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完本范文

时间:2023-10-31 10:18:44

言情小说完本

言情小说完本篇1

关键词:课程资源 口语交际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实验教科书内容新颖,体裁丰富,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十分有利。充分用活教科书中的语言教学资源,结合生活中的语言实践,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很有好处。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利用课文的精美插图,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语文课中充满着可以利用的说话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在教学形式、教学环节上精心构思、巧做安排,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艳、富有儿童情趣的插图,它本来是为学生学习拼音、汉字服务的,但我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演一演,有些学生甚至发挥想象,编出一个个奇特的事故,同学们还评出了班里的故事大王。乍一看,会认为这只是停留在听话、说话的层次上,可是有不少同学在听、看的过程中,会向说、演的同学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双方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说话兴趣被激活。课本中几乎每幅插图都被我们充分利用,有些在课间休时师生看图片同编故事,有些放学回家后让学生说给父母听。这项每天必不可少的训练使孩子受益,也使家长感触更深,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孩子强烈的说话欲望被挖掘,而且正沿着一个良性轨迹不断向前发展。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的渠道。

作为新一轮课改实验教师,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实验教科书中选入的课文大多是新面孔,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亲和力。

每学完一课,我都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扩展,留一定的时间,改变一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一年级下册课本中,学完《胖乎乎的小手》一课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小手在家里做过哪些事。有些同学听完别人的介绍后受到启发,又热情地说自己还能做更多的事。学完《失物招领》后,学生纷纷坦诚地承认了自己曾犯过的错误。学完《小壁虎借尾巴》后,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想象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结果如何。学了《曹冲称象》后,小组内讨论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等。

三.积累课文中的语言素材,为口语交际添加色彩。

一年级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弱,无论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和语言都很生疏。因此努力调动学生积累课本中的语言素材,并与生活中的语言素材相结合,能为口语交际的内容增色不少。

例如,一年级下册课本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是“多彩的春天”,课文中出现了不少描绘春天美景的词句,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品读,将喜爱的好词佳句勾画下来,说说透过这些好词佳句,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请学生互相说说你眼中的春天,能恰当地用上一些优美词句更好。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互相评,之后还有人建议以“多彩的春天”为题,写一段话,看谁用的好词好句多。学生也体会到:优美的语言就像一杯非常可乐,平淡枯燥的语言就像一杯白开水。甚至在看我批作业时,有同学说“老师,您的神情多专注啊!”,“瞧咱们班同学,得到了流动红旗,个个都眉飞色舞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

四.借助课文的朗读教学,训练学生说话有感情。

加强朗读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朗读训练,平时说话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强调语气的变化,并带有丰富的感彩。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音,发音清楚、响亮,连词读、不唱读。然后逐步做到读流利,注意停顿,读出一定的语气。

例如《美丽的小路》一课,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感情变化有起有伏。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不同语气的句子,要指导学生把握好朗读基调。在读兔姑娘、鹿先生发现美丽的小路上堆积了许多垃圾而大惊失色的句子:“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一句时,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心情,学生分别体会到:惋惜,愦憾、不满、惊讶等,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让他们分角色充分读,充分评。在读鸭先生的话:“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前半句时,有些同学捶胸顿足,懊恼之情溢于言表,读后半句时则态度坚决、有信心。在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我教学生学习在人物对话中添加语气提示词,例如小树问懒狮子:“你怎么不学点儿本领啊?”让学生试加小树(关心、奇怪)地问,懒狮子(懒洋洋、骄傲、漫不经心)地回答,狮子妈妈(严肃)地说,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注重培养学生语感,逐步达到训练学生有感情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言情小说完本篇2

[关键词] 电影改编;语图关系;互文性

21世纪以来,在我国影视剧产业市场的推动下,小说与影视剧改编互动的现象十分炽热。而低成本电影《失恋33天》创造票房奇迹,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关注,其中电影改编中的语图关系十分值得深入研究。

电影《失恋33天》改编自鲍鲸鲸的同名网络小说,是中国内地首部为“光棍节”制定的“治愈系”爱情电影。影片人气十分火爆,得到了观众的极力追捧。在此,我们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称作是语言文本转化为图像文本,并把语言文本称为“源文本”,把图像文本称为“翻译文本”。在此之前,许多影视剧的改编都来自经典,又或者是图书畅销排行榜的名列前茅的小说,但小说《失恋33天》在未被拍摄成电影之前,只是豆瓣网上的日记体直播小说。为何这样一部“身世”平平的小说,在转化成图像文本——电影之后,却有如此之大的反响,且推动了同名小说的销售。仔细分析两个文本后发现,小说在向电影转化的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语图转化原则,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失恋33天》从小说到电影的过程中,各种文本之间的关系。

