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歇后语范文

时间:2023-10-02 16:38:20

谐音歇后语篇1

五年级歇后语大全谐音

1、和尚挖墙洞——妙透了

2、张飞哈气——自我吹虚

3、懒厨子做席——不想给你吵

4、耗子跳到钢琴上——乱谈

5、门外吹喇叭——想得开

6、桅杆顶上吹唢呐——四方闻名

7、黑瞎子坐月子——吓熊了

8、丈二宽的长袍——大摇大摆

9、弯藤结歪瓜——孬

10、耗子啃皮球——客气

11、国画馆里倒垃圾——尽废话

12、香炉里长草——慌了神

13、裱糊匠止天——胡云

14、马尾绷琵琶——不值一谈

15、秃子当皇上——不要王法

16、盐堆里爬出来的人——闲话不少

17、狼头上插竹笋——装样

18、两代寡妇——没功夫

19、黄连泡瓜子——苦人儿

20、倒贴的门神——翻脸

21、空着手回娘家——无理

22、小擀杖掉油缸——又奸又猾

23、倾巢的黄蜂——各散四方;一哄而散

24、天亮公鸡叫——白提

25、十五面锣鼓一齐敲——七想八想

26、矮子过河——安心

27、肚皮贴在脊梁上——妖气

28、东西路南北拐——走邪道

29、长就的牛角——值不得;直不了

30、森林里野炊——有的是才

31、裁缝不带尺——存心不良

32、枣核儿解板——没有几句

33、铜叉碰铜锣——想到一快了

34、懒婆娘上鸡窝——笨蛋

35、蚂蚁尿书本——识字不多

36、橡皮棍子做旗杆——树不起来

37、灯草打鼓——不想

38、开会请了假——没出席

39、六月里戴手套——保守

40、万岁爷卖包子——御驾亲征

41、二月的闷雷——想得早

42、邮包掉水田——半信半疑

43、寿星老儿练琵琶——老生常谈;老调重弹

44、牛毛羊毛和驴毛——全是痞子出身

45、玻璃瓶里装王八——原形毕露

46、旗杆顶上放鞭炮——想得高

47、酒壶里插棒棒——胡搅

48、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又动人

49、灶神上贴门神——话里有话

50、脚趾缝里长茅草——慌了手脚

51、沙漠里烤火——就地取材

52、耳朵里塞棉花——装样

53、老鼠吃高粱——顺杆爬

54、王八肚子上插鸡毛——归心似箭

55、六月里的鱼汤——不动

56、孙女穿上奶奶的鞋——钱紧;老样子

57、猴子拿虱子——瞎抓

58、一斤肉放进四两盐——闲人

59、肉汤里煮元宵——混

60、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又动人

61、帽子上面戴斗笠——官上加官

62、庙里的马——精不了

63、牛屁股后的苍蝇——一哄而散;盯上不放

64、壁上的春牛——离不得;跟

65、老婆婆喝稀饭——无耻下流

66、屎盆往脑袋上扣——栽赃

67、菱角碰粽子——尖对棱;奸对奸

68、两响炮升天——想到一块了

69、碓窝吞下肚——实心眼

70、鳝鱼的脑袋——又奸又猾

71、小猪抢食——吃里爬外

72、虾子掉在盐堆里——忙中有闲

73、癞痢头上长肿瘤——突出

74、大槐树上挂电灯——四方有名

75、掉下井的秤砣——扶不上来

76、阎王的参谋——鬼点子多;诡计多端

77、裁缝干活——忘不了吃

78、蜂蜜待客——给他点甜头

谐音歇后语篇2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音类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网上的“终身寡妇”都有些谁?)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就象网上的“国共”、“

统-独”大战)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这牛屎铺里肚子不好

的大有人在)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据说这里观庙的多,念经的少?)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小碗吃饭——靠天(添)()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尤其是一些诗作)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谐音歇后语篇3

百度记了你的名——妒忌(度记)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吃人参——候补(后补)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筋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谐音歇后语篇4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药铺里开抽屉——找玩(找丸)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筋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里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里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吃人参——--候补(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着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守着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王八肚里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谐音歇后语篇5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常见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人“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谐音歇后语篇6

[关键词]关联理论;歇后语;中国文化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关注本土文化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形式,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中国文化输出热。与中国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相辉映的就是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他们来到中国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不自觉的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精粹的内容,比如曲艺形式中的京剧、四川变脸、相声表演、演唱歌曲等,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对来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留学生以及外国人来说,歇后语成为他们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渠道,也是我们输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

