确定或同时变更其货币相对于黄金的稳定关系。它与“旧金本位”有所不同,它并不依赖实际存在的黄金储备,而是以中央银行发行保证本国货币按固定比率购回黄金的远期合约的意愿为基础。实际上,货币体系的百年危机和变迁证实,向金本位制度的回归几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有学者建立了1928—1971年国际货币体系模型并模拟世界价格水平和假想的金汇兑本位的持续期间。通过对61个国家的版面数据回归,认为上个世纪如果没有大萧条出现,而只有两次世界大战,金汇兑本位可能会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战结束后可能还会继续恢复金汇兑本位,但是这种制度可能会比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的更早。

作为与货币最有姻亲的黄金,无论何时都是制度设计者的最爱。尽管凯恩斯谴责一战后的“金本位”是野蛮的,但是在他创设的世界货币“BANCOR”中,黄金仍然占有重要比重。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金本位重新回归不太现实,但是黄金进入国际货币体制并发挥重要作用却也是早晚之事。

特别提款权本位:特别提款权本位的观点可以追朔至1970年代,当时美元对主要货币贬值50%以上,成为推动特别提款权本位的主要动力。Hirsch Fred(1973)在An SDR standard: impetus, elements, and impediments中,提出了特别提款权本位的观点。他认为各国货币盯住特别提款权,可以增加货币的稳定性。如果发生全球性的流动性危机,中心国的中央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提供流动性。

特别提款权就其本质而言是由基金组织为弥补国际储备手段不足而创制的补充性国际储备工具,其基本作用在于充当成员国及基金之间的国际支付工具和货币定值单位,并未成为实际流通的国际货币。即使特别提款权能够作为储备资产,毕竟SDR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份额只占很小比例,1971 年占4.5%,1976 年下降到2.8%,1982 年重新增加到4.8%,后来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而外汇在全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多年来都高达80%左右。另外特别提款权本身也是以美元为基础设计出来的记账单位,美元的份额为44%,因此,它的作用发挥仍然受很大的局限性。

回归美元为中心:有学者在2008年和2009年先后发表文章认为,并不是美国净资本的流入引起了现在的金融危机,而是由其他发达国家对于金融市场监管失效引起的。他们认为危机在以后的几年不会再发生,过度的风险厌恶和去杠杆化将会限制私人中介的业务。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按照Bretton Woods II的框架在运行,并且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加强。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亚洲国家维持本币对于美元的相对低估,同时将贸易顺差以及干预汇市得到的美元用于购买美元资产,促使美国资本账目盈余,从而平衡美国贸易赤字,他们认为这个体系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以维持。而如果美国采取措施恢复这种经常账户平衡时,敦促中国采取措施放开汇率管制,并抵制资本净流入,这将会带来Bretton Woods II的终结。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是吸收并分配这种巨大短期冲击对金融体系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政府里说就是在短期内增加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削减税收和鼓励消费,增加产出和就业。

危机代表着对经济运行常态的一种偏离,危机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回归就有状态,二是发生跃迁进入新的均衡状态。如果危机后重新回归旧有的状态,那么危机带来的矛盾总爆发就不可能得到缓和,并且必然会在时期内再次发生危机。因此大的经济危机发生一定伴随着实体经济与货币体系的变革,而不是回归。

储备货币多元化:随着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与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以及出现了新的储备资产形式,如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储备头寸、逐渐形成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美元仍然在多元国际储备中居于主导地位。

目前也有不少学者指出储备货币多元化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有人认为改变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无法一蹴而就,但至少在近期内,应该鼓励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区域性储备货币以及其他储备货币安排,积极推动储备货币的多元化,鼓励不同的储备货币体系相互竞争

储备货币多元化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建议,本身就是储备货币的竞争使储备货币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导致了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而汇储备货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联盟国家为代表的政府在2008年的G20上提出,应该创立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职能和资金规模。第二,任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领域都必须受到适当而充分的监管或监控。第三,新体系必须建立在可问责和透明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更加全面的信息系统来确保金融交易透明,彻底改变助长冒险行为的安排。第四,加强风险评估和建立预警系统,避免危机重演。

欧洲联盟提出了一揽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张,其重点在于加强金融监管,强调在IMF的基础上构建超级监管机构,正如奥巴马所言,我们不需要一个超级大管家。在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前提下,其建议在短期内的可行性本身就值得探讨。

货币联盟:蒙代尔在1999年代一片文章中认为,未来货币体系可能以货币联盟的方式向新的固定汇率制复归,而“金融稳定性三岛”则是其基本架构,即欧洲、美洲和亚洲各自形成货币联盟,然后,三方再形成一个联盟。蒙代尔认为,只要三方能形成一致的通货膨胀率和分配铸币税的机制,就可以实现三方联盟。三方货币联盟是向世界货币INTOR过渡的方式。

这种强调在渐进基础上的国际货币体制的变革在以和平为主题的世界格局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欧洲货币联盟在命运多桀中能够得以维持下来本身就说明了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而正在逐渐形成的美元区和作用不断加强的亚洲金融合作机制似乎也在昭示着这一路径的未来前景。

单一世界货币:有学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应该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货币体系,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并建立统一的货币发行银行,蒙代尔后来对其进行了细化,他认为可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5个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为基础,构建一个世界货币,并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造为可以发行货币的世界中央银行。最终将灵活的国际货币体系、全球记账的单位、全球统一的国际基准价位,各个货币区域统一在整个全球货币体系范围之内。

单一世界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设计者的终极理想,Richard Cooper不是第一个提出世界货币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它既反映了人们对当前各国存在独立货币所带来诸多不可调和矛盾的超脱,又反映了经济学家对货币理想王国的最终追求。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未来前景

不同的观点既代表了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也表明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阶段的特征,以及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历史继承。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本身是一个浩大的历史工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并且聚集了如凯恩斯等经济学大家,耗时两年之久才创建出一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世界和平时期,国际货币系的改革不可能是立即推倒重来,而只能遵循在现有基础上渐进改革的模式进行。

在国际清偿能力的需求不可能长久地依靠国际储备货币国的逆差输出来满足的情况下,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终极目标应该唤醒人们的记忆。在此前提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近期目标应该在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加强跨国金融监管、加强跨国政策协调方面浓重着墨。在这个基础上,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对浮动汇率,尤其是主要货币之间的浮动汇率进行一定的管理,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一方面是减少进出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也减少投机性资本的不断膨胀与金融衍生品的不断衍生。另外,应该设立专门的机制如多国联席会议或峰会,加强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尤其应该加强对货币发行政策的监督,防止储备货币发行国本身不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今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

众里寻她篇3

[关键词]他者目光 规训 交换机制 反思

《李米的猜想》描述一个普通女出租车司机寻找失踪四年的爱人的故事。但是却让我们看到现代生活中许多偶然性的一系列聚合,偶然的数字,偶然的打车人,偶然出现的诗人,两个爱人偶然的相遇在警察局。影片中的三条线索,李米。裘水天,方文的三条线索。三个人物都是在偶然中相遇,偶然性将他们牵连在一起。李米与裘火贵、裘水天的偶然相遇。裘水天偶然的碰到裘火贵。裘火贵与裘水天偶然的碰到诗人。李米与方文在警察局里的偶然相遇。偶然性将影片中的所有人联系在一起,但是这样的偶然性背后却有着一个缺席的他者存在在那里,正因为它的存在,这部片子才被展开。

