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的诗范文

时间:2023-09-17 19:21:06

王冕的诗篇1

王冕,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出身贫寒,以画梅著称。《少年王冕》是根据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片段改写的。儒,就是读书人。儒家的最高标准是什么?是成为君子。《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王冕作为《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是书中少有的正面形象,堪称儒家君子的代表。课文讲述的是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

读书要读出言下之意。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为何在“三个年头”前面要加上“眼看”?是谁在“眼看”?看似平淡的叙述,我们用心感悟,就会感受到一个女人,丈夫去世了,年成又不好,孩子小,只能靠做针线活挣点钱供孩子读书,生活非常艰辛。王冕说在学堂“闷得慌”,他果真“闷得慌”?读到这里,我们肯定会认为王冕是为了安慰母亲,让母亲心里好受些才故意这样说假话的。并且,“闷得慌”与“还能带几本书去读”自相矛盾了。如果再用心,我们还能体会到王冕因为母亲努力挣钱来供自己读书,心生惭愧,所以觉得“闷得慌”。帮人家放牛,带几本书去读,成为王冕此时最好的选择。

母亲嘱咐王冕,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她牵挂。母亲让小王冕处处都要小心,“小心”什么呢?此处,“小心”其实是“细心”。母亲边说边“替王冕理理衣服”,慈母的形象跃然纸上。处处细心、早出晚归,这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既非常慈爱,又严格要求。好一位深明大义的慈母!

“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遇上”说明次数少,“总”告诉我们王冕每次都这样做。“舍不得吃”是为了孝敬母亲,而钱“舍不得花”却是为了“买几本旧书”,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好一个自强不息的王冕!

因为心里踏实,日子过得快乐,还有书可读,所以“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从书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他明白了哪些道理,书中没写,但同学们一定通过上下文从字里行间读出来了。

阵雨后,王冕湖边观荷的一段,作者按从高到低、由远而近、时间推进、先次后主的顺序把雨后的荷花写得非常美。写文章惜字如金,而作者为什么要用大段文字写荷花呢?一是因为这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没有荷花,就没有后面的学画;二是因为荷花恰到好处地衬托了王冕的人生、性格。《爱莲说》中写道:“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王冕的人格,正如这荷花,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读课文的时候,越把这种美传达出来,越能让人感受到王冕的人格魅力。

全文约980个字,写出了王冕前后12年的生活经历,其中表现王冕自立的事情详写,人生的转折点详写,表现王冕品质的地方详写,其他地方略写或不写。文章详略得当,值得学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君子也如此。王冕孝敬母亲的举动,自强不息的精神时常感动着我们。“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墨梅图》中淡雅的梅花、清朗的诗句,好像至今仍散发出来自那个遥远年代伟大灵魂的淡淡芬芳。

【快乐思维】

王冕的诗篇2

王冕(?―1359),字元章,号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煮石山农、饭牛翁等。浙江诸暨人。他的祖上在宋代曾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已是一贫如洗,靠务农为生。然而,他自幼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虽家贫牧牛,但却常入学舍听诸生诵读,据说,有一次失牛返家,被父亲责打后,晚间又跑到庙里坐于佛膝藉长明灯看书,可见其对学习的渴望。其学画荷花的故事还进入过近代学生的课本,可惜我们至今没有发现过他的一幅荷花图。年幼好学的王冕,被会稽韩性闻知,录为弟子,广涉诗文经史,研习兵书,遂成通儒。他年轻时也曾热衷功名,颇具抱负,惜心怀济世安民之志,身历险山恶水之途,屡试进士不第。于是周游南北,体察民瘼,阅尽世态炎凉,绝意仕进,终归隐于九里山,植梅千株、桃杏数百,以务农、卖画为生。明朱元璋(太祖)攻克婺州,招入幕府,授咨议参军,不久病卒。纵观王冕一生,不失贫苦劳农根本,独怀孤高嫉俗性情,这在他的诗、画上有明显的表现。

墨梅画法,有宋一代先有华光长老(释仲仁)的水墨晕染法,继有逃禅老人(杨补之)的圈法,“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冬心画梅题记》)。王冕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而更多创造。一是创繁密画法。前人画梅,多疏枝瘦萼,枝干盘曲,他则创以繁花密蕊,枝干劲直,老干新枝,千花万蕊。二是创破蕊之法,画花须不点英。三是在圈花上,将一笔三顿挫减为一笔二顿挫。他的画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如扬州八家的金农(冬心)、罗聘(两峰)等人所画的梅花,就可以明显看出是深受他的影响的,尤其是罗两峰,可谓得其精髓。