输出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外国人接受并深刻理解中国这种丰富、幽默的这种语言文化形式,则需要借助一些理论和方法。关联理论就是语用学中非常有名的一种模式。它是由法国著名学者Sperber 和英国学者Wilson于1986年联名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该书虽然也受到学术界的一些批评,认为其理论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毫无疑问,至少在目前,他们的这一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尤其是语言教授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所谓关联理论就是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必须明确地向听话人表达自己意图的一种方式,此即他们所谓的“明示”;然后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意图和本人的认知语境进行解码,经过判断以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此即所谓“推理”,这一模式后来被称为“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学习和交际中,受动者根据主动者给出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根据一定的逻辑推理,然后达到理解的目的。[2]而交际中每个个体的认知环境都是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都有差异,因而,由这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环境也会因人而异,对说话人所讲的话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在语言交际中为达到交际成功,“互明”就十分关键。[3]

将关联理论运用到歇后语的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文化形式的核心要素及其格式。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1]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它们从形式上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和比喻,其二是利用汉语的会意。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英语中没有一个专门的词与汉语中的“歇后语”相对应。偶见词典中出现“sequels”作为歇后语的英译词,但它却不是“歇后语”的等译词,因为英语中不存在歇后语这种形式。因此,歇后语的学习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歇后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以及词汇信息进行分解,然后再将之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教授给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逻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方式结合其原有认知环境的旧信息对话语信息进行推理,在推理中便使用到了逻辑信息。如“聋子的耳朵――摆设”,“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在歇后语中如谜面的前一部分就是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听话人要理解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用自身的逻辑信息进行推理。这种逻辑信息其实是一种语义推演,它一方面体现的是某一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人不同的智力反映。如外国朋友听到“聋子的耳朵”,他的推理可能会是“聋子的耳朵”就是“听不见”。但是,根据中国人的思维进行推理,聋子的耳朵虽然是“摆设”――听不见,但有没有它可大不一样,有了它至少没有缺少器官,起到“装饰”作用,所以这样的耳朵就是“中看不中用”――摆设。

第二、从百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百科知识,也会决定他对异文化的理解程度的深入与否。当听话人听到一个信息,首先就会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尽可能快速地理解它,其次,对于知识渊博、百科信息了解全面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百科信息在理解歇后语中至关重要,如“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螃蟹与蛇为伴――横行霸道”,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有宽泛的常识才能领悟谜底的真正意义。第一个歇后语如果学生不懂中国象棋的下棋规则,则难以领会和理解;同样,如果不了解蛇、蟹的行走方式,螃蟹横着行走,而蛇经常横穿小道,所以这两种动物走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 “横行霸道”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或势力胡作非为,不讲道理,如果这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听话人就好像是听天书。因此,如果学生的百科知识较为丰富,那么这样的歇后语经教师简单指点后学生便会恍然大悟,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否则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教授留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中国象棋的产生、发展、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围绕象棋所形成的俗语,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这种蕴含百科信息的歇后语经常是比喻式的,

第三、从词汇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词汇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词汇信息体现在歇后语教学中主要有要把握汉字的构成和词汇的谐音,如“巨木――水到渠成”,“ 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第一个歇后语是一个关于“渠”字构造的歇后语,这也是来华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记忆汉字方法。如汉语教师经常在教授“臭”字时会使用与之相关的一个歇后语就是“自大一点儿――臭”。这是留学生包括本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汉字习得方式。第二个是词汇谐音歇后语,“六月里戴手套”,为的就是保护手,谐音为“保守(手)”,指跟不上形势,思想守旧。这种构字法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是来华留学生最能接受的一种形式,因为其认知过程也是根据词汇信息进行推测理解的,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学到更多独体字、合体汉字和同音字。