一、他者目光下的爱情――缺席的他者

《李米的猜想》中始终有着寻找的主题。李米寻找男朋友,裘水天寻找女朋友,裘火贵和裘水天寻找给他们机票的人,方文寻找的人(裘火贵和裘水天)。整个影片都是在寻找的主题下展开的。但是在寻找中,这个被寻找的东西却是缺席的。留给寻找的人的都是只言片语,或者是信,或者是话。通过影片中的一系列呈现。可以看到,他们寻找的是爱人、爱情或者是自我,在影片中这三者始终是纠缠在一起的。是不确定的。所有要寻找的东西都是碎片性的、偶然的,所以不能给他们寻找的东西作出确切的规定。

所有这些人所要寻找的都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缺席者。李米寻找的是失踪四年的男朋友,而确信男朋友存在的只有四年来的54封信。裘火贵和裘水天所要寻找的是给他们机票的人(方文),但意外的却遇到了诗人的死亡,能够证明他们身份的就是藏于他们身上的。方文对于裘火贵和裘水天的寻找,目的是给他们机票。让到达广州。可是他也没有见到裘火贵和裘水天,这两个人对于方文来说也是缺席的。同时缺席的还有警察(叶倾城)的老婆,通过叶倾城,观众知道他老婆出轨,但是他老婆从来没有出现过。这部影片中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寻找能够确认自身的“他者”的存在,用“他者”来证实自我的身份。其实与其说所有的人都在寻找“他者”,不如说所有的人都在寻找自己,都在寻找能确认自己的那个人。而那个“他者”在寻找未果并且不确定的情况下,就演化为寻找者寻找自身理想中的“我”。

李米寻找的男朋友,四年之内给了她54封信,每一封信的相隔日期,李米都记的非常清楚。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导演给予观众的感受是时间的空间化。将54封信的相隔日期与空间上的距离等同,这样就造成了李米本人的惶惑感,她将对于男朋友(方文)的寻找,变成了对于这54封信的相隔时间上的规律的推测,将一个本应该是距离上的寻找,变成了时间上的找寻。李米在开始时讲,她曾经跟方文讲过如果父母不让她跟方文在一起,她就绝食。这时还可以看到李米要寻找的是她的爱情,但是后来李米说,我现在就想把他找出来,然后说一句“怎么不去死呢?”在说出这句话时,李米要的可能就不是爱情,也不是方文。而是李米自己,一个不存在的,一直缺席了四年的“他者”,一直在李米想象中可以给她一个确定的身份认定的“他者”,在李米看来是永远不可能找到了,即使找到。也是要以他者的死亡来确认自我的存在。在警察局里偶遇方文时。李米曾作过努力。让方文(这时已经化名为马冰)承认李米,如果这时方文承认李米的话。可能会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方文和李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种是李米离开方文。从自己的梦想的爱情中走出来。进而在现实中确认自身。但是方文没有承认李米,这就让李米一直摇摆在现实和想象之中,不能清醒地确认自己。从警察局出来,李米跟在方文和菲菲的身后时,哭着说出每封信的日期,并开始背诵信的内容的时候,方文跟她说,我不要你了,你可以不用跟着我了吧。这时李米转身哭着跑开。其实这时候,对于李米来说就是其梦想中的爱情的破灭。也是她希望从方文身上确认意念中的自我的想法的破灭,所有的一切都将她从梦想推向现实,在现实中来确认自己。这就是最后结尾时,李米说,“我们学习都不好,都没有考上大学,我们都不起眼,没有人关心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是李米自己最想说的话,也许可以改为“遇上他是我这么大最开心的一件事”,正是由于平凡人对于自身身份的渴求,而由于平凡人的“不起眼”,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身份确认是无法通过外界给予的。所以只有通过精神上的爱情的确认才可能完成对于自身的认同。才可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但是就是这样身份的认同在爱情中也由于所要的东西的缺席而被延宕。

方文和李米一样也是在爱情中来寻找自己(因为他也是平凡人,没有人关心他)。但是他对于爱情的寻找方式和李米不一样,他要成为李米父母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所以离开李米,去做了贩毒集团的接头人。但是自始至终这部片子都没有告诉观众,李米父母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李米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也是缺席的。方文在54封信中也提到过,说想要回昆明,他觉得他成不了李米父母所希望的那种人。但是接着又说。李米。我已经看到我们超市的样子。从此处可以看到,李米的父母希望方文成为有钱人,但是这只是方文自己的解读(因为李米的父母是缺席的。所以根本没有一个他者告诉方文,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方文所要寻找的另一个自己,也是在方文自己的想象中的他。他想通过占有金钱或者资本来使自己成为李米父母想要的那种人,继而跟李米在一起,从而确认自身。但是当他发现他就要成为他认为的那种人的时候。他也失去了自己。为了成为他想象中的那种人,他铤而走险作了接头人。最终在没有接到裘火贵和裘水天之后,贩毒集团不再信任他,警察注意上了他。最终他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自己对于李米父母(其实是他自己)所想要的自我的找寻。其实方文在这里还有一个角色,就是他是作为李米的他者存在的,但是李米的父母又是作为方文的他者存在的,所以其实李米的他者经过了方文这样一个翻译者,由此看来李米所要在爱情中找寻的自我其实也是被方文翻译后的他者的要求。这也就可以想象她们之间的爱情始终有着―个他者的目光的注视。

叶倾城(警察)是这部片子里面的正面角色,他在开始出现时,就说出了自己生活中的困境。她的妻子出轨了。出轨的对象是一个小白脸。“小白脸”是用来称呼男性性别特征不明显的男人的。叶倾城称第三者为小白脸,说明在叶倾城心里,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但是最具戏剧性的却是,他作为一个男人,老婆却找了一个不像男人的男人(没有男子气的男人)。 这是让他感到苦恼的事情。其实这里也告诉观众,叶倾城对于自身的男性性征开始怀疑,他的男性性征被他老婆的出轨给了,叶倾城要找的自然是男。性的尊严,是社会习俗告诉的男性的尊严。可以说叶倾城所要找的就是社会告诉的习俗。但是这个习俗,也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而且也是缺席的。虽然影片最终没有说叶倾城最后怎么样了,但是这个寻找的主题在他身上也有着很深刻的痕迹。

对于爱情的寻找还有裘水天对于小香的寻找。小香始终是一个由裘水天说出的符号,如果说方文在最后我们还看到了具体的人的话,那么小香纯粹就是一个由裘水天的几句话描述出来的符号。从裘水天的口中我们大概知道,小香是一个不愿听从她妈迫自己去的农村女孩。但是她又不“土的很”(裘水天语),她为了反抗她妈妈。自己一个人来了昆明。而且从裘水天的叙述中,我们还知道,小香是一个说话口音追求城市化的农村女孩。从裘水天与裘火贵坐出租车与李米的交谈中,观众知道这个从农村来的男孩是来寻找小香的,当李米问她小香是谁时,他说是“女朋友”。紧接着他说小香和别人不一样。她敢骂镇长的儿子。在裘水天眼里,小香是一个敢于反抗权威(妈妈,镇长)的英雄。是他认为跟农村人不一样的人。小香成了裘水天想象中的完美的人格,仿佛成了小香的男朋友,他也具有了小香的性格一敢于反抗权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常常遭到裘水天的打,在现实中,他是一个相对懦弱的农村小伙子,现实和想象之间的矛盾性,使观众看到他对自己也不满意。他渴望自己完成其男子汉的蜕变过程,而在这个蜕变过程中,小香的形象无疑是一个参照,而且他也想从与小香的爱情中来吸取蜕变的力量,从而转变成一个不土,勇敢的人。所以小香在此时,就不是他的女朋友。而是他对于另一个完美的自我的想象。

