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猜图成语范文

时间:2023-10-25 21:44:08

疯狂猜图成语篇1

忽然从某一天开始,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一张张图片,简单的色彩线条勾画出一个个谜面,下面是留给正确答案的空格和备选字块。在疯狂猜图最火的时间里,这些求助贴席卷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豪腾嘉科CEO曹晓刚告诉记者,白领女性是疯狂猜图游戏的主要玩家群体之一。同样,由于游戏设计足够简洁,二线及三四线城市也都有覆盖。

疯狂的起点

2010,曹晓刚和其他四位创业伙伴从爱尔兰回国,飞机落地后,他们发现眼前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崭新到让人发慌。在国内创业圈,他们没有任何背景和人脉,只有单纯的想法。回顾起刚刚回国时的茫然,曹晓刚有同样感慨:我们没有软着陆,我们是硬着陆。

“好在遇到了很多贵人。”作为留学生,曹晓刚的团队“着陆”在海淀创业园,这个园区里先后走出过几家上市公司,空闲时候,园区主任就给曹晓刚讲述这些创业公司的成功经历和失败教训,谈话都是趣闻往事,却让几个海外归来的年轻人,迅速了解了国内的创业环境与文化。

开始的一段时间,为了让公司活下来,团队开始做外包,帮助其他公司开发产品。对于这时候的豪腾嘉科来说,“荣归”似乎遥不可及。在外包过程中,他们认识了一些朋友,人脉和机会在不经意中间渐渐开拓。一次与时尚集团的合作,曹晓刚认识了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一番难得的长聊,徐小平对他们的创业想法很认可,随后,曹晓刚从这里拿到了第一轮天使投资。

他们开始向着梦想前进了。在疯狂猜图之前,豪腾嘉科推出过一款叫做“疯狂猎鸟”的游戏,当时也很火。但由于团队缺乏产品运营经验,不知道火了之后该如何持续,只是简单地想着做下一个产品。今天回顾起来,曹晓刚有些后悔,“当时错过了一个机会”。疯狂猎鸟留给曹晓刚的财富除了对运营经验的重视,还有一个在后来颇具象征意义的游戏名字――“疯狂”系列。

再后来的故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了。赶上微信平台的爆发点,疯狂猜图火得一塌糊涂。上线半个月,用户数量接近5000万,日均收入10万元。随后不久,他们拿到了启明创投的第二轮投资。

“简单”并不简单

疯狂猜图诞生前,曹晓刚和团队做了一次基于微信的调研。结果显示,微信朋友圈传播影响力极大,但互动并不充分。这让他们找到了机会。此外,在朋友圈中,分享内容的元素也比较单一,两项结合,互动性与内容性成为他们下一个产品的方向。最终,团队决定做一个类似你问我答的社交轻游戏,找出一些有趣元素,用图片展现,供网友猜测其含义。截至目前,疯狂猜图大概上线了1000张答题卡片,其中负责创意的团队,只有5个人。整个团队的规模在20人左右。

“制作一张卡片大概要0.5人天”,曹晓刚谈到题目的难易度时,也露出一些无奈感。“越到后面越难,因为简单的创意构思都被用光了。”为了防止游戏难度造成用户流失,团队要进行大量的内部测试,尽量平衡题目的难度和受众范围。“现阶段的重点是平衡游戏难度,防止用户因为卡在某一题上,而放弃游戏”。

猜图游戏的核心是内容和易玩性。小白用户对电脑和手机了解和操控程度有限,因此,疯狂猜图在交互设计上选择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方式,不需要打字输入,不需要复杂操控,只是看图+选字即可――而且还可以求助。

为了在干扰选项中达到混淆效应同时不损害游戏简单程度,团队在备选字块上也下了很多功夫。“我们会根据正确答案的属类和字数进行相关搜索筛选,找出尽量相似,又具备识别性的干扰选项,然后拆成单字,放到备选字块里。”这种技术机制将用户被选项困住的可能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让更多小白用户可以在操控之外感受到智力上的。

简单,是这款游戏“疯狂”起来的重要因素。“80%的题目是相对简单的、大众化的,20%的题目是偏难的小众题”。在曹晓刚的游戏卡片里,也有着80/20理论的影子。根据目前的数据,疯狂猜图人均游戏时间为一至两周,平均通关数500至600。

游戏依然有困境。即便在题目设计上力求简单,但答题类游戏对知识储备有必然要求,这是小白用户的门槛。虽然分享和求助能缓解,但随着游戏难度增加,小白用户的游戏和体验逐渐下降。

在第一波火爆之后,曹晓刚开始考虑变化。游戏的交互方式已经足够简单,下一步是在游戏难度和玩法上降低门槛。“在下一个版本中,我们让小白用户有更多的融入感”。曹晓刚说,他对新版本的期待是,你回答不上来题目,也会很开心。

下一波浪潮

在疯狂猜图团队里,5个负责创意的同事,勾画出了1000道题目。这几乎达到了一个瓶颈和极限。在下一个版本里,他们要更新玩法。曹晓刚说,“我们要自己颠覆自己”。实际上,在经历过火爆传播后,疯狂猜图近期开始冷却,而新版本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也是事先规划好的”。

之前有过几次小升级,都是增加题目和修改BUG。曹晓刚对于这次大升级有过时间规划,但由于游戏火爆速度超过预期,这次升级也提前了。“我们想到它的传播会很广,但没有想到会这么快”。这让曹晓刚和团队的后期跟进有些措手不及。疯狂猜图从上线到现在,整个团队都有一种被时间追赶着向前跑的感觉。

增速开始放缓,符合手机游戏的一般规律。在这个行业里,常常火得越快冷却也越快。曹晓刚希望疯狂猜图能跳出这个宿命。“在游戏设计时,我们就知道它不是一个重游戏,不可能靠一种模式持续长久。因此,我们选择了不断的改进和变化,下一个版本升级,就可能是一次新突破”。

曹晓刚为疯狂猜图设计的生命线不是一波流,也不是细水长流。“它应该是一轮接一轮的爆发,浪潮式的迭代”。在曹晓刚看来,疯狂猜图已经不可能以小而美的方式生存了,全国开发者都知道疯狂猜图的模式和玩法,因此它的每一次迭代都需要变化,引发新一轮传播热潮,形成一波接一波的爆发力。当疯狂猜图遇上了微信,也许这就是它的宿命了。曹晓刚坦言,“这样的模式,对团队的压力非常大”。

“得草根者得天下,这是必然的。”曹晓刚同意草根互联网这一提法。在他看来,中国手机用户的梯度中,草根小白占据了大部分。这一人群游戏时间多,对游戏的需求大。“谁得到这个人群,谁就能得到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源”。曹晓刚希望疯狂猜图能更为广泛地被大众接受,被小白草根用户喜欢,这是他下一个版本的方向,也是疯狂系列未来的道路。在疯狂猜图之外,豪腾嘉科还推出了疯狂猜歌游戏,未来,疯狂系列还有更多产品会出来。

“我们希望疯狂系列会成为一种文化,这样可以跳出手机游戏快生快死的循环。只有把游戏变成一种文化和品牌,让几款产品形成一种组合的商业模式,并最终形成一种文化的趋势”。曹晓刚说这段话的时候,表情很认真。这条路很远,他说,这是他的希望。“这种文化会是什么样的?”我问他。“是一种适合移动互联网碎片时间的消费模式。”轻,简单,参与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模糊的轮廓。

理想依然在

五个创业伙伴都是80后,最小的87年。曹晓刚今年31岁,是其中最年长的。谈到关于疯狂猜图的抄袭质疑,他并不避讳。“我们确实借鉴了,但出发点不是为了借鉴而借鉴。最开始我们做微信分析,找到了空白窗口,国外已有的猜图问答游戏模式刚好适合,我们没有为了回避而再去绞尽脑汁的创新新模式,所以我们做了借鉴,但内容都是原创的”。

这是曹晓刚对于抄袭与借鉴的答复,承认借鉴了游戏模式,但强调自己在内容上的原创努力。“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淡,在抄袭与借鉴之间,大家应该有一个道德底线。能不抄就尽量不抄”,曹晓刚说,如果不得不借鉴,那么最好在玩法和内容上做创新,不要一锅端。