第四、从百科、逻辑和词汇信息整合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用关联理论来解读歇后语的时候,不只局限于上述三种简单的认知方式。它们可能是其中任意两种信息的组合构成听话人的旧信息。如“八戒――悟能(无能)”,即为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的组合;“瞎子――盲人(忙人)”,为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的组合;“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的组合。还有一种最复杂的就是三种信息的整合用于解读一个歇后语,如“孔夫子的包――书袋子(书呆子)”,“老太太的脚――小足(小卒)――窝囊一辈子”。理解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既有百科知识、逻辑知识还要有词汇知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歇后语都是人们随口而出,较易理解的一种熟语形式,但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学生提供诸多的信息帮助学生通过推理最终完全明白。如果留学生甚至都没有孔子、孔夫子即孔子这样的百科信息,那么即使他有着相关的词汇信息,即“袋”与“呆”的谐音,他也无从获得逻辑信息以彻底理解这个歇后语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同时如“老太太的脚――小足(小卒)――窝囊一辈子”,这个歇后语可以说含有两个谜面,也可以说含有两个谜底,前一谜底做为后一谜底的谜面最终导出所要表达的思想。留学生要理解这个歇后语,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老太太的脚是“小足”。如果学生不懂中国社会历史上曾有过“裹脚”、“三寸金莲”的文化,不知道中国象棋文化,那么他便无法继续“谐音”、“比喻”进而推理得出“窝囊”的结论。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有三种信息的整合才能让留学生明白其真正的意思,也能让听话人据此推导出它的“谜底”。

总之,关联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将这种理论运用于语言学教学中,尤其是极具民族特色、体现民族文化的歇后语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之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对于歇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甚少。因此,将歇后语作为外国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快的掌握中国的语言形式,而且也相应地提高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大词典(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第3版.

[2]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谐音歇后语篇7

关键词:歇后语 对外汉语 偏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83-03

作者简介:刘中博(1989―),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外国学生常常对一些歇后语的用法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语境下用歇后语,特别是当一个歇后语只给出“谜面”后,对于“谜底”往往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对于外国学生反映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便成为摆在所有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学习和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问题。

一、关于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对于歇后语,学界诸多学者,如温端政、马国凡、高歌东、黄华节等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并得出结论:歇后语是汉语中由含有引注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口语特色的熟语。

(一)歇后语的类型

1.喻意歇后语

歇后语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情况有二:

(1)本义喻意:歇后语后部分解释说明的意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对前部分的解释是直接的,不需要联想、揣测或绕弯子。如: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2)转义喻意:歇后语后部分的解释说明不是用它的字面意义,而是用字面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即转义。如:没有骨架的伞――支撑不开,这里的“支撑不开”并不是单纯指伞打不开,而是指它的转义“维持不了”。

2.谐音歇后语

歇后语后部分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的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造成一语双关的效果。如: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表面上是说莲藕着火了,实际意义却是“事理上不会发生而事实却发生了的”意思。谐音歇后语也有两个小类:

(1)音同谐音: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均相同。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2)音近谐音: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有相同的部分,也有相近的部分。如:酱萝卜――无缨(因)。

(二)歇后语的构成

构成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是一个意思,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前部分用事物或故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后部分用判断、评议、推理等对前部分加以解释、说明。

1.歇后语的比喻部分是构成它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特点的依据。

(1)喻体是一件事情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小孩放鞭炮――又喜又怕;想象虚构的事情:洗脸盆里游泳――不知深浅。

(2)喻体是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用历史故事作比喻: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用神话故事或传说作比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喻体是一种或几种事物

一种事物:铁公鸡――一毛不拔;几种事物: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歇后语的解释部分即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是确定歇后语的意义部分,也是对歇后语的点题。关于歇后语后部分的构成可以从材料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上看,选用不同语体风格的词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如:扁担上做梦――想得宽;书面语如:上了膛的子弹――一触即发。

选用不同关系的词语: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叠词关系。

同义关系如:螃蟹过马路――横行霸道;反义关系如:豆腐炖骨头――有软又硬;叠词关系如:小孩吹喇叭――哪里哪里。

(2)从结构上看

用词充当:筷子搭桥――难过。

用词组充当:偏正词组:猫不吃鱼――假斯文;动宾词组:蚂蚁搬泰山――下了决心;联合词组:白糖拌苦瓜――又甜又苦;动补词组:嘴皮子抹白糖――说得甜。

用句子充当:单句:老鼠爬秤钩――自称自;复句:大海里翻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3.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和解释部分的关系

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和解释部分是被解释和解释、被说明和说明的关系。

(1)从语义上看

说明结果:草人救火――自身难保;说明态度: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说明性质、特点:铁公鸡――一毛不拔;说明作用: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2)从方法上看

后部分是对前部分比喻性质的一种概括、归纳:百年老松,十年芭蕉――粗枝大叶;后部分是对前部分比喻所表达的意思的继续阐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从态度上看

表示肯定:河里的螃蟹――横行;表示否定:灯草打鼓――不响;

二、留学生歇后语偏误分析

歇后语在对外汉语中的出现,往往使外国学习者措手不及。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和运用,更难以理解歇后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因此在使用上会出现一些偏误。我们列举了以下几种偏误,并作分析:

