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8 03:25:55

雾霾论文

雾霾论文篇1

关键词 雾霾治理;政府环境绩效;指标评价体系;3E理论

文/刘海英 张秀秀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的环境规制选择问题研究(713731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要素生产率下的环境敏感性和中国环境规制实施效果评估研究”(12CJL057)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13JJD790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雾霾污染问题愈发严峻,已成为各大中型城市面临的首要污染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已经采用联防联控、区域合作、治污创新技术、关闭高污染企业等手段来控制雾霾污染的持续蔓延和恶化。虽然各级政府部门治霾力度很大,但雾霾污染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部分地区的治理成果也仅仅产生短期效果,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为了有效地控制雾霾污染,有必要对政府的雾霾治理行为进行系统评估,量化政府雾霾治理的各个环节。基于此,本文提出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政府治霾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国内外政府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各国政府的环境绩效评价主要是考察政府对环境整体的治理成果,没有专门针对单一环境问题的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尽管还没有专门的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各国已有的政府环境绩效评估指标的选择依据基本相同。一般而言,政府环境绩效评估指标都要遵循可比性、经济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公平性等原则。可比性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间的评估结果能够相互比较。经济性侧重考察环境治理行为的成本节约程度。全面性指环境指标是否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环境要素。客观性强调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是否真实反映政府实际的环境治理成果。公平性反映政府环境治理的社会影响,旨在观测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的公共效益。

目前国际上较为权威的是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编制的EPI (环境绩效指数)体系。每年该联合组织都会公布超过100个国家的EPI指数,并将EPI指数进行排序,使各个国家了解自身的环境绩效水平以及所处的位置,以便各国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国内环境治理政策,满足自身环境治理需求。此外,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政府环境绩效报告》也是较为全面的、涵盖环境污染指标的环境评价指南,该报告涉及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七大行业环境治理情况,并将公众的环保意识强度加入其中,突出了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与加拿大的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方式不同,日本的评价体系加入了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考察环境改善带来的经济增长,将环境治理量化为经济效益。

我国还没有成熟的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系。1999年出台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暂行办法》是关于政府环境绩效考察的早期代表性实践,但由于该条例在实施中没有准确定位接受考核的职能部门,也未形成完善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该条例的考核范围受限,未得到广泛应用。2009年出台的《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涵盖了政府环境绩效考核指标内容,是国内较为详细的政府绩效评价方法。该报告将我国政府绩效划分为三级,共33个子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政府行为对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环境等带来的影响,但该指标体系仅将资源环境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1个子项目,并未建立环境治理绩效的单独体系,无法独立评价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判别雾霾治理等政府单一环境治理行为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发现雾霾治理问题所在。因此,在雾霾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我国需要建立专项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治理雾霾的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考核。

我国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政府环境绩效评价不是简单的环境指标测算,而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指标体系。现代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3E”理论(Ef ficacy,Efficiency,’Ef fectiveness),“3E”理论突出了资源、投入、产出和效果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具体而言,“3E”理论分为资源作为投入要素的经济性,投入和产出的配比效率性,产出作为治理活动效果的效益表现。其中,经济指标用以反映政府部门资金利用情况,如政府部门是否注重资金成本的节约、资金的利用是否符合规定等;效率指标体现了投入与产出的转化关系,用以分析各类物力、人力投入最终转化为产出的情况;效益指标是政府环境治理结果的最终体现,反映为社会各类群体的受益情况。“3E”理论能够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观测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为量化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提供了统计指标依据。本文将以“3E”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雾霾污染和治理现状,构建适合我国的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3E”理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指标分类原则,本文将政府雾霾治理分为雾霾治理资金运用指标、雾霾治理资源利用指标、雾霾治理项目完成指标以及雾霾治理社会效益指标4个一级指标。雾霾治理资金运用指标用以衡量政府行为的经济性,雾霾治理资源利用指标和雾霾治理项目完成指标将用以量化雾霾治理投入产出的效率性,雾霾治理社会效益指标反映体现社会各群体的受益情况。为了更加详细、具体、全面地评估政府雾霾治理行为,每个一级指标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

在雾霾治理绩效评价体系中,雾霾治理资金运用一级指标细分为资金全额划拨比例指标、资金获得利息率指标、资金使用效率指标和资金利用合规性指标。资金全额划拨比例指标和资金获得利息率指标反映资金的获得情况。资金全额划拨率指实际资金划拨数额占计划划拨总额的比例。资金获得利息率反映雾霾治理资金获得成本。资金使用效率指标是雾霾治理资金投入总额与经济增加值的比例,其中,治霾后带来的经济增加值指无雾霾污染下经济总量减去雾霾污染存在时的经济总量。资金利用合规性指标反映政府雾霾治理过程中政府将雾霾治理资金完全用于雾霾治理投入的比例。

雾霾治理资源利用一级指标细分为自然资源利用率指标、实物资源利用率指标和人员匹配率指标。自然资源利用率指标指雾霾治理中实际自然资源消耗量的货币价值与因雾霾治理而带来的经济增加值之比;实物资源利用率指标反映雾霾治理过程中设备仪器、运输车辆等实体物资使用量的货币价值与因雾霾治理而带来的经济增加值之比;人员匹配率指标指政府雾霾治理实际人力资本数量与因雾霾治理而带来的经济增加值之比。

雾霾治理项目完成一级指标细分为雾霾治理完成指标、雾霾治理质量指标以及雾霾治理成果持续性指标,用以反映政府的雾霾治理项目执行情况。雾霾治理完成指标指政府雾霾治理完成量占预期治理总量的比例。雾霾治理质量指标是指雾霾污染程度达标区域占总雾霾治理区域的比例,以反映政府雾霾治理的质量达标情况。雾霾治理成果持续指标是从时间上对雾霾治理进行考核的指标,指某雾霾治理区域雾霾污染达标持续天数占观测时间的比例。

雾霾治理社会效益一级指标细分为雾霾治理区域内公众对雾霾治理成果的满意度指标和雾霾治理隐性成本节约比例指标。政府部门应通过公开渠道,向公众提供通俗易懂、操作便捷的政府雾霾治理成果公众评价表,以打分表的形式,通过网络等便捷的现代通讯手段,获得公众对雾霾治理成果的反馈结果。此外,雾霾治理隐性成本节约百分比指因实施雾霾治理措施而带来的隐性成本降低比例,其中,隐性成本是指由于雾霾污染的危害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或非经济损失。例如因雾霾污染而引发一系列疾病,从而间接导致公众医疗支出上升等。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的作用