疯狂猜图成语篇2

关键词:宁浩;电影特色;起步期;成名期

宁浩起步期的电影叙事简单,风格朴素;成名期的电影叙事繁复,风格幽默。两个时期的电影也形成了对比。

一、朴素中的唯美

宁浩早期的电影侧重展现普通小人物的平凡故事,像《香火》讲述了一个和尚为筹款修缮佛像的故事,《绿草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内蒙靠近中苏边境的牧民部落中发生的故事。

但是,故事并没有因为普通、简单而变得枯燥、乏味。相反,作者把它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和尚筹集三千元并非什么极难之事,但结果却比登天还难。他先是去政府部门求助,无果;后又去化缘、算卦,得到的钱或被没收或被抢走;最后,他靠给人看风水骗取了三千元,将佛像修缮的焕然一新。结果,政府告诉他要修路,寺庙碍事……这个结局真令人哭笑不得。《绿草地》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写他们的天真、纯朴、求知欲和好奇心,将一个小故事表现的趣味横生,令人莞尔一笑。然而,作者的思想意图又并非如此简单。艺术是作者情操的外露和表现,讲故事的过程就是作者实现自我意图的过程。作者在用社会底层话语构建的叙事王国中让我们领略了方方面面之事,形形之人,如官员收受礼品、办公室内打牌赌烟、、地痞小混混、农村封建习俗等,对社会的批判性和讽刺性显而易见。而这一切的表现却是在不动声色之中。这种看似无意为之实则别有用心的叙事策略更有“胁迫”之味,让观众不得不去面对这个尽管知道却不愿面对的不尽人意的现实社会。因而他的电影叙事显得巧妙、含蓄、委婉,却韵味十足,内涵极深。他的姿态与第六代导演不谋而合。疏离历史话语的沉重格调,努力回归现实,展现当代,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表现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凸显人性、人情,也表达导演对生命的感悟,体现出一定的人文情怀和悲悯情愫。

从电影艺术上看,风格朴素平实,细致内敛,却内蕴深沉,耐人寻味。首先,这两部电影都是单线索讲述的故事。如和尚筹款修缮佛像,蒙古孩童归还国球等都是围绕着一个主线展开,显得主体突出,主楞分明,不蔓不枝,不冗不繁。他没有玩弄或炫耀复杂的蒙太奇,采用常规剪辑构建的影像世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便于观赏;其次,在镜头的运用上,镜头形式简单,以固定镜头、长镜头为主,场面调度简单,较少运用多种形式的移动镜头。在展现两人对话时,摄影机常常对准两人,定镜拍摄 ,很少使用其他导演惯常使用的正反打或移动镜头。如和尚与宗教科长的谈话,和尚与小安的谈话等,都使用了固定镜头,带有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减少人为干预,引导观众深入其中,自我思考自我评判。这样更容易调动观众的主体情绪,避免置身事外。他也借鉴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某些特点。“长镜头、静止的摄像、平静近乎冷漠的影像风格与镜头中残忍的真实之间形成了某种张力,在间离的态度,冷静的镜语与厚重的真实之间达到相对平衡。”①再次,对话多用方言、俚语。如“不机迷咋塌了。这屎巴巴憋到屁股门上了,你着急呀”“不平时没巴巴吗”“回去瞄瞧瞄瞧就懂得了”。方言和俚语的运用凸显地域色彩,使对话饶有趣味,生动活泼,幽默味十足;最后,借鉴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香火》中摄影机跟随和尚在大街上实景拍摄,使用自然光效,让我们领略了真实的街道、房屋、商店、行人,减少了人工雕琢的痕迹。凸显日常生活事件,撇弃戏剧性事件,使用非职业演员等都鲜明的体现着纪实风格,朴素平实又极具震撼力、感染力,十分生动形象,作者在朴素中诠释着唯美。

二、黑色疯狂中的幽默

宁浩成名期的电影,如《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石头》,在叙事上精雕细琢,戏剧性浓厚。作者不断地设置一些戏剧性的场面,精心打造一部视觉盛宴,吸引观众深入其中,流连忘返。

第一,利用台词制造笑料。如谢晓盟对女性调侃:城市是母体,我们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女性轻蔑地骂他:流氓。剧中人的语言前呼后应,但在行为和处境上却迥然有别。如《疯狂的石头》中西服男说过两次“百步穿杨”,但两次的处境大不相同。第一次说,是在他受总经理信任的时候,故意夸奖经理,阿谀奉承;第二次说,是在经理打算辞退他,他反而威胁经理,经理只好射死他,临终前终于领教了“百步穿杨”的威力。这前后两次同样的语言却反差极大,效果对比显著,让人忍俊不禁。第二,利用剧中人的困境或愚蠢、滑稽行为制造狂欢。《疯狂的石头》中三盗贼在电车上合伙演戏,试图通过中奖可乐瓶这个圈套来骗钱,却被旁边的乘客识破并远离他们,就连那个最后的希望――夹在中间的聋哑人也被人劝走了,他们自以为是的天衣无缝之计竟落的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开怀大笑。第三,利用巧合、误会制造笑料。主人公总是因为某种意外、误会而身陷某种困境中,他愈希望走出危难、摆脱困境,却愈陷愈深,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李法拉失手杀死老婆,不料耿浩在那杀人凶器上留下了指纹,警察把他当成了杀人凶手;两杀手骗取了耿浩的货车,察猜被冻死在上面,耿浩取回车后发现了冰冻人,警察又再次把他当成杀人凶手;耿浩的货车上有察猜的饰物,认为耿浩黑吃黑杀死了他,而耿浩认为前来寺庙的这些人是给他师傅送葬的,于是双方都说了些误会话,并且按照自己设想的对方的身份和对方进行交易,竟没有发现破绽。耿浩正在烧那箱他误认为的假钱,却发现了银线。黑帮拿着那个误以为里面装有白粉的骨灰盒,却发现里面是骨灰……一场又一场的误会,一个又一个的巧合,交织缠绕,交汇综合,成了一个解不开、去不掉的死疙瘩,人物也陷入更大的困境中。观众对这一切自然洞察明知,却由此获得了极大的乐趣,怀着赏心悦目的心情,在作者苦心经营地悬念迷局中继续欣赏下去;第四,带有戏仿色彩。宁浩继承了当代香港电影中的黑色浪漫,但又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黑色浪漫的重点不在宣扬暴力、强化悲剧或伸张正义,而是致力于宣扬幽默,制造狂欢,减少它的沉重格调,在一场狂欢游戏中表现社会世俗,人情镜像,由此减少了观众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品味、参与游戏,从而获得。这就是他的高妙之处。

注释:

①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2,第108页。

参考文献:

[1]陈捷.宁浩的类型与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2).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3]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4]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2.

[5]谢柏梁,袁玉琴.中国影视艺术简史[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6]徐江.从小人物塑造介入宁浩电影[J].群文天地,2011(12).

[7]袁玉琴,谢柏梁.影视艺术概论[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0.

疯狂猜图成语篇3

[关键词]《两小无猜》;移置;误认;镜像之恋

20世纪的文化图景中,精神分析理论为文学、电影、绘画等诸多艺术形式的阐释与解读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批评维度。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对梦的解析以及之后其后继者对其的反驳、修正与拓展。伊万・萨姆埃尔的影片《两小无猜》以凌驾于影片之上、超自然的口吻叙述男孩朱利安的成长以及其与波兰裔女孩苏菲之间的故事,疯狂又惬意无痕。

文本叙事自朱利安的母亲处于肺癌晚期而展开,叙述主体朱利安一开始就面临着母亲的离弃,面临着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匮乏,正是此种匮乏的出现,形成了“镜像阶段”的潜力性因素。影片文本中,处于肺癌晚期的母亲,其文本意义等同于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中――“镜像阶段”那个即将离弃的母亲职能,在孩子早期成长历程中造成自我的匮乏与分裂。

婴儿出世后的6到18个月,母亲经常把孩子抱在怀中,到母亲渐渐开始离开孩子的过程,对于孩子,他所经历的,是某种“母亲的离弃”。最早把孩子抱到镜前的是母亲或相当于母亲的角色,孩子最初看到自己的镜中像时,尚不能分别自己的身体和怀抱他的母亲的身体,因此,镜中之像,给他一种依然母子同体的想象。而母亲的离弃使他开始体验匮乏。