(一)语义方面的偏误

1.语义偏离:歇后语的意义与所表达的对象不相符。

(1)这个人做事不懂得变通,真是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句中的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是贬义的用法,指的是钻牛角尖、知错不改的人。而句中说做事不懂得变通,所做的事不一定是错事,很可能是指这个人讲求原则,按章办事。

2.语义不明:歇后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2)他弟弟非常喜欢大米的弟弟――小米。

(3)他什么都没有,真可谓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句中小米在现实生活中既是一种粮食又是一款手机的名称,句中没有明确指出他弟弟喜欢的是手机还是小米这种粮食。(3)句中的一清二白指的是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而这里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穷的什么都没有,显然不够恰当。

3.语义抵牾:表意明确,但句子前后存在矛盾。

(4)他现在每天都在刻苦学习,真是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4)句中前部分已经说了他每天都在刻苦学习,后半部分装象是装模作样的意思,与前部分意思不符。

(二)结构方面的偏误

歇后语的结构较为固定,但是外国学习者在现实使用歇后语时会出现加字、减字、语序颠倒等方面的错误。

1.加字

(1)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可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个碟。

(2)猪八戒的脊梁――悟能(无能)之后背(辈)。

外国学生主要受汉语数次+量词+名词构成数量短语的影响以及受中国人日常口语化交际色彩所影响,出现以上错误。

2.减字

(3)你这个人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人心。

(4)老鼠过街――人人打。

外国学生在使用歇后语时往往只注重“引”的部分,从而忽略了“注”的部分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出现了“减字”现象。

3.语序颠倒

(5)你要继续努力学习可别汽车放炮――气泄了。

(6)他这是孔夫子搬家――书(输)尽是。

语序颠倒的偏误主要是受汉语正常语序的影响。

(三)语用方面的偏误

歇后语在语用上表现出鲜明的形象性,这种特点是由歇后语起语的生动比喻或具体的表述使得比较抽象概括的注释语得以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所体现的。而语用方面的偏误就表现为所使用的歇后语与所处的语言环境不符合。例如:

我和同学上课说话,老师批评我了,我非常难过。我知道老师这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今天,我没有去上课,我出去玩了。我真是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个掸(胆)子。

(1)句中的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应该是对方说出的,而不应该由说话人在本句的语境中使用。(2)句中的好大个掸(胆)子,不应该是说话人对自身行为的评论。

这些偏误的出现,多在来华高年级留学生汉语使用中出现。因为高年级留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和中级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更好地学习“地道”的汉语,留学生们试图从汉语熟语入手,对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语汇形式进行学习。但是由于汉语熟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往往不只是词语的表面意义,这也造成一部分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遇到困难,从而影响了总体的学习效果。

其原因主要有:一、歇后语所蕴含的内容及意义属于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把握还不够好,所接触的中华文化还比较片面,不能全面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现阶段所开设的文化课特别是传统文化课较少,从事文化教学的汉语老师人数和总体从业人员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也阻碍了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学习者的学习。二、课堂上对歇后语这类熟语重视不够。现阶段的汉语学习往往只关注教材,对歇后语等其他熟语形式的涉及太少,远远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三、现有的HSK考试正逐步减少包括歇后语在内的熟语考题,这使得本来出现频率就很低的汉语熟语变得更少了,特别是歇后语,几乎很难在HSK模拟题和真题中寻见踪迹。正是因为以上三点,使得外国学习者在歇后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误。这也促使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员意识到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提高从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大歇后语等熟语形式在课本及考试中的力度的必要性,成为推动包括歇后语在内的汉语熟语教学的内推力。

三、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用歇后语

课堂是留学生习得汉语知识的第一课堂,学生在课上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急于习得汉语知识。此时适度引用歇后语可以使留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记牢,并把握歇后语前后两部分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适当使用歇后语

日常生活也是留学生在华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课下丰富的生活中可以适当使用歇后语。当留学生学习做一道中国菜并且味道还不错的时候,他就可以骄傲地对中国友人或者其他外国学生说:做XX菜对我来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看似简单的一句歇后语,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更不易忘记。

(三)增加课内外中华文化知识的熏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是外国学习者来华学习汉语的重要原因。留学生们急于了解中华文化也急于揭开东方文明那层神秘的面纱,同样,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宣传自己、宣传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的机会。如何抓住这有利时机,需要我们在课内外汉语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教师要从语言的角度将我们的文化传播给学习者,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向外国学习者输入包括歇后语在内的汉语熟语,从而加深这类语汇形式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温端政.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谐音歇后语篇8