画梅时,枝干要有质感,既有强度又有韧度和弹性,但首要一点,是必须画出清气。铁骨冰姿,斗霜傲雪,清高绝俗,体现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这是人们广泛喜爱梅花与崇尚梅花品格的本源是一致的。不论画疏梅、繁梅,施红、点绿,如果沾上俗气,不管画面如何“热闹”,恐怕都不会是成功的作品。

这幅《墨梅图》,立轴,纸本,高为677厘米,横259厘米,作于至正十五年(1355),上有署款“乙未年春正月朔写于草堂”,是王冕晚年的杰作。整幅画笔墨洗练,笔力遒劲,一气呵成,形神兼备。画面数枝梅花倒垂,风神绰约;满枝繁花,苔枝缀玉,密不透风,玉屑银珠,铺天盖地;烂漫天真,春意盎然,透露出大自然无限的生机,是他作品“神韵秀逸”风格的充分体现。当您的目光一触及画面,即感到盈盈清气、拂拂春风。枝干交错,层次分明;花朵繁密,着枝不乱。要真正做到“密而不乱,繁而有韵”,没有相当的功力可以说是难以尝试的。

此画洵属神品。作者自题诗五首于其上,足见他对自己的这幅作品也甚称意,这在他所题诗句“门外白云二万顷”、“拍手大叫梅花王”中也透出了一丝信息。他题诗曰:“城市山林不可居,故人消息近何如。年来懒作江湖梦,门掩梅花自读书”。“明洁众所忌,难与群芳时。贞贞岁寒心,惟有天地知”。“……银铛泠泠动清韵,海烟不隔罗浮信。相逢谩说岁寒盟,笑我飘流霜满鬓。……”他在诗中还有“绝怜蜂蝶无知识,争逐残红上下飞”的句子,这不但是咏梅花,也是写自己的境遇、生活和情志。王冕喜写野梅,枝干劲直自然,画梅咏梅,是他体现性格、暗喻旨趣、抒怀的最好方式。明代大画家徐渭(青藤)曾题有“孤芳压俗姿”,清人朱方霭则称“画梅须高人,非人梅则俗。会稽煮石农,妙笔绘寒玉”。在这里,画品是人品的体现之说得到了很好的佐证。

从画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书法的严整,朴拙而秀逸,而所钤“王元章”、“会稽外史”、“竹斋图书”等印均为其手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正因为这幅画有如此品位,所以很多名家,如明朝的徐霖、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王宠等的和韵题诗已经充满了诗堂、裱边,这不又是这么多古代名家对这幅画的品评、肯定和赞誉吗?

王冕的诗篇3

关键词:柳冕;文章本乎教化;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49-02

据《全唐文》,柳冕传下来的文章只有十四篇,而以“论文”名者仅六篇,其余除《青帅乞朝觐表》、《皇太子服纪议》、《请筑别庙居献懿二祖议》、《请定公主母称号状》四篇应酬或公事文字外,亦都实质是“论文”之文。他的文论,最要者有三点:情道一元论、文教论和才与气论,其中阐述最多的则是文教观,即“文章本乎教化”论。

一、柳冕“文章本乎教化”论之理论内涵

柳冕现存的文章多数是以书信体写的,他是一个鼓吹古文的理论家。他以为文章宜本于教化,他说:“故文章之道不根教化,则是一技耳。……非夫两汉近古犹有三代之风乎?惜也系王风而不本于王化!”(《谢杜相公论防杜二相书》)“昔尧、舜殁,《雅》、《颂》作;《雅》、《颂》寝,夫子作。未有不因于教化为文章以成国风。”(《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与徐给事论文书》)以教化为标准,所以攻击今文而推崇古文。这种提倡古文的论调,便是韩、柳的先声。

以教化为标准,柳冕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夫文章者本于教化,发于情性。本于教化,尧、舜之道也;发于情性,圣人之言也。……圣人之道,犹圣人之文也。学其道不知其文,君子耻之。学其文不知其教,君子亦耻之。”(《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盖言教化发乎性情,系乎国风之道,故君子之文必有其道。……苟文不足,则无人取焉。故言而不能文,非君子之儒也;文而不知道,亦非君子之儒也。”(《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这种论调被韩愈继承发扬,他在文章形式上已摆脱骈文形式,精神实质则是儒家文化。

他的理论是纯儒家的文学理论,主张文道结合,反对“道不及文”、“文不知道”。针对当时“文多道寡”的现实情况,他更为强调“道”,但他以为最理想的还是文道结合。如他在《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中云:“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知道则气衰。文多道寡,斯为艺矣!语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兼之者斯为美矣。昔游夏之文章,与夫子之道通流,列于四科之末,此艺成而下也。苟言无文,斯不足征。小子志虽复古,力不足也。言虽近道,辞则不文,虽欲拯其将坠,末由也已。”这类论说在其他的文章中也反复申述过。