雾霾治理资金运用指标

雾霾治理资金运用指标从雾霾治理中的资金使用角度约束政府雾霾治理行为,能够通过量化指标有效控制雾霾治理资金流向,发现雾霾治理中资金应用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中,资金全额划拨率指标体现雾霾治理项目资金筹集的时效性,资金划拨超期将会影响雾霾治理进度,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资金获得利息率指标旨在控制雾霾治理筹资成本,防控雾霾治理部门与资金提供部门间违规性操作的出现。资金使用效率指标反映政府雾霾治理时将资金投入转化为治霾成果的比例。资金合规性指标是为了如实反映政府治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贪污、挪用公款、虚假报价、虚开发票等行为,使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化、透明化。

雾霾治理资源利用指标

雾霾治理资源利用指标重在考察治霾项目对自然资源、实物物资、人力资源的使用情况,以此达到监控治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铺张浪费、过度采购等违规行为的目的。其中,自然资源利用率指标体现政府雾霾治理中自然资源的运用效率。实物资源利用率指标真实核算雾霾治理过程中的物资使用量。人员匹配率指标反映政府人员分配的合理性和人力资本利用效率,超饱和的人员岗位设置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本浪费,也会增加雾霾项目治理的环节,降低雾霾治理效率。

雾霾治理项目完成指标

雾霾治理项目完成指标更多的是对雾霾治理成果的考察,既涉及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考核,也涉及官员的政绩可持续性考核,以达到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雾霾治理效果的目的。其中,雾霾治理完成指标体现政府雾霾治理的实际成果,反映政府政策执行能力,防止相关部门在投标环节虚报预期治理成果,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出现。雾霾治理质量指标是从空间上测度雾霾治理成果,弥补因仅追求雾霾污染平均达标情况,而忽视地区治理效果差异的现象出现。雾霾治理成果持续性指标是一种考察治理效果连续性的手段,防止官员仅在任期内大力进行环境治理,而忽略雾霾治理的长期性,避免官员过度追求当期政绩而损害社会长远利益。该指标将提高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是对政府官员进行长期政绩考察的一种手段。

雾霾治理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反映政府治霾效果的公众获益情况。政府雾霾治理的源动力来自于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在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中应该考虑公众参与这一要素。其中,隐性成本降低比例指标考察了公众因雾霾治理成果而获得的健康状况改善情况。公众满意度指标是公众对政府治霾成果的真实评价,将公众对政府雾霾治理的满意度纳入雾霾治理绩效体系,突出了公众作为雾霾治理受益者的地位,也能够起到真实、客观反映雾霾治理成果的作用,防止相关部门伪造治霾数据、夸大治理成果。

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一套评价政府行为的体系,也是对政府雾霾治理相关部门进行管理的工具。首先,该体系针对专门的环境治理问题,通过不同指标的分析结果,能够量化政府治霾流程,全面评价治霾效果,防止政府部门片面追求GDP,而忽视雾霾污染的现象出现。其次,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加人了社会公众的评价,弥补了以往政府评价开放度不够、缺乏客观性的缺陷。此外,该体系注重考察政府的雾霾治理成果,监督政府治霾行为,能够有效防止官员为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寻租。因此,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提高治霾效率,管理治霾相关部门行为的作用。

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保障

打破雾霾治理边界是雾霾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雾霾污染属于大气污染的一种,具有扩散性强、污染源难界定的特点,这就难以明确获得本地区雾霾治理的真实效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治理具有这种属性的大气污染就需要各个临近的地方政府展开联动治理机制,打破地方治理界限,统一领导,在整个联合治理区域实施统一的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整个区域雾霾治理中的问题所在。

连续性的雾霾治理公众评价机制是获得雾霾治理效益指标的重要来源

雾霾污染不同于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环境问题,其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更近,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也更直接,公众也更具有评价政府雾霾治理成果好坏的资格。因此,公众的评价是获得客观、真实的雾霾治理效益指标的重要渠道。而连续性的公众参与是指每天定时获得同一地区、同一人群对雾霾污染的评价,这样能够增加不同地区雾霾治理绩效评价的可比性和连续性,更准确地发现雾霾治理的规律性。

统计指标的规范性是政府雾霾治理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客观、持久反映政府治霾行为的关键

雾霾治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伴随产物,也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雾霾治理的长期性要求雾霾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具有规范化的统计指标,使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以准确巨映政府雾霾治理的成果,精确找出雾霾治理效率低的问题根源。这就要求指标来源、处理方法、使用方式具有统一的规范流程,即使进行指标统计分析的人员不同,也能得到一致、可信的评估结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雾霾治理绩效评价体系考核政府治霾行为的作用。

主要

参考文献

[1]蔡立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1):76-83.

[2]肖巍,钱箭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73 79.

[3]胡嵩.环境绩效评价概述及探讨[J].北方经贸,2006 (1):45-46.

[4]祁敦芳.政府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5]桑助来,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6]王如燕,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及审计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7]胡曲应.环境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J].中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156-160.

[8]王依军.中国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1(21):36-38.

[9]姬霖,吴安平,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矿业,2012 (12):44-47.

雾霾论文篇2

关键词:雾霾报道 健康传播 实践 反思

2013年,全国的雾霾天气严重指数和范围不断刷新纪录,天气预报也把对雾霾天气的监测作为一项新的空气指标来播报,一时间“雾霾”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雾霾”“PM2.5”成为热门词汇,媒体关于雾霾现象的报道也层出不穷。本文从健康传播的角度对媒体在雾霾危机中的表现进行梳理和分析,对雾霾报道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做好雾霾报道的建议。媒体雾霾报道的实践

1.满足受众知情权

在2013年年初北方雾霾危机发生后,国内各大媒体进行了报道,报道的内容首先是近期各城市的空气质量、防护措施以及深入分析造威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采访后,媒体报道的重点转向雾霾天气的成因、防护措施等问题。

《人民日报》2013年1月14日刊发了《雾霾来袭,如何突围?》一文,报道分别采访了气象部门、环保部门、监测部门、医院、交通部门、气象专家等,体现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全面性。新华社、《经济日报》《新京报》等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对雾霾现象进行报道,国内各大门户网站也通过开通专题报道的形式对雾霾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和传播。媒体对此次雾霾的严重性、政府的处理态度、民间的反应进行了报道。

2.事实报道与价值报道基本均衡

雾霾危机不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与此相关的公众对雾霾的态度、对政府防控措施的评价、对健康观念的理解,以及涉及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议题都应该被报道,而且应该被广泛报道。在此类公共卫生事件中人们会更加重视环保和健康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进行环保和健康观念培养的一次良好契机。不管是从稳定社会心理还是保障公民健康的角度,都应该重视价值信息的输出。

在雾霾危机中,报纸和网站上纷纷开辟了健康专题,对雾霾的危害和预防进行科普。科普的内容包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雾霾”的组成、成因和危害,以及在同常生活中预防雾霾引发疾病的种种举措,包括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值得称赞的是,本次雾霾危机虽然在2013年初只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媒体并没有因为雾霾的减弱停止对事件的报道。《中国科学报》在2月雾霾逐渐消散以后连发多篇报道:《北京靠什么控制PM2.5》《雾霾走了,责任重了》《小锅炉成空气污染排放大户》《灰霾之过,油品之祸》《“问诊”雾霾:环境气象应合力出拳》。这一系列报道通过对民间的实地调查和权威专家的近距离采访,从专业角度讲述了如何科学破除“雾霾”这道难题。