朱利安童年生活的幸福是与其母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其视野中,母亲与自己的童年/自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能指,母亲的存在是其“玫瑰人生”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此时的朱利安将母亲这一关键能指划在自己的童年之中,拒绝其分离,努力的保存其母子同体的状态,在镜像中将母亲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共同指认为自我。夜晚母亲讲述的故事、对母亲飞翔的想象,母亲成为一个难以磨灭的能指烙刻在朱利安的生活之中,其处于深深的“恋母”状态。但朱利安终要面对母亲的逝去,纵然他在那一刻还在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来营救母亲――在病房里跳格子的方式去和上帝讨价还价。

病房内朱利安疯狂的呼喊清晰地告知对于“母亲的离弃”朱利安是如何地不情愿。其难以将母亲从其童年的幸福中分离出来,难以以一个孤独的个体去完成自己的玫瑰人生。面对此种匮乏的出现,其努力在自我的潜意识中对匮乏进行想象性的否定,而意识落实到行动层面上则成为对因母亲逝去而造成匮乏进行填补的行为。

索菲成为朱利安填补其匮乏的关键对象。在叙事维度中,索菲充当情节展开的一个关键人物,正是其与朱利安之间无止尽的、疯狂的打赌构成影片叙事得以延展的因子。而在心理层面,索菲责无旁贷地成为朱利安心中匮乏的一个填补性因子,此种填补不同于男人与女人间欲望的填补,而是对母亲角色的填补,索菲与朱利安共同成长,免除朱利安对孤独存在的恐惧。可以认为,《两小无猜》中朱利安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逐渐的移置到索菲身上,影片叙事者为避免此种移置过于唐突亦是在不经意间设置了两段细腻的插曲。

两次都是母亲即将离去的场面,均是朱利安即将陷入匮乏之时,索菲都成为一个“在场者”。第一次是在病房,索菲前去寻找朱利安,此时母亲的安危成为朱利安最大的牵挂,索菲“只是一个玩伴”。即在“母亲离弃”之前,索菲对朱利安而言只是一个可以随时置换的玩伴。第二次是索菲出现在朱利安母亲的葬礼之上,并且其高声的唱着《玫瑰人生》的曲子。画面构图上,其处于构图的至高处,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也暗合了去世的母亲在天堂俯瞰我们的情怀。此场面使得索菲在电影表意系统中被赋予“母亲”的能指,幼小的她成为那个曾经向朱利安许诺“飞翔”的母亲的替代。朱利安亦将对母亲的回归的渴求移置于索菲身上,使得索菲成为其因“母亲离弃”造成匮乏的替代者,成为其“恋母”情结延宕的主要对象。

情感从母亲移置到索菲,曲子《玫瑰人生》和梦都是情绪的关键见证者。在影片后半部,朱利安躺在母亲的坟墓上,配以画外音“真希望她能再为我唱一首《玫瑰人生》,真希望她能相信我不再需要她”,此时成年的朱利安明确地告诉母亲他将自己被“母亲离弃”的匮乏转移到索菲身上,而在影片末尾当朱利安在雨中对索菲唱着《玫瑰人生》时,影片对此种移置的张扬达到最高潮。

索菲的作为填补匮乏的引子,朱利安亦将恋母情结移置。但索菲作为一个关键能指,其对朱利安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弗洛伊德意义上母亲的镜像,而且作为朱利安自己的镜像存在。拉康认为,婴儿在“认出”镜中像是自己的时刻是伴随着极大的狂喜,因为那是个和自我体验完全不同的完整丰饶的生命形象。孩子的镜前举手投足,“牵动”自己的镜中像,获得了一种掌控自我和他人的幻觉――对于一个行为无法自主的孩子――“我”和一幅“言听计从”镜像――“他”,共同构成了某种关于理想自我的想象。而索菲被朱利安误认为是其镜中像现实生活中的呈现。在叙事者眼中,索菲是作为语义学上的同义反复的意义而存在。“镜中像”索菲和镜前的朱利安在“敢不敢”游戏的打赌中,超越世俗,逼近自己的理想自我,间或地启动理想自我实现的心理热情与生命历程。而索菲每次离开(打赌:4年不见/10年不见)对朱利安而言都是镜中像的缺失,其无法获得掌控自我的幻觉与,难以完成自身对理想自我的想象,这些都是他难以忍受的。

所以说索菲的存在是一个双重镜像,既是朱利安母亲的镜中虚像,又是朱利安自身的镜中像,是朱利安理想自我实现的必然砝码。可以认为,索菲是恋母情结移置的目的地,也是朱利安误认的“镜中像”,其承担着母亲与玩伴的双重职责。同样的境遇发生在索菲身上,对其而言,朱利安是父亲也是“镜中像”,二者在共同的移置与误人去书写《两小无猜》的文本。

木马圆筒在影片中作为一个关键意象而存在,它是赌码也是胜者的奖励品,是贯穿文本始终的重要阐释对象,其与“o-Da”游戏中的线轴一样,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幼儿在线轴扔不见之时会发出“o-o-o”的叫声(表示“不见了”),之后,他把线团拉回来时则发出“da”(“在那里”)的欢快叫声。在拉康看来,这个幼儿的行动既是表征化的表现,也是一种幻想性活动。表征化表现在那个线轴代表着别的事物――幼儿的母亲,而幻想性则表现在那个还不会说话的婴孩在这种活动中感觉到某种暂时的满足。拉康认为,象征化和幻想性满足都给予“存在”的缺失、欠缺和不足,幼儿在游戏中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象征化能力,即能通过一个能指使不在场的事物在场,它因此能“弥补”离去的母亲,从而象征性和幻想性的实现他所渴望的母亲的归来。木马圆筒和游戏中的线团一样,是母亲的象征,其必然要参与“o-Da”游戏,始终处于存在/缺失的状态。因此木马在朱利安于索菲的打赌中断的转换归属,在银幕上则展现为二人将其像线轴一样向对方滚去,其对游戏的任何一方而言都是一个象征化和幻想性的存在,是朱利安实现去世母亲在场的能指,是母亲离去的弥补;对索菲而言,它慰藉了索菲对于父母的幻想。

疯狂猜图成语篇4

文/李星文

日前,著名导演金韬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他对文艺批评现状的看法。他认为,电视剧的美学体系还没有建构起来,电视剧批评存在四个“不得”:题材评不得,作品骂不得,人名提不得,真话说不得。

应该说,金韬导演一语道破了当前影视批评的尴尬。这里的“批评”不是指网络上自发的散碎评论,而是指有一定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媒体人撰写的文章。电视剧作为最流行的大众文艺形式,其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历来为各方所重视。电视剧创作沐浴在改革进取的空气中,也被某些传统保守思想所制约,电视剧批评作为生产环节的延伸,同样处在走向不同的两股力量的夹击中。同时,商业大潮的侵袭又使电视剧批评脱离了“以文本论英雄”的轨道,夹杂了很多商业算计,立论的公信力和分析的专业性大受影响。

所谓“题材评不得”,集中体现在那些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或者当代敏感题材的电视剧中,剧本经过层层审查、反复斟酌、一再修改后定于一尊,经过拍摄和审定后才能播出。此刻,这个电视剧似乎已经打上了“绝对真理”的印记,批评者要么在其刺眼光芒照耀下不敢批评,要么一肚子话找不到有效的途径说出来。所谓“作品骂不得”,更多是指一部电视剧就是一单投资巨万的生意,投资人最担心批评导致收视率下降或其它播出“事故”,影响资金回笼,因而总是倾向于自我表扬,并封堵批评意见。久而久之,“骂作品”似乎成了断人财路的事,让人望而却步。

所谓“人名提不得”,是指坊间偶有批评的声音,也都是不点名的宏观批评或现象批评。显然,这种“空对空导弹”不利于触动灵魂、交流观点,可是一旦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就会成为一个万人围观、两人对决的娱乐事件。此刻,批评的内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互掐”的娱乐效应。而“真话说不得”是有了前面“不得”之后的必然结果,不能议论题材、不能褒贬质量、不能指名道姓,也就剩不下什么真话了。

