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7 00:35:48

我选我教学设计

我选我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选修课;审美设计;审美活动

2003年,随着《课标》的新改版,新规定,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有了巨大变化:包括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部分。这样设计的直接目的是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要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兴趣、爱好,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这其中关于选修课的教学、设计也就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选修课程要突出对必修课程的补充、拓展,侧重于实际运用、着眼于鉴赏陶冶,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这与学生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极需审美设计来进行指导。如今,《选读》作为一门高中语文选修课来开设,更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来引导学生对人生、事业、社会等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进行审美设计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它自身就蕴含着审美属性,而非外界强加的,这就使得语文教学活动、语文学习活动本身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故而在其教与学的过程中应用美学原理知识,进行一定的审美设计是必要的。语文学习通常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方面,而《选读》更是囊括了这两方面。从形式上它们的语言、语音、词汇都整齐、押韵、富有节奏,有着优美、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则;从内容上看,则是渗透着孔子或儒家思想者对自然、社会、艺术的看法与审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形式,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促使主体自身逐渐趋于文明和完美。因此,教学活动本省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也可以产生审美的体验和愉悦。如同《选读》这样的选修课,它是隶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主题,这与人性、人生的健全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美学原理中的审美主体意识强化、审美价值等等相关知识来处理、组织课堂教学,创造出一个适合学生接受与学习语文知识信息的审美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主动有效地吸收知识,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这样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进行审美的循环过程。

再有,把美育与教学过程联系到一起,它不仅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还把学生(审美主体)和《论语》这样的经典(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升华,把审美设计引入我们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选读》这类选修课来看,其中的语言、情感、意境都与自然、社会、艺术融为一体;它不仅给予学生感性上的美的认识、体验与感悟,还让学生通过对言语内容所透露的深层含义、人物形象、人物思想的分析来深刻剖析、反思当下自身发展。同时,语文学习是一种思想意识活动,是依赖于语言文字而存在、发展的。相应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有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部分,就可以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就像透过《论语》中的思想、情感来培养学生宽厚仁爱的人生态度,促进其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和发展,从而更有助其对自身以及外界进行认识和理解;换言之,在审美活动中,也就提高了审美感知、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的能力。

所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审美设计是相当必要的。这不仅仅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更能让学生、教师双方都主动参与到这样一个审美设计、审美活动中来,以便更好地把教育教学等实践活动与我们人的自身发展、美育等联系起来。

二、选修课教学的审美设计――以《选读》为例

从现下各中学开设的选修课情况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以高考为本”、“以教学为本”,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主讲),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这让学生失去了选修课的自主选择权,也失去了对选修课的兴趣,更让选修课教学过程失去了它特有的审美属性。《选读》本是儒家经典著作的再现,可教师把它设计为文言文的单纯教学,重视其中高考名句背诵、重要虚词用法……其中丝毫未涉及到对《论语》经典篇句的解读,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个性化的解读,及对当下社会、当下人生等方面发展的反思,更没有从中汲取精华来指导学生,或者教师自己来审思自我人生发展与设计。这就失去了我们选修课开设的根本意义,脱离了我们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事实上,以《选读》为例的语文选修课教学应该改变此模式,要以审美为主来品评、审视、开展教学,以贯穿审美交流、审美领悟等美学原理知识的独特的设计来设置选修课,这样才能让选修课呈现出新景象。

首先,我们来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中对《选读》的编排:

它突出的学习内容的专题性、思想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与实践性,其意图在于凸显课标中规定的其“文化论著研读”的“研读性”。这样的“研读”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简单的“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而是突出了对教师或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要求――“研究”。这就直接要求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抛弃以往的分数指标衡量能力的观念,而要充分调动人自身最真实的情感去进行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领悟,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为精神的陶冶过程,把技能的训练过程设计成心灵丰富的过程,把能力培养的过程设计成人生智慧提升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把《选读》一类的选修课教学活动设计成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展示教师与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反思能力。

其次,就针对《选读》而言,我们应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重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具体到《选读》的教学,应结合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和现下社会的影响来看,可以把《选读》的教与学的目标确定为:诵读――了解儒家文化;精读――整体性阐释儒家思想;研读――个性化解读孔子、儒家思想;反思――审思过去与现状,审视自我人生的设计、发展,审视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具体关系等等。比如说,在《论语》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在分析孔子的言行、思想时,在头脑中设计还原情境,领悟其内涵,再联系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经验和感受,就可以让自己有一种美的享受。再如我们品读名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时,就可以与自我人生联系,来审思自我人生设计的得与失。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潜力,更重要的让学生不再单纯为了接收信息而学习,而是为了自我发展、人性建构而学习。

再次,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新意,要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与互动性,还要体现现代教育艺术与技术的深层整合,即重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对于《选读》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资源(于丹《心得》、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练成的》)来进行视频、课件的制作、欣赏与分析;从而让师生双方都能脱离传统的黑板式沉闷式教学氛围,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对话式的环境中来学习,进行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而作业或讨论可以采取小论文形式展开,可以具体剖析儒家思想文化,也可以驳斥现代已有的阐释,以民主、创新、自由的形式来展开完成,既能达到知识的建构,也能让学生思维发散,更能使审美活动与人生实践相融。