然柳冕所倡导的“道”是纯粹的儒家之道,合乎他标准的古人很少。《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曰:“文而知道,二者兼难;兼之者大君子之事。上之尧、舜、周、孔也,次之游、夏、荀、孟也,下之贾生、董仲舒也。”而在《与徐给事论文书》中,屈、宋、扬、马、曹、刘、潘、陆等,一概都被否定了。

他的主张是彻头彻尾的教化主义,他以为“尊经术则教化美”,尊经术即是教化的方法,而教化之所由能美即在于“教其心,使人日用而不自知”。他又以为“教化美则文章盛”,教化既美则变易其心,即所谓“君子之儒必有其道”也。教化美而文章盛,又所谓“有其道必有其文”也。他又以为“文章盛则王道兴”,盖“文而不知道,亦非君子之儒”。所以文章既盛,则王道自兴。待到王道能兴,则文章之作用始显,而同时便收到教化的效果。此所以慨然地说“文章风俗其弊一也”;此所以以为“如变其文即先变其俗”也。

二、柳冕“文章本乎教化”论之美学意义

(一)柳冕“文章本华教化”论之思想渊源

“教化”意识在中国源远流长,而较早提出此观念的,则应推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对文学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他对《诗经》的评价上。孔子从政治伦理教化的角度来审视《诗经》,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以“礼”的标准来评价诗之内容,其中既蕴含了他评价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方式的价值观念,也表现了将文学与伦理教化、政治兴衰密切相连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把学诗用诗提到了一种治国经邦的高度来体认。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温柔敦厚”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论述,都是从伦理道德教化的角度来阐述诗之作用。

而汉代经学著作《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明确地提出诗是实施教化的工具,它的本质就是教化。所以“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第一次用“教化”这个概念来阐释文学的社会功能,首次将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赋以了明确的理论形态,使得“教化”成为后人解说文学社会功能最常用概念之一。

而柳冕所倡导的“文章本乎教化”论,正是继承了儒家之“教化”观念。他重新举起儒家文教观的大旗,以伦理道德教化作为文学之目的,为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开了先声。

(二)柳冕“文章本乎教化”论之美学意义

柳冕是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古文运动使得骈文的发展暂时沉寂,出现了一批古文作家。他的文教观是儒家思想的继续,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阐释,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的文学艺术理论,但同样适用于柳冕德“文章本乎教化”论。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干预,摆脱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消极处世态度,主张积极投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文人应以文学为手段,发挥文学批判社会现实的作用,宣扬儒家政治道德标准,加强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因此,在柳冕看来,文学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干预作用,文人不应仅表现个人得失,而应胸怀天下。如杜甫从自己身处饥寒交迫中,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至死不忘恢复失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范仲淹更是形象地概括了古代优秀文学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对柳冕“文章本乎教化”论的最好阐释,也是柳冕文教观在文学创作和文人精神境界的深刻体现。

第二,他认为文教应当合一,对中唐古文运动乃至后世文学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就历史而言,三代是文教合一的,自屈宋至梁陈是文教分立的。对于唐代文学,希望“兴三代之文”,就是仍返于文教合一。他主张文道并重,尊经崇儒,认为“经术尊则教化美,教化美则文章盛,文章盛则王道兴”(《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公书》),而对屈原以来的辞赋,则持论偏激,斥为“亡国之音”,“魏、晋江左,随波而不反”(同前)。这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宗旨。他论文又强调“气”,即社会的风气、作者的志气、作品的生气(《答杨中丞论文书》、《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是韩愈论气的先导;又主张“陈诗以观人风”(《答杨中丞论文书》),“文生于情,情生于哀乐,哀乐生于治乱”(《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阐说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后世白居易在阐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就深受柳冕的影响。

然柳冕的“文章本乎教化”论是有其局限的,这并非柳冕一人的局限,而是文学“教化论”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表现。它将人文精神限制在忠君爱国、功名抱负的理想范畴之中,因此,其对社会苦难的关注,对黎民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患等是与对君主的忠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忠君”意识,妨碍了文学中人文精神的深化,使得文学作品止于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道德义愤,却很少思索社会黑暗的根源,缺乏一种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参考文献:

[1]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林庚.中国历代诗歌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王冕的诗篇4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诗中说,终南山上有梅花,吸引了君子前来观赏。这说明春秋之前,中国士人就喜欢梅花了,但那时,人们似乎还没有去欣赏梅花的风骨。