文艺批评本来是影视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可是“四不得”的文艺批评已经失去了应有地位和价值。这样的评论不能提供创作上的参鉴和审美上的共鸣,而评论者也被边缘化了。真正的批评只存在于网上“散养”的评论中,鉴于网络众声喧哗的特性,冒头网评的优点是机智有趣,缺点是单薄和非理性,不是“骂杀”便是“捧杀”,理性而深刻的评论往往会被淹没。因而,要想为电视剧建构完整的美学体系,还是要借助“正规军”的力量,让他们走出四个“不得”的泥淖。

只有获得题材批评的自由,才能通过文艺作品探求真实的人生和世界,提高认识水平。只有形成对作品褒贬自由的风气,精品才能认定,并成为学习的标杆,次品才能剔除,并成为行业的教训,批评才能和创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只有形成真名实姓讨论问题的习惯,才能打破一团和气的庸俗状态,生发出互相激荡、共同提高的氛围。只有把说真话奉为批评的无上准则,文艺批评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一门姿态独立、受人尊敬的学问。

新《三国》偏离了“中国史心”

文/叶匡政

我不是三国迷,仍然追看了新版电视剧《三国》,这大概就是名著的力量。

新《三国》比起老版,少了许多抒情意味的空镜、特写,叙事节奏加快了,这大概是它的优势。但为了戏剧冲突,也改变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历史桥段。比如十八镇诸侯是曹操发矫诏召集的,刘关张是随公孙瓒前去会盟的,在剧中竟成了孤单单、惨兮兮地只身赴会。剧中这样故意变更细节的地方还有很多,我想名著改编,既要照顾到普通观众的观剧效果,也得想到那些三国迷的感受。有些细节可以不交待,但一旦出现就不该有明显硬伤,否则的话,会让那些熟悉三国的人看了别扭。

还未看完全剧,很难做出整体评价。但从导演高希希和编剧对媒体的说法看,新《三国》是想为曹操翻案的。新剧不仅以“曹操视角”来统领全剧,甚至想改变曹操的奸雄形象,将之塑造成一个“新型英雄”。这些年一直有为曹操的呼声,似乎有了“国家统一”的大义,政治家是否仁义与奸诈已变得不再重要。很多之声,多把“扬刘抑曹”看作罗贯中的立场,或是历史的误解,其实并非如此。《三国演义》之所以被视为第一才子书,是因为有三绝,一绝在诸葛孔明,他既有隐士风流,草庐中能识三分天下,又能尽乎人事鞠躬尽瘁,是知识分子理想的化身。二绝在关云长,有单刀赴会的神威,也有义释华容的恩义,有达旦读史的儒雅,更有独行千里的忠义,成为一代名将的理想化身,所以会成为历代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崇为“武圣”,在民间与“文圣”孔子齐名。三绝才是奸雄曹操,一句“只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尽显政治家实用主义嘴脸。

有了前面二绝,“扬刘抑曹”不可避免,罗贯中不过是尊重了中国民间历代形成的公共记忆。一旦用了“曹操视角”,孔明和关云长的形象势必被弱化。中国人看历史,注重的并不是行动和结果,而是行动中蕴含的价值和理念。历史中的事件起起落落,有的事成,有的事败,现代人多关心成事之人,然而中国史观并非如此。从孔子到屈原,从诸葛亮到关羽,皆因所主之事不圆满才被民间信奉,因为这种不圆满,更能显出人格的不朽。钱穆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的史心”、“中国文化精义所在”。所以民间对《三国》推崇,更多的是对大人格、真性情的推崇,而绝不是“只以成败论英雄”这种庸俗的历史观。

忠实原著,或者创新,是重拍名著首先会遇到的难题。当然重拍者,都会说自己尊重原著精神,哪怕是创新,也会标榜为更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但创新一定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传统价值的新情感。当下处在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缺失不是说没有价值观,而是指人们的价值认知中缺少了道德、伦理、社会、政治等多维度的判断,衡量价值的标准只剩下了财富、权力或成功。我希望这部新《三国》,至少标榜的不是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A面B面》:从内到外的疯狂

文/王国平

电影《A面B面》是一个矛盾体。

它有如一把匕首,直接刺向剧烈转型期的社会肌理。电影探讨的问题很严肃,时代变迁日新月异,有人适应,跟得上步伐;有人迟钝,只好掉队。掉队的这群人,他们的悲剧此时此刻或许就在某个角落上演,《A面B面》将目光投向了他们。

主体故事发生在精神病院,这里的领导想着的是经济效益,直白的表述就是如何实现床位的饱和。依照这个经营思路,没病的要整出病来,病轻的要整出病重来。这是个疯狂的所在。大学教授陈聪明想了解医院的内部是如何运作的,他就在课堂上故意夸张“表演”,借领导在场喊出“人人都有精神病”的口号,结果被当成了精神病送进了医院。他以这样的方式从事调查研究,算是个疯狂的人。

医院的职工梁海潮对前妻柳悦念念不忘,而柳悦离开的原因是他没有钱财,一个穷光蛋,她追逐物质生活,就像当下火爆的一档电视征婚节目里某女嘉宾宣扬的,“宁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但是她又不满足于物质的奢华,精神层面上又经受着煎熬,患上了抑郁症。她的新欢萧春雷也是个二婚青年,是经营这个鞭、那个鞭的“补品大王”,人似乎都在退化,唯有吃补品才可以生存。

梁海潮想跟柳悦重归于好,两位策划一番,给萧春雷吃了兴奋剂,被“诊断”为精神病投进了医院,好人被当成了病人医。梁海潮是走火入魔地疯狂,而柳悦是带着抑郁症被动地疯狂。

陈聪明觉察到了这一切,他试图要拯救萧春雷,两人开始了“越狱”般的谋划。这算带着正义、良知的疯狂行为。

陈聪明处于“掉队”的边缘,他还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以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进行学术研究,比那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在空调房里炮制无关痛痒的长篇大论更具价值。

柳悦掉队了,她有美貌、有事业,享受着物质欲望带来的生理满足,但心理空无,没有着落,没有边界。精神的虚空远比物质的贫乏更可怕,也更有毁灭性,所以她试图割脉自残,了却生命。

和柳悦一样,萧春雷也貌似社会的“成功者”,有房有车有事业,唯独没有幸福。他在商场上如鱼得水,在情场上不乏实力,但吝啬于把亲情分给与前妻生下的小女儿。他在猜忌柳悦是否忠实于自己,而且也猜忌得有道理。他所拥有的金钱也填不满他内心的空洞。

梁海潮念着旧情,但是凶狠地要将萧春雷置于死地,顶撞着法律的束缚。他成了一个缩影与代表,是社会悲剧的创作者,由清醒转入疯狂,最终走向了真正的疯狂――他彻底进了精神病医院,由医院的工人摇身成了病人。

这些主人公身边上都携带着编导的批判锋芒,他们以个体的身份,代表着当今时代的某个群体。他们各自的身后站在一群人,对应着他们的位置,上演着现实时空里的真实故事。

这就是电影的力度,对现实进行直接的干预。不过,《A面B面》似乎走得更远。它直接把现实搬进了影像,几乎没有经过艺术的处理,这就是所谓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的参演。

她不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是萧春雷的一个店员,主要职责除了边替萧春雷拨打电话,就是本色地摆出各种怪异的造型,供萧老板娱乐。没有她,这部电影不会流失什么;有了她,这部电影显得更为疯狂。“芙蓉姐姐”的出现并大行其道,彰显出了当今时代的宽容,更表征了社会的疯狂程度。而她以这样的方式亮相银幕,到底是在批判,还是在赞赏?