同时,一些媒体也就雾霾危机对政府提出问责,新华时评《责任的沉默比雾霾更可怕》中,就雾霾前期官方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批评。

3.科学解读,破除谣言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媒体的解读不仅仅要快,更应该要科学,才能对民众起到有效的指导。在2013年发生的两次雾霾危机中,媒体基本发挥了科学解读的作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中,在采访权威专家解读雾霾现象的基础上,都对涉及雾霾的科学常识进行了总结,分析到位。

在以往的多次公共卫生事件中,一些有心之人会利用民众对危机的恐惧心理散布谣言,从而引发社会恐慌。从媒体在雾霾危机中的表现来看,媒体开诚布公地向社会公布可靠的雾霾监测结果、危害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比如,民间传出了“防雾霾健身操”“吃黑木耳和猪血防雾霾”“N95口罩防雾霾”等等谣言,媒体迅速作出了反应,切断了这些谣言的传播。在网上对防雾霾措施进行搜索,会发现答案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好“谣言净化器”的工作。

对雾霾报道的反思和建议

1.引导民众科学应对“雾霾危机”

媒体对雾霾危机的报道,不能仅仅局限在对雾霾的实际情况进行报道,还应该对雾霾的成因、预防进行报道,当然,报道的内容必须科学而准确。雾霾危机严重影响了国民的身心健康,是切身可感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对雾霾进行科学解读更能够被民众快速接受。

在雾霾危机中,民众首先最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雾霾”“雾霾发生后该怎么办”,对于此类疑问,媒体通过专家得到答案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让民众读懂报道中的专业术语。所以媒体在对雾霾进行科学解读的同时,要做到报道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比如对为什么雾霾损害人体健康,很多人因为身体素质比较好,处在雾霾环境下,体会不到雾霾的危害。《中国科学报》的报道中指出,“由于微颗粒通过呼吸道能够进入人体的肺部深处,有些甚至可能进入血液,因此如果人们暴露在大量微颗粒的环境中,肺和心脏将受到影响,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一信息对于了解此次雾霾对身体的危害,有助于帮助公众认识到雾霾的严重性。

媒体在报道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时,应该客观严谨,专家意见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在传达专家意见的同时,更加应该慎重。在雾霾危机发生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在采访中回答“雾霾有何危害”这一问题时说:“对此(雾霾)我正在作一个认真的调查,也收集了一部分资料。初步结论认为,雾霾污染会对人体呼吸系统、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威胁,特别是会导致肺癌。因此,这个问题非常值得重视。”这里,钟南山院士说的是一个“初步的结论”,但是,一些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候使用“专家称雾霾导致肺癌”这一观点,非常不妥,容易造成社会恐慌。在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过度的渲染或者轻描淡写都是不可取的,媒体必须坚持报道客观事实和科学验证的结论,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2.通过健康传播唤醒民间“防霾”力量

环境是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仅仅凭借官方的力量并不能解决问题,正如专家所指出的,目前我国雾霾之所以严重,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是直接诱因;但污染物排放量大才是根本原因。公民参与能够使政府的政策能有效实施,同时也协助对污染企业进行监督,形成公众压力。另外,公众生活、消费的模式也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民间组织在公众环境教育、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面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媒体在进行雾霾报道的同时,不应仅局限于传达信息和问责政府,应该探讨雾霾危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时有意识地向受众传播思想,引导舆论。经济的高速发展,粗放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是国家的环保意识薄弱,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如何“唤醒”民众环保意识,需要媒体联合发力。而最能影响公众环保观念的就是这场危机已经切实危害到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在对雾霾危机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不能让公众觉得自己是旁观者,而应该让读者认识到自己在这场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自己不仅仅是“受害者”,也同时是“污染源”。

3.把雾霾报道纳入日常报道的框架中

雾霾危机不是一个短时间的现象,而是一场“持久战”。由于天气的影响,雾霾的严重性呈现阶段性特征,但并不是表示在没有发生雾霾的时期人们就可以掉以轻心,媒体对雾霾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应该把它当做一个日常的报道来抓。雾霾严重的时期,媒体报道雾霾的隋况,在雾霾的消退期,应该把治理环境、消除雾霾当做一个重要的日常议题来进行报道。通过舆论的力量来督促政府行为,推动民间力量,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雾霾论文篇3

【关键词】雾霾 雾霾日数 特征分析

1引言

雾霾是发生在近地面中的灾害性视程障碍现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的产物。能见度

2 资料和方法

本文利用1971-2013年河北省邢台5个县市43年的观测资料。邢台站是国家基准站,南宫站是国家基本站,隆尧、巨鹿、任县都是国家一般站。气象观测资料均经过了国家气象中心资料室的质量检验。邢台位于河北东南部,西靠太行山东面渤海属于华北平原的腹地,因此研究邢台区域的雾霾特征对河北省的雾霾天气具有代表性意义。

本文规定雾霾的划分以本站实际的天气现象记录为主要依据,即先按照观测记录订正,只要在一天8次定时观测记录中某1个时次天气现象记录出现雾、霾统计为一个雾霾日。在观测记录中一日内同时出现雾与霾,记为一个霾日。在本文的分析中,用到了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3 雾霾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

随着邢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区域上空排放停留的污染颗粒物急剧增多,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雾霾现象也急剧增多。总体来讲邢台区域雾霾现象日数分布呈城区多发,近郊次之远郊最少的特征。

3.1 雾、霾天气长期气候变化特征

图1是邢台区域雾、霾日数年际变化曲线,由图看出,雾天年日数从80年代至今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少速率为1.72天/年,近十年来维持在较低水平;雾日数年平均157天,最多雾日出现在1990年,为92天,最少雾日出现在1971年仅有16天。霾天年日数70年代出现霾的概率很小,可能与80年地面观测规范调整有关。自1990年后呈逐波动性年增多趋势。21世纪之后缓慢减少,2003年为谷值,以后开始增多,2007年达到最高峰为30天,2011年之后维持较增加的趋势。

3.2 雾、霾日数月变化

图2是雾、霾日数月变化情况。由图3看出,全年雾天日数最多月出现在8月份,多年平均值为19天,最少月份是4月份为多年平均值为7天。邢台霾日数月差异较大,月霾日数呈单谷型分布,7月、8月份各仅有0.5天,12月份最多为7天。

3.3 雾、霾日数季变化

由表1可见邢台区域43年来秋季是全年雾天日最多季节占全年雾霾日的34,冬夏季次之、春季最少为14,原因是春季相对湿度较小不利于雾滴的形成;夏季则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达80,水汽充分有利于雾形成;秋冬季逆温天数及强度的增多 阻碍了对流层中大气的对流运动,使近地面污染物聚集在上空气溶胶粒子聚集,为雾霾的产生和维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4雾、霾天气持续时间变化