其实。从四个人的寻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要寻找的东西都是缺席的,但是这个缺席的东西又是确实存在的,它通过爱情来向我们显现,并将对爱情的追寻演变为对于自我的追寻。它时刻影响着影片中所有人的行为,甚至可以说,影片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在这个缺席的东西的指引下来完成自己的一切的,整部片子中的主要人物的找寻都可以说这是一个他者目光下的爱情的寻找,继而衍生出了对于自我的寻找。虽然他者的目光无处不在,但是我们仍能看到每一个人自我的主体意识,即他们都想通过寻找来完成自我的确认。

二、规训的爱情――变换机制下人被编码

正是由于他者的缺席,所以也就预示了每个人都不可能找寻到那个确定意义上的爱情、爱人,或者自我。所以每一个人都在寻找中继续寻找,一直寻找。而导致每一个人都一直寻找的一个动因就是每一个人都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那个缺席的他者的目标(其实是每一个人自己想象的目标),就可以得到爱情。所以每一个人都陷入了一种交换机制的诡计当中,即通过自己努力换来自己的爱情。所以观众在整部片子中到处都看到交换的痕迹。

李米用了四年时间寻找爱人,她用来交换的东西是她的青春,以及身体上的压抑(当她愤怒的问叶倾城,还想知道什么,还想知道我跟谁上过床,她说没有,一个都没有)。通过身体上的压抑和时间来寻找她的爱人,她自己,以及爱情。

方文通过将自己变成贩毒集团的接头人来换得和李米在一起的生活。换得他们的爱情。最终通过身体的坠落,通过死亡为自己的寻找付出代价。

裘水天通过自己身体来换取一万块钱,从而换得与小香在一起,但是最终却是以自由的丧失为代价。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通过交换来完成寻找的,无论是寻找自己,寻找爱情,还是寻找尊严。商品经济的交换机制在这部影片中随处可见,其实交换机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强大的机制在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他们毫无意识的就被这样的机制编码,成为机制运作过程的最好的呈现者。他们都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用这样的代价是可以换得自己的爱情的。(从他们对于爱情的执着上可以看到这一点)但是可悲的确是,当你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机制操纵着你的时候。你也就预示着你是逃脱不了机制对你的束缚的,一旦被机制编码,你也就丧失了你自己,成为机制运转的一个材料,而且还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平凡人的所有)。

从整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于身体的关注。作为交换筹码的身体在交换机制之下也不是随意妄为的,自由的,它要被这个机制所规训,身体是要符合一定的规训原则的。

李米压抑自己的身体,只为找到方文,找回自己的爱情。她为爱情献出的是自己身体上的生理需求,是她的利比多的被压抑。她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用来寻找,而忽视了身体的需要。在李米身上,身体向观众呈现的不仅仅是道德上的为爱人守身,而是对于身体的压抑,是交换机制下,身体不得不服从的定律,因为她要寻找的东西对于她来说是那么的昂贵。方文寻找的是与李米的爱情,但是故事叙事却没有对于方文身体的显露,可以想见他的身体更为压抑,他的身体是被遮蔽的,只有最终方文从桥上跃下,他的身体才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向我们敞开,他用他的身体交换自己想要的爱情。裘水天为了凑够1万块钱,让小香和自己在一起,他在自己的身体里。他将他的身体作为工具,他的身体里的致使他的身体必须避免让在自己的身体里被消化,他必须避免身体被损毁,就是为了用身体去交换他要的爱情。但是最终他却是用自己的身体的自由活动被限制来完成了我们对于他的身体的解读。

交换机制本就是要在对人的规训中来运作的,但是普通人在这个交换机制中所能给出的筹码只有自己的身体,则身体也必然要在这种机制下被规训。但是人一旦被交换机制编码,人以后的所有的选择就会变得不受自己控制,就会变成这个疯狂机制运转的材料,最终这个交换筹码也将被这个机制所吞噬。

人被机制编码,身体被机制控制,也就预示了在浪漫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性。

三、现实反思

其实整部片子将社会底层的人的精神和身体剥夺一空。好像告诉观众,你一无所有。你想要的精神,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得不到的,你的肉体也不是你的,你想要精神愉快,你就得付出肉体的代价,但是即使肉体的代价付出去了,这个精神上的愉悦状态,你仍然是达不到的,这是这个片子的悲彩所在,也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悲哀所在,即如果你被世俗化,那么你将一无所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凡人对于自己的爱情的合法性的抗争的壮烈性,这为这部片子增加了些许崇高感。每一个人都没有屈服于外在的压力,每一个人都在为成就自己的爱情努力转变自己,努力将自己转变为别人认同的人。虽然这样的转变付出的代价非常高昂,但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寻找。从这个层面来看,平凡人又是富有的,也是有希望的。

《李米的猜想》讲述的就是平凡人的故事。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所有的原型,不仅是原型人物。还有事件等等。但是我们要反思的不是它的原型是否在现实中可以找到,而是平凡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至少这部片子会让我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当现实不让你拥有理想(爱情)的时候,当现实社会让每一个人都世俗化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是否能逃脱他者和交换机制的规训,如果能,那么我们要以怎样态度来面对规训?如果不能,我们将被剥夺一空,我们剩下的路只有将自己变的更加现实,更加世俗化。二。在世俗化的今天,我们如何来确认自我?