一、从语言文本到图像文本的转换原则

《失恋33天》的小说与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多重的互文性关系,这两者互文性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文字到影像的媒介转化。“互文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乔纳森·卡勒更明确地指出:“互文性与其说是一部作品与特定的前文本的关系,不如说是一部作品在一种文化的话语空间之中的参与,一个文本与各种语言或一种文化的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文本与为它表达出那种文化的种种可能性的那些文本之间的关系……”[2]改编者首先要根据影视剧的特点与自己的创作目的,考虑影视剧的特性,对小说的语言文本进行增减取舍;其次,改编者要将选择的内容即互文本与自己创新的内容纳入到新形成的图像文本中,使得创新的部分符合不同的艺术形式的表现要求以及不同环境下的受众的审美要求。

小说与电影“二者在语言和逻辑上相互交融补充,演变至今,丰富和发展了由文字和影像构成的两个不同语言世界的叙事能力”[3]。并且,“文字的细致描写转化为影视剧的直观视觉效果,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省略原作品中许多精巧之处,如人物的心理、故事的细节等等。”[4]因此,在进行语图文本的转化时,需要根据二者不同的艺术符号和媒介,对源文本进行分析、融合、增减、取舍、重新排列组合。

(一)增加与完备

《失恋33天》改编后分别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进行了增加。小说在开头写道:“亲眼看到我男朋友挽着他新欢的手,在新光天地里试喷香水的那一刻,世界‘噌’的一声,变得格外面目可憎……”作为一个网络帖子或小说,这样的开头也许能把读者迅速拉入到故事当中,但作为电影,这样的开头难免会显得突兀。电影十分讲究叙事的逻辑性,所以鲍鲸鲸在改编时在影片开头增加了世间男女分手的三种常态,然后才回到主人公身上,开始上演黄小仙抱着婚纱在新光天地看见男友的背叛。

小说的结尾是王小贱顶风冒雨给黄小仙送伞的情节,而在电影中则呈现了一个更为浪漫的结局——在霓虹灯“FAITH”的见证下,王小贱温情地对黄小仙说:“在这个字母的见证下,我答应你,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你身边一米的范围内一定有我在……我陪着你呢。”两个结尾从描述时间上来说,改编后的故事情节作为影视画面呈现时,时间上比小说结尾的情节更短一些。因为导演要把握影片整体的时间,要调度所有情节的时间,所以改编后的结局更符合电影的时间要求;另外,从情节上来讲,这也是十分浪漫的一幕,“FAITH”代表着忠实,正是黄小仙在上一段感情挫败后最看重的东西。

电影首尾增加的这两段,体现了作为讲求逻辑的影视剧所遵循的影视艺术在时空真切运动的组织规律。“这种真切性和运动性导致了再作用于观者时媒介具有自足和完备的特征,使观者整个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指向获得确切的方向性,也使观者对电影的表现对象和影像、音像呈现的一致性要求显得特别强烈。”[5]所以说,这样的改编维护了影像本身的自足性、完备性和整一性。

(二)精减与连贯

电影的叙事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远远少于小说的叙事时间。所以影视剧在保证叙事符合思维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前提下,对小说进行适当的删减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认知叙事逻辑。

原著里冯佳期对陆然是早有预谋,王小贱突然开始对黄小仙的好也是有原因的,李可知道黄小仙和魏依然约会后的反应,还有王小贱给黄小仙冒雨送伞的小说结局,这些故事情节原本都是十分感人的,但是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无法把所有故事情节都搬上银幕呈现给观众,所以舍掉那些并不破坏故事连贯性本身的情节和段落,使影片仍然叙事单纯、主线鲜明、情节发展清晰紧凑。尽管有受众认为其小说更有魅力,但本研究认为文学和电影,不存在谁比谁更优的问题,二者运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符号和媒介,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

(三)还原与凸显

虽然在改编过程中有增有减,但其成功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于还原了源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源文本的作品基调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运用镜头语言进行适度的再创造,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

为了把原著中那些富有魅力的语言融入电影中,编导者选取旁白、对白等多种“视听语言”来加以展现。如那段在黄小仙醉酒后追着陆然乘坐的的士,心理活动就通过旁白呈现了出来:“我要追上那辆车,我有话要跟他说。我要问他,我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你可不可以在下面,再等我片刻……” 这段带着哭腔的内心独白,通过白百何深情的演绎,镜头的推进和转化,感动了无数观众。另一段则是王小贱和黄小仙在参加黄小仙同学的婚礼时联合教训陆然那段,幽默犀利的语言配上王小贱独有的腔调,被文章演绎得惟妙惟肖,在影院放映的时候博得了观众的阵阵笑声。