由于雾霾天气局地性特征比较明显,因此,本文选南宫站气象观测资料为例,讨论雾霾天气下的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图3南宫站1980-2013年雾霾持续日数分布

由图3可以看出,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次数似幂函数递减。统计结果表明:1980-2013年南宫区域共出现雾霾天气过程2115次,其中雾霾天气过程持续1天共1048次占49.6,持续2天的雾霾天气385次占18.0,持续1-5天雾霾天气过程1874次占88.6,持续10天以上的雾霾天气有73次占3.5,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22天,出现在1990年1月1日-22日和2001年1月6日-27日。雾霾现象持续1 天 的天气过程最多,随着雾霾持续日数的递增,雾霾天气出现次数呈幂函数形式递减,拟合函数的R2 为0. 963。持续时间较长的雾霾天气过程在秋、冬、春季均有出现但在冬季较为高发。虽然持续10天 及以上的雾霾天气过程只占3.5%,但雾霾天气持续时间越长对城市空气质量、社会公众健康及交通影响越大。

3.5 雾霾日数与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相关系分析

从图4看出,逐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呈“U”型分布特征,与雾霾出现次数的单谷型变化趋势较为一致.5-9月,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持续较低,相对应的逐月雾霾出现次数与全年平均值相比较也均处于负相位。8月开始,随着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逐月上升,逐月雾霾日也迅速增多,并于12月达到全年最大值;相关性分析表明,霾日数与逐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696,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可知:由于降水对污染物有冲涮作用,连续无降水日数越长,形成雾霾现象的几率越高。

4 结语

(1)邢台雾天日数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平均减少速率为1天/年;近几年快速减少;霾天日数自90年代后期开始增多趋势显著,增多速率7天/10年。(2)全年来看,雾霾日数最多出现于冬秋季,春季次之,夏季所占比例最低。秋末冬初是雾霾最易发生,这是大气污染物、近地面不稳定层结、逆温层、相对湿度等综合影响的结果。(3)邢台区域雾霾持续1天的天气过程最多,随着雾霾持续日数的递增,雾霾天气出现次数呈幂函数递减,持续时间较长的雾霾天气在秋冬春季均有出现,但在冬季较为高发。(4)逐月最大不连续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呈“U”型分布特征,与雾霾出现次数的单谷型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雾霾日数与逐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正相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越长,形成雾霾的几率越高。二者相关系数为0.696,并通过0.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3-24.

[2]张蓬勃,姜爱军,孙佳丽 等.江苏秋季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气象变化研究进展,2012,8(3):205-212.

[3]吴兑.再论相对湿度对区别霾与雾轻雾的意义[J].广东气象,2006(1):9-13.

[4]王珊,修天阳,孙扬 等.1960-2012年西安地区雾霾日数与气象因素变化规律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9-26.

[5]胡亚旦,周自江.中国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9,35(7):33-36.

雾霾论文篇4

关键字:社会责任视角;雾霾治理;审计模式;构建;实现路径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实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方面上对化石资源的需求增多。粗放式、低水平的工业发展模式,加剧了化石能源的不合理浪费,并且在排放“三废”之前没有经过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统一处理。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排放,是导致雾霾出现的根源。要想缓解雾霾问题,减轻雾霾对人们、社会以及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要从源头加紧治理。雾霾治理,离不开社会各个成员的努力,但是政府自身需要履行的社会职能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从我国雾霾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合理的雾霾治理审计模式,并且指明各个阶段的实现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雾霾治理审计模式的构建

1.审计的目标

审计的目标是构建雾霾治理审计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我国雾霾治理审计模式能够落实到位、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雾霾治理审计模式中审计目标的制定要始终坚持以绩效型受托责任制度为导向,审计目标的制定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审计导致雾霾产生的各个环节;二是制定出治理雾霾的应急预案并且评价治理方案的合理性。各级政府要制定出治理雾霾的专门法律条文,完善整体的环保体系,建立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体系,加大对雾霾治理的效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增长方式。

2.审计的主体

落实雾霾治理审计模式,还需要明确雾霾治理审计的主体。审计的主体是以国家审计部门为主导,在特定的情况下,将非重点雾霾治理的审计项目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需要相关人员注意的是,在雾霾治理审计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国家审计机关有权对审计项目进行部门分工,但是,并不意味着,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徇私枉法,为所欲为,要综合考虑审计项目的难易性以及机密性等要素来分配审计任务。但是,国家审计机关要确保独立完成雾霾治理审计业务的核心内容和需要保密的审计业务。而对于雾霾治理中非核心审计业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交给可靠的社会审计机构来进行。

3.审计的客体

在雾霾治理审计模式中,上述笔者已经阐述了审计的主体,那么,必然存在着审计的客体。所谓的雾霾治理审计的客体,实质上就是雾霾治理审计的对象。具体分为以下两大方面:雾霾治理审计的内容以及雾霾治理监督的范围。在统一的雾霾治理审计模式中,涉及到的审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环境大气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等对雾霾治理措施开展情况的监督和引导,以及对大气可能造成污染的某些企业和工厂,等等。

4.审计的内容

雾霾治理审计模式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对国家大气防治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审计。国家审计机关要核实是否制定了大气防治政策,并且要检验和讨论制定的大气防治政策的合理性,有权驳回“存在着多数不合理之处”“行之无效”的大气防治政策。并且要追踪调查大气防治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监督支持雾霾治理工作的资金落实情况,确保资金的拨付到位;其次,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审计。对于雾霾的治理,必然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如果我们忽视了对财政资金的支出情况的审计和监督,那么,极有可能会出现挪用公款、拨款没有达到投入的效果等问题,因此,要做好对拨付财政资金在投入、分配、使用以及管理等环节的审计工作;第三,对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开展雾霾治理行为审计。此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开展,对于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开展雾霾治理行为进行审查、核实以及评价,避免政府官员无作为。

二、落实雾霾治理审计模式的各阶段实现路径

1.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各方面开展的工作是雾霾治理审计模式落实的根基和基础,在准备阶段各方面工作都到位了,有助于促进雾霾治理审计模式的进一步开展。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对审计内容的重点以及主体、客体等作出详细的规划,并且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足够、专业的知识储备。笔者建议,在此阶段最好建立起审计项目组,确定、规划好审计内容的重点以及基本内容,各个地区由于导致雾霾发生的诱因不同,这就决定了审计的内容会有所差异。例如,北京市地区雾霾产生的污染源是机动车废气的排放,而石家庄雾霾产生的根源则是煤炭的燃烧,天津、上海雾霾产生的污染源则是扬尘和流动源,等等。简言之,不同地区要结合导致雾霾的原因来确定审计的内容。