所以说,有着良好的审美设计的选修课教学不仅仅是现代教学所需,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更是广大师生人性、能力、素养全面塑造的重要途径。

三、关于语文选修课教学中的审美设计的反思

在语文选修课中运用美学原理的知识来进行设计,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就目前开展情况来看,我们不能过于乐观,还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第一,选修课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而且必须有自由度。人性的发展是主体性的提升,从自然生命的起点开始层层往上发展,进而达到美学与历史的高度,这也是人性发展追求的指标。但是我们在提倡学生的人性全面建构与发展的同时,也要设定一个维度,不能蔓无边延的任其发展,以防其向负价值领域坠落。这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选修课程开设应该以学生的正价值发展方向为准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的人文性得以提升。

第二,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设计应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为纲。

比如《选读》的教学,有的重视于工具性的提升,有的偏于人文性塑造,而将二者分离,实际上,二者是无法分离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尽量避免。例如对“仁”的解读,不仅仅应从字面上进行分析和理解,还应该从伦理政治思想层面、生命层面、生活层面、审美层面、宗教层面等方面结合来看,充分调动学生个体丰富而多层次的人性内涵发展需要,以此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语文选修课应该充分利用与展现现代审美设计,体现其本质

现代审美设计是人类的生存发展设计,是超越性的设计,是发展中的设计。具体而言,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的审美设计是关注人本身的,体现了学生、教师二者的生存发展;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要想个性化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自我,不能只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内,而要无限展开自己。这也是我们现代审美设计总体原则中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体现。

我选我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CDIO;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009 DOI:10.16534/13-9000/g.2016.0224

一、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

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它不仅包括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特点是确保学生在深入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而这正与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与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相契合。为了改革当前毕业设计选题靠指定、指导毕业设计靠教学经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等问题,我所在的湖北商贸学院以CDIO理念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指导思想,采用CDIO与项目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来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二、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根据调查发现,毕业设计选题往往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设计选题重复现象严重;设计选题陈旧;选题偏重于理论性研究;选题大而虚、针对性不强,缺乏研究价值;课题难度过小或过大,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以上问题,我院对毕业设计选题严格把关,要求每个学生的选题不能相同,并且从多方面入手拟定选题:一是以学生的课程设计项目为基础,将该选题进行扩充升级;二是以学生在企业的实习项目为选题;三是以光谷软件园为依托,积极与企业合作,采用企业工程师和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将企业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师的研究经验充分融合,双方合作给出既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又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四是让学生调研各类开源网站和社区,自己构思各类可行的开源软件项目选题。

三、教学指导模式

我院采用分阶段多渠道教学指导模式。根据毕业设计的教学进度,针对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内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途径采用多种渠道,如微信、邮件、电话、当面交流等;以CDIO理念为基础,鼓励学生“从做中学”,即从毕业设计项目中学习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内容,鼓励学生多与同学、指导教师、企业工程师交流,同时采用请教指导教师、查阅文献、网络搜索、请教企业工程师等方式来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四、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模式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我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机制,允许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二是建立互动机制,提倡通过微信、邮件、电话、当面交流等方式加强师生、学生之间、师生与企业间的互动;并要求指导教师及时记录学生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信息;三是开启教学督导检查模式,严格审查开题报告、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报告、论文初稿、二稿、三稿。

五、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教学必须制定出健全的答辩流程。为了客观透明地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成立毕业设计答辩领导小组和答辩小组,通常采用学生导师初审、答辩小组会审、院领导终审的分级审核的制度。答辩评分也应尽量客观公正,一般选取5~6位有多年毕业设计指导经验的教师组成答辩小组,从学生的仪表仪态、论文简述的流畅性、回答问题准确性、态度是否认真自信等方面进行答辩评分。

六、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模式

CDIO理念将学生的基本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都纳入到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中。我院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主要采取以过程为导向的评分机制,具体做法是对于软件项目严格按照软件的生命周期控制进度,对于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所产生的文档及进度报告进行评分,对于每一次的汇报(包括微信、电话、面谈等汇报方式)中学生的表现、考勤等也纳入评分之中,并最终与论文、答辩结果等合在一起以一定比例算出学生总分。

七、结束语

CDIO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教学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CDIO与项目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指导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5届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发现,以CDIO与项目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rawleyE.etal.RethinkingEngineeringEducation:TheCDIOApproach[M].NewYork: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2007

[2]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

[3]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孙明,刘维彬,王玉芬.融入CDIO理念高校城市规划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森林工程,2012