众里寻她篇4

一、人生悲剧:苦寻中角色的另类转换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1]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的悲剧就是特定的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2] 该剧的历史叙事非常明显,它把自身的矛盾冲突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建构,也为该剧所具有的历史感和情境想象提供了根据。影片中,田文军、鲁晓娟失去孩子后,痛苦让其生活发生彻底的改变,寻子路上的艰辛充满浓郁的忧伤和同情,他们是悲剧人物的代表。但是,当他们寻找到孩子后,强行从养母李红琴身边夺走,李红琴便也成为另一个追寻孩子的母亲,她虽然是孩子的养母,但当孩子对吃桃子过敏这一细节她也了解并注意时,展现了她也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在抚养孩子。在寻子情境的构建下,他们自身之间演变成一个矛盾冲突的个体,当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时,一幅幅现实社会的浮世图和人性的纠结与撕裂也就裸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实,影片《亲爱的》的故事情节并不仅仅停留在用寻子事件戳人心窝、催人落泪,它各个人物角色的设定是剧情的拐点,代表社会不同层次、不同人物失去孩子后的命运转换,将整个人生悲情浓缩在简短的寻子道路上。查阅故事原型彭高峰的事件可知,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原型仅是一个对孩子很好的养母,3年养育让被拐儿童对她情感颇深。但在电影里,她拥有了双重身份,既伤害了别人,也是被伤害的那一个,既与罪恶同行,却也付出了真诚的爱。本应是观众痛恨的对象,却让人恨不起来,而这种无处释放的恨意,才更令观众心塞。每一个角色都在为了追求更完善的人生而努力,他们都有着朴素善良的动机,围绕“寻子”这一中心事件,以自己的方式积极生活着。当田文军找到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要警察把他抓起来时,被无力感裹挟的田文军却只能在深夜的派出所外嚎啕大哭,为了不让孩子再次走丢,他连出门丢垃圾的空隙也要将深夜熟睡中的儿子扛在肩膀上,体现了他害怕再次失子的焦虑。田文军通过三年的坚持和痛苦换来了儿子的回家,但是找到儿子后的生活却隐藏着更大的焦虑、内疚和不安;当憔悴不堪的农妇李红琴为看“女儿”一眼,爬上孤儿院的高墙时,当她为追回抚养的女儿吉芳用身体换来老乡的证词时,当她在深圳街头被一群丢失孩子的愤怒家长狂打时,你会感到,她才是人生更大的悲剧;而鲁晓娟,丢失孩子的生母,她的悲剧在于,作为一个于情于理都堪称优秀的女人,失去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儿子之后,总是无法从梦境中醒来,并且有越陷越深的趋势,最后走上和现任丈夫离婚的地步。

人的一生会遭遇种种隐喻,这些隐喻都在提醒大众理性面对各种遭遇。在《亲爱的》先导宣传片中,很多人都提到,孩子是自己此生唯一亲爱,将伴侣排到了孩子之后;还有一些人,将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列为此生唯一亲爱,伴侣及孩子都没有他们重要。在中国的语境中,这样的答案会获得伦理道德上的赞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答案更像是一场大梦,是那些看不到自己、参不透隐喻的人的大梦。为寻子而生活劳顿的田文军、在孩子和现任丈夫之间挣扎的鲁晓娟、一心只想看孩子一眼的李红琴、组建寻子联盟,寻子六年的韩德忠、遭遇家庭和事业双重不顺的律师高夏……他们都不能很好的参透人生的隐喻,而是硬撑着在时间中对抗死亡的到来,他们看似有家,但丢失孩子后的家却危机四伏。大众眼中的“家”是涉及爱情、亲情、温暖等内涵并给人以许多寄托和希望的概念,并由此引申出来的主旨,经久不衰地呈现于银幕上或包裹于各种故事发展及技巧变换的影像中。但是在《亲爱的》故事叙事中,家的概念对他们来说似乎遥不可及,因为生活中尽是辛酸和苦楚。

二、社会悲剧:时展的缩影体现

影片选取了一个道德感极强的社会热点事件“打拐”作为切入点,将人性和人生的复杂置于大银幕之上,供观众体味,让观众在落泪后还能够从残酷的现实中感受到温暖与希望,这种创作初衷切实体现了社会现实与银幕影像互为表征的内在关联。可以说,陈可辛将个人对现实社会状态的解读置于影像文本之中,而影像文本的社会功能与意义也通过这种内在关联得到恰如其分的彰显,反映并正视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差异与情感困境;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理活动的变化;中国农村制度女性地位的低下;法律规范与情感道德的冲突;国家生育政策等问题。这些深切的现实观照与针砭当下彰显了一定的社会意义,成为一种善意的批判,用一个故事反映中国社会里残留的痼病,进而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警醒与启迪的作用。

李红琴,中国广大底层农村妇女的代表,被丈夫欺骗多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可以怀孕,这绝对是个天大的悲剧。说到底,她是能生育的,但是农村的男权社会让她一直被蒙蔽着。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社会性别构建观点认为,“人的性别与社会文化的建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将女性置于相对于男性、他者的位置。因而女性话语一直处于相对于主流话语的边缘位置或被压制地位……”[3]女性话语权的这种压抑,使得女性无法对事物做出选择,只能听从于男性,或被男性选择,这种顺从、被动,不能发声的状态使女性的力量只能长期被男权话语所束缚。李红琴被丈夫拐到安徽农村成为人妻,其实她本身就具有生育能力,但只因丈夫的一句她不能生育而相信无疑,男人说两个孩子都是他从深圳捡回来的,她依旧深信,并且任劳任怨的精心抚养,是普通农村妇女形象的典型,她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制度。当男性统治女性时,他们说的是:上帝或自然迫使女性服从男性,通过赋予男性某些品质(理性、逻辑、智力、灵魂),赋予女性另外一些品质(混乱的情感、无法控制的等),将女性边缘化。男性并不直接说女性什么,而是用委婉的话去掩饰真正的含义,当他们想促使女性屈从于男性时,却是用“保护家庭”的口号出现。李红琴多年未能育有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男人的原因,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下,男人会以各种理由掩饰自身的不足,并把相关的原因推卸到女人身上,而女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他们能做的只是相信、顺从和依附。陈可辛对乡村女性命运有着深切地同情,他把影片内容伸入到乡村女性的心灵深处,展示了男权社会笼罩下乡村女性生存处境的无奈与艰难,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乡村女性生存状态与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电影将韩德忠修饰成“土豪”的形象,由于他以前做过一些不太干净的买卖,后来觉得丢失孩子是一种惩罚,他们对丢失的孩子一直带有深深的愧疚,并做出不再生二胎的承诺。在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在变化,他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类人心态变化的一个典型。这对土豪夫妇,最终放弃寻找儿子,想要再生一胎,可面临的却是硬邦邦冷冰冰的计划生育制度,二胎准生证难办理。计划生育让中国大多数卡在世代交替的家庭脆弱的关系更加脆弱。

影片结尾,可怜可悲的农村女人李红琴突然得知自己经历的一切竟然是一场关于生育的大梦,她在医院走廊里无助的大哭,这让本来就被现代生活冲击得无比脆弱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农村,女人没有孩子,就意味着没有家庭,没有尊严,哪怕孩子来历不明,他都是维系家庭关系重要的纽带,企图用虚假的血缘将伦理捆绑到一起,可是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一切遮羞布都被撕掉。在我们的文化中,看起来最含情脉脉实际上最可耻可悲的一幕,就这样被一个冷静克制的长镜头记录下来,身份复杂的李红琴,在前任伴侣关系中耗费神经的鲁晓娟……她们都是中国女性命运的代言。

三、存在悲剧:忧郁悲情的叙事格调

悲剧中最为深沉的一种是人存在自身的悲剧,西方称之为原罪意识。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进入到“无物之阵”的时候,他就会体会到这种悲剧意识。潘友强在《生命的遗响:比较儒道禅的生命体验与美感经验》中说:“实存主体之所以产生生命存在的悲剧意识,主要是由于实存主体受到肉体的束缚而导致的自作自受,实存主体一旦受到肉体的束缚,不能忘却形体,不能放弃欲求与需求,也就会不顾物质资源的枯竭,任凭人与物相刃糨糜,这种奢侈与浪费的生存现象,如果继续迅速地发展下去而得不到有效制止,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样也就更加深了人类生存的恐慌与情绪的悲哀。” [4] 影片《亲爱的》的开始镜头,一个杂乱的居住地,复杂的人群过往、昏暗的背景格调都给影片的悲剧性埋下伏笔。其实男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个体,他在自述中说道,他叫田文军,陕西人,来深圳做生意失败,开了一家网吧维持生计,后来离了婚,孩子又在自己的疏忽下走丢,从此开始艰辛的寻子路,生活也因为失去孩子而雪上加霜。田文军,一个正值青年奋斗的大好年华,却沦落到此番地步,让观众无不感到唏嘘,他的存在就是一个悲剧,工作不顺、婚姻失败、孩子丢失、生活捉襟见肘。