《失恋33天》在语图转化过程中,媒介是转化成功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主创团队的“年轻化”,是保证电影能真正符合年轻观众口味的重要因素,这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这当中,演员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失恋33天》最大的成功就是选了文章和白百何做了主角,虽然他们二人没有好莱坞巨星般的票房号召力,但是却适宜于这类的“小清新派”影片,这两位演员的表演自然、真实,就如两位我们身边的朋友。

二、小说与电影的互文阅读

在《失恋33天》未上映之前,我们就感受到了网络媒体对其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在微博中被无数次转发的经典台词和王小贱戴着太阳花睡枕的照片,使得《失恋33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于是在电影未上映之前,就有部分受众先读了小说原著,然后出于对小说的喜爱便更加充满期待地去观影;也有的受众是先观影,后看小说。这便产生了一种互文阅读,并且因为其电影版本引发的关注而带动了大面积受众的互文阅读,这在年轻受众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正是本研究要提倡的语图互文阅读,即对于同一题材或同一类型的文本,我们将其语言文本与图像文本进行参照和对比阅读。

图像文本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视觉感官,更加容易被接受。但图像文本并不能完全表达出语言文本的魅力,并且由于艺术表现手法等限制,在语图转化中无法进行一一对应的忠实性图解,但互文阅读却能使二者扬长避短。提倡互文阅读,符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也能够解决影视文化带来的审美钝化问题,是对语言和图像两种艺术形式的平衡。

三、“残留文本”与“源文本”的互文性

通过互文阅读使我们发现电影改编过程中“残留文本”的存在。“残留文本”即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实现互相转化之后所存在的源文本的残留。如果说原著小说叫做“源文本”,电影我们称作“翻译后的图像文本”,那么被删减的部分我们就称之为“残留文本”。

在对《失恋33天》进行了互文阅读之后,我们便可发现其中的残留文本。首先是观众看电影《失恋33天》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疑惑,比如作为多年的闺蜜,冯佳期为什么会背叛友谊去抢好朋友的男友?再比如一向对黄小仙冷眼旁观的王小贱为何在黄小仙失恋之后对她关心体贴起来呢?这些疑问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解答:冯佳期因为看不惯黄小仙生活的一帆风顺而嫉妒,因内心不平衡而去抢陆然;而小贱在小仙失恋后对她好起来,则是因为他的前女友因为他的背叛而变得郁郁寡欢,这让小贱有了罪恶感,他对小仙的好是有救赎的因素的。

其次,电影的结局与小说是不同的,有人说小说的结局更温馨,也有人说,电影的结局十分浪漫,不管大家怎么说,这都是互文阅读给大家带来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残留文本”与“源文本”之间是存在着互文性的,“残留文本”是“源文本”的一部分,“残留文本”从内容上和逻辑上都完善了“源文本”,并且赋予了“源文本”更多的亮点和“情义”。也因为“残留文本”的存在,而促使更多的人去阅读“源文本”。两个文本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实际上,这不仅是“残留文本”对“源文本”的互文,也是电影对小说的互文所产生的结果。

综上所述,从语图关系来看,《失恋33天》在改编过程中有还原也有创新,通过对小说和电影两个不同文本的互文阅读,可以发现源文本、翻译文本、残留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也正是由于改编过程中所遵循的语图转换原则,才使得这部改编电影的效果如此突出,票房颇高,这也是电影《失恋33天》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 Kristiva Julia.Desire in language: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Oxrord:Blackwell,1969.

[2] Culler Jonathan.The pursuit of Sign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103-104.

[3] 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7.

[4] 高卫红.互动与超越——中国电视剧改编理念探析[J].电视研究,2009(03).

[5] 金天逸.电影艺术科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

言情小说完本篇3

关键词:语篇 小学英语 词汇教学 有效性

自然学法的倡导者特雷西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输出语言都至关重要,有了足够的词汇量,对于结构的了解几乎等于零,也可以说出大量的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了解词汇的音、形、意,并能在情境中使用语言。目前的词汇教学存在词汇意义和用法的体验不够充分,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可理解的,有效的语言输入不多等。基于语篇意识的词汇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语篇创设语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语言,掌握词汇的音、形、意,同时在情境中不断的体验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在语篇的不断呈现、巩固和运用过程中,学生的旧知被激活,新知密切依托生成于语境中,最终完成语量的积累。

一、基于语篇的词汇呈现 扩大语言输入量

语言的输出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作为基础。在词汇课中,我们如何围绕一个词,扩展学生的语言,增加语言的输入量是每一个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语言的扩充不是简单的增加语言的长度和难度,而是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适切地再构,这样才是有效的输入。

在本课中,新词rainy是这么呈现和教授的:

步骤1:呈现一个哭泣的男孩,而后让学生带着问题 “Why is he not happy?” 来阅读文本,寻找答案。

步骤二:校对后,教师教授新词rainy,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表演读这段文本。