我选我教学设计篇3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选题必须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同时课题要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也可以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模拟题目。选题要难度适中,任务量要饱满,以保证学生经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从2003年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学生选题为主导。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专业特长和兴趣提出选题,或者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中正在运行的项目,把该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等,最终学生需要与导师沟通、探讨,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辅导教师选题为主导。这个阶段除了沿用第一阶段的方式以外,还增加了来自指导教师的选题。即根据指导教师主攻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方向,由指导教师列出选题,然后向学生公布,再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题目,最终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阶段,辅导教师命题为主导。在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实践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创作,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设计作品也不能显示出其三年来的最高设计水平。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家装类型的选题,而不愿意选择工装类型的选题。另外,部分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选题趋于简单,抱着能毕业就行的心态,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改革。选题全部来自校企合作的单位和企业,由指导教师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根据本届学生的整体情况,在其中选择几个适合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项目。同时,又可保证选题涵盖的合理性。再由指导教师将选题分派给每位学生,即指定选题。当然,前提是基于指导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能力都了如指掌,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对应的选题指定。事实证明,经过第三阶段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达成共识,选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体现选题的多样性,避免出现选题分化的现象;第二,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能让学生发挥出良好的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强化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尽量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第四,做到因材施教,能根据学生水平制订合理的选题与要求。

二、毕业设计辅导

毕业设计辅导过程是整个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毕业设计管理的关键步骤。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当面辅导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辅导。定期组织学生当面进行探讨,在面谈过程中,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组织管理上,每次的面谈辅导中,学生所提交的阶段成品的质量都会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教师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辅导:第一,设计构思的生成以及表达;第二,设计理念的提炼;第三,如何利用草图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第四,设计效果的表达;第五,施工图的规范绘制;第六,作品手册与展板的版面设计;第七,陈述ppt的制作与答辩思路的设计。同时,以网络的形式加以辅助。从2010届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OA系统开始启用毕业设计系统,该系统有效纪录每次的毕业设计辅导,从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到中期的检查,再到最后答辩记录以及作品的提交,都能够通过该系统记录,并且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填写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审阅与回复。此外,指导教师也由以前的校内导师改革为当前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

三、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教学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可从中了解。毕业答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方案陈述过程、评委点评与提问、学生回答中获得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设计师风采的好机会。当然有些学生也会因为紧张、没有把握而胆怯、缺乏自信。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不断学习,我们也一直不断改革答辩的组织形式。在2010届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各小组同步答辩的形式,每个小组的评委分别是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和校内指导教师。采用这种答辩的形式,因为各小组的整体水平有高低之分,即有某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较高,但有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相对较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示范性的效果不太明显。故从2010届开始,我们又进行了改革,采用优秀答辩的形式,在各小组中按一定比例选择水平较高的作品进行答辩,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公开答辩形式。答辩评委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指导教师,评委的阵容扩大了,在优秀答辩的会场上,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其余学生则按小组进行答辩。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此种方式的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往往会更加努力,学生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最终学生都可以较高的水平完成自己的选题。不过同时也衍生出另外一种负面现象,个别学生只求在小组里进行答辩,所以在毕业设计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在寻求更好的答辩形式。

四、成果与展望

经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一些收获,每年我们都在每届的设计作品中选送10件作品参赛,先后获得了喜人的成绩。我们要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中继续前行,进一步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

我选我教学设计篇4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有数字电子技术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的内容和不足之处,深入分析了该如何选择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实验教材,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加强该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实践与理论结合,满足现代社会需要。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现状;选择

中图分类号:TN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2

一、 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机电工程和信息工程等诸多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对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课程数目的大幅增加导致每门课的平均课时数较大减少的问题;其二是平均课时数减少而课本内容增多的问题。比如过去本科四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在35门以下,而现在增加到了45门以上;过去一门课的课时数为72学时,而现在只能减少为54学时。但是学生学习的课本不仅没有变薄,反而增加了学习内容和信息量,其最终的结果导致老师觉得课程难于教学,学生觉得课程难于学习,教学效果大不如以前。数字电路这门课程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是选择合适学时、合适教学的教材。

目前的数字电子技术教材主要有理论和实验教材两种。其中理论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是理论知识过于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缺少与实际应用的举例和论证,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实践教材存在的不足是没有与理论教材配套,导致实践教学很难与理论教材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以上问题选择更有利于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显得至关重要。

二、数字电子技术教材的现状分析

(1) 现有的理论教材内容分析和不足

在目前的各高校中,重点高校一般是选择自己编写的理论教材,但是其他大部分一般高校选择部级规划教材或者名校编著的教材。数字电子技术理论教材很多,很难一一细细分析比较,但总的来说,其内容上大致一样。现根据大部分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分析该课程的内容和不足。

从内容上分析现有的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其一般包括逻辑代数基础、门电路、触发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数-模与模-数转换、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描述语言等。其中逻辑代数基础、门电路、触发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是该课程的重点与基础。下面对以上基础重点部分详细分析其内容和不足之处。

针对该课程的第一部分――逻辑代数基础,其主要讲述了各种进制与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各种编码、逻辑代数运算、基本公式、基本定理、逻辑函数化简方法及其表示方法等。在现代的教育中,很多同学在高中学习计算机时就学习了二进制、码制等内容,而且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等编程语言,这些编程语言都都讲述了进制及其相互转换这方面的知识。对于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应该重点阐述,尤其是卡诺图,其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常用。该部分的不足之处就是重复阐述了进制,浪费篇幅和时间。

在门电路章节中,其主要主要讲述了二极管、三极管、CMOS门电路、TTL集成电路等。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在学习该课程之前都学习了模拟电路课程,该课程已经详细分析了二极管和三极管。因此该部分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过多地介绍了二极管、三极管特性分析。