疯狂猜图成语篇5

大学关于万圣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一

活动背景 :

万圣节(All Hallow’s Day)是西方的鬼节,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1月1日,庆祝活动从10月31日晚开始,称为万圣节前夜(Halloween)。目前主要流行在说习惯英语的一些国家。在前夜,人们会按照风俗习惯带上面具、穿上奇异的衣服打扮成鬼怪的模样,家家户户都会用南瓜雕空做成灯。孩子们会打扮好后提着南国灯挨家挨户讨要糖果。人们在这天并不祭祖先或者鬼神,据说打百城鬼怪的模样和做南瓜灯是为了吓跑出来作恶的鬼怪。

活动宗旨:

了解西方文化,展现社团风采,激发社团成员活动热情,促进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扩大社团影响力。

活动目的:

通过万圣节活动的举办,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提高社团成员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社团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展现大一学生的活动热情与风采。

活动内容:

主办单位:FD动漫社、科幻社

活动时间:11月5日

活动地点:二号报告厅

前期宣传:

海报宣传:运用黑色、紫色等具有神秘气息的色彩,还有南瓜灯、幽灵等标志元素,设计出来之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眼球,主题鲜明,活动时间地点明确。

其他宣传:社团例会,手机短信通知等。

会场布置:

和海报的主色调相近或相同,与主题相接近,光线阴暗有幽深感觉,不要使用过于炫目的色彩。

活动流程:

提前准备阶段:下午3点就到活动地点布置会场,并且将两个社团的自愿者仔细的化妆成万圣节中的各种角色。(将各种有趣的工具材料也进行装扮)

开场节目和休息表演:

科幻社播放重口恐怖短片,并做PPT介绍万圣节中的科幻元素。

活动环节:

分组(3-4个组)玩游戏,两个社团各派一个代表组,视为官方代表队。其他社团成员打散之后重新组队,共同参与游戏。比赛采用积分制度,参加一下活动可以累积分数,最后分数最高的队伍获胜,比赛过程中还有惩罚环节。评委为各社团的社长和抽选出来的大众评审,人数待定。比赛游戏节目名称有待商量。

主持人根据节目流程确定贯穿整场活动的台词,紧扣万圣节狂欢之夜的主题。

涂鸦比赛

将在场人员分组,然后分发部分化妆材料,让每组的组员相互配合,然后使用现有的化妆材料对面部等地方进行涂鸦。时限30分钟。

再抽出10分钟进行涂鸦效果评比。选出各种奖。

即兴表演

分组进行即兴表演。20分钟准备时间,组员可以进行商量。内容具体商定。

用筷子夹乒乓球

准备乒乓球、筷子、水盆等道具。把乒乓球化成眼球的样子(符合万圣节这一主题),然后比赛用筷子夹取乒乓球,在规定时间内夹得多的队伍获胜。比赛时间、上场人数、比赛回合等有待商量。限时xx。

咬苹果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准备苹果(必须是带蒂)、装满水的水盆。把苹果放在装满水的水盆里面,比赛的队员用嘴巴去咬苹果,这一过程中不能使用手辅助,且要保持苹果在规定时间(有待商量)里面不落下。

传话

简单的传话比赛,整组人员都可以参与,最后传达的话语最接近原话的队伍获胜。传话内容可以是动漫、科幻片中的台词或者其他,有待商量。

猜东西、猜动作

通过肢体表演来猜东西或者这个动作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通过口型或者话语来传达意思,如有发现,视为犯规。具体内容有待商量。

盲人摸象

参与这一活动的人员需要蒙上眼睛,原地转3-5圈然后听从其他人员的指挥来将手中的眼珠、鼻子、耳朵或者嘴巴等东西在规定时间贴到指定位置,最准确的获胜。限时xx。

两人三足

三个人两两脚绑在一起向前走去。最快到达者获胜。

顶苹果

两个人面对面用额头顶着苹果向终点走去,在此期间苹果(或者其他物体,比如说恐怖的眼球还是人头等)不能掉下,若苹果掉下则返回起点重新开始,前一组人员到达终点之后下一组才能开始,规定时间内到达人数最多的获胜。限时( )。

1.2.3木头人

选出的代表选手站在最前面,其他人员在台下通过不是身体接触的方式来逗笑台上的人员,所有组的人员交叉进行。坚持到最后的人获胜,逗笑人数最多的组也是获胜。

接龙

可以是歌词接龙,也可以是成语接龙,还可以是动画片名或者科幻片名接龙。条件是此句必须含有前一句话得最后一个字,失败者惩罚,胜利者积累分数。

魔法气球

几队同时开始,每两人一组,使三个气球不落地,从起点到终点。一分钟时限。

疯狂的苹果

几队同时开始,四个人一组,在一分钟的时限里面,使四个苹果直立成功。

惩罚环节:

视比赛进程而定,可以是在每个小游戏结束之后进行惩罚,也可以是在总体比分出来之后进行惩罚。(个人比较支持小游戏结束之后惩罚,总分出来之后也要惩罚这一模式)

喝东西。可以是最酸的东西,或者其他什么的。

互喂蛋糕。遮住双方的眼睛,听从他人的指挥。

挤气球。自己选择身体的一部分来挤爆气球。

刷湖大:

室内活动进行完成了之后,可以考虑刷湖大。

经费预算

活动宣传部分:两张海报一期一张,二期一张共100元。(因为是大型的活动)

宣传单(因为是签单,故不记入预算内。)

化妆材料200元到300元。

会场布置50-70元。

活动材料及奖品60元。

活动共计550左右。(可能会拉外联解决一部分。)

大学关于万圣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二

一、活动背景

中南大学疯狂战队成立一年有余。在这一年中,有很多同学参与其中,积极勤奋地学习英语,并且获益匪浅。本着我们疯狂战队的一个宗旨,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更是多的人成功与快乐。在本学期初,我们战队制定了在本年度的新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把疯狂战队打造成中南最具影响力的团队。我们要做的是让中南更多的人了解疯狂战队,更多的人参与疯狂战队,让更多的人通过疯狂战队能够把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上去。

二、活动目的

借此万圣节之际,我们策划举办此次活动,

(一)语言和文化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疯狂战队也要着力在这方面下功夫做好。大学生万圣节狂欢活动策划书大学生万圣节狂欢活动策划书。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引进并使大家接受英语文化,切实地把英语的学习引入到生活中来。能够让大家在一个相对有营养的环境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二)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此次活动,扩大疯狂战队在南校区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战队。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5年10月30日星期六18:0020:30

地点:南校区二食堂门口升华广场

天气:晴朗,20℃,北风微风

四、活动前期宣传

在10月26日开始宣传工作,主要以海报的形式。海报的要求:(1)要新奇,古怪,恐怖(吸引外来人员参与);(2)突现我们战队的主要宗旨和战队的简介

五、活动流程

1、6:00大家二食堂集合

2、主持人宣布狂欢活动开始,喊口号,介绍流程、方式和比赛规则

3、分组(报数的方式),取组名,各队开展TrickorTreat活动

4、所有人回到升华广场,进行谜团大战、影视模仿、我是麦霸、T台秀

5、主持人宣布活动闭幕

六、活动简介

此次活动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在活动开始前由主持人进行参与人员的分组。分组后各组有相关部门发放面具及其他物资。

活动1、TrickorTreat

每个小组的组员戴上面具到指定的公寓楼去敲寝室的门,进行万圣节所特有的游戏TrickorTreat,向所敲寝室的人索要一些物品,这个活动结束后根据每组的索要的东西的来决胜负。(每组去4-5栋,每栋至少捣蛋一个房间)(40分钟)

到每栋楼前必喊:我们是疯狂战队,我爱疯狂战队

WeareCrazyFightingTeam,WeloveCrazyFightingTeam(1分钟)

每组配一个监督人员

活动2、谜团大战

所分的小组以两组为一小队,然后由工作人员发给谜语卡片。在一个队里,每个组各出一个人,然后由对方出谜语,由此人进行作答。如果答不上来,可请自己的组员求助,1分钟答不上来的话,就由另一方进行气球轰炸。这样依次轮流,直到谜语全部猜完。

活动3、影视模仿

每组自行选一个电影或是话剧的经典片段,进行短时间的排练,然后再进行表演。(注:每组35分钟,所需道具自己解决)

活动4、我是麦霸

每组第一个人唱一句歌,后面一个人接着唱另一首歌的一句,此句必须含有前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每组进行4分钟,接不上的用气球轰炸。

一个计时员,两个轰炸员

活动5、T台秀

每个组必须全体轮流秀23分钟。然后全体自由秀5分钟。

七、物资准备

各部门物资必须周五晚上6点准备好

1、面粉气球:小气球150个和面粉1斤。在气球里装一定量的面粉,然后再打气。用来轰炸。(人事部负责)

2、谜语卡片,数量:12张,每条10个谜语。(学习部负责)

3、相机,3部,音乐,(成长部)

4、扬声器,话筒,计时器(各1个)(办公部)

5、宣传海报,横幅(公关部)

6、面具(统一团购)(计财部)

八、工作人员安排

1.总指挥:梁露

2.主持人:2人(熟知流程和每个活动规则)