步骤三:教师再次启发学生的思维 “Some don’t like rainy days, but some like it.” 然后让学生观看段图、文、音乐相结合的小视频。在激活学生思维,并带读when后,让学生说说下雨天的时候可以做什么 “When it’s a rainy day, I can…” 。最后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齐诵小诗。从吕老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基于语篇,丰富学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入策略:1. 语段带动词汇的学习,扩大语言的输入量。2. 启发学生思维,扩大学生思维空间。3. 关注差异,分层设计活动。

呈现环节是一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我们需格外注重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呈现地准确,体验丰富,力求给学生更丰富、更真实的语言输入,这样才能为学生高质量的输出语言打下基础。

二、基于语篇的词汇操练 注重语量的积累

学生的语言需要在不断的语言操练和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积累和达到流利的程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或因循环操练不够,或采用单一的chant的形式进行操练,均没有收到十分好的效果。而本节课我们看到老师科学的设计了操练环节,利用多种语篇形式,切实帮助学生实现了语言的功固、积累和流利表达。

1. 适时生成语篇,及时巩固。

在教授windy时,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示说句子: “When … it’s a …day.”学生利用已学的sun-sunny, rain-rainy, cloud-cloudy的变化规律,学会了wind y这个新词,这个优美的片段完成了前三个新词的巩固操练,更带领学生学会了新词。

2. 循序渐进,提升流利度。

在巩固操练环节,教师共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步骤一:带领学生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步骤二:提升四个新词的内涵,与心情进行关联。

步骤三:欣赏绘本“My weather report at home”并完成表格,而后根据表格进行复述。

步骤四:让学生说一说自己。

老师适时利用板书进行总结,并提升了语言的内涵。随后学生在的图片的提示下用When I can/can’t… It’s a …day for me.”表达自己的感受。随后让学生欣赏绘本,熟悉的生活场景,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不断重复的语言输入,再次用输入的方式巩固知识,为提升学生语言输出做好了铺垫。教师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有效地引领,不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流利度。

三、基于语篇的词汇运用 提升语言输出的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我们可设计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实际的任务或创设情境,让学生用上所积累的语言进行交流。本课教师在运用环节设计了“画一画“MY WEATHER REPORT”并说一说”的活动:When I can/ can’t _________. It’s a __________day for me…“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用中心句式进行表达,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身的积累和本节课的引导说得更多更精彩。

基于语篇的词汇教学不是让学生会说几个单词,而应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真情实感,体会语言的意义用法,通过一个个语境的创设,一个个语篇的输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量积累,并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个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11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言情小说完本篇4

汉语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同时也有强烈的工具性。我们要充分运用汉语的这一特点,既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避免教师包办教和学,也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进行无效的自主学习。因此,正确认识语言训练,在课堂中设计最合理的语言训练点,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模仿起步,有效迁移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中巧妙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源泉”之一。语文学习需从模仿开始,教师以文本引路,提高学生言语实践的兴趣。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在练说中调动语言积累,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语言实践。学生说得自由自在,练得兴趣盎然,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都得到了自然融合。

又如在《海底世界》这一课中,有一段是描写海底动物声音的:“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品读后我播放海底世界视频,并配以音效,待学生看完后提问:能不能也学着课文,说说海底还会有什么声音呢?学生的语言很丰富,说完后再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连起来说说。最后再联系生活说,如“大课间活动开始了,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进行语言的巩固训练。这种仿中有创的言语实践,以文本语言引路,给学生提供了完美的范本。

二、阅读感悟,引发对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进而生成新的语言。因此,要促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迫切需要给学生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而使语言在不断的实践中生成。新教材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机会。

如在《木兰从军》这篇课文中,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木兰最终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那么,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围绕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师生表演的情境。

师演父亲:木兰呀,你一个女儿家的,还是让我这个老头子去吧!

生1:父亲,您年纪大了,怎么能打仗呢,就让我去吧!

师演母亲:木兰呀,娘怎么舍得你走呢?要不咱们去跟官府说咱不去了?

生2:母亲,兵书上面有父亲的名字,不去可是要杀头的,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师演弟弟:姐姐,你是一个女儿家,怎么能去打仗呢?还是让我去吧!