在组合逻辑电路章节中,其主要讲述了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 - 冒险等内容。在该部分中,仔细分析其内容发现其有很多重复部分,主要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这部分,由于大部分的设计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用了很多篇幅介绍。

在触发器章节中,其主要讲述了基本触发器原理、电平触发、脉冲触发、边沿触发的触发器、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其描述方法等内容。这部分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因为内容较陌生,对后面的时序逻辑电路尤为重要,所以应该详细阐述。

在时序逻辑电路章节中 ,其主要讲述了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介绍 、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 、比较常见的时序逻辑电路及其设计原理等内容。在该部分中,仔细分析其内容发现其有很多重复部分,主要在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这部分,由于大部分的设计方法都是差不多,用了很多篇幅介绍。

在可编程逻辑器件和硬件描述语言章中,其主要讲述了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EPLA)、可编程阵列逻辑(PAL)、通用阵列(GAL)、CPLD、FPGA、Verilog语言及其简单示例等主要内容,该部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单独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可以大大减少这部分内容的介绍。

在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章节中,其主要讲述了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波形发生器、555定时器及其应用等内容。这部分对于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应该大部分介绍。

对于该课程最后一部分内容――A/D和D/A转换,其主要讲述了D/A转换器和A/D转换器。由于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是用芯片设计的,所以这部分只需简单的介绍各种转换器的原理而重点阐述各种转换器的特性和适用场合。

(2) 现有的实验教材内容分析和不足

实验教学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无疑非常重要,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检验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也是同样的重要。目前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教材很少,并且很杂,我们需要分析其实验教材的主要内容,指出其不足之处。大部分的实验教材内容也差不多,其主要根据理论教材来编写的。

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验教材大部分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实验,这些实验主要是验证理论学习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模块,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部分是综合实验,该部分主要是利用第一部分的基本模块,设计相对复杂的实验,可以提高同学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第三部分是实际设计制作部分,该部分主要是要求同学利用现有的条件设计制作一个实际的、满足实验要求的小作品。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调试能力。

对于第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是TTL与非门的逻辑功能与参数测试,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与变换,编码器测试及其应用,译码器测试及其应用,数据选择器测试及其应用,数值比较器测试及其应用,触发器测试及其功能转换,移位寄存器测试及其应用,计数器测试及其应用,555定时器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基本模块,篇幅不宜过大,但是实验平台往往选择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箱,同学们只需要接线即可,然后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

对于第二部分,其主要内容是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一位数值比较电路的设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计数、译码、显示电路的设计,60s定时显示电路的设计。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利用第一部分的模块设计跟更为复杂的电路。可以详细阐述设计的思路,可能需要更大的篇幅。该实验的实验平台仍然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箱,同学们仍然只需要接线即可,然后详细完成实验报告。

对于第三部分,其主要的内容是数字电子钟,电子表,篮球计时器,多路抢答器,电子拔河游戏机,数字频率计,光控路灯,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彩灯循环控制电路等。这部分内容本意是需要实际制作与设计,需要同学们用电烙铁实际焊接,调试完成的,但是有些教材是使用一些仿真软件设计的,这样大大减轻了同学们的实际制作难度,无法真正达到提高实际调试制作能力。

三、浅析数字电子技术教材的选择

(1)理论教材的选择

对于数字电子技术理论教材的选择,我们根据第二部分数字电子技术理论教材的现状和不足,依次一部分一部分地阐述每章节的选择要求,以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

对于逻辑代数基础章节,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需要选择的教材应该从内容上注意以下几点:

1.简单或者忽略介绍有关二进制、进制转换方面的内容。

2.着重介绍逻辑代数的化简方法,尤其是卡诺图。

对于门电路章节,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需要选择的教材应该从内容上注意以下几点:

1.简单介绍有关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特征而着重介绍其工作在开关状态的原理和动态性能参数。

2.重点介绍CMOS集成门电路而减少介绍TTL集成门电路。

3.重点介绍TTL 电路的一些注意事项和一些比较重要而且常见的门电路 ,如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OC门、三态门等,简单介绍其他类型的TTL门电路。

对于组合逻辑电路章节,因为这章节在该教材中很重要,那么我们选择的时候应该从内容上注意很多,由于大部分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过程基本上相同,我们选择的时候需要注意介绍该部分的篇幅不宜过多,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各种逻辑电路的逻辑特点、器件特点、器件性能的扩展与使用上,举例几个逻辑器件的设计说明就可以,对于比较特殊的逻辑器件应该详细介绍。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实际使用到的数字电路不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中的内部工作原理,只需要知道该器件的使用方法,使用特点,注意事项即可,只需要把它当做模块按照需要拿来用即可。就像50年代时,一般的电子学教材书籍对电阻、电容和电感的内部工作原理大量深入的分析,但是我们现在的教材已经没有该部分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大家学习电子知识,旨在去应用它们,而不需要深入理解其内部从微观统计力学的原理角度去推倒电感值得具体公式。

对于触发器章节,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需要选择的教材应该从内容上注意尽量选择比较详细描述该章节的书籍,因为这部分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尤为重要,如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存储器,寄存器、锁存器等等。