关键词: 歇后语 汉语熟语 翻译方法

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殊形式的幽默语言种类,其最大的特点是形象、幽默,不但在口语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一般文章中随处可见。汉语歇后语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当中,对于这种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歇后语的翻译,需要考虑语言和文化双方面,这无疑是歇后语翻译者面临的较大难题。

1.歇后语的内涵

《辞海》对歇后语作了如下定义: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该定义指出了歇后语的性质和组成部分。在语言学分支中,歇后语属于国俗语义的内容,由前文和后文两部分组成,前文往往解释和描写的是一种生活现象,后文往往对这一种现象作出评论和分析。

2.汉语歇后语翻译的意义

歇后语属于汉语中的熟语部分,这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和交际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历 史、哲学、心理、社会的动因,它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历时作用的结果。

从语言的谱系联系上来说,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意合型的语言,语篇的语句分布多为流水句,英语属于形合型的语言,语句多为叠床架屋式的语句,逻辑特征严谨。因此,翻译过程中语际之间发生了转换。当两种语码发生转换时,汉语中的歇后语如何成功地译为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从理论上说,就有其价值和创新之处;从实践的意义上说,它对翻译有着积极的补充作用。

在汉语的歇后语转换成英语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语言、认知、文化、交际等各种因素忠实地再现源语表达式的意义。

汉语熟语表达的形和意并不完全重合或一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特征,在歇后语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外国友人来说,熟悉和了解歇后语可以加强对汉语的掌握,加深对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了解。

3. 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汉语歇后语的英译既应注意形近,又应注重神似,使其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准确、明晰和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应灵活采用直泽、解释(意译、注解)的方法,真正表现出汉语歇后语的文体特征和语用特点。

(1)直译法: 对大多数喻义歇后语,由于比喻部分生动形象,喻义部分逻辑推理合乎情理,不包含一词两义的双关或谐音,通常采用直译法,既传达源语的内容,又维持源语的形象,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例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A weasel wishing Happy New Year to a chicken―harboring no good intention.

竹篮打水――一场空。Like ladling water with a wicker basket―all is empty (nothing).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瞧扁了。If you peer at a person through a crack,he looks flat.

兔子尾巴长不了。The tail of a rabbit―cannot be long; won’t last long.

(2)解释法:对于谐音或双关式歇后语来说,解释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揭示源语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在译文里保留原来的文化色彩,并加上简要的解释说明以突出其形象性。

①利用汉语的谐音

牛角抹油――又尖(奸)又滑(猾)Spreading oil on an ox horn―to make it sharper and more slippery or cunning and treacherous.

李双双见到丈夫――有喜旺(希望)

Li Shuangshuang sees her husband―she has Xiwang now; like Li Shuangshuang meeting her husband Xiwang, a homophone for the Chinese word xiwang meaning hope, there is hope now.

②利用双关语义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A rolling pin used as a bellows ―no good at all.

王小二过年――年不如一年

Wang Xiao’er spending the New Year―one year is worse than another; like Wang Xiao’er’s life, one year is worse than another.

飞机上跳伞――一落千丈

Bale out from a flying plane―drop down a thousand zhang or suffer a drastic decline; like jumping from a flying plane, they decline drastically.

③利用典故

有关典故的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在翻译利用典故的歇后语时,如果仅仅使用解释性增补方法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对译文加以注释,从而从文化上和历史上更准确地传达汉语歇后语所包含的民族和文化特色。

王羲之写字――横竖都好

A character out of Wang Xizhi’s hand―vertical strokes are as good as horizontal ones; like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it is good in every way.

Note:Wang Xizhi was a famous Chinese calligrapher and a Chinese character is usually composed of strokes, of whic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ne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Hengshu here has two interpretations: (1)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rokes; (2) horizontally or vertically, that is, in any way.

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

Qin Shubao selling his horse―the last resort to overcome his difficulty; like Qin Shubao selling his horse, they are driven into a dead end.

Note:Qin Qiong, styled Shubao, was a famous general in the Tang Dynasty. Before becoming a general, he was once penniless and had no way out but to sell his own horse.

由此可见,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必须兼顾独特的语言形式和鲜明的民族文化背景,尽量准确贴切地翻译出歇后语的喻义,这才是翻译好歇后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二年级下册数学范文 下一篇:妈妈洗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