对梅的审美意识的觉醒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是中国人自我意识、审美意识觉醒的时代。梅花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不屈的精神开始被人们所欣赏。例如,南朝谢燮的梅花诗: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这首诗就颂扬了梅的早发,迎春,抗寒的品格。

梅花精神的广泛传播是在唐宋。唐宋之间,梅开始成为园林的重要树种。咏梅诗也大量增加。唐宋诗人笔下的梅花,成了一种人格象征。梅花的迎春,凌寒,成为一种坚毅不屈、清高淡泊的人格精神而广泛传颂。例如王维的咏梅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又如王适的咏梅诗,歌颂它的迎春本色: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王适《江上梅》)

对梅花精神领会得最深刻的是元朝的王冕。王冕的咏梅诗是这样的: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赞颂梅花的是抗冰雪、迎春天、不随俗的精神。塑造了它的清高孤傲,百花之首、迎春使者的形象。

宋朝卢梅坡的诗也很好。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它通过梅与雪的比较,充分描绘了梅花抗寒、幽独的特点。诗人写梅比雪白色稍逊的缺点,歌颂它不畏严寒的优点。它独立寒风、抗击冰雪、独自开放。

对梅花写得最美的诗是宋朝的林和靖。他写的《山园小梅》是这样的: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在现代,写过咏梅卜算子词。它写梅很有大气: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王冕的诗篇5

王冕很喜欢画画,可是他家里很穷,他只能一边放牛一边画画。一天,雨过天晴后,他照样领着他的好朋友—老黄牛来到河边,顿时被这美丽的景色惊呆了。

河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盈盈的天空和雪白雪白的云彩。一片片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上面有几个亮晶晶的水珠滚来滚去,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在翻跟头。披着绿衣裳鼓着白肚皮的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呱”地唱歌,真像一位著名歌星呀!五颜六色的蝴蝶也不示弱,它们围着粉红粉红的荷花飞来飞去,就像在为一位高贵的公主伴舞呢。这可乐坏了台下的“观众”,那些小鱼小虾们在平静的水面下快乐地游着,时而摇一下尾巴,时而吐几个泡炮,好像在为这歌舞会欢呼雀跃呢。一只只蜻蜓在河面上空嗡嗡地叫着,就像一架架小飞机在为这歌舞会巡逻。看着这一副副迷人的景色,我不禁想起了宋朝杨万里写的两首诗里的四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河里的景色固然好看,河岸上的景色也差不了多少。星星点点的野花在草地上盛开,就像给草地穿上了一件香香的花衣裳。远处细细的柳条在风中轻轻飘动,就像一群小姑娘扭着腰在跳集体舞。王冕把这每处景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聚精会神地画着,丝毫没有注意到身后的老黄牛在哞哞地叫着,好像在说:“你画的画好逼真,你真棒啊!”

我喜欢《王冕画画》这副画的景色,我更喜欢他那种刻苦努力、坚忍不拔的精神。王冕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王冕的诗篇6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最美乡村四月天

乡村的四月,是美丽的。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一片片,白茫茫。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果然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乡村的四月,是诗意的。迷迷蒙蒙的春雨,如梦似幻。这雨极细极小,像雾一样蒙眬。不时有杜鹃的呜叫声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好像那如烟似雾的春雨就是被这些杜鹃呼唤而来。一句“子规声里雨如烟”,贴切而传声。乡村的四月,是忙碌的。人们不会像冬天那么贪恋被窝,亦不会像夏天那样惧怕阳光,所以,总是早早地就把自己交给田野:除草、翻土、播种,插秧……各种各样的农活,都一股脑儿地集中到四月。“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意思是:刚刚结束蚕桑之事,又忙着耕耘插田。

乡村的四月,是娴静的。农人们都下田干活了,村子里看不到一个闲人。“乡村四月闲人少”,你能看到的是:屋檐下挂着的腌肉,院子里晒着的衣服,树阴下打盹的狗,竹林边闲逛的鸡……四月的阳光蔓延到每一个角落,给整个村庄抹上了一层明亮的橘黄。

全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色彩相映,动静相生。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最美乡村四月天,因为有希望,所有的忙碌都是幸福的。

让我们记住翁卷这个名字,他和徐照、徐玑、赵师秀都生于浙江永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温州。因志趣相投、诗风相近,故称“永嘉四灵”。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险也若此