对于时序逻辑电路章节,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需要选择的教材应该从内容上注意选择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阐述较少的书籍,而是以举例的方式进行阐述和验证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因为在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这部分,由于大部分的设计方法都是差不多。

对于可编程逻辑器件和硬件描述语言章节,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需要选择的教材应该从内容上注意根据学校后续的学习课程来选择,如果学校后面有专门的课程学习这部分内容,那么我们只需要简单的介绍即可,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们选择比较详细描述这部分内容的教材。当然,不一定找得到这样的教材,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两本书,一本是主体上课讲述数字电路技术的基本知识,而另外一本让同学们课外的学习和扩展。

对于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章节,由于现有的教材都对这部分内容有比较好的阐述,这部分内容不仅对理论学习重要,而且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经常用到。所以尽量选择阐述比较详细的教材。

对于A/D和D/A转换章节,由于我们在实际的应用之中只是拿其芯片用,不过还是得尽量弄懂其内部工作原理,我们还是得详细分析和理解一些A/D和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对我们理解将来使用的芯片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考虑这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在选择这部分数字电子技术理论教材时,尽量满足以上各章节的要求,但是实际情况还得根据各高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层次,如果是研究类型高校,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尽量详细介绍、深入分析其内部工作的教材,如果是应用型高校或者高职类学校,那么我们尽可以按照上面分析的要求来选择,如果一本教材无法满足上面的要求,可以选择一本为主,两外一本为辅的办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1)实验教材的选择

对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材的选择,我们根据第二部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材的现状和不足,依次按照那三部分要求来选择,以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

对于第一部分――基础实验,这部分主要是验证理论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那么在选择的时候我们不求详细介绍个实验的实验步骤,而是要详细、多方面的涵盖理论学习的内容。不过还得考虑学校的实验教学设备情况,根据实验设备可以提供的实验,来灵活的选择实验。

对于第二部分――综合实验,这部分主要是利用第一部分的基本实验来完成该部分的,尽量选择可以覆盖主要知识模块的实验,已达到各知识、各模块的融会贯通、灵活创新。同理,这部分实验也是得依赖于学校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实验教学学时,我们可以按照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实验。

对于第三部分――实际设计和制作,该部分主要是实际设计并制作完成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验。那么在选择时我们得考虑一下高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实验条件和教学学时,但是这部分对于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可以多选择实验,没有学时完成的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外完成或者提供一个实验平台,组成兴趣实验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学习电子知识的极大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在选择这部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材时,根据学校的实际设备情况和实验教学学时,灵活多变的选择适合自己高校的实验教材,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数字电子技术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的现状和不足,根据现状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选择合适的,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材,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教材,在学时不够的情况下满足各高校的教学目的的教材。

目前,对数字电子技术教材的选择还有一些问题,有许多的不尽完善支持,本文是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心得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观点。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孟尝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 (第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江晓安等编著.数字电路.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郝波主编.数字电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王毓银主编.数字电路逻辑设计 (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朱正伟,何宝祥,刘训非编著.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禹思敏,朱玉玺主编.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陈赜,朱如琪.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实践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我选我教学设计篇5

一、我校大学体育选项课的现状分析

(1)课程开设状况。我校于2010年开始实施大学体育选项课,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开设一年,共二个学期。开设公共体育选项课内容主要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毽球、瑜伽、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竹竿舞、定向运动、跆拳道、武术、散打和轮滑等16个项目。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课程开设的范围较广、内容比较丰富,课程设置本身基本上可以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从近两年选课的情况来看,虽然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在我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学生选课的人数在逐年下降。而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形体、羽毛球、兵乓球等室内项目受到学生特别是女生的青睐。这主要原因是我校在校生大部分都是女生,占全校总人数的80%多。(2)课程内容安排。第一学期学生可在开设的项目范围内任选一个项目,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学习该项目课程;第二学期学生也可在开设的项目范围内另选项目,但不能重复选,同样也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学习该项目课程;体育专项理论教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每学期2学时,不安排专门时间集中考试。授课和考核形式,按项目分班授课为主,每班人数在15~30人之间,采用小班上课制。根据我校课时安排,只有3个学期的体育课,每周1次体育课,每学期16~18周,每学期共16~17次课,遇阴雨天和节假日停课2~3次,另外考试1次,实际每学期只有13~15次课的体育课,一学年平均只有26~30次课的学习时间。(3)教学资源。一是室内场地偏少,设施人性化不足。虽然我校目前拥有一个大型的体育场馆,但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可利用来教学场地非常少。里面除了1块篮球场地和2块排球场地外,剩下1块羽毛球场地,1块乒乓球场地,1间武术馆和一间体操房还有一个健身房。这些场地大部分都用作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二是师资力量不是很合理。从我系师资专业队伍来看,大部分的专业都是球类项目。而对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较少,尤其是擅长女生项目的老师较少。三是选项项目还不够完善。目前我校的大学体育选项课已经达到了16项,可以说开展的项目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经过两年的开设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体育选项课教材的缺乏,导致内容安排不够合理,所发教材都是摆设,没有实质性意义。