3.摄影:权威、缪希长、林文辉

4.机动:张凯、尹彦兵

5.TrickorTreat监督人员:邹识、陆艳、杜文站、张龙锡、杨进、余靖、蔺菁、蔡玟灿、刘琦、杨志红

大学关于万圣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三

一.活动背景:“万圣节”流传至今已成为当下许多年轻人化妆舞会的节日,它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为了让大家感受西方文化,在闲暇时间体验游戏的乐趣,给我协会成员带来一次身心上的放松,了解更多关于万圣节的知识,特设计此次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的:使大家能够初步认识国际性文化色彩,感受异国风俗节日,同时丰富我协会成员的课外生活,促进协会成员的交流与合作。

三.活动名称:万圣节晚会

四.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对象

时间:11月4日(星期五)晚上6:30--8:00

地点:人文楼109(R109)

对象:全体英语协会的成员

五.活动内容

1.前期准备

宣传组制作并张贴海报(海报分别贴在南北区食堂,大体写一些关于活动的内容)内联组在前一两天通知好各组会员活动的时间与地点,让他们到时按上次分的组坐好,并且让他们准备一个或几个鬼故事,到时的互动环节让他们讲(自愿原则,有需要配备音乐的自己准备)。

介绍万圣节的两名同学准备好自己的材料,并提前熟悉进行适当的排练,协调好两人的默契。(可以先看一下双簧的视频,学习一下他们的可取之处)④由口语组对准备的万圣节的材料进行分析,准备5个关于万圣节的问题交给主持人。

⑤活动组准备好活动的的材料,奖品和音响。

⑥主持人熟悉一下活动的流程和问题,并想想自己当时该怎么做。

⑦口语组准备一首关于万圣节的歌曲(包括歌词中英双语版),交给教会员唱歌的那位同学,并让他提前把这首歌曲学会。

2.活动流程

活动前:

活动前,协会各组组长和干事提前30分钟进入会场,布置会场。音响与灯光安排两人准备音响和灯光。音响:把音响和电脑都通上电,以及活动时协调音乐,以及为需要音乐的同学放音乐,连接好后放一些和活动有关的英语歌曲;灯光:先熟悉一下哪些开关对应的事哪些灯管,为活动是做好准备。

会场布置

A.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点两根蜡烛,然后再放两个南瓜灯营造气氛,并且让宣传组的人员在黑板上写上活动的名字,在下面的黑板上画一些和活动有关的图画,在上面的黑板上抄上活动一中要教得歌曲的歌词(中英双语版)。

B.按照原来分的组在教室指定位置标好每组的位置

④材料与道具

检查一下活动是的道具与材料,包括音响,小蜜蜂,面具,蜡烛,南瓜灯,打火机……看数量是否够,如果不够的马上让人去买;并把到时要用的材料放到指定的位置;把买的糖果进行分装,10颗一袋的装10袋,5颗一袋的装25袋。

⑤安排两个人到门口接纳会员,并告诉他们按照原来分的组坐(如果有人不清楚可以到内联组那查询,并引导他们到达指定的位置)

活动中:

首先,有主持人开场大体讲一下今天的活动,让会员们对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宣布活动开始,并进入活动第一个环节。

(2分钟)

环节一:教万圣节歌曲

先用音响放一遍这首歌曲,让大家听一下。再放两遍,让大家对着黑板上的歌词跟着唱。然后,让那个教歌的同学教大家唱这首歌曲。感觉大家学的差不多的时候停止教歌,在放几遍让大家跟着唱,最后,如果有谁感觉学的比较好的话,可以让他到讲台上合着音乐唱给大家听(最多两名,并奖励10个糖果)(20分钟)

环节二:双簧讲万圣节来历与活动

主持人先介绍一下这个环节怎么弄,然后让大家好好听,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2分钟)

讲双簧的两个人在讲台上讲,一个人就站在讲台前,另外一个人就坐在讲台的后面,一双簧的形式讲万圣节的来历。(后面一个人是主讲,前面一个人不说话,只是张张口,但尽量和前面一个人讲的能够对的上,就这样根据先前练习准备时讲完。后面的那个人可以不需要把稿子全部背到,可以戴着小蜜蜂在那对着稿子念,但前面的那个人尽量能背到,如果没有背到可以带稿子上去,但不要一直盯着看,也要对稿子很熟悉。)(注:前面的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准备一部分道具,也可以戴着面具)(10分钟)

环节三:有奖竞答

主持人上台先讲一下这个竞答的过程及一些细节,然后活动开始。(1分钟)

这个活动是一个抢答环节,由主持人提一些跟上个环节讲的有关的问题,下面的人员进行抢答,每个问题一名成员回答总共问5个问题,需要5名会员,回答对了给予奖励(10颗糖),回答错了给予参与奖(5颗糖)。(注:对于回答的答案不需要和标准答案一样,主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体上正确即可)(15分钟)

环节四:吹蜡烛比赛

主持人先讲一下这个游戏的规则与过程,然后给大家做一下示范,让大家更了解这个游戏,开始游戏。(3分钟)

游戏开始后,有会员自愿上来玩这个游戏进行比赛,人数分两组,每组5个人,先选5个人为第一组先上来比赛,然后第二组在上来比赛。讲台上有三排蜡烛,每一排蜡烛有5根,一共15根。在吹蜡烛时不能直接吹,要读一个单词,用读单词的风来吹蜡烛,每个人有5次吹蜡烛的机会,可以自己来安排怎样吹,但每次吹蜡烛时,嘴与每排第一根蜡烛的距离不能近于5厘米,如果近于5厘米的算犯规,点燃重新再吹。在上一个人吹完蜡烛后,负责点蜡烛的人就上去吧所有的蜡烛点燃再让下一个人吹。如果有蜡烛出现问题不能再用了,就换一根。第一组吹完后进行评比,看谁吹灭的比较多,选出最多的进行奖励(10颗糖),其他的人给予参与奖(5颗糖),留下第一名,让其他人下去;再选五个人为第二组,上来进行比赛,评比与奖励同上一组。最后,在让两个组的第一名进行终极PK,选出最后冠军,进行奖励(一个南灯)(在这个环节中,安排调节灯光的人要熄灭几盏灯只留下中间的三盏灯)(15分钟)

环节五:会员讲鬼故事;主持人跟大家讲这个环节的要求,鼓励大家上来讲鬼故事,并有奖励的。(1分钟)

会员自愿上来讲鬼故事,可以用英文,也可以用中文讲,如果有准备音乐的,把音乐交给放音乐的人,让他配乐,并且我们准备的有面具,如果有人想带着面具讲的,我们就提供面具让他们戴着。一个讲完后,下一个人在上来讲,人数为5-10人。对每个上来讲故事的人都送上礼品一份。(糖果5颗)在这个环节中,控制灯光的人把所有的灯光全部熄灭,只在讲台上点两根蜡烛和放两个南瓜灯(注:由于刚开始会员可能积极性不高,有点怯场,不会上来,协会内部人员要安排几个人准备鬼故事,到时上来讲,带动会员,以防冷场)(15分钟)

活动结束

鬼故事讲完后,主持人对活动进行总结,宣布活动结束。(1分钟)

协会内部人员留下,打扫教室,收拾会场。

六.活动后期

活动后期协会所有的组长及干事开一次会议,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找出活动的不足与优点,为以后的活动提出意见。

七.经费预算

蜡烛20根

糖果250颗

打火机2个

面具5个

南瓜灯3个

塑料袋40个

细线40根

八.注意事项

活动中要安排人维持秩序,尽量不要让会场的秩序混乱。

在吹蜡烛的环节时,要注意安全,并且要关好门窗,不要让风就吹进来,把蜡烛吹灭了。

在互动环节中,安排一些内部人员准备,如果到时没有人参加,这些人上去参加活动,从而带动大家,以防冷场。

看了大学关于万圣节活动策划书的人还看

1.2016大学校园万圣节活动策划书

2.2016万圣节活动主题策划

3.趣味万圣节学生活动方案范文

4.2016学校万圣节活动策划方案

5.大学万圣节化妆舞会活动方案

疯狂猜图成语篇6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想象故事中小动物们对鸭子骑车的不同想法,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2、感受鸭子骑车带来的快乐,体验坚持不懈就会等到成功。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突发奇想的鸭子:(

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瞧,这是一片快乐丛生的农场,满满的洋溢着温情的气息,我们的主人公即将登场了。

2、(走出一只鸭子)打招呼!