生3: 弟弟,你年纪还小,怎么能当兵呢?在家照顾好父母亲吧。

绘生绘色的表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文中的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同样是促使学生生成语言的好机会。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调动学生知识积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大环境,并提供一定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鉴,让学生对文本的人文内涵各抒己见,从而不断丰富、扩展、积累语言,达到熟练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这里,学生通过对大禹可能遇到什么危险的想象说话,入情入境,更设身处地地了解了大禹所受的苦,理解了“千辛万苦”这一词的深刻含义。

三、入情入境,及时练笔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方式方法,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

例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课,最后一节中有这样一句:

小鱼来了,

在荷叶下嬉戏,

雨点来了,

在荷叶上唱歌……

这一句中的省略号,是学生的发挥点,我随即让学生拿起笔,自己做做小诗人,接着作者的笔锋往下写。学生兴致盎然,写了不少,再连起来读一读,似乎也有模有样。

又如《会走路的树》这一课,作者的笔停在了小驯鹿带着小鸟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上,那么当小鸟见到去年的驯鹿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在这里,就可以“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作为开头,让学生续编一段故事。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成功经验之一,语言训练中也可以把它作为一项内容,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具有个性化的的见解。

总之,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指导,使学生每课有所得,形成知识的内化,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言情小说完本篇5

一九五二年冬天的一个星期日,我到定海城街上闲逛,偶然看见有一家门上挂着“出租社会言情小说”的牌子。当时我并没有想要租书看,但有些好奇,就走进去了,并随手在书架上抽出一本《生死恋》翻着,谁知我立刻被书中的一些情节吸引住了。我想:“租一本回家在空闲时看看吧!”但有些犹豫,这时出租小说的人对我说:“同志,像你这样年青人看这种小说是很带劲的。”我就把这本书带回家去。并一口气看完了三百多页。没想到这就是我沉陷在虚伪、的黄色言情小说中的痛苦的开端。从此以后,我几乎每个星期日都要去租两本到三本来看,有时一看就看个整天,看到高兴时饭都不想吃。一个星期日刚刚这样一过去,又眼巴巴地望下一个星期日了。平常除了每天不得不做的缮写工作以外,其余的时间也全都花到看小说上了,一连看了数十部黄。这样在白天,有时工作虽然紧急,但思想总也不能集中,夜里就睡不着觉,脑子里漂浮着小说中离奇曲折的情节。我完完全全沉溺在这些言情小说中了。

因为在工作和学习时间也经常看这些书,我有好几次差一点被领导上或同志们发现。有一次正当办公时间,我在宿舍把门关上看小说。领导同志没作声走进来了,一看我睡在床上,就问我是否病了,我手忙脚乱地把书藏起来回答说:“头有一点疼。”领导同志还安慰我说:“好好休息吧、最好去找医生看看!”等他一走,虽然我心还在卜通卜通地跳着,但马上又看起小说来了。后来我还“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窍门,就是到图书室去借政治理论书籍,然后把旧小说夹到里面看,别的同志问我看的什么书,我就把书本一合,他们一看是《论列宁主义基础》,还称钻我很爱学习呢?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言情小说像鸦片似的麻醉和毒害着我。后来我甚至连政治课也不想上了,明明没有工作也说工作很忙,教员要给我补课,我也说没时间。有时我迫不得已去上课,教员讲完了,我还不知道讲的什么东西。参加讨论时,勉强发言也说得牛头不对马嘴,考试、测验老是最后第一名。同志们很奇怪地问我:“你平常也爱学习,为什么测验成绩不好呢?”我只好说:“我也想学好,就是脑子笨,没办法。”由于我不断地欺骗领导上和同志们,拒绝他们的帮助,也就逐渐和他们疏远。我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也都不感觉什么兴趣,很盛大的文娱体育大会也不愿去参加,只有演有关爱情的电影片子才去看。我常接触的一些同志们都关心地对我说:“高春宏同志,你过去很爱活动,现在怎么老闷在家里呢?这样下去对身体是不好的,出去玩玩吧!”但我却把这些肺腑之言,都当做耳旁风。

这样生活不到几个月,我的头就开始昏痛。后来又逐渐加剧,我的脑子痛得像要爆炸一样。饭也不想吃,一点精神也没有,工作也差不多不能干了,可是我对腐朽的言情小说还是放不下,仍是照样地在看,因而它对我的影响就更深了。渐渐地书中资产阶级的堕落颓废思想占领了我的脑子,我简直完全消沉了,颓丧了,以致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正像我看见《梦》这本书中所写的:“人生,是最空虚和渺茫的……。”我感到人生如梦,生活太无聊,也太痛苦。这迫使我发展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整天肌肉不断跳动。脸上呈现着死一样的颜色,这时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呢。抑或是痛苦到了绝望的地步。我就写下遗书,决心要走自杀这一条可取的道路。

领导同志发现我写的遗书后。就立即找我谈话,从各方面帮助我,极为关心和耐心地对我说:“你应该认识到这些坏书籍对你的毒害,这些东西都是腐朽的剥削阶级的极端荒唐反动和堕落的生活、思想的反映。只有意志不坚定、政治认识不清楚、革命警惕性不高的人,才会被它迷惑、腐蚀,以致把自己引向背叛革命和自绝于人民的道路,这与一个革命青年应有的品质是丝毫不相容的。我们是伟大的时代的青年,今后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需要作,辉煌灿烂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都需要我们这一代去完成……。”领导上的话句句都激动了我的心弦,我好像从一个恶梦中清醒过来,我立即把买来的那些麻醉人的言情小说。像烧毁鸦片似的把它全都烧了,并写信告诉那些跟我一样被这种书迷惑了的同志,要他们也和这种“鸦片”断绝往来。