除田文军外,李红琴的存在也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一个朴素的农村妇女,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才得以亮相,但她的出现瞬间吸引了观众,开场时的未露脸,光线昏暗的厨房中,一双粗糙的手在摘着菜,不时地往外面看她的“小家伙”,所住的房子低矮阴暗,院子中不时传来家禽的叫声,这些未露脸之前的镜头在向观众传达,这房子里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当孩子被他人抱走时,她疯狂的紧追,警察局中得知抱走孩子的竟是她口中“小家伙”的亲生父母时,她蜷蹲在墙角崩溃的神情更是令观众心碎。少女时被他人骗到偏僻的地区为人妻,因为丈夫的一句话前半生都蒙在鼓里不知自己可以生育,男人因有病去世留下她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似乎有孩子的陪伴,生活开始有了希望,但是这仅有的希望最终还是破灭。虽然片尾得知自己意外怀孕,但她却没有一丝欣喜,因为腹中胎儿是个讽刺性的出现。她在丈夫那里丧失多年的女性尊严,用如此戏剧性的方式被找回,但实际上她的现状已经是“家破人亡”。

鲁晓娟的家庭结构很复杂,一方面嫌弃前夫窝囊,另一方面为了儿子还要和前夫保持微妙的联系,和现任伴侣的关系也不明朗。儿子作为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他清楚地知道这一切。就在儿子走失多年仿佛失忆一般回到家中后,还偷偷问父亲你们俩是不是离婚了。孩子的这个疑问比爸爸担心他吃桃过敏更让人揪心。因为影片在提醒大众,现代社会中走失的不光是孩子,更是两个大人。鲁晓娟和丈夫的心思不在家庭中,孩子用自己的痛苦来提醒父母,看到这个家!田文军在意识到孩子走失的第一时间不是寻求解决方法,而是指责带孩子出去玩的大孩子没有照顾好,大人迷失在梦里时,就会抓住身边一切可以抓住的东西来求生,又因为国情所限,很多家庭的救命稻草只有孩子这一根,所以这根稚嫩的稻草遍体鳞伤。为了满足找回来儿子的所有要求,鲁晓娟答应他把妹妹吉芳也领养过来,然而不能再容忍的现任丈夫只好向她提出离婚,其实到这一刻开始,她的生活已是彻底紊乱,找不到方向。还有那个道貌岸然的心理医生,他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任何人去解决问题,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披着压抑外衣的个体。

很多人存在的悲剧在于,一只脚还在上一个时代停留不肯走出,另一只脚却迫不及待地要迈进新世纪的大门,结果造成了一种尴尬的分裂。不管制度如何更改,法律如何完善,归根结底是面对新世纪生育文化和伦理关系必须要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困在其中的人要尽快醒来,当隐喻发生时,及时掐自己一把。而实际上我们没有权利批判任何人的选择,在新旧时代更替的漩涡里,人人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只是别带着满身的泥,拉着下一代一起跳河就好。总体来说,《亲爱的》没有过多渲染离散的苦难,这一点是国内现实主义的一大进步。当人们过于依赖苦难作为消费时,这种苦难实际上就等同于一种消遣,哭和笑都只是对这种消费行为的一个评判,影片更多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断裂的关系如何修复的问题。

结语

整个故事虽然蕴含着深深的悲剧意识,但还是有闪光的一面,在黑暗中给人带来淡淡的温情。李红琴被夺走孩子后,一人来深圳讨要,不甘心向命运屈服,展现了普通农村女人坚韧执著的一面;租金老板了解田文军寻子的辛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多租了他几个月,并且没要租金;律师高夏自己的生活一直处于艰苦的状态,在工作不顺利,家里有疯母的情况下,还是坚决帮李红琴打官司,成为“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注脚;韩德忠和樊芸在精诚所至锲而不舍的寻找孩子的同时,坦然接受第二个孩子的到来,而第二个孩子其实正是希望的象征……陈可辛导演设置诸多这样的情景,所要传达的就是一种“无论人生里面有多少问题解决不了,到最后还是人间有情”的情感出口。其实这个世界很残酷,有很多事情令人绝望,但人间还有很多爱,包括陌生人之间的情感。

虽然结尾不是大圆满的结尾,但是当冰冷的长镜头投向知道自己怀孕的李红琴,投向站在窗口苦苦等待“母亲”来孤儿院接她的吉芳时,李红琴的痛苦哭泣、吉芳苦等的眼神都还是让许多观众心灵一颤,忍不住事后再回忆整个故事情节。大团圆心理作为民族文化心理或民族情结,至今在普通受众中仍有很大的市场,同时也是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在大众化的艺术品中,影视创作中仍然有着强大的惯性力量。但《亲爱的》却以不圆满的结局映射出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现实,同样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印证着人生的很多无奈:悲剧就是命运,很多阴差阳错。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8.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560.

[3]黄华.权利,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2.

众里寻她篇5

方华清因为小儿麻痹症而永远地坐在了轮椅上,就连手指也不能灵活地运动。由于这个原因,她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无法再继续她的学习生涯。但她酷爱文学,即使不能上学也阻挡不了她对学习的热情,于是她便在家自学,用仅能够活动的两个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行行字,写她对生活的感悟,写她身边的事,当她得知自己的父亲身患绝症时,她一个连日常生活都需要母亲帮助照理的重残女,唯一能做的便是“卖词救父”,在网络上、在她的家乡――新安江畔留下了一段孝敬父母的佳话。难以想象,她不只写了很多诗词,居然还出了一本书!她是一个重残疾人啊!

当我看到《罗浮堆雪》这本书时,我震撼了!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么伟大的人就生活在我们校园旁。也许,她的一生对她来说都是春天,这个春天是美好的。书中的她笑得那么灿烂,尽管上帝对她那么不公,但她仍然笑着面对世界,以乐观的精神,认真的态度,过着每一天。但有谁知晓这灿烂的笑脸背后的辛酸呢?我想我写不出她痛苦的万分之一。她的词中偶尔透出几分孤独,但传达给世人更多的则是乐观,是她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渴望向往。我想她也许从未奢求过什么,她只想当点缀春天的一片绿叶而已。

身残志不残!她总是以春天的热情和生机来面对生活,她的诗词就是她的春天!我相信她会创造出一个不寻常的生活,一个不寻常的春天,让所有的人感受到爱和阳光。

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黄山大地正讲述着一个不寻常的故事――方华清的事迹正被众多媒体广为传播!