2.审计执行阶段

有关审计的执行,要分步骤进行:首先要结合雾霾的诱因以及属性等特征,采取综合的审计方法,如问卷调查法、现场跟踪法以及实地观察法等采集相关项目的资料;其次,立足绩效、财务、合理性以及责任履行情况等多方面开展审计,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具体的审计项目:一是针对雾霾治理拨付的资金,从收入、分配、支出以及管理等方面来分析在雾霾治理中资金的使用效果;二是制定制度责任,针对政府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雾霾治理开展的实际情况展开监督和调查;三是监督责任,对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任职期间开展的大气保护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大气污染现状开展量化分析.除此之外,结合大气污染的区域特征,综合评价大气污染形势,雾霾治理审计人员要思考和检验得出审计结论。

3.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执行后,审计人员自然会得出相关的审计结论,根据结论,要求审计人员制定出雾霾治理的审计报告,政策、资金和相关责任人这三方面是审计报告必须要涵盖重点内容。另外,相关审计人员要保证审计报告的公平公正客观,要保障证据清楚、事实确凿,根据雾霾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治理雾霾的相关措施,并报送到相关部门。为了保障审计报告的确凿有效,必须要求国家审计部门建立起科学、全面、行之有效的雾霾治理审计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推动雾霾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4.审计问责与救济阶段

审计机关是雾霾治理审计问责的主体和中心,而雾霾治理相关的权力机关的问责作为辅助。为了确保审计问责环节的公正、公开和公平,还引入了舆论问责以及公众问责等多种外部问责方式。审计机关有权对违背雾霾治理政策的相关企业、部门以及个人实施处理处罚。而对雾霾治理审计的救济,实际上是为保护被审计单位权利制定的一道“保护伞”,被审计单位有权利在受到雾霾治理审计处罚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结语:

雾霾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国家审计机关严格监督和考核。在雾霾治理审计模式中,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都赋予了一定的权利,并且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雾霾治理审计模式涉及到的各个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治理雾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钟廷勇,李佩,黄妹灵,田亚军.基于雾霾治理的环境审计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49-50.

[2]高广阔,韩颖,吴世昌.基于全过程管理的雾霾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09:34-39.

[3]管亚梅,张桐.基于雾霾治理视角的碳审计指标构建与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6,02:48-54.

[4]马佳,张洪珍.基于雾霾背景下对政府环境审计外包的探讨[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6.

[5]陈静,郭一瑰.社会责任视角下雾霾治理审计模式[J].审计月刊,2015,10:8-10.

雾霾论文篇5

关键词:雾霾天气;大众体育;发展探析

中图分类:G8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3

Abstract: Health is one of the eternal topics of human beings, and it is also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for mankind. Non normal haze weather is the natural enemy of mankind, and for many years, pursuing a beautiful and healthy environment has always been a good wish of mankind. Therefore,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haze weather,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s of mass sports, and teases out the relevant measures to develop mass sports under the above condition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in our countr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physical quality, and inject fresh vitality to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great dream of revivification.

Key words: haze weather; mass sports;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最近,观看了原央视记者柴进《苍穹之下》的一部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感受颇多。雾霾天气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火山喷发、刀耕火种等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不过,雾霾天气真正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还是应该追溯到化石燃料时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对应的能源无限消耗、环境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等,为形成雾霾天气埋下了隐患。2013年开始,我国中东部各地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现象的增多,引发热爱大众体育锻炼的人们对空气质量的担忧,也暴露出我国环境日益的非正常性状态越来越突出。

一、雾霾天气与大众体育概述

1.雾霾天气的涵义。雾霾天气即雾霾。雾霾(英语表达为smog/haze),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这种状况多见于城市,中国有很多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来进行预警预报。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中:“当能见度在10公里内,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 80%时,即可判识为霾。”[1]应该讲,雾霾是对大气环境中的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一种笼统表述。

2.雾霾的构成要素。人们常说雾霾其实是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是有区别的,空气中的的各种杂质,如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其组成气溶胶系统导致了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当空气中湿度增加,水汽凝结速度加剧,霾就会自然的转化为雾。但雾与霾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发生时的湿度,雾中的湿度是相对饱和的,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造成大气污染的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凶器”。

3.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从本质上讲,雾是一种较正常的天气现象,但因为大气状况相对稳定,游浮状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垂直、水平方向方位不易得到分解和扩散,进而产生聚集化效应,最终形成霾。其中,空气中的游浮状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三项基础性元素,它们一旦与雾气相结合,天空就会瞬间变得黑压压和灰蒙蒙的现象。这种颗粒是一种污染物,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垃圾焚烧,建筑扬尘等多种因素。

4.大众体育的涵义。大众体育又称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其目的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增进交流等,形式多种多样且让大众广泛参与的活动[2]。人们常说的群众体育,是属于体育社会学的范畴,与竞技体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是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环节之一。从体育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特点来看,它与精神文明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体育运动的实践表明,体育本身具有其它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吸引力[3]。

5.大众体育的特点。在中国,群众体育一般是与竞技体育相对而言的,是除了竞技体育之外,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体育运动。群众体育的对象更广,它主要以增强体质、增进心理健康、放松工作节奏、丰富社会情感、提高生活品质为主要功能,不拘泥于特定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项目。因而,其主要特点实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形式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

4.预防为主,做好防护措施。作为一种灾害天气现象的雾霾,影响区域非常广,严重降低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为此,有关体育运动人员要做好预防和防范工作,可以降低活动量或停止运动,其避免对人体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建议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筑牢安全防范意识,绷紧安全防范这根弦,尽量少出门,将体育运动场所选在室内进行[12]。尤其是应停止晨练和一些剧烈运动。特别是抵抗力相对弱的儿童、老年人等应避免在户外活动,如要出行,应戴口罩防护身体。要做好个人卫生,出门后进人室内要洗脸,漱口,换掉外出时穿的衣服去掉残留的污染。注意饮食,多喝水,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多吃清淡类食物,如富含维生素或抗氧化物质多的食品。注意雾霾天气的交通自我安全管理工作,户外运动要多加小心,遇到通过交又路口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特别要观察能见度的复杂情况,减速慢行,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四、结语

大众体育的工作关系着人民的健康、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未来,是事关亿万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事。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众体育工作,把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身心健康、体育锻炼素养作为提高国民素质、振兴国家经济、富国强民的重要内容和要求[13]。它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影响着全民体质的增强和时代的进步。但针对雾霾天气,希望广大学者或体育爱好者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的大众体育之路,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积极向上健康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汪韬,董棣.中国城市的雾与霾[J].青年文摘,2013(9):34-35.

[2]马宣建.论中国群众体育政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6):1-7.

[3]黄捷荣,孙长林.体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论文汇编)[M]沈阳:沈阳体育学院出版社,1983(6):27-31.

[4]范金玲.大众体育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 (21) :111-113.