言情小说完本篇6

在一年级的说写要求中,每次训练,我们都要指导学生说写的时候要把话说完整、说通顺。到了二年级,除了把话说完整、说通顺外,还要把话说连贯。这是说好话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组段写篇的基础。但是一直以来,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重字词教学,轻语言表达的现象。虽然现行教材中安排了听说训练,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说话写话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事实上,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低年级儿童是智力发展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担负着培养听说能力和提高写作兴趣的奠基任务。不经过低年级系列说话写话的训练,中高年级的写段、篇就会脱节,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词语贫乏,内容空洞,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因此,作文教学应从低年级抓起,加强说话,写话训练,说是写的基础,指导学生在说好话的基础上写话,打好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基础。说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1.听讲结合,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我经常给学生讲童话故事。讲故事时,力求做到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我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把学生带入故事,使学生进入角色。学生边听边思考,故事情节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也常给学生听录音故事,学生听到富有感情的声音、动人的音乐时,我适时的鼓励学生去想象生动的画面以及人物的动作神态,去体会故事的丰富内涵,从而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听,虽说是在被动的接受信息,但是在听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各种思维能力,学生听完后有所流露,这样就奠定了说的基础。在进行完听的活动后,我总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其采用的方式有很多,或是我问你答,或是复述故事,或是编故事。每个星期五,我都布置学生听一条新闻,星期一的语文课由一位同学复述给大家听,我称之为“课前小新闻”。这已成为了我们班的特色小活动,效果很好。我还定期的开展讲故事比赛,这样日复一日,听与说紧密联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进步很大。

2.自编自演,放飞想象

学生具有无穷的想象力,他们比较容易沉醉到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用讲故事,写故事比较容易引领学生作文入门。教学中提供一些图画,引导学生围绕图画展开故事情节,在教学中采用说说,演演,写写,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大胆地表现自己,编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森林运动会》《小鸭子得救了》等,一幅图画,学生常常能编出不同的故事情节来。

二、文本再创造,丰富学生表达语言

爱想象是儿童的特点。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是创造性学习及活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着力于挖掘教材,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不仅丰富教材内容,而且发展的学生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1.激发想象,课文补白

阅读教学中,把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说明,补白是课文的延伸理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培养想象与创造力。使他们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去表现。课文《爱祖国》中的每一段内容都比较简单,但涵义丰富,可以配上一些图片,课件,引导学生从“为什么爱”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学生发言较积极。在语言训练中让学生具体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2.参与角色,续编故事

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好幻想爱新奇的天性使学生比较容易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故事角色中去表现,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如课文《狐假虎威》上完后,教师启发学生想象狡猾的狐狸又一次在森林中碰到了老虎,狐狸眼珠骨碌一转,于是心生一诡计,把老虎骗得个团团转。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改编故事情节,参与创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合理想象补充或展开情节,以原故事内容为依据发挥想象,续编故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如我在上完《狐狸和乌鸦》后启发学生想象乌鸦上当受骗后会想些什么,狐狸吃到这片肉了吗?你能不能帮乌鸦想想办法把肉拿回来。如果第二次遇到狐狸 ,它们又会怎么做?启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说写结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读水平,从一年级开始,我便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说写结合。刚开始只要求他们说句写句。之后,过渡到说段写段,最后要求学生加工润色,整理成文。这样说写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1.扶持引导,积累句式

虽然入学有一段时间了,但低年级小学生对书面语言的表达还是不规范。需要教师扶持引导,在说话写话训练中,帮助学生积累基本句式,提高语言能力。如学习课文《云房子》时,写到了云的各种形状,课文中运用了“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优美的排比式比喻句。此时,我引导学生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云儿还会有什么形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句式表达。如用“究竟”说一句话时,可以把这个词用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说写结合,掌握结构

到了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由从一年级说一句完整的话到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过渡到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对说话的条理性提出了要求,这也是训练学生连句成段的基本要求。怎样把几句或多句意思相关或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连成一段话,这就必须使用到句群方面的知识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说到写,说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语言。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段落结构相似。便于学生掌握段式结构。也为学生仿写提供了方便。说写结合,达到对教材的领悟。如:学习课文《猴子种果树》,让学生仿照课文发挥想象说话猴子还在什么地方种果树?看到了谁?结果怎样?这一类的想象小朋友非常喜欢,说话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发展语言中培养思维,受到教育。