点评:

本文取材于被当地媒体和众多知名网站广为宣传报道的重残女――方华清的事迹,小作者有感而发,构思巧妙――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黄山大地正发生一个不寻常的故事,读后让我们这些正常人深受鼓舞和激励。

众里寻她篇6

[关键词] 寻找 信件 爱情 回忆

母题(motive)原为音乐术语,指可以发展出一个乐句、乐段的简单音型,即所谓“动机”。其拉丁词源的意思是“使之运动”,后来指构成故事情节的基本单元。最早出现在民间故事分类学研究中,后被广泛应用于民俗学、文学、影视等研究领域。“寻找”以母题的形式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寻找爱、寻找亲人、寻找真相、寻找生命价值等,在各类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表达出人类在面对大千世界与自身个体间的情感追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蕴。如我们熟知的《西游记》就表现出这种寻找意味:一方面历尽艰辛寻找理想境界的发展、进化历程,另一方面显示在追寻、探索中所必须秉持的信念、毅力和征服各种阻碍的能力,这种意义上的“寻找”以及超越了“取经”本身的具体目的而成为一种精神内涵。如《可可西里》中巡山队员追踪盗猎分子,体现着对生存、道德、信仰意义的追寻,尽管这其中要付出沉重代价,但作为有信仰的人仍要不断追寻生命价值。寻找的意义也便凸显出来。本文将要对“寻找”以母题的形式在日本经典爱情电影《情书》中的反复出现进行分析,对其中表现出的寻找爱情、记忆以及对逝去生命的追忆进行解读,力图找到“寻找”在本片中的深层内涵,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诠释。

爱情是银幕世界的永恒主题,经典的爱情电影总是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沉迷其中感叹不已。作为亚洲电影重要一支的日本电影,也为世人贡献了不少爱情绝唱。《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生死恋》等一部部催人泪下、缠绵悱恻的爱情经典呈现在观众面前,高水准的爱情巨作成为日本影片在国际影坛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将要分析的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亚洲的经典爱情电影《情书》。

一、岩井俊二与《情书》

《情书》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优秀导演岩井俊二的代表作,也是“岩井美学”的代表作之一。岩井俊二在《情书》获得成功后,又相继推出了几部颇有影响的影片,如反映底层移民边缘生活的《燕尾蝶》,纯净如水的《四月物语》以及表现青少年成长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花与爱丽丝》等。

《情书》由一个失去爱人的女子“向天国寄信”开始,通过与她有同样相貌的女子的书信交流来转换场景,初欲寻找恋人过去的生活足迹,末却找到一段不曾被发现的青涩恋情。本片以寻找为线索串联出故事,寻找逝去恋人过去的生活片段,最后各自找到意外的真相。

开篇漫长的三分多钟以黑白为主色调的远景镜头,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是内敛含蓄的。故事以一种叙述性的电影语言向我们展开。大雪茫茫的神户,渡边博子和亲友们正在祭拜两年前因山难而去世的未婚夫藤井树。虽然藤井树已死去,博子却始终对他无法忘怀。在悼念完陵墓回到男友家中后,博子发现了他的初中毕业纪念册,找到并记下了他以前在小樽读书时的地址,于是写了一封“寄往天国的信”以解思念之苦。而这封信被送到当地一位也叫藤井树的女性手中,故事就此展开。

一直追求博子的秋叶为了让博子忘却死去的藤井树,决定和博子一起到小樽去弄清真相。博子在街上巧遇女藤井树,看到了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博子猜到她就是藤井树,并对男藤井树选择自己的理由产生了怀疑。

博子收到女藤井树的回信,告诉她确实有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初中同学。在博子的要求下,女藤井树开始搜索自己对男藤井树的回忆,却揭开了一段自己都不清楚的初恋故事。女藤井树后来经历了死亡的考验,拿到一本《追忆逝水年华》那张写着“藤井树”的借书卡,翻到背面,竟是男藤井树以前为她画的素描……

二、“寻找”母题的反复呈现

(一)寻找神秘的回信人

影片的第一次“寻找”是由那封本意为“寄往天国的信”引发的。博子写信的目的只是为了怀念逝去的恋人。但竟然收到了回复。秋叶打算借一次出差的机会去见一见这个所谓的女子“藤井树”,第一次寻找就此发生。在这一段落中,“寻找”母题表现为对过去恋人的念念不忘,也包含对回信人身份的进一步确认,带着这样的心情两人踏上寻找之旅。

在去往女藤井树家中的路上,他们的寻找并未收到效果,似乎故事到此就可以结束。但在接下来的出租车司机的口中观众才发现女树与博子确有几分相像。导演在这里采用的镜语方式通过来往信件的交错进行使得由同一名演员饰演两位女主角的相似性而变得痕迹模糊,这为整部影片也带来一种神秘而含蓄的风格。

寻找的结果在接下来的场景中有所揭示:出租车司机口中的“可能是双胞胎”,以及读完博子留下的信件并写出回信的女藤井树在街上邮寄回信时的巧遇,即证明了女藤井树与博子有着同样的相貌。这让博子深为惊讶。第一次寻找的结果想必也使观众为之诧异,也为后续展开新剧情做好了铺垫。

(二)寻找逝去爱人的生活

女藤井树出于对前一封措辞较为严厉的信的抱歉,又给博子小姐回信道:在国中时有一位与她同名同姓的男同学,或许要找的就是他。“要是你还记得与他有关之事的话,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博子对于旧日恋人学生生活的关注在此时被唤醒,影片也从此刻展开了女藤井树关于那段青春记忆的回忆。故事在这时开始转入女藤井树的回忆部分,也是影片的重要内容。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博子此时的寻找进行分析。一方面,从表面看,她试图了解男藤井树在学生时期的一些经历;另一方面,在之前寻找女藤井树回去之后与男藤井树妈妈的谈话中,博子已经了解到男友对自己一见钟情这个事情必定是有原因的。这样的要求看似冒昧,但也是想证明自己心中的疑惑是否为真。已经有过一段时间交流的两人在此时也不会因为这样简单的要求而段了联系,所以剧情由此得以继续。

“寻找”母题在这一阶段的作用是推动了剧情的向前发展,在导演精心的安排下如清水般缓缓流淌在剧情中,这一切有意无意的寻找就这样发生。一面是博子对已逝恋人的思念之情压抑着她的情感,对于秋叶的追求也没有明确的回应;一面是感冒始终没有好转迹象的女藤井树在病痛与对邮递员隔三差五的逗趣并无好感的双重不适下,影片的格调一致保持在略显沉闷、模糊甚至是无聊的节奏中。女藤井树对国中生活的回忆开始后,清丽的感觉便显现出来。

(三)寻找逝去的青春记忆

女藤井树回复:出于同名同姓的缘故,对男藤井树的事确实记得很清楚,不好的记忆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了。镜头在这时慢慢拉开,响起清丽的提琴声,回忆拉开序幕。女藤井树在对博子讲述过去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回忆过往的青春记忆,一段在她看来并不美好甚至有些尴尬的青涩感情。在这一个看似并不连贯的故事中,影片对于男藤井树的刻画也逐渐清晰起来,男藤井树对于女藤井树的朦胧情愫也慢慢拨云见日。后来接连发生了男藤井树遭遇车祸、在田径比赛上突然出现并摔倒的事故。博子在此后的来信中寄来了相机,要女藤井树为她拍摄他们的运动场,女藤井树也借此机会回到母校,见到了当时的任课教师,也回到了她和男藤井树一同工作过的图书室。