李白一生与庐山有不解之缘。他多次隐居庐山,他的政治、情感,乃至人生观的演变,都和庐山藕断丝连。

“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在李白眼中,它就像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白烟,似梦迷离,在红日的照射下,幻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生”这个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遥看”,是远远地望。这是整条瀑布落入视线的条件。这里的“挂”字用得着实有趣,它化动为静,把凌空而下的瀑布想象成一条高悬的白练。不知你有没有思考过:是谁将这样一条巨大的瀑布高挂于万丈崖壁之上?一定是值得我们敬畏的大自然。所以,这个“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诗的三、四行,既写出了瀑布的奔腾之态,又抒发了作者有别于常人的内心感受。“飞流”两个字,极言瀑布流速之快。“直下”,写出了瀑布的垂直险陡。“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仿佛不用“千”这样一个夸张的数字,就不足以表达潭水之深、瀑布之高、白发之长。

“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恍恍惚惚如若隔世之感。“落”这个字很有意境,仿佛雄鹰落地,势如猛虎;又似白鸟腾空,足尖只轻轻一点,便随风飘然而逝。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无论是“生”“挂”,还是“落”,都字字铿锵,给人以无穷想象的余地。

李白50岁左右隐居庐山,并作此诗。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寒梅一枝香胜雪

在解读这首诗之前,我想说一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我国清代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出现一百多个人物,作者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讽刺了封建人物的种种丑态。可以说,全书大多数人物都是反面典型,但还是有一位正面形象,就是《儒林外史》之第一人——王冕。王冕自幼家贫,却好学如痴。他白天放牛时,偷入学舍听诸生上课;晚上又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尤善画梅,自号“梅花屋主”。《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这里化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淡墨”,墨色的一种,和“浓墨”“焦墨”相对。诗的前两句意思是: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诗的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清香一缕,留在天地之间。诗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如梅的风骨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王冕一生爱梅,不仅种梅、画梅,还写过许多描写梅的诗。除了《墨梅》,他还写过《白梅》。原诗为:“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既是咏梅,也是诗人不入流俗,不与俗人为伍的高雅之趣。“诗格”“画格”“人格”,在王冕的身上浑然相通。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这真是一组别致的古诗解读。长辫子老师带着你在平平仄仄中走着,穿过字字词词的丛林,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就这样往下走,往诗的深处走,和诗人相遇了,和诗人一起哭,一起笑,也让你思考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哭和笑。和长辫子老师一起漫步,你的智慧不但指向眼睛看得到的地方,还指向了心灵看得着的地方。古诗是无以伦比的。我原以为任何解读都是苍白的。长辫子老师改变了我的看法。她把自己完全浸入诗歌,用自己的生命与诗歌中的生命对话,让古诗的面孔如此亲切!还原与想象同步,解释与故事相连,理想与现实辉映,诗情与哲思浑成……长辫子老师的古诗解读真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

王冕的诗篇7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墨梅是一个创新的品种,以其写意之美和千姿百态的变化,在历代画家“似与不似”的倾情抒写中,创造着艺术的新鲜和神奇,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不朽魅力和旺盛生命力。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寄居于湖南衡州的释仲仁,字超然,号华光,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其爱梅如痴,植梅数本,每逢梅开时节,便移床树下,与梅共枕,吟咏不辍。偶于月夜,见窗上疏影横斜,妙不可言。惊喜之中,天赐灵感,以笔墨戏摹其朦胧之状。由是得其三昧,名播于世。华光所画墨梅,打破了傅彩写生的传统画法,清逸疏淡而充满内涵,引发观者诸多联想。当时的大文豪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赞之,可惜华光没有留下传世真迹,人们只能从历代题画诗中品味其余韵。

华光之后,墨梅以独特的品格魅力在神州大地竞相开放,尤其在他的故乡,更以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呈现一派奇葩斗艳、异彩纷呈的动人景象。从元代到明清的数百年间,一大批勇于探索、求新求变的绍兴乡土画家,以形式的突破和个性的发展,为墨梅续写新篇,构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一道奇特而亮丽的景观。 只流清气满乾坤

元代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幼年家贫,好学不倦。虽有“神童”之誉和“通儒”之才,却屡试不第。后壮游大江南北,开拓了胸襟和视野,以画墨梅名满天下,被誉为“画梅圣手”。王冕一生清贫,直至晚年仍过着“画梅乞米”的生活,但他蔑视权贵,鄙薄流俗,淡泊名利,独善其身,表观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的坦荡胸怀和崇高人格。王冕所画墨梅,别开生面,妙于变化,或着花不多,疏朗有致,铁骨铮铮;或千簇万蕊,珠胎隐现,生意盎然。