[5] [张爱玲,秦涛.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执行中几点注意问题[J].山东气象,2006(1):79.

[6]郝明辉.浅谈雾霹天气形成的前期原因与防治对策[J].河南科技,2013(3):176.

[7]孙鹏鹏,周浩亮.雾霾天气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23):245-246.

[8]KING AC,TOOBERT D,AHN D. Perceived environments as physical activity correlates and moderators of intervention in five studies[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2006,21(1):24-35.

[9]潘丛华.雾霾天气下学生户外体育运动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6):367.

[10]郝江北.雾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4(3):42-43.

[11]徐涌雾.霾天体育课怎么上才更高效[J].田径,2014(2):46-47.

[12]李春璐.雾霾天气下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损害程度分析[J].科技通报,2014(1):62-65.

[13]任敏,尹章豹.对新世纪我国大众体育锻炼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7(10):170-171.

作者简介:匡志兵(1976-),男,汉族,重庆潼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与体育人文社会学。

雾霾论文篇6

关键词:雾霾治理;经济发展;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87-2

引言

雾霾问题不是只有我国才有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几乎全部出现过雾霾问题,比较典型的有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德国的鲁尔区雾霾事件等。这些地区经历工业化的浪潮之后,目前的环境状况已经得到了有效改善。饱受雾霾问题诟病的北京在2014年的APEC议期间,实行三地联动、工厂停工限工、车辆限行等措施,空气指数前所未有地达到了一级水平,也告诉了我们,雾霾不是无法治理的。但是,通过其采取的措施也必须要认识到,解决雾霾问题不能牺牲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因此在解决雾霾问题的时候要处理好治理雾霾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

1 雾霾的成因

1.1 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我国落后贫穷的现状,党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的经济水平取得了质的飞跃。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落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走的是“发展-污染-治理”的道路。

1.2 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失调

我国具有丰富的石油以及煤炭的资源储备和较为成熟的技术。煤炭和石油作为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主要能源,在使用率高居不下。天然气、风能等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在这样的能源结构下,必然会产生严重的污染问题。经研究发现,使用煤炭供暖的地区,雾霾问题都比较严重。

1.3 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但第二产业一直稳固在第一的位置。工业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还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有学者通过分析得出,我国的GDP严重依赖煤炭的消耗。成都、重庆重工业区在全国的煤炭消耗量中占四成以上,粉尘及含硫气体的排放量超过三成。资源的消耗量以及污染的排放如此集中,产生严重的雾霾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1.4 城市化进程过快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也是造成雾霾问题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激增,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工厂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提升,能源的消耗速度增加,住房需求增加,房地产项目随之增多,造成大量工地扬尘。经济水平发展,是越来越多的人购买私家车,导致为期排放量增加。据重庆的报告显示,造成重庆雾霾的成分中,汽车尾气所占比例22.3%,煤炭占16.7%,工地扬尘占16.3%。

2 雾霾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雾霾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据近几年的数据统计,2010年由空气污染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有1.4万亿美元。雾霾含有有毒气体以及可吸入颗粒会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民众需要增加保护健康的成本。据调查,没见有35万人受空气污染的危害而死亡,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道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疾病的成本经估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过去5年,仅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的损失就高达6000亿元。

除了健康问题,雾霾还对交通运输影响很大。雾霾天会导致交通事故高发,易出现汽车追尾等交通事故也有。火车、飞机航班也需要等候。这会使对时间有高要求的行业受到极大损失。航班、车次的延误会造成大量乘客滞留在交通站台,对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难以做到对旅客的疏导,维护人员密集区的安全和秩序。

雾天对于农业生产同样有很大的危害,其主要表现为农作物光合作用减弱,光照时间减少。在通常情况下,雾天会导致光热资源供应不足,其光照时间一般会缩减少3-4小时,严重的可达6-8小时,使光合作用的效能显著下降,大大减少了光合产物。因此,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得不到充分满足,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3 简评治理雾霾的措施

学界目前针对雾霾的治理措施,主要集中在法律制度的完善、对污染行业的限制以及改变发展理念这几个方面。对治理雾霾而言,立法可以提供坚实的制度后盾。其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部分企业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正之风。如何更加有效进行执行和监管,以及完善后续治理机制,都需要下更多功夫。

对重污染的企业、行业加强限制,从理论上来说确实是治理雾霾的有效手段,控制雾霾的源头。在短期内强行实施强硬的手段必然会对经济造成影响。会出现“站在重庆人的立场上要求成都停止重工业生产”的现象。

关于转变发展的理念,目前的许多解读都是片面的,只在官员的角度审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忽略了企业与居民作为雾霾的治理主体地位。除了来自上方的政策引导,治理雾霾更需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切实形成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让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做出改变。

4 治理雾霾的新思路

4.1 结合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仍是建设工作的第一要义。没有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只是追求优质的空气和环境等同于生产力的倒退。人们在物质生活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追求缺乏动力。网上关于成都雾霾的讨论,有人提出将重庆重工业全部停工,以降低重庆人民的经济水平为代价,换取成都的优质环境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先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在引导人民追求精神需求。

4.2 多方互动,共同治理雾霾

雾霾问题实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因此,治理雾霾时,要采取区域联动、主题联动以及行业联动等多方互动的机制。区域联动指的是相邻的行政区不以行政界限作为治理范围,在治理本区域雾霾的同时,与周边地区协调开展工作。主体联动指的是将政府、企业与社会三方结合,共同成为雾霾的治理主体,进行引导、实践与支持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理。行业联动指的是不同行业之间在治理F霾这一问题上要进行结合与改革,如将技术部门和传统的钢铁、制造等行业相结合,增强产能和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污染的排放量。

4.3 理性分析,把握长短期的处理原则

治理雾霾的短期目标是让治霾的理念被大众接受,培养民众的环境危机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而不是采取激进的治理雾霾手段,破坏经济生产。长期目标则是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实现经济建设的绿色发展,以达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5 结论

我国由于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失调、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城市化进程过快这些原因造成了严重的雾霾问题。影响人民的健康水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在治理雾霾的工作中还存在执行力不足、和经济发展脱节以及官员的片面决策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结合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方互动,共同治理雾霾;理性分析,把握长短期的处理原则作为解决雾霾问题的新思路。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绿色发展的理念驱动下,处理好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参 考 文 献

[1] 王军,陈冠华.我国绿色商业发展驱动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04):68-72.

[2] 陆小成,万千.新型城镇化的空间生产与网络治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09):119-126.

[3] 许军涛,吴慧之.城市雾霾危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J].理论视野,2015(05):82-84.

[4] 张屹,白洁,谭晓旭.绿色发展理念下政府治理循环经济的伦理重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4):77-81.