女藤井树的寻找在这一时期仍略显被动,对男藤井树的既有印象也并没有改善。“寻找”这一母题的显现仍在影片的情节中慢慢推进着,期间的叙述重点已经放在女藤井树这边,对博子的来信也是在表现女藤井树日常生活情境下由旁白念出,表示回忆的过去时和仍在图书馆工作的现在时的不断交替,影片的基调在缓慢昂扬起来,这也意味着那段青春记忆对于正在生病的女藤井树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心情随之有所好转。

在母校图书馆的一段叙述借一群女生之口再次表达了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倾慕之心,也为前篇所讲的不断在借书卡上写下“藤井树”名字之事做了解释:男藤井树所写是他有好感的、附有倾慕之心的女生的名字。母校老师也把博子未曾告知男藤井树已离世的消息告知了女藤井树。沉重的音乐响起,为这段清新、恬淡的回忆画上句号,对过往回忆的寻找暂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的“寻找”主题主要表现为对中学时期那段不曾意识到的美好情缘的回忆,看似是由博子来推动,但真正的实施者——女藤井树在后期也已经被自己多年前的一段奇特缘分所感染。寻找的最后结果出乎她的意料,在回程的路上她停下来咳嗽,并想起在父亲去世后悼念结束的场景,透明、完整的蝴蝶仿佛仍在存活,但斯人已逝。死亡的主题在这里的出现也体现了导演的精心安排:一方面是由得知男藤井树离世而想到自己亲人的离开感到伤怀;另一方面则是为接下来女藤井树病情加重直至威胁生命安全设置悬念。

(四)寻找到的真相

影片回归现实中。女藤井树由于感冒引发急病,妈妈和爷爷在送与不送中徘徊。最终,76的爷爷背起重病的女藤井树一路小跑赶到医院,挽救了她的生命。而之前一直在要求搬家的妈妈找到了答案:不搬了。在以爱情为主题的这部影片中,这一段描写亲情之深的段落想必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在等待救援与主动求医的选择中,深受丧子之痛的爷爷坚定地选择即刻奔赴医院,并用年迈之躯一路蹒跚地将昏迷不醒的孙女挽救回来。亲情在这里的体现淋漓尽致。

镜头回到博子这一边。博子他们来到男藤井树遇难的山上,在吃饭时博子透露了她对藤井的思念:他留给自己的都是美好的回忆,甚至在他死后还要探寻之前的事。在朝阳的衬托下,在恋人出事的大山前,博子大声地喊出那句话:你好吗?我很好。作为释怀表现的交响乐缓缓响起,镜头切换到经过一夜治疗而苏醒的女藤井树身上。她也在说着这样的话,有着相似的容貌,有着共同相识的友人,有着相同的失去亲人的经历,这两个相隔遥远的女子在这一时刻仿佛心灵感应,重复着这样的话:你好吗?我很好。你好吗?我很好。整部基调低沉、舒缓、安静的影片在博子的大声呼喊、交叉剪辑的画面、震慑人心的音乐中达到高潮。博子的呐喊一方面体现出两个人的心灵相通,在呼唤心爱恋人的同时仿佛也在召唤着与她同名同姓、与她同样相貌的女子从大病中醒来,另一方面也是在表达着博子对恋人的思念,和自己对寻找过去但得到意外结果的一种释怀。这一片段的最后是博子站在雪山前的一个大全景,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生命,在人类真挚的感情和珍惜中才愈显珍贵。

女藤井树在父亲去世后的服丧时间,男藤井树将那本《追忆似水流年》交给她帮忙还书。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后来男生转学,从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追忆似水流年》是法国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在影片中,这也是连接男女两个藤井树的重要线索。

我们不仅要想,如果当时男藤井树表白的话,或许就仅仅是个清纯的校园爱情故事,没有更多值得流传的地方。而正因为后来的世事变迁,生死体验,才使得这样的感情在事后看来是如此的唯美、浪漫、清新、隽永,又是如此的充满遗憾。

故事的最后,来自博子的最后一封信也说出了那个“秘密”:“他在卡片上所写的名字,应该是你的名字”,事到如今仍然不肯相信的女藤井树在接下来的事情面前,寻找到了最终的答案:那群在图书馆管理书籍的学妹们赶到她家,拿出了男藤井树当时要她代还的那本《追忆似水流年》,里面的借书卡写着她的名字,卡片背后是她的素描像……一切在这时完全明朗。“因为我很害羞,所以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去”。藤井最后的言语结束了与博子的信件来往,也结束了整部影片。

三、寻找结束

“寻找”以母题的形态在整部影片中突出显现,寻找爱、寻找记忆、寻找逝去的纪念,寻找到的答案固然不能如我们所愿,但就此解开心结重新拥抱生活来得更加弥足珍贵。如女藤井树那般也算幸运,在许多年后蓦然发现了青春时期的一段美好回忆。如果没有寻找,或许这一切都不会再被人发觉;如果没有寻找,两个远隔千里的人人生就没有重叠;如果没有寻找,生的人逝的人都要留下遗憾;如果没有寻找,世界要少了许多奇妙的因缘。寻找,作为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活动,包含着对真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探寻。对爱、对记忆的探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者我们的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走得更加美好完善。

《情书》中对过往回忆的追寻和对死亡的描绘都极具东方气质,含蓄优美、略带感伤地表达出影片的主题——珍惜有限的生命和宝贵的爱情。与现实相比,影片中的过去更为明快优美:在那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中,漫天飞舞的片片樱花、暗生情愫的少男少女,都唤起我们的无限遐想。而《情书》中所构筑的那个美好的中学时代,可能正是岩井俊二和很多人最为温馨纯洁的回忆。寻找真相,寻找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宝贵,这些都在影片中深刻体现,在找到答案之后,片中人物和作为观众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跟随内心感受,勇敢地接受过去,用更好的姿态来做出未来的选择,好好地生活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应宇力. 在现代时空中穿梭的《情书》—论岩井俊二的镜语风格[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黄珞. 岩井俊二电影中的美学特征浅论[J]. 小说评论.2009年第S2 期.

[4]吴娜. 爱的追忆——日本爱情电影经典《情书》分析[J].媒体时代.2010年第10期.

[5]武晓燕. 记忆建构的情书——论岩井俊二《情书》中的“记忆”情结[J].电影评介.2009 年第20期.

[6]杨秋玲. 论《寻找失落的时间》在电影《情书》中的作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4 期.

[7]代辉. 浅析电影《情书》叙事视点的转换[J].电影评介.2010年第12期.

[8]李大千. 审死之美——以《情书》和《入殓师》为例谈日本人的死亡认知[J].电影评介.2011年第21期.