二、我校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发展对策

(1)增加大学体育课的课时。目前我校开设的大学体育课是三个学期,只有102个学时,除了第一学期统一的基础课教学外,另外两个学期,两个选项项目的教学很难让学生突出他们的特长。从目前各高校开设的体育选项课来看大部分都是三个学期,因此,有必要再增设一个学期来开设体育课,这样能更好的实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文件。还可以使我校大学体育选项课从“广度”到“深度”,这样我们可以采取学生第一学期完成统一的基础课教学,而从第二学期至第三学期选择一个主要项目进行学习,第四个学期则可以选择另外一个项目作为辅助项目学习,培养我校大学生的各个专长,也符合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2)对教学场馆的建设和改造。为了满足学生需要,开发体育设施资源以满足我校对大学体育选项课学生的场馆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馆,为学生的项目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目前我校的体育馆由于体育馆卫生间比较多,建议将东西门两边进行改造成2间室内教学场馆,还可以把二楼的场地改造成2块室内教学场地。另外,还以建一些室内的简易教学场馆,以弥补教学场地的不足。(3)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对瑜伽、形体、体育舞蹈等较缺老师的项目等,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对现有老师的培训。(4)进一步优化大学体育选项课。目前,我校的在校人数是10473,而女生将近80%,所以应不断的探索适合女生学习的项目。另外,我校的残疾学生或者不能适合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开设保健课和智力体育(围棋、桥牌、象棋等)选项班。(5)所开设的体育选项项目应形成项目群。所开设的项目应按照项目不同进行分类,相同的项目提倡集体备课,一个项目有一个负责的老师,及项目带头人。负责项目的教材预订,教学计划制定及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综上所述,我校体育选项课的开设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为体育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校体育课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本文作者:符智勇林成亮工作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选我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CDIO;教学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案例设计

长期以来,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强调语法知识,轻视设计、编码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工程经验的积累。大部分程序设计类课程相关教材、实验指导书以及教学参考书中的案例设计以辅助讲解语法规则为目的,案例虽简单易理解,但无益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从我院几年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效果反馈以及跟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虽然系统地掌握了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但不能很好地完成后续实践课程与各级软件竞赛中原型系统的开发。因此,我院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思想,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龙头,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案例的设置策略与方案,实践结果表明,在具有较强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的案例的学习与实践中,学生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积累了必要的开发经验,培养了工程能力。

1CDIO工程教育模式

上世纪90年代末,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教师着手在小范围内探讨如何能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开始推动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教育改革计划。1999―2000学年,MIT开展了小型的预研究。2000年10月,MIT联合瑞典3所大学,合作组成跨国研究组,启动CDIO工程教育改进计划[1]。近年来,国内包括清华大学[2]、中南大学[3]等在内多所高校关注CDIO教学模式,并结合自身专业与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CDIO的观点是教师在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真实世界中的系统与产品过程中教授工程原理[4]。

课程改革是CDIO四大主题之一[5],也是学生学习构思与设计复杂系统相关知识、技能的重要保证。CDIO的课程改革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什么是工程类学科学生应该掌握的完整的知识、技能以及意识体系;如何改革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技能。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CDIO提出了包括一体化课程设计(Integrated Curriculum Design)、设计―实施经验(Design-Implement Experiences)、建立工程工作区(Engineering Workspace)等一系列措施[6]。其中设计―实施经验是CDIO计划的主要特点,也是实现一体化课程的最重要措施[5]。本文借鉴设计―实施经验的基本思想,结合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了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实验案例设计原则与方案。

2教学与实验案例的设计原则

2.1案例的真实性与实用性

长期以来,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师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语法规则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与实验案例的设计,案例虽能够清晰地描述相关语言的语法规则,且简单易实现,但无益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能力、经验和钻研精神相对不足。

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软件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与领域,这为教师进行教学与实验案例的选取提供了大量的资源。选取真实的并正在得到广泛使用的软件应用系统作为案例有助于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现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累领域经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浪费大量时间学习相关领域知识,教师应尽量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领域及其应用系统。

2.2案例的难度适中

选取难度适中的案例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如果案例太难,结果很可能是教师成为设计者与重要环节的实施者,学生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施工作。相反,如果案例太简单,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帮助学生建立面对挑战的自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学科基础、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案例难度。

2.3案例应用的多样性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在教学与实验环节,学生需要接触到多个的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教师应注意尽量选取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积累不同类型应用的设计与开发经验。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我院同学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经修完数据结构,并同时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因此,在案例选择时,我们在网络应用、图像处理、管理系统等领域都有涉及。这种方式既契合了CDIO强调的多门课程内容与能力的交织[6],又在平时训练中帮助学生融合贯通学科知识。

2.4案例的可扩展性

教师选取与设计的案例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能够不断地改进与扩展功能。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我院在低年级同学中开设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时,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能够完成的原型系统功能比较简单,但随着专业知识与工程能力的不断积累,学生可以在后继的多个实践课程环节中不断完善原型系统,优秀的作品可以参加各类软件设计竞赛以及申请软件著作权保护。

2.5案例设计开发过程的完整性与规范性

现代软件开发是一个有标准可依的规范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与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规范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选取各类文档齐全、编码规范的案例。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过程开展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并借助于目前软件业主流工具软件完成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等阶段的任务。在实验环节中,教师应指导与监督学生按照规范流程完成系统设计开发,并将规范性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3教学与实验案例的实施方案

基于上文提出的基本原则,我院制定了一套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实验案例实施方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我院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基本包括: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项目等多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开放实验项目一般设置在三年级。时间上的跨度为案例设计、开发、改进的延续性提供了条件。

3.1课堂教学环节以案例贯穿基础知识,训练工程思维

由于学生是在课堂教学中首次接触相关程序设计语言及其开发的应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软件设计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环节中选取的案例是几个环节中相对简单的。需要说明的是,课堂教学中选用2~3个案例同时展开,以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课堂教学按照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的软件开发流程展开。除集成开发环境外,课程还借助于Rational Rose等软件业主流工具完成案例的设计与测试,在课程展开过程中,补充必要的UML、测试等知识,这种基于问题的课程组织形式已经在丹麦奥尔堡大学[6]等多所院校得到成功的运用。

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我们在案例的设计与编码过程中穿插讲解面向对象的基本原理、C++语言的语法规则与编程规范,并以提纲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的规则与规范,该提纲也是学生在设计与编码过程中查询的技术手册之一。在案例的展开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当一个功能模块具有多种实现方案时,我们采用课内讨论,课后分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并借机向学生介绍典型的编程模式以及相关参考资料。对于一些经典的编程模式与常见编程错误,教师会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查阅资料。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其效果远好于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点传授。

3.2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环节中引导与鼓励学生“模仿”工程设计开发过程

课程实验环节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第一个环节。在实验环节中,我们将同学分为5人一组的团队,团队内的同学需要充分交流,协作完成各阶段工作与相关文档。每个班给出3个实验选题以供选择,在案例完成后,我们安排在全班范围内对相同选题的团队作品从规范性、有效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讨论评估,这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也加深了学生对工程规范、设计方法的理解。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周时间完成一个选题的设计与实现。与实验环节不同的是,课程设计选题难度、广度高于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团队之间的选题不能相同。团队内分工协作更为规范,小组长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制定项目进度,分配与协调组员工作。课程设计环节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项目开发过程的认识。

3.3通过开放实验项目激发学生创造性

开放实验项目的案例设计要求紧跟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开放实验项目同样以团队方式完成,人数不限,时间控制在2个月内。在项目开展中,激发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开发已有应用的新功能、改进已有算法或设计模式等。对于比较好的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软件设计比赛。

4结语

我院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实验案例的改革已开展了一段时间,从问卷调查的反馈情况看,90%的同学给予了肯定意见,80%同学认为调动了学习主动性,90%同学认为有助于工程能力的培养,80%同学认为程序设计能力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熟悉使用多种工具,学生的实验选题多样,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无法兼顾全部同学的情况。其次,团队的实验容易造成部分惰性较大、程序设计能力差的同学“坐享其成”的情况。最后,现有的成绩评估体系不能完成适用于新教学模式的考核。下一步,我们将着力于改进实验指导方案,保证实践环节的学习效果,并探索新的成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刚.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

[2] 郝智秀,季林红,冯涓. 基于CDIO的低年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案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36-40.

[3] 胡志刚,江林,任胜兵. 基于CMM的教师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26-31.

[4]K F Berggren,D Brodeur,E F Crawley,et al. CDIO: An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 for reform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J]. World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2003,2(1):49-52.

[5]J Bankel,K F Berggren,K Blom,et al. The CDIO syllabus C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xpected student proficiency[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3,28(3):1-26.

[6]Edward Crawley,Johan Malmqvist,Soren Ostlund,et al.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 the CDIO approach[M]. New York:Springer,2007:77-129.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Cases Used in Programming Courses Based on CDIO

CAO Yingying, ZHU Licai, CAI Chang’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teaching cases and experimental examples used in programming courses are hardly conducive to training computer majors’ engineer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Frame of CDIO,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eaching cases and experimental examples used in programming courses are proposed. Further, combined with the curriculum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eaching cases and experimental examples is devised. Prac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cases and experimental examples based on CDIO, stimulat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trains their engineering thinking, helps them accumulate the necessary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hereby cultivates their engineering capability.

我选我教学设计篇7

    关 键 词:装潢艺术设计 课程体系 改革

    一、我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现代设计自19世纪开始发展以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短短的100多年里,艺术设计对数千年的传统设计面貌进行了彻底的全面的改革。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都发生了形式与内容上的巨大变化。现代艺术设计奠定了现代物质文明的形式和内容基础,是21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设计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不断完善。景德镇陶瓷学院于2000年设立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该专业的教学在创立之初主要是借鉴了原无锡轻工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大都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世纪里,国内外的新思想、新设计、新形式不断涌现,学院设计教育的发展已明显滞后。借学院进行教改之机,我们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设计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传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设计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高等艺术院校除了加强对普及型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外,还应在办学思想与办学模式中加强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加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的中心功能是“学习”。课程体系的新旧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每所院校都根据自身的定位来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是新设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在国内众多院校纷纷开设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同时,如何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否则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国外的设计教育从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年成立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针对不同的设计专业,逐渐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理论,我们应合理地、有选择地吸收这些营养(而不是全盘接受),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从而形成自己的设计教育特色。我们此次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将在参照国内外成功的艺术设计课程教育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从国内设计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改革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的陈旧内容,使其更趋于合理从而对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装潢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解决的问题是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科学论证,从2003年至2006年,我们先后考察了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收集和得到了第一手的课题研究资料。经过近三年的考察、整理、汇总、研究,通过参观、主要负责人交流、查看其教学文件等方式,学到很多有意义的对我们课题研究有帮助的资料。另外,我们通过其他形式的考察和各种网络、书籍资源的收集整理,并结合其他院校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学校的特色,初步确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大框架和改革的出路。我们认为应该突出陶瓷学院的特色,不能盲目跟随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形式和课程设置,一定要有选择地吸收借鉴。根据这些考察资料和其他成果并进一步研究,取长补短,制定了适合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二、创建特色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研究,体现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改革的研究,体现在课程的调整及创新教育的培养。我们所制订的适合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拟订办学目标,绘就教学大纲。我们制订出了2004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新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已经在2004级新生的课程里得到了体现,它的课程思想和具体设置较2000年的大纲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着效果。第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所调整的课程及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性和科学性分析,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在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整合重复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精练:对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内在联系比较紧密又单独占有一定课时的课程,为避免重复采取合并或部分合并的方式进行整合。将原计划中开设的35门专业类课程,调整至25门。(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适时增设新的教学内容。我们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做了较大的调整,将原来不合理的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和整合,使整个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例如,我们通过市场调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专业设计软件的教学中,增加了“3DSMAX”设计软件教学内容,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和对网络设计人才的需求,还增加了“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质量的需求。(3)重视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多媒体技术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以及逻辑分析方法等与视频、音频以及为了知识创建和表达的交互式应用的结合体。它对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4)根据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地域性和办学特色,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注重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体现在《装饰图案》《民族传统艺术设计与研究》等课程的学习。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对装潢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及选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已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及选修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组合,使诸多课程都能够相互协调发展。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原计划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共有35门课程。其中理论教学的比重远远超过实践实训课程时间,这与学院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目标极不适应。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目标来看,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设计能力是放在首位的。为此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课程体系,已经合理地修改和调整了原计划的课程体系并且重新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使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学生选择余地大,符合市场目标需求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第四,编辑精选教材,构建课程体系:对所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握控制以及合理选择和编写教材。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我们依据艺术高考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们也在费尽心力地进行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第五,进行教改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方法是确保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教学内容既要广而新,又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学方法要启发式、讨论式,要加强师生对话,自由研讨。通过每门课的各个环节,加强了对学生全面的能力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进行教改和创新教学方法,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经历了反复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装潢教研室的老师们在设计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因材施教,创设了灵活多样的艺术课堂授课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就景德镇陶瓷学院自身的特点与条件对如何建设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现代设计教育要想成为设计的促进力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以及课程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建立新思维。我们此次对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所进行的研究与改革,在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探索设计专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在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并逐步使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比较全面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比较全面的艺术知识及技能的复合型素质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美) Arthur D. Efland着.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韩)金泽勋.二十一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装饰[J]. 2000年版, 总第95期.

    [3]张福昌. 建立研究室教学机制是艺术设计学科改革必由之路.1999年普通高教教学工作研讨班交流材料.

我选我教学设计篇8

课前反思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设计时,对其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一旦发现不足,可以有充分时间修正。所以,课前反思应该变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在完成“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学设计后我对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环节是这样反思的:

在教学设计时,由于完成本节教学紧张,我没有设计“水中蜡烛”这个演示实验。后来考虑到如何突破选择器材这个难点(也就是在实验中是选择平面镜还是玻璃板这个问题),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平面镜还是玻璃板时不给学生有效的演示,学生总认为选择平面镜是理所应当的,这样将会影响课堂探究效果,很可能探究失败。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及时修改,“在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中教师要重点处理好的问题”加上(5)演示:“水中蜡烛”实验,启发学生思维。

二、课中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聪明机智。课堂会有许多突发事件产生。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要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突破难点,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事情。

在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环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有关轴对称知识,不论是在物理教材上还是课程标准上都没有提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视野,我是这样做的:刚才A同学在探究活动中表现非常好,他善于思考,并且有超前意识,在大家都没有进行实验操作时,他已经自己动手做了实验,而且还能说出自己的结论,很有创造力,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这个事例就是突发事件,因为按正常进度,大家都在研究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我一方面表扬了他,给他学习动力,另一方面要马上把大部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来。我接着提问了这个学生:你给大家讲讲这个实验你都选择哪些器材了,为什么这样选择?他回答正确。又问:你把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给大家再谈谈。谈得很好。我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全班学生热烈鼓掌。这样处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显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身难忘。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就是进行完一节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状况,结合教学设计,查找存在的问题,记录优缺点,调整教学方式,校正教学设计,使之成为完美的教学设计案例,为今后的教学工作走向科学道路奠定良好基础。

上一篇:烟台的海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被造就的虚拟偶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