雾霾论文篇7

关键词 雾霾 风险 社会稳定

作者简介:马跃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治安学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10-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雾霾天气频发,2013年1月份北京雾霾天气多达20多天,雾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成为了全社会舆论的焦点。雾霾问题的出现,首先是环境问题的直接体现,对市民的身心健康会造成直接侵害;然而从其本质来看,雾霾问题是风险社会中环境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风险社会的典型特征。雾霾问题作为一种环境风险,其影响并不再局限于环境方面,而更多的表现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潜在的、巨大的。因而在当前维稳的大环境之下,需对雾霾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关注雾霾问题,对雾霾与社会稳定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正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响应。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对当前雾霾与社会稳定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有利于雾霾问题进行深入的解剖,对于当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二、雾霾—风险社会的典型性特征的体现

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人类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按照贝克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危机的社会,风险已经渗入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前,雾霾问题的出现,正是现代社会中风险的重要体现,雾霾问题具有风险社会的典型特征。

第一,雾霾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加剧的。正如贝克所说,风险是伴随着现代化而产生,而现代社会的中轴原理就是分配风险和坏处。雾霾问题的加剧,正是伴随着工业社会一同扩张的,也正是现代社会分配风险和坏处的体现

第二,雾霾问题加剧主要是由于人的行为所导致,即如贝克所述现代社会中风险主要是人造风险。人们所面临的风险是无所不包的,它们不是自然性风险,也不是由于人们的行动或住所选择而暴露其中的风险,人们无法选择是否接受它们同时现代社会中风险实际上是由常见的各种人们认同的活动方式引起的。北京地区雾霾问题的出现,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中大量保有的机动车脱不了干系,然而这些人类活动都是人们所认同甚至提倡的。

第三,在雾霾问题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都要面对,这正体现着环境风险的无层次化,在风险面前我们的暴露程度不因财富、权力而存在差异。

第四,雾霾问题的加剧,其影响并不局限于环境方面,而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的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的各个层次,这正反映着风险社会中风险影响的社会性。

第五,雾霾问题的影响,人为叠加性明显,人们的过度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其冲击强度和力量。

最后,雾霾问题的在归责方面,责任主体模糊不明,体现风险社会中“有组织的不负责”的特点。风险的真正致害方往往难以找到,而且无法准确地界定责任主体,使得传统的侵权责任处理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企业、政策制订者或者专家结成的联盟面临风险时可能通过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来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从而牺牲无辜的风险承受者以确保自己的利益,受害方甚至难以具备进行责任追究的知识和经济能力,这就是“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困境。

三、雾霾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

(一)引发公众的恐惧

面对风险,社会公众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恐惧和不安。风险充满了不确定性,吉登斯指出,“我们面对的最令人不安的威胁是那种‘人造风险’,它们来源与科学与技术不受限制的推进,科学理应使世界的可预测性增强,与此同时,科学已造成新的不确定性,对这些琢磨不定的因

,我们根本无法用以往的经验来消除。”面对风险危害的“确定性”和风险发作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通过以往的经验来解释和消除这种不确定性,不可避免的将使社会公众陷入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之中。

雾霾的出现,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威胁的存在,但是对于这种威胁转化为现实侵害的时间和危害程度以及如何应对,公众心中都充满了疑惑和不安,加之信息的不对称,社会舆论和媒体对于雾霾问题解读的随意性,无法获知真实客观的信息,社会公众的焦虑和恐惧感就产生了,而且这种恐惧感会随着雾霾现象的加剧而逐步增加。

(二)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公民意识特别是环境风险意识大大增强,公众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提高,对于政府提供优质生存环境的期待大大提升,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政府唯有积极采取措施,对人们的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进行改善,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适应人民的期待。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待增加,即使环境没有恶化,只要环境没得到明显的改善,公众也会对环境质量的产生不满和抱怨。

雾霾频发,让人们意识到生存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享受优质生存环境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公众进而会认为,政府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不足,由此不满情绪便增加了。

(三)为社会动员提供了机会

贝克认为,由于风险及其影响的普遍性,风险显现的时间滞后性,风险发作的突发性,使得风险社会中,政治的驱动力从传统工业社会的“我饿”变成了“我害怕”,即“从需求型团结到焦虑促动型团结”。换言之,风险已经“成为了政治动员的主要力量”。 雾霾问题的出现,使社会公众普遍的暴露在风险的威胁和侵害之下,社会公众由此会产生共同的情绪和体验,诸如共同的不满、焦虑和恐慌,也正是因此会出现共同的诉求和期望。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下,公众便容易因诉求目标、期望的重合而聚集到一起。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就存在着重要的社会动员机会,一些组织和个人便会以此为契机,利用公众共同社会期望和诉求,将社会公众组织成一定规模的利益共同体,进行社会活动,而这些活动会因诉求目标和指向不同,对社会造成不同性质的影响。如果这些组织被煽动和误导,诉求目标指向政府,直接向政府问责,那就会表现为,冲击社会稳定。因而雾霾问题的出现,为社会动员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同时,这种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稳定的一种潜在威胁。

四、风险社会环境下维护社会稳定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社会舆情

如贝克所述,风险已经成为“政治动员”的主要力量,雾霾问题的出现,使得社会公众中存在着重要的动员机会。随着雾霾问题的加剧,社会公众很有可能为寻求安全感维护自身利益而被组织起来,形成冲击社会稳定。因而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预警机制,严密关注与雾霾问题相关的社会舆论,未雨绸缪,严防的发生。

政府应当理顺社会舆情和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反馈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把握“雾霾”相关舆情实时动态,健全舆情分析和反馈机制,对社会公众反应比较大的问题,适时做出回应,及时消除社会负面影响。

(二)正确引导媒体,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对社会稳定影响会越来越,风险社会中,风险即可以通过媒体得到放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样也可在媒体的影响下得到化解和消除,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媒体这一利剑,积极发挥其正面作用,削弱消除其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具体来说,首先政府要重视媒体的地位,协调同媒体的关系,加强同媒体之间的合作,通过媒体做好政务公开和宣传工作;第二,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对雾霾现象、pm2.5进行全面解读,并积极宣传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使公众了解到政府的作为;第三,要加强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监督,对媒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不良、恶意舆论及时进行纠正,把握舆论的正确方向。总之,媒体是社会公众认识雾霾风险,了解政府行为的重要窗口,要消除雾霾影响,政府必须重视这一窗口,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传递风险的真实信息,并让公众了解政府的行为,消除公众因误解而导致的恐慌,稳定社会公众的情绪。

(三)建立健全社会公众环保参与和监督机制

风险同人们的行为关系密切相关,风

险的防范和化解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力量,因而应当积极搭建社会公众的环保参与平台,通过推行环保听证、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圆桌对话的形式,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整合社会力量并拓展公众参与的渠道,从而及时有效化解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风险难题,此外政府应加强环保的社会监督,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的环境监督机制,从而应对风险社会“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难题。