3、你们猜猜鸭子想干什么?(一笔带过)

4、原来这只鸭子想骑自行车,大家觉得这个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1—2人回答)

5、究竟鸭子骑车的想法能否实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着这个疯狂的鸭子一起去农场转一天吧。

二、鸭子骑车上路:(

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多元表达)

鸭子一摇一摆地爬上自行车,骑了起来,刚开始他骑得很慢而且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它一点也不怕,还觉挺好玩的。于是他出发了。

(一)感知鸭子骑自行车的决心。

1、鸭子骑过母牛身边,冲母牛招了招手。“你好,母牛!”母牛了应了一声,小声的嘀咕道“一只鸭子在骑车,这可是我见过最愚蠢的事了”。然而鸭子微微一笑,小声地说:“我行、我行、我一定行!”(做动作)

2、母牛赞同鸭子骑车的想法吗?她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愚蠢)

是啊,母牛并不赞同鸭子骑车的想法,甚至表示出了嘲笑,可是鸭子有没有因此而放弃呢?它是怎么说的?(集体说)

(二)自主观察画面

鸭子坚持自己的想法,继续向前骑着。

1、接下来鸭子又会遇到哪些动物?

2、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三)遇见朋友

1、集体回忆:来!一起说说鸭子遇到了谁?(集体说)

2、它们之间可能在说些什么呢?(一幅幅放大)

3、分析画面

担心的母鸡

(1)母鸡在和鸭子些什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原来云朵里的图案给了你们提示!)

(2)的确大家所料,母鸡又担心又害怕。(播放录音)那鸭子会不会母鸡的担心害怕而放弃骑车的想法呢?它会怎么说呢?(集体说)

看来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坚持自己的想法,鸭子骑车课真不容易。喜欢他的小朋友竖起你们的大拇指。

不屑一顾的马(师生互动:老师做马,小朋友做鸭子)

鸭子乐器越好,经过了马的身边。

(1)看看马是什么表情?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看。(一起学)

这个表情是什么意思?(学完放云朵)看懂了吗?看懂了谁来演鸭子?

(2)幼儿扮演扮演马,教师与孩子们演鸭子?

*是呀,鸭子并没有因为马的瞧不起而放弃骑自行车,它越骑越快,越骑越快!喜欢鸭子的小朋友替他加加油!

羡慕老鼠(幼儿情景表演)

鸭子快速地骑过了老师的身边。

(1)有没有看到小老鼠的动作,是怎么样的?(一起学)(学完放云朵)

(2)谁愿意上来演演鸭子和小老师。(一组)

(3)想不想都来演一演?(一半小朋友演鸭子,一般小朋友演老鼠)。

看来鸭子不仅鼓励了自己,还能鼓励同伴了,喜欢他的拍拍手。

3、小结:虽然这些小动物对鸭子骑车各有各的想法,有的担心,有的嘲笑,有的不屑、有的羡慕,可是鸭子它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一直鼓励自己说“我行,我行,我一定行”最终学会了骑车。

4、看看鸭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学会骑车的?看懂了,和你的同伴说一说。

(先一只脚跨上自行车,然后开始慢慢骑车,等熟练了就可以用单脚站在自行车座位上,最后可以撇开车把骑车了)

(1)现在这里就有一辆自行车,谁来试一试?(个别体验)

2、鸭子骑车可真有趣,我们都来骑骑看吧!(集体体验)

鸭子们鼓励一下自己“我行,我行,我一定行!”

三、惊喜的秘密(

进一步体验坚持不懈就会获得成功)

突然,一大群孩子骑着自行车冲下路来。他们骑得特别快,谁也没有看到鸭子。他们把车停在门前,就进屋去了。(播放至他们看着自行车在想什么呢?)

(一)动物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看着自行车,在想什么呢?

(二)你们看到了谁在骑车?动物们骑车太可爱!

(三)动物们一开始不是都是不赞同鸭子骑自行车的吗?现在怎么也都骑上自行车了呢?

小结:鸭子成功骑上自行车告诉我们,只要你敢于尝试,你行、你行、你一定行!

那么,我们的鸭子是不是学会了骑自行车以后就停止他疯狂的想法了呢?瞧,瞧!此时此刻的鸭子他又会有什么疯狂的想法了?让我们一起再把故事欣赏一遍。

(完整欣赏)

四、延伸(

情感迁移)

小朋友有没有像鸭子那样,遇到过一些困难的事情,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功了呢?那有没有努力了,但还是没有成功的呢?不要紧,遇到困难了记得对自己说

“我行、我行、我一定行”!

疯狂猜图成语篇7

简单的初衷

刚开始进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我们主要是解决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对接问题,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本校师生的5种课型,即自主预习课、精读品诵课、读写结合课、略读提高课和阅读汇报课,成功解决了“课内得法、丛书练法、课外用法”的实际操作问题,也解决了课内外阅读的连续性和实效性问题。我们把“诵读经典名著,点亮文化人生”读书活动作为重点工作,从启动、实施、评估,到总结表彰,对每个环节精雕细刻,把“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的理念牢牢植根于每个师生的心中。现在在八小校园内,读书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在此基础上,2013年秋季,我们提出了“做特色教师,育特色学生”的目标,以便进一步提升师生的语文素养。经过思考讨论,我们推出了特色课实施方案,对各年级的诵读内容进行了细化: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和绘本,二年级读《百家姓》,三年级读《成语接龙》,四年级学习《笠翁对韵》,五年级学习《小古文一百课》,六年级进行四大名著的赏析。

之所以这么安排,就是想把读书规范化、系列化,让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开发多元课程资源有助于确保教师每年的读书目标明确,增加知识储备,打造特色课堂。

出人意料的收获

我们规定,每周三下午上特色课,学校检查。一开始,师生同读同背,倒也有模有样。可时间一长,学生兴趣渐失,教师也觉得难以坚持。这个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大家意识到,接纳了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能够有效吸收。要想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我们不仅应该重视理念,还应该关注情感的力量,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在主题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才能让学生真正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确立了特色课的框架――读、思、议、辩。

读一读:自读、共读、浏览、默读、朗读,进而选读、精读、研读,再到复述梗概、背诵片断。

思一思:将问题引入文本,进行文本对话,感悟文本价值,为交流做好准备。

议一议:即交流、共享。

辩一辩:即展示、比较,求同存异。

比如,三年级的徐廷凤老师充分利用网络版“疯狂猜成语”和“成语接龙”,让学生观察图画,开动脑筋。形象识记的方法深深吸引了学生,有的学生回家依然乐此不疲,提前闯关,准备在第二天的“疯狂猜成语”课堂上露一手。

两年来,我们不断丰富完善语文特色课,不仅培养了学生,也有效提升了教师素养。青年教师方晓玉每天和学生一起学《论语》。如今,她班的孩子言必谈《论语》,行为颇有古风,班风班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上,方老师的课例好评如潮,她也应邀到多地做课并介绍经验。董佩霞老师特别喜欢《笠翁对韵》,她带着学生用一年时间背完了整本书。走进她的课堂,孩子们你出我对,像模像样,时不时冒出经典之语,令人称赞。王晓琳老师从去年任教一年级开始,就把绘本和儿童诗作为自己课程的特色。在她的课堂上,学生自由想象,快乐吟诵,不知不觉中拥有了诗意的心灵,获得了多地听课老师的称赞。

围绕“主题”二字,教师们兼收并蓄,侧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阅读课例不断涌现,如焦海燕的“荷”、黄爱叶的“文言文中的智童”、郭彩霞的“可笑之人与可笑之事”、郭志平的“文言神话”、李静霞的“为狼辩护”等。这些主题课堂容量大、思路开阔、不拘一格,受到学生的喜爱。现在,林州八小的语文课堂完全改变了以往单一、刻板的局面,因大量丰厚的阅读而充满了勃勃生机。

阅读之路依然遥远

2015年5月,“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专家到校指导,听了各年级教师代表的特色课,逐一点评,大家受益匪浅。程红兵校长的报告“把学校打开”让我们意识到要亲近儿童,师生共学;课堂要努力体现“儿童意识、儿童视觉、儿童心理、儿童话语”;教师要进行课程重构,“引进、借鉴、穿插、整合”,形成课堂特色。此外,学校要重视展示,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阅读的道路上,我们的路途依然遥远。有位专家说了一句话:走进一个语文课堂一看,就知道大家阅读了多少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得多了,书香味儿自然会弥漫在师生的对话和交流中,氤氲在课堂上。