言情小说完本篇7

[关键词]儿童;语言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51-03

[作者简介]华阳林(1979―),男,安徽安庆人,专科,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大石乡大石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感”。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揭示,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6-8周岁)求知欲最旺,他们对身边的各种人和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这一阶段也是他们最想用语言来发问或描述的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并使语言区得到充分发掘,那么他们“语感”的形成将事半功倍。孩子顽皮的个性、天真的想象和烂漫的心理,任何一处都能激发出闪光的语言。但儿童语言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想说―能说―会说”的过程。其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得法,培养训练得法。

一、儿童语言培养的“三环节”

(一)以兴趣来诱导,这是培养想说的过程

儿童活泼、好动,总对一些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善于寻找事物的新奇点、特色点,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把儿童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如在上《春天》一课之前,开展一次“找春天”的活动。教师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在田埂上,拨开枯草找出刚发芽的小草,采摘各种颜色的小花;在小溪边,观看水里的小鱼儿;在树丛里听鸟儿的叫声等。在欢快的活动中,小草、小花、小鱼、小鸟这些融合童性的事物以及它们具有特色的色彩、动态和声音,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即使再沉默、内向的孩子,也会向你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二)以情感来启发,这是培养能说的过程

“启”是开启,像钥匙开锁一样,把学生语言的大门打开;“发”是语言如春水一般奔涌而出。那么靠什么把儿童语言的大门打开,使他们个个都能说会道呢?情感。情感是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联系的纽带。只有情感深入到学生的灵魂之中,才能产生语言爆发的亮点,才能使学生表达出最生动、最丰富的语言。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都少不了有情而触、有感而发。笔者在教学中就注意经常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农村大变样》讲述的是在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事实。结合课文内容,笔者向学生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情况、住房情况以及上学时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课桌是用水泥台搭起来的等情景。学生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听着。从他们专注的眼神里,笔者看出他们已经被打动。有一个学生在笔者讲完后主动站起来跟我说:“老师,听爷爷说,我家从前也是那样,现在我家住的是楼房,还有彩电。我一定听您的话,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其中,“珍惜”“幸福”“祖国”这些词语都没有学过,可是他已经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中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所以他也能运用在自己的语言中,这就是情感启发的作用。

情感启发强调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表演能力,要有爱满天下的感情和高超的语言描述能力,这样才能极大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

(三)以想象来丰富,这是培养会说的过程

情感的产生打开了儿童语言的大门,那么想象就是语言这个风筝的两条长长的尾巴,尾巴越长它就飞得越高、越远。想象越丰富,儿童的语言表达就越丰富、生动。通过想象来培养语言,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注意随时随地捕捉能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时机,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描述自己心灵的天空。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彩图、儿童诗、歌谣。这些都能有力地帮助教师去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另外,在平常的生活中,教师也可以抓住许多有特色的事物去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比如一只蝴蝶、一片草地、一朵小花……总之,途径是多样的,作为教师,把儿童巨大的想象潜能挖掘出来以后,你就会感叹儿童的语言是多么富有魅力。

兴趣、情感、想象是语言启蒙阶段的三个重要环节,三者之间紧密相连,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但是语言的表达是微妙的,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序,既要言之有情,又要言之有理。因此,儿童语言的培养又要体现四性。

二、儿童语言培养的“四性”

(一)随机性

教师对儿童语言的培养应不拘泥于一时一地。语言训练不是就餐,饿了才吃。语言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能运用到的,儿童语言表达的随机性更大。针对这种特点,教师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抓住最佳时机,利用儿童喜思好问的特长,既让他们系统地学习书本知识,又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

(二)有序性

有序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言训练的跳跃性不能过大,得循序渐进。教师如果要求刚进校的儿童说出一大段有情有理的话,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指话语要符合语法规范,要有逻辑性,不是“东扯一句,西读一家”,这一点对于整个语言训练过程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必须随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接受严格的、合乎语法规范的语言训练。

(三)创造性

创造性即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特色,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儿童活泼、天真、机灵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潜藏着巨大的创造才能。这种创造能力在语言的培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曾现编了一个小狐狸的故事,讲一只小狐狸和她的妈妈到野外去采野花,小狐狸因为太高兴了,只顾自个儿跑,结果迷路了,一只黄鹂鸟看见了,帮她找到了妈妈。故事讲完后,笔者叫学生把这个故事写下来。有一个学生不仅把故事完整地写下来了,还在其中增添了有关小松鼠、小白兔的情节,这充分地说明教师若能充分调动起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其想象力,一定会让孩子们说出更多美妙的语言。

(四)持续性

教师施教过程中要保证语言训练的连续性,不能想叫学生说几句就说几句,想让他们写几句就写几句,不想的时候放在一边。没有坚持性是完成不了语言训练任务的,语言训练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质量来保证。

总之,若在低年级创设良好的语言气氛,进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一步步加深,对于他们今后的阅读、说话、作文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一门本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科也避免了生硬、枯燥。

参考文献:

[1] 廖贵英.儿童语言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2] 张丽雯.幼儿园语言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9(46).