消除和化解雾霾问题的风险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雾霾相关听证或者决策,使公众对雾霾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理性自觉地投入到应对雾霾问题的行动中,同时也避免因社会公众误解而导致的环境风险放大。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社会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对政府、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指出政府、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职能缺位和行为失范,进而对其进行责任追究,减少“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

(四)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贝克指出,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对现代化的反思,风险的出现源于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完善,必须对此进行反思。长期以来gdp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膨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占据了主导地位,政府、企业为追求经济绩效,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并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环境成本长期被忽略,环境风险也随之积累下来,并且随时都可能爆发。要化解这些风险,必须从根源上进行反思。

政府和企业应当对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反思,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将环境成本纳入到综合考量的标准体系之中,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降低发展中环境成本,从而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从环境问题产生之初即将环境防治责任落实到位,避免因政府、企业、专家联盟话语掩盖下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出现,减少或者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风险的积累。

五、结论

雾霾问题是当代社会中环境风险的重要体现,在影响公众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因此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必须引起高度关注。风险社会中,面对雾霾问题要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从预警机制的建立以及舆情的关注、媒体的规范和引导、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等方面入手,政府和企业同时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将环境成本纳入考核体系,重视社会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2]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雾霾论文篇8

[关键词]自动检测;人工检测;丹东雾霾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312

雾霾作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灾难性气候,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和交通安全都是巨大的阻碍,自从2014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特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时间为八天,这严重地危害了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与日常出行,该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非常重视,为此已经组织开展气象改革工作,加快我国气象观测的自动性,加强对气候的预测服务等工作,从2015年起很多的改革试点都取消了人工观测,实现了对轻雾、雾、霾的自动化检测。

近些年来,我国有关学者对15年左右的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并根据资料分析仪器在自动检测与人工检测的差异,丹东市作为气象站新型的实验点之一,在2015年就已经装配了8个新型气象站并正式使用,轻雾和霾在视觉上是很难区别的,传统的检测方式是靠检测人员的经验来区分的,但是新型的气象检测设备会根据气象气体进行分析,所以会对空气进行定量区分。能更好地辨别雾与霾,另外由于对空气检测是应该以分钟为单位进行精确的,所以这对于人工检测也是一种限制,对于视程障碍的辨别,这也是自动检测当前的难点。对此,丹东市在2015年3月进行了31天的雾,霾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对比试验,通过实验的数据分析确认自动观测视程障碍的标准是否可行,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数据和方法

11数据

本研究所应用得数据是根据丹东气象中心所提供的四个地区的数据,该数据是2015年经过两个月所得出整理的轻雾、雾、霾的定时和能见度数据。

12收集数据所应用的方法

四个地区的气象站中,有两个是国家基本气象站,采用的是人工检测,每天五次,自动观测采用华云技术提供的能见度仪,剩余的六个气象站中采取人工检测每天两次检测,自动检测采用凯迈公司提供的自动能见度仪进行检测,其中人工定时检测有两次的检测是对过去几小时内所发生的视程障碍现象进行总结,自动观测是采用每十分钟才去一次平均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方式,并对全天的气候进行汇总。

平行观测时,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是相互不受影响的,国家气象局对于自动检测的标准已经下达,标准是同人工检测标准一样都调至25%,对于轻雾、雾霾的检测标准是按照《地面观测规范》,并结合相关的规定对其进行区别。

2同期数据的比较

根据表中观测的对于轻雾、雾、霾的标准来看,在十几年间,丹东市3月出现轻雾的现象是最多的,霾的天数最少,但就增长情况看,随着时间的增长,霾的天数在增加,尤其是2005年以后,丹东市的霾的天数普遍是3天多,并且根据四个地面气象站点的观测,在三月中,出现轻雾和霾的天数为357天占天气总现象的84%,出现雾和霾的天数是60天占天气现象的09%,所以这也说明轻雾和霾是人工观测视觉障碍中普遍出现的天气现象。

根据对轻雾、雾、霾的具体分析,发现由于人工观测的观测方法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的差别,导致对于视程障碍现象的记录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丹东西部的记录,雾的天气记录远多于霾的天数,这种观测方式的不同很大程度上造成对于霾天数现象记录的减少。

3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对比

(1)根据对丹东地区四个气象站中的数据整理可以看出,人工观测所记录的轻雾天气比自动观测所记录的轻雾天数多,而记录的雾与霾的天数比自动观测少很多,并且从视程障碍上看人工观测与自动关测的结果都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历史同期的人工观测的结果都是相似的,在平行期观测的轻雾与霾出现的天数,比雾与霾出现的次数多。

(2)通过对比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视程障碍现象的差异可以得出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工观测的视程障碍是一个小时内的,间隔时间比较长,所以在八点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轻雾已经开始消散,所以会造成人工观测的差异性,另外也可能与观测阈值的不同,调整自动观测的能见度也可能导致人工观测与自动关测的不同。

(3)所以针对以上对丹东市平行观测期的自动观测视程障碍与人工观测视程障碍的差异可分析,天气出现的变化趋势和演变趋势,从观测天气的角度考虑,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更准确,由于人工观测在夜间是不进行工作的,所以会忽视夜间出现时程障碍的现象,对于霾的出现的会有很大的疏忽。

(4)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能见度比较。

在新型自动气象站视程障碍现象的观测中,自动观测能见度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因此,文中将重点研究不同能见度范围中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相对偏差,以此分析能见度仪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差异。这里将相对偏差定义为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能见度差值的绝对值与人工观测值之比。表分别给出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能见度相对偏差和负偏差比例。由表中可以看出,丹东地区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能见度存在明显差异,总的相对偏差达251%,负偏差统计结果显示,自动观测能见度小于人工观测占545%偏低10km以上的占285%,而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能见度相等仅占65%,从不同能见度范围的差异统计看能见度小于150km时,60%~70%自动^测能见度均为偏小,而能见度大于150 km时,75%左右自动观测能见度偏大;对于各个观测时次来说,负偏差统计结果基本表现出了自动观测能见度小于人工观测的特点,尤其是8:00和20:00

4结论

利用丹东地区四个地面气象站1951―2016年历年3月人工观测及2015年3月自动和人工平行观测的轻雾、雾、霾资料,对新型自动站观测视程障碍现象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得到如下结论:①三月出现的轻雾现象最多,并有增加趋势。②人工观测的轻雾比自动观测的轻雾天数多,其中差异主要表现在8:00的观测数据,而对于结果的显示表明自动观测的数据比人工观测的数据准确。③在相对湿度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能见度的判别误差是导致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轻雾、雾、霾现象判别差异的重要原因。④然而,对于目前现行业务规定中将新型自动站判别雾和霾的能见度阈值在人工观测标准基础上统一下调25%,所以应直接将所有自动能见度观测数据视为偏小,这种做法科学性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白洋,刘晓源“雾霾”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27-33

[2]郑祚芳城市化对北京霾日数影响统计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1587-1597

上一篇:年会创意主题范文 下一篇:教育改革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