疯狂猜图成语篇8

之前的学者关于哈姆莱特疯癫的情况,更着重地在于讨论他是否是“真疯”。目前共有三种意见,第一种如法国斯达尔夫人的观点,人物哈姆莱特的疯癫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正的疯癫”,在她看来“剧本只是描绘了一幅人类精神在生活风暴超过了自己的力量而遭到毁灭时的最动人图景”;更多的学者主张扬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中的半真半假说,即“自己的悲痛和国王的怀疑使他一半真疯,一半装疯”,柯尔律治说:“哈姆莱特的疯狂只有一半是假,他巧妙的骗术来装疯,只有她真正接近于疯狂的状态时才能装得出”。查尔斯・兰姆也发表类似的意见“固然可以说哈姆莱特是装疯,但是他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说他真正的思想错乱所允许的范围内装疯”,海涅:“经过佯装的精神错乱投入了真正癫狂的可怕深渊”;第三种情况是认为哈姆莱特自始至终是清醒的正常人,如陆协新在论文里写道:“他头脑清醒,富有智慧,思想敏捷,善于判断;对复杂而危险的形势应付自如,巨大的悲伤并没有使他丧失意志,愤怒的光焰也没有烧毁他的理智”,再如李鸿泉的论文里写道:“他思维清晰,应答敏捷,语言准确,逻辑性强。”

我比较认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哈姆莱特没有疯,是在装疯,原因有四。第一,他从始至终是有自己的安排和计划的,故意做出一些疯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第一幕第五场他对霍拉旭说:“我今后也许有时要故意装出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第三幕第四场哈姆莱特对他母亲说:“告诉他我实在是在装疯,不是真疯。”这些说明,他对自己的疯癫有清醒的认识;第二,在哈姆莱特独处时,通过他的独白,可以看出他是理性而深刻的,如最著名的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再如第二幕第二场的最后,他反思自我,策划“戏中戏”以得到更切实的证据,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的疯态是装出来的;第三,克劳狄斯多次派人打探哈姆莱特疯癫的原因,并对波洛涅斯提出的因爱情发疯的理由保持质疑,对哈姆莱特的“疯癫”称之为“变化”而且在最后的决斗中只字未提疯癫一事,说明他识破了哈姆莱特装疯的手段;第四,剧中的另一个疯子是奥菲利娅,她在自己父亲死后,神气疯癫,一边,一边捶她的心,对于一些琐屑之事痛骂,有时眨眼,有时点头,做各种手势,不断唱歌,可以判断出奥菲利娅是由于丧失父亲和爱人而真疯,与其相比,哈姆莱特的疯癫过于理性。我由以上四个原因判断,哈姆莱特是装疯而不是真疯。

由此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就是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对于这一点,在肖四新主编的《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里提到“从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来看,一方面是装疯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刺探凶手;另一方面也是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作为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他为人文主义信念的破灭而痛心,另一方面他悲叹自己不幸的命运,因为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而觉得难以忍受”,罗峰在论文里写道:“装疯可以使哈姆莱特暂时从一个享有完全公众地位的王子,下降为一个身份模糊的人物,由此打消敌人的戒备,实现自己的目的。”,李鸿泉在论文里表达,认为哈姆莱特的“装疯”只能更引起敌人的警惕,为了搜集证据专门去惊动这样一个危险敌人,显得太傻了,如果是为了让大家认清克劳狄斯的真面目,那么一个疯子的话更加不足为信,所以莎翁弱化了哈姆莱特装疯的情节,去掉令人恶心残忍的疯狂行为,不但增强了情节内在的逻辑性,而且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物。

在我看来,莎翁安排哈姆莱特疯癫的情节有可能是保留了前人的创造,而他希望透过哈姆莱特的“疯话”表达自己的心声。我认为哈姆莱特的“疯癫”,很大原因是接受了剧中人的判断,然而单独看他的疯话,其实是充满喻意的,正如波洛涅斯在第二幕第二场中说:“这些虽然是疯话,却有深意在内”,“他的回答有时候是多么深刻,疯狂的人往往能有说出理智清醒的人所说不出的话”。莎翁想通过哈姆莱特之口揭露当时宫廷内部的混乱和黑暗,在其他维护宫廷美好形象的人的心目中,他确实疯了,因为他的“疯话”违背了宫廷里多数人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正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真正有病的并不是狂人,而是所有村民,唯一清醒的人在一群病人中间被视为异类的“狂人”,然而鲁迅是想通过狂言表达对国民弱点的打击。正如狂人接受了新思想一样,哈姆莱特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他最有可能是正确清醒的人。我大胆猜测,莎翁借哈姆莱特之口,在批判整个社会的黑暗与肮脏,其实哈姆莱特的疯癫并非病理上的,而是众多病态人眼中的“异类狂人”。

第二场中哈姆莱特与波洛涅斯正面交锋,他的疯话将波洛涅斯表达成“卖鱼的贩子”“蛆虫”“臭肉”“一万个人中间有一个老实人”“在书里读到的诽谤和眼睛空洞的老人”这些是对波洛涅斯的嘲讽和挖苦,我认为还有可能是莎翁对当时社会中一些腐败大臣的影射。在哈姆莱特和吉尔登斯吞的对话中,他的疯话更具现实意义,他说:“丹麦是一所牢狱”,这是在影射当时黑暗的社会。

第三场中,奥菲利娅成为哈姆莱特装疯的一个辅助工具,他便以“疯相”十足地把“贞洁”和“美丽”统统讽刺了一遍,并叫她到尼姑庵去,母亲的无情无义,败坏伦常给他的伤害难以接受,而奥菲利娅也卷入这场阴谋,充当钓饵,至洁的感情遭到践踏,加深了他对女人的蔑视和敌意。我认为他的疯话“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贞洁却未必使美丽受到它自己的感动”“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自己又造了另一张”这些话是在影射她母亲改嫁的行为,透露出对母亲这种行为的鄙夷和憎恨。

第四场中,哈姆莱特对母亲说话时是清醒的,他说:“不要自己安慰自己,以为我说的这一番话只是出于疯狂”这说明此刻的他没有装疯。在第四幕第三场中,他与自己的仇敌克劳狄斯正面交锋,说“胖胖的国王跟瘦瘦的乞丐是一个桌子上两道不同的菜”“一个国王可以在一个乞丐的脏腑里作一番巡回”,这些疯话体现出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可以影射出他对克劳狄斯的不满和鄙夷。

第五幕第一场,哈姆莱特跳进墓穴与雷欧提斯扭打,并采用夸大的言词表达对奥菲利娅的爱,他的失控行为让克劳狄斯和她母亲大喊他的疯癫,他极尽疯话表达对奥菲利娅的爱,在我看来,还有一些愧疚和失望,奥菲利娅成为测试他是否因爱发疯的诱饵,而对于奥菲利娅的死亡哈姆莱特也难逃责任,然而也让哈姆莱特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成为幻灭。

通过以上的探索发现,哈姆莱特的疯话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他的发疯也使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圆润丰满,对于剧情的推动和结构安排也有重要作用。

张泗洋在《莎士比亚引论》里这样评价哈姆莱特,“任何邪恶都会激起他心头的愤怒,而一切善良和爱都会使他感到幸福”,这样一个感性的哈姆莱特在气质上更接近于一个诗人,而诗人有时候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疯子,虽然他有感性和脆弱的一面,他的“装疯”和疯话却不乏理性色彩,莎翁借哈姆莱特表达对当时时代的不满,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混乱,这些疯话,揭示了更为深刻和发人警醒的问题。

总之,我认为哈姆莱特没有真疯而是在装疯,莎士比亚设计的疯癫情节,不仅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借哈姆莱特之口,揭示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情怀。

参考文献:

[1]高芮森.外国著名悲剧选2[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肖四新著.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王洪英著.西方文学的文化性格[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黎跃进,曾思忆主编.外国文学争鸣评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罗峰.哈姆雷特命运观[J].现代哲学,2010(4).

上一篇:最牛作文范文 下一篇:走鹅卵石的好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