王冕的传世墨梅,大约有十余幅,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几百年来,“其画断缣残楮,人争宝之”。2010年6月,在北京保利艺术品拍卖会上,王冕的一幅清官旧藏《墨梅图》在众多买家的追捧中,以5712万元的天价成交。

《幽谷先春图》(图1),册页,绢本水墨,纵27.8厘米,横22.9厘米。博物院藏。钤“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宜子孙”、“竹斋图书”等鉴藏印。清嘉庆皇帝御题七言诗一首:“三阳腊底渐敷宣,幽谷寒梅得气先;吐萼独标百花首,含苞已露早春前。琼姿应是瑶台侣,玉骨欣逢阆苑仙;诗兴漫从雪中觅,画图省识冷香传。”此幅小品,布局新奇,笔简意浓,堪称精妙。画面上,一千老梅,傲骨铮铮,两条新枝,从根部生发,如一对孪生佳丽比肩同行,冰清玉洁,争妍斗艳,芳姿迷人。画家以淡墨飞白写梅干,笔势劲挺而有风神;以浓墨点苔,倍觉精神气爽。花朵疏中有密,相互照应,呈含蕾、初放、半开、渐开、怒放诸状,如雀跃蝶舞,一派盎然生机。 松斋画梅,别有风神

元代吴太素(一称“大素”),字季章,号松斋,生卒不详。精于鉴赏,善绘山水、“四君子”,尤以墨梅为佳,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型画家。吴太素画梅远师宋人扬补之,近学王冕,所写野梅,枝生如棘,花开自然,骨秀神寒,清气盎然。传世作品有《墨梅图》《雪梅图》《松梅图》等,可惜早已流入日本。吴太素尚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将其有关咏梅诗文、画梅理法及画梅各家的传记,集成((松斋梅谱》印行,在画坛影响深广。

《墨梅图》(图2),立轴,纸本水墨,纵116.3厘米,横40.3厘米。绘倒梅一枝,从左上角横斜而出,呈反“S”形向下,老枝新条,由粗及细,疏花嫩蕊,攒三聚五。此图布局峥嵘奇特,笔墨老辣苍健,以飞白疾挥,略带几分粗放和野逸之气,足见其深厚的素养和高超的功力。正如《松斋梅谱》所言:“凡欲作梅,清心静虑,涤思颐神,如身处幽僻自对山林,默想梅花形状”;“临毫对幅,一时下手,则任心处用矣,且梅花之状不可在规矩之内,必当出乎写生之外,其能存心于朱墨之前,自然超越不俗也”。

繁花似锦,万玉争辉

明代陈录,字,以字行,号如隐居士,生卒年不详。画梅功力深厚,笔意儒雅,与钱塘(今杭州)王谦齐名。其墨梅取自王冕传统,多以清刚挺秀之格写千条万玉的繁茂景象。传世作品有《万玉图》《烟笼玉树图》《玉兔争清图》《推篷春意图》《孤山烟雨图》等。

《万玉图》(图3),立轴,绢本水墨,纵111.9厘米,横57.5厘米。博物院藏。此图写倒垂梅一枝,从右上角行干布枝,自上而下呈蛇形弯曲,跃动着内在的生命旋律;千枝万蕊,以密取胜,密而不乱,繁而有韵,酿造出“满纸锦绣”的魅力。陈的墨梅,无论整体格局还是笔墨情趣,既有王元章遗韵,又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画家以一个想象力丰富的画题,着意渲染喜气洋洋的氛围,具有强烈的花团锦簇的视觉效果,并打破以一条主干贯穿始终的构图模式,一分为二,分散经营,凸现理致分明、密而不塞的布局之美,体现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与惊人的毅力,堪称历代“密梅”之登峰造极者也。

行年九十,画梅八十年 明代刘世儒,字继相,号雪湖,约生于1465年,90岁时尚在世,是一位专工画梅的名家。据明代山阴进士王思任《雪湖梅谱序》记载,“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废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遍访梅花之奇,尽得其情态。无日不吟,无日不画,遂不知老之将至”;“雪湖叟自言与梅花有夙缘,行年九十,画梅八十年”。明代焦竑盛赞刘世儒墨梅为华光之后“第一枝”,将其喻为“剡溪美人”。传说严某泛舟,展视雪湖梅花图,有花蝶翩来,依依数里。又云曾画梅花于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其花殆尽”。刘世儒的传世作品有《雪梅双兔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梅花图》(故宫博物院藏)、《月梅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先春报喜图》(录于《石渠玉笈》)等,著有《雪湖梅谱》。