[3] 钱云花.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促进幼儿语言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4).

言情小说完本篇8

一、透视现实,窥视想象的种种误区

1. 忽视学生基础。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第六、七自然段,在朗读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我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会“时间永远不会回来”。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时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生活中的体会、感受也是如此。让学生把自己对时间的理解通过想象用文中的言语形式展示出来,难度无疑不小。用具象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事理,大人尚且不易,更何况是10岁不到的孩子呢?

2. 脱离学习方法。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在指导朗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时这样设问:“青蛙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小鸟的笑呢?它们的笑有什么不同的含义?”旨在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从人物的语言、神态,揣摩、想象人物的心理,进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寓言故事背后的道理。想象是需要方法的,要在正确理解文中的内容基础之上,联系自身学习、生活经验进行。上述设计,缺少读中理解的介入,缺少知识经验的关联,拔高了想象说话的要求,学生即使有所想象,也是零碎的,而且难以用相对准确、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3. 忽略言语形式。教学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在拓展运用环节,一位教师这样引导:“读完了课文,请你联系生活想一想,荷叶还会给谁带来了快乐?”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荷叶给蝴蝶带来了快乐,有的说圆圆的荷叶给蜜蜂带来了欢乐,有的说荷叶给小鸟带来了快乐……这样的想象练习,学生只要从文中小动物联想到其他小动物,不用跳就能摘到果子。这种忽略了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想象而想象的教学环节,表面上进行了想象练习,其实没有多少挑战,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大。

4. 背离价值取向。语文学科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外,还肩负着思想启蒙、人文熏陶的重任。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一位教师在品析“中华不振”相关语段时,引导学生想象洋人欺辱华人的情景。一位学生神气十足:“哈哈,今天我又消灭了一个中国人。”说完,还傲慢地环视一下四周,完全一副假洋人的样子。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引导。此类想象训练也是属于为想象而想象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对文本内在情感的理解、感悟,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策略探寻,努力发挥想象的最大价值

1. 基于学生实际。只有经历了,感受了,w会了,学生的想象才有基础,表达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和时间赛跑》一文,哪些才是想象的训练点呢?笔者以为,“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部分虽也有训练点,但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并不恰当。“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这部分内容,作者先以一个孩子的角度,记叙了一次放学回家“我”与太阳赛跑的经历,接着又点面结合,叙述了“我”和时间赛跑的种种经历,读来让人历历在目。“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文本留下了空白,可顺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想象:二十年里,又发生了哪些“我”和时间赛跑的事呢?这样的言语实践,贴近学生生活,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所必须坚持的视角。

2. 加强方法引导。学习是有方法的,想象也是如此。循法而上,想象才能事半功倍。引导想象,要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想象的基础;要基于经验的联结,这是想象的路径。以《坐井观天》理解青蛙与小鸟的笑为例,先引导学生读好它们的对话,在读顺读通的基础上追问:“青蛙笑什么呢?小鸟呢?”以问题为导向,读出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之后,教师导读,“坐在井里的小青蛙,你为什么笑呀?”“小鸟,你又为什么笑?”学生带着感受分角色扮演“青蛙”和“小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又进了一步。此时,联结相关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笑的例子,学生兴趣盎然,侃侃而谈。最后,回归文本,回到它们的对话当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它们的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相同的“笑”,不同的含义、意味也就慢慢生发,寓意也就渐渐浮现出来。总之,学生对文本理解越透彻,想象就越丰富;学生相关知识经验联结越通畅,想象就越活跃。

3. 凭借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想象的依托,练习说话的基点。基于言语形式的想象练习,是规范表达、准确表达。脱离了言语形式,再多的想象,无疑是干瘪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荷叶圆圆》一课,“荷叶是谁的什么。它在荷叶上做什么。”是文中第二至五自然段的言语表达形式,也是训练学生言语表达的范式。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要以此为凭借,从“感知积累”走向“迁移运用”,从说规范到说完整,再到说生动,层层递进,逐步提升。有了言语形式可依,学生的想象力犹如添上了一对灵巧有力的翅膀,有的说,荷叶是小蚂蚁的运动场,小蚂蚁在荷叶上走过来走过去;有的说,荷叶是小蝴蝶的舞台,小蝴蝶在荷叶上扇着美丽的翅膀,跳着优美的舞蹈;有的说,圆圆的荷叶是蝉儿的练歌台,“知了、知了”,蝉儿在荷叶上叫个不停,像是要准备演出的大明星……学生想得有趣,说得精彩,童真童趣,蕴含其间,想象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上一篇:工作收入证明怎么开范文 下一篇: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