[9]陈玉蓉,闵学良. 执着而及时的生命价值找寻——浅析电影《寻枪》和《可可西里》的生命价值找寻母题[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作者简介

韩雪晖,女,河南洛阳人,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众里寻她篇7

韩老爷子立刻迎了上去:“两位不必多礼,请问枫浔公子呢?”“请老爷稍等,公子正在净面,已在用第三道水。”转身,朝地上的各位英雄冷言道,“你们快走,公子马上就要出来了。”说着,把地上的人推拉到一边,从混乱的人群中打扫出一块空地。

接着,一个放椅子,一个放桌子;一个清扫桌面,一个摆上茶具;一个从包袱中取出茶叶,一个提壶灌入热水,水竟然还正冒着热气。正在众人惊讶之即,鲜红的地毯铺在了地上,这时,一位公子刚好从园中走出。

发束白玉冠,额饰蔚蓝月,身着明蓝衣,翩翩向众人走来,微微行礼后,端坐于桌后的椅子上,两侍童立于身后。轻抿茶水,眉头微皱,“重云,茶叶放多了,味道太浓,以后少放3片。”“是。”右边的侍童答。

众人哑然,不像是江湖中人,倒像是从宫殿中走出的人,虽身着平凡,却透着一股幽雅、华贵的气息,这就是枫浔,与青风寻齐名的蓝枫浔,与风寻同称“青风蓝浔”枫浔,四大公子之一的枫浔公子。众人又转视风寻,发现原来风寻也是那样的出众,只是,这时候,风寻很没形象的倒坐在椅子上,一只腿横在另一把椅子上,嘴里嚼着桌上的佳肴,瀑布般的长发散到脚边,嘴里含糊不清:“呼,狐狸,每次出场都这么大场面,我睡一觉都够了。”说着,打了个哈欠。

“老女人,你还是那么粗鲁啊。”枫浔目光平静,含笑看着风寻。

“狐狸,本姑娘有名有姓,跟你同名已经很无奈了,整天还被你‘老女人’‘老女人’的叫来叫去的,你就不能直呼下我的名字吗?”风寻可没那么轻松,咬牙切齿道。

“那你不还叫我‘狐狸’?”枫浔似乎很乐意惹怒风寻。

“那不一样,你本来就很像狐狸,阴险,狡诈,但是,我比你年轻啊!被你一叫,好象老了好多一样。”风寻又往嘴里扔了一颗葡萄。

“怎么不一样啊?这么粗鲁的女人,废话还那么多,那么懒,不是老女人是什么?”枫浔的眼里满是笑意。

见这两人完全忽略了自己,开始闲话家常,韩正禁不住问,“枫浔公子,您不是答应我那句话……”

“哦,你说的是‘把那个整天来我家捣乱偷我家灵药的风寻收拾一下’吧?”枫浔眼里笑不减。

“呀,狐狸,你舍得杀我么?”风寻嘴里咬着食物,毫无紧张感。

“韩老爷,您看她拿走的药总共值多少银两?我替她补上便是。”枫浔无奈的朝风寻笑了笑,问韩正。

“啊?这个……”韩正有些犹豫。

“韩老头子,你就别罗嗦了,让他还了得了。哎,狐狸,在谁那里?”不等枫浔回话,风寻跳到他身后,指着重云、重雨问:“重云、重雨,东西在谁那儿?”

枫浔点头示意,重雨打开包袱,取出一盒子,交给风寻。“呀?你是重雨啊,哈哈,我还以为你是重云呢,双胞胎真不容易分啊。”风寻打趣道。

打开盒子,所有人都瞪大了眼。如婴儿拳头大小的夜明珠,成色绝顶的玉佩,纯金的首饰……“哇呀,狐狸,你真是奢侈,这么好的东西,给他多浪费。要不给我得了,还能多换几坛,不,几十坛酒喝,哇……”风寻紧紧搂住了盒子。

枫浔不予理睬,“韩老爷,这些够了吗?”“够了够了。”韩正接过风寻递给他的盒子,双手颤抖,这些,可比的上他半个韩家了。

“呀,只记得和你们玩了,忘记正事了。”风寻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盯着枫浔。

枫浔了然一笑,“韩老爷,能再给她一点药吗?”

“哦,好。”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的韩正无意识的答道。

“太好了!不麻烦你带路了,我先去拿啦!”风寻蹦蹦跳跳的离开了。

众里寻她篇8

在这种情况里,只有一个话题可以讨论:毕业后去哪个中学?几所中学被同学分成了四个类别:1、精忠中学 2、古城中学 3、第三中学 4、城北中学 。第三类和第四类最容易考进去,兔子说:“江小鱼你考这两个学校吧。”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后面有人“噗嗤————”笑了一下,我回过头一看,是许千寻。

许千寻这个名字不是她的真名,只是她的网名、笔名、在“小荷”里面用的都是这个名字,时间长了我们就这样叫她,她的成绩永远在班里的前三名,兔子说她就像班里横行霸道的“土财主”。她是唯一一个对考试毫不在乎的人,是我的好朋友。

我没理她,沮丧地说:“是啊,是啊,你们每个成绩都那么好,我成绩平平,各方面也不出众,在老师眼里我江小鱼算什么东西啊。”

许千寻在后面大声说:“你?你是老师的学生,是我的朋友,是你父母的女儿……”说完她站起来,拍着我的肩膀很仗义的说:“去三中,我去陪你。”我嘴上硬道:“得了,要是老师知道原因,肯定会骂我‘拖累祖国优秀的花朵’~!”许千寻满不在乎地说:“得了吧!她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反正我在实小残害的无辜花朵够多的了,老在一个地方估计他们也扛不住,跟你去三中连累百姓去。”她还补充了一句:“就算是地狱,我也会陪你进去猖狂。”兔子酸溜溜地说:“好感人啊~!”我拍着兔子的肩膀,一脸严肃得说:“遇见你使我相信了上天的安排,我现在只想对你说——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死小鱼你不想活了就吭一声,我成全你。”许千寻在旁边笑得差点撒手人寡,我早已溜之大吉了。

梦珂是班里唯一一个能跟许千寻竞争的人,她只有一个毛病——心眼特小,许千寻特讨厌心眼小的人,当然也不会喜欢梦珂,偏偏老师不解人意把她两分在了一起。许千寻性格很像男孩,大大咧咧,梦珂自然看不惯她,就说她,讽刺她,许千寻每次都退让,后来受不了了,就反驳一句,梦珂就像抓住把柄似的破口大骂……我后面总是战争不断。

许千寻喜欢穿一身黑衣服,梦珂就讽刺她:“嘿,大小姐,刚从煤堆里出来啊?!”我劝道:“行了。别说了。”梦珂横了我一眼:“狗仗人势。”“你说什么?”我跳了起来。许千寻拉住了我,以她特有的沉稳声音说:“行了,跟她这种人说什么呀。”我立刻冷静下来,继续读我的书,梦珂把鼻子皱起来:“就你自己多好吧!”跟后面的她的好朋友编起许千寻的坏话来。

下午,一个谣言传开了:“许千寻喜欢小A。”

我知道后,风一样地跑回教室,劈头盖脸地问兔子:“这话谁说的。”兔子往后一努嘴:“除了梦某,谁会说许千寻坏话?”“该死的。”“听说有人把这话告述老师了。许千寻刚去办公室。”我再也忍不住了到后位扬手给了梦珂一巴掌:“你是不是人?你的良心跑哪去了?”梦珂站起身:“你TM认为自己了不起了,今天我让你看看螃蟹是怎么横着走的。”这时,一个冷静的声音在我们耳边响起:“够了。”我一回头,是许千寻,旁边是——老师!

梦珂彻彻底底傻了眼,老师把我们两统统骂了一顿,我的心里特不服气。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试卷范文 下一篇:画楼西畔桂堂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