《晓梅图》(图4),立轴,绢本水墨,纵182.5厘米,横101.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绘一龙鳞梅干,自左下方入画上扬,老干皴裂,老刺随处,如武将挥戈,劲峭雄健,气势非凡。几处断枝,以意笔为之,犹如龙爪腾空。一带朦胧薄雾,横亘于画中,烟笼玉树,暗香浮动。而新枝勃发,穿插掩映,又如美人舞剑,柔中有刚,仪态万千。“吴门才子”文徵明赞日:“写梅之妙,妙在枝干,雪湖发干道劲,有天然之处,花亦雅称,异日当为第一流云。”

从来不见梅花谱

明代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田水月、青藤老人等。少时天才超逸,文思敏捷,“指掌之间,万言可就”。然至41岁,乡试8次竟未中举。后为浙闽总督胡宗宪聘为幕僚,一切疏计,皆出其手,又出奇计大破倭寇。晚年穷苦潦倒,依然正气凛然,蔑视权贵,嫉恶如仇。徐渭对王冕的人品和画品极为推崇。他曾凭吊王冕墓,写过一首“幽默诗”:“君画梅花来换米,予今换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家。”尽管徐渭在学习王冕的墨梅技法上下过不少功夫,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无拘无束,其笔下的墨梅,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水墨淋漓,笔简意浓,狂放恣肆,出奇制胜;既着眼于生韵的体现,又抒发“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愤情感,展现了历劫不磨的旺盛生命力。正如其题画诗所云:“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溪梅图》(图5),为《泼墨十二段》长卷之一段,纸本水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段创意别致,前无古人。写溪畔一枝老梅,主干苍劲,横斜而出,中间一段贴近水面,梢枝上翘,呈傲然不屈之势;几朵梅花疏落其间,一股清气扑面而来。又绘溪石、刀鱼、落英,诠释寓意,增添情趣。右侧题画诗云:“梅花浸水处,无影但涵痕。虽能避雪压,恐未免鱼吞。”以梅花喻品高才优之人,并借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与险诈。

沈郎放笔梅千古

明代沈襄,字叔成,号小霞。其父沈炼,嘉靖进士,曾有锦衣卫经历,刚直敢言,嫉恶如仇,与徐渭为知己之交。沈襄少好学剑,纵横击刺得其法。“见窗下老梅,日模之。一日过乡达石溪先生草堂,见雪湖公梅一幅,横披座右,枝槎牙而如铁,花灼烁而如雪,动盈光彩,得意于神。即买舟东上,访公于万玉楼而师之,居旬日,尽得其意”。归而习之,遇有风烟雪月时,坐卧于梅花树下,为梅写生,心与梅契,神以梅俱。因悟其纵横之妙,与剑法同理。沈襄所画墨梅,干随笔生,枯润咸有天趣,“霜枝雪干,风骨峻嶒,自是清流之笔”。

《暗香春色图》(图6),立轴,刊于陈叔通编《百梅集》。此图写一老梅,自左下角入画,于前端枝断处附近,生出二弓形枝,一粗一细,交插变化,回折昂扬,新枝直插天外。又于老干上绘两条发枝,一长一短,与结顶花枝形成上下呼应之势。此图立意刚正,以梅喻人,以笔墨传递心声,借断枝再生的自然现象,隐喻与邪恶势力顽强抗争,伸张正义。其题画诗云:“暗香随笔落,春色逐人来。一片冰霜意,无花敢共开。”沈襄的墨梅,徐渭颇为赏识,曾作诗赞日:“自惭野卉不成妍,刑部(沈襄曾任刑部主事)梅梢如拗铁”;“沈郎放笔梅千古,掷笔了不索阿堵”。

三百年无此笔墨

明末清初陈洪绶(1598—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少时,曾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深受其人品学识影响。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鬻画为业。陈洪绶是继徐渭之后中国画坛傲然崛起的又一位大师。其笔下的梅花,大致有两种画法:一种由宋代画院工笔重彩发展而来,勾勒精细,设色浓丽;另一种是受徐渭大写意花鸟画影响的墨梅图,高古奇骇,独具面貌,工笔与写意兼融。

《梅石图》(图7),立轴,绢本水墨,纵64厘米,横25厘米。录于《艺苑掇英》。此图布局新奇独特,寓变化于均衡之中。用笔简率古拙,类似减笔画法,为老莲变体之作。画面上,一老梅从湖石后盘虬而上,造型独特,疏花点缀,极为可爱,颇有会稽古梅韵致。据南宋《独醒杂志》记载:“山阴(今绍兴)有古梅,极低矮,一枝才三四花,枝干皆苔藓。每一窠至都下,贵家争取之,又以小为贵者。梅花见重于世,盖多寡大小,皆有风韵耳。”据题识,此画作于青藤书屋。明亡前一年,陈洪绶因景仰徐渭,移居于此,每日饮酒作画,与先贤近距离“交流”,为画苑留下了一段佳话。

万朵梅花万首诗

清代童钰(1721-1782年),字璞岩,号二树,别号借庵、梅道人、梅痴等,“越中七子”之一,是一位一生布衣,爱梅、画梅、又醉心咏梅的高士。童钰的身世,颇具传奇色彩。幼时,友人梦童钰化为梅花二树,喜告之,从此即以“二树”为号。传说童钰寄寓洛阳,尝写梅于壁间,时方冬日,百虫俱蛰,忽有冻蜂潜集其上。又云其性格落拓,不为家计,嫁女无资,卖梅百幅以充奁具,人争购之。童钰生平所作梅花不下万本,其诗亦以咏梅为胜,画中常钤有“万幅梅花万首诗”、“不知是我是梅花”等闲章,足见其爱梅之甚。童钰所画墨梅,以草隶法为之,“使气入墨,奇风怒云,奔赴毫端”(袁枚语),苍老古朴,墨韵淋漓,独具个性。有“十丈炎威十丈尘,毫端犹见雪精神”;“空山突见古时月,老树忽先天下春”等题梅佳句,为时人传诵。传世作品有《墨梅图》(广东博物馆藏)、《月下墨梅图》(扬州博物馆藏)等。

《梅花图》(图8),立轴,纸本水墨,纵137厘米,横78.5厘米。绍兴博物馆藏。此图为童钰晚年代表作,绘于清乾隆戊戌年(1778年)。老干苍劲,新枝挺发,繁花密萼,正反转侧,云气流淌,分外清逸。作者充分运用水墨效果,枝干、苔点浓淡相间,白描圈瓣干净利落,衬以花蕊、花萼,对比强烈,常在不经意处略加点缀。画面开阔而富于变化,平淡处见神奇。所题草书七言长诗,笔飞墨舞,潇洒自然,与梅花左右呼应,于动静起伏中展现多样统—之美。

金石入画,境界自高

清末赵之谦(1829—1884年),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曾任江西鄱阳、奉新知县,清正廉洁,恪尽职守,是一位诗、书、画、印皆绝的奇才。所画花卉,承前启后,独树一帜,既有世俗情味,又有文人意趣,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云:“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

王冕的诗篇8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②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③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④执策:拿着书。⑤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事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王冕任由他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不久他就又像当初那样(去学堂听学生念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便将他收为学生,(王冕)最后成了博学的儒生。

感悟:夜晚读书,读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境界,读的是一种享受。佛像面目狰狞浑然物外,书中乾坤天地了然于胸,读书是为了长知识,读书更是为了长精神。王冕夜读,终成千古美谈;我辈学子,必当仿而效之。

读后小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冕因去________________

(2)恬若不见 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已而复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二、三版中缝)

本期参考答案

一版

《优等生的自卑》

1.原因:因为太过渴求完美,觉得“自己除了会读书,考试成绩好之外一无所长”。表现:(1)羡慕同学的长处,厌恨自己的平庸;(2)对能冲击自己的人感到胆怯。

2.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点明文章主旨,人无完人,不管优等生还是“差生”都不必太过自卑,人生处处有考场,深化了文章中心。

3.“我”是一个成绩优秀而又能认识到自身不足、渴求完美、积极向上的人。

二版

《听听那冷雨》

1.A D(A项分析欠妥,内在“冷”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D项说本文有“明丽”“旷达”的风格,不妥。)

2.青苔是历时久远而形成的。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够给人一种这记忆更遥远、更深邃的感觉。

3.①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②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着城市”③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④写雨给人的内心思索,如第一段后半部分“想入非非”后面的内容。

4.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或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写出了“雨”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写出雨对人想象力的影响,表达了一种触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

三版

《一曲悲歌唱尽艰难人生路》

“一任”两字,用语恰当,用字传神,暗点词人此时的心境: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这是听雨人的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了深化的痛苦,对人生的渐悟。随着这两个字的出现,这首词也从感性渐至理性,并因其普遍性的意义终致耐人寻味之妙。

《史上的标点故事》

C(A项,“一个迷字”中“迷”应加引号。B项,第一句没有疑问语气,应将问号改为逗号。D项,第二处破折号应改为逗号。)

四版

《王冕夜读》

1.(1)离开(2)安详的样子

2.(1)不久就又像当初那样(去学堂听学生念书)。(2)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上一篇:隆重开业范文 下一篇:会哭的人不一